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爬行动物(共18篇)
最古老的爬行动物 篇1
这则巴比伦最有钱人的故事,看似简单平常,但在八千年前巴比伦人已经懂得理财致富之道,这些原则到现在还是一样可以适用。这篇故事读起来有点长,泡一杯茶,换个舒服的姿势慢慢品尝。
根据巴比伦出土的陶砖土记载,巴比伦最有钱的人叫做阿卡德,很多人羡慕他的富有,因此向他请教致富之道。
阿卡德原来是在担任雕刻陶砖的工作,有一天,有一位有钱人欧格尼斯来向他订购一块刻有法律条文的陶砖,阿卡德说,他愿意漏夜雕刻,到天亮时就可以完成,但是唯一的条件是欧格尼斯要告诉他致富的秘诀。
欧格尼斯同意这个条件,因此到天亮时,阿卡德完成了陶砖的雕刻工作,欧格尼斯实践了他的诺言,他告诉阿卡德:“致富的秘诀是:你赚的钱中有一部份要存下来。”“财富就像树一样,从一粒微小的种耔开始成长,第一笔你存下来的钱就是你财富成长的种籽,不管你赚多么少,你一定要存下十分之一。”
一年后,当欧格尼斯再来的时候,他问阿卡德是否有照他的话去做,把赚来的钱省下十分之一。阿卡德很骄傲的回答,他确实照他的方法作了,欧格尼斯就问:“那存下来的钱,你如何使用呢?”
阿卡德说:“我把它给了砖匠阿卢玛,因为他要旅行到远地买回菲利人稀有的珠宝,当他回来的时候,我们将把这些珠宝卖很高的价格,然后平分这些钱。”
欧格尼斯责骂说:“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做,为什么买珠宝要信任砖匠的话呢?你的存款已经泡汤了!年轻人,你把财富的树连根都拔掉了,下次你买珠宝应该去请教珠宝商,买羊毛去请教羊毛商,别和外行人做生意!”
就如同欧格尼斯所说,砖匠阿鲁玛被菲利人骗了,买回来的是不值钱的玻璃,只是看起来像珠宝的东西而已阿卡德再次下定决心存下所赚的钱的十分之一,当第二年,欧格尼斯再来的时候,他又询问阿卡德钱存的如何?
阿卡德回答:“我把存下来的钱借给了铁匠去买青铜原料,然后他每四个月付我一次租金。”
欧格尼斯说:“很好,那么你如何使用赚来的租金呢?”
阿卡德说:“我把赚来的租金拿来吃一顿丰富大餐,并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我还计划买一头驴子来骑。”
欧格尼斯笑了,他说:“你把存下的钱所衍生的子息吃掉了,你如何期望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能再为你工作,赚更多的钱?当你赚到足够的财富时,你才能尽情享用而无后顾之忧。”
又过了二年,欧格尼斯问阿卡德:“你是否达到梦想中的财富?”
阿卡德说:“还没有,但是我已存下了一些钱,然后钱滚钱,钱又滚钱。”
阿格尼斯又问:“那你是否还向砖匠请教事情?”
阿卡德说:“有关造砖的工作请教他们能得到很好的建议。”
欧格尼斯说:“你已学会了致富的秘诀。首先你学会了从赚来的钱省下钱,其次你学会了向内行的人请教意见,最后你学会了如何让钱为你工作,使钱赚钱。你已学会如何获得财富,保持财富,运用财富。”
早在八千年前的巴比伦人就指出:成功的人都是善于管理、维护、运用创造财富。
致富之道在于听取专业的意见,并且终生奉行不渝。
这则古老的智慧当中,蕴含着金钱的五大金科定律:
金钱的第一定律:金钱是慢慢流向那些愿意储蓄的人。
每月至少存入十分之一的钱,久而久之可以累积成一笔可观的资产。
金钱的第二定律:金钱愿意为懂得运用它的人工作。
那些愿意打开心胸,听取专业的意见,将金钱放在稳当的生利投资上,让钱滚钱,利滚利,将会源源不断创造财富。
金钱的第三定律:金钱会留在懂得保护它的的人身边。
重视时间报酬的意义,耐心谨慎的维护它的财富,让它持续增值,而不贪图暴利。
金钱的第四定律:金钱会从那些不懂得管理的人身边溜走。。
对于拥有金钱而不善经营的人,一眼望去,四处都有投资获利的机会,事实上却处处隐藏陷阱,由于错误的判断,它们常会损失金钱。
金钱的第五定律:金钱会从那些渴望获得暴利的人身边溜走。
金钱的投资报酬有一定的回收,渴望投资获得暴利的人常被愚弄,因而失去金钱。缺乏经验或外行,是造成投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
最古老的爬行动物 篇2
医生说:“圣经上写道, 上帝抽出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 这可是个外科手术, 因此, 医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
工程师也打开了圣经, 翻到更前面的一段, 指着说:“上帝在一片混乱中创造了秩序, 这肯定是有史以来做得最大最好的一项土木工程, 所以, 土木工程师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
最古老的爬行动物 篇3
科学家指出,这个新发现证实了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生命形式。他们在一些5.5亿年—7.6亿年间的岩石上发现了这些古老化石,它们是一些颗粒大小的瓶状生物体。
研究人员用X射线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这些化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埃托沙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动物的出现时间比科学家以前的推断早了1亿年—1.5亿年。
科学家说:“这些化石是我们人类的曾曾曾曾曾曾曾祖母。”他们预计,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呈现海绵状。早些时候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化石似乎已经证实这个观点。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研究人员托尼·普拉夫说:“要是有人想从家谱上找出所有动物的祖先,我就会告诉他,我们在埃托沙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化石上发现的动物生命就是了,它们是人类的曾曾曾曾曾曾曾祖母。”
研究人员说:“理智的讲,它的可信度非常大,因为很多科学家已在这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基因学家会告诉我们有关分子钟的情况,那时我们就能看到最早出现的多细胞生命形式了。这意味着动物家族会追溯到更远的时间。我们通过研究埃托沙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岩石上的化石,发现动物出现的时间事实上比我们早期判断早了1亿年—1.5亿年,应该早于出现极端气候变化的埃迪卡拉纪。”
科学家根据基因排列推断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这项研究成果支持这个结论。
(来源:新浪科技)
最古老的爬行动物 篇4
先来看看富有文化的青铜剑。青铜剑是用中国拼搏精神淬火的;十年磨一剑,剑棱的瘦骨已经呼之欲出。宝剑不老,还能重唱他在塞北沙场上唱过的战歌!刹那间,时间把历史凝固,把这一切冻结。
告别了青铜打成的男儿剑,再看看纸张塑造的杏花村。一张张书画、一丛丛竹林、一个个文人。十年思出的一诗,让李杜章篇唱响江湖。好文不老,还能重温他从杏花春雨中所怀想的词曲!几千年,历史超越了时间,把诗传诵。
你由天马驼来,文明是你的风采。丝路之国,永世长存!把蚕丝和西瓜交换,文明在这时交汇。大锁重新打开,一带一路面向未来。在这里,喷涌出丝路经济的繁荣,在这里,结合了朋友和过去的敌人。在这里,复兴了千古的中华文明,在这里,在这里,这里!
你乘革命奔来,进步是你的风采。中华民国,水深火热!使战争不再涂炭,中华在此时进步。民主在此时萌芽,开国大典胜利举行。毛爷爷,把中华文明拯救于战争里!毛爷爷,让中华文明伟大的复兴!
中华文明,古老而又有活力!
……
作者:大维
最长寿的动物 篇5
在哺乳动物中,最长寿的动物是大象,据说它能活六十到七十岁。当然野生场合和人工饲养是不同的,前者的寿命短些。据记载,哥拉帕格斯群岛的长寿象能活一百八十到二百岁。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动物,一只名叫哈里特的大乌龟,14日度过了它的175岁生日,还得到了一个粉红色的芙蓉花蛋糕。
哈里特是一只巨大的加拉帕戈斯陆龟,生于1830年,体重150千克。它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现存最年长的龟类和带壳爬行动物。澳大利亚的动物保护者史蒂夫·欧文表示:“它肯定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我觉得它肯定能活到200岁。”有传说称,它还曾经是达尔文的宠物。1835年达尔文结束“贝格尔”军舰的环球考察,回到英国时带回来了好几只小龟。这些小龟既是他的宠物,也是他的研究对象,其中就包括哈里特,但是历史学家对于这种说法尚存有疑问。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它曾一度被误认为是一只公的乌龟,并被起名为哈里。直到上世纪50年代,哈里特才得以验明正身,成为一只名叫哈里特的母龟。
世界最长寿动物是冰岛海底的一种蛤类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结果说,一种名为“明”的蛤类动物经鉴定被确认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明生长在冰岛海底,其贝壳上的纹理显示,它现在的年龄已达到405岁。科学家将进一步研究其生长过程,以揭开它的长生之道。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8日报道,去年,英国班戈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的科学家在大西洋北部的冰岛海底捕捞3000多个空贝壳和34个存活的明。这些明长度约为8.6厘米。它因中国明代而得名明是一种圆蛤类软体动物,因为其生长初期正好处于中国明代而得名。
“我们并不知道它们就是明,”艾伦—沃伦麦可参与了当年的捕捞,他说,“于是就把它们送到了实验室。”随后,英国慈善机构“帮助老人”斥资4万英镑(约合8万美元)委托专家研究这些动物的确切年龄及其在海底的生长过程。因为明身上的贝壳共有405条纹理,科学家们最后断定,这些动物已经存活了4。它们比此前发现最长寿的动物还年长31岁。《泰晤士报》因此调侃说,在明成长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而文学大师莎士比亚正在写作他的.《温莎的风流娘们》。贝壳纹理如同树干年轮明贝壳上的纹理不但是人们断定其确切年龄的依据,也使其成为纪录环境变化的活标本。据科学家介绍,明的贝壳只有在夏季才会生长。在海水温度较暖,并且食物充足的情况下,明的贝壳上每年都会长出厚度约为0.1毫米的一条纹理。
正因为明贝壳上每条纹理的厚度取决于当时所处的环境,因此,人们可以以此为据,了解当时海底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变化。“明贝壳上的纹理就像是树上的年轮,”主导本次研究的克里斯?里卡德松教授是海洋生活学专家,他说,“我们知道海洋圆蛤通常能活200多年,并将气候纪录‘编入’贝壳中。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建立北大西洋气候变化的详细图表。”目前,由于明在研究过程中死亡,它们的肉体部分已被取出,剩下的贝壳将继续用于科学研究。长寿之谜尚未破解限于目前对软体生物的认识程度,科学家还无法得知明是如何在长达数世纪时间内在海底生活。
我最喜欢的动物 篇6
我喜欢的小动物是纯白色的猫,它全身白似雪的毛让我无比喜爱,它的眼睛白天眯成一条缝,晚上圆溜溜的.,活像两颗绿宝石。他的耳朵一直翘着,只要你动一下,他的耳朵就会动一下;他的听力十分敏捷,只要有人轻轻走过,它就会“喵喵”的叫;它的牙齿很坚硬,又尖又长,吃起东西来十分轻松,我很喜欢它。
记着有一次,我的哥哥到我家来玩,小猫无比热情,一直冲哥哥“微笑”。哥哥见他这么可爱,便拿出一根很粗的毛线,要知道猫最喜欢玩毛线了,哥哥提着毛线,小猫也跟着走,毛线从拐弯处过去,猫一下冲过去,没有抓到,自己倒扑了个空,我和妈妈哈哈大笑,猫有点生气,哥哥换了一块布,过了拐弯处,小猫冲去,又扑了空,这下哥哥成了“斗猫士”了。哥哥又把五个凳子摆成一排,把毛线放在凳子口,小猫一下冲过去,奋力咬住了毛线,我为它欢呼,为它高兴。
冬天来了,我给小猫盖了一个温暖的窝,它非常高兴。每当我放学回家走在楼梯上时,小猫就卧在沙发上等我,我一进门,它脸上笑成了一朵花。见我买了吃的给它,高兴得舔着我的手,无比热情!
有天,爸爸给我说:“你看哪,狗可是忠臣,猫可是奸臣。”我着急了,忙说:“猫是我最喜欢的动物,它才不是奸臣呢!”妈妈跑过来当裁判,规定每人写出喜欢猫或狗的理由5个,然后评高低。我的笔刷刷写着,1、我喜欢猫;2、小猫的毛很光滑;3、猫对我很真诚;4、猫非常可爱;5、猫非常机灵。刚写完,我抬头看看爸爸,哈,他才写了两个,我们都交了卷后,裁判以爸爸写的字多为由,宣布爸爸胜利。我很不服气,我相信,我会将小猫的可爱永远扞卫下去!
最古老的爬行动物 篇7
曾侯乙铜冰鉴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 铸造于战国前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 此器构思极为巧妙, 为重要祭典或宴请重要宾客时用以冰 (温) 酒的器具, 器身横断面呈正方形。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开端的战国时代, 其物质文化水平已进入铁器时代, 青铜的铸造多以日用器为主用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多元文化的引导, 生活与生产技术的紧密结合, 劳动人民不断创新, 各种成果不断涌现, 其中包括对青铜器的改造, 使其成为设计新颖、功能先进, 而又能一器多用的新产品, 这在曾侯乙铜冰鉴缶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它以独有的形制和功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曾侯乙青铜冰鉴缶的口径63厘米, 高63.2厘米, 重量达到了170公斤, 形体巨大, 装饰设计精美, 全身上下全用青铜铸造。此器为双层结构, 外层为方鉴, 内层为方尊缶, 整体为方鉴内套方尊缶的形式, 是两种酒器的完美结合体。在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 可以用来盛放冰块或木炭等, 具有冰镇、加温的双重功能。夏天时, 在此空间内装上冰块, 从而使缶内美酒变得清凉, 冬天时, 则在鉴和缶之间改装木炭或热水, 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 从而成为暖胃的温酒。可以说青铜冰鉴缶就是古代一个既制冷又制热的两用“冰箱”, 很好地彰显了古人利用自然的高度智慧。
从结构上看, 方鉴内层底部有呈品字形的弯钩, 正好卡入缶足穿眼, 将其固定住, 其中一只弯钩还装有倒钩, 弯钩插入后, 倒钩自动倒下卡紧, 使缶身稳固不移。若要从铜鉴中取出方尊缶, 则需将活动弯钩搬起。该鉴出土时还带有长柄的铜勺, 用以捞取缶内酒浆, 勺柄细长, 勺部和柄部布满精美的花纹, 设计者在其使用功能和美观方面考虑得十分周全, 实用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方尊缶滑肩, 下腹内收, 有镂空花纹盖, 盖面中空, 四边各有一兽面衔环钮, 盖沿的四边则各有两个兽面形的衔扣, 以使器身与盖接合得更好, 盖的中间部位饰以精美的镂空勾连纹, 非常繁缛。在装酒和舀酒的时候只需打开缶上面镂空的盖子即可, 设计巧妙, 若将鉴盖拿开, 从顶部俯视此器, 其形状如同一个“回”字。宴饮时可随时打开缶盖舀出酒浆, 当鉴内的冰块融化后, 只需将扣合的鉴盖揭开, 舀出冷水添入新冰即可, 方法科学, 极具设计精神。
方形鉴身直口, 短颈, 深腹, 四角和每面正中各镶嵌有一个拱曲攀伏状龙形耳, 龙头均与口沿上各个相应附饰的子榫成等腰距离, 成为附饰的支柱, 龙尾部又有小龙缠绕且缀有两朵五瓣小花, 形态矫健, 样貌俏丽, 于庄严中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趣味。鉴体底部有方矮的圈足, 并附有四只龙首兽身的兽形足, 四个龙头向外伸张, 口和前肢衔、托器底, 后足则蹬地作匍匐状, 兽形从外形上看起来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 稳健有力且造型夸张生动。
此冰鉴缶形体美观, 整个器物的造型异常精美, 铸造精细, 纹饰繁缛细密, 是中国古代青铜酒器的国宝重器。鉴的盖面方形隆起部位为T形勾连纹, 外壁及圈足等部位则饰以浮雕的变形蟠螭纹, 腹下部饰有垂叶纹, 内填浮雕蟠螭纹, 方鉴盖的中间方框的边缘及鉴身内壁, 均刻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从整个器物看起来就是龙的世界, 有形态逼真的无数条龙, 相互缠绕, 繁密多变, 完美的透露出该酒器的雄伟之气, 同时也反映了楚人的信仰风俗, 显示出了楚人的纤细、柔软、浪漫、挥舞灵动的艺术风格, 是一件艺术品味极高的器物。
从艺术表现来看, 此冰鉴缶的主体部分由器物本身、装饰附件、镂空附饰三部分组成, 三个部分各使用了不同的铸造工艺, 器物本身使用混铸法, 附件使用分铸法, 镂空附饰则用失蜡法熔模铸造。此器铸造集铸造工艺之大成, 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先进的青铜铸造技艺, 也体现了当时艺术审美上的繁缛风貌。
青铜冰鉴缶是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的代表性器物, 除了作为酒器之外, 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种造型庄重的器具显示了曾侯乙身份和地位的尊贵。设计者将鉴与缶这两种产品在功能、结构和装饰上进行改造融合, 合二为一, 不仅创造出美轮美奂的器物, 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说明战国的青铜器在设计、装饰和制作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此器以设计新颖, 造型端庄, 工艺精湛, 装饰精美独领风骚, 集中表现了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 堪称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数千人击缶而歌的宏伟场面震撼人心, 演奏所用的缶就是以此铜冰鉴缶为原型, 借用了“缶”的理念而重新设计的一个现代声光电皆备的“高科技缶”, 通过科技把最古老的文明与现代文明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效果是非常出彩的, 缶阵以波光的律动, 在滚雷的节奏声中, 由发光的缶面连续闪出数字倒计时, 配合着全场观众的激情呐喊将倒计时掀向高潮, 完成了历史上最炫的倒计时。
曾侯乙铜冰鉴缶的发现, 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也证明了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最原始的冰箱。据考证, 古人藏冰的目的, 一是为了祭神, 二是夏季使用。《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冬日凿冰储藏, 供贵族们夏季饮用的记载。古籍《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鉴”其实就是个盒子, 里面放冰, 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 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由此可见, 鉴是我国的冰箱之祖了。曾侯乙铜冰鉴缶是一个冷暖两用的、完全绿色的冰箱。
参考文献
[1]沈海泯.中国工艺美术鉴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2:P54
[2]王正刚.曾侯乙青铜冰鉴缶的结构和艺术表现[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9第39卷第5期.
[3]米乐.曾侯乙铜冰鉴[J].环球人文地理.2010 (6) .
北京最古老的教堂 篇8
传统建筑到西洋风格的演变
南堂位于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坐北朝南,南临前门西大街,北至月芽胡同,西侧在宣武门内大街以东冻至西城区长安幼儿园西侧。南堂,这座天主的圣殿、基督徒灵魂的栖息地,是北京城内建造的第一座教堂,南堂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天主堂,是无玷始胎圣母堂,承载着中国天主教四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由于教堂位于宣武门大街的南端,京城百姓便称之为宣武门教堂。又因其方位在北京城的南部,与北堂遥遥相对,所以人们也习惯地称之为南堂。南堂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南堂(圣母无染原罪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北京城区内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位于宣武门北侧的前门西大街141号。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皇帝批给来华的耶稣会士的住地。意大利藉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京后也在此地居住。利玛窦以黄金五百两买下其住地旁的“首善书院”(原为明末东林讲学之所),将其作为私人祈祷所,规模很小。随着信教人数的不断增加,在明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神父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小教堂,名叫宣武门礼拜堂,是一座中国传统形式的建筑,仅在醒目的位置安放了一座十字架以表示其天主教堂的身份,当时北京有奉教者二百余人。
清顺治七年(1650年)日尔曼籍传教士汤若望将其扩建为城内第一大教堂,成为今天的南堂规模,是中国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圣堂长八丈,宽四丈四尺,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同时还在西侧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书楼和仪器馆,四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教堂竣工后,汤若望神父立碑记其事(此碑现今仍留在圣堂两侧)。顺治皇帝曾24次驾临南堂,与当时身为清钦天监监正的汤若望神父恳切交谈。汤若望曾撰写中、拉两种文字《建堂碑记》刻于大门门额上的大理石以记录重建工程。顺治皇帝为新南堂题“钦崇天道”四字匾额,“命礼部尚书于孔子六十六代孙衍圣公,行大礼,斋送到天主堂内,敬谨悬挂”,后再书“通玄佳境”匾额,赠与天主堂。顺治十年又撰写了《天主堂碑记》。清康熙三年(1664年),汤若望被弹劾下狱,该堂一度被毁,汤案平反后康熙又拨银重建。重建之后,康熙皇帝题:“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意,聿昭拯济大权衡”的长联,门额“天文历法,可传永久”,堂中匾额“密合天行,尽善尽美”,后厅匾额“声清气和”和对联“云从高处望,琴向静中弹”。顺治帝对汤若望作了高度的评价。因汤若望的博学和友善,还亲切地尊称59岁的汤若望神父为“玛法”(玛法是满语:“父亲”的意思),汤若望历任满清两朝官吏,官至二品钦天监监正。顺治皇帝曾御制天主堂碑铭。现在,这些碑记排列在堂前东西两侧的墙壁上。
康熙五年(1666年),汤若望神父去世,继之而来的是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两次驾临南堂,命侍卫大臣赵昌等在堂叩拜天主。回朝后御题“万有真原”匾额,命悬挂天主堂内,又命摹写若干份送各省天主堂一体悬挂。另有御题“敬天”二字之匾亦命悬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立北京教区,任命意大利籍伊大仁(又名康和之)为主教,南堂作为主教府。此后南堂遭地震破坏。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为南堂作律诗一首:“森森万象眼轮中,须识由来是化工。体一何终而何始,位三非寂亦非空。地堂久为初人闭,天路新凭圣子通。除却异端无忌惮,真儒若个不钦崇。”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赐白银十万两,开始重修南堂,改建为西洋式风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京师地震,南堂被毁。次年以葡王斐迪南三世之款第二次重建南堂,重建后的南堂采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教堂屋顶做穹窿状。
雍正八年(1730年)京师地震,死伤约十万人,雍正赐银一千两从事修理,南堂受损,后第三次重建。雍正年间(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关闭。乾隆四十年(1775)南堂失火,建筑尽毁,原顺治和康熙帝为南堂御书的匾额及对联也全部被烧毁。乾隆帝赐银一万两用于恢复教堂原貌,赦令照先帝所赐之原貌加高加大重建天主堂,并恢复所有皇帝亲笔御题之匾额和对联等。并且手书“万有真原”的匾额赐予教堂。
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取缔了天主教在华的一切活动,宣武门天主堂被查封,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依据中法《北京条约》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八日,废除了对天主教的禁令,将南堂启封,法军将其重新修葺开堂。道光二十六年,南堂被归还。1860年南堂重新开堂。1900年6月14日南堂在义和团运动中又遭焚毁,后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被迫签《辛丑条约》,外国传教士用庚子赔款重新修建南堂,光绪三十年建成为南堂第五次重建,此次重新修造大堂及其附属房屋,即为现在南堂。
解放后,南堂成为中国天主教徒自己的教堂。1959年南堂成为北京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南堂成为北京教区的主教堂。“文革”时期,南堂作为玩具加工厂使用,建筑未被损坏。1979年重新对外开放,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同年南堂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市政府对南堂进行了修缮翻新。现在,南堂是北京教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也是国内外信徒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
巴洛克风格塑造的人文景观
南堂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附属建筑约4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有东、西两组院落构成。中式大门面临前门西大街。中式的山门、配房与欧式的主堂交融在一起,堪称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大门内迎面是圣母山和屹立在鲜花丛中的圣母玛丽亚雕像,神态慈祥庄严。南堂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出廊,过垄脊灰筒瓦,铃铛排山。明间实榻大门两扇,中槛置门簪四枚,阶条石铺地,两次间为值房,前檐柱装修卷草纹雀替。两侧有倒座房共五间,东三西二,硬山顶花瓦脊,干槎瓦屋面。
教堂院内满是如茵的绿地和挺拔的树木,中间以十字甬路分隔开来。教堂建筑宏伟高大,虽不如北堂富丽堂皇,却也多了几分古朴与素雅,显得更为庄严肃穆。院内迎门有小影壁一座,东侧有叠石堆砌的圣母山一座,正中立有圣母玛丽亚雕像一尊。过北侧券门,二进
院内有北房11间,西房9间,过垄脊合瓦屋面,前出廊,是神职人员起居用房。
过圣母山东侧的拱券门,便进入东跨院。东跨院是教堂的主体院落。南侧有一西洋式门楼,半圆形拱券门,两侧砖壁柱装饰,上承双层檐口,顶部饰以十字架。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举行重大宗教活动时才打开,以便疏导人流。教堂前有长方形的月台,月台两侧置两块残损的碑石,碑刻文字已斑驳不清。据史料记载,教堂东侧石碑是清顺治十四年(1657)二月立,碑文是刻有汉满两种文字,清世祖御书的《御制天主堂碑记》。教堂西侧的碑文记述了利玛窦和汤若望两人的事迹及建堂的历史,诉说着南堂数百年的沧桑传奇。
主堂建筑仿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砖木结构,三个砖雕拱门并列一排,雄伟而庄重。其南北长39.30米,东西最宽处24米,坐北朝南,通体磨砖对缝。该建筑平面略呈长方形,南立面三间,北侧钟楼部分内缩为一间,东西两侧立面各12间。顶部为木制三角桁架,上覆灰筒瓦。主立面(南向)用四根砖壁柱把立面分为三间,柱础为中式须弥座形式,柱头以西洋式涡卷、草叶装饰。明间入口处为拱券门,两侧为砖壁柱承托双层冰盘檐,上置巴洛克弧形山花,正中雕饰十字架。券肩、檐口、山花内部雕以中式卷草、花卉图案。次间人口与明间大门形式相同,仅是开间略小而已。中层每间开一拱券窗,外置雕花窗套,次间券窗稍低,也略小于明间,其上方中层腰檐部分置冰盘檐口,内部雕饰中式卷草、花卉图案。上层为三角山花部分,两次间用巴洛克曲线雕饰。明间下部雕有瑞兽、海水、五星、卷草等中西合璧的图案。上部两侧用巴洛克曲线装饰,中间雕饰圆形宗教徽记,顶部安装十字架。
南堂侧立面共12间,每间用扶壁分隔,顶部檐口为栏杆造型女儿墙。南段8间为信徒礼拜大厅,下部开狭长的券窗,上部开圆形采光窗,窗内镶嵌宗教题材的彩色玻璃。第二间与第六间各开一门。北段四间为主祭台区和钟楼,中间以腰檐分为二层,下层每间开一狭长拱券窗,第二间辟有一门。上层内收为一间,南侧三间各开三个小拱券窗。最北侧钟楼二层开一细长拱券窗。三层即为突出的钟楼部分,平面八角形,每面开一场券窗,铁皮穹顶,上置十字架。
教堂内部空间宏大,宽敞的横厅与纵深的中殿彼此相连,浑然一体。为一主两副形式,中间主堂跨度12米,两侧副堂跨度6米。堂内两柱之间以半圆拱券相连。木柱外侧包木板仿大理石纹饰装饰,卷草纹柱头,上承冰盘檐。堂顶悬挂18盏华丽的五彩吊灯。教堂最北面正中,是镏金花纹装饰的讲经台。讲经台后面悬挂一幅巨大的油画“圣母无染原罪像”。东侧副堂供奉圣若瑟像,西侧副堂供奉耶稣画像。在教堂南部建有乐楼,乐楼上安放着钢琴。教堂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弥撒时,唱诗班在此唱圣歌。教堂两侧上方,是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镶嵌的玫瑰窗。教堂大厅里摆放着一排排木椅,可同时容纳四五千人进行宗教活动。
天主教堂西院又称神父院,是神职人员办公、接待、生活的主要区域。院内绿树成荫,小路两侧摆放一盆盆鲜花,显得格外恬静。天主教刊物“天光”报的编辑部和“天爱”诊所也设在院内。平日来南堂的人并不多,但一到星期天来南堂做弥撒的信徒便络绎不绝。每当举行弥撒时,教堂钟声响起,神父高亢的声音在教堂里回荡,圣歌队的歌声飘扬在教堂上空。每逢圣诞节之际,南堂便张灯结彩,彩灯彻夜不息,大门洞开,迎候着四面八方的宾客。尽管是寒冬季节,教堂内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已成为北京城一大人文景观。
传播窗口促进中西文化交融
南堂是北京建筑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北京近代史、基督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堂自1605年始建至1904年重建,300年间共历经5次大规模重修。其建筑形式也由中国传统宅院式,向西洋式风格转化,最终形成近代折衷主义巴洛克形式。南堂建筑形式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300年间北京建筑史的发展过程。
从“首善书院”到初建时的礼拜堂,再到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建筑群,南堂的蜕变让人感觉到了它的神秘和威严。加之其建筑体系内的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和传教士住宅等,让文化的元素更为多变,更为活跃,更让南堂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与底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南堂,不仅是天主教在中国内地传播历程的见证者,更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自建立就是传教士开展教务的中心场所,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为中国带来新奇的西方科技和艺术的同时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促进了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
南堂是西方科学进入中国的窗口。利玛窦作为来中国的第一个西学代表人,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技,他与徐光启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在中国科学史上有重要位置,梁启超称其为“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此外,利玛窦还与徐光启合作而成《测量法义》,与李之藻合撰《同文算指》、《圜容较义》,并独自撰写《乾坤体义》等介绍西方科学的书籍。这些书籍除了在中国广为流传还影响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天文学方面,李之藻在呈给万历皇帝的奏疏《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中提及西学中“言天文历数有我中国昔贤谈所未及者,凡十四事”,其中包括地圆之说、推算七大行星直径的方法、日月交食的成因及计算的方法、纬度一度的距离等。在地理学方面,利玛窦绘制刻印世界地图,庞迪我测量广州至北京的各个城市的纬度。在水利方面,徐光启与熊三拔合写《泰西水法》介绍提水工具和修建水库储水方法。通过南堂和传教士,西方的数学、天文学、水利学、地理学等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教堂促进了中学西进。西方传教士在传播教义的过程中,把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明末清初时期,传教士为了更好地传教,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国的文化典籍,将中国的经典名著翻译成本国文字。利玛窦就曾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寄回国去。康熙年间传教士将《大学》、《论语》译成西文出版,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的《中国哲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古代哲学思想,中国的医药学也被传教士传到西方。南堂及后来在北京建起的北堂、东堂和西堂等,一起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南堂作为天主教北京“四大教堂”之一,对于传播西方近代科学和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起到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近代史上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民主运动的重要史迹,也是北京旧城的重要地标性建筑之一。
结束语
北京宣武门教堂只是历史上传教士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的许许多多的教堂中的一座,与中国土地上的所有天主教堂一起,构成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如余三乐所说:“历尽沧桑的北京的几座天主教堂,像历史老人一样,见证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同时也见证了两种文明冲突与碰撞的悲剧。北京天主教堂的历史,也就是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天主教发展与挫折和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历史。”
我最喜欢的动物 篇9
狗可以当一个忠诚的门卫。看到有些人鬼鬼祟祟,狗就会去闻那个人,如果那个人逃跑,狗就会去追那个人,追上了那个人,狗就会猛虎扑食地扑上去。一口咬下去,那个人就不会再跑了,因为狗的牙齿咬到人是非常非常的疼。而且还要立刻去医院,如果不去医院,有可能会导致死亡。如果狗咬得严重的话,流血过多也会死亡。
狗可以当导盲犬,如果有人看不到东西,就可以到外面买一只被训练过的导盲犬。导盲犬的记忆非常的好,只要把它带回家,他一次就可以记住回家的路线,然后把你带回家。有一些导盲犬是不会认路的,你让他带路,他就会四处走,有可能还不知道把你带到什么鬼地方呢!
狗可以用在打猎的时候,狗可以帮猎人带路,如果没有猎物,狗就会汪汪的叫,有一些动物听到了就会跑出来逃跑,那时候,猎人就会趁这个机会把那些动物一个一个给打死,然后满载而归了。如果在半路上迷路了,猎狗就可以帮你带路,就可以帮你走出这个森林。
狗的睡觉只是有点奇怪,狗的耳朵是竖起来的,然后就直接睡着了。狗把耳朵竖起来的原因是它要听听外面有没有动静,如果有动静,狗就会被惊醒,然后就会汪汪的大叫,把主人惊醒,就立刻去抓坏人。
我最喜欢的动物 篇10
我过四岁生日的时候,爸爸送给我一条小狗,并取名为——"小布丁"。小布丁的眼睛像两颗黑玻璃球一样,鼻子上有两个小孔,嗅觉是谁也比不了的,就连几十米外的味道也不放过。还有那一张看不见的嘴巴,闭上似小球,张开似老虎一样的嘴,里面还有一排排锋利的牙齿。小布丁还有两只竖起来的大耳朵,听力可好了,它的绒毛是白色的,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每一次,我把小布丁的狗粮放在盆子里,小布丁第一时间就冲过来,一边冲过来一边喊着"旺旺"。好像在说:“谁也别抢我的好吃的。”跑上去了一脚把饭盆给压住了,又四处望了望,没有危险后就"咕嘟咕嘟"一下子吃完了。睡觉的时候要么就是横着睡觉,要么跟我一样,侧面弯着睡觉,从头到脚没有一个是直的,很是有趣!
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 篇11
泸定桥也从此名扬天下,但它却不是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应是位于云南省永平县杉阳乡与保山市水寨乡之间的澜沧江上的霁虹桥。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技史》中甚至称之为“世界现存的唯一最古老的铁索桥”。
霁虹桥的前身是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的“兰津桥”,当时该桥是用藤、竹编织而成的绳索吊桥,即我国史书典籍中所载的“緪桥”、“笮桥”和“绳桥”之类的桥。兰津桥的建成,对于促进当时永昌郡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如永昌地区丰富的物产,金、银、铜、铁等重要矿产,琥珀、翡翠、象牙等精制的装饰品以及孔雀、犀牛、大象等珍禽异兽,都曾通过该桥,辗转四川,源源不断进奉至中央朝廷;而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族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也大量传入永昌地区。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平定南中,西征的部分军队曾通过该桥进入永昌地区。一天先遣部队飞马向孔咀报告,说前面一大河挡住去路,无船可渡,只有一竹索桥贯穿两岸。待到孔明到得河岸,不禁也大为吃惊。只见脚下数十丈处浊浪翻腾,激起一片片水雾,连对岸也看不清楚,河水咆哮声响彻两岸,几里之外仍能听到,确实令人心颤!再看那桥,很明显,早已年久失修,过往行人也许并不成问题,但浩浩荡荡几十万人马,此桥肯定负载不起。于是孔明命令加速修造,使之坚固。据记载:该桥当时采用结实的竹子绞织成上二下四六条大索,上面用老藤按网状密密编织,再铺以厚实木板,竹索两端固定于两岸悬崖上凿出的石孔中。据说,当时开凿的穿索石孔,至今仍依稀可见。
到隋唐时期,兰津桥仍然是竹索吊桥,但桥的两端已出现了屋亭。元朝元贞年间将此桥改为木桥,建桥时恰逢天降濛濛细雨,该桥竣工后如长虹贯日,气势宏伟,时人遂将“兰津桥”改名为“霁虹桥”,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现存的霁虹桥,是明朝成化年间一位高僧募捐修建的。它以木为柱,以铁索横牵两岸,上无所凭,下无所倚,飘然悬空。后来屋亭、关楼和桥柱均毁于战火。至清康熙时期又加以重建,光绪年间重修,1931年还进行过修缮。其桥全长106米,由9股18条铁链组成。铁链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岸的博南山和罗岷山的峭壁上。桥的两端还建有屋亭、关楼。
该桥横跨在奔腾咆哮的峡谷江面上,气势雄伟壮观,位置极为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41年2月17日,日本侵略军企图截断滇缅公路,阻止滇西抗战,出动飞机242架次,空袭澜沧江上的霁虹桥、淦昌桥和功果桥。由于霁虹桥位居南端,它首遭轰炸。一日之内,数百枚炸弹云雨般落入桥面,木板飞溅,火光冲天,但铁索依然如故,似有神助。
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在中国远征军的缅北、滇西反攻中,该桥又多次遭轰炸,但还是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44年5月,滇西反攻战正式开始,战争异常激烈,在高黎贡山一带呈拉锯状态。霁虹桥是当时国民党军队补给线上的一支重要通道,自然就受到日军的格外“重视”。最惨烈的一次是在1944年5月23日,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从早到晚分四次扔下数百枚炸弹,但霁虹桥仍岿然不动,以古老的雄姿横飞于澜沧江上。
霁虹桥历经千年沧桑,几经天灾人祸,战争兵燹,屡毁屡建。无论从桥的建造时间,还是桥的造型规模,以及桥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来看,它都不愧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桥梁史上的奇迹。正因如此,历代诗人、游客为它题诗作赋,撰写游记,在桥边峭壁上,还有不少石刻。如明代吴鹏题之为“西南第一桥”;明人马继龙题有诗句:“沧江铁索跨长虹,鸟道从天一线通。”清康熙皇帝还特意为该桥钦赐“飞虹彼岸”匾额一方。新中国成立后,霁虹桥被列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古老的爬行动物 篇12
本刊讯8月13日, “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的易俗社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将在西安举行。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歌剧院分别为易俗社发来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贺电。
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 是著名的秦腔科班, 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歌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莫斯科大剧院贺信中说:“热烈祝贺易俗社百年纪念, 我们非常感谢贵社对于传承秦腔这一古老剧种作出的贡献。在此, 我们送上最衷心的祝贺。”而英国皇家歌剧院也发来了贺信:“值易俗社百年庆典之际, 请接受我们英国皇家剧院最诚挚的祝贺。我们非常赞赏贵社在秦腔领域所取得的成绩, 并为贵社将来的发展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为了迎接百年华诞, 易俗社从今年6月开始启动系列庆祝活动, 从惠民演出月到兄弟院团恭贺演出月, 天天有好戏, 段段皆精彩。
我最喜爱的动物 篇13
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虾
这对大虾真有趣!它们长着又细又长的胡子和易双明亮的眼睛,眼珠一突一突的。它们还长着一对厉害的钳子,如果你的手伸过去,准会钳得你哇哇大叫。它们的尾巴像一把小扇子,几对细长的脚在水里划动着。它们有时搂在一起,好像要打架。有时又好像手拉着手,好像在说:“走,我们一块儿去水晶宫玩吧!”
可爱的小花猫
最古老的爬行动物 篇14
爷爷家养了好几只小乌龟,它们个个活泼可爱。其中我最喜欢的也是最漂亮的一只,我为它取名为“欢欢”。欢欢背着一座浅绿色的“房子”。头呈三角形,头上有一对亮晶晶的小眼睛和一张扁扁的嘴巴。仔细看,还能发现两个针眼大的鼻孔呢。龟的四肢又短又扁;尾巴又细又小,像一根线头,在水里游动时,小尾巴一摆一摆的,可有意思了!
欢欢也是这些龟中最调皮的一个了。它不喜欢在水里待着,我就把它放在小院里,它爬进了土里。哈,弄得全身都是土了,等它再爬出来时,带出了一些土,把院子都弄脏了。我生气了要惩罚欢欢一下,我把它反过来,要它做“仰卧起坐”,这时它惊惶失措,四抓乱蹬,好像在说:“我的好主人,求求你放了我吧!我再也不敢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笑够了,才把他它放进水里,哼,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调皮!
欢欢还是最贪吃的呢!每次我把食物放到缸里时,乌龟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里面数欢欢抢得最多。它先把食物“藏”到一个角落里,在津津有味的消灭掉,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哪里? 篇15
可是,村落一般是自然聚居而成的,没有具体的建村年代,而我国的村落又鲜有村史,所以要想知道哪个村落最古老非常困难。然而,前段时间在浙东做村落考察时,我却意外地在宁波的河姆渡“发现”了最古老的村落。
它形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当然,它不再是活态的村落,早已化为一片大文化的遗址。尽管岁月遥不可及,但从留存在遗址中的丰富遗物,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那时的村落生活。
当时,先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凶险与艰辛,各种猛兽时时来袭,还不时遭遇雷电、大火、洪水、疾病等自然灾害。面对这些,人是孤立无援的,然而顽强与智慧的河姆渡人凭借自己的双手战胜了一切。他们用石头、木头、泥土、苇草,以及兽骨、鱼骨、鸟骨来制作各种工具与器具,猎杀野兽,盖房造屋,获取食物。而且还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人工栽种谷物,这可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走出的极其伟大的一步。这一步,使他们从居无定所的渔猎时代跨入了定居生活的农耕时代,从而将生命及其情感与土地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一种全新的生活由此开始了。
在这里,最早的农耕工具出现了,翻土的耒耜、点种的木棒、收割庄稼的镰、舀米的杵、盛粮的陶罐。当然,远不止这些,令人惊讶的还有河姆渡人非凡的才智和高超的技术。他们能把石锛打磨得像经过现代“机加工”那么细腻光滑,将骨针的针孔雕琢得又圆又小,箭镞和钻头造得锋利逼人。最叫人惊叹的,是他们发明了形制多样的榫卯与木构件,柱脚榫、梁头榫、燕尾榫、销钉榫等,直到现在我们的木工还在用这种榫卯。就凭着这些构件,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构筑起一座座坚固的干栏式建筑。
他们在这里过着群居式的生活,他们捕鱼猎兽,采集果实,耕种稻谷,驯养猪、牛、狗等家畜。因此,他们能吃到大米和有荤有素的食物。村中有一口水井,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水井。水井的出现使他们的村落生活更加安定,只有安定才能不断地积淀与建设。
物质生活稳定后,河姆渡人便开始追求更高级的生活——精神生活。
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已经很讲究物品的造型了。单是煮食烧饭的陶釜的式样就十分繁多,上边还雕刻着各种图案。各种工具上的装饰更是花样纷繁,这都体现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一块线刻的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出土的文物极品,上面用精细和流畅的阴线,刻划着两只昂奋欲腾的鸟与一轮灼热的太阳,鲜活生动,激情洋溢,不禁让我们看到了先人的精神向往。
更美好的艺术也在这个村落里出现了——音乐。这里发现的吹奏器骨哨,打击乐器木鼓,以及单孔的陶埙,都告诉我们这个原始村落的生活曾经多么生动。
从这些遗物中,能够鲜明地看出我们先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的祟尚,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种精神是村落核心与本质的精神,7000年来,它不一直是我们村落赖以衍存不败的精神定力和不断进取的动力吗?
应该说,河姆渡的村落已经较为成熟,不仅规模可观,而且具备一整套生产与生活的村落体系,拥有相当程度的村落文明。最古老村落既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初的聚落,也是社会形成的基地,文明的发祥地。今天的村落所有根本性的元素,河姆渡时期都已经有了,虽然那时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孩提时代”,但它告诉了我们村落的本质与意义。因此可以说,村落是我们最早的家园,是扎在大地上最深和最关键的根。
今天我们已进入比较高度的现代文明,但如果没有先人的创造,特别是对村落的创造,就不会有今天。我们感谢河姆渡人,因为他们创造了最早的村落,让我们认识到村落的意义与价值,使我们敬畏与珍惜古村落。
所以,在人类历史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当代,我们保护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也是为后代留下农耕历史的文明标本,让我们的后代对自己的文明永远有根可寻。
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 篇16
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去费城动物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可是我看到的最有趣的动物是猎豹。他们的重量是从四十六磅到一百六十磅。猎豹的皮毛是黄色的,身上还带有一些小黑点。这种颜色的皮毛更有利于它们隐藏和捕猎。猎豹和其他肉食动物的区别是它们脸上带有黑色的条纹,看起来凶猛极了。猎豹大多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面。它们还有特别好的视力,可以从五公里外看见猎物!可是现在,这种动物濒于灭绝。
我最爱猎豹闪电一般的速度。猎豹可以在两秒内达到时速六十五到七十五英里。猎豹是陆地上最快的动物。它们的腿特别强壮有力。我在打网球,踢足球时,都需要很强的爆发力和很快的速度,我也想像猎豹那样跑得快。
现在,你知道了为什么猎豹是我最喜欢的动物和为什么我会想像猎豹那样!这就是我非常喜欢猎豹的原因。
最喜欢的小动物 篇17
鸭子喜欢生活在水边。它像一位穿着白色衬衫的绅士,两只橘色的脚像穿着橘色的潜水靴。翅膀上面的黑色羽毛像乌黑的袖口,一个又橘又扁的铲子嘴上有一双黑珍珠似的眼睛,老是滴溜溜的转,好像在“找宝藏”。还有它那小尾巴,总是一摇一摆的,好像在统计时间。
鸭子脾气很好。一次,我扔给鸭子一些水果,但是“贪吃鬼”大鹅跑了过来,随着大鹅的脖子一上一下,水果就被它狼吞虎咽地吃得一干二净。我火冒三丈,要没有护栏,我早就把大鹅赶走了。但鸭子却眼睁睁地看着大鹅在它面前把美味的水果吃光。它真是一位有风度的绅士啊!
我和鸭子也经常玩游戏。我扔石子它去追,这是我们最爱的游戏。有时我把石子扔到水里,“咚”它那灵敏的小耳朵一听,推断那是食物,它像箭一样赶快下水,可是一无所获,连食物的影子都没有,它失望地叫了几声,好像在说:“咦,它在哪?难道食物飞走了?”我们一直玩这个游戏,但它从来不生气。它就是这么可爱!
地球上最神秘的古老民族 篇18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心地善良的王子,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座死气沉沉的古城。里面所有人都被女巫施了魔法,昏睡不醒。王子吻了公主之后,大家才苏醒过来,古城也恢复了昔日的欢乐与活力。”
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睡美人”的故事,它取材于玛雅文明的古老传说。传说中描述的古城,是位于现在洪都拉斯西部科潘小镇附近的玛雅古城。
自从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人们在中美洲陆续发现了100多座像科潘这样的古玛雅小城。但大家对玛雅文明的了解并没有增多,反而有了更多的震撼与疑惑。考古学家们细致地考察了这些古城遗址,从断壁残垣中,不难看出玛雅文明昔日的辉煌。很多古籍文献都表明:古玛雅人在农业、历法、天文、数学和建筑等方面,取得了惊人成就。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寻地球上最神秘的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又称“玉米文明”,因为古玛雅人最早培育出了玉米、土豆和西红柿等这些“全球美食”!这恐怕是玛雅文明中唯一没有疑问的问题了。
古玛雅人的历法和天文知识很精确,已经到了相当牛的程度。他们算出地球每年有365.2420天,和现代科学家算的结果误差仅为0.0002天。这就是说,约5000年才有仅仅1天的误差而已。还有他们算出金星每年有584天,与现代的计算结果相比,50年内的误差仅为7秒!要知道金星虽然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但离地球最近时也约有400万千米呢!
大家学习阿拉伯数字的时候,估计没有人会觉得很了不起吧!但是,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早发明“0”的,是古玛雅人。这比“阿拉伯数字”
这个概念从印度传到欧洲的时间早1000年呢。而且他们只使用一一点、一横与一个代表“0”的贝形符号,就能表示任何数字!你可别不信,今天的“万能工具”——电脑就是以类似原理进行工作的。
在建筑方面,古玛雅人也建造有金字塔,在上面体现出了和古埃及金字塔十分相似的“数字巧合”,可以说是古埃及金字塔的“孪生姐妹”。
就连消失,古玛雅人也搞得神秘莫测。公元909年的某一天,古玛雅人80%的人口突然明显地消失了,仅留下了那些神奇的建筑和后人无数的猜想。没人知道,那时那地,发生了什么。玛雅文明从此衰败。
面对玛雅文明留下的超级神秘的“遗产”,恐怕任何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问:古玛雅人是怎么做到的呢?要知道,当时的他们基本上不是住在树上,就是住在山洞里,以打猎、捕鱼为生,人民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就是原始状态嘛(唉,可怜的古玛雅人,还是社会主义好啊!)。他们一没有金属工具,二没有运输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凭借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生产工具(估计就是把石头绑在棍子上的工具了),便创造出了如此灿烂而辉煌的文明。类似的事情,恐怕也只有古埃及人能和他们相提并论了。
只有一点,是古埃及人和古玛雅人无法相比的,这就是预言能力。虽然玛雅文明在达到鼎盛时期之后突然衰落,但古玛雅人取得的成就,却使有些人对他们留下的“末世预言”深信不疑。
【最古老的爬行动物】推荐阅读:
世界最古老企业12-05
古老的现代12-08
《古老的面具》教案08-13
散文欣赏:古老的祝福11-02
古老与现代的有机结合11-17
20句古老的人生忠告09-09
古老的运河四年级作文10-15
古老的反义词是什么05-09
学校里古老的树作文06-26
唐海关于曹妃的古老传说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