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2024-05-29

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通用12篇)

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

在阅读教学中, 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效果欠佳;有的教师在阅读课上感到无从下手, 阅读教学成为令教师头疼的问题。另外, 学生在阅读课堂上, 因为没有教师必要的、有效的教学指导, 缺乏探索、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 逐渐失去阅读兴趣, 害怕做阅读题, 造成在中招阅读理解题中失分较多。那么,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大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背景下, 如何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教学的体会。

一、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弊端

1.有的老师特“喜欢”阅读部分的教学, 认为这样老师可以在讲台上淋漓尽致地讲语法、逐字翻译, 体现所谓老师的“价值”。殊不知, 这种教学, 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这种教学下, 只能盲目地去接受, 而不会去认真地思考, 更谈不上新课改提倡地去实践、去参与、和师生进行合作与交流。这样天长日久, 学生会逐渐失去阅读兴趣, 讨厌上阅读课, 害怕做阅读题。

2.有的老师认为阅读就是多读文章, 于是随便找些文章让学生去读、去写, 从不考虑在适当的时候找些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文章, 让学生去读, 导致有时文章太难,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从而逐渐形成依赖教师告知答案的一种不良习惯, 这样, 虽然学生文章读的不少, 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也不少, 碰到同篇文章可能会得分, 但阅读能力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构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方式

1.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阅读课上, 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充分了解、运用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阅读课上,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任务与活动, 多参与、多实践,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文章信息的能力。把平时的阅读教学当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练兵场”。

2.每单元阅读教学导入要新颖、多样, 让学生有兴趣去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拿到一篇文章, 教师首先要充分挖掘其趣味性, 唤起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产生共鸣, 刺激学生以最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阅读课堂之中。如可借助幻灯片、影音资料来展示跟阅读文章有关的图片或声音。让学生由体验栩栩如生的图片或声音, 自然地过渡到体验文章, 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结合单元知识重点, 在阅读教学中突出重点, 达到巩固知识与提高阅读能力的双重功效。如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 6单元重点是定语从句, 讲Section A 3a时, 可让学生先通读短文, 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定语从句归纳文章的主要信息, 学生补充定语从句的后半句。

4.以课本阅读内容为基础, 抓住时机, 确立单元主题, 有针对性地找相关文章作补充, 增加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做好课本阅读的延伸。如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 12主要讲一些风俗习惯、餐桌礼仪等, 教师可在学生熟悉课本有关内容后, 准备一些其他国家的礼仪的图片或文章, 如不同国家对时间、约会的态度、怎样到朋友家做客、怎样正确使用刀叉等。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 让学生相互交换阅读, 使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轻松愉快地阅读, 训练学生阅读、概括信息的能力, 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学生视野,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阅读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过程。

5.阅读中, 抓住文章的来龙去脉, 教师给出关键词, 巧设问题, 整体回顾文章内容或形象表演内容或分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训练学生捕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还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6.在阅读教学中, 以辩论课为形式, 以课本内容为辩论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辩论课上, 教师要把学生分成两组代表正反两方,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去阅读, 去理解、归纳信息,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让学生去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这样的阅读课上, 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7.课下, 教师要找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去读, 如科普文章、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教师要防止阅读题材的单一, 并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知识水平, 有针对性地多读、多练。如自己的学生害怕读议论文, 教师可在了解学生阅读水平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找议论文, 并对文章进行适当的增加或删减或改编, 以降低文章的难度, 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另外, 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 每节课或每周找篇英语笑话让学生阅读。在阅读中, 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书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词汇, 并有意识地做笔记, 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并增加词汇量的目的。

总之, 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教师如能在阅读教学中,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做到形象引入, 方法丰富, 有效延伸, 让学生变“厌读”为“悦读”, 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2

于注册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要让小学生有广泛的阅读,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阅读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指导兴趣评价习惯

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之说。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足见广泛阅读的益处。而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阅读教学,尤其是课外阅读,受到空前的重视。《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以开拓视野,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爱上阅读。因此,我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身心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1.巧设悬念,诱导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向他们推荐书目。有声有色的诗文朗诵,惟妙惟肖的精彩片段,生动有趣的作品梗概,每每讲到精彩之处又以一个蜻蜓点水,湖光掠影,浅尝辄止。孩子们听后往往是心驰神往,如饥似渴,究底不能而又欲速不达,真是一石溅起千层浪,要想知道详情,必须到书本里寻根究底。

2.榜样激励,引领阅读

首先,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的,他们想知道老师更多的事情,会刻意模仿老师的行为。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我经常寻找时机和学生谈自己上小学时是如何热爱读书的,而且只要有空闲时间,我总会手不释卷,给学生一种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心理暗示:“阅读非常有趣。”我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向学生诉说自己最近又读了哪些书,从中收获和体会到了什么,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

读欲望,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其次,我在班级里还定期举行阅读小明星的评选活动,并开设“明星讲坛”,让“阅读小明星”介绍自己阅读的书本及收获。时间长了,同学们有阅读到同一本书籍的情况,于是,我就相机让两人合作介绍,互相补充,或者介绍同一本书的同学进行PK,让小听众们评评谁的介绍精彩,谁的体会深刻。有时,我还对“阅读小明星”的“明星讲坛”事先进行干预,安排介绍同类或是同系列书籍的同学“同坛开讲”,以让学生对同系列的书籍有一个整体印象。这样一来,这些“阅读小明星”们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领军人物,这些孩子的成功激发着其他学生的阅读信心,班级形成了你争我敢的阅读氛围。

3.结合课文,拓展阅读

在学习课文时,有意识地拓展视野,使学生学完课文有“意犹未尽”之感,产生课外阅读的愿望。如在教授《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布置学生阅读《希腊神话故事》中与课文相关的章节;学完《一路花香》后,向学生推荐《中外寓言故事》学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引导学生到抗日战争中去了解更多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寻找自己的学习榜样„„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久而久之也自觉地对课外读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4、开展活动,提升阅读

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一些读书竞赛活动,如:一分钟成语接龙赛,寓言故事大赛,读书笔记展评会,阅读手抄报评比等。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学生更有了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冲动,阅读心理也从有意识的课外阅读转向无意识的课外阅读,又继续转向下意识的课外阅读,阅读视野逐渐从单一种类到了兼收并蓄,班级里再次掀起了课外阅读的新高潮。

二、教给方法、高效阅读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尤其重要。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1.摘录批注,注重积累。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

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2.不同体裁,不同读法

指导他们读短篇文章时,不同体裁的要有不同读法:读童话、寓言时,要侧重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读诗歌,则要重点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情境,读出像音乐一样美妙的声音来;读科技读物,要注意其应用价值和一些数据理论等。

总之,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3.既有精读,又有略读

精读法,就是对文章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也就是说在遇到经典文章的时候,在反复的朗读之后,要对所读文章认真体会,以理解所读的内容,并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而略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快速浏览,以了解其大致内容。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时候用,既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只有把精读和略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最需要的知识。

三、评价激励,养成习惯

学生的阅读世界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交流阅读成果和展示独特发现的需要。为了能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努力成为学生阅读的“知心人”,创设激励性的环境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我注重了利用学生园地、班级板报等阵地,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其次,通过开展阅读竞赛、读书笔记展览、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心得体会选编展和评比课外阅读积极分子及优秀课外阅读小组等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便使他们进一步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而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3

学生遇到语文阅读题,有畏惧情绪,感到束手无策,不会阅读;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速慢,读后无印象;答题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阅读失分多,享受不到阅读的快乐,容易丧失阅读兴趣。而教师没有运用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片面追求唯分数至上,语文的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精剖细析上,停留在对文本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的“肢解”。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对学生深入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引导他们在阅读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1. 要传授给学生语文阅读方法。教师对文本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文本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 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所表现的性格特征,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情感;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或引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或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题型和答题技巧,形成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3. 要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教师可以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在疑惑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学习,老师则适当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欣赏、体验、实践的能力。

4. 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容、情感,多激励、多赏识、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浅谈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4

一、多读多写, 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感知课文内容、思想内涵;精读课文, 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 走出文本, 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由读渐到写是一个过程, 这里说的“写”是指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 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 这并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帮助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 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 兴趣的激发是阅读课堂教学的关键,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以教材为突破口, 找准聚集点, 捕捉契机, 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并把学生引入情景,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萌发求知欲, 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教学, 比如对比白鹅和鸭的步调, 通过和大家一起观看鸭、鹅走路的录像, 同学们一下子就能看出鹅的从容、鸭的急促不安。借此机会, 教师充分利用这活跃的气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和活动的动作, 学生有的说了外形, 有的说了步态、叫声、吃相, 有的还能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等, 随后让学生写一写, 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 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 教师不布置读写任务, 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 捕捉信息, 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稳步上升。

二、教给要领, 自学成法

(一) 强调预习, 重教要领

预习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于是, 我力求上好预习引导课, 教给学生预习要领: (1) 熟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边读边想, 读后能正确地复述课文的重要内容; (3) 要借助字典认字, 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 让学生按上述预习要领学习课文, 当学生熟读课文, 说出课文重要内容, 并借助字典认字, 明确重点词语, 把不理解的句子找出来以后, 再让学生反思刚才的学习历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要领和步骤。这样, 在课堂上再指导学生阅读三篇或四篇课文, 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预习要领和步骤。

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 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 而且学生通过预习还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使阅读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 教好精读课文, 自学略读课文

阅读课本是按单元分组编写的, 教师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以精读带略读, 以课内带课外, 以一篇带多篇, 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 使学生逐渐掌握独立阅读的本领。因此, 要上好精读课, 教给学生读书要领很重要。

三、敢于质疑, 深入探究

(一) 从课题入手, 提出质疑,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天生就充满好奇, 许多课文的课题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然后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探究, 这样学生既乐于参与, 又能较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 教师板书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读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是谁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之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并探究问题。

(二) 引导学生找出理解的难点, 提出质疑, 再进行自主阅读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阅读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质疑, 引发思考。作为教师———阅读引导者, 需设法让学生边读边思, 产生疑问。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自主解答。这样持之以恒的教学, 学生就能逐渐学会提问题, 学会自主探究。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突出重点, 抓住难点, 启发学生质疑解难。例如, 教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自然之道》, 在学到“我们”看见嘲鸫啄太平洋绿龟时, “我们”很着急而向导却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出疑问:为什么向导能这么平静, 还说出那样的话?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 联系上文去思考, 再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感悟什么是“自然之道”。由此可见, 通过对课文难点的质疑, 引导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理解、感悟语言及内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下面就结合我教学《红领巾真好》一课来谈谈体会。

一、亲近文本,读中感悟。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低年级学生生活体验少,识字少,独立阅读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度引领。《红领巾真好》一课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告诉孩子们,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我先谈话导入激起学生阅读的的兴趣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小动物的图片,大家想看吗?(出示课件)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可爱又美丽的小动物,他们不但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更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闭上眼睛,听听是什么?睁开眼睛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文中的内容。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美美地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味,了解诗的内容。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当然学生是感性的,读的同时他会有不同的感受。课题中的红领巾指谁呀?一大清早,少先队员们去做什么呢?谁愿意来读读课文,来展示一下你的读书能力。我通过朗读指导,孩子们读的绘声绘色。读出了小鸟的快乐,读出了少先队员对小鸟的爱和小鸟对少先队员的欢迎,一幅小鸟依人的和谐画面浮现眼前,相信编者的编写目的也已初见端倪。

二、知识引领,读中生情。

听树林里越来越热闹了。(听课件中的鸟叫声)小鸟们在忙些什么呢!小鸟们在忙着捉害虫。你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这是一只活跃的小鸟,这是一只机灵的小鸟。(可爱的、勤劳的、不知疲倦的等等)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师飞进孩子们中间问:小鸟,小鸟,你快乐吗?生:我很快乐。师:小鸟,你累吗? 生:我不累。师:你的羽毛都湿了,为什么脸上还挂着笑脸? 生:我要保护翠绿的树苗。我引导学生弄清树苗—小鸟—红领巾之间的关系。鸟类是人们的朋友,保护树苗就是造福人类,少先队员保护鸟儿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三、生生交流,升华主题。

我们应怎样保护动物?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哗然一片,学生充分自由交流,汇报收集的资料,谈这节课的收获,设想今后的打算。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6

一、读的方面

读好课文内容是做好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在读的方面我让学生运用三种方法的读。

(一)略读。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这样的文章采用略读法。略读课文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从内容上说,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

2.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留够时间,课堂上让学生有充足的自读时间,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比如,《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篇幅长、故事性较强的略读课文。我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书三至五分钟,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一些术语的理解;然后提出问题“文章写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引导学生再次初读,放手让学生概括。当学生把雨来的几件事找出来之后,让学生深入阅读,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面对敌人,雨来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引导学生做自读笔记,抓住雨来的做法,语言和心理活动,体会雨来与敌人英勇、顽强、机智地作斗争的英雄品质。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的认识。”学生在一次次阅读中,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精读。对课文中某些重点段落应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这时的阅读应该采用精读法。进行这样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读对,读懂,弄清课文写什么,逐段读说段意。基本说清多数段落谁干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整体读说大意,大体说清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景等要素。然后,再完成上面任务之后,让学生继续读,这时就要求学生读顺,熟读,了解为何写?理解积累重点句群,重点词或典型段落,体会文章的情感或人物的特点。再利用文后的要求,以“你最喜欢什么?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地方让你心灵有一定的震撼……”切入或展开,感悟重点句段,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了很多优美的句子、段落和词语。比如,《荷塘旧事》中,在自己处在危险之前,危险之中,危险之后,自己的心情变化过程。之前的满不在乎,骄傲,之中的不可名状的恐惧,之后的后悔和感激。通过这一系列的读和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感情波动,感受到城乡差别,乡村的淳朴和善良。

(三)默读。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例如,小学六年级《第一只笔》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中求学上进的少年和辛勤劳作的母亲围绕一支钢笔展开的故事。精细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身同感受,读来令人心酸。这样的课文就应该让学生采用默读法,需要每位学生沉下心来静静地读,并认真加以感受体会。我给学生适宜的读书情境,不允许学生齐读,也不允许高声读,这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用心体会出母亲和孩子那种心情,那种为别人着想和为别人分担责任的行为。在读的过程中,心情随着主人公的心情变化而变化,从而也教育了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家人,也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一次升华,培养了学生的素养,提高了写作能力。

二、问的方面

在提出问题方面我做到以下三点:

(一)兴趣提问。我把所学的知识变成与生活有关的事情,利用做游戏来吸引学生,用生动的故事把同学带到书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到学习中。比如,《荷塘旧事》这一课,我先问同学,“你们夏天炎热时最想干什么呢?在水中你们爱玩什么游戏呢?”有游泳呀,有打水仗……学生发言积极,说出自己的童年小事。同时,我也把微笑带进了课堂,把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都奉献给学生。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提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给予鼓励。

(二)有目的的问。我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

1.看题目。如,学习《特殊的作业》一课,问:(1)什么作业是特殊的作业?(2)这样特殊的作业怎样完成的?(3)文章的结果又如何呢?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找中心句。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中心句:总理的生活如此简朴,工作如此劳苦,总理的生活环境怎样?工作又是怎样的?可以看出总理是怎样的一个人?

3.作比较。如,《别饿坏了我那匹马》一课我与残疾人的做法和表现,用比较的形式找出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特点和性情。对文章了解更加深刻。

(三)问题延伸。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现在我打破了旧思想,在学生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穷人》一课中,结尾桑娜拉开帐子,将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桑娜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回去后叙写故事。第二天,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级中展示,收获自己的成功喜悦。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不断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学习经验,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越上越有趣有效,我们的学生才会从教学中更加获得新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成为时代的建设者,成为现代社会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 辽宁省北票市东官营镇中心小学)

浅谈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7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吃透教材,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

1. 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 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 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 只有做到文本细读, 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 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 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 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 教师要细读文本, 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 因文而异, 因情而异, 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 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 并形成自己的教路, 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1. 静思默想, 酝酿情感

在阅读中,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 慢慢地读, 静静地读, 边读边思考, 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 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 待明白后, 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 沉浸于文本之中, 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 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 进而产生独特的体验。

2. 读书如见, 感同身受

自古以来, 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 嘴巴读出来, 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 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 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 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 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

3. 技巧指导, 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 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 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 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 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除了课前悉心准备, 课堂上有效指导外, 课余, 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 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 获得满足感, 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 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 “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8

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难,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其他能力。课标还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能力等。这种综合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是独立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课标提出的每一条阅读教学目标,都需要我们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认真学习领会,认真贯彻执行,绝不能只关注本年段的目标。

这种语文教学每天都“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削弱了孩子的阅读需求,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也是学生厌恶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阅读教学首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怎样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1. 加强朗读训练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朗读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张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要辅之以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将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朗读训练主要有两条途径:(1)教师范读“激情”—师生小结“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2)学生尝试“激情”—师生矫正“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这里的“情”,指的是课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自然段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所蕴含的感情。

2. 恰当的鼓励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动、感受带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如在教学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先让学生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然后才能入情入境地读,抒发自己的情感。具体朗读时,教师给予学生适时的评价:“你敢于站起来朗读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你读得真甜美”“你会读好的,相信你能行”“你简直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讲家!”……这样的评价语,往往让学生心花怒放,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真正做到了自己与作者、与文本融为一体。

3. 小学阅读教学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

小学阅读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是融多方面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训练,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师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不随意提高阅读的门槛,不人为地设置阅读的障碍,相信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正确、精心引领下,是可以逐步建立信心,激发阅读欲望和兴趣的。

二、阅读教学应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氛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太阳》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的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这位教师还让学生组织了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把握文章脉络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脉络,是作者构思文章的顺序。

从教学上讲,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之前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构思特点,那么,就可以驾驭教材,并根据文章的脉络进行阅读教学。从学生来讲,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初步摸清了作者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就会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也就会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放思维发展的质疑点,培养阅读能力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检查预习效果,进行总结评比,久而久之,熟能生巧,阅读能力自然形成。

2. 培养学生细读深究的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每篇课文都要求多读,并带着问题读,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其次,要教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着重解释,让学生知道只有用词准确,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 让学生依据文章的内容想象情景,创设情境,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 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材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阅读。

5. 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词汇,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要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投入学习精力,更能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无论如何阅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问题”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摘要:<正>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环节。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乐霞.语文教学“读”领风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王新民.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J].中国:东盟博览,2013.

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9

首先, 强调运用优美的语言美化生活, 进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比如《桂林山水》中“用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呀”, 三个优美动听的排比句, 先描写丽江的水, 再用“桂林的山水真奇呀, 桂林的山真秀啊, 桂林的上真险啊”, 来个华丽词句组成排比句, 描绘桂林的山, 最后把山水人结合起来, 运动、呼吸, 碧波荡漾;像人在画中游的, 彩虹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美好的向往和无穷的回味。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头脑中浮现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对这些优美文字的讲解, 可使学生的精神为之振奋;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爱美情趣。内心世界得到巨大冲击和净化。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比喻句排比句, 联想等修辞手法, 进行习作练习。这样可使学生在随后写作《可爱的家乡》, 《可爱的校园》等文章时, 都能用优美简练的文字把事物的特点描绘出来。为加深记忆, 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古迹、游景点, 让学生现场作文, 以达到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 起到引人入胜, 美化生活的作用。

其次, 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运用动听的词句描写场景, 借景抒情, 催发素质教育的萌芽。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运用动听的语言描绘场景, 能够借景抒情, 如:白居易在《暮江吟》中用短短四句动听的语句, 对深秋行加以描写, 那夕阳倒映在江面上, 映红了半个江面, 青翠的草色再映在里面, 江面上红绿相映, 露水凝结在草上, 在珍珠似的月色下闪闪发亮。那宁静的夜色给人留下“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美好印象。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首诗时要抓住这些优美质朴的语言讲深讲透, 读懂诗句, 理解其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和欣赏,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使其产生努力学习丰富知识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使学生想学、乐学, 产生对素质教育的强烈渴望

第三, 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运用华丽的诗篇, 回味过去, 描绘未来, 以激发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讲解《狱中联欢》时, 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对于理解对联至关重要, 我就把当时我党地下工作者的为了全国的胜利, 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国民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革命者们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对胜利充满的乐观主义精神都要通过电影片段、视频等手段让孩子们了解, 然后再抓住对联中, 语言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 引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渣滓洞监狱中, “洞中才数月, 世上已千年”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革命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还有南宋诗人叶绍翁, 《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描写同大地回春相联系, 讲清时代背景, 说明这些华丽诗句的原意和现实意义, 让学生在体会课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的基础上, 理解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巧妙的斗争艺术, 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学习时光, 奋发向上, 形成尊师守纪。勤学多思的良好学风, 对素质教育产生认知, 感知和浓厚的兴趣。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巧妙运用优美动听的语言美化学生的心灵, 传播崇高的风尚, 就一定能使学生对素质教育有新的认识。把素质教育渗透于实践, 就一定能敞开素质教育的窗口, 使其发扬光大。

摘要:语言, 是人类心灵的窗口, 学生时代正是每个学生学文字学语言的关键阶段, 要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优美动听的语言, 帮助学生开启素质教育的良好开端, 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渗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中, 在强调阅读教学的基础上, 重视语言教学,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配合恰当的肢体语言来引导,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非常必要的。

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10

一、烘托阅读气氛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采用恰当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参与阅读, 还能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 领悟阅读真谛。例如, 热情洋溢的导语, 会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 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深化主题的总结语, 会使学生对课外的链接阅读产生新的欲望;课堂中协调自然的过渡语, 会让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紧密联系。整节课中, 教师都用合理的语言牵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再如, 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 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异国风光感受不会很深刻, 旅行经验不足, 阅读描写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风景的文章会感到生涩。这时,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这座水上城市的风光片, 并事先提出相关问题:“请你认真观看此风光片, 并至少记住其中三种事物, 说给大家听。”视频资料直观丰富, 学生带着任务观看更是兴趣盎然。然后, 在学生回答完自己所记住的相关事物之后很快就能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因为风光篇中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与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大致吻合。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做了良好的铺垫, 对后续深入剖析作品, 挖掘作者创作时的匠心, 唤起学生的情思, 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享受阅读过程

阅读具有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施加影响, 进行涵养化育的功能, 使思维活动与情感活动会同时并发。所以, 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恰当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点, 在学生与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中触发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 启动情感。

给学生一点启示, 像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即可。例如, 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每个学生的情感就会荡漾起微波, 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 形成一种期盼, 期待着故事将怎样发生, 将怎样一步步进展。

2. 抓住情感。

儿童的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下很容易发生变化, 可以是“生成———发展———稳定”, 也可以是“生成———淡化———泯灭”。例如, 教学《乡下人家》一课,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乡村景色的优雅、清丽;乡村生活的宁静、舒适。此时, 教师就要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 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你的感受都是通过哪些词句体验到的?在相关的语句后面做上批注, 也可以画几幅画展示你见到的美景。”然后教师再让学生配乐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 强化阅读感受, 深刻体验文字的魅力。这样, 教师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拨动了他们的心弦, 更能通过感受、理解、欣赏、体验促使学生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3. 张扬情感。

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的信息上。学生的阅读潜能是无限的, 教师应调动学生想象, 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例如, 在学生对乡下人家怡然自得的生活有了初步体验之后, 让学生小组交流:“乡村雅致的景色举不胜举, 请你大胆发挥想象, 想一想, 还有哪些美景作者没有一一列举, 还有哪些人物或者动物的快乐生活作者没有告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在全班读一读, 或者开展一次以“诗意乡村”为主题的诵读比赛等等。这样, 学生的阅读会走向更高的境界。

三、重视个性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多元化、开放性的理解, 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 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 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当然, 多元解读并不是可以不讲原则、不讲主导倾向地随着自己的感觉和意愿去解读, 而是着眼于教材的整体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例如, 教学《去年的树》, 为深化主题,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童话, 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体会到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有的说:“我体会到乱砍滥伐树木, 是破坏环境的行为, 我们要保护环境。”有的说:“我体会到砍树的人很可恶, 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 也破坏了树木和鸟儿的友谊。”有的说:“我体会到了树木很伟大, 为了人们能点燃油灯, 宁可牺牲自己。”有的说:“我体会到鸟儿很真诚, 它因为答应了再次给树木唱歌, 即使历尽艰辛, 也非找到不可。”实际上, 细读文本我们就不难理解, 在这里作者采用了白描的写法, 在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这个主旨, 在平淡的语言中浸含着一种对深挚透明的美好情谊的赞美。所以, 针对前面学生的观点, 教师要在加以分析明辨之后才能给予肯定。

四、引领深度探究

1. 品读精准的词语。

学生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 以至咬文嚼字, 都是阅读过程所必需的。传神的词语, 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教学《触摸春天》时,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真是一个奇迹”!一个“拢”字, 内涵万千, 饱含着安静对小生命的怜惜, 饱含着安静对光明的向往, 饱含着安静对奇遇的惊喜……也许学生的思维会延伸到教师都不可预知的远方, 他们的体验可能会更加深刻、更加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带给学生无穷的阅读乐趣。

2. 玩味优美的句子。

如教学《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这两段文字时, 让学生看画面读课文, 听曲子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当时画面, 甚至是熟读成诵, 去感受桂林美景,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3. 总结阅读经验。

学生的研读告一段落,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技巧、文本的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 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写作水平。

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存在的问题

我从事了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听了许许多多教师的公开课,发现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环节设计诸多读的训练,而且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等,但整节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在读中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导,如引导学生用什么语气读,语速快还是慢,语调要高昂还是低沉等,导致学生朗读时缺乏目的性,结果朗读时心不在焉,好像是老师叫我读我就读,应付了事,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读的时间严重不足。

因为语文课一节只有40分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怕完成不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怕朗读占用太多的时间,因此采用以讲代读的方式,在学生未充分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急匆匆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将”和“相”分别指谁?(2)文中讲了哪几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是,教师让学生读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像这样长的课文,学生读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

3.师生点评不到位。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评价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发表意见。评价还要使学生正视自己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进步。但是现实教学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经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哪位同学来评评他刚才读得好不好?”在听课中,经常听到这样简单的回答:“好,不好。”很少有学生能说出好在哪里或不足在什么地方。有的老师则直接点评:这位学生读得真棒。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评价朗读效果,根本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4.没有兼顾各种层次水平的学生。

为了上好公开课,有的教师课前就挑出部分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课上就盯住这几个学生来读,大部分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当听众,没有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违背教育规律,又导致全班的朗读能力不能提高。

二、朗读指导的策略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做到有目的地读,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而且要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导。因为朗读方法的指导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朗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读。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采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教学方法,把朗读与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过这一课的教师都知道,文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难以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也许各位教师指导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我认为利用“体验有回旋”这一方法教学最后两段是非常好的。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后读出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板书设计,再次回顾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劳苦及生活的简朴,而后发问: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让他们来朗读最后两段;接着再次发问:总理只是一夜这样劳苦地工作吗?让学生把搜集到的信息拿来,让学生全面、细致地交流交流,我作适当补充,让学生再次朗读,此时学生虽然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已经有进一步的升华,但我认为读得不够体现情感,抒情不到位,声音不洪亮,语速过急,像是为朗读而朗读;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周总理与中国历代的领导人相比、与世界各国的总理相比,他的所作所为难道不值得人们崇敬吗?作者想把他一夜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人民说,同学们,你们也想把他的事迹向全世界人民说吗?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这种对总理无比崇敬之情再次放声的读给全世界人民听。这样的教学既能体现新课标以“读”为主的目标,又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的中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朗读氛围。

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朗读要用感情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创设朗读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利用导语,利用范读,利用多媒体课件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朗读情境。现在我校基本实现班班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声音、动画等效果,对学生很快进入朗读情境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在教学《下雪啦》指导朗读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自己收集到的图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制作成动态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让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激发对朗读的兴趣,真正把“要我读”转化成“我要读”。

此外,朗读指导还有许多方法,如教师示范性朗读、教师引读、师生对读……只要我们用心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英语阅读教学点滴谈 篇12

教学目标应该分层次、具体化,而不是空泛、笼统的。 因此,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应运用具体、明确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增强目标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例如:

1. 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 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某种阅读技能成为可能。

二、恰当处理词汇集中分散结合

词汇教学要把握好一个“度”。完全不教和全部都教都是不可取的。哪些教哪些不教要依据课标中的相应级别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而定,并非一节课出现多少就要求教多少;老师可先重点处理语篇中的核心词汇,如:说明主题的关键词、有可能影响学生语篇意义理解的生词等,数量一般在5个左右;词汇教学应本着感知和理解词义先行、直接式与间接式结合、集中式和分散式结合的原则,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如:如何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 理解生词的含义,而不只是老师不厌其烦地领读。此外,还应注意:提前教全部生词对阅读语篇没有什么意义,它会使学生失去猜测词义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词汇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巧设问题激发加强文本挖掘

对语篇需从两个方面去关注:意义方面和语言本身(语言知识和语篇结构)(Focus on meaning &Focus on language)具体的认知内容包括:主要观点;内容主线(细节信息);寻找段落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引入相关知识;篇章结构。阅读教学特别需要老师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在理解语篇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学习和对篇章结构的分析、把握。由于阅读理解是以阅读的方式对文本的解读,每个读者都会基于自身的经验和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老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文本。

四、关注阅读策略促进技能形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从一定程度上说,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是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阅读策略和方法的阅读学习过程。大量研究表明,掌握和熟练运用阅读策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程标准提出,要“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初二下学期开始出现的Reading,每篇前都有一个“reading strategies”,明确指出了阅读某一语篇要采用的有效阅读策略。要实现对学生策略知识的有效指导,老师就要帮助学生认知和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如:针对何种题材的文章,达到何种目的时采用略读,找读等方法。就能帮助学生实现由“学读”到 “会读”再到“乐读” 的转变,从而实现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五、注重过程扎实

确保教学实效阅读过程就是理解过程(王才仁1999), 即:学生输入、吸收、内化、输出的过程。很多老师在阅读课的设计中,都采用了“PWP”的划分方式,即: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pre-reading是激趣、 驱动环节。对于教材中的多数阅读文本,学生是感兴趣的, 教师无需进行过多的读前“开导”。导入活动设计一定要简约,过多的“预备动作”会消磨学生的心力,降低阅读的期待。while-reading是核心环节,需精雕细刻。While-reading至少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充分获得信息(主旨大意和具体信息等),这是主要目标;二是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知识;三是理解文本的篇章结构。这一过程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的。时间的长短受语篇的长度、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阅读任务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老师在备课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考虑以上诸因素,依据课标的相应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对给学生的阅读时间进行科学预测,合理安排,灵活调整,让学生真正有时间去感受信息,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人”。

六、有效整合资源实践阅读策略

高中英语教材,可谓百科大全,有天文地理、古今人物、自然科学、人情风貌,还有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如此丰富的阅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作为探索,可以在研究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按体裁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据此制定长、短期的阅读教学计划,例如:某一时期以记叙文体为主,某一时期以应用文体为主,针对不同的体裁,结合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使阅读具有更强的目的指向性,使学生在完成某类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上一篇: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下一篇:体育教学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