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

2024-09-24

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精选12篇)

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 篇1

新闻法规课是大学新闻传播系的选修课, 长期以来, 由于学生不重视、老师教学方法不得当, 加之很多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 从而导致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很差。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新闻法规课的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新闻法规课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现在的大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的现状, 我们把“案例教学”运用到教学中, 以“案”说“法”, 力求把新闻法规教育切实普及下去, 为他们未来的新闻报道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说法”影响“做法”

我们所说的“说法”是指新闻法规的宣传教育。对学校而言, 它主要是指通过新闻法规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一个过程;对媒介组织而言, 它是指对新闻从业者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新闻法规培训。“做法”是指新闻从业者的各种新闻生产活动, 主要包括采、写、编、评、摄、录、播等。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新闻系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 在学校里都要接受系统的新闻传播法的教育。并且, 大多数媒体在招聘新闻工作者之后, 也会进行系统的培训, 其中, 新闻法规教育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新闻院系和媒介组织的这种培训和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新闻报道活动, 也就是说, “说法”影响“做法”。

“说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普法手段, 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新闻法规教育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目前, 在新闻官司中, 媒体多败诉的事实反映出新闻工作者在接受新闻法规教育时, 没能真正领会到我国新闻法规的内涵。没有这种意识, 不能渗透到骨子里, 就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 或者说, 即使表现出来了, 也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因此, 加强“说法”、加强新闻法规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只有“说法”影响了“做法”, 新闻从业者才能成为守法、护法、依法从事新闻报道活动的楷模。

“说法”缘何不能“普法”

我们的新闻法规宣传教育, 特别是新闻传播院系的新闻法规教学, 为什么不能做到真正的“普法”?我认为, 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 在《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条款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具体做法规定得不详尽, 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在实践中, 很多记者感到无所适从。二是新闻院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三是专业教学人才严重缺乏。教师基本上不是法律科班出身, 也没有新闻从业经验, 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把握我国新闻法律法规的真正内涵。四是记者本身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或者追求轰动效应为自己谋私利, 或者出于其他目的以身试法。

在新闻法规教学中, 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调动起来,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先要系统梳理, 精选案例, 把这些枯燥的理论讲“活”,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在新闻采写中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意识。由于任课老师不是法律专业科班出身, 所以为了弥补教学上的不足, 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以新闻官司作为案例进行系统培训, 对与记者维权相关的法律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只有有效强化新闻院系学生的法规教育, 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和全民的法制意识, “普法”才能落到实处, 记者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以案说法”才能更好“普法”

新闻法规课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各种规章制度掌握起来比较难, 即使学生能背会这些概念和定义, 在实际报道中也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我国新闻法规的基本内涵, 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法律法规。

新闻具有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能, 可以揭露批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丑恶现象, 很多学生往往片面地理解这种权力。在教学中, 我们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引导他们理解记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通过分析媒介组织在新闻官司中为什么会败诉的案例, 使他们明白了记者在行使报道权的时候, 不能侵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通过分析探讨有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经济利益大肆传播色情、暴力的案例, 向他们阐明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担当;结合有些媒体不敢直面社会问题, 甚至为某些“利益集团”利用的案例, 引导他们在新闻报道中如何用事实说话、如何站对立场。

通过多元化和最佳化的案例分析, 才能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新闻话语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公共话语之一, 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社情民意等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 增强新闻从业者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才能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话语环境, 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教学实践证明, 以“案”说“法”可以增强新闻法规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可以更好地“普法”。

“以案说法”的“说法”

新闻法规课案例教学一般要经过5个环节, 即精选案例, 设计问题;阅读案例, 个人分析;小组讨论, 达成共识;课堂讨论, 全班交流;总结归纳, 消化提升。

精选案例, 设计问题。精选案例并进行初步分析之后,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这些问题是案例应用价值的体现, 也是整个案例的灵魂。“高枫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 许多学生觉得在分析该案例时无从下手, 为此我们设计了几个相互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电台侵害的是什么权益,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按我国的法制, 言论出版自由主要是作为政治权利加以规定的, 还是从人身权角度加以保护的——如何理解出版自由是一种法律关系——对出版自由的约束和管理应遵循什么原则——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应该注意什么”, 它涵盖了我国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法律关系和主要内容, 新闻侵权、言论出版自由等一系列概念, 通过分析, 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理解这些基本内容。

阅读案例, 个人分析。教师在上课前, 把精选的案例提供给学生, 让他们课前熟悉案例, 对案例涉及事件有个清楚且完整的把握。对于综合性案例,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提示学生抓住案例的重点。引导他们收集相关资料、请教相关专家学者、深入调查研究, 培养他们独立阅读、分析案例的能力。在详细了解、阅读、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撰写发言提纲, 做好案例讨论的各项准备工作。

小组讨论, 达成共识。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个人阅读分析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层层分析, 一步一步地总结归纳案例反映出的新闻法制问题的实质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

课堂讨论, 全班交流。在课堂讨论环节, 教师既要明确教学目标, 又要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为了使课堂讨论有效、有序地进行, 教师不但要控制好时间, 还要控制好议题。在讨论“高枫事件”这个案例时, 在确定了电台侵害的是言论自由权后, 有的同学还就隐私权和著作权问题发言, 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主持人”的作用, 把他们引导到探讨“言论出版自由”这一话题上来。

为了避免出现散乱无章、就事论事、牵强附会的现象,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原则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堂辩论。

言之有据。即分析必须是有根据的, 这个“根据”包括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电台究竟侵害了高枫的什么权益?有的同学说是隐私权, 有的同学说是著作权, 还有的认为是言论自由权。我就追问:“你的根据是什么?侵害隐私权和著作权的构件是什么?”通过理性分析, 最后同学们认定是侵害了言论自由权。总之, 言之有据的原则, 可以使案例和原理有机结合起来。

言之有理。辩论和分析具有说服力, 观点和材料必须是统一的。在“高枫事件”这一案例中, 学生在就“按我国的法制, 言论出版自由主要是作为政治权利加以规定的, 还是从人身权角度加以保护的”这一问题发言时, 分别从保护形式和表达内容、表达程序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分析过程合乎逻辑, 得出的结论也有理有据。

言之有序。围绕议题展开分析要注意逻辑性。为了通过“高枫事件”让学生掌握新闻法制模式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我设计了三个关键性的问题:按我国的法制, 言论出版自由主要是作为政治权利加以规定的, 还是从人身权角度加以保护的——如何理解出版自由是一种法律关系——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你在新闻采访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逐一展开分析、逻辑合理、结论准确。最后归纳出三个主要表现形式:依法保障新闻自由、依法限制滥用新闻自由、新闻界本身的自律。

总结归纳, 消化提升。从具体的案例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因此, 教师要通过适当、适时、必要的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构建逻辑严密的知识系统。“高枫事件”这一案例, 讨论分析的起点是“侵害言论自由”, 在既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 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 进行内在逻辑的引导, 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导到关于新闻法制核心问题 (言论出版自由) 的讨论上来, 最后归结到新闻法制模式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上来, 从而起到了巩固知识、构架体系的作用。

实践证明, “以案说法”是提高新闻法规课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学生逐渐掌握了新闻法规的基本要求, 为他们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奠定了法律基础。我相信, 随着我国新闻法制的不断完善, 随着高校新闻法规课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大众传媒将更好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 篇2

马街中学

朱小兵

摘 要:上好英语教材的阅读课,教学设计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重视新课的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对阅读方法和技能要给予认真指导,拓展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高中英语阅读课是单元教学的重心。新教材阅读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知识点多,与旧教材相比,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保证足够的输入。要上好新教材的阅读课,教学设计十分重要。

一、复习旧知

这是每节课的必要步骤,既可以检查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衔接本节课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这一步,可以让学生有一个主动的时间,并慢慢地进入到正式上课的状态。

二、新课导入

导入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做好阅读准备,引起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动机。这个步骤是整堂课的一个关键点,是使学生从平和达到兴奋的转折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常用的导入方法有:

1、背景介绍式。这种方法最适合于涉及外国文化,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题材的文章。进行背景介绍可以采用图片展示,播放录象、文字、声音等。例如,上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SEFC 1B Unit22)这一单元的阅读课时,可以通过图片或录象,给学生看一些英国的名胜,如泰晤士河、大本钟、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作为导入,还可以通过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英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组成。上Abraham Lincoln(SEFC 1A Unit13)时,可以播放美国南北战争的影片或录象作为导入,使学生对林肯生活的年代有初步的了解。

2、谈论式。教材中有不少文章的话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地震、火灾、吸烟、飓风等。上课前组织学生谈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体验,以便在阅读中建构起联系。例如上Earthquake(SEFC 1A Unit7)时,可以组织学生谈论汶川大地震及青海玉树大地震。通过谈论,学生对地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下去的阅读就会更容易一些。又如教No smoking,please!(SEFC 2A Unit2)时,通过组织学生谈论他们身边吸烟的人,学生对吸烟的坏处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3、复习式。教材中大部分单元对话课内容与阅读课密切相关。上阅读课前,可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新课。复习对话最常见的方法是角色扮演,或用第三人称复述。如Disneyland(SEFC 2A Unit1)对话课中谈到的景点会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去了解的欲望。

4、问题式。通过问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引入新课的很好的办法。如上Earthquake一课时,在组织学生谈论完他们所知道的地震后,可问学生这样的问题:Do you know how earthquakes happen?Why are there many earthquakes in Japan?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性更强,兴趣更浓。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教参中提供了很多这样的例子。

三、过程指导

1、了解语篇结构,掌握阅读方法技能。《英语课程标准》对语篇能力基本要求为能分辨和理解文段,语篇中主要信息及观点的逻辑组织结构,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了解语篇结构,找准获取语言信息的切入点,加强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在教学中要整体规划阅读训练,同时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技巧,如略读、扫读、跳读,提高阅读速度。例如:在教《Body Language》中,可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各段主题句。在《Albert E-instein》中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时间信息,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说出爱因斯坦的youth;education,scientific,achievements等情况。

2、设置适当问题,拓展阅读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各项任务,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合作完成。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设计出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既有整体性又有延伸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Saving the Earth》、《Animds in Danger》课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Why did SARS happen so serious in China?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讨论,人人参与,最后各小组发言,归纳出非典肆虐中国的可能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森林植被破坏,滥捕滥吃野生动物等。教师又不失时机的提出另一个问题:What should we do to stop SARS from spreading?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保护环境,绿化地球,有的说多让房子通风。通过讨论学生强烈体会到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又如,在教《Computer》一课后,让学生分成小组,一组为computer,一组为jounalist相互采访,学生也运用刚学的知识进行训练,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促进学生表达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发展。

3、改进词汇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任何语言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平时,要多考查学生利用同义词、反义词、构词法、语法和语篇文脉等理解生词的能力。为此,词汇、语法和语篇教学必须融为一体。词汇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实际上,生词在阅读中的影响和作用大小存在层次之分。有些词,需要知道它们的确切含义;有些词,只需了解它们的类属;有些词,完全没有解释它们的必要。教师应告诉学生不能遇到单词便急于查字典。阅读中遇生词的理解可采取如下办法:⑴前后缀猜测。⑵根据合成词规律猜测。⑶依据上下文猜测。⑷根据字面意义猜在阅读中的意义。⑸根据常识猜测。

四、巩固知识

做好巩固环节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有机会训练刚学的知识。一些教师认为上完了教学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知识从理解到掌握需要一个过程,没有巩固是不行的。

1、复述(Retell)。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内容复述出来,是进行口语训练的常用方法。为了扩大练习面,可以让学生先进行两人小组(Pair work)练习,再选择个别学生在班上复述;为了降低难度,可以把关键词或主要信息写在黑板上。

2、对话(dialogue)。学生以两人小组活动的形式,根据课文内容一问一答,这样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口语。

3、采访(Interview)。这种方法把课文内容以另一种形式再现,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创造性。如在Earthquake一课中,可以假设采访一地震幸存者,谈论地震的经过;还可以采访一科学家,谈论地震发生的原因。

4、角色扮演(Role play)。学生把课文内容改编成短剧来表演。这种活动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指导,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口语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如The Necklace一课就很适合角色扮演。

5、填空(Fill in blanks)。把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然后设置空格让学生补全,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对重点词、词组的掌握。

6、听及跟读(Listen and follow)。听录音跟读可以训练语音语调及听力。

7、改写课文(Rewrite)。训练书面表达能力,适合做为课外作业。

五层次阅读教学的尝试 篇3

一、第一层次:认知性阅读

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认读。所谓认读,主要是用视觉来感知和辨认文字的过程。表现为:(一)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二)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三)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四)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

这些认知在获得课文意义的阶梯上是最低的,其思维水平亦是最低的,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要求,目前中学阅读教学十分强调这一层次,在初中是占主导地位。常见的正音、辨字、释词、背诵、默写……这种认读强化训练虽然也必要,但毕竟是表层思维。教师在这一层次上还应该向思维的深层开发而不应停留在单纯的字词死记硬背之上。深层思维即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孔乙己》中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穿长衫”、“唯一”三词容易解释,但深层含义是什么?是孔乙己的穷酸和迂腐。

高明的教师在认知性阅读教学阶段不停留在字词的记忆和表面理解上,而是训练学生透过字词表层去挖掘其深层的、潜在的信息的思维能力,去体味弦外之音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透过字词表层去挖掘其深层的、潜在的信息的思维能力,

目前这种训练方式已广泛运用到中学阅读教学中,也运用到语文阅读试题的考试当中,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第一层次中的重点。

二、第二层次:理解性阅读

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就是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这一层次要求是:(一)能分析具体问题;(二)能综合问题;(三)能概括问题;(四)能抽象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意图。

这一层次已越过了字词句局部理解和内容的复述阶段,进入到阅读材料中去探索一个个问题。中学生思维能力已进入逻辑概括、抽象思维阶段,根据学生思维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在学生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新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内在关系与本质内涵。如如:《荷塘月色》中如何体现作者淡淡的哀愁?《孔乙己》中怎见他是多余的人?《祝福》中“我”代表什么形象?原来这些都是为表现文章主题的需要。

这种阅读理解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学生思考问题亦从表层到深层,由浅度进深度,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认识规律,揭示事物间必然联系,预见发展的趋势。在理解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敏度。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理解性阅读上花大力气训练这种深度思维力。老师可以从文章思路到作者意图,从段落局部到整体的主题意义,从情节线索到人物形象等等方面设计一些利于发掘深层思维的问题放到课堂之中,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整个阅读理解形成一个思维的整体,这就达到阅读教学第二层次思维训练要求了。

三、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研究性阅读与评价性阅读

完成了认知、理解两个层次阅读思维训练教学,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对课文“读”的任务。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道课文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知道写得好不好。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表现的思想给予主观评价,谓之评价性阅读。

它是读者跳出阅读材料之外对阅读材料各方面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由于它带有研究、批判、鉴赏性,所以又可以合称之谓批判性阅读思维。这一层次思维表现为:(一)评价文章内容性质和价值;(二)评价文章表达技巧和风格;(三)评价文章写作背景、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四)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评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怀疑、批判、独见”三个思考点上,教师善于质疑,善于诱导学生生疑,进而进行批判、评价。比如到底愚公“愚不愚”?愚公精神在现代可不可取(《愚公移山》)?

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维的潜力是很大的,点拨得当即爆发出思想的火花。学生的有些看法虽然片面,但这种怀疑批判精神很可贵,教师要给予鼓励。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培养有个由低往高、由片面向辩证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要求学生每发表一种意见都十分正确。长期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就会从幼稚走向成熟,其辩证思维能力将达到一定的水平层次。

四、第五层次: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阶段的思维系统。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指离开课文提出或解答超出课文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属于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阅读思维的最高层次。体现为:提出新问题、发展新意见、做出新答案、解决新问题。

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于自我潜在智能的开发性阶段,这就需要扩充思路,展开联想,进入创造性思维状态。 创造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不定势、不定向的前提下进行,即鼓励学生多思善想,无拘无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各种思潮的互撞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火花。教师常使用这些指导策略:(一)自己发现问题;(二)多角度想问题,取其最佳者;(三)善于假设推理;(四)接受未成熟现象;(五)讨论问题不机械,重变通性。

关于阅读教学的两点尝试 篇4

1. 实施主题阅读,拓宽阅读的广度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有所感悟,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所以说,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博览群书、日积月累。但现实往往是,由于科目繁多,迫于升学的压力,绝大多数学生在几门科目中疲于应付,课外阅读便无暇顾及。而主题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同学们提供了大量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平台。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 识,开阔了学生视野,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了学生的人生境界。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多了几个字,更是要求我们教师上课时要了解编者意图,在教学中要学会用教材,用好教材。因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都是按主题编排的,每一个单元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教学重点、难点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我们就要看到构成教材的主体部分不仅仅是一篇篇个体的文章,更是一个个的主题单元,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合理、高效地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主题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同主题的作品。书读得多了,感受就慢慢加深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靠自己学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我们通过主题教学,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在同一主题不同作品、不同文体的比较中,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2.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阅读的深度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误区,即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的指导,即:“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评价标准并不是看课堂外在是否热热闹闹,而是要看是否每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发展。课堂既需要浓烈的讨论氛围,也要让学生学会静思默想,不让别人的思维左右自己的内在思考。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经验上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学生宽广一点。但任何一个阅读个体都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知识领域,因此我们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只是千百种理解之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理念对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的阅读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很好途径。虽然我们自己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 来的,但经过这些年新课改的洗礼,我们应该会有这样一种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所要做的是抛砖引玉,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约束、左右、固定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童话故事这一主题的内容时,笔者鼓励学生重读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富有新意的想法层出不穷。其中,有些孩子对《灰姑娘》的解读在同学当中反响极大。基于孩子们的讨论,笔者对《灰姑娘》这篇童话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们一般的孩子往往认为灰姑娘的“后妈”虐待灰姑娘,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晚会,特别险恶、特别歹毒。但是我们从《灰姑娘》中所看到的不应该仅仅只是这一点。我们有没有想过,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后妈”千方百计地想让自己的两个女儿穿上水晶鞋,不也是为了成就自己女儿的幸福吗?只是这位母亲还没有修炼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另外,虽然“后妈”一直对灰姑娘很刻薄,甚至虐待她,但灰姑娘仍然能坚强地生活着,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些苦难,最终苦尽甘来,并收获自己的幸福生活,这其实在告诉我们生活并非事事顺心、事事如意,有时还要面对苦难,但只要我们勇于承受苦难,积极抗争命运,并始终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我们的生活也同样会春暖花开……

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 篇5

Warming up;

Listening,Speaking,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Lang

uage study,Integrating skills,Tips.

新教材突出了阅读的地位,在阅读模块上有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三个模块。Speaking模块往往是一个小的说明文,Integrating skills模块又是一篇趣味阅读文章。在练习册中的五六个模块中,又安排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既然新教材在每个单元中穿插了如此多的阅读材料。那么如何搞好高一英语阅读的教学就成为了当前的当务之急,下面就我对高一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的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新课标对高一英语阅读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列有四个级别(6-9)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而在七级目标总体描述中对于“读”的描述是:“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英语报刊”。作为“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目标中的“读”在六级目标中的描述有6个:

①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②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③能根据上下文线索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⑤能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⑥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而在七级中的“读”的描述有7个:①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②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③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④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⑤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⑥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⑦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万词以上。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是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因此听和读是学习英语能否成功的关键。但在现有条件下,依靠听力输入毕竟有诸多限制,而阅读则是可行和可靠的,就我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所以说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原著及英语报刊和自学英语的能力。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在指定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的阅读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技能技巧,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

二、阅读策略的使用

高一英语阅读之重要就在于它处于学习阶段的关键时期和学习接受者的关键期。高一英语的学习阶段是高中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刚刚结束了初中英语的学习,初中英语学习相对来讲内容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高中英语学习内容要丰富得多,需要理解的内容多。对于学生来讲,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应给予特殊关注,对于高一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注重以下策略。

A 关注学生情愿,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教材无论是从它呈现的内容,还是从其隐含的文化内容都相当丰富。新《课程标准》在“读”的目标中描述的阅读量是六级除教材外18万词以上,七级是23万以上,而八级是30万词以上,要完成这么大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平等对待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现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B.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改变学生单方面接受、记忆、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任务型学习方式等实践性学习方式,实现英语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与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与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老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念,加快阅读的速度,讲究阅读的技巧,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的准确度。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训练学生略读,快速阅读,查读等技巧,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的猜词等能力,要使学生学会理解主题大意、特定细节,预测所读内容,推断隐含意义。要使学生学会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要学生摒弃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理解和过分重视细节的理解方式。

三、阅读的操作

一般说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要经过四个过程: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新高一教材将这一过程分解成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和读后Post-reading.

一、读前:是阅读的热身,是对教材的感知,是对阅读的铺垫。这一过程可以激活学生了解教材的欲望。使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是对阅读教材的导入。现以高一英语第一册(上)Unit8 Sports为例。Pre-reading给出 four questions to discuss.

1.What sport event(s)do you like to watch most?why?

2.Is it important to win a sports match?why or why not?

3.Are the Olympic Games important to our society?Why or why not?

4.Why do athletes from so many counties want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前两个问题呈现了本单元的中心话题,体育运动。在“热身”与“听力”和“口语”所涉及的话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后两个问题涉及奥运会,引导学生理解奥运会的重要性和奥运会所倡导的体育精神。

这一部分问题没有固定和唯一的答案,主要目的是激起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能力,要使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这样答语可能是:

1.I like watching X,X,X,because…….

Eg、I like watching gymnastics most; because in it you will see both strength and beauty.

2.I wish I could do that too.

–Yes, it is important to win,because it proves that you are the best and gives you confidence.

-No, it is not important to win,It is important to do your best and to have funs while you are competing.

3.-Yes,they are important, It is an opportunity to show how strong your country and how much the people in your country love sports……

-No,they are not so important.The countries have to spend too much money on training olympic athletes.……

4.The athletes think it is an honour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because it is a meeting of the best sports men and sports women in the world.……

这一部分的操作应注意A、拓展读前所设的问题,明确目的,预测内容,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

B.就有关的问题给予直观的再现。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还以Unit8 Sports 为例。

我先后采集了27届悉尼奥运会的图片和相关文章,北京成功申奥运会后举国欢庆的图片,还有北京奥运会会徽等图片,通过大屏幕一一展示给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奥运的了解,激活了同学们阅读的欲望,增强了同学们阅读信心。

二、读中。真正阅读理解过程,是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形成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在阅读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什么能力呢?依高考而言就两点: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准确率,即阅读的快、判断的准。怎样才能使学生阅读的快而准呢?那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即:略读、找读、预测下文,猜测词义、理解大意,分清文章中的事实与观点,推理判断,了解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关系,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评价阅读内容等。

综合以上技能,我们一般将阅读归于三类:

A.快速阅读(fast-reading)迅速的阅读全篇文章,目的是:理解大意,掌握梗概。

B.查找阅读(scanning-reading)有目的的去读。目的是查找某个细节,特定注意几点,了解重点细节,理解图表信息,指代关系,预测下文,猜测词义等。

C、仔细阅读:(Intensive Reading)详细理解全文,推理判断,分清文章中的事实与观点,理解文章结构,理解逻辑关系,作者意图,评价阅读的内容。下面就Unit 8简析阅读过程。

第一部分:快速阅读:找出本课大意及各段大意。

A 本课大意:(the general idea) The article is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B 各段落大意(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Para 1. the every-fourth year Olympic Games

Para2. the old Olympic Games.

Para3.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Para4. the Olympic motto

Rara5.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29th Olympic Games.

第二步:查读:为了弄清或加深某个细节,带着问题去读。

A 回答下列问题

1.How often are the Olympic Games held?

2.When did old Olympic Games begin?

3.What were the old Olympic Games like?

4.When were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held?

5.How many athletes took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6.What does the Olympic motto mean?

7.How many gold medals did Lewis win in the 1984 Olympic Games?

8.Where will the 29th Olympic Games be held?

B 判断下列各句的正确与错误,在括号中填上(True of False)

( )1.In the early Olympic Games, only men were allowed to compete and watch games.

( )2.The motto of Olympic Games is “Faster,Higher,Farther”.

( )3.Carl Lewis won three gold medals in the 1984 Olympic Games.

( )4.The 27th Olympic Games were held in los Angeles.

( )5.The 28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 )6.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are held every three years.

第三步:仔细阅读(Intensive Reading)主要目的是明确文章结构。记叙文有记叙文的行文规律,说明文有说明文的结构。记叙文是人物、地点、时间、描述发展结局,Who,Where,When What,Why,How,即5Wh,H.说明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而议论文指出问题,解决问题、结论。但是不管如何,对一篇课文经过了反复的阅读,脑中存储了大量的信息,完全可以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归纳、整合。还以Unit 8为例。

The summer Olympics

The Olympic Games held every four years.

The winter Olympics

Most of the sports were the same as they

are now

776 BC Greece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Women were not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games.

After 393 AD:for centuries they stopped but were not forgotten.

311 competitors from

just 13 counties

1896 Greece the first

. 1. 4 gold medals by Carl

The modern Olympic 1984 Los Angeles the 23th Lewis in track and field

Games . 2.one of the best sportsmen in the

20th century.

2000 Sydney the 27th 1. over 10,000 athletes from 227

countries.

2. 300 different events

3. some unusual events

4. 28 gold medals by the Chinese team

to make it the best ever games,a lot of preparations to be made

Beijing the 29th 1. make several big changes in the

capital city

2. build new buildings

The future Olympic Games

3. plant more trees and so on

XXXXXX

The Olympic Motto: swifter, higher, stronger.

三、读后:巩固与运用阶段,是知识的输出阶段。新课标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性、实践性。学生在感知、理解了知识后,关键还在于运用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搞好知识的输出。学生在理解了材料后,及时给予巩固,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于实践,形成定势,养成习惯,熟练技能技巧,提高阅读能力。读后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采用的方式很多。通常的方式是复述课文,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讨论,改写,续尾,写摘要等,下面举些例子说明:

A 复述课文(Retelling the text)复述课文是最有效的,整体再

现课文的形式.

教师可以多种方式引导同学复述课文:以时间顺序,看图说话,给

关键句子,关键

词,图表方式等。试以Unit9 technology为例,在life on the go

一文中主要描述了手机的优缺

点,我给出了以下关键的词:

Talk to others easily; send word and imagines; used as

cameras and radios ;electronic calendar;stay in touch with

friends;make us feel safer have fun and be cool ,disturb

teachers and students;spend too much time;spend too

much money;do harm to health.

B 讨论: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各组交流,最后让讨论成熟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这一过程要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以发挥.还以Unit8 为例;读后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Do you think being the host of the Olympic games will have good and bad effects on the host city?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会将奥运会的正面,负面影响说得更加全面,具体,进而对北京申办奥运会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对于北京申奥成功,每一个同学会感到更加自豪.因为它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

C 课文改写:学生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组织对话,变换人称,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对原文进行再创造,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使原文更具活力与色彩,学生也乐于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再次被激发.例如:Unit7, Cultural relics 对于:a city of heroes 的改写,我安排了两个任务:a:suppose you are the Russian Czar Peter the great ,please tell us the 300 years history of the Peterburg. 以彼得大帝的口吻叙述圣彼得堡3的历史。

b:进行角色扮演,将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形象化。分别设计成三种角色,4个人物

建造者:彼得大帝

破坏者:德国人

保卫者:圣彼得堡市民两人

设计好台词,组成对话,同学们都争相扮演不同的角色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找到了学习外语的乐趣。

“文有定理,而无定法”以上只是我接触新教材后的一点作法,也是我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思想的一点粗浅认识。但是不管如何,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法要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使教学活动逐步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地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英语知识,并最终把知识转化为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 刘润清 胡壮麟《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加强名著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探讨 篇6

关键词:名著阅读;方法;途径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无数名家大师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阅读不能局限于低层次、娱乐性的、消遣性的书,而要阅读高层次的书,名著就是其中一类。

介绍名人读书的故事可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文章和诗,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7岁时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给学生讲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宋太祖赵匡胤,现代文学的旗帜鲁迅,著名学者闻一多,当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的读书故事,生动有趣,娓娓动人,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二、做好阅读方法的探索指导

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读,教材选文大都语言精美、意境悠远。一是课内强调多读经典,多读精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重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默读重在静心领会,朗读重在对汉语特有的声韵之美的领悟和掌握;三是特别强调读中的“悟”,这悟不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直接的充满灵性的感悟,读一遍往往汲取不来或汲取的很少,因而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受益。

要真正地读懂文本的深层内涵,除对文本进行客观把握外,还得对作品进行微观研究,即文本细读,深入到关键的语句甚至词语中,去细致深入地进行研读、揣摩、品味。因为一篇文章要真正表现作者“思想”或“情感之沉淀物”,往往只是关键性语句,甚至是关键性词语,所以对文本的阅读必须深入到文本中去,反复细读,不断阐释。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接近文本的本质,并领略到文学作品之美。语文课堂中的文本细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细读,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的内在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层面内涵,指向言语性细读。而课外阅读量大,在学生读之前对作品有个大体了解,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位”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向学生提供导读材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动笔进行点、划、摘,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学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推荐优秀读物

当今书籍可谓良莠不齐,学生又缺乏辨识能力,所以教师须及时推荐优秀读物。学生年龄不同,阅读兴趣不一样,推荐书籍要有区别,七年级就推荐故事性强的,文字浅显的《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等;八年级推荐《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九年级就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简·爱》《傅雷家书》等。

名著与时文、小说,诗歌与散文、戏剧,文学与科学、历史都要让学生兼容并蓄。同时要求学生哪些书要略读,哪些书、哪些章节要精读,做好读书笔记。

四、注重纠正不良倾向对学生阅读的影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虽然求知欲强,但阅读的心理却不成熟,他们的阅读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些习惯必须克服,还有许多家长不具备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意识,不善于利用本身的物质基础,不是给学生购置文学名著让他们阅读,而是给孩子太多的自由,使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还有家长认为阅读名著是看闲书,浪费时间,有些老师也视课外书为禁书,予以查禁,一味地要求学生读死书,求高分。这些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名著具有无穷的魅力,博大精深,隽永耐读,名著的阅读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让名著能够真正地陪伴我们的孩子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太平中学)

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的尝试 篇7

一、品味经典,获取精神力量

当代世界,汉文化在全球各地倍受欢迎。以儒学为主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诗经》里先民的低声吟唱,到《楚辞》中三闾大夫的哀切悲歌;从李白杜甫站在唐朝文化之巅高声吟诵,到宋代词人们小园香径的幽然徘徊。人性的美好,生命的伟大,祖国的美丽,生活的绚烂,如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细细地品味这些经典文学,是一件幸福而美好的事情。

1. 把握主旨,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学的内在灵魂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正的将所思所感,以一种美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有灵魂的,是活的,是饱含感情的。如果把这种暗含在字句中的情感解读出来,再去理解字句的含义就非常简单。所以在教学当中,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大意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杜甫的《春望》,如果了解作者在写诗时怀着一份忧国忧民,离乱伤感的悲伤之情,那么就能很容易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拟人的手法。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只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那种离开母校时的依依不舍的伤感和对母校景物的深深眷恋,就一定能被那种淡淡的忧愁所感动。

2. 体会美感,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在理解了文学作品内在的灵魂之后,就要去探究它的表现手法。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流传使用千百年,每个字都意义深邃,只要用得巧妙,都可以画龙点睛,言近旨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就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文章到底好在哪里,每个字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做学问的快乐,也能感受到汉字的美感。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中的“绿”字,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如果把“绿”字换成别的字,比如,换成“过”、“吹”等,诗的意境就大为失色,只有“绿”字才能给春天披上动人的色彩,表达春风过处的一片生机盎然。

3. 拓宽思路,让学生跳出教材感受现实意义

任何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符号。读经典,就无法越过历史的长河。因此,将一篇文学作品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去思考,就能体会诗人的内在感受,从而发掘出作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和书本的字句。更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让经典文学真正地灵动起来,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指导学生发现生活真善美的契机。比如,学习了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隆中对》《前出师表》,就要让学生真切感受诸葛亮的大才大智和一片忠心,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学生要像诸葛亮那样,为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这才是经典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二、开拓视野,拓宽教学思路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到知识,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是不同的,而经典文学,更不像数学、物理那样,有固定的模式和公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开拓教学视野,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某一特定程度。同时,放宽教学的思路,让教学手段多元化,让文学教育真正被学生所接受。让经典的传统文化,真正地流传下去。

1. 注重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说白了就是语言教育,一定要注重师生的交流和学生的表达。这其中包括学生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交流。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相互学习、竞争的精神。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讨论,能真正让语文课堂流动起真诚、民主的氛围。同时文学经典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但主要应该通过做学生的学习伙伴来体现。

2. 启迪思想,让学生真正有所领悟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在思想的渐渐成熟中建立完善的价值观念。在文学经典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

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深刻的思想,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这主要取决于语文教育。在经典文学与学生的亲密对话与碰撞中,学生会逐渐细化丰富情感世界。

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 篇8

新闻教育作为培养未来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基地, 其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未来媒体竞争的高度。笔者在多年的大学新闻专业教学中发现, 学生的专业兴趣、人文素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学生缺乏专业兴趣和敏感, 没有形成关注新闻、发现新闻、评论新闻、研究新闻的职业习惯;一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核心价值观错位, 常常用功利的判断取代基本的是非判断;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 讨论问题时不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也不能迅速把握对方的核心观点;一些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 仍然停留在背诵正确答案和重复他人观点的水平, 无法对事物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诸如这些问题, 在毕业班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甚至保研的学生撰写科研设想时都时有发生。这些基本专业素养的缺失也将很快传递到媒体的报道质量上, 从而影响到全社会的精神食粮。

鉴于此, 最近几年, 笔者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和学生的互动, 训练他们发现新闻、独立思考和有效传播的能力。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 作者在所担任的三门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心理学》和《网络传播》中进行了三项教学改革,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项教学改革是利用每次课前十五分钟, 请同学自发进行本周新闻播报, 播报分国内外新闻和本校新闻两个板块, 每个板块中又设播报和评论两项任务。国内外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 训练的是同学们筛选、编辑新闻并用简洁的口语进行信息传播和分享的能力。本校新闻来源于同学们对于身边事物的有意识观察和采集, 训练的是发现新闻、写作新闻和播报新闻的能力。评论部分训练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论辩能力。

第二项教学改革是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当下的传播热点, 进行随机的课堂讨论和专题讨论, 并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比如, 2012年3月, 纪录片《科尼2012》风靡全世界, 组织学生观摩影片, 讨论创作动机、选题价值、制作技巧、传播策略、效果预判, 甚至传播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播和政治社会科技因素的互动等种种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热点现象, 思考背后深层问题。2012年6月, 南方周末《枪手在行动:南方周末记者卧底2012高考河南替考组织》在高考当日发布, 引发强烈反响, 我们及时组织同学就这一报道背后的新闻伦理、采写技巧、发布时机、报道效果、受众反应等热点问题各抒己见, 展开讨论和辩论。

第三项教学改革是由同学自由结合成5—10人的小组, 自选与本课程相关的主题, 收集资料, 进行专题研究并制作成课件, 在课堂上用不超过15分钟的时间和同学分享并组织讨论。一共有十四个团队提交了他们的专题研究并参加了课堂的分享, 这些范围庞杂、视角独到的“新知分享”弥补了教师个人信息的局限, 扩大了师生的视野,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也锻炼了同学寻找选题、搜集资料、参与研究和主动分享的能力。

学期末, 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考察教学改革的成果。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同学们对各项训练的认可程度、参与各项训练的频率、是否从训练中受益、从训练中学到什么、各项训练的难点、未参与训练的原因等几个方面。共发放问卷135份, 全部回收和有效。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处理, 结果如下 (见下表) 。

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同学认可并积极参与了三项教改实践。三项训练的参与度均超过了80%, 从项目中受益的百分比则超过或接近90%, 这说明一些没有主动参与训练的同学 (纯倾听者) 也从中受益。相关性分析发现, 对教改项目的认可程度、参与教改活动的频率和是否从教改中受益三个项目均呈现显著正相关, 说明越认可该教改项目, 参与教改活动的频率就越高, 也就越能从项目中受益。

教改项目究竟提高了学生的哪些思维品质和能力?从下面的表4-1、表4-2、表4-3中可以看出, 通过新闻播报和评论的训练, 大多数学生比以前更加关心时事和新闻, 训练培养和提升了他们的新闻敏感。三项训练在培养思考习惯、提升表达能力 (或展示自己想法) 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在课堂讨论中, 学生们受益最多的是学会了倾听不同的声音, 而在课堂讲授项目中, 学生们学会了全面查找资料以研究某个特别的问题。

课堂训练发现, 活动存在着一些积极的参与者, 他们充满热情, 课前认真准备, 课堂上积极发言, 乐于和同学老师分享观点, 但也有相当部分同学, 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问卷就训练的难点所在也进行了调查, 发现除了“人多机会少”这个客观原因之外, “不知道如何表达”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原因。这也反衬出训练的必要性。

在主观回答部分, 很多同学充分肯定了课改的成果, 谈到了“对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专业犀利的点评”、“不同意见的碰撞”、“活跃的讨论氛围”、“独立查找资料研究课题的过程”“老师专业化的总结”、“对独立思考的鼓励”、“多元开放的内容”等印象深刻。

事实上, “讨论班”式的教学是世界名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美国的大学, 特别强调“讨论班” (seminar) 。在这种讨论班中, 教师不过是个主持人, 不停地提出问题, 引导讨论的深化。老师的功能之一, 就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中挖掘洞见 (1)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加大讨论的比例, 对教师和学生都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更宽的阅读面和开放的心态, 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 有效率地主持讨论, 并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学生把大量的阅读放在课前和课外, 在课堂上, 更多地通过表达、倾听和互动式参与, 挖掘自己主动思考、有效沟通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积累, 将为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并通过自己的工作启发民智、提升公民素质打下基础。

摘要:传播业的深刻变革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传媒人才的培养需要。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能力, 作者在新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三项改革:本周新闻播报和评论;传播热点的课堂讨论和专题讨论;分组进行专题研究和课堂讲授。这些做法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并引导他们进行了初步的学术研究和分享。

关键词:新闻专业,课堂教学,启发,互动

注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新模式的尝试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学中, 教师把学生当成容器, 把学生都培养成整齐划一的一个模式, 忽视学生的个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 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时代, 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教委和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指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作好青少年的思想工作, 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 我们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因此,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是非常重要的。至从推行素质教育以来, 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实践, 发现“主体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明确目的

以学定教, 是让师生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课文之前, 让学生说说他从课文题目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读后又让学生汇报知道了此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如在学《捞铁牛》一课时, 我先出示课题, 让学生说出他从课题知道了什么, 一学生说:“我知道课文是写事的文章。”我又追问:“写什么事呢?”“写捞铁牛的事。”“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想知道是谁捞铁牛?”“为什么捞?”“怎么捞?”“捞的结果怎样?”在学《西门豹》时, 学生说:“我知道课文是写人的文章, 写的是西门豹。我想知道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了他的什么事?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最后,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梳理, 板书在黑板的一侧, 它就成了师生双方在课堂上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

二、把握原则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把握“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 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原则,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例中, 由于学生想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 就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 让他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努力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时候, 为了使汇报或复习时更加方便, 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内容作上记号, 还可以在记号旁作上必要的批注。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画上问号或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不但解决了前面的问题, 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还发现了新问题, 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在汇报读书情况时, 充分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 让中、差生多表演, 优、良学生来补充。为了增加学生们动口的机会, 就让学生同桌或小组互说。遇到有争论性的问题, 就让学生讨论, 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时, 教师进行指导:说出自己的观点, 说出自己的理由, 用自己的观点去驳倒别人的观点。如在给《科利亚的木匣》分段时, 学生为“妈妈带着科利亚离开, 四年后, 妈妈又带着他回来”的四、五两自然段是分在“埋木匣”中, 还是归在“挖木匣”中发生争论。一学生说:“1~3自然段, 就已经把‘埋木匣’说清楚了, 4、5自然段是为‘挖木匣’作铺垫, 应该归到‘挖木匣’中。”在小语第七册《基础训练7》的“作文练习一“中, “晚上, 我做了个梦:向日葵长得又高又大……”与“过了几天?, 向日葵真的长出来了……”谁排在先谁排在后发生争论时, 一学生抓住“晚上”和“真的”两词说:“‘晚上’是指星期天的晚上, 与前面联系紧密, 应该排在前面;‘真的’相当于果然, 在预料之中, 应该在梦的后面。”解释得多好哇!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学生不仅学到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学会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讲究方法

1.讲究课堂教学方法

小学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 是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段特点编排的。我们就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 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一篇篇的课文“活起来”, “趣起来”, 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要根据年级段的训练重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特点以及课时的要求,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在《曼谷的小象》的第二课时中, 我让学生摹仿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动作, 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小象聪明、乖巧、可爱的特点。在预习《会摇尾巴的狼》《陶罐和铁罐》时,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角色对比, 初步体会角色特点。在《珍贵的教科书》的第三课时中,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文, 使学生充分体会战争环境中读书条件的艰苦和指导员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现代生活的来之不易, 从中受到教育。有的课文预习课时, 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教师精心设计的图表来把握结构, 理解内容。如《人民大会堂》《颐和园》《高大的皂荚树》……

2.讲究过程管理和调控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以饱满的热忱投入教学, 使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快、兴奋、和谐的状态, 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 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 哪怕学生说错了也要对他的这种举动给予肯定, 让他们充满信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 要加大信息反馈量, 要善于把握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学生达成的目标的情况要及时反馈、矫正、巩固, 把学生的失误和失误积累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有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必要时可把学生按好、中、差分成一些学习小组, 让学生在课堂中共同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带动、互相牵制, 增加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3.讲究单元测试的评、析方法

单元测试是学完一单元后, 对本单元所要达成的目标进行检测的一种形式。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都来源于外界对他们的看法。小学生可塑性大, 为了减小思维定势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因此, 单元测试的评、析一定要讲究方法。如何进行评价呢?

(1) 师生都要有正确的考试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让学生成才。学习是为了掌握方法, 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考试划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以便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弥补缺陷, 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2) 要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减轻学生由于考试而带来的心理负担。

(3) 要充分发挥考试的调节功能。考试后, 教师可把试题分门别类, 根据各种题型的失误情况, 认真分析试卷, 让师生都能从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及时采取弥补措施, 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促进教学。还可以公布优、良、合格、不合格的人数比例来激励学生团结奋进, 努力拼搏。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有益尝试 篇10

一、培养阅读兴趣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我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时, 就会很投入, 而且印象深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力求认识倾向, 带有情感的色彩, 促使人们顽强地追求、探索、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如果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就将会产生源源不断阅读的动力, 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主动学习的姿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景, 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探究,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使他们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巧设悬念诱发兴趣的策略。悬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 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 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其次是创设情景强化兴趣的策略。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 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 将学生情感带入情境;借助形象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据学生特点优化情境;借助表演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再次是诱导探究激发兴趣和策略。诱导探究主要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阅读内容, 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阅读问题的策略, 从而激励学生去积极参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处于积极参与和探索情境中所以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和维持将是学习动机的“催化剂”。

二、掌握阅读方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时期, 也是阅读最佳时期, 在这珍贵的阅读时间里, 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 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 阅读太少是一个, 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 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首先教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材料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阅读面要广泛, 学生的个性、情趣差别都很大, 应该鼓励他们自选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教学参考书、文学名著、科普性知识读物等, 在学生阅读书籍的源头把好关, 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在阅读中“雅俗共赏”, 真正“博览群书”的习惯。

其次教学生学会用圈点批注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 可以抓住重点, 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再次教会学生学会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的目的, 应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 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 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养成阅读习惯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那如何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 要营造的良好读书氛围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学校、家庭应注意营造阅读氛围, 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去图书馆借书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要养成到图书馆借书看的习惯, 图书馆里有看不完的好书,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 阐明借书与读书之间的关系, 由于书是借来的, 借的总是要还的, 所以就有了阅读的紧迫感, 就形成了读书极快的习惯, 由此会大大提高自己的读书效率。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广告与悬念小议[J].应用写作, 1997, (1) .

[2]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有效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 (3)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有益尝试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有效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阅读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创建多向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立自我阅读的计划、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中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阅读兴趣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力求认识倾向,带有情感的色彩,促使人们顽强地追求、探索、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如果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将会产生源源不断阅读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主动学习的姿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探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使他们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巧设悬念诱发兴趣的策略。悬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其次是创设情景强化兴趣的策略。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将学生情感带入情境;借助形象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据学生特点优化情境;借助表演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再次是诱导探究激发兴趣和策略。诱导探究主要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阅读内容,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阅读问题的策略,从而激励学生去积极参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参与和探索情境中所以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和维持将是学习动机的“催化剂”。

二、掌握阅读方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时期,也是阅读最佳时期,在这珍贵的阅读时间里,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首先教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材料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高效率的阅读教学,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阅读面要广泛,学生的个性、情趣差别都很大,应该鼓励他们自选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教学参考书、文学名著、科普性知识读物等,在学生阅读书籍的源头把好关,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在阅读中“雅俗共赏”,真正“博览群书”的习惯。

其次教学生学会用圈点批注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再次教会学生学会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的目的,应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养成阅读习惯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那如何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要营造的良好读书氛围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学校、家庭应注意营造阅读氛围,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去图书馆借书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要养成到图书馆借书看的习惯,图书馆里有看不完的好书,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阐明借书与读书之间的关系,由于书是借来的,借的总是要还的,所以就有了阅读的紧迫感,就形成了读书极快的习惯,由此会大大提高自己的读书效率。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广告与悬念小议[J].应用写作,1997,(1).

[2]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有效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3).

新闻阅读的教学尝试 篇12

一、设计问题要精当

1.设问要有目标性。

王安石说:“问之不切, 则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 则其取之不固。”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学习论表明, 教师在确定讨论目标时应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讨论, 而不是机械化讨论, 这是成功地进行小组讨论的第一步骤。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紧扣重点、难点, 针对阅读课型的不同特征设问。而且问题要难易适中, 过于简单的问题, 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甚至挫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2.设问要有关联性。

关联, 指各问题间有内在联系, 不断章取义, 问题之间要有梯度, 形成一个“问题流”, 有必然的前后联系, 问题还要层层深入, 环节之间的语言要流畅, 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实现教学目标, 才能“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 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3.设问要有挑战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教学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往往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 并有所发现和领悟。

二、提问时机要巧妙

提问时机要巧妙, 是指教师针对课堂状况即兴提出恰到好处的讨论问题, 把握时机, 深化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能力。阅读课中教师应把握好设问、讨论的时机, 使之起到推进思维、化解难点、深化认识的作用。我认为, 在课堂中即兴设问、讨论的最佳时机有以下三种:

1.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时设问、讨论。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根据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设计讨论题:“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一出, 学生兴趣盎然, 边研读课文, 边积极思考, 寻找依据、判断真伪, 深入分析外显语言中的信息。最后交流得出结论:“孔乙己的确死了。”理由是: (1) 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惨状; (2) 嗜酒如命而终于没有再见到他; (3) 掌柜没有再提十九文钱。继而深入探讨作者为什么用“大约”“的确”这种矛盾的写法。学生交流后顿悟:因没有“亲见”用“大约”, 因没有“再见”用“的确”, 对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有了更深的认识。

2.在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设问、讨论。貌似无疑是学生学习中思维停留在浅表层面的反映, 不是真的没有问题, 而是学生没有发现深蕴其中的问题。老师在此处设问, 并组织学生讨论, 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时, 学生只停留在觉得故事荒唐好笑的浅层次理解之上。于是,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皇帝上当受骗怨谁?”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 有的学生说怨大臣;有的学生说怨骗子、怨群众;有的学生说怨自己……放手让小组展开讨论, 讨论后学生意见统一了:昏君确实穷奢极欲, 荒唐可笑;大臣们也是明哲保身, 曲意逢迎;被愚弄的老百姓胆小怕事, 人云亦云;而骗子总是善钻空子, 欺骗有术。从而揭露了封建皇帝和官吏腐朽虚伪的本质。这个貌似无疑的问题, 恰恰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3.在学生难以理解之时设问、讨论。就目前教材的选材看, 有些课文虽然是文质兼美的作品, 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体验, 所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难以理解。老师在此处设问, 并组织学生讨论, 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进行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例如, 朱自清的《背影》中, 父亲的背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 让他们跨时空理解这种伟大的父爱很难。学习时, 就好像是在向学生灌输父爱。因此,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 你会怎样表达对儿子的爱?”学生很感兴趣, 马上展开了交流。这样的设问往往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总之, 设置精当的问题和抓住设问的时机是积极开展课堂讨论的关键。只有这样, 才能让课堂讨论系统而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山村的早晨下一篇: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