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精选11篇)
浙东运河 篇1
一、枣庄运河船工号子的起源及特点
“船工号子”是中国民歌体裁的一种, 它是流行在行船中专为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过程中而传唱的。长期以来, 大运河上的船民们在凌波踏浪、击风搏雨的航行中, 也逐渐创造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船工号子。枣庄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的南段, 在元明清三代, 漕运进入了鼎盛时期, 每年路过枣庄运粮食船有两万多艘, 首尾相接十几里。
枣庄的运河号子也叫“粮米号子”, 是船工们在运河劳动中为了协调劳动, 激发劳动的热情的集体创作, 已经传唱了数百年。据老人们传说, 运河粮米号子是乾隆皇帝御封的, 专为宫廷运送皇粮时唱的。当年运河日夜运漕粮, “船工号子”响连天。“十万八千嚎天鬼”足以说明当时运河”船工号子“的声势浩大。也有资料表明, 光绪年间, 运河的一段补给河流溃堤改道时, 运河断流了, 朝廷改征粮为折扣银两, 漕运废除, 水运凋敝, 陆运兴起, 运河的码头地位逐渐减弱了。1943年运河因大旱断流, 水上运输才停止。到了50年代以后, 轮船有了动力系统, 摇橹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与运河共兴衰的“船工号子”也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运河船工号子的种类
枣庄船工号子是船工原生态的工作形态呈现, 按角色的不同, 分为领号与和号两种, 唱号子一般需要一个领号者, 待领号者唱出, 其他和号人随之应和。如果按内容分区分, 运河船工号子主要以摇橹号子、绞关号子、起锚号子、打蓬号子、撑篙号子、拉纤号子等为主。在船工号子里所涉及的船工活动任何工作形式, 目的都是为了在行船过程中大家能够齐心协力的度过难关。因此, 船工号子更讲究歌唱的内容, 根据实际的需要, 这些歌词内容基本上是即兴发挥的, 比如快到中午的时候, 拉货的船正好赶上激流, 领号人就会唱“大家加把劲啊, 管船娘子已 (准备) 好了 ......”从而达到统一步调齐心鼓劲的目的。虽然内容是即兴发挥的, 但曲调一般却是相同的, 不同的只是属于哪一种号子, 像摇橹的有摇橹曲调, 拉纤的有拉纤的曲调, 具有浓浓的文化特色。有一种号子在船工号子里面成为“闲号”。所谓的“闲号”, 就是指船工在休息的时候喊得船号。其特点是比较的自由, 都是即兴演唱, 内容多是能愉悦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开心。之所以称为“闲号”, 也是和运河的特点有关, 运河的水势平稳, 基本上没有什么惊涛骇浪, 所以才有心情唱闲号, 这是区别于其他河号的独特之处。据说, “闲号”里面的内容经常可以抓词, 那时候河边经常有唱小曲的, 也有唱大鼓的, 就经常把他们的词放到自己的号子里面唱出来。
三、枣庄地区运河船工号子的现状及保护
随着大运河漕运功能的衰退, 帆船被拖轮代替, 河边的船工号子也慢慢的销声匿迹, “运河号子”已成为了“绝唱”。枣庄船工号子作为大运河文化的一部分, 理应加以保护和传承, 山东、江苏、浙江一些港行部门有关人士说, 自2006年, 大运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沿运和的一些有关部门便开展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 至于“船工号子”的找寻工作却没有见到显著的成效。我认为对枣庄地区运河船工号子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枣庄运河船工号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制定出保护的政策措施, 加强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全民宣传教育, 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从而增强抢救“枣庄船工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感、危机感、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二是加大资金投入, 抢救和保存濒危枣庄船工号子文化资料, 对于存在的老一代船工们年龄偏大的现实, 加紧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是必要的。
枣庄船工号子是枣庄船工们为了战胜自然困难而形成的一种表现形式,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历史留给运河两岸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它加以挖掘、保护和传承, 是一件大事。“枣庄运河船工号子”是鲜活的历史记忆,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 它是运河文化和枣庄文化标志性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通过对枣庄运河号子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加工提炼, 赋予时代新意, 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新亮点, 沉睡近百年的千年绝唱一定会重新响起, 在中国运河文化中开出一朵别具异彩的艺术奇葩。
参考文献
[1]枣庄市志编委会.枣庄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李振启.运河渔火[M].北京: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
[3]李宁武.船工号子[J].山东文学.1997 (5) .
[4]政协枣庄区委会.枣庄运河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5]杨羽健.关于川江船工号子[J].音乐世界.1984 (5) .
[6]曹竟成.运河号子[J].治淮杂志.1993 (5) .
[7]李新学.谈山东渔民号子的艺术特点[J].齐鲁艺苑1982.
[8]王密.寻梦台儿庄.枣庄大众网[OL].2011 (4) .
浙东运河 篇2
送浙东王大夫
作者:薛能朝代:唐体裁:五排 天爵擅忠贞,皇恩复宠荣。远源过晋史,甲族本缑笙。
亚相兼尤美,周行历尽清。制除天近晓,衙谢草初生。
宾客招闲地,戎装拥上京。九街鸣玉勒,一宅照红旌。
细雨当离席,遥花显去程。佩刀畿甸色,歌吹馆桥声。
[从秦赐,到汴迎。步沙逢霁月,宿岸致严更。
渤柿鞫鄙,天台压属城。众谈称重镇,公意念疲m。
井邑曾多难,疮痍此未平。察应均赋敛,逃必复桑耕。
隼重权兼帅,鼍雄设有兵。越台随厚俸,剡得尤名。
夜蜡州中宴,春风部外行。香奁扃凤诏,朱篆动龙坑。
报后功何患,投虚论素精。徵还真指掌,感激自关情。
浙东运河尽显古今异彩 篇3
中国大运河南端的浙东运河,地跨杭州、绍兴和宁波三市,流淌在锦绣的宁绍平原,古时流到明州(宁波)港与外海连接,成为历史上内外贸易的黄金水道。
称谓运河,一般指人工开凿的水上航道,有别于从深山峡谷奔突而出的自然江河。浙东运河主航道除利用甬江、姚江自然水系外,便是人工开掘。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浙东运河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晚期越国开凿的“山阴古水道”。这条古运河从绍兴东郭一直延伸到曹娥江旁。“虽然浙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但浙东运河开凿的时间比京杭大运河还早。”有关专家如是表示。
京杭大运河流到杭州拱宸桥后,过钱塘江,至今日杭州滨江区西兴镇,则转入浙东运河水系。穿过越山鉴水,跨过曹娥江;由虞余运河联系曹娥江和姚江,到宁波至甬江出海,全长239公里,沟通了钱塘江与甬江之间的宁绍平原东西向水系。
经历各朝代的整治和疏浚,浙东运河形成了集灌溉、防洪、运输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大动脉。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不仅造就了绍兴、余姚、宁波等沿河的文化名城、文化名镇,也造就了与运河相关的船闸、堤岸、桥梁、码头等水上建筑,由运河衍生的衙署、官仓、会馆、寺庙、驿站等景观,以及显映大运河风情的民俗、民间艺术等。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浙东运河逐渐与京杭大运河融合,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千年古运河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千百年来,浙东运河承载着时代的舟舸,驮负着历史的责任,孕育出灿烂辉煌的浙东文明。
西兴是浙东运河的起点,水陆要冲,历史上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须集此中转,因此过塘行就是专门替过往客商转运货物的“转运行”,用现在的称谓就是“物流中心”。据《西兴镇志》载: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兴共有过塘行72爿半,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等从业人员达千人,成为名震江南的货物集散中心。大约5米宽的永兴闸是当年连通浙东古运河和钱塘江的水闸门。如今,永兴闸东西两端的河道砌石驳岸,重现运河古韵;西兴过塘行、西兴老街立面及官河已完成整治。“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白居易诗句中的西陵驿台即西兴驿。目前在西兴驿遗址上面建了西兴驿遗址公园。这些都见证了浙东运河和钱塘江之间自古以来的紧密关系。
由官河边老房子改造而成的上下两层的运河申遗西兴展示厅,陈列着很多当地的运河物件,展示西兴与浙东运河的渊源。
古纤道是绍兴段申遗亮点
浙东运河离了杭州,经萧山、柯桥而至绍兴。
浙东运河绍兴县段基本呈东西走向,紧贴104国道和杭甬铁路,涉及钱清、湖塘、柯岩、华舍、柯桥、陶堰等镇(街道),穿越大大小小的河道,沟通了鉴湖、大坂湖、瓜渚湖、大百家湖、白塔洋等湖泊,连接起古纤道等各类文物古迹。
在浙东运河的绍兴段,有一条细长又神秘的石板路,这就是古纤道。宽约1.5米的长石条铺就了古纤道,极目远望,看不到尽头。纤道顺着运河,时而一面临水,一面接岸;时而两面临水,平铺水中,蜿蜒伸向远处。
古纤道是古越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始建于唐代,绵延伸展,绍兴县柯桥镇上谢桥至钱清镇秦皇段是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浙东运河绍兴点段申遗的亮点。
古纤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浙东运河的关键节点,根据申遗要求和专家意见,绍兴县分别就空气质量、河道水质、立面效果、管线处理、河岸保洁、沿河绿化、街面整治、展馆建设等8个方面进行了“史上最彻底整治”。此外,作为申遗点设施,绍兴县还在太平桥古桥博物馆中新开设古纤道陈列馆,完成布展并提供讲解服务。
被古运河环抱着的绍兴是中国著名的水乡城市。绍兴的古桥很多,市区内的八字桥就被称为古代的“立交桥”,至今仍在使用。绍兴人把这些珍贵古桥遗物经过梳理、筛选,集中起来,依旧放在运河边,成了今天的运河公园。运河公园里有许多石桥遗迹、旧物,另有一些古桥如登龙桥、承福桥、方齐桥等石桥,都是采用了整桥移建的办法,布置在运河塘路上。浙东运河穿越绍兴城后,进入鉴湖。如今,鉴湖的面积有30多平方公里,东起亭山,西至湖塘,形如一条宽窄相间的纱巾,平铺在绍兴平原上。
这一段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柔媚秀丽的浙东大运河在这里平静而满足地继续向东流淌。
宁波段运河的三江口景象
自此,浙东运河再向东连通姚江和甬江。长长的运河水道上,经历多个闸门船坝、渡口码头,在余姚市马渚镇斗门村,至今浙东运河遗迹宛然。
斗门是古代对水利设施的称呼。斗门老闸、斗门新闸及相邻的升船机见证了浙东运河的历史。斗门自古建闸,屡圮屡建,史载斗门老闸在宋代嘉泰年间(1201—1204)建造,称陡门闸,清朝时改建为斗门闸。
新中国建立后,同在斗门村,又建造斗门新闸和升船机设施,船闸控制旱涝水位,船机升降代替古老的人力、畜力拉船过坝。人们尊重历史,新老船闸并存,见证古老水利兴革。
有历史学家认为,南宋在临安建都150余年,政治上较为宽容,开发宁绍平原为鱼米之乡,当时中原地区陆路中断,钱塘江因大潮又难建港口,海船要把物资运到临安,都得依靠明州港并通过浙东运河,足见浙东运河的历史作用。
宁波市人民政府划定大运河遗产区,设置石条界桩,遗产区内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虞余段”记事碑。
运河流淌到余姚丈亭慈江段,丈亭镇为姚江和慈江交汇处。据夏侯曾先所著《会稽地志》记载,在这江边十七八丈的石矶上,造有一丈见方的亭室,作为老尉廨宇(古代军令尉的住所),所以称为丈亭。丈亭已有1400多年历史,从前,人们东去宁波或慈城,西去余姚、杭州甚至京城,都要经过丈亭,往来物资也由丈亭上岸。依偎着运河的丈亭老街,街道不宽,弄堂交错,一排排明清时代的房屋,青瓦木排门,可寻觅运河航运的商贸史迹。
运河至丈亭,流淌成三江口,西来的运河,一水向东偏南入姚江东去,一水向东偏北向慈江东去,各往宁波市区,尤其是慈江一段,由人工开凿,流经古县城慈城。
慈江的开凿得从姚江是条潮汐江说起,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发丈亭》诗:“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这说明乘船要依潮涨潮落而定,而且涨潮来势凶猛,舟行受阻。由此,当时明州地方官吴潜组织人力,利用原来的沟、渠和沼泽开凿慈江。宋淳佑六年(1246),开通了丈亭——慈江——中大河航道,使来往船只可避走姚江自然河道,改走相对安全的河道慈江;慈江流淌到慈城夹田桥附近的刹子港,也由西向东一分为二,同丈亭三江口一样,分流注入运河航道和姚江。
开通慈江航道应当记上吴潜功绩,这位来自“中国状元之乡”安徽休宁县的状元,45岁和64岁两度到明州主政,治水有功。当时慈江畔为古越句章之地,曾是慈溪县千年县治,今属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运河流淌滋润慈城,也为慈城的人文景观增色,古慈城仅进士出身的就有519人。镇上还出了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潜兴水利,又在宁波城区平桥建立了测量城内城外运河水位高低的“水则碑”,当水位超过碑上“平”字,表明运河水患,得开闸排泄;如果水位在“平”字以下,则说明要蓄洪了,需要关闸,它相当于当代的水文监测站。这古老的水则碑如今还伫立在月湖一隅。志书称吴潜治水“功不在禹下”。
浙东运河宁波段,人工塘河与自然江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呈现三江口景象,著名的就有三处:丈亭三江口、慈江上的夹田桥刹子港三江口和繁华的宁波三江口。
浙东运河流淌到宁波三江口,那里地处江厦街、岸东有庆安会馆。进入庆安会馆大门,黛瓦青墙,馆内一瓦一砖、两厢的10多个展室,无不反映浙东运河和宁波港城历史风貌,一切都显得古朴、厚重、幽雅、文明,还有精美绝伦的两个古戏台,为全国罕见。
站在庆安会馆门口,看运河流淌出海,江面宽绰,水波不兴,岸树似云,高楼林立。江厦街自古就是万商云集之地,唐宋元明清时期,码头繁忙,更有许多造船厂,制造出海大舟。唐宋时期闽甬商人在贸易交往中,把妈祖信仰带到宁波,妈祖在宁波因宋徽宗敕赐发迹,由区域性海神晋升到全国性海神,庆安会馆有供奉海神妈祖的天后宫遗迹,又为大运河航运管理的遗存。会馆聚集南北商人,东出大洋,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人们可领略俗谚所说:“游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一直为浙东运河申遗呼吁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说过:“我曾多次到宁波考察大运河的情况。令人欣慰的是,大运河宁波段的大部分历史文化遗存保存完好,这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增添了优势。”
岁月悠悠,江河浮沉。在宁波三江口、在庆安会馆,汇聚了浙东运河历史的记忆。这里是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河海联运使不少海外客商进入内陆,也使内地无数外销商品通过宁波出口。浙东运河与明州(宁波)港,使中国大运河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浙东运河 篇4
一、京杭大运河嘉兴段景观设施背景
现今的大运河, 存在着许多问题, 运河沿线目前多以自然景观为主, 公共设施较少, 运河嘉兴段在市区环城区域内的建设是相对较为完善的。据实地调研了解到, 从南湖—梅湾街—月河—三塔, 整个河流两岸, 商业文化中心, 公共设施齐全, 功能分布合理。落帆亭景区以北至长虹桥往苏州方向这一段, 三塔往崇福这一段河流两岸建设就相对较差, 设施不齐全, 残破生锈的垃圾桶, 路灯摆放不当, 设施功能不合理, 更谈不上休息桌椅和公共小品。通过实地调研, 目前很多人都在运河两边锻炼休闲, 却经常找不到厕所, 有的垃圾箱也已经破损, 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不文明行为出现, 并且由于基础设施不全, 只有自然景观, 以至于鲜少有人来游玩。
公共设施是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 实现其功能的基础上, 与周围环境一同反映着城市的相貌, 与此同时, 兼顾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运河沿线应该针对其独特的所在地人文特征进行一系列设施的设计, 大到城市雕塑、小型建筑, 小到一个垃圾箱都应该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运河文化的深厚历史内涵。
二、嘉兴大运河嘉兴段景观设施设计思路
(一) 设计原则
1. 公共设施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公共设施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针对不同的人群, 不同的对象, 从空间组织、公共设施的布局, 以及材料界面等方面, 进行整体与细部的设计达到使用功能能够、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方面的种种要求。功能使用明确, 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2. 公共设施设计要注重环境整体氛围。
公共设施不只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每一个公共设施都是环境设计的一部分, 都是都市环境网络的一个元素。将公共设施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建设中去, 结合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就其设计的不同性, 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留下深刻印象。赋予其营造氛围的功能, 不仅满足功能的需求, 也能带来视觉的享受。
3. 公共设施设计要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重视并运用当代的科技成果, 包括新材料、新工艺、新构造的基础上, 设计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公共设施形象来达到精神上的愉悦。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材料的创新, 公共设施已不再停留在以往的设计形式。在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并运用当代科技成果。
4. 公共设施设计要时代感与历史文脉并重。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还是精神文化, 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因地制宜的运用设计手法, 达到技术与历史底蕴的和谐统一。赋予公共设施时代的标志性特征, 传承文化, 使其与当代艺术相结合, 达到满足时代感和历史感并重的设计目的。
(二) 设计方法
公共设施的形态、色彩、质感、空间、时间等方面进行设计, 遵循形式美的法则, 进行“美”的创造。提炼色彩的三要素, 即色相、名都、彩度三个方面表现其视觉效应。根据公共设施与建筑以及景观环境的整体关系, 赋予公共设施更多的设计内涵, 激发整个城市的活力, 并带来经济效益, 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
针对大运河嘉兴段沿线的公共设施, 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需求, 并结合嘉兴市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一系列的设计与制作。提炼沿线区域主题元素, 例如月河代表性江南建筑屋脊的造型进行元素的演变、变形, 运用到城市公共设施上去。以达到丰富空间色彩、呼吁空间造型、营造地方文化气氛等功能的目的。
三、嘉兴大运河嘉兴段景观设施设计
(一) 公共设施内容
公共设施具有满足人需求的实用性功能, 同时具有完善城市及美化公共环境的功能, 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对于提升城市品味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其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开放性、非平衡性等特性。
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广告牌、座椅、垃圾桶、路灯、候车亭、电话亭、公共厕所、饮水处、标识牌、雕塑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它包含四部分的内容, 即导视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艺术、无障碍设施。其中导视设施类中包括了指示牌、广告牌、信息牌。公共服务设施类包括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休闲便利的座椅、电话亭、公共厕所等设施。公共艺术类主要包括城市雕塑、城市绿化景观、城市道路水景等。无障碍设施类包括栏杆、扶手、楼梯坡道等。
(二) 设施设计
1. 指示牌设计:
提取月河江南建筑屋脊的造型, 与当地的特色建筑融合, 在船舵元素造型的基础上, 采用木质结构, 通过镶嵌用于牌身运用到指示牌的设计上, 颜色定位为红棕色为主, 白边黑底为辅。
2. 栏杆设计:
在栏杆的设计上, 有体量较小、外形美观的玻璃方柱, 柱外玻璃表面可写上描绘大运河嘉兴段文化及历史的文字或图案, 或者设计为古朴的石栏杆, 这主要是对大运河原有的栏杆和当地的漕运文化相结合, 体现大运河的厚重和沧桑, 而仿栓船柱的栏杆则体现了嘉兴当地漕运文化, 讲述大运河嘉兴段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嘉兴经济人文发展的贡献, 这些栏杆在大运河嘉兴段的不同的区域文化体现不同的风格。
3. 座椅设计:
座椅的椅背雕刻图案, 图案的选取可以是展现嘉兴运河几千年文化的历史长轴, 也可以是江南水乡建筑图案类浮雕。或者运用蠡壳窗技艺, 设计成镂空式椅背。材质的选取可以是木质或者石质, 与运河沿线水景景观相融合。
4. 雕塑设计:
设计展现茶艺戏曲文化的老人与孩童之间互动的形象雕塑设计, 展现嘉兴当地吴越文化底蕴的传承。雕塑可以是茶艺类公共雕塑, 老人在给孩童展现茶道的博大精深, 或者是弹唱式, 展现当地戏曲文化。雕塑采用石质材料, 意为归本溯源之意。
四、结语
通过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展现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历史悠久。通过提取嘉兴当地特色文化, 遵循设计原则, 设计出独特地域风格的公共设施, 将运河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文化因设计而体现, 设计因文化而生动。发扬运河文化并结合地方传统文化, 共同创造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科技与文化的结合, 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给人以视觉的享受的同时, 营造民俗传承的氛围, 将运河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都伟.公共设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2.
浙东运河 篇5
最好的“遇见”,走的是亲民路线
人们常常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把运河比作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有人说运河是一个“魂”,我想这个比喻是妥当的。它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风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纽带。
一条流淌千载春秋的大运河,不是谁的大运河,而是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共同的生命印记。所以,当“遇见”发生,它激荡起的一定是更大范围内人们的心绪和情感。
导演崔巍说,这部舞剧花了3年时间创作,一路都在“遇见”:遇见大运河、遇见非遗、遇见传统文化、遇见每一个爱大运河的人。
一束追光,定格在舞台中央。《遇见大运河》以寻踪大运河厚重历史的现代人,抱着对大运河文化各自不同的理解、感受,去探寻运河文化的灵魂所在为引线,表达他们对中国大运河的深深眷恋与爱;同时以“开凿、繁荣、遗忘、又见运河”为主线来展现运河的主题及千年历史;两条情节线错综交织,让观众能够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这条流淌了千年的运河,体验这条河流所蕴藏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
“国家需要文化精品,我们想做的不仅仅是舞台艺术,更是文化事件,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大运河本身就是百科全书,我们想尝试,一种舞台艺术是否也能成为社会纽带的百科全书。如果一味轻歌曼舞,那只是孤芳自赏。我们现在的作品,就应该与时代共舞、与百姓同享。”导演崔巍说。
为了使作品能够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在前期策划时,结合剧目的主体,与当前社会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相关联。在演出前一个月,结合浙江“五水共治”的主题,全网征集“我的水故事”,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让老百姓们一起参与到《遇见大运河》中,把他们的水故事融入剧中。100多位普通市民书写着自己与水的不解之缘,或平淡、或激昂、或温馨、或感人,打动了崔巍和她的团队。
舞者声情并茂、边说边舞的表演,不仅消除了舞蹈传播中常见的“看不懂”综合征,而且将整台演出的四幕连成一气,并为探索“口头语言”与“动作语言”的相得益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传统的舞剧,每张票价往往几百至上千元,一不小心就容易曲高和寡。为了让剧目接地气,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走进剧场感受高雅艺术,《遇见大运河》在票价上走了一个彻底的亲民路线,“不送票、不打折”,最低票价60元、最高票价180元,一般老百姓都看得起。因此,这部舞剧走出小范围的“文艺圈子”,在三天的公演中创下了票房的奇迹,一台舞剧连演三场,场场爆满,就连甚少使用的三楼观众席也是座无虚席—收获了更多普通杭州老百姓的关注和追捧。
世界的舞蹈语言,发出中国声音
有了这么接地气的气场,那应该有更世界的胸怀。
但凡一般的舞剧,都是用肢体来代替语言,但是在《遇见大运河》里,首度让舞蹈演员像演话剧一样有了台词。“让舞剧开口说话,简直是导演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艺术总监萧加坦言,在此之前,恐怕只有对欧洲艺术界有着深远影响的“舞蹈剧场”建立者皮娜·鲍什与保罗·泰勒曾经尝试过这么疯狂的事。“虽然业内肯定会有不同意见,但导演这么做是有自己的思考,因为艺术的每一次创新,都需要自我突破。”
让舞者边舞边说,用“说话”这一突破,为故事的起承转合提供了随时转换的主动性,并为观众制造了无法观前知后的悬念。
《遇见大运河》表达的是用生命、泥土和水堆砌起来的运河的故事,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只属于中国的故事。“我们遇见运河,讲的是人与水之间的感情、人类对生命与大自然的渴望、对真善美及共同繁荣的追求,让世界各地的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感动。”崔巍这样说。
历史学家吕叔、旅法艺术家微米、运河保护志愿者小弟、造型设计师醒生主创等团队则以各自的专业角度,从运河边遗存的建筑、码头、文化遗址中寻觅运河文化的灵魂所在。为了更好地用世界的舞蹈语言去表达中国大运河,主创团队邀请为《加勒比海盗》《珍珠港》作曲的好莱坞著名作曲家克劳斯·巴德尔特参与音乐创作,力图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观众加深对剧情及人物的理解,将中国的民族文化及大运河的历史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舞台上男女主角的双人舞跳得技精艺熟、炉火纯青,而且把其中的戏魂演得入情入理、催人泪下。曾凯扮演的男主角承望,一个对运河历史充满敬畏之心的现代人—他跟随着周可扮演的女主角水灵的脚步,看到了大运河在各个历史阶段创造的一幕幕辉煌:运河边的小桥、流水、人家,运河两岸璀璨的民间文化。当然,他也看到了漕运给那个时代带来的繁荣景象。
舞蹈剧场的第一幕叫做“开凿”。舞台上,演员们将力量灌注全身,展现着撕扯与颤栗,每个人脸上都是怒吼与呐喊的表情。肉身与泥土的交织,是人最初与运河的“遇见”。背景影像里,那用慢镜头记录下的劳动中的人体曲线,像层峦叠嶂的山峰,又像蜿蜒曲折的河流。
坐在我身边的女士悄悄从包里掏出纸巾,抹了抹脸上的泪。她说,我们都忘了,我们以为运河只是水,但一开始这条水道是多少人用生命挖出来的。观众忻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舞台剧。确实很好看,很用心。我真的被感动了。”
34岁的忻皓是浙江的节水大使。他说,世界上许多大江大河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代表作。多瑙河有《蓝色多瑙河》,科罗拉多河有《科罗拉多河上的月光》,伏尔塔瓦河有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长江有《长江之歌》,黄河有《黄河颂》。大运河呢?“我们希望是《遇见大运河》”。
作为一位经过了奥运历练的导演,崔巍擅长的是用气场强大的群舞来讲述一段故事。比如第二幕的“繁荣”,音乐不再压抑,而是变得激昂,伴随着齐整鼓点出场的是漕运的纤夫,而紧跟清脆的铜铃走出的,是身着绸缎的宮女,还有披着华服的贵妃、色彩艳丽的花神,舞台上顿时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景象,那是繁华的王朝盛世,是曾经在世界上国富力强的象征。
nlc202309020332
在杭州首演后,舞剧《遇见大运河》拟计划在中国大运河沿线27个城市巡演,最终走向世界舞台。主创团队艺术总监萧加介绍说,为了配合《遇见大运河》海外演出,团队将会通过策划系列摄影、美术、快闪等文化活动,普及中国历史及大运河的知识,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特殊意义的作品,留下的思索空间
世世代代的杭州人,用勤劳和智慧呵护了大运河,而对它的诠释和再现正是《遇见大运河》的历史担当,这是导演崔巍创作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部作品。“冥冥之中我感到它赋予了我一份使命—对民族历史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使命。”
3年前,因为运河申遗之缘,崔巍选择了这个题材。经过3年的创作,崔巍感受到,越接近它就觉得了解它越难,难就难在千年的运河不是一部戏就能完全体现的。无数个不眠之夜,那不息的水声让崔巍联想到,生生不息的运河水蕴含着一种无穷的力量,它象征着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它不只是一个舞蹈剧场,而应该成为一个文化事件,而是全中国人民保护运河的共同心愿与行动,也是对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播的一次提取、展现与表达。
在大运河未受污染之前,女主角“水灵”身披薄纱,轻盈灵动—据说,这是全世界最薄的纱,随着演员的肢体舒展,挥洒出柔美飘逸的曲线,衬托出水的“无色”和质感。而在大运河受污染之后,薄纱之上,覆满厚重的布条,色彩灰暗,毫无层次。昔日纯净灵动的河水充斥着垃圾和污水,大运河奄奄一息……这样智巧的设计也显示了《遇见大运河》在编排上的用心。
一位主创人员爆料,除了生活在运河边的人们,就连克劳斯·巴德尔特在采风时也深深地爱上了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长河。“他爱上了运河边的炸臭豆腐,有个住在运河边的老人给他做了双棉鞋,他像小孩一样满心欢喜。”于是,当克劳斯写出配乐时,主创团队听完都很满意,“可是克劳斯却还不满意,他说他每次去运河边都有新的灵感,又认真地再度修改。”
“舞蹈剧场”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因德国现代舞蹈大师皮娜·鲍什不满于将舞剧创作囿于刻板的结构与程式化的动作语言等弊端中,由此开创出这种“舞蹈剧场”表演理念与样式。它为全世界舞蹈创作者们提供了自由不羁的时空。皮娜·鲍什曾在中央芭蕾舞团主办的大师座谈会上谈到,她的“舞蹈剧场”便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为什么要跳舞”,并以创作实践来回答自己的问题。
崔巍选取“舞蹈剧场”这一在中国依然陌生的样式,显然是希望能在表现“大运河”这一重大题材上摆脱羁绊,呼吁人们珍惜文化遗产的自觉而发出自己的呐喊。其艺术创作表明当代艺术家所承担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提醒全社会关注水文化、保护大运河,为申遗助力。
在这里,一滴水被赋予了灵魂。“虚实相生”的舞台呈现方式,循环的视觉影象与流动的人体动作交织,让人们在倾听千年流水之音的同时,留下思索的空间:如何更好地把握运河以“漕运”为主的核心功能?如何创新体现运河的自然特性和运河两岸的人文精华,以及促进运河文化的昌盛?面对日益美好的大运河,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浙东运河 篇6
概言之,运河既与商品集散、贸易往来发生联系,同时也与传播传统文化、学术思想、时代风尚、风土人情等息息相关。但是大部分人对此知之甚少,而且长期以来运河研究一直受到冷落,甚至被人遗忘。随着近些年来,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启动,运河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才日益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关于运河及运河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研究文学与运河的关系日益成为一种需要。此前,关于两者关系已有一些探讨,如张强先生《运河城市是话本走向成熟的摇篮》、葛永海《明清小说与苏州风情》、甘露《吴越文化与明清小说》和赵维平《运河文化与明清小说》等。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另一部这方面的著作出版了——《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就目前来说,尚没有一部专门研究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的专著,甚至也很少有深入研究两者的内在联系的论文。因此该书的出版面世具有建设性的贡献,填补了两者关系研究的空白,是运河研究、市民文学研究的一大成果,并将研究广度和深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该书是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周薇教授的研究心得,2010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周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晚清诗学和运河文化研究,在这方面颇有成就,发表专著数部,学术论文40余篇。
该书以市民文学和运河城市为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市民文学真正兴起是在北宋,具有市民阶层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一般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地位低下,充满物欲,追求自由放纵的享乐生活,有着反传统束缚的精神气质。市民文学就是为这个阶层服务、反映其生活、表达其思想的。宋以后,运河繁荣经济的能力愈加突出,运河沿岸城市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商业中心,随之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对市民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必然产生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且运河作为经济大动脉不但创造了沿岸城市的繁荣,还通过文化传播满足着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运河城市滋养的市民文学,必定带有运河文学的独特性,即不同时代运河城市的时代气息、地域传统、经济生活与文化交融状况等,会给不同时代的市民文学带来不同特色,从而导致其个性化的生成。并且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艺术手法更加成熟。
作者从形式多样的市民文学中选取了四种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进行探讨,有宋元话本、宋词、元杂剧和明清通俗小说,通过它们分别对运河城市和市民文学的关系进行历史描述与研究。然后各部分又从两个大方面去考察两者的密切关系,即运河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对运河的反映。从影响来看,一、运河城市是作家聚集与作品创作的摇篮,是市民文学发展的兴盛地。运河城市在造就市民文化的同时,还造就了一批与市民有着血缘关系的文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面向市民,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如江南运河城市,曾是文人云集、明清小说创作的基地。二、运河城市的历史背景、时代政治、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对市民文学发展的影响。如运河市民文化对词的俗化的影响。从反映来看,一、物质上,市民文学对运河城市生活的折射。运河城市是作家作品的重点吟诵对象,包括的内容可说是丰富多彩。市民生活状况、城市商品流通、城市交通、经济情况等都是市民文学的关注对象。二、精神上,市民文学对运河城市市民意识的传达。随着运河城市的繁荣,运河市民独立自由的思想、反封建反传统的意识越加明确开放。这些在市民文学中都有集中体现,典型的是经商态度的转变和女性婚恋观的进步在市民文学中的频繁出现和颂扬。此外,精神层面上的传达,有一点特别值得玩味,三章第四节“元杂剧衰亡与市民意识的缺失”和四章第二节“市民文学的新发展:明清通俗小说走向了历史的辉煌”,第六节“明清小说中的运河市民意识新形态”,其中一是意识缺失,文学衰亡;一是体现意识并不断更新,文学发展并辉煌。通过两者的鲜明比较,我们可更确实一点:一种文学样式,如果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趋向没落,那么其必将衰亡。反之同理,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精神追求的传达,其内核要素是存在的根基。这是作者书中并未传达,但不同读者可能会在阅读中收获的不同意外。读书之乐也在此。
体例上,该书简洁鲜明,去除旁枝末节,选取了四种典型的文学样式,分四章而解析之。其实中国的市民文学种类很多,宋代还有一些瓦肆伎艺底本,元代则有散曲,明清有文言小说等。通读全书可知,作者书中主要关注了市民文学与运河城市两者关系中所兼有的世俗性,以世俗内容、世俗情感、世俗形式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可能也考虑了文学史上每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这样,取舍因由,昭然若揭,其研究思路及方法可谓新颖独特。内容上,广采博收,具有坚实的材料基础,征引了众多的运河史与运河文化的原始资料、研究资料,关于中国市民文学史的整体资料和研究成果,还有更多的话本、词、杂剧、明清通俗小说的专门资料。这些都是该书的坚实后盾。视角上,该书转换了一般的研究视角,向纵深层面发展,用新角度、新思维来展示市民文学与运河城市的联系及其创作、思想和特色,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观点。而这正是本书最大的独特性所在。
可以说,市民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运河城市的壮大而成长壮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河与运河城市串联起市民文学的历史,造就了宋元话本、宋俗词、元杂剧、明清通俗小说的辉煌。因此对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的关系进行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而通过对该书的阅读,作为读者的我们,浅层次上,可以基本了解各个阶段的市民文学与运河城市的关系情况及其发展个性,进而串联起市民文学的历史;可以把握运河发展及城市兴衰与市民文学的发展兴盛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可以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即运河城市对市民文学成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意义;市民文学对运河城市生活的真实展示与反映,市民文学对运河城市市民意识的进步与更新的折射。更深层次上的意义是,会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运河之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丰富传统文化研究的空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契机;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学内部的社会与文化的构成因素;也能增强我们对中国文学形式与内容的特点的深层次的认识与把握。
《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一书,作者以其特有的女性身份、女性视角,在着眼点及研究思路方法方面可谓新颖独特。同时,它在发掘新的资料和研究方向,填补空白、启发后学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忽视。我们相信,经由《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提供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运河研究和市民文学研究必将越来越为世所重,吸引更多的学者进一步深入挖掘探讨。
摘要:市民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运河城市的壮大而成长壮大,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运河与运河城市串联起市民文学的历史, 造就了宋元话本、宋俗词、元杂剧、明清通俗小说的辉煌。可以说, 市民文学的产生、发展与繁荣都与运河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运河,运河城市,市民文学
参考文献
[1]周薇, 《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0年版。
[2]安作璋, 《中国运河文化史》,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走近古运河 篇7
走在南长街的小路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古运河的历史: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约1764千米,已有786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巨大作用,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忽听有同学喊道:“瞧,清明桥!”远远的,只见一座拱形桥映入我们的眼帘。加之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圆,静静地镶嵌在这古老的运河上。沿着清明桥的台阶一步一步向前,我仿佛来到了民国时代,两岸的大红灯笼似乎在告诉我们它当时的繁华,一条条古色古香的游船不时来来往往,给静谧的古运河增添了几分生机。
过了清明桥,我们走进老街,看到了解放前的消防部门——海宁救熄会。它是民国初期当地居民合议所建的消防救火设施的旧址,现存建筑一座,高两层,青砖清水墙,门楣留有会名,门上檐下标志完好,是无锡近代消防事业发展史的重要见证,也体现了古运河历史街区的风貌。
关注古运河的水质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内容之一。有同学拿出自带的瓶子,灌了一瓶标本水。我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pH纸测试了水质,发现pH纸变成了黄绿色,运河水的酸碱度约为7,说明环保工作还是有成效的。不过,水里也有一些悬浮物和小红虫,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走近运河,我们学到了许多教室里学不到的知识,我真希望学校能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
(指导教师:刘莉)
教师点评
浙东运河 篇8
1.1 项目背景及概况
随着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手段的进步,大运河旧时的作用日渐淡去,新一轮运河保护与整治规划旨在挖掘开发运河旅游资源,助力杭州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运河亮灯工程解读了夜运河的千古遗韵,也能促进城市三产发展、增添城市文化内涵。该工程涉及拱墅、下城、江干三区,含21公里绿化带、沿河栏杆、20座桥梁、60多幢建筑、60多个亭台楼阁,及支流、树被、雕塑等,工程庞大且涉及多方利益。项目于07年底立项,09年元旦运河主城区段10公里实现亮灯,远期将逐步完成运河两岸21公里夜景规划,往东延续到三堡船闸。
2 运河夜景规划设计主题及手法解读
2.1 主题——江南风韵的水墨丹青
一处吸引人、能够给人以认同感、归属感的景观,在其物质形态背后必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江南风韵的水墨丹青是亮灯设计的主题和灵魂,运河这一庞大水系的独特氛围首次用照明重点表现,褪去夜运河过于人工、缤纷的色彩,体现出它的雄伟、个性及丰富多样。由于杭州独特的城市定位、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人文气息,设计师认为运河夜景照明应当是有节制的“亮”、能让人品味和感受的“富”、收敛而不张扬的“秀”、不矫揉造作的“美”,以此赋予运河夜景照明深刻的内涵。实体景观作为灯光的物质载体,重点是灯光表现与运河景观融为一体,传达运河环境的韵味,引导观察者更深刻地理解运河空间。借助灯光体现运河人文环境,从而弱化亮和光的地位,营造运河独特的个性夜空间和场所意义。
2.2 色调——视觉景观元的主导色彩
色彩本身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来考量,不需要像城市街区那样关联功能组织和物质形态,更不需要像城市形态与结构那样隐含在多种物质表象的背后。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先于对形体的感知,即人们对事物的印象,首先是颜色,再是形态与体量[1]。而夜间景观塑造的视觉空间各类元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色调。
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尽量减少夜景光对运河的装饰功能,用自然、和谐的光雾勾勒运河优美的轮廓,表现大运河的内在气质和独特个性。照明主色调定位蓝绿色,表达的是一种宁静、深远的休闲意境。尽管运河是人工河,但其河岸形态自然优美,蓝绿光雾带运河两岸将形成一种美好的光雾视觉,给游客一种柔美的感觉。蓝绿色调也体现了杭州特色和城市环保主题,也符合公众对杭州城市色彩的感知认同。在蓝绿光雾带构成的蓝绿主色调之外,运河灯具采用最多的是暖白光,体现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另外,灯光色彩会随着季节的转换、节假日的特殊需求而变化,加强运河的夜间感召力,如威尼斯灯柱可在蓝绿色和琥珀色两种色彩间切换,元旦等节日可增添红灯笼营造节日氛围等。
2.3 层次——光的廊道
水墨丹青的“运河之光”点燃了古运河的激情,流光溢彩的各式彩灯极大丰富了运河的景观内容。运河景观存在于一个时空的动态廊道体系中,具有空间形态的结构连续性,因此系统化的空间变换和循迹体验是其主要的景观特点[2]。运河夜景照明设计从三维空间的角度设计,综合兼顾水中(威尼斯灯柱)、岸上(蓝绿灯、栏杆灯、里程计等)、空中(矩形发光框)多个层次(见图2),以点串线,由线到面,从不同照明角度来构成一幅中国水墨丹青式的运河夜景图。沿岸蓝绿光雾带序列,勾勒出运河的美妙曲线,岸边建筑立面蓝绿色发光框立于空中,成为运河的特有符号;河流交叉口的威尼斯灯柱,于夜幕下漫射光晕;威尼斯标明河流交汇处,展示运河所属的庞大水系;岸上的各类灯种主次鲜明形成各种序列;里程计则形成了运河第四维度的时间轴,赋予运河光廊道以历史感和生命力。运河灯光夜景水岸空、点线面的多维设计,组成光的空间和矩阵,其重复与韵律则构成旋律的音符。要灯种其它
3 亮灯设计及节能问题
3.1 灯具设计
在运河夜景规划中灯具既是光源的保护构件,保证光的透过;又通过其形状、色彩、体量等因素重新塑造光的整体形象,并与城市建筑、水体、树木及其它景物完美结合。灯光表现与城市景观成为一体,以此传达环境的韵味,引导观察者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3],丰富城市夜晚的空间色彩、空间气氛,突出运河夜空间特色。夜景规划的目的,是借助灯光构成城市夜间人文环境,为城市的变幻、色彩和光亮建立起环境秩序[4]。
运河亮灯根据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功能性亮灯,满足老百姓生活休闲的要求,另一类是景观亮灯,服务于旅游发展。功能性即生活性亮灯主要是日常路灯照明,而景观亮灯可细分护栏点灯、沿岸景观灯、装饰灯、建筑景观灯四类,各类灯具力求体现设计要求的灯光效果,又能在白天成为景观。方案设计采用的灯具种类不多,较为统一。在灯具设计上,注重灯与景的融合,化灯为景,使其在白天如雕塑一般不显突兀,与运河景观融为一体。
运河夜景规划及亮灯设计通过组织各种灯光,处理好见光不见灯的拓扑关系,利用不同灯具造型、灯光色彩(见表1)的组合表现运河空间的静谧、灵动,而沿岸灯光的序列体现的是一种重复与韵律,点线面灯光的层次感构成了运河旋律的音符,使运河灯光不仅作为形式的原动力,更成为意念空间和情感的创造者。
3.2 灯具节能环保问题
传统城市夜景亮灯通常采用高压钠灯,能耗大,与之相比,发光二极管(LED)具有亮度高、工作电压低、功耗小等显著特点。运河亮灯工程多采用LED灯具及节能灯(见表1),亮灯效果出色,耗能仅为高压钠灯的1/3,寿命也更长,该亮灯工程共完成各类灯具安装50000余套,总功率约4200千瓦,规划实施后用以前3/4的电量,点亮了两倍多的灯具。
在环保问题上,夜景照明面临的主要困境为光污染。建筑立面矩形发光框的安装过程中,居民普遍因光污染问题反对安装。最后经多次实验调试整改,在发光框外面增加大角度棱镜,将其发射方向从直线性改成发散性,降低灰度,使其在比较低的灰度下达到最好的混光效果,把灯光对居民的干扰降至最低。
4 运河夜游开发研究
4.1 运河夜游开发概述
运河是一项公共资源,运河综合保护的目的就是希望将运河还归于民、还归于游客,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让人们能够亲近运河、感受运河、品味运河。夜景规划是为了实现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见图3),除了容纳市民的日常活动(如跳舞、散步等),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开发夜游项目,为游客的各种活动提供场所。运河夜景设计在为游人提供了满足视觉基本需求的可能、促进景观效果的同时保证夜游的安全、舒适。夜游活动中,游客实现的是多方位、多距离的动态观看,在远景、中景、近景转换过程中,游客能够动态地感知多层次空间网络的复杂性与多重性。通过照明设施与雕塑、小品等景观元素的结合,丰富运河夜间表现力。根据运河旅游规划,杭州市运河夜游规划有流光溢彩、运河夜未眠、漕舫船盛宴三条线路,每条线路各具特色,涉及夜景观光、杭派美食等内容。
4.2 运河夜游项目组织建议
夜游项目后续开发不仅要从拓展夜游覆盖面下手,接轨西湖、钱塘江夜游,更应挖掘夜游的深层次内涵,在微观层面上增加项目设计的丰富性,穿插岸上与船上的互动,发挥夜游产品的独特性,创造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刺激。设计一些基于灯光技术的小品或节目,如露天电影、虚拟场景等。激光皮影戏、露天电影可将皮影或电影投放于适宜的立面背景,播放电影或宣扬民俗文化。虚拟场景是通过运用灯光虚拟仿真技术,建立如虚拟鱼池等虚拟场景,用灯光技术模拟水池内的鱼群,制造仿真效果,给人以“人-光”的全新互动体验。
5 结语
运河亮灯工程综合考虑了游客的需求和市民的利益,从设计出发点可知其并不光是一种旅游开发手段,更注重的是还河于民的理念。该项目规划设计并非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而是考虑了运河的亲民性,综合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几者的关系。运河夜景规划实现了用灯光手段突出运河夜游主旨,也使各种元素在夜间充分展现魅力,但仅靠夜景不足以支撑夜游项目的运作,夜景只是景观条件,夜游的开发需要丰富的内容来提升产品吸引力。短期内运河还不足以集聚西湖那样的人气,难以实现夜间旅游分流,因此尚需克服当前夜游项目的各种局限,在满足安全性的基础上,提供完善的旅游配套服务。
摘要:继运河保护与整治规划以后,杭州市对大运河进行夜景规划,借灯光设计进一步塑造运河形象、改善运河夜景观,开展运河夜游。本文拟从项目背景、项目进程、规划设计等角度对大运河夜景规划设计进行评述,探讨运河夜景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最后对夜游项目开发的前景及组织途径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大运河,夜景规划,灯光设计,夜游,杭州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5-36.
[2]沈丹.运河动态景观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50-53.
[3]王建华.城市夜景照明规划的基本原则[J],城市问题.2003(6):46-48.
京杭大运河 篇9
君在南端西湖湾
直数共到春秋往
同遥一千七百年
春秋始创河
隋帝凿通郭
几多更新代
朝朝向河歌
流淌默默
人间多索
当后人追寻
翻阅史书
多变的评说
什么功与过
真实的仍是这条河
摸的着看得见
申遗八年成功
运河终于兑现了诉说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申遗牵动了华厦儿女
当我们明白
这是条活着的河
却流淌了千年
世上很多的事儿
总是事后突觉
运河的作用无法估量
运河的伟大勿庸置疑
所谓的专家说
能和它比美的
是三峡那个坝
国际却说长城
此刻你是否无话可说
其实不用再说
漕运孕育出繁荣
北京人杰地灵
杭州妸娜多姿
流径的东部城市太多
谢谢你
浙东大地飘茶香 篇10
第二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和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与会,这项茶文化盛事也吸引了广大宁波市民。
第二届茶文化节在宁波亚细亚展览馆6000多平方米的四大展区展出。展馆内各类名茶以及名、特、优、新、绿农产品琳琅满目,展馆内的许多展销人员还穿起了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使展览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外,组委会又请来了日本、韩国的茶道表演队以及台湾无我茶会、杭州灵隐寺禅茶表演队、四川雅安龙形十八式表演队等,展览期间他们为客商和市民作精彩的茶道表演。
在国际茶文化节开幕当天,位于宁波市中心月湖景区的袁宅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这里是宁波市新开设的一个专门以茶文化展示为主题的茶文化博物园,在这个茶博园内,陈列了宁波的茶史、茶俗、茶诗词等众多的图片和模型;此外,宁波市还举行《四明茶韵》一书首发式。该书系统介绍了宁波茶业发展的历史、宁波河姆渡遗址的原始茶遗存、汉魏六朝的浙东茶事和唐代茶圣陆羽对四明山名茶的高度评价等。本届茶文化节还专门开辟了余姚茶海撷翠等4条以“生态宁波、人文宁波、时尚宁波”为主题的茶文化旅游线。
宁波是我国古代“海上丝茶之路”的始发地和中国茶文化传播世界的源头之一,去年宁波各类名茶总产量达到5700多吨,茶叶出口达3.36万吨。在本届茶文化节上,来自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国内客商、宁波市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代表等100多人参加了经贸合作项目签约,投资贸易额达5亿多元。
2nd Ningbo International Tea Festival
By Qiu Mingliang
The 2nd Ningbo International Tea Festival raised curtain on April 17, 2005. The event, sponsored by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Tea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the China Tea Distribution Association, the China Tea Association, and the Ningbo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attracted more than 200 business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 event, of course, attracted large groups of local residents.
The exhibition of 6,000 square meters at the Ningbo Asia Exhibition Hall was held in four sections. In addition to tea products of various brands on display, exhibits also included a great variety of farm produces. Some sales people were dressed in ethnic costumes.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performers from Japan, Korea, Taiwan, Sichuan, and Hangzhou staged their shows.
美丽的运河我的家 篇11
水,赋予了地球生命。有了水,就有了美丽的动物、植物,有了人,有了世界……有了这座漂在水上的小城———淮安。
我,就出生在这美丽的滨水之城。淮安的水美,谁人不知?我不想说那如天鹅般展翅欲飞的洪泽湖,只想荡一叶扁舟,从历史的源头,顺京杭大运河而下,饱览她的辉煌!
时间追溯到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在江淮大地上轻轻的一锹, 铲就了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她是流转千年的黄金水道,虽历经兴衰,却从未停止前进。悠悠东去的河水,静静地缠绕着小城淮安,好似一幅锦绣长卷, 绣织着淮安的千古文明。
春日里,循着鸟语花香,我来到运河边。
运河两岸, 人们悠闲地漫步在小道上,欣赏着运河的美景。垂柳依依,桃花灼灼,微风吹拂中,古老的运河如一位慈爱的母亲,露出浅浅的笑,惹得三三两两的鸟儿,在岸边翠柳上唧唧喳喳地欢叫。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跃于河上, 想望一望自己的靓影,却又有同伴在不停地呼唤,只得恋恋不舍地从运河母亲的衣襟上捻了一根彩丝。运河母亲怜爱地看着它们,忍不住笑出了声。潜水的鱼儿听到了动静,悄悄将圆溜溜的眼睛露出水面探望。瞧,它望见了什么:棕褐色的船舶在岸边轻轻摇曳, 夕阳的倒影在河水中跳动,“半江瑟瑟半江红”———大诗人白居易什么时候也来到了运河边, 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
当夕阳把绚烂的余晖洒满河上时,粼粼波光,如金子一般,炫得让人睁不开眼,真美啊! 运河笑了,她说:我的孩子们,跟我走吧!
【浙东运河】推荐阅读:
浙东工作总结10-05
走进“浙东小延安”作文09-06
和元常侍除浙东留题,和元常侍除浙东留题路贯,和元常侍除浙东留题的意思,和10-13
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归张贲,送浙东德师侍御罢府西07-02
浙东愚妇文言文翻译05-25
运河旅游07-15
江苏运河08-19
运河区域08-24
扬州古运河06-28
运河景观方案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