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总结

2024-10-03

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总结(共5篇)

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总结 篇1

河北省邯郸市2010至2011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总结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辖14县、1市、4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成语典故之都和太极拳圣地。多年来,邯郸市始终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全市文物事业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特别是,2007年9月国家文物局宣布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我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高度重视,快速行动,营造氛围,强力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我局就大运河保护与申报方面所做的工作及今年谋划,简要汇报如下:

一、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完成的主要工作

1、大运河保护规划经市政府公布实施

2010年年3月,《中国大运河邯郸市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经邯郸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批准公布实施。

中国大运河邯郸市运河全长101.4公里,沿线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邯郸市是运河申遗的35个联盟城市之一。该规划的通过,将最大限度保护运河遗产文物本体和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对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合理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规划的实施为我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申遗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2、召开大运河学术研讨会

为切实做好邯郸运河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邯郸市文物局于2010年3月16日,召开了邯郸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运河沿线的大名县、馆陶县、魏县及名城办、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邯郸学院、市直文博单位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及运河文化研究爱好者共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共收到来自文物部门和运河爱好者的研究论文和文章50余篇,经过专家遴选,于会议召开前,出版了《运河研究—邯郸》文论集。

为做好此次研讨会的前期准备工作,邯郸市文物局于2009年10月中旬,向有关县下发了通知,安排部署研讨会的内容及计划,要求有关县文物部门要积极收集与邯郸运河历史沿革和发展有关的考证及研究论文和文章;与邯郸运河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章;与邯郸运河有关的古照片、碑刻拓片、史料记载及佐证等研究文章。同时,为进一步加大对我市运河文化的研究力度,拓展我市运河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文物局还通过受众面较为广泛的《邯郸市晚报》及《邯郸电视报》向社会发布了召开邯郸运河文化研讨会的信息,面向全市征集运河研究的论文和文章。

与会专家围绕邯郸运河的历史沿革、运河与城市兴衰、运河与地名的关系、邯郸运河的保护现状、邯郸运河考古及申遗工作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专家们认为,邯郸运河文化遗产是我市一笔不可多得文化遗产,运河文化研究应当成为邯郸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此前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运河文化的研究力度和深度不够,今后应组织更多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加大对运河文化的研究,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邯郸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出积极贡献。

3、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运河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市组织文物部门和有关专家,对邯郸运河文化开展专题研究,在《燕赵都市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等新闻媒体刊发介绍我市大运河历史、大运河申遗的重要意义、保护与申遗工作进度情况的信息和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4、大运河文物征集实现较大突破

馆陶县文体局发动大运河沿线5个乡镇、189个农村以及县直单位广泛征集,并投入资金20余万元用于文物征集中的奖励资金。先后共征集文物1000余件,涉及汉代、隋唐、明清时期及现代。尤为珍贵的是一尊唐代三彩蹲狮,色彩艳丽,做工精细。据省文物专家称,唐三彩蹲狮属于国家珍贵文物,在河北省境内出土唐三彩,实属罕见,省博物馆尚未存1件。

大名县文体局于2010年底,对运河沿岸散存在民间的文物进行了征集,其中碑刻12块、墓志5块、古书籍17册、陶瓷器30件、绢帛类5件,集中存放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5、运河考古发掘取得较大成绩

(1)古墓葬抢救性发掘。在馆陶境内古大运河沿线,建筑施工中发现的古代墓葬,县文物部门接到报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请市局同意后,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了一批出土文物。2010年先后在公主湖文化景区、县医院建筑工地和王二厢窑厂发现古墓葬6处,共发掘出土文物23件,其中墓志铭2盒,对研究大运河历史及沿岸民风情具有极高价值。(2)卫运河河道中的文物发掘。在卫运河断流枯水季节,经常组织人员巡视河道,对在河道内拉土现象进行制止,对出土的文物及时收缴。2011年共收缴古代的船板6块、桅杆1只、渔网1张、锚链1条以及各个年代的陶片、瓷片若干。这些文物是研究古代大运河航运重要的实证资料。(3)东厂村明清皇窑遗址发掘。在卫运河沿岸的南徐村乡东厂村一带,发现专为故宫等北京城皇家建筑烧砖的官窑遗址,绵延达3-5公里。在馆陶一带民间,早就有“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历史上记载的明成祖迁都北京烧制城砖与墙砖,即在此地。北京故宫就发现一块产自馆陶县的明代砖,上有“馆陶窑造业”字样,与馆陶近年发现的砖相同。近来发现的青砖,不少刻有“明成化六年”、“明成化十三年”等字样。在村民的院落里随处可见皇城砖的踪影,有的砌成墙基;有的砌成门台;正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大运河沿线文物点保护采取了新的措施

馆陶县对大运河沿线文物点采取挂牌、立碑、建标志物的保护措施。先后矗立了驸马渡遗址碑、黄花台遗址碑、古永济渠遗址碑、古永济城遗址碑、古清渊城遗址碑等。

大名县文物保管所对大名段运河沿岸的遗存点制作了科学系统的电子和纸质档案,系统的记录了遗存点的各项数据资料。

大名县文体旅局文物旅游科和县文保所组织人员,深入民间调查和挖掘大运河沿岸蕴藏的深厚文化、及两岸民俗,收集一手资料,研究运河文化。

7、开工建设了卫运河博物馆

结合大运河保护,在馆陶县公主湖文化景区,开工建设了卫运河博物馆,总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采取“6+1”模式,即1个临时展馆和6个主题展馆。6个主题展馆分别是:历史变迁馆、民俗馆、名人馆、魏徵文化馆、黑陶馆、乔十光漆画艺术馆。目前,主体建筑基本完工。

二、2011年工作计划

根据国家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部署,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积极有为、力求先进的思路,结合我市大运河保护的实际,我市对下一阶段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精心谋划。

1、加大研究力度,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和价值,丰富运河申遗理论成果,为保护与申遗工作奠定夯实基础

大运河申遗是为了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申遗不是目的,申遗是更好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只有文化遗产本体—中国大运河得到很好保护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就大运河工作,不论从申遗角度来说,还是就文化遗产自身而言,保护都是第一位的。因此,究明中国大运河的主要保护内涵是搞好保护的前提。

大运河文化已经纳入邯郸文化脉系,并作为邯郸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市在2010年召开邯郸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运河研究—邯郸》文论集和《中国大运河邯郸》专著的基础上。2011年,邯郸市文物局利用去年省局拨付到位的国家大运河保护基金80万资金,将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目前,这部分资金已经下拨到馆陶县、大名县、魏县文物部门,要求对上述县征集与运河有关的石刻、墓志及古旧图书、历史文献,并对此开展研究,文物局将出版研究成果,以进一步丰富邯郸运河文化的内容,扩大其外延。并适时召开一次高规格的邯郸大运河学术研讨会。

同时,文物局拟根据运河考古规划,对我市古运河故道、大名府故城遗址、水利工程重点保护区等区段进行考古调查,并选择重要地段进行考古发掘,以研究其古运河的年代及其分布情况,配合国家与大运河相关的基本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以高清大运河邯郸段的“家底”情况,要尽可能多的取得并掌握保护对象的基础资料,从而为研究研究、保护与申遗提供基础性的依据。

2、夯实基础,公布相关遗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及邯郸市对运河沿线历史遗迹进行的初步调查,文物部门已经初步完成了遗产点的筛选工作。我市的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起步于2007年11月,经过广大文物工作的辛勤工作,截止2010年12月底,高质量地完成了田野调查的实地调查工作,并于2010年4月顺利通过了河北省文物局专家组的验收。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遗存点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市城市文化品位、建设文化强市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0年8月,邯郸市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目前邯郸市的申报工作基本结束,届时,我市将选择大运河沿线较为重要的文物遗存,公布为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切实加强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3、抓住重点,力争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有重大突破

今年,我市运河保护与申遗的重点主要抓好馆陶县的工总。

2011年馆陶县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思路是:“坚持‘一个结合’(文物保护和文化挖掘相结合),狠抓‘三大项目’(总投资7600万元的馆陶县大运河生态保护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的馆陶县大运河沿线文物点保护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的馆陶卫运河博物馆项目),全面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具体措施:

(1)以大力实施馆陶县大运河生态保护项目为重点,推动大运河原生态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总投资7600万元,主要是结合河务管理部门,突出抓好三件事:(1)从卫运河最南端馆陶县徐万仓村开始,建设漳、卫河汇合处标志性建筑1座及附属设施,建设其它设施和标志物。(2)在卫运河沿线搞好生态植被建设,保护好现有大堤。卫运河大堤内外建设宽500米、长40公里的防护林带,植树180余万棵,重要地带铺设草皮。(3)建设、加固卫运河大堤,建设沿线相关设施,修复闸口、码头和渡口。

(2)以大力实施馆陶县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项目为重点,确保历史遗存不被破坏。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是搞好12个文物点的环境整治,规划重点保护地带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进一步修复和完善道路、标志牌等各种设施。这12处文物点分别是:(1)古永济渠遗址。已立标志碑,主要是搞好渠道整修、文物保护,建设相关设施。(2)古永济城遗址。已立标志碑,主要是研究遗址轮廓,收集各种文物,建设相关设施。(3)古清渊城遗址。(4)东厂村七十二皇窑遗址。主要是搞好进一步的勘探,发掘和保护文物,建设相关设施。(5)要庄村兴福寺。主要是对现有的滚龙柱等罕见文物进行保护,并在现有2亩左右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复古建筑,完善各种设施。(6)黄花台遗址。主要是修复原有设施,尤其抓好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发动细菌战的遗址修复建设,建设纪念馆。(7)驸马渡遗址。(8)南馆陶基督教堂。(9)范筑先纪念馆。(10)王占元宗祠。(11)孙庄村斗姥宫。(12)刘齐固村刘氏宗祠。

(3)以大力实施卫运河博物馆建设项目为重点,不断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总投资4000万元的馆陶卫运河博物馆,已完成2000万元,再投资2000万元,2011年5月1日完成物品征集及布展前期工作,10月1日前开馆。目前,已征集馆藏物品1200余件。6个博物馆布展工作推进小组,正分头撰写陈列大纲,为布展工作做准备。

(4)以硬化责任机制为重点,形成保护大运河遗产的强大合力。(1)抓好责任分解。相关乡镇与县文报部门签定大运河保护责任书,将大运河保护工作纳入乡镇的年终工作考核内容,并对在大运河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2)进一步健全工作队伍。完善县、乡、村三级大运河保护网络,明确专人管理,建立人员档案。(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全年开设文物保护知识培训班4次,人数不少于300人,确保县、乡、村三级保护人员培训一遍,发放统一证件。(4)加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宣传,并录制馆陶大运河电视片,在电视台播放。

三、问题和建议

1、资金缺口大

馆陶县是邯郸境内大运河流经最长的一个县(约75公里长),承担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任务较重,实施的工程和项目较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较大。但馆陶县是省级财政贫困县,资金缺口比较大,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

2、加大保护力度,建立运河申遗法制支撑

依照国家关于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出台大运河(邯郸)保护管理办法,使我市的大运河保护与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 篇2

时间:2011年1月29日

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

中国大运河正处在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与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大运河,与长城一样,以其规模的宏大、历史的久远、蕴含人类智慧的丰富,毫无悬念地可以位居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奇迹工程之列。

从少年时期起,我就从小学和中学的课本中逐步了解了这两大工程。特别是从事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以来,更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深深地为祖先创造了这两大人类奇迹而感到自豪。

1961年,我第一次提出将长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申报预备名单,1987年正式申报并获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对于人类自身智慧内涵的厘清、归纳也是通过逐步发展而完善的。从“古迹”到“文物”再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过了漫长的过程。其实,早在60多年前,当我登上壮丽的长城并开始进行保护维修工作时,也同时想到了大运河。这一撇和一捺构成的“人”字,深深地刻在了中华大地上。但当时对“文物”的认知,主要还集中在保护那些已失去原有功能,成为历史的见证、科学研究的对象并开辟为参观游览的地点等领域,使得还在起着重要交通、运输、水利灌溉、供水用水等现实作用的大运河被排除在外,加之大运河管理存在着涉及面广、保护困难等原因,在多次提出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后,无奈作罢。

随着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我们的视野更加宽阔。一些还在使用的历史遗迹也被纳入到研究和保护范畴。如还在继续发挥初始功能的天津利顺德饭店建筑、四川泸州老窖窖池陆续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促使我再次萌发了将中国大运河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构想。

在许多专家的支持下,2005年12月,我与郑孝燮、朱炳仁先生一起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向京杭大运河沿岸18个城市的市长发出呼吁,建议立即以创新的思路,通过申报世界遗产,对大运河加以综合保护与利用。这得到北京、杭州和扬州等城市有关方面的积极回应。我的建议是:可以尝试将运河两岸的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遗产三者合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申报。只有这样,才能容括得下丰富的运河遗产并真实、完整地传承予后人。

在2006年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包括刘枫、单霁翔等在内的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发起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专项考察活动。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之,“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了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并预计在2014年正式递交申遗文本。

在大运河申遗工作快速进展的重要时刻,2011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随后,《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 “加快内河水运发展,发挥长江横贯东中西部地区、西江航运干线联接西南与粤港澳地区、京杭运河沟通南北地区水运大通道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地区间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有效利用和优势互补,符合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重大战略要求,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如果我们把2005年12月至今所做的一切进行梳理,就不难发现,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两条思维逐步清晰的发展路径开始并行呈现一是以大运河本体为根本的遗产构成、价值评估、法律体系、环境景观等基础性研究;二是以大运河的“活性”和日益重要的当代应用价值为背景,研究大型文化遗产的全社会保护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运河学”开始酝酿、民众可以参与的“大运河遗产小道”开始规划成型……事实上,通过几年来的全面调研,大运河申遗专家们已经认为,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征,使得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只是日寸间的问题了:与此同时,大运河正在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发展留下了成体系的、可移植的保护经验。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结晶

中国大运河有着其独特的文化遗产特征,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在于其形成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结果。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明长城为例,自东向西即达16000里;大运河自南向北长约5000里,这还尚未计入各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复线和支流渠道。中国大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沟渠,与天然的江河有别;但它与天然江河又有着难解难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就先后贯通海河、黄河(济渎)、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串联了东平湖、微山湖、洪泽湖、高宝湖、太湖、杭州西湖等众多的自然和人工、半人工湖泊。从广义来讲,如果再把早期运河如联系湘江、珠江水系的广西秦灵渠、宁夏秦渠汉渠、唐伯渠等计算起来,“中国大运河”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大地。这一奇观只有从太空或地图上才可能辨识清楚,可称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工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壮丽奇观。

清晰而延续不断的三千年发展历史

和长城如同孪生兄弟,大运河也始于近3000年前中国封建社会早期。

运河作为人工开凿的沟渠、壕堑,其开始的时间应与长城的早期防御工事一样,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部落周围所挖掘的壕沟。大禹治水的主要经验为疏导,也就是挖开阻水的山石、岩壁,这即是人工开凿的活动。以大运河水利和航运两大功能为例,大规模以航运为主要开凿目的的可查史料,当以春秋战国时期为始。仅仅从开凿历史上看,大运河和长城这两大古代工程,几乎伴随着近3000年中国封建社会的进展而演进。春秋战国时代,为逐鹿中原争霸天下,长城和大运河开始出现。两者虽然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但其总目标是共同的。周室衰微,群雄争霸,修长城以为壮大防御进而统一天下。秦始皇最终完成了这一使命,在南方,吴王夫差也为北进中原,修邗沟(运河)以运粮运兵。

秦皇之后,凡多民族统一的历朝皆修筑长城;夫差肇始,历代也不断拓凿运河,并对南北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统一和繁荣发展的历史丰碑。

中国大运河开凿至修建成型,经历了如下3个重要阶段:

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逐鹿中原寻求统一,大运河始凿。

公元前6世纪间,周王朝开始分崩离析;所谓的八百诸侯相互兼并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七雄和吴越等诸侯王国。为了积蓄力量逐鹿中原、争当霸主,诸侯首先想到的是要保卫自己和发展经济,增强国力。长城与运河两大历史工程相继开始动工。

据考证,早年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于梅里建吴国后,开挖渠道,西通太湖东入漕湖(古称蠡湖),称“泰伯渎”。由此揭开了大运河开凿的序幕。到了公元前486年,具有雄才大略的吴王夫差为了北进中原称霸天下,由今江苏扬州向北到淮安开凿了一条长达197公里的运河邗沟。其他许多诸侯国家为了军事战略或发展生产,也相继开凿河渠。

此后汉、魏、晋、南北朝,对各地区、各时代的运河都有不断的维修和增开新凿。

2隋炀帝平陈,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为了巩固边防、繁荣经济,南北大运河开凿。

为了江山的巩固,特别是为保证兵马粮草等后勤物资的运输供应,在陆路运输能力不足的前提下,隋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通州(涿郡)、南达杭州的南北大运河。这条大运河不仅是为了军事的需要,更为南北物资的交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与繁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隋代大运河,可称是中国史上统一国家的国力标志。

隋统一后,虽然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皆为时短暂,但为中国历史上的唐代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代又进一步维修、开凿利用这一条大运河,使其为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军事的需要处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后五代、宋、辽、金各个时期,无不对初步成型的大运河加以维修、增扩,并加以利用。特别是宋代东京(今开封)和杭州等地,留下了许许多多运河的珍贵遗址、地下遗迹和历史文献资料。

3元代结束了宋、辽、金三朝分裂的局面,中国大统一的局面最终使京杭大运河得以完竣。

元建都大都后,为从富庶的江南地区包括华中、西南地区的物资与文化转到北方,改造了隋、唐时期已渐淹汲的通济、永济渠在南北向加以取直。大运河从山东济宁向北开汇通河至临清。这就形成了保留至今的京杭大运河走势。

秦始皇与长城隋炀帝与大运河

论及长城与大运河之伟大,就不能不联系到秦始里与隋炀帝。这两人虽皆被称为暴君,但必须尊重以下这个史实:他们在长城和大运河上所体现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没有他们,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大统中国。民间传说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开运河,不无道理。但需要提出的是,秦始皇不仅修长城而且大开运河,隋炀帝不仅开运河而且大修长城。

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对长城的历史功过做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除对工程之宏伟给予了称赞之外,还肯定其对当时各朝代国防之必需和有功于后世。他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无二之奇观。……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国,……为一劳永逸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

历史上许多史料和文学作品,谓隋炀帝荒淫,事实并非如此。杨广乃是一个很有作为、很有才华的君王。他战功卓越,平陈统一了分裂的中国;随之筑长城、修驰道、开运河、建都城、修园林,而且多有创意。也就是由于开南北大运河过于劳民伤财和无度游乐,导致为部下所杀,所以后人在评价他时也就为之痛惜了。

唐朝诗人罗隐在隋炀帝陵凭吊时慨叹,杨广以平陈统一天下的大功业,却最后落了一个只有几亩田的陵墓下场: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当时的劳动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竞达250万人。

即便如此,隋炀帝对大运河的历史贡献,还是没有被后人忘记。与罗隐同时代的唐朝末期诗人皮日休,对隋炀帝开南北大运河的功过做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他的这首诗充分肯定了大运河对南北沟通、经济文化繁荣的作用以及隋炀帝的历史功绩。皮日休这首诗是在隋亡后二百年所撰,是亲历大运河所起的作用有感而发的。他把杨广的水殿龙舟下江都和游乐剥离出来,如果没有这些,应该与大禹治水之功相提并论,对大运河评价之高可以想见。

具有开拓意义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1运河学开始探索交叉共享的研究机制。

从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对我们历史和祖先宝贵财富的认知已经逐渐地形成由点到面和线、由政府保护向全民保护、由国家和由单一民族属性向全人类文化遗产属性、由保护向保护和传承并重过渡的特征。

自2006年起,我们对大运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除去文物保护和考古专家外,更多的领域如自然与文化物质、非物质遗产、水利史、航运史、城市规划、立法、环保乃至新闻传播等等部门都在介入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运河遗产保护将朝着多学科相互交融、多领域相互支持并衔接的方向发展。2009年10月,我提出一个新的建议,应该尽快地加强研究,建立一门全新的“运河学”学科。

即便是对于当今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也要务必保证对运河遗产概念与范围的充分掌握,要在对运河本体充分进行考古和多学科比对的基础上,形成保护发展规划和申遗的文本。这在目前各地对大运河充满激情的、争分夺秒的大规模行动中,显得格外重要。

为什么这样讲?我想大致出于如下几个因素:

第一、大运河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入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多少人有经验,乃至在世界上也很难遇到像中国大运河这样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信息广阔的研究主体。也就是说,困难重重无先例,使许多人无从下手。

第二、大运河跨越了8个省(市),在大运河上融入的行政机构如文物保护、水利、交通运输、环保、国土资源、住房与城乡建设、测绘、南水北调……涉及非常广泛,从而导致行政领域相互交叉,协调存在现实的困难。

纵观几年来以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为平台的保护工作,已经开始呈现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运河学基础研究特点。以杭州为例,比如对大运河杭州段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对大运河以及相关水系河道的基础数据研究,对融入历史学、考古学、水利史、历史地理、环境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综合保护的合作探索经验;比如从杭州段的工作为大运河立法所进行的以点带面的科研工作;比如对原住民回迁和综合保护原则的探索;比如对近、现代工业遗产遗留区,自然风光带,两岸的村镇与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尤其是杭州对水和水系航道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机构——杭州段运河沿岸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建设研究,都是非常好的实践。

我认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运河学”,急切需要在如下方面取得进展和突破:

第一、以河道本体为基础的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体系。

第二、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形成全民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

2“大运河遗产小道”开拓了全民保护的参与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张廷皓和人民日报记者齐欣倡导的“大运河遗产小道”,是一例让人们贴近运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新方式,我表示赞同。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中,中国如何以文化遗产为突破点,形成有效的、全民的传承机制,不但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对得起祖宗的重要工作,也是我们为整个人类保留和展现智慧精华的契机。

现在,只要我们在电脑上输入“大运河遗产小道”,就可以看到较为详尽的词条注释,这说明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已经形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双重研究局面。“小道”北起北京白浮泉,中途分别西经河南洛阳(隋永济渠、通济渠),东经山东南旺(原会通河),南抵宁波。它将把大运河沿岸的现有道路非破坏性地连通起来,形成一条世界上最长的文化遗产小道。人们在小道上只能步行和骑行,能够更好地吸引各国各地的人们来体验大运河文化遗产之美。

大运河遗产小道自概念提出以来,分别经过了概念的提出一媒介的推广一公众的骑行响应一媒介再次推动一理论研究一志愿者组织介入,并开始进行小道构成与管理机制的研究。

研究者们发现,大运河遗产小道可以建立公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和情感保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路线,并不是现有成型的,它需要每个人通过行走和定位去贯通感受。“通过‘亲历’,得到最完整的审美感知,贴近大运河,与身体结合,与感觉相连,与心灵同源,使人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通过‘亲历’,使运河审美体验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延伸,并获取更加真切、深层的审美韵味”。(靳秒《大运河遗产小道的美学价值》)

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总结 篇3

同志们:

说到XXXX,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在一线辛勤工作的同志们,他们通过一年多时间做了大量艰巨的考古工作,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XX和我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他们用考古实证图文并茂的说明了XX的客观存在,说明了XX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刚才,XXX老师作了这些介绍后,州政协党组书记XX就XX保护申遗工作的重要意义、现实意义以及它的工作路径、工作要求,作出了具体的详细的解读。XX副州长就近年来我们历史文化的保护、非遗工作取得的成就和下步工作作了安排。特别是几个县市的发言,对近年来所做的工作,对下一步XX和非遗工作怎么做作了非常好的发言。XX院长就XX的研究以及它的成果,也给大家作了全面的介绍,通过他们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提炼XX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申遗工作的重要价值。州人民政府原副州长XX,也是我们这一次XX申遗和保护工作的顾问,刚才从三个方面就XX申遗工作,要重点解读的认识误区谈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些观点讲得非常好,他是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非常客观的、理性的提出我们要走出的几个误区,比如说:在这些误区当中,首先指的是XX同胞的误区,这个边墙最早就是为了镇压XX同胞的边墙,所以XX人就觉得搞XX边疆的申遗和保护工作,实际上就是要揭开我们不愿揭开的沉重历史和XX人世世代代的伤疤和心灵的创伤,但是,XX它不仅仅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它已经成为了我们重要文化的复合体,一个珍贵的历史组成部分,所以不能片面的认为它还是揭XX同胞的历史伤疤。第二,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保护与发展,怎么样来认识保护和发展呢?要变被动为主动,XX顾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再一个是,我们不要从单一方面了解XX,要走出我们这种狭隘的民族观,要把它看成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它不是哪一个单一民族的。大家的讲话特别是李平同志的讲话当中也明确指出我们要走出误区。特别是我们州县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特别是今天坐在这个会场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一线文物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要统一思想,要从这些历史误区中走出来。

州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三区两地”、建设“五个XX”,把XX历史文化的保护、XX的保护和申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作为文化XX重要的工作内容,纳入了党代会的报告当中来写,可见新一届州委领导对这些问题认识的深度,对这项工作实质的推动。

今天,我们按照州委决策部署召开这样一个会,这个会能够成功召开是十分不容易的,今天终于从实际工作、推动层面实质性的迈出了一大步。下面,我在大家讲话的基础上,再讲四点意见。

第一,要客观总结我州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成绩与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系列重要论述,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十六字方针,扎实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上取得了重要成绩。

一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我州是全国7个授牌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1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州之一,是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州、唯一的国家森林城市,全州拥有10大门类3200余种非遗资源、1517处历史文化古迹和400多个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州级以上非遗传承人586人、非遗代表性项目392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占全省30%左右,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传承人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XX苗绣获“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荣誉,花垣县列入全国非遗扶贫试点地区。我州初步探索出了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的XX经验。

二是历史文化保护创造了XX特色。

州委州政府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历史文化保护,组织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五年行动计划,全面、系统、依法、创新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与绿色低碳发展、与文明创建、与特色学校建设相结合,芙蓉镇、里耶、浦市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凤凰古城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十八洞、竹山等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江、苗儿滩等创建成为全省特色文旅小镇,乾州古城等评定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走出了一条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XX模式”。

三是考古研究展示了XX气派。

近年来,我州开展了龙山里耶古城遗址、永顺老司城遗址、花垣药王洞遗址、花垣老卫城遗址、保靖四方城遗址、泸溪下湾遗址等考古调查与发掘,里耶古城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下湾遗址被评为“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药王洞遗址填补了区域旧石器时代末期洞穴遗址考古的空白。特别是龙京沙老师对XX遗址系统考古,验证了边墙各类遗存的关联性与真实性,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发展提供了实证,为XX文化研究、保护利用、申遗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考古成果,为更好的认识XX源远流长的历史提供了考古学支撑,展现了考古研究的XX气派。

虽然我州在历史文化保护和非遗传承上成绩斐然,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升。刚才,XX老州长讲到,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全面、系统、客观、发展的看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重要性,错误的把保护传承与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等对立起来。二是保护管理亟待加强。全州遗址、遗存种类多、数量多,且多为集体和个人所有,保存状况参差不齐,加上非遗、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部分非遗项目、遗址遗存消失加剧。三是创新转化还有差距。非遗、遗址多为冷文化,文化资源创新转化为文创产品能力不足,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深,文化资源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还远远不够。对于这些问题,全州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让文化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第二,要把XX保护申遗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放在突出位置来抓。XX是一本非常厚重的历史,这里面涉及的内容很多,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社会的、有军事的、有建筑的,还有民族的,可以讲,它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做好XX保护申遗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还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毫不动摇地把这项工作抓出成效。

一要提高站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多次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调研,都对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情点赞。今年2月份在贵州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省、州第十二次党代会均对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传承,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了安排部署,提出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文化XX。大家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州党代会精神,特别是现在,受多种因素影响,加上保护传承利用不到位,全州很多非遗资源处于濒危状态,若再不引起高度重视,做好抢救性保护,很多非遗都会消失,我们独特的优势将不存在,神秘XX将不再神秘。大家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贝”,用工作的实绩实效,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

二要加强学习。XX历史非常厚重,文化多姿多彩,几千年来,我们祖宗在这块土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拥有许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资源,是其它地区无法模仿、无法复制、无法超越的优势,也是我州最强最核心的竞争力。比如,XX赶秋列入联合国非遗代表名录,毛古斯誉为“中国戏剧及舞蹈活化石”,等等,这些历史文化是一部非常厚重的鸿篇巨著。可是,我们这我们很多同志没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不了解来龙去脉,不了解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仅仅是一些碎片化、片面化、浅显化的认识,轻则闹笑话,重则影响工作、影响发展。所以,大家要加强XX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学习,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在学习中了解历史、敬畏历史,在学习中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这样才能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XX保护申遗及非遗传承工作,自觉破除孤立、片面、错误的观念,把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保护、利用、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XX保护申遗工作中来。

三要强化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XX保护申遗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领导,州县两级都要有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小组,相关县要比照州里,成XX保护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健全由文化部门牵头,州县两级、州直部门之间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协同协作、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像抓经济工作一样,舍得投入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抓好XX保护申遗和非遗保护工作,擦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块金字招牌,打造全国民族文化高地。

第三,要确保XX保护申遗工作取得实效。对XX保护申遗工作,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已印发了工作方案,大家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加快推进,确保XX保护申遗取得实效。

一要明确任务挂图作战。州里已成立XX保护申遗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主要职责、主要任务、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各下设工作组要进一步对标申遗的要求,加快推进XX的保护范围划定、基础研究、价值提炼、考古发掘、资料搜集整理、研究阐释、文物保护等基础工作,全面系统细化量化目标任务,理顺工作机制,建立工作台账,任务到月、责任到人,挂图作战,不互为前置条件的,就抓紧做、同步推。明年一季度,开展一次相关学术会议,聘请申遗文本专家团队,正式开展申遗工作,要按照既有利于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又有利于更好保护利用,由点到线到面,科学精准划定XX的保护范围;明年年底前,要完成“四有”档案资料、《XX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XX资料汇编》等文献资料,启动申遗国内程序。

二要协同协作全力推进。各下设小组之间、州直部门之间、州直部门与县市之间,要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无缝对接,协同推进XX保护申遗工作。要强化考核调度,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的调度考核机制,我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副组长协调解决重点问题,工作小组组长协调解决一般问题,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该约谈的约谈、该问责的问责、该处理的处理,绝不姑息迁就,确保这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三要完善制度加强保护。《XX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XX的保护范围、保护原则、管理主体、跨区域协同机制、保护经费、禁止行为、责任追究等。州直相关部门和相关县市要按照办法规定,从现在起,要对沿线严格管控,所有建设需报州规委会批准后,方可进行;保护范围划定后,要全面开展一次环境整治工作,严格执行管控要求,决不允许XX受到新的破坏。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XX州XX的价值定位,精准提炼阐释核心文化价值,寻找符合XX文化特征、现状条件和发展方向的申遗路径,对XX遗址的价值进行更加专业、生动、深入的呈现,凸显世界遗产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国际上讲好XX故事、讲好XX故事。

四要加强汇报争取支持。要加大向国、省文物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汇报,争取上级在技术、人员、资金及省保国保项目申报等方面,加大对XX申遗的支持力度,争取更多的省保、国保项目。要利用XX遗址调查勘探成果,组织开展各种研学活动,加强与国际遗产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旅游组织的联系,宣传好XX的历史文化,争取获得他们更好的认可。要做好宣传动员,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申遗、支持申遗,形成浓厚的氛围和强大的合力。

五要加大投入强化保障。要充实工作力量,州直相关部门和相关县市要选派精干力量,特别是将具有专业知识、热爱文物研究、具有申遗申世经验的人员,充实到XX保护申遗中来。要强化经费保障,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已经研究,申遗前期工作经费,由州财政根据工作进度,统筹安排相应资金;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瞄准上级的支持方向,精心谋划储备一批既有利于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又有利于吸引社会民间投资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为XX保护申遗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要加快资金拨付,严格资金用途,确保资金尽快到位、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第四,要全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再上新台阶。非遗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抓非遗就是抓发展。我们一定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非遗,全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工作,让非遗绽放活力。

一要全面摸底依法保护。文广新、文物等部门要像抓贫困人口识别一样,地毯式地对全州非物质文化进行普查、挖掘和认定,摸清家底。要规范整理非遗普查资料、四级名录资料,探索非遗专业档案标准,建设非遗档案资料库。要严格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件精神,依法依规保护非遗资源,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擅自改造破坏非遗的行为。州文广新局要牵头,抓紧修改完善《武陵山区(XX)土家族XX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总体规划》《XX州非遗阵地管理办法》等文件,尽快修订《XX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推动保护工作有章可循,实现保护制度化、常态化。要健全非遗抢救性保护机制,完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高龄传承人动态管理机制,对列入名录的濒危项目要进行重点研究、跟踪观察、实时监控,编撰国家级、省级濒危项目丛书和高龄传承人口述史,抢救征集其珍贵实物和资料。要开展数字化保护,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高龄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建设较为完整的音频、影像档案库。要联合吉首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探寻科学的传承保护方法,不断改善濒危项目存续条件。

二要创新传承推动利用。要把非遗的“活态传承”放在重要位置,使非遗既保护其原来模样、保留其原生状态,又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日常。要加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就业工坊、非遗传习所、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非遗传承学校等建设,积极申创乾州古城国家非遗文化产业园,建立一批以国家级项目为重点的非遗传习阵地。要提高非遗资源使用率,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云上展示馆“一网一馆一商城”,实现非遗资源共建共享。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稳步提高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培养一批具有时代活力的代表性项目、年轻传承人,打造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传世精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广袤深厚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不断得到滋养,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要创新思路,做好挖掘利用文章,发挥非遗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在促进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充分放大非遗资源经济社会价值,让现代化新XX建设插上非遗的翅膀。

三要讲好故事加强推介。非遗资源不能“自己说话”,其蕴含的价值只有通过宣传推介,才能让非遗活起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竞争力。要讲好非遗故事,深度挖掘州级以上非遗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创作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有较大影响和市场竞争力的文艺作品、文化创意产品,让沉睡的非遗资源活起来、灵动起来。要加强非遗宣传展示,积极参加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节会活动、展会活动,特别是注重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遗产组织、国际旅游组织的联系,让XX非遗更好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凡是我州举办的招商活动、节庆活动、赛事活动等活动中,都要有非遗元素、非遗产品,以非遗彰显神秘XX魅力、激发民族团结活力、汇聚推动发展合力,擦亮XX非遗品牌,让神秘XX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最美最恋的诗和远方。

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篇4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大运河遗产的保存现状和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大运河遗产,包括洛阳市域内、与隋唐大运河密切相关的仓储遗迹、桥梁河道、水工遗存以及各类伴生的历史遗存和文化景观等。

第三条 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坚持统一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确保大运河遗产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市文物行政部门是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建设、国土、环保、水务等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有关保护工作。

大运河遗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职责。

第五条 大运河重要遗产包括:

(一)含嘉仓遗址;

(二)回洛仓遗址;

(三)根据普查登记、科学研究或考古发掘,并经文物部门依法认定的其他重要遗产。

第六条 大运河重要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

(一)含嘉仓遗址保护范围:东至平等街南北一线,南至中州渠,西至环城西路北延长线,北至春都路北200米东西一线。

(二)回洛仓遗址保护范围:北至海格尔耐火材料厂北围墙,东至小李村西围墙以东100米,南至310国道以南200米,西至海格尔耐火材料厂西围墙。

保护范围边线往四周各外扩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根据考古发现或者研究成果,应当及时依法增补重要遗址。大运河重要遗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依法重新划定的,从其新的规定。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愿捐资用于大运河遗产保护;大运河遗产保护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并接受市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第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大运河遗产的义务。对破坏大运河遗产及其历史风貌的行为有权制止、举报。对于在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九条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应当由市文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遗产保护的需要依法编制,并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遗产所在地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水利、环保等规划,应当与其相协调。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大运河遗产的调查研究和考古发掘,科学编制其保护展示规划,将价值突出、功能完善的.遗产辟为参观游览区或遗址博物馆。

第十一条 在大运河重要遗产上禁止下列行为:

(一)对设有禁止拍摄标志的区域或者文物进行拍摄;

(二)在文物建筑物、构筑物上涂污、刻画、攀爬、张贴;

(三)违规倾倒、堆放垃圾和排污、排水;

(四)修墓、立碑;

(五)擅自建房、建窑、打井、挖塘、挖洞、挖渠、取土、垦荒等;

(六)存放易燃、易爆、腐蚀性等危害遗址安全的物品;

(七)擅自采集文物;

(八)其他危害遗址安全的行为。

第十二条 在大运河重要遗产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与遗址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确需进行工程建设的,应当符合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并依法履行报批程序。

第十三条 在大运河重要遗产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当符合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不得破坏大运河遗产的环境景观和历史风貌。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第十一条第(一)、(二)项规定的,处200元以下罚款;违反第十一条第(三)、(四)项规定的,处500元以上元以下罚款;违反第十一条第(五)、(六)项规定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违反第十一条第(七)项规定的,处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十二条规定,在大运河遗产保护范围内进行与遗址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危害遗址安全的,对大运河遗产本体和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处50000元以上500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十三条规定的,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时,工程设计方案未履行报批手续,对大运河遗产本体和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处50000元以上5000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对遗址及其保护设施造成损坏的,应当赔偿损失。因工程建设施工对大运河遗产本体和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责令拆除违法建筑或者构筑物、恢复遗址原状,对相关的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有关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由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主管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福建土楼申遗工作总结(5稿) 篇5

南靖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

‚福建土楼‛在中国民居建筑乃至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我县土楼内涵丰厚,特色突出,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的精心指导下,我县按照国际申遗惯例与要求,不断增加投入,积极做好申报文本编写、土楼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土楼宣传展示与保护维修等几项工作,有效地推进了土楼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一、把握重点,全力推进,夯实土楼申遗基础

1、挖掘价值,科学规划。县委、县政府先后邀请了联合国‚世遗‛评审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文物局等国家级权威组织和美、澳籍以及国内著名考古学者、古建筑专家、国家两院院士等权威人士到我县实地考察土楼,为我县申报‚世遗‛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在综合汇总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福建省南靖土楼保护规划》,为做好土楼保护夯实了基础。目前,已有田螺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螺坑村被授予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塔下村和田螺坑村2007年12月跻身全国15个‚中国景观村落‛的行列。塔下、石桥、河坑被授予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还有裕昌楼等4个文物点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普查建档,编写文本。根据专家指导,开展土楼普查建档工作。同时开展对土楼的历史沿革、民俗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挖掘,基本摸清了全县土楼情况,建立健全土楼群落的人文文化档案,为‚申遗‛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可靠的材料。使文本编写与兄弟县同步进行,给《福建土楼申报文本》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材料。申遗办档案室同时按照‚国保‛档案管理要求,完成申遗点建档工作,同时完成四个‚申遗‛点照片、图纸、地质地貌、气候情况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建立南靖土楼信息数据库。

3、狠抓整治,优化环境

依照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按照《南靖土楼保护规划》及各级领导、专家的指导,县里成立土楼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南靖土楼申报“世遗”工作实施方案》、《南靖县土楼环境整治拆迁安置管理办法》,狠抓土楼环境整治工作。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其中环境整治8700万元,五线管下地3300万元。完成了各申报点的考察步行道、观景台建设,以及电力、电信、移动、联通、有线电视 “五线入地‛等工作。

4、配套建设,逐步完善。一方面从夯实基础入手,加快土楼保护区主干道建设。完成南靖土楼文化遗产景观保护和旅游道路建设的勘测,改造、拓宽、新建道路13条82.7公里;完成土楼申报‚世遗‛点的必经之路——山梅公路的改建工程,总投资达3.6亿元。另一方面从狠抓特色入手,建设好土楼民俗博物馆建设,使它成为人们了解南靖土楼的窗口。在申遗办安装了全球眼监控系统,对土楼周边及楼内进行实时监控,利用科 2 学手段对土楼进行保护管理。‚两节‛期间,6家星级酒店同时奠基动工,将有效扭转南靖旅游接待能力较弱的劣势。

二、群策群力,精益求精,保障申遗迎检质量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我们统筹规划安排宣传内容和时间,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全方位、影响大的对外宣传推介活动。先后邀请中央、省、市电视台和报社记者到我县采访、拍摄专题片和撰写文章,介绍南靖土楼的专题片有10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德国、日本电视台及香港凤凰电视台也慕名前来拍摄专题节目在国外、海外播出;我们还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南靖土楼探寻》、《南靖土楼石刻集》、《南靖文物大观》等书籍,出版发行《神韵土楼》大型画册和《福建土楼纪念邮册》;为配合土楼申遗工作,面向全国广泛开展主题歌征集活动,共征集到歌曲316首,并于2006年12月底,经文化部艺术司评选出10首获奖歌曲。面向全国举办摄影大赛,共征集到来自美国、香港、台湾及省内外600多名作者送来的参赛作品6000多幅,218幅作品入围并参展。在县内通过开辟电视栏目,举办有关土楼的晚会、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营造‚人人爱护土楼,人人关心土楼申报‘世遗’‛的浓厚氛围。

申遗成功之后,我们组织了一系列重大的庆祝活动,举办了‚首届福建土楼(南靖)文化节暨第二届漳州旅游节‛,成功举行了福建土楼绿色生态旅游暨乡村旅游启动仪式、‚欢乐中国行〃福建土楼〃魅力南靖‛大型文艺晚会、‚福建土楼文化研讨会‛,福建土楼文化艺术展(包括福建土楼全国摄影艺术展、福建土楼中外画家作品邀请展、福建土楼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3 福建土楼书法作品展、福建土楼工艺美术作品展和漳州旅游风光图片展等六大展项,500多幅作品)。邀请到了罗哲文、骆中钊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及各界人士1000多名莅临指导。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等近20家新闻媒体30多名记者现场采访报道‚两节‛盛况。新华网对‚两节‛盛况进行了现场直播,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精心组织,确保质量。2007年7月,我们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委托加拿大狄丽玲博士作为福建土楼现场评估专家的信息后,全县人民立即行动起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迎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现场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逐事逐项分解细化,责任到人。同时,成立迎检指挥部,下设八大工作组,将各项工作任务编印成《操作手册》,还编印了现场评估《日程细案》,将专家考察时间、活动内容、注意事项、责任分工等内容作出更为详尽周密安排,做到环环相扣,万无一失。8月31日,我们迎来了现场评估专家狄丽玲博士,尽管专家临时改变现场评估方法,由于我们部署得当,准备充分,整个现场评估始终在友好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评估要求基本得到满足,专家对南靖土楼现场评估形式、过程和效果都非常满意。

3、动态跟踪,整改巩固。专家现场评估过后,我县针对专家提出的田螺坑道路绿化和山梅公路河坑隧道口植被恢复问题,选择了本地树种,对山梅公路52公里、书芦公路21公里道路全线进行绿化;同时加强了土楼周边山地、田地的保护力度,防止生态破坏。利用福建土楼全球眼监控设备,保持对遗产地的实时监控,发现影响土楼景观的现象就督促整改,巩固了土 4 楼环境整治成果,使土楼及周边环境保持自然、亮丽、和谐。

2007年12月底,省文物局转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给国家文物局的函,要求补充回复有关遗产地土楼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我县立即组织人员对问题进行逐条分析,深入遗产地调查取景,提出了回答问题的妥善方案,汇总到省文物局,编制了《福建土楼申遗补充文本》。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和‚申遗‛工作需要,我们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修编了《南靖土楼保护规划》,在2008年春节期间加班加点进行修改完善,按时完成了国家、省文物局布置的修编工作。

三、任重道远,继往开来,加强遗产保护管理。加拿大魁北克城当地时间2008年7月6日下午6点12分至28分,福建土楼接受第3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审议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6处世界遗产。‚世遗‛这个‚名牌‛是个荣耀,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站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高度,毫不松懈、继续努力、进一步做好土楼遗产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持土楼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抓好土楼日常监测管理。专家认为监测是对土楼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监测土楼结构的稳定性、屋顶渗漏和蛀虫侵蚀。监测气象、水文、大气、水质污染对土楼的腐蚀和破坏性。监测周边环境、植被的保护和旅游造成对土楼的压力。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要求,申遗成功后每年要开展监测,四年进行一次复评。所以,土楼监测工作要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要健全监测制度。管理部门要有专人负责,增加监 5 测量。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全球眼监控系统,做好每日监测、每周巡查及记录等工作。其次,要协调相关部门配合开展监测工作。特别是气象、水文、建设、环保、林业、国土、遗产地管理及旅游部门,配合遗产管理部门开展监测,做好监测成果的总结、归档、管理工作,促使监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按照《规划》要求实施保护管理。严格按照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编制的《南靖土楼保护规划》要求实施保护管理。在划定的保护区和缓冲区范围内严格实行土楼群落空间和视线通廊的控制规定、新建筑与环境设施建设报批制度。实施《规划》制定的建设用地与道路交通规划、土楼基础设施和防灾工程规划、确定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旅游发展及遗产的展示利用,保护土楼群落整体风貌,确保土楼文化遗产安全。

3、建立健全土楼保护管理机构队伍。抓好保护维修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一是县级保护机构中要有专业技术人才,要不断调配、引进力量,配齐这支技术队伍;二是在遗产地建立一支木匠、泥水匠、制瓦工艺传承人队伍。县财政每月给一定经济补助,将木匠、泥水匠的技术进行传帮带,让传统技术不至失传,让技术人员在土楼保护维修方面发挥作用。

4、发挥土楼居民的自身保护作用。土楼居民自发对土楼进行维修,是土楼保护的有效途径。地方政府把旅游门票的收入以一定比例分成给楼民,引导他们积极投入保护土楼的行列,比政府直接投入资金用于维修效果更好。在土楼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将更积极地推进公众参与,从土楼主体——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在土楼维修、保护,周边环境改善以及保护规章制 6 度村规民约的制定、决策时,切实调动居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认真落实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让土楼传统风貌保护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上一篇:耕地租赁合同下一篇:桩基工程验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