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2024-09-12

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精选12篇)

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1

古人著书讲究字字斟酌, 句句推敲, 现代写作往往强调传情达意, 形神兼备。阅读文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品的意境中去发现、感悟、升华美的元素, 以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阅读, 学生开阔了知识视野, 丰富了多彩人生, 体验了阅读的快乐, 提升了语文素养。

一、探究阅读方法, 享受阅读快乐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与思想碰撞的过程。文章阅读应当遵循由表及里的过程, 从最初的文字“感知”到内容的“理解”再到主旨的“把握”体现了阅读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在阅读方法上, 应使用“泛读→精读→研读”阅读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1. 泛读。

泛读是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 要求学生弄清文章大意。即事件叙述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或是中心论点是什么, 或是抒情达意的手法有哪些。学生通过泛读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和写作风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对作者辞句运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为精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精读。

精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是阅读的关键部分。通过精读读者既要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又要体会和领悟作者的语句运用。重点段落需要反复体会和背诵。

3. 研读。

研读体现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在使读者与作者产生一定的思想共鸣后, 读者要从作品的时代出发, 学会用继承与发展, 吸收与批判的思想来看待作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使阅读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内涵走向深入。

二、分析文章结构, 感受文字魅力

结构是文章的基本框架。一篇精美绝伦的文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与结构的布局密不可分。文章在整体上要浑然一体, 段落之间自然连贯, 开头结尾相互照应。在分析结构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体现在一些名篇佳作中, 文字或诙谐幽默, 或飘逸洒脱, 或意境深远, 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憾, 搭乘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例如:在阅读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荷塘月色》时, 教师应启发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全文呈现一种圆形结构, 从外结构来看, 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得又回来, 依空间顺序描写了一次夏夜之游;从内部结构来看, 情感思绪从不静、得静到出静, 也呈圆形。结构与内容紧密结合, 使得全文读来文气酣畅, 浑然天成。文章中的荷叶描写也是出神入化, 惟妙惟肖。如文章第四段“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描写荷叶如“裙”给人一种轻盈的联想, 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又从嗅觉 (清香) 、听觉 (歌声) 进行体验, 成功地运用移觉进行描写, 使人顿觉神清气爽。所以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仔细揣摩。

三、走进作品深处, 体会意境之美

要深刻地理解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理解与把握上, 而是要走进作品深处, 体会意境之美。任何作品的思想表达都是对某个时代的情感流露, 或讴歌, 或鞭挞。历史的印记会悄无声息地通过文字镌刻在作品中。阅读名篇佳作, 其实也是一次心灵对话, 情感碰撞。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必学的一篇文章。《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大放异彩, 其文字价值与历史价值极高。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 不但要帮助学生分析相关的字词的含义, 还要尽可能地以林黛玉的视角去感受贾府。封建制度下尊卑贵贱等级森严、奢侈淫逸随处可见。黛玉进府在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时就充分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小说从人物的心理、外貌描写入手, 在提示主人公黛玉心理活动的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无情与丑陋。

总之, 语文阅读是一扇窗, 它打开了读者的心扉, 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走进文字, 从内心中去感悟与体验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阅读, 学生不但可以切身地感受文字魅力, 把握文章主旨, 还能开阔视野, 丰富写作的素材, 为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奠定基础的基础。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和重要内容。阅读的过程是既是启迪智慧、心灵感悟的过程, 也是开阔视野、发散思维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探究美的形式, 挖掘作品思想内涵, 透过文章努力去发现美、感悟美, 让阅读充满情趣与智慧。

关键词:阅读教学,意境

参考文献

[1]李宝桂.阅读教学模式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下) 2009, (7) .

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2

一、教会学生略读技巧,紧抓课文关键句型

略读(skimming and scanning)就是快速阅读课文,尤其注意标题,副标题,文章首段和末段,段落首句以及高频词(key words),不需要逐字逐句阅读,而是根据自身需求,对文章进行跳读,只需理解文章大意即可。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目十行”的技巧,并能紧抓课文关键句型。例如,在教学Reading这一板块中,Part A里设置的问题就是为训练略读技巧,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略读的方式快速了解文章内容,不需要细细阅读,只需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即可。通过这一方式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还可以有效解决高考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型,主旨大意题(main idea)。

二、教会学生精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精读(reading for details)指的是对文章进行细读的方法,即逐字逐句进行阅读,深入理解每个单词的含义,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在精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单词含义、怎样理解语法句型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Book 9 “Unit1 Canada―land of maple trees”这一单元中的“Reading”部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anada including its size,location and landscape.What are the treasures Canada offers us?”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逐步训练学生的精读能力,关键找出第三小节首句承上启下的一个句子,“Beautiful scenery is just one of the treasures Canada has to offer.”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精读技巧,提高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分析阅读能力,有效地解决细节理解题。

三、鼓励学生主动挖掘线索,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阅读是一门技巧,正如我们在生活中,判断一个人的社会背景时,可以通过他的衣着谈吐、生活环境、所接触的社会团体等方面加以判断。而英语阅读也是这样,在判断一个生词的具体含义时,可以通过这个单词所在短语和句型的环境以及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比如,通过语法、标点等找出判断单词或短语意义的线索,提高学生挖掘线索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例如,每一位学生对标点符号都比较熟悉,所以借助标点符号判断单词的上下文意思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在英语阅读 篇章中,有些难以理解的词语一般都会用引号或破折号解释一下,或引入“That is…”“for example”“namely”“such as”等词语加以说明;如果两个词意义相反,而学生认识其中之一,那么另一个也会容易理解了。

四、及时克服学习难点,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因为自身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走出困境,克服学习难点。为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抓住关键词句和中心句;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长句、复合句、习惯用语的运用法则等。还拿模块九“Unit I Cananda-land of maple trees”这篇文章里一个句子做例子,“In the heart of Toronto is the Canadian National Tower, which is often called the CN Tower for short.”这个句型属于主从复合句,其中包含定语从句和倒装结构,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需要教师的及时帮助。在解释单词意义时,构词法和相应的语境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英语单词中有将近60%的词来自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所以指导学生掌握带有前缀、后缀的构词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表示否定的前缀有:un-,dis-,im-等;表示后缀的有:-er,-or,-less,-ful等。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单词进行对比、分析,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老师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方式,由原先的那种完全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成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开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由此,课堂不在沉闷,充满了欢声笑语。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真的提高了吗?我看未必,我感觉在当今的阅读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一)未闻书声琅琅,讨论热火朝天

有的老师对于朗读环节处理得很仓促,特别是长文,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总是催促学生快读,甚至毫不顾忌是否读完便草草结束去出示讨论题目。姑且不说这种连文本都不熟知的讨论是否违背教育规律,单就讨论的效果看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因为学生连文本都不熟悉,又何来对文本的理性思考?

(二)脱离文本,忽略的语文课的实质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课上不再是老师一支笔,一张嘴的天下,音乐、视频、图片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边听边学,边看边学,甚至边唱边学。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丰富起来。看似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了,可是学生除了萦绕在脑海中的优美音

乐,那几幅图片,还留下了什么?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取代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这样的课,即便热闹,对学生又有多大好处?这样的语文课,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语文课的实质。

(三)假“个性化阅读”,纵容学生的错误回答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的荒唐现象。老师成了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学生率性而为,胡言乱语。以上三点都是阅读教学无效的表现。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吃透教材精心构思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妙用技巧,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是提升阅读有效性的基本。采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模式,提高阅读效果,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所在。

(一)挖掘文本,提高语文素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的人文情怀。而文本作为一个承载功能的载体,将视其为中国教育资源的最重要资源。因此,我们会从资源的角度看,开发和利用它。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有选择地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教育教学资源,选择性的在某些课程资源,强调几个方面。在《行道树》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从抓典型词语的理解入手切入,主旨句“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神圣”、“痛苦”、“深沉”三个词语作为核心句中的关键词非常重要,引导学生结合行道树的境遇分别进行体会研讨,从而挖掘出全文的主旨,给学生以系统性和深透的感觉,而在此基础上的“树之诉”、“树之颂”、“树之悟”的拓展便会水到渠成。

(二)妙用技巧,激发阅读兴趣爱好,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教师的教学技能服务与智慧的反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比如,故设悬念,引而不发,巧设铺垫,“插科打诨”,敢于思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思辨疑问……教学技巧要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长来选取。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妙用技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尤为重要。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经常从一些刊物上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又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构思、立思、选材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阅读分析,以求让学生通过自己静心地领悟,体会到美文的魅力、阅读的乐趣。并训练学生摘抄下美妙的词句、语段。

(三)“读法”灵活,提高阅读效率,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单一的阅读模式,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劳的课堂,使学生不愿读下去,而欲睡;根据需要不断变换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认为新奇可引起欲望继续阅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从声音和沉默,例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分为快度和慢度;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特征选择,根据具体的语境下的文本解读教学要求,具体的实践和定义,必须服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

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三遍式”的阅读方法,因为它能有效地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回答问题:第一,快速默读,读完后稍微在头脑中回顾一下文章的整体结构,立即看到本文在阅读了第一个问题,回答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然后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文章进行二次细读,这一次有一些答案不稳定或不能回答,那是因为在精读第三遍通过相关的问题,和学生的讨论的同时,为了最终的答案。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相信上课前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精心构思预案,导入新课时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课堂上巧妙提问,统领全文,读悟结合,读写结合,在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金振邦. 全方位开拓中学阅读教学的空间[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0(03).

[2] 李遐. 汉语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J]. 昌吉师专学报, 2000(03).

[3] 张凯. 阅读教学要突出“三性”[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0(09).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篇4

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老师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方式,由原先的那种完全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成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开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由此,课堂不在沉闷,充满了欢声笑语。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真的提高了吗?我看未必,我感觉在当今的阅读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一)未闻书声琅琅,讨论热火朝天

有的老师对于朗读环节处理得很仓促,特别是长文,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总是催促学生快读,甚至毫不顾忌是否读完便草草结束去出示讨论题目。姑且不说这种连文本都不熟知的讨论是否违背教育规律,单就讨论的效果看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因为学生连文本都不熟悉,又何来对文本的理性思考 ?

(二)脱离文本,忽略的语文课的实质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课上不再是老师一支笔,一张嘴的天下,音乐、视频、图片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边听边学,边看边学,甚至边唱边学。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丰富起来。看似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了,可是学生除了萦绕在脑海中的优美音乐 , 那几幅图片,还留下了什么?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取代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这样的课,即便热闹,对学生又有多大好处?这样的语文课,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语文课的实质。

(三)假“个性化阅读”,纵容学生的错误回答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的荒唐现象。老师成了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学生率性而为,胡言乱语。以上三点都是阅读教学无效的表现。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吃透教材精心构思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妙用技巧,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是提升阅读有效性的基本。采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模式,提高阅读效果,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所在。

(一)挖掘文本,提高语文素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的人文情怀。而文本作为一个承载功能的载体,将视其为中国教育资源的最重要资源。因此,我们会从资源的角度看,开发和利用它。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有选择地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教育教学资源,选择性的在某些课程资源,强调几个方面。在《行道树》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从抓典型词语的理解入手切入,主旨句“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神圣”、“痛苦”、“深沉”三个词语作为核心句中的关键词非常重要,引导学生结合行道树的境遇分别进行体会研讨,从而挖掘出全文的主旨,给学生以系统性和深透的感觉,而在此基础上的“树之诉”、“树之颂”、“树之悟”的拓展便会水到渠成。

(二)妙用技巧,激发阅读兴趣爱好,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教师的教学技能服务与智慧的反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比如,故设悬念,引而不发,巧设铺垫,“插科打诨”,敢于思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思辨疑问……教学技巧要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长来选取。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妙用技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尤为重要。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经常从一些刊物上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又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构思、立思、选材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阅读分析,以求让学生通过自己静心地领悟,体会到美文的魅力、阅读的乐趣。并训练学生摘抄下美妙的词句、语段。

(三)“读法”灵活,提高阅读效率,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单一的阅读模式,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劳的课堂,使学生不愿读下去,而欲睡;根据需要不断变换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认为新奇可引起欲望继续阅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从声音和沉默,例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分为快度和慢度;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特征选择,根据具体的语境下的文本解读教学要求,具体的实践和定义,必须服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

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三遍式”的阅读方法,因为它能有效地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回答问题:第一,快速默读,读完后稍微在头脑中回顾一下文章的整体结构,立即看到本文在阅读了第一个问题,回答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然后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文章进行二次细读,这一次有一些答案不稳定或不能回答,那是因为在精读第三遍通过相关的问题,和学生的讨论的同时,为了最终的答案。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相信上课前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精心构思预案,导入新课时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课堂上巧妙提问,统领全文,读悟结合,读写结合,在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

摘要: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老师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活泼起来,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可问题是:这样的课堂有效吗?本文从挖掘文本、妙用技巧、读法灵活三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5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阅读小练笔的几点尝试

【摘要】 从咿呀学语起,孩子们便开始进行汉语学习,这种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学习已经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着他们的汉语学习能力。但儿童入学前是在家庭、社会等自然状态下学习语言的,其口语化严重,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切不可把日常口语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里来,特别在低年级阶段,孩子的模仿力较强,很容易进入误区。我们应该在了解、尊重学生已有汉语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匠心独运的课堂教学设计,选择恰当的内容和适宜的方式,对学生的汉语进行逻辑性、情意性、层次性等方面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而语文课堂随笔,正好可以提高了学生这一语文素养,让学生能随时发现素材并及时用语言文字积累下来。相信,随着习惯的养成,知识的积累,学生就会主动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了。

【关键词】 小练笔 多彩朗读习惯培养 思维能力

虽然孩子们自出生就与我们的母语亲密接触,真可谓耳濡目染,但是小学生由一二年级写话进入三年级开始写作时,中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时总是觉得无话可说,即使写出来了也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篇幅极短。有句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语文课堂随笔,正好弥补了学生这一缺憾,让学生能随时发现素材并及时用语言文字积累下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了。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阅读小练笔的质量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重视朗读,活用多彩的朗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现象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往往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即使在课堂上读了课文也是马上就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我觉得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是我想各地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 “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应付地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总是会挑一些优等生去读,所以读来读去,就是那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读,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生生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花哨、俗套,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篇课文”,或“带着愉快、悲伤„„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听课时常常听到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者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我认为朗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注重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5.深情渲染。能否把学生的读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师得参透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感动又如何能感动学生呢?梁老师在情境创设中的一个杀手锏就是自己的声情并茂。通过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沉痛、哀伤的情绪,梁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的情绪慢慢沉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过音乐的催化,为情感的营造推波助澜。整堂课,学生心随文动,仿佛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深处与他恨并痛着。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用心营造,有效朗读,那么学生一旦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华章呢?

二、注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小练笔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了我们的一些观摩课、研究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词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

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三、在阅读小练笔中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2)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

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3)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4)是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因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感觉与知觉。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感知觉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它虽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但一切复杂的认识过程都来源于感知觉,没有感知觉,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学生的感知,以提高感知的效率。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根据这个规律,教学中,讲述的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要清晰,直观教具等大小要适宜,讲课要突出重点,使学生容易感知。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或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而为我们所清晰地感知。如教师讲课或朗读课文,假使句读清楚,顿挫适当,那么,每一个完整的句子就成为知觉的对象,间歇和停顿即成为背景。比如,有时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如,板书要求从空间距离上进行合理的组合,应注意位置、顺序排列,式样等要妥善设计,使重点突出。

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是一个教师工作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时刻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切契机,借助多种途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展开自由创新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收获。我想通过语文阅读课堂小练笔这一种学习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抓好学生课堂随笔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加强学科知识间的互相融合,学生的母语学习一定会学得既轻松又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新探》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侯溪萍:《走进名师课堂——小学语文》 山东出版集团,2008年版 靳健:《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师培训教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卉卓:《“悟”与“思”:中西阅读体验之比较》1999年版 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激发阅读情感的几点尝试 篇6

关键词:阅读情感;趣味导语;审美情感;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66-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的阅读变得自主、快乐一些,不能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启迪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主动性,也是关系到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成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试图摸索一条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情感的新路子,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以趣味性的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好的导语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情感,渲染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曾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如果我们在讲新课之前,切合新课内容,先给学生一段简短的幽默故事,或说一句谜语、歇后语、名言警句,或放一段简短的幽默故事、一首相关的儿歌,然后巧妙地导入新课,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强项令》一文时,以简短故事导入: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人杀了人,躲在公主家中。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伺公主家奴出辩证,驻车叩马,“格杀”公主家奴。公主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大怒,欲将用鞭子打死董宣,后来的情节怎样,让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说的吧。这样的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情感。再如,教学郑振铎的《海燕》一文时,可放一段关于小燕子的儿歌,小燕子多可爱,它每年春天都回到它的“家乡”,在它的眼中家乡的“春天最美丽”。燕子是文人墨客、寻常百姓喜爱的动物。作家郑振铎笔下的小燕子,写得十分可爱。在文章中,作者从海上的小燕子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抒发了他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二、以生活性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抓住生活当中的趣事、感受,有目的地在阅读理解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精心设计这样一个话题:印象中的春。让学生各自谈谈自己记忆中的春天。一位学生说:春天的草地可好玩了,坐在上面,软软的,就像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一样。还有的说:春天,漂亮极了,有许多许多好看的花儿,还有春天的柳条,在春风的吹拂下,非常的好看。有的说:我在春天和几位小朋友到野外玩,在草丛中捕蝴蝶,在田里挖野菜,在小河里捉小鱼,可舒心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描绘着春天留下的印象,说得生动极了。教师最后来个总结:刚才同学们讲得真好,春天是最美丽的季节,它五彩缤纷、风和日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如果把你们所说的用彩笔画出来,那就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如果用文字写下来,那就是很好的一篇习作。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欣赏朱自清写的《春》,看看作家是如何描绘春天的,用了哪些画面来展现春的美。接着,在黑板上板书了“春天是幅画”五个字。经过同学们对课文的领会、分析、理解,再加上讨论,他们找出作者是抓住春天的特征,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入手去描绘春的,学生懂得了作者通过不同画面的描绘来歌颂生机盎然的春天。这样的话题设计,极大地調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自然地融入到阅读欣赏《春》这篇课文当中,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春的美丽当中,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家的情感产生共鸣,起到了快乐阅读的功效。

三、以创造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在此我只就其中的个别形式谈谈我个人的体会,旨在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将美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又以教学朱自清的《春》为例,我让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拿事先准备好的彩笔和幻灯片纸,按春草、春花、春风、迎春五幅画面,分别描绘一幅画。一个小组画一个画面,小组中评出最好的一幅,并用幻灯机打放出来进行评比。同学们迅速围坐成五部分,开始认真画起来。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强的,他们能结合课文内容,再加上自己对大自然以及生活的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绘出来了。他们边画边评,气氛非常活跃,经过一番讨论,各组选出最佳作品。又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小令《秋思》时,我引导学生将九个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画笔形象地描绘出来。几分钟后,一幅幅学生想象中的“晚秋夕照图”跃然纸上。还可以面对画面吟诵《秋思》,进行形象的朗读、背诵训练。学生不但很快就能背下来,而且还能面对图画化“景物”为情思,深入地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我不妨这样来理解这句话: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去阅读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7

然而, 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量的需求, 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精神食粮, 更因为时代在呼唤孩子要与阅读同行。那么, 如何解决学生目前的阅读现状, 充分利用课堂有效时间, 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和兴趣, 达到课标规定的学段阅读量要求, 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在不同年段做了几点尝试。

一、低年级绘本阅读

低年级阅读重在激趣, 而绘本阅读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与引导作用。新西兰教育家多罗西·怀特说:“绘本读物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 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 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那么, 如何进行绘本阅读教学, 让低年级小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观察, 为绘本阅读打开一扇窗口

低年级学生, 其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跳跃性, 他们观察事物, 只注意事物外部的、直观的特征, 不会精细地注意事物的特点, 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而好的绘本, 不仅绘画精美, 形象、构图、色彩能使孩子在视觉上引起愉悦, 而且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 图与图之间能呈现出独特的叙事关系, 这就为我们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契机。绘本的图画中, 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物都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因此, 我们可以有目的、有顺序地引导学生从五官的变化、手脚动作等去观察拟人化事物的情态, 以此激发学生探知故事情节发展的兴趣。

2.大胆想象, 为绘本阅读引出一股清泉

优秀的绘本能给低年级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充满了丰富想象的绘本阅读更能拓展作品原有的内涵, 使其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教师在绘本的阅读指导过程中,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 预测故事发展;也可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喜欢的角色, 进而鼓励学生边读边猜想后面将要发生的事,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故事的编写, 想出与作者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情节或结尾。

所以, 想象在绘本教学中犹如一股清泉注入学生心灵, 能唤起读书的热情。

3.大声朗读, 为绘本阅读增添一丝情趣

“听老师大声读”是绘本阅读的重要方式, 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老师在为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将自己对绘本内涵的感悟, 对绘本文字的品味乃至对阅读的情感通过变化的语气、语调, 丰富的表情、眼神, 适当的身姿、手势传递给学生, 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熏陶、无声的语言滋养与畅快的阅读享受。

在老师大声朗读的同时可采取灵活的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朗读, 例如, 当学生对故事情节着迷或听得情绪激动时, 当故事情节引起他们的思考时, 如果这时老师暂停朗读, 他们一定迫切想知道下文, 于是阅读成了学生主动的行为。还可以在老师读完整本书时让学生自主选择绘本中特别喜欢的句段或画面进行自我赏读, 让学生仿照文本中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生活与想象世界, 达到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此外, 我们还可以采用读一半、读一段、读故事首尾、讲故事梗概的方法变化着读, 让学生变化着听, 吸引学生主动去阅读。

此外, 为了促使学生喜欢上绘本, 进而学会阅读, 陶醉于阅读, 还可以让学生“动起来”, 演绘本, 画绘本, 积极参与到故事情境中去, 在阅读中体验快乐, 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二、中高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

语文教学必须是架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桥梁, 架设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 组织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使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让学生能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为此,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 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 从教材出发, 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 辐射开去, 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引领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种课型操作:

1.读物推荐课

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 供学生选择。可以是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 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

2.读书方法指导课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3.交流分享课

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 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 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感染提高的目的。

4.读书笔记辅导课

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5.课内阅读链接课

把课内阅读作为读书的引子, 从多种角度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深、更广处。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形式: (1) 主题阅读链接, 例如, 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 可以引出多首以友情为主题的送别诗。 (2) 名家作品欣赏, 例如, 教学《窃读记》可以向学生推荐关于林海音的系列经典作品。 (3) 表达结构形式相同群文阅读, 例如, 《多彩的夏天》构段方式是“总分总”的形式, 可以给学生推荐一组这类结构的文章, 这是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最佳方式。 (4) 同体裁文章组合, 根据不同体裁链接群文让学生阅读欣赏, 从而体会写法。 (5) 对比阅读, 例如, 教学《后羿射日》这篇神话故事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创作特色、人物形象等多方面对中外神话进行对比阅读。 (6) 名著推荐, 教学《武松打虎》《临死前的严监生》等课文时, 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名著。课内阅读链接课的阅读价值主要体现在: (1) 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 (2)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4) 能养成良好的阅读态度。 (5) 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思考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 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要应用多种阅读的方法, 然后积累语感, 培养情感体验, 发展理解能力。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独特价值就是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 把课外阅读课内化, 进行阅读整合。整合的材料是教材里没有的, 可以给学生打开一扇窗。通过这扇窗, 会有新鲜的空气扑进来。为学生提供这扇窗, 给学生的是一个世界。通过整合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的课堂, 最后达到一个目的: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阅读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能力、生存的能力。

“尝试教学法”的几点尝试 篇8

本学期接手五 (1) 班数学, 成绩很差:全班四十二人, 考试时只有三人能达到80分, 十一人可以达到60分。每次都耐心讲解, 严格要求, 可是最终结果是80分以上者只增加一到二人, 60分以上者只增加三、四人, 效果不行。

不如让学生自己先练习一下。这时准备讲小数乘法, 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区别就在于多了一个小数点。我问:“周帅, 一包辣条多少钱?”周帅站起来答:“五毛。”“用元表示?”“0.5元。”“如果你到小卖部买了三包辣条, 需要多少元?暂时不要回答, 你将它编成一道数学题吧。”“周帅到小卖部买了3包辣条, 每包0.5元, 一共要花多少钱?”“一元五角。”“1.5元。”“老师, 太容易了。”学生忍不住了, 个个大声地说出了答案, 因为他们对此太熟悉了, 这就是他们生活中基本上每天都会做的事。“将它用竖式写在本子上。”绝大部分的学生很快交给我看他们写的横0.5式和竖式3:

并让学生板演后说自己是怎么做的。随后随手写了一个横式:0.7×5= (列竖式计算) 。大部分学生迅速交给我看, 全部正确。又让讨论:0.7×5表示什么?0.7×5怎么算?学生讨论得出:根据二年级的知识7×5表示5个7相加的和, 得到0.7×5表示5个0.7相加的和;五七三十五, 有一位小数, 所以得3.5。时间过得很快, 小组讨论并汇报后, 只剩下十六分钟了。强调了含义:0.7×5可以说表示5个0.7的和, 也可以说表示0.7的5倍是多少。讲解一下点小数点的方法后出示练习, 计算1.62×3;2.65×7;0.34×6三道题。学生练习后批改:42人中30人全部正确, 11人部分正确, 1人不会。错误的结果有 (48.6, 486) (185.5, 1855) (20.4, 204) , 从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方法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小数点点错了。根据错误作讲解, 要从积的右边起, 从右往左数出小数位数, 点上小数点。

对照邱学华的“尝试法模式”, 少了重要的一步, 看书自学。学生平时练习时喜欢找答案, 找到后直接抄上, 然后骗取表扬。答案其实是个好东西, 尝试做一做, 做好后与答案对照, 对了说明会做;不对, 仔细观察一下答案, 可以豁然开朗, 明白其中的道理。答案是个好东西, 就看你怎么用, 用得好是宝, 用得不好是祸害。我的学生没有养成好的用“答案”的习惯, 因此会从这方面去培养我的学生, 然后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看书。

最满意的一次教学是《解方程》一课。上课伊始, 开门见山, 出示尝试题X+7=12。六分钟后陆续有人交, 到十分钟时看了41人的结果。答案有 (1) X+7=12, X+7-7=12-7, X=5 (2人) ; (2) X+7=12, X=12-7, X=5 (35人) ; (3) X+7=12, X=12+7, X=19 (2人) ; (4) X+7=12, X=12-7, X=4 (1人) ; (5) X+7=12, X=12-7, X=6 (1人) 。其中第一种是书上的, 根据天平原理而来的, 这两个学生提前进行了预习, 已经学会了解此类方程。第二种是老方法, 根据式子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方程,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 这六个关系式是解方程的有效方法, 并且在低年级已经学习过诸如5+ () =10、10- () =4、的题型。这也是解方程, 只不过用“ () ”代替“X”且计算过程在大脑中进行。第三种错在关系式弄错了。第四、五种则是计算粗心大意。还是不放心, 让学生看过书后继续讲解。两种方法都讲,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用时三十分钟, 可以看出学生们很兴奋, 因为从方法来说全班有39人会了。学生纷纷要求教师再出两题做。让学生讨论, 由于是问题解决后的讨论, 所以允许学生下位, 自由组合, 人数自定, 要求一人说, 组内其他人倾听, 说者要说清为什么这样做。每人都要说, 照轮。好处是:1.每个人有了模仿教师的机会, 因为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 教会别人的学习效果占90%;2.个别学困生可能老师讲, 他不明白, 同学说, 他就明白了;3.另外他自己也必须要教会他人, 因此别人说时他听得特别认真。由于学生五年级以前没有这样弄过, 不太适应, 花费的时间也多, 结束时又过了五分钟。最后随手编了两题:X-7.5=23.6 3.5X=4.9, 让学生尝试。下课前全班有36人做完给我看, 利用天平原理的有19人, 利用式子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决的有17人, 全部正确, 有6人没有完成。

对照邱教授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多了一个步骤、少了一个环节, 那就是多了教师讲解后学生的讨论, 少了学生尝试后的讨论。

教师讲解后学生的讨论这个环节非常必要, 因为学生的尝试可能是失败的, 也可能成功, 因此教师的讲解就变得需须。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时间, 因此少了学生尝试后讨论, 所以暂时取消了这一环节。分组并不固定, 采取自由组合, 合得来的几个同学一组, 可以换位置。好处是:学习程度差不多, 说起来也更有劲, 因为是合得来的同学,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不足之处是有时学生会说无关的话, 这需要教师及时阻止和引导。

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9

一、促使学生多读,从中积淀好词好句

据说,曾有人向苏轼请教作文之道,苏轼答:“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鲁迅也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式方法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充分说明了多读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学生喜欢课外读物,但往往只是喜欢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读书时也只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脑子里没有积累下好词佳句。怎么能写成一篇优秀的作文呢?就像盖房子一样,没有砖瓦,再有本事的能工巧匠也盖不成。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抓住学生喜欢故事这一心理特点,在学生中展开讲故事比赛,看谁能把故事讲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在玩中积累下写作素材,还可以开展朗诵会、辩论赛等。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获得第一手材料 的主要方 法 , 鲁迅说过 :“写作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没有“袖手于前”的功夫就难以取得“疾书于后”的效果。我竭力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会“看”。教室里,看同学凝神思考、紧锁双眉之神态,或同学讨论问题之情景;操场上,看同学们游戏时开怀大笑的场景,或捂嘴偷笑的神态。花园里,看花草无风时的静态,或风吹时的动态。总之,要随时随处观察,观察要细。这样,在作文时才能有内容可写。观察后,要组织学生把自己所见到的说出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看谁观察细。这样,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提高了同学们的观察兴趣。让学生知道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作文。

三、鼓励学生勤写日记,提高写作能力

日记是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写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地领悟。而现行教材中,有些作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不贴近,学生写起来困难大,久而久之,对作文产生了厌恶心理,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相反,日记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写日记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起来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天长日久,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在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参加实践。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日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跃的日记氛围。

四、由阅读向习作迁移,学习写作方法

叶圣陶说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以教材为凭借,充分利用和发挥重点课文的示范、引路和辐射作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阅读《跳水》一课,我问学生:“这只猴子顽皮吗?”“顽皮。”学生齐声回答。“文中有顽皮这个词?”“没有。”“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出猴子的顽皮的?”这时,学生争先回答 : “钻、龇 牙咧嘴、 摘……”“对”。“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动词把一只顽皮的猴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学习这一点。通过细节描写把事物的特点写出来,比起直接表达效果好。”课下,我又引导学生模仿写一种小动物,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再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我让学生总结出这课的写作顺序,再因势利导教给学生如何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文教学不能独立开来,要在课上、课下、时时、处处渗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多鼓励,少批评,激发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给孩子的作文写评语,要以表扬作文的优点为主,大到一篇文章写得好,小到一个词用得好,都要由衷地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喝彩。最后,再真诚地提出作文中存在的缺点,如:“你的作文用词生动 , 表达清楚 , 遗憾的是……”此类评语,使学生在肯定、信任自己的同时,又比较容易接受老师提出的意见。

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10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欲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蹴而就、唾手可得之易事,平时非下苦功不可。我的具体做法是:

让学生编辑“时文剪报”

作文要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社会生活。很多人一写议论文就是雷锋、居里夫人等例子,似乎除此之外,便没有素材可取,文章自然缺少新意。另外,观点与材料相割裂,议论中难就论点旁征博引,更不能就事提炼,分析论点。这些都是写作中学生们的通病。

我们开展一周编辑一张“时文剪报”活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报纸杂志,每周至少要推荐一篇文章,且文章要求短小精悍、内容鲜活、体裁多样、思想深刻,有感染力、说服力,能让学生感兴趣。然后由专人负责将这些文章编辑成一张报纸,在课间发给学生,也可在课内发给学生,要求通看全报,然后挑选一篇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文章来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达到读与写结合的目的。这种形式类似口头作文,也需要打腹稿,而且说的时候要面对大家,即时作文。由于文章短,内容精,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构思,更便于表达。听的同学,容易整体把握,分析、鉴别。同学之间,各种灵感相互撞击,各种思路互相补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致很高。课后再要求把自己读过的或听过的东西,经过咀嚼回顾,加入自己的看法或感悟,写成一篇文章。这一活动集阅读、写作、演讲于一体,使学生获益匪浅,大量美文的积累使学生摆脱了“无米下锅”的窘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议论水平的提高。

注重作文评讲,明确学有榜样

作文教学中,评讲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每次作文评讲,要简明扼要地说明本次作文的具体目的与要求、出题人的意图。讲清应如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让学生各自做到胸中有数,找对应点、找吻合处、找差距,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的个性问题要强调指出,以引起学生的警觉和注意。选出有代表性的优、中、差三种类型的文章,进行评讲、剖析。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中受到启发和领悟。能够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明确认识学有榜样,榜样就在身旁。比如,今年清明节,学校团委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在烈士碑前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活动,事后我便布置了题为《烈士墓前》的作文作业。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仅是记叙了这次活动的经过。而有位学生却另辟蹊径,就扫墓中有些学生不讲秩序———争购冷饮,乱扔果皮纸团,嬉戏打闹追逐的不当行为,展开了议论,引发了思考。

文似看山不喜平,最忌模式化。应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让学生自由练笔、自编文集

自由练笔是指让学生不受任何题材、体裁的限制,自由地去写作。这种方法在于引导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之后,如何更好地提高写作兴趣、写作水平。为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外准备一个作文集子,就像作家的作品集一样。要求每个学生给自己的文集起个名字,写上序言,而后每周在上面作一篇文章。形式、内容都不限,自由创作。当然,要写真性情。实在写不出来时,可以摘录别人的好文章,然后进行分析,写出自己的看法,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度去赏评。教师不必精批细改,只需在浏览之后,给学生一些积极的、鼓励性的评语。于是,半年左右,大多数学生就会喜欢上写作,积极主动地去练笔。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几点尝试 篇11

关键词:体裁特点 阅读技巧 题型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主要途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加深对英语的认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听、说、写水平的提高。所以,阅读理解长期以来一直出现在高考英语试卷中,且被赋予了较高的内容和分值比例,基本达到了整个卷面分值的50%。所以,在高考英语中“赢阅读者赢天下”这句话应该说并不过分。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的阅读做了以下几点要求,即: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除了重视基础知识和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外,务必要上好英语阅读课,充分利用教材和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是我在英语教学中,在英语阅读课中所做的几点尝试。

从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的选材情况看,题材比较丰富,体裁较广,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同时,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体裁各异。不同体裁有不同的写作手法,有不同的阅读技巧。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根据教材中不同的体裁特点设置了不同特点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并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

记叙文体裁的阅读材料通常分为记人类,叙事类,写景类等。首先,要把握记叙文的几个基本要素即: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character,事件-what (起因-cause,经过-process,结果-result),同时还要找出记叙文的主线,如: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有的以空间为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有的以作者感情为线索等。找出这些基本要素和线索,也就能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在讲授外研版高中英语第六册书Module 3 Roy’s Story这一课文时,我根据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设置了以下填空问题。

when

What

five years ago

We were good friends.

under a year ago

Roy’s father died and he seemed lose interest in life.

three months ago

I caught Roy stealing in the cloakroom.

last week

A lot of money was raised in class for a charity.

the next morning

The money was stolen.

this morning

I found a lot of money in Roy’s pocket.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并组织语言填写表格后,我让学生讨论总结出本篇是记叙文,以事情发展的时间为主线,通过对本文体裁特点的把握,运用恰当的阅读技巧,很好的把握文章主旨。

说明文体裁的阅读材料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主要对一个事物或某一现象进行说明,知识性比较强。说明文体裁的阅读理解材料,主要考查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内在关系等细节性内容,有时也考查上下文的关系。这就要求从两个主要方面把握说明文体裁,一是找出要说明的内容即keyword(s),二是找出文章重要的关联词,(如:in addition, however, what’s more, on the other hand, for instance)或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把握好篇章的逻辑关系。

议论文体裁的阅读材料范围很广,试题的考查多集中在科技类,经济类,文化现象评论类,教育类等,主要是阐明作者对人或事的立场观点。对于议论文体裁要从三个方面把握。首先,要找出议论文的论点,它是全文的核心,一般情况下论点分为主张模式与反主张模式。其次,要找出文中支持或反对论点的论据,仔细体会作者的语气和态度。最后,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得出结论。大多数议论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论点,在通过正面和反面论据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得出结论。也有分-分-总的结构,先提出正面和反面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提出观点。

应用文是一种使用范围比较广泛的文体,如广告、书信、列车或飞机的时刻表、产品说明书、宣传海报、简明新闻等都属于应用文,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向读者传输信息。其中新闻报道是高中英语教材中一项重要的授课内容,也是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中常见的体裁。

对新闻体裁内容的把握要从构成新闻的五个要素入手,:即: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and how. 最主要的是who 和what。新闻体裁结构比较固定和简单,大多数新闻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新闻主要内容放在开头,以下对新闻内容进行详细报道,有时在新闻的结尾处发表作者或有关人员的观点和态度。此外,有些新闻报道有标题或副标题,标题或副标题简明准确地概括了消息内容,通过标题能马上概括出新闻报道的内容。

当然,在教学中除了根据阅读材料的体裁特点,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外,我们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阅读材料的题型不断增加,考查的内容越来越灵活,侧重于考查考生获取文章细节内容的能力;猜测词义和句意的能力;推理判断的能力;理解文章语篇结构的能力;归纳总结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和理解作者态度和意图的能力。不同题型有不同的阅读特点,这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找出有效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材料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长而难的句子。在日常教学中,针对课文中一些长难句,通过设置paraphrase 和translation的习题操练,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好长难句子。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在日常教学中仅仅依靠教材提高閱读是不可以的,从高一开始就应指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材料,如订阅英语报纸,英语杂志,每天做2至3篇阅读理解题包括完型填空题型等,帮助学生扩大阅读知识面。

参考文献

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12

在十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 我采取读与写相结合、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结合、基础作文与应用作文相结合等方法, 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害怕作文的畏难情绪,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真正学会用手写我口, 用手写我心。

一、激发兴趣, 心有所写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激发兴趣是启发思维、激活内因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兴趣之火。”学生作文也是如此, 如果对作文没有兴趣, 就必然导致学生厌恶作文, 怕作文。我的做法是:

1.先听后说法。

学生作文最常见的困难是“没的写”, 为此, 将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听后激发他们谁能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写下来?学生一听, 个个急不可待, 互不示弱, 拿起笔一鼓作气, 就将故事完整地写出来了。并且多数学生写得都很具体、生动, 甚至有些学生还增加了一些情节。

2.先做后写法。

有些活动学生没有亲自参加, 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如写做饭、洗衣、除草、拔河等活动时, 先让学生亲自实践, 通过学生了解这些活动的过程, 目睹了当时的人物表情、动作, 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 再让学生动笔写。这样, 学生育之有物, 言之有序, 有情可抒, 兴趣盎然。

3.先说后写法。

有时, 学生面对眼前的景物不知怎样描述, 可组织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 大胆想像, 共同讨论。在老师引导下, 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景物各部分的特点, 并把学生说的优美词句、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 再让学生写。学生有了说的基础和黑板上一些词语的引导, 眼前的景物很快就跃然纸上。

二、学会积累, 言之有物

无话可说, 言之无物是小学生作文的通病。要想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 文情并茂, 关键在于从内容入手, 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因而提倡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因此,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如语言积累, 它的重要途径之一, 就是课堂的识字、释词、阅读、背诵。大家知道:语言材料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 便会复活, 便会转化为自己的语感能力, 就能恰如其分地应用语言。一个人语言功底的深浅直接影响写作水平的高低。因为语言材料就像盖房子的水泥沙石混合物, 有了水泥沙浆灌注, 才能把一块块砖、一根根钢筋紧密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否则, 再好的建筑材料也难成高楼大厦。最好的写作材料也难成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所以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当然, 生活积累少, 整天囿于闭门造车, 或观察能力薄弱, 走马观花,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或视之不识其形, 听之不辨其声, 也无法把文章写具体。因而, 生活积累至关重要。

走向社会, 积累生活, 需要教师根据儿童心理特征精心设计, 周密组织各种小型多样、生动活泼、趣味性强、难易适度的活动。如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寻找春天的足迹”“秋游”中领略大自然的风韵;在激烈而紧张的“运动比赛”中开发智力, 锻炼意志;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中养成动手动脑, 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在活动中, 展开想象的双翼, 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些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课外活动, 既改变了独生子女唯我独尊, 孤芳自赏的待人态度, 建立起互相关怀, 帮助同学的情谊, 又能使复杂的心情得到净化, 让紧张的思绪变得从容。从而, 拾遗补缺, 自我完善。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领略到人生的真谛,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导之得法, 写之得心

学生有了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 还需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 才能妙笔生花。

1.以听导说, 让学生畅所欲言, 培养口头表述能力。

作文有口头和书面两种, 而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基础。利用课文录音, 以听导说, 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作用。让学生在听、说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加深理解, 产生浓厚的兴趣, 便会发自内心表述自己的心声。久而久之, 就能出口成章。

2.以形导思, 诱发学生合理想像, 培养思维能力。

借助照片、影像资料等让其重温比赛、活动情景, 再现参观、劳动场面, 提供想象依据, 激发想象兴趣, 开拓想象思路, 想象合情合理, 文风生动活泼。

3.以读导写, 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我们必须根据新课标, 把握教材, 狠抓双基训练。要每单元的讲读课文中, 把审题、文章结构、作者写作意图, 写法等化整为零, 节节渗透, 一课一得, 分步训练, 形成课堂里教学方法、实地用方法、写时验方法和读写格局。学用结合, 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其方法。若长期坚持多看多练, 就会熟能生巧, 运用自如。

4.以实导虚, 应用作文与课堂作文相结合。

从写作的形式来说, 应用文是实用文体, 教师应重视应用文的指导。如利用黑板、广播, 辅导学生办手抄报、写板报稿、广播稿;在手拉手, 一帮一活动中, 鼓励学生书信往来, 交流经验;在购物推销等实践活动中, 练习开具发票证明;在班级、宿舍等集体生活中, 学习制定有关制度、公约、计划;在班队主题会时, 学写会议记录等。实践证明, 应用文不仅能满足社会需要, 而且还能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总之, 教无定法, 需要我们教师重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强化对学生作文的组织、引导、评价, 引领学生翱翔在作文的广阔天空中。

摘要:在十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 采取读与写相结合、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结合、基础作文与应用作文相结合等方法, 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害怕作文的畏难情绪,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真正学会用手写我口, 用手写我心。

上一篇:企业经济效益分析下一篇:成果地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