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点滴体会

2024-05-30

音乐教学点滴体会(精选12篇)

音乐教学点滴体会 篇1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使同学们的歌声更美妙动听?总结本人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广泛选曲, 激发兴趣

教科书上的歌曲是一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但有它时代的局限性, 现在的初中生听起来很陌生, 离他们生活太远, 音乐课上他们无精打采地动着嘴皮子唱歌。我本着基于教学, 突破教材的原则, 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让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进入了我的音乐课堂, 大大激发了学生歌唱的兴趣。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祖国颂歌》这一单元时, 我将阿尔法演唱的《热爱》、徐子崴的《中国之最》引入了课堂。《热爱》是一首由国内享有“金牌童星制作人”之称的音乐人陈爽作词作曲, 著名童星阿尔法担任主唱的主旋律爱国歌曲。该歌曲旋律流畅, 节奏动感, 恢弘大气。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通过阿尔法深情的演唱, 使得这首主旋律歌曲更加富有感染力, 深受少年儿童喜爱, 学习兴趣高涨。

二、新颖导入, 引发热情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最自然、最精彩的开端, 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歌唱课中导入更为重要, 上课时, 我总是绞尽脑汁地设计新颖的方式, 充分引发学生歌唱的热情。

如学唱七年级上册江苏民歌《茉莉花》时, 我先让学生欣赏家乡江苏省徐州市贾汪的美景图, 如督公湖、茱萸寺等, 继而谈到家乡的万亩桃园——被誉为“淮海第一生态园”, 每年四月份盛开的桃花漫山遍野, 朵朵桃花艳丽妩媚、婀娜多姿。为了抒发对桃花的喜爱之情, 我声情并茂地演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桃花谣》。同学们听着老师优美的歌声, 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一是因为这首歌是老师作词作曲, 二是因为它描绘的是身边的景物, 三是因为这首《桃花谣》是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改编的, 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很想学唱。于是我就自然引入了本课歌曲《茉莉花》的学唱。

三、动情范唱, 诱发激情

在歌唱教学中, 范唱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情感的范唱是通过人声传递的审美情感, 它比其他艺术手段更直观和具体, 能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更能诱发学生歌唱的激情。我把音乐课看做是演出的舞台, 从不吝啬自己的歌声, 只要是课上需要, 我都会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范唱, 这么多年下来, 带来了很好的课堂效应。

在学唱歌曲《送别》时, 我深情的演唱很快把同学们带入了歌曲意境。在欣赏银屏之歌时, 我表演的《枉凝眉》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及赞叹。我心里很高兴, 不仅仅是这堂课吸引了学生, 诱发了学习激情,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四、科学处理, 唱出心声

在初中歌唱教学中, 学生学会唱一首歌曲并不难, 难的是怎样把歌唱得更动听, 更有情。在长期的歌唱教学中, 我注重在感悟、体验情感的同时加强歌唱技能的训练。“情乃歌之魂, 歌系情之本”。歌有真情, 自成高格;情技合拍, 美感顿生。要想让同学们的歌声更动听, 我很注重引导学生对情感的处理。可以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 对歌曲进行速度、力度、表情术语以及乐谱上标各种记号的处理;也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歌词内容, 感受歌曲内涵, 用心来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

新课标中的“自然地歌唱”绝不是指没有技巧地歌唱, 歌唱教学在重视情感的同时, 一定要对声音质量有要求。平时教学中, 我送给学生五个字, 即“钩” (钩着头皮唱, 也就是唱歌的姿势) “放” (张嘴放肚子, 也就是歌唱的呼吸) “凉” (找到凉的感觉, 也就是口腔的打开) “挺” (挺起腰椎, 也就是找到发声的位置) “说” (唱歌咬字时像朗诵, 怎么说就怎么唱) 每堂课都进行5~10分钟发声训练, 由于学生兴趣很高, 参与积极, 歌唱水平进步很快。

五、提供舞台, 大胆展示

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潜能,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每堂唱歌课我都留有5分钟表演时间, 或每学期抽出两堂课举行赛歌活动。第X届“唱响英才”X班专场赛歌活动连续开展八届了。在施教的班级, 每学期开展两次。每个班级选好主持人、评委, 学生自报曲目, 分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他们都非常期待上唱歌课, 尤其是喜爱唱歌的学生更是热情高涨。

总之, 在上唱歌课时, 只有努力让学生做到爱唱 (富有兴趣和激情) , 会唱 (富有感情和方法) , 敢唱 (富有热情、敢于表演) , 我们的初中歌唱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音乐教学点滴体会 篇2

万艳霞

汉语拼音的学习对我们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识字的基础,是学习语文的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尤其在当今经济腾飞的新时代,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也需要汉语拼音。因此,学好汉语拼音将受益终生。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兴趣是学好某种知识,掌握某种技能的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某种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的学习就会在一种愉快的状态下进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学起来也就会全神贯注,特别投入,学习就会产生好的效果。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入学前,好多家长都可能教孩子一些常用汉字和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但很少有家长领孩子进入拼音这块园地。为了让学生对拼音学习产生兴趣。我在教学之前,做了积极的准备工作,根据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带着《世界童话故事》拼音读物走进课堂。用富有情感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动作,给学生讲了《太阳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姑娘》等童话故事,学生听得很入迷。我问:“你们喜欢这些故事吗?”学生们大声回答:“喜欢。”我又说:“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讲也讲不完,还是你们自己读吧!”有的学生着急了,说:“我们不认识字啊?”我赶紧说:“这本书是有拼音的,大家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就可以读故事书了,还可以编故事,写文章呢!”学生们情绪高涨,说:“快教我们学拼音吧!”于是我开始了拼音教学的第一课。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

二、运用多种方法教拼音1.声情并茂读拼音。

读是汉语拼音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读得好,记得牢,才能顺利通过识字这一环,为学好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教学中我总是借助图画让学生感悟字母的发音,如教学单音母a时,先出示图画,让学生说说图上的内容,使学生理解a的音是小姑娘张大嘴巴,从喉咙里发生出来的。教师示范读a,请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口型,然后再体会发音要领,最后师生表演医生给小姑娘看病,同桌相互扮演医生看病练习发a的音。教a的四声也结合图体会,一声平,一辆小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奔跑,告诉学生读一声时,声调要平直;二声扬,小汽车向坡上爬,表示读二声时,声调逐渐升高;三声拐弯,小汽车先向下开,转弯向坡上爬,表示声调先下再上;四声降,小汽车直向山坡下开去,表示声调向下去。训练a的四声读法,我一边讲解,一边示范领读,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模仿练读。教师借助自然,逼真和恰到好处的表情和姿态手势等体态语言,来加强表现力,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认认真真写拼音。

写好拼音是学好拼音的关键一环,同时为今后的写字打下基础。书写前要做好准备,如:让学生分清左右,认四线三格,认识左斜(/)右斜(\),左半圆(),右半圆(),左弯竖(),右弯竖(),竖右弯(),竖左弯()等基本笔画;指导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书写姿势,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如教ɑ的写法时,教师先告诉学生应写在四线三格的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然后领着学生书空练习,再让学生说说写法,怎样写好看,教师要提示左半圆要写得圆,不要写成细长或扁宽,不能看一笔写一笔,要先记住字母的形体再书写。我巡回指导,最后表扬展示写的好的,对写的不匀称的个别辅导,让他们正确书写。

3.巧妙方法记拼音。

低年级儿童记得快,忘得更快,我采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帮助他们学拼音。①游戏记忆法:我让学生亲手制作字母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帮助记忆。如拿“i”卡片的同学找到拿“u”卡片的朋友,就可以组成iu和ui;拿“i”卡的同学还可以找到拿“e”卡的朋友,组成ie和ei„„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e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记忆,不仅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还增强了趣味性。②表演对比记忆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形近、易混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形体,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对比记忆,加之表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b—d两个声母,学生很易混,我就让两个同学盘腿相对而坐,让学生观察他们盘腿的样子就像b—d,再让学生分辨b—d半圆的方向,使学生记忆犹新。③编顺口溜记忆法:对于声母中几组易混的字母我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如b—d可记:正六(6)b,反六(6)d;p—q记:正九(9)q,反九(9)p;n—m—h记,一个门洞n,两个门洞m,一把椅子h.j—q—x与ü相拼的规律我也编了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马上就脱帽。这种方法学生愿意记,记得牢。④实物直观操作法。如学了声母b与ā相拼bā,拿出8支小棒,8支粉笔让学生边数边拼读记忆;b与ǐ相拼bǐ,可让学生认识各种笔(铅笔、粉笔、圆珠笔等)。

当然,以上各种方法是互相补充,可交替使用,课下带领学生做游戏,请学生用拼音说出游戏名称,比如:bá hé。玩丢手绢的游戏时,被抓的可背顺口溜或背声母或韵母,这样既巩固了课上所学知识,又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利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悟,使汉语拼音形象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4.读写结合用拼音。

学拼音是为了用,只会读不会写,只会写不会读,都不能使用自如,只有读写并进才会相得益彰。学完声母、韵母、整体认读章节后,我每次上课前几分钟,都进行读写训练,巩

固拼音。即:先出示图画或实物,写音节,再让学生把手中卡片上的音节与图画或实物对号入座,请学生齐读音节。我还充分利用活动课进行这方面训练,语文活动课上,我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音节写下来,读给同学们听,并评议谁写得多,读得准,声音洪亮,就给予表扬,并鼓励差的学生多努力。我及时把好的作品展示在拼音园地里,让大家欣赏、拼读,并给写得好的学生戴上小红花。同学们学练拼音的兴致可高了。

三、课外多练用得好一年级小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但口头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每天留给学生回家的任务是把当天学过的拼音读熟,读给家长听,再记住家长对学生读拼音的评价。第二天说给老师,从而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有针对性与各位家长联系,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夯实学生汉语拼音的基础,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阅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3

“从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正午的太阳为什么能测时间?梨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卫星为什么会上天等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真理和创造的欲望,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一、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

课题是教材资源的浓缩。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创设情境的良好习惯;弄清题目和课文的内在关系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思想,就能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会诱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细心读题目,品味其中的意思,抓住文眼思考,“读了题目,大家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田忌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和谁赛马?他为什么要赛马?他在什么时侯、什么地方赛马?他在赛马时出现什么状况?赛马的结果怎样?读过这篇课文,我们会有什么收获?这时我把所有问题全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自己预习时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恰好说明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主动探究,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可靠途径。

二、主动探究,读文设疑,把握内容

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语言文字、形成运用功能的重要源泉。由于生活经历、认知程度、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取的信息、提出的疑问也大不一样。学生在预习时能读懂一些内容和学会一些知识是自然的,但也会有不了解、不明白的知识存在,所以在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收获后,提出不了解的内容和知识,教师及时引导进行创新思维,使学生有所感悟和发现,就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创新。教学《镜泊湖奇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理解课题,自设悬念——镜泊湖为什么称为奇观?激发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问:“刚才读了课文,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发言:镜泊湖奇在哪里?镜泊湖真有那么好吗?……这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镜泊湖形成和传说的阅读,自己体会,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中,从而体会出镜泊湖之美。

三、学后激疑,掌握重点,解决问题

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学生随着对课文熟悉、理解程度的加深和思维的发展而不断发现新的信息,产生新的疑问,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就上述问题:镜泊湖奇在哪里?镜泊湖真有那么好吗?教师让学生多次朗读品味,想象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可以说是大自然的本色,没有雕琢、没有任何人工斧凿的痕迹,从而感悟出自然朴实的特点。再通过对句子和词语:峰峦叠起、如屏似壁、退避三舍、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理解,体会到这就是镜泊湖绮丽多变的特点,也就是对镜泊湖静态的描写。

无疑,学生们新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显示出他们的创新能力,但在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教师首先应具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必须尊重学生的疑问和发现

即使是那么的简单明了,那么的不着边际,又是那么的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灵活地调整教案,而不能嗤之以鼻或不屑一顾,甚至教不会就对学生挖苦。有的教师置学生的质疑于不顾,仍然按自己的设计组织教学,这种不尊重学生发现、不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师,变“我要学”为“要我学”的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创新欲望和学习需求,创新意识被扼杀于萌芽之中。

(二)教师必须重视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

初中音乐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4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体会作品内涵

音乐是富含情感的一门艺术,情感是音乐作品的生命,音乐作品给人的情感影响比其他艺术作品有力得多,它能在潜移默化中使作品的内涵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直达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音乐教育应紧紧把握情感原则,使其在情绪达到高潮时自然感悟作品的内在。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欣赏完整的歌曲,既可以消除学生因为孤立机械地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乏味心理,又可促使学生把握完整的作品内涵,增强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学唱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持久、兴味盎然地投入音乐学习中。

例如:《军民团结一家亲》这首舞剧选曲,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热爱红军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我并没有事先给学生介绍更多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通过让学生听赏,伴随着美妙独特的旋律,他们体会到了歌曲中所流露出的情感。结果,学生很快就被歌曲中那欢快、热烈的情绪所打动,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的节奏哼唱起来。显然学生已经进入了作品的内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也自然提高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学唱时投入了浓烈的情感,演唱的技巧也得到了提升,学习效果明显有所增强。

再如在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一组视频:美丽的大草原一望无际,蓝天下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着草,到处绿草鲜花……学生被这美丽的景色震撼了,此时伴随着优美的画面,响起了充满草原风情的歌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纷纷都被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染了,自然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他们模仿着、视唱着。接下来我趁热打铁,给学生分析了这首曲子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很快大家就都能比较准确、生动地演唱歌曲了。

教会学生演唱一首歌并非难事,重要的是怎样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得到心灵的滋润,受到艺术的感染。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一首歌前,首先要认真研究作品,深刻理解作品,充分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感悟。通过启发和点拨分析:这首歌曲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演唱?通过怎样的语气或动作表现?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好课前谋划,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恰当的诱导,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历和体验,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将音乐的情感性与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情入手,以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时时唤醒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追求。有了情感,才能感悟音乐,才能创造音乐;有了

教师为学生营造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驰骋,并不是由着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而是创设与作品要素相关联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去领会,从而有的放矢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同时,只有将学生置于听赏歌曲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给学生欣赏的机会,并适时点拨,才能让他们感受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使枯燥的音乐学习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成效。

二、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想象力,触发创新思维

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常识和浅显的音乐技能,其目的既不是造就一位歌唱高手,又不是造就一名演奏家,更重要的是要凭借具体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及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音乐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它宛如一把打开智慧宝藏的钥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因此,音乐教学在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型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践行者,音乐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一切单调、枯燥、令人生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氛围和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情感细腻,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音乐的感受总是喜欢借助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充分把握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将音乐教学与游戏、舞蹈、美术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抽象乏味的音乐概念、晦涩难懂的音乐原理和枯燥繁杂的技能训练,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之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从而将他们从课堂固定的座位上请出来,既动口、动手,又动脑、动心,轻松欢快地进入音乐世界,在愉快融洽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培养思维,更接受美的熏陶。如在教学“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传统的方法是只教“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样的说教对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很多学生依旧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内心感受,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感受、想象的音乐情境,从而让学生轻松理解了“拍子”的概念。首先,让学生理解声音的长短:如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其次,通过举出事例海关钟楼的钟声、电子钟秒针的跳动声和机械快摆表秒针跳动声分别类似于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它们的区别。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觉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声音,最后让学生用拍手、敲桌子等方式将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从而实现了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模仿的过渡。

总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感知音乐、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既使他们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原理,提升音乐素养,更使他们有所发展。

通用格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5

通用格教学的点滴体会

洛龙区第一小学

李延利

2007年6月14日

通用格教学的点滴体会

通用格式将汉字基本笔画、偏旁部首、汉字结构科学规范化的结构格,融合了传统习字格的精华,并结合现有习字格的特点,在传统的田字格,米字格的中间加上一个中宫,因其可临摹口字格、田字格、米字格和九宫格等习字格,故称“通用格”。

再进一学期的通用格教学中,使我感受到通用格用处之精妙,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在此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师多示范,生多观察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第一学期学写字时用的是口字格和田字格,第二学期来了一个大转折用通用格写字,学生们实有些不适应,原来写字比较好的学生作业区写得一塌糊涂,这是作为教师一定不要着急,需平心静气多做示范,让生观察。如:“尖”,第一笔竖应写在上半格的竖中线上,上出中宫,左右两边的点要左右互盼写在中宫内,下面的“大”字,横要写在横中线以下,由左向右向上倾斜到横中线,撇捺要写的舒展开些,出中宫,经过耐心的示范指导,学生们的作业大有进步。

当然,由于学生年龄小,在教师的指导示范过程中,有时也会走神,教师一定要耐心,善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师多指导,生多练习

教师先做示范性的指导还不行,还要有近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就在他身边时刻关注着他的成长,比如在指导“过还是边”,这些带“走之底”的字,我现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让生观察“走之底”的变化,然后用画画的方法讲了“走之底”一波三折的变化,让生再进行练习。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还进行了巡视指导,指出每个学生的伏点和不足之处。不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还让学生指导自己的努力方向。

用这种方法,教室虽然辛苦一些,还多占用上课时间,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汉字书写的变化的美,还达到了低年级写字要求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自信与快乐中健康成长。

三、师多鼓励,促生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学生书写能力本身就差,经过个人多次努力,可总也写不好,这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批评,反而应多鼓励,以他的一个笔画书写得到位去鼓励他、指导他、引导他一点一点的进步、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接近成功,让他也品尝到自己点滴成功的快乐,以愉快的心情重新投入到反复的汉字练习中去。

经过这反反复复的指导练习,现在我们班学生的书写能力都有所提高,个别学生在学校展示中获奖受到学校表彰。

数学教学点滴体会 篇6

关键词:树立信心;成功体验;赏识和鼓励;激发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由于职业技校大规模扩招,学生整体素质呈滑坡趋势,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很差,而且学生自觉性不强,纪律性也较差。从教材方面来看,虽然教材种类很多,却给人雷同的感觉,无论何种专业的教材所引实例都是亘古不变的几种类型,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脱节。以上这些问题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把这几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树立所有学生都能较好的观念

有关材料表明,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的某些指标在学生总体水平中具有中等水平,有的还具有较高水平,只不过是学习基础差,但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的价值。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所有学生都能教好的意识,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学生获取进步,这是做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其次是学生思想的转变,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素质差的原因在于学习上屡遭失败,他们的心灵已受到严重的“创伤”,他们自己感觉不到社会、教师、家长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这样他们就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爱和信任。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所以当学生在各方面稍有进步时,我们就应该及时地、公开地给予表扬,用赏识和信任去感化他们,发展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记录在“优点单”上,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二、实现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合

教师应对自己所教专业目前所需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详细调查,确定在本阶段哪些知识是必须传授的,哪些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如计算机行业对算法要求就会高一些,在学习等差数列时,不妨引导学生从算法的优化说起;对机械类专业,学习了集合后就可以上立体几何,立体几何对这个专业来说是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识图制图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电子类专业应把三角函数内容适当提前讲解,特别是函数图像要重点讲解,这种函数在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物体简谐振动时位移y与时间x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函数表示。这样才能做到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制定不同专业的大纲,基本上适应了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如果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内容,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三、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教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科学选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除了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知识的传播者外,还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是怎么被发现的,被创造的,体会到创造过程中尝试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人人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对教学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会引导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形成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很大帮助。

3.尝试成功体验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师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和条件,教师应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热情和期望,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不断帮助学生使其获得成功,以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改变学生自卑心态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是笔者这几年教学实践和学习的心得,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研究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学生群体,让我们摒弃对这些学生的偏见,多给学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成长。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让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塑造,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着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数学教学体会点滴 篇7

一、教师转变观念,加强学习

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些内容教师没有学过。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

二、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首先,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要认同因材施教的要求。从教师与学生关系角度看: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爱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要求等。只有在师生关系上“目中有人”,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和艺术家,教师劳动本身就应充满创造性,针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特点,就要做到精雕细刻、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育人和教学。教师应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所有学生相同的机会。这既是因材施教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榜样。不管是笨学生还是聪明的学生,漂亮的,或不漂亮的,他们都希望被关注和被尊重。因学生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之以法,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能力。

再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也应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布置同样的作业,学生在教师面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数量和难度也应有所考虑,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可以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但不能指定学生做什么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层次的作业。

三、教师鼓励学生自信,树立目标

人是有着丰富情感的高级动物。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渴望与成年人交流,得到关爱。给小学生施予情感的激励,对他们树立自信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情感激励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对尖子生,我们可直接告诉他,老师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不要辜负,勉励他不断攀向高峰;对后进生,我们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用特别的爱帮助他们恢复信心,改正缺点。

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肯定是没有自信的。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树立目标。我会告诉他们现在换了老师是他们的幸运,对所有的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是从零开始。随着学生高昂情绪的高涨,自信心也会随之确立,进而树立自己的短期和远期目标。

四、教师关心学生,师生情感交流

初中作文教学体会点滴 篇8

一、注重观察和积累, 厚积才能薄发

首先, 观察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巴金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有话要说, 有感情要倾诉, 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事实上作文就是再现生活, 是生活的沉淀。在日常工作中, 我提倡学生多观察周围不同类型的人, 体会生活中的点滴, 把有意义、有趣的事通过日记方式记录下来, 提高学生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例如, 写话题作文“感受”时, 我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春天的痕迹, 告诉他们可以写成类似“感受春天”的写景散文;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同学间的情谊, 启发他们写成“感受友情”的记叙文。其次, 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得多,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写作就会得心应手。

二、注重感情的发掘, 有“情”才能有“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这给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让学生必须了解写出真情实感的重要性, 使他们认识到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感情是作文的血肉。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写真话, 诉真情。

首先, 要利用课堂主阵地, 上好讲评课。实施多元评价, 先组内评析和欣赏, 互相交流构思过程及读后感, 老师再做点评。通过品读、对比, 找出饱含深情的文章, 这个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作文鉴赏能力, 而且能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 要由学生兴趣入手, 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真正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一方面应多表扬,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我信奉这一点并用于写作评价中。每篇作文后都有鼓励性、欣赏性语言, 这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兴趣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 应尽量使训练题目贴近学生生活, 使他们有东西可写, 有表达、写作的欲望。

总之, 只要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兴趣, 勤于动笔, 学生就会由怕写作文变得爱写作文,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素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就要养成学生观察和积累的习惯, 进行多元化评价, 培养学习兴趣, 使他们真正有感而发。

浅谈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9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吃透教材,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

1. 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 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 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 只有做到文本细读, 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 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 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 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 教师要细读文本, 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 因文而异, 因情而异, 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 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 并形成自己的教路, 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1. 静思默想, 酝酿情感

在阅读中,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 慢慢地读, 静静地读, 边读边思考, 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 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 待明白后, 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 沉浸于文本之中, 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 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 进而产生独特的体验。

2. 读书如见, 感同身受

自古以来, 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 嘴巴读出来, 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 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 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 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 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

3. 技巧指导, 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 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 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 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 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除了课前悉心准备, 课堂上有效指导外, 课余, 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 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 获得满足感, 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 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 “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10

1.近几年来一直都在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当然,那些内容重复、偏深偏难的教辅资料、练习题等,应该毫不犹豫地减掉,是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但对数学教学而言,我们数学教师应该遵循数学教学规律。如多读多练是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是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方法,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这些都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大家知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其实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应依赖于“积累”和“灵性”。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的根本是积累知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概括起来八个字:多读、多记、多写、多练。这四多也是数学教学的立足之本。

2.多练、多写,是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数学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中数学实践的观点。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数学材料,在大量的数学实践中掌握运用数学规律。

3.要多读,多理解,多练,积累才多,才能为解决应用题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反复做,装进自己记忆的仓库,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素材。学生练得多,记忆得多,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自然形成了。

4.积累,不仅是表达的基础,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知识材料的积累,就是说,不认识足够数量的字,审题就无法谈起。没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要深切地感受、理解文字材料,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可见,积累对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的数学实践。不熟读、认识大量的语言文字,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习,要想学会读、写和审题是不可能的。

新课程教学点滴体会 篇11

一、用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设问教学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源自于生活。用生动活泼的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展示有趣的物理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亲近感,更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速度”一节的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是马跑得快,还是牛跑得快?是飞机飞得快,还是汽车跑快?下课去食堂吃饭,是男同学跑得快,还是女同学跑得快?等等。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对快慢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提问:参加100米赛跑,用时短的快,还是用时长的快?同样的时间跑得远的快,还是跑得近的快?这样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又如,在讲解“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可设问:切割机切割钢铁时火花飞出的方向是怎样的?转动雨伞飞出雨滴的方向是怎样的?洗完澡甩动头发飞出水珠的方向是怎样的?等等。这些生活实例若用投影仪播放出来,效果会更佳,学生兴趣会更浓。

教师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要舍得花时间,广泛收集信息,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巧妙设问是关键,提问要恰当,否则就要闹笑话。如一地理老师拿一个地球仪放在讲台上,刚好校长推门进来听课,这位老师为了使讲课更生动,便提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学生答:多了个校长。这位老师觉得不对,于是再问:校长是东西吗?学生答:校长当然不是东西。如此类似的问题就很不好,千万不能这样问,本来教师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地球仪上,结果却大相径庭。

综上可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学生感觉亲近,学习热情高,认知距离大大缩短,记忆深刻。离开生活实际空谈理论,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也就索然无味了。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讨论

新的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STS”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这些栏目,教师也可以根据本身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栏目,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些栏目有的要求条件较高,有的要求不高,像我们乡镇中学,教学设施较差,可选择条件要求低一点的栏目,如可以选“说一说”“做一做”和“思考与讨论”为题材让学生开展讨论,这几个栏目不需要什么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我们的做法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将这几个栏目的内容作为课前预讨论内容,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课堂上教师抽查学生回答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基本相互作用”一节中的“说一说”: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猜想可能存在除了库仑力以外的另一种力,推测出这种力的某些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又如,《功率》一节中的“说一说”:各种机器实际输出的功率常随时间变化,因此有平均功率和瞬间功率之分。公式中(P=W/t),t等于从计时开始到时刻t的时间间隔,W是力在这段时间内做的功,所以公式中的P实际是这段时间的平均功率。如果我们要表示瞬间功率与功、时间的关系,公式应该怎样改写?通过讨论,学生自然会想到下面的“做一做”,学生都会自学导出瞬间功率的表达式P=F·v,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通过对这些栏目内容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以试题形式来解决概念问题

在概念的教学中,为了追求其完整性,常从提出的缘由、枚举的物理事实中加以提炼形成的概念,从它的方式到概念的内涵解读,反复强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应用变式,不厌其烦地指出这里重要或那里重要,要求学生记住这记住那,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结果学生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不懂,与其这样,还不如以问题的形式、试题形式,让学生讨论思考,自己解决,既尊重学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水平。例如,在“功”一节的教学中,在得出功的表达式后,可通过下列试题方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用试题1来解决。试题1:物体受到恒力F作用,并在力的方向发生了一段位移L,试作出F-L图像。endprint

广西这次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改革力度大,内容丰富,较之前的几个版本有了很大的变动,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然而令很多从教人员感到困惑的是,尽管通过了新教材岗前培训,也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可到了具体上课操作时,还是一头雾水。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现就如何用好新教材,完成好教改任务,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谈谈本人的一点体会,以供大家共勉。

一、用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设问教学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源自于生活。用生动活泼的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展示有趣的物理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亲近感,更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速度”一节的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是马跑得快,还是牛跑得快?是飞机飞得快,还是汽车跑快?下课去食堂吃饭,是男同学跑得快,还是女同学跑得快?等等。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对快慢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提问:参加100米赛跑,用时短的快,还是用时长的快?同样的时间跑得远的快,还是跑得近的快?这样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又如,在讲解“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可设问:切割机切割钢铁时火花飞出的方向是怎样的?转动雨伞飞出雨滴的方向是怎样的?洗完澡甩动头发飞出水珠的方向是怎样的?等等。这些生活实例若用投影仪播放出来,效果会更佳,学生兴趣会更浓。

教师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要舍得花时间,广泛收集信息,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巧妙设问是关键,提问要恰当,否则就要闹笑话。如一地理老师拿一个地球仪放在讲台上,刚好校长推门进来听课,这位老师为了使讲课更生动,便提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学生答:多了个校长。这位老师觉得不对,于是再问:校长是东西吗?学生答:校长当然不是东西。如此类似的问题就很不好,千万不能这样问,本来教师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地球仪上,结果却大相径庭。

综上可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学生感觉亲近,学习热情高,认知距离大大缩短,记忆深刻。离开生活实际空谈理论,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也就索然无味了。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讨论

新的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STS”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这些栏目,教师也可以根据本身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栏目,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些栏目有的要求条件较高,有的要求不高,像我们乡镇中学,教学设施较差,可选择条件要求低一点的栏目,如可以选“说一说”“做一做”和“思考与讨论”为题材让学生开展讨论,这几个栏目不需要什么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我们的做法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将这几个栏目的内容作为课前预讨论内容,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课堂上教师抽查学生回答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基本相互作用”一节中的“说一说”: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猜想可能存在除了库仑力以外的另一种力,推测出这种力的某些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又如,《功率》一节中的“说一说”:各种机器实际输出的功率常随时间变化,因此有平均功率和瞬间功率之分。公式中(P=W/t),t等于从计时开始到时刻t的时间间隔,W是力在这段时间内做的功,所以公式中的P实际是这段时间的平均功率。如果我们要表示瞬间功率与功、时间的关系,公式应该怎样改写?通过讨论,学生自然会想到下面的“做一做”,学生都会自学导出瞬间功率的表达式P=F·v,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通过对这些栏目内容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以试题形式来解决概念问题

在概念的教学中,为了追求其完整性,常从提出的缘由、枚举的物理事实中加以提炼形成的概念,从它的方式到概念的内涵解读,反复强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应用变式,不厌其烦地指出这里重要或那里重要,要求学生记住这记住那,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结果学生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不懂,与其这样,还不如以问题的形式、试题形式,让学生讨论思考,自己解决,既尊重学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水平。例如,在“功”一节的教学中,在得出功的表达式后,可通过下列试题方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用试题1来解决。试题1:物体受到恒力F作用,并在力的方向发生了一段位移L,试作出F-L图像。endprint

广西这次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改革力度大,内容丰富,较之前的几个版本有了很大的变动,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然而令很多从教人员感到困惑的是,尽管通过了新教材岗前培训,也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可到了具体上课操作时,还是一头雾水。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现就如何用好新教材,完成好教改任务,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谈谈本人的一点体会,以供大家共勉。

一、用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设问教学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源自于生活。用生动活泼的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展示有趣的物理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亲近感,更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速度”一节的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是马跑得快,还是牛跑得快?是飞机飞得快,还是汽车跑快?下课去食堂吃饭,是男同学跑得快,还是女同学跑得快?等等。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对快慢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提问:参加100米赛跑,用时短的快,还是用时长的快?同样的时间跑得远的快,还是跑得近的快?这样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又如,在讲解“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可设问:切割机切割钢铁时火花飞出的方向是怎样的?转动雨伞飞出雨滴的方向是怎样的?洗完澡甩动头发飞出水珠的方向是怎样的?等等。这些生活实例若用投影仪播放出来,效果会更佳,学生兴趣会更浓。

教师用生活实例进行设问教学,要舍得花时间,广泛收集信息,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巧妙设问是关键,提问要恰当,否则就要闹笑话。如一地理老师拿一个地球仪放在讲台上,刚好校长推门进来听课,这位老师为了使讲课更生动,便提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学生答:多了个校长。这位老师觉得不对,于是再问:校长是东西吗?学生答:校长当然不是东西。如此类似的问题就很不好,千万不能这样问,本来教师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地球仪上,结果却大相径庭。

综上可知,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学生感觉亲近,学习热情高,认知距离大大缩短,记忆深刻。离开生活实际空谈理论,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也就索然无味了。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讨论

新的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STS”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这些栏目,教师也可以根据本身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栏目,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些栏目有的要求条件较高,有的要求不高,像我们乡镇中学,教学设施较差,可选择条件要求低一点的栏目,如可以选“说一说”“做一做”和“思考与讨论”为题材让学生开展讨论,这几个栏目不需要什么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我们的做法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将这几个栏目的内容作为课前预讨论内容,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课堂上教师抽查学生回答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基本相互作用”一节中的“说一说”: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猜想可能存在除了库仑力以外的另一种力,推测出这种力的某些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又如,《功率》一节中的“说一说”:各种机器实际输出的功率常随时间变化,因此有平均功率和瞬间功率之分。公式中(P=W/t),t等于从计时开始到时刻t的时间间隔,W是力在这段时间内做的功,所以公式中的P实际是这段时间的平均功率。如果我们要表示瞬间功率与功、时间的关系,公式应该怎样改写?通过讨论,学生自然会想到下面的“做一做”,学生都会自学导出瞬间功率的表达式P=F·v,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节省了很多时间。通过对这些栏目内容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以试题形式来解决概念问题

在概念的教学中,为了追求其完整性,常从提出的缘由、枚举的物理事实中加以提炼形成的概念,从它的方式到概念的内涵解读,反复强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深化应用变式,不厌其烦地指出这里重要或那里重要,要求学生记住这记住那,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结果学生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不理解,什么也不懂,与其这样,还不如以问题的形式、试题形式,让学生讨论思考,自己解决,既尊重学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水平。例如,在“功”一节的教学中,在得出功的表达式后,可通过下列试题方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高中英语教学体会点滴 篇12

教师应该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努力做到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合力作用, 加大教研和集体备课的力度, 做到群策群力、资源共享。这样既可以互相借鉴好的经验, 又可以节省资料查询的时间, 大大提高了备课效率, 避免了教材把握的偏差。

2.发动、鼓励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课本有关的资料并进行筛选, 以英语小“沙龙”的形式在“热身”阶段交流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果。这样做, 一方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为拓宽学习铺好了道路。

3.每天安排值日生报告, 值日报告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像一座桥, 使英语教学中的单元与单元、课与课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布置“值日报告”时, 每周布置一些与书本知识有联系或与时事有关的话题让各组学生准备, 值日小组在第二周的热身阶段做值日报告。每堂课的“值日报告”都不同, 它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乐于参与这项活动。

(二) 对教材内容要重新整合、大胆取舍

新教材的每个单元打破了呆板的块状设计, 换之于流畅的线型流程, 为课堂教学的灵活组织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为此, 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 要努力做到板块清晰, 思路流畅, 条块结合, 经纬贯通。

1.教材的整合:课本只是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的一种载体, 如果完全依赖于教材的编排顺序照本宣科, 就会使课堂教学过于机械、呆板, 最终使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安排, 每单元安排8课时:第一节“Listening”与“speaking”;第二节“Warming up”与“reading”;第三节“Integrating skills”and“fast-reading”;第四节“Language study (1) ”;第五节“Language study (2) ;第六节“Grammar”;第七节“Revision”and“Writing”;第八节“Test”。

2.内容的取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不改变教材主体的前提下, 大胆地取舍。比如在处理“Warming up”这一环节时, 由于受社会阅历和获取信息渠道的限制, 一些学生很难流畅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 有些话题非常陌生, 根本无从谈起。教师可以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话题来替换陌生的内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又可以让绝大多数学生言之有物, 从而达到热身交际的目的。

(三)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就语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进行讲解, 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 可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在高一英语新教材中更是强调了中外两种不同文化的教学渗透, 如第三单元的野外冒险旅游, 生态旅游, 第六单元的餐桌文化, 第七单元的文化遗址, 第十单元的音乐文化。第十二单元的文学与艺术, 第十四单元的节日文化, 更是非常明确提出了“Holidays are often a time to remember some important person or historical event”, “Festivals help us understand our history and culture.”

上一篇:历史成本会计下一篇:数学教师的角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