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论文

2024-08-05

新闻阅读论文(共12篇)

新闻阅读论文 篇1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应尽可能开发和利用除教科书以外的资源, 如:网络资源, 报刊杂志, 电视节目等,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渠道接触和学习英语, 感受英语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运用。而英语新闻语言简洁, 精确, 又具有时效性, 是很好的英语学习辅助资源。笔者在高三英语教学中, 利用英语新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加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关键词:英语新闻,文化背景知识,英文写作能力,阅读兴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现状分析:学生平时很少阅读英语新闻, 尤其是高三学生, 因为学业的繁重, 学生很少有时间接触到英语新闻, 而把新闻阅读看成学习英语的途径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学生认为新闻就是单纯的政治, 关心新闻就是关心政治, 既然自己不那么关心政治, 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必要阅读新闻。这种看法无疑对英语学习不利。对高中生来说, 课本知识不足以让他们了解这个奇妙的大千世界, 所以把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是首要任务。

2.应对策略:笔者坚持每天选择一些难易适中, 贴近学生生活, 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的新闻, 利用课上五分钟, 让学生朗读。所选话题中, 包括体育娱乐新闻, 励志美文, 国内外时事, 有声新闻等。新闻的阅读激发了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和听力的兴趣, 并养成了好的习惯, 开阔了眼界和心胸, 成为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的有用人才, 同时还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提升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让他们能对社会有新的认识。

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最大的问题是生词的出现, 笔者在选择新闻时, 会认真挑选和对比, 给学生呈现有适当生词量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生词时, 会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进行猜测,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 掌握了猜词的方法, 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增加对阅读新闻的兴趣。

二、增加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1.现状分析。语言学习环境受母语的干扰是长期以来困扰老师和学生的现实存在问题。学生认为语法, 词汇, 背范文等是英语学习的全部, 这样就忽略了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加上传统的高考模式, 更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就是应付考试。由此出现的语言背景知识的薄弱导致了文化上的不足, 所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就无法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考虑, 这样不仅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而且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 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 . 应对策略。美国语言学家萨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一书中这样论述:“语言是有背景的。此外,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随着高考阅读理解部分对学生的背景知识的了解越来越高, 笔者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 传授语言的文化习俗,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情感观念和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客服在英语学习中的母语障碍, 获得跨文化知识, 树立跨文化意识。英语学习除了在交际时的应用还有在文化层次上的交流, 通过对政治经济, 军事宗教, 习俗观念等新闻的阅读, 学生积累了许多文化信息和国际知识, 为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 一次在新闻阅读中出现关于英语谚语时, “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意都是一样的, 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丧家犬”“狗仗人势”“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 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 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国家中往往含有褒义, 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youare a lucky dog (你真是个幸运儿) 。

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现状分析。因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学生离开英语课堂后又回归母语的世界, 用英语交流或写作的机会少之又少,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写作时表达能力差, 不能用英语进行思维, 常常用英语翻译汉语的句子, 出现中文式的英语, 在写开放型作文或半开放型的作文时, 不知从哪儿下笔, 也不知道写哪些内容, 写作内容贫乏。

2.应对策略。笔者在新闻阅读之前先抛出今天的新闻话题, 让学生先思考, 进行简单的讨论过后, 让学生口头表达关于这个话题的相关内容, 适当引导和启发, 让学生了解在写作时可以从社会, 国家, 自身, 牵涉到的人等方面进行阐述, 扩展思维。然后再让学生进行阅读, 加深印象, 同时摘抄精彩的句子或片段, 丰富自身的英语知识, 有了这样的基础, 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就有了模仿运用的自信。鲁迅说“教人写文章, 应先引导他们多读别人的文章, 从中弄清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的奥妙, 才能实实在在地懂写作,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也是利用了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阅读——理解——欣赏——借鉴, 引导学生从整体理解文章, 欣赏文章语言, 学习组篇结构来丰富自身写作, 达到理性和实践的升华。

总之, 笔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让学生接触和吸收更多的信息。新闻一直被看成是了解时事的主要通道, 而阅读英语新闻报道, 除了可以了解最新消息, 同时也是学习英语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而笔者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新闻阅读增加了英语课堂的开放型和灵活性, 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得语言得以吸收和积累, 获得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锻炼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而最终学生页在高考中也取得了理想的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于彭.报刊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2010.08.27.http://elt.i21st.cn/article/6628_1.html.

[2]蔡慧萍, 方琰.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新闻阅读论文 篇2

2009-09-21 来源: 本站原创作者:课题组

◎为进一步检验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广大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进一步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甘肃省武威市武南铁二小于2009年9月16日—9月24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语文课堂“自主阅读,有效参与”授课竞赛活动。

活动采取授课教师上报教案、教学反思,全体语文教师听课、评课的形式。同时,校方还要求教师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调整好授课计划,安排好本班教学工作,确保比赛、教学的有序进行。

◎湖南省长沙市《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新模式》课题于近日结题。校方从“学生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几个方面出发,经过三年时间的扎实研究,成效显著。

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共获得全国各类作文竞赛一二三等奖励一百多人次,学生每学期发表作品50篇以上。与此同时,明德中学还是长沙市少年作家最多的学校。实验教师撰写阅读教学案例,通过召开案例交流会共享教学成果,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案例集》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论文集》各一本,为今后继续推行阅读教学新模式、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009第四届苏州阅读节将于9月28日隆重开幕。从2006年起,苏州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读书节。

新闻阅读训练 篇3

共建“一带一路”

共创美好未来

□程国强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深刻反映了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发扬,体现了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它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架构,中国将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促进全面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提升内陆经济开放水平,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将欧亚大陆的两端紧密地联接起来,促进形成一体化的欧亚大市场,并辐射非洲等区域。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使各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优势互补,将大幅提升世界贸易体系的活力,实现互利共赢。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世界,它将对沿线国家产生广阔辐射效应,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促进亚欧非区域发展和人类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一带一路”域内有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尤其是亚洲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能够带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更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这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是为人类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因此,“一带一路”不针对第三方,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和殖民扩张。共建“一带一路”,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3月3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建“一带一路”,是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B.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C.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亚洲欧洲非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D.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造福世界人民。

2.下列有关“一带一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倡议。

B.“一带一路”建设的范围,涵盖了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它连接了欧亚大陆两端,并能辐射非洲等区域。

C.“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合作领域是亚洲。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

D.“一带一路”建设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是富有弹性的,是多元开放的、合作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需要实现各国的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将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

B.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一带一路”建设。

C.“一带一路”的共建,是增进区域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将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D.“一带一路”建设不针对第三方,不搞零和博弈,它是开放包容的,彰显着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对话周小平: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祝丹妮 李 苑

近来,一本名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书悄然热销。8月15日面世后,两周内,首印的2万册就销售一空,出版社紧急加印。

早在2013年6月,一篇名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长篇博文被网民广为传播,至今转发量、访问量已超过3000万次。该文针对网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一些违背基本常识的谣言,通过大量的案例举证一一批驳,洋溢着浓浓的爱国心、民族情,体现了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这篇博文的作者就是周小平。看到博文受到网友关注,周小平决定将博客中的部分篇目以及十余篇首次发表的文章集结成书,于是有了这本《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全书分“梦想始发站”“追梦赤子心”“帝国的骄傲”及尾声四个部分,從文化、素质、工业、环保及物价等五个方面重新解读了当下社会现象,被誉为“中国新锐观察文集”。

记者:您能给我们讲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创作这本书的起因是什么?

周小平: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提供一些另外的角度,给年轻人看看外国不如中国的方面,看看中国几十年来真正的进步和光明。中国人不应妄自尊大,但更不应妄自菲薄。在互联网上,痛骂中国社会一片黑暗,同时吹捧西方是天堂的帖子多如牛毛,但实际上这些看法是片面的。

这本书中的大多数案例,都是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官方网站、白宫官方网站,以及一些海外的纪录片等。热爱中国并不需要刻意宣传,只要还原事实就可以了。今天的中国在任何方面,都不怕和外国比。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目睹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必须完成的特殊使命:接过父辈的旗帜,为我们这个饱受了百年污蔑的国家和民族正本清源。作为一名80后,我有责任告诉大家真相是什么,我们该做什么,让大家不辜负这个时代。这就是我创作这本书的目的。

记者:您在书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否遭到过质疑?

周小平:其中确实有一些案例被反驳了。但我的看法是,真理不应低头。我看过一篇反驳我的文章说:“周小平说美国炸弹导致防空洞里的水被烧开,把那些妇女儿童活活烫死了,科幻电影都不敢这样拍啊,造谣不打草稿。”但实际上,这就是著名的“阿米里亚防空洞惨案”,被炸弹温度烧开的水是原来设计的消防水系统,设计这个炸弹的美国工程师被良心折磨,至死都无法原谅自己。那篇反驳我的文章还说:“周小平造谣称,印度贫民窟约2平方公里的地区居住着100万人口,居然可以这样造谣啊,人难道是蚂蚁吗?敢不敢这样没有常识?”但这个数据是印度官方统计提供的,在国外纪录片《国家地理频道:真实的贫民窟》(National Geographic - The Real Slumdogs)中就有详细的描述和实地拍摄。

记者:这本书中体现了您什么样的观点?

周小平:我阐述了一个中国必然崛起的观点。这个观点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观察,有军事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中国古话说:月盈则亏,亏则盈。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国家和民族可以绕开这个规律,没有不落的太阳。当下美国经济衰退,美元霸权日益动荡,世界将迎来新时代,而未来是中国的时代。

这些内容引发关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样的声音太少了。我未必是在这方面写得最好的人,主要是由于很多声音都是批评中国赞美西方,而反过来,批评西方认同中国的声音,大家就会觉得很新鲜。

我写这本书的最大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要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自己的民族,相信身边的亲朋好友,相信自己的双手,勇敢、自信地面对世界,从心理上做好当新世纪强国人民的准备。

(选自《时代邮刊》2014年第12期)

相关链接:

①草根网络作家周小平(1981年4月出生,四川自贡人)和花千芳出席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并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希望你们创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

②2013年6月14日,周小平在新浪博客发表文章《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文章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对目前的社会状况进行批评讨论,指出“美国不是天堂,中国也不是地狱”,呼吁网民说实话,客观看待问题。

②“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有六亿人走向了小康。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农村娃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城市里的新青年。这种规模的沧桑巨变就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绝无仅有。如果这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政治体制更优秀,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民族和种族更优秀,那请问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信仰?”

——周小平语录

③“中国的未来决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我们今天用这双手做下的一切,最终将累积而成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周小平语录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一至三段交代了访谈的背景、被访者的相关信息,并对被访者的著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做了简单介绍,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访谈内容。

B.周小平创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缘由是当前的许多中国人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这个发生着翻天覆地變革的时代,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C.周小平在书中阐述了今天的中国已有六亿人走向了小康,已经崛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D.访谈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E.周小平著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中的大多数案例均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官方网站、白宫官方网站,以及一些海外的纪录片等,包括著名的“阿米里亚防空洞惨案”。

2.联系全文,你认为周小平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3.记者的第二个问题“您在书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否遭到过质疑?”及周小平的回答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旨?请具体分析。

答:

4.本文的标题“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言简意赅,请结合材料及你的认识谈谈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新闻阅读论文 篇4

(一 ) 新 闻 的 文 体 特 征

1.新闻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 、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最新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 广义的包括消息 、通讯、特定、电视新闻等体裁, 狭义的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 :

(1)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 主要特点:用事实说话。

(3) 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语。标题、导语 、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 背景和结语有时含在主体里, 结语有时可省略。

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内容, 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标题有主题 (正题) 、引题 (眉题) 、副题 (次题) 三种, 作用分别是:主题, 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题, 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 说明原因, 烘托气氛;副题, 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 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导语用简明生动的文字, 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鲜明地提示新闻的主题思想。导语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性导语, 作用是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 使受众尽早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 通常是用来设置现场或营造某种氛围, 它强调的是自由和吸引力。

主体。主体紧接导语之后, 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叙述, 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表现主题思想。

背景。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 (为什么) 。背景分为三类:对比性的、说明性的和注释性的。从内容性质上可分为: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背景一般可起到下列作用: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衬托、深化主题, 表明记者的观点。

结语。新闻的结语分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作用不尽相同。

(二 ) 把 握 解 读 新 闻 文本的方 法

新闻是记叙文的一种类型, 包含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但不能照搬全套。因此, 根据新闻特点, 我们在复习时可按照如下五个步骤。

1.看准标题信息 , 揣摩新闻类型。“看准标题信息”, 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新闻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 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 要能辨别出该文的记叙对象, 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 是消息还是通讯。

2.抓住记叙要素 , 了解大致内容。“抓住记叙要素”, 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 无论哪种类型, 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3.梳理行文线索 , 分清段落层次。“梳理行文线索”,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 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借此可准确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4.辨析叙述方式 , 领会布局特点。“辨析叙述方式”, 即辨析文体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叙述方式, 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 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通讯的叙述方式比较灵活多变, 有顺序、倒序, 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

5.分析表现手法 , 以供鉴赏探究。“分析表现手法”, 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 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手法等角度考虑。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 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 抓住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分析。

二、掌握报告文本及阅读的相关知识

(一 ) 调 查报告 的 定 义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本, 是根据特定目的,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对某一客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 一般可以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

(二 ) 调 查报告 的文 体 特点

一般来讲, 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新闻阅读训练 篇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建“一带一路”

共创美好未来

□程国强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这一倡议,深刻反映了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发扬,体现了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它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架构,中国将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促进全面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提升内陆经济开放水平,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将欧亚大陆的两端紧密地联接起来,促进形成一体化的欧亚大市场,并辐射非洲等区域。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使各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优势互补,将大幅提升世界贸易体系的活力,实现互利共赢。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世界,它将对沿线国家产生广阔辐射效应,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促进亚欧非区域发展和人类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一带一路”域内有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3%。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契合亚欧大陆尤其是亚洲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仅能够带动区域内各国的经济,更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这是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也是为人类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因此,“一带一路”不针对第三方,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和殖民扩张。共建“一带一路”,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3月3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共建“一带一路”,是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立意高远,意义重大。

B.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C.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亚洲欧洲非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D.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造福世界人民。

2.下列有关“一带一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倡议。

B.“一带一路”建设的范围,涵盖了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它连接了欧亚大陆两端,并能辐射非洲等区域。

C.“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合作领域是亚洲。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

D.“一带一路”建设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是富有弹性的,是多元开放的、合作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需要实现各国的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将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

B.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一带一路”建设。

C.“一带一路”的共建,是增进区域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将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D.“一带一路”建设不针对第三方,不搞零和博弈,它是开放包容的,彰显着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对话周小平: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祝丹妮 李 苑

近来,一本名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书悄然热销。8月15日面世后,两周内,首印的2万册就销售一空,出版社紧急加印。

早在2013年6月,一篇名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长篇博文被网民广为传播,至今转发量、访问量已超过3000万次。该文针对网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一些违背基本常识的谣言,通过大量的案例举证一一批驳,洋溢着浓浓的爱国心、民族情,体现了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这篇博文的作者就是周小平。看到博文受到网友关注,周小平决定将博客中的部分篇目以及十余篇首次发表的文章集结成书,于是有了这本《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全书分“梦想始发站”“追梦赤子心”“帝国的骄傲”及尾声四个部分,?奈幕?、素质、工业、环保及物价等五个方面重新解读了当下社会现象,被誉为“中国新锐观察文集”。

记者:您能给我们讲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创作这本书的起因是什么?

周小平: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提供一些另外的角度,给年轻人看看外国不如中国的方面,看看中国几十年来真正的进步和光明。中国人不应妄自尊大,但更不应妄自菲薄。在互联网上,痛骂中国社会一片黑暗,同时吹捧西方是天堂的帖子多如牛毛,但实际上这些看法是片面的。

这本书中的大多数案例,都是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官方网站、白宫官方网站,以及一些海外的纪录片等。热爱中国并不需要刻意宣传,只要还原事实就可以了。今天的中国在任何方面,都不怕和外国比。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目睹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必须完成的特殊使命:接过父辈的旗帜,为我们这个饱受了百年污蔑的国家和民族正本清源。作为一名80后,我有责任告诉大家真相是什么,我们该做什么,让大家不辜负这个时代。这就是我创作这本书的目的。

记者:您在书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否遭到过质疑?

周小平:其中确实有一些案例被反驳了。但我的看法是,真理不应低头。我看过一篇反驳我的文章说:“周小平说美国炸弹导致防空洞里的水被烧开,把那些妇女儿童活活烫死了,科幻电影都不敢这样拍啊,造谣不打草稿。”但实际上,这就是著名的“阿米里亚防空洞惨案”,被炸弹温度烧开的水是原来设计的消防水系统,设计这个炸弹的美国工程师被良心折磨,至死都无法原谅自己。那篇反驳我的文章还说:“周小平造谣称,印度贫民窟约2平方公里的地区居住着100万人口,居然可以这样造谣啊,人难道是蚂蚁吗?敢不敢这样没有常识?”但这个数据是印度官方统计提供的,在国外纪录片《国家地理频道:真实的贫民窟》(National Geographic-The Real Slumdogs)中就有详细的描述和实地拍摄。

记者:这本书中体现了您什么样的观点?

周小平:我阐述了一个中国必然崛起的观点。这个观点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观察,有军事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中国古话说:月盈则亏,亏则盈。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国家和民族可以绕开这个规律,没有不落的太阳。当下美国经济衰退,美元霸权日益动荡,世界将迎来新时代,而未来是中国的时代。

这些内容引发关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样的声音太少了。我未必是在这方面写得最好的人,主要是由于很多声音都是批评中国赞美西方,而反过来,批评西方认同中国的声音,大家就会觉得很新鲜。

我写这本书的最大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要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自己的民族,相信身边的亲朋好友,相信自己的双手,勇敢、自信地面对世界,从心理上做好当新世纪强国人民的准备。

(选自《时代邮刊》2014年第12期)

相关链接:

①草根网络作家周小平(1981年4月出生,四川自贡人)和花千芳出席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并获得总书记的鼓励:“希望你们创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

②2013年6月14日,周小平在新浪博客发表文章《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文章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对目前的社会状况进行批评讨论,指出“美国不是天堂,中国也不是地狱”,呼吁网民说实话,客观看待问题。

②“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有六亿人走向了小康。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农村娃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城市里的新青年。这种规模的沧桑巨变就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绝无仅有。如果这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政治体制更优秀,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民族和种族更优秀,那请问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信仰?”

――周小平语录

③“中国的未来决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我们今天用这双手做下的一切,最终将累积而成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周小平语录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至三段交代了访谈的背景、被访者的相关信息,并对被访者的著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做了简单介绍,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访谈内容。

B.周小平创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缘由是当前的许多中国人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这个发生着翻天覆地?革的时代,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C.周小平在书中阐述了今天的中国已有六亿人走向了小康,已经崛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D.访谈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E.周小平著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中的大多数案例均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官方网站、白宫官方网站,以及一些海外的纪录片等,包括著名的“阿米里亚防空洞惨案”。

2.联系全文,你认为周小平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3.记者的第二个问题“您在书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否遭到过质疑?”及周小平的回答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旨?请具体分析。

答:

4.本文的标题“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言简意赅,请结合材料及你的认识谈谈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新闻阅读模拟题 篇6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总理峰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5年12月14日在郑州举行。中方选择郑州作为本届上合组织总理峰会举办地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

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省曾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绝对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都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是中国提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合作伙伴。作为郑新欧班列起点,以及连接陇海、兰新铁路的重要中转站,郑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地位凸显。郑州本次承办上合组织总理峰会成为展示我国中部地区改革开放成就,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个典型。

2014年,中国中部六省排名中,河南省GDP总量稳居第一。而郑州是河南省的龙头,被视为我国中部地区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同时,作为国际重要会议场地,场地安保是头等大事。郑州曾多次举办重要的大型国际活动。

当前,筹办大型国际活动成为一些国家和地方发展经济的契机。举办大型国际活动,不仅可有效拉动举办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可有效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加快该市国际化建设步伐。

(据新浪网2015年12月15日整合,张建荣/文)

1.请你为这则新闻材料加个简明生动的标题。(不超过25字)

2.请简要说明上合组织总理峰会在郑州召开的主要原因。(80字以内)

3.请你根据下列材料,为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拟写一份文稿,提醒广大市民注意相关情况。要求:语言表达得体、规范;表述准确、有条理;150字以内。

2015年12月12日,郑州市公安局发布消息,为确保上合组织总理峰会第十四次会议顺利进行,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12月14日7时至12月16日19时,郑州市部分区域和道路将实施临时交通管制(详见右边的示总图)。管制期间,除持有“上合会议”专用证件的车辆外,禁止其他一切车辆(含公交车、出租车和非机动车)及行人在管制路段或区域内通行或停留。

二、阅读下列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在乌镇举行

习近平将发表主旨演讲

浙江在线北京2015年12月9日讯(浙江在线首席记者/施字翔记者/董洁)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于2015年12月16日到18日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本届大会有2000多名嘉宾与会,中外嘉宾大约各占50%,其中有8位外国领导人,近50位外国部长级官员。

大会嘉宾来自全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2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国际互联网企业如苹果、高通、甲骨文等重要企业的负责人悉数到场,中国的马云、李彦宏、马化腾、雷军等也将出席大会-——共600多位大咖,涉及网络空间各个领域,体现多方参与。

大会除开幕式、闭幕式以外,还设置了10场论坛22个议题,涉及网络文化传播、互联网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合作、互联网技术标准、互联网治理等前沿热点问题。大会新设“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充分展示中外互联网发展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

乌镇在互联网发展大潮的驱动下,网络化、智能化的水平全面提升。乌镇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智慧政务、创客空间蓬勃发展。此次大会开发了专用APP,建立了会务云系统,实现4G网络、Wi-Fi的全覆盖,会议服务全智能,互联网企业全时空,智慧乌镇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各方嘉宾。

1.请根据语境,解释“大咖”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本届大会主要有哪些特点?请至少概括出三条。(20字以内)

3.下面材料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人民网记者的主要内容,请据此推测记者问了一个什么问题。

网络英语新闻阅读的有效教学初探 篇7

《英语课程标准 》指出[1]:“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 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 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 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特别是报纸杂志等。 ”笔者尝试将集大众性、时效性、 趣味性和节俭性于一体的网络英语新闻引入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 在实践过程中, 结合建构主义理论, 探究网络英语新闻阅读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 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意义的获得, 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 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 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二)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 因此,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 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2]。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 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 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三、探究和实践

(一) 教学内容的选择

1.与人教版各单元主题的整合

网络新闻题材新颖, 内容鲜活, 语言生动, 而且图文并茂, 是富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资源,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法将网络新闻的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教材的辅助和拓展部分。

2.与社会热点的整合

网络英语新闻为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通过网络英语阅读, 学生们能了解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国际动态、各国的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 有效地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如China Daily (2014-12-23 08:48) 于2014年底刊了一组标题为 “Yearender: What happened around the globe in 2014”的新闻图片, 向学生们展示了2014年全球的几大特点话题和简要评论, 学生们再次回顾了Ebola, MH370, 2014FIFA World Cup , Ice Bucket Challenge等热门话题。

3.与学生所熟悉人物、活动的整合

心理学家Carl Rogers认为学习者必须感受到他们所学的内容和他们个人相关, 在情感上积极参与学习, 体验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仅仅被教) 。如在2015年3月19日的课堂上, 笔者选取了China Daily上标题为 “Star’s marriage is’bittersweet’ news for fans” 的报道, 这篇文章报道了 “Singer Jay Chou and model Hannah Quinlivan held wedding ceremony at the Selby Abbey in Yorkshire, Britain, Jan 18, 2015.”这件事及主人公的一个粉丝对这件事的态度和感受。 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 他们结合自己的偶像情况,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些同学还对前几年几位明显的隐婚事件及一些粉丝的过激行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二) 教学模式的选择

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由学习的场所。 因此要创设一种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宽容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以此观点为指导,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 笔者借鉴了昌乐二中模式, 简称“271课堂法则”, 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 划分为“10+30+5”。 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多于20%, 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 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3]。

1.课前预习精心准备

在开课之初, 老师对学生按性别、成绩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 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组为8—10人) , 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学生任组长。

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 老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等方法。 与此同时, 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 小组长负责收集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 将问题反馈给老师, 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2.课堂互动精彩纷呈

在上课的前十分钟, 教师引导小组之间交流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 课堂中段30分钟, 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组织整理, 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 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引导、分析, 此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 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3.课后测评归纳提升

课后测评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 测评的形式可以是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测评, 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问卷, 也可以是学生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向老师提出, 由老师就各组共性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目的来归纳提升。

以“Star’s marriage is ‘bittersweet’ news for fans”为例, 由教师提出问题:Any star like Chou comes to your mind?Intouduce her/him. Share with us the influnce she / he on you.各小组成员思考、 讨论后, 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 交老师批阅。

(三) 教学评价的选择

在教学评价方面, 笔者采用了学生与教师的互评机制, 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1.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 规范开课

制定该课程的教学大纲, 精心准备开课材料, 如教学计划、参考内容等, 对自己所开课程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说明本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限选人数、学生资格要求、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等各种动态信息, 使学生对该课程一目了然, 以便决定选课取舍。

(2) 客观考核

成绩考核方式可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1) 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占总课程成绩的50%,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出勤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及课后自学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查, 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

(2) 终结性考试。 按考试大纲要求进行, 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终结性考试可结合实际情况, 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等形式进行。 这样以考促教, 以考促学,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1) 转变观念

由于选修课实行学分制, 有些选课学生单纯以拿学分为主要目的, 尽管选了课, 却很少参加课程学习, 以为只要选了课就能拿到这门课的学分;有的只是喜欢上课教师, 也不管所选课程是否适合自己。

(2) 评教机制

学生可充分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建立学生评教机制, 让学生对所学课程做出评价, 老师需认真反馈他们反映的情况。

四、结语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 笔者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

1.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进程, 只能顺水推舟, 不能拔苗助长。

2.有效的教学必定是注重学生体验的,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 提问时多采用“为什么要这样认为 (解决) ”、“你是怎么知道 (解决) 的”, 而不只是问“你知道吗”、“你知道了什么”。

3.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课堂, 让学生主动地学,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4.教师不能照搬照抄任何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蕾, 刘琳.浅析英语新闻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10) :265-266.

[2]舒江.自主学习——从阅读网络英语新闻入手[J].镇江高专学报, 2011, 24 (3) :93-95.

解析英语时事新闻类阅读理解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时事新闻,阅读理解,解题策略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主要是由阅读短文和短文后的试题组成的。阅读理解短文选材广泛, 内容丰富, 往往涉及日常生活、人物传记、国内外风土人情、故事传说、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史地科技、自然现象、新闻报道、体育活动、广告说明、书信通知、目录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文体多采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及应用文等形式。笔者从事英语教学近七年, 深深感到有些学生之所以很难提高英语成绩主要是因为阅读能力的欠缺, 因此在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将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时事新闻类文章的特点、命题角度及解题策略分述如下:

一、文章特点

时事新闻类阅读材料的组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都是由标题 (H eadlines) 、导语 (Introductions) 、背景 (Background) 、主体 (M ain body) 和结尾 (Ends) 五部分构成。此类文章主题突出, 文章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往往就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因此读懂首句或首段至关重要。下面分别叙述这五个部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标题是新闻报道中心思想高度而又精辟的概括, 必然是命题者考虑设题的重点。这类阅读理解材料常不给出标题, 而要考生选择标题。因此, 学生平时在看英语报刊或者在做时事新闻类阅读理解题时要特别注意研究标题和英语标题的特点。作为新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闻标题总结新闻的内容, 使读者一目了然。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特别, 与其他文体有较大的差异。新闻标题有许多功能, 其最大功能就是吸引功能。因此, 新闻标题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这也决定了新闻标题简练醒目、可读性强、风趣幽默、新颖奇特的特点。因此, 了解其语言特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出消息的核心内容, 高度概括新闻事实。因此, 抓导语便对新闻事件有了大体把握, 对做阅读理解试题来说就是抓住了“牛鼻子”。作者总是在一开始就向读者交代何人、何时、何地、为什么、怎么样、干了何事等等, 如果是用英文表示就是who (w hom) 、what、when、where、why以及how,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个“W”和一个“H”。一般来说, 新闻一开始就交代了以上内容, 只要读懂了第一句也就明白了这则新闻的大概意思, 再往下读只是了解更多的细节内容。在训练新闻阅读理解练习题时, 一定要牢记这五个“W”和一个“H”。边读边分析边记忆各自的情况, 不仅有助于搞清文章的脉络, 弄清基本事实, 还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速度。

新闻背景交待新闻事实的起因,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和阐释。

新闻报道的结语一般是最后一句话或者一段话, 通常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的总结, 或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有时, 作者根据报道的事实在结语中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结尾往往是新闻事件的结果或动态展望, 也是中心思想的概括并常常与新闻导语相呼应, 命题者也乐于在此设题。

二、命题角度

此类阅读材料的命题在新闻背景和主体部分设题较多, 有时可能会省去一两个部分, 要求考生依据五个部分之间的必然联系去推知未知的要素。

命题形式主要有事实细节题、词义猜测题、推理判断题和识图题等, 其中事实细节题和计算题占多数。

三、解题策略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时事新闻类文章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侧重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 此类阅读文章中难句增多、生词量加大, 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阅读量, 积累更多的课外词汇。《21世纪学生英文报》语言地道, 知识丰富, 里面包含了很多国内外时事新闻类的文章。笔者要求所教学生订阅《21世纪学生英文报》, 每周开设英语报刊阅读课。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 培养了各项英语学习技能, 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同时学生扩大了词汇量, 拓展了文化视野, 情感道德价值观受到熏陶, 其时事新闻类文章的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另外笔者建议学生可以利用收音机或电脑收听“美国之音”, 那上面的材料都是最新的时事材料, 同时也是最地道的美国英语。学生可以收听“美国之音”中“special English”的新闻节目。这样既能提高英语听力, 又能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进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真是一举两得的事。

最后要想做好时事新闻类阅读理解题, 学生必须要善于捕捉新闻细节, 根据问题善于找到相关句并能分析理解长难句, 善于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短语的含义, 善于归纳、概括、推理、判断及简单计算, 这样才能做好这部分试题。

总之, 阅读理解试题是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近年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 时事新闻报道类的文章出现频率较高, 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 要养成每天阅读英语的习惯,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在潜移默化中你会感觉到你的阅读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如果学生按上述解题策略去做, 再做些适当的练习, 一定会在时事新闻类文章的阅读解题能力上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英美报刊阅读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勇先.实用英语惯用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中学新闻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9

阅读新闻的能力看似简单, 也就是认读最常用的文字, 了解新闻的内容。其实不然, 只有能判断新闻的价值, 能识别新闻的真伪, 这才是真正具有阅读新闻的能力。目前, 中学的新闻教学, 远远不足以培养现代社会阅读新闻所需要的能力。因此, 亟须对新闻阅读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新闻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浏览新课程的相关教材和一线教师所撰写的教学设计, 会看到目前新闻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一) 新闻阅读教学内容偏少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教材为例, 整个中学阶段, 只有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高中必修一第四单元有新闻的教学内容, 一共6 篇课文。即使加上有的高中可能开设的选修课模块 《新闻阅读与实践》, 这样的分量也不足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阅读新闻的能力。况且, 很多高中并没有开设有关新闻教学内容的选修模块。

(二) 阅读新闻的时效感缺失

中学的新闻教学不侧重于教学生阅读现时的新闻, 而是把重点放在阅读过去的新闻, 缺失了阅读新闻的时效感。由于教材内容的编选要求必须具有典范性, 因此, 入选教材的新闻往往都是经过时间淘汰而积淀下来的经典新闻, 它们更适宜于研究, 而不一定适宜于训练阅读新闻的能力。现实生活中, 人们一般都是阅读现时的新闻, 只有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的人才会去研读历史积累下来的典范新闻。需要注意的是, 日常生活中阅读新闻的能力, 和研究新闻而阅读新闻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 只要具有日常阅读新闻的能力即可。

(三) 新闻阅读教学内容存在偏差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语文教材 (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 的课后设置了三个练习, 分别是“新闻的叙事要素”“新闻的结构”“新闻语言的品析”, 因此, 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三点展开的。再来看看高中的新闻教学, 《别了, 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 珍惜和平, 抵制暴力与罪恶”等;《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 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关心国家航天事业,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等。从这些教学目标可以看出, 新闻阅读教学的偏差主要是: (1) 初高中教学内容简单重复, 都着重教新闻的结构、新闻的要素、新闻的特点等知识内容, 没有形成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 (2) 缺乏真正的阅读新闻能力的培养, 教学往往很快游离阅读的训练而转移到新闻写作教学上去; (3) 教了不属于真实新闻阅读中所需要的东西, 例如, 真实的新闻阅读, 基本上是不需要“品味语言”的。可见, 就是这些少量的新闻教学内容, 其教学定位主要是教新闻知识和新闻写作, 而没有真正在培养阅读新闻能力上着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 不少教师认为, 新闻简单易懂, 不用教学, 学生也会阅读。其实, 这是对“会阅读新闻”的肤浅理解。如前所述, 真正会读新闻, 并非是指能认读新闻的文字, 而是在于能判断新闻的价值和真伪。这是需要经过反复教学, 循序渐进, 不断深化, 才有可能养成的能力。

二、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的建构

要切实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必须对整个中学阶段的新闻阅读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即围绕培养新闻阅读能力来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新闻教学目标系列, 然后根据这些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那么, 中学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系列应该怎样建构呢?对于这个问题, 可以学习和梳理语文课程标准, 并根据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阅读新闻的实际情况, 给出初步的答案。

目标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

我们知道, 阅读需要建构图式, 图式就是储存在大脑中的过去获得的知识结构, 或者说是认识构架, 以便人们认识新信息时有可资利用的参照物。学生了解了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 也就可以形成新闻读写的图式, 从而有利于阅读新闻时快速地把握新闻所传递的信息。传统的新闻新闻教学把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但不能把它当作所有新闻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目标2: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高中标准》) 在“评价建议”中指出:“重在评价学生是否关心国内外大事, 是否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1]24。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提前到初中进行培养。因为, 能力的形成要从培养兴趣和习惯开始。在新闻教学的开始阶段就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 初步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传播具有正能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自觉抵制庸俗信息的风气。

目标3:迅速、准确地捕捉新闻的主要内容, 收集有用的信息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阅读新闻, 往往采取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 快速搜索有用的信息。因此, 教学生采用精读的方法去揣摩新闻语言、反复阅读新闻是不符合真实的阅读情景的。这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以下简称《义教标准》) 所说的“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 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获取主要信息”[2]15这一教学目标, 相比较而言, 《高中标准》对这一项教学目标就表达得更为准确了:“指导学生阅读新闻、通讯作品, 学会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1]31

目标4:初步形成读图能力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但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已越来越多地利用图片来传递各种信息, 因此, 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读图能力, 否则将会失去对某些信息的把握。西方的语言课程标准一般都把读图能力作为一种阅读能力加以培养。

目标5:能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 并能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教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区分观点与材料 (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判断。”[2]15这虽然是针对阅读议论文而言的, 但是同样适用于阅读新闻。在这一目标上, 《高中标准》表达得更为清楚:“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 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1]16

目标6:能辨析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

新闻报道其实就是一种宣传手段, 作为手段, 有可能是起积极的作用, 也有可能是起消极的作用。《高中标准》提出阅读新闻要“辨析其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1]21, 应该是指要引导学生辨析哪些宣传方式起到积极的表达效果, 哪些宣传方式起到消极的表达效果, 尤其注意哪些是为了误导读者所运用的宣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目标7:能辨别新闻的价值和真伪

这是新闻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 也是最难达成的目标, 其实质既是教给学生读新闻的能力, 也是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知道, 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 现实生活中没有百分之百的客观记录现实的新闻。任何新闻报道都经过了记者对客观现实的取舍, 选择陈述什么现实、不陈述什么现实, 有的新闻报道甚至为了传递某种观念、达到某些目的而不惜伪造事实。这就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判断能力, 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各种新闻报道, 避免受到误导。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去理解《高中标准》的有关教学建议:阅读新闻“能综合其他相关知识, 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 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 作出自己的评判”[1]31。

以上所列的七点, 可以说是新闻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 当然, 还有一些教学目标没有包含在内, 主要是考虑到整个中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时间的有限性, 不可能都一一罗列并进行教学。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系列具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安排。我们可以在中学的新闻阅读教学中, 统筹兼顾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等不同课程模块中涉及的新闻教学内容, 逐一落实这些教学目标, 这样才有可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达成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的途径创新

有了教学目标, 还需要有达成目标的相应有效途径。世上达到目标的途径不是唯一的, 但存在着一些较为有效的途径可供选择。需要注意的是, 途径要和目标相适应才有可能见效。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不论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都采取基本相同的途径。例如, 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流程:整体感知—重点品读—拓展探究—模仿运用。这样的流程, 可能对达成某些教学目标是有效的, 但却对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可能是南辕北辙。下面, 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教学途径, 以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参考。

(一) 达成目标1 的途径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 这主要是属于知识维度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和掌握难度不大, 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反复的教学。教学内容可以选用经典新闻,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可以参照宁鸿彬老师的教学[3]进行设计。

(1) 快速默读新闻。这是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也是人们最常用的阅读新闻的方法。

(2)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标题, 往往包含人物和事件等。

(3)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导语, 一般包含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

(4)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主体, 是新闻事件的具体展开, 也就是课文中有关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

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缩写、分析、比较, 来理解典型新闻的结构特点, 即大多数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材料, 由标题、导语、主体、次要事件或背景资料, 对新闻内容逐层展开。

(5) 标题中的“横渡长江”能否改为“胜利渡江”? (不行, 因为还没胜利) 这是理解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6) 能否等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为题来发表? (不行, 重大新闻要即时播报) 这是理解新闻的及时性特点。

(7) 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快速默读一篇新闻, 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并在班上汇报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所包含的要素。这是要求学生运用学会的有关新闻结构特点来阅读和把握新闻的核心内容。

以上教学活动,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起新闻阅读和写作的认知图式, 为以后阅读新闻快速把握信息奠定基础。这些教学活动, 也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会学生怎样根据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概括。

(二) 达成目标2 的途径

“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这是属于情感维度为主的教学目标, 学生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运用才可能获得。教学内容可选择阅读当下的新闻。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课前准备。每个学生收集值得推荐给同学的国内外当天新闻一则, 并思考收集途径和推荐理由。

(2)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内交流各自推荐的新闻内容, 并说明收集的途径和推荐的理由;选出组内最有价值的两则新闻, 并说明其价值所在。

(3) 全班展示。小组代表上台解说所推荐的新闻, 并说明选这两则新闻的理由。

(4) 反思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推荐新闻的理由, 从中概括出有价值的新闻的特征, 如重要性、显著性、独特性、客观性、趣味性等。

(5) 课后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开展推荐有价值的新闻的活动, 要求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新闻, 每天利用课前5 分钟时间, 按学号轮流介绍一则新闻, 并对其进行评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生会逐渐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新闻的内容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 阅读新闻也要不断提高阅读的品味, 从阅读有趣的新闻, 发展为阅读有用的新闻, 再发展为传播最有价值的新闻。同时还要认识到作为负责任的社会一员, 要自觉地拒绝庸俗新闻, 反对炒作的新闻。

(三) 达成目标3 的途径

“迅速、准确地把握新闻的有用信息”, 这主要是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 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才可能获得。教学内容可以选用当下的新闻,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一定数量的报纸, 并收集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学生分组。把全班学生随机分小组, 或按照兴趣分组, 告诉学生本次小组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 如小组分工、小组合作、小组评价的方法等。

(2) 发放资料。每组学生发给一个星期 (甚至一个月) 的某种报纸。

(3) 分工合作。要求小组学生分工快速浏览报纸,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收集某一专题的相关信息;然后在小组内汇总收集到的该专题的信息。专题可以由教师预先选定, 也就是假设读者角色去捕捉关键信息。例如, 作为学生收集与学习有关的资讯、作为求职者收集与就业有关的信息、作为旅游者收集与旅游有关的信息、作为创业者收集与创业有关的信息、作为领导干部收集有关社会动态的信息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当前主要兴趣来确定收集信息的专题, 这是从自我需要出发去捕捉关键信息。

(4) 展示预评价。各小组在班级上介绍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其他小组派代表评价所介绍的信息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报纸, 通过阅读报纸收集对学习、工作或生活有用的信息, 并学会快速阅读报纸, 改掉阅读报纸的不良习惯, 避免因阅读报纸而浪费大量的时间。

(四) 达成目标4 的途径

“初步形成读图能力”, 这主要是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经典的新闻图片, 因为经典的新闻图片基本都是摄影者通过捕捉瞬间镜头来再现重要的历史时刻, 表达深远的意义。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仔细观察新闻图片, 说说画面中心的人物或景物是什么。

(2) 再仔细观察新闻图片, 说说图片的背景和细节有什么 (如周围环境, 人物的神情、动作、衣着等) 。

(3) 思考并说明图片中心和背景的关系, 探讨记者用该图片来表达什么含义。

(4) 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该图片的内容。

(5) 反思与总结观看图片的基本方法, 例如:观看图片的中心, 了解图片的背景, 注意图片的细节, 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思考记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等等。

(5) 运用学会观看新闻图片的方法, 连续去观赏一些新闻图片, 注意系统地观察和思考, 例如提示学生:你在这幅新闻图片上首先注意到的是什么?再仔细观察还看到什么?图片里会有什么故事?图片试图表达了什么?看到这幅画后你会联想到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6) 给图片拟标题, 或写一段解说词。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经典新闻图片的观看、分析、联想、表达, 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读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仔细观看画面上, 切忌在学生粗略地扫描图片后就要学生谈论观看图片有什么感想、心情如何等, 因为这样会造成学生浮光掠影地看图片, 想当然地自说一通,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 达成目标5 的途径

“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 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 同样需要进行多次的教学才有可能达到此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取当下的不同内容类型的新闻。这里所讲的“不同内容类型的新闻”主要是指新闻内容对所表达的事实和观点的方式。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我看新闻的事实 (或记者陈述的事实) 。

(2) 我看新闻的观点 (或记者的评论) 。

(3) 我看新闻的新闻事实与观点的逻辑关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生会深刻认识到:好的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 但是, 阅读新闻时切忌只关注事实而忽略了记者陈述事实的真实意图。阅读新闻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既要弄清事实是什么, 也要弄懂记者的观点 (或倾向性) 是什么。只有通过这样的反复教学, 才能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 达成目标6 的途径

“辨别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写作新闻往往就是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 这本无可厚非, 但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新闻为了达到宣传目的而不顾事实地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宣传手段来诱导读者。所以, 在教学中, 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 在阅读中识别一些不恰当的宣传手段。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经典的新闻来指导学生理解积极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 选择当下的夸大其词、追求嘘头的新闻来指导学生识别消极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活动:

(1) 阅读一组经典的优秀新闻。

(2) 分析其宣传方式和效果。

(3) 阅读一组追求噱头的新闻。

(4) 分析其宣传方式和效果。

(5)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图表, 如从宣传方式 (纪实法、自叙法、植入法、图文法、数据法、修辞法……) 的角度, 比较分析积极与消极效果的宣传方式的差异, 加深认识。

(6) 对某些境外居心不良的新闻的宣传手段保持警觉。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新闻的分析和评判能力, 避免受居心不良的新闻所误导。

(七) 达成目标7 的途径

“辨析新闻的价值和真伪”是阅读新闻的最高能力, 这要求读者能综合其他相关知识, 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 对新闻的价值和真实性作出自己的评判。教学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假新闻进行比较分析。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出示一组已经证实为虚假的新闻, 讨论分析其虚假之处, 并说明理由。

(2) 总结虚假新闻的一些特点, 例如:违背常理 (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反复出现 (内容基本相同的耸人听闻的新闻, 在不同的时间内反复出现) ;纯属猜测 (内容以猜测为主, 不经多方考证) ;虚张声势 (夸大其词, 过度渲染) ;互相矛盾 (报道同一事件的新闻出现互相矛盾的说法) ;等等。

(3) 总结判断新闻真伪的策略, 例如:独立思考, 不偏信盲从;注意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查找报道同一事件的多篇新闻比较分析, 如有可能亲自核实;等等。

通过对假新闻的分析判断,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 有着积极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试图建构的新闻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途径, 仅仅是在进行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尚需要一线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摘要:新闻阅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亟须建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系列——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迅速准确地捕捉新闻的主要内容、初步形成读图能力、能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能辨析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能辨别新闻的价值和真伪, 并创设达成这些目标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新闻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让阅读新闻成为赏心的乐事儿 篇10

标题精美动人。新闻标题是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在一篇或一组新闻本文之外, 用以概括或评价新闻内容, 有别于正文字体或字号的简要文字。关于标题的作用, 早在1919年, 徐宝璜就在其所著的《新闻学》中有所说明。徐宝璜认为冠题目于新闻之前有两个作用:“其一, 是便利阅读;其二, 是引人注意。”俗话说得好, “看书看皮, 看报看题”。一条好的标题不仅能告诉读者新闻事实,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还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扩大稿件的宣传效果, 给人提供艺术美的享受。如系列报道《春风吹得万木葱》、《四分鼓帆千船竞》、《分合互补百事通》、《动力凝聚十方情》、《引领未来一路行》, 标题中巧妙地穿插数字万、千、百、十、一, 使报道更有连续性。又如第二十六届河南新闻奖获奖作品《保罗国际又现“天价头”》、《陇海大院32年书写人间大爱》、《危中有机就业“寒冬”孕“春天”》等, 标题都很生动,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令读者印象深刻。

形式不拘一格。读者阅读新闻, 不喜欢结构呆板与陈旧, 求变求新是人们的共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的写作结构上要有所突破, 要敢于打破死板陈旧的写作模式, 运用多元思维和立体思维, 运用多种多样的结构手法, 变化多端, 灵活善变, 不断地推陈出新, 不断地创新新闻结构方式, 使稿件形式新颖、生动、活泼。例如有人说要改革党报可读性不强的问题, 必须减少各级机关的工作、会议及领导人活动报道。这种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党报的某些报道之所以不太受人们欢迎, 关键是我们的报道习惯于“穿旧鞋、走老路”, 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新、不活、不实, 内容空洞、缺乏信息量。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创新报道内容, 改进报道形式, 而不能简单地靠压缩或减少相关报道来实现。

文字精练优美。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出现了“挑着看、跳着看”的阅读心理。想要被读者挑中, 作者除了要抓住最新鲜的报道内容外, 还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学功底, 让文字精练优美。文字是新闻事实呈现给读者的载体, 是表现新闻思想的外壳, 所以直接关系到读者接受新闻的质量。文字的可读性表现在精练、生动和形象方面。好的文字表达能把新闻事实的本质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 把新闻事实的正义之气变成读者的正义之气, 把新闻事实的悲喜变成读者的悲喜, 让读者见了不想放手, 看了就想一口气读完。

运用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 就是把遇到的事物反过来想想, 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 从而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事物或别人不曾用过的表达形式。在采写新闻报道中, 作者的理想就是“扫除一切窠臼, 向别人搜寻不到之处另辟新境”, 写出“新、奇”的脍炙人口的新闻。做到这一点, 单凭常规的思维方法是难以办到的, 而逆向思维, 倒不失为一招。例如, 在采访荣获“全国好矿嫂”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九里山矿职工齐桂素时, 按照一般常规的写法, 会从齐桂素如何能干入手。而作者逆向思维, 从她的受之有愧写起。写齐桂素在工作中的好强, 同时又刻画出她对丈夫的愧疚和对孩子的愧疚等心理。稿件《好矿嫂的惭愧》见报后, 许多读者均称该文章写出了新意, 有看头。

运用细节描写。在新闻作品中, 细节不仅能刻画新闻人物的个性特征, 还能具体生动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特征, 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一篇新闻, 如果只有事实而没有细节, 就好似一幅画只有远景而没有中景和近景, 让人有雾中看花和远处观山的感觉, 总觉得不痛快、不够过瘾。从人类接受信息的规律来看,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细节好似把读者带入新闻现场, 好似把新闻事实当时的场面、情景、人物乃至人物的面貌、行动、语言、性格等历历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使读者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睹其情, 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深化报道内容。读者阅读一条新闻, 不仅想了解新闻事实的发生, 还想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新闻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是一种双向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 读者的接受条件首要的就是得益。许多人读报已不仅是为了学习, 不仅是为了消遣, 而是要找到与他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因此在写作中, 作者应该进一步深化主题, 揭示新闻本质, 要着力去写生活深层次的内容, 从而扩大新闻的信息量, 让读者感到读新闻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让读者阅读新闻后觉得解渴、有用。

新闻要具故事化。读者有着天生的故事情结, 从读者的需求角度上讲, 故事化新闻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故事化新闻与非故事化新闻的区别就在于, 故事化新闻里有故事, 这种故事一方面真实, 另一方面读起来又像文学作品那样吸引人。因此采用故事化的方式写新闻, 在新闻中讲故事, 使故事与新闻融为一体, 就能吸引读者。人都是有感情的, 新闻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沟通, 首先是情感的沟通。“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因此故事化新闻往往能打动读者, 感染读者, 把读者的感情激发出来, 使读者读文而生情, 从而在思想和心灵上产生共鸣, 引起阅读的兴趣和愿望。

英语报刊新闻阅读模式探讨 篇11

关键词:双重代码理论 意象构建 新闻语篇 语篇图式

一.引言

阅读的心理机制长期以来都是语言学家和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阅读认知机制的认识从单纯的语言解码(language decoding)发展到后来的现代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然而,近年来,一种建立在现代图式理论基础上的更加全面的认知理论即双重代码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它弥补了以往阅读理论只关注语言层面的不足,给阅读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国内外学者对双重代码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双重代码理论特别是构建意象对阅读效率的影响上。研究指出,同时利用两种表现系统可以增加理解的深度和回忆的准确性,这是因为使用两种系统来处理文章,可以使信息同时储存在不同的表现系统里,但同时它们又互相联系与支持,这就提高了记忆的准确性。[1]与图式理论研究比较而言,对双重代码理论这一新的认知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国内的研究更是为数不多。并且,这些研究常常忽略了如何在阅读中有效运用双重代码理论的问题,更没有明确指出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在头脑中构建意象以促进阅读。因此,本文尝试结合图式理论中的语篇图式理论,根据报刊新闻报道的特殊语篇结构,讨论双重代码理论在新闻阅读中的运用,着重探讨如何在新闻阅读过程中构建意象并达到对新闻阅读理解的有效提高。

二.双重代码理论

根据双重代码提出者Pavio,双重代码的基本内容是,人的头脑包含处理言语代码(logogens)的语言系统(verbal system)和处理意象码(imagens)和情感反应的非语言系统(non-verbal system),两套表现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外部的言语刺激和言语刺激能分别激活两套系统中的言语码和意象码,这一过程被称为表征加工,言语码和意象码又可以通过内部联系交叉激活,即言语码和意象码可以相互转换,这一过程称为参照加工,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中的记忆码还可以分别激活各自系统中的相关言语码和意象码,这一过程称为联想加工,输入信息经过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加工,最后通过感觉输出系统,产生言语反应和非言语反应。[2]

正是基于双重代码理论关于两套系统和两种代码的基本观点,研究者们就这套理论运用于阅读做了一些尝试,特别是意象在阅读理解中所起的作用。

三.新闻语篇的图式结构

报刊新闻报道是一种功能很强的叙事性文体,它常常是对现实世界的报道,读者通过报刊新闻阅读能及时获悉信息并掌握社会动态。对新闻语篇内部结构的分析,能够帮助新闻读者正确理解新闻语篇的宏观结构特点,从而使读者掌握更好的新闻阅读方法,帮助读者更有效地获取新闻信息,使读者能以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信息,并且达到对新闻语篇较好的理解。

本文所探讨的新闻语篇仅是狭义的新闻语篇,是广义新闻语篇中的一个部分,主要指呈现新闻内容具体的书面文字表达形式。语篇的内容和所传达的观点思想可以是千变万化的,然而表达它们的篇章内型和结构却是有限的。研究者指出,如果记者与读者对新闻语篇结构有所认识,在大脑中形成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那么,在记者与读者之间就架起了无形的桥梁,记者要向读者表明的意图就较为容易地被读者接受并吸取。[3]报刊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体,其语篇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作为叙事文体,其语篇结构符合叙事结构。

语言学家Labov提出了著名的叙事语篇分析模式, 并建立了叙事语篇的结构图式,即完整的叙事语篇包括六个要素: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 (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回应(coda)。[4]而对报刊新闻的语篇图式的研究正是源于labov的叙事图式结构。国内研究者四友根据Labov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自己关于叙事语篇的图式模型设计,该结构主要描述了故事的主题结构,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叙事语篇的宏观结构框架。

具体到新闻语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语言学者Bell等人认为新闻故事框架可简化为特定属性(attribution)、概要(abstract)、故事(the story proper)三大部分,特定属性主要指新闻故事的来源(包括记者的姓名、报道时间、地点等),概要主要包括标题及导语,起到新闻简介的作用,而故事本身则由一个或多个情节(episode)构成,每个情节之中又包含若干个小的事件(event),是对新闻报道的细节描述。[6]新闻语篇的图式结构通过一个从上至下的等级顺序,展现了新闻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与基本内容。

建立报刊新闻报道的语篇图式结构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有助于读者理清新闻大体框架结构,不仅能减少在阅读中对新闻内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而且能帮助读者有效运用新闻的结构特点,提高阅读过程的流畅性,在较短的时间达到对语篇较好的理解,这也正符合Nuttal(2002在Teaching English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衡量阅读效率的主要标准。

四.双重代码理论与语篇图式理论结合下的阅读模式

将双重代码理论运用于新闻阅读中,主要是利用新闻语篇的叙事图式结构,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在头脑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构建意象,促进对新闻故事即若构和主题内容的准确把握。本文从国内发行量较大的英文报纸21stCentury2005年10月12日第625期随机抽选了一篇新闻报道, Quake survivors need aid(如下所示, 为方便起见,每段均以数字标明),来具体阐述双重代码理论与语篇图式理论结合下的新闻阅读模式,着重讨论在阅读报刊新闻语篇时构建意象的具体流程模式。

Quake Survivors Need Aid

(1)THE mighty quake that devastated remote regions in India, Pakistan and Afghanistan on Saturday morning, has left desperate survivors without power or water.

(2)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said early this week that between 30,000 and 40,000 people had died. The 7.6-magnitude quake flattened villages, cutting off power and water, and kill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3)But reaching those in remote areas is difficult. Pakistans President Pervez Musharraf had appealed for international help.

(4)China has said it stands ready to provide whatever help it can for the reconstruction work in the areas rocked by a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made the promise on Sunday.

(5)The country has promised to Pakistan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that includes US$6.2 million worth of relief materials and funds.

(6)On Sunday,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sent US$1 million in cash and slipped 90 tons of relief materials including tents, blankets and quilts to Pakistan. A 49-member rescue team also set off.

(7)So far, only one Chinese has been confirmed dead in the quake.

(8)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Japan, Turkey and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Russia and Germany also offered assistance.

根提张四友在研究Labov等人叙事语篇图式所提出的叙事语篇图式模型,以及Bell等人提出的新闻报道的语篇图式结构,以上这篇报道的语篇图式结构可以建立为(如图所示)

本文运用语篇的图式结构来帮助读者按照一定的宏观结构来构建意象,将有助于读者按照篇章的底层结构和新闻故事的叙事元素呈现的方式来有秩序地构建意象,使读者在头脑中产生连贯的视觉图像。以上面这则新闻报道为例,读者在阅读前应首先了解一般新闻语篇的图式结构,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该具体新闻报道的具体图式结构。在形成其图式结构的同时,读者根据该图式结构有秩序地构建意象。首先,当读到文章标题时,读者需要在心理空间中形成一个关于地震的意象环境。接着,读者按照报道中信息程序的顺序不断往这个意象环境中填充意象代码。由于意象码是嵌套的、动态的和连续的,故按照新闻故事程序顺序构建的意象犹如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电影片断在读者头脑中闪现。在该新闻报道中,读者犹如看到在地震发生地点的群众悲痛流泪的场面,继而看到总统发表讲话呼吁国际援助的情景,然后看到中国援助队赶往地震发生地的场景,最后看到世界各国首领表示提供援助的画面。在读者头脑中出现的这些意象是连贯和有秩序地出现的,不仅反应了故事内容,同时也遵照了故事呈现的图式结构。

以新闻语篇的图式结构为框架而构建的意象,无疑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储存量,并且,以图式结构为基础的而构建的意象,以一定的规则和秩序相互嵌套,因而最后所形成整个语篇的意象也呈现出一定的秩序,从而不仅使读者能有效预测故事情节发展,加快了阅读数度,而且能更准确地记忆和回忆语篇的整体结构,由于一些个别意象码就能激活相应的意象群,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容易准确回忆地新闻语篇的内容细节。同时,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伴随着意象而产生的情感反应也强化了读者对主题内容和观点的思考,增强了读者与篇章的互动性,有助于读者对新闻故事的理解。

五.结语

基于双重代码理论的研究表明,在阅读过程中构建意象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和增加回忆的准确性。然而如何在阅读中有效构建意象仍然缺少研究者足够的关注。将双重代码理论与语篇图式理论结合运用在阅读理解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本文将双重代码理论运用于新闻语篇中,通过实例分析表明,以语篇的图式结构为基础来构建意象的方式具有可操作性。然而,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取得更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同时,将双重代码理论运用在其它语篇如说明文、议论文和描写文中仍然值得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成晓光.双重代码理论与英语阅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18.

[2]Paivio, A. Mental Representation:A Dual-coding Approach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67.

[3]范红.报刊新闻语篇及其宏观微观结构[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7):37.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47。

[5]张四友.认知图式与计算机辅助语篇教学模型[J].外语电化教学:2001,(79): 37.

[6]Bell, A llan & Garrett, Peter. 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 [M]. Oxford: Balckwell,1998,67.

艺术类英语新闻阅读教学研究 篇1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艺术类,英语新闻

根据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制定原则,新的大学英语语言能力框架应包含认知能力,功能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大学的英语教育,特别是高职类的英语教学,应以实用型的知识技能为主,让英语课程与其主修的专业能够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在开阔的视野中、用国际化的语言、以全球视角来思考和看待各种问题,让英语成为他们了解世界、挖掘自身潜能、思考与拓展人生和进行高层次专业深造的必备技能。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难以满足他们对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因此很难吸引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艺术类英语新闻在内容上可以很好地契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能够直接对其专业学习产生推助作用,可以作为传统英语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艺术类的英语新闻教学主要以阅读的方式来进行,这是由于阅读是吸收具体专业领域知识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

一般来说,系统的英语新闻阅读的教学起码要保证相关词汇、和这三个方面的信息量,下文以刊登在2014年10月22日China Daily上Society版里的“Ceramics Capital Lures Pottery Fans”一文节选内容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说明新闻英语教学需要涵盖的知识点:

一、相关词汇。要从文章里挑选出8个左右最能代表篇目内容精髓的专业词汇或词组,如:ceramics capital(瓷都)、lure(吸引)、water-ink painting(水墨画)、delicate(精巧的)、ceramics fair(瓷器展销会)、similarity(相似之处)、technique(技巧)、absorbent(能吸收的),不一定强求学生会拼写,但是一定要认知。

二、长难句分析。要从文章中挑选2到3句长难句,分析句子结构、采用的句型和习惯搭配,比如,从所选的篇目里,起码可以找出这两句来给学生详细讲解:

1. Chinese water-ink painting, brighter Western watercolors and delicate porcelain are integrated in the works of US artist Philip Read, making him a focus of attention at the 2014 China Jingdezhen International Ceramic Fair in Jingdezhen.

此句较长,初看时往往难以理解。对于长句应首先找到其谓语动词,此句中为be动词are,即are前面的部分为主语。而making这个动词ing形式的动名词短语作本句的状语,根据上下文理解,可知是这种中西艺术形式的结合“使得”菲利普理德成为瓷器展览会的焦点。

2. It is the third time he has brought his artworks to the annual event, which runs through Wednesday.

It is加上次数的表达形式,句子要用完成时。此句中还包含一个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which指代之前的the annual event,即瓷器展会。

三、文化知识链接。可以向学生讲解瓷都(Ceramics Capital)景德镇从五代到清代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在世界陶瓷史上绝无仅有的历史,还可以简单介绍陶瓷(ceramics/porcelain)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和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告诉学生陶瓷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这类新闻的阅读也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方式,教师不一定按照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的逐字带读逐字翻译的方式来教授,可以让学生采取分小组用PPT展示的方式来组织英语新闻的阅读。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将英语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并能颠覆性地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将其翻转为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乐园,教师只作为提问者和总结者的身份成为英语课堂的导演。在这种不以对错为评判标准的课堂上,学生的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也会惊喜地看到学生能将英语和他们所擅长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快乐的另类阅读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兴致盎然的不断强化,而对于长期以传统方式教授英语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正所谓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Xinhua in Nanchang.“Ceramics Capital Lures Pottery Fans,”China Daily,Oct.22,2014.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06).

上一篇: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下一篇:网络营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