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2024-06-05

物理教学中的几点看法(精选12篇)

物理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篇1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应用这门语言, 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那么, 英语教学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说英语的能力。英语口语课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英语口语教学, 成为实现英语应用能力目的的关键。

一、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口语教学

在口语课堂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 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而教师则从讲台上走到了学生中间, 成为教学参与者, 组织者, 引导者, 观察者。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使学生真正了解活动的目的, 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同时学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思维习惯才能在活动中有收获, 才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活动当中, 从而储备更多的知识, 更好的巩固其英语思维习惯, 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所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注重相关因素的影响, 致力于增加知识储备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学生口语的训练模式可以像英语角一样, 在下一课堂开始之前就给出一个讨论话题, 让学生能有一定的课外知识积累时间。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举出关于该话题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发言。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工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则是以小组合作模式来进行讨论和发言。在小组合作中能够让学生尽情的发挥, 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对问题进行探讨。

二、为英语口语养成两个必备的英语习惯

1、养成听英语的习惯

学习一门语言就要从听开始, 听了以后开始模仿它。“听”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 也是学习开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听不是被动消极的, 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心理语言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 听觉器官辨认出所听的各个语句成分或片段;然后, 将辨认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 迅速不断地与前后的其它片段相联系, 并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和句型;最后, 原语句以高度简缩的形式储入长时记忆, 至此理解完成。要提高听力, 首先应从多听教学听力录音带入手, 如所学的课本录音带, 口语教材录音带, 也可以选听适合或略高于自己水平的有趣的材料。

2、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由于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理念, 我们学外语的时候是这样的:当看到一句英语, 往往反映能够的第一印象就是先把它翻译成汉语, 然后再把汉语转换成英语, 这种方法做英语练习题还可以适用, 但真正投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就会产生很大弊端。譬如, 和外国人交谈, 与他们对话, 就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去先想汉语, 再把汉语转换成英语。那么就要很好的培养好的英语思维的习惯。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的干扰, 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 大都是把听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储存在记忆里。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教师可使用直接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第一演示法, 通过实物或实物图片或动作来教, 让学生进行描述训练。第二定义法,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时, 鼓励学生用已知的一个或多个词来替换新词进行训练。第三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和示例, 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 以培养其对语境的敏感性。在相应的自然环境和语言环境中, 更利于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通过这一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从刻意模仿英语思维到形成下意识习惯, 获得有效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三、阶段性的教英语口语

英语口语课上的学习活动总体是一个从易到难, 由浅入深, 简单到复杂, 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第一阶段初级阶段。在此阶段, 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与运用对象语。教学内容要具体, 最好是采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形成一个英语生活环境, 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又能熟悉外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及应答方式。第二为中级阶段。上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果成为此阶段的输入, 教学已到达第二个螺旋循环的开始, 此阶段的训练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教学内容可包括爱情友谊、公共道德、人际关系、生活习惯、趣味爱好、生活经历、体育运动、学习方法、犯罪案例等。教学方式可采取复述短文、概述大意、描述图画、回答问题、观点讨论、角色扮演, 把故事编成对话, 把对话编成故事等。第三为高级阶段, 亦称为创造性阶段。通过初级、中级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有了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强烈欲望, 掌握了基本的英语口头交际的技巧, 又具备了连贯说话的能力, 这就为学生自由运用语言及创造性使用语言打下了基础。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可扩展到对各种问题及现象的讨论与辩论。

四、充实社会文化知识, 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 提高口头交际能力

语言交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及词条, 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一句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话, 用在不恰当的场合, 不合说话人的身份, 或者违反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 从而引起误会甚至导致交际失败。例如:圣诞节来了, 学生给外籍教师送去了一份包装精美的礼物, 外籍老师兴奋地问“Can I open it now?”学生却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No, it’s only a cheap present。”把外籍老师弄得十分尴尬。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应该适度地、有选择地、比较系统地将目的语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教学中, 使英语口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五、结语

口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交际, 是一个循序渐进, 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分阶段教学, 更要在一开始便从增强听力训练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提高对语境的敏感性, 并在教学中渗透社会文化知识, 注意言语的得体性, 使学生获得实用的交际口语能力。

摘要:口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应用于实际之中, 让英语口语实实在在地成为交际口语。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听力和英语思维习惯。注重文化教学, 教学分阶段进行, 让学生口语水平稳步上升。

关键词:口语教学,交际应用,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Johnson 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59-260。

[2]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nic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4。

物理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篇2

21世纪以来,随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逐步完善与升华,新《英语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指导着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们进行着不懈地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试验。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呈现。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认真审视一不难发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鼓励机制滥用

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是小学英语课堂评价误区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却不意味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可见只要学生答对问题,在老师的带动下,全班同学都会用类似于“Great!Great!You are great!”的口号声表示赞赏。教师与同学们的表扬无疑是对学生的鼓励。可是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并没有多大难度,他只是代表了大多数学生在作答,那教师只需要适当肯定就可以了,没必要用夸张的方式来给予评价。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依据和学生本身的原有水平,教师应当采用区别评价的办法,这样能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准确的认识,实现鼓励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同时能抑制一些学生的骄傲情绪。

二、游戏活动浮华

小学英语提倡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方式让学生在动中学、在用中学、在乐中学。因此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总会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唱唱跳跳,一会儿说说演演,热闹非凡。如:有教师组织学生击鼓传花的游戏,教室里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但是学生关注的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下一个拿到花的人是谁?” 使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让游戏教学失去意义。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活跃的课堂氛围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学本身是一个自然的活动过程,热闹的课堂反而影响了学生冷静思索,发散思维。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可能教室里里会有短时间的平静,但这不是冷场,从表面上看,学生的情绪不如游戏时那么活跃和兴奋,但是但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却正在悄悄的展开。此时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迸放,学生接二连三地举手发言,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三、英语语言满堂

新课标要求,在英语课堂中应当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贯穿始终,充分显示出了教师扎实的英语功底,然而学生却不知所云。一节课下来,很多课堂活动难以操作,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不了。小学英语内容虽然简单,但学生大多初次接触,因此教起来却不太容易。其实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配合教学。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可见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比如在教学what’s your name?时,想进行人称的拓展,反问学生what’s my name? 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的用my来回答,教师可反复手指自己,提醒学生注意人称的变换。比如在讲解sad,happy 时,可边说I am sad 边做出难过的表情,用Now,Iam happy做出开心的表情让学生理解单词的意思。还有设计一个接龙问答的活动,可以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请第一个学生来回答,接着用手势提醒他来问第二个学生,接着边说one by one ,边引导后面的学生接下去。这样用简单明了的课堂用语配合表情和肢体动作来配合英语教学,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四、多媒体课件滥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多媒体信息技术正一步步进入课堂,广大教师越来越多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件的介入也对外语的教学起到了无可厚非的辅助作用。然而往往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教师总会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办法来设计精美华丽的多媒体出课件,以吸引听课老师和学生的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过多地采用了炫目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动画等等,片面地追求了课件的外部“包装”,却忽视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使学生更多的被这些华丽的表面所吸引,思路一直处于被动和僵化的状态。无法专心于真正的教学内容与主题。其实正确认识和运用多媒体,并配合其他的教学方法照样能上好一节优秀的课。比如一台录音机,一些自制的卡片,实物道具,或者三下两下的简笔画,科学合理的板书。用更多平实的教学更能体现出一个教授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正确、辩证地对待多媒体在数学课堂的运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真正做到赏心悦目,让我们的英语课堂上绽放光彩。

初中英语单词的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篇3

关键词: 初中英语;单词;兴趣;教学方法

英语单词是英语的基石,要学好英语,掌握大量的英语单词是关键。没有足够的单词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就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有助于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

有些学生因为记不住单词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单词教学,在单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记单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不断地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根据我近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浅谈对英语单词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帮助学生克服学单词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

随着英语学习加深,英语单词量同时增加。此时,同学们易出现厌烦的心理,而部分同学也会为不能很好掌握单词而焦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可看出兴趣的重要性,对于有厌烦心理的同学,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对于那些多次背却不能熟记的同学,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寻找自己的记忆方法,以便增强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那他们对待外语的学习态度将会是积极的,心中也就会很渴望学会这种语言,虽然学起来较难,巩固较难,但由于态度积极,他们便愿意下苦功掌握这种语言,以便达到他日后能在同学、老师面前有好表现,甚至见到外国人也能说上两句。

二、用实物、图片、手势等直观法引入单词

用图片、实物教学单词,既形象生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还可以节约时间。教具的使用恰恰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动机,用实物、图片、手势等直观法引入单词,在适当的时候,采取直观教学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单词教学中,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等一系列辅助教具及手势、动作表情引入新单词,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提高学习兴趣。

三、通过游戏、比赛和谜语辅助单词教学,让同学们在玩中学、赛中记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这种天性,我们不能压抑,只能加以引导。游戏便是一种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娱乐方式,也是孩子们偏爱的一种学习方式,不用说小孩,连成年人也不喜欢呆板、沉闷、枯燥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为零的。课堂上做游戏可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一些较难掌握的单词。要想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单词教学中更要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减轻学生对单词的厌烦和焦虑心理。教师只有帮他们清除了这些心理障碍,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如在学习身体部位单词时,先我发出指令 close your eyes put up yourhands kick your foot 等等,他们进行执行。看谁反应快,以此来训练学习的反应速度和单词的记忆能力以及身体协调程度。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减轻了学习英语的负但,还锻炼了其它方面的能力。然后让他们进行小组游戏,同时教他们一些新单词,如 clap shake wave nod 等,让他们把新单词用于游戏。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并使他们很快熟练掌握这些新单词。有时为了增强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我就让他们自己设计word puzzle,然后互相进行测试、比赛,看谁对得多,解得快。促使同学们注重平时单词的积累,有些长的、难的单词也更容易掌握了。

猜谜语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有了兴趣,再积极参与,从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把单词牢牢记住。有些单词采用谜语形式来猜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便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

四、创设情景学单词

把新单词放在特定的语景中教,学生能更快地掌握、理解、运用新单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一教expensive、color-ful、cheap和pretty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逛clothes shop(服装商店)。”在讲台的一角我挂满漂亮的衣服。“Now,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is skirt. What color is it?”同学们边指着边大声回答:“red、blue、yellow and white.”“Oh, so many colors. It’S colorful.”同学们会自然地跟着说“colorful, it’s colorful”。另外,在初中英语单词中,有许多单词在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表达出来的意义也完全不同,如:Does he run(赛跑) faster than you? He runs(经营)a big company. Run(竞选) for President. The report ran(刊登) in all the newspapers. He ran(赶) a cow into a barn.等。正是由于单词的多义性,所以讲授单词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使用这个词、怎么用。利用上下文教单词的道理也是一样。

五、利用构词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由“苦学”转变为“会学”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复合词和派生词。此时我就通过对其词素的分析说明其意义。并通过归纳,弄清它们词性、词义的变化规则。以便同学们在学习中能通过对那些前缀、后缀、复合结构的掌握更好记忆一些新单词。例如unfair 中“un”就是“not”的意义,同学们在学unimportant ,unusual 等这些词时就会对它们的词义一目了然。enrich中“en”就是“make or become”的含義,enrich是一个动词,同学们在学enlarge时就会对它的词义、词性一清二楚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构词法还可以有助于单词的记忆。

除此之外还有合成词法,归类法,词性转换法,前后缀法,首尾呼应法等进行教学,那对于单词,学生自然也不会那么恐惧。

浅谈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篇4

一、教学资源贫乏, 缺乏合理开发

在《海陆的变迁》一课中, 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动画加以展示板块运动 (碰撞挤压与张裂拉伸) 、大陆的漂移, 不仅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 还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 降低学生认识、理解的难度。但是经常见到有些教师说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于是领着学生把课本内容读一读, 然后把相关要点圈画一下, 背一背。虽然照顾到了双基的落实, 但是忽略了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 学习效果也是不牢靠的。没有多媒体, 如果让学生将各大洲轮廓描好, 然后按轮廓剪成卡片拼一拼、做一做、填一填, 学生印象就会深刻得多。不仅利于学生对“大陆漂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还有利于学生领略科学的研究方法, 增强动手实践意识。再形象地让学生回顾或模拟两车相撞的过程, 学生便轻松地掌握了:“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地壳比较活跃, 多火山、地震,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以及乘车安全原则, 国家为什么规定“前排一定要系安全带”的道理,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解释与处理生活问题的意识。再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黄土的浇淋实验, 不仅对原因有了清晰理解, 印象深刻, 还简单易行,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感觉到:其实,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事对于学生来说都蕴含着无穷的乐趣, 也包容着无尽的地理知识。各种书籍、报刊、材料, 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像 (音) 带、实物标本、照片、图片等,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经验, 临近社会场所等都可以作为利用的教学资源, 如果合理地开发, 用来丰富课堂,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 还可以收到不可估量的教育效果。

二、学法指导不够, 学生无所适从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态度日渐平和亲切, 教学方式、方法出现了多样的变换, 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断提升。有时就会难以控制情绪, 造成课堂混乱;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 但别人回答的问题他又回答了一遍;还有时学生为了抢先回答问题, 胳膊伸得很高, 甚至站起来, 身体前倾, 举手示意……每遇到这样的环节, 教师真不愿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但学生提问多了, 时间就来不及, 教学进度完不成。还有, 教师提问一些专业用语如“城市职能”、“区位”、“民族构成”等学生接触较少的词语, 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难度, 学生因为不明白, 无从探究, 也就答非所问。还有些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本身学生学习兴趣就不大, 教师又缺乏必要的铺垫, 所提问题就遏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所以, 作为地理教师, 应该联系学生、课堂实际, 适当挖掘教材、调整教材内容, 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 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 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 争取做到“控而不死, 放而不乱”。合理利用“学案式”教学,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 如引导学生学会聆听, 学会作笔记, 查阅地图及资料、使用工具书、类比、归纳等方法, 能使学生从中感到乐趣, 从而使学生感到在地理学习中大有用武之地, 激发了兴趣。

三、教学内容局限, 缺乏有机拓展

每个人都会有惰性, 教师的惰性心理就表现在一些教师总觉得自己上课改的课和原来的课差别不大, 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 不愿意也根本没时间甚至没能力去查资料来充实教材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本来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 就已经淡化、粗化了一些具体知识。内容浅显了, 知识点少了, 难度降低了, 教师的把握度大了, 应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教学, 进行教学拓展或开发和实施一些符合当地实际、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 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应用能力。但有些教师仍抱着“应试教育”的思想, 只注重部分双基教学, 对于一些技能培养和一些能够较好推动学生正确的“三观”形成的教学内容回避或削减, 活动也是能不开展就不开展, 以节约时间准备测试。如《与同学们谈地理》本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起始课,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或仅让学生读一读、或就略去了, 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造成很有价值的地理兴趣培养资源未得到有价值的利用。即使有教师把《地图上的方向》单独开课, 对与学生有关的如何在野外判别方向 (在没有地图的时候) 较少涉及, 完全背离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理念,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建立, 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乡土地理的学习, 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所以, 我认为, 教师要抱着负责任的态度, 要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 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 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 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 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空间。

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5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2

素质教育提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力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等。近二十几年以来,素质教育改变了死板、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不可否认在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一、出现的问题

首先,脱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片面地认为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贴近素质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启蒙后的初始认知阶段。紧扣课文的趣味性课文导入、巧妙的过渡以及简洁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貌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为完全脱离教材的跑题,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让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脱离这个目标,就成了逐末舍本,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另外,在本人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发现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即对小学生课堂知识能力要求过高。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我已经在文章中简述,对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求过高,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心智发育不全面的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对本科目的疏离,甚至偏见以及恶性循环,如此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越俎代庖,“以生为本”成为空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小学课堂平均80%-90%的时间都被教师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间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其有基本的认知框架为深层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要通过启发式学习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的途径才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鸭式的教学代替启发引导,错失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三,对“快乐课堂”的误解。近几年教育界提出了“快乐课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课堂环境,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这对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学生活动,单纯追求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就像一部影视作品的编导人员一样,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主题展开。切不可把快乐课堂变成混乱课堂,降低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忽视活泼的气氛、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教学内容三者的统一性。

二、有效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教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善于总结教材信息,了解熟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隐性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乐于助人等等。在引导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过导语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另外,除了对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为基础从众多知识中选取与小学生阶段认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识扩展。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隔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美术、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是学生容易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描写景物较多的课文,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绘难以呈现出文章蕴含的美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赵州桥》一课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讲解,作为教学辅助。赵州桥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历经1400年之久,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主次,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体的动画、影片等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西南师大出版社,2009

物理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篇7

例1 苏教版选修2-1第93页例2,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F是BC的中点, 点E1在D1C1上, 且undefined试求直线E1F与平面D1AC所成的角的大小.

解 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 以undefined为单位正交基底,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各点的坐标为

undefined

设undefined与undefined所成的角为θ, 则

undefined,

从而可得θ≈83.85°.

因为undefined是直线E1F的方向向量, undefined是平面D1AC的法向量, 所以E1F与平面D1AC所成的角是θ的余角, 大小约为6.15°.

可以看出角θ不是一个特殊角, 这里需要使用反三角函数, 而反三角函数在新教材中只是在必修4第52页的链接中简单提了一下, 并且在考试时, 一般是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那么此例题包括它前面的例1, 后面的例3、例4及其对应的练习是否可以改成求角的余弦值呢?或者在下一版修正稿中把数据改一下, 变成一些常见角, 比如60°或45°, 等等.

例2 苏教版选修2-1第58页第3题, 已知两个定点B (-1, 1) , C (1, -1) , 动点A满足条件tan∠ACB=2tan∠ABC, 求点A的轨迹方程.

解 设A (x, y) , 则

undefined

∴当A在BC的右上方时,

tan∠ACB=2tan∠ABC,

即undefined,

即undefined,

即x+y=0或3x-3y-2=0.

当x=±1时, 也满足上式.

同理, 当A点在BC的左下方时结论相同.

∴点A的轨迹方程为x+y=0 (x≠±1) 或3x-3y-2=0.

此解用到了到角公式, 而到角公式在新课标中始终没有提到, 已从旧教材中删掉了.此题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解, 但解决过程中会发现很复杂, 完全没什么意义, 那么此题目是否可以直接删掉呢?但是既然此题目出现在课本上, 就最好能把它处理好,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到角公式来解决.如果一定要把这个题目作为例题出现的话, 就用求向量夹角的余弦值, 再转化到正切值.这样虽然过程很繁琐, 但毕竟在学生能掌握的知识之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蔡立.数学 (选修2-1)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物理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篇8

在副科钢琴教学中系统的引入现代钢琴作品的研究应该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坚持下去的课题。并且相信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使这个课题得到完善和规范。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具体实践, 希望提高学生的具体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对整个音乐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培养具有实际运用和理论兼备的学生, 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发展。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具体实践, 希望提高学生的具体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对整个音乐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发展。

一谈到二十世纪的钢琴作品, 很多学习钢琴的学生都会直摇头。大致的原因可能有几点, 首先是它在听觉上打破了人们的传统美学观念, 制造出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与个性的思想。有些音乐甚至完全抛弃了传统的音乐模式, 以表达艺术的自由性为目的。有些演奏的技巧难度很大, 演奏的方式新颖怪异。因此, 在这些音乐作品与大众之间形成了一条艰难逾越的鸿沟。

一、教学目的和方向

副科钢琴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外, 更有一层目的是想通过让学生有效的将其技能为其主修专业服务。考虑到副科学生的钢琴基础参差不齐, 而如何做好应对各种专业学生的统筹工作, 成为一道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所以在教学的方向上, 绝不能止步于单一的种类, 并且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仅限于一些“大众的、好听的、简单易懂”的钢琴作品。目前, 我们也在不断地扩展副科钢琴的教学大纲, 涉及的曲种更加丰富多样, 教学的形式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一些非钢琴专业的学生通过钢琴这个载体接触到更多专业之外的东西。

二、选材考究与演奏重点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素质, 我们不能盲目地给其布置一些无章可循的现代派音乐, 稍没有掌握好其中的音乐含义, 就会达到反效果。因此, 我们希望为学生选择一些能把古典音乐与现代技法较好结合的曲目, 并从中加以巩固。这样, 学生能够轻松地接触到各个流派时期的音乐及演奏特点。

而说到二十世纪音乐就不得不说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勋伯格。其创立的“十二音体”在近代的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创立初期的作品《钢琴小品6首》Op.19为例, 是学习勋伯格钢琴作品的入门曲目。其中第一首是叙事曲风格。整曲由高、低声部构成。而第二首则是首短小诙谐, 在六首里是最能烘托气氛的一首。仅九小节, 以短而急促的三度音程为固定低音引导来统领全曲。而第三首在声部上独立形成复调, 双手的协作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曲子的韧性很大。六首小曲各有独立的形态, 但音乐素材之间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自身的组织和变化, 使它们在结构上相互连贯。这类早期作品可用于学生的在掌握双手的协调性感, 并对处理这类张力性较大的现代派作品有一定的掌握。

欣德米特早在1942年作的钢琴作品《音乐的游戏》, 全曲由前奏、尾奏、十二段赋格和十一段连接各段赋格曲的间奏曲组成。并以歌唱性很强的舞曲形式与间奏曲来连接。从演奏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 会发现作品在多声部上保持着纵向的独立与横向上的歌唱性, 其突出主题句, 歌唱性和走向性等做法都与我们以前学习的复调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唯一在不同的地方是, 这首《音乐的游戏》由于是现代作品, 谱中大量的运用了踏板, 及连奏的方式。在手指、腕、臂力、声音的运用上有了更宽广的要求, 并能让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能深刻体会到其作品无论是外在的技术还是内在的情感都不张扬和极端。

在梅西安的作品中, 对青年一代最具影响力的是他发表于1950年的实验性钢琴小品《4首节奏练习曲》, 它是按照音高、时值、力度和音色四种音乐要素组成的, 突破了仅仅用音高来结构音乐作品的模式。这四条练习曲内容丰富, 有明确的的训练方向及综合要求, 对学生在处理现代派作品中的技能与音乐性的培养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今像欣德米特、勋伯格、梅西安、等这样的二十世纪作曲家的作品很多已经被听众所接受, 他们的音乐个性极强, 革命性的创作和音乐的活力给音乐史一记巨大的冲击。而我们的副科钢琴学生要学习的不仅是谱子里的技巧, 更多要以此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为其专业领域有着更深造诣来添砖加瓦。

三、教学的发展趋势与意义:

二十世纪的钢琴作品在当代艺术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而这个时代的音乐作品对现在和未来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大批钢琴作品的出现, 为音乐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新作曲技法、新音响、新的演奏技法更符合现代人们对音乐创新的追求。而今在国内外一些重要的钢琴比赛上, 二十世纪的钢琴作品常出现在必选的演奏曲目之列。绝大多数的艺术院校里的钢琴专业学生已将这个时期的钢琴作品作为学习的必修教材, 甚至将其延伸到一些非钢琴专业的副修科目里。而发展副科钢琴的多样化教学成为一道使命, 促使我们时刻不得松懈。

总之, 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作品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且代表了大家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因此它被音乐界以及普通民众了解和评价是大势所趋。从现代教学价值观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来看,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的视角, 扩张学习的层面和教学的深度, 让副科钢琴在钢琴教育中起到承接的重要作用。要体现这样的教学价值, 20世纪钢琴作品实在是一座不可或缺的珍贵的资料宝库。让二十世纪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音乐文化深入未来的音乐教学中将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结语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规范并长期坚持现代钢琴作品的教学应该也是对副科钢琴教学提出的一个新的考验。以往的学生都没有接触过这个方面的训练。这项研究如能真正地适应教学, 适应学生的需要, 对学生知识点的扩大、知识面的完善能起到实际有意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罗忠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西洋百首名曲祥解》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3]《西方音乐史》李秋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

关于排球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9

一、双手下手垫球的教学应当是排球教学的重点

排球教学内容包括技术基础 (准备姿势和移动) 、基本技术 (发球、双手上手传球、双手下手垫球、扣球、拦网) 及简单战术, 在多数体育教材和教学实践中都把双手上手传球作为排球教学的首要任务和重点, 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通过多年的实践, 笔者认为把双手下手垫球作为排球教学的首要任务和重点, 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要把双手下手垫球作为教学的重点呢?因为相对于上手传球来讲, 双手下手垫球的技术容易掌握, 上手传球对手指的力量、手型的掌握、全身的协调要求较高, 往往几节课的教学很难掌握;而双手下手垫球的重点是要求有合理的选位, 做到球在腹前一臂远的距离及时插入球下, 难点是两小臂靠拢并外旋, 形成垫球平面, 直臂上抬不屈肘, 而这些只要教法合适学生是可以很快掌握的。在教学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很快见到成效, 技术的掌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对这个项目的兴趣。如果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 而教学效果不明显, 学生就很可能对这个项目失去信心, 进而影响到对这个项目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安排中, 我们将双手下手垫球和发球同时进行。因为在掌握了双手下手垫球与发球技术后, 就可以进行简单的教学比赛, 通过比赛, 学生渐渐产生对排球的浓厚兴趣, 坚定了学生可以学好排球技术的信心, 随着对排球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 进而产生继续学好其他技术的心理要求, 为今后学习上手传球、扣球、拦网及简单战术打下了良好基础。

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排球这个大门, 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 并进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是排球学习的关键, 而这个关键, 实践证明就是双手下手垫球的教学。

二、排球教学的量化标准

在排球教学中要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这一方面可以补充技术评定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确定努力的方向, 量化标准与技术评定是相辅相成的, 使排球教学的考核更科学、更全面。

在排球教学考核中, 只有发球有着明确的量化标准,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制定了传垫球的标准, 及格为50次 (二人对传对垫50次) 、70次为良好、100次为优秀。实践证明, 有了考核标准, 对促进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积极的作用。

1. 考核标准可以在教学前向学生提出, 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并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在提高传垫球数字的同时, 不断改进传垫球的技术, 能够达到传垫的量化标准, 技术上基本也会达到要求的标准。

2. 有了量化标准, 可以在考核后给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留有补测的余地, 学生可以在课上和课外不断地练习, 使学生始终有一个学习的目标。

三、在教法上应特别注意的几个细节

俗话说, 教无定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是实践证明, 在排球教学中下面几个环节是特别重要的, 它能够影响到我们教学的质量。

1. 基本技术一定要到位, 如上手传球的手型、球对手指的压迫, 手指对球的反弹, 这是传球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一定要反复体会, 要让学生明白, 进一步还要让学生富有感觉, 反反复复练习、不厌其烦, 宁可多用一些时间, 使正确的手型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再如, 垫球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手型和垫球动作, “两手掌根紧靠, 两手小指、无名指、中指轻微弯曲重叠并与拇指形成相握, 两手食指自然放开, 两拇指平行, 手腕下压, 两臂外翻形成一个势球平面”。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技术要点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就是因为前期教学中对这些基本技术强调不够, 学生感觉很模糊, 或者虽然讲了, 但是后续教法没有跟上。为了使学生对教师强调的技术要点不但明白而且有切实的体会,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把技术要点讲明白、示范清晰, 还要让学生做出来, 要让学生看明白、听明白、做得也明白, 为后继教学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2. 排球技术掌握的过程, 也就是加强学生肌肉对球的感觉的过程, 在有了正确的技术的情况下, 加大学生练习的密度, 使学生提高对技术、对球的感觉。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要不停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对掌握较慢的学生进行陪练, 增加传垫球的来回次数, 提高他们对球的感觉, 同时注意发现问题, 随时进行纠正。

3. 在练习过程中, 距离、力量、难度要由小变大, 由易到难。例如, 发球, 可以把发球点由端线向前, 从而缩小距离, 减小难度, 而随着手臂肌肉的感觉增强, 击球技术的掌握, 再逐渐拉大距离。再如, 传球和垫球, 刚开始可以近距离练习, 培养肌肉对球的感觉, 然后在逐渐加大传球和垫球的距离。在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要适当安排技术好、掌握快的学生帮助掌握慢的学生, 使学生在练习中共同进步。

四、排球教学应当与校内竞赛、课外活动的安排相结合

排球教学不应该只是孤立地进行, 在学期教学计划制定时, 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全校的学生校内比赛和课外活动, 要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尽量使排球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的排球活动、校内比赛同步进行, 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强对教学项目的兴趣, 更主动地在课外进行练习, 与球的接触增多了, 球性就更加熟悉了。考核的量化标准会成为学生在课外练习的目标, 校内比赛的进行, 各个班队的建立, 促使班内一部分骨干成长起来, 这些人不满足于课堂教学, 会探寻排球运动中更高一层的技术和境界, 同时也会带动全班更好地完成课上的教学任务。

对化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10

一、放与收相结合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的教学理念, 很多专家也都是提出放开课堂, 让学生“解放”出来, 在互相听课学习中, 发现在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不敢放, 唯恐学生乱起来, 以免无法控制;另一方面教师放的过开, 课堂成了“游乐场”, 干啥的都有, 淡化了课堂主题。特别是化学、物理等实验课, 一放手让学生做试验, 教室乱得一团糟, 还有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生活探究题, 比如“探究水的净化方法有哪些?”、“探究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等等。学生可以说七嘴八舌, 都能举出一两个, 甚至有些调皮学生信口开河。因此在实施新课标进行课堂教学时, 对于学生的活动应该掌握一下“度”的问题。既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活跃起来, 又要围绕课堂的教学内容展开, 而不能脱离课堂主题, 学生想干啥就干啥, 想说啥就说啥。应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边玩边学, 不能只学不玩, 也不能只玩不学, 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住, 做到活而不乱。

二、形与实相结合

在教学中, 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 用什么手段去体现, 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 要结合内容特点, 从学生和学校实际出发, 逐步改变自己的教法。但也有部分教师采取“拿来主义”, 只是从“形式”中去借鉴, 而没有领会实质性的东西, 不管在我们这儿实用不实用, 在课堂的某一环节合适不合适, 不考虑具体时间、地点、场合而照抄照搬, 课堂用的教学手段不少, 就是效果不理想, 给人一种“堆积材料”的感觉。就拿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来说, 你老师说得再多, 演示得再多, 都不如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 这样也很容易发现问题, 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教师所采用的教法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核心, 好课应是充满人性的, 以人为本。

三、新与旧相结合

课改不是将原有的东西全部放弃, 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 旧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着很多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还是要有必要的讲解, 还是要提问学生、突出疑难点, 启发引导、布置练习与作业等, 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有好处, 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在叶圣陶、斯霞老师搞教育事业的年代, 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教育设备, 他们不也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吗?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很少, 但却能在教学上取得巨大成功。因此在教学上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用什么样合适的教法, 而不是用了多少种方法, 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老师教学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 但不是唯一手段, 就如我们化学上, 无论何时都离不开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课改是一个新事物, 不可急于求成, 只要观念能够转变, 不断学习和探索, 我们一定会尽快掌握一套新课程的教育方法。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 学习哪门功课都是为了解决自己身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 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教学切不可照本宣科。授课期间, 穿插生活中的例子, 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一个教师都有体会, 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里明显增加了活动、探究、课外阅读等栏目,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巧妙安排这些栏目, 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就拿化学课来说, 除以上这些栏目外, 教材中还设有家庭小实验、学生实验、调查报告等, 若能开展这些活动, 不光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 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第三

初级中学)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复述是构成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了解到有的学生不重视课文复述, 有的学生习惯于把课文的复述变为机械被动地背诵课文, 甚至有的学生害怕课文复述。这不符合大纲所要求的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那么,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因素是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复述内容, 同时也缺乏正确的方法点拨, 没有系统的系列训练。那么, 复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复述有哪些原则呢?复述有哪些方法呢?什么是复述?复述是指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 把阅读的内容加以整理, 用自己的话, 有重点, 有条理, 有感情地叙述出来。它融理解、记忆、归纳、表达于一体, 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一、复述课文的意义

1. 复述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说话等各方面的能力

复述课文是指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因而这一训练首先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达到阅读的认知层次。即通过对语言这一物质外壳的认识, 去获得课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 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一个完整的、粗略的感知。这比我们常采用的课前预习时出几道思考题有效得多。因为面对思考题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或能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 学生不费吹灰之力, 达不到思考的目的;或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以一句“我不会”就全盘否定了教师的辛苦设计。而采用复述课文这一方法, 就杜绝了学生说不会的可能性。要想复述好课文, 则必须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 知道该文重点写了哪些材料,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文章的体裁, 主要表达方式及基本思路、线索怎样等。这样, 学生在别无选择的基础上, 强制性地去阅读课文, 研究课文, 从而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 复述课文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课文, 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文的内容,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 复述课文可以强化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

复述课文是以课文为基本依据的, 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就成了起码的要求。单词、短语、句子读不通, 课文就读不懂, 更谈不上复述了, 而且由于当众讲述这一特殊要求, 害怕出丑的心理也会驱使学生自觉去掌握单词的读音, 正确理解单词的含义。同时学生为了复述时生动、流畅, 就必须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因而复述课文就要求学生对单词、短语、句子等英语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上, 还必须能正确地运用;不仅能运用新学的英语知识, 还必须调动以往所学的英语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 复述课文对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起到了强化作用。

3. 复述课文有利于促进“师—生—教材”三位一体

教材体现着教学内容, 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任务的完成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来实现的, 只有当“师─生─教材”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时, 才能说达到了英语课的最佳境界。在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侧重于解决生词, 对课文, 特别是一些较长的课文, 学生对内容根本不熟悉, 更谈不上对课文重点材料的认识和文章线索、语言的了解。这样, 上课时往往造成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而学生却呆若木鸡的局面。复述课文这一手段则强制学生去熟悉教材, 研究教材。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 教师在课堂上只要能适当地启发, 讲析在难点之处, 点拨在恰当之时, 那么学生就能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之中, 师生紧紧围绕教材, 有讲有议, 教师始终发挥主导启发作用,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从而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4. 复述课文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英语教学费时多而效率低的问题, 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应该说, 无效劳动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无效劳动是指在学生懂的地方不厌其烦地讲, 而学生不懂的却没时间讲了。有些练习不用动脑筋便可随口随手而答, 实际也是无效劳动。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则必须尽量减少无效劳动, 讲在应讲之时, 练在值得练之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复述课文是了解学生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复述, 我们可以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 哪些根本不理解。综上所述, 复述课文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条好途径, 那么如何做好这一训练呢?

二、复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对教学规范的几点看法 篇11

摘要:教学规范是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教师关丁教学探索的智慧的结晶、关于教学总结的精华的积累,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依赖的根基,也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明确指向。但它不是万古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价值取向的进化而与时俱进,所以要重新审视课堂规范,了解和明确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教学规范;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文章编号:1005 - 6629(2015)5 - 0045 - 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2012年,笔者有幸代表常州市参加了在连云港高级中学举行的江苏省化学评优课的活动,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2014年10月,本校义有一位化学老师代表常州参加本年度的省评优课活动,在这两次活动的磨课、听课过程中,笔者对教学中的“规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课堂教学规范作为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则体系,长期被教育者、学者们作为研究的对象。通常教学规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教学实践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所共同依据的教学理论,遵循的教学规律、原则、模式,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即一般而言教学规范有两类:一是各学校为了保证基本的教学效率,根据一定的依据制定的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规章制度;另一类就是教育实践者的自我规范,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及经验的总结等。

关于自我规范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很多细致的研究,例如冯克诚编写的《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一书,就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的规范方面作了深入的介绍。金正昆编写的《教师礼仪规范》则从教师的衣着、仪态、形象、举止等方面讲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规范。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教学情境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的规范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在第五届全国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指出:课堂规范不是万古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价值取向的进化而与时俱进的,我们面临课堂规范的解构与建构的挑战。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李学红局长认为: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规范,了解和明确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时代的课堂教学规范除了要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各省的教学要求之外,尤其要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学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和体现化学学科观念等方面谈谈自己对“教学规范”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与大方。

2 教学规范的几个方面

2.1 教学理念要“规范”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再看课堂教学:

论功能,教学包括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论教学,教学是一个信息和隋感交流与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并共同发展的过程。

论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论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论质量,教学评价要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 教学设计要“规范”

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 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简单来说,教学设计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以两次评优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1)在2012年“镁的提取及应用”一课教学设计时,笔者最初的一稿是按照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一般规律进行设计,见图1。

在磨课的过程中,多数同行提出这种教学设计虽然知识体系很完善,教师讲解很顺畅,但最严重的缺陷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被动地跟着知识在学,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严重不符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引入时直接让学生观察镁条,没有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镁制品着手,脱离了生活、生产实际,不能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在学生猜测镁的可能性质的时候,给的时间不够充分,且没有能很好地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学生在进行猜测时很教条。

三是介绍镁的制备时,主要由教师进行讲述,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能得到利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所以该教学设计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变。

在经过多次上课的体验和修改以后,最终将教学设计定位成以下流程,见图2所示。

其中,问题一为“为什么要提取镁?”,问题二为“怎样提取镁?”,问题三为“怎样使用镁?”。 本设计的整体构思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探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笔者设计一定梯度的探究问题、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取和建构新的知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层面,以镁的提取为线索,融合了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使学生掌握了镁与水、二氧化碳、氮气等物质反应的新知识;

能力层面,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归纳等解决问题;

学科观念层面,学生通过对镁的提取流程与原理的学习,培养了化学学科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价值观等,实现了对学科观念的建构。

本节课设计旨在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促进“以知识传递为主”向“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主”的转变,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形成相应的学科观念,保证可持续发展。

这样在新理念指导下,经过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得到同仁们的一致好评。

(2) 2014年,本校另一位老师参与省级优质课评比的课题为“溶液的配制与分析”,这节课包含两个知识点: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浓度属于概念教学,而溶液的配制则有新仪器——容量瓶的使用和实验操作规范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都会安排成两节课,第一节先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配制的步骤,第二节让学生配制溶液并进行误差分析。现在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如何才能合理安排这些知识点呢?

该老师最初的教学设计:

[反思]

该设计多处采用了学生设计、生生评价、合作实验、交流分享等学习手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整体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从学科观念看,这节课主要体现了实验观,而计量观、价值观体现都不明显。

二是从学生观看,学生的学习还不够自主,还是就着教师给定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学习,没有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从教学观看,本节课预设的内容过多,生成的资源较少,不能体现问题探究观、潜能开发观、行为实践观等。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没能得到实现。

之后的几次磨课主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对应的改进:

首先,在引入环节中加入了生理盐水的实物和医院挂水的图片,除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之外,还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在讨论完0.9%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方法后,增加了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体现了化学的计量观。

第三,新仪器容量瓶由原先教师直接展示改为学生设计——烧杯容量大与量筒精度高的结合,而容量瓶的使用也由学生在观察容量瓶的构造后,小组讨论总结得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也有了立足点。

第四,将播放溶液配制的视频改为教师演示实验,并安排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从做中学的乐趣,并能进行相互指正、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五,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小组进行实验指点,还要及时将学生做得好的和不够好的实例用拍摄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以此代替“大家来找碴”的视频资料,这样课堂生成性资源可以充分地被利用,更能起到有的放矢的教学目的。

经过两次磨课,笔者认为当今时代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要有教学设计一般环节外,更重要的是要能体现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尤其注重通过改变教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希望用附性的行为标准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它旨在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它旨在转变教师角色,在有效教学行为中成为学生发展的倾听者、引领者、指导者、促进者;它旨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分享思考、交流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2.3 教学过程要“规范”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过程理论则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检查和巩固知识。在此,笔者主要讲教学过程的以下几个方面:

2.3.1 教学实验要“规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本身就是一项集观察、注意、想象、分析、概括和创新等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它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所以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规范。

首先,学生实验要规范。例如,在两次参赛的课堂上,学生进行合作实验时,有这样一些现象:使用胶头滴管经常伸入试管内部;滴加试剂时,出现一位同学持试管,一位同学持胶头滴管滴加试剂的情况;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人扶玻璃棒,一人倾倒溶液;还有同学用酒精灯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过多等。在此教师就要展开操作指导,规范仪器的使用。

其次,教师实验要规范。教学中许多实验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才能让学生明白操作方法,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所以,教师的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有些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不能这样操作,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这样不规范的教学行为反而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在溶液配制这节课中,容量瓶使用前的检查是否漏水、转移溶液、摇匀等实验操作均是新仪器的使用,需要教师的规范操作指导,本校该老师除了自己动作准确、规范以外,为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最规范的指导,还配制了相应的示意图,如引流操作:

2.3.2 教学板书要“规范”

当下随着PPT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一些教师忽视了板书的作用。实际上,精心设计的板书能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的脉络,清楚地表达事物间的关系,能将教材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整体感知概括能力,也便于学生高度注意、聚敛思维。

进行板书设计时,内容要能概括教学要点、突出重点,体现知识结构和教学程序,并能形成知识网络。更加重要的是,板书还要能动态地展示学生学习认知的发展历程。所以,要合理规范地安排正板书与副板书的版面位置和内容。

如:笔者在“镁的提取及应用”一课的板书设计如图4所示。

此设计将整个黑板分为三块,其中三分之二为主板书,主要呈现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右边三分之一则为副板书,主要用于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以及经过学习后,疑问的解决情况,体现学生成长的足迹。

3 结语

通过两次磨课活动,笔者认识到教学规范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带来好处,能不能让每个参与者从内心感受到这种规范的必要性。教师要做到教学规范则要认识教育思想、理念和具体方法的联系,同时要把思想理论与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此,我们所有教育者需要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反思、优化、总结,以形成符合时代意义的教学规范。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课堂规范的反思、重构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1,(3):37~40

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12

初中生写作文还没有摆脱小学作文的幼稚和简单, 仍然处于模仿阶段, 内容上大都东拼西凑, 结构也不完整, 更有甚者, 错字满篇, 词句干瘪枯燥。面对如此的作文现状, 教师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坚强的决心来应对, 如教师可以从最基本的字词教学入手, 注重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 扩大学生的读书视野, 并且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等。

一、教会学生“咬文嚼字”

写作文时, 最重要的是要把字写正确, 错字满篇的文章怎么可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呢?笔者在批改作文时发现, 学生用错字现象一是误用同音字, 比如“已经”学生误写为“以经”, “彩色”误写为“采色”;二是误用形近字, 比如“拟人”学生误写为“似人”, “例子”误写为“列子”;三是过多地使用乡言土语。成熟的作家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语言, 把乡音土语有机地融入到作品中, 因为其经过了筛选和提炼, 所以能够给作品增色。但是, 笔者发现学生在使用乡言土语时完全是某种炫耀或者恶搞, 所受到的是网络聊天的影响, 觉得把土语用书面语标注出来是一件很炫的事。他们不计较用字, 只求合乎发音, 这对于他们学习规范的语言是有消极影响的, 需要教师加以纠正和提醒。

对于常写错字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让他们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一本字典能解决学生好多问题。再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把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进行比较, 比较它们字形上的不同和意思的不同, 并且让学生积累经常用错的字词, 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错字练习, 这样能大大减少他们作文中的错别字。笔者曾经找出一篇错别字最多的作文 (当然隐藏了学生的姓名) 让全班同学来改, 也找出全篇没有用错一字的作文让大家来欣赏, 一正一反的对比, 让学生不仅意识到错别字是作文里的蛀虫, 更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文章。

二、教会学生“剪切”和“粘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 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脱离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然而, 写作又不能是生活的实录, 生活是没有目的, 往往是混沌和错乱的, 毫无逻辑可言, 所以作文源于生活, 而又必须高于生活。作文的内容并不等于生活本身, 学生必须学会把生活中的人和事“剪切”下来, 作为作文素材积累起来, 建立一个素材仓库, 等到写作文时, 再从仓库中寻找整理出来“粘贴”到自己的作文中来。经过“剪切”和“粘贴”, 再经过合适的裁剪才能够使生活的意义得以集中的体现, 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对于和主题没有关系的材料, 学生要学会舍弃, 对于能够突出主题反映人物的材料, 则可以经过合适的加工融入到作文中去。

笔者曾经和学生结合《如歌的生活》这篇范文来理解如何对生活进行“剪切”和“粘贴”。在这篇范文中, 有三个段落分别是父亲、母亲和姐姐在饭桌旁谈论生活的变化, 父亲从他小时候的收音机谈到黑白电视机, 母亲从黑白电视机谈到大屏幕彩电, 而姐姐则大谈电脑如何丰富了她的生活。作者用家人的谈话来展示生活的美好变化, 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是三个人同时在饭桌上谈, 这显然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这种有意的安排便是对生活进行了“剪切”。父母谈论生活的变化肯定是有过, 但不一定在饭桌上, 姐姐在平时肯定感叹过拥有电脑的生活真多彩, 但不一定是面对父母的时候, 但有心的小作者把这些生活中的片段都“剪切”到自己的素材仓库中了, 写《如歌的生活》时, 把这些片段巧妙地“粘贴”到一起, 组成了一篇优秀的作文。

三、教会学生修改作文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 但更是修改出来的。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一篇一篇的读, 边读边修改错字病句, 最后写上批语, 这样的批改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对学生也无多大帮助。甚至可能是教师改得越细, 批得越多, 就越增加学生的受挫感。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在学生自改作文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1) 先找出存有典型性问题的学生作文, 进行分析、指导, 为学生修改提供范例; (2) 师生讨论互改。让学生当堂提出写作时遇到的困惑, 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 教师起引导启发的作用。 (3) 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学生自改前, 教师先提出批改的要求和形式, 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由交换作文。根据修改的内容 (句子、语言、中心、结构等) 让学生鉴赏手中的习作, 修改并写出意见, 最后交换过来, 再看自己的作文。学生之间互改互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提高自我分析、纠错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多接触身边的好作文, 有助于他们的写作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缩短与优秀作文的差距, 同时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

总之, 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师既要兼顾到学生的写作基础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写作兴趣等问题。在整个作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积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设互动、和谐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学会写作、自由写作, 写出有个性的作品, 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 .徐守琛.作文修改要做到三到[J].文学教育, 2009 (02) .

上一篇:浙东运河下一篇:高效率的建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