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2024-10-02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策略(共12篇)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篇1

现在的课堂教学, 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反应, 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气和乐趣,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必然会影响教学目的的有效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具体实施化学教学活动时, 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和支配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 它对学习活动起着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 不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有多么复杂。总之, 需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我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习动机, 可采取以下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2. 使学习材料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以增强内部动机。

3.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呈现学习材料, 增强学习动机。

4.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 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5. 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以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机械地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 就是说, 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过程, 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也是科学教育的基础。

理解的实质是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本质, 学生通过学习应能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根据这种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学生可能只记住概念的定义, 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涵义, 造成头脑中的知识不准确不清晰, 或者只是一些字面上的理解, 只能应付课本上的典型习题, 不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正式的科学概念之前, 往往在头脑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概念”, 这些生活概念有一些是正确的, 而有一些则是错误的。要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正确理解, 就必须转变学生头脑中错误的生活概念, 即实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转变”。

三、努力创设, 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问题”对于学习来说, 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问题为中心, 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学习, 也是科学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教学,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 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 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这样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任何情境都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困境, 非常熟悉或者完全陌生的事物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或事物, 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因此, 问题情境的创设, 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知识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 在教学中必须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 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重视自主探索, 让学生“再创造”化学

化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化学活动中发现或创造出来, 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 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 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积极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 大胆地“再创造”化学。

五、注重学习环境, 让学生参与化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 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教育家认为,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 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 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创设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可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 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 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 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扩大参与面, 提高参与度。

六、重视实践, 注意总结

1. 充分强调化学学科的地位。

化学是最具创造力的科学, 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 都显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基本生存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高科技开发更离不开化学, 化学在创造物质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 由于“3+X”高考模式的出现, 加之环境污染问题的屡屡曝光, 化学的学科地位好像降低了, 化学好像成了污染环境的元凶, 岂不知这是以偏概全的错误之见。

2. 要搞好化学教学, 必须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 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

新教材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消除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功能隔离的壁垒, 教师的演示和学生观察、分析连体互动, 教师扮演着熟练代表的角色, 其操作要领、现象观察、结论分析学生自始自终都参与和评判, 突出了化学实验的自主性和过程性, 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实验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明确和提高。

3. 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全方位运用, 可为化学教学助一臂之力。

合理使用电教媒体, 能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所以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自己的教学。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篇2

物理化学实验是公共基础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的一门独立基础实验课程。它在数学、物理学及化学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化学的理论,综合了化学领域各分支学科涉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具有综合性、研究性较强和定量化程度较高的特点。通过多层次、全面系统的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1-3]。物理化学实验大都涉及比较复杂的物理测量仪器,且每套测量技术都是建立在完整的化学原理和理论基础上,因此在物理化学实验教授中如何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值得每一位高校物理实验教师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几点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体会。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物理化学实验不仅要求实验教师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理解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熟悉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材料,所以实验教师在课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首先,针对实验中的实验目的和原理部分要结合理论教材进行系统备课。最好能够在实验之前听一听理论教师的理论课,了解一下理论教师对有关实验理论部分内容的讲解。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在实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未掌握的知识而对实验又非常重要的理论进行补充讲解,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应用理论指导实践。

其次,熟悉实验的仪器设备。物理化学实验同其他基础化学实验最明显不同之处就在于物理化学实验要采用大量的仪器设备,几乎每个实验都要用到一套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而仪器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要终止实验,既耽误学生实验又要花时间修理,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因此,实验教师要认真阅读仪器设备说明书,根据操作规程、按照教学实验要求进行调试,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性能参数、构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特别留意仪器在实验中最容易出现的故障[4]。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操作仪器,遇到仪器故障时才能快速分析原因,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最后,预作实验。把实验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亲手做一遍有助于了解仪器性能,熟悉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和结果。当学生在实验中再遇到这些问题时,能过及时帮助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合理的解释。

督促学生做好实验预习

物理化学实验大多实验步骤较多,仪器操作比较繁琐或者数据处理过程比较复杂,学生没有预习的结果就是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过程中不断出错,甚至损坏仪器,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和实验室财产的损失[5]。因此我们在上实验课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并写好实验报告,在上课之前要上交预习报告,教师要批阅预习报告,掌握学生对本实验的了解程度。在讲解实验内容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提问,以便发现学生是否只是敷衍了事,照抄书本上的实验内容。预习报告也将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以这种方式敦促学生做好实验预习,这样学生便可以顺利地完成实验和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药品选择不必拘泥于教材

在全国提倡绿色环保的大环境下,我们对实验药品的选择也应尽量是无毒或是低毒的。现各高校使用的物理化学教材多种多样,但都包括经典的实验项目,且实验药品也基本相同。比如燃烧热的测定,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使用萘作为测定对象,萘容易挥发和升华,吸入萘蒸气后,可引起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皮肤接触后可引起皮炎。严重者会导致溶血性贫血及肝、肾损害及白内障、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病变等[6]。从绿色环保和对学生安全的角度考虑可采用蔗糖或葡萄糖等代替萘,同样能达到实验目的。再比如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实验,我校原来采用教材上的实验药品正丁醇,但学生普遍反应此药品气味大,长时间实验感觉眼睛不舒服,因此现改为用乙醇做实验,尽管乙醇也稍有气味但无毒,学生使用安全且环保,并且学生对该药品熟悉、接触多,还会增加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成绩

以往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成绩的评定,是学生做完实验后,将实验记录下来的有关实验数据,利用课后时间将实验报告完成,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好坏评定出实验成绩,这样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实验水平,往往会造成有些同学实验时认真,动手能力强,但由于实验报告写得不好而成绩不高;有些同学做实验时敷衍了事甚至不动手,课后抄袭或综合他人数据报告写的好而得高分,出现高分低能、低能高分现象,这种随意性和偶然性,势必影响到实验总成绩[7]。因此对学生实验成绩应全面考核,实验成绩的评定可包括预习报告、操作能力、现象及数据记录、实验报告等几方面内容,每一项指标均在实验总成绩中占有比例,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给出成绩,避免上述状况的出现,做到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公平合理。结语

实现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3

一、营造乐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激起学生对化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展开主动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究,从而为有效教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枯燥讲述,要为学生营造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内心求知的火焰,促进学生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

1.将微笑带给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权威,占有绝对的地位,往往不苟言笑,整节课都板着脸,认为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权威,才能体现教师的威严,学生才能乖乖地听教师的话,将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全部记住。这样的教学枯燥无味,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是一个知识互动、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如果毫无感情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只会加重学生的情感负担,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枯燥与繁重,而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我们要将微笑带给学生,用微笑来拉近师生距离,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微笑来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化学学科学习上来。

2.注入现代时尚元素。初中生所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而多元的科技时代,我们的化学教学也不能只是局限于黑板、粉笔与教材,而是要将教学与生活、与社会结合起来,引入现代时尚元素,体现出教学的趣味性与时代性,这样才能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例如,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进行教学,电子白板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具有强大的综合分析功能、展现能力,将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寓于各种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中,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又如,建立虚拟实验室,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实验来做各种实验,尤其是那些实验室所不能完成的、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学有方法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也。光有学习的激情,那只是向有效教学迈出了第一步,而要取得真正的有效教学,就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由被动接收到主动构建,由会学到学会,这样才能成为有效教学。

1.创设生活情境。化学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切化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元素,从生活中收集化学素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呈现问题,更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样更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用所学来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正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的重要契机。

2.创设实验情境。实验在化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既是人类研究化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将实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充分运用演示实验来呈现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结合所学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在探究中开发智力,挖掘潜能,使学生在用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实验中不断提高实验技能,学会实验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地掌握学习方法。

总之,有效教学是广大化学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从全面着手,用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营造愉悦氛围,构建开放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激发化学“问题”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4

一、由“灌输”转为平等意义上的“对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 在平等的基础上, 教师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 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做到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如何由“灌输”转为平等意义上的“对话”呢?我以为:

1、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积极地观察学生活动, 使课堂秩序“乱而不死、收控适度”。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 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教师作为引导者, 要“点拨适时、扶有节、放有度”。例在学习“CO”时, 教师可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问题:“CO和CO2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能否根据它们结构上的差异推测CO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CO有从O2或氧化物那里夺氧变成CO2的可能, 从而推出CO可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3、教师作为参与者, 绝不要越俎代庖。师生是知识构建的“共同体”, 以生生互动为主, 以师助为辅, 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催化剂”。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例.在探究“原子内部的奥秘”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 从内到外依次演示原子内部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各个部分, 并模拟“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然后提出问题:“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你能描述一下吗?”。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尤其是“特殊”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哪怕是微小的成绩, 甚至是努力后的失败, 以及他 (她) 的独特之处等等。

二、由教师提问转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 来自教师的肯定与鼓励。要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开放式教学氛围中, 让学生有话就说, 实话实说。教师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自己, 应放弃课堂话语霸权, 学会倾听, 激励学生勇于质疑, 让学生不唯书, 不唯师, 只唯实。如果真的是学生的问题问倒了教师, 我们不应该感到悲哀, 而应感到骄傲, 这不正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吗?许多科学发现、发明创造难道不是突发奇想、异想天开, 甚至有些匪夷所思、钻牛角尖, 然后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深入研究而得出的吗?

三、寓预设于动态问题中, 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课堂教学既是预设的, 又是动态生成的、丰富多变化的, 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都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做到心中有数, 行中无案, 将有形的预设寓于无形的动态教学实施中, 实现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时, 我演示:将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学生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当把变红的试液加热时, 石蕊并没有恢复紫色。这一意外实验引起了学生们议论。此时我并没有没有急于解释。采取以下教学片段:

师:“实验出了问题, 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 共同寻找实验失败可能的原因。

生:分组进行讨论, 提出实验失败的几种可能性的猜想:

猜想1……

猜想2:……

师:表扬学生的大胆猜想, 请按照猜想分组设计实验。

……

最后师生得出结论:猜想1中紫色石蕊试液无问题, 猜想2正确。当学生澄清实验失败是由于有氯化氢的缘故这一事实时, 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对这个实验进行一下改进呢?将这种和谐的探究在活动中延伸。

总之, 问题既是创新的源泉又是教学活动的动力和起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 化学课堂教学应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问题”闪动的亮点, 把握促使课堂动态生成“问题”的切入点, 促使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

摘要:问题既是创新的源泉又是教学活动的动力和起点,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问题”教学?可以通过由“灌输”转为平等意义上的“对话”, 由教师提问转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寓预设于动态中, 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等策略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中国教育报, 2001年10月20日第3版。

[2]徐洪俊:《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化学教学, 2007年11月。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篇5

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

娄海林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项基本技能,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到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有其特殊性,目前的教学方法、模式等都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阶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笔者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阐述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一: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解决策略:采取小组协作式教学

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缩短差距,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平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一般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展示出来。

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问题二: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 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几个操作,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谈版主,对电脑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

解决策略: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习服务 这种情况下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基本的电脑操作基础,对电脑及网络也有一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绪,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指导学生在网络论谈中开辟学习版块,利用网络论谈共享学习资料和交流学习体会。

问题三: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解决策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的根源在于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对于一个任务,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自发的需求,从而培养一种信息素养。例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整合,以写一篇关于奥运的文章为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得关于奥运的各种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信息,确定写作的主题,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完成写作任务。

问题四: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与其它课程比较,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也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这种固定的教学内容,很难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解决策略:解放思想,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传授几个软件的观念,“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信息技术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使他们掌握一种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不断更新的学科内容,也能适应今后社会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课教师自身也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篇6

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着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来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还需要有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的修养。教师还要从微观、日常的水平上去观察和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一种活的个体,他们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时发生改变,教师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预定的教育计划和程序,才得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作相应阐述。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找不出问题”、“理解不深,想不出问题”、“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问题太小,无价值”、“问题太弱智”、“问题太无聊”、“问题太难”、“太快,来不及思考提问”、“提出问题的机会少”。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是要用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在高三的应试训练中,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比较有感觉和经验,但是现在的信息、情境题越来越多,需要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套用正确的知识去灵活面对,计算题也大多结合工业生产的背景进行设计,为了算而计算的题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轰炸做题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试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试考的是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正确分析评价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火柴,特别担心划出的火焰会烧到手,教师对这一行为虽然诧异,但不至于嘲讽,在生活中使用煤气灶是不需要火柴的,一些同学的确没有使用火柴的机会,教师要结合时代的改变,站在与学生同等的角度辅助学生练习,当然也是“高二实验操作能力考试”背景下的要求,胆小的学生克服恐惧学会了,未尝不是一种欣喜呢?所以“科学素养”中的“实验技能”可以说也是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一部分。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周光召先生说:“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在实验这种最体现真理的发现过程中,教师必将回答学生提出的若干为什么。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多联系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而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要通盘考虑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制订周密的计划,事先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要克服见一步走一步、备一课讲一课的被动局面,要有大局观。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知识的应用不仅是学习教材内容要求做的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注重知识传承,把化学知识从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理论知识的贯穿体验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四、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

2、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上精神压力,使教师不能每时每刻都对每一个学生的的提问都保持热情耐心,导致许多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误解。

3、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

4、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以下是调查时部分学生的回答“遇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自己解决”、“觉得自己能解决”。

以上研究表明:由于多数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兴趣、好奇心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减弱或说不清有什么变化。因此在教师要求其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对思考发现问题不感兴趣或根本不知道怎么发现问题,只会问一些作业上不会做的题,而不会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只有少数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所以也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要求提问时,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为此:

1、探究令人困惑的情境和问题能培养好奇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驶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也可以得到反证,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探究机会少,但机械重复地听、记和练过多,无意中伤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导致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约25%是减弱,约30%说不清。因此,要在平时教学的准备、理解(或建立表征)和应用3个阶段中,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挑战与技能之间要达到最佳匹配的问题,或将某些活动加以修改,以便让学生提问。提供机会使学生更多参与逼真的科学过程,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行动,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思考问题的机会,享受问题中的乐趣,即所有人经过努力都会得出“哇”的惊喜。

2、偶尔给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内容的机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篇7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高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 这样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同样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基于此, 为了提高中职化学的教学效率, 教师应在教学中, 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以此来提高中职化学教学的效率。

例如, 在教授“氯气的性质”一节时, 我就从身边的生活常识出发, 导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谁知道为什么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呢?如果想用家里的自来水养鱼的话, 要将自来水怎么进行处理呢?”在讲授化学知识的时候,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相关的学习情境, 这样既简洁, 又真实自然, 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到非常的亲切和熟悉, 于无形中就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再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从而既能促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 能够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采用线性的方式展开教学, 其中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或者实验都是单纯地通过语言描述和想象进行传播开来, 学生学得枯燥乏味, 并且课堂教学效率低,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把教学中一些较难的内容以教学大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这样既能节省板书的时间, 又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讲解一些知识点, 此外还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又能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所呈现出来的声、图、像等, 都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眼球。例如, 我们在学习“化学变化实质”这一节的相关内容时,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效果, 我设计了一个Flash动画, 画面动态地演示出了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水分子分解成原子, 而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新的分子, 这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化学变化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真实的立体空间感, 并直观明了地理解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原理和规律。这种直观演示的过程, 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的能力, 又能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从而优化了课堂的教学结构, 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容量,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当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的兴趣, 并且还积累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后, 他们便不再满足于课本上的内容了。这时, 课外化学读物或网络资料对学生同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此, 为了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范围, 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新的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多了解一些化学知识。教师在推荐读物的时候, 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选择适合中职生阅读的化学读物,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此外, 推荐的这些读物还要能够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的趣味实验, 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地找工作打好基础。

四、加强课堂的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机

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地增加让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熟悉相关化学知识中一些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技能,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 学习效率也会逐步得以提高。例如, 为了更好地检测“Na2CO3、Al2 (SO4) 3、Na Cl、KNO3”等溶液的酸碱性, 我们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独立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操作的规范动作, 仔细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并记录一些实验数据, 思考分析实验的过程, 经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此外, 在得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还要引导学生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碱性质。这样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水电离平衡被破坏所形成的盐类水解的基本内涵, 进而有效地总结出盐类水解的相关规律, 促使学生提高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 在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化学知识, 并且爱上化学这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此外, 教师还要不断地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从而有效地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金水德.主题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旬, 2013 (3) .

[2]张丽, 闵清.加强中职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0 (12) .

[3]林惠昆.PBL教学模式在中职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版, 2010.

[4]高姗姗.信息技术与高中理科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 (3) .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篇8

一、直观性情境

直观性情境主要包括实物情境和模拟情境, 它是根据教学需要,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利用实物、录像、电影、幻灯、图片、图表、模型、实验以及多媒体等形象手段, 激发学生情感, 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 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过程中, 首先要结合教学实际, 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思考,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观察与思考中的疑难, 从而获得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其次要适时进行直观演示, 也就是在教学最需要的时候进行。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产生体验, 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真正达到创设形象情境, 渲染课堂气氛, 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趣味性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讲,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涵在知识本身之中的。因此, 我们教师要在深入挖掘化学教材的基础上, 既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感染性。在教学手段上,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小品、笑话、谜语、表演、游戏、辩论、趣味实验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这种兴趣通常是直接兴趣, 主要是调动情绪, 渲染气氛, 拓展思维。

三、生活性情境

学生所学的许多化学知识与生产实践及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若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为问题, 引入课堂,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欲望, 使学生想学、要学,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 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一要挖掘生活素材, 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生活化, 打通知识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 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 枯燥的文字生动化,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二要引入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当遇到陌生问题时, 认知发生冲突, 产生探究欲望, 也就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进行思考、探究,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从而发展创新思维。三要运用新知设计生活问题, 培养应用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就不再视学习为负担, 他们在愉快的生活实践中既内化了知识, 发展了能力, 又体验到知识的价值, 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9

一、教师应学会“把自己当做学生”

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 到了学生面前就百思不得其解;学生感到很困难很疑惑, 而教师却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貌似已经教得很透彻, 但学生却迟迟没有提高……

种种问题要求教师能够善于“心理换位”, 把自己当做学生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方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 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是教与学的共同过程, 教师必须要明白如何“教”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学”, 更愿意去“学”, 并且“学”得好。因此, 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 体察他们的困难, 了解他们的疑惑, 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把自己当学生”是当好老师的重要方法。

二、教学中增加学生兴趣的方法

1. 使用“趣味导语”, 切入教学主题。

课堂教学中, 如何能够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兴趣, 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使用能够吸引住学生的导语便是一个好方法。

2. 设置悬念, 制造矛盾。

在化学教学中, 经常需要向学生提出疑问, 或者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矛盾, 造成悬念。由此吸引学生继续学习探究, 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得到答案。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获取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深刻,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和能力。

3. 插入故事, 妙趣横生。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引起学生兴趣, 不妨灵活地穿插一些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材料, 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 教学《空气》一节时, 可讲述拉瓦锡敢于大胆怀疑“燃素学说”, 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的故事;在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节时, 可讲述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的故事;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 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4. 巧妙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教学中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 它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结合于一体。尤其是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活跃课堂形式、扩充教学内容, 在寓教于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关于初中化学中的记背内容

1. 关于“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 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因此, 我们一定要保证让学生透彻理解其内含的所有意义, 通常采用“类比法”和“剖析法”效果较好。即通过比喻、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含义, 或者逐字逐词剖析整个概念, 保证全面正确地理解。要求学生背记时, 则要严格到字和词。

2. 编“顺口溜”和“打油诗”。

对于较难记忆的反应和知识, 我们则可以借助“顺口溜”和“打油诗”等形式帮助学生记忆, 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兴趣, 且记忆牢固扎实。

3. 知识类比, 总结归类。

在教学过程中, 将前后的知识系统化, 引导学生将相似的内容类比记忆, 将相反的知识对比记忆, 可以在牢记知识的同时, 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有条理。

当一个章节或一册内容结束时, 应归类整理, 总结归纳, 以便对知识进行巩固和记忆。

四、“把课堂让给学生”

这里所说的“把课堂让给学生”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 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讨论。针对所学知识的讨论, 尤其是联系生活的讨论, 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最佳过程。

其二, 应适当组织一些“学生主讲”的课堂, 可以按照“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课堂展示———反馈讨论———教师总结”等形式给学生自主学习并展示的机会, 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篇10

分析原因: 影响学生实验兴趣和制约实验教学的因素:

1. 教师的认识问题,害怕实验课耽误时间,认为会影响实际的进度,讲实验的效果来的比做实验要快.

2. 农村学校大多没有配备专门实验员,实验的准备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准备,加之教学任务比较重,客观上造成教师进行实验课的力不从心.

3. 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 平时教学中,教师怕麻烦,经常在课堂上所有实验只做演示实验,学生参与度不高,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4. 考试作为一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实验考察方向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目前对实验的考查和考试,仍然没能较好的突出实验的过程和思想,大都还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 直接导致师生都认为讲实验可以很好的解决应试问题.

5. 教师重视实验,严格要求学生注重化学实验课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不当,也是妨碍学生兴趣发展的主要因素.

6.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 多上一节实验课不如多做一张试卷. 这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7. 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即使有也不是专业的,教师要开设实验课还要自己准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给教师不上实验课创造了条件.

8. 尽管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基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硬件建设搞得不错,但实验室管理,仪器药品的补充和配套跟不上,致使教师无法成功地完成某些实验.

面对农村化学实验课堂的以上教学实际和客观条件,对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来讲,思想,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尤为重要和迫切. 思想上: 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实验课的中心任务,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实验的启蒙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改对实验的验证为对化学变化规律过程的得出,不能让实验的成败仅仅体现在实验结果是否准确; 观念上: 逐步完善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 目前的中考和平时的练习、考试对实验的过程性的考查,足以说明就是要加强对实验的重视. 教学方式: 要结合平时教学的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一些难点的理解.

在认真研读了课标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实验课教学中形成的初步思想和教学模式,把课堂分为三个阶段: 课前准备、进行实验、反思提高.

一、课前准备

1. 身心放松

化学实验常与高温、电源、有毒、强腐蚀的物质接触,学生难免产生紧张情绪,身心放松很有必要. 具体做法: 在课前2分钟左右采用和谐教学身心放松方法,使学生心态调平. 常用方法有: 放轻音乐、学生作闭目功、深呼吸、教师讲点化学家的轶事, 等[1].

2. 实验准备

本环节包括知识准备、学生分工、用品清点、认定目标.

( 1) 知识准备

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对实验有整体地把握. 还可以通过预习学案的形式对实验涉及的内容进行前后整合, 既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又能在此基础上有拓展和联系.

( 2) 学生分工

学期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学生实验的小组分工,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生的特点安排实验小组,讲究小组的优势互补,科学安排,一般最多四人最佳,设立组长,为日后的实验课教学最好充分准备.

( 3) 用品清点

养成良好的实验完成习惯,实验用品的准备是实验成功的重要环节. 由组长带领本组学生一同清点实验的器材和药品, 了解种类和数量.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实验,学生要更有意识注重对实验器材的准备,例如,人教版教材中“一定质量的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两个实验, 所用器材学生很容易混淆.

3. 认定目的

实验目的是整个实验的核心,实验前应该明确做哪些实验,观察什么现象,解决什么问题,做哪些必要的实验记录. 给教与学定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理清课堂思路[2].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就会碰到这样问题,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进行此步操作的目的,完全是按教材上的步骤“照单子抓药”. 例如,在进行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学生对先在蒸馏水中滴入石蕊溶液,然后向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而后再对刚刚的试管进行加热,这三步,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进行这些步骤是达到什么目的,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对实验现象的记录疏漏和不完整,更谈不上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了.

二、进行实验

1. 实验指导

主要包括实验原理,规范操作,实验报告的填写,一些实验意外的预判等.

2. 学生实验

本阶段是实验课的核心,实验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教学目标,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并且互相监督、提醒.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操作,及时释疑,解决突发性问题,掌握学生实验情况,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巧加以点拨. 例如,在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对于高锰酸钾的实际用量,如何能将集气瓶装满水,如何去预热等一些细小问题,教师有必要稍加点拨. 特别是在该实验中检查装置气密性操作中,可能室内温度较低,很多学生手握试管好长时间都没能出现气泡, 就在此操作中耗费大量时间. 教师应该能对该现象有所预判,可以适时指导学生采用相同原理的其他检查方法,以确保课堂的顺利推进.

三、反思提高

一堂真实的实验课,肯定会出现实验结果或结论的出入的现象,以及一些学生操作的不规范,教师不能以实验验证思想为指导来判断实验的成败. 所以需要在课堂上留有反思以下环节:

( 1) 实验本身的不当之处和改进之处,异常和疑点的释疑.

( 2) 补救提高,通过重做实验,加深对实验的进一步认识.

( 3) 通过不同小组的实验对比,再次突出实验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例如,在进行“燃烧的条件”实验时,对于可燃物的探究,是分别用棉花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在实际实验时,很多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棉花都出现了燃烧现象. 教师若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原因, 硬生生地进行验证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的原因,进而利用课堂上的“意外”,生成了学生对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一条件的深刻认识. 这也是课标中要求的,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对化学实验教学,要思考和做的还很多,但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调整优化课堂的教学策略,让化学的课堂变的有趣, 有用,有效是永恒不变主题.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新课改也提高了对实验过程性的考察,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化学教学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但作为农村的一名化学教师有义务多进行思考,结合农村的现有条件,尝试和探索一些适合农村教学环境的实验教学模式,积极、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方向.

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11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堂纪律;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是关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分析化学理论性强,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比较多,又由于学习分析化学基础课的主体为非化学专业的学生,部分学生甚至缺乏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因此不少学生反映分析化学比较枯燥,长时间听课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或者根本听不懂,导致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比较高。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绩,降低考试的不及格率,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能力等,充分认识到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因素,并着手改善。

一、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善的环节

第一,分析化学的教学规模与本校其他基础课程相似,为大班授课,一个教师通常要面对一百多名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基本难以监督到全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教师的监督力度不够,对后排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不到位,大一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根本不听课,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情况常有发生。

第二,本校分析化学基础课的学时为24学时,这么少的学时导致教师授课内容较少,课本上的内容无法面面俱到,通常课程进度会偏快或者授课内容偏少,章节和章节之间由于进度过快,学生对前一章内容还没完全理解就进入了下一章节的学习,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容易产生倦怠的情绪。

第三,现在的本科生大多为95后,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包办较多,自制能力较弱,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多的监督和关心。自制力强的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认真学习对于今后深造的重要性,因此勤学苦练;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像脱了缰的野马,在高校相对宽松的制度下,由于自制能力不够,上课选择坐后排,在教师监督不到的位置看手机、打游戏。另外,有些学生热衷于各种社团活动,上课时间以参加社团活动为由请假不来上课的情况经常发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抄袭现象非常严重,通常作业只有几个版本,多个学生错的地方完全一致。

二、提高教学水平的策略

1.提升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虽然大多采取PPT的模式,课件也可以制作得形象生动,但完全通过教师授课来完成教学还是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要有教师讲解,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课下可以走进学生中间,询问他们对课程的理解情况,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意见,教师借此机会可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让学生表达他们的需求,教师多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意见,才能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2.利用分析化学实验促进理论课知识的学习。分析化学理论课计算较多,概念抽象,通过实验课亲手操作理解抽象概念,比单纯理论知识的输入更能深化学生的认识。如为什么托盘天平秤得的样品和分析天平秤得的样品混合后的总质量只能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呢?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托盘天平秤不了小数点后面的第三位和第四位。通过这个实例,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有效数字加减的原则。

3.精简课程内容。首先,在现有的教学规模和教学课时下,必须对课本内容进行筛选,不可能在仅有的24个学时内授完全部课本内容。授课内容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考虑他们的基础和专业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筛选。其次,还要注意精选出的内容在前后章节上衔接良好,尽量避免前一章没有学习到的内容出现在后面章节中,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最后,由于课时较少,鼓励学生课下自学部分内容,完成相关习题,以促进课程内容的更好衔接,提高授课的效率。

4.维持好课堂纪律。由于课上学生人数众多,所以教师对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课上玩手机的现象绝对不能坐视不管,否则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不作为而轻视教师的教学,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当然,纪律的维持也不能只采用高压政策,要重视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疑问的时候,教师可以虚心接受并改正。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学生才会真正尊重教师。

通过以上方法的尝试,笔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增加,师生互动良好,考试的不及格率显著下降。但教学过程中仍然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环节。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素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思考及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4).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篇12

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 有一部分抽象难懂, 理论较深而又难于直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它们是学会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我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 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并和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 在教法上采取启发式等各种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实验、模型、图幻灯等各种教学手段, 互相配合, 穿插使用, 讲解时, 尽量做到语言形象直观, 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选择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 进行启发比喻、深入浅出的讲述, 使学生一听就懂。

例如, 在讲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时, 这是本章重点教材之一, 也是化学重点之一, 教材中概念多、理论深, 而又高度抽象。学生最大的困难是“电子云”概念的建立。我利用学生物理课中已学过的关于物体运动的这是和节日放爆竹、点香玩的生活实际, 进行启发比喻, 引起联想, 归纳出概念, 为此, 设计如下问答:

问 (教师问, 下同) :晚上手拿一支燃着的香, 晃动一下, 看见什么现象?

答 (学生答, 下同) :一条火线。

问:火点只有一个, 为什么会看见火线?

答:火点运动速度快。

问:假定使这个火点以更高的速度绕一球面运动, 将会看见什么现象?

答:会看到一个火球。

问:这个火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答:空心的。

问:再假定这个火点在球内空间离球心距离不时变动, 并以极大速度绕球心运动, 将可看见什么现象?

答:看见一个实心火球。

紧接着提出如下问题:

问: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它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 离核距离不时变动, 以每秒2200公里的速度绕核旋转, 将会“看见”什么现象? (请学生联想议论, 师生共同归纳)

答:那一个是个“电子是实心球体”。像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 (推断:电子带负电, 这个“电子球体”也一定带负电) 我们形象地称这种“云雾”为“电子云”。

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文字理论, 自己归纳出“电子云”的概念。

教师再强调指出电子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加深对“电子云”的理解。

在解决“电子云”概念后, 教师马上提出:原子里如果含有多个电子, 那电子又是怎样运动的呢?它们运动的区域离核远近, 电子云的现状和它们在原子核外空间所处的方位 (即伸展方向) , 是否都与氢原子核外那个电子一样呢?此时, 学生急于要知道, 思维处在活跃而又积极的状态, 教师则适时地利用这种已经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将电子层、电子亚层和电子云形状、电子云伸展方向及电子自旋等问题, 一个接一个地抛出, 依次解决这些概念的建立和理解问题。讲解时, 还可引出许多启发性的比喻, 并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表, 制成复合幻灯片或模型, 使之更有利于这些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教材中其他许多概念的讲述, 都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在启发谈话中, 如教师既注意讲授的传情入神, 又注意神态的表情, 如赞赏的微笑、信任的眼神等。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 难点就不难, 学习兴趣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还存在一个较大困难, 就是对一些复杂的概念, 理解不透或抓不住中心, 在练习中遇到一些复杂综合性强的习题时理不清思路, 找不到入手的方法。遇到这种情况, 就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复杂问题常由简单问题组成, 充分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将复杂问题分成若干层次若干小题, 理清思路, 抓住关键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例如, 初三化学中溶解液的概念, 由于学生化学知识浅薄, 又刚刚接触溶解的问题, 对概念中的三个要点“一定温度、溶剂用量、饱和状态的溶质克数”理解不深,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难以用自己的语言科学地加以表述, 解题时容易忽视某点。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举出泡糖开水的例子。从开水温度、用量与食糖溶解限度的关系, 分三个层次设计一些浅显问答, 让学生理解“食糖溶解是有限度的”。为了解这个“限度”的大小, 必须: (1) 指明温度; (2) 确定开水用量; (3) 溶解必须达到饱和。再推断:其他物质的溶解, 在确定的温度下, 溶剂用量一定, 溶质溶解的数量 (直到饱和时) 也是有“限度的”, 由此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再让学生阅读课本里的溶解度定义, 指出溶剂水用量规定为“100克”是为了计算和比较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这样, 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就比较清楚了。

在教学中, 常常听到学生反映:化学这门课“理论部分难懂, 物质部分难记”, “学起来枯燥”, 因而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厌学;也有同学认为化学不如数学、物理重要, 因而不感兴趣。因此,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除了注意开发智力外, 还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特别是培养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但最主要的还是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因素, 根据教材内容, “因材利导”, 去激发兴趣, 并不断把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例如, 充分利用绪言课及学期初的第一堂课 (讲学习内容、方法和要求) 和各章节的概论部分时, 着重讲述化学及其某一具体这是或物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或在今后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实践证明, 学生的“第一次感知”和“第一次行动”对学习动机的教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着十分重要的“首因效应”, 重视第一次, 可以大大减少以后学习中的难题。在讲述那些科学性或逻辑性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 要用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材本身许多地方, 逻辑推理非常严密) , 简练的科学语言, 把学生的心情引向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 进一步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内在规律, 使认识产生一个飞跃, 并可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性兴趣。在讲述那些目前尚有争议的科学问题或某一科学发展方向时, 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对知识的“猎奇”心理和敢于超过前人的雄心大志, 鼓励他们努力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攀登科学的高峰。使之成为他们求知成材, 探求人生价值和真谛的激励力量。在讲述我国科学家在某一领域的成就或我国的丰富资源时, 要适时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树立为国争光的志向。

上一篇: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下一篇:宜宾市经济承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