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著作心得体会

2024-08-12

音乐教学著作心得体会(共8篇)

音乐教学著作心得体会 篇1

教育教学著作读书心得范文1

暑假时就得到了包校的《教育如此美好》一书,如获至宝。

细细品味,受益匪浅。包校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探索,为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08年一毕业我就进入了小学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工作。这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为我进入艾瑞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路走来的摸爬滚打,处处碰壁,也是成果。在包校的书中我找到了曾一度困扰我,难以解决问题的答案。

曾经总希望孩子是一样的,作业整齐,速度一致,这样就会少去许多的麻烦。看完包校的语录,我大彻大悟,孩子生来不是一张白纸,遗传和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个体差异。当然就不可能整齐划一。要想,达到最优化的教育,要了解他们周围的环境、成长的社会背景、父母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此基础上,爱他们,才能最终拉近距离。

做了4年的班主任,有几次一度不愿意在做。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事无巨细的去做。

在前年带毕业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我一生难忘的事情。

那是一个夏日的中午,学生都安顿好了,我也躺下休息。几声轻轻的敲门声,显得那么的刺耳。只听两个女生在门外细语,“进去吧!”“老师都休息了,还是不去吧!”我虽睡意正浓,但也起身去开门。看到他们的表情十分的为难,我关怀备至的问:“发生什么事情!”文文急切的说:“刘春阳和尧怡欣本是闹着玩,突然打恼了,刘春阳的眼镜片碎了把脸划破了,已经跑出去了。”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马上跟去,这才发现孩子已经自己往医院的方向跑去。顾不上思索,马上赶去,经过治疗孩子的脸缝了数十针。平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不知所措,像领导汇报,通知家长,总之该做了都做了。但心情一直不能平复。事后划分责任,我不承担任何责任,因为,事情发生在午托部的监管时间。但尽管如此,作为班主任我也不能置身事外。

经历了这样的事情,我很难过,一时冲动想辞掉班主任。很庆幸没有那么做,事后,接到了春阳家长安慰的电话。心里总算安心些,但留在孩子脸上的伤疤是我一辈子的伤痛。

我们向着优秀教育工作者前进的过程中,《教育如此美好》这本书是我们的“葵花宝典”。只要认真学习一定能有非凡的进步。

教育教学著作读书心得范文2

开学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这一册《教育如此美好》,说实话,大学四年,并没有少读有关“教育”这一课题的书籍,无论是深奥的理论或者是生动的案例,我自问在大学那座图书馆中都多少有过涉猎,但是,看完这次这一本,我却有了原来理论竟如此苍白这样的感叹,或许是因为终于从大学的象牙塔来到了实战的课堂,这一本书在手里和心上都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实感,书中的种种当事人和实例都可在眼前一一闪过,动容,伤感,怨愤和欣慰一一在心头回荡,仿佛一切都是自己历经。这本书中,有太多踏实的方法和理论,都可以给我们以指导和警示。

教师常常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的铸造师”,每每听及,都有想笑的冲动,总觉得言过其实,但是,当我读完这一本《教育如此美好》,心上却沉甸甸的,这一份职业所带来的东西,远比我们在象牙塔中臆想的要重得多。我不止一次的想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教授知识,《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理当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工作,然而,看过这一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育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方法,真正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绝对不只是成绩,更是力量,一种促人成长的力量,等到孩子们离开学校和老师,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更好地生活。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可以有这样的效果,那么作为教师,才算是合格了。读过这不厚的一册书,我觉得想要做到这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事,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我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世界如此之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不能单方面的以成绩衡量一个孩子,给予每一个受教育个体应有的尊重绝对是我们教书的前提。就好像《教育》一书中的第一辑,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一个孩子会因为老师的赏识和尊重而获得重生,也许他成绩不如意,手工却是一流,最后的最后,他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好学生”,不经意的鼓励和赞扬,就可以给人向上的动力,世界上本来就无好坏之分,只有做与不做的区别。经常听很多老师说最后记得自己的总是所谓的“差生”,现在想想,这根本就是衡量标准出了偏差,差不差,不到最后,都没有答案。我们给予的小小尊重和善意,就可以开出美好的花朵。

第二,是三颗心:“真心、耐心、平常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铁杵成针、滴水穿石的耐心,在这一场浩大工程中,我们要有真心去打开学生的心门,也要有耐心去教会和等待他们成长。就好像书中第十一个故事,那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自我封闭,自怨自艾,那位班主任从头至尾都没有责骂,也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去逼迫他补作业,有的只是细心的聊天,温柔的安抚,从交流中得到真相,从安抚中开了心门,最终赢得了孩子的心和他更好地成绩,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现实,等价交换下,从来只有真心换真心。而书中那个“漫长”的第七个故事,却让我的心着实有点戚戚然,这里面讲述的种种冰冷的对待,一如我现在给予我的学生的,让我有一些无地自容,这个故事很长,仿佛将那位老师长长的耐心铺在我面前,孩子从不堪造就到终得救赎,没有什么太高超的技巧,只是一个人耐心的关怀,时间让孩子感动和相信,原来她真的是来拉自己的那个人,当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量化,我们教师是不是也越来越浮躁,失去了最开始的那份忍耐和宽容,我想我应该更耐心一些,毕竟种树尚要等待十年,要知道,我们播下的种子,可是孩子。从耐心这一个角度带给我的启发衍生开来,我不得不想起另一颗心,那就是平常心,其实很早就发现,现在的学校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老师总是在乎过学生,我们比孩子还紧张成绩、比赛、评比。考试和各种活动从孩子们的力争上游异化为老师简的明争暗斗,仿佛那智商的一个个数字可以完全代表这个老师到底厉不厉害,仔细想想,正是因为这种种量化的要求,才让师生之间日渐剑拔弩张,孩子越来越违逆,老是越来越暴躁。这都是因为教师失却了一颗平常心,教育本就不一定有想好要的结果,我们从来都只能尽力而为,看淡一点,看远一点,孩子们有进步,有成长,我们就已经不算失败。

第三,便是放手和协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必须学会认输和放手,如果永远大包大揽,手下的孩子就永远不会学会自力更生,只有适时给予他们自由,才可以创造青出于蓝的佳绩。《教育》一书中的第十七个故事讲得是自由,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能力,重点在于你有没有给予他发挥这个能力的机会,我教的是低年级,一直以来想当然的觉得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但是,偶尔的一次教研活动,却让我惊喜的发现,没有我看早读,他们也可以安静读书,没有我帮忙排座位扫地,他们也可以做好值日,看吧,孩子们从来都可以,只是你从来不相信。学会放手,也许使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课题。说到家长,就不得不提到协作这一词。家长和教师,因为学习这一件事成为一个特殊的绳结,而我们老师需要和家长同舟共济、培养默契。孩子的成长,仰仗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呵护,这两者的协作必定能给教育带来便利,《教育》一书的第五辑便着重探讨了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看过之后,我有很多感触,也明白了题量和相互迁就的重要意义。

读了《教育如此美好》,心中五味杂成,难以表达,想说的明明有很多,却又无法一一诉诸于口,这本书中的种种事例都如此柔软,让人动容。是啊,我们做的从来都是良心活,只能用真心去换真心,尊重宽容,刚柔并济,虽然等待难捱,但是我相信,长久的浇灌每一个孩子,迟早,收获都会来的吧。

教育教学著作读书心得范文3

最近拜读了《教育如此美好》这本书,让我深切地感到教育是幸福的事业。一是教师成天与朝气蓬勃的学生在一起,可以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二是教师成天与书本在一起,可以享受人生读书的乐趣;三是教师成天生活在校园里,可以享受教书育人的崇高。

当你看到满脸稚气,不谙世事的孩子,经过你的教育,变得成熟、变得懂事,成为爱学习、爱劳动,有道德、有理想的小伙子时,难道你不为此骄傲、自豪和幸福吗?学生就是小树,你要给他雨露,给他阳光,他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学生就是小溪,你要疏其道,畅其流,他才能蓬蓬勃勃奔向大海;学生就是诗句,你要用情感、用思想将其串起来,他才能成为伟大的史诗……做为教师,我们应该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即使我们死了,我们的学识、情感、思想和人格都在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教育,是天下无与伦比的最伟大的事业;教师,是天下无与伦比的最幸福的人”。

这本书里摘录了很多的课堂案例,一节节生动的案例让我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察觉,去体悟的。流淌出至真、至情、至爱,孕育出思想、智慧和美德。让孩子们浴着课堂爱的光辉,象山花一样自然生长,烂漫绽放。任何一个老师,任何一堂课中,我们都可以把爱深深地灌入孩子们的心底,在那个暖暖的地方生根、发芽。

美丽,不仅仅是表面的感觉与感受。教育的美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察觉、去体悟的。平凡的我,也能收获教育的美丽吗?作者为我点亮了一盏教育道路上的航标灯。是啊,心中有梦,美丽便不再遥远。这首先得从完善自身做起。这需要我平时不停地学习,不懈地钻研,严格地修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心灵美好,内外兼修的教师。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坚持每天多学点,多做点;平时多思想,多钻研方能生智慧,长才干,不负年华。厚实了,强大了,你的学生才会服你。”只有具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把教育演绎得更加美丽多彩。今后我要满怀一片爱心,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般看待,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他们的心田,用真爱滋润孩子的心灵,为孩子们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最美好、最诗意的童年生活。老师们,让我们把爱献给教育,献给课堂,献给那些可爱的孩子吧,相信只要在彼此心灵的天空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我们也能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也能收获教育田地的一点美丽。

本书的作者陈宇和于洁也是两位慧质丹心、才华横溢的教师,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他们让我深深体悟到:教育事业虽然如此的平凡,但也是如此的美丽,从事教育事业的我虽然是繁忙着、辛苦着的,但也是幸福的。

教师授业解惑。授什么业,教书育人,使人长道德、长知识、长身体、长智慧;解什么惑,解学问之惑,明世之惑,做人之惑,人生之惑。有的说:教师就是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亲近你,接受你,喜欢你,信任你,甚至崇拜你,并愿意与你无拘无束地交谈,把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都告知你。有的说:教师应成为学生需要的代表,教育就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单纯靠知识是永远满足不了学生需要的,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去造就不平凡的自己。有的说: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向着切实而高尚的目标,去开拓适合自己走的路,不管这条路是多么崎岖和坎坷,都乐于去走,有信心去走,坚忍不拔地去走,直至获得成功,达成目标。有的说:教育就是使人懂得爱,爱民族和国家,爱亲人和朋友,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爱学习和工作,爱公共利益和社会事业,爱百家争鸣和万类竞秀的自然。有的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重体验、崇践履、尚诚信、求真知,能以宽阔的胸怀包容天下,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真理,能确立为科学、为真理而抱终其身执著为之的精神。有的甚至说:教育有其稳固的文化之根和思想之脉,不能随风向而随意改变目标;教师应有其坚定的教育立场和道德准则,不能苟生存而丧失教育理想,不能昧良心而毁掉一代人等等。他们虽是在聊天但不失深沉,他们虽是在阔论但不失严肃,我发觉他们个个都是思想宏富、胸襟开阔而清澈明净的哲人或智者。因而,教育是幸福的事业,是使人类获得幸福,社会趋向文明的事业。我想:“作为教师,只有当你把育人的事业视为是幸福的,你才能感受到幸福,也才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人。”这话在《教师的幸福观》这篇文章中得以体现。我们发现,有了教育,才有人类的文明。我们有各行各业上的学生,应该感到幸福。应该敞开胸怀,大胆地拥抱这幸福,尽情地享受这幸福,并积极地、努力地创造这幸福。

我的一生,感觉到最幸福的,就是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一种朝气蓬勃、享受生命成长的事业。是教育点燃了我人生的火焰,我决心用生命的烈焰,去照亮学生成长的旅途,用加倍的努力,去换取学生的人生幸福,去体现教育的生命价值。……作为一个教师,我与书本为伴,与学生为伴,与学校为伴,与太阳底下最幸福的事业为伴,我算是幸福地活过了,没有遗憾了。……”

谁都不会为自己平添遗憾,也不会为自己平添幸福。教育是一种幸福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是最幸福的。教育真的是如此美丽。

音乐教学著作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愉快教学,乐教,乐学

几千年前,《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孔子这时已经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阐明了乐教对乐学的重要影响。接下来谈谈实施愉快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创造一个让学生愉快学习的优美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标志,同时也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中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整洁、清新、美丽的乐园,使每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抖擞;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的、激励奋发向上的小环境,使置身其中学习的同学们都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

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愉快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还谈什么愉快教学?

师生关系和谐,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热爱所有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不管在什么场合,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只有意识到被尊重,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优差生应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公允不倚,不带偏见。平时应多鼓励引导,忌无处不到的批评训斥,任何鄙夷讥讽,怒斥甚至体罚学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都是要学习,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够改正错误的。

三、制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愉快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皇宫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首先,提倡教师微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再次,要善于发挥正强化的作用。“正强化”这一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发掘一个人的优点使之得到及时巩固、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正强化,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愉快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谈策划与编辑学术著作的几点体会 篇3

一、选题力求新颖,研究视角要独到。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近年来,城镇化问题研究一直很热。基于农民工群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特殊重要性,围绕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子女入学等权益保障上,同时研究的出发点多把农民工问题当成需要解决的包袱。

学术著作是作者根据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作品。笔者在策划《农民工高等教育需求、供给和认证制度研究》一书时,对选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审视。一方面,看作品在理论上是否具有新见解,在实践中是否有新发现,在解决问题上是否有新思路;另一方面,看研究视角、研究结论是否独到。该书作者以多年的调研和实验为基础,从提高农民工落户和就业能力出发,论证了农民工高等教育对我国大规模的基础劳动力提升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义,提出农民工高等教育是今后中国劳动生产率乃至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并构建了“农民工大学”体系。在当前城镇化和农民工问题研究领域,这样的研究视角十分独特。同时,该书提出的将农民工高等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建立遍及农民工聚居区的以学习中心为基点的社区性开放大学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不同层次的建设工业区开放大学专项基金,鼓励大学办分校建立农民工教育机构以及建立利益兼容、信息成本最低的农民工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等政策建议,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而且提出一套解决思路。可以说,该书获奖的一个原因,在于其为研究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及解决方案,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有助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

二、策划选题最好立足自己的专业背景,关注相关领域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学术著作的选题策划,必须能够反映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能老生常谈、东拼西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为各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观点,优秀学术著作的选题较难发掘。在策划选题时,编辑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学术作品,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作者进行探讨与交流。笔者的专业背景是经济管理,从事财经类、人力资源管理类编辑工作数年,城镇化和农民工教育培训是笔者比较熟悉的领域,同时与笔者长期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编辑工作有密切关系。

2010年8月,通过一位专家介绍,笔者捕捉到该书作者一直从事农民工高等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这正好是笔者经常关注和比较擅长的专业领域,于是如获至宝。经与作者联系,进一步了解到,自2005年起该书作者就着手研究农民工高等教育问题,历时7年,对研究解决农民工高等教育不仅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而且见解独到;该课题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85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等项资助。作者对农民工高等教育问题的潜心研究及多项基金对这一课题的青睐,更加坚定了笔者策划出版这本书的决心和信心。

三、编辑加工时,注重与作者沟通互动。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编辑每天面对大量的审稿压力,很难做到每本书都与作者反复沟通;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创作一部学术作品不易,常常对自己的作品惜字如金。即使有的作品偏离了出版导向和定位,编辑改动前也要征求作者意见,不能任意修改。要与作者对上话,说服作者结合出版社的出版定位和编辑思想修改自己的作品,不但需要编辑有一定的专业积累,而且要勤于沟通,善于说服。

拿到该书的第一稿,笔者第一时间认真做了预审。如前所述,书稿无论在创新性研究还是学术观点上,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但由于作者交稿仓促,逻辑结构较显凌乱,文字表达较为粗糙,要达到学术著作的出版水准,还需下大力气修改。于是,笔者从学术出版规范的角度,耐心细致地和作者交换意见,希望进一步修改,并得到作者同意。此后,又多次给作者写邮件、打电话,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

对该书的编辑加工,主要把握三个方面。首先是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重点避免对党和政府的不实提法或错误观点。比如,对书稿有关我国改革开放的评价,以及其他与中央已作出结论不太符的判断,坚决要求作者加以改正。其次,逻辑结构要清晰,作品分析论证要有清晰的脉络,增强可读性。比如,针对书稿个别章节结构较乱、内容较繁、行文不畅、资料略显堆砌等问题,要求作者围绕主题,精选典型材料,注意内容与主题的关联性、逻辑性,将有些内容合并归类、调整顺序。第三,注意文字规范。学术著作的文字规范十分重要,尤其对多重定语、用英文句式表述的两三行的长句子,必须用中文表述方式精练、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要正确使用中文标点符号,等等。总之,通过与作者的反复沟通与真诚互动,赢得了作者的认可和信任。

四、巧借“外力”,积极寻求专家、学者的帮助。编辑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通晓每个领域,也不是所有领域的专家。对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如何在策划和编辑过程中做到客观、严谨呢?这就要多查多问,不能完全依赖作者。该书运用了大量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涉及现行经济政策和教育政策等多个方面。在审读加工时,对有疑问、不理解和拿不准的地方,笔者不轻易放过,也不去想当然地轻易改动,而是想方设法搞明白、搞准确。对于专业上不懂、政策上把握不准的问题,除了查阅相关资料求证,还尽力向专家、学者请教,找出解决办法,借助他们提供的专业知识,给作者提出修改建议。知名专家高质量的推荐意见,对图书获奖是有益的。

五、克服浮躁情绪,踏踏实实地“为他人做嫁衣”。对于编辑工作,作家茹志鹃曾经说过:“你的成功,消亡在别人的成功之中;别人的失误,却要分担惩罚。掌声和鲜花,只属于作者;你只在无声无息的后台,完成自己的价值。”当前,许多出版社编辑人员经济指标任务普遍较重,难免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很难做出精品。策划、编辑相对枯燥的学术著作,对编辑的要求较高,不仅要静下心来从专业上把握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还要细心注意字词句章,不可放过任何细节。因此,策划与编辑学术著作,必须克服浮躁情绪,真正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编辑工作。

编辑是一个光荣而又存有遗憾的职业。光荣在于“幕后英雄”,遗憾在于学无止境。笔者对策划、编辑该书尽管付出了一些心血,尽到了编辑责任,最终获得了国家级奖项。但由于自己知识水平和出版经验所限,重新审视该书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这时刻提醒笔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可掉以轻心,要不断加强学习,少留遗憾,多出精品。

教育著作读书的心得体会 篇4

2、书中提到的几位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的教育家,虽然在理论基础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不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这种强调唤醒与弘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趋势反映到素质教育中来,便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推行民主的工作方式,以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实践证明,在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勇于各抒己见,积极表现其个性,展示其才华。

3、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情感的刻意教育与培养一直是处于一种被遗忘与冷落的荒芜境地。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健康成长的一代新人。因此,今日素质教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与推行情感教育。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对教师天生有一种信赖与依恋心理的学生,会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当他们得到老师真挚的爱与关怀,得到理解与重视的时候,心里就会感到快慰与满足,同时产生乐于学习,愿意听从教诲的倾向,就会把对老师的爱移情至老师所教学科目。与此同时,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强化与升华。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须在情字上狠下功夫。我认为,教师应该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爱护,了解学生,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其次应信任学生,对其充满“爱的期待”;最后应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中见情,严中见爱。

4、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这一点已为国际教育界所公认。在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出拥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是因为创造性素质是现代和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具有统御作用和最大时代适应性的一种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教学的重头戏,我国的素质教育也不应例外。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最能发挥创造力的条件就是民主。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敢于发挥创造力,当自己的新颖创见被人接受,赞赏时,会感到无比自豪。我们做为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行扶植和帮助,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前人,超越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 篇5

新村小学 陈菊玲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 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 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 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 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 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 首任老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 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 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 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 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 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 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 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 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 “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 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 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2 环境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则改变了一切!《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 “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 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 得借鉴——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 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 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 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 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谢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启迪。最后祝愿天下的父母都成为家庭教育的首任优秀教师,培养出成功的孩 子。根据学校的读书计划,这学期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毕业虽有两三年的时间,但回顾一下,觉得自己有时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教学,这样工作下来,我虽然很累,但学生每次的成绩却不如人意。教学生学,予以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找出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生也会在这种学习中找到一种知识的满足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

(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一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三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说道;“小孩子懂得什么?”在这个态度下,牛顿被认为是笨,伯瓦特是被认为凡庸,爱迪生是被认为坏蛋。这章的内容在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把教师威严的架子给放下来,学会融入到学生中,师生成为朋友,这样你会发现他能做许多我们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我们认为他不能做的事。我们再重新的审视他们,发现他们其实也有可爱之处,真正地与学生沟通,这样会更有利于班级管理。

这本《教育名著》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陶公提出的“学做一个人。”他的“学做一个人”有三个条件: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讨论问题时,与对方争辩不过就放弃自己的见解。

读万历十五年著作心得体会 篇6

洋洋洒洒近三十万字的《万历十五年》今天终于读完了。一部历史书竟能让我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地读完,连我自己都感到些许诧异。一部书只写了一年——万历十五年,写了几个人,写了几件事,场景不可谓不小,正如该书作者黄仁宇所言: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凡听人言,大师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比起许多鸿篇大作,《万历十五年》实不能算是大作,但作者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却浓缩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兴衰成败,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将整个中国历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仿佛读完这一年,顷刻间便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建构起清晰的历史脉络一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以知一叶而知全秋的写法,将整个中国历史映耀脑海。同时黄仁宇先生的文学化写法,使读者丝毫感觉不到干巴枯燥、索然无味的历史书,而是在品味小说,鉴赏诗词般,一泻千里地读完。读完后还感觉唇齿留香,余香满颊。细细玩味着,浅浅尝茗似的,在脑海中回味,咀嚼,消化。简直就是在品尝一道大厨精心制作的文化大餐。

当我们品味这道美食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深刻洞察力。中国是一个有极强文化传统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来,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发展方向。以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引导中国的发展。众所周知,先秦哲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可到了汉代却独尊儒术,这并不能归咎于生物的随机选择,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在以土地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的国家是国与家的结合,上至君主下至户主,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仁”。家庭内户主具有权威是生理中产生的,而君臣关系则是一种社会关系,儒家的“仁”很好的调和了个中矛盾,使得家国一体。家是一国,国是一家。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万历皇帝是具有绝对权威,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但在儒家思想的拘束下,张居正、申时行等代表的士官阶层对皇权却是一种无形的钳制。这与西方的三权分力是不同的,三权分力讲究平等,而一士官阶层对皇权的钳制则是不平等的。士官对皇权要尽忠、尽孝、尽义,是为了辅佐皇帝,而在道德上给予的拘束。这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士官对自己也是从良心上,道德上要求自己。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了。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这里看,张居正死后被谏,乃至于被鞭尸,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家国同构的社会,讲究尊上敬祖。尊上为忠,敬祖为孝。自古以来,忠孝占据着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中的礼可以用于治国,孝可以上升为忠。观其《万历十五年》一书,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等,哪个不是先强调家,再来治国的呢?

《万历十五年》展示了一幅封建王朝的全景图。它就是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饕餮怪兽。它要吃人,它将人变成怪兽。张居正死后被吃,海瑞被吃,申时行被吃,戚继光被吃……还有无数人都被这张沾满鲜血,腥臭无比的大嘴吞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

读万历十五年著作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张居正在历史上以铁腕著名。黄仁宇先生认为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依靠自己的勤奋和人事关系安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改革却远远超过了盘根错节的文官集团可以接受改革的范围,过大的威胁到了既得利益者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张居正的确很快,但是不见得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太快。只是现实没有给他放慢的机会。万历年幼尚有他改革的机会,一待万历成年,有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他的种种措施很有可能化为泡影。

他必须在短短十几年内获得成功。书中一章取名为“世上再无张居正”,倒是反映出作者对张居正的些许惋惜之情。如果多那么几个张居正,前赴后继般努力进行变革,张居正也不需要那么急切,可以按部就班理清各种复杂交错的社会关系,将整个社会推上正轨。

只可惜,儒家的中和色彩排斥着这种人的存在。

读万历十五年著作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读罢,其实不仅是为这历史中的每一个人所叹息,更是为整个国家以及民族所感到悲哀。

万历皇帝也好,张居正也好。这历史中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这个封建的制度之中运行。而这其中儒道又起了关键作用。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两千多年,儒家一直被封建统治者所运用来压抑住广大群众的思想。不可否认儒家有其可取之处,然而一旦沦为统治者的工具,就成为了束缚整个民族发展的毒瘤。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社会的日常运行不是靠有创造性的法治而是依靠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那么这个社会的创造性必然是收到了极大的限制。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历史,事实上早已在那个四海升平的万历十五年埋下了伏笔。一个被儒家所束缚,众人闭目塞听,关闭大门的古老国度,早已经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在万历十五年,不论是即将不再上朝的万历皇帝,还是要励精图治想要扶大厦之将倾的张居正,或者是想要调和百官矛盾的申时行,还是恪守绝对原则的海瑞。他们所作的努力,都只是局限于封建制度之下的小修小补或者小打小闹。大明王朝就像历史上其他王朝一样,也无法摆脱封建制度下的历史规律,走到了他的发展尽头。

我还想说一下万历皇帝。事实上在过往对于他我是有很大的偏见以及不满,觉得他三十年不上朝,致使国家中枢趋于瘫痪。并且横征暴敛致使民众怨声载道。但是一个朝代发到了晚期,实际上走向终结已经是脱离了皇帝乃至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除非进行土地改革,否则每个朝代都在土地兼并下不可避免的走向矛盾激化的深渊。而作为全国最大的地主—皇帝怎么可能会对自己阶级的人开刀?只是说皇帝的个人能力,能为这个国家续多几年的命。

事实上,万历皇帝也是凡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作为一个凡人,在皇帝的位置上事事却都要按照群臣所限制的儒家的思想来行事,按照所谓皇帝的准则来行事,使得他身心俱疲。我觉得有四件事是让我十分感慨的。一是万历想要进一步的学习书法却被张居正所制止,张居正举出了陈后主,宋徽宗等人来警醒万历不可对于艺术过于沉迷,于苍生并无补益。二是万历在王储选择上与群臣们斗争了长达几十年,原因皆在必须按照传统的长子制度来选取皇储。最终这场斗争以群臣的胜利而结束,以致他灰心丧气只得用“无为”的消极态度来报复群臣,长达数十年不上朝以及不选补官职,从而使官僚机构陷于瘫痪。三是万历在二十几岁之时就以及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了,而他也欣然接受了这精神上的活埋。四是他想要出城视察陵墓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而他也于1588年之后三十多年再没有踏出过紫禁城一步,不免让人唏嘘。

事事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也无法把自己的创造力用于政治之中,只能恪守祖宗之法,恪守儒家之道。这种一眼看到尽头的生活,哪怕贵为九五之尊又有什么意义呢?在万历十五年,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本应是大展宏图,发挥自己创造力以及实现自己励精图治的大好年华,却事事受到群臣的反对掣肘,事事都要按照所谓的“祖宗之法”来行事。这样的生活实际上相当于行尸走肉罢了。在群臣的眼里,在他们监督下成长起来的朱翊钧,势必要充分的体现他们的意志,也势必要按照一条早已铺好的道路一路走到头。这不得不说是万历的悲哀,也是这个国家的悲哀。这样陈腐的思想,扼杀创造力的思想与制度,怎么还能指望可以使得国家长久的发展呢?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一两个明君身上,却不去改变整个制度让国家得以长治久安,所有的结局必将是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轮回的悲剧。

读万历十五年著作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杰克·伦敦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美国人把他尊崇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他出身于劳动人民中,为人民写作,为人民请命,尽管他存在始终无法解决的世界观矛盾,但这就是他,这也是他作为一个英雄的缺憾。但无论如何,杰克都为历史添加了光辉的一笔。他的故事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啊!不错,你可能毁了我的事业和我的写作。我是天生必须走现实主义道路的,可是资产阶级精神和现实主义是敌对的。资产阶级全是胆小鬼。他们害怕生活。而你呢,却千方百计地要我也害怕生活。你希望把我也弄得循规蹈矩。你希望把我塞进一个两英尺宽、四英尺长的生活的框里,在那里,生活里的种种价值全是架空,虚伪而庸俗的。资产阶级的教养和文化是建筑在庸俗的基础上的—我得承认,庸俗得无以复加。我刚才说过,你希望把我弄得循规蹈矩,用你的阶级理想,阶级价值和阶级偏见来把我改造为你们阶级的一员。”这是马丁发自内心的独白,也是作者当时内心的写照,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垄断了一切,因此它是迫害群众的。当时的资产阶级者大多是庸俗的、自私的和虚伪的。

作者有意把马丁刻画成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人们都认为作者是在为个人主义作辩护,而恰恰相反的是,作者写这本书正是为了抨击个人主义,他深知自己被个人主义的病毒不断侵蚀,而他却无法控制自己,马丁最后的结局也是作者的写照。

马丁是一个青年水手,他身体壮实、长相出众,在工人阶级很受欢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阿瑟,并且对阿瑟的妹妹萝丝一见钟情。她也被马丁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所吸引。

他是工人阶级出身,而萝丝是富有的资产阶级,马丁为了配得上萝丝,开始每天读书。人们都认为他在浪费时间,劝他去找份工作。后来,他与萝丝私定终身,萝丝也劝他去找份工作,但他始终不听。

因为一场误会,马丁被记者说成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这使身边的人都疏远他。但好运降临,他之前卖不出去的书现在都被刊出来了,他成了当红作家。以前疏远的人都来讨好他,萝丝也愿意与他重修旧情。使他不明白的是——“我还是那个马丁,很久以前我就开始写作品,并且还读给部分人听过,但那时他们都劝我找份工作,如今我可没有变,我还是那个马丁,但为什么他们的态度变了?”

马丁终于想通了,人们看中的不是马丁这个人或他的作品,而是他成名后身上所附带的钱和名誉。认识到这一点后,马丁开始对整个世界失望,他的思想变得空洞,整个人都变得颓废。最终,他投身于海洋的怀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人的思想在开疆拓土时要格外小心,有时看得太明白,反而害了自己,该糊涂是就得糊涂。在探索思想的道路上,应以思想的价值为目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对社会和个人是有益的。思想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都是思想的载体,当思想超负荷时,就会毁了载体。马丁就是这样毁了自己。

读万历十五年著作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万历十五年》经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可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能够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当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让船跑得快,水才是关键。顺势的话,朝廷会发展和快,逆势则会慢,严重的话船也保不了。最终,大臣们的贪福之心也所以破灭,居民们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个君王了。

教学课件著作权法律问题探析 篇7

教学课件著作权归属

教学课件是使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的声音、文字、图像以及视频等, 使用多媒体屏幕投影来辅助教学的程序性教具, 属于教师为了实现课程教学而创作的使用多媒体手段表现的智力成果。制作课件离不开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 通过图片、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方式将静态书本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图像以及声音文件, 高度依赖创作人员的能动性, 在选题、脚本编写、素材收集以及制作合成等环节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2]。当前情况下, 人们往往将课件开发人员同课件的著作权人相混淆, 不熟悉课件著作权的法律归属。课件开发人员作为特定自然人, 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形, 特定条件下, 法人以及其他的组织也能够成为著作权人。除此之外, 在课件著作权的归属方面, 谁开发谁享有是一般原则, 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在此简要介绍课件著作权归属判断方式。

第一, 著作权人属于自然人。课件开发人员享有最完整、最原始的著作权, 只需要个人通过自身条件独立开发课件并且承担责任, 就自然成为教学课件的著作权人。不过独立开发并不意味着独自开发, 因为对操作工具以及汇编语言的熟悉程度不够, 高质量的复杂课件往往需要合作完成开发[3]。合作开发需要每个人都在课件开发的过程当中作出不可替代的创造性贡献, 从而共同赋予教学课件以个性, 如果只是为他人课件的开发提供咨询或者提供辅助活动, 则不属于合作开发。合作开发教学课件的著作权归属方面, 需要根据开发之前签订的合同约定。根据《规定》还能够分割课件著作权, 不过课件价值具有完整性, 通常情况下并不是用, 而是应当协商来确定归属方式[4]。除此之外, 自然人的著作权人还能够通过继承取得、委托开发、转让以及许可等方式导致的著作权转移而获得。

第二, 著作权人属于法人或者组织。因为课件主要是为课堂教学目的而开发, 现实当中存在相当数量的学校或开发公司属于课件著作权人的状况。课件虽然一定是由特定的自然人开发, 不过并不意味着开发人员一定是著作权的享有人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例外情况:为完成上级机关提出的开发任务而进行的课件开发, 著作权归属根据合同或者项目书约定, 归属不够明确的则由接受任务的组织或者是法人享有;自然人在从事职务工作过程当中开发指定明确的课件, 或者课件开发过程当中依靠组织或者法人的物质条件与技术条件, 课件的著作权属于组织或者法人所有[5]。除此之外, 法人或者是其他的组织能够通过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继受取得、转让或者许可等方式获得著作权[6]。

教学课件的著作权法律问题

第一, 课件当中使用他人作品方面的著作权问题。教学课件当中往往需要用他人的著作权作品, 以准确全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情况下使用作品片断, 而部分情况则使用整体作品。考虑到课堂教学的需求, 著作权法通常将教学当中他人作品使用认定属于合理使用, 也就是使用的时候无需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 并且无需支付著作权人报酬。《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为学校科学研究或者课堂教学, 少量复制或者翻译已经发表作品, 供科研人员或者教学人员使用是合理使用。使用程度比较低的作品片断复制, 从我国著作权的立法精神出发, 同样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他人作品使用的目的需要局限在学校教学, 也就是教育部门批准的正式教学机构, 例如公办学校以及民办学校, 而不包括那些商业培训机构;例如同样课件在学校教学当中属于合理使用, 如果校外培训当中使用可能会导致侵权, 并且在课件单独或者随同教材出版的时候, 由于已经超出学校教学使用的范围, 同样需要考虑侵权的问题。

第二, 学生拷贝教学课件方面的著作权问题。针对学生提出拷贝课件这一问题, 不同教师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部分教师比较踌躇, 担心自己制作的课件被学生发布到网络甚至被倒卖给营利性的网站, 从而侵犯发表权以及网络传播权。这是因为部分课件并非短时间可以制作完成的, 是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不过也有部分教师认为, 教学课件知识产权比较特殊, 教师需要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 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拷贝交流甚至发布到网络上。甚至有教师从职业道德层次出发, 认为教师应当将最大限度确保学生受益度作为目的, 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受众, 教师应当主动同学生分享资源, 而不应担心学生泄露他们的教学课件。从法律标准出发, 未经许可将教学课件上传到网络, 无疑侵犯教师著作权, 并且问题并不单纯是教师在意知识产权与否那么简单, 还涉及到是否侵犯其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一问题。我国在《著作权法》当中将教学科研合理使用主体, 明确限制为科研人员或者教学人员。要是教师制作课件引用他人的成果, 并且允许学生拷贝传播, 显然超出合理使用这一范畴, 侵犯到他人复制权。要是课件发布到网络, 则会进一步侵犯他人的网络传播权。所以如果教师允许学生进行教学课件的拷贝, 就应当妥善处理课件当中涉及到他人成果的内容。

第三, 课件抄袭方面的著作权问题。如果不是课件内容使用他人作品, 而是复制他人课件进行教学活动, 如果未获得他人的许可, 这一现象是否构成侵权需要进一步区分具体的情况。如果他人课件已经公开发表, 复制课件在教学活动当中使用, 并且满足少量复制以及教学人员使用等方面的限制条件, 就能够判断属于合理使用, 而不会构成侵权。所以要是课件仅仅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用, 并不构成我国著作权法角度所说的发表, 直接复制他人未发表课件用来进行教学活动, 就会构成侵权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使用遭到侵权发表的教学课件, 这一问题关键是在于被侵权发表作品是否属于已发表作品。侵犯作品的发表权并不意味着发表权穷竭。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发表虽然属于事实行为的一种, 这一判断没有问题, 在作品遭到侵权发表的条件下, 作品属于已发表事实状态这一判断同意正确, 不过是否应当赋予这一事实状态以已发表法律效果, 则属于另一个不同的范畴。法律不能因为他人侵权发表的行为就剥夺作者应有的发表权, 因此作者仍然享有作品未发表状态下的相同权利。侵权发表虽然会导致已发表这一事实效果, 不过并不会由此而导致已发表法律效果。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第20 条明确将著作权法层面的已发表作品界定为著作权人许可他人或者自行公之于众的那些作品, 这里并不包括那些未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而公之于众的作品。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 使用那些遭到侵权发表的教学课件, 仍然属于侵权的行为。

摘要:课件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制作人员的智力投入, 并且有着独创性的特点, 因此属于著作权作品。依据表现形式以及创作方式的区别, 课件能够分成软件作品以及综合作品两种。课件的著作权归属方面, 除了教师按照学校安排的任务制作的课件以及工作合同当中对课件归属有明确规定的之外, 课件作品性质属于教师的非职务作品。使用他人作品需要严格限制在课堂教学、校外培训、远程教育以及学生的使用, 都不构成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并且抄袭他人之后在教学过程当中使用的行为也会构成侵权。

关键词:教学课件,著作权,法律问题,使用,侵权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版权法 (修订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衣庆云:《教学课件著作权法律问题探讨》, 《行政与法》2013年第11期 (5) , 第72-74页。

[3]吕淑琴:《知识产权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4]卢静:《浅谈教师的课件意识》, 《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3期 (3) , 第91-93页。

[5]金勇军:《知识产权法原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

“蛮荒”时代下的音乐著作权 篇8

关键词:音乐著作权;现场表演类侵权案;音著

1 音乐著作权的概念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音乐著作权是指音乐人对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依法所享有的权利,是依法受到严格保护的,其保护范围不仅包括音乐作品的一些财产权力(表演权、复制权、广播权等),也包括精神权利保护(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

音乐著作权的主体较多,具有特殊性。比如一首被制作成CD的歌曲,它所涉及的主体有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演奏者、录制者、播出者、出版者等。音乐著作权主体构成具有非单一性,要求我们在关注音乐著作权保护的同时,应当更加注意各方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被传播使用是音乐著作权客体存在的基础。这一点与文学、美术等作品有所不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不是纸面上的艺术。作曲家在纸面上的作品,必须要依赖演唱者或演奏者的传播,即“二度创作”,只有经过传播后的音乐作品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一首完整的作品。所以,音乐需要传播从而得以完整。

2 我国音乐著作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诉讼周期长、惩罚力度小

我国很多艺人及其演艺公司在国外进行公开演出时都对于音乐著作权问题极其谨慎,而进行国内公开演出时未经许可、未付酬进行演出的案例比比皆是,相比之下,我国国内音乐著作权保护的环境令人堪忧。我国每年有成千上万场公开表演,其中也涉及诸多歌曲的著作权,目前不付版权费的现象很普遍,诉讼周期长、惩罚力度小,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维权之路异常艰难,此问题亟待解决。

相比之下,日本和美国对于音乐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就非常重。2006年东京都练马区一名72岁的餐厅老板因自己的餐厅公开演唱披头士的几首歌曲遭到逮捕。因为这几首歌曲在日本的著作权由日本应约著作权协会(JASRAC)管理,但该餐厅老板是在没有得到JASRCA许可的行狂下演唱这几首歌的。日本被公认世界上版权意识最强的国家之一,日本人强烈的版权意识从何而来?很多人认为这种版权意识正是源于严格的法律规定。美国一名波士顿大学的学生承认非法下载和共享了30首歌曲,被判向4家唱片公司赔偿675,000美元。虽然本文不对网络侵权做详细论述,但由此例可以看出美国对于音乐著作权侵权的惩罚力度之重。

2.2 司法认定难、落实难度大

《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当著作权人能够提供有效的证据证明他人的行为已经触犯到自身权利时,可以直接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如果制止行为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著作权人可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根据该条规定,当演唱会组织者不及时交纳使用费用时,音著协可以申请法院对其发布临时禁令。

但在司法实践中,临时禁令的申请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演唱会设计的侵权歌曲并不是全部,即使音著协向法院申请诉前禁令,也只能要求法院停止主办方对设计侵权歌曲的演唱,无权叫停整个演唱会;其次,法院采取诉前禁令停办演唱会,会使数万购票群众骚乱,从社会治安来说,法院基本不会采取这一可能导致重大社会问题的措施。再次,音著协申请临时禁令的行为基本不成功。2002年音著协向北京二中院申请《2008-北京期待你》演唱会的诉迁禁令,这是最高人民法院为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而出台有关诉前禁令制度的司法解释后,北京市第一期正式申请禁令的案件。音著协本想通过申请诉前禁令的尚方宝剑,以停办演唱会的压力迫使主办方缴费,但法院最终没有采纳。伺候,音著协在全国各地仍有申请诉前禁令,但从公开资料看,法院并没有因演出组织者未获著作权授权而颁布禁令。

2.3 缺乏有效的监察机制

音乐演出市场侵权态势迅猛,侵权状况多有发生,以至音著协忙于处理一幢幢现场演唱会的侵权诉讼,而我国每年成千上万场现场演出中有诸多侵权案件,仅是音著协一方去处理侵权案件略显薄弱,而音著协存在霸王条款,原创作者权利难以保障、所定赔偿标准是否公平我们不得而知,围绕以上这两点我们急需建立有效的监察机制。

面对混乱的文化艺术局面,我国在近些年不断地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了蓬勃发展的音乐市场,保证了音乐创作人的权利不受侵犯。但是,法律制度的完善不代表监督能力的提升,现有发生的许多侵權案件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是其仍然发生的原因就是监督手段和强度没有跟上,因此很少出现违法侵权行为的查处,这与现实情况时严重不符的。近年来很多公开演出都不注重及时付版权费,市场亟待整治,而如今建立这样一个专门针对营利性商业演出的监察机制迫在眉睫。

2.4 社会对于音乐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意识淡薄

2000年10月31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起诉。被告为东方歌舞团,事由被告组织举办的《神舟风采》《东方之花》《东方歌舞世纪行》等演出未经许可、未付著作权使用费。2005年11月16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向杭州坤和有限公司、杭州顶峰广告有限公司等三方提起诉讼,事由被告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举办了《Beyond杭州惊世绝唱演唱会》,未经许可、未付著作权使用费。

由于音乐走进普通大众的步伐非常迅速,造成人们认为音乐可以被免费消费的意识,对公共场合的音乐传播等方式也是毫不在意,即使对于专业音乐人来说,是否存在音乐抄袭行为也是模棱两可的,这些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明我国对音乐侵权行为的界定模糊性。就如王菲经纪人陈家瑛对媒体所说,王菲个唱巡演演唱歌曲《传奇》,又没出CD、又没出唱片,不存在侵权问题。也有些演唱会组织者著作权法律意识跟不上,经常出现逃避躲闪的情况。尽管音著协多番交涉,但其还是经常拒不缴费,诉讼维权的司法判赔力度也跟不上,维权难度大。也正是因为大多音乐人和公开表演组织者有着这样的想法,才使得音乐人进行公开表演的时候忽略了音乐著作权的保护,从而产生侵权行为。

3 我国音乐著作权保护的完善措施

3.1 提高维权效率、加重赔偿力度

我国的《著作权法》的颁布,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事业已经有了巨大发展,著作权法的立法也应该随之需要完善。国家应完善著作权法条例,加重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重惩罚力度,只有加重惩罚力度,音乐人、演艺公司乃至公众才能意识到侵权行为的严重性。

同时要根据侵权案例的分析,将著作权法的法律条例细化,有明确的法律条例能对其侵权行为进行认定,缩短维权时间,提高维权效率,使音乐著作权保护有法可依,也使音乐作品在现场演出中的使用更加规范。

3.2 严格依法执行、加强落实力度

保护音乐作品著作权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让音乐人的实际权力能够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只有通过这种保护途径,才能切实保证相关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创造良好的音乐市场,同时规范了音乐人的权利范围,打击了侵权者的违法行为。

在相关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禁唱令”的要求和范围界定,对演唱会上演唱“禁唱令”范围内歌曲的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和制止。同时,也要加强演唱会的提前报唱工作,避免突然的禁唱制止行为造成对演唱会的完整性破坏,这就要求两者之间必须及时沟通、协商。考虑到停办整场演唱会会扰乱社会治安,法院可以禁令主办方和演唱者停止演唱侵权的某一首或某几首歌曲,并对主办方进行严肃的行政处罚,关于行政处罚的标准,还有待开拓。

3.3 完善监督和审查机制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对音乐著作权的监督机构,而音乐人、演出团体的版权意识非常薄弱,无法对现场公开演出涉及的曲目进行良好的监督,唯有完善监督和审查机制,音著协应该向国外相关组织学习,加强责任感和威慑力,对音乐的使用情况做好监督和审查工作。音著协可以跟当地部分,如文化局、演出部门、宣传部等联合起来,监督商演涉及曲目。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強对音乐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监督和审查,营造好的演出关注版权的氛围。促进内地音乐版权市场的有序进行。

3.4 提高公众版权意识

版权保护社会意识必须需要提高。版权保护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所以提高公众版权意识,对开展版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对于现场演出中存在诸多侵权案的现状而言,提高音乐人和演艺团体的版权意识尤为重要。作为唯一维权组织的音著协,可以定时向演出主办方和音乐人普及版权保护知识,提高他们的版权保护意识。也要向他们说明侵权的严重性。

第二,全面开展版权教育活动。政府的相关版权部门应该深入国家基层,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国民公众版权意识。特别是对于使用最广泛也最复杂的音乐版权,要从版权的重要性教育提升到国家文化娱乐保护的层面上,让国民认识到版权维护的重要性。因此,可以适当举办音乐版权法的专题讲座。在中国的三线城市以及乡镇,尤其需要开展这样的活动。通过讲解现实发生过的版权侵权案例,唤醒或提升人们尤其是音乐人和演出团体尊重音乐著作权的意识,同时形成版权维护相互监督的良性竞争局面。

第三,要看到传媒在音乐版权维护中充当的巨大影响力,利用传媒的传播广泛性和易于接受性开展版权维护知识的宣传,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明星的个人引导能力,在一切公众使用的传媒平台上,长期密集的向公众传递版权保护信息。

加强和完善对音乐著作权人正当权益的保护,从根本上保证了所有的音乐创作人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共同发展,提高了音乐创作人之间的竞争能力。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发展道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著作权人正当权益保护实施的进程,加之国内还没有全面形成对音乐创作保护的意识,导致国内日益高涨的音乐创作热情还无法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需要国家不断地总结先进经验和以往教训,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做到对音乐著作权人正当权益的保护有法可依,实现音乐市场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施益波.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研究[J].杭州科技,2010.

[2]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国家版权局版权司负责人谈《著作权法》[J].人民音乐,1994(8).

[4]为了音乐有价值——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二十年维权案例汇编(1992-2012)[M].法律出版社.

[5]美国版权法与音乐产业[M].法律出版社.

[6]王利民.知识产权法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05.

[7]唐德华.知识产权案例实录与解析精要[M].研究出版社,2002:150-154.

[8]吴汉东,等.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20-122.

[9]中国音乐著作权管理与诉讼[M].知识产权出版社.

上一篇:写人的作文600字优秀范文下一篇:高中生600字以上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