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2024-10-27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共10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1

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作文教学一般从作文指导入手。然而,面对七年级新生的作文,我陷入沉思。为了省时、高效、大面积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我在研究学生作文心理、分析学生知识差缺的基础上,决定避免学生厌烦了的大讲特讲审题立意之类重复内容的无效劳动,一改常规,从作文评改入手,辅以引导观察、打高分、开辟作文第二课堂等手段,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能力,取得理想的效果。一学期来,学生一个个由怕写作文到乐写、会写,先后有13名学生作文在作文网站上发表,点击率很高,一人获作文竞赛三等奖,多人获鼓励奖。

我在作文评改中的几点做法归结如下。

一、在草稿上下功夫

学生作文喜欢一锤定音,草稿写完即作文完成,不愿认真修改,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

对此,我把指导作文的主要力量放在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上。为了培养他们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一是向他们介绍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讲述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二是具体指导,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作文命题后,根据题目的难易,我只简单地提示题目的要求范围,可写哪些材料,注意点,指定交文章的时间,就让学生下去写。或观察,或搜集素材,或构思、打腹稿,写草稿,从不让学生在一节两节课内完成一篇作文。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养成他们认真作文的良好习惯。作文草稿交上来后,我先粗略地看一遍,好、中、差各选一篇,在课堂上评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改作文,写得不好的还要重写。具体修改方法如下: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有几个错别字;四看有几个病句;五看标点符号有几处错误;六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七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是否符合老师作文指导时提的要求;十看语言是否简炼、流畅、深刻,语言简练就是不重复、罗嗦、简要、精炼,流畅是指文章读起来很顺口,不疙里疙瘩,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精辟,能抓住事情或问题的本质。最后誊清上交的作文,教师再认真批改、讲评。这样,教师虽然辛苦,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种加强作文指导的做法,更加贴近学生作文。

二、在评讲上下功夫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第二次作文评改上,我着重表扬修改后有进步的同学,评讲优秀生作文。因为优秀生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础,需要锦上添花。我就在文章的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这些有一定难度的方面提高要求,给予指导。选评优秀生作文,我把它称为“突破口”,它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每次作文,都从中发现一两篇较好的作文,或修改后的亮点,加以讲评、鼓励。开始只讲优点不讲缺点,目的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我发现受过两次以上评讲的同学,作文态度都较前认真,希望自己的作文再一次获评。比如,王庆在他的作文中,写到他第一次偷偷去上网时的欣喜又恐惧的心理,写得非常细腻,我把他的这段心理描写作为优秀片段在班上评讲后,他的作文兴趣大大增强,作文水平提高飞快。另外,我还选用相同内容优劣对比的方法评讲,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分析好的好在什么地方,不好的是哪里不好,在以后的作文中自然学习优秀的写法,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为了培养优秀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我还积极组织他们开展作文课外活动,如办作文园地,开展作文竞赛,编优秀作文选,读书评报,写观察日记,给报刊、网站投稿等。这样,我的周围很快团结了一批喜爱作文的同学。他们作文成绩的迅速提高极大鼓舞了中、差学生。

三、在批改上下功夫

对于中差生,我以批改为主,让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作文能力。差生作文差的原因,主要差在知识能力上。而且这种差非一日形成,久而久之,产生了“怕作文、作文难”的心理状态。要想提高差生作文水平,克服这种心态是前提,其次是给他们具体帮助,在最基础的选材、内容写具体、字词句的训练上多给予帮助,使他们走出作文困境。对待差生作文,我主要是面批面改。针对主要差缺,一学期每个学生只需批改2次。最初面稍大,逐渐形成宝塔形。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逐词逐句,从不马虎;二是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不歧视,有耐性,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火花,给予鼓励。改后作文不免写上几句“你进步了,难能可贵”“祝贺你进步了,你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之类热情鼓励的话。寥寥数语,往往起到难以置信的作用。有个学生对我说:“其实我们都怕作文,我们又都想写好作文,不让老师失望。”

四、在技巧上下功夫

为了增强评改实效,我备有评改手册,记下学生作文中共性问题。我发现有些毛病,对学生作文影响很深,十分顽固,必须强制改正,方可凑效。在这些方面我就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技巧。

(一)三段式

对于初写作文的学生来说,三段式要求是必要的。到了初中仍只会三段式写法,势必束缚学生作文思路。对此,我要求学生中间一段必须放开,要有层次。要多一点观察思考,把事、物写具体;要多一点刻画描绘,把人、物写生动;要多一点论据推理,把道理讲明白;要注重细节描写,要写出事情的波折。使文章内容充实具体,这样克服了学生作文三段式的毛病。

(二)开头结尾模式化

学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模式化,没有新意,没有变化。针对这一现象,我就教给他们画“凤头”和写“豹尾”的技巧。让他们懂得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式是千姿百态、风格种种的。学会用各种方法写好开头。如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法;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法;巧设悬念,倒叙入题法;言此意彼,曲径通幽法等。还学会用各种方法写好结尾。如含蓄隽永,余音绕梁法;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法;乌龙摆尾,辉映开头法等。这样学生逐步学会用各种方法写好开头和结尾,让开头写得美丽,让结尾写得响亮。如我以“幸福的色彩”为话题作文,吴钇联写的《蓝色的幸福》开头是这样的:“她,自信坚强,做任何事都充满干劲;她,博学多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她,育人有方,教育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她就是我的班主任。”抓住班主任的特点,用排比的句式,开头亮丽。结尾是“恩师如石,堆叠生命之山;恩师如山,呵护生命港湾;恩师如港湾,停靠生命之船;恩师如船,载我出海远航......我在恩师创造的蓝色幸福空间幸福成长。”结尾语言优美,升华主题。向镁玉《牵动心灵的声音》的开头是“我能看见,夜风打着优雅的手语,从晶莹小窗前划过;我能闻到,春雨和着淡淡的清香,飘洒在屋檐上;嘘,闭上眼,我听见满山遍野的花骨朵儿正在轻轻地绽放......”正文写的是友谊之花盛开的事,结尾是“抬头望望对面的小山,五彩缤纷的花朵点缀着青葱的山峦,闭上眼,甜蜜在心中荡漾开来,花朵儿还在轻轻开放,我贪婪地倾听着,要将这最动听的声音保存在心灵最深处,当我孤独时,放出来静静欣赏。”学生作文的开头结尾再也不是一个模子,而是多姿多彩了。

(三)孤立地写人物外貌

写人物外貌,往往千人一面。男孩不是“大大眼睛,圆圆脸,两腮有个小酒窝。”女孩总是“红红的小脸,乌黑的头发,扎两只羊角辫。”为了纠正这种写法,我选了班上一位同学写的作文《看我七十二变》中的一段,让学生评讲:

虽然,我有时很乖,但我有时也很令人讨厌。有一次,我坐在课桌上,看见几个同学在下军旗,我走去,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也去与同学大战三局,可我话还没说出口,他们就嚷着不让我来。我心里火了,想一手打乱他们,那棋子也好像在说:“来呀,打我呀,胆小鬼!”我终于忍不住了,“大闹天宫”,伸手抓住棋盘,掀了棋子,那一颗颗棋子满天飞舞,像流星雨似的,落在地上,他们瞪了我一眼,就一个个蹲下来捡棋子。不一会儿,棋子又排好了,我在离棋盘不远处,注视着他们,我又冷不防地来了个“井底捞月”,一颗颗棋子又满天飞舞,他们个个都呆呆地站在那,过了一会儿,他们才回过神来,蹲下身子来捡棋子,收起来。我看了方解心头之恨。

通过讲评,使学生了解这段文章为什么生动形象,主要原因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不是孤立地写人物外貌。从此,千人一面的写法慢慢得到了克服。

通过一学期的作文教学尝试,我今年带的两个七年级班的学生作文兴趣很浓,作文水平也得到了大面积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2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总结有关作文教学成效低下原因的时候, 都会加上一条, 就是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缺乏足够的素材。缺乏真情实感的信息体验, 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很难有深度的发掘与表露, 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就必须在提高学生生活感知积累等方面下功夫, 让学生充分积累深厚的感知体验, 促进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可以带学生去了解社会、感受生活。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生的变化,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带进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和群众家中, 并从档案资料里整理出了一组老照片, 就市场商品的丰富、经济发展的繁荣、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鲜明对比, 反映出了30多年来发生的显著变化。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 加上鲜明的对比, 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了更为深刻的感知与体验, 写起作文来自然下笔如源头活水一般流畅,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由此可见, 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 可以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读写活动, 为作文教学拓展训练空间

为了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 笔者对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实行“两课一活动”, 在作文课的基础上, 增加了阅读课、说话课以及小练笔活动, 辅助作文教学的深入开展。在每周语文自习时间安排一节阅读课, 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文学阅读量不足的问题。通过设置单独的阅读课,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教师凭借在阅读课上加强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 如怎样合理运用详读与略读, 怎样进行摘记等, 增加学生阅读积累, 同时强化其阅读技巧训练。在语文早读课上安排10分钟左右时间, 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每个月确定一组表达的主题, 让学生自由选择, 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按照学号进行, 每人1~2分钟, 类似于口头小作文训练, 在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 也强化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另外每周还安排学生进行1~2次习作小练笔活动, 作为对作文教学的强化练习, 作文小练笔侧重于局部练习, 选准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存在的薄弱环节, 如人物特写、典型场景描绘等, 适时查漏补缺, 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开展心得交流, 为作文教学搭建沟通平台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强化技巧与方法的训练之外, 还要注重为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平台, 让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讲述、交流作文学习体会, 这对于学生来说有更为直接的借鉴作用。笔者在作文教学中, 除了组织好作文课堂教学、开展好读写辅助活动之外, 还在班级建立了“作文写作大家谈”论坛, 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主要分为两个议题, 一是典型经验介绍, 二是疑难问题探究。在典型经验介绍活动中, 笔者每期安排2~3名在作文写作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的学生, 让他们针对某一种题材类型的作文, 进行经验介绍, 主要从拟题、构思、选材、遣词用句等方面进行介绍, 让全班同学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 汲取其中的精华, 发挥示范作用。实践证明, 开展这样的交流活动, 可以让学生之间实现经验共享,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四、组织各类竞赛, 为作文教学营造竞争氛围

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3

一、阅读中渗透写作的指导,坚持读写结合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值得咀嚼品味的“营养品”,能弥补学生精神文化匮乏的“症结”。怎样在学习中让学生去吸收这些营养的精华,并使其转化为自身创作的一种能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也是教者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者要彻底吃透教材,发现文中值得吸收的精华所在。仔细品味、探究作者的创作方法,品味其成功之处,然后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自主探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句段的分析,引领学生感知文学语言表达的魅力。最后,在教学之余要让学生对文本中的经典句段进行背诵、仿写,以弥补积累和训练的不足。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渗透发展学生作文能力的指导思想,读思写相结合,使学生随时与作文保持联系,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二、坚持练笔,厚积薄发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而作文则是将这种长期积累转化为精准的、有深度、有广度的语言表达过程,因此要想有好的作文在方法指导与训练之前应拓展学生的积累。因此在学生入学起,我就让他们写三种笔记:第一种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要求学生从手中的书籍入手,向外拓展多读书、读好书,把书文中的精彩语段摘抄、背诵、模仿,逐渐使之成为分析、欣赏、和由感而发的读书体会。第二种是观察笔记。现代中学生缺乏生活,更缺乏对生活的感知,因此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景物、动物、人物,逐渐发展成为对事件的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注意细节,避免作文中没有生动的细节描写以及叙事环节脱节的现象,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事件的关注点,引发学生对社会现状与民众关注话题的注意,使学生学会选择作文的主题,并且主题有一定的深度。第三种是情感日记。让孩子们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提高自己的情商。要想写出好的作文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只有感情丰富的人才愿意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生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后,才会用自己的情感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三、“授之以渔”,注重方法指导与形式训练

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还直接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作文技法。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作文技法,必须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技法的讲授和指导,包括如何根据文题确立主题与选材,怎样使文章构思新巧立意别致,如何让细节描写更生动传神,如何巧妙利用主流文体与非主流文体等等。

全方位的方法指导和规定的形式的训练中学生的作品未必是出色的,但经过这样的形式训练,初见效果的是学生作品形式丰富,构思不落俗套,中心明确突出。学生只有会作文,才敢作文,最后到爱作文。从这一点看,这些方法指导和形式上的训练必不可少。

四、创建展示平台,体会成功的喜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4

英语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只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进而实现和打造高效课堂。

英语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只有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进而实现和打造高效课堂。

那么,作为现阶段我们初中的英语教师,怎样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心备课,优化教学,提高效率。

备课是上课的先决条件,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备课时要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之外的有效和高效提供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考虑在课堂上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等。总之,备课越充分,学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

越高。

二、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有效合作。

教学设计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方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蓝图,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因此教学设计要合理,要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主知识的构建。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且难度较大,教学目标就难以完成,学生的思维就不会积极,也就做不到知识和能力的自主构建,教学效率自然就不会太高。对于具体的探究、合作活动而言,探究活动要有预见性,在探究活动的具体实施中,会有许多的未知的变量存在。如学生反映会怎么样,会有何疑问,会出现什么样的陈述等。对于这些变量应该做出各种预见,才能使探究有序进行。合作活动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堂中的重点、难点准确设置,不要满节课都合作,否则虽然热闹非凡,但学生只会茫然一片,致使无效合作和低效合作;探究、合作活动设计要注重最优化,要把整个探究活动视为整个系统,各个环节都应精心设计,要确保各个环节都采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分工和方式,最终达成高效。

三、及时总结,科学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只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一味追求高分数,使成绩好的学生片面发展,成绩差的学生心理压力大。我们应该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评价体系,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出色表现与进步及时的进行表扬和鼓励,不仅要重视评价学生知识的多少,而且要重视评价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生成,不仅要重视总结性的评价,还要重视形成性的评价。要随时鼓励学生的进步,而不要一味的指责学生,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情感渗透,激发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坦率、平等待人、严于律己等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品质,创造积极的氛围,使学生有不怕犯错误、敢于发言地良好学习心理。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对学生都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当学生提出精辟,独特的见解时,要热烈的给予赞扬和支持。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允许他们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是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最好方式。对于回答的好的,给予高度评价“very good”;表现一般的,用“good”,“right”来表扬,让他们品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表现欠佳的,用“never mind”,“have a try”,“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等这类鼓励性的话,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紧张的情绪。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把培养知识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渗透,就一定能够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修改) 篇5

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宾州一中

[摘要] 作文教学之于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但学生对写作却有着惧怕的心理。作者基于几年对作文教学的尝试,找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手段,解除学生的这个疙瘩,很好地完成作文教学的任务,让学生乐于作文,善于作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整合 作文教学 互动学习收集素材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最后就敷衍了事,随便应付,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自己的作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作文教学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流于形式,达不到教学任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因此,这几年来,我不断地进行一些教学尝试,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写作的整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乐于作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写好作文莫过于让他们乐于作文。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真心地拿起笔。平时,我让学生通过数码相机、手机视频等技术手段采集素材,记述下他们生活的经历的点点滴滴,使学生对生活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分的看法,这才能形成是真正的作文根基。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作出了大胆的尝试,与他们互动学习,和他们一起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探讨生活,一起写作,通过多媒体平台的展示,形成心与心的交流,不仅让我们成了朋友,还提高他们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做法。

首先,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网络优秀文章、电子教材等的课外阅读,在名篇的熏陶下,在好文章的潜移默化下,让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极大提高。

教材的每篇课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因此每堂课,我都精心备课,努力制作电子课件,通过媒体展现与情景融合,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展示每篇课文固有的魅力,让学生成为那为美陶醉的“花下人”。而且,我会理清每单元作文训练的要求,并找准这一要求在课文中的吻合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注意这一吻合点,在课

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整合之初探

件中进行了重点提出,才能在写作中运用到这一技巧。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的要求是: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本单元《藤野先生》文中便有很好的吻合点。在媒体的展现中,我把文章末尾倒数第二段,用议论“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直接抒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让学生一目了然。其中在《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等文章中,还有更好的吻合点,我也进行了重点的展示,提醒学生平时应注意挖掘。总之,在点拨中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从视觉到感知的过短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写作技巧。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我以为写好作为的前提是阅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增加课外的阅读量,介绍一些名篇给他们,让他们写读书笔记,心得,感悟名家的语言,情感,有条件的家庭,通过写一些微博、电子邮件,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技能。此外,我还介绍《微型小说选刊》、《故事会》等短小精悍的文章和图络中优秀的一些电子图书给他们,让他们感受那些琅琅上口、形象生动的故事语言。

其次,与学生互动学习,共同完成写作任务。

教就是为了用,下来当然就是训练了。训练需要方式方法,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班上宣布,“每次写作老师都与你们一起完成,比比谁写得好。”我不批改他们的作文,而是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把他们的作文制成电子文档,通过多媒体平台的展示,在班上共同批改,一起探讨。共同修改写完作文后,打印张贴在教室后墙,先让同学阅读,然后推举十篇写得好的,在作文课上读出来,大家一起分析写得好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改正的地方,这样就在交流中,学生就可以知道我的作文在什么地方有优势,我为什么写得不好,我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的争强好胜,让他们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有的周末,有条件的,我会带上他们进行郊游,拍摄下他们最纯真的一面和最灿烂的笑脸。回来后让他们写上一篇游记,把他们的感受写出来,在进行全班评价时,把每个同学的短片整理出来,再次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在描述时的不足,多少修改后,将会变成一篇好的作文。有一次,爬山回来,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这次爬山好累人!但这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一天。在同学的帮助下,我还是完成了我的第一次爬山。我爱死我的同学了!原来他的身体很弱,爬到半山腰就很累了,然后班长和体育委

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整合之初探

员就相互搀扶着他,一同上山,最后终于到达山顶。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不仅让他们写出他们的真情,还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友情的珍贵,感受到助人的乐趣。我想那位得到帮助的同学,这一生他也会很乐于助人的。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吗?不是“润物细无声”吗?

除了平时的训练外,每个月,每个学期班上都举行一次作文比赛,评出一、二、三名,进行奖励,激发同学提高写作水平的热情。要想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爱写、乐写作文,我觉得只有引进竞争机制,进行比赛。学生在比赛中踊跃参赛,写出不少的好文章,我把这些好文章结成一个小册子,自己出资印刷出来,学生人手一册,而且我还把自己认为很优秀的文章推荐到刊物,并且得到发表,这些活动不仅给同学们的中学时代留下了美好的礼物,而且大大鼓舞了他们的写作热情,也使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师生的互动,不仅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作文水平,还增进了师生的感情。教师留出空间给学生,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有很大的成就感,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

当然,产生了兴趣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学生怎么去积累素材,积累语言,这才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强调平时积累的重要性。写作文,学生觉得最难的就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有的文章真的是“满纸荒唐言”,胡言乱语,不知所以。这就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造成的。而素材的积累和学生平时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建议学生要写观察日记,告诉他们把一天有意思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因为这是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是用他自个的心看这个世界,记录他自身的生活,是他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他观感的真情流露。所谓集腋成裘,平时的日记经过一点一滴地积累自然而然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

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整合之初探

素材:友情,亲情,欢乐,悲痛„„

关于语言的积累,第一我让他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把好的句子,好的词语摘录下来,做好笔记,句子好在什么地方,词语的意思怎么样,等等。第二,就是积累名言警句,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在以后的写作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运用到那些好的词句。

分层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6

为了让数学课堂尽可能地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提升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积极性,我从上学期后半学期开始,在分层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从尝试的效果来看,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及班级平均成绩都有一定的提高。

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小组分配

小组是自主课堂合作交流的平台,只有拥有强烈的小组集体荣誉感,小组成员良好合作互助,组与组之间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小组才能有效发挥出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

本学期一开学,我对班级小组进行了重新划分。

按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我将班级同学划分为6个层次,班级第1到12名为第一层次,13名到24名为第二层次,以此类推。

首先,鼓励第一层次的学生担任12个小组的小组长,但不强求,采取自愿,若第一层次有学生不愿意担任小组长,则从第二层次依次往后推,从而选出12个小组长。这样,各组长都是班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能在学习方面给其余组员以示范引领的作用,同时,有时主动自愿承担这项职责,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比较高。

其次,让各小组长给自己挑选5位组员,原则上每个层次挑选一个,这样,12个小组划分出来之后学习能力和水平相当,并且每组内学生的层次自然形成。

然后,将初步分组结果在班级公示,征求班级其余同学的意见,如果不同小组的某两位同学愿意交换,同时两个小组长也愿意,那么民主调换组员。

最后,形成分组。这样分配的小组,小组成员都是自愿在一个组内,可以实现有效的合作交流,同时,各小组实力相当,有利于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二、小组建设

为了让小组形成集体意识,提高小组集体荣誉感,增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我在小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班级内没有个人评价,只有小组评价,包括平时的卫生、纪律、生活和课堂、学习等。

其次,对小组的量化考核结果进行公示总结,并且在每周周天进行班级周总结,对优秀小组进行鼓励,对不合格小组进行惩罚:

1.每周优秀小组公示在走廊文化,并在周总结中进行鼓励表扬,小组长交流管理经验,每次阶段性考试及期中期末考试后进行阶段总结;

2.连续两次班内前二,或者连续三次班内前三,在班级内进行公开物质奖励; 3.每周不合格小组打扫卫生,每个组员写一份书面材料,反思自我行为,同

时在周总结中小组集体上台反思;下周周总结没人书写一份进步总结,反思本周个人改进的行为,并在周总结小组集体上台总结改进成果;

4.若连续两周倒数第二或者三次倒数第三,打扫老师办公室,并给22班同学打扫卫生。

再次,每周二第八节课举行小组活动,通过小组“英语接龙”、“我最了解我组员”等小游戏,增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小组荣誉感;

最后,及时了解各个小组运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介入。如我班的第一小组,本学期期中考试前后我发现该组不团结,人心涣散,课堂上讨论不起来,于是,我先找外组同学了解情况,再分别找组内六位成员单独聊天,发现不团结的最重要原因是打扫卫生、做游戏等集体活动时,大家不能以主人翁身份为小组争取利益,而是互相依靠,互相埋怨的结果。了解了问题后,我再介入处理,适当引导,目前,该小组集体荣誉感很强,相比以前进步非常大。

三、学生分层

按照上述分组过程,每个小组在六个层次中各有一位同学,分别成为该小组的1——6号同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依次降低。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有时不能实现6个层次的分层教学,因此,按照具体需要进行合并。例如上学期的“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按照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我将1号和2号合并为A层,3号4号5号同学为B层,6号同学为C层,课堂操作只按照A、B、C三层来进行;而必修三的“算法的基本思想”一节,我将1号和2号合并为A层,3号和4号合并为B层,5号和6号合并为C层课堂操作仍然按照A、B、C三层来操作。

四、课堂学习目标分层

在解读学习目标时,就将学习目标分层,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让不同的学生清楚地明确自己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

如上学期的“点与圆、直线与圆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总结归纳“这节课,我给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分别为:

C层:1.知道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分别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会判断的点、直线、圆与圆位置关系

B层:会利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求参数的值和取值范围: A层:能总结出判断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规律,并能适当变形应用。

五、课堂具体操作和评价

我主要尝试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课堂操作流程:

流程一:课前结合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将题目分为A、B、C三层。要求C层学生必须掌握C层题目,B层学生掌握B、C层题目,A层学生掌握所有题目。

在反馈展示课上,C层题目只能由C层学生来展示,B层题目可以由B、C层学生来展示,A层题目全班同学都有展示权,改错和点评、质疑采取低层次优

先原则,若第一组有C层同学会,则其他组的A、B层同学让权给改组C同学。在整个课堂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展示,还是点评、改错、质疑,都是有效和正确了给小组加分,错误或者无效给小组扣分,若跨层展示或点评翻倍加分。

流程二: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多次探究,但是,每次探究我都会降低难度和题量,增强探究的针对性。在小组讨论时,要求只有当组内六个人全都理解了,小组才能停止讨论坐下,并举手示意我。若存在问题则将问题反馈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若没问题,则该小组拥有题目的展示权,我点到本组的几号学生去展示,就由该小组的哪个学生上台展示,每位同学都有被点到的可能。展示过程中,我会将题目抄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脱稿,展示完了不能再次上台修改,若展示正确则给小组整体加分,若展示错误则给小组集体扣分。这样可以督促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认真参与讨论。

一般点上台展示的多为4、5、6号同学,会暴露出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其他同学就拥有改错权,改错采取6号优先,其次5号,依次类推。点评时由改错同学解释改错原因,其他同学具有质疑和补充权,同样有效加分,无效或错误扣分

流程三:批阅学案时,将学生普遍性的错误和问题记录下来,在上课时让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同学将自己的错误答案原封不动地展示在黑板上,整节课的重难点就在纠错中体现出来。其他环节和流程二一样。

六、课后落实分层

根据实课堂际效果,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同样要求C层学生必须完成C层题目,B层学生完成B、C层题目,A层学生完成所有题目,若能主动跨层完成则给小组加分。

同时要求学生在练习本和学案上标注清楚自己是哪一组的几号同学,我在批改学案和作业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层次,会有不同的要求,保证对作业的评价符合学生的个人能力,做到同层学生之间有优劣之分,并纳入小组考核中。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7

一、科学导入

好的导入如同纽带, 联系着旧知识与新知识;如同黑夜中的灯塔, 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每一节课都有它的特点, 导课绝不能千篇一律, 因此对每节课的导入, 教师都应根据所授的知识内容特点, 精心设计。一般来讲, 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兴趣导入。

这是针对章节之间联系不太大, 或与前一节课基本没有联系的新知识内容进行导入。如在讲有理数时要引入“负数”这一概念, 就需要先让学生观察带有零下刻度的温度计, 这样形象地导入, 学生马上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负数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2. 推理导入。

是针对前后节之间联系密切、逻辑性强的课进行的。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法时, 学生知道“正负为负, 负负为正”的关系后, 可由此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三个、四个、五个……负数连乘, 其乘积的正负能否立即确定下来?这种导入会不自觉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归纳导入。

这样的导入适用于章节小结课。如在讲完三角形、矩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 可让学生考虑:这几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都可以归结到“什么与什么相乘”的问题上来呢?学生会思考总结为:底与高。这种导入有助于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 使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精讲知识

在导入成功的前提下, 及时精讲该节课所要传授的知识, 把精髓的内容在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例如, 有理数乘法这一节, 知识要点是确定有理数乘积的符号, 乘积符号的关键在于负因数, 抓住这一核心, 只要给学生讲8~10分钟即可, 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依据所授原则随即进行强化训练。

需要指出的是精讲知识并不等于少讲知识, 也不等于略讲知识。教师必须强调重点、难点, 把握知识内容的关键处。精讲的前提必须是在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该节所应掌握的知识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 要号召学生充分地预习。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 让学生做很好的预习。学习好的学生, 基本上就学会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教师只需要讲解注意事项和解题技巧就可以了;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推导一些公式或推论。如上例, 在学习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后, 可以让学生独立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又可推出两根的和x1+x2=-b/a, 两根的积x1x2=c/a。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的基本技能。

三、强化课堂训练

当学生掌握了所授知识, 随即要进行强化训练。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上黑板做达标测试题。针对所授的知识内容, 这些同学要依学生的层次有所选择, 目的是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要巡回观察全班学生的情况, 这样暴露出来的问题, 老师可以及时发现, 并随即矫正、补救。对强化训练的达标测试题, 老师要精选, 要求题型有变化, 难度适宜, 使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知识, 并提高解题技能。

课本上的例题, 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直接运用基础知识解答的例题, 在对定义、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去做, 自己对照, 自己评判, 出现错误, 自己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例题, 首先让学生思考, 动手做, 再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 而后教师点拨, 归纳总结, 使学生弄清解题思路后, 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完成和加深对此道题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同一个题目,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探索解题方法, 及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不同的解法, 即一题多解。一道题若能够引起全班同学的讨论则收效更大。如在解把x3+x2y-xy2-y3分解因式这一例题时, 我告诉学生这题不只一种方法, 并让同学走上讲台板书答案, 提供给大家, 后边上来的同学必须异于前面同学的解题方法。通过这一例题, 同学们把提取公因式、平方差公式、立方差公式、分组等四种分解因式的方法用得滚瓜烂熟。这样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一题多解, 可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综合各阶段学习中的解题方法, 复习相关知识, 加深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极好途径。

四、简要小结

这是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 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这与“精讲知识”有所不同。它是在学生训练后有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结合教材内容, 教师适时进行讲座性的小结, 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例如, 在讲乘法公式“平方差” (a+b) (a-b) =a2-b2的教学以后, 可以及时再从形象的角度给它赋予一个运算的直观模式: (□+△) (□-△) =□2-△2, 还可以再告诉学生“□”和“△”里可以填进任何式子, 甚至可以脱离数学意义在等式左边的“□”里放进一只羊, “△”放进一条狗, 那么, 在等式右边“□”和“△”里便是一只羊的平方与一条狗的平方的差。这虽是玩笑话, 但却让学生把握了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 也给学生能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五、重视课后训练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26

新课程背景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数学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能否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是数学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数学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达成有效的数学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和核心。围绕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取向和影响因素,根据教学体验,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寻求数学教学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使课堂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寻求教学的生活意义。更新内容,讲清知识的来源以及应用,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这就要求学生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的哪些知识有关,然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活起来。另外,在内容上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到知识贴近他们的生活,让课堂具有亲切感和亲和力。

实例1. 例如:我们在上《黄金分割》时,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分一线段为两部分,使得较长的那部分的长跟原来线段的长的比=0.618/1,那么点是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这样的课如同空中楼阁。学生不但不理解为什么要找这一点、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作用呢?这样,不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最重要的是没有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这一过程,违背了学生特点,致使学生不能灵活地掌握知识。如果我们首先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如五角星等物体,让学生去体会它们外形的协调美,在让学生去测量线段的长度关系、计算然后再分组讨论,最后总结得出结论。这样,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把知识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还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作用及其数学的美。我们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巩固《黄金分割》点的有关知识,设计了如下习题:女士为什么喜欢穿高跟鞋呢,原来身材标准的人的肚脐就是人的身高的“黄金分割点”。它使的下身是人身高的0.618倍,但是有的人的身材长得不标准,所以看起来不美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她们给自己穿上了不同高度的高跟鞋,回家后请量一下自己的高度,给自己购买一双适合于自己的高跟鞋。这一习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很强的吸引力,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二、倡导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即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存在的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引导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究,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启迪幽闭的心智,放飞禁锢的情愫,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1. 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内在体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为每个学生提供并创设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体验情境,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参与。创设冲突情境,促使他们主动思索、探究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例2. 例如轴对称图形这节课的引入,可以创设实验式的情境。

教师布置实验内容:逢年过节时,按照国人的习俗,家家户户要写春联、贴窗花,尤其是碰上喜庆场面,还要张灯结彩,用大红纸剪一个大大的喜字,贴在醒目处。请问,我们有哪些同学会剪喜字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由会剪喜字的同学作指导,要求每个同学用剪刀和纸剪一个喜字。

实验内容布置完毕,教室内热闹非凡,同学之间请教的请教、指导的指导,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谐统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连平时最不求上进的学生也在积极参与。不到5分钟,全班就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

这时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将喜字对折,我们发现什么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

实践证明,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

2. 展现教学过程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上下工夫,大力挖掘教师教的潜力,在“灌的技术”上煞费苦心,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把生动、多样的课堂教学囿于单调的模式之中。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不像接受学习那样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它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和失败,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利用计算机与数学软件对一些不易掌握的数学概念进行试验,展现教学过程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实例3. 我们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形思想结合起来,使动点的运动过程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观察动点的变化过程中发现规律,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而数学软件《几何画板》中的动画、追踪轨迹等功能就恰好填补了探索动点规律的空白,为轨迹等教学提供了有效手段。如:“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教学中可用电脑画出y=2x的图象,在图象上取一动点p(x,y),并用鼠标拖动直线y=2x上的动点p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动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数值的变化,它们有什么规律,体会y随x的增大而增大、y随x的减小而减小是什么意思。这种直观的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加深了理解,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吸取了知识。这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三、实现多维有效的交往互动,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明确的责任分工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主动、探究、合作”这三个关键词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它们分别从学习的不同方面来进行界定,“主动”指学习品质,“探究”指学习途径,“合作”则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三者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究其实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特征的学习是重视实践活动的学习、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因而,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正是有效教学理念下有效的学习方式。

实例4. “‘做庄’使我勤奋”是摘錄于2001年12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李红婷的《“问题解决教学”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中的一个案例。

“我们试验班设了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很多,如课内小组讨论、课外习题研究、课外阅读、帮助后进生等,合作小组的主持轮流担任,如果有人暂时不想担任,可由小组成员推荐他人,我们常把主持游戏称为“做庄”。大家都希望有更多的做庄机会。做庄有成就感,能激发你的学习热情,常常有弄不懂决不罢休的劲头。做得好,教师夸你,同学服你。我数学一般,要做得好就要比别人多下苦功,我常常把可能在合作小组内进行的课内、课外问题反复思考,不仅要弄清楚,而且还要考虑最好的表达方式。我的庄越做越好,不时赢得同学们的赞赏,也常令我兴奋不已。合作学习也使我学会了与同学交流,一些想法常常是在争论中清晰起来的。我的数学成绩在不经意在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进一步学好数学我也有了更强烈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柳俊霞,陈毓霞.浅谈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J].新课程(上),2011(6).

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 篇9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主题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模式 创新 探索 实践

新课程实施近三年来,经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新教材的使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反思,课堂是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因此,要扎扎实实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如何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关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供同行参考。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是关系到新课程标准能否落实、课题教学模式能否创新的关键因素。在课程改革初期,有些教师没有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仍然留恋原来的课堂结构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习惯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双基教学,只注重教学的结果,不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不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过程,面对学生在课堂或课后的疑问,用“考纲不要求”、“给你讲你也听不懂”等终止学生思考的语言,把教学看成是只给结论或知识的传授。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另外,还有个别教师完全抛开原有的课程体系,以为地追求课堂的新颖、热闹,不再从头讲到尾,而是出现了从头问到尾,从头讨论到尾,或从头到尾都是知识问答,或模仿秀等“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了思维的活力和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还有部分教师唯高考大纲是从,只管抓学生的考试成绩,运用题海战术,急功近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过程,虽然成绩比较好,但是学生比较辛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缺乏创造力。因此必须要落实新课程标准,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方法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符合新课标的做法保留,对不符合新课标的做法进行剔除,再有创新性的渗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以下是本人探索的一些方法。

1、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再发现”。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因此,设计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提高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作好多方面的引导。创造平等、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也就是说,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习惯和技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1)捕捉新奇提出问题。化学领域中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防晒霜、隐形眼镜、纳米材料、光导纤维、钡餐、84消毒液等。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到新鲜好奇,很容易产生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这些材料的化学成分是什么,有那些性质和用途,如何制取这些物质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2)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如沾了油的衣服用水洗不掉,而用洗洁精能洗干净,学生自然产生疑问,油是什么物质?洗洁精是什么物质?为什么能洗干净油呢?为什么矿物油用洗洁精却洗不干净呢?借助问题的讨论和老师的点拨,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激发了求知欲望,增长了实践知识。

(3)追根朔源提出问题。如酒为什么存的时间越长越香?从而引发学生很想知道酒的成分以及其在保存过程中的变化,如何制取乙醛、乙酸、乙酸乙酯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各个物质的性质及合成方法,而且使学生巩固了相关的化学知识。(4)纵横比较提出问题。化学学科中出现很多相近的概念,电解与电离、水解;脂与酯;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与同系物;氨、铵与胺等。通过比较可产生一系列问题,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诱导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不断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探究式教学,学生不仅构建了新知识,也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2、以开放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而言,它是指把化学教学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教学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面对的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发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方法和空间,打破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设计化学开放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开放理念。

(1)开放的结果。即没有唯一的答案,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追求获得结果的过程,要求学生不断地去寻求在给定条件下多种可能存在的答案。如厨房中两个调料瓶里都盛有白色固体,已知它们分别是食盐和纯碱,请用家里现有的条件把它们区别开。这要求学生利用家庭中现有的条件,鉴别食盐和纯碱,需要指出的是,所鉴别的物质不是实验室中的药品,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庭厨房中常见的调味品,检验的方法也就限制在家庭中现有的条件。所以可以用嘴品尝,用手触摸,用食醋鉴别等。这类问题可帮助学生克服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单一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2)开放的方法。启发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固定问题的解决程序。同一个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优化组合设计。例如,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使脱脂棉燃烧的实验,按教材的方法很难成功,此时可提出把过氧化钠包在脱脂棉内实验不成功,那么是否可改成把过氧化钠撒在脱脂棉上呢?(3)开放的思维。即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思维途径的多样化。如学生在做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实验时,试管炸裂,要求学生至少列举三种可能导致试管破裂的原因。再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用多种方法探究醋酸是弱电解质。

(4)开放的内容。即提出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借助实践活动,与小组合作,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如“白纸显字”的趣味实验,除了用少量碘水和淀粉以外,还可以用氯化铁和硫氰化钾等可以开放实验室,向学生提出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又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论证水中氢与氧的质量比以及如何鉴定一种蓝色溶液是硫酸铜溶液等等。让学生在思维的空间中翱翔,培养个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设计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化学互动式教学设计是以平等交往为前提的。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化学课堂的主宰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有这样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际教学中,常见的互动方式有:(1)趣味引动。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用生活中的事例如“鬼火”、“黑色面包”等等以及趣味实验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产生求知欲望。(2)问题激发。化学知识的学习可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关键是问题应该由师生双方交替提出,如果问题只有老师提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目标问题化、教学过程问题化、课堂总结问题化。如学习化学反应的限度时,师生应围绕可逆反应是否能进行到底?可逆反应有那几个反应速率?这些反应速率意义如何?如何表示或如何计算?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随时间的延长,反应速率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互动内容就会更进一步。(3)实验带动。实施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假设和推论,都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篇10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们常发现学生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却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作文。这是为什么呢?那积累还有意义吗?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这样腹中空空毫无写作素材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了。

但是语言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没有思想的语言是乏味的,没有渗透情感的言辞就像是炎炎夏日下蝉的聒噪。语言可以借鉴和模仿,但思想是不能的。当思想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仿用别人优美的语言,那只能是鹦鹉学舌,对作文的能力没有很大的作用。

很多老师很注意学生对好词佳句的积累,但相对忽略了学生运用这些材料的能力与技巧的指导,致使学生运用时错误百出,学生积累的多少是作文语言优美与否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积累有限,但只要运用的能力强,同样能写出一篇不错的作文。尽管语言不优美,可以流畅;辞藻不华丽,可以平实;修辞不多样,可以少用;毕竟,语言流畅也是一种美。语无惊人处,情也千千结。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和积累呢?我在语文教学中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用实教材 活用教材

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语言美、形式美、形象美和意韵美。连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美文名句也很是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写语言文明的谚语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比较评价的名句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还有珍惜时间和描述青春的的优美句子“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青春是一串多彩的风铃,它时刻在召唤着自由的风;青春是一匹骏马,跑起来四蹄生风;青春是一首金曲,唱起来红光满面;青春是一段劲舞,跳起来彩霞满天;青春是一串笑声,笑起来连上帝也羡慕。”…… 在学习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自由读1至2篇课外文章, 并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或写写读后的感受。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指导阅读 把关质量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应做好指导。学生有时写不出好作文并不是缺少可以写入作文的材料,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与梳理,欠缺一种潜心思考生活的精神。而这是受其阅历和情感所限的。对身边发生的,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事情无动于衷。要让学生明白,感人肺腑的事未必就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会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我鼓励学生让生活走进作文,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述生活。其实,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激发兴趣 给足空间

我多年来一直进行“自由练笔与规范作文相结合”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既让学生完成一学期写八篇大作文的任务,更重视的是学生每学期不少于十五篇的随笔。随笔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以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历程。

发表欲,是学生共有的心理。学生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即使是差生,表现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班上朗读,这是口头发表。还要做好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内容有: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交流的内容要体现出是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演讲。每节课训练1人,轮流演讲,要求人人能上台表演。通过演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提高了。除此以外,还以大组为单位办小手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让每个人都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收到小报上、贴到墙上,心里真是比吃上蜜糖还甜。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辛勤耕耘有了收获,自然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级里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四、理解欣赏 鼓励修改

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不要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当然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并指出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

其次,要学会欣赏。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缺乏欣赏的意识和心情,即使学生写出了在教师看来是“优秀”的作文,教师给予的往往是“表扬”而不是欣赏,更不是激赏。表扬是馈赠,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是“我们”的情感共鸣;表扬诉诸价值判断,而欣赏诉诸审美价值。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因而,对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最重要的不是堂而皇之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激赏。一次对学生作文发自内心的激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我鼓励学生让生活走进作文,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述生活。其实,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雪萍;张春林;鲁宝元;《应当建立一门阅读学》,华夏出版社, 6月期

2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4《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教学部全日制管理方案下一篇:100个猜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