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2024-06-07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精选14篇)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篇1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山东淄博临淄边河中学 邱方军

摘 要:本文从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目标出发,论述多媒体应用的误区,及如何在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合理运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设备已进入了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化解知识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但是,常规教学也有其特点和优点,也有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现将几年来从事多媒体物理教学与常规教学整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浅谈如下:

对于一堂新授课来说,初用多媒体教学时,总是把新授课都设计成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并去追求一种外表的华丽以及绞尽脑汁地如何把自己的课件做成更形象,更动感的效果,投影仪和实物展台也想尽办法要用上去,觉得这样做才是多媒体教学,并且把一些本来用真实实验很好说明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验也做成了动画,取而代之了真实的物理实验,甚至把习题课的每一道题目和解答都做成了幻灯片等等。时间长了后才发现这是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成了一种多媒体教学中的“满堂灌”。实际,如果这样做,教师也是非常辛苦的,有些时候作一节课的课件需要花费几天的功夫,通过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开始对此只是有种新鲜感,时间长了根本不欢迎这种教学,甚至有些学生对这种多媒体教学产生一种厌烦感。因为这样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再加上有些课件中不恰当的或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华丽的背景,gif动画和不必要的声音等),这样势必造成视觉和听觉的污染,干扰学生的思维,破坏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以至于有些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越来越不欢迎。

一、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我们很多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对我们的教学增大了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也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却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对于上述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把物理概念和规律吃透,要善于去分析教材和挖掘教材,分析概念的讲解应如何自然地引入与得出,如何把概念和规律讲得形象、直观、易懂,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如果这步做得不够,即使有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高超的多媒体技术,也不可能上出一堂优秀的、高质量的课来。

其次,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自己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更深、更透。

最后,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的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的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

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如果只通过平面图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是一般,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怎么形成的环食,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什么地方怎样形成什么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很明白。

二、对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实验科学,由于中学实验仪器和其他方面限制,有不少实验很难演示和观察,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的物理现象,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些过程,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必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大教学容量,又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为计算机物理问题的形象模拟过程,可以起到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及理解物理规律,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充分利用其显示复杂图形和动画的能力。那么,如何用多媒体来整合常规的实验教学呢?我觉得对物理实验教学,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实验教学中哪些实验是需要用多媒体来展示或模拟?

以下这些情形觉得用多媒体展示或动画演示效果会较好:

①抽象的物理问题,如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

②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

③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等。

④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扩散运动中的硫酸铜和水的扩散等。

⑤图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如电学、光学课时画图例,而采用多媒体显示图象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好几分钟的内容可在几秒钟内显示于学生眼前。

⑥实物展示不方便,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某些不能做的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再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没法让学生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就会很形象。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

2.如何处理多媒体模拟实验与实物演示实验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可把图象、动画和声音,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直观的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使有些乏味、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主动鲜明。那么,是不是实物实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或不必要了呢?

我们知道,虽然多媒体可模拟任何物理实验,但这必竟是模拟实验,物理情景也是模拟的,模拟成分和现实有差距。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结果必须由真实实验来验证,因此在计算机模拟演示过程中,教师辅于真实的物理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通过实物演示实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因此实验尽可能用实物来演示,有必要的话,再辅于模拟实验进行逐步研究,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它都不可能完全代替全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篇2

一、别让多媒体替代了教师的教学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要经历教师和学生互动 交流的过程,而多媒体更多的是客观呈现知识内容,如果由多媒体来替代教师的教学,那么学生就成了教学信息的被动受刺激者,学习过程没有互动交流,这与现代教学理论是相违背的。教学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的,是学生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有的厂家生产的光盘,完全成了教材 的翻版,用机器取代教师的常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使学生的学习失去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动手的机会,违背了物理教学规律。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由机器来替代。如何用好多媒体关键在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应取决于教学目的和组织教学的需要。

二、传统的常规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应互相替代或排斥

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 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模式应有机结合,起为“辅助”作用的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物理教师上课时用多媒体,特别是示范课和公开课,认为不用多媒体就上不了课,不能算是一节好课,就会被潮流淘汰,这样的思想是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太强调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点,而减弱了教师的讲课艺术和因材施教,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果一味追求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图片、录 像、动画、声音,追求“大容量”知识传授,最终不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就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果反而降低了。

多媒体的优点要发挥,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把物理规律和概念吃透,要深入分析挖掘教材,自然地引入与得出概念,把规律概念讲得易懂、直观、形象,特别是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其次,学生难理解的物理规律和现象,或在课堂上难于观察的物理现象,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这样做既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节约教师的授课时间,同时还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该盲目追求课件的强烈视听效果

有教师认为课件的视听效果越强烈越好,而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课件往往需要专业人员制作。由于不是自己制作,所以在使用时为了操作方便和避免失误,往往设计成程序式的课件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的“流水课”,教师不易调控,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想办法通过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理论和概念的表现上,为了追求强烈的视听效果,大部分教师在课件里制作三维动画。这些教师认为一个上档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有三维动画演示,如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就会在制作课件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况且三维动画不能替代真实的模型。如在课件中演示大气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还不如在课堂上直接用演示实验,这样更具真实性。总之,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理解知识,所以课件的设计应落到实处,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课件上一切声音、图片、动画 都要为教学服务。

四、注意将实物实验和多媒体模拟实验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动、静结合的物 理过程用 图像、动画和声音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能够迅速置身于一个活泼、生动的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乏味、枯燥的知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得多媒体几乎可以模拟任何物理实验,但模拟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结果必须由实验来验证,因此多媒体模拟演示,和物理实验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通过真实的实物演示实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正确的实验技能和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所以应尽可能用实物来演示实验,这样才能既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又保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篇3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多媒体    应用体会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深入与广泛,其中在教育教学领域,以多媒体为典型代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典型。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文本、图像、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元素非常科学而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将课堂教学内容更简单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非常有效地化解知识体系的抽象性,从而更有效地破解教学重点与难点,更加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下面我结合自身多年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体会。

二、多媒体让课堂信息量更丰富

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可借助计算机的强大信息技术功能,教师只要轻轻点触鼠标便可以将教学内容以非常直观、生动、形象、活泼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课堂信息量得到极大增加,有助于使得课堂教学流程与程序更紧凑,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关电场、磁场,光波、声波等物理名词定义,教师通过板书写在黑板上逐一讲解显然难以凸显课堂教学效率,而通过多媒体形式不仅可以将完整的概念或定义快速地展现出来,而且可以将其中的一些关键字或关键词以更大字号和强调颜色加以突出,同时附以丰富的图片、直观的动画、形象的逻辑推理,从而大大地增加教学信息量,促使教学效果更好。

三、多媒体让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

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教学元素的参与,相对于传统单一的文字而言,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鲜活的图像、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类课堂教学元素,为课堂教学营造出更浓厚的教学氛围,强有力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非常有效地防止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小差,并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索与互动,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与探究欲。

例如,在引领学生对初中物理苏教版第三章第六节《光的反射》有关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对光的线条以鲜艳的色彩进行定格、移动、闪烁,并配以色彩变化和同步解说,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与鲜活,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让他们的思维方向聚集到教学内容上,让他们的逻辑思维紧紧跟上教师的思维步伐,从而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促使他们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并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四、多媒体让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

传统课堂教学实践试图对较微小的事物进行有效放大,让课堂教学更直观,这一直是广大初中物理一线教师感到吃力的难题,以至于想了许多办法都难以达到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难以有效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然而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将微小的物理现象有效放大,将课堂教学内容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促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极大优化,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例如,在初中物理的电学实验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电路连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通常是在讲台上进行示范演示,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坐在前排的学生来说可以较清楚地观看到,而对后排学生由于距离的问题,只能看热闹了,无法让所有学生受到同样的教育,也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而我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之后,将电路连接的视频放大展现在屏幕上,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从不同角度清楚地看到各个电路元件和整个电路的连接情况,从而大大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五、多媒体让物理实验课更规范有序

物理课与其他初中基础性学科不同,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对实验结果起直接决定作用,同时对于学习科学素养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形式通常是教师先在讲台上进行步骤说明或演示,这种方式很难让学生产生较直观而深刻的印记,很难达到较好效果。而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实验步骤用非常简洁和形象的图画展现在大屏幕上,在视觉上非常清晰,可以让学生较容易地记住。此外,通过播放一些实验事故片段,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不规范的操作或错误的操作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促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加谨慎,更加规范。

例如,我引领学生结合“托里拆利实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入多媒体将实验过程中的这样或那样原因导致实验失败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比如实验过程中排气不完全或稍微有点漏气,便直接导致实验失败,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促使他们对整个实验的重要步骤和具体细节了如指掌,从而大大提高他们获得实验成功的概率,同时提高他们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六、结语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手段,也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具有良好的动态性与交互性效果,激发了他们较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了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淮南,翁少德.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几点体会[J].天津教育,2014(12).

[2]王武杨,张纪义.初中物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物理教学,2014(11).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篇4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组合而成的信息系统。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反映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一种物化形态。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当时当地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形态、发生的现象和过程,有利于学生全面、整体的认识客观世界,建立表象。同时能对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难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进行模拟。但

是任何媒体都是中性的,决定教学效果的不是媒体本身,而是使用媒体的方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是知识在教师、媒体、学生之间传输反馈吸收的动态过程;也是教师素质表现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交互的动态过程。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辅助工具。那么怎样才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呢?我结合自己实际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激起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物理表象。

表象是人们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学生学习物理要大量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丰富的物理图像,不断地建立起物理表象。

建立丰富的表象,需要学生在课堂

和日常生活中处处细心观察。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在上课前对每一种物理现象均已感知过。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课件制作中,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现象。如讲光的反射、折射、色散、干涉和衍射时,向学生展示蓝色的天空、早霞、晚霞、虹霓以及水上油膜等,以强烈的色彩渲染加深表象。又如讲向心力时,显示运动员骑车在拐弯时的倾向、公路弯道的倾角、铁路弯道外轨与内轨的高度比较等。表象的内涵不仅仅包括图像,还包括声音。为了使学生了解乐音和噪声的主要区别,懂得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上课时,将录制好的优美的钢琴曲与城市噪音作对比,并配以相应的图景,引出乐音和噪声的概念,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由此将课本上固化的文字符号的描写转化为富有动感的音响和图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

进表象的形成和形象思维的展开,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多媒体特有的显示功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想象能力

制作课件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课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显示功能,利用其特有的文字语言描述功能,恰如其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利用字体大小对比、色彩反差、美术字、箭头和方框、分离、闪烁等来突出关键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表象的复述、想象。

想象的前提是有丰富的表象,并对表象进行理解和掌握,否则只能停留在机械识记的水平上。但学生受思维发展的限制,对于那些比较难想象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图景基础上抽象出来的理想过程,无法用实验来直接演示。教师可以根据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用计算机分三次模拟仿真实验。为了让学生能看清小球滑动的整个过程,可以将小球的仿真过程进行慢镜头处理。

三、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创设实

验情景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许多教师在讲概念之前又不给学生足够多的表象,而是直接提出概念,再用概念去分析其他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没有把握,出现张冠李戴,乱套公式的情况。这样做的原因是认为给学生以表象的实验太花时间或担心实验现象不明显,从而对概念的得出产生障碍或无法得出概念。利用计算机课件可以完成各种实验的模拟,如:教学生怎样连接电路时,在线路板上演示,可见度很低,若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电路的连接,就能使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自然就能得出串、并联的概念。再如:在玻璃板上用铁屑演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情况时,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到实验现象。教师捧着玻璃板走下去,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好。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5

.新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根基所在,从个人方面讲,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明理、明善、修身养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哲,医,佛,道等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人,应该对中华民族性的东西有所了解。“不知有秦汉,无论魏晋”!对整个社会来讲,也是一种无价之宝,具有及强的研究价值。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也是我们个人素质的一个整体体现。

文言文那么重要,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把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不止把文言文上好,关键是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现在和大家分享: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注重“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一篇文言文如果学生没有读熟,那么我建议老师们不要忙着去讲解内容。

其次是“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

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一些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再次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在翻译完课文后,其实脑子对整篇课文任然是一篇凌乱,这是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其整理,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篇6

摘要:在《妇产科学》教学中应用病案教学旨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应用病例,使学生结合实际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与教师、同学进行探讨、交流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妇产;科学;病案;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4

妇产科学是重要的医学临床课程之一,在教学中由于受实训、见习、实习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把书本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时多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病例教学的应用,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对学生学习好《妇产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病例教学是妇产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教学手段

德宏职业学院属新升格高职院校,基础设施还不健全,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不少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没有直属附属医院,医学生临床见习难度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愿望不能完全实现;医学专业教师接触临床的时间很少,知识老化,理论和实际脱离。由于诸多原因限制,

目前大多数的课程教学依旧是教师满堂讲授、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对问题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被动接受知识,对说教式的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更缺乏对课程学习的进一步的探究,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如何使学生对妇产科学的学习更感兴趣、更容易把握学习要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病例教学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只限于传授理论知识的不足,是对学生难于进行临床见习的一种补救。病例教学能把原来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具有参与性、启发性、开放性的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学生讨论学习,互相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病例教学特点鲜明,学生参与性强

1.目的性明确,学生及时找准目标

《妇产科学》教学中采用的每一个病例教学的选择、设计、编写,都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进行的,目的是使理论和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病例学习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理解和领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教学相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共同完成学习的过程。病例教学通过师生针对实际问题共同学习、共同分析、启发思考,综合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多方面的特点,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能够使教师加强对理论的研究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學习热情,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3.实践性强,弥补医院见习困难的不足

妇产科学是一门医学临床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病例教学不仅讲授给学生真实的事件,更多的是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领悟其中含义,更多的能设身处地为病患者着想。需要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感到似乎已跟病患者有了“直接”的接触,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接诊类似病患者时也有初步的感觉,这样可以弥补因临床见习条件受限出现的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不足。

三、准确实施病例教学,把握实施要求

1.病例收集与整理要求

在教学中使用病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因此课前必须认真收集好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病例。病例来源要真实,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便于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结合病例学习,加深理解和认识。整理病例时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讨论分析,不能偏离教学内容,更不能提出过于深奥的问题,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无法讨论问题,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2.病例教学课堂要求

教学时必须先将有关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讲授清楚,做到难点讲清、重点讲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恰当的时候引出病例。特别强调的是教材内容突出疾病的共性,对于个别疾病的特殊性不做过多的讲述。在病例教学中,所讲病例的特殊性一定反复强调,多讲解,让学生知道疾病的共性和特殊表现,这样学生在了解疾病的特殊性之后,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就不会完全照搬书本知识。

教师讲解病例时应充满感情,尤其是讲解误诊误治病例时更要有声有色,告诉学生为什么误诊误治了,临床工作中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误诊误治给病患者带来的伤害及病患者家庭造成的不幸,在今后的工作中就会多为病患者着想,而且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

3.病例教学讨论与分析要求

病例教学结束后,把病例整理时设计好的问题布置给学生,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发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要怕说错,甚至可以提出和教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不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教师要了解原因,是对教学不感兴趣,还是对教师列举的病例弄不清楚。如果多数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就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备课不充分、讲解不清楚、还是所讲病例不符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讨论与分析,要安排学生课后讨论。通过讨论分析,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查缺补漏,及时弥补教学的不足。

德宏职业学院处于发展时期,无论是师资建设还是其他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在《妇产科学》教学中合理应用病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解决学生临床见习困难的状况,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促进教师对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掌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技巧,确保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美金.实践教学在妇产科学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16)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篇7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 学习的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 他们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 而美术对培养初中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所起的作用极大, 因此教师更应该运用适用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和培养他们, 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例如, 初中第十六册第五课《端午节》是一节综合实践课, 让学生学习绘制“彩蛋”、制作“彩粽”等, 在导入时我用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彩棕、彩蛋图片, 介绍了不同地方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如赛龙舟、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悬钟馗像, 让学生充分感受端午节的气氛。同学们都饶有兴趣地观看, 参与讨论, 尤其当看到我取出用中国结和彩珠穿的一串串色彩斑斓、玲珑夺目的彩色纸粽子, 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了, 很想自己马上能做出这样漂亮的作品来。本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 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种兴趣的调动归功于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绝不是通过教师的详尽讲解然后学生头脑的凭空想象所能达到的效果。

2 利用多媒体, 能够更直观 、形 象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学生初学绘画尤其写生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不会观察对象, 他们画手要把手放在纸上描, 要不就对细节抓住不放, 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启发学生的观察思路, 而多媒体的辅助就会更直观、形象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

例如, 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在树木变化中寻找季节》, 作业要求是请同学们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树干、树叶的不同变化, 各画一棵四季的树木。由于当时学习这一课时是春天, 即使学生的想象力再丰富, 也很难完整和详尽地描绘出树木在季节上的不同变化。因此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到校园 中观察一棵树并把它用色彩表现出来, 课堂上我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展示了大量四季树木的图片, 开始请同学初步观察了各种树木, 如杨树、榆树、槐树、柳树等。

于是我选择了几组对比的图片, 如夏季与春季的树色彩、冷暖的对比, 另外一组是夏天的树和秋天树的图片。 先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树在深浅、亮暗上都是什么颜色。我引导学生按从亮到暗的顺序逐步地观察分析, 分组讨论后, 请同学发言, 我做最后的补充。冬天的树我单独列了一张图片附上色谱的顺序。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涂色的时候准确地掌握好颜色的应用。

最后在作业之后我又请学生欣赏了一年四季不同树木的图片, 丰富、清晰的画面, 再一次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本堂课效果非常好, 也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的优势所在!

3利用多媒体 , 变小为大 , 有利于提高分析能力

以前欣赏课我通常是和学生共同欣赏课本图片, 有选择地讲解几幅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教给学生评述作品的基本方法,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 分析其艺术特色, 收效却是甚微。但是自从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后, 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也大为改观, 由以前乏味的讲解真正变成了非常生动直观的“欣赏课”。

例如, 第十六册《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 在讲《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时我鼠标一点, 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资料就出现在眼前, 当介绍画面的两个主要人物时我先放大中心“耶稣”的形象, 再放大一侧叛徒”犹大”的形象, 让学生对比两者神态的明显区别, 更加深了学生对画面的理解, 还有对作品内涵的把握, 这幅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段圣经里的故事, 还寓意着人间正义和邪恶力量的较量……这样学生身在课堂, 却能跨越古今, 驰骋中外, 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 在艺术的长廊漫步, 在想象的空间飞翔, 同时审美教育就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4利用多媒体 , 变虚为实 , 使学生感受深, 理解透, 积极性高

例如, 在上第十六册《时间的表情》这一课时, 我先是让学生聆听时间的“呼吸”作为导入 (新年激动人心的钟声、古寺悠远的钟声、更夫报时敲打的铜锣声、溶洞中清脆的滴水声、手表滴答的行走声……) , 接着介绍钟表发展的历史过程, 展示各种各样造型独特、新颖、具有创意的钟表图片……整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视觉、 听觉、触觉, 感知时间的存在, 用鲜活的视觉形象, 美妙动听的音乐, 轻松有趣的游戏, 感染学生, 体验活动的愉悦, 分组制作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5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变紧 为松, 可以极大扩充美术课程信息量

在传统的教法中, 当课堂内容很多, 又必须在一节课内消化时, 常常会让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有时该讲的没讲完就下课了, 这样的教法又怎能传授给学生丰富而广阔的知识呢? 对多媒体的利用彻底解决了这一矛盾, 信息化的课堂设计让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术,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从前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 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越俎代庖”, 使人机对话代替了师生对话, 不能用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科学地利用多媒体, 用科学的美术新理念上好每节课, 才能真正起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篇8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动机

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极好的范本。然而,由于时代、社会背景、思想、作家个人境遇等与现代学生差异很大,给学生深入文本造成了重重障碍。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清晰的文字、鲜活的画面、动态的视频、逼真的音响等信息同时呈现出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散结合的古文,这种形式的文章学生见得较少。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将教材文字、富春江沿岸优美景物的图片,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的名家朗读录音这些材料同时呈现给学生,清晰的文字、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名家朗读,学生陶醉其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这时,我因势利导,采取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朗读、看图片读、与名家比赛等多种阅读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提供事实,获取经验

初中阶段的学生,涉世未深,见识也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对作品中描写的事物,并不都有亲身经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事实,有利于学生建立直接经验,获取信息和知识。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比喻成瀑布,比喻成河流。在生活中,学生确实看到过很多的花,但开得很繁茂的紫藤萝却未必都见过,再说,花怎么像瀑布?怎么像河流?学生没有直接经验。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盛开得很茂盛的紫藤萝,让学生从上到下集中精力观看,看着看着,有学生说:“这花儿真的流动起来了!”可见,多媒体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

三、运用多媒体设难置疑,引起思辩

阅读是心灵的碰撞,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读者与作者难以对话。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情境,设难置疑,容易引起学生思辩。在教学《海燕》这一课时,学生对俄国1905年的革命知之甚少,难以理解作品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海燕在电闪雷鸣时、在汹涌的大海和乌云间勇敢奋飞的矫健身姿以及企鹅、海鸭等海鸟到处躲藏的情景,然后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思辩,学生理解了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

四、运用多媒体再现情景,发挥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写作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视频结合的特点,把要训练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便于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创造潜能。在读《新叶》这篇文章后,有这样一个仿写:“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花朵,做一片纯洁高尚的绿叶何乐而不为呢?”要求同学们另举一物,再造一句。学生迟迟不能下笔,我用多媒体呈现出在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的画面,同学们观察之后,受到启发,有所感悟,于是,有人写出了“白云悠悠,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片广阔湛蓝的天空,做一朵轻盈的云朵何乐而不为呢?”我又再现了一幅茫茫人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写出了“人海茫茫,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何乐而不为呢?”

五、运用多媒体欣赏美,丰富学生心灵,陶冶情操

今天,许多农民都进入大城市务工,发家致富,不少人甚至举家迁居大城市,谁也不会避世隐居,而在封建社会,德操高洁的避世隐者却不乏其人,《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就是一个例子,他为什么要避世隐居呢?我使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把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雄奇秀丽的景致展现出来,并配之以《高山流水》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而诗歌不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说理,都讲究形象性。如何理解诗中的形象,如何体味诗人的情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示范朗读,将书面语言有声化,让诗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这样,通过诗情画意欣赏审美,陶冶了学生情操。

总之,将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学生以阅读主体,创造性地阅读文本。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篇9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提高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套课效率起着积极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作 者:张俊磊 韩俊峰 蹇锐 陈炜 作者单位:张俊磊,蹇锐,陈炜(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微生物学教研室)

韩俊峰(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微生物学免疫学教研室,重庆,400038)

初中化学符号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0

在初中化学中有许多化学符号,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符号不仅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分化点,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掌握好化学符号而对化学失去兴趣与信心,使得成绩下滑,甚至从此放弃化学的学习。如何防止学生在学习化学上的过早分化?学好化学符号成了学生学习化学第一关。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的安排及平时教学经验,为防止学生在学习化学上的过早分化,在化学符号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1、为了便于化学符号的教学,分散教学难点,教材中已经把符号分散出现。因此,在一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让学生记忆一些在一、二单元中出现的化学符号,避免后续集中学习的困难。注意记忆时符号与名称的对应。

2、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中寻找规律。如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四氧化三铁(Fe3O4)与三氧化二铁(Fe2O3)等。

3、避免学生用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记忆化学符号。如水(H2O)可以读者氢二氧一来记忆,甲烷(CH4)可读着碳氢四来记忆。如果学生用记英语单词的方法来记忆化学符号后果不堪设想,学习化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4、教师在上课时有意说和书写,强化学生注意或引起学生有意注意,以便学生熟练记忆化学符号。

5、在平时,教师应注意强化学生运用化学符号的意识。用的多了才能记得住,记得牢,用能使人熟,熟能生巧。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篇11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科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音、视、图、文等为一体,产生极其活跃的场景,使其内容更加充实、形象更加生动具体,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达到“课始,趣生”的境界。比如笔者在讲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一课时,从网上搜集了一些苏州园林的照片,设计制作成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互动课件。使学生从不同角度,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产生“如在画中游”的感觉。这不仅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打开了通道,达到“乐中学、学中得”的目的。

二、加大课堂容量,诱导学生创新思维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置学生于音像、语言、文字、图片的环境中,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既增加了课堂容量,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笔者在讲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时,制作了一些PowerPoint、flash、authware课件,展示课文内容,通过视频播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课题从屏幕的不同角度引入,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和简介。接下来播放春季时,东北的哈尔滨举办冰展和海南岛人们正在游泳、嬉戏的图片,并出示冰雕作品和海南岛风景图,由此得出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一个因素——纬度。再播放同一纬度的青海省和山东省的自然特征图片和同一经度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层次的景色图以及古今景色差异的图片。通过比较,让学生总结出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第三个因素是高低的差异,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不同,而且影响的程度依次减弱。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又展示了一些包含丰富物候知识的农谚与二十四节气名称意义的课件,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一)明确指导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把本节学习的目标、内容,需要了解、掌握的问题及学习要求等用多媒体课件迅速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根据“问题与要求”主动自学课文,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答,不能解决的较复杂难理解的问题,可以分小组讨论学习,教师再加以恰当的个别或集体指导。

(二)含蓄指导

含蓄指导,即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学习,教师在学前不给出任何指导性的问题与提示,而在学生自学之后,组织学生自发讨论个人学习的感受、见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性的简单梳理归纳,然后对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组织合作学习,对较复杂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归纳在黑板上加以点拨,借助工具书解决。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出示考题表现自己,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本节或某段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测试,查漏补缺。

四、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笔者在讲九年级语文《项链》时,首先请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中《项链》的情节示意图,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说“玛蒂尔德有了许多钱以后是否又变得虚荣?今天,你认为获得金钱和社会地位有价值吗?如果是你,怎么办?”请同学们动口、动手、动脑、动眼,而且互动,教师适时点拨,最后让同学们给小说《项链》编个续篇。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实践能力。

五、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核心,是在长期训练、体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和迅速领悟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有效地加强对学生语感和相关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笔者在讲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时,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内容,制作了一个课件,把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春天画面,伴随悦耳动听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浓厚的春天气息中反复朗读课文,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就连平时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也陶醉在画面与课文描绘春天的意境中。“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熟悉的视觉画面与生动的课文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光美景,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和氛围,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增强了语言环境的感觉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爱国、爱自然的热情,受到了美的熏陶,轻松地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教学效果。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12

一、朗读是提高听力的根本

我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听不懂他们本来熟识的词, 而将这些单词写出来后, 学生看了恍然大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根本原因就是在学生大脑中储存的只是英语单词的“形”信息, 未将其“声”的信息与“形”的信息交织起来储入大脑。把英语单词的“形”和“声”分离, 学生势必会读不会写或者不会读。结果单词仍未能掌握, 学生过不了单词关, 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

英语由26个字母组成了无数的单词, 其中有相当多同音异形、异意词, 如[bai]:buy by bye;有些单词含不发音的字母, 如hour, climb, listen等, 有些又由于重音位置不同而有不同读音、词意、词性;还有一些读音差异细微, 拼写差别不大的词, 如cloud与crowd等, 这类词在听读而不见其形时容易混淆。诸如此类, 如果学生不开口读, 是难以体会它们的差异的。针对这些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除了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读, 增强语感外, 尤其对初一新生, 提出“大声读出的是对的, 反之小声就是错的”的口号, 用以激发学生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词汇量是影响听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扩大词汇量, 除了广泛阅读、了解词意, 掌握词的用法,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外, 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声朗读, 在存入“形”信息时应存入其正确的“声”信息, 这样方可牢固记忆。想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就得加强朗读训练, 增强语感, 彻底改变“哑巴”英语的习惯。

二、掌握英语中的口语习惯

初中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及语句后, 就渴望能开展简短的口语交流。然而在我们平时英语教学中, 却常碰到学生用“中国式”的英语, 按照自己的观念和语言习惯进行对话, 编造许多不合西方文化的交际用语。由于运用中经常发生错误, 往往使学生羞于开口, 失去信心, 阻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

针对中国学生用英语交际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简要作以下分析和归纳。

1.初次见面:中国人见面, 尤其长辈对晚辈, 往往爱询问对方的年龄, 地址, 工作单位, 家庭状况, 收入, 婚姻状况等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然而所有这些在西方人看来都是私事很忌讳别人谈及。

2.寒喧语: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吃过了吗?”如套用英语“Have you eaten?”或者“Have you had breakfast (Lunch, supper) ?”等来与英美人打招呼, 他们不但感到意外, 而且会引起误解。因此在这种场合, 作为寒喧尽可能按照他们的习惯, 道声:“Morning!”或者“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或者“Hello”“Hi”。正式场合可用“How are you?”或者“How do you do?”等。

同样中国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常问“你这是去哪里?”问者也许无意打听他 (她) 的真实去向, 但如果套用英语“Where are you going?”这便有“多管闲事”之嫌了。

3.请求:中国人请求别人做事时常用祈使句, 虽然加了please, 但对方仍是displease, 因为这种请求过于直接, 近乎命令口气, 毫无选择余地。而英美人提出请求时特别含蓄、委婉、常见的请求句型有: (1) Will (would) you please…? (2) Can (Could) you…? (3) Would you mind…? (4) I wonder if you could…

4.告别:一般英美人在正式告别之前先说“I think I have to go now”之类的话, 然后主人会说“Can't you stay any longer”之类的话来挽留, 那么客人可再坐一会儿, 然后起身告辞, 主人常用的客套是“Very glad to have met you”或“I enjoyed talking”或“Thank you for your coming”等。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3

初中生所学科目多,学生课业负担重,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再加上历史知识繁而杂、时间跨度大、范围广,是造成中考历史学科优秀率低的主要原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中使学生轻松、愉快、高效的学好历史这门课程,在这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有这么几点心得体会,现总结 归纳如下几点: 一 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备课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讲的是教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在备课上花功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质量。就同一个教师而言,进行公开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比平时好,原因不是说教学能力强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多了,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一遍处理教材,确定教学方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将得到提高。

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如果不去备课,这些可能条件就不能形成实际教学能力。

对此,在中学历史七、八年级的教学中,我认真研读教材,着重分析课程重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广泛查找课外资料充实课内知

是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当然,备课这是一个大课题,如何备好、备全面,这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 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三须”

课堂教学是课前备课的第二阶段,是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阶段,这一阶段的好坏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点必须精讲,深入浅出

我们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学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那么如何使知识点杂多、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的历史教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成为前线工作者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短短的是四十五分钟内,要讲的内容很多,想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授课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实践表明:讲解时紧紧围绕教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进而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此我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这一较为浅显容易理解的情况来引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

这样讲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这种把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做法,就会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够准确理解,理性思辩能力也切实得到提高。

二、现实必须结合,方法灵活

教学、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更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更应该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毛泽东通同志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经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①。

不管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不管选择任何一种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将启发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一年多以来,我先后尝试了“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多种教

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

三、风趣必须幽默,引人入胜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可使教学语言生动风趣,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同时幽默还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作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三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

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元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私下常和优秀学生、后进生进行交谈,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这对语初中历史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前辈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参考文献:

① 《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 ② 《历史研究》1989年版 ③ 《历史教学》2008年版 ④ 历史风云网——教材剖析 ⑤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几点体会 篇14

从初中物理新标准来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用规律的自然科学,必须从以下几点来考虑才能完成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要抓好基础知识的传导

我们知道,物理课是初二年级开始的一门新学科,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但是,若这种新鲜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新奇上,老师不及时深化,那么这也将是教学的失败。所以,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首先要抓好基础知识的传导。作为老师而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地做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解决好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将这些引入到教学课件和教学实验器材中。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要求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并且了解新能源的应用,能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老师可以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比如以两个小磁铁之间的磁性推动了小木车的快速运动,两个物体的撞击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现场试验。还可以以现实案例或者以多媒体的形式做成动态的幻灯片来宣传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提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前自己查资料,从而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二、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学新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有一点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过程,能学会简单的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并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还能及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学会利用不同渠道收集所需要的科学信息,形成自己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并能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判断意识,还能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与此同时,教学工作者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在课下设计实验,或者根据课外的资料,来模拟物理实验过程,加强学生物理实验动手能力。并且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实验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讨论记录,教师则做好实验分析总结。

三、师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和谐课堂,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因此,构建愉悦和谐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和谐课堂,才能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在和谐的课堂上是完全可以形成并达到这一目标的。在和谐的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以学生对老师的喜爱,能把这种喜爱转移到课堂上去,能高效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容易接受知识和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还能使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他的想法、学习中的困难和快乐,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

教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以生活实例来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来带动学生思维的运转,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高认知兴趣,培养求实的探索科学的作风。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参与的程度在一个集体中也是有所差别的。因此,和谐的课堂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现差异化的教学培养模式,尽量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接受知识的传播,从而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1] 吴彬.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做好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J].数理化学习,2009(11).[2] 李家谏.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物理课堂

[J].数理化学习,2009(11).[3] 沈亮.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数理化学习,2009(12).[4] 张春晖.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探究

上一篇:马街中心校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自查报告下一篇:自然之美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