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案例论文(精选12篇)
时事新闻案例论文 篇1
一、案例片段
片段一:视频展示,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看新闻视频———《有权不能任性》。
视频内容:2015年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键词之一是: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不任性,就会依法用权,就能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不任性,就会依法行政,就能摒弃“为官不为”、“廉而不勤”,告别上班混日子、“磨洋工”。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打造新常态下的新状态,积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正竞争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不任性,就会明确身份、恪守本分,不因位高而傲骄,不因权大而忘形。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之于民,始终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使命扛在肩上,始终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
师:观看完视频后,你觉得它能体现哪些中考考点?小组讨论2分钟后,由每一组选取一个代表发言。(学生讨论非常积极,个个畅所欲言。)
生1:说明我国积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生2:说明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生3:说明我国是负责任的政府。
生4:法律不仅规范公民的行为,也规范政府行为。
生5:也是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体现;也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
学生讨论热烈,热情高涨。不但表达了本小组的观点,还对其他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如对于生2的观点,有同学认为能体现这个观点,但是我们中考的53个考点中没有这个考点,所以学生选择不把它作为答案,他们讲的也很有道理,但我这节复习课的重点是《权利与义务》,在所有学生的答案中没有我要的答案,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看,能体现哪些考点呢?通过我的提示,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
生6:要正确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生7:我们要自觉履行义务,法律要求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生8: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对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认识到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从而导入到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
片段二:看新闻,说观点。
高淳新闻片段:随着螃蟹节的到来,固城湖螃蟹已经大量上市,连日来,固城湖螃蟹营销协会联合区水产市场以及公安、工商、质监等执法部门,成立场内、场外监督小组,在每天凌晨螃蟹交易高峰时段开展巡查,严厉查处螃蟹湿水交易、带规格收购、不明码标价收购、自行提前开秤收购等违规行为,保护固城湖品牌的良好声誉。
师:此段新闻,能体现哪些观点?
同样给与同学2分钟的讨论时间。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自家或亲朋好友家本身就养殖螃蟹,所以对于上述行为都比较清楚,讨论过程中争着表述自己所熟悉的某一方面。问答同样很积极,答案丰富多彩,就此学生在讨论如何发展本土经济,如何使螃蟹行业做大做强做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如有同学提出要使固城湖螃蟹有自己的特色就要坚持诚信的原则,蟹农要做负责任的公民等等,还有同学认为要使固城湖螃蟹行业做大做强,就坚持提高螃蟹的质量,还有同学认为要使高淳螃蟹能够走出国门等等看法,总之,该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宽,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教学反思
1. 导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新闻播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手段。新闻播报由学生轮流担任时事新闻的播报员,课前由学生自行收集、整理所要发表的新闻内容,再阐述自己对这段新闻的观感,接着可以由其他学生畅谈对这则新闻的感受和感悟,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新闻的主题是是既定的,一般是围绕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让学生围绕主题收集相关的新闻,时政播报占用的课堂时间虽然不多,但有时候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火花”,继而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求知欲,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情感的理性升华。新闻播报这种形式既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2. 课堂上引用典型的时事新闻作为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选用典型生动、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新闻,能更好地阐释课本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真实的现实依据。在讲《身边的侵害和保护》一课时,我引用了2009年12月7号发生在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的踩踏事故作为新闻背景资料,课堂上播放了央视相关报道的新闻视频,学生看到视频中伤亡学生家长的痛苦流泪以及有关责任人的痛定思痛时很受触动,更加体会到防范侵害的重要性和保护自己的责任感。
3. 课外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整合不同类别的时事新闻资源进行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的各类时事信息可以有机的加以开发、整合和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做到“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例如,可以利用学生订阅的《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等资料,不定期进行主题讨论和交流。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贯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把抽象的原理和具体的实例相结合,注重实效性和实践性。
总之,在思品教学中,如果学生能从了解时事、喜欢时事进而从时事中提升学习兴趣、培养思维习惯、完善认知能力,从而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以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思品学科教学必将达到出色的效果。
摘要:九年级思想品德一轮复习面广量大,课堂相对较枯燥,如何通过有效手段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已成为我们毕业班老师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本文运用时事新闻与思想品德知识密切相关的方法,通过教学案例片段,探讨了在思品教学中如何运用时事新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思品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思品教学,案例片段,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翟晓静.“两难”问题在政治课堂的应用[J].才智,2010年22期
[2]刘淑娟.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变得和谐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1期
时事新闻案例论文 篇2
2012年2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最高,要求不少于50%。
2012年2月6日,国防科工局发布了“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100%覆盖全月球表面的全月图影像图,共746幅,数据量约800GB,还原月球表面真实地形地貌。
2012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2012年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审议通过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议程,听取贾庆林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贾庆林称,委员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民主监督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和信访工作,了解和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要开辟渠道使委员通过互联网发挥作用;将就两岸文化交流情况等开展专题调研,增进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大、小范围会谈并共同会见中外记者。两国总理一致认为,中德建交40年来,双边关系取得巨大进展,达到很高水平,造福了两国人民,对世界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双方表示,要保持高层交往,共同办好“中国文化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全面落实第一次中德政府磋商达成的协议和共识,下半年举行第二次政府磋商。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月9日在北京会见加拿大总理哈珀。会见后,李克强与哈珀共同出席第五届中国—加拿大经贸合作论坛并致辞。中国—加拿大经贸合作论坛由中国贸促会和加中贸易理事会于2005年共同创立,旨在促进两国经贸关系,迄今已举办四届。
运用时事新闻 激发学习热情 篇3
【关键词】思品教学;案例片段;教学反思
一、案例片段
片段一:视频展示,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看新闻视频——《有权不能任性》。
视频内容:2015年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键词之一是: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不任性,就会依法用权,就能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不任性,就会依法行政,就能摒弃“为官不为”、“廉而不勤”,告别上班混日子、“磨洋工”。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打造新常态下的新状态,积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正竞争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不任性,就会明确身份、恪守本分,不因位高而傲骄,不因权大而忘形。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之于民,始终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使命扛在肩上,始终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
师:观看完视频后,你觉得它能体现哪些中考考点?小组讨论2分钟后,由每一组选取一个代表发言。(学生讨论非常积极,个个畅所欲言。)
生1:说明我国积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生2:说明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生3:说明我国是负责任的政府。
生4:法律不仅规范公民的行为,也规范政府行为。
生5:也是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体现;也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
学生讨论热烈,热情高涨。不但表达了本小组的观点,还对其他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如对于生2的观点,有同学认为能体现这个观点,但是我们中考的53个考点中没有这个考点,所以学生选择不把它作为答案,他们讲的也很有道理,但我这节复习课的重点是《权利与义务》,在所有学生的答案中没有我要的答案,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看,能体现哪些考点呢?通过我的提示,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
生6:要正确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生7:我们要自觉履行义务,法律要求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生8: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对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认识到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从而导入到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
片段二:看新闻,说观点。
高淳新闻片段:随着螃蟹节的到来,固城湖螃蟹已经大量上市,连日来,固城湖螃蟹营销协会联合区水产市场以及公安、工商、质监等执法部门,成立场内、场外监督小组,在每天凌晨螃蟹交易高峰时段开展巡查,严厉查处螃蟹湿水交易、带规格收购、不明码标价收购、自行提前开秤收购等违规行为,保护固城湖品牌的良好声誉。
师:此段新闻,能体现哪些观点?
同样给与同学2分钟的讨论时间。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自家或亲朋好友家本身就养殖螃蟹,所以对于上述行为都比较清楚,讨论过程中争着表述自己所熟悉的某一方面。问答同样很积极,答案丰富多彩,就此学生在讨论如何发展本土经济,如何使螃蟹行业做大做强做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如有同学提出要使固城湖螃蟹有自己的特色就要坚持诚信的原则,蟹农要做负责任的公民等等,还有同学认为要使固城湖螃蟹行业做大做强,就坚持提高螃蟹的质量,还有同学认为要使高淳螃蟹能够走出国门等等看法,总之,该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宽,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教学反思
1.导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新闻播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手段。新闻播报由学生轮流担任时事新闻的播报员,课前由学生自行收集、整理所要发表的新闻内容,再阐述自己对这段新闻的观感,接着可以由其他学生畅谈对这则新闻的感受和感悟,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新闻的主题是是既定的,一般是围绕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让学生围绕主题收集相关的新闻,时政播报占用的课堂时间虽然不多,但有时候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火花”,继而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求知欲,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情感的理性升华。新闻播报这种形式既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2.课堂上引用典型的时事新闻作为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选用典型生动、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新闻,能更好地阐释课本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真实的现实依据。在讲《身边的侵害和保护》一课时,我引用了2009年12月7号发生在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的踩踏事故作为新闻背景资料,课堂上播放了央视相关报道的新闻视频,学生看到视频中伤亡学生家长的痛苦流泪以及有关责任人的痛定思痛时很受触动,更加体会到防范侵害的重要性和保护自己的责任感。
3.课外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整合不同类别的时事新闻资源进行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的各类时事信息可以有机的加以开发、整合和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做到“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例如,可以利用学生订阅的《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等资料,不定期进行主题讨论和交流。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贯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把抽象的原理和具体的实例相结合,注重实效性和实践性。
时事新闻 篇4
8月27日, 广州市举行首次中小客车指标摇号, 首批5640个摇号指标陆续产生。
与北京市的中签率不足2%相比, 广州市的首次摇号竞争并不激烈, 中签率接近6:1。在首轮摇号中, 应产生1090张新能源车牌, 但由于此次新能源车的单位和个人指标通过审核的申请者不足新能源车牌指标总数, 因此通过审核的单位和个人都是“100%中签”。据了解, 剩余指标将转入下期普通车摇号。
有分析认为, 新能源车中签率远高于传统车, 短期内并不能改变新能源车的销售状况, 但如果这一现象长期存在, 也许会鼓励本地车商上市更多的新能源车品种, 届时其使用率会逐渐上升。
京V新标准发布混合动力市场将再受关注
据悉北京地区将于今年10月份率先启动京V排放新标准, 此举被视为北京市在今年五月进行油品升级后为改善空气质量推出的又一举措。预计细则出台后, 北京将禁止销售国IV标准的新车。由此, 新能源车与传统动力车辆的竞争在政策上有了偏向性的指导准则。
据了解, 相比“国Ⅳ”排放标准, “京Ⅴ”标准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降低25%, 并首次规定了颗粒物 (PM) 的排放限值, 与欧V基本保持了一致。新标准中颗粒物 (PM) 的排放限值为每行驶1公里排放0.0045克, 且要保证车辆正常保养情况下行驶16万公里尾气排放不超标, 这些规定无疑都给汽车发动机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趋严格的环保压力, 各大车企不断更新自己的内燃机技术。
由此预计, 本次“京V标准”的推广将进一步提振目前较为成熟的混合动力车市场消费信心, 各大车企也将借机再次发力。
第五届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8月9日-12日, 2012 (第五届) 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览会在北京房车博览中心举行。本届展览会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远超往届。据统计, 此次展会有近150家企业参展, 400余辆房车亮相。展会四天期间有近四万观众参观。现场房车销售超过300余台, 后期订单超过700台, 飞机、游艇各销售约10艘, 现场总成交金额超3亿元。
为期4天的展览会以“引领房车新时尚”为主题, 整个场地共划分为房车露营区、房车展示区、房车休闲区等3大区域, 其中房车露营区邀请了全国各地的房车自驾游爱好者;房车展示区展示了中天、中意、长城、骏奇等知名房车企业;房车休闲区有多美达房车用品、牧高笛户外、三夫户外、木屋烧烤、射击自行车俱乐部等。
中国汽车行业2011年油耗综合评估报告出炉
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汽车企业燃料经济性发展研讨会。会上发布了《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发展研究报告2011》, 并与参会者共同探讨了中国汽车企业燃料经济性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 (Corporate Average Fuel Consumption, CAFC) 是以整车企业而不是单一车型作为评价对象, 来评估企业与市场产销量相关的真实燃油经济性水平。2012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标准, 首次引入了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概念, 促使企业在保持产品多样性的同时降低整体的燃料消耗量水平。
2012金旅客车全国新品推介会赤峰站召开
近日, “品质金旅传‘诚’万里”2012金旅客车全国新品推介会赤峰站召开。150多名客户代表以及当地媒体参加了本次活动。现场客户对“品质金旅传‘诚’万里”活动以及展示的天骄、雪狐、现代考斯特、金旅校车、礼宾车等车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高品质的车辆需要成熟的技术工艺来保证, 此次金旅新品推介会上, 众多客运企业经营者纷纷表示, 金旅的“一体化”设计理念正是高品质客车的有效保障。
2012第一季度C-NCAP结果发布
日前,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天津发布本年度C-NCAP第二批车型评结果。这次发布的结果共涉及15个车型, 其中包括1款微型车、8个A类车、2个B类车和4个SUV车型。
其中, 传祺GS5、丰田逸致、众泰Z300、瑞麟G3、新骐达、标致308、新福克斯、风神A60获得5星级评价;雪佛兰赛欧、力帆X60、一汽欧朗、猎豹CS6获得四星级评价。长安奔奔MINI获得三星级评价;吉利全球鹰GX7和马自达3星骋获得超5星级评价。
这是新标准实施之前最后一次碰撞测试。
这15款车型的碰撞成绩中以五星居多, 其中马自达3星骋和全球鹰GX7成绩显著, 获得了超五星安全, 得分分别为50.2和50.3分。
第六届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CATARC) 主办, 日产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2012第六届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科技部、司法部、国家质检总局等政府机构, 汽车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以及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和代表出席了论坛, 规模创历届新高。此次论坛以“提高安全意识, 减少交通事故”为主题, 针对我国目前交通事故频发、伤亡人数高的现状, 深入分析了中国交通事故成因及特点, 同时分享各企业及研究机构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汽车安全技术领域的突出成就, 旨在为中国道路交通安全事业做出贡献。
第一财经环境峰会在北京召开
“第一财经环境峰会”于2012年7月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邀请政府、企业、NGO嘉宾齐聚一堂, 就绿色经济的理论与模式、金融、政策、产业、企业责任, 大众行为等领域进行探讨, 推动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经济发展机制, 畅想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第一财经环境峰会, 是第一财经于2009年10月推出的“绿之恋环境系列”的子品牌, 峰会以关注绿色产业链, 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的未来为主要选题, 从宏观面探讨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峰会上, 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经理凌云进行开幕致词, 号召各界有识之士组建“绿色企业联盟。”
本田战略再布局陈悦任讴歌“二把手”
日前, 从本田 (中国) 内部人士获悉, 曾任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销售运营部副总监的陈悦先生将加盟本田 (中国) , 出任讴歌事业部副部长, 主要负责讴歌品牌在华的战略推进, 并将于8月底到任。
时事新闻 篇5
特别奖。点评:说明我国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增强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构建和谐社会。
2、2011年3月29日至30日,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内容是学习贯彻中央关于组织开展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重要决策,对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点评:说明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我国重视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国务院新闻办7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西部大开发10周年新闻发布会,西部大开发。略
实施10年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的局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主要宏观经济指标10年间都翻了一番以上。
点评:从数据上证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行之有效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广大西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缩小了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同时西部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另一个引擎。今后西部依然会快速发展。
4、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为8: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
次会议适时修改《选举法》,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评论: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有利于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政治权利,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
5、2月下旬以来,利比亚局势急剧动荡,随着该国爆发的骚乱及流血事件的不断升级,外国侨民也开始争相逃离这片动荡之地。在此次撤侨大潮中,中国政府以其行动之迅速、规模之大、效率之高,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
点评: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彰显我国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6、2010年甘肃省张掖市一男子在同学婚宴上喝得醉醺醺的而后骑摩托车送母亲回家,中途坠入深沟,母亲不幸身亡。
点评:材料中男子做法错误。2010年醉驾虽然属于一般违法,但没有尊重他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人生短暂,生命弥足珍贵。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这种不珍爱母亲的生命行为,其实也是一种不孝敬父母的行为。
7、2011年5月5日,由河南省舞钢市人民检察院提出公诉的被告人侯光辉危险驾驶案,经舞钢市人民法院审理后一审宣判,以危险驾驶罪判处被告人侯光辉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点评:材料中侯光辉酒驾属于犯罪,犯罪就要受到刑罚处罚。因为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通约束力。他的这种行为威胁别人的生命健康权和安全保障权。生命的存在和享有,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前提,是每个人的最高人身权益。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是我们保持劳动能力、行为能力和快乐生活的条件。酒驾也是对他人生命健康不负责任的表现。
8、一份有关中国科普现状的调查资料带来了不少震撼人心的数字——在中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算命,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然而,50个中国人中只有1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点评:①应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时事新闻案例论文 篇6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类每时每刻能接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历史学科的古老性和过去性致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处于一个备受忽视的境地,如何让历史学科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将时事新闻融入中学历史课堂,这既能让现实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应用,又能使历史学科摆脱旧面貌展现新活力。
一、将时事新闻融入中学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单纯使用教科书知识选拔人才已经成为过去。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与时俱进,具备广阔的视野和知识面。历史教师仅仅教授课本知识而不联系现实生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将时事新闻融入中学历史课堂,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符合了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要引导他们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成为有主见、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时事新闻包括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新闻,教师将其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既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利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
二、将时事新闻融入中学历史课堂的可能性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二者同源同流。历史教师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将时事新闻融入中学历史课堂就不无可能。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要搜寻并建立时事新闻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在导入时,可以使用下面一则时事新闻材料:
2015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习近平称赞基辛格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见证者,赞赏他数十年来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2015年03月17日19:04 新华网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是本课的重要内容,此次访问为随后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教师导入这则时事新闻材料时,一方面可以突出基辛格作为中美两国关系的开拓者和见证人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时事新闻的及时性拉近历史与现实以及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对时事新闻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可以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将时事新闻融入中学历史課堂的实践性
将时事新闻融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上的时事新闻,并对收集的新闻进行基本分类,以便备课时筛选。教师所选择的时事新闻材料不仅要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联系,而且不能超越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导入中使用时事新闻,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引出一则相关的时事新闻,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学会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时事新闻可以灵活地融入中学历史课堂的各个环节,教师只要注意将知识点与时事新闻之间的联系处理得当。时事新闻是作为课外知识引入中学历史课堂的,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服务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分析它时要注意把握时间,否则可能造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时事新闻融入中学历史课堂,是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本文所提出的观点虽然比较笼统,但希望可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将时事新闻融入中学历史课堂的关注。
时事新闻如何做成精品 篇7
一、新闻精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新闻精品, 也被称作精品新闻, 指内容精确、体式精炼、有精神张力的新闻作品, 它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我们所进行的宣传报道都要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原则, 作为新闻报道中的精品, 它应对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做出正确的反映和引导, 进而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主题思想的深刻性。新闻精品要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报道新闻事实, 使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独特鲜明的个性。当今世界的发展使新闻的个性化成为必然趋势, 要打造出媒体中的“土特产品”, 而不是“求全、求稳”, 做出“大众口味”。
———时间上的永存性与空间上的广泛性。新闻精品不应成为“易碎品”, 而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具有长期的保存价值。此外, 精品新闻还要在传播之后能迅速成为读者“街谈巷议”的话题。
二、做时事新闻需要具备的几种意识与理念
独特的视角激烈的媒体竞争要求新闻报道具有差异性和可读性, 要求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独特的视角。新闻角度, 是指作者站在不同位置, 从不同的侧面, 从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进行分析、比较, 去报道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意义。角度选得好, 可以以一当十;角度雷同, 就会浪费题材, 影响传播效果。尽管时事新闻“如出一辙”, 然而采用不同角度报道同一事件时, 也同样会打造出新鲜有个性的作品, 尤其在重大事件与突发事件报道中, 每家媒体的报道风格不尽相同, 有的平淡无奇, 有的则新颖全面, 归根结底, 就是视角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我们《哈尔滨日报》时事部的理念就是要“做大、做全、做细”, 报道热点新闻与重大新闻时绝不吝惜版面与资源, 把最全面最精彩的信息呈现给读者, 达到时事新闻的创新与独树一帜。
增强创新意识新闻精品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 融新闻价值、实践价值和欣赏价值于一体的优秀新闻作品。要打造新闻精品, 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意识, 增强新闻敏感, 扣紧时代脉搏, 反映重大主题, 才能做出新闻精品。时事新闻的“新”, 主要体现在内容创新、版式创新、标题创新、语言创新上等等。内容创新主要是体现在对新闻资源的占有上, 在对待同一新闻事件的视角上, 要求我们不能就事论事, 而是要利用种种途径尽可能多地占有各种信息, 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认真选择、去伪存真, 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资源开发, 尤其在处理国际时事新闻的时候, 还要参考外国媒体的有关报道, 这样才能把时事新闻做透、做深, 做得与众不同。形式上的创新则主要体现在版式上。针对不同的读者群, 每张报纸都应该呈现出具有独特气质与个性的版式风格, 或热情奔放, 或老成持重, 或落落大方, 或高雅清逸。版式上的创新可以从版面的用色、分栏、图片的运用, 以及使用底纹、线条等方面体现出来。
做好新闻报道策划“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前, 必须要进行周密计划和准备, 对于“何时报道、怎样报道、报道什么”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包括选什么题目、角度如何确立、主题怎么提炼、采用什么表现形式、版面怎么安排等等, 其表现形式有后续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 这需要上至总编辑, 下至普通编辑都要参与其中, 上下协同一致, 献计献策。大量实践表明, 新闻策划可以令新闻焕然一新, 可以展现其独特的一面。
发挥团队精神打造新闻精品要以人为本。新闻是人的一种能动的精神产品, 因此必须要充分调动编辑部人员的积极性, 发挥每一环节工作人员的作用, 大家协同作战。就整个报刊而言, 稿件的采写、编辑、出版, 每个环节的协作性都很强, 各自的工作范围、层次也不一样, 大家分工合作、齐心协力, 才能打造出新闻精品。这就要求媒体要进行科学的管理, 建立起激励机制, 使记者、编辑还有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与切身利益相挂钩, 在编辑部内部营造出人人争创精品的氛围, 此外也要培养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因为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生命的终极动力, 也是新闻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
当前,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我们的新闻报道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在关注民生、民意上不断推出优秀新闻精品, 时事新闻更要与时俱进, 积极创新, 追求个性。■
参考文献
[1].刘保全:《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的》, 新华出版社, 2009年1月第一版。
[2].孔祥军:《精品新闻学:理论建构与媒体运行》, 新华出版社, 2008年4月第一版。
[3].胡光华:《练就独特视角打造新闻精品》, 《理论导报》, 2008年10月
精心做好时事新闻“招牌宴” 篇8
把时事新闻做成“新闻集装箱”, 使读者一报在手便知天下。如今媒体间竞争激烈, 作为都市报的南阳晚报, 以前比较重视社会新闻, 认为做足时事新闻特别是时政新闻是日报的责任和义务, 而晚报在有限的版面内安排一些必要的内容就行了。改版后编委会非常重视时事新闻, 每天下午的编前会总是根据当天新闻事件的多少及重要程度来安排版面。一般情况下, 时事新闻版有《重磅新闻》、《中国新闻》、《世界新闻》, 有时有重大突发事件, 还会临时增加版面。如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矿难发生后, 南阳晚报适时推出了《王家岭矿难》专版;2010年3月29日莫斯科地铁遭“人弹”袭击, 当晚南阳晚报辟出专版《莫斯科地铁爆炸》;2010年4月10日10时56分, 波兰总统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西部的斯摩棱斯克坠毁, 机上56人全部遇难, 南阳晚报及时推出两个专版进行报道。有时有阅读价值的新闻事件多, 为了做足做透时事新闻让读者过瘾, 就安排有《重磅新闻》、《突发事件》、《今日关注》、《今日聚焦》、《事件纵深》、《中国新闻》、《世界新闻》等。其中《重磅新闻》有时做到4个版, 突发事件 (玉树地震) 做到6个版。比较经典的是对2010年全国两会及南阳两会的报道, 3月5日一天就有8个版, 加上《中国新闻》、《世界新闻》达到11个时事新闻版。可以说南阳晚报将发生在南阳的、中国的、世界各地的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经济等重要新闻及重大社会新闻, 与人们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及一些自然界奇闻、社会百态等集纳装箱, 实现了包罗万象, 应有尽有, 满足了读者多方需要。读者读南阳晚报就像进超市购物一样实现了“一站式阅读”, 尽享时事新闻的“满汉全席”。
对于重大新闻事件, 纵横开掘, 纵挖到底做深做透, 横拓到边关联到位, 力争全方位扫描, 让读者对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如北京时间2010年4月10日14时56分, 前往俄罗斯参加“卡廷”事件纪念活动的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西郊的斯摩棱斯克坠毁, 南阳晚报辟了两个专版以《波兰总统遇难》为版名对此事件及相关人物做了极其全面的介绍。编辑对这次突发事件报道的处理可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对莱赫及其家族进行了一次全景式扫描, 让读者不仅了解了空难事件, 而且对莱赫的成长、政治主张及施政措施都有了全方位了解, 编辑奉献的这道丰盛大宴让读者品尝得酣畅淋漓、如痴如醉。
抢占阅读制高点———做独家新闻, 报道同城抢先。一般来说, 对时事新闻的报道, 电台、电视台有优势。它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播出而抢占先机, 也可以滚动播出事件进展情况占尽优势, 而纸质媒体常因出版受限总是慢半拍。然而南阳晚报打破了这一局面, 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做到同城独家。如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矿难发生后, 南阳晚报记者迅速了解到井下有5名南阳籍工人, 于是从矿难发生起, 在南阳第一时间独家报道这5名南阳工人的基本情况、如何被营救, 面对矿难家人如何表现、获救后怎样被救治、与家人见面泪中带笑笑中带泪的现场, 回忆井下如何坚守求生、如何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直到身体痊愈回到南阳家中。又如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强震后, 南阳晚报记者通过渠道迅速与在玉树的南阳人取得了电话联系, 于是在南阳第一时间独家报道南阳人在地震中的遇难情况以及生者如何参与抗震救灾, 如何铲掉自己大棚里的菜让房屋倒塌的藏族同胞住进来, 等等。又如在上海世博会临近的日子里, 从4月16日起, 南阳晚报率先开辟专版《世博大观》详尽而连续地报道了有关世博会及河南馆的方方面面, 实现了抢先和“滚动播出”, 树立了南阳晚报反应敏捷报道迅速的主流媒体形象, 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软做硬新闻。时事新闻有很多人关注, 因而成为必读新闻, 但时事新闻常常直来直去, 板着脸说话, 使人们阅读时缺少愉悦感。如何使时事新闻变得“好看耐看”?软做硬新闻可以让时事新闻更轻松更有趣更有服务性, 使人们想看爱看。笔者认为以下方式可使硬新闻软起来:第一, 淡化诗化恐怖场面, 让瘆人的感觉变得轻松。如2010年4月20日南阳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说的是安徽合肥一街道上一只大灰狼不断地变换着姿势, 还不停地仰天长啸, 声音凄惨吓人。而编辑将标题制作成《大灰狼大白天闹市“散步”警察数枪将其击毙》, “散步”二字一下子就将令人恐怖的情绪舒缓下来, 而“警察数枪将其击毙”让读者先知道这一好的结果, 读报时不会太过紧张。第二, 庄谐搭配。在《中国新闻》和《世界新闻》这样的综合版面上, 除了安排政治、军事事件外, 适当搭配一些轻松的内容无疑会起到淡化血腥场面、缓解紧张情绪、活跃版面气氛的作用。如2010年3月29日《世界新闻》版上的5篇稿子是《俄美签署新核裁军条约》、《伊拉克选举》、《驻阿美军死亡人数翻番》、《印度欲组建导弹包围圈》、《阿披实对话“红衫军”》等政治、军事方面的沉重话题, 而《脑瘫女孩创康复奇迹》、《看, 希拉里“贴”上巴外长》却让读者轻松了不少。第三, 趣闻娱乐读者。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使人感兴趣的新闻, 这类新闻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以愉悦读者的身心。如《最柔软的人竟能钻过网球拍》、《一滴水就能要了她的命英怪病女孩对“温度”过敏》、《一株兰花估价1500万元》等。第四, 注重服务性, 增强贴近性。在选稿时, 适当选一些对读者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实用信息, 如《河南高招有四大利好》、《涉违法宣传五种药品叫停》、《丰田汽配不合格, 1700余种被查处》等, 在服务读者的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作者单位:南阳晚报社)
关注时事新闻的商品推荐模型 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 商品的原料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 商品市场的各种变动信息 (如原材料市场信息, 社会生活习惯变动等) 对商品生产销售的影响日益明显。在电子商务应用的商品推荐模型中引入时事新闻影响因子, 对于提高客户对推荐商品集的关注和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 在众多中小型的电子商务应用中, 或倚重商品门类的多、全、广, 或根据客户购物历史、市场反应和商品销售业绩等信息, 为每位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1,2], 其中相当一部分存在对热点新闻信息、商品市场信息等第一手资讯反应不及时、商品营销策略滞后等弊端。而人们身边发生的众多新闻事件对原料市场、商品销售市场, 甚至用户对商品的兴趣和商家销售策略的制定等, 将影响客户购物篮的商品品种、价格、数量等, 主导着人们对商品的取舍。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关注时事新闻, 能根据新闻信息为客户推荐商品的模型, 它能准确、快速地获取与商品销售市场信息变动有关的时事新闻事件并应用于商品推荐, 弥补当前商品推荐模型在这方面的缺失, 把客户对时事新闻的关注转化为对购物架上商品的兴趣。
1 商品推荐模型现状
大型的电子商务网如易趣网和淘宝网等, 提供数以万计的产品, 客户要从中挑选出合适的产品并不容易。为应付这种信息过载, 电子商务网使用推荐系统[1]分析来自客户的各种信息, 推测客户将要进行的消费行为, 模拟销售人员帮助客户完成购买过程。
推荐系统中隐含的商品推荐模型, 起着指导销售人员为顾客推荐商品的作用。其中的推荐关注点更是模型中的主导因素, 直接决定着所产生的推荐商品集的种类和适合的销售对象。
分析国内外现有的主要商品推荐系统, 推荐模型中体现的推荐关注点可分为以下五类:
1) 基于其他客户的购买习惯、行为等历史数据, 参考统计结果为客户推荐商品;
2) 基于商品语法属性, 分析商品的名称、用途等特征关键词寻找匹配度高的商品;
3) 基于购物篮商品的相似性, 分析客户放入其购物篮中的商品, 了解哪些商品频繁地被顾客同时购买, 进而形成这些商品之间的相关推荐;
4) 基于客户间的兴趣、爱好等特征的相似性, 对客户分组, 并使用协同过滤技术产生客户感兴趣的推荐商品;
5) 基于用户的购物行为的隐含输入, 分析用户的购买历史、浏览顺序和购买组合等日志数据, 总结该客户购买习惯,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
上述五种模型分别关注客户的购买习惯和客户间、商品间的相似性等角度,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商品推荐, 而对于商品销售市场变动等一系列将对市场上供应商品的数量、价格等造成影响的信息, 缺乏相应的响应机制, 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商品市场供应链中信息与商品推荐的联系。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本文提出在商品推荐模型中引入新闻因子, 增加时事新闻信息关注点, 把握市场变动, 提高推荐商品集与时事新闻关键词的匹配度, 更好地为客户推荐关注时事的个性化商品。
2 引入新闻因子
传统的商品推荐模型中, 影响推荐结果集的因子有商品的固有属性、商品间的相似性、目标客户的兴趣和购物历史等。
而商品供应链的信息, 即商品原料采集、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变动信息 (其中包括国内外重要生产原料基地或商品市场的信息;商品物价波动;商品生产技术的升级改造;季节交替、风俗改变、突发事件发生等引起社会生活习惯变动;商品搭配关系、搭配习惯的变动等等事件) , 这些事件主要通过新闻信息的形式对外界发布, 因此为了沟通商品市场供应链中发生的新闻事件与商品推荐之间的联系, 使商品推荐结果体现出新闻性, 本文把新闻信息对商品推荐的影响引入到商品推荐的过程中, 这种影响因素定义为新闻因子。
本文构建的关注时事新闻的商品推荐模型中, 通过建立新闻信息模型, 并使用该模型指导商品的推荐过程, 从而实现新闻信息对商品推荐的指导作用。
3 关注时事新闻的商品推荐模型结构介绍
3.1 模型结构图 (如图1所示)
3.2 模型中几个关键步骤分析
3.2.1 从新闻信息源提取商品市场相关新闻
新闻信息模型中新闻信息提取部分的核心问题是提取结果的准确率和覆盖率。准确率是指所提取的信息属于时事新闻信息类的比例。而覆盖率是指提取结果覆盖时事新闻各门类新闻的范围。本文采用RSS新闻订阅和新闻网信息提取的方式, 从提高信息源信息质量的角度为提取结果较高的准确率和覆盖率提供了保证。
RSS使用XML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 并且订阅信息都是符合规范的XML数据, 可使用多种工具进行解析, 如DOM、JDOM、dom4j和SAX等, 他们均提供了友好而且成熟的接口, 可实现订阅信息的高效准确提取。质量较高的RSS Feed作为种子集合, 能确保订阅到的新闻信息主题明确、噪声数据较少。本文选择新华网的经济生活新闻的RSS Feed作为初始种子集合, 在此基础上考虑向光明网、搜狐、网易、新浪等其他种子扩展。
新闻网中新闻标题信息的获取采用了“分析—匹配—建模”策略, 本文采用开源网页文本分析组件Html Parser实现新闻网页面的遍历, 标题信息采集过程的描述如图2所示。
标题信息采集过程所建立的模型以XML的形式存放, 是为了易于与RSS订阅得到的新闻信息结果之间的合并。本文实验中XML文档的合并使用了StAX (Streaming API for XML) , 它专门用于多文档间的操作, 实现如文档的合并、比较等功能, 使用它可避免使用SAX解析器单文档处理缺陷和DOM解析器资源占用率高等问题。
3.2.2 新闻信息分词
目前, 常见的分词算法可以分成三大类: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和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
(1) 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
这种方法又叫作机械分词方法, 它是按照一定的策略将待分析的汉字串与一个“充分大的”机器词典中的词条进行匹配, 若在词典中找到某个字符串, 则匹配成功, 即识别出一个词。按照扫描方向的不同, 串匹配分词方法可以分为正向匹配和逆向匹配。
(2) 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
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分词的同时进行句法、语义分析, 利用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来处理歧义现象。这种分词方法需要使用大量的语言知识和信息。由于汉语语言知识笼统、复杂, 难以将各种语言信息组织成机器可直接读取的形式, 因此, 目前基于理解的分词系统还处在试验阶段。
(3) 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
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只需要对语料中相邻共现的字的组合频度进行统计, 不需要切分词典, 因而叫作无词典分词法或统计取词法。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会经常抽出一些共现频度高但并不常用的字组, 例如“这一”、“之一”、“有的”、“我的”和“许多的”等, 并对常用词的识别精度差, 时空开销大。
大部分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算法能够准确地分出中文的词, 而该类方法的缺陷就在于它们过度依赖于使用“大容量”的机器词典, 通过繁杂的统计分析和规则来达到准确分词的目的, 这样势必会浪费大量的资源与时间。然而, 对于某些特殊的应用 (如本文基于商品市场领域) , 完全没有必要将所有词都准确地切分出来。
因此本文在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算法的基础上, 通过一个商品市场领域的专业词库 (应用由复旦大学提供的语料库http://www.nlp.org.cn/docs/doclist.php?cat_id=16&type=15, 从中抽取生成专业词库) 实现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 分词得到由该专业领域中的词语组成的关键字集合, 并过滤与本领域无关的“噪声词”, 从而减少因领域间“一词多义”等造成的分词歧义现象的出现。同时考虑通过细化该领域的词库, 提高分词的精度。
3.2.3 产生数据立方体形式的新闻信息模型
(1) 采用向量模型表示新闻信息集
采用经典的VSM (支持度向量机) 的向量模型表示新闻信息集[3], 即:U= (U1, U2, …, Un) 其中Ui为新闻信息集U的第i个特征项的权重 (即第i个新闻关键字的权重) 。本文使用Ui在U中的相对词频作为该关键字的初始权重, 然后根据训练数据的使用与正向反馈调整该权重。新闻关键字Ui的频繁程度同样通过TF·IDF公式来计算。
(2) 使用数据立方体建模
考虑到用户的关注点多元化, 对于所产生的初始新闻信息模型, 使用数据立方体建模。数据立方体包括成本作用、价格作用、产量作用、销售量作用、库存量作用等多个维度。故对U中的每个特征项定义成多维形式, 即一个特征序列, 可表示为:Ui= (Ui1, Ui2, …, Uin) 其中Uij为关键词Ui在特征j方面的权值。本文是通过计算Uij在商品信息集中的频繁度作为Uij初始权值[3], 这样Uij所取值的相对大小就体现了其在商品推荐中的重要程度。
例如对于新闻关键字“猪肉价格上涨”, 它在与商品信息集的匹配中所得的频繁度较高, 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猪肉价格上涨对多种商品的价格、产量和销售量等多方面因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以此可以推定该新闻关键字权重取值相对较高的正确性。对于Uij初始权重的确定可以采取以下TF·IDF公式的变形来计算:
其中P (freqij) 表示新闻关键词Uij在关键词库中模糊出现的次数, 即包含Uij的集合的个数, max (freq (Dk) ) 表示各新闻关键词在关键词库中出现的最大次数, max (freq (Dk) ) 的计算采取最短子串匹配算法, 即统计具有独立语义的最短字符串在新闻关键词库中出现的次数, 而nij表示包含关键字的新闻条目的个数, N表示所有新闻条目的总个数。
3.2.4 商品信息建模
同样, 可采用VSM模型[3]对候选产品进行建模[4], 即候选产品集Q可以表示如下:
Q= (Q1, Q2, …, Qn)
其中Qi为候选产品集Q的第i个特征项的权重 (即第i种产品的权重) 。
我们选取候选产品作为特征项, 并且用候选产品的在Q中出现的频繁程度作为该候选产品的权重[3]。候选产品Pi的频繁程度Qi可以通过TF·IDF公式来计算如下:
其中freqi表示候选产品Pi在Q中出现的次数, max (freq (Qi) ) 表示各候选产品在Q中出现的最大次数, 而ni表示包含候选产品Pi的Q的个数, N表示Q的总数。
3.2.5 匹配度运算
在确定了新闻模型的新闻关键字以及所讨论的维度之后, 可以利用经典VSM模型中的相似度 (即内积) 公式来计算该新闻信息和候选产品的匹配度, 如下:
得到匹配度后, 通过阈值比较, 筛选得到高于一定阈值的推荐商品集, 若该推荐商品集的商品数过多 (高于预先设置的数量阈值) , 可通过比较该推荐商品集中商品个体在所讨论维度上的权重进行筛选, 以达到削减推荐商品集的目的。
3.2.6 模型衡量指标
(1) 新闻信息源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多源采集 新闻信息源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依赖所选择的采集数据源的权威性和更新频率, 选择知名的新闻信息发布平台或门户可以得到更真实的第一手时事新闻。而多源采集则可扩大新闻信息的覆盖面, 由此产生的新闻模型能更准确地指导商品推荐。
(2) 准确捕捉、过滤新闻条目的能力 准确捕捉和过滤新闻条目可消除从新闻信息源存在的噪声数据及与商品推荐无关的新闻条目。噪声数据辨识的前提是建立一个与商品市场相关的信息库, 基于该信息库, 算法通过匹配分辨出噪声数据, 该算法的缺陷是其辨识能力依赖于信息库的大小、更新程度。
(3) 新闻信息关键词与推荐商品集的高匹配度, 以及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和兴趣度 客观上, 依据上文中的相似度公式产生的推荐商品, 与新闻关键字的匹配度高于一定阈值, 适合向用户推荐, 但算法产生的推荐商品集的用户兴趣度和满意度是判断算法有效性更重要的主观标准。因此算法通过使用大量真实数据, 训练并调整新闻信息模型中新闻关键字的权值, 使该新闻模型更适合于推荐商品。
3.2.7 结果展示
商品推荐结果的展示可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使用各种二维或多维图表、排行榜, 相关销售人员甚至可以利用推荐结果, 制定销售策略, 如特价、优惠促销活动等。举个例子, 某新闻报道指出“猪肉价格再次上涨”, 通过建立本文提出的新闻模型, 得到该新闻关键字的权值超过了预设的阈值。此时商品推荐产生了猪肉脯、猪肉肠等相关的一系列商品, 除了可以进行一般的商品推荐外, 还可以籍此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推出以“猪肉制品”为主题的促销活动, 以吸引客户的目光, 刺激消费。
4 实验与评价
4.1 实验平台介绍
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新闻推荐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建立一个实验平台, 在此基础上实现新闻知识模型, 并指导商品推荐。
实验平台系统采用基于JSF+Spring+ibatis的三层J2EE架构开发, 数据库使用MySQL 5.0。平台服务器软件采用Apache公司的Java应用服务器Tomcat, 版本是5.5。新闻网信息的抽取采用纯的Java写的HTML解析的库Jericho HTML Parser。RSS新闻订阅信息的解析采用RSSLib4J, 它是一套用于从RSS Feed解析和检索信息的Java API。
4.2 实验内容
新闻信息的数据立方体表示包括成本影响、价格影响、产量影响、销售量影响、库存量影响等维度, 以下基于“价格影响维度”考虑新闻信息对商品推荐的影响。
本文根据新华网经济生活新闻中订阅得到的经济新闻, 对经过模式匹配过滤产生标题信息集 (计算机表示为:U= (U1, U2, U3, U4, U5) ) 依照其在商品信息集中的权值大小顺序进行排列, 得到的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而商品集方面, 从淘宝网上选取了多种类别的400多种商品, 候选商品集的计算机表示为:Q= (Q1, Q2, Q3, Q4, Q5, Q6, Q7…) , 通过计算各候选产品及其在商品集中的权值, 权值大于阈值 (本实验中阈值设置为0.4) 的商品集如表2所示。
根据3.2.5中的匹配度运算公式, 得出两者的匹配度如表3所示。
利用本文提出的新闻信息模型指导的商品推荐, 根据预先设定的匹配度阈值0.5, 可以得到推荐商品集, 其中包括:攸乐山普洱茶和丰达原装森海塞尔MX500/RC正品耳机。
4.3 实验结果评价
从时事新闻关键字与候选商品的匹配度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本文提出的新闻信息模型可有效表达源新闻信息的语义, 而基于它的商品推荐, 可把热点新闻信息、商品市场信息等第一手资讯体现在商品推荐过程中, 体现了新闻信息的指导性, 把新闻信息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体现于推荐商品集里。
但同时由于新闻信息源采集的源个数比较少, 获取新闻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还依赖于新闻少数几个数据源端, 因而得到的推荐结果集也比较小。本实验只在原理上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 实施上还需要根据3.2.6中的模型衡量指标不断优化模型, 提高推荐结果集的质量。
5 结束语
将新闻信息引入到商品推荐, 可以把新闻信息对商品市场的影响直接体现在推荐商品集中, 弥补了现有商品推荐模型在这方面的缺失, 提升了推荐过程的新闻体现性。通过实验证明在引入时事新闻因子的商品推荐模型是一种新型的、有较强实用性的个性化模型。
进一步细化该模型, 深入研究新闻信息的多方采集、推荐过程中引入更多个性化参数的设置、推荐结果的高效使用等等, 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摘要:现存商品推荐模型普遍对时事新闻反应滞后, 提出在推荐过程中引入新闻因子, 建立具有时事新闻关注点的商品推荐模型, 实现时事新闻指导商品推荐, 把客户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延伸到商品销售领域。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商品推荐模型产生的推荐商品集与时事新闻关键词具有较高的相关度, 体现了较强的新闻性, 可推广到电子商务中相关的个性化服务。
关键词:商品推荐,新闻因子,匹配度,RSS新闻订阅,分词
参考文献
[1]Schafer J B, Konstan J A, Riedl J.Recommender systems in e-com-merce[C]//In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EC-99) .New York:ACMPress, 1999:158-166.
[2]Badrul Sarwar, George Karypis, Joseph Konstan, et al.Analysis of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for E-Commerce[J].EC00 ACM, 2000.
[3]庞剑锋, 卜东波, 白硕.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文本自动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1 (9) :23-26.
[4]Ricardo Baeza Yates, Berthier Ribeiro Neto.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AddisonWesley, May15, 1999.
[5]Joseph B, Pine II 1993.Mass Customization[M].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Boston, Massachusetts.
[6]Kohavi R, Provost F.Applications of data mining to electronic commerce[J].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2001, 5 (1-2) :5-10.
[7]钱爱兵.基于RSS的Web新闻主题聚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7 (4) :56-61.
[8]Jiawei Han, Michaline Kamber.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9]李倩, 朱友芹, 王永县.一种新的新闻信息处理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 (3) :80-86.
时事新闻的不保护与保护 篇10
1 时事新闻的不保护分析
所谓时事新闻,是指以时事为内容、不包含观点、评论及补充,且不具有独创性的语言文字报道。我国《著作权法》第5条明确规定:“本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这就表明时事新闻可以由除原创以外的人自由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时事新闻并不是作品,因为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反之如果一则新闻是“作品”,那么这则新闻也就不属于作品,因而不受法律保护。再进行深入分析,消息类新闻是不是时事新闻,那么要看消息类新闻是否具备“作品”的要件,而评论类、专题类新闻则不可能构成时事新闻。更为重要的是,时事新闻只是从“语言”来界定,因而具有图片和视频的新闻也就不算是时政新闻。比如,某摄影师拍摄了100余张“时事类”照片,该摄影师将这100余张照片上传到网络,某媒体在没有得到该摄影师同意的情况下将其中30张照片用于新闻当中,因而摄影师将其告上法庭,法院认为由于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尽管反映时事,但由于其具有独创性,因而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因此,时事新闻的不保护原则,应当是按照时事新闻定义的新闻,即时事新闻必须不具有“独创性”的语言文字报道,因而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我国时事新闻很多已经突破了语言文字报道的界定,因而时事新闻的不保护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已经不适应我国时事新闻发展的需要,必须对时事新闻的定义以及不保护原则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时事新闻受到更好的保护。
2 时事新闻的保护分析
尽管从《著作权法》来分析,时事新闻并不受到保护,但继续深入分析时事新闻,并不意味着时事新闻采集者不受保护,特别是从我国法律体系来看,时事新闻的保护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多条时事新闻整合的保护。如果对多条时事新闻进行编排,而且这种编排具有“原创性”,当多条时事新闻构成一个整体之后,就会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这主要是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只要是对原创性材料进行选择和编排,而且能够构成“作品”,那么所选择的材料是否具有原创性都暂且不论,这也是《伯尔尼公约》所规定的内容。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一家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的时事新闻栏目,尽管单条新闻可能不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全部新闻由于构成了一个“作品”,那么这个时事新闻栏目中的所有时事新闻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传播报道注明出处的保护。尽管《著作权法》并没有直接对时事新闻保护,但我国《<著作权法>司法解释》第16条则做出了如下规定: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从这条规定来看,实质上也是对时事新闻的一种保护性措施,特别是从《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分析,这条规定更具合理性,因而新闻媒体在传播报道时事新闻过程中,必须注明出处,表明该新闻不是新闻媒体“自行采集”,而是“取自他人”,这样能够给时事新闻出处一个交待,同时也能够让受众知道新闻的来源和渠道,这有利于公平竞争。
三是时事新闻采集人员的保护。时事新闻的不保护,只是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没有说时事新闻没有法律保护,从《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分析,却提供了时事新闻采集人员的法律保护,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对时事新闻采集人员的保护,实质上也是对时事新闻的保护,这样有利于惩罚那些盗用行为,也就是说时事新闻虽然不受版权保护,但并意味着时事新闻就可以随便传播和使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更好地保护时事新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而新闻媒体必须深刻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既要避免出现违法行为,也要在必要时候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时事新闻。
时事新闻案例论文 篇11
一、结合时事、案例分析法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相结合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是为了诱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产生求知的内在动力;或者为了缓释学生对学习的紧张和畏难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而进行的教学方法。选用这类时事、例证应使内容具有针对性,有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初三思想品德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这一框题下的“生活在法治国家里”知识点时,课文设有相关的导入问题,但如果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书上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无法搞活,就难以让学生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知识点。根据课本内容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播放一段“文强案”的视频。通过以案说法请同学们思考:1.“文强案”现象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哪些危害?2.通过“文强案”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3.(归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生看完这段时事视频后都积极思考并认真准确地回答了我设置的问题,教学效果和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紧接着我又循序渐进地引入下一个问题。就这样,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轻松地接受了本部分的内容。最后我归纳,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1.国家要坚持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依法行政。3.公民个人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4.坚持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二)有利于增强直观效果、化难为易。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的,而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必须以一定的感性材料为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而列举的典型实例,即为化难为易性举例。这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例证。设计运用这种例证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以便学生以头脑中的直观形象为支柱,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初三思想品德《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这一框题的“人民怎样当家作主”这个知识点时,课文设有相关的导入问题,但如果要求学生观察、思考书上的问题,难以让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知识点。于是根据课本内容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播放一段“政府工作报告”的时事视频。请同学们思考:1.视频中“大会”指的是什么?2.“代表”指的什么?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看完这段时事视频后都积极思考问题并认真准确地回答了我设置的问题。然后我又引进下一个问题,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轻松地接受了本部分的内容。最后教师进行归纳: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是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加深理解,强化巩固知识。结合时事、案例分析是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都喜欢听事例或看事例,在上课之前往往已将书上的事例看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搬教材事例,简单地讲读,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作灵活处理,把典型事例层层分析成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结合时事、案例分析法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相结合的措施
(一)案例的使用要围绕教学目标,要针对问题的要害和学生的实际,用恰当、确切的典型事例讲解,才会有说服力。课堂使用的案例要对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使用正面事例,也可以使用反面事例。不论哪种事例,都要注意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能典型地反映出所学知识,容易启迪学生的思维,利于理解问题。
(二)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梳理基础知识,并理出其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知识脉络清晰。平时养成读书看报听新闻的好习惯,掌握丰富多彩的新鲜材料,这样才能在备课过程中激发灵感,由书本知识点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相关的时事来。
(三)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不能把政治课变成单纯的时事课。基础知识是“源”,一定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梳理和落实;时事材料要精心选择,既要注意覆盖面,又不能太滥,同类材料中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社会关注度高的,使基础知识学习与时事学习相得益彰。
(四)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应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在采用案例分析法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学生见解不一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教者处处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
(六)课前利用几分种的时间让学生播报一下近段时间发生的热点新闻,并组织学生对新闻进行点评。在点评中鼓励学生发言,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学生为了准备课堂上的新闻报道,在课余时间看报刊杂志、看电视、听广播、搞摘抄、整理要闻等,有利于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等。
结合时事、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不仅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创造个性,突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感悟道理,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谓一举多得。
论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 篇12
关于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的争论
虽然我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明确了“本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 但没有明确时事新闻的内涵, 致使新闻界和法学界对于到底什么是时事新闻, 时事新闻到底应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等问题争论不休。
关于“时事新闻”内涵的争议。什么是时事新闻?法学界和新闻界各执一词。法学界普遍认可《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关于时事新闻的解释:“时事新闻是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但法律中没有进一步解释什么是单纯事实消息。著作权法专家刘春田在其《著作权法讲话》中对时事新闻的解释是:“时事新闻, 又称纪实新闻, 是指全部都由信息 (或‘硬件’,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事实) 组成的新闻。” (1) 也就是说, 单纯的事实消息就是指新闻学中的消息的“5W” (2) 要素, 此解释被看做是对“单纯事实消息”的进一步解释, 赢得了众多认可。但法学界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 法学家梁慧星老师就认为, “时事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最近国内外大事如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3) 很明显, 此解释较刘春田老师的解释而言更宽泛。由此可见, 法学界对于时事新闻的内涵范围并未完全达成一致。
新闻界对时事新闻内涵的理解更倾向于梁慧星老师的解释。在他们看来, 如果时事新闻等于仅包含“5W”要素的新闻, 那么“时事新闻”就是一个法学界杜撰出来的概念, 因为不仅在新闻教科书上很少看到“时事新闻”的提法, 而且只包含“5W”要素的新闻报道在新闻实践中几乎不可能存在。
关于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的争论。由于对时事新闻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 我国各界关于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也就看法各异。各种观点可归为如下三类:
第一种是目前我国公众的普遍观点, 认为时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的新闻报道, 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依此观点, 几乎所有的新闻作品都会被排除在《著作权法》的保护之外。
第二种是目前法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 认为时事新闻仅指纯客观的消息报道, 不适用于《著作权法》的是这种纯客观的消息报道。这种观点将时事新闻的范围缩小划定为“纯客观的消息报道”, 认为此类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完全反映, 没有独创性, 不符合《著作权法》对于“作品”的要求, 因而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第三种是在新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 认为所有的新闻作品, 包括时事新闻都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因为, 从新闻实践上来看, “纯客观”在新闻业界操作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而且时事新闻是一种智力成果, 理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本文不认同第一种观点, 认为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各有可取之处, 我们从第三种观点上看到了加大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力度的现实需要, 从第二种观点上看到了法学界为“立法跟上现实”所作的努力以及细分时事新闻进行法律对待的良好处理方法。
我国关于时事新闻著作权的立法现状
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0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完成。其中第五条第二款规定:“本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于是, 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似乎在这里被下了定论———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时事新闻无著作权”的普遍观念由此而来。
除上述规定外, 《著作权法》中能涉及时事新闻的规定还包括以下两条:
《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四款规定:“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时,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不向其支付报酬, 但应当指明姓名、作品名称, 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但作者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这一条款属于《著作权法》中的著作权限制。
《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中也规定了:“作品刊登后, 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之外, 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 但应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此条款属于著作权法的第四章第一节———对图书、报刊作出著作权保护的规定, 它更偏向于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保护。
除了《著作权法》的规定外, 2002年10月, 最高人民法院还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其中第十六条针对司法实践中时事新闻的侵权与保护问题作出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第 (二) 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 应当注明出处。”此规定实质上是将时事新闻纳入了法律的保护范围, 认为即使是“单纯事实消息”, 其源媒体也应有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利, 其他人在对其进行转载和摘编的时候必须注明出处。
200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其中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是关于在互联网传媒环境中更好地保护新闻作品著作权的规定, 而且, 规定中并没有对时事新闻进行排除。
除了用规章制度来规范新闻业界的秩序和解决一些问题外, 我国新闻业界也有相应的自律规范———《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其中第六条第二款作出了“尊重同行和其他劳动者的著作权, 反对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规定。这是对新闻著作权的一种间接保护。
我国时事新闻著作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对时事新闻定义不符合新闻实践。《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解释时事新闻为:“时事新闻是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但并没有对“单纯事实消息”进一步解释, 导致在界定一篇报道是不是“单纯事实消息”时有了很大的辩解空间, 不利于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也有法学专家在研究中将时事新闻解释为:“时事新闻, 又称纪实新闻, 是指全部由信息 (或者“硬件”,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事实) 组成的新闻, 反映新近发生的事。” (4) 这一界定得到了法学界的普遍支持。
但也有不同观点:“‘时事新闻’实际上是法学界创造出来的概念, 不仅在教科书上很难找到, 在报刊上也很难发现。” (5) 也就是说, 新闻实践中几乎不存在法学上所谓的时事新闻。
翻阅了许多新闻教科书, 也没有发现对“时事新闻”的明确解释。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时事新闻栏目中的报道来看, 梁慧星老师的解释———“时事新闻为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近期国内外的重大政治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这一说法无疑更符合新闻实践的实际情况。
通过前面的分析, 法学界定义的时事新闻可以理解为仅包含新闻“4W” (who、where、when、what) 要素的消息, 即以纯粹白描的手法完全客观记录, 并且只记录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消息报道。但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讲, 新闻报道虽然有客观性要求, 可只要是业内人士都会明白, 新闻在制作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纯客观性只是新闻人用以自我约束和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现实操作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另外, 消息报道除了前面所说的4个W之外, 还必须具备第5个W, 即“为什么”, 但这一点并不包含在“单纯的事实消息”里。而且, 新闻的消息报道有多种, 比如综合性消息、经验性消息、简讯等, 其中只有简讯能和“单纯事实消息”有一点联系。但是, 随着市场对新闻的信息含量要求的提高, 简讯在实际操作中正日益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化的体裁和纵深化的报道。所以, 在这样的新闻实践情势下, 有人提出“时事新闻是法学界造出来的概念”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是由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对于时事新闻的简略解释不符合新闻实务的具体情况, 跟不上新闻实务的发展步伐, 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著作权法》中规定的“时事新闻”的范围常被人们扩大化, 引起不少法律纠纷。
相关法律规定的模糊化。《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三十二条都有关于报刊引用或者转载已发表作品的规定, 其中并没有明确剔除“时事新闻”, 可见它们规定的对象是发表在报刊上的所有文章, 包括时事新闻。
但这两条规定却不够清晰, 没有顾及到彼此。第二十二条强调对新闻作品的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不向其支付报酬, 但引用应当指明作者、作品名称。也就是说, 二十二条确定了对著作权人身权利的保护, 排除了财产权利的保护。但是, 第三十二条中又强调了对著作人的财产权利的保护:“……但应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这样显而易见的“你无我有”导致在发生侵权时, 侵权者用对自己有利的法条作为辩护依据, 使得权利人的维权行动难有成效, 从而造成新闻界内转载、摘编秩序混乱, 侵权频发而得不到有力解决。
完善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的可能性:大部分时事新闻符合《著作权法》中规定的“作品”的条件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作品, 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类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根据此条规定, 要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只需符合三个条件, 即人类的智力成果、拥有可复制的外在表达形式、具有独创性。
在现代时事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记者需要付出体力和智力上的劳动, 比如在繁复的新近事件中辨析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想各种办法采访新闻源, 以各种新闻写作技巧来满足读者的需求……时事新闻无疑是新闻记者的智力成果。同时, 它们以文字形式发表在报纸、网络上, 也无疑拥有着可以复制的外在表达形式。但是, 对于时事新闻是否具备独创性的问题一直都争议不断, 而这一点恰恰是决定时事新闻是否应该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关键。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虽然明确指出受保护的作品需要具备独创性, 但并没有明确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学界对此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
本文认为, 独创性并非专利法上要求的“首创性”, 而是一种原创性, 即作者独立思考完成, 没有抄袭剽窃, 能体现作者的个性。“独创性的要求仅限于作品的表达, 而不涉及作品的思想内容, 即各国广泛接受的思想和表达二分原则, 这也是确定著作权保护范围的一项基本原则。” (6) 因此, 即使是反映同一内容的作品, 只要是作者付出了智力劳动、有一定思考、独立完成的, 都应该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时事新闻也不例外。
有学者认为, 时事新闻的报道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仅有一种表达形式, 所以时事新闻没有独创性可言, 不能成为著作权法上的作品。但在新闻实践中并非如此, 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并不是“依本画葫芦, 大家都一样”, 确定新闻主题、选择新闻材料、决定新闻角度、安排新闻结构等新闻写作环节都与新闻记者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生活阅历等息息相关。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同一个新闻事实拿到不同记者手中当然会呈现出带有作者个性的各不相同的新闻报道。所以, 时事新闻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具有独创性的, 没有独创性的只是客观发生的新闻事实。
综上所述, 时事新闻是符合《著作权法》中对于作品的要求的。理论上只有很小一部分不符合独创性的要求, 但是这一部分在实践中几乎不会存在, 法律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不能因为这一小部分而放弃对整个时事新闻的保护。
完善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的思考
我国法律在对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上存在诸多问题和疏漏, 而在传媒发展的新形势下, 时事新闻急需得到法律更为有力的保护。本文现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想法, 以期对《著作权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对“时事新闻”的界定范围尽可能清晰限制。对“时事新闻”内涵和范围理解的歧义是造成时事新闻乱刊滥载、纠纷不断的根本原因。《著作权法》应该结合新闻业界的具体实践, 清晰地界定时事新闻的内涵和范围, 使人们有章可循, 以免众说纷纭、任意解读。这有利于解决人们在认识上模糊的问题, 缓解新闻业界的侵权现象, 保护记者和媒体的正当权益。
取消“本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的绝对规定。《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项的规定完全将时事新闻排除在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外, 这太过绝对。2002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第 (二) 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 应当注明出处。”此条规定就以“注明出处”对《著作权法》第五条做出修正。所以, “第五条第二项”的存在不仅没有了意义, 而且会给司法造成阻碍, 应及时取消。
对时事新闻实行优先权保护。时事新闻的生命在于其新鲜及时, 时效性决定着时事新闻的信息价值和经济价值, 时事新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贬值, 所以没有必要长期保护时事新闻的著作权。而且, 时事新闻的价值还在于传播, 如果对时事新闻进行长期的著作权保护不仅没有实质意义, 还会阻碍它的正常传播。因此, 如果对时事新闻采取优先权保护———规定只有在时事新闻首发的一段时间之后其他媒体才可进行附条件的转载和摘编, 不仅有利于保护原作者和首发媒体的正当权益, 还能满足时事新闻的传播需要, 使受众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都采取了此种方法来对时事新闻进行保护, 美国给予时事新闻20小时的优先权知识产权保护, 而意大利则给予16小时的优先版权保护。
区别对待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一是对于只包含新闻事实要素的时事新闻, 转载和摘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 可以不向其支付报酬, 但是应注明作者名称和出处。因为这类时事新闻体现出的独创性相对较低, 而是更多地反映现实情况, 但是作者在采写过程中也付出了智力和体力劳动, 而且此类的独家消息也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 所以应该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但可以将财产权利放轻, 更多保护人身权利部分, 这样既能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 又能促进新闻信息的传播。二是对于其他独创性更高的时事新闻, 除了应该注明作者名称和出处外, 还应向其支付报酬, 但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的除外。这类时事新闻更多地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智慧, 也更具有作者的个性特征, 是作者人格的一种延伸, 理应得到《著作权法》更为严格的保护。三是公告性新闻尽量排除在《著作权法》保护之外。由于我国媒体作为“党和国家耳目喉舌”的特殊性质, 其不仅具有商业性质, 更具有政治意味。我国新闻媒体不仅承担着新闻报道任务, 也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的政治宣传任务。因此, 公告性时事新闻属于我国政治宣传的特殊需要, 并不适合本文探讨的在媒介产业化背景下的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 特殊问题应特殊对待。
完善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本文前面已经分析过, 我国《著作权法》在对大众媒体刊登的作品进行合理使用的规定时, 条款之间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这就容易导致纠纷发生时各方参照不同的条款进行辩解, 各有各的道理, 形成法律尴尬。所以, 《著作权法》对大众媒体上刊登的作品的合理使用规定还须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迁:《著作权法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黄晓钟:《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周安平、黄小栩:《论当前我国新闻著作权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新闻界》, 2006 (2) 。
[4].吴骞:《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运营》, 《新闻与写作》, 2003 (7) 。
[5].《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1年版。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2年版。
[7].《关于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2000年版。
【时事新闻案例论文】推荐阅读:
时事新闻07-03
政治时事新闻12-15
校园时事新闻10-01
时事新闻采编技巧08-28
时事新闻评述范文08-12
时事新闻思想汇报10-23
共享单车时事新闻评论07-12
1月18日国内外时事新闻12-15
国考时事政治:2018年9月29日国内、国外时事新闻热点汇总01-21
2023年12月国际时事政治新闻最新汇总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