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2024-09-26

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共12篇)

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1

语文课堂教学在多年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但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教了这么多年的中职语文, 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教语文真没意思, 语文就是边缘学科, 每节课几乎没什么人听, 每次老师都在唱独角戏。听到这些后, 我想想这些年的感受, 也是有所体会的。记得刚参加工作时, 面对这样一群中考失败的学生, 我上语文课时也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对文化课无所谓的态度。曾经的我也苦恼彷徨过, 但我没有一直放任这种现象延续在我的课堂上, 我相信语文在中职学生看来虽然是边缘学科, 但作为基础学科, 语文是不可缺少的, 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年龄心理和实际需要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我想学生是会爱上语文课的。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渐渐获得了如下一些经验和体会, 认识到只要让语文教学内容、手段丰富起来, 语文也就鲜活起来了, 学生就会爱上语文。

一、教学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上说,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

针对这个实际, 我努力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记得一次讲修辞手法“借代”的练习“放下包袱, 开动机器”时, 当我提问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时,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吭声, 给人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看电影, 为激起学生的兴趣, 我适时播放李连杰的电影《太极张三丰》的片段。首先, 我问大家:“你们都看过李连杰的电影《太极张三丰》吧。”这一问, 原本沉寂的课堂逐步活跃起来, 大多学生都说:“看过, 看过。”于是我顺势说道:“电影有个情节:张三丰会‘三疯’是因他受不了被自己最相信的兄弟利用使同伴被杀, 内心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而不能自拔。有天他到菜地去时, 刚好有个农夫的妻子生了儿子, 这个农夫的兄弟找到他, 把这个喜讯告诉了他。但因为背上背着一大把的柴火, 所以这个农夫想跑快点却跑不动, 他的兄弟就骂他:你不放下背上的包袱怎么跑得快呢。正是这一句话, 让张三丰领悟到:放下包袱, 奔向新生活的道理。”学生听着, 很快就回想到了这个情节。在这个情节引导下, 学生的兴趣有了, 于是我因势利导问道:“放下包袱, 奔向新生活这里面的‘包袱’指什么, 用了什么手法?”这时学生就很快说是指“负担”, 我接着问:“那这个‘包袱’和例句中的‘包袱’相同吗?”学生迅速说:“相同。”师:“那这是什么修辞呢?”生:“借代。”就这样, 问题就在学生乐学中得到了解答。

通过电影激趣, 我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真正有所获, 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努力地去发现、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 针对他们的爱好在教学中适时地把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热爱语文、钟情语文。

二、教学的多样性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 对现有的语文教学形式、手段提出了新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切实在教学中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推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法的多样性才可保持教与学的趣味性。

例如,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 但也是学生最害怕的部分, 如果一字一句地翻译, 自然就枯燥无味。为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我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借用多媒体设备的视频、图片等资源, 同时插入一些名人轶事, 以增加学习的兴趣。在教授《鸿门宴》一文时, 先播放影视剧中关于刘邦斩白蛇的这个神奇故事。当学生看得入神时, 我适时地问道:“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真的是因为他是上天安排的赤蛇吗?还是有其他原因?”请先疏通文章大意,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看看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这样的疑问和激趣下, 主动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样,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品味着文章, 逐步了解了各个人物的性格, 刘邦成功的原因也在学生思考中有了一定的结果。

此外, 我还通过课前五分钟朗诵或演讲, 结合专业的课堂场景模拟活动:幼教专业的故事课交谈;数控专业的模具制造流程介绍;导游专业的导游词解说等手段丰富语文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教育, 充分突出语文的应用性和工具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 正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所以我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利用情境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口诀增强记忆法、寓言故事启发法等手法, 发挥各教学手段的长处, 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用。

三、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与生活是相联系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生活有多广阔, 语文就有多广阔”, 成了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接受的观点。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在于, 只有与生活密切联系, 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才有无穷的语文资源可供挖掘, 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

作为中职学生, 大多数是重专业技术、轻文化知识。因此, 要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就更要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强调学以致用, 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地来自生活。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搜集有关资料, 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然地学习语文。

如, 学校举办美食节活动, 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但是学生发现要把整个活动办好, 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要让顾客来就要有宣传, 这需要写通知、弄海报;要介绍食品就要写说明书;要有充足的资金就要拉赞助, 而拉赞助就要有详细的方案, 让人信服, 同时还要签订合同等。此时, 学生就充分认识到语文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 现实中的他们连语句都常出现毛病, 这些都不会呀!于是, 我充分利用这个活动契机, 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 此时的学生面对这些内容再也不会感到索然无味了。

此外, 我积极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 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参观回来后, 我也适当开设企业文化课, 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就业观念。而学生在参观完企业之后, 也感受到语文综合素养对以后在企业中的发展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 他们也就更加乐于学习语文了。

总之, 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而教学的多样化是保持趣味化的保鲜剂, 教学的生活化则是语文教学的动力与目的所在。只有把三者充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接近生活的教学采用多样的教法, 让语文教学丰富起来, 才能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运用已有的言语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感受语文的重要作用, 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并运用语文工具为社会服务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许家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6) .

[2]李立新.运用教学策略, 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7 (2) .

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改进

素质教育提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力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等。近二十几年以来,素质教育改变了死板、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不可否认在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一、出现的问题

首先,脱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片面地认为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贴近素质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启蒙后的初始认知阶段。紧扣课文的趣味性课文导入、巧妙的过渡以及简洁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貌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为完全脱离教材的跑题,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让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脱离这个目标,就成了逐末舍本,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另外,在本人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发现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即对小学生课堂知识能力要求过高。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我已经在文章中简述,对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求过高,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心智发育不全面的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对本科目的疏离,甚至偏见以及恶性循环,如此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越俎代庖,“以生为本”成为空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小学课堂平均80%-90%的时间都被教师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间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其有基本的认知框架为深层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要通过启发式学习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的途径才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鸭式的教学代替启发引导,错失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三,对“快乐课堂”的误解。近几年教育界提出了“快乐课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课堂环境,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这对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学生活动,单纯追求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就像一部影视作品的编导人员一样,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主题展开。切不可把快乐课堂变成混乱课堂,降低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忽视活泼的气氛、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教学内容三者的统一性。

二、有效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教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善于总结教材信息,了解熟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隐性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乐于助人等等。在引导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过导语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另外,除了对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为基础从众多知识中选取与小学生阶段认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识扩展。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隔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美术、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是学生容易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描写景物较多的课文,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绘难以呈现出文章蕴含的美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赵州桥》一课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讲解,作为教学辅助。赵州桥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历经14之久,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主次,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体的动画、影片等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西南师大出版社,

[2]方雯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

[3]杨菊卿《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之我见》,《成功(教育)》,.07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3

【关键词】语文 ; 诗词 ;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54-01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文化的瑰宝,其数量浩如烟海,其中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妙诗佳词多如繁星。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影响着读者。因此,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丰富思想,陶冶性情,能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 让学生的情感渗入到文本中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教学中如果没有了情感,就会失去色彩。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是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和目的。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诗词以其情感吸引着读者的兴趣,扣击读者的心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挖掘其中的情感内核,让学生在情感的解读中走近作家,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与共鸣。

1.2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面对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加上教师言简意赅的解说,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能做到充分的调动。其中以音乐形式为最佳。音乐往往是通过直感的方式,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人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是一首激情洋溢、气势磅礴、景色壮丽、意境开阔的豪放词,苏东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雄奇的江山,陡峭參差的岩石令人惊骇的排空浊浪……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把苏东坡所描写的情景展示给学生,相应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1 展示画面

在教学中教师应再现、还原本来的现象,将逼真如画的形象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诗词中那些意蕴深厚的东西,理解作者对语言的提炼、对境界的描绘。这样才能够体会并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为例,通读了这首词之后,会在脑海中留下这样几个环境:凄切的寒蝉,古道边的长亭,烟波上的一叶扁舟,清晨的秋风落叶,天空中的残月等。你若能从中细细品尝,个中情味似一杯好酒,越品越浓。

2.2 充分调动各种器官

在想象的同时,要充分地调动视、听、嗅、触等各种器官,把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字画面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有形的生动图景,使读者有身在其中,并与这一幅幅图景融为一体的感觉,从而领悟到诗词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与艺术特点。

2.3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诗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比较法,能使我们更为深透地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风格特色、表现手法等,也能扩展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相同题材的诗可比较,相同背景的诗可比较,同一作者的诗可比较,同一风格的诗可比较,相同手法的诗可比较,而背景、题材、作者、风格、手法等各不相同的诗也可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分出高下优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李煜《虞美人》一词中,我抓住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我们知道古典诗词写愁的佳句不少,这样我就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写愁的句子一一说出来。学生纷纷发言,例举了大量的这样的句子。如秦观《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胙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凝眸处,从今义添,一段新愁”;《蝶恋花》中的“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等等。在他们说的同时,我把这些句子一一写在黑板上,并且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这些愁所表达的特色有何不同之处。学生纷纷发言,最后得到了这样理想的阅读效果。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1 创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平等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师生之间“讲授”与“接受”的这种关系,教师的课堂角色不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沟通、合作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追求真理,彼此吸引、参与,不断地激发对方的想象、思考、和探索。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交流传递过程,更是情感交融、理智碰撞的过程。

3.2 精心设问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学中的问题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得好、提得恰当,就会激发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只要学生的思路和结果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那么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地设计问题,同时这些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切中要害。从而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想象。

3.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

对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4

备课是教师学习、分析、研究和处理教材的过程, 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备课是否充分,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备记忆方法。

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名人名言、成语等) , 从掌握到运用, 必然要经过记忆过程———把知识储存到自己的大脑之中, 只有储存得当, 记忆深刻, 才能运用自如。对于某些容易遗忘、混淆的语文基本知识, 尤其是一些近义词, 教师有责任设想出一种方法认真帮助学生记忆。倘若方法巧妙, 就能使学生终生不忘,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 记忆的效果在于兴趣。

一味枯燥的记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记忆时, 可根据具体知识点的特征来归纳分析, 得出一些巧妙的记忆语言,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这样的记忆更能指导学生解题。

3. 重视语文史、语文家的故事和语文趣闻。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明确提出, 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通过这些语文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语文文化的了解, 拓展学生语文常识, 这对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1. 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多变。

单一的教学形式长时间使用, 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会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所以, 讨论课、研究课、动手实践课, 甚至可以走出课堂, 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知识, 这比单纯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 一切形式都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 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1) 对比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一订一题, 一字一句, 总怕漏掉一点, 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学生印象不深, 理解不透。这种方法呆板, 效果不佳。在新教材中, 我采用对比方法, 把不同类型的内容、事物进行比较,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单元教学中, 将单元目标与每课知识点对比, 鲜明准确, 求同存异。既节约了授课时间, 做到高效低耗,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直观法。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某项知识也好, 某一个事物也好, 如果用语言解释, 可能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是不甚理解。如果利用课文插图、教学挂图, 或者教师当堂画图在教学中就会收到解文释义、画龙点睛的积极效应, 而且形式灵活、图文并茂, 学生一目了然。并且这种方法直观、明朗,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听讲的兴趣。

(3) 愉快法。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昏昏欲睡”, 是教师的“独角戏”, 使课堂缺乏活力, 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受到感染, 增见识、长才干。比如, 我在教《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时, 首先布置预习, 让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有一个较系统的了解。其次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由于人人早有准备, 个个胸有成竹, 为扮演角色争先恐后,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皇帝的愚蠢可笑;骗子的阿谀逢迎;警官的见风使舵、欺下媚上……学生扮演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这样, 学生兴致高、情趣浓, 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把这样的讲读课形象地比喻为“学生话剧舞台”。

3. 创设良好的环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对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篇5

我对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坏,关键是看这个教师是不是每节课后都进行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那么课后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呢?用什么方法进行反思呢?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每节课后先看看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完成了教学目标没有,如果没完成,没有完成任务原因在哪,课上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失败的地方,课上突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是否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及时作了解答。比如我在教学“地砖的周长”这节课,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分析,整节课下来,给出四条边的长,学生都会求出地砖的周长,但是如果只给出长和宽,那些差生就不知道怎么算了,我发现这个问题就想怎么才能让那几个差生也能掌握求地砖的周长的算法呢?于是我就让他们拿着小棒模拟摆成地砖的样子,看有几条长边,几条短边,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很自然明白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总结出怎样求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也就是说出求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再比如课上在个同学说,老师如果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长向长方形的周长,那怎么求宽呢?面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想办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很快起来了,他们个个争着抢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方法值得我以后在课堂上使用。其次,教师想要知道自己这节课讲得怎么样,除了学生反馈的信息以外,还有就是让其他老师多去听听自己的课,给自己提出建议,然后根据其他老师提的建议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

浅谈对“深度语文”的几点看法 篇6

一、深度阅读是深度语文的基石

深度语文是建立在深度阅读之上的。有学者认为“深度阅读”有三个阶梯,即“深识、深悟、深思”。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深度阅读”至少要达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行文本的“裸读”。即不借助任何教参抑或专家的解读,独自完成文本的细读,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第二,寻找与同行和专家的差距,从而更好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细参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师的深度阅读只有转化成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其价值。找到合理的切入口,教师才算真正完成了文本的“深度阅读”。

不但教师要进行“深度阅读”,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也有必要进行“深度阅读”。这两年,我选择了课本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课前进行“深度阅读”,为此,我专门开设了“品读课”,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粗读——细读(品读)——写读书笔记(或作品小评论)。经过两年的实践,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对文本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他们在读书笔记中所散发出来的真诚的气息和思想的霞光,尤其让我欣喜慨叹。因此,真正的阅读,首先是个体的阅读,然后才是群体的碰撞与提升!唯有如此,我们的“深度语文”才能得以有效的开展。

二、巧设主问题是深度语文的通道

精心设计主问题并不是深度语文的“专利”,但确是实现深度语文的重要通道。深度语文下的主问题应该是“能从整体参与性和教学全程性上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品味和体验的问题”。“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①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三种主问题设计方式:

1.提纲挈领,有高屋建瓴之势

这种主问题的设计方式主要抓住文本价值的核心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在教学《马说》时,笔者抓住一个语气词“也”字设计主问题,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作者在每一段的结尾都巧用一个“也”字,来达到言无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细细品读,你可以读出怎样丰富的内蕴?(学生自由读,部分发言略去。)

生:我觉得用了“也”不但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气愤,还有作者的无奈,你看第一段“不以千里称也”,这个“也”就像一声叹息。

生:我觉得这三句“也”是递进关系。第一句作者只是一种惋惜,第二句作者用反问句,强烈表现了对千里马不能施展才能的气愤,而最后运用设问句,语气更坚定,应该是对饲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慨。

生:我补充。我觉得这三个“也”字句是作者从旁观到深处其中的变化过程。“不以千里称也”,作者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看这件事的,所以作者只是感到惋惜。但到了“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已把自己当成了千里马,大声质问“饲马者”,感情异常激烈,所以用了反问句式。而到了最后一句“呜呼”句,作者又似乎成了一个时代的代言者,代表了所有被埋没的人才,大声疾呼,直击统治者的昏庸无知。

上面的这个教学片断,主要围绕一个主问题,即《马说》中的“也”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竟轻松地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因此,“提纲挈领”的设计主问题,其妙处就在于能统摄全文,直击文章的要害,带领学生站在文本的“制高点”,高屋建瓴地剖析文本的魅力,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

2.层层铺进,有环环相扣之妙

设计主问题时,运用层层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实有抽丝剥茧之妙。

如笔者在教学余秋雨的《信客》一文时,设计了三个主问题:①联系阅读经验,说说你是如何解读信客的“客”?②阅读了文中两位信客人生沉浮后,你读懂了信客这“信”字的哪些内涵?③为什么两位信客最后都放弃了“信客”这个职业呢,你触摸到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这三个主问题呈现一定的梯度,首先从信客职业特点出发,让学生感受信客们艰苦的物质条件——冷月清风相伴,孤独寂寞独酌,从而让学生体会信客的旅程实际上是一场“风尘苦旅”;接着带领学生感受信客的职业信仰,从多个角度去体会“信”的内涵,比如“诚信”“信用”“信义”“信任”“信念”等等,由表而里,直击“信客”职业的本质;最后一个主问题,则把学生带入更为宽广的文化领域,农村狭隘的思想文化直接加速了信客这一职业的消亡,从而点出“信客之旅不仅是风尘之旅,更是精神坚守之旅,文化挣扎之旅”。这三个主问题层层推进,物质——精神——文化,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信客身上所承载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并体会到这“美好人性”在城市文明的推进中所经历的艰难旅程。

3.板块推进,有各个击破之妙

用板块结构构建语文课堂,是于映潮老师最得心应手的课堂形式之一。运用板块推进的方式设计主问题,使课堂结构清晰,话题探讨充分,可以对文本的难点进行各个突破,从而实现深度教学的目的。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篇幅较长、内涵丰厚的文章,比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类作品就像一面三棱镜,每一面都可以折射出无限多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都蕴含一场精神之旅,因此运用板块式推进,可以让学生饱览作品中的“无限风光”。

三、深度对话是深度语文的核心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这里的交流既有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又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此,对话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成败。那么怎样的对话是“深度对话”呢?笔者认为,“深度对话”就是深度的智力对话,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心智水平的对话。而要实现深度对话,教师的作用就不容忽视。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穿针引线,把零散的思想碎片缝制出一件精致的“思想外衣”。下面以笔者教学的《满井游记》为例:

师:读了《满井游记》,你们触摸到了一个怎样的袁宏道?

小组1:我们看到了一个因官场不得志而寄情山水的袁宏道。(文本引述略)

小组2:我们认为作者回归自然如脱笼之鹄,是格外热爱生活、不受拘束的人,所以作者之意不在官场,而在乎自然山水也。(文本引述略)

教师要及时捕捉交流的矛盾点,即“官场与自然”的争辩,让更多的同学回归文本,寻找作者的“心灵密码”,引发更大规模更深入的探讨。在第二轮的讨论中,当有学生用文末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来佐证作者追求自由之心并非偶然时,教师又及时抓住关键词“近”,把课堂对话引向深入。

师:我们一起再来探讨这个“近”,作者的居处与满井究竟近不近?

生:近,因为文章说“出东直,至满井”,可见两地很近。

师:既然如此,那作者为什么又说“城居者未之知也”?

生:这个“近”不仅指家与满井很近,更指向作者的心与自然很近。而其他城居者家虽近心却远,要欣赏到美丽的早春,必须要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

师:所以这个“近”,不但指物理距离的近,还指作者与自然的心灵距离很近!顾城有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心灵距离无论多远,都会超越千山万水,抵达彼此的内心。袁宏道也如此。虽局促在一室之内,但永远无法阻隔作者与自然的心灵相通。

师:不只是顾城,袁宏道还能从哪些诗人中找到知音?

教师不但以诗拓文,有效地解释了袁宏道的心灵密码,而且宕开一笔,让学生见树木更见森林,学生们不仅找到了“痴迷雪景”的张岱,“闲赏月色”的苏轼,“独爱早春”的杨巨源……而且也找到古今文人的一条精神气脉。从案例可见,教师不但组织课堂中的各种对话,还要及时捕捉对话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推波助澜”,或追问,在穷追不舍中读出文本的深意;或抓关键点,层层剖析,深入文本的内核;或整合资源,拓展思维容量;或拓展延伸,由此及彼,引发思维联想……总之,深度对话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

四、资源整合是深度语文的重要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是课程的开发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再服从于“专家”和“权威”,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创生的主体,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就是课程,“我”就是教材。因此,我们可以“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③。

如王君老师在教学九年级上的“诗词五首”时,通过一个“愁”字把五首诗词整合在一起。再如笔者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把“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和“孔乙己的长衫”进行整合阅读,学生就读出了更多的内涵。有学生说“警官的军大衣是权力的象征,孔乙己的长衫是身份的象征”,有学生说“警官的军大衣在“一脱一穿”中尽显变色本质,而孔乙己的长衫从十几年不肯脱下到最后的消失,则是人生悲剧的写照”,还有学生说“无论是军大衣还是长衫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都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悲凉,都具有讽刺的效果”等等。整合后的课堂,不但课堂的容量和文化的含量大大增加,还因为提供了新的阅读思考的角度,学生们思维异常的活跃,其发言可谓字字如玑,教与学也常达到了和谐的境界。

五、思想关怀是深度语文的终极追求

后现代课程研究提出:关怀是教育最原始的职责。关怀教育涉及到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思想的关怀”。因此,深度语文就要把唤醒学生的灵魂、拥有独特的思想、塑造独立的人格作为终极追求。

阅读的本质在于唤醒,我们要充分利用作品的魅力,唤醒学生高贵的灵魂。例如,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让学生体悟生命的鲜活与诗意;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收获失意人生的旷达与乐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让学生感受人情的薄凉,并学做一位“肃然不笑”的人等等。当前人的思想和智慧慢慢淌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的心河才会汇小溪以成江海,心智才会变得宽广而深邃。当我教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阅读的感受时,不少同学的见解颇有见地。比如“钱是时代的通行证”, “钱在孩子手里是玩具,大人在钱手中也是玩具”, “贫穷的真正可怕不是缺少了生活的希望,而是人性的扭曲与变异”,“紫色的阴影,不仅是菲利普夫妇的极端失望,也是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给孩子的心灵蒙上的阴影,更是整个社会人性异化的阴影”等等。可见,每个孩子都是自己思想王国里的国王,他们一旦被唤醒,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深度语文是一种追求,一种思想,是超越平凡、拒绝平庸的教育教学信念。在深度语文中,我们以深度阅读为基,以精巧的问题设计为径,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对话,唤醒学生的心灵,播种思想的种子,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因“深度”而生动,学生的思想因“深刻”而美丽!

注释

①阮长海:《推动初中文学作品“深度阅读”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2期(B版)。

②田贺书:《是“学生在阅读”还是“学生在学阅读”》《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3期(B版)。

③王君:《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对化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7

一、放与收相结合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的教学理念, 很多专家也都是提出放开课堂, 让学生“解放”出来, 在互相听课学习中, 发现在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不敢放, 唯恐学生乱起来, 以免无法控制;另一方面教师放的过开, 课堂成了“游乐场”, 干啥的都有, 淡化了课堂主题。特别是化学、物理等实验课, 一放手让学生做试验, 教室乱得一团糟, 还有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生活探究题, 比如“探究水的净化方法有哪些?”、“探究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等等。学生可以说七嘴八舌, 都能举出一两个, 甚至有些调皮学生信口开河。因此在实施新课标进行课堂教学时, 对于学生的活动应该掌握一下“度”的问题。既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活跃起来, 又要围绕课堂的教学内容展开, 而不能脱离课堂主题, 学生想干啥就干啥, 想说啥就说啥。应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边玩边学, 不能只学不玩, 也不能只玩不学, 既要放得开, 又要收得住, 做到活而不乱。

二、形与实相结合

在教学中, 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 用什么手段去体现, 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 要结合内容特点, 从学生和学校实际出发, 逐步改变自己的教法。但也有部分教师采取“拿来主义”, 只是从“形式”中去借鉴, 而没有领会实质性的东西, 不管在我们这儿实用不实用, 在课堂的某一环节合适不合适, 不考虑具体时间、地点、场合而照抄照搬, 课堂用的教学手段不少, 就是效果不理想, 给人一种“堆积材料”的感觉。就拿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来说, 你老师说得再多, 演示得再多, 都不如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 这样也很容易发现问题, 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教师所采用的教法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核心, 好课应是充满人性的, 以人为本。

三、新与旧相结合

课改不是将原有的东西全部放弃, 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 旧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着很多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还是要有必要的讲解, 还是要提问学生、突出疑难点, 启发引导、布置练习与作业等, 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有好处, 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在叶圣陶、斯霞老师搞教育事业的年代, 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教育设备, 他们不也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吗?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很少, 但却能在教学上取得巨大成功。因此在教学上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用什么样合适的教法, 而不是用了多少种方法, 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老师教学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 但不是唯一手段, 就如我们化学上, 无论何时都离不开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课改是一个新事物, 不可急于求成, 只要观念能够转变, 不断学习和探索, 我们一定会尽快掌握一套新课程的教育方法。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 学习哪门功课都是为了解决自己身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 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教学切不可照本宣科。授课期间, 穿插生活中的例子, 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一个教师都有体会, 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里明显增加了活动、探究、课外阅读等栏目,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巧妙安排这些栏目, 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就拿化学课来说, 除以上这些栏目外, 教材中还设有家庭小实验、学生实验、调查报告等, 若能开展这些活动, 不光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 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河南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第三

初级中学)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复述是构成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了解到有的学生不重视课文复述, 有的学生习惯于把课文的复述变为机械被动地背诵课文, 甚至有的学生害怕课文复述。这不符合大纲所要求的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那么,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因素是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复述内容, 同时也缺乏正确的方法点拨, 没有系统的系列训练。那么, 复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复述有哪些原则呢?复述有哪些方法呢?什么是复述?复述是指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 把阅读的内容加以整理, 用自己的话, 有重点, 有条理, 有感情地叙述出来。它融理解、记忆、归纳、表达于一体, 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一、复述课文的意义

1. 复述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说话等各方面的能力

复述课文是指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因而这一训练首先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达到阅读的认知层次。即通过对语言这一物质外壳的认识, 去获得课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 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一个完整的、粗略的感知。这比我们常采用的课前预习时出几道思考题有效得多。因为面对思考题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或能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 学生不费吹灰之力, 达不到思考的目的;或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以一句“我不会”就全盘否定了教师的辛苦设计。而采用复述课文这一方法, 就杜绝了学生说不会的可能性。要想复述好课文, 则必须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 知道该文重点写了哪些材料,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文章的体裁, 主要表达方式及基本思路、线索怎样等。这样, 学生在别无选择的基础上, 强制性地去阅读课文, 研究课文, 从而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 复述课文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课文, 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文的内容,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 复述课文可以强化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

复述课文是以课文为基本依据的, 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就成了起码的要求。单词、短语、句子读不通, 课文就读不懂, 更谈不上复述了, 而且由于当众讲述这一特殊要求, 害怕出丑的心理也会驱使学生自觉去掌握单词的读音, 正确理解单词的含义。同时学生为了复述时生动、流畅, 就必须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因而复述课文就要求学生对单词、短语、句子等英语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上, 还必须能正确地运用;不仅能运用新学的英语知识, 还必须调动以往所学的英语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 复述课文对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起到了强化作用。

3. 复述课文有利于促进“师—生—教材”三位一体

教材体现着教学内容, 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任务的完成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来实现的, 只有当“师─生─教材”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时, 才能说达到了英语课的最佳境界。在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侧重于解决生词, 对课文, 特别是一些较长的课文, 学生对内容根本不熟悉, 更谈不上对课文重点材料的认识和文章线索、语言的了解。这样, 上课时往往造成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而学生却呆若木鸡的局面。复述课文这一手段则强制学生去熟悉教材, 研究教材。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 教师在课堂上只要能适当地启发, 讲析在难点之处, 点拨在恰当之时, 那么学生就能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之中, 师生紧紧围绕教材, 有讲有议, 教师始终发挥主导启发作用,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从而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4. 复述课文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英语教学费时多而效率低的问题, 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应该说, 无效劳动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无效劳动是指在学生懂的地方不厌其烦地讲, 而学生不懂的却没时间讲了。有些练习不用动脑筋便可随口随手而答, 实际也是无效劳动。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则必须尽量减少无效劳动, 讲在应讲之时, 练在值得练之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复述课文是了解学生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复述, 我们可以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 哪些根本不理解。综上所述, 复述课文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条好途径, 那么如何做好这一训练呢?

二、复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8

一、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引导有感而发, 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后的写作教学特别注重倡导“生活本源”这一先进的理念。确实, 小学生的作文必须立足生活。所谓“立足生活”说的就是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一篇好的作文是情感的抒发, 而要做到有情可发, 真情流露, 能吸引人、感动人, 则必须有真正的生活素材为依靠, 即作文要贴近生活, 走进生活。如一节六年级的名为“临近毕业了你想说些什么”的作文课, 一开始执教者没有采用过多的言语铺垫, 而是直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个班学生在学校系列活动中的相片再现出来———有学生获奖的照片, 有参加竞赛的精彩场面, 有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的瞬间……, 一幕幕精彩的瞬间勾起学生一次次美好的的回忆。整个教室特别安静, 原来的每张笑脸现在也充满了少有的真情。接下来学生说了很多很多, 甚至有一个学生是含着眼泪对着全班同学和老师说了许多情真意切的话, 那情境让许多听课的教师也特别感动, 自然而然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文来。针对以上认识, 笔者转变观念, 提倡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作文。首先, 培养学生写“随感·随想·随记”的习惯, 让学生通过随笔的方法积累一定生活素材的同时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例如, 我不断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记录捕捉生活典型的意识, 规定记录的内容一定是自己想说的话, 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或是自己所见、所想、所感, 抑或是发生在班级里趣事、使学生感到印象深刻的事、学校举行活动的精彩场面等。这样, 学生通过平时的记录积累了写作的源材料, 为以后的作文提供真实、生动的素材奠定基础。其次, 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评价生活现象, 并能够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适当的分析与表达。

二、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 善于创设作文的意境, 激发情感意识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显得比较空洞, 缺少应有的内涵, 没有小孩子特有的灵气。笔者认为主要是作文的命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抛开生活经验去虚拟作文。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要求学生说真话, 实话, 心里话, 不说假话。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了解学生, 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去写作文。例如:上面的例子“临近毕业了你想说些什么”的作文课, 教师便是善于抓住人的共性:具有浓厚的感情和怀旧的心理等因素 (小学生也是如此) 。通过照片不断地勾起学生的回忆, 虽然里面的内容不同, 或者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有出现, 但那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这些照片, 是他们这一群人在小学阶段的成长过程, 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在这样的情境下我想每个人肯定都想了很多很多, 谁还会说对这样的作文无话可说呢, 在这样的情境下写出来的作文内容怎能不真实, 不叫人感动呢?

三、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 激励学生大胆表达, 使作文具有个性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这充分说明作文教学更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向, 教师更要发挥导向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他们的角度进行合理的想象, 大胆的表达。同时, 教师要尽量地尊重学生的命题方向, 不轻易地改变其要表达的意境, 尽量保持“原汁原味”。批改时不仅要注意检查学生作文内容的情况, 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有助于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命题作文教学“我最喜欢的运动”中那个“游泳”的事例,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批改的, 首先, 肯定他的想象能力, 及善于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写作的习惯;其次, 通过介绍人与鱼的呼吸功能的不同, 既使他明白存在的常识错误, 同时也使他明白作文真实性的重要性;最后根据他的作文思路引导他进行适当的修改成为一篇想象作文。这样既尊重和保护了他的写作兴趣, 同时又使他明白作文需要真实性, 还使他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综上所述, 作文只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作文的内容便会真实、感人。同时也会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 发现问题, 剖析生活现象, 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通过对素材的积累, 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娜.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的三维空间[J].林区教学, 2010 (02) .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篇9

一、朗读的重要性

听说读写这几点在一般初中语文教师眼里,让学生“听”是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受众,这一点教师都做得很好,为了让学生听懂, 教师呕心沥血地准备。“写”是检验语文教学的手段,教师学生为此也付出不少心血。只是“读”和“说”要差强人意,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有一个误区,认为高声朗读课文是小学生必须要做的事,初中语文应以听和写为主。 加上初中课程多, 在课堂上朗读有些浪费时间,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鲜有书声琅琅的局面。 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并且都是在早读课或是自习课上。除了有要求背诵的诗文,一般情况下,学生读课文教师很少在场。

其实,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非常重要。这与我们的汉字文化特点有密切关系,我们的汉字有声调,并且一个字的读音不同表达的意思都不一样,要体现这个特征,只有认真朗读课文才能体现。 还有我们的古诗词讲究押韵,一首诗里的平仄都有讲究,如果不反复诵读,古诗的美感就无法体现。

朗读课文也可以提高记忆力,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多帮助。 现在的学生成绩越好,语言表达能力反而越差。 都是因为语文教育偏重做试卷,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造成的后果。

二、交流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要求开设“口才与交流”这门课,对于这门课的开设,有些学校开是开了,不一定认真做到。 现在的好学生在学校是个尖子生,能考到好大学。 可是走上社会,好学生的长处一下湮没了。反倒是那些在学校学习成绩一般,能说会道的捣蛋鬼还成了成功人士。区别往往在于,成绩好的木讷,只会埋头苦干,不会与人交流,一些优点也显示不出来。 而进入社会,重要的就是交流。

如果将初中语文的“口才与交流”这门课好好开展,让每个学生经常在同学、老师面前畅所欲言,不仅学生心理压力变小了,人也活泼了。 语言丰富了,也克服了害羞、上不了台面的心理。

要开好这门课,教师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光看课堂效果, 这样一些胆大的学生在这门课上成了固定的主角,而胆小的永远当观众。那就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关键是要让胆小的学生在这里练胆,让木讷的学生变得活泼,胆小的变得胆大,这才是交流的目标。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文学历史社会多个领域。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中学语文公开课的几点看法 篇10

一、授课教师应信心十足

有不少教师上公开课时, 心慌意乱, 手足无措, 十分紧张。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当然, 面对这么多听课的同行, 他们中有的不乏教学中的高手, 或有分管教学的领导, 担心上不好是情理中的事, 紧张也就不可避免。但是, 授课教师在课前应调整好心态, 给自己打气加油:不就是一堂课吗?我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好好露一手给大家看, 我的课堂我做主, 看我的风采!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把公开课当成展示自我的舞台, 转被动为主动, 把紧张的心情变成激动的心情, 效果肯定不错。

二、处理教材要大胆, 敢于尝试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课标要求我们“教什么”, 但并没规定“怎么教”。所以, 教师要敢于处理教材, 要根据你的学生的情况, 结合你掌握的材料及你的授课风格, 敢于尝试取舍教材, 更不必依照教参的固有模式去设计你的这一堂课。总之, 适合你的教法和你的学生的学法的方式是最好的, 千万不能盲目跟定别人而舍弃自己, 要因地制宜处理教材, 灵活机动地设计教法和学法, 要敢于创新, 勇于尝试。

三、课堂是变化的, 教法和学法要随机应变

备课时, 备了教法和学法, 但是在课堂的运作中, 由于预先对学生的知识面或能力估计得不是很准确, 导致课堂的预设发生变化。这时, 教师就应该灵活机动地操纵课堂, 不能死守原先的教案。当然, 这一步成功与否与教师在备课时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密切相关。

四、课堂上, 学生互动、探讨环节不能流于形式

因为公开课多数是提供给教师研讨的, 况且新课改里也要求学生互动探讨, 所以, 公开课里授课教师在课堂里通常也专门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就笔者看来, 多数授课教师把这一环节搞成形式、点缀, 几乎是蜻蜓点水, 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收效。这其中, 应该是这样一些因素造成了这个结局: (1) 授课教师怕自己闲下来, 担心听课教师没听的, 便在学生还未“互动”出结果时, 或是还未真正“探讨”到主要问题上的时候, 教师便赶紧“鸣锣收兵”。 (2) 授课教师对学生“互助”和“探讨”的结果不是很重视, 没有借机鼓励学生, 好像他们各组探讨得好与不好, 收获大与不大都没有关系似的。 (3) 授课教师给人的印象是我要赶我的进度。于是, 这个环节就终于成了形式。

五、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应有的放矢, 不能含糊

在教学过程中, 因启发式教学或师生互动, 很可能碰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事, 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评价。现在的语文公开课, 几乎见不到老师批评学生了。谁都不敢在公开课上给学生一个否定的态度, 即使学生答得很不正确。我也赞成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 更应该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乐趣, 从而爱上语文课。但是, 我发觉有的教师纯粹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比如:“你真聪明”“对, 很好”“不错, 你真棒”等。这些评价语, 我认为是一些客套话, 可能学生听多了也不觉得教师是在表扬他, 肯定他, 倒觉得是相互间的礼节或习惯一样, 这对鼓励学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我认为,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切中要害, 有的放矢。因为回答的问题有难有易, 有的回答得很独到, 有的回答得很普通。学生也有不同, 有的喜欢回答问题, 有的不是很善于表现自己, 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应因人而异, 切中要害地加以点评, 要达到让学生很在乎你的评语, 要使评语有启发性和影响力。

六、要活的有点“乱”的课堂, 不要死的整齐的课堂

课堂是生机勃勃的, 是一段愉快的旅程, 是一次真理的辩论, 是一次惊喜的发现, 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在教师的主导下, 学生愉快地探索、思考、发现、体验、领悟到东西,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过程, 也是很真实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不会是整齐划一, 肯定有他的喧嚣、碰撞、怀疑、惊叹。我们要理解、支持、肯定这种因学习探讨而引起的课堂之乱或闹, 这是正常的, 也是实际的。但我们的授课教师总担心有人听课而紧紧地管束住学生, 总要求整齐划一, 规规矩矩, 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教学过程是生动的, 开心的, 充满了探求新知的欲望与乐趣, 师生都应该感受到一种成就感, 身心愉悦。

七、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曾经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 那位授课教师多数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一会儿感情激昂, 一会儿音乐渲染, 一会儿画面启发, 显得热闹非常, 充分展示了一个语文老师的良好素养。可惜的是, 在老师大段大段的独白中, 在老师自我陶醉的煽情中, 学生的注意力全都游离到课堂之外, 在老师被自己感动, 泪水夺眶而出的时候, 大部分学生在偷偷地发笑。一节课下来, 老师讲的话占去了课堂一半以上的时间, 而学生的朗读和见解, 只占了大约10分钟。好好的一堂语文课, 成了老师个人才艺的专场表演。教师应该是主导,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正确的做法。

八、处处育人, 巧妙育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除了传授知识, 同时也要善于抓住机会育人。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礼貌礼节, 尊长爱幼, 团结互助, 刻苦善思等等, 教师要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都不知不觉地融会到教育教学中, 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营养。当然, 这些技巧也需要教师平时在看书阅报及生活中多留心这些育人因素, 在关键的时候, 在自然的时候, 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浑然天成, 使教育教学完美结合, 促成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总之, 一堂公开课要上得得心应手, 如行云流水, 掌控得恰到好处, 最关键的是教师平时就要深入研究课堂, 掌握新课改的理念, 把每一堂课当公开课一样进行尝试。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同仁请教, 多与同行交流,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提升自己, 完善自己。

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作文修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他们语文素养的高低。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考作文比重不断加大,这就使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也使每位语文教师感到压力倍增。可是作文教学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教师往往感觉在作文教学上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这正是作文教学让人纠结的地方。另外,学生对作文更是谈“文”色变,写出来的作文不是模仿痕迹很重,就是“四不像”。因此,抓住作文教学的关键,改进作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成了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了。

初中生写作文还没有摆脱小学作文的幼稚和简单,仍然处于模仿阶段,内容上大都东拼西凑,结构也不完整,更有甚者,错字满篇,词句干瘪枯燥。面对如此的作文现状,教师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坚强的决心来应对,如教师可以从最基本的字词教学入手,注重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扩大学生的读书视野,并且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等。

一、教会学生“咬文嚼字”

写作文时,最重要的是要把字写正确,错字满篇的文章怎么可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呢?笔者在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用错字现象一是误用同音字,比如“已经”学生误写为“以经”,“彩色”误写为“采色”;二是误用形近字,比如“拟人”学生误写为“似人”,“例子”误写为“列子”;三是过多地使用乡言土语。成熟的作家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语言,把乡音土语有机地融入到作品中,因为其经过了筛选和提炼,所以能够给作品增色。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在使用乡言土语时完全是某种炫耀或者恶搞,所受到的是网络聊天的影响,觉得把土语用书面语标注出来是一件很炫的事。他们不计较用字,只求合乎发音,这对于他们学习规范的语言是有消极影响的,需要教师加以纠正和提醒。

对于常写错字的学生,教师一定要让他们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一本字典能解决学生好多问题。再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把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进行比较,比较它们字形上的不同和意思的不同,并且让学生积累经常用错的字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错字练习,这样能大大减少他们作文中的错别字。笔者曾经找出一篇错别字最多的作文(当然隐藏了学生的姓名)让全班同学来改,也找出全篇没有用错一字的作文让大家来欣赏,一正一反的对比,让学生不仅意识到错别字是作文里的蛀虫,更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文章。

二、教会学生“剪切”和“粘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然而,写作又不能是生活的实录,生活是没有目的,往往是混沌和错乱的,毫无逻辑可言,所以作文源于生活,而又必须高于生活。作文的内容并不等于生活本身,学生必须学会把生活中的人和事“剪切”下来,作为作文素材积累起来,建立一个素材仓库,等到写作文时,再从仓库中寻找整理出来“粘贴”到自己的作文中来。经过“剪切”和“粘贴”,再经过合适的裁剪才能够使生活的意义得以集中的体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对于和主题没有关系的材料,学生要学会舍弃,对于能够突出主题反映人物的材料,则可以经过合适的加工融入到作文中去。

笔者曾经和学生结合《如歌的生活》这篇范文来理解如何对生活进行“剪切”和“粘贴”。在这篇范文中,有三个段落分别是父亲、母亲和姐姐在饭桌旁谈论生活的变化,父亲从他小时候的收音机谈到黑白电视机,母亲从黑白电视机谈到大屏幕彩电,而姐姐则大谈电脑如何丰富了她的生活。作者用家人的谈话来展示生活的美好变化,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是三个人同时在饭桌上谈,这显然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这种有意的安排便是对生活进行了“剪切”。父母谈论生活的变化肯定是有过,但不一定在饭桌上,姐姐在平时肯定感叹过拥有电脑的生活真多彩,但不一定是面对父母的时候,但有心的小作者把这些生活中的片段都“剪切”到自己的素材仓库中了,写《如歌的生活》时,把这些片段巧妙地“粘贴”到一起,组成了一篇优秀的作文。

三、教会学生修改作文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更是修改出来的。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一篇一篇的读,边读边修改错字病句,最后写上批语,这样的批改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对学生也无多大帮助。甚至可能是教师改得越细,批得越多,就越增加学生的受挫感。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在学生自改作文这方面做一些尝试:(1)先找出存有典型性问题的学生作文,进行分析、指导,为学生修改提供范例;(2)师生讨论互改。让学生当堂提出写作时遇到的困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教师起引导启发的作用。(3)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学生自改前,教师先提出批改的要求和形式,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由交换作文。根据修改的内容(句子、语言、中心、结构等)让学生鉴赏手中的习作,修改并写出意见,最后交换过来,再看自己的作文。学生之间互改互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提高自我分析、纠错能力,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多接触身边的好作文,有助于他们的写作水平逐渐得到提高,缩短与优秀作文的差距,同时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师既要兼顾到学生的写作基础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写作兴趣等问题。在整个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学習新的教学理念,积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互动、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学会写作、自由写作,写出有个性的作品,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徐守琛.作文修改要做到三到[J].文学教育,2009(02).

《机械基础》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 篇12

1《机械基础》教学质量差的原因分析

1.1 教材:

目前《机械基础》还是以前的教材的模式, 只是内容和深浅上稍有差别。有些内容知识过于陈旧, 在日后的生产过程中基本用不上, 有些内容前后的关联不够紧密, 章节的安排不够合理。

1.2 学生:

以前的中职生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者, 而现在是中等甚至下等生。学生的基础普遍差, 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差, 学习态度和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学习有难度。

1.3 教师:

有些教师的专业知识较差, 只能照本宣科, 不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灵活传授知识, 课堂死板, 仍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满堂灌, 致使学生如听天书一样, 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2 改善教学效果的方法

2.1 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即使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但课堂教学也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在主体活动中, 获得生动、活泼、全面的发展,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的方法很多, 例如:

2.1.1“放”中寓新。

“放”是指开放式教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 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把学生单纯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例如:轴的结构设计。教师先提出设计总思想, 强调轴设计的三大基本要求:轴上零件可靠固定;便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便于轴上零件的安装与拆卸。学生根据要求可自己设计各种轴, 只要满足要求即可, 再对合格的轴进行评讲, 指出哪种设计更简单、更合理。这样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1.2“玩”中创新。

“玩”能调节学习气氛, 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 轻松愉快地学, 并巩固已获得的知识, 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玩”的平台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 师生互动, 共同参与, 学生在“玩”中得到启发,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解四杆机构中“死点”的位置时, 我就把学生带到学校有一台缝纫机小商店里, 让每个学生亲自踩缝纫机, 感受到有时自如运转, 有时又碰到踩不动的现象, 并现场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 更深刻地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

2.1.3“疑”中出新。

古人说“人贵有疑”, 质疑是求索的开始。学生在学习中有疑惑才能产生兴趣, 产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愿望。发展性教学模式认为, 质疑大致包括“设疑求学”质疑讨论”破疑归纳”等环节, 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而且实现了师生间、个体间、集体间的多向交流。在教学过程中, 如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一些质难问题的教学内容,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师整体水平是指:自身的知识面;授课的技能;对学生就业知识的了解。

2.2.1 教师应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授予学生一滴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双师型”或“一体化”的老师, 一个教师, 也是一个技师, 即会理论又会实践。一位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的教师是不会受到学生青睐的, 更不用说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汲取新的先进的技术知识, 可以通过书本或网络等渠道不断充实自己, 只有自己知识足够丰富了, 学生才会学到与时具进的有用的东西。

2.2.2 创造条件, 改进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光有丰富的知识还不是足够的, 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学到这些知识。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师, 要不断地更新和调节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教具, 激发学习兴趣。另外, 教学内容也要有一定的梯度。应根据各层学生的情况分别提出要求, 例如:讲授齿轮传动时, 直齿齿轮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都掌握, 而对斜齿的知识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 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再有, 可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增加实践课, 带学生下厂参观, 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等, 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又能提高学习兴趣。

2.2.3 做学生就业的引路人。

学习是为就业做准备, 打基础。教师要为学生就业做足功课, 首先对就业“需要”要有足够的了解。现有教材中有些知识已不适合现代工业的发展需求了, 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取舍, 原则是以够用、实用为准。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其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专业意识是学生建立专业兴趣的基础, 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利用课堂、讲座、参观等各种形式, 让学生感受到与所学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前景, 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上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把握就业趋势, 做好学生就业的引路人。

2.3 应用现代教育媒体, 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2.3.1 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会引起思维疲劳, 此时如能不失时机地利用现代媒体的手段, 给学生一种新意的刺激, 再配上一点轻松的音乐,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能充分利用学生有效思维时间。

2.3.2 能帮助学生建立更正确更生动的概念。

在传统的机械基础教学课堂中, 有些内容由于不容易表现, 学生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 因此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事物。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媒体对一些概念或事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演示, 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2.3.3 帮助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要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必须积极地思考, 要启发学生的思维, 靠简单的课堂提问时不够的, 还要利用生动的现代教育媒体, 形象地启发, 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动脑的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 可以使教材变得生动, 学生变得主动,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并能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意识, 那么学生一定会对《机械基础》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怎样培养职中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

[2]应用现代教育媒体, 提高职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质量.

[3]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

上一篇:育种方案下一篇:烟气污染源自动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