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阅读

2024-10-30

化学教学中的阅读(共12篇)

化学教学中的阅读 篇1

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增多, 学习自觉性的提高, 有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目前高中化学课教学中存在着课堂表现气氛沉闷或课堂虽活跃, 其实质却是一种盲目的乱喊这样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主要是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够;听课没有明确的目标, 这样就势必导致教师一味讲, 学生被动听的一边倒情况.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当前教学现状, 面对高考题型的变化,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阅读教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目标”是学生阅读的根本

常言道“有的放矢”.教师教学, 学生学习都是如此.确定明确的阅读目标, 给学习带来希望, 自然产生学习的动力.阅读目标并无定论,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 高中学习阶段, 学习目标可大可小, 可长可短.如大则学年、学期、学习阶段、知识系统性的章、单元目标、小则节、学时知识点目标都要确定.

确定目标要联系当前实际, 针对学生的现状, 确定可行的, 操作性较强的目标.同时要结合教学中的难点, 使目标有较好的适应性.如, “碱金属钠”一节的阅读目标:

二、“实施目标”是教师指导阅读的途径

目标的实施首先要对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既可以把握情况, 又可以在教学中补漏.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落实目标, 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将预习中的简单的演示实验留给学生.例如, 钠的取法, 保存, 钠的物理性质, 切割及颜色的观察, 通过学生的评判纠错, 有利于加强记忆, 有利于激发热情, 有利于学生的细致阅读, 有利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通过将预习中的复杂实验由老师完成.例如, 钠的化学性质:钠在空气中的反应, 缓慢氧化和加热的对比试验, 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不同, 得到的结论不同.将课本中钠与滴加酚酞的水反应的实验, 由原来一步完成改为两步完成.具体操作过程为第一步将黄豆粒大小的钠投入水中, 观察到的现象归纳为:“浮” 、“熔” 、“游” 、“响”四点;第二步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观察到的现象为“红”.通过上述实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比概括能力, 而且使学生体会到阅读也是一种探索的过程.

3.通过讨论, 归纳和教师总结, 对学生预习中理解不全面, 不透彻, 或理解错误的情况, 如, 纳与水反应的现象部分同学不分青红皂白回答为“浮” 、“熔” 、“游” 、“响” 、“红”五点的错误, 应回答前四点, 这说明操作过程不同, 现象不同.钠的氧化决定的因素是反应条件, 条件不同现象和结论不同.经过这样的对比思索, 加深了印象, 记忆更加牢固.从学生积极参与, 表现看, 较以往的做法, 效果明显提高了.

4.练习时必不可少的, 指导学生阅读习题中的关键词, 有利于突破 , 提高解题能力.例如, 钠旧置在空气中, 最终产物是什么?同学们只要抓住“旧置”两字, 不难得到正确答案碳酸钠, 否则容易答成氧化钠这样的错误结论.

三、检查小结是“目标完成”的结果

目标实施完成后,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重要.检查的方法较多.如, 个别提问, 出题检测等.

课前阅读,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有了生机是学生自觉获得知识, 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窗口, 是教师主导性, 学生主体性的体现.阅读使学生把握了重点, 抓住了关键, 使认识得到了深化, 使多样化的教法能够实现的突破口.

阅读不仅局限在课前, 而且课后更需要指导学生完成小结.因为小结需要认真读书、转眼教材、独立思考, 这是一个主动学习发挥个人创造力的过程, 是一个对知识的在学习、在理解、自找差距、自我完善的过程.第一, 对某些相关度的知识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有助于动手、动脑、难点突破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第二, 对章的总结有利用学生达到继续阅读的能力, 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知识的系统化 (如, 碱金属) .

化学教学中的阅读 篇2

阅读是学习各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更是人们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从根本上讲,阅读能力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因为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是教材中的,教材是学生获知识的重要途径。若单靠教师的讲授,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能正确理解书中字、词、句的含义,当然也弄不清化学的基本概念,更谈不上领会和学习更深的知识。而且,学生的学习是终身化的,学生单靠掌握一点课本知识,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将学习终身化,必须会读书,必须从各种书中获自己所需的知识。

笔者就多年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做法,整理成文,供同行们参考。

一、根据所设置的情景,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全文。

在每一节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集中精神,用2—4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新课内容。学生完成阅读以后,教师提问内容中的一些,学生只需要或多或少回答出知识,然后,教师顺势从情景中进入教学。

二、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避免脱离实际,走弯路,没有目的,没有针对性,不掌握方法的做法。因此,指导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易懂概念,独立读

对过去已经学过的内容,或生活中熟悉的知识,采用先读后议的方法。如:《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些内容让学生阅读后掌握其主要知识点,联系生活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如燃烧、分子、溶液等概念,教师可以给出提纲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学生就能顺利地读懂教材,学习到一定的知识。

2、基本概念,着重读

指导学生阅读,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抓住关键。在化学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中,要对关键的字词深入体会,准确理解,教师要把分析讲解与学生的阅读相结合突破这一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让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出现象和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找出概念中“化学反应”“质量总和”“相等”“参加反应”这些关键词。教师则根据学生找出的关键词,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着重阅读,一方面使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了语言训练,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概念、原理的学习中理解更准确、更完全。

3、重点、难点,反复读

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让学生反复去读,直到理解为止。如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中“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很绕口,学生也分不清“一种碳原子”“其它原子”“该种原子”。这些词语需要在教师的知道下学生仔细的阅读,并进行比较,对照教材反复分析,这样学生才可能理解和应用它们。

4、相似知识,对比读

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发现知识点繁而多,并且容易混淆,做题时常常将知识点弄错。如学习分子、原子、元素三个概念后,做题时不知什么地方该用那个概念。为了消除这种思维混乱,可以让学生将三自、者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并能将新旧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深化理解,准确掌握知识。

5、课外知识,选择读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石,是学生跨进这门学科的导航器。但是,要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学会课外阅读。与化学有关的课外知识很多,假如全部将其阅读,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必须学回选择有用、有趣的知识阅读。

初中化学阅读教学的阶段与方法 篇3

一、化学阅读的三个阶段

1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是对新课的预习,是一种比较粗浅的阅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上课前必须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通过预习提前知道学习目标,使听课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课前阅读的方法主要是泛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点,并弄清重点、难点和疑点,把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以备上课时集中精力听教师分析、讲解。

2课堂阅读

课堂阅读指上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其目的是消化掌握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种阅读是在教师的提问和指导下进行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指导学生阅读中,一方面要系统地钻研教材,提出比学生课前阅读更为深刻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课文本身的逻辑结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课后阅读

课后阅读是课后复习中进行的阅读,其目的是巩固和升华知识,其任务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做作业。在这种阅读中,要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二、化学阅读的三种方法

1速读

速读是一目十行的阅读。它主要是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速读的技巧主要有:(1)意群扫描式阅读。这种阅读并不以字或词为单位进行阅读,而是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掌握化学事实基本意思即可;(2)浏览。即对全文粗略阅读,以达到对内容的大体了解或整体认识的目的;(3)跳读。即對自己所了解的特定内容进行阅读,以便搜寻特定信息资料或捕捉重点。速读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获得知识的效率。但速读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无法获取化学事实背后隐含的深层的东西,仅能获取知识的概貌。像采用浏览方式预习“盐类的水解”内容时,仅可以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强碱弱酸盐、强酸弱碱盐的水解情况;盐类水解的应用等等。

2精读

精读一般是建立在速读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阅读。其目的是在研究速读过程中所感知的化学事实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深化对本节知识内容和逻辑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精读的主要策略是学会聚焦。如,在阅读“盐类的水解”时,通过速读,明确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盐类水解的实质上。于是,在此基础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内容上,深入研究课本中相关段落的内容,从而概括出盐类水解的实质。

3读思结合

阅读教材仅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只“读”不“思”,仅能获得化学事实的表象知识,而对于深深隐含在表象内部的、深层次的知识往往就无法感知。因此,要边读边思,注意对表象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问题、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将表象的知识与相关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深化,确保深入、全面地掌握。例如,在阅读初中有关氧化反应内容时,课本在列出硫、铁、碳等与氧气反应后,提出“我们把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在这里为什么指“与氧反应”而不说“与氧气反应”?“氧”是否就是氧气?如果不是,那么“氧”指的是那些物质呢?如果能够这样深入去分析,就能更加深入的掌握氧化反应的概念。

阅读能力在化学教学中的养成 篇4

1. 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前提因素。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日常的阅读实践中逐滴积累而成的,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专利, 错误地将阅读拒之化学课堂教学的门外, 过分地注重帮学生将所有的知识“理解深、理解透”, 然后“讲深、讲透”, 讲得“清清楚楚”, “脉络分明”, 试想在课堂上已经搞得清清楚楚的学生, 还会在课后去阅读教科书吗?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 就在这种不知不觉地教的活动中被慢慢地剥夺了, 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这样慢慢地失去了。就这一点, 本人认为很多学生畏惧做信息题就跟他们读不懂信息题里所表达的意思有很大的联系。

2. 化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与模糊性致使学生容易形成阅读障碍。

这一情况在高一阶段表现得特别突出。在初中, 学生接触到的物质都是形象的, 具体的, 而一到高中, 他们原来固有的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下子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如高一化学一开始就触及抽象程度较高的化学语言——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 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感到高中化学很难学, 自然产生了畏难心理, 使学好化学的信心受挫, 进而产生阅读障碍。

3. 教材内容的描写过于简单与化学事实的过于庞杂、化学概念内涵的过于隐蔽使学生混沌、困惑。

不少学生反映“看看书, 很简单, 做做题, 很困难”。确实, 教材在编写上是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 力求简单、通俗、易懂。但所例举的化学事实有限、分散且例外的情况较多。例如, 在电解原理中详细地介绍了电解氯化铜溶液, 从中学生得出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大小顺序, 但是书本上很快就介绍了铜的电解精炼和电镀铜, 就涉及到了活性电极的原理, 所以教师在分析电解原理的时候, 必须补充活性电极等内容, 而这些又是书本上没有提到的, 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看书无用的想法, 久而久之, 阅读就变得越来越少, 越来越不受重视。

根据以上原因, 本人认为应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 乐于阅读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化学课堂上首先关注阅读兴趣的培养, 我们可以利用书上的“资料”, 也可以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以引导。例如, 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 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 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 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 5000人死亡, 有了这样的描述, 学生阅读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二、夯实基础, 传授读艺

阅读时要重视文字叙述, 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要重视普遍性, 但更要重视特殊性;要重视结果, 但更要重视过程;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等几种。这些方法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均会用到, 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1) 精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用语——夯实基础。化学概念的形成和掌握, 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具有逻辑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阅读化学概念时, 主要抓关键词, 引导学生剖析词义, 最终要达到“读到字缝里去”的境界。例如在燃烧热和中和热这一节中, 我让学生认真阅读“在101KPa时, 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能量, 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在稀溶液中,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学生在学了热化学方程式以后再接触到这些内容, 基本上能够自己理解这两块内容。

(2) 泛读化学“资料”、“阅读”、“讨论”——拓展视野。在化学教材中, 设置了很多了“资料”、“阅读”、“讨论”, 这些内容从考试上来说一般是不作要求的, 所以很多老师一般都一笔带过, 或者让有兴趣的同学自己阅读, 当然老师不重视, 学生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本人认为, 多阅读这些内容, 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3) 细读图表数据、分子结构、探究过程——捕获信息。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十分重要, 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 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 突出重点, 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 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学会从中捕获信息。例如在学习烷烃的物理性质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表5-1几种烷烃的物理性质”和“表5-2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某些物理性质”, 学生在仔细阅读之后, 就能得出烷烃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 在常温时状态、熔点、沸点、相对密度等方面的递变规律, 还能得出当碳原子数相同的时候如何来比较熔沸点。而让学生自己从表格中得出结论, 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培育阅读心理, 形成阅读习惯

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精心设计是必要的。主要有:

(1) 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 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带着问题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 从而提高阅读的实效, 因为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会思考, 实践证明, 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只有一边阅读, 一边思考, 才能弄清所读的内容。

(2) 读写结合的习惯。作为学习的两种重要手段, 读、写一定要有机结合。例如在阅读化学现象的时候, 加以书写化学方程式, 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肯定很起到很大的作用。

(3) 读解结合的习惯。解题, 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巧能力的好方法。经常有学生反映听老师讲例题时觉得很清楚, 可一到自己做题便又觉得无从下手, 如果学生有读、解结合的习惯, 这个问题便不复存在。读解结合可以是读例题与解题相结合, 读笔记与解题相结合等等, 通过读例题、读笔记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次的复习机会。

四、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应注意的方面:

(1) 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 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 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 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 阅读中注重思考。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自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形成、提高,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 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 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 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如可布置一些章节小结的作业, 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 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 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实验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5

摘要

化学实验教学以其自身的优点不同于其他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易被人们忽视,误认为化学实验是教学的一个辅助,轻视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主体,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更具开发性和创造性的学生。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

作用

作者: 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 乔生辉 电话:***

邮箱:degua.boy@163.com

新的化学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识人与环境、自然共生共荣的意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学方法和过程是载体,据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多元化。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但有许多教师却往往忽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过中的作用,以实验教学的直观体现,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实验的优点和特点,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的态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学互动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真实性、趣味性和生动性,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以化学实验作为科学的基础,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看,化学实验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从实验教学方法上看,化学实验由过去的教师演示实验为主逐步向学生自主实验转变。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我国不少学校仍然存在功利性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等现象。由于化学实验要花费不少时间让老师和学生准备,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甚至把“做”化学实验变成了“讲”化学实验,而学生只需要“看”实验、“听”实验和“背”实验,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动手能力差的现象。

1.化学实验教学能以其直观展示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的认知过程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感知的基础上升到抽象的一个认知过程。化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起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氧气的助然性,尽管教师如何讲解、强调.都不如做死灰复燃实验,以其直观性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如酸碱与指示剂的显色反应呈现出红色、紫色,蓝色或无色等等。没有化学实验的化学教学,学生计忆是抽象的,学习是枯燥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试验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全过程不仅是一种感性的活动过程,还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过程。在化学实验准备阶段中,学生要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等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前运用理性思维对它们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观察、操作实验,还要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在实验中要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就需要学生“手、脑、眼”等的协同作用,来独立观察、独立提问、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可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正确的处理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化学实验却能将结果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看,改变了以往较为繁琐的教学方法和枯燥的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达到事倍工半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生学会,不如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关紧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动探索和创新能力,学生具备了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素养才会全面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

2.化学实验教学以其趣味、神密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再现,能简单、明了的突出主要因素,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它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奥妙。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1.2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的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教材、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2.1.2、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趣味实验的设计常有以下两种途径:(1)简化和重组演示实验,如将氨气与氯化氢的化合反应改为“空瓶生烟”;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2)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在铁盐的教学中增加“自制墨水”实验。

2.1.3、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

寓美于教,与化学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不少化学实验具有美的魅力。如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泉;铝热剂的反应火光四射,犹如钢花四溅„„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如在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学习钠的性质时,在学生现有的认知观念中,一

般金属的密度比水的大,放入水中一般要沉入水底的,比如常见的铁、铜和铝等,而钠的密度比水小,放入水中浮在水面,并且会和水发生放热反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直观的观察到钠确实是浮在水面上的,由于反应产生气体,推动钠在水面快速的游动,发出“嘶嘶”的声响,引导学生用“浮、游、熔、红”四个字总结此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能更快更容易的掌握化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在实验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和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学生学起来既抽象,又空洞,还泛味,这将是在培养一个理论家而不是在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教学则能变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生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趣,如:用水在白色的纸上画红色的画,用氢氧化钠和酚酞画画,还可以用盐酸涂掉;利用白磷的着火点低,将白磷放在纸上表演气功,用手将纸搓燃等等。实验教学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将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产生我要学、乐学,而不是要我学的局面,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2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形成概念,以实验反映物质性质与化学变化规律。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励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主要源泉。学生对化学的喜爱大多源于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因此,化学实验应成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舞台,让学生在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中去体验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由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引起学生进行观察和思维的实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由于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注重操作过程的正确性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降低了演示实验在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的功效。因此,应打破演示实验只能由教师独自完成的传统做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采取由学生协助老师或老师协助学生的并进式实验方式或完全由学生自己演示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自我和动手的机会。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把握现象给学生造成的强烈情感效应,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巧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由暂时的好奇心转化成稳定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切身体会成功的喜悦。如在讲氢氧化铝性质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将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把生成的白色絮状识去解决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完成。将所学的知识联系于生活经验和生产实际,这就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回到实践阶段,以完成认识的全过程,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作用,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讲“硬水及其软化”时,笔者从井水洗衣服不干净,洗头发不蓬松的事实引入,讲“糖类的水解”时联系到水果和地瓜久置变甜及保温瓶厂用硝酸作催化剂,使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再和银氨溶液反应,使瓶胆镀银的原理;在讲“电化腐蚀”时,笔者提出“为什么铜钉不能铆接铁桶”;在讲“甲酸性质”时,笔者提出被蚊虫叮咬后为什么用纯碱溶液擦拭会止痒。如此一来,学生感到生活和生产中处处离不开化学,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力量巨大。把化学知识联系实际,既能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与自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自然、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或问题是学生似是熟悉,实则陌生的。教师如能巧妙地将这些问题与教学

内容结合在一起,孕育悬念,使学生进入“心求知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揭示悬念的兴趣,从而积极思索。在揭示悬念的过程中,必将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开拓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后将会主动探索,独立创新。没有人会将其不愿干的事做好,只有在自愿的情况下才会做更好。据此,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好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优越性,对教育本身和学生的发展都将会起作不可估量的作用。

3.化学实验能充分培养学生动手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3.1.化学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进行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解决许多课堂上单纯靠教师讲解而难以掌握的问题,同时,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途径。3.1.1让学生动手训练,强化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功夫,但靠死记硬背,则容易遗忘。如果把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搬到实验室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容易、印象深刻;几次练习,操作自如。另外,如图所示,是近几年来中考试题中常见的实验装置。

(1)用水从导管哪一端通入可以把瓶内气体排出?(2)当瓶内装满水时,气体从导管哪一端通入才能把水排出?在课堂

上单纯靠教师讲解,许多学生都难以理解掌握。如果让学生到实验室里,把装置导管口A、B先后接上水龙试一试,学生对上述问题(1)便可悉心领悟。当瓶里装满水之后,让学生用口先后向导管口A、B吹气试一试,对上述问题(2)又能一清二楚,从而掌握了该装置的应用。

3.1.2让学生动手实验,更好培养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的特点决定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从物质的色、味、态、光泽、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熔沸点等物理性质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甚至实验中仪器的选择、连接、实验方法、反应条件的选择等,因此每一次实验时,教师如何综合这些内容并正确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充分结合其年龄心理特征,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则显得十分重要,良好的引导能使学生全身的感官聚焦于即将进行的实验中,使其对即将发生的实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剧增,观察能力也因而得到培养和锻炼,此为学生思维源泉的激活,引发其创新活力的基础,所以在进行传统、经典的实验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本实验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良好的观察能力,引发其创新活力。

3.1.3.让学生动手设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学习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酸、碱、盐性质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可设置这样的习题让学生训练,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设计两种实验方案制取铜,并比较哪一方法更好。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用所给物质,经过哪些化学反应,可以得到所需物质?还可通过哪些反应得到所需物质?从而使学生找出理论上制取铜的两种方案。再根据不同的方案,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操作、所需仪器及药物用量以至对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然后进行判断,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摸着石头过河,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学会

设计实验的方法。

3.1.4.让学生动手探索,在实验中获取知识。

实验探索,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习金属与盐反应规律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给每个实验小组以硫酸铜、硫酸锌、硝酸汞、硝酸银四种盐溶液和锌片、铁片、铜片几种金属单质以及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分别用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作用,观察实验现象,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比较、概括、归纳出金属与盐置换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比起教师单独的演示、讲解、学生单独靠观察、听讲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印象更深刻,同时,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既学好科学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基础。3.2.化学实验培养化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既是在探究知识,同时也是在运用知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通过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更好的掌握知识,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运用。化学是贴近生活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后,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碳酸盐的检测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知道了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就会在生活中用食醋来除水壶中的水垢。做了气体混合物点燃爆炸实验后,一定不会用明火去检验煤气管道、沼气管道是否漏气,更不会出现光线不好时用打火机去看气油箱里有没有气这样的错误。以知识来推动生活,以生活来促进学生知识的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将会努力学习、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孟视知识的应用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型劳动者必备的素质

教师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搞清楚错的地方,不要束缚或压抑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让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创新,从而提高化学成绩。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人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学生所学知识要善于运用到实际中去,强调个性培养,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增强实用知识。通过化学知识的应用又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样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重视知识的延伸,根据所学内容,找出一些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去解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课外化学参考读物,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品德,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知识的运用能力来源于平时对知识的积累和锻炼,仅仅是只有对知识的积累,将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化学实验正好能弥补常规教学中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缺陷。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操作过程是学生锻炼的最好方法和手段,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就掌握了对知识的应用。

4.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培养,适应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发展

4.1.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受我国国情的影响,现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往往因家长的过分溺爱,对孩迁就、纵容、包庇、无条件满足孩子一切要求,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别人关心自己是天经地义的,而自己从不会想去关心别人,这样就逐渐地养成自私自利、唯人独尊、骄横任性的性格。这种现象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化学实验是通过分组实验来完成的,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通过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达到实验的目的。这种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合作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小组成员之间及其与其他小组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4.2.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提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化学实验本身的特点使其在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实验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验条件只有一个,事实上,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有多种实验条件,即使是比较简单的木炭燃烧实验,也涉及到木炭的形状、质量、温度、燃烧器皿等不同条件。所以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的不同,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实验不可能一次成功,耗时较长,这就需要学生细致的操作和耐心的等待;有的实验结果可能和书上的结论不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学生要尊重实验现象和事实,不能人为的进行修改,而是要找出原因,认真解释,重新做实验以达到预期的结果。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精神都得到一定的磨练,使其对科学有了正确的认识,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培养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我们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对创新的要求不能太高,这种实践活动一般是学生根据自己过去做过的实验,去进行同类知识的迁移实践,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应围绕着课题为中心进行,应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和目标。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指导,并让学生记录研讨的过程。展示与交流。通过学生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展示或相互间的个人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校际交流,可以洞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体会。它既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习惯。展示与交流可以结合口头演讲的方式进行,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展示自己,如何有效地显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同时,又能使其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化学实验教学是积观察、分析、思考、归纳、动手、创新、协作等于一体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和以往化学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培养化学家的教育,减少了复杂的、繁琐的机械记忆,化学实验教学是重会学而不是重学会的一个过程,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培养了更多的适用型人才。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还培养的学生对事件的预见能力和未预知事件的处理能力。化学实验教学适用于多层次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会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能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学生

在收获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将会在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拥有自己发挥的舞台,开展好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化学实验能体现“STS”教育思想

“STS”教育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教育。“STS”教育思想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实验在“STS”教育中有着学科优势,目前的化学实验课程中不少应用性实验已经渗透了“STS”教育思想。这类实验主要是将化学与工业、农业生产、社会与生活、环境与保护等方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主要是通过揭示化学反应的原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原理及其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例如用化学方法检验牛奶中是否掺有蔗糖(间苯二酚法),取牛奶1mL于试管中,加入2滴10%的间苯二酚乙醇溶液和3mL盐酸(2:1)摇匀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1分钟,如呈现红色则表示有蔗糖。从这些小实验中让学生意识到 科学离不开生活,科学是在生活中产生并服务于生活的。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通过实验教学去发现、激励、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动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现代化学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设计和组织开展好化学实验,使之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掌握如何去学习化学、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好化学实验在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知识和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据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将化学实验教学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点,注重学生“三元目标”的培养,培养出综合型、多功能型和适用型人才。参考文献: [1佩正盛.北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 [2]赵玉玮.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化学新华出版、2005 [3]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陈维莉.对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6]魏国栋.吕达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黄华平.浅谈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9]卢一卉著.《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讲义[C].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张晓霞.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山东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1]刘知新.中学化学教学论

[12]张燕瑜.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化学教学中的阅读 篇6

关键词:阅读方法 构建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45-01

一、提出问题

教学的核心是学会学习,阅读能力是学会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习,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关于阅读方式的措施

我们所指的“阅读方式”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利用教材,主动解决疑难。而是在说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应用材料,收集信息,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带着自己的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设问阅读”策略在课堂上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有疑”:阅读前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设置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激活并使用他们先前的知识,预读并概括新信息。

(2)“质疑、释疑”:组织学生对获得的新信息,进行质疑讨论,通过适当的梳理,明确疑点,精读课本。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使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相互比较,在探究、论辩中解除疑惑,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提炼”:从新信息中提炼出思想、观点和方法,通过抽象、概括、归纳、联想,产生知识、拓展知识,重塑知识结构。

三、实施“设问阅读”的案例

1、指导初读,提出问题

【设问】(1)由微粒个数计算物质的质量需要用什么物理量?

(2)设想由微粒个数计算物质的体积需要用什么物理量?

(3)哪种状态的物质的体积与微粒个数能通过某个物理量联系起来?

(4)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是什么?

(5)气体摩尔体积在什么特定条件下,有否特定的数值?数值是多少?

【阅读获知过程】问题(1)、(2)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激活并使用他们先前的知识(摩尔质量),预读并概括新信息(气体摩尔体积),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摩尔质量”的定义,会“如法炮制”出“摩尔体积”的定义,学生阅读教材后,发现猜想是错误的,与原有认知产生矛盾,从而激发了探究兴趣。问题(3)、(4)、(5)帮助学生思考、阅读、分析教材上有关数据以及几种物质体积示意图。

【点评】经过初读课本,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对新信息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又有新的问题产生。教师立即组织学生探究、讨论,明确新问题,学生必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组织学生再次阅读课本。

2、引导精读,“设问、答疑”,让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构建知识体系

【提出问题】(1)为什么气体摩尔体积在特定条件下,有个特定的数值?

(2)影响物质体积的大小有哪些因素?

(3)当粒子数一定时,影响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为什么当粒子数一定时,影响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不同?

(5)为什么比较一定量气体的体积,必须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

(6)为什么0℃和101.325kPa条件下,1mol气体的体积约是22.4L。即22.4L是个近似值,而不是准确值?

【阅读答疑】这些问题是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产生的,教师加以点拨,把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帮助学生明确问题,观看课件展示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微粒之间距离与微粒大小的比较得出:在粒子数相同的条件下,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气态物质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当温度、压强相同时,气态物质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当温度、压强相同时,气态物质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可以看作相等。并由教材提供的数据,进一步理解作为气体摩尔体积特例:0℃和101.325kPa条件下,1mol气体的体积约是22.4L。由于研究对象是理想气体,忽略了实际气体分子的大小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所以22.4L对于实际气体是个近似值,而不是准确值。

【点评】“疑”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学生初步了解新信息后,很快想解决以上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按照知识的呈现顺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成深层次理解知识。

3、再次深读,应用知识,提炼精华,重塑知识结构

【巩固练习】设计几个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个数、物质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应用的练习。

【点评】“练”可以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再次深读课本,理清知识脉络,领悟知识要点,从高处回看知识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塑知识结构,并提炼出精髓。

四、实施“问题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学中,多次运用设问阅读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兴趣,启迪心智,为学生的学习蕴藏了巨大的后劲。化学教学中运用设问阅读策略,应关注几个问题:

(1)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探究欲望。

(2)研究的问题要有梯度,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符合知识的呈现规律。

(3)通过“设问阅读”带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设问意识。

化学教学中的阅读 篇7

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是课改的主要方向, 提供开放式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资源的渠道。阅读则能使学生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资源。阅读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是特有的文化传播活动, 是我们日常中所接受的教育, 是智力方面的发展以及知识信息获取的主要的、基本的途径。二十一世纪, 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学会学习, 而会学习的基础就是阅读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阅读质量, 高效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的水平, 使学生受益匪浅。就整个人生而言, 阅读的最佳时间属于中学生时代, 所以说,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他们的将来甚至是整个人生都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的原因

从学生在解题时表现、与学生谈话了解及分析题意等各方面分析, 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题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不牢。对某些相似的知识不能进行很好的区分。如挥发性与稳定性、吸水性与脱水性、白色和银白色、碱性物质与碱、离子符号与化合价的书写等等。

2.读题不完整。容易对内容的环境问题忽视,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 大部分会对出现在括号里的内容直接跳跃过去的现象, 一般括号里的内容都是起着注解或者扩充的作用。比如, 在试卷中的填空题里会出现让学生填写序号或者是化学式。

3.前后未贯通。跳跃式审题, 往往出现脱节的现象, 只重视问题, 而不能与前面的内容和提示结合起来。

4.惯性思维。考试时, 许多题目都是学生在日常练习时做过的类似题, 但他们对题目的审阅不认真, 只是大体地浏览, 以为是同样的题目, 随便下结论。

二、培养学生解题时的阅读能力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解题中的阅读能力学生应如何培养?我们所接触的阅读方法中, 最常用的如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精读等几种。精读是初中生最为适宜的方法, 我们对精读的定义就是围绕所阅读的不同内容, 从多个方面入手, 进行比较细致的阅读, 理解和运用。

(一) 引导学生进行泛读

对部分要求简单, 只需要基本了解和常识性介绍的教学大纲, 在内容上又比较浅显易懂的, 教师可以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来进行相应的阅读。在进行一般性的材料阅读的同时, 学生的归纳的能力也得到训练, 例如, 第8章“食品中的有机物”的教学, 我使用的具体方法:不提供阅读的提纲,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把主要内容总结归纳出来, 最终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来完成教学过程。此种阅读方法比精读在阅读速度上更有优势, 涵盖的方面更为广泛。

(二) 传授阅读艺术, 提高能力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 其概念基本上贯穿全部, 培养学生掌握“双基”, 对概念的形成和驾驭能力非常重要。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上, 重要的是寻找并抓住关键词, 先对关键词进行分析, 了解真正词义, 才更容易掌握整个概念。

信息量比较多的题目, 需要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进行高效的阅读, 对通过阅读所得到的信息再进行分析、整理, 保留有用的信息, 剔除糟粕, 汲取精华, 然后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似的题型会占很大一部分分值, 对于较难理解的地方, 更要在阅读时把所有的信息综合起来, 逐字逐句地进行推敲, 这样才能逐步理解, 加深印象, 拨云见日。

如2013年泰州中考试题中15题: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不经过热能而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例如, 甲醇燃料电池, 它是由甲醇 (CH3OH) 、氧气和强碱溶液组成的新型燃料电池, 可用作手机电池。该电池在充、放电时的反应方程式为:2CH3OH+3O2+4Na OH=2Na2CO3+6H2O (放电) ;2Na2CO3+6H2O=2CH3OH+3O2+4Na OH (充电) , 则下列有关甲醇燃料电池的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等量的甲醇通过燃料电池释放的电能比其通过火力发电产生的电能多

B.该电池放电过程中, 既有氧化反应, 又有燃烧的现象

C.该电池放电过程中, Na OH溶液既可增强导电性, 又有利于碳元素转化为碳酸盐

D.该电池充电过程中, 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溶液的碱性增强

教师在安排学生阅读此类题目时, 必须要求他们阅读两遍以上。首先, 进行粗读, 阅读包括题目和问题在内的所有内容, 清楚地分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 解决不了哪些问题;其次, 把重点放在解决不了的那些问题上, 这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未接触过, 这时就需要学生再次对题目进行阅读, 每一行每一句甚至是每个字地进行阅读和理解, 这是所谓的精读。

(三) 精读后的复述

学生在材料阅读完之后, 对文章的核心部分再进行一遍复述, 通常在教师讲授完之后进行此项任务。此项任务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但是前提是学生需要通过形象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来达到以上效果。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 也不同程度地训练了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联想能力等等。在许多课堂内容上都可以进行阅读后的复述, 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 我们利用不同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挖掘不同的复述内容,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还可以更多角度、更深层次地挖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学习, 不过分依赖教师, 更主动、全面地掌握学习内容, 避免出现以“听讲”为唯一信息源的现象。

化学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阅读 篇8

一、课前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 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因此, 必须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前阅读, 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创设情境。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的同时, 可结合课文, 先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化学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化学问题或探究几个有明显现象的实验, 从而创设一种阅读环境, 提高他们阅读课本的兴趣, 并使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其次, 要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要求。明确提出阅读中要解决的问题, 刚开始, 可将这些问题印成讲义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形成习惯后, 可将阅读提纲提供给学生。等到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后, 直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最后, 还要加强检查, 以提高阅读的预期效果, 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此, 教师要亲自逐一地检查, 以防学生蒙混过关。以后慢慢的通过同学相互检查、自查、抽查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堂阅读中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

首先, 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和步骤。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采用模仿的读书方式, 让学生在模仿中学到读书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先示范, 再领读, 进而剖析课本中的化学概念或原理或工艺流程。读书时提出大量的问题, 边读书边思考, 通过联想相关的知识及知识点间的联系, 归纳出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乙醛和银氨溶液反应, 学生在学习中非常重视结果———有光亮的银镜生成, 但对银氨溶液如何制取及为什么要这样制取就非常模糊。所以, 我们在阅读时, 要教会学生做到读而思、读而记、读而联想、读而总结。

其次, 教给他们用几种方式读书。一是眼看, 二是脑想, 三是笔写, 四是卡片记录, 也就是经常所说的“脑读书”, “眼读书”, “笔读书”。读书后把不会的记录在笔记本上;把知识的网络记录在笔记本上;把必会的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 在听课和复习时就有了目标。让学生把不会的知识内容随时反馈给老师, 在上课时统一解决或由学生讲解或相互讨论, 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节省了时间, 突出了重点, 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课后阅读注重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课后阅读是对所学化学知识的总结归纳。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本和课堂笔记, 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 并且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发散, 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单元后, 必须对单元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概括总结, 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对学生归纳总结的笔记本要认真阅读并写出评语, 对总结得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课后阅读, 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过程逐渐过渡到知识的应用过程。

四、课外阅读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课外阅读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化学书籍很多。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 我还结合新教材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化学史料书籍、化学名人传记、化学期刊、生活中的化学读本及网络素材等供学生阅读。这些书籍凝聚了众多化学名家的经验, 是值得学生用心去阅读的。对学生而言, 不要求完全理解这些内容, 但对享受读书的乐趣, 正确的化学思想方法、良好化学修养的形成, 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及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等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总之,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始终抓住课前、课堂、课后、课外四个环节, 对学生进行从慢到快、从低要求到高要求、从扶着走到放手走的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

浅谈化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培养预习阅读的习惯

化学知识很抽象,有时不易理解,为了赶课时,有时教师对某些概念就一带而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可能出现知识盲点,为以后学习留下隐患。预习阅读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预习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能为学生学好教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要设计好预习提纲,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预习中,一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学生在教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认真地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教师讲解的思路。

预习阅读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预习阅读是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认真通读教材,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可以适当做笔记或批注。

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便变得更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培养精读探究的能力

化学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一部分需要精读、研读,弄清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实质和规律,挖掘其内涵,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要重视教材中的表格和插图,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插图简单明了,比起文字叙述来,更让人一目了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要适时把握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在遇到思维障碍时,学生的阅读心情是迫切的,阅读的效果往往比较理想。

课本是知识的依据,我们对新学的知识必须认真细致、逐字逐句阅读其概念,掌握其实质和含义,才能深刻理解,应用时才能挥洒自如。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会自主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应边读边想,多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要多提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要熟记书上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俗称、性质、用途、特性等;要熟记教材中每个插图,并分析揣摩其中可能出现的变形和相应解释……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精读探究的能力。

三、提高归纳总结的水平

复习是学习过程的巩固环节,而阅读是复习的有效方式。这种复习式阅读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阅读所学过的知识,在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总结。我们可以从知识点出发用知识结构为主线,把所学化学知识归纳起来;也可以依据物质的特点,把所学过的一类物质归纳起来;根据典型的习题可归纳出常用解题方法,如高一化学的物质守恒计算、混合物计算等等。对一些需要记忆又无规律的化学知识,可编成通俗、生动的歌诀,提高记忆兴趣和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在上完一节新课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回过头来认真阅读课文,实际上这是对课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教师对学生的归纳总结体现在评语上,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每一章节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适当选做一些经典习题,但必须克服盲目做题而陷入题海,在做题时不要只就题论题,要尽量拓展思维。

四、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拓展化学视野,加深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把经过阅读理解,评价而贮存起来的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新的教科书里,有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讨论栏目,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资料和方向。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资料并提出问题,向学生推荐阅读的资料、书籍、报刊及网站,要求学生作好笔记,在研究型课堂中进行交流、探讨,必要时可用实验进行验证。

化学教学中的阅读 篇10

一、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 要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知识结构的监理、道德情操的形成、意志品质的锻炼、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一样能离得开阅读的。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事例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心理学调查表明视觉和听觉是吸收知识、捕捉信息的重要门户, 而视觉尤为重要。在学习中充分运用视觉, 就要教导学生重视阅读。

1. 重视教科书的作用。

“吃透一本书, 触类旁通”是阅读资料的原则。在茫茫书海中有许多资料, 学生往往觉得手头上资料越多越好, 而每一本却只能是蜻蜓点水, 看看就算了。因为没有“吃透”, 所以出现基础不扎实及感念似是而非的现象。而中学化学教材较好地反映了大纲的要求和学科特点, 是学习之本,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重视阅读教材, 吃透教材, 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感到教材的重要性, 教师在讲课时要研究课本, 在练习和测验中出一些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解决的题目, 发挥试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学生也会在学习中形成教材是学习之本, 是获取知识和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依据的观念, 从而对教材产生信任感和眷恋感。

2. 重视审题在解题中的作用。

审题失误是不少考生与大学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 近年高考试题中的迷惑性因素越来越多, “危机四伏”、“不识庐山真面目”, 往往置题于死地, 而审题常见错误之首就是阅读能力差, 看不懂题意, 读不出关键字词, 找不出条件与设问及各有关数据词的内在联系, 不能敏锐地察觉题示“信号”, 不能全面地挖掘隐含条件, 不能有效地舍弃多余条件, 题目理不出头绪来。由此可见,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其他各种能力的前提。

3. 重视课外阅读。

高中生在学化学这门课的过程中, 能主动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 好处多多, 还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课外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 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 也是孤帆前进的风, 没有阅读, 就没有帆, 没有风, 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深信, 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自由阅读的海洋, 就必将会锻炼成乘风破浪的水手, 扬帆远航的船长。

二、加强阅读指导, 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科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了。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在阅读上兴趣较浓厚, 目的较明确, 但也存在读书无序, 方法不当, 习惯不良等问题。教师和家长应热情支持学生读书, 更应指导他们读书, 使之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法, 从而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1. 加强方法指导, 培养阅读技能。

学生的阅读一般按“泛读—精读—归纳—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展开。为此, 可精选教材内容或设立有关专题。在操作时, 要求学生勾画重点、难点, 找出概念和关键字词, 记下疑难。重点阅读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对比分析近似概念, 借助教具、试验或思考题等增强短时记忆容量, 并有选择地加以转化。

化学教材中用了许多图表, 可谓“图文并茂”, 有表示物质内部结构的图像, 有实验装置图、模型示意图、工艺流程图等。图像具有形象化、具体化、微观世界宏观化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在学生阅读活动中架起了一座揭露认识事物的桥梁, 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图表, 就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搞清基本概念, 提高学习效益。然而, 往往由于教师缺乏引导, 使得学生对插图等形象的部分重视不够, 因而很少加以有效利用。为了让学生会阅读试验装备图, 可通过识图、辨图、说图、选图、释图、连图等多重练习来提高阅读实验装置图的技能。对于教科书中的常见图表, 如化学数据统计表, 在阅读时, 应让学生通过数据对比, 找出规律。如同主族金属、非金属熔点, 沸点规律就可以通过阅读图表数据, 并通过对比而得出, 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图表的目的和技能。

2. 重视引申质疑、提高阅读质量。

(1) 加工综合, 扩展引申。阅读不仅仅是对读物内容的吸收和接受, 更重要的是对其内容的深化和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赋予更丰富的信息与外延, 加深理解或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如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语句虽短, 但通过扩展和引申, 它至少含有以下四层意思: (1) 参加化学反应的微粒很多, 原子是其中一种; (2)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但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3) 原子是一种很小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 (4) 原子与分子一样, 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除了对基本概念, 对物质的性质、用途等也都可以通过发散加以引申, 这就初步达到了“超越书本”的目的。

(2) 独立思考, 质疑追究。教材资料是前人研究的结果, 总结了前人的经验, 但人的知识是相对的, 不可能绝对正确, 即使是真理也还需要发展。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最初阶段可由教师提出问题, 指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这是因为具有问题导向的学生在阅读时, 有着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 他们渴望揭开问题的神秘的“面纱”, 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并保持和集中注意, 会运用分析、比较、想象等诸种活跃的思维, 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 然后再逐渐过渡为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 训练独立阅读, 追求至高境界。

有些学生早已习惯了在课内听教师“讲和练”, 而不善于运用从课堂阅读教学中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能力去主动积极地加强课外阅读及独立阅读。但习惯性和依赖性阅读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阅读, 使阅读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向学生推荐介绍一些课外科普读物和杂志、报刊上有关化学新动向的文章及内容, 这样组织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还能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阅读水平跃上新台阶。只要学会阅读, 学会查资料, 学会归纳总结, 学生就具备了独立的阅读能力, 不仅对当前学习大有好处, 而且还将终生受益。

此外,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由被动阅读转向主动阅读, 使之感受到成功地进行独立阅读的喜悦, 由此不断提升自己的独立遇到能力。

化学教学中的阅读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阅读;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14-01

我们的时代在进步,进步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则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改革。新的教育改革已经谈了很多年,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需要改革的同时也需要继承。新课改的目标要求高中化学教学从传统的讲授方式转变为以采用讲授、讨论、合作、探究性、网络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适合于高中生成长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1]但并未要求在教学中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求在已有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方法。例如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十分强调学生对课本和材料的阅读,这一点并没有是什么不好,完全可以继承下来。而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不怎么重视探究,这是它的不足,我们需要改进。本文分享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高中化学教学的三种基本方法:阅读、实验与探究。

一、养成认真阅读教材和材料的习惯

阅读是人类学习的最基本途径,指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能力。对于教学而言,阅读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即便是化学课堂也不例外,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材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依据和准绳,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入手和抓手。从知识体系角度来看,教材是一本比较完整的化学读物,里面有详实的对于物质性质、变化规律、用途及物质转化的描述。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教材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定律、例题、实验、插图、习题”等七部分,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2]除了教材,化学课外读物也是值得阅读的,化学课外读物的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教科书上所没有的、更为具体、更为深入的科学史实等,通过课外读物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课外化学知识。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选择一些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应该和所学的知识能够结合起来。

高中化学阅读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在学生阅读后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以后自己提问。第二,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让学生反复去读,直到理解为止。如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中“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很绕口,学生也分不清“一种碳原子”、“其它原子”和“该种原子”。这些词语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仔细反复阅读,并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才可能理解和应用它们。第三,化学中有许多知识学生容易混淆。如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三个概念后,为了消除这种思维混乱,可以让学生将三者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并能将新旧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深化理解,准确掌握知识。

二、实验教学不可忽视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是来源于实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验证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为我们探究未知的知识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知道者,教师应该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水平的有限,必须针对实验展开详细的讲解,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操作中的指导性,以确保实验效果。在演示和讲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真实的过程中感受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动脑、动手。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沟通配合,同时相互帮助提高。[1]在实验结束以后还要注重学生实验的总结,要求学生必须提交书面的实验报告。高中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还处于贪玩的年龄,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促进学与思、思与行的结合,更好的促进实验效果,避免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仅停留在观察和有趣的表面。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教师还可以联系日常生活设计一些简易的课外实验,让学生们在实际中去运用,以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小组探究更能提高学生

新课改最主要的特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尤其近些年吵得沸沸扬扬的高效课堂,更是倡导把课堂交个学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研究情景,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分析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老师启发学生,学生也相互启发,学生能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学习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同时注重和其他同学的合作和交流。

深层次的小组探究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而言更有帮助,因为探究学习就是主张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时,我们对钠与水的反应学习很有典型性,但在学完之后,我们可以提出新问题,Na与CuSO4 溶液会有怎样的反应?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尝试,观察现象。学生会发现既有气体产生也有蓝色沉淀物出现,但没有生成红色物质。在观察了现象后,让学生继续回到小组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写出其方程式。探究性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实践,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沟通交流能,这也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提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静: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浅析,课改前沿[J],2011.7

[2]马晓青.浅谈高中化学新课改下的探究性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0(09).

化学教学中的阅读 篇12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及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所以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那么,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它又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一) 自主学习的定义

美国著名教育家Zimmerman教授认为,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发起的, 基于学习效率和学习技巧的反馈结果, 为了获取理想的学习效果而积极主动地选择和使用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我国, 广义上的自主学习是指“个体为了实现长远发展, 从而选择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有目的发起的学习活动。

(二) 自主学习的特征

1. 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个体的能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觉和主动是能动性的两种表现形式。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他律的和消极的, 而是主动的、自律的和积极的, 也是挖掘学生潜能的良好途径。

2. 自主学习的独立性。

既然是自主学习, 就是不依赖于教师和他人, 自己独立地发起和完成, 并进行成果的评价反馈。

3. 监控性。

自主学习主要依靠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而非外界的压力和推动。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中, 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监控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

4. 相对性。

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周围环境的制约, 学生学习不可能完全处于独立自主中, 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要依赖于教师。因此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度”, 以实际情况来给学生自主权。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但其中一直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在阅读上花费的精力最多, 却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1.把阅读课当成了提问课, 有的教师虽然也注意到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简单地用单纯的提问代替讲解。这种单一的提问教学, 使得学生在被动的回答问题, 没有发挥自主积极性, 还可能会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训练不足, 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上。[1]

2.阅读材料选择范围狭窄, 为提高英语课教学的进度, 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英语阅读材料主要以课文为主, 较少引入课外材料, 相比较而言, 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影视娱乐、幽默故事等题材却相对缺乏。大同小异、结构严谨的课本阅读材料缺乏新意和趣味性, 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缺乏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 高中教师往往把阅读教学当作一项需要按时完成的教学任务, 往往把主要精力都集中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上, 而忽视了结合课文和日常实际讲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 割裂了语言与文化的联系, 使得阅读课堂枯燥无味。所以虽然学生能够掌握较好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具备熟练的阅读水平。

三、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和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格格不入, 因此,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 在英语阅读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问题出发, 笔者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内部学习动机是最强的驱动力。因此在英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 要帮助学生树立内部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例如, 在上人教版高二英语上册《unit 2:The United Kingdom》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主题,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用一些图片, 如美国的the Statue of Liberty (自由女神像) 、The Grand Canyon (大峡谷) 、Hawaii (夏威夷) 等美景, 特色建筑如Walden Lake (瓦尔登湖) 、Lincoln Memorial (林肯纪念堂) 等, 加之多元文化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简介, 还可以播放一小段视频如《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美国的多元文化特色, 风俗习惯、地域风情等, 吸引学生的兴趣, 有渴望阅读课文的欲望。接下来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获取信息, 同时做true or false的练习,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快速独立自主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例如:The capit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is New York.Fifty states constitute the United Kingdom.The climate of the United Kingdom is erratic.然后是细读 (scanning) :借助comprehending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读全文, 完成相关内容, 并对不理解的句子和词组划线。完成段落配对题目 (提出每段的关键词, 编成配对题目) , 并根据此题目提示归纳段落大意。最后对课文进行总结, 简要复述, 了解学生课本掌握情况。

(二) 注重阅读材料选材, 拓展材料来源

科学合理地选择阅读材料是进行英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一环。我们可以结合高中生的特点, 将学生英文阅读的材料主要分为课文阅读材料、考试阅读材料、报刊阅读材料这三个方面。课文阅读是学生阅读的基础, 也是学生学习生词、短语、句法的基本材料。考试阅读材料主要是指高中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型。选取这类材料的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 掌握做题技巧, 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够自主学习和反馈, 提高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选取报刊阅读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能紧跟时事, 贴近生活,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English Weekly》《21st Century》等英语辅导报刊, 是学生课外读物的良好素材。英文电影、视频也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选材。在具备趣味性的同时, 选择范围广泛, 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如《Gossip Girl》《The Choir Boys》等经典的欧美影片,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既可以练习听力, 又是按个体的兴趣加以自主选择, 学习效率大大增加。

(三) 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中, 要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例如, 在讲解《Unit 4 Body Language》时, 西方人见面时有拥抱甚至亲吻的习俗以表示亲密和礼貌, 中国人就难以接受的。在欧美国家, 用食指点别人是很不礼貌的责骂人的动作, 向他们伸舌头被认为是侮辱性的动作, 而在中国人看来是无意识的动作。所有的这些都是东西方文化习俗差异在肢体语言上的反映, 而《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则反映了中西不同的幽默表达。

(四) 帮助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阅读时要做到手到、眼到和心到。在阅读中教会学生自我反思、监控和调整也是自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 在学习《Unit 1 Friendship》时, 师生共同完成5分钟的pre-reading中“看、听、猜、说”的任务后, 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自主完成reading部分。这时, 教师就要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策略了。首先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阅读习题。教师要教会学生先浏览题目, 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应该对时间和重难点语句进行监控, 不同的段落有不同的时间分配, 对其中的长难句如“...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or just can't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等进行重点解读和关注, 可以适当放慢速度进行语法语义分析。初步阅读后在做习题时在头脑中回忆阅读时信息内容对答案进行举证。对不确定的答案再回头在文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预测和推断。阅读结束后, 对这一过程进行自我评估和反馈, 并调整阅读技巧。

四、结语

英语阅读涉及到眼和心的内外配合, 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 因此,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艰巨却又势在必行的任务。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课堂上教师坚持富有成效的阅读教学, 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 学生将课堂上的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同时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摘要: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 包括外语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对自主学习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界定和描述, 然后提出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应对的策略, 以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魏睦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4) .

上一篇:营销人问营销人下一篇:合唱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