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点滴感悟论文

2024-06-15

阅读教学的点滴感悟论文(精选12篇)

阅读教学的点滴感悟论文 篇1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 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读文章, 去理解文章的内涵, 让学生从中得到自己独特的收获, 或增长知识, 或丰富思想, 或经历一次情感体验, 而不是理线索, 归纳段意, 概括中心。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它是与听、说、写并立的。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者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完成语文阅读的本领。它包含“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内化能力”“运用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等。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如影随形不可分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为写作提供着丰富的营养, 写作是阅读的延伸, 也是积累程度的反映。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了以读促写的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点滴感悟简记如下, 愿与同仁交流。

一.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阅读是吸收是积累, 写作是抒发是表达, 它们是吸收与释放的关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彼此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同等重要, 不能偏颇。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 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 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阅读教学, 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它与写作教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为写作教学服务的。

1. 阅读教学可为作文教学提供借鉴的模式和范例

陶行知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运用教材范文的多种技法, 提高写作能力。如记叙文的开篇方法就可以从下列篇目中学习, 借鉴和提高:开门见山———《白杨礼赞》, 交代动机———《回忆我的母亲》, 描写环境——《驿路梨花》, 议论抒情———《谁是最可爱的人》《记一辆纺车》等等。当然, 其他写作方法的训练, 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衔接过渡等同样也可以学习教材中范例。

2. 阅读教学可以汲取写作养料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古人已有最精辟的论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们知道, 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 接触的生活范围有限, 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限制, 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 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 必须靠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 拓宽他们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知识, 使作文训练有了源泉, 活水不断, 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实际上, 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 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 明辨事理, 增长见识, 提高鉴赏能力, 陶冶高尚情操, 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 我们教师必须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 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真能如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不断呈现可喜局面, 同时, 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积累习惯将使其受用终身, 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阅读教学可以“以读促写”, 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可以依托教材中有关知识例文。如议论文写作思路训练可以这样设计:首先, 通过课内学习议论文例文, 运用有关知识短文调整认知结构, 使思路由混乱过渡到有条理——这是基础, 使思维方式初步合理顺畅, 有利于学生确立议论文观点, 分析事物, 提出论据;其次, 通过课外一事生疑、一言启发等, 用课内所学知识具体分析, 形成观点, 恰当说理———这是发展, 意在实际训练中运用思维, 使学生明确议论文写作中一事一理或多理、多事一理或多理的特点;再次, 进一步运用课内知识, 夯实认知结构, 使看事析理能力均能深入——这一步是深化, 让思维方式进一步合理, 拓宽思路, 学习议论文写作和表现手法等。

二.引领学生广泛阅读, 夯实写作基础

阅读就和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引多方面营养一样, 我们不要单一地只读某部作品或某个作家的作品, 或某一个方面的书, 教师要引领学生“多”而“广”地去读。著名作家贾平凹建议:“文学书要读, 政治书要读, 哲学, 历史, 地理美术……凡是能够找到的书都要读读, 古今的中外名著。”鲁迅也曾说过:“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 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因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 才能吸取生命生长所需的营养, 只有广采百家之长, 才能丰富语感, 写起文章才能引经据典, 得心应手, 我们的作文内容才会营养全面, 不会再因“偏食”而“贫血”。例如:读文学作品能使学生情感丰富, 提高想象力;读科普技术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 激活思维和探索热情;读历史传记能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规律, 以古鉴金。

诚然, 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一个人的直接经验相对较少, 只有广泛阅读, 认真积累, 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作为教师, 我们要培养学生课内、课外阅读的兴趣, 提倡持之以恒, 一以贯之。时间长了, 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阅读教学的点滴感悟论文 篇2

吉林高新区新北实验小学 赵 申

小学科学课程标指出:“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观察为主。这不仅标志着该课程从单一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上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飞跃和教学不断深化。因为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在这里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将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顺应小学新课程的标准,并达到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益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和认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当然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就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并要重视教学设计在实施中的合理性,要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应是学生和教师学习、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师放飞设想的起点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把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泉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如在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全过程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那么这节课该如何开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更具合理性与有效性呢?我们先来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小苏打和醋放在一起会怎样?会不会变成其他物质?会不会变气味?这些问题对已经学过《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这节课中就这一问题而言,提出问题不是重点!再来看学生的猜测结果:会变成糊状,会改变颜色等等,就是没猜到会冒气泡。其实我们也能想到学生的猜测结果,因为在平常生活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小苏打的可能。对未知物质的混合进行猜测,有点瞎猜,所以猜测也不是重点。再来看制定“小苏打和醋混合”的计划:学生讨论需要什么材料?该怎么做?这个实验材料是明摆着的,需要的是小苏打、醋、筷子和杯子,看来价值不大。关于怎么做,学生们提出了顺序问题、数量问题,如:是让醋倒入小苏打还是让小苏打倒入醋?倒入多少?是一点一点倒入还是一下子倒入?等等。这里就包含科学混合方法问题,混合就是倒在一起,倒在一起就有不同的倒法,不同的倒法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就是科学课要追求的东西,是具有重要的科学探究价值的。其实我们只要从各环节所用的教学时间出发,就能达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新课

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亲身经历给他们深刻地体验。因而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因此,科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灵活性比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

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同”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三个相同的玻璃杯装着多少不一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子的边缘,发出声音最高的是哪个杯子?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关于发声现象的科学规律?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物体发声高低的规律。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整个大自然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我通过尝试探究式教学,体验了从被动的传授者到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中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和方法形成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对我来说,是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反思。

总之,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避

阅读教学的点滴感悟论文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 教学效用性 点滴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3-02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途径之一, 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进行思想交流的方法。阅读教学是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实用性,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教学境界。谈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用性的点滴感悟。

一、析透内容,整体把握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要深入研读教材,科学处理。应该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微观上合理设计。整体把握教材是学生获得自主阅读的关键,要三抓:抓眼、抓线、抓点。

1. 抓眼。整体把握文本,要注意抓住眼,以此提纲挈领地切入,长驱直入,再辐射出去。要抓住题眼和文眼。教学中由眼导入,直击主体问题,学文时就能快速找到明确的思路,学生独立理解文本便容易了。文眼在题目上,比较容易发现,如《飞夺泸定桥》可以抓住一个“飞夺”二字,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可抓“富饶”进行教学,引领学生体会西沙群岛景美,物产丰富;《圆明园的毁灭》,可以抓住“毁灭”探究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有的文眼在段末或段首,要通读全文才能发现。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以抓“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感悟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2. 抓线。文本中的线指课文的线索,要注意明线与暗线。当文中的线索不明显时,要用心研读文本,发现线索。教学中的“线”是流动的线,抓好文中的线,教学就能循作者的思路、编者的思路,做到层层深入,大大增强教学的整体感。教学中贯穿“线”,会带动全篇的教学。如教学《风筝》时可抓“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快活——失风筝的大惊失色——找风筝时的垂头丧气。”心情变化这条线来学习。

3. 抓点。这点指的是文本的训练重点和疑难点。当文本找不到眼和线索时,这时选取重、难点切入便是阅读教学的好途径。文本的重、难点承载着文本的主要内容,表达了文本的感情。要精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中该学什么,怎么什么。力求选取有价值的段落,从整体驾驭上去品读,从思维发散的角度去感悟。

二、有效的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落实到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每一步。以词句训练为核心,可以带动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词和句是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1.比较品析。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理解词句。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在指导理解时,引导学生思考“堆”是什么意思?把“堆”换成“摆”行不行?引发出“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说明了数量之多。继而启发“这么多的花圈又说明了什么?”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2.结合语境。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一番挖掘、体味和揣摩。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思考:这两个“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再指导学生用“才”的这两种不同用法各造一个句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才”的理解,增强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变换句式。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体现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如《养花》一课中有句话:“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句式的联系与区别,明白了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再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改写训练。

4.填充词语。引导学生填写适当词语,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准确、鲜明。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在()中补充适当词语。你从所填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5. 形文结合。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把文字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形象,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体会到文中意境。如《赵州桥》最后一段:“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可以用课件演示,使呆板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形象。

三、读中感悟,体会意境

读中感悟能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1.重视朗读训练。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注重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的朗读。运用多媒体进行范读,引导学生仿读,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分角色读、比赛读、配乐读、边演边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可以互动评读,提升学生朗读的能力。在朗读中获得思想启迪,感受美,升华情感。

2.感悟交流。感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品词析句是感悟的有效途径,品评语言的意味,能体会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文章的意境。在交流中相互促进与提高,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道德情感。

阅读教学的点滴感悟论文 篇4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生活很拮据。”这句话中, 作者一连用了“六口人”“一人”“全靠”“维持生计”“很拮据”这几个词语, 是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我”家很穷, 日子过得很紧巴, 生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父亲身上。这是一个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家庭, 父亲似乎有理由留下这辆奔驰车。

2“.不一会儿, 我看见……都被他赶了下来。”奔驰牌汽车正是父亲梦寐以求想要得到的, 但此刻的父亲神情严肃, 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半点喜悦。甚至还把孩子赶下车。我们完全可以猜想着“赶”字的背后纠集着怎样的矛盾和痛苦的心理。

3“.母亲让我仔细辨……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的痕迹。”读到这里, 我久久没有移动过视线, 这个“淡淡的”让我感觉到父亲曾经有过的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为什么父亲要用橡皮擦去这个K字?既然擦了, 又怎么会留下淡淡的痕迹?父亲究竟做过些什么?……这些文字给我们留下了一连串的空白。从这几个细节中, 我们能看出父亲曾经做过艰难地抉择。

【阅读感悟有高招】

一、感悟于关键词语

教学片段记录:

师:按常理, 父亲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汽车, 该是怎样的心情?有怎样的行为与动作?

生:高兴得手舞足蹈。

师:而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生:“我几次兴奋地……都被他赶了下来。” (读)

师:这个句子中, 你觉得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父亲行为的反常, 可换做什么词?

生:“赶”, 可以换做“推”。

师:带进句子读一读。

师:有什么感觉?哪个词语好?

生:“赶”字好, 写出了父亲的反常举动, 也写出了“我”的不解。

收获:在这个片段中, “赶”字在这个句子里显得很有分量。通过“找词、换词”, 让学生理解父亲举动的反常, 态度的不近人情。接着三次引读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复沓, 直指父亲内心的矛盾、焦躁。“赶”在这里巧妙地处理, 让学生对父亲的矛盾心理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二、阅读在细节之处

教学片段实录

师: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当我迷惑不解的时候, 母亲让我看了什么?

生:看了两张彩票和那个淡淡的K字。 (出示句子) “母亲……淡淡的K字。”

师:这个时候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K字为什么是淡淡的?

师:那一天父亲究竟做过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不同寻常的日子。用你手中的笔, 再现当时那不同寻常的一幕吧。

(出示) 面对这张彩票, 父亲慢慢地拿起橡皮, 他想 ____________, 渐渐地那橡皮终于落在了那个K字上, 轻轻地擦了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面对这张彩票, 父亲慢慢地拿起橡皮, 他想:我们家生活实在拮据, 我们是多么需要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啊, 还是留下这辆汽车吧。把它擦掉, 车就是我的了。

生:面对这张彩票, 父亲慢慢地拿起橡皮, 他想:我还是擦了吧, 毕竟库伯家有钱, 我家没有钱, 彩票是我买的, 应该归我。对于库伯来说, 这辆车只是锦上添花, 而对我家来说是雪中送炭啊!

师:可是面对道义和良知, 父亲又会怎样想, 怎样做呢?请再次让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的界限, 再一次回到当时的情景吧。

(出示) 擦着擦着, 他的手忽然又停止了, 他又想 _______。想到这里, 他又放下了橡皮 _____。

生:擦着擦着, 他的手忽然又停止了, 他又想:这怎么能行呢?我应该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与道德。想到这里, 他又放下手中的橡皮, 收好那张彩票。

生:擦着擦着, 他的手忽然又停止了, 他又想:我不能这样做, 如果这样, 跟小偷又有什么区别呢?想到这里, 他又放下手中的橡皮, 收好那张彩票。

师:是啊!一个淡淡的K字, 包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是何等艰难的一段心路历程呀!

阅读教学的点滴感悟论文 篇5

[摘要]: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小学体育教材进行了改革并开始实施到教学过程中去。由过去的旧教材转变为现在重新改换具有时代气息篇目的新教材,既然是新教材,它与旧教材相比,到底有哪些变化,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是怎样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的,在这些年的实施过程中我也进行一些比较,哪些教学方法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些内容符合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有助于教师在使用体育教材时更好地、更自觉地贯彻《课程标准》, 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 新旧教材 教学对比 感悟

小学体育新教材的使用到现在也有六年了,使用过程中我也常和老教材进行比较,通过粗浅的比较发现新旧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上都有不同之处,下面我就谈谈这些年来所对比出的点滴感悟。

一、教学内容的对比.我们体育教师都知道:原有的教学大纲,我们教师的教学习惯是:新学年开始,一切依照大纲要求,按部就班,不用思考,按体育课本教学内容写好教学计划,进度和教案就成了,教学内容和时数是不能自主变动的。那些教学内容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场地是否能行,基本上都必须按大纲的要求执行,去完成教学任务,严重捆绑了教师的手脚,抑制了学生的体育兴趣,这种数十年不变以竟技运动为主的教学体系早已滞后。然而以前的教材也有他的好处,就是教师上课不用想太多,按部就班就行了。

而新教材的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及兴趣爱好和运动兴趣的培养,,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合理地划分为体育基础常识、基本活动和游戏三大部分。这种划分改变了以运动技术体系为目标,每项教材内容都为运动技术的发展打基础的方法,不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受运动技术系统的制约,而是以小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基本活动中的走、跑、跳、投、小球类、对抗、角力等基本活动与游戏相结合,使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体育的基本动作和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这样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生动、活泼、愉快、主动地学习。另外,内容的编写改变了以往的程式化,加强了教材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对同一个教材内容,新的教材给教师提供了各种思路,以便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如跳跃教材:“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不是给教师固定框子,而是通过启发引起体育教师的联想、思考与创造,体现了小学体育教材自身的价值所在,而旧的教材确做不到这一点.在实践中,新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对此兴学生趣非常浓,效果非常好.在新教材的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学校各水平教师根据课程目标体系,结合我校和各水平阶段学生的特长、性别、兴趣、爱好等选编教学内容,也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作灵活调整。同时,对不同水平阶段学生制定的体育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所选用的教学内容,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有能达到的。同时结合我校现有的体育场、体育器材等情况来选编教学内容。于传统教学大纲、以规定教学内容和时数是绝缘不同的。我校进行体育新课标实验选编教学内容的具体操作情况是这样的,比如:水平一(即:

一、二年级)教学内容,是根据该水平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游戏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相当大,师生经常自编游戏进行活动。在其它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简单、易学为原则。又如:水平三(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偏重于有一定运动技能,相对有一些对抗性,如球类,活动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是尽量做到学生能达到100%的投入,其它教学内容次之。教学内容,从传统的教学大纲(不变的),转变为新课标可自主选编。在教学内容动作技术的形成,组合动作的编排,同样师生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没有大纲的条条框框,约束限制。从这几年我校进行新课标的试验情况看,教学内容可下放到学校自主选编,师生共同选编教学内容,学生喜欢,教师更要动脑筋。相信教学内容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时侯恨快就到来,优秀的自编教学内容会层出不穷。

二、教学方法的对比

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二种;一种是传统式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教,至于学生怎样学并不重要。换言之,教师重视的是“跟我做”。这种教学法在学生的技术动作中完全看到老师的影子。老师教的很用力但是学生学的不一定好,这种教学法看上去很好,但是效果不明显,也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种是系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非常重视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系统性地传授技术动作。比如教小学生的蹲踞式跳远为例:先教学生跑三步起跳,然后三步起跳后落入沙坑,接着腾空步练习,待学生学会基础的练习后,才让学生学(7——9步)助跑起跳蹲踞式跳远动作,再学全程助跑的脚步丈量方法等。上述两种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是为教师设计的,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如果训练专业运动员情有可言,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就不感觉兴趣,难怪慢慢地以往的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而在新教材中,明显的改变了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而教师只是个指导者,比如教水平二(即:

三、四年级)学生的短跑,完全抛弃上述两种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跑(不要求过多的技术动作),自由组合去跑,随意的追逐跑等。强调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跑得快的学生都让他出来展示,谈跑得快的心得体会,并及时用启发、探究、合作的方法来弄清和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用传统的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腿和短跑的其它专门性练习等来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高兴地跑,自然地跑。使那些短跑自然素质较差,有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100%的投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步一点点也给予认真表扬和激励。关注学生的个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体育课程标准五领域,三层次的递进关系,课程目标统领一切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一起设定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努力实现已定目标,在体育活动中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展示,帮助和提高。所以,我们在水平一、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而水平三阶段不仅采用情景教学法,有时也采用些发现教学法。这样就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了。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对比

下面简单逻列一下原大纲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行政教学班为主的组织形式、分项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还有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程序既严重束绑了教师的手脚,也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和积极性。用比较坦诚和理性的思想来思考一下,当在教室里久坐的学生来到操场上的时候,他们需求的是什么?不就是想舒展一下僵直的筋骨,放松一下疲惫大脑。有那位学生想一来到操场就“立正、稍息”,面对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等,学生能喜欢这样的教学法组织形式吗?答案是否定的。

而现在我们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上课前由班体育委员带领全班同学到指定的上课地点,上课铃响后,体育教师在学生中一站(学生在教师周围随意站立),教师宣布本课目标,学生根据本课目标向老师提出活动所需的场地器材,由教师、活动组长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巡视、检查、辅导和一起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有目的的准备活动也在其中完成)。在见不到传统的严密教学组织,军事化整齐的教学队形,也听不见教师整堂课都在发号施令的宏亮声音。真正把教师在传统教学组织的指挥者角色,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帮助者角色。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很喜欢,更能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方位的沟通,学生只当作教师是一位可信赖、有知识、肯帮助人的阿姨来相处。我校在小学体育新课标实验中的教学组织,大部分采用合作、友情、随机和同质的多元化分组形式。

通过对比我认为,组织形式还是和原大纲的组织形式想结合比较好,这样既让学生有军事化整齐的队形又有自由放开的空间,使学生更能健康的成长。

四、教学评价的对比

以往我们习惯地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成绩评价内容,基本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就是终结性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打一个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合作、身心、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学生无论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自然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同时,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过程中,有各种方面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说了算,学生无可奈何。这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际上是很不公平的。如果一个学生体育成绩差,就很难评价为优秀的。就算是进步了也只能是从不合格到合格,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小学体育新教材对学生的评价做了重大改革,在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方法的设计中,突破了以往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倾向,淡化了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体现区别对待和纵向发展与鼓励的评价思想,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以反映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达到提高兴趣、促进发展、鼓励进步、增进健康的目的。

现在我们总体的评价方法是:教师在技能方面评学生,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学生期末体育成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上课行为+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这种多元化的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很高兴,就算技能课不好的学生,现在其他方面也能拿到好的成绩了。真正体验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这种评价方法对发展学生的体能,增进健康,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减少压力,乐于接爱不同观点,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快乐,会评价他人和自己所获得的成功感,对进一步促进完善新课标的评价方法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特点,以身体练习和运动技能为主线,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可行性的参考性的建议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奠定基础。当然,旧教材也非一无是处,目前的新教材也非一好百好,我们在对比中也发现,新教材中.个别教材的划分,不符合《课程标准》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本理念,小学体育教材中对“跑”内容的划分仍没脱离竞技体育的影子,如各种姿势起动的自然跑、自然站立式起跑、30米自然加速跑、30米快速跑、各种方式的接力跑、各种方式的追拍游戏、400~600米的走走跑跑、400~600米的一般耐久跑等。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一种误导———对学生进行专业运动员一样系统的训练,如此又回到过去的竞技教学模中。若把“跑”分为:不同距离的跑、不同姿势的跑、各种姿势起跑、与器械结合的跑、合作跑等,就更符合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另外,投掷教材的选择、加工与处理,与以前的旧教材在内容上区别不大,基本上以竞技教材的形式出现,体现不出在新标准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内容变化,不符合水平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当然这只是我的点滴感悟罢了。最后让我们在对比中继续探索,在创新中继续成长。

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篇6

一、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当然也是如此。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个老师能够不备课就去上课的,但是备课与备课又有所不同。可能粗细有别,精糙不一。每个老师都作过公开课,可以想见,它与平时上课肯定不一样吧,我们往往会提前个三五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准备,要对上课的内容反复地推敲。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无论是课堂的导入,课程内容的编排与设计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所以学生接受的效果十分显著。但事实上,受很多因素制约,谁也不可能每天都这样去上课,有的时候这种课也未必真的实用。我知道自己以前就有一个缺点,就是每当上公开课的时候,感觉有很多“作秀”的成份在里面,有些东西只是为了让听课的老师觉得,有了这些华丽的东西才像一节公开课罢了。不过现在不是了,如今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注重课堂的实效性,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一节课即便只讲了一个类型的问题,也要让他们真正地学会了,有所得。在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精神,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彻底摒弃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不能只看重眼前效益,应该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组内合作的意识。

此外,作为年轻教师,我认为我们的教学进度可以比师父们的进度慢一到两节,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先从师父那里取来真经,也就是听课学习,将师傅课当中的亮点和精髓融入到自己的课程内容之中,会使我们进步神速而且教学效果显著。以前我们总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现在看来,老师最好是能拥有一眼长流水的泉!当然了,要想切实提高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课余时间就应该多充电。我想另外一个途径就是课下多做和提前做一些习题,从中发现并总结出重要知识点,避免上课时造成内容的遗漏和赘余。也要养成做高考题,分析高考题和考纲的习惯,因为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若能够准确把握住高考的信息与动向,则对教学的指导意义非常之重大。

二、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充分备课是前提,我们还得想办法如何将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让学生们在40分钟之内将其消化吸收,这是门艺术。有的人好像天生就具备讲台上的表演天赋,但更多的人是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来实现的。长久以来,我除了不断地探索、尝试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外,我也喜欢模仿师傅上课时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式。模仿归模仿,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否则是无法超越别人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即便是在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后,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还会存在于个人魅力上。上课时我充满激情,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青春与活力,吸引和影响到学生,从而弥补在教学上经验的欠缺,但这还远远不够。那些年,我们都有自己“追”过的老师,他们机智幽默,博学多才,平易近人。他们能够轻松地驾驭课堂,最重要的是能够抓住和虏获学生们的心。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应该涉猎更多的领域,要懂得学生们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

以前教一个班的课,我还体会不到,现在教两个班我明显感觉到,同样的内容在第一个班讲,有时会出现漏掉了哪个知识点;也会发现学生在哪个知识点的理解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内容太多进行不完;或者哪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够完整等等。在第二个班级我就会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能够“手术刀式”的直接到达学生困惑的症结部位,从而一针见血地解决问题。我想久而久之,這种习惯和做法,会使得我在教学当中,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脉搏,以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和做法,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三、答疑环节不可轻视

我们的学生自学与举一反三的能力有限,他们往往觉得课堂上听得挺明白,但落实到课下自己去做题,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若我们不及时出现,没有第一时间为他们答疑解惑,长此以往,便会挫伤同学们学习这一学科的热情与信心。所以这个环节也是非常地重要。答疑的过程当中,会有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一点就透了,所以面对这个群体时,会节省很多的时间。但遇到基础较差的学生“集体来袭”的境遇也不算少,他们的问题多如麻,确实基础太差了,问的问题有时会让你觉得非常好笑,有时又非常令人生气,他们不知道的太多了。面对这个群体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对待,切不可对学生挖苦讽刺,和过多地抱怨。相反是要耐下心来,为他们细细地讲解,一遍不行两遍,直到他们彻底弄会了为止。当然这里会有一些个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假积极”的家伙,那我们就要对其批评教育了。答疑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同学问相同的问题时,就不要一一接待了,首先需要进行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上课时讲解的方法和角度不对头,调整改进过后,找合适的时间在班级重新讲解为好。

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7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热情

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感情。学生喜爱老师, 就会对老师的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当然, 这也不是让老师一味地迁就学生, 而是要求我们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循循诱导。其次是以用课堂和课外向学生反复讲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使学生重视教学, 并有决心和信心学好数学。其三是广泛利用直观教学, 发挥电教的作用,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生动有趣的实物,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其四是注意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意识, 利用小学生自尊心强、好胜的特点, 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 活跃课堂气氛, 在各种竞赛活动结束后, 教师及时总结或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奖品, 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二年级乘除法的口算后, 我们举行了一次分组竞赛, 学生为使所在的小组获得竞赛的胜利, 都认真记口诀, 纷纷争先抢答。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接着组织了一次书面口算测试, 我买了橡皮、铅笔、作业本、卡通贴画等奖品, 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领到奖品, 不但课堂上认真复习, 连课外和做游戏的时候也争论不休。测试后, 大部分学生都领到了奖品, 学生都很高兴, 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高了。

二、让学生手、脑、口并用, 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

手和脑、脑和口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动手可以使脑得到发展, 动口可以发展思维, 有利动手。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二三十年代就主张“教、学、做合一”, “手和脑一块干”, “教育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运用这些方法, 坚持少讲多练多实践, 使手、脑、口有机结合。如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时, 事先准备了一些“小商品”, 在课堂上让一部分学生当售货员, 另一部分当顾客, 学生在买卖活动中掌握了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大大降低了解答应用题的难度, 而且培养了学生文明待客, 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三、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天性爱玩这一特点, 我有计划地在课外引导学生玩数学兴趣活动。一是猜谜活动。把小学数学的口诀、概念等编成谜语, 利用节日举行猜谜活动, 以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二是玩夺红旗或戴大红花。把许多种类不同的小计算题设计成升旗台形状, 限定时间, 看谁先计算完, 并且准确无误, 谁就夺得了红旗。一个学生夺得了红旗后, 全体学生都热烈鼓掌表示祝贺。小学生都逞强好胜, 这次夺得红旗或戴上红花, 决心下次还获胜。没有夺得红旗的, 争取下次戴上红花。三是讲故事、编故事。我提倡学生买一些关于数学的趣味书, 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数学故事书, 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趣味书都带到学校相互借阅。过一段时间后, 利用作完作业后的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讲数学故事比赛, 作为老师带头讲, 进而引导学生自编故事讲, 讲他们自己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编故事, 学生对数学运算符号的运用、由来及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四是做数学游戏。比如让学生对口诀、找朋友、当小医生等。在学完乘法口诀后, 组织学生对口诀。一个学生说出口诀的前半部分, 另一个学生很快对出后一部分, 一定时间内谁对出的多, 谁就是优胜者。有时是让学生拿一些写有部分口诀或计算题的题板, 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自己题板上的题相对应的“朋友”。我搜集了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集中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当“小医生”, 看谁诊断得准, 医治得好。许多学生爱面子, 惟恐自己落后, 就虚心向别人请教。很快, 题中的错误都找出来了, 以后再遇见类似出错的情况就少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改变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 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激发起了学好数学的热情。

技校数学教学的感悟点滴 篇8

数学是技工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是技工学校学生知识框架的核心基础。它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数学教学过程中, 发觉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既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更无法满足专业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 有必要对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以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调整谈谈自己的体会。

1 结合专业课讲解数学, 提高数学的实用性

“老师, 学习数学与我们所学的专业有什么关系?”我常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我一直注重课堂教学思维的严密性、逻辑的严谨性, 而忽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虽然能够比较熟练地解题, 却不明白数学与自己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 更不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 就造成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不学。因此, 有必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 提高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的途径就是尽可能结合专业课讲解数学的概念、数学习题, 要多采用与专业课有关的例子。比如, 在讲函数的概念时, 可以结合具体专业多介绍一些与函数概念有关的问题, 如在三产业类专业班级授课时介绍产品总销售量与利润就可建立函数关系, 在电仪类专业班级授课时介绍电压与时间、电流与时间等问题;在机械类专业授课时, 介绍产品生产总量与产品成本等实例。通过结合学生将要大量接触的、与专业课有联系的实例讲解数学概念和例子,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用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这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技工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需要用严密的逻辑来证明一个纯数学的问题, 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一些数学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像高中那样弄得清清楚楚, 而是要求学生能用这些公式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因此, 教学中一些不必要的、耗时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以删减。如对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只作介绍;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只须给出公式而不需要推导。

但是, 在教学中也不能过多的删减教学内容, 否则很难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的许多概念如集合、函数等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 抽象思维得不到发展, 就难从具体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 使数学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 还要让学生能够接受, 同时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他们付出努力才能掌握。

3 实施分层教学,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全一样, 就容易使基础好的学生认为所学内容太简单, 对所学内容缺乏积极性, 逐渐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基础差的学生则对数学深感学习吃力, 以致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 教师可打破教学模式单一的局面, 在同一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采用多层次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中实行同步授课、而对教学目标、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学业考核等实行分层次实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可分三个不同的教学层次, 第一层为: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子建立函数概念的模型, 如学习科目与学习成绩两者就可建立函数关系;第二层为:用数学词语“变量”理解并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第三层为:用集合观点理解函数概念的三要素即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再如, 在教学过程中, 先讲授能直接套用公式的例题,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再讲授难度较大的例题, 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布置课堂练习时, 让基础好的学生解一些难度大的综合性的题, 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解一些简单的题, 教师在学生中巡视, 随时点拨、引导学生,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这样能够使学生找到学习的起点,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4 设计好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 不仅枯燥, 也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 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 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猜想、分析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已知”去探索“未知”;鼓励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从自身经验、自己发现并进行总结, 从中去感悟数学思维方法。例如, 在讲对数的定义时, 可以设计三个问题:一是已知、, 如何求?二是已知、, 如何求?三是若已知、, 如何求?举例后学生可以解决前两个问题。接着让学生猜想是否可以取任何实数?同时猜想在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第三个问题, 学生的思维给调动起来, 急于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 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引入数学科普故事, 或讲数学名家的趣闻,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上感悟是:为了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专业课和实践中去, 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以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各方面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因此, 有必要对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以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作者就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调整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技校数学,教学,感悟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教学点滴感悟 篇9

一、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常见形式

1. 单一听赏型

单一听赏型, 即教师仅凭音响资料, 整堂课以一种听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缺少教学的艺术, 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 死气沉沉, 更谈不上激活思维与激发情感, 不符合普通中小学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单一听赏型的产生, 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 目标不甚清楚, 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 就将其用整堂课单独上听赏课。单一听赏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 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单一听赏型的产生, 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且在造成他们心理疲劳和兴趣滞后, 拒绝音乐课这种课型的必然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2. 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 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 整节课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犹如语文课一样, 与上面的单一听赏型形成两个极端。

诚然, 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 语言也是一种音响, 但是, 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 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 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 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 教师需要适当地引导或提示, 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二、对音乐欣赏课的一些看法

形成语言替代型的原因较为复杂, 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 如:语言表达能力强, 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前提下, 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 以语言替代音乐。

1. 欣赏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

在参加听课活动中, 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通过各种引导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 可是得到的答案与作品的内容完全没有关系, 这就是我们在思维惯性下造成的错误。一节欣赏课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学设计, 在此前还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让学生对一段体、二段体、大小调、和声和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有了解, 使学生能够结合这些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用自己的角度理解作品, 感受作品。音乐欣赏教学中, 不能用成人的视角去要求学生, 这样只能打击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2. 欣赏课不是才艺展示课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形式百花齐放, 在各方面希望同时发展, 这是在教学改革的指导下的繁荣景象, 我们要学习和支持实施。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音乐欣赏课让人眼花缭乱, 这就过犹不及了。在中学的一节40分钟的音乐欣赏课上, 通过十分钟的欣赏, 就开始编排舞蹈, 创作诗歌和绘画作品, 然后是配乐诗朗诵, 现场舞蹈和绘画作品展, 热闹非凡。课后大家心照不宣。现在的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 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但是大家都知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因而, 聆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 学生不是专业的舞蹈家、画家, 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学会用心听音乐。

3. 欣赏不一定都能说出来

音乐欣赏是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生活阅历、音乐知识等综合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感悟能力不同, 表现能力也不同。在欣赏教学中, 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讲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有些学生在聆听的时候面部表情丰富, 肢体语言自然流露。可是教师让他说的时候, 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 无法表达他心中的感受。我们知道音乐是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 是非语言义的, 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 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 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在音乐欣赏课中, 音乐是第一位的, 学生是音乐的主体, 有自己的主观色彩,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 尊重他们的想法, 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 只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 体现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 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能不能说出来就不那么重要了。

高一英语教学感悟点滴 篇10

一、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寓教于乐

1.多利用口决、顺口溜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寓教于乐, 使学生乐于学, 记得牢。如教状词从句的省略, 笔者使用“主语同、谓语be、二者省去不可惜”, “主语it, 谓语be, 二者省去也可以”这一顺口溜进行教学。

2.采用直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根据高中学生活泼、好动,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 在教学中, 可尽量利用图片和电脑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嗅觉、视觉、听觉一起参与感知, 将实物与英语联系起来, 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后便很快记住了句型和生词。例如教到必修一Unit4 Earthquakes时, 笔者利用电脑呈现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的图片, 学生马上活跃起来, 与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很快记住了earthquake, crack等词汇同时加深了对地震的认识。

3.采用情景教学, 创设良好气氛。在日常教学中, 要使教学活动尽可能置于语言情景中去进行, 使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运用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如教《项链》这课, 可叫学生分角色表演, 以小组形式, 演绎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项链》, 甚至排演其他剧目。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巩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解放自已, 解放教师, 提高教学质量。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学生尽可能少地依赖教师。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 教师绝不插手;凡是学生能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的, 教师就积极鼓励其独自完成, 教师除适当给予指导外, 尽可能让同学相互合作, 互教互学。让学生参与, 自主的学习, 自主的探究, 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词汇时笔者一改传统带读的做法而是把班里学生自行组合成八个小组, 每小组六、七人。每组都男女搭配, 同时配有两名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首先给学生三分钟自己拼读。接着同一小组的成员坐在一起Work in pairs, 讨论解决如何拼读较难拼读的单词后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读。而教师则在教室走动随时给予帮助。最后, 各小组进行比赛。小组全员参与, 声音最大, 最整齐, 拼读最准确的小组得两分, 其次者得一分。各小组都争先恐后的站起来, 声音一个组比一个组大。每个小组起来读时同学们都会发出热烈的掌声。全班同学都热情高涨, 就连平时嘴巴都怕张开的同学此时都张大着嘴跟组长大声读, 课后, 有好些学生都说, 他们这节课对词汇的记忆比老师带读十遍都强。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了学生能力, 学生学得卖力, 老师教得轻松。

三、营造英语氛围, 尽量用英语授课

新生刚一入学时, 在课堂上大都露出迷茫的神情, 这是因为还不太适应教师用英语教学的缘故。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中学, 条件所限, 听力和口语都较为薄弱。因此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用英语谈论天气、军训、班级活动、值日安排、自我介绍、讲笑话、表演短剧、谈论国内外新闻等, 使学生逐步适应英语教学, 这样既增强了听说能力, 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 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注意力从词、句的正确性转移到语言内容、交际功能、语言实践上来;

四、抓好词汇教学, 夯实基础

1.教会学生拼读单词。高一第一堂课就给学生复习好音标。

2.教给学生一些词汇记忆方法。要强调词汇的重要性, 告诉学生词汇不分年段, 英语是背出来, 记出来的。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词汇的记忆方法, 如分类记忆、对比记忆、分解记忆、派生记忆、反复记忆等。

3 . 课后引导学生多看英文刊物, 如《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双语报》, 世界经典名著等来巩固和积累词汇。

五、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创设情境, 感染学生, 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还可以加快课堂节奏, 加大课堂密度。因此多媒体常被广泛使用。然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有一些弱点, 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应用, 就那笔者所供职的学校来说, 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 由于条件的限制以前没有上过多媒体课, 一开始就整节课使用多媒体, 学生便会觉得教学内容容量过大, 造成“消化不良”, 做笔记跟不上, 慢慢地干脆就不做笔记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再者教师长期使用多媒体, 会对它产生一种依赖, 对教师也有些负面影响, 如单词拼写方面的能力会下降。因此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扬长僻短,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我们作为人民教师的一员要不断反思, 用心去关注, 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8.

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11

关键词:基础工具;任重道远;爱上阅读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素养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见学好语文有多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字;能动情地诵读;能够流利地进行口头表达、顺畅地进行书面表达;热爱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写一手漂亮的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我国的书法艺术享誉世界,每个人都应引以为豪并要将其发扬光大。但目前学生的书写质量令人担忧,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电子计算机与手机的普及,使电子书写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手写;二是学前教育超前,大多数孩子过早进行书写,导致书写姿势不端正,乱写笔顺。基于这两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从坐姿、握笔姿势开始纠正,从基本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开始练起。按照写正确、写标准、写美观的顺序逐步提高要求。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的范写十分重要,范写可以让学生明确正确的笔顺,掌握书写要领。写字指导要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不能只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中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教师要逐渐放手,以自学为主,但放手绝不是放任,对于一些难字、易错、易混字仍需进行重点指导。此外,还要多开展一些写字活动,进行“写字之星”“写字能手”的评选,以此激发写字兴趣,促进写字教学的开展。

二、能动情地诵读

语言文字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可以感染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传递人的思想。语言文字中的一字一词都是有情感的,有时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故事。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有的清新隽永,有的高亢激昂,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文章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最好素材,我们要以此为蓝本对学生进行感情诵读的训练。如果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动情诵读,就说明他们对文章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比枯燥繁琐的分析要好得多,更能体现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三、能够流利地进行口头表达、顺畅地进行书面表达

学习语文就是要为表达服务的,无论字词的积累,还是情感的积淀最终都要应用于表达。表达是检验语文学习的一把尺子。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兴趣,流利、顺畅表达的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又要注意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从字词到句段篇,由口语交际到习作,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达之初,要以自由表达为主,只要学生乐于表达就要给予肯定。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出发,表达身边的事及自身的真实感受。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急或过高,要让学生觉得表达不难,不可怕,只要学生不怕表达,让学生爱上表达,进而使表达水到渠成。要关注并接受学生的学习差异、阶段差异,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

四、热爱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帮助人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引领人们步入知识的殿堂。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的阅读内容,这样既能巩固所学内容,又能丰富学生的积累,还能体现大语文观,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在无形中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阅读。如教学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故事或书籍;教学科学小品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教学部分名著中的章节时,则可以借机向学生推荐阅读相关名著。仅仅拓展相关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定期开展活动,如:带领学生办读书手抄报;开展“读书之星”的评选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它承载着传承文明,开创未来的重任。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从简单机械的书写、背诵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畅游书海,在阅读中体会乐趣无穷,收获别样的语文知识;从关注成绩向关注兴趣与能力转变,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

参考文献:

低年级数学教学点滴感悟 篇12

一、自编儿歌、顺口溜

儿歌、顺口溜是低年级小学生最喜爱的, 便于记忆, 使用儿歌再加上教师的点拨, 学生就能轻松自如地把新知识掌握好, 把难点一步步解决。

如在教二年级进位加法时, 我编了顺口溜“三不”, 即:不忘进位, 不忘加, 最后不忘写答案。“一不”是指各数位上的数相加不忘向前一位进一;“二不”是指各位数位上的数相加时, 不忘把进上来的数加上;“三不”是指最后不忘在等号后面写答案。

又如在讲退位时, 被减数中有零的减法是个难点, 同时又是个重点, 我就此编了顺口溜:0上无点十减几, 0上有点九减几。如:

被减数个位上的0没有点, 就把它当作10来减6是4, 十位上的0有点, 就把它当作9来减3是6, 最后结果是64。

二、巧设游戏

数学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好的数学游戏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课堂学习, 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发展他们的智力。

游戏设计要难易适中。过于简单, 参加游戏的学生可轻而易举地通过, 游戏就乏味了;而过于繁难, 参加游戏的学生认为高不可攀, 无法通过, 游戏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老师要巧设游戏。游戏中的障碍要使参加游戏的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突破才行。如:用8的除法口诀求商时, 我设计了“小兔拔萝卜”的游戏, 录音机里播放配乐故事:今天是个星期天, 小白兔们一块儿到地里拔萝卜, 兔妈妈说:“今天我们拔萝卜可要动脑筋呢, 先把萝卜上面算式的得数算出来, 然后将萝卜拔出来放到相应的篮子里。小朋友们愿意帮助小白兔一块儿干吗?”这时课件出示好几个小白兔拔着带有算式的萝卜, 旁边放着等待得数的篮子。当小朋友把萝卜放进篮子后, 发现地上还有一个萝卜没有拔下来, 是什么原因呢?这时我启发学生对新旧知识辨析比较, 原来这个萝卜上的算式要用9的除法口诀来求商, 这是以后我们要学的内容。这样设计, 巧妙地为学习新知作了引路铺垫。

三、动手操作

我们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和练习等活动, 使学生以不同感官接受到不同的信息, 再经过智力活动来加工整理, 付诸实践, 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如:我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 主动地发现数学规律。我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苹果 (小卡片学具) 分别放在盘子里 (学具) , 然后提问:每盘放的个数要一样多, 有几种放法, 可以放几盘?学生完成操作后, 从中选择五种:

1.每盘放1个, 9÷1=9 (盘)

2.每盘放2个, 9÷2=4 (盘) 余1 (个)

3.每盘放3个, 9÷3=3 (盘)

4.每盘放4个, 9÷4=2 (盘) 余1 (个)

5.每盘放5个, 9÷5=1 (盘) 余4 (个)

6.每盘放6个, 9÷6=1 (盘) 余3 (个)

7.每盘放7个, 9÷7=1 (盘) 余2 (个)

8.每盘放8个, 9÷8=1 (盘) 余1 (个)

9.每盘放9个, 9÷9=1 (盘)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几个除法算式, 并要求他们分成几种情况, 学生能很快地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 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 于是我就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算式, 我们以往学过了, 分了以后还有剩余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 。我告诉学生余下的数叫做余数, 在横式里余数的表示方法是:9÷4=2 (盘) ……1 (个) 。

通过动手操作, 可以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是实际中产生的。学生通过操作过程各个阶段的观察和思考, 为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积累了可靠的感性材料。

四、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低年级小学生掌握词汇量少, 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困难, 尤其对抽象的数字、符号、术语, 他们往往无从说起。所以很多小学生在数学课上怕发言, 久而久之形成了惧怕的不良心理。在这个启蒙阶段教师应采用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帮助引导他们说, 使这种说的欲望转化为兴趣, 并发展其数学语言。

(一) 注重引导

通过直观感知, 建立鲜明的形象, 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如:在教学一年级“减法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制作了课件, 课件上一个小女孩拿着两个气球, 演示飞走了一个气球, 从动态演示中, 学生产生了说的欲望, 这时教师应提示学生该说些什么:图上画了谁?手里拿了几个气球?其中一个怎么样了?通过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学生从中真切地感知了减法的意义。

(二) 引导说规范

数学语言讲究逻辑清晰、有条理、完整且简洁。在数学课上, 回答一般问题时, 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 使其回答更规范完整。比如回答“为什么”一类问题时, 可以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发表意见与建议时, 可以采用“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在叙述算理时, 教师可以将某些分析推理判断的方法教给学生, 使学生在叙述时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如:在教学9+3时, 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叙述:“看大数、分小数, 9要凑满10, 把3分成1和2, 9加1得10, 10加2得12, 所以9+3=12”。以此类推8加几, 7加几, 6加几的算理。这种简洁扼要的语言不仅内化了新知, 而且促进了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来解决新问题, 收到事了半功倍的效果。

(三) 多种形式, 持之以恒

语文有专门的说话课, 进行专门的练习, 而数学课则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各种形式说的练习, 如计算题教学时, 可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说出算理;文字题教学时, 可让学生进行文字表述算式意义;应用题教学时, 可让学生运用综合法、分析法等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推理。另外, 还可以通过填方框里的数、补充条件或问题、判断并说明理由、数学故事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说的同时, 既增强了语言表述能力, 又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促进和谐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用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和熟练的技巧感染学生, 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去听讲、去思考、去操作、去表达、去学习……在每个班级中都存在优、良、中、学困生四类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分层培养, 尤其要做到不歧视学困生, 相反要亲近他们, 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亮点,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上一篇:护生心电图教学体会下一篇:家居日用品设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