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2024-12-17

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共9篇)

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1

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察右中旗第二中学 武文胜

初中物理总复习是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过程。总复习所涉及的内容多,时间短,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深入研究与探索。在认真分析近几年物理中考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复习策略及方法。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不断进步的基础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在去年的一年中,我把学生当成了我的朋友,在生活上给与他们关心,在学习上给与他们鼓励,我与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荣辱,同患难。

二、注重“双基”教学,夯实基础是我不断进步的保证

针对物理考试的命题特点,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前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归纳、总结出物理考试的命题特点:点多、面广、难度适中、深度不大。我在备课、授课、辅导、监测、纠偏和编制补救练习等诸环节中,都体现出这一主题:

(1)、紧扣课本——在讲授新课中我以课本为“本”,强化基本名词、基本概念、的记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识记,做到“遍地挖坑”——人人懂、个个会。

(2)、紧扣大纲——凡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逐个过关、一个不漏,分别针对大纲要求的层次“A”级的要求每位同学必须掌握,“B”级的要求每位同学能根据平时的配套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刨析、肢解、综合、分析和重组,切忌好高骛远、片面追求偏、难、怪,即不得“打井”。(3)、扎扎实实搞“三基”教学,切忌假、大、空。

三、科学的练习、讲评是我不断成长的关键。

物理教学中主要是练习和讲评,所以上好讲评课,做好习题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关键。在实际中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要“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精讲。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精讲。二是针对命题的重点、难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详讲,其他知识略讲。(2)精练。重点内容重复练,热点突出练,解题规范严格练。也就是根据高考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不搞撒大网捕小鱼,不搞题海战术,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重点知识要多练,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对常考的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并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选。老师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不要照搬照抄全盘接受,更不能被资料牵着鼻子走,不要做资料的奴隶,而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去粗取精,增删修改,取我所需,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4)精评。教师讲评应突出重点,重在指导。不是重复、重演一遍,不能以题论题。在讲课中,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加大覆盖面的教材组织,努力达到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要突出规范表达的训练指导。讲评并非老师唱独角戏,形式以多样化为好,可以老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还可以师生一起评、相互评。

四、把握命题方向,关注热点问题,调整复习对策。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分析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卷,在复习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通过观察、实验和计算等让学生来体验一些具体的东西,如中学生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多少,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为多少,把物理课本从地面上匀速捡到课桌上做功约多少等,建立基本的事实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热情和能力,应对基本事实的考查。二要在梳理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知道结论的得出方法和过程,通过对部分实验的设计或探究,应对物理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的考查。三要关注题目的改装和嫁接,关注课本的插图,联系生活实例来深化知识,提高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应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四要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拓宽知识面,来应对学科交叉问题。五要设计适度开放性试题,用好“能力训练”上便于学生发表见解的主观性训练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应对开放性试题。六要在复习中渗透课改精神,要重视物理与社会热点事件、科学前沿问题、现代文化的交融,来应对创新的素质型新题。

五、重点知识、薄弱环节专题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综合题,多数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要通过重点知识的专题复习,如如何测密度、如何测电阻、解题方法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理解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释疑解难,补缺补漏,如电路故障专题、实验专题、数据处理题专题等,通过专题复习,活化深化课本知识,注重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素质。当然,特别在复习的后阶段,还要注重各种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要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和应试状态,使学生的实际更切合于中考。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研究,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循已善诱、因利势导、克服和排除影响学生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以满腔的激情和信心投入到物理学习中,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2

一、恰当运用相关故事, 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学习电学知识时, 我给学生讲了法拉第的故事。在英国伦敦珍藏着一本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的科学日记, 上面记有从1821年到1831年的几千个“no”字, 一直到1831年8月29日, 才在日记本上出现“yes”。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法拉第从1820年到1831年历时11年研究“磁生电”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经过11年的艰辛努力他终于取得成功。由于他的发现, 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 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样既教育了学生学习要勤奋努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物理教学中, 针对学生情况, 经常对学生提问, 或者对学

生的提问采取反问的方式, 启发思维,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老师对学生的提问, 一般不是每个同学都愿意回答的, 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同学思想上有两怕, 一怕老师批评, 同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心中无数, 害怕答错了受批评, 当众丢脸;二怕同学讽刺讥笑。有的同学害怕其他同学说他在“出风头”“显耀自己”等等。这两怕成了老师在教学中提问的拦路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1. 听、读、写、答相结合。

培养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习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 可以先让学生听老师对问题的分析和启发, 或者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写出简明扼要的发言提纲。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回答问题有条理的好习惯, 扫除学生回答问题的知识障碍, 提高回答问题的效果。

2. 激发兴趣, 调动积极性。

要使学生乐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必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提问时不要局限于少数尖子生, 务必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回答提问的机会。对于积极回答提问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学生答非所问或者答错时, 老师要注意启发、引导, 解除学生的困窘状态, 不要使学生感觉到丢了面子。

提问有四戒:一戒对学生挖苦讽刺。当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 老师要耐心引导和启发, 不可严厉批评和指责;二戒临时信口开河, 提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提问有总体设计, 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层层相扣, 步步深入;三戒提问大而空、细而浅。老师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兴奋, 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艺术性;四戒提问过分频繁, 只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气氛热烈。提问后, 应该让学生有思考时间, 并且不宜过多地采用全班学生齐答形式, 以免使一些同学滥竽充数。总之, 老师对课堂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 要抓住知识的主要目标, 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

3.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既要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维活动回答问题, 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老师要高度重视。有时不能有问必答, 有时需要因势利导, 对学生进行反问, 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动脑筋解决问题。老师从反问学生的过程中, 要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问题的根源何在, 以便不断改进教学。在教学中,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同学在作练习时, 粗枝大叶, 题意都没有弄明白, 就下笔做题, 把题做错了, 就向老师问答案;有时无法下笔, 就问老师如何解。对于这种情况的提问最好由老师提出反问, 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 特别是题中关键之处, 让其反复读、反复思, 弄清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过程。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反问时一定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不要把学生全部都问得无言对答, 更不要把反问变成了审问。

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考查的主要内容,但知识内容的难度有所降低,广度有所拓宽,打破了传统的重、难点知识的划分。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所谓应用题所涉及的知识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所谓信息题所涉及的知識已游离于课本,但最终所考查的仍立足于课本知识,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物理复习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应有所调整。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和发现,可能都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高三物理复习的教学过程,应在一个“精"字上做文章。

“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精讲。高考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犯错的地方详讲,其它知识略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出现厌倦心理和畏惧心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的大脑动起来。

2.精练。针对高考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犯错的地方多练。根据高考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不搞撒大网捕小鱼,不搞题海战术,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重点知识要多练,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对常考的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并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选。每一本复习资料都有自己的特点,什么才是最适合学生的,需要一个“选"字。因此老师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不要照搬照抄全盘接受,更不能被资料牵着鼻子走,而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去粗取精,取我所需,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4.精评。对试卷和模拟套题考后,不要从头到尾逐个讲评,甚至每个题详细讲评。所谓精评就是画龙点睛,对有代表性、典型性、迷惑性的问题着重评,学生都会的题目只需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讲评并非老师唱独角戏,形式以多样化为好,可以老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还可以师生共评。

二、做好限时训练与挫折训练。

高考的严肃性是我们共知的,在考试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为一个题目费心费力却不一定取得满意的结果,从近年学生对物理综合试题时间不充足的反映出发,做好限时训练与挫折训练对于学生复习效果的提高非常有益。

1.定时训练,提高作题速度与作题的正确率。很多学生作题时速度太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做好限时训练。单元复习结束时,为了检验复习效果我们通常要进行检测,在检测时一定要规定好时间,在规定时间内无论学生完成的怎样一定要收起来,在学生形成考试就是做习题的轻松理念。练习的次数多了,作题速度和正确率会自然的提高。

2.挫折训练,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考题中一定会出现让学生迷茫、难度较大的题目,为减少这些题目对学生的不利影响,要求我们在平时要多做相关训练。测验题中,我们可以把较难的题目放在任何位置,甚至专门设计再靠前的位置。在同学们完成试题时会按难题在最后的思维习惯处理,当遇到拦路虎时看他们会不会避开或者是否戒除急躁心理去沉着处理;在测验结果公布后,当成绩不理想时看他们如何对待。适时地进行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当他们遇到难题时才能不慌乱,冷静地去处理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三、瞄准“中档题”,注意对“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高考命题改革一个令人瞩目的举措是命题思想由“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转变。《考试说明》明确指出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如果说通过第一轮复习已经逐步建立起物理学的知识系统,那么第二轮复习就应当侧重在提高能力上下工夫。由于不同考生的差异和对知识体系的把握程度不一,因此拾遗补漏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第二轮复习阶段中不宜大量做题,尤其不宜脱离自己的知识基础去解那些过难的题。目标应是瞄准中档题,真正吃透题中描写的物理图景,扎扎实实稳步前进。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以分一些精力研究历届高考卷中难度较高的压轴题,以求得更好的成绩。根据近年物理高考的趋势,考生应特别注意提高自己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历年高考题不难发现物理压轴题的解算都有较高的数学运用的要求,所以提高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对物理高考大有裨益。

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4

从初中物理新标准来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用规律的自然科学,必须从以下几点来考虑才能完成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要抓好基础知识的传导

我们知道,物理课是初二年级开始的一门新学科,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但是,若这种新鲜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新奇上,老师不及时深化,那么这也将是教学的失败。所以,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首先要抓好基础知识的传导。作为老师而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地做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解决好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将这些引入到教学课件和教学实验器材中。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要求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并且了解新能源的应用,能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老师可以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比如以两个小磁铁之间的磁性推动了小木车的快速运动,两个物体的撞击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现场试验。还可以以现实案例或者以多媒体的形式做成动态的幻灯片来宣传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提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前自己查资料,从而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二、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学新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有一点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过程,能学会简单的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并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还能及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学会利用不同渠道收集所需要的科学信息,形成自己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并能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判断意识,还能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与此同时,教学工作者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在课下设计实验,或者根据课外的资料,来模拟物理实验过程,加强学生物理实验动手能力。并且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实验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讨论记录,教师则做好实验分析总结。

三、师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和谐课堂,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因此,构建愉悦和谐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和谐课堂,才能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在和谐的课堂上是完全可以形成并达到这一目标的。在和谐的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以学生对老师的喜爱,能把这种喜爱转移到课堂上去,能高效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容易接受知识和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还能使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他的想法、学习中的困难和快乐,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

教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以生活实例来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来带动学生思维的运转,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高认知兴趣,培养求实的探索科学的作风。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参与的程度在一个集体中也是有所差别的。因此,和谐的课堂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现差异化的教学培养模式,尽量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接受知识的传播,从而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1] 吴彬.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做好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J].数理化学习,2009(11).[2] 李家谏.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物理课堂

[J].数理化学习,2009(11).[3] 沈亮.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数理化学习,2009(12).[4] 张春晖.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探究

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5

吴海印

有幸路上这次新课改浪潮,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那是新课标知识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新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合作教学方法几乎没什么可供直接学习模仿的案例,教师要花更多时间更大精力去理解消化教材,思考教法,查询资料,形成全新的教案,才能教给学生。机遇---是不管有几十年经验的高级老教师还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课改后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自己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是我在物理新课改教学的几点心得。

首先,通过直观演示要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现象模型时,对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例如在讲解重心的位置这一知识时,用一根金属丝拉直时重心在中间,而弯成圆环时重心则在圆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个简单的直观演示,很快就会使学生明白并理解知识。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抓住基础、放慢速度、面向全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过去我们培养学生时主要是以高考为指挥,往往更多关注参与高考的那部分学生,而现在新课程注重全民教育,要求培养每一个学生成“才”。与此相呼应的,新教改注重结构上的选择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注重内容的时代性,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思想;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着抓住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在起始教学过程中放慢速度,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案和练习方案,使最大多数的学生尽快树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门。第三,.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已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老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第四,布置作业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布置作业时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全部学生做一样的作业。这样做老师自己是省事了不少,但是从学生的发展来说,这种做法是存在弊端的。教师布置作业时,决不应是随意的、盲目的,想起什么布置什么,而应有一定的针对性,这应是教师在作业布置当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在一个班级里面,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很大,水平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如果布置学生做相同的作业,往往会出现成绩基本能够完成,所以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选做作业”则在难度上有所增加,要求学生能够较灵活、更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完成,每个同学可视自己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做。这种方法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表现为好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而差生抄作业的现象也减少

了,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好起来了。当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选择(或者自编)不同层次要求的、有针对性的题目,还给教师批改作业增加了难度。但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第五,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早在1910 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6

作者:希来

摘要:新时代的物理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国际的教育目标接轨。如何在物理课堂上来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通过解读2001年《物理课程目标》和2011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在试验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和身边的资源,采用“研究性学习”法,才能到达教育部规定的这一目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主体作用、主导地位、开放性、兴趣、激发。

《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放在并列的位置,充分强调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渗透“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应用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首先,老师必须有转变教学方式的意识。从时代背景来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确实已势在必行,即实验课上必须加强“研究性学习”。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原有的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已经很难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已势在必行。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的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寻求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方式。

2、实验课堂上“研究性学习”切实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学地位。

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是以问题引领课堂,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都由学生来完成。要充分尊重学生,允许他们异想天开,没有固定的探究模式,对他们提出的每一种方案都不妄加评论,而是引导他们用实验来验证。例如:在测量50ml水的质量的实验中,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讨论差不多之后,这时老师强调:“要较精确地测量”,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给学生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深实验的准确性,让他们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时我们会看到学生的做法有了较大的区别,问题之一出在这个实验中先用量筒测50ml水的体积后要把水倒入一个水杯中,再用天平来测它的质量。那么学生从量筒里倒出来的水是否就是50ml的水呢?因为量筒原来是干净的,倒水时量筒的杯壁附着一些水滴了,这样倒出来的水就比50ml少。问题之二是在用来测质量的那个水杯,应该先称量它的质量再把量筒的水倒在它里面,还是称量完水杯和水的总质量,再把水倒丢再来称水杯的质量再相减?这时组内的同学会在互相争论和交流与合作中选出最好的方法,最终达到了老师以问题主导,学生成为提出方案、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主人,体现了学生的主学地位。

3、“研究性学习”增加了实验课堂上的开放性,尽可能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学习环境是开放的,课堂与社会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呼应,组与组之间的互补,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这种思维环境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建立在自己对问题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同时在组内的交流过程中,又接触到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点,也接触到其他小组对问题的不同感性认识和不同的理性思维,当然,也有老师的思维启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思维环境,而这样的思维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不是简单的1加1等于2的思维相加。例如,在八年级“光的折射”的教学中,老师提出光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提供的有红光和绿光)?之后组内的同学开始分工合作,让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大部分同学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即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再增大。但有一个小组居然先列表在做实验,入射角改变了3次,并且把每次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都填在列好的表中,用红光和绿光分别做了一次。得出了与其它组一样的结论就是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但是他们还发现了问题:在入射角相同的情况下,红光的折射角比绿光的折射角大。在老师的引导下,其它组的同学也加入了“热火朝天”的讨论交流之中,最后学生们得出了一个超乎老师想象的结论:“同一种物质对不同颜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这在传统的接受教学中是无法得出的结论,老师也不敢多拓展和延伸,以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方式,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激发他们去关心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推动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事。

4、“研究性学习”注重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班上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和谐班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契机。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体验,因为自身体验最清楚也最容易得出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前,就要努力地创设课堂活动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物理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的成功体验方面有着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替代不了的地位和独特功能。例如,九年级物理中的串并联电路中,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桌上的器材,连接一个电路,让灯泡亮起来?学生成功联出来之后,我又再增加一点难度,要求学生的电路里必须有两个灯泡且两灯泡都是亮的,现在学生电路中出现两种不同的接法,即有的同学的灯泡是并联,有的是串联的,这时老师不慌下串并联的定义,老师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小难度,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电路里用一个开关控制一盏灯,在组内同学的交流与合作中最终都做出来了,这时老师在把并联和串联的定义下出来,学生很快就理解他们的区别和联系,记忆深刻。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都体验到了成功,激发了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同学在交流与合作中互相取长补短,互相羡慕对方的智慧和聪明,互相尊敬,团结友爱,组内之间和组与组之间更加团结,增强了凝聚力,班上更加和谐,学习兴趣被点燃。一个实验过程很简单的实验,由于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向深刻,使课堂变得丰满而精彩,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以上就是我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做法,这里我谈了几种研究性学习的优点,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每个实验的教学的过程中都全部

《数学物理方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关键词:《数学物理方程》,教学效果,教学经验,解决方案

0 引言

《数学物理方程》以来源于物理、化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偏微分方程(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数学模型的导出和各类定解问题的求解方法,讨论三类典型方程的适定性基本理论,对提高数学专业人才的数学素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务工科学科的功能异常显著。数学学科本身各分支联系日趋密切,数学物理方程是沟通数学各分支的重要桥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微分几何(1)。有别于其他课程,《数学物理方程》把数学理论、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了,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有极大的功效。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应用来看,《数学物理方程》课程都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为此,各高校纷纷建立网络精品课程[1,2],对教学方式、方法加以改进。教学研究论文亦层出不穷[3,4]。

然而,《数学物理方程》始终是本科理科和工科专业课程中的硬骨头,学生在学习之初兴趣浓烈,随着课程深入,积极性马上降温,期末成绩普遍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我们将其归结为如下几点:第一,课程的知识点多,涉及面极其广泛,学好这门课程十分辛苦;第二,对于数学专业学生而言,不熟悉物理背景知识导致理解困难,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数学基础欠缺导致学习吃力;第三,这个课程主要以偏微分方程为研究对象,数学推导过程繁琐,所得到的结果形式复杂,往往以积分或者级数形式表达,其中还免不了使用三角函数或者特殊函数,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第四,该课程与数学其他分支如《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等课程联系密切,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衔接不畅,学习积极性受挫。

本文针对上述分析得出的问题症结,梳理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提出五点想法,以期在《数学物理方程》教学改革中抛砖引玉。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一直努力坚守的事业,热切期盼本课程成为一门生动的、充满现代气息的课程。

1 个人体会(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

1.1 加强背景故事介绍,增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复杂知识的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数学物理方程中所研究的几类方程的导出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富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例如Russell与Kd V方程的导出就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此外,达朗贝尔(d′Alembert)对弦振动方程,Fourier对热传导方程的研究过程所折射出的科学精神也是特别值得向学生介绍的。现举两例加以说明。

热传导方程:Fourier在1807年就提交了第一篇关于热传导的论文,当时Laplace(1749-1827)和Lagrange(1736-1813)等人是评阅人,Fourier在1811年呈上修改过的论文,并得到奖金,但未发表在当时法国科学院《报告》上,1922年Fourier发表了他的名著《热的解析理论》,两年后Fourier成为科学院秘书,把1811年修改过的论文,发表在科学院《报告》。《热的解析理论》该书研究了有限长杆上的热传导方程的混合初边值问题的解,并用今天熟知的分离变量法将解写成级数。最后一部分讨论半无限长杆上的温度分布,得到Fourier积分,也就是Fourier变换。

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可以立刻提高将学生学习兴趣。有心的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适当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不要愤世嫉俗,人情冷暖古今中外概莫能免,以平常心面对社会现实乃明智之举。

Kd V方程:1834年英国科学家Russell在第十四届科学进展大会(14th meeting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上以《论波动》(Report on Waves)为题生动地描述了他是如何发现孤立波的。因为这个发现在当时看来太违背常理,多次遭到当时权威人物的否定。可是,Russell在自家后花园建立池塘力图重复自己所看到的场景,虽然最终未能实现,科学精神足以让人敬仰。

如果老师用英语深情重现Russell在第十四届科学进展大会报告的情景,效果将是可以预期的(此处作为资料给出这段话:I waobserving the motion of a boat which was rapidly drawn along a narrow channel by a pair of horses,when the boat suddenly stopped not so th mass of water in the channel which it had put in motion;it accumulated round the prow of the vessel in a state of violent agitation,then suddenl leaving it behind,rolled forward with great velocity,assuming the form o a large solitary elevation,a rounded,smooth and well-defined heap o water,which continued its course along the channel apparently withou change of form or diminution of speed.I followed it on horseback,and overtook it still rolling on at a rate of some eight or nine miles an hour preserving its original figure some thirty feet long and a foot to a foot and a half in height.Its height gradually diminished,and after a chase of on or two miles I lost it in the windings of the channel.Such,in the month of August 1834,was my first chance interview with that singular and beautiful phenomenon which I have called the Wave of Translation[5].)。

1.2 注意前后课程衔接,化解理解困难

《数学物理方程》除了与现实联系紧密,还与其他数学分支关系密切。与《数学物理方程》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莫过于《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可是,这些课程本身难度大,《数学物理方程》中用到的知识点也是当中的难点,例如散度定理,链式法则,常系数高阶常微分方程的求解等。

《数学物理方程》是高年级课程,数学学科的环环相扣的特征决定了老师授课必须适时注意回顾旧知识,只有做好、做足承上启下的衔接工作,学生听课才不至于脑子“断电”。

例1在讲分离变量法时,必须及时给学生回顾《常微分方程》中的常系数方程求解方法,否则,分离变量所得的常微分方程的求解也会被卡住。又比如《数学分析》中的Fourier级数展开定理本身就不容易记住,如果不及时回顾,学生很有可能在最终确定级数解的系数时不知所以然,而在求解的最后一步卡住。

例2在讲授能量不等式之前,必须花一定时间全面总结《数学分析》中的积分定理,即Green公式,Gauss公式,Stokes公式等。尤其必要补充《数学分析》课后习题中给出的[6]

甚至一般的散度定理。我们的经验是专门制作一个课时的课件系统地加以介绍。

例3回顾常微分方程的通解结构,帮助理解记忆偏微分方程通解结构。给学生交待:对于常微分方程而言,方程是几阶的,它的通解中就包含几个任意常数。据此引导学生类比得出:对于偏微分方程而言,方程是几阶的,它的通解中就包含几个任意函数。此外,结合数学分析,在课程开始阶段引导学生推出如下简单微分方程的通解也是极其必要的。

其中f(·)为任意连续可微函数;

其中f(·),g(·)为任意连续可微函数。

1.3 挖掘物理背景,提高记忆效果

《数学物理方程》相对其他数学基础课程的优势在于应用性,每一个公式,每一条定理都来源于物理规律。把物理背景交代清楚,学生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困难便可大大减轻,学习兴趣也会明显提升。例如波动方程的推导,既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F=ma”推导,也可以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冲量=动量改变量”推导;由于“热量从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所以热传导方程关于时间是不可逆的。教师结合物理规律来讲解,学生结合熟识的物理规律来学习和记忆,自然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初学者对哪怕形式最简单的初边值问题

也是望而生畏的。我们的经验是,通过用“F=ma”和“冲量=动量改变量”两个物理规律建立方程的过程,学生对弦振动建模已有较深的认识,只是对附加的初、边值条件很茫然,此时不宜立刻进入达朗贝尔公式和分离变量法来求解。这里我们可以设计例题讲解初值条件和三类边界条件,使之认清定解条件的物理意义,就可以加强印象,既深化了对整个弦振动模型式(3)的理解,又可帮助记忆。

初值条件的认识:

例1在d处将弦拉到h处静止(如图),则初始位置φ(x)有表达式:

例2弦静止于平衡位置,经敲击后开始振动,求初始位移φ(x)和速度准(x)。

三类边界条件的认识:

例1(Dirichlet条件)长为l的弦两端固定,则u(0,t)=u(l,t)=0。

例2(Neumann条件)弦的端点自由滑动,即端点不受垂直方向力的作用,从而张力在垂直方向的分量为零,即ux(0,t)=ux(l,t)=0。

例3(Robin条件)弦的端点固定在弹性支撑上(弹性系数分别设为k1,k2)。根据胡克(Hooke)定律,

在上述特殊例子讲解的基础上,再总结出三类边界条件,学生往往就可以接受了。

1.4 突出问题实质,绕开复杂计算、证明

《数学物理方程》的计算和证明都是异常复杂的,基础稍差的学生就有可能因为畏惧困难而中途放弃。对于高年级学生,点拨思路远比公式演算重要,他们已经脱离了计算的阶段了,因为那不是数学的本质。《数学物理方程》求解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化偏微分方程为常微分方程”[4],分离变量法,Fourier变换法,Laplace变换法无不体现这一原则,讲课过程中应集中精力引导学生“化偏微分方程为常微分方程”,而不是把时间精力耗费在具体的计算上。变分法思想其实就是“求泛函的极值点”,这是又一个本质的东西,教师应根据函数极值的求法,引导学生找“驻点”并最终解决问题,计算当然是次要的东西。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只讲结构和思路,抓住问题本质,给予学生方法论的引导,才能稳定其情绪,帮助建立信心。下面举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对于

通过变换:

可将方程式(3)化成

从式(1)发现其通解为:

据此,对于波动方程

可以联想到完全平方式,形式上将其分解[7]

学生立即可以根据式(6)去推测式(7)的通解形式:

在上述处理过程中,避免了由式(7)化成uξη(ξ,η)=0的十分复杂的过程,但是,上述求解过程也并没有忽略了这种变量替换的思想,实际上包含在由式(4)化为式(5)的过程中了。

1.5 借助数学软件辅助教学,培养应用数学物理方程的意识

Matlab,Maple,Mathematic等数学软件都具有强大的处理微分方程的能力,例如Matlab工具箱中的PDE包可以用于求解三类典型二阶偏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掌握起来容易,使用起来方便(2),还可以通过图像直观地演示所得的解[8]。Matlab还有强大的符号运算能力,也可以用于求解通解。其实符号运算功能Maple比Matlab稍胜一筹。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现场演示一两个例子,并布置相关习题,学生积极性可以极大地调动起来,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运用微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理论改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实践改革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学改革不要拘泥于形式,套用邓小平同志经济改革经验之谈:白猫黑猫能逮住耗子的就是好猫,可谓是恰如其分。而且,他人成功经验往往不可复制。所以,教学改革是没有止境的,怎么研究都不过分,这就是教学改革的困扰之所在,也是教学改革的魅力之所在。本文只是个人经验的总结,其适用面的大小无法预知,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便心满意足了!

参考文献

[1]http://lgxy.jnu.edu.cn/sxwlfc/Content.Asp?m=24(暨南大学数学物理方程精品课程,负责人:马宏伟)[OL].

[2]http://desktop.swpu.edu.cn:8000/C1138/zcr-1.htm(西南石油大学数学物理方程精品课程网站,负责人:吴小庆)[OL].

[3]王琦.“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

[4]李芳,薛波,曹建莉.“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改革试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22-25.

[5]L.Rosier,B-Y.Zhang,Control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Kortewege-de Vries equation:recent progress[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2009,22:647-682.

[6]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下册[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姜礼尚,陈亚浙,等.数学物理方程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薛定宇,陈阳泉.高等应用数学问题的Matlab求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于中考物理复习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关键词】中考;物理教学;复习

一、引言

中考物理复习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系统的再学习,让学生加强训练、加深理解,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题目的举一反三。但是目前中考物理复习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而进行灌输式的概念复习和泛滥的题海战术,复习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必要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使得本来就周期较长的复习课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学生复习课后的作业负担大。笔者意图根据近年物理中考复习授课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二、中考物理复习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到中考复习阶段,其直接目标无疑是希望通过复习保证学生在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然而对于教师而言,这一直接目标的达成却需要更加科学化、艺术化的手段。“学习中心论”要求教师主导的授课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机结合,“教学并重”,既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指导、调控和组织作用,又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激发、调动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具体到中考物理复习教学中,则是达到以下要求:首先,保证学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全面、系统的掌握,使单一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知识网;其次,根据学生平时学习复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培养学生对同一类问题在新情境、新角度下联想的能力;最后,建立一种宽松、理解、鼓励的复习教学环境,防止学生的思维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下处于禁锢状态而无法正常发散,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

在教学方式层面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分组学习、互助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具体来讲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特点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帮助小组确定各自学习目标,鼓励小组成员互相进行复述识记、笔记注解、技能练习、求助式交流等,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论述交流自己的看法,锻炼自身的物理学习能力。期间,教师根据小组学习进度给予对应性的指导。在阶段性学习结束,教师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测验,统计个体分数,评比小组总分,奖励优秀小组。

三、中考物理復习教学的具体安排

实践经验证明,中考物理复习分为“三轮复习”是最有效和科学的。

第一轮复习时间大约为50天,是三轮复习中耗时最长的,也是复习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一轮复习以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为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研习物理课标,紧抓大纲和教材,明确中考对各章、各知识块的知识点的能级要求、考试新动向、考试的重点、难点、学生的薄弱点,选择合适的典型例题和针对性练习。

复习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压力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在此问题之上追问“为什么要引入压强的概念?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继而再引发学生思考怎么测量压强?计算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压力和压强之间有什么关系?改变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在对基本规律的理解上,复习时应该多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杠杆平衡原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其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利用杠杆原理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中,命题更多地重视考查科学研究方法。所以在复习中还应该灌输学生物理实验方法的概念。比如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滑动摩擦力,液体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导体的电阻大小、电流做功的多少、电流的产生热量的多少,哪些因素会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都要用到“控制变量法”;而研究电流产生的效应可以认识无法目视、触摸的电流、通过磁场产生的作用可以了解磁场的存在、用电磁铁吸大头针可以判断电磁的强弱,这些都是“转换法”的应用;曹冲称象、平面镜成像实验、判断几个力合力则是运用等效替代法。

第二轮复习时间大约为30天,这一阶段是以专题复习为脉络,强化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程度,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训练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教师需要做到打破章节的界限,挖掘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关注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利用专题教学来提炼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比如,将初中物理中有联系的知识点组合可以大致分成声、电、光、力、热等板块,各板块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可以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而对于能够起到链接作用的知识点进行深化。例如“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探究欧姆定律”、“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测定小灯泡的电阻”等实验中都要用到滑动电阻器。那么在这些实验中,作为重要器材的滑动变阻器分别有什么作用?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电学实验有更加系统化的理解。

第三轮复习时间为20天,主要进行习题训练和模拟测试。这一轮复习时间较短,主要起是规范答题、查漏补缺的作用,使学生适应中考的能力要求,熟练使用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提高答题速度,增强学生考试的信心。

该阶段应强调“反思”的作用,一味搞题海战术并不能使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应该通过练、评、交流等形式,对易错点、平时忽视掉的问题进行强化。还应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比如,最近有哪些科学技术发明、时事热点新闻里有没有与物理相关的问题等。

四、中考物理复习教学的建议

1.深化教材的作用

物理教学与命题无疑都是以教材为依托的引申和组合。“依本扣纲”虽然是教学中的必备理念,但是教材的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被充分挖掘。比如,新教材中有很多小栏目通常被教师略过,但是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很有作用,也极有可能成为中考命题的来源点。

2.充分运用图形与实验

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也是进一步物理学习深造的敲门砖。中考物理中可能出现作图和识图的内容有简单的机械图、力的示意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如果训练学生能熟练地画出图形,就会很容易地看出题目的解题关键何在,准确得出物理规律,加快解题速度。而物理实验不仅仅是教师为了完成课标要求而作,实验的关键是给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能成为物理学习突破瓶颈的有效措施。

3.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这就使得其与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中考中也时常出现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物理问题,因此引发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物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向学生提问教室的照明灯你能画出电路图吗?厕所里的声控灯原理是什么?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以此来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考物理复习教学不仅是对旧知识的重复或者对习题的大量训练,应该是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当然,教学方法并不固定,但是只有真正能提高复习有效性和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从容面对中考。

参考文献:

[1]董海弟.中考物理复习方略简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03);

[2]王鹏.中考物理总复习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2(25);

[3]刘征禧.实验教学在中考物理复习教学中的魅力和功能[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3(06);

高一物理教学的几点见解 篇9

胡德卫 陕西省白河县第三中学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高中物理教学对年青教师是一个考验,必须做好初高中情感衔接,重视非智力因素,关注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思维转变,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 物理教学;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启发与引导

说到物理学,在很多人眼中认为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并且很多人谈到物理总会用“偏、难、旧”三个字来形容,甚至造成很多学生谈物理色变。做为一名基层物理教师,我也经常在思索这些问题,今年我校迎来了高中物理新课改,我很兴奋,并有幸参加了新课改培训,感受颇丰。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思索已久,谈点小小的看法。

一、初高中衔接的几点思考(一)做好情感衔接,重视非智力因素

对学生来讲,学习的信心和锐气是很重要的。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要从初中物理的科普性教育上升到高中物理的定量研究,不论是从物理概念的认识形成,还是物理规律的理解掌握,再到物理问题的应用计算,也不管是知识上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还是学习方法上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程的转化,所有这些对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讲都是不小的台阶。要跃上这些台阶,没有一个过程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心理上遭遇挫折时,不要过多地批评指责,更不应该挖苦打击;应多给予心灵上的抚平开导,多在学习上帮助指导。

(二)做好知识与方法的衔接,关注智力因素

刚上高中的学生,除极个别外,大多对学好物理有强烈的愿望,但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却不一定合适。详细分析,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思维)观念的转化

学生总是习惯于想当然。有些学生在遇到新的物理概念或物理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相矛盾时,不是主动地修正原有的旧观念旧知识,以适应新思维新观念的需要,也不主动建立起新的学习方法,而是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妨碍学习的顺利进展。如弄不清力和运动的关系,一看到物体运动,便认为一定存在一个使它运动的力;认为物体受到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而不做具体分析;常遗漏矢量的方向等等。

2.抓不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摆不正定性与定量的联系

由于初中的教学主要是定性了解物理现象,定量计算较少,学生具体的形象思维成了习惯,往往抓不住表面现象和内在本质的关系,或者以偏代全,以表面现象替代本质属性。如对万有引力定律

学生只是当成一个计算公式,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本质意义,即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在问到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何种物体时,都回答只对质点成立。还有把握不好定性与定量关系,逢问题必列式求解。实际上很多问题只有在定性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定量分析。如牛顿第二定律,只有在定性理解

后,才能得出

F=ma的定量关系。有些习题,只需定性分析就可以解决,不必花时间进行定量计算。如质量为m的物体A以速度v向右运动,与静止的质量为M的物体B发生碰撞后速度为v,求碰撞后的总动量。有的学生就列式计算B的速度再求动量,实际上只需定性分析动量守恒马上可得出碰后总动量为mv,方向向右。

3.思维单一化,不习惯分析物理过程

初中研究的问题,一般都是只有唯一解问题,开放性的问题较少,学生形成一种单一思维习惯。高中物理中,很多问题的解往往是开放性的,在条件不明确的情况下,应进行必要的讨论。如曲线运动中,一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撤去其中一个力,物体将做什么运动?撤去一个力后物体受合外力不为零,且与初速度方向至少有三种情况,故至少有三种解,学生往往遗漏答案。又如临界值问题,临界值形成的条件通常是隐蔽的。如一小球用细绳一端固定在小车斜面上(图1),当小车以加速度a向左运动时,求连接小球细绳的拉力。这里小球与斜面间压力为零是一个临界状态,对应有一个临界加速度定出,将加速度a与

比较才能具体求出绳的拉力。,只有先确遇到类似情况,学生往往不会先分析而后求解,于是有的得出一个答案就完事,有的直接应用牛顿定律求解而出错。

4.应用数学知识不足 初中尽管也有一些定量计算,但用到的数学工具主要是代数,尤其是在新课程下,对数学知识要求更低。由于初中阶段缺乏必要的训练,高中数学课程进度滞后,学生使用数学工具非常不顺手,运算出错率很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深入和提高。

以上情况尽管历届学生也存在,但本届学生更为突出。因此教师应在这几个方面多下功夫,做到低起点,善诱导,不厌烦,帮助学生迈上这个台阶。

进行必要的讨论。如曲线运动中,一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撤去其中一个力,物体将做什么运动?撤去一个力后物体受合外力不为零,且与初速度方向至少有三种情况,故至少有三种解,学生往往遗漏答案。又如临界值问题,临界值形成的条件通常是隐蔽的。如一小球用细绳一端固定在小车斜面上(图1),当小车以加速度a向左运动时,求连接小球细绳的拉力。这里小球与斜面间压力为零是一个临界状态,对应有一个临界加速度将加速度a与比较才能具体求出绳的拉力。,只有先确定出,遇到类似情况,学生往往不会先分析而后求解,于是有的得出一个答案就完事,有的直接应用牛顿定律求解而出错。

二、教师遇到的新挑战

首先,面对这种新挑战,教师不能停留于表面、就事论事,必需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站在理论的高度,指导和进行学科教育。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 的认知取向,“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有时认为心理像计算机那样工作”。同样存在着硬盘——永久性记忆(包括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内存——工作记忆(包括控制加工器,分配注意和各种身心反应),输入系统——各种感官感觉系统。硬盘越大,存储永久记忆(物理知识,概念规律)越多;内存越大,工作记忆(将物理事实与概念规律进行比较运算)效率越高。这样将感官输入的信号与存贮的知识对比,抽象概括,最后形成新的认知。思维过程具体又可分为准备、酝酿、豁朗期、验证期等加工过程。教学就要遵循这样的认知过程,讲透概念,讲明方法,引导思考,把握好物理概念和习题教学的和谐统一。前面讲的学生出现的几种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不难理解。按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的发生认识论,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运算期转入形式运算期,思维也正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学生出现的问题,正是错误地应用了具体运算模式替代了正确的形式运算模式的结果。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认知“内化”,促进学生从自发的“内化”进入到自觉的“内化”。“人的认知的‘内化’是自发的,不自觉的,人的自发认知‘内化’有时是正确的,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但是自发的认识‘内化’时常是不准确的,不完全的,甚至是错误的,”如前面讲的,用单一的、片面的、固定的思维习惯看待物理问题。这些都是认识的自发内化的结果。

认知的自觉“内化”,就是要做到“包括从客观现象,中间经过感觉,形成表象,上升到概念、运算和运算模式”。具体讲,做到认知的自觉“内化”,就要通过对比,去伪存真;通过联想拓展思维的缜密性;通过练习运算,培养应用数学工具能力;通过逻辑分析,掌握批判的思维观念接受新知识,不断反省自己。这与新课标强调的加强探究性学习是一致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自发和自觉地参与到学科教学之中,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要重视错题的研究和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对物理知识多遍教学的效果,往往比不上一次运用反面案例的教学效果(佯谬法)。因为正面教学学生可能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内心深处拒绝认识的内化。而用佯谬法教学,对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的冲击要强得多。如子弹打穿静止水平面上的长为d的木块,使木块产生位移s,则子弹对木块做功是fd。就在学生点头认可时,教师再指出这是错误的,学生震动很大,进一步分析子弹对木块做功是f(d+s),fd不是子弹做的功,是摩擦力做功转化成系统的热,学生记忆牢固。

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避免功利性,确实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国家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现在的高中教育让人担心,一切围着高考转。学生在校的学习,高考是重要的学习任务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任务。从育人的角度,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确立的课程教育新理念,是新课标追求的教育教学效果。但在这方面学校教育有些被削弱了。这将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深思。

三、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只要适合自己,能促进学习的发展就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共性,下面提三点供参考。

(一)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包含: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学习上之所以遇到困难,很大部分是思维方法不对,这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定势等的影响。学生存在的这种思维障碍,可以通过做习题这一途径经过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慢慢得到纠正。我们要求学生做习题要按步骤,讲规范,其目的就是要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法。更何况良好的思维方法,不仅对现在学习有用,还将让学生受用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做练习的目的,就不是单纯为了解习题,而是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

(二)要学会建立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物理问题千变万化,物理方法多种多样,但再复杂再纷繁也有它的内在规律。抓住主要矛盾,略去次要因素,就可建立起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可以是概念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可以是过程模型如子弹打木块、简谐振动;也可以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模型。物理模型是活的,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建立模型。物理模型又是相对固定的,是具有共同特点一类问题的典范。建立了物理模型,可以删繁就简,从纷繁的物理问题中抓住要害。掌握了物理模型,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建立物理模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要在消化众多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做大量对比归纳,在此基础上形成它可以是老师授予的,可以是学生自己建立的,尤其以学生自己建立更宝贵,但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三)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这包括百折不挠的毅力,对挫折坚强的承受力稳定的临场考试心态。由于角色的转换,思维的转变,有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对突然降临的挫折(如成绩下降)措手不及,慌作一团。对偶然取得的好成绩,又往往忘乎所以。于是有许多学生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放弃了努力,又有些学生在成绩面前不能自已,等下次遇到挫折时茫然无措,迷失方向。高一成了学生分化严重的一年。顺境时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逆境中不能承受各种压力,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难于铸造出成功成熟的人格。在学习及以后的事业上,必然是缺乏自信,学业上起落波动也就在所难免。经常听学生讲,这些知识我并非不会,但在考场上总是发挥不出来。进一步交谈会发现,他们求胜心切,目标太高,考场上一遇到坎坷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先是紧张而后是慌乱。这是一种不良的心态,有这样的心态,考不出好成绩在情理之中。因此适当的挫折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调查报告下一篇:医院 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