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8-01

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共10篇)

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

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市把生物学科列为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其成绩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这对于快被“边缘化”的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和生物学科老师来说,应该说是机遇和“福音”,当然,很多老师体验到更多的是挑战和“苦累”。我市年轻的生物学科老师比较多,他们既没有经验,又承受着各方的压力,常常由于“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而在进行学业考试复习教学时出现一些偏差。

下面就生物学科学业考试的复习教学工作谈几点思考。1 该不该赶进度?在听课、调研中发现,在8年级下学期有很多老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上新课时,盲目赶进度。很多老师坦言,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为了有更多的复习时间,这一学期上新课的时间一般安排4—5周,甚至更短,新课一结束就立即进入紧张的复习。进而在复习中旧知识的循环往复、炒冷饭式的串讲,然后学生背诵、题海战术(甚至同一题目重复演做)、“车轮战术”(班主任、家长等轮番监督学生背书),导致生物学科的生命性和活力荡然无存。其结果是泯灭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降低了学习能力,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无疑是“灭顶之灾”。当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适当的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删减,即所谓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生物学热情、兴趣的前提下,适当的提前完成功课,为复习教学预留些时间,不是不可以,但应该慎重。如有的老师把8年级上册的“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生物

圈中的作用”与8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进行整合;把8年级上册的“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与8年级下册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生物技术”进行整合等,效果不错。复习备考的主体是谁?

这本来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甚至根本就不应该提出的问题。然而,这三年来的听课和调研,发现这确实是必须首先解决好的问题。虽然,这几年“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在学校里喊得“震天响”,但是,在相当多的老师的复习教学中,甚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依然没有搞清楚“备考主体”是谁?主要表现有: 2、1 盲目进行复习教学工作。有些老师复习教学时没有计划,也不知道复习是怎么一回事,认为把旧知识“炒冷饭”式的重复串讲一遍给学生听,然后在书上“画一些重点”让学生背诵,或根据《指南》中“复习导航”把教材知识以另一种形式讲一遍给学生听,然后,把“达标训练”的习题逐题讲解下来,就算是复习了。至于学生需要什么,通过这样的复习能达到什么目标就全然不管了,这不就是心中无学生吗? 2、2 计划有偏差。有些比较负责任的老师,在进行复习教学工作之前,会事先制定计划,但是他们习惯上把复习进度当作复习计划,也就是说,他们是根据复习教学的时间和复习内容、轮次来制定复习计划的。

在制定计划时,完全脱离学情,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等,更不用说对学生的复习进程进行适时的反馈来调整计划了。这样的复

习计划不是一纸空文,又是什么? 2、3 复习目标的达成以知识讲解的多少为依据。在听课、调研中,常常听到老师们讲,我们学校“已复习了2轮了”、“指南早讲完了”、“已把前几届学业考试的试题做了一遍又一遍了”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些老师总是把复习量作为复习目标完成的依据。体现在课堂复习教学中,老师为了保证单位时间内知识的复习量,讲授法一统天下,这种近乎于“灌注”的方法,几乎没有把学生放在眼里,只管“一桶水”倒下去,全然不顾下面“杯子”是躺着还是倒着。这样的复习教学会有多大效果呢?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普遍,那就是“拖课”现象。下课铃已经响了好一会儿了,讲课老师只当没有听见,仍然津津有味地讲着他的课。表面上看,老师很敬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他根本没有考虑过铃声响过之后学生的感受和心理变化(特别是我们生物课经常安排在第4节课),之所以还要讲下去,原因只有一个,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在他的脑子里,把内容讲完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复习目标也就达成了。这种把知识讲授作为复习教学任务完成的依据,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理念的反映。2、4 教师“越俎代疱”,即学生的学习行为由教师来包办。复习教学目标是反映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的行为变化或达到的水平(知识质量的改善)。然而,在现实的复习教学中,许多本应由学生完成的任务或行为,却统统由教师来包办了。曾听过一节“神经

调节”的复习课,关于“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举例问题,上课老师把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实例播放在屏幕上,然后要求学生抄下,再背哪些实例属于条件反射,哪些实例属于非条件反射。象举例说明这个本来应由学生来完成的学习行为由教师包办了,好象是老师要参加考试一样。这种教法使教师失去了了解学生对有关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知识的机会。

要提高复习教学质量,教学中非得关注学生不可,关注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而应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要怎样提高生物学科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3、1 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来体现的,参加考试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老师一定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老师、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发展现象。在复习内容、复习方式、复习时间等方面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权。老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状态过渡到复习的准备状态上来,即让学生对复习的内容爱学(有兴趣)、能学(有基础)、肯学(有动力)、会学(有方法)。3、2 重视情感投入: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的眼里,生物学科是一门“副科”、“次科”,在重视程度上肯定无法与语、数、英等大学科比。因此,生物学科的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感情投资,不仅在课堂上要关心学生,课外同样要关心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要关心学生,在生活、心理等方面也要关心学生;不仅要关注成绩好的学

生,更要关心成绩相对差的学生。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纪律就会好起来,学生的思维就会积极活跃,复习效果也就会好起来。3、3 创设和谐氛围:在复习教学时,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领路人。比如:在师生关系上,老师要多些平等,少点架子;在评价学生时,多些激励和赞赏,少点批评和责备;在遇到学生提问时,多些倾听,少点厌烦;教态上多些微笑,少点脸色。3、4 加强教学互动:师生间的交流、交往对于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努力建立一种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机制。3、5强化课堂管理:复习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课堂管理。因此,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课堂管理,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鼓励和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转变、终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行为,以保证生物学复习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

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2

一、吃透考试大纲, 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

测试范围: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和“必修3“稳态和环境”共三个必修模块;试卷结构, 题型比例: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 占分值分别为7:3, 试卷难度比例: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 占分比例约为7:2:1;内容比例:必修1占分约为30%, 必修2占分约为30%, 必修3占分约为30%, 实验占分约为10%。 测试方式和时间:闭卷笔试, 测试时间为75分钟, 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共150个考点。 其中A级要求:64个, B级要求:78个, C级要求:8个。

根据复习的总时间, 按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要求, 按照“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十七个部分和实验进行复习。每个部分约2—3课时。 复习期间进行三次模拟考试。

二、找准目标, 理性面对

首先在心理状态上要摆正位置。 从实际出发明确目标:我们在保C的基础上, 力争得到更多A。 对本来基础知识不是很好的学生, 要求不能过高, 不要施压, 一定要他们“跳一跳, 摘得到”, 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其次在知识要求上要找准。 这次考试的难度是7:2:1, 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强调了试题的基础性。 其中的10%是选拔A的考生, 试题主要是来自应用部分。这部分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部理解并掌握应用是很难的, 这就要根据自身实际大胆割舍。 特别是于保C争B的考生, 在复习时切勿把知识点挖深, 题目选得很难。 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计算题, 遗传规律中的相关计算等就要果断筛选。 推荐用好教材后面的基础习题, 力争全面掌握。

三、巧用教学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

1.夯实基础, 巩固双基。

一方面考试说明中明确基本题占70%, 而且近两年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中大部分选择题与部分的非选择题都与课本的知识点扣得很紧, 另一方面由于考点内容多、能力要求高、联系实际广, 抓好基础, 至关重要, 因此要重视对各模块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复习。

2.归纳整理, 形成网络。

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过程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使各模块的知识点牢牢刻在大脑沟回里, 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和记忆体系。 我们采取由点到面, 由局部到整体, 由微观到宏观, 最后汇总整个模块。 概念图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 也是近年在各类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 在复习时可将人教课后练习中的概念图让学生填写。

3.注重探究, 联系实际。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实验中重点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要求学生具备作出假设、设计对照、设计实验步骤, 最关键的是能预期实验结果, 并学会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等能力。 考纲考察的有 (黑体实验结果分析为C级要求) :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3.探究影响酶活性素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6.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7.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8.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9.制作生态瓶或生态缸

通过高中生物学习, 记住一些原理结论和事实并不是根本的目的, 能用生物学的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实生产、生活现象, 理解科学发展的新进展, 并对特定条件下的事物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测、判断或假设更重要。

例如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生物的变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人类的遗传病的调查及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失调引起疾病等、艾滋病的机理、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等等。 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知识体系揭示问题的实质, 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训练, 提高能力。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范围是有限的, 但是考查这些知识的题目却在题海中, 如何使练习有针对性? 最重要的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同时, 适当记忆是准确再现知识、正确描述问题的必要条件。 对照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和测试点, 系统地完成各章节、各单元的练习, 在全面复习结束时, 选择1-2份综合练习, 进行自我评价, 使复习过程井然有序。 如可参考如下思路:

第一阶段:时间6周, 内容基础复习;目标是对考试范围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进行全面复习, 能力以理解和记忆为主;方式以自主学习完成考点知识的填空, 教师强化考点精讲为主, 练习为辅。

第二阶段:时间2周, 内容综合复习, 目标是对各单元有联系的知识加以综合, 训练学生对部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方式是通过训练及师生共同查对相结合, 尽量不留死角。

第三阶段:时间1~2周, 内容应试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考试各个环节的应试能力、技巧和心理素质;方式是模拟考。

在复习中, 要对各种题型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不仅关注70%的单选题, 30%的主观题也不能忽视。主观题型有填空、识图、分析、实验等, 在复习时都要一一训练。

例如识图题可能包括图像题、图解题、表格题、图表综合题等类型。 生物图表信息题在创新情境的基础上还起到考查能力的作用。

总之, 在学业水平复习中老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教科书的基础知识, 强化知识点的记忆, 同时进行归纳整理。 另一方面精选一些过关题让学生及时巩固, 但要注意不要做过难的试题, 更不要把时间花在考试说明中已经明确不作要求的知识上。

参考文献

[1]沈皖秀.2009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策略.

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河西中学杨文才751300)

一、综述初中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及社会地位;

二、初中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和重视程度;

(一)、社会、家庭对生物学教学的态度;

(二)、学校对生物教学中的认识及作用;

(三)、学校及有关部门对生物学的认识不够;

三、初中生物教学的社会地位以及人们对生物学的认识;

(一)、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提高得不到学校、家庭的重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社会评价方式对生物学教学的限制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社会现状对受“副课”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造成了学习“副课”是一种多余的负担,缺乏对实施素质教育和生物学本身对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

四、本人对生物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或思考:

(一)、让学生真正的感觉到他们在任何方面的进步都会受到老师、学校的认可和肯定;

(二)、学校也要制定适应学校教学现状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三)、从而影响社会对一些所谓的“副课”的不重视程度,最终改变生物及一些“副课”在初等教育尴尬的现状;

(四)、各相关的教育和行政部门制定适应课改要求和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中考复习备考经验材料

一、解读《说明》,分析命题,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1、研读《考试说明》,把握复习方向

认真学习和研究中考考试说明,把握中考命题原则、内容要求、试题形式、难易程度等。并与中考试题、《新课程标准》反复进行对照,力争做到脑中有纲(考试说明、课程标准),腹中有题(近几年中考题),胸中有书(课标、教材),心中有法(教法、学法)。

2、研究《课程标准》,明确复习要点

为了使每节复习课的目标更清晰、精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集体研讨《新课程标准》,对每个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进行细致的梳理,制定了教学目标双向表。然后研究单元测试题,分析所考查的知识点及能力要求、试题的类型与分数,制定了教学评价目标双向表。这两种表格的制定,让教师弄清了每个章节要复习什么,复习到什么程度。

3、分析中考命题,掌握复习纲要

一轮复习前,每一位初三数学教师对市近三年的中考题进行了认真的、规范的解答。并制作细目表,对每一道题从考查的知识点、知识点所属章节、能力要求、所占分值几个方面逐一分析,作了统计。我们把三年的中考细目表进行对比,弄清了哪些章节占的分值高,哪些知识是必考的,所考查的知识常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分析中考命题特点及趋势,制定出相应的中考复习策略,形成试题分析报告。对试题的分析,让我们在复习中更好地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明确目标,注重方法,制定科学的复习策略

1、理念导航,明确复习策略

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分类教学。在教学中坚持合作学习与独立钻研相结合,集体训练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注重独立钻研和个别辅导。

精讲精练,远离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既要抓好双基,又要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如审题能力、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数学问题生活化等)。

2、学案导学,立足高效复习

由于中考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实现高效复习,我校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发挥团队智慧,精心编制导学案。为了保障集体备课的效果,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主讲人要提前精心准备好所定内容,其他教师也要提前把所备内容准备好,不要等坐到一起时才去想、去准备。要求教师人人都主动地参与和发言,不能被动地听。

(2)集体备课的内容要充实。不仅要讨论所复习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和热点,还要主讲人说出自己对学案的设计、题目选编的意图。另外大家就学案如何使用,教师需强调或点拨的地方,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3)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认真修改,合理取舍,使之更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

(4)教案实施后,每位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受到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感等记录下来,以便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三、分步推进,团队创优,实施具体的复习步骤

1、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立足于教材,稳扎稳打。以知识板块为框架系统复习初中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通过复习力求使模糊的知识清晰化、缺漏的知识完整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1)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

为了不让知识点的复习变成简单的回忆,我们要求学生在梳理知识时按以下步骤操作:基础练习,回顾知识;翻阅课本,查漏补缺;梳理知识,画结构图;课上交流,补充完善。

(2)精选精练

精选习题时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要有层次性,既要有基础题,还要有综合题(难度不要太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针对学生个性差异,题目分为必做和选做;二要有典型性,应选择那些能较好地涵盖相关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或是学生容易出错的习题;三要注重开放性、探索性,或密切联系实际;四是收集近几年各地市的中考题,把基础题渗透到学案中。

(3)注重解题策略的分析,学会反思总结

在学生展示解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你是如何想到要使用这种方法的?用其它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些方法中哪个更简捷?这类题通常用什么方法去分析等。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能够学会站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取得更大的收获。

另外,指导学生做好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建好错题集。(4)及时检查复习效果 为了确定训练是否有效,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我们每一天都根据复习课的训练内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检测,让学生在五分钟时间内完成,并且立即批改,发现问题,及时补教。

(5)做好帮扶工作

重点关注数学较弱的边缘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争取让他们在一轮复习中赶上来。

2、第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提升能力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重在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第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复习的重点要集中在热点、弱点、重点和难点内容上。以中档题为训练重点,以题组训练为主,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方式,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这一阶段的复习要注重提高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的训练,要突出应用意识的教学,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等。

(3)通过对知识系统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3、第三轮复习:综合拉练,模拟中考

通过模拟考试,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从而进行查漏补缺。

(1)全真模拟训练,及时批阅试卷,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边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讲解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要讲透、要展开、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

(2)评分要严格。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过程不规范、卷面不整洁要扣分,通过这样的评分教育学生,答题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考后给学生提供样卷,让学生参考。

(3)考前重温错题集,认真地总结自己做错题目的类型和方法,这样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找出知识中的漏洞,争取中考决不再错,考试时将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4)训练考试技巧。如选择题可以灵活做,除了采用直接法外,还可以使用特殊值法、排除法等。中档题要认真做,会做的题争取不失分,高档题分解做,尽可能得分等等。

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5

爱因斯坦曾说过: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已经越来越重,学生身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在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最大限度的有效、快乐学习,这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是否高效和有效,这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这决定了教育的成败。以下是本人关于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理想是教育的起点

高一是学习的起点,但不是学习的终点,很多学生从繁重的初三学习中走来,思想比较浮躁,并且把初中不好的学习习惯带入高中,并且生物教学受到初中不参加中考这一思想的影响,在刚开始的教学中,课堂效率比较低下,学生听课效率很低,并且完全放任自流,不把生物当成一回事,但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阻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这样的情况下,理想教育的作用就尤其的重要。这时候,我们要采取分化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灌输理想教育,并且把它化为动力,先争取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因为一个班级中绝大多数人还是有自己明确目标和理想的,他们的自主性提高,会在班级形成一个好的榜样作用,无形中会影响部分同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所谓跟正然后苗壮是也!还有一部分学习动机不明确,我们可以采取课下交流,让他们也树立信心,从根本上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高二是学习的关键,这时候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的主观意识,这时候理想教育更凸显其重要性,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你想要什么样的未来,你就要有什么样的努力!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实例和学生沟通,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渴望,鼓足他们拼搏人生的豪气!学习没有起点,学习没有终点,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关键是你真正的开始了!

二、兴趣是教育最好的老师

不可否认,高中学习任务是繁重的,初中生物学习是从表象入手,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能够自己用眼睛观察,自己用眼睛去解释,就好比一桶水的表面,我们只要使这桶水在流动,并且让学生知道它在流动,保持着用一颗好奇心一直去关注它的流动,这就是中学生物教学的成功,但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知识,不是在水的表面观察,而是深入到桶的内部用心去

理解,用智慧去探索。高中生物学习是点的学习和深度的学习,这时候巧妙的记忆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生物知识中就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谐音法

利用同音字或读音相近的字,代替需识记的没规律的那部分生物知识,从而将生硬的知识转变为熟悉的知识,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例如,必须矿质元素中的微量元素可以这么记:铁(Fe)猛(Mn)碰(B)新(Zn)木(Mo)铜(Cu).记忆就方便多了。又如矿质元素中的N、P、Mg进入植物体后,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被分解后可以转移到其他部位,被植物体再度利用,因此可以这样记:林(P)黛(N)玉病态美(Mg)不稳定。

2.象形法

根据字型或形象思维编造适宜的情景或便于理解的逻辑,从而达到快速准确记忆的目的。例如,原核细胞中有支原体、衣原体,一般原核生物有细胞壁,而支原体却没有,这就可以将“支”想像为“肢”,支原体就变为“肢”原体了。意思是肢体原型毕露,没有什么遮拦,所以支原体没有细胞壁。而衣原体有“衣”就像细胞壁,所以衣原体有细胞壁。又如:细菌转化实验中,有“S”型(光滑型)、“R”型(粗糙型)两种菌株,将“S”想像为爬行的蛇,弯曲成“S”型,蛇身体光滑,还有毒。由“S”的字型就联想到蛇,根据蛇的特点记住:“S”型菌株光滑、有毒;反之,“R”型菌株粗糙无毒。

3.缩简法

将需要记忆的生物知识精简为很少的能引发记忆的几个字,从而提示出需要记忆的内容。例如,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很重要,记忆也比较麻烦,因此,可以利用缩简法,将各个时期的特点分别缩简为:间复合(间期:细胞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三体(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出现纺锤体);中排队(中期:着丝点有规律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分家(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子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末反前(末期与前期的特点相反),这样记忆的容量相对减少,读来顺口容易记住且有提示作用。又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色素在滤纸上的顺序及颜色从上至下可分别缩减为:胡、黄、a、b;橙、黄、蓝、黄。意思是从上至下,色素名称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颜色名称依次为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这样减少了记忆的容量,且记忆准确不易遗忘。

4.联想法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比较,从而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例如,在讲氨基酸、多肽链、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时,将它们联想为羊毛、毛线和用毛线织的生活用品。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就如同很多羊毛被织成毛线;多条肽链经过不同的折叠方式形成蛋白质就如同用毛线编织成不同的生活用品,如毛衣、帽子、手套等等。

5.顺口溜法

将难以记忆的知识编成一个顺口溜,能减轻记忆的负担且效果良好。例如,高等动物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分别是由胚胎的哪个部分发育而来的呢?研究结果表明:原肠胚的外胚层发育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表皮及其附属结构;中胚层发育成骨骼、肌肉以及循环、排泄、生殖系统;内胚层发育成肝、胰等腺体以及呼吸道、消化道的上皮。把上述零碎而无规律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外感神皮,中生循排真骨肌,内消呼上皮、胰肝等腺体”。又如,哺乳动物所摄取的食物,是在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在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除胆汁外,其他的各种消化液中含有不同的消化酶,怎么来记呢?“唾淀胃蛋,胰无肽肠无蛋,胆汁无酶来自肝”。这样记忆的效果是不是很好呢?

记忆是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但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仅仅靠记忆就可以完成,生物学习的最重要目的在探究,在解惑,在发现,在利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要多启发学生去思考,用心思考,用智慧思考,大胆推测,亲自实践,学有所用,学有真用。

三、爱是教育的升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的行动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师的天职。爱和宽容是密切相关的,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仁慈,对人的一种激励;宽容则是爱的表现形式,无数个成功的教育者都是通过宽容来实现爱的结果。

盘圭禅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一代传师。有一次他的一名弟子行窃,他当场抓获,其他弟子要求盘圭禅师把此人驱逐,但盘圭没有理会。不久之后,那名弟子恶习难改,再行偷窃,又被当场抓住,众徒再度请求盘圭惩治,哪知盘圭依然不予发落。众徒十分不满,联合写了一张申请书,表示若不将窃贼开除,他们就集体离开。盘圭读了申请书,把弟子们全部召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要你们高兴,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兄弟甚至连是非都还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我要把他留在这里,即使你们全部离开也一样。”热泪从那位偷窃者眼中涌出,涤净了他的心灵。从此偷窃的冲动如烟消散。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遇到类似的事。尤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违犯纪律的现象,有时教师再三批评教育他也不改,这时其他学生也常会叫喊给老师助威,叫老师严厉批评他们,或者去惩罚他们,用气势压倒他,以解老师的心虚。按此去做,学生不但感受不到温暖,更感受不到人间的爱;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冷酷。他们会受到启发教育吗?会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吗?不但不会,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形成师生对抗的局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师无策可施。如果老师能以诚实和宽容的方式对待他们,用人间的爱去感化他们,他们若能感到环境温暖舒适,适合他们的生长发育,心灵之枷被激活,顽固之锁被敲开,他们便苏醒过来,自能悔过自新,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

这才是爱的结果;这才是教育的目的。要散播爱,心中必有爱。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爱,对知识的爱,对阳光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对生命的爱。

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一、在生物实验中学生应该遵守的原则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接触的生物实验并不多,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要教会学生相关的实验原则,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实验素养。对此,我觉得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实验素质:

(1)实验过程需要严格的组织纪律,切忌胡乱配置药物,生物实验室有很多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必须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纪律性,所以,每节实验课之前老师都应该让给学生宣读实验时应该注意的规章制度,保证实验的时候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进行实验时也应该按照老师所讲的步骤进行,不能依靠自己的习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2)实验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应该做的工作,明白老师这节课的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熟记实验步骤,以免实验的时候不知所措,浪费时间。

(3)实验过程要求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放松心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进行有些实验的时候,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某些学生由于心急而得不到实验结果,面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学生尽量心平气和,重新进行实验。

(4)实验结果要实事求是,在实验时,我们要避免为完成实验而实验,老师希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到一些实验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和老师交流,结果并不是很重要,实验就是追求事实,所以,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切忌弄虚作假。这是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给广大学生带去帮助。

二、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不管是什么实验,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会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其次,动手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的过程,我希望学生多观察,多总结,不要只做一个旁观者、比如说,显微镜使用这个实验,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独立完成观察植物叶绿体的过程,课堂上老师讲太多都比不上学生自己亲手去实验。但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呢?下面我就来介绍几种实用的方法:

(1)从整体到局部。实验课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整体观察物体,对物体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分别了解局部,在观察植物时,我们首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整株植物,然后在显微镜下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细胞,这就是从整体出发,然后感知局部。

(2)反复观察,初中实验都比较简单而且容易操作,在实验观察的时候,我们需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同一事物和现象进行反复观察,就拿观察细胞来说吧,细胞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加之进行实验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老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胞结构图,然后和显微镜下面的图片加以比较,反复进行观察,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自身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

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生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

一、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应注重数学学科特点。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抽象性,并且大量使用图形化、符号化语言;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需要来确定。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根式的化简,方程的化求解,用多媒体不一定有效,而函数以及许多几何问题则用电脑演示效果较好,在教学中我们应适当选取哪些适合进行概念教学情景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的内容进行多媒体演示,千万不能把数学课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成果展。

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本地实际。

现代远教资源丰富为我们农村中小学教育搭建了一个业务自修、了解外地名师风采、下载引用课件资源的良好平台,用课堂教学实录代替课堂或用现成教案直接进行教学或者直接播放下载课件都是不可取的。远教中的教学实录及教案虽是专家的经典杰作,但他是根据教师所在地的学生实际和经济文化背景而制作的,与我们民族地区的实际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学习借鉴它时一定要结合实际进行改进,远教中的课件也是制作者根据当地学生实际而制作的,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大海”在沿海学生眼里太直观了,而对我们内地学生来说又是那样的陌生。又如梯形渠道在我们农村学生来说太平常了,而在大上海则未必每个学生都清楚。我们在使用这些课件时教师应认真改进使之符合本地实际,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功效。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应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

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勾股定理》时,我在学校微机室让学生分组国收集有关勾股定理信息,很快学生收集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应用、证明、趣闻等几十条信息,并以话说勾股定理为题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最后写成文章《话说公股定理》,论文后来发表在《学习方法报,人教版,八年级第九期》上,这样学生既学会了资料的收集,整理方法,又学会了相关数学知识。

四、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应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

做到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际,不应忽视阅读和必要的练习,不应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中。教师应不急于播放有关课件,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生活中寻找立体图形,把数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空间立体图形的概念,待学生对上述问题有一定认识以后,在辅以课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将更加充实、完整、深刻。

五、运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应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8

摘要:就时尚文化如何融入日常教学这一问题从话题、媒体、言行等三个角度进行尝试与思考。

关键词:时尚 话题 媒体 言行 教学

时尚是现代人行为的趋势,文化的普及,精神的标尺,价值的体现。我国学者岑国桢认为:“时尚是现实生活中广为流行的某种行为习惯、某种物品或某种观念。”时尚是一种文化模式的流传现象,是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的迅速采纳、模仿和推广[1]。回避时尚,便是在逃避生活,意味着无法体味新生活。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然而十分冲动。偶像、明星、传奇、梦想等已经成为每位同学的精神崇拜。面对时尚大潮,教育该如何抉择成为当前众人议论的焦点。生物前沿发展迅速,如胚胎干细胞、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基因组计划等都是前沿领域。生物教学如何走向时尚化,贴近前沿,符合学生口味,成为当前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笔者结合教学,总结如下: 1 话题时尚化,让教学变得更加充实

话题时尚,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状况,贴近生活实际,选择性地导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谈及生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时,借用贺岁影片《邻家特工》中一个镜头,更易使学生得出超级细菌具有分解作用的结论;学习藻类植物时,从新闻焦点“太湖水变绿事件”引出话题,进而激发学生思考太湖水为什么会变绿?蓝藻等藻类植物有何特征?最后思考如何解决现实难题。学及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结合当前社会焦点“时尚低碳”,提出质疑:何谓低碳?为何要倡导低碳?引导学生思考碳物质在生态系统如何流动,总结得出碳循环的过程,进而回归焦点话题,探讨做到低碳的具体措施,如“地球关灯一小时”、研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

再如,学及“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合上海世博会即将展出的饮用水安全检测仪,介绍发光细菌在生活中的运用“只要在待测水样中加入微量发光细菌,半小时内就能知道饮用水是否安全”,引导学生关注世博,思考世博,加深学生对“生物——技术——社会”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运用贴近时代脉搏,联系生活实际的话题,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顺利实现同化和顺应,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媒体时尚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伴随电子白板的诞生与推广,教育技术的更新为生物教学展现出了更多发展的空间。学生的思想是鲜活的,教师需要在潮流中不断探究、学习、思考并学会运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情况、设备条件等,有选择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生物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调动起探究生物知识的积极性。2.1贴切的视频,提高课堂趣味性

中国教育资源网、六间房、优酷网等大型视频网站资源丰富,可为教学所用。另外,教材配套光盘中的许多视频具有很强借鉴价值。当然,也可运用视频剪辑工具如windows自带的movie maker、会声会影、adobe公司的premiere等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例如,学及细菌时,采用“万圣节睡觉前不可以吃巧克力”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蛀牙的元凶是细菌”。谈及呼吸系统时,运用茶倍健牙膏的广告视频导入提问“人是通过什么生理系统感觉到清新的气息?”,进而设问“呼吸系统包括哪些器官组成?各器官有何作用?”激发学生思考学习。谈及青春期生理卫生,由于初中学生内心善良,外于羞涩,公开讲解,难以调控课堂气氛,介入“专家导读青春期”视频,交流青春期变化,引导学生树立客观全面的青春观。

2.2 电子白板投影,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及“节肢动物”时,运用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冻结”功能,抓拍螯虾,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惊讶兴奋之下,当即用电子笔记录下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自主学习其外部形态特征,如有一对螯,多对步足,多对游泳足,有口、眼、触角等器官等。学及鱼类时,在烧杯中养入小鲫鱼,保证其能运动自由,学生结合实物投影进行实物观察,同时提出问题:鲫鱼依靠什么本领能在水中自由生活?随即思考到鱼的结构特征:鳍游泳;鳃呼吸;体表被鳞;有侧线等,逐步感悟出鱼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学生在观察形态特征、呼吸与运动的过程中,带动生成直观认识,激发学生开展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在意想不到的 2 氛围中品味获得新知的愉悦。

2.3 时尚图片与音乐,提升教学的品味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兴趣激发可能来源于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个手势,一张图片,或是一段音乐等。学生的心灵是永不拒绝时尚的。持久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锻造教师特有的教学品味。如讲至生态系统时,百度搜索几张经典的自然风景,如草原、沙漠、森林、热带雨林等。学生观看之后感叹世界美好之余,学会了思考生态系统的含义与结构组成,同时也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与品味。谈及“保护鸟类”时,先播放催人泪下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把这首歌所讴歌的真实故事告诉学生:1987年9月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一位女职工,为了寻找一只受伤的丹顶鹤,不顾饥饿和疲劳,由于不慎溺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经典的音乐才是永恒的时尚。透过对音乐的聆听与欣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理解,更可以填补单一的文字解说,提升生物教学的品味。3 言行时尚化,缩短师生心灵距离

如果说教师课前的预设是篇交响乐章,那么教师的言行便是交响演奏家们轻盈舞动的双手。因为它关系着音符是否准确,关系着节奏是否合拍,关系着协奏是否有效,关系着整个演出是否精彩。时尚的言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塑造起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形象,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3.1 时尚用语的使用,契合青少年日趋成熟的心理

学生都爱看动漫《火影忍者》,谈到生物进化历程时,穿插几句描述忍者从下忍最终升级成为影,必须经历多次不同级别的任务考验,通过中忍、上忍等最终才能获得成功,喻指生物进化是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经历许多次不同类型的变化。再如,当今社会追求时尚个性,“达人”已经遍布各行各业。创造性地把“达人”与学科整合一起,符合青少年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组织学生围绕转基因、克隆、DNA、干细胞、食品安全、生物入侵等科技热点开展专题研究,课堂教学之中交流并评定“生命达人”,学生在乐于接受的氛围中获得情感愉悦,获得知识体验。3.2 时尚服饰的关注,潜移默化学生的品味和审美观

教师的服饰是教师对学生及他人的尊重,影响着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引导其 3 生活品味的自觉生成[2]。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美的姿态,包括美观大方的发型、整洁得体的服饰、振作的精神面貌。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而且还要欣赏教师的教学艺术美及外部形象美、气质美等。学至鸟类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穿件印有大嘴犀鸟图案的文化衫,学生一见,兴致高涨,易于激发思维,“老师衣服上的是什么鸟?”“老师今天会介绍哪些有趣的鸟呢?”“鸟类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鸟类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实用价值?”等。这些重要的问题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带着疑问,怀着好奇,学生走进了新课,走进了知识的海洋,教师也从而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自主思维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提升。再如,学习生物适应环境时,教师身穿黄色的T恤或外套,课堂之中,铺设情境,演绎狮子与羚羊之间的故事,学生轻松地从教师服装色彩联想到了美洲草原,以及狮子独有的体表色彩,从而思考“为什么狮子能够轻易地捕捉猎物?”,最终得出“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适应能力。”很好地回归课题,完成教学目标。当然,更多的时候,教师服饰的时尚应该体现在整洁大方、简约端庄、中庸得体[3]。或者说,经典的服饰,才是永恒的时尚。教师在学生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交流,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推动师生之间心与心的对话交流。

生物课堂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一味地恪守传统经典知识与方法,只能是墨守成规,井底之蛙。倘若能将时尚潮流中携带的优秀元素引至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便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真正体现课堂文化的改革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精彩便在此处。大力倡导教师运用智慧,吸收优秀文化的精髓,大胆地运用至教学之中,定能让课堂永放光芒。

主要参考文献:

教学研讨会材料:初中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9

李亚宁

文件编号:1003-7586(2007)10-0057-03

21世纪,以全球化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教师如何改革和设计教育。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是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大基础教育中的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势在必行。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结合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就初中生物新课改,浅谈几点思考。更新教育观念,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教学始末

理解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师观。当今科学的发展,教师已不再是学问释疑解惑的“裁判”。在今天,知识的存在形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校显然已经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信息知识就在身边,学生可以通过周围丰富的媒介,多渠道不断地学到新知识,在这方面,学生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今天,实际上师生两代人都面临着竞争激烈的社会化的“自然选择”,面临着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艰难抉择。教师和学生一起,正在经受一种整体性全球化的社会变迁的挑战。竞争全球化的社会,要求下一代从小就要养成应变能力,独立地去做出判断和选择,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就此而言,他们对新文化会有更多的认同,没有旧观念、旧框框,轻装上阵,教师不得不重新界定学校中教师的作用,重塑新的师生关系。

教师抛弃了传统的决定者的角色,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认为学习活动需要整个人(包括躯体、情绪和心智等方面)的参与,而不仅仅是心智的投入。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接受学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不做评判或训导;学习是自我发起的,教师不能单方面地施加压力或强制。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要做的事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材料的个人意义;维持着某种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可见,非指导性教学观倡导的课堂氛围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具有了这样的非指导性教学观,才可能开展较好的探究教学,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师要理解学生,改革传统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无心、无我、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富有天性和个性色彩的主体。因此,素质教育强调让学生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能力,培养具有个人特色的探究精神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生物教学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学风:严谨、和谐、拼搏、创新。还要形成一种基本的学法:强化自学意识,养成浓厚兴趣,敢为他人之先,勇于知识创新,树立远大理想,磨炼意志品质。生物学教师也要有一个基本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激励情境,着意培养能力;重视创新思维训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的生物课堂,实施合作教学。创造和谐、活跃、热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就是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明确是“互动”,那就不是“被动”;因此“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学会学习。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师生交流中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实践中发展能力。

生物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图表、演示等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通过提示观察的具体要求(顺序、颜色、结构层次、排列、反应特点等),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比较。宏观上面向全体,微观上因材施教;树立知识学习和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倡导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师生建立了民主的生物课堂,还要拓宽教学活动的时空观,建立教学过程的开放观。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物课程的设置已从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扩展到发展课、综合课、社会课;学习空间也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直至大自然;学习时间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外,直到一切可能接受社会、自然信息的时机。形成教学开放观的“教学规范”,从“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的教学”。真正的学习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生物学教师必须开发、开放教学过程,根据生物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寓教于乐,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拓宽生物教学的方法和渠道。

教师要拓宽教学的时空观,还要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生物学教学与学生活动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要加强生物课特点的分析,其主体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其实是非常丰富的。生物教学强调探究,强调学生的活动,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塑造和建构了学习主体。只有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实验活动中,学生才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活动,学习才具有了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身的自主的思考活动,可以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论。

更新教学手段,转变评价观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的评价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地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

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教师要积极推进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应该在学习活动开始前,针对整个项目或活动的实施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日志或生物实验档案袋,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变化;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比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

教师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各种评价方式,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和途径,不断积累评价资料和数据,例如: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制作的标本、实验的记录、每天写的生物观察日记等,形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评价。改变命题考试的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对学习成绩中如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应采用多样的试题形式和要求,既要检验学生对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应检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如查找网络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个性特长和创新意识。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恰当结合,形成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评价。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教学是双向的过程,在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也是教学质量突破的一个关键。教师要积极向学生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3.1 培养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在生物学习中就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要体现在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的目标、进度和评价标准,如在观察动物生活习性的实验中,要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自己要达到了解动物的什么程度,学生自己要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二是体现在学生制定各种“学习策略”,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制定学习、实验、结论的方案,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等;三是体现在学生从内心体验感悟中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比如,在培养植物的过程中,对花草树木的顽强生命产生伟大意义的体验感悟,培养对自然生命的感情,产生绿色环保的意识;四是学生自我的调适和监控。

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3.2 培养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比如,成立几个野外生物考察小组,不同的小组进行生物学习研究,分组对学生的考察效果进行评比,让学生在团队的共同研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在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要取得成果不是单个人埋头奋斗就可以产生的。在多元化的时代,要借助能够运用的所有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3 培养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习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方式,跟生物课的特点接合紧密。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实践与策略之一,改变教师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关键之一。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特征”时,可以带一盆鲜花和养有几条金鱼的小鱼缸进入课堂,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室中联系自己平时的一些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感受自然,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差异,大家一起讨论出生物的特征。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实践性的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可见探究性教学是当今生物新教材改革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能力也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线教师,要积极去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劳动,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需要有更多条件的配合。例如,良好的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师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家长的配合和支持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意识水平的提高,相信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会越来越显现出来。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0

江宁秣陵初级中学 刘玲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针对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笔者试着对主要问题作了一些考察分析,并摸索出自己独有的作文教学风格。

关键词: 问题 措施 积累 实践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深感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病,为什么许多老师不愿花时间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也不愿写作文呢?下面是笔者试着对一些主要问题作了一些考察分析,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写下来与诸位同仁一起交流探讨,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问题一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在每一学期初,老师都能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详细、合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是随心所欲,甚至应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文教学与考试分数关系明显,只要是平时老师讲到的内容,在考试中学生遇到会立竿见影,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因而把课文教学当作重中之重。而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作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而对于考试成绩来说,无论学生写的作文如何不好,也能得一点分数,如三十分的作文,切入分二十一分,只要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尚可,就可以拿到这个分数,所以作文分数差距拉不开。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作文阅卷主观随意性较大,同样水平的作文在分数上可能有较大的差距,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性,进一步消减了老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问题

二、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注重“一言堂”,企望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注重老师教学,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理论和方式的影响,过分的看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效果不言而喻。笔者曾经做过六个班的作文心理调查,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3%,情况可见一斑。

问题

三、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各科教学都有追求“大运动量”的趋势,作文训练也不例外,许多老师曾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断的增大作文训练量,学生的作文成绩就会提高,因此不断的鼓励学生多些多练,一周交一次作文,天天写日记,读书札记,每天的所见所闻等等,学生拼命的写、凑字数,甚至抄袭,老师拼命的批改,讲解,师生不堪重负。造成了事实上的两败俱伤。究其原因,一是受理科教学的影响,搞题海战术,错误地以为广种就能博收。二是“多读多写”一直被公认为是传统经验而加以推广,教学大纲也要求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更多的写作机会,许多老师静止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没有将“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统一考虑,没有认真地研究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问题

四、注重应试作文,忽视素质作文。长期的应试教育必然造成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应试作文的后果。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级别的考试,一律有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许多学生只能是根据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乱凑字数,甚至虚构。因此,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让学生下大功夫背诵应试范文。直接后果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文章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圈在特定的模式化的套子里,用统一的思想、共性的话语箝制了学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和说话自由。针对上述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下面是我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老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级的目标计划,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从审题、拟题、开头、结尾、立意、谋篇布局、写作顺序等方面,有侧重的训练,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需求。

二、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训练,积累作文素材。顺应作文教学的规律,教师要脱离作文数量的束缚,提高作文质量,就必须在训练作文基本功上下功夫。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一篇文章如何确立题目,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中心思想,如何选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应、开头和结尾相衔接,如何画龙点睛、耐人寻味,如何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引起读者共鸣,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等,老师不要企图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学生样样精通,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笔者在每个学期都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按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心得,及时表扬或在班内交流。利用阅读课,有针对性地搞专题讨论,学期末搞一次读书笔记大展览,由同学们投票进行评比。通过上述活动,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要注重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真诚地拥抱生活。所谓“真实”,就是用自己的心灵之眼去看生活,不但要看到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要注意到生活的阴暗面;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面现象,而且也要透视出生活的真谛本质。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我在作文教学中,一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坚持写作练习灵活多变,倡导自由式作文和专题作文相结合。在自由式作文中,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现象等皆可成文。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真诚地拥抱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在专题作文中,老师给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从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去思考,各抒己见,自由争论,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从而能顺利地完成作文。经过逐步的训练,学生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分析社会的种种现象。他们学会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

四、注重作文批改和讲评,形式灵活多样。作文批改是老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老师的批改,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重视和改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习惯;可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严谨求学的良好习惯。因此,老师既要注重作文批改,又要采取多种形式。从批改者的角度,作文批改可分为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和师生共同批改三种形式;从批改的方式来看,老师批改可以分成精批细改、只批不改和不批只该三种形式;学生批改可以分成自己批改、相互批改和分组批改三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精批细改,允许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批语应避免呆板,要生动形象、新颖,使学生便于接受。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作文讲评,选佳作当范文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评析,和自己的作文比较优劣。鼓励找出差距,寻找提高的途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将对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注重学生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知识的源泉,老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作文的灵感。我一直在做如下尝试:两周内给每位学生一次课前演讲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学生每日读一篇文章,扩大学生阅读量;半月写一篇专题作文,训练学生应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办小报,黑板报,提高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体验生活,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上一篇:关于玫瑰岛的宣传广告词下一篇:论社会转型期中道德法律化的问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