合唱意义

2024-10-25

合唱意义(精选8篇)

合唱意义 篇1

合唱, 作为集体多声部演唱的表演艺术, 它是通过集体合作, 分工协作来展示音乐作品的内涵, 抒发人的内心情感, 引发听众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和认同。进行合唱教学不仅能提高人的音乐专业水平, 还可以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再造。其教学和育人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一、合唱教学对提高音乐素养的作用

音乐素养包括音乐欣赏、音乐史、读谱、听音、视唱、节奏、和声、写作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合唱教学正是涵盖了音乐素养的全部要求。通过合唱, 学生们了解了音乐的历史、作品创作背景、会读谱、能听音, 掌握乐曲的节奏, 明白什么是美的音乐、怎么分享音乐的美、如何创作美的音乐作品。一部优秀的合唱作品, 可以使人达到心灵的统一、可以静化人的灵魂、团结人的心灵、使大家达到和谐永生。《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合唱作品, 该合唱共有八个乐章, 在进行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的合唱教学中, 通过对混声合唱的教学和实践, 使演唱者仿佛看到了船工们在黄河中与风浪博击的激烈场景也分享到了船工们最后登上河岸的欢快心情。在演唱时, 通过A商调式到G徵调式的转化, 使演唱的内容走向高朝, 演唱者的心情为之激荡、热血因其而沸腾, 心中自然而然的掀起了波涛汹涌的民族自豪感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就是对美的音乐的培养和分享。一首合唱曲中包含着众多的音乐要素:音准、音量、音色、器乐、旋律、节奏、和声、复调、发声、语言等, 通过合唱教学, 学生可以对各种音乐知识进行循环反复的练习, 并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基于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 尝试着不同器乐来进行合唱曲的演奏, 尝试着不同和声、节奏来对合唱内容进行表达, 如此种种, 形成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欲望, 达到追求美、创造美的境界。合唱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几个声部的曲子或者会弹奏某个乐器,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通过对合唱曲的欣赏,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通过对合唱曲目的表演, 使学生爱上音乐, 热爱音乐艺术;通过对不同器乐、不同节奏、不同语言等音乐要素的尝试, 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而真正达到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合唱教学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作用。

首先, 合唱教学对集体主义意识培养的作用。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较强, 但是集体观念却很薄弱。而合唱则是要依靠团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合唱中, 一切成员都要听从指挥, 不能突出个性, 而必须实现声音的整齐一致, 按照指挥和乐曲的安排, 不同声部共同表达同一首作品, 通过各声部的精诚合作, 使乐曲形成新的融合。因此合唱教学不仅仅是教授一首曲子, 更重要的教会成员要学会团结合作。未来的社会, 单单依靠一个人是很难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的, 要想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 必须要学会和他人分工协作。因此合唱教学是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

其次, 合唱教学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一首合唱曲目, 其创作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这正是合唱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其合唱部分讲述了我们的民族如何觉醒、如何新生, 选择社会主义、如何实现改革开放, 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白了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我们在欣赏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取名为《复兴之路》, 以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意义。再如, 《东方红》早先在陕北地区传唱, 当地人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 1964年为庆祝国庆15周年, 音乐家们对这种来自于民间的歌曲进行了创作和充实, 形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目。通过合唱教学, 学生们不仅仅掌握了乐曲的乐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这对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 合唱教学对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作用。

“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边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这首李叔同大师填词的学堂乐歌通过舒缓深沉的节律, 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婉、萧瑟、依依不舍的画面。我们在进行合唱教学中, 鼓励学生们在聆听音乐时, 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 为作品配上图画, 用歌声来传递画面, 以画面来表达歌曲。通过音乐、绘画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达到提高学生想像力的作用。合唱要求演唱者在合唱过程中一要看指挥, 二要听自己的声音, 听其他人的声音, 还要听合唱的伴奏。在合唱中, 演唱者要对指挥的各种动作心领神会, 及时表达, 但又不能过于突出, 要和周围的人融为一体, 在演唱过程中, 如果听到自己的声音和周围人不一致时, 必须要做到处变不惊, 及时调整演唱的节奏, 不影响演出的整体效果。

这种一看三听训练, 正是对演唱者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合唱教学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无论是童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歌剧合唱以及混声合唱。其最低要求和最高标准就是要求要“和谐”。合者, 和也。只有音乐的融合, 才能达到人心的融合, 也只有人心融合了, 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大融合, 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合唱教学虽是冰山一角, 但积水成川, 积土成山, 合唱中要求人们的呼吸、声带、舌头、耳朵等器官要共同作用, 步调一致, 这是生理的和谐。通过合唱使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处于心境愉悦, 团结一致时, 这就带来了社会的和谐。合唱所拥有的心理和社会的双重和谐, 这是合唱教学所拥有的独特魅力。

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学生美学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水平, 同时也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 培养学生创造性、创新性、协调统一性, 通过合唱教学, 同学们学会用一种合作的态度去看待社会, 用积极的心理去融入社会, 成为心灵美好、情趣高雅、品格健全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晴.马革顺合唱艺术问答录.合唱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合唱意义 篇2

艾杰

摘 要:合唱具有调剂人的情绪,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等功能,也就是说合唱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因此,合唱艺术对于提高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其健全人格、以及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将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企及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中的合唱教育还存在众多问题,甚至对于合唱教育不予重视。而这对审美教育任务的完成,将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缺失。因此,对于加强合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普及和改善合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不被重视的现状,是相当具有挑战的。关键词:合唱;中小学;教育;音乐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内容逐步丰富,形式日趋多样。近些年来,合唱团体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合唱赛事促生了众多不同种类型的合唱团,在一定的程度上呈现了合唱艺术的广泛群众性,但冷静地思考后不难发现,在中小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合唱艺术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拥有令人欣喜的局面,在普及效果和普及手段上都有很多的不足,合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合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以及目前合唱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现状来阐释。合唱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通过在合唱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锻炼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加强学生情感交流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合唱艺术在我国素质教育中的职能。

一、合唱在小学音乐教育阶段对于其音乐基础技能与培养的重要性

从学生角度看,如果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不仅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听觉和乐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并且,合唱是一种集体的艺术活动,在合唱的训练和演出过程中,教师必定要求学生的声音和谐、统一,这又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渗透统一指挥、严于律己的思想过程。所以,有条件的学校,都应有反应自己校风、校貌的合唱队。那么,如何造就一支较好的合唱队呢?笔者认为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与要求,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唱队员的物色。

考虑到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其声带、嗓音等各方面条件都还没有成熟,所以我们应该从身体健康及音准好、音色较美的学生中选择。这两个条件中则以音准好为主要条件。为了有利于选拔,合唱队主要辅导老师可由二、四年级 的科任老师担任,在了解学生们的音准、乐感和表现能力的同时进行挑选,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其次,还可用听唱法来选拔。对于初选的队员先进行预备训练,在训练中再观察、再筛选。

而中学合唱队员的选择与小学合唱队员的选择有所不同,中学生的条件要比小学生条件较为优越,对音乐的理解也要丰富。所以笔者提议在合唱队选队员方面可采用唱歌方法,教一首在平常电视等媒体上极少可能听到的歌曲,在教唱三遍以后,请学生进行独唱,不给予伴奏,只给起音。歌曲的选择也很重要,难易要适中,音域要适中。如果选择电视上一些耳熟能详的名歌,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与微笑》等,效果就不太好,容易掩盖很多很多问题,而且每个学生对歌曲的起点就不一样,所以歌曲选择很重要。在人员确定后,根据其音色和音域来划分声部。音色细腻,柔美的为高声部,音色丰满、厚实为低音部。通过这些不同的训练方法以此来达到检验目的,这样能很好的观察到学生自身的音域,也可以考察检查到学生的音准、节奏、音乐理解力等综合的音乐感觉,从而做到合理的选择好合唱队员。

(二)合唱意识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言,合唱意识极其陌生,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欣赏童声合唱,使学生们提早感受完整和弦的和声效果,从而使他们接受和声美的熏陶,增强合唱美的欲望。不同年龄的儿童存在心理上的差异,比如低幼儿爱节奏鲜明的音乐,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喜爱艺术形象美的音乐,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则更偏爱感情深厚、丰满的音乐等等。开始练习时,可唱一些简单的二部合唱曲,即而唱三个声部的和声结构比较规范、整齐的合唱曲。这样逐渐深入,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训练,学生们好的合唱意识将逐步养成。训练一支较为有素的合唱队,不是件容易、简单的事情。教师可以在排练间隙,让学生多欣赏我国优秀的童声合唱曲目,或著名指挥家,如田晓宝老师指导的天空合唱团的优秀合唱作品及它的演出资料。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对于合唱团的成长,教师不仅要有相当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而且还要付出具大的努力和劳动,要多方面地充实自己,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并在排练时,更注重对学生得鼓励与表扬,激发学生内心对合唱艺术的热爱。

(三)合唱队员的训练。

首先进行音准训练。良好的音准是使合唱队的演唱做到和谐、统一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抓音准的训练,可以从听入手,听唱结合。这其中,切不可忽视音阶音准的练习。音准训练应先从中声区开始,再逐渐向高音区和低音区两边扩展。在发声练习中,采用自然音阶法让学生接触固定音高,为以后合唱曲中音调的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排练场一定要有一个音准好的钢琴作助手,让学生借助钢琴来辨别音准。其次是辨别音色。音色是受发声方法影响的,合唱队要求有统一的音色。教师应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指导学生歌唱,用“轻唱法”使学生的音色和谐、统一,也需要分辨“横”与“纵”两方面的音准训练。对于合唱团出现在“横”(旋律)与“纵”(和声)两方面的音准问题,要区别对待,分别训练。对于合唱队员的训练,笔者认为开始训练时,可用元音进行发声练习,对气息的支持、音色的统一、声音位置的确定很有益处。如“u”能使声音集中,利用口腔和后鼻腔的共鸣促使声音放松及高位置歌唱,由于口形收拢,能够改变叫喊、紧压的声音习惯;“yu”能使气息下沉而把声音位置提高到头部的后上方,并能促使喉部的放松。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轻唱法”应该是

在有良好气息支持下的有控制的“轻唱”,而绝对不应是漏气式“虚唱”。最后控制好音量。

控制好合唱队音量的大小。主要体现在演唱时的力度表现上。教师应在学生用“轻唱法”将音色统一的前提下,训练学生扩展音域、发展头声。这其中,也同样在进行力度的训练。在跳音练习时也可指导学生做“f”“p”的练习,即而再把这种感觉带到歌曲的强弱处理中去,使学生们的声音表现力逐步加强。

加强队员咬字和吐字训练。歌唱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正确的咬字和吐字是歌唱技巧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功。在排练中多进行词语朗读,特别是歌词的朗读,一方面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另一方面练习吐字,另外可以用绕口令这一形式进行练习,以达到口齿清晰伶俐。总的说来,合唱是一门非常严谨而又精深的艺术,要求音色统一,声部协调,音量均衡,更必须经过严格而科学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乐感,及增强合唱队员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通过在合唱队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齐心协力的集体意识,合唱是集体艺术活动,以集体的音响来表达音乐内容,每个人都为这个目的而做出贡献。合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等具有重大意义。下面笔者将探讨合唱对于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二、合唱对于中学音乐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合唱在中小学生成长成材中的意义

首先,我觉得合唱是培养团队精神最好的方式之一。作为一种群体性艺术,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种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气息、感情等方面的高度统一的艺术,达到这种统一,要求队员之间相互配合、聆听、默契,更需要队员拥有细腻的内心情感和较强的自控力,长期的合唱训练,可以使合唱队员潜移默化的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其次,合唱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形式之一。事物的进步来源于诸多的假设,这种假设更多是基于一种想象,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林木镇一说“一个离开想象力的人,他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说:“我的成就得益于我童年的音乐教育。”合唱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载体之一,“想象”是其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如合唱曲《雪花》,需要演唱者想象雪花飘落的情景,又如合唱曲《故乡的亲人》,需要想象生活中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才能把握好演唱效果。学生通过长期的合唱训练和理解,想象力也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

再次,合唱更是思想教育的良好载体之一。合唱艺术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在这百年的进程中,都处于中国进现代历史上政治斗争,社会变动最激烈时期,作为同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联系密切的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正是这种社会政治变革的曲折反映。演唱和学习中国合唱音乐作品,能让演唱者更加生动的了解我国革命历史,例如《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套曲,生动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和抵御外敌的情况,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演唱这类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很好途径。

(二)积极创新,唱响普及合唱艺术的三部曲

首先是:积极引导,感悦于耳

合唱艺术作为听觉艺术,音响是其惟一的表现。合唱作为音乐艺术重要的组

成部分,它的普及,首先要改变中小学生对合唱音响的一贯思维,由于中小学生对合唱艺术认识的缺乏,对合唱音响接触比较少并且单一,往往会把合唱音响局限的想象成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丰富的合唱艺术内容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被学生所知,阻碍了其学习或探索合唱艺术的积极性,这也是现在很多学生为什么不愿参加合唱的原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合唱艺术课程的开设既是学校向学生传达一个倡导高雅艺术的信息,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扫除学生对于合唱音响上的盲区,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合唱音响之美。

其次是:逐步升华,理解于心

在学生对合唱的丰富音响有一定了解后,应该进一步创造条件和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一批合唱艺术的合格欣赏者和组织者。一是通过课堂帮助学生增进对合唱艺术历史及优秀合唱作品的了解,掌握欣赏合唱艺术的要领和方法,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合唱艺术爱好课,没有条件开设的学校,可以借鉴多媒体欣赏的模式来实现,现在高校相对集中,这样做既可以整合资源,更有利于学生群体的串联,形成氛围。二是可以通过一些群众性较强的歌咏比赛为契机开设指挥培训班。除此,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进行合唱普及讲座,集中欣赏一些经典合唱曲目,阐述合唱艺术在中小学生成长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合唱艺术实践。

再次是:精心组织,哼唱于口

合唱实践是中小学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最好载体之一,是实现合唱艺术在中小学学生成才中意义的重要途径,因此,精心为学生搭建平台,实现最广泛的合唱普及十分重要,也是关键。如下参考:

由学校组织,以同一年级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班级歌咏比赛。目标:通过一次集体的创作和表演,促进班级的凝聚力形成,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合唱基础知识。手段:以奖促进,突出班级合唱节目的创意和集体参与,在演唱技巧和内容不为重点,内容健康,体现一般的演唱即可。效果:学生参与热情高,班级同学间感情融洽,体验到歌咏的快乐和意义,掌握了一定的合唱技巧和知识,为许多学校所推广和欢迎。其次,由学校团委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主题合唱汇演。目标:进行主题教育,让学生体验一次有一定难度的合唱实践,掌握合唱的形式和理解合唱的内容,同时营造全校良好合唱的氛围。下拨经费,要求学校团委精心组队,并要求聘请相关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排练,规定演唱曲目,要求一个月的时间跨度,确保整个过程是一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效果:学生熟悉了合唱艺术的基础知识和要求,感受到了一次专业式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合唱艺术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最后,由学生团体组织,以全校学生为对象,组建学校学生合唱团。目标:打造一支相对比较专业的业余合唱团,培养一批良好素质的合唱队员,对内起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外代表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手段:进行日常训练,每周2次训练,专业指导,严格管理。

三、合唱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中小学生对合唱艺术认知偏低,实践比较少

由于传统艺术教育的薄弱和社会大的文化环境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音乐艺术知识的了解可谓知之甚少,合唱艺术更入其列,笔者通过对实习学校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在300份问卷中了解到,有96.9%的学生没有现场看过一

场合唱音乐会,只有10.2%的学生在校期间过合唱活动,97.2%的学生从来没有接受任何合唱艺术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走访中大多学生认为合唱形式就是一群人规矩的站在舞台上齐唱歌,少部分学生能提到合唱有声部,论及作品时几乎只有极个别能谈到《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为止,合唱的发展历史更是一无所知,谈到合唱的作用时,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合唱是一种政治工作的需要,合唱艺术原有的面貌受到扭曲,其间不禁令人深思。

(二)中小学生对合唱艺术的潜在需求较大

在同上问卷中统计得出,有99.5%的学生选择喜欢音乐艺术,其中选择酷爱音乐的学生占20.7%;96%的学生认为中小学生开展艺术教育非常必要,有83.9%的同学认为合唱有利于团队精神培养和提高艺术修养等作用,有66.5%的同学选择愿意参加各类形式的合唱艺术活动。这些数据在一定的程度上客观的反映了学生对合唱艺术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和表达出乐于参与合唱艺术活动的意愿,合唱作为声乐交响体裁,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倡导,定将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中小学学生参与合唱艺术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

中小学学生学习合唱艺术的途径一般有选修合唱艺术课程、参加合唱团等方式,然而,据笔者所了解的中小学合唱音乐教育,特别是在乡镇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却不乐观,一是基本没有开设合唱艺术方面的选修课程;二是长期坚持训练的合唱团不多,往往有比赛就进行突击训练;三是校内合唱活动不多、活动质量不高,为军训拉歌、纪念一二九活动等歌咏形式开展的居多。综上三点也是导致了学生对合唱艺术的认识缺乏、实践偏少的重要原因,这些现象的背后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中小学中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其间既有学生的流动性大,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师资缺乏等实际困难因素也有我国教育部门及学校本身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等大环境因素。

学生应该是人类文明主要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更是人类文明的受益者,合唱艺术作为人们近千年的文明积淀,承载着人类近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一本涵养丰富的教科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和谐,人们需要合作,作为人才熔炉的学校里需要合唱艺术,艺术教师们应该努力倡导合唱艺术,从普及做起,合唱艺术的唱响必将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呐喊助威。在此,笔者将通过论文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希望能为合唱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合唱意义 篇3

[关键词]群众合唱 音乐活动 功效意义 注意事项

一、群众合唱艺术的功效意义

1、群众合唱艺术可以培养人的智力

智力包括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音乐是听觉艺术,合唱的音乐表现手段极其丰富,合唱团员通过旋律、节奏、和声、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来全面感知音乐,并了解、认识合唱各声部不同音色的特点。合唱训练能够发展群众音准感、节奏感、多声部感等音乐听觉感知能力,相对于其它听觉训练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合唱歌曲的过程能培养人的视觉能力。演唱时,眼睛不是盯在一个点上,而是要“对乐谱某一个地域的音符、织体、及速度、力度符号等整体综合的视觉判断反应。[1]另外,合唱可以培养人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由于合唱艺术的特殊性,合唱团员在演唱时要集中注意力,各声部相互关注,达到个体与群体感知的高度统一。合唱本身离不开记忆,演唱作品需要背诵大量的乐谱和歌词,这种记忆活动对人记忆的强化有很大益处。最后,合唱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合唱艺术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思维,促进右脑发展。它以音乐的语言塑造音乐形象,和声色彩的丰富,声音的立体化能引发演唱者的无限想象。合唱训练需要人体各个器官都活动起来,要求口、眼、脑的共同合作,这能够促进人们左右脑的兴奋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素质、促进智力发展。

2、群众合唱艺术是满足个人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途径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的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定关系。[2]现代社会复杂性逐步加剧,在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更需进一步增强人际之间的交往。群众合唱艺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能够增进成员之间的交往,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建立平等、互助、协作、有爱的人际关系。合唱训练合唱团员为集体共同的目标产生一致的反应倾向,合唱要求个体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产生一致的反应倾向,合唱要求个体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有装置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使个体形成与集体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使人感到共处的乐趣,进而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合唱训练中,团员要彼此来往,相互切磋技艺、相互帮助;团员在团内举办的娱乐、体育活动中又进一步增进了友谊,相互交流思想、沟通心灵。在交往中,团员不仅可以交到知心朋友,这会彼此友好相处,正确对待、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而且学会了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

3、群众合唱艺术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和陶冶情操

从生理上来说,优美的音乐使人体中的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起伏流转具有节奏感。当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节奏与音乐节奏和谐统一时,人就会感到和谐和愉快,并推动内脏及横膈膜的感觉,内脏与躯体就会得到适当调节,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优美的音乐能让人在审美享受中缓解疲劳、减轻压力、积蓄精神。合唱艺术是情感宣泄的合理形式,它以意象来感染人,人可以在演唱中释放过分强烈的情绪,消除心中郁结,保持心理平衡。[3]此外,歌唱具有治疗功能,能增进人的生理健康。人们平时的呼吸量为500毫升,歌唱时每次能达到数千毫升,歌唱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合唱艺术作品以优美的旋律、向上的内容、磅礴的气势能培养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如将在合唱中获得欢乐、愉悦的情绪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人的学习、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精神也会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长期在合唱实践中陶冶,能丰富人的情感世界,解忧与欢悦,化暴怒为温柔,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使精神获得平衡,培养良好的心境和健康的心态。

4、参加群众合唱可以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群众合唱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参与的本身就是价值体现,无论奉献大小都是难能可贵的。群众合唱能让团员全面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意识。群众合唱为群众全面认识自我提供了平台,为其客观地评价自我提供了多种参考系。团员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展现自我的聪明才智、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用“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分析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长处。全体团员贡献有大有小,都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可以说,自我价值都得到了展现。群众合唱团作为公益活动的主体,为民众演出交流时,实现团体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二、参加群众合唱注意事项

1、注意合唱礼仪和纪律。

群众合唱是一门礼仪艺术,也是一门集体活动,在进行群众合唱排练或演出时,一定要注意礼仪的规范和遵守合唱纪律。排练时,合唱指挥向团员行礼,团员要还以短暂的掌声以示回礼。演出时,指挥代表团员向观众行礼,团员要行注目礼。排练过程中出现一般问题,不要即时提问,应等休息时再沟通。演唱时,面目表情应自然轻松,或根据曲目情节调整面目表情,双眼正视指挥老师及手势动作。乐句休止时,要保持正常的情感状态,微笑面对。添加形体动作时,要按指挥要求协调一致。演出候场至退场时,团员之间要相互帮助,应互相提醒坐姿站姿及装束等,肢体动作宜轻宜小。需要紧急退场时,不要拥挤,应按顺序退场,防止意外。在排练或演出过程中,要求遵守合唱纪律,做到整齐划一。各位合唱团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守时,无论是平时排练,还是参加正式演出,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准时到场。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前请假,遇到一般情况要努力克服困难,不能迟到。二是要守位,在整体排练过程中,间歇的不要离位,要倾听其他声部的在唱旋律。演出前候场时,不要远离候场位置。指挥或艺术指导编排队形确定就位后,不能私自换位。三是要守形。在台上演出时,不要有多余的动作影响整体形象,如擦拭眼睛,抓耳挠腮、或做其他与表演无关的肢体动作。

2、注意学习合唱的相关知识

群众合唱团是业余合唱团,对音乐知识要求门槛不高。多数合唱队员们不具备基础的音乐知识,就拿识谱来说,有的合唱队员,连简谱也不认识,每句都要靠教唱,因此学习和积累合唱相关知识,是参加群众合唱的最基本要求。一是注意歌词的正确读音。声母和韵母要读准,尤其是南方人要注意区分卷舌和平舌音,要注意掌握轻重音的处理,否则,歌唱时可能出现语言失真,降低音乐的感染力。如歌曲《当你老了》,歌词: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衣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这个老“了”的“了”字,这是动态助词,独立性差,意义最不实在,一般附着在词、短语或者句子上,起辅助作用,很多学员不懂就会把重音放在“了”上,就会降低了可曲本身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二是要注意理解词句的含义。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歌曲的本义,还要理解它的喻义,以便于演唱时更好地将情感表达出来。三是要注意学习人体发声部位结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正确理解所讲的发声部位,认识呼吸和发声的原理,避免发声位置不正确而导致的音变。四是要注意观察。声带及面部肌肉,是由神经中枢控制,神经传递的信号与肌肉表情是密切关联的,所以团员要“以情带声”在心中形成歌曲表达的意境,注意音色及面目的表情变化。[4]

3、注意科学练声方法

对于每位初学的团员,一定要按照老师传授的正确训练方法,坚持每天练习呼吸、发声和歌唱。呼吸是歌唱中最基本的东西,团员们可以这样练习:双手叉腰,然后深呼吸,什么是深呼吸,你可以想象你面前有一朵芬芳的兰花,你很陶醉的缓缓吸一口气,芬芳香气沁入体内,直达腰部,然后按照四拍子的节奏吐"si si si si",吐两三个小节,也就是8到12个si,注意每一下腹部腰部肌肉都有很强的冲击,腰部向外扩张。然后再一个长的si吐完剩下的气。练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按时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在排练新曲目前,每位团员要对自己声部演唱的词曲,做到基本掌握。二是注意练声时间。一般都认为早上练声比较好,实际上练声时间的选择和练声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把它作为正常作息安排的一部分,或在休息的时候练习10分钟,或在冲凉的时候练习,每天坚持能有半个小时练声时间就可以了。三是注意练功的强度。练声及呼吸要有间歇,不宜时间过长。练唱15分钟后,就要休息10分钟,音量不要过大,小声哼唱就可以。

4、注意团结和统一

合唱是一项集体活动,荣誉与耻辱关系到每一个团员。合唱本来就是创造和谐的艺术,因此合唱团员们必须团结和统一,才能创造出和谐动人的天籁之声。培养合唱团员良好的合作精神,就必须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群众合唱团初建时期,团员们来自社会各界、四面八方,彼此之间缺乏了解,因此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沟通与交流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团员彼此通过交流才能增进互信,通过沟通才能加深相互的了解,从而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正是人们相互间沟通与交流的最终结果。一个合唱团内团员们彼此之间的沟通,以及指挥同合唱团员们的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沟通交流而建立起来的牢固合作精神,才是合唱团深刻诠释作品内涵,全力创造和谐与统一的重要保证。

结语

群众合唱艺术因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她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近乎完美的协调、统一、和谐的"天籁之音",陶冶和净化着人类的灵魂。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人类和谐社会上,都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共同珍惜她,维护她,使这支艺术之花常开,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P351;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P74;

[4]张月福.合唱的八益和八项注意.合唱艺术,2014:P47。

浅谈合唱课的教育意义 篇4

一、参加合唱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多种器官协调发展,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促进智力发展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学, 一把是文字, 一把是音乐。”音乐的本质是真, 善, 美, 音乐是声波振动产生的, 并在空间中展现, 人类通过听觉器官引起各种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的艺术门类。感性塑造是音乐教育的最显著特征。音乐感性材料的构成包括一定音色、音域、时值和力度的音响材料, 通过音区、节拍、节奏、旋律、配器、调式、调性、和声等方式再现生动的艺术形象, 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陶冶思想情操, 提高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合唱者合唱时各器官要协调一致同时启动, 如口要唱、眼要看、脑要思、耳要听, 因此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合唱时要能够对合唱指挥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意图做出快速反应, 能使协调学生的左右脑, 开发学生的智力, 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合唱训练是“一剂”益智“良药”。

二、合唱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感,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协调艺术, 是把若干人分成几个声部, 各声部既互相配合又相对独立而进行的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合唱从一开始便使人置于团队中, 要求全体队员严格服从合唱指挥, 团结协作, 积极配合, 充分发挥自己的演唱技巧, 与合唱整体自然融合。合唱队员要协调好自身与整体的关系, 既要兼顾其它声部还要演唱好自己声部, 从而培养了队员的默契合作、自我控制能力, 树立了个人和集体的荣辱关系, 使他们明白任何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都会扰乱社会这个大团体的美妙和谐乐章。

音乐能够陶冶情操, 合唱能够养成学生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学生通过合唱能够领悟到:先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 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升华他们的心灵。如《黄水谣》混声合唱, 女声部用凄惨、低沉、颤抖的音调控诉家园被破坏,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男声部用缓慢的速度、较低的音区、悲痛的音调、沉重的节奏来展现我大好河山被敌寇欺凌的场景, 仿佛把学生们带到了烽火的抗战年代, 燃起了他们对日寇的愤怒火焰, 并对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沉思、追忆、抒怀, 浓彩重笔像甘泉一样注入了学生的心灵。

三、合唱训练能够磨练学生的坚韧意志, 塑造他们强烈的责任心

少年儿童的意志力虽然很脆弱, 但是他们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他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苦难或阻碍时, 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合唱训练能够帮助他们逾越障碍、克服困难。在排练过程中, 严格要求、精益求精的刻苦训练, 会树立少年儿童的强烈责任感、坚强的意志、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等许多优良品质。在合唱中对音准、节奏、声部进出、声音统一、力度强弱、旋律纵横等方面需要严格要求, 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在塑造少年儿童坚韧意志和强烈责任心方面合唱艺术有着独到的作用。

四、合唱训练能够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心理学研究指出, 凡是经过美感的、动过情的、感兴趣的印象最深。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 声乐艺术即音乐化的语言艺术, 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在唱歌时能通过优美而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歌词是优美而诗化的歌曲语言, 而合唱歌曲的歌词更是震撼人心、饱含激情。古今中外优秀的合唱作品, 是音乐文化的瑰宝,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领唱那柔和、亲切、歌颂和对未来向往的声音, 洋溢在欢快、和谐的如波浪般起伏的各声部和声之上, 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动态的画卷。有谁会感受不到劳动的美、生活的美和未来美好憧憬。

学生在排练、演唱合唱的过程中, 既能学到许多音乐知识, 又能够陶冶情操, 在“身临其境”的合唱音乐中, 很容易使心灵同音乐产生共鸣、升华, 能够用爱心去善待社会、影响社会, 从而培养了健康的审美观和美好情操, 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这是合唱最重要的社会作用。

总之, 合唱作为高雅艺术的一种形式, 这颗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正放射出灿烂的光芒。从它诞生开始便融入到社会和集体活动中, 是集体合作的结果, 合唱的过程既是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品质、素质的过程。让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充分认识到合唱的艺术特性及教育功能、社会价值, 加强合唱的训练和普及, 让深受群众喜爱的这门艺术, 在音乐基础教育中发挥更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沈键军.音乐与智力.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7.

[3]周革新.论合唱的教育功能[N].衡水师专学报, 200246sc3dk8.

合唱意义 篇5

关键词:群众,合唱,文化,意义

一、合唱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

《乐记》曰:“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声音之道, 与政通矣。”声乐, 因直接发自内心而成为最能打动人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合唱, 则是声乐中之精华, 是与大众联系最为广泛、与时代联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随着城市文化生活的提高, 合唱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家喜爱, 各种形式的合唱活动也越来越多。当前的群众合唱主要属于自娱自乐型, 主要以老年合唱团为主, 以愉悦心情、丰富晚年生活为目的, 活动比较有规律, 在选择队员上比较宽松。

从世界合唱的发展趋势来看, 追求以和谐为目标的艺术境界已成为世界合唱发展的统一标准, 即以稳定的发声、准确的音准、统一的音色、协调的声部平衡来达到谐和。这种稳定的发声, 是建立在科学发声技能上的高位置、有控制、有弹性、有共鸣的音质。只有这样的声音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才能适应不断丰富的作品要求。由此来看, 合唱不仅仅是把歌唱齐了、唱响了就叫合唱, 合唱也不单单是把大家凑到一起唱出几个声部来就叫合唱, 这充其量只能叫群众歌咏。一首感人震撼的合唱, 绝不是发自一两个人委婉动听的歌喉, 也不是发自一群人的一起唱, 而是需要众人相和达到的一种统一音准、统一音色、统一音韵和统一音量的完美和谐。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陶冶情操, 而且还能催人奋进并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可以说, 合唱是声乐艺术中的最高形式。合唱不仅是合作的歌唱, 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和谐共处的极好教育方式。合唱的过程是追求和谐, 合唱的目的是达到和谐。合唱队员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合唱团里没有‘我’, 只有‘我们’”。

二、群众合唱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合唱反映了我国群众文化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对参与者而言, 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 既愉悦了精神、陶冶了情操, 又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对社区而言, 合唱艺术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 还培养了合唱参与者协调一致、服从全局的好品质, 这种协作精神正是建设群众文化的宝贵财富。因此, 合唱艺术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又是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需要。

合唱艺术的普及对广大群众保持身心健康、提高音乐修养、增强团队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群众渴望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交流学习, 在合唱中他们的参与热情被点燃, 群众合唱这种形式已成为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以卡拉OK和流行歌星为主要形式的“歌厅文化”一度充斥全国城乡文化市场, 但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有品位的高雅的文化生活, 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业余合唱团等文化现象, 就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群众文化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趋势。当前, 许多省市都把大力发展群众性合唱当做建设社区群众文化的一项重要工程, 这是很有远见的。群众性合唱的繁荣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很多社区的群众性合唱活动不再是为了参加什么级别的比赛, 更不是为了在显赫的场合拿大奖, 而是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需要, 是千家万户、社会各界的一种共同追求。

2. 群众性合唱是城市文化的新标志

现如今各阶层大众参与歌唱的热情非常高涨, 他们以“歌咏”这一最质朴的艺术形式, 抒发出自己对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这种奋发向上的歌声给人以熏陶,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展示出了新时代市民的精神风貌。不少群众对歌咏的热心与执著, 已经让群众合唱这种简单而寻常的文化活动, 遍布全市, 成为新型的娱乐休闲方式, 成为市民提升生活情趣、调整心态的重要的精神追求, 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标志。自发、持久、多形式、多年龄段, 是群众业余合唱的特点。在现场听这样的合唱, 你会被那份热情和真诚感染。歌者神情专注, 充满激情。唱到兴头处, 他们会分成男女声重唱、多声部混合唱。而在高难处, 指挥会让大家停下, 教一教发声, 大家一遍遍学, 果然效果见好, 唱的人越发有了兴致。在合唱队伍里, 大家来了就唱, 认识和不认识的同唱一首歌, 相互笑一笑, 彼此间很默契。歌声把这样的口号化作点点滴滴的力量, 渗透进每个歌唱者的内心。在不知不觉中, 这样的合唱终于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歌咏, 而是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 成为市民调整心态、提升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了, 它以非常体恤的方式, 滋养着歌唱者的内心。

三、总结

群众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不难发现, 群众文化活跃之地, 便是群众安居乐业之所。因为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 无论哪一种积极的文化活动, 都会给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或精神享受的平台, 极大地繁荣了群众文化生活, 增强了社区群众的凝聚力, 同时, 也为社会主义新社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当前我国群众合唱艺术已进入繁荣时代, 仍确保重点建设的, 就是组建一批从中央到地方的高水平专业合唱团, 在形成以专业合唱团为骨干支架的基础上, 又有全国各地各层次的业余合唱团支撑, 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彼此借鉴的局面。各地区相关部门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 也非常重视群众文化工作, 他们是真心实意地在为我国群众合唱的发展做事情, 使广大群众能从合唱活动中体验到幸福感, 在寓教于乐中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进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城市建设要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不能浮躁, 不能作秀, 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尽管合唱艺术只是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之一, 但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提升全民素养、凝聚民族精神的历史过程中, 合唱艺术应当大有用武之地。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群众合唱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段续.合唱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6, (09) .

[2]郭婧.浅析合唱艺术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40) .

[3]黄艳.浅谈群众合唱的发展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2, (18) .

[4]徐冰溪.基层群众合唱的社会意义及其现状[J].老区建设.2012, (08) .

合唱意义 篇6

(一) 群众合唱的历史

群众合唱就是集体演唱, 主要由合唱者、指挥、伴奏三者组成。一般情况下, 合唱的音响效果具有统一性和协调性, 这样可以保障整体演唱效果。

群众合唱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不长, 在国外, 群众合唱主要是在教堂中举行的歌唱仪式, 后来新式军歌也由合唱组成。我国的群众合唱开始是新式学堂中的学生在音乐课上的集体演唱, 后来逐渐演变成大型的集体歌咏活动。这种活动在上世纪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发展。各种抗战歌曲和爱国歌曲都是集体合唱组成的演唱方式, 这样的演唱通过激昂的旋律和雄壮的曲调, 给人精神振奋的感染力, 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建国以后, 我国的集体合唱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集体合唱的主要功能是宣传主旋律, 以歌颂领袖、革命历史以及宣传社会主义建设为主。

在文革中, 群众合唱一度跌入低谷。之后, 这种音乐表演形式又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 群众合唱的内容已经不再以弘扬主旋律为主, 而是将电影插曲, 流行歌曲改编后进行演唱。在唱法上, 有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表演形式也一改过去的刻板模式, 变得丰富多样。有载歌载舞式, 也有戏剧表演式。参加者有军人、学生也有普通群众, 最近几年来, 退休的老年人合唱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二) 群众合唱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 群众文化已经由过去的接受式转变为参与式, 过去的集体合唱大多由专业人才组成, 现在已经变为群众自组的形式, 群众由过去的台下的观众转变为台上的表演者。

群众合唱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的特点所决定, 在艺术表现上它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丰富、表现力强、音响层次多这些特点, 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演唱者都有自己的音色特征, 多人合唱将这些特征做了集体展现, 丰富了歌曲的音色。

群众合唱除了在音色上的特征之外, 进入新世纪以来, 在视觉上也有新特征, 它不像早期那样演唱者站成一排又一排。在排列上, 群众合唱有的站成心形, 有的站成弧形。服装上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统一, 而是富有层次感, 男女着装, 前后排着装都不同, 整体上给人一种华丽端庄的感觉, 加上灯光设计和舞台背景的变化, 都给人美感。

群众合唱由于从过去的专业演唱变成了群众演唱, 还打破了表演者与观众的界限, 由于都是自娱自乐, 观众和表演者都是群众, 他们不需要别人给予高度评价, 只要自己快乐就满足了。

二、群众合唱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陶冶群众的情操, 而群众合唱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

第一, 群众合唱可以对人品进行规范, 尽管群众合唱是一项自娱自乐的活动, 但合唱队对于每一个参加的群众还是有严格要求的。首先, 在演唱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 只有这样才能将歌曲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其次, 既要激发听众的热情, 又要保证演出效果, 这样就要使演唱者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演唱中去。这个过程可以使参加者的人品达到一定的规范性, 提高了他们的人品素质。

第二, 群众合唱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合唱中, 不仅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和谐程度, 还要在音乐表现力上达到相应的标准。这就需要所有演唱者密切配合, 反复练习, 在练习中互相帮助, 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 合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合唱是将不同的人、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共同主题, 这个过程就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基督教的唱诗班就是利用合唱的方式将教徒的精神世界凝结在一起。合唱可以感受到圣洁, 由歌声营造出的天籁般的意境可以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第四, 群众合唱可以普及音乐知识。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是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但在我国大部分群众中, 掌握音乐知识的人不多, 这主要是历史和教育失误造成的原因。在过去, 我国没有普及义务教育, 致使大多数人成为文盲或者半文盲, 当然也不可能接受音乐知识。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教育也开始普及, 但由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采取的是应试教育, 学生读书主要为了考试, 学校对于那些不需要考试, 并且与升学无关的艺术类课程采取忽视的态度, 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对音乐基础知识陌生。在开展群众合唱活动中, 音乐知识也相应地得到了普及, 由此可以提升人们的音乐素养。

三、群众合唱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目前, 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但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人的业余时间变得充裕, 因为一些电器化分担了人们的家务劳动。尤其是退休老人, 他们有充裕的时间, 可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很多人在家带孙子, 也因为无所事事, 他们将精力都用在照顾孙子上, 事事包办, 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反而成为无能一族;还有一部分人热衷于打牌、打麻将这样带有赌博性质的活动。有的人因为长期保持一种姿势, 结果造成腰椎盘突出、脑梗等毛病, 不仅自己生活受影响, 还连累家人。

因此, 在群众中开展合唱活动, 可以杜绝这些不良现象产生, 可以将一些有时间的老年人组成合唱队, 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又锻炼了他们的身体, 促进他们的合作精神, 这样比打牌强多了。

在中年人中, 也有一些家庭主妇在家做全职太太, 她们的生活也比较枯燥, 如果将这些人组成合唱团, 也可以提高她们的生活素质。

群众合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可以提高群众的生活素质,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值得提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还为社会文明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 群众合唱由于其特殊的表演性质, 拉近了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 具有自娱狂欢的特征, 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关键词:群众合唱,文化建设,自娱自乐

参考文献

[1]黄艳.浅谈群众合唱的发展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2 (18) .

[2]俞岚.浅谈群众合唱与和谐文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6) .

合唱意义 篇7

一、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历程

合唱是产生于欧洲中世纪, 基本服务于宗教的教堂音乐, 具有浓烈的宗教精神色彩, 在西方社会中, 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 合唱艺术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中国的合唱艺术是在西方音乐形式的基础之上, 结合我国民族的语言、音乐特点的一种音乐形式。进入我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西方基督教、新式军乐文化的传入, 以及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都对形成我国早期合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真正的实现了集体歌咏的形式, 学校的集体唱歌, 社会上这种集体的唱歌形式具有很强大的群众基础, 久而久之这种集体歌咏的形式被广大群众所接收、所喜爱。随着集体歌咏形式、规模、水平、欣赏能力的不断上升和提高, 也促使这种集体齐唱的形式向多声部的合唱形式发展, (例如, 赵元任的《海韵》、萧友梅的《校别辞》代表着中国大型合唱创作的开始, 作曲家们不仅将西方的音乐技法运用其中, 还将中国民族风格融合在作品中, 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这也代表着我国音乐家们对西方合唱形式与音乐技法的初步应用, 也给我国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促使我国音乐界与世界主流文化靠近)

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期, 音乐界也展开了热烈的抗日救国运动, 各地区都组织了抗敌歌咏团体, 这时的合唱艺术的内容主要以“抗日”与“爱国”为主题, 作品大多是激昂雄壮的曲调, 符合人们积极的抗敌心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黄自的《旗正飘飘》、张曙的《洪波曲》等, 这些作品唱遍了当时的各个区域, 如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极大的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无论是战士还是群众, 或者知识分子都积极的参与在集体抗日的歌咏运动中, 用高涨富有气势的歌声表现人们一致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热情, 这种合唱艺术形式在当时对团结人民一致抗日的精神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也成为人们不怕敌人不怕抗战的自我壮大的精神武器, 这一时期“激情高涨”、“振奋人心”的歌咏将中国群众歌咏推向高潮, 也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之作。

在新中国成立时期, 我国合唱艺术仍然在各个阶层热烈持续的开展着,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丰富, 依然以爱国主义为中心, 有歌唱新生活的、有歌颂领袖人物的、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根据民歌创作的民歌合唱、有反映群众现实生活和民俗内容的、也有以古代歌曲为素材采用现代作曲技法的。如马思聪的《鸭绿江大合唱》、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田丰的《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刘炽的《祖国颂》、谢功成的《长江行情诗》等。

“文革”时期, 我国合唱艺术呈现出四类倾向。一类是“语录”合唱, 即以“毛主席语录”为歌词蓝本而写的合唱曲, 多采用齐唱和朗诵相结合的方式。第二类是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大合唱。如《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毛主席诗词大合唱》、《毛主席诗词组歌》等, 第三类就是毛泽东颂歌, 如《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红太阳颂》、《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第四类就是根据样板戏内容谱写的合唱, 如革命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等。

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国迎来了全新的面貌, 随着中国合唱音乐活动的大量开展, 为我国合唱艺术的重新崛起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这一时期我国合唱艺术与国内外的交流越来越多, 合唱所要求的音响效果有了很大的认识和改变, 使得合唱的训练方法的和技术要求, 融合配置, 都有了观念上的改变和提升。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 合唱艺术的各种形式从农村到社区、行业单位、音乐厅、音乐节的演出比赛, 合唱事业蓬勃发展, 创作的思路得到了解放, 内容更加多样化, 创作手法更大胆, 如尚德义的《大漠之夜》、陆在易的《雨后彩虹》、王建民的《长征组歌》等, 这些作品也代表着我国音乐家在探索现代化、艺术化合唱发展的道路上逐步前进。

二、合唱艺术的功能价值

在音乐艺术中“合唱”是一种最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作为严肃音乐的一种, 每一个音、每一个字都是要求很严谨的, 不能残差任何的私心杂念, 不能有个人的即兴和随意性, 对音乐完美追求的态度和欲望是每个音乐人不可缺少的。整齐、统一是合唱团的完美体现, 是一个能发出共振的共鸣体。其中“和”是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最高的标准。不仅是简单的一个汉语词汇, 是个宽泛的概括, 要想达到“和”的理念, 在合唱艺术中它包含有很多的综合要求。

1.整齐

音乐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节奏与音准, 这两点掌握不好, 更谈不上音乐的诠释与表现。声音的和谐包括着音的和谐与声的和谐。包括音准、节奏、音量、音色、速度、力度, 和声、织体结构的清晰、声部纵、横向的各种平衡、队员之间的感情关系等等, 都是达到合唱团整齐不可缺少的。合唱是集体性活动, 人员多, 因而音量、音高的控制统一对合唱团的音响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但音量是可以自行调整和控制的, 因此在合唱队中倡导队员们控制好自己的音量, 学会应用弱而积极的声音。

2.统一

现代的合唱音响理念就像是“弦乐四重奏”, 都像一提靠拢, 而每个队员和声部都有它的从属地位和功能位置。所为统一, 也就是整体的一致, 如:声音的统一, 吐字、咬字的统一, 对音乐本身统一的认识与理解、演出环境、积极的音乐表现欲望与丰富的表情状态, 相互协作, 互相靠拢, 无私奉献, 合理谦让, 发挥高超的技能, 磨灭个性, 寻求共性的观念。一个好的合唱团能发出群体的共鸣, 能共振出出清晰和弦色彩与音乐语音, 不乏呈现出的是一首完美的音乐作品。声和, 主要指的是音色的融合, 同声部内音色的融合、各声部纵、横间力度的合理分配。在一些特殊的合唱形式中, 例如不是全部的作品都是四个声部绝对平衡的, 有些作品要求某个声部突出表现, 但这也不影响合唱作品的整体平衡性, 控制好主声部与其他声部, 在审美上还是和谐一致的。在有轮唱的作品中, 不同的分组成员既要唱好自己的, 还要细心注意对方的声音, 大家一起共同合作, 相互配合, 齐心协力把作品完美演绎。起声是非常关键的, 在每一个合唱作品中, 起声不统一整个音乐作品就不能整齐和谐, 因而, 起声是一个最容易鉴别合唱队好坏的方法。在起声时, 合唱队都必须有统一的全方位的准备, 集体主动的将自己的声音准备、调整到最佳, 共同创造出最和谐最美妙的声音。

3.人员的和谐

在合唱中, 每一个人都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敏感的耳朵, 灵活的反映并调整自己声音的能力, 既要时刻倾听临近队员的声音, 也要注意整个合唱的音响效果, 及时调整自己的声音与整个合唱队保持一致, 使得自己的声音与整个合唱团的声音得到最佳的融合。人员的和谐很关键, 合唱艺术是集体性活动, 不同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演唱水平等, 人们因合唱而聚集在一起, 团结一致, 互相协作, 相互影响, 要形成很好的凝聚力, 首先要逐渐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成为“大家都是好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常说“合唱是听出来的”, 那么“听”是要大家有相互协作, 相互关照, 一起进行的感觉。合唱艺术不仅让人们共同感受艺术的美好真谛, 更让不同的个体相聚, 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 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增加了信息量,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平日的生活中也愉悦积极了。

4.合唱的“真”与“美”

合唱艺术体现了“真”的审美价值特点, 音乐作品的“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真正的体现出音乐是感情交流、情感宣泄的有效途径。演唱者在表演一首音乐作品时会自然的与自己的经历相互联系产生共鸣, 最终真情实感的把音乐作品表现出来, 观众在欣赏音乐时, 也会与音乐作品主动的产生共鸣, 得以自我情绪在欣赏过程中真实的流露。人的各种情感、态度、评价都是个人对其它事物的反映, 音乐能抒发各种情感, 人们在音乐中能找到“知音”, 这种交流不仅真实的反映出人的情感, 也使得音乐作品富有更丰富的内容。

合唱艺术的另一个审美价值就是“美”, 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离不开最本质的标准, 既是审美, 在合唱平日的训练、创作、舞台表演、欣赏等实践活动中都有审美价值的体现。合唱艺术的审美是以集体协作演唱给人以美感为基础的, 以演唱者的演唱和情感表达为体现, 以给人以愉悦和感悟为目的。其中也能反映出“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在欣赏合唱演出时, 身心不仅得到愉悦、放松的感受, 还能升华到让人感动、顿悟的情绪, 这种审美价值的追求也是体现人本精神的特点。

三、合唱艺术的社会价值

合唱艺术具有集体性、综合性、艺术性的特点, 在调动广大群众、关爱青少年发展、凝聚人心、陶冶情操、传承发扬民族精神、教化人心、丰富人们业余生活、提高个人修养与品质、有爱心、有奉献精神、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等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一) 合唱艺术对个人的功能价值

1.合唱让人学会倾听:“合唱是听出来的”, 因而在合唱中要学会倾听相邻的队员及各声部的声音, 精力集中有效的调整自己的声音, 把自己的声音与感情融入到集体中去, 能培养人们有牺牲自我, 关照整体, 团队精神, 群体观念。

2.合唱让人学会合作:合唱中的合作就体现在“和”之上, 合唱是一个共同合作的歌唱活动, 需要一定的团体意识、合作精神, 团队精神。

3.合唱让人学会尊重:在合唱艺术中我们既要尊重作曲家、指挥, 还要尊重每一个队员, 在尊重的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对他人的肯定和服从, 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

长期进行合唱训练不仅会使人学会倾听、合作、尊重, 也使人变的自律、严谨, 除此之外, 合唱艺术还会使人自控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承受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 合唱艺术对不同群体的功能价值

1.对城市、社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无论在城市社区还是乡村, 人们都有不同的职业、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物质条件。合唱也是一种最易普及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比以其他群体活动, 无需众多的设备与器材。室内、室外, 人多人少。

2.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开展合唱活动, 可以给青少年创建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敞开心扉, 多交朋友, 互相交流, 倾听对方, 互相影响。在合唱活动中, 让他们得到集体的温暖, 感受“大家都是好朋友”的集体气氛, 也培养了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分享、共同协作的能力, 改变他们偏执、自我、自私、孤僻的性格。

3.对丰富老年生活的意义:合唱可以促使老年人走出家门、走出孤独, 参与这样的集体活动, 在群众合唱活动中, 增加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在演唱音乐作品时, 促进了身心健康的发展, 既锻炼了他们的心肺功能又陶冶了情操, 通过演绎一些经典的怀旧作品, 还重新回味了自己的青春, 也丰富了他们的老年生活, 填补了他们匮乏的精神生活。

四、结语

合唱意义 篇8

关键词:合唱,音乐,方法,艺术

合唱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 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我国。鸦片战争后周日礼拜会众唱赞美诗的旋律。而民国初年, 沈心工和李叔同两位日本留学生从日本带来“学堂音乐”, 他们也为中小学音乐课进行了很多的合唱曲创作。由于他们的引进, 推动了一系列课堂教学的发展, 这也为今后的初级课堂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的音乐学院特别是国立音乐学院的建立, 西方合唱传入使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社会变革最激烈的时期, 就不得为不改变它本身题材内容及形式, 走符合我国的发展道路, 激发了中国爱国作家的热情, 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保卫黄河》等一系列的爱国歌曲。

一般会从这三个方面对合唱进行探究

1、研究合唱的发展、历程和沿袭。

2、对作品的意图、构思、时代背景和艺术再现。演绎当时的时代风格, 以及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反应作者的情绪和心理等进行深度思考和剖析。从而更好的去把握作品, 选择适合的歌曲。

3、研究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所需的各种条件, 相互的组合及具体安排, 并研究达成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达到应有音响上的要求、手段和途径。

以上三者, 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 不能孤立。机械的将各项要求割裂开。

笔者有幸在就读大学时选修了合唱指挥这门学科, 从中体会到了合唱的无穷乐趣。合唱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有着很大的实用性。在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我更加充分认识到合唱在少年宫中运用的必要性。由于少年宫的成员 大多数来自于3-5年级。经过音乐考试精心挑选出这些成员, 他们通过前几年音乐课的学习, 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发声方面的知识, 但他们相对的音乐底子不算浑厚, 发声上没有技巧, 所以声音方面需要花较大的功夫, 与伴奏的配合也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需要花一定的功夫训练学生, 与学生交流, 制定符合学生能力的歌曲。

因此, 我们首先要学会听赏一定的童声合唱曲, 使学生具有感受美, 鉴赏美, 表现美, 创造美的能力。

然后, 训练学生掌握相应的合唱技巧, 使学生呼吸方法保持统一, 达到口型的统一, 进而达到声音的统一。在这里我要引用一种适用于童声合唱教学的教学法, 叫柯达伊教学法。我们参考柯达伊的教学方法, 在少年宫《最美童声》合唱夏令营中使用手势进行二声部训练。我们在训练二声部音准时, 用两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的结合, 指挥孩子们做二声部练习, 调整音准、训练听觉。教学中, 我们不出声歌唱, 仅仅用手势表示出一个个短小的音乐片断, 如“dmrf, slsm, ”等等, 要求孩子们按照我们的手势唱出音高, 做内心听觉的训练。同时进行一些趣味性的多声部游戏。比如, 利用教材中的歌曲《草原上》初步学会歌曲以后, 我们和孩子们相差一小节后进入, 边做手势边唱谱。师生配合形成二部轮唱的效果。还可以把两首不同的歌曲合成演绎合唱的效果, 比如歌曲《两只小象》和《小象》合成后效果挺不错, 而且这样的演唱游戏, 难度不高, 效果好, 孩子们很有兴趣。还可以为歌曲配上固定低音, 形成二声部效果, 比如《两只老虎》加上固定低音DS, D的伴唱, 或者一部分孩子唱歌词, 另一部分配说节奏性语言, 如:“XXX0/XXXO/”。演绎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经实践, 柯达伊的手势唱名和节奏名的使用, 使节奏时值“符号化”, 具有可读性, 训练时通过口读、手拍强化孩子们对节奏的印象。教学中配合单声部、多声部的训练形式, 也使孩子们不会觉得节奏训练枯燥乏味。

柯达伊认为, 合唱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能, 参加合唱可以影响最多的人们去接触真正有价值的音乐, 也是最容易的方法。我们不想断言英国社会的团结和英国人的纪律性是由合唱造成的。但是这两个方面与他们具有六百年之久的合唱传统不能说没有某种联系。一个更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音乐之根在于歌唱。1988年, 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在全世界进行了测试, 来评估14岁孩子的科学水平。结果位居前3名的国家分别是匈牙利、日本与荷兰, 这个成绩正是得益于这些国家从幼儿园到高中, 音乐训练一直是基础课程的一部分。这也促使美国在2000年修订教育法案时也将音乐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核心学科之一。其中, 匈牙利的音乐教育采用的就是柯达伊教学法。并且, 他们的孩子没有过多地排练就能够用美妙的声音进行合唱, 是令人难忘的。

接着, 要注意到孩子的声音还处在发育之中, 所以孩子们进行声音训练的时候应当尽量避免那种机械的训练方式, 而应该用生动形象, 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去引导他们。要注意把握好“形、气、神”三个字。使孩子们发生美好, 富有情感具有丰富音乐形象的音乐, 童声合唱的时候要遵循音合, 声合, 情合, 音合。音合指的是音乐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和节奏, 和声的准确等等, 这个是音乐的基本。声合指的是根据演唱的歌曲特点, 找到最佳准确的发声方法、声音位置、状态保持、气息运用、声音色彩等。情合指的是情感的准确表达, 这也是合唱的血肉。

最后要让学生认知规律, 配合各自的不同特点, 循序渐进的安排合唱教学内容, 学习感受复调和卡农的美妙性。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 (加) 洛伊斯·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上一篇:统一与多样的博弈下一篇:少儿写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