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运河四年级作文

2024-10-15

古老的运河四年级作文(精选7篇)

古老的运河四年级作文 篇1

一条古老运河的梦1000字作文

我是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官河;是那“官河杨柳谁新种,御苑莺花岂旧游。”诗中的主人公。

白天,我披着一层轻纱,宛如出水芙蓉,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无一点瑕疵,两岸柳树红花也争奇斗艳,情景煞是美丽。倒是有几个鱼宝宝想快点离开我,进入更加广阔的海洋。可最后还 是痴心妄想,回到了我的怀抱。夜晚,灯火通明将我的轻衣也点上了几笔,变的花红柳绿,夜幕的轻纱将我覆盖,我真是美极了――这是以前的我。

“啊啊啊,这是什么味道?好臭啊……”我极力的抱怨着。可仔细一闻,发现了这竟然是我发出的。正当我在激极力思考时,一个废纸团从天而降,落到了我的身上真是“一仍点醒梦中人啊”我气愤的骂着这些人,可他们却全然不知,继续往我身上扔垃圾。完全不顾我的感受,想怎么扔就怎么扔,爱扔多少就扔多少。

不久以后,“好重啊,我快呼吸不过来了。”我无力地呻吟着,渴望着有人来救救我。可谁又在乎我呢?我只是一条河而已……

“妈妈,妈妈,你不要过去了,那里很臭的。”一个小女孩用恳求的声音,请求着她的妈妈。“好吧,这么臭的水,谁会过去?”她的妈妈回答道,声音中的讽刺更是让我痛上加痛。“哼哼”我干笑了两声,随机又咳了四五声。“你们这些虚伪的人啊,只会将错误推到我的身上,你们在往我身上仍垃圾,往我身上倒废水,油水的时候,怎么不说自己脏呢?现在又来说我臭,我往日的风采,碧水清风,柳绿花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形象都被你们毁了。小鱼都游光了,这次它们真的.离开了它们的故乡――我的怀抱。它们走之前还 留恋的望了望这令它们留恋的地方。你们开心了吧?我真想回到以前,唉。”我无力地呢喃着。久而久之,我困了,两眼久久的闭上了。

“唉,官河上怎么会有这么多垃圾呢?”一个苍老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耳朵里,我努力的眨开了眼睛。看着这位老人,苍老的手上拿着一根杆子在套着垃圾,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记得我小时候,这里还 是很干净的,几十年了,唉……”我的身上感觉轻多了,臭臭的味道也淡多了。这是怎么回事?我现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看着这位老人,正在尽心尽力的帮助我,将我身上的垃圾都减掉,心中一阵感动,他干了一会儿,汗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流。脸上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手上的竿子,看起来更是光芒万丈,一次一次的弯腰,一次一次的擦汗。我的身上的垃圾一次一次的减少,臭味一点一点的减少。我的心情真是快乐至极了,桥上的几个小学生,手中攥着垃圾袋,我以为,又要吃一次垃圾的味道了,可他们,却只是找了一个垃圾袋,将垃圾装了进去。这不由得让我松了口气,鲜艳的红领巾,看起来似乎更加令我赏心悦目了……

看来现在人们,已经开始重视起我来了,已经有意识的知道要保护水源,保护我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再次回到以前美好的模样,让我们携手共进,与梦同行。

古老的运河四年级作文 篇2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看, 与一般的个体学习、竞争性学习不同, 信息时代的学习更加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知识建构理论就是这种创新教育的一个有力尝试。知识建构性学习是在学生参与知识建构谈论、阅读权威资料、动手做实验、短途旅行、和专家交谈等一系列活动中, 学生逐步变化, 并最终形成社区知识的过程。它的基本思想认为, 培养学生知识创造能力的最直接的途径不是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或活动, 让学生掌握领域知识或获得特定技能;而是把传统的以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为目的的学习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社区内的知识为目标的知识建构;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是知识创造者, 而学习会成为知识创造的副产品。因此, 本案例把电子书包与知识建构理论结合起来, 选择四年级作文教学作为突破口, 力图进行一种新教学的尝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使用平板电脑及奇平台进行学习;学习和运用搜集、积累到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一些词句、诗句;学会修改作文, 并能给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能欣赏他人的作文;形成题材不限、文体不限的书面成果;对不同文体的认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力等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欣赏秦淮河, 并能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及运用网络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树立对明城墙、夫子庙等为代表的古建筑的珍惜与爱护之情;提高对中文写作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对象

此次教学对象为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四年级2班的全体学生, 共30人, 男16人, 女14人。这个班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就进行了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学习。经过近两年的锻炼, 他们对知识建构课堂的大体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提高了打字水平, 现在基本不存在打字问题;同时也掌握了许多网络操作, 并具备了利用网络搜索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教学平台

在本次课题中, 我们以台湾奇公司设计研发的i Wonder Pack电子书包为平台, 其整体解决方案包括IRS教学互动系统、教学及学习内容编辑系统、后台管理系统以及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四个方面。

IRS教学互动系统, 即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实时互动系统。教师可以通过它给学生派发多元化的问题, 同时学生立即作答。学生作答完毕后, 系统会对答题人数、未答题人数、正确率等相关数据做出统计。更重要的是, 学生还可以利用它浏览、评论、修改其他同学的作答内容。

教学及学习内容编辑系统主要是编辑电子互动测验卷和电子书的系统, 在本次的知识建构课堂中基本不使用此功能。

后台管理系统运用最新的云服务管理概念及技术, 针对学习内容的管理、学习信息的发布以及学生学习记录的管理, 都有完整且配套的设计, 可让电子书包的应用在学校及机构型环境中使用得更加有效。此系统主要供教师和系统管理人员使用。

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 主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界面主要包括:学生书架 (由学习教材、评量测验、课外读物和影音书库四个方面组成) ;学习记录 (显示学生的上网记录、读书记录、测试记录等) ;我的书库;读书计划;我的写生簿和我的笔记本等模块。

在本次的写作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要使用如下两个系统:平板电脑应用系统和IRS教学互动系统。

◎教学过程

本课题分为准备期、试用期、全面应用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准备期始于2013年1月上旬, 于2月底结束。在这期间, 我们对小学生进行了关于平板电脑及电子书包系统的相关培训;为学生开通了电子书包的平台账号;初步拟定了教学方案并编辑了电子书《漫步秦淮河畔》。

试用期的教学活动从3月初开始实施, 到4月上旬结束, 共计5周。此阶段的写作主题定为“漫步秦淮河畔”, 教师于每周一开展一次教学活动, 每次两节课, 每节40分钟。下面简要介绍此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

1.第一周 (3.4~3.8)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课堂播放有关南京秦淮河、石头城的视频;派发一本名为《漫步秦淮河畔》的电子书到学生的书架, 此书包括有关秦淮河畔的视频、图片、诗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 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提出各自的兴趣点, 发表自己的想法, 同时讨论利用平板电脑搜集素材的方法;打开电子书进行观看;学生利用周六日自行游览秦淮河畔周边的美景, 通过已讨论出的方法采集照片、视频等素材;同时, 上网搜集1~2篇有关秦淮河不同文体的文字作品, 并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

反思与分析:在知识建构课题中形成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 但这些方式都必须遵循知识建构12条原则之一的“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以接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问题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 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意义。那么这些方式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加拿大安大略实验小学编撰的《Natural Curiosity》一书中提到以下几种方式:主题贴切学生生活;带学生到教室外面去;让学生相互大声地阅读;给学生亲身观察自然现象的机会;回忆先前知识;提供引导性的动手体验;回忆上次探究的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或主题。

2.第二周 (3.11~3.15) :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IRS教学互动系统互相浏览、讨论其他同学已上传的照片、视频等素材以及不同文体的文字作品;学生说明自己所选的文字作品是哪种文体, 并分析其原因;根据自己的兴趣, 学生选择自己准备研究的文体, 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分成一组, 共同建构对这种文体的共同认识。

反思与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认知等, 形成自己对某一主题的观点, 整个学习社区会形成多种观点。但在此阶段, 有的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 不能顺利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时候,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最近发展区, 单个指导学生, 通过某些问题来帮助这些学生找到自己的观点。但这类问题并不是一些一问一答式问题, 而是类似“你注意到了什么”、“什么让你感到惊奇”、“我们怎么做可以发现它”等引导学生思考的启发性问题。

3.第三周 (3.18~3.22) :学生持续改进作文提纲

教师活动:根据上周学生分组讨论的各种文体的大致内容, 教师针对不同小组的需要及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引入权威性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确定作文题目;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中的思维导图列出作文提纲, 并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小组内讨论作文提纲, 每个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提纲, 再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的作文提纲, 全班进行讨论, 最后再修改、完善作文提纲, 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

反思及分析:学习不是孤立的过程, 学习主体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设计中必须涵盖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策略, 通过学生间的交谈、合作, 丰富他们的假设并进行检验, 帮助学生用多重的观点来构建知识。

4.第四周 (13.25~3.29) :完成初稿并反复修改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对写作方法、技能进行讨论及比较;根据自己的作文提纲, 学生完成自己的初稿并上传至IRS。此次写作, 学生自选文体与内容进行写作, 只要主题和秦淮河畔有关即可。文体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游记、诗歌、研究报告及散文等;内容可以写人、记事、描景及抒情等;完成初稿后, 在IRS教学互动系统里相互浏览、评论、修改作文;根据他人的意见, 每个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活动:教师以教师身份进入IRS, 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修改等。

5.第五周 (4.1~4.5) :形成社区知识

师生活动:根据学生的进展和兴趣, 教师与学生共同决定是否需要为学生的作文附一些照片、视频和录音等;以及是否需要对大家的作文进行分类, 是否加前言最终形成整个学习社区的共同文化制品。此次的文化制品可以是:关于秦淮河畔沿线人、物、景等的电子书或班级画报等。

反思与分析:从表面上看, 在知识建构课堂中教师似乎只起到课堂组织者的作用, 事实确实是这样吗?实际在知识建构课堂, 教师不仅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由于理解问题而需要教师指导的时刻, 记录及思考学生的问题和观点, 指导学生运用权威性资料, 推进学生进入“设计模式”,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他们的观点以及为学生建立心理上安全的文化氛围等。

◎总结

本教学设计基于知识建构理论, 以平板电脑和i Wonder Pack电子书包系统为平台, 在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考虑到了平板电脑的移动性与多媒体性, 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同时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高互动的目的, 在于创造无障碍的互动环境, 并提升师生间互动的质量。电子书包的使用提供了这样的互动环境, 真正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助手。

游古运河七年级寒假作文 篇3

古运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吴王夫差为伐齐开辟水路形成了古运河的雏形,到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再到元世祖完成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两千五百多年间发生的风风雨雨,如今还能寻到踪迹吗?

我们买了票,上了船。“灯亮了,船开了”。随着导游的话音起航,我们也走进“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透过船窗,看见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灯光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沿岸,像无数大大小小的星星,蓦地睁开眼睛;又像陡然打开的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望着远处那一片灯火,我仿佛坠入了星河,遨游在颗颗金辉银光的星星中,自己似乎也成了漫天星星中闪耀的一个。

而靠近岸边的景色则是五光十色,壮观辉煌。岸边的树郁郁葱葱,地面上的灯光射在树枝上、叶子上,红红绿绿,黄黄白白,影影绰绰,交相辉映。使每一棵树都“披金戴银”,打扮得“金枝玉叶”。它们一棵棵毗连着,而那灯光便也随着树木的方向起伏着,波动着,连绵不断,就像一匹五彩的锦缎舞动着延伸到远方,如梦如幻。

再看两岸的亭台楼阁,四周都镶满了彩灯,明丽辉煌,犹如天上的水晶宫殿,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即有现代的崭新华美,又有传统的古朴典雅。房与树与灯融为一体,倒映在水中,似一串流动的珍珠,悠悠向前。

一路上,导游讲着一口带着苏州韵味的普通话,给我们生动的讲解古运河上迄今还遗存的历史。我们行船经过了苏州古城墙遗址,盘门,古胥门等,还经过了多座风格不一样的桥梁。在这个晚上,我们重寻了苏州千年的历史踪迹,也领略了古城苏州的柔美与精致。

返程时,一位怀抱琵琶的柔美女子,为我们演唱了标准的苏州评弹。有清新好听的《茉莉花》,有略带忧伤的《枫桥夜泊》……船上的导游还教我们讲苏州话,回味着略带嗲味的苏州话,感受着苏州别致优雅的风土人情。吴侬软语,丝竹声声,顿时让你身心放松,融入苏州的精致生活。

世上最古老的水 篇4

科学家在南非地下约3 000米的岩缝中, 发现了被测定已存在了约20亿年的地下水, 这很可能是地球上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水。此外, 他们还在水中发现——在完全没有阳光和有机物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

研究人员是在南非重要的金矿产区韦特瓦特斯兰德盆地进行钻探时, 发现上述地下水的。他们根据地下水中多种化学元素特征来鉴定水的年龄,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水中惰性元素氖同位素的鉴定。鉴定结果表明, 水中氖同位素的化学特征在其他地方从未被发现过。

研究人员还在南非岩缝水中发现了在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态环境中仅靠吸收岩石解析到水中的无机矿物能量为生的微生物。德国科学家称, 它们很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

无尽的意境美——析《古老的歌》 篇5

关键词:歌词,旋律,意境

中国声乐艺术是表现情韵、意韵的韵味艺术, 这种韵味艺术所带来的体验是律动式的精神体验。《古老的歌》作为一首中国艺术歌曲, 正具有这种艺术精神。本文拟从歌词、旋律两个方面入手, 分析、揭示这首歌曲所蕴含的意境美。

一、演唱体验

《古老的歌》是一首艺术歌曲。每当我们演唱它的时候, 都会被它深深地感染。这种感染, 来自在演唱时所带来的律动美。而这种律动美地体验则是来自对这首歌意境美的理解与把握。

当我们在看一场球赛的时候, 我们不仅关注整场比赛的结果, 同时更关注个别队员的具体表现, 关注两支球队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松弛、紧张的程度, 也就是整场比赛的节奏动态。在整个比赛过程中, 队员们竭尽全力的奔跑, 一次次巧妙地带球、传球, 一次次惊险的射门、回防, 都能给人带来的无尽的遗憾或满足, 感受到足球运动的韵律美。

在《古老的歌》中, 为了营造一个“抑”的氛围, 旋律的引子前半部分用主三分解和弦形成的乐汇重复一次, 歌词就一个“啊”, 简短、明了, 所以用声不能音量不能太大, 要适当细腻、控制。而在点明主题对象后, 在旋律的进行中, 声音要随着旋律的上扬, 适当的增加叹气的感觉, 不要因为旋律的上扬而发生气息上浮的情况。这样做, 一方面是防止演唱技术的失败, 最主要是, 增加叹气的感觉本身就是情感发展的表现。在歌曲的结束时, 虽然旋律还是回到了基本和引子一样旋律上来, 但由于情绪在经过发展段的发展后, 又因为歌词不再是一个“啊”, 而是“啊, 古老的歌”这五个字, 所以要突出了“扬”的情感表达, 要采用几乎是呐喊式的声音音色, 当然这还是有控制的呐喊音色, 显然, 这时的控制的“度”要比演唱引子时要小的多。

在歌唱过程中, 随着意境与情感的不断发展, 我们要不断地调整声音音色, 气息支持, 调整我们的喜悦、欢乐和个中滋味, 从而也就不断地体验到了歌唱过程中的律动美。

二、歌词的意境美

啊!这是首古老的歌, 巴山的日出月落, 这是首古老的歌, 川江的帆影渔火。这是我熟悉的歌, 祖祖辈辈唱过;这是我要找的歌, 依然在乡上

流传着;这是我想唱的歌, 默默在心海里流着;这是我想唱的歌, 如今我已经重写过。啊, 古老的歌, 啊, 古老的歌, 迟早要开花、结果!

把整首歌歌词读下来, 这首歌并没有象其它歌曲那样, 开门见山, 给人以明确的主题。例如, 在结构上相似的艺术歌曲《我爱你, 中国》, 一眼就可以看出歌曲所要赞颂的对象:中国。

在《古老的歌》这首歌中, 要想找到所要表达的主题, 就要先对这首歌的歌词做一定的分析。这首歌中出现了“古老的歌”, “熟悉的歌”, “要找到歌”, “想唱的歌”四句不同的带有“歌”的歌词。在逻辑上, “古老的歌”应该是其余三句“歌”的总论, 是抽象的。余下三句“歌”在理论上也应该是它的分论, 应该是具体点明这首“古老的歌”到底是什么?但是看看这三句, 在表达上, 却构成了和“古老的歌”一样抽象逻辑。也就是说, 这四句歌词读完, 仍然不清楚“古老的歌”所指是什么, 所以, 也就不清楚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既然是“古老的歌”作为歌曲名称, 一定还是应该在这句歌词上可以找到作者的意图。“古老的歌”这句歌词在短短的一百多字的歌词中, 竟然出现了四次, 前面两次的后面歌词分别是“巴山的日出月落”, “川江的帆影渔火”, 后面的两句是重复一次, 然后是结束句:“迟早要开花、结果!”, 到这里, 已经基本上可以看出“古老的歌”就是“巴山的日出月落”、“川江的帆影渔火”。但“巴山的日出月落”, “川江的帆影渔火”, 只是一幅水彩画, 还需要找到这幅画要的主题。从“巴山”、“川江”两个词进一步可以看出, “这幅画”画的其实就是“家乡”, 由此就可以顺藤摸瓜, 结束处两个“古老的歌”之后的“迟早要开花、结果!”才是歌曲所要表达的真正主题:“赞美家乡, 热爱家乡”。

类似的歌曲还有《叫我如何不想他》。直到现在, 对于这首歌的“他”还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有人说是指“祖国”, 有人说是指远方的“恋人”。

这类歌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歌词的朦胧性, 这种朦胧需要仔细分析, 然后才能有所把握。

三、旋律的意境美

在《古老的歌》旋律中, 引子中的乐汇连续运用两次, 但歌词只是一个语气词“啊”字, 着力突出旋律的魅力, 有情绪, 但不点明抒情对象, 给人朦胧、神秘、欲言又止的感觉, 非常符合中国艺术含蓄美的审美特点。而一句低音旋律后, 安排一个逐渐上升旋律发展, 点出了古老的歌就是“巴山的日出月落, 川江的帆影渔火”这个主题。

在接下来的发展段中, 四个“这就是”的旋律被放置在弱起小节上, 前两个“这就是”的旋律采用八分节奏, 后两个“这就是”却采用三连音节奏, 而且后两个的音高都比前两个的音高高。使得旋律一路上扬, 已达到推动情绪一直向上发展的目的。直到“重写过”的“过”字, 作者直接用文字在上面标出“放宽”的指示。其实, 对于真正理解了曲作者意图的歌手, 不标出这两个字, 也会放宽放慢, 因为到这里, 情绪的倾泻应该得到暂时的不止于此。

在第一次情绪的宣泄后, 按说用一段平稳旋律就可以结束了, 但是, 如果这样, 这首歌可能也会成功, 但不可能会成为经典。因为从引子来看, 引子的旋律高点过高, 结束句的最高点如果低于前面的高点, 就会头重脚轻。最主要的是, 抒情对象明朗之后, 才应该是感情的最高峰、爆发点。所以, 在歌曲的结束部分, 才会又有四次的主题乐汇的重复, 旋律的最高点是连续两次重复后的再一次“古老的歌”这句歌词, 旋律的最高点还是保持与引子旋律最高点相一致的音高。但是这个音高, 因为把“啊”字直接换成主题词句“古老的歌”, 使之具有了情绪上的先抑后扬后, 激情宣泄、尽情呐喊的效果。

《古老的歌》的词、曲作者在中国也许不是最有名的, 但却是肯定属于最有才华的。他们能够各自紧紧抓住了一个要领, 仅用由1 0 7个字构成的歌词中的“古老的歌”这5个字, 就能运用旋律中的一个简单乐汇, 就完成感情抒发先抑后扬的过程。

王国维的意境说认为, 意境的得来需要经历“寻思—苦索—顿悟”这一过程。

《古老的歌》表明, 中国声乐艺术是慢慢培养、慢慢发展、尽情宣泄感情的艺术, 是蕴涵无尽意境美的“韵味”的艺术, 所以它需要“寻思—苦索—顿悟”。

参考文献

[1]刘承华, 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刘承华, 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3]龚妮丽、张婷婷, 乐韵中的澄明之境,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蔡仲德, 中国音乐美学史,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古老的运河四年级作文 篇6

巴黎植物园创建于1635年, 最初是“皇家药草院”。这个草药园到路易十四时代得到进一步扩大, 当时的太阳王组织收集、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 将之蔚成一座名实相符的皇家植物园。这一演变前后历时达50余年, 比封、多邦东和安托万·洛郎三人相继担任了建园工程总管。比封发挥他的建筑才能, 想尽办法巧妙地因地制宜, 围绕国家自然博物馆将植物园向东北伸展, 一直到塞纳河畔。18世纪时, 法国大科学家布封在这里完成了36卷的“自然史”巨著。19世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前, 欧洲生物学界的学术代表人物, 如拉马克、居维叶等都曾在此工作、教学和研究, 可以说巴黎植物园在西方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巴黎植物园坐落在巴黎市区的赛纳河左岸, 位于巴黎圣母院东侧, 毗邻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第六大学和巴黎第七大学。植物园的小径在鲜花簇拥下, 把园区分为各具特色的5个部分:植物学院、阿尔卑斯花园、玫瑰园、迷宫和鸢尾花园。

在造型别致的中式亭子附近, 有1棵1734年用种籽种出的黎巴嫩雪松, 至今仍十分茂盛。植物园南部的植物研究园里, 种植了近万种植物。园内还有1棵1636年种植的刺槐树, 算是巴黎的“老爷级树”了。

古老的运河四年级作文 篇7

概言之,运河既与商品集散、贸易往来发生联系,同时也与传播传统文化、学术思想、时代风尚、风土人情等息息相关。但是大部分人对此知之甚少,而且长期以来运河研究一直受到冷落,甚至被人遗忘。随着近些年来,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启动,运河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才日益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关于运河及运河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研究文学与运河的关系日益成为一种需要。此前,关于两者关系已有一些探讨,如张强先生《运河城市是话本走向成熟的摇篮》、葛永海《明清小说与苏州风情》、甘露《吴越文化与明清小说》和赵维平《运河文化与明清小说》等。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另一部这方面的著作出版了——《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就目前来说,尚没有一部专门研究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的专著,甚至也很少有深入研究两者的内在联系的论文。因此该书的出版面世具有建设性的贡献,填补了两者关系研究的空白,是运河研究、市民文学研究的一大成果,并将研究广度和深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该书是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周薇教授的研究心得,2010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周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晚清诗学和运河文化研究,在这方面颇有成就,发表专著数部,学术论文40余篇。

该书以市民文学和运河城市为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市民文学真正兴起是在北宋,具有市民阶层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一般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地位低下,充满物欲,追求自由放纵的享乐生活,有着反传统束缚的精神气质。市民文学就是为这个阶层服务、反映其生活、表达其思想的。宋以后,运河繁荣经济的能力愈加突出,运河沿岸城市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商业中心,随之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对市民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必然产生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且运河作为经济大动脉不但创造了沿岸城市的繁荣,还通过文化传播满足着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运河城市滋养的市民文学,必定带有运河文学的独特性,即不同时代运河城市的时代气息、地域传统、经济生活与文化交融状况等,会给不同时代的市民文学带来不同特色,从而导致其个性化的生成。并且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艺术手法更加成熟。

作者从形式多样的市民文学中选取了四种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进行探讨,有宋元话本、宋词、元杂剧和明清通俗小说,通过它们分别对运河城市和市民文学的关系进行历史描述与研究。然后各部分又从两个大方面去考察两者的密切关系,即运河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对运河的反映。从影响来看,一、运河城市是作家聚集与作品创作的摇篮,是市民文学发展的兴盛地。运河城市在造就市民文化的同时,还造就了一批与市民有着血缘关系的文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面向市民,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如江南运河城市,曾是文人云集、明清小说创作的基地。二、运河城市的历史背景、时代政治、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对市民文学发展的影响。如运河市民文化对词的俗化的影响。从反映来看,一、物质上,市民文学对运河城市生活的折射。运河城市是作家作品的重点吟诵对象,包括的内容可说是丰富多彩。市民生活状况、城市商品流通、城市交通、经济情况等都是市民文学的关注对象。二、精神上,市民文学对运河城市市民意识的传达。随着运河城市的繁荣,运河市民独立自由的思想、反封建反传统的意识越加明确开放。这些在市民文学中都有集中体现,典型的是经商态度的转变和女性婚恋观的进步在市民文学中的频繁出现和颂扬。此外,精神层面上的传达,有一点特别值得玩味,三章第四节“元杂剧衰亡与市民意识的缺失”和四章第二节“市民文学的新发展:明清通俗小说走向了历史的辉煌”,第六节“明清小说中的运河市民意识新形态”,其中一是意识缺失,文学衰亡;一是体现意识并不断更新,文学发展并辉煌。通过两者的鲜明比较,我们可更确实一点:一种文学样式,如果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趋向没落,那么其必将衰亡。反之同理,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精神追求的传达,其内核要素是存在的根基。这是作者书中并未传达,但不同读者可能会在阅读中收获的不同意外。读书之乐也在此。

体例上,该书简洁鲜明,去除旁枝末节,选取了四种典型的文学样式,分四章而解析之。其实中国的市民文学种类很多,宋代还有一些瓦肆伎艺底本,元代则有散曲,明清有文言小说等。通读全书可知,作者书中主要关注了市民文学与运河城市两者关系中所兼有的世俗性,以世俗内容、世俗情感、世俗形式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可能也考虑了文学史上每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这样,取舍因由,昭然若揭,其研究思路及方法可谓新颖独特。内容上,广采博收,具有坚实的材料基础,征引了众多的运河史与运河文化的原始资料、研究资料,关于中国市民文学史的整体资料和研究成果,还有更多的话本、词、杂剧、明清通俗小说的专门资料。这些都是该书的坚实后盾。视角上,该书转换了一般的研究视角,向纵深层面发展,用新角度、新思维来展示市民文学与运河城市的联系及其创作、思想和特色,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观点。而这正是本书最大的独特性所在。

可以说,市民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运河城市的壮大而成长壮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河与运河城市串联起市民文学的历史,造就了宋元话本、宋俗词、元杂剧、明清通俗小说的辉煌。因此对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的关系进行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而通过对该书的阅读,作为读者的我们,浅层次上,可以基本了解各个阶段的市民文学与运河城市的关系情况及其发展个性,进而串联起市民文学的历史;可以把握运河发展及城市兴衰与市民文学的发展兴盛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可以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即运河城市对市民文学成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意义;市民文学对运河城市生活的真实展示与反映,市民文学对运河城市市民意识的进步与更新的折射。更深层次上的意义是,会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运河之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丰富传统文化研究的空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契机;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学内部的社会与文化的构成因素;也能增强我们对中国文学形式与内容的特点的深层次的认识与把握。

《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一书,作者以其特有的女性身份、女性视角,在着眼点及研究思路方法方面可谓新颖独特。同时,它在发掘新的资料和研究方向,填补空白、启发后学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忽视。我们相信,经由《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提供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运河研究和市民文学研究必将越来越为世所重,吸引更多的学者进一步深入挖掘探讨。

摘要:市民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运河城市的壮大而成长壮大,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运河与运河城市串联起市民文学的历史, 造就了宋元话本、宋俗词、元杂剧、明清通俗小说的辉煌。可以说, 市民文学的产生、发展与繁荣都与运河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运河,运河城市,市民文学

参考文献

[1]周薇, 《运河城市与市民文学》,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0年版。

[2]安作璋, 《中国运河文化史》,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上一篇:浅谈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下一篇:市政园林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