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10-26

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精选12篇)

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

教师要使学生学有所乐, 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 课堂提问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了活力与希望。课堂提问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 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参与”的核心理念。

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问和回答是重要的途径, 它能激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不同的情景中, 设计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 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 教师如何达到教学目标, 开导学生, 引导他们走进课堂, 走进教材内容, 大部分都是通过提问来实现的。可见课堂提问对提高教学的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设计灵活多样的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每个人都知道“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的良药。”课堂提问太单一就让人乏味, 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 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 学生会失去兴趣, 并且也不适合各种层次的学生。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的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深浅程度, 设计有效、恰当的问题。有效提问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观点,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了解学生的心理建构和对课堂内容掌握的情况。既有效又有建设性的提问, 它必须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回答。当学生们满腔热情地投入自己的学习过程时, 他们便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所掌握到的也会更多。如果说教学过程是理解性教学的核心, 那么, 课堂提问就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在实际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积极的讨论和回答。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 自由发言, 各有所获, 各抒己见, 很快学生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 也了解了相应的文化背景,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不再害怕提问, 不再害怕课堂, 也变得喜欢老师的课。

二、问题设计要因人而异, 因材而设

由于学生层次不同, 学问上的需求也不同,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备教材, 而且更要备学生。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问题都能使不同的学生有成就感, 信心十足, 即使是最差的学生, 也要让他有事做, 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课堂提问要做到为教学目的而设, 重难点突出, 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首先, 教师要吃透教材, 设计的问题要难易有别, 根据教材循序渐进, 提问学生也要因人而异, 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都有所提高, 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

三、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问答结构

教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 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尽可能给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大胆尝试, 相互问答, 各抒己见。教师要多创造情景,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问答活动中来。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问题, 其他学生回答, 可以两人一组, 也可以多人组合。教师可以旁听, 也可以引导他们, 让他们的问题和回答都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 教师要注意好、中、差的搭配, 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提问覆盖面要广, 不要局限于几个尖子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问题, 分组活动时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多的指导, 也可以采取以“好”带“差”的办法, 达到互动互利的目的, 各有所得。

四、要善待学生的回答, 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激励学生学习, 同时, 也能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课堂中, 学生的回答是教师获取教学效果, 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有时候, 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惊叹, 也让教师暗喜。从学生的角度看, 回答不管正确与否, 教师也不能轻易置之不理, 更不能粗暴地拒绝, 打击。错了, 也要给他们笑脸, 关怀的目光, 要善待他们的回答, 多鼓励他们。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要让每一位回答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关怀。反之, 如果学生的回答遭到教师的批评或其他人的嘲笑, 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善待他们也就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 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内驱力, 也活跃教师的课堂气氛。通过提问, 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中来,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同时, 也可以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2

姓名:薛太锋

工作单位:灵宝市五亩乡第一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159398761

54电子邮箱:xuetaifeng@163.com

2011年6月

新课程要求“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不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创设物理学习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课题

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精心创设物理学习的良好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每节课的教学应从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开始,使学生明确学习课题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若从学生身边的物理事实和现象创设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物理的现象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知所要进行的学习是很有意义及有用的。

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创

设问题情境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习的效果。优质的物理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例如:在《气体的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向易拉罐中倒入一些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罐口出现“白雾”时,迅速用橡皮泥封住罐口,让易拉罐冷却,学生观察发现易拉罐变形且发出声音。实验有声有形,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期待,本节课要学什么自然也就明确了。这个实验的价值不仅在于很好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为什么在易拉罐罐口出现“白雾”时,迅速封住罐口”?“罐口出现“白雾”说明了什么”?“这种排除空气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还有哪些应用”?一系列的问题的设置教学过程中,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发展。

(2)源于生活,提出疑问,引入课题

学生对某些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而这些现象又不便在课堂演示或观察,教师可以从列举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开始引入课题。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景,运用所学知识来描述《走进分子世界》中的气体扩散知识和防止有害气体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3)勤于思考,理论实践,引入课题

创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物理教学情境,注意挖掘物理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序地思考与解决物理问题,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例如: 教授“电磁感应”时,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那么磁是否也可以产生电呢?”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引入课题。

二、运用实验手段拓清误解,明晰概念和规律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也必然要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明晰概念和规律,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有意义。

1、由于惯性思维的局限,学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对这些概念或规律有一些错误的认识,通过一些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左的实验,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不仅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认识,而且能使相关概念或规律的记忆保持更久的时间。运用实验手段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十分有趣”,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2、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进而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与任务应该是:通过实验的操作、观察和结果分析手段,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把大脑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忽略在手脑并用的实验活动中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才能、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学习《透镜》这一节时,学生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那么将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正对着太阳,在光屏上你将观察到什么?用你身边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试一试。这个实验的简单易操作性注定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他们认真实验并且有所发现时,“凸透镜的焦距的测量”问题就迎刃而解,而“凹透镜的焦距的测量”这个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也并不像

想象中的那么难了。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三、规范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形成质量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流畅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讲课的逻辑(包括语言逻辑和科学逻辑)性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榜样的长期的熏陶,能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表情,手势、动作、站位、运动等,都会对教学对象产生影响,知识丰富、姿态优雅,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象,这样才能实现如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调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体现学习情感的和谐性

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一、发挥阅读优势,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利用解题,指导学生审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想写作好作文。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等来理解作必须审好题。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分析作者怎样立意、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通过分析解题,得出结论;审题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学会了解题目,并从中学习审题的方法。了解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技巧。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段落关系以及开头、结尾的写法和方法的运用等,从中学习表达的技巧。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学生对阅读课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从而不断地提高作文能力。

二、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已的表达能力。

三、进行作文教学中“度”的训练。

作文训练除一般的审题、选材等基础练习外,还应进行一些“度”的训练,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首先是速度训练,有不少小学生的写作速度很慢,主要是由于写作时思想不集中,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缺乏紧迫感和时间观念等造成的,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一定字数的作文来克服惰性思维,增加紧迫感,从而加快写作速度。

有些小学生作文总是写得不具体,专写短文。进行一定的长度训练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能力:把一般短文扩充成较长的文章;充分发挥想象力,给简单的短文添上许多细节使之具体形象;把古诗改成具体生动的记叙文。

学生作文中离题、偏题、立意不当、详略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进行限度训练,即限定一定范围,限定主题等。通过经常性的练习,可使学生确立中心、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大大加强。

另外,还要进行精度训练。小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是错字、别字、偏字、标点不当、病句、比喻不当、夸张失度等,精确度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将几段含有各种错误的短文让学生修改,指导学生:一看中心是否明确。删去与中心无关的字、句;二看布局是否合理,作适当调整;三是修改病句、错字、别字等,还要注意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改错补漏。

四、重视作文讲评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4

一、作文教学要和读书联系起来, 鼓励学生多读书

作文是表达自己感情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手段。怎样才能使学生写文章“有话可说”, 这就要学生平时多读书, 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学习好的思想品德, 学习优秀的人格品质, 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从阅读中可以提高文学文化的修养, 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 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提高认识水平, 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语言运用和技巧。因此, 提倡学生多读书对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作文教学要教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写出真情实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是从生活中来, 一般说来, 学生在具备了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之后只要在生活中有切实的感受, 认真的、具体的写真实的生活, 就容易写出内容丰富充实的文章。因此, 作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组织学生去观察生活, 感知生活, 理解生活, 体验生活, 进而反映生活。要提倡从生活中选取素材, 提倡写生活的真谛, 要提倡用朴实的语言写生活的真实, 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只要作文能打动别人才算没有白写。

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生日, 但是在进入高中后第一个生日, 却不愿意再过生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是他想到了自己过一次生日, 就长大了一岁, 而他的父母却老了一岁, 更向暮年多跨了一步。想到这里, 他倍感凄凉, 于是以后再也不希望过生日了。这篇文章不少人读了以后, 感动的流出了眼泪, 因为真情实感太动人了。

三、作文教学要教导学生写出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中, 教育学生要通过写人记事, 写出生活的感悟, 使文章有新意, 有深度, 有“亮色”。例如, 写自己的成长, 成长过程固然要写, 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乡的变化, 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人物, 不限于事实罗列, 而要写出人物的思想灵魂;写场面, 绝不能机械照搬, 而要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 等等。

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思维训练, 克服“无事可写, 无物可写”的毛病。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方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例如要写一个人, 可以先这样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人?一想起或提起他 (她) , 最先浮现在你眼前是什么样的形象?她 (他) 有什么特别之处?你特别注意她 (他) 那一点?如果允许虚构, 你能把理想化的性格赋予他 (她) 吗?文章写出来, 这个人物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记述了对外公的种种不良印象。可是一旦外公去世, 这位学生又不禁悲伤起来。为什么作者的态度会有如此转变呢?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回答了这个问题, 又在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一夜我没睡, 就这样呆呆的坐着。为什么在一个人的垂暮之年, 我们还不能原谅他, 而让外公在惋惜悔恨孤寂彷徨中撒手人寰呢?这时, 我望着外公的遗像, 好像看到他的嘴角边挂着一丝解脱和赎罪的微笑。轻烟袅袅地生气变幻, 纯真质朴的香味仿佛允斥整个天地间, 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心灵的净化, 得到真与美的人间亲情吧!”

这段话融描写与抒情, 议论为一体, 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 特别是最后几句, 不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而且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美, 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四、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解读作文命题, 不拘一格写作文

现在学生写作文, 无论是考试, 还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都有命题, 因此教会学生去解读命题, 也是不可少的一项教学。现行作文考试命题虽以话题作文为主, 但学生在写作上却往往处于两难地步:一是材料的扣合, 一是写作的扩展。过于注重扣材料, 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路;过于注重写作的扩展, 则又有离题之嫌。其实两者并不矛盾, 作文命题材料对写作构思即有启发又有限制是正常的。命题材料的限制性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明确, 排除其他思绪的干扰, 便于作者集中精力更深入思考, 从而使思维强化。另一方面由于命题材料的触发, 引起作者的联想, 把存于头脑中而平时并未注意的思想, 材料集中起来, 并且逐渐条理化, 从而使思路清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二者是统一的。如果让学生在写作中掌握了这条规律, 那么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望题生畏, 举笔维艰了。

谈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5

“文章是想出来的”“写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取材。对于这一块,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训练的重点。”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对一个作文题目进行很多方面的联想。

在作文的立意方面,尽量要“求新”。立意是文章的中心,只有与众不同了,才会吸引人往下看。

一篇作文,光有骨架是不行的,而丰富的想象就是一篇好作文的“血与肉”。联想、想象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诸多优秀作家的名篇佳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语言的魅力往往得益于他们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对各种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而其中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无不凭借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完成。“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色彩之中给人更生动的美感;“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虚幻之中给桂林山水以更美妙的情致。因此,作文教学的过程,也应是不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不断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语言去驾御思想,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丰富语言的内涵。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学生的语言才能不仅有自然平实的淳朴,更有生动鲜活的灵性。

联想、想象可以使作文的题材更丰富,形式更多种多样学生正处于富于幻想、憧憬的年华,质朴的童话、神奇的科幻、梦中的未来都是他们最亲近、最向往的内容。作文教学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造自己心目中的神话世界,让们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桥梁去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他们在思想的遨游和情感的游历中,用自己的心更自由地去体验和感悟身边的世界和未来的生活。

作文应该是写的是自己的情感。对写作文不用抱有一种做作业解题的心态,而是把写作文当成是宣泄情感、抒发心声的机会,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情感写出来。

对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价值的内容要充分展开。无论是往事再现还是想象虚构,都要投入进去感受它;一遍又一遍,仿佛将那往事重新经历了一次,或者将虚构的事实真实地经历了一次;直到把许多细节看清了,再用文字描写出脑中的画面,这样就是在跟着感觉写作文了。

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综合能力;情景对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教师所理解和接受。作为英语教师,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不断地给学生创造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枯燥乏味的单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关键是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多设置情景,可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设置一些灵活的思考题,培养不同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力。具体的方式有:学生分组展开辩论或集体讨论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多讲多说多练,适量板书”,抛弃过去的精讲细说,教师满黑板板书,学生拼命做笔记的陈旧教学模式,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听说练习。在讲授精读课时,彻底改变以往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填鸭式、满堂灌的模式,采用全的教学模式:“(学生)试读生词—听课文朗读—自读—学生朗读演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老师)接受咨询—解答疑难问题—归纳总结”。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试读生词,教师做听众,同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讲解重点单词。然后要求学生合上课本,聚精会神地听三至五遍的课文朗读,接着翻开课文,教师以快慢朗读,要求学生跟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在朗读时字句的重音、停顿、意群等,以加强语感的培养。随后,学生朗读演示,并纠正其错误的发音,这样反复地多次听、读训练以后,学生在课文听、读训练中逐渐熟悉了课文内容。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分组进行讨论,老师也可参与,并对讨论过程中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集中起来讲解。最后,要求学生以口语或作业形式,归纳文中的重要词句以及主题思想。

二、情景对话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解一些重要单词或短语时,老师总是列举一些例句来说明其用法。这些句子没有语言背景、枯燥单一,缺乏一定的实用性。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所学单词印象仍然不深刻,很快就会遗忘。如果我们把精讲课和口语结合起来,课堂效果就会更好,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学生也可以更轻松地去掌握一些重要的词或短语。例如,讲解“sound”作为形容词,表示“完好的”含义时,讲到短语“safe and sound”,并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对话: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墙上的一幅画不见了,于是就向班长询问,以下就是他们之间的对话:

Teacher: What happened to the painting that used to be on the wall?

Monitor: It fell down and the glass broke, so I had it reframed. I’ll get it back this afternoon.

Teacher: The painting is not changed, is it?

Monitor:No,It is safe and sound.

三、通过题外话,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所载的内容,他们相互影响,彼此依靠。提高学生英语水平,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观点以外,还应该使学生熟悉说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得体地进行交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交际文化的导入。此外,在英语学习中只有让学生了解了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的文化习俗,他们才能正确地、得体地去运用英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教内容,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例如,在讲有关圣诞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将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做比较,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的不同。比如,在讲问候语时,教师可以将西方不同的问候方式做比较,西方人在熟人见面时的问候方式,多是说“Hi,hello”或“How are you? How is every sing go”,而中国熟人见面常见的问候多是“去哪”“吃饭没”。中国人的问候方式对西方人而言根本不是问候,而是在问问题,如果你问候他们的时候说“你吃了吗”,他们会以为你邀请他们吃饭。让学生体验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总之,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学习语言的环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多读、多听、多开口说,同时,还要抓住机会给他们补充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组织教学“英语化”,设计活动“情景化”和活动形式“多样化”,给学生创造实际运用语言的环境和机会。

参考文献:

[1]范可微.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7,16(3):23-24.

[2]孙正虎.了解英汉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7(2).

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一、恰当运用相关故事, 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学习电学知识时, 我给学生讲了法拉第的故事。在英国伦敦珍藏着一本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的科学日记, 上面记有从1821年到1831年的几千个“no”字, 一直到1831年8月29日, 才在日记本上出现“yes”。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法拉第从1820年到1831年历时11年研究“磁生电”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经过11年的艰辛努力他终于取得成功。由于他的发现, 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 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样既教育了学生学习要勤奋努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物理教学中, 针对学生情况, 经常对学生提问, 或者对学

生的提问采取反问的方式, 启发思维,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老师对学生的提问, 一般不是每个同学都愿意回答的, 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同学思想上有两怕, 一怕老师批评, 同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心中无数, 害怕答错了受批评, 当众丢脸;二怕同学讽刺讥笑。有的同学害怕其他同学说他在“出风头”“显耀自己”等等。这两怕成了老师在教学中提问的拦路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1. 听、读、写、答相结合。

培养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习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 可以先让学生听老师对问题的分析和启发, 或者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写出简明扼要的发言提纲。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回答问题有条理的好习惯, 扫除学生回答问题的知识障碍, 提高回答问题的效果。

2. 激发兴趣, 调动积极性。

要使学生乐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必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提问时不要局限于少数尖子生, 务必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回答提问的机会。对于积极回答提问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学生答非所问或者答错时, 老师要注意启发、引导, 解除学生的困窘状态, 不要使学生感觉到丢了面子。

提问有四戒:一戒对学生挖苦讽刺。当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 老师要耐心引导和启发, 不可严厉批评和指责;二戒临时信口开河, 提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提问有总体设计, 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层层相扣, 步步深入;三戒提问大而空、细而浅。老师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兴奋, 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艺术性;四戒提问过分频繁, 只追求形式上的课堂气氛热烈。提问后, 应该让学生有思考时间, 并且不宜过多地采用全班学生齐答形式, 以免使一些同学滥竽充数。总之, 老师对课堂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 要抓住知识的主要目标, 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

3.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既要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维活动回答问题, 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老师要高度重视。有时不能有问必答, 有时需要因势利导, 对学生进行反问, 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动脑筋解决问题。老师从反问学生的过程中, 要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问题的根源何在, 以便不断改进教学。在教学中,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同学在作练习时, 粗枝大叶, 题意都没有弄明白, 就下笔做题, 把题做错了, 就向老师问答案;有时无法下笔, 就问老师如何解。对于这种情况的提问最好由老师提出反问, 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 特别是题中关键之处, 让其反复读、反复思, 弄清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过程。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反问时一定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不要把学生全部都问得无言对答, 更不要把反问变成了审问。

谈课堂组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更有吸引力呢?我想从三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先声夺人的课堂导语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 有了兴趣, 学习就有了动力, 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 精美的课堂导语有先声夺人之效, 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 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那么, 老师就要做一块强有力的吸铁石, 每节课都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使用好自己的教学语言。举止优美、得体整洁的服饰等, 都是组织教学必要的条件。

二、省时高效的课堂设计

马卡连柯说:“教育需要的不是很多时间, 而是如何合理利用很少的时间。”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好以下几个因素:

1. 微笑面对学生

2. 声情并茂的语言

3. 激发学生兴趣

4. 合理分配时间

5. 调节课堂气氛

6. 吸引学生注意力

7. 机敏处理偶发事件

8. 确保课堂的高潮

9. 放开学生的手脚

1 0. 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1 1.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名师的课, 好教师的课, 他们在一节课中, 话语不多, 但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而只在适当的时候, 自然诙谐地点拨, 使课堂活跃并充满生机。

三、激情飞扬的精彩结尾

我们很多时候往往忽略课堂的结尾, 认为下课就下课了, 没什么需要准备的, 我们的课堂大多是虎头、猪肚、蛇尾巴, 明代文学家谢榛说作文:“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好的结课如曲终时袅袅不尽的余音, 令人回味。

搞好政治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9

一、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与课改前相比较,高中政治应用性更强,不少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地拉近政治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便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之中,主动探索相关的政治问题,体验由“不知”到“知道”的转化,深刻体会政治常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体会学习的乐趣。如在讲授《小康社会的建设》一课时,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为调查迁安市区冶金铸造、水泥建材、地毯服装、造纸包装、医药食品、电线电缆、化工等七大支柱工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撰写出调查报告。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直观的材料,创设出直观化的生活情境,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使他们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样一来,学生在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的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在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又如,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我带领学生前往长城钢铁集团参观采访,并对该集团周围环境做了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们争相向相关人员提问,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采访回来后,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我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学生听得饶有兴致,效果不错。

二、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

提问是中学教学当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之一。实践证明,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而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对于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因而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问,为学生质疑提供环境,注意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在学生的提问中,由于学生的差异,所提的问题可能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和善待学生所提问题的同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我有这样一个教学经历:与大多数老师一样,我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阐述了“白马非马”论,以期达到帮助学生理解“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不料话音刚落,有一学生噘着嘴巴,不屑一顾地跟周围同学交流着什么。于是,我故意提高嗓音对全班同学说:“有不懂的请课后到办公室找我交流。”谁知那个学生沉不住气了,马上站起来反对我,他指出:“老师,您讲述这一典故用的讽刺口气是对学术的不严肃,而且‘白马非马’的典故中‘非’字的不同理解反映不同的哲理。如果‘非’作‘不是’‘不属于’或‘全异于’之解,确实是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但是如果理解为‘有区别于’‘不等同于’或‘有异于’,则含有‘个别不同于一般’的辨证思想。”最后,当着全班同学诚恳地接受了该同学的批评,并对该同学大胆怀疑,为真理大胆抗争的积极态度予以了表扬。这一场师生“冲突”,深化了同学们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全面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同学们培养批判精神树立了现实的榜样。

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10

(一) 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1.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 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肉眼看不到、用手摸不着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 通过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 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例如, 化学中氯气的水解实验的实质, 单凭感知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 但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 却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高中化学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同分异构、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 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讲解有关晶体结构的知识, 通常需要两三节课的时间, 如今用上多媒体课件, 只需要一节课就能够充分说明, 并且效果很好。诸如氯化钠晶体一个晶胞中有多少个钠离子、多少个氯离子, 通过感观学生能一目了然。

2. 扩大演示效果, 突破难点。

有些化学试验, 由于受各方面限制, 按常规演示难以完成, 但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显示会取得良好效果。

(1) 有毒、有害, 以及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

如胶体的电泳、硫化氢的性质与制取、CO、SO2、Cl2等毒性实验。

(2) 错误的实验操作后果。

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用启普发生器制取乙炔等。

(3) 化学生产流程的宏观演示。

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

3. 加大复习量, 提高复习效果。

学生对演示实验很容易忘记, 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验装置、实验现象, 不但能提高课堂容量, 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 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多媒体教学必须凸显新课程理念,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课堂中难以完成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和形象化, 同时实现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 达到辅助教学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在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型实验课中, 建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都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探究。

1. 复习知识, 引出课题。

教师复习有关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时, 引出实验室如何制取氯气。

2. 师生讨论, 制定方案。

经过讨论确定制取氯气的实验原理, 并引发选用何种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问题。

3. 学生交流, 讨论选用装置方案。

教师用计算机播放初中化学中所学习的实验室制取O2、H2、CO2的录像或有关课件, 使学生从中启发出制取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原则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和收集方法选择的原则 (根据所制气体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的大小比较及气体的溶解性) 。引出如何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的完整实验装置的问题。

4. 学生交流, 讨论选用除杂装置方案。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将除杂方案进行投影演示, 然后进行分析讨论出合理的除杂方案。

5. 人机交互, 动手连接实验装置。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出的装置, 在计算机中将所给的装置进行连接, 得出实验室制取纯净及干燥的氯气的全过程。

6. 展示装置, 演示原理。

教师根据学生所连接的装置进行展示, 并且通过计算机模拟制取氯气的全过程。

7. 交流总结。

教师根据探究制取氯气的全过程, 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注意事项。

这种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

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蓝图”, 但是, 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 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 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 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例如: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 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 出现其它令教师尴尬的事情, 等等, 这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 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因此, 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 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 也就是教师要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 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 快速调整教学方案, 采取新的措施,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 目前在高师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上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造成学生在教育实习时深感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 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要做到这一点,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 教师还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 对课堂教学能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事件的产生因素较多, 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 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 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 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 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2) 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 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纯化”状态。

(3)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 或虎头蛇尾, 不着边际。

(4) 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 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5) 学生求异思维活跃, 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下面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一) 绕道迂回, 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 当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 教师应及时调整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 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 绕道迂回, 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 要追加问题, 以提高难度,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 因势利导, 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 使课堂陷入被动, 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因势利导, 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 扭转被动局面, 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时, 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 学生议论纷纷, 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 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 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和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制造氛围, 创设情境。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的情绪调控课堂, 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 实验设计更具有突发性, 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 操作演示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问题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 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 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四) 当机立断, 对症下药。

机械制图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1

一、优质的备课是基础

教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而备好合理性的教案是教好一门课的必要条件。要备好合理性教案,要求教师不仅深谙教学之道,还要专业知识渊博,能讲、能做,同时能不断地吸取本专业新信息、新科学来充实提高自己。对于《机械制图》教师则要求既要懂得畫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又要懂得机械、掌握新国标,并能实际画图,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完整、准确地备教案。如何备合理性教案?在这方面我首先就是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来看教材,对于教材的每部分内容,我都会仔细研究,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这部分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每备一份教案,先将整体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步骤和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检查、回答每个问题,直到最后没发现遗漏,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才认为教案合理。如,《机械制图》视图这一节分解为:①什么是视图?讲清概念及分类;②画视图前要做什么?掌握各视图投影方式方法及标注;③视图为什么这样分类?为看图和画图方便,表达不同复杂程度和不同形状的机件;④何地画何种视图?各个视图的位置配置关系;⑤何时画何种视图?各个视图的应用范围;⑥如何画视图?视图投影规律及各视图特征表示方法。这样分解出的教案将分散的内容连贯起来,抓住共性,突出特性,内容完整清楚、条理性强,加之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用好模型是手段

我觉得要教好《机械制图》这门课离不开一位重要的朋友——“模型”。因为制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所以只有充分选择与新课有关的模型直接演示,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情况下获得初步印象,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初步印象之后,我会选择一些类似的模型,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慢慢地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课后的练习,我让学生先根据图形想象空间结构,如果有困难的可以借助橡皮泥,自己动手构出模型。这样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高效的练习是关键

要学好制图这门课,练习是很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我一般把练习题分为一般题和提高题两种,以满足全部学生的需要,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辅导,可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在训练了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上的多种手段、课后的高效练习可以把制图这门课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涿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2

1. 以科学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

观念,即看法、思想,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情感性的支配行为的认识。教育观念制约着科学教育目标的落实和教学的成效。所以我们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化过程中首先要从加强科学教育理论的学习,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抓起。我们要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化发展的过程看做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1.1 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引导相结合的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

1.2 破除过去那种以科学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广泛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科学教育过程。

1.3 破除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观念,确立启发式教育观念,构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科学教育过程。

1.4 破除“一刀切”的教育观念,确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构建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相统一,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教育过程。

2. 通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要使学生学会自行探究,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如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获得加快溶解食盐的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实践得到了实验的成果,像科学家一样亲历了探究的过程。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了探究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到了实践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并且通过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远远比教师的单纯讲授深刻得多。

新课程明确提出小组之间的交流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常识实验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

如教学《弹性》一课时,以研究橡皮筋的弹性大小为例,通过测量,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弹出的距离越远,橡皮筋落地的时间越长。由于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同,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大家通过交流讨论,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表述方式,获取了较为丰富的信息。这时教师稍加引导就得出:橡皮筋的拉力越大,它所产生的弹力就越大这个结论。这种学习是透明的,是主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实验内容老师还可以在事先布置研讨课题,让学生为争取自己的发言权,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采访,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热烈地讨论,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的探索过程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参加性,促进学生进行了探究性的学习。

观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样学生才能进行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3. 倡导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

科学课,就其名称而言可谓是最能与大自然和科技相贴近的学科,就其特点而言是一门能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科,就其优势而言是一门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唤醒学生创造潜能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科学课堂应该是自由的天地,如果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自由,牵着学生的鼻子,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案中规定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那么学生又怎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满足其探究学习的需求?又怎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培养学生自觉能动地探索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的思维及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因此,在科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超越教学目标的即定界线,超越单纯的传承式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实践中,相信倡导这种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方式,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沿着科学的道路追求科学知识,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自主获取信息,实现全面发展。

4. 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4.1 观察的客观性。

“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2 观察的持久性。

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4.3 观察的敏锐性。

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如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参考文献

[1]蔡建华.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策略的研究.

上一篇:1000kV同塔双回下一篇:皮肤创伤修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