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精选12篇)
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篇1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教育技术在飞速发展, 对于学生, 上网不仅是一个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扩大词汇量, 了解各国文化并跟上时代步伐的绝好机会, 更重要的是, 上网学英语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而不再是一门学校安排的必修课。
一、利用网络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优越性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中学英语教材已经在话题、语篇、词汇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与改革, 一些教材 (如人教版的SEFC) 的编撰已具相当高的科学性。然而它们的选材往往更新缓慢、阅读量词汇量相对不足、拓展面也较窄,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提高。在高中阶段学生词汇量已有一定积累的前提下, 利用网络具有信息丰富, 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 以结合教材主题、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性材料进行辅助教学来丰富和拓展英语教学内容, 极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网络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尝试和初探
1. 网络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学生
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计算机进行集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充当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学生以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 进行积极主动和协作式的学习。由教师来设计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活动, 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解答学生的疑问, 宏观控制教学进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 自己动手、自主学习, 其乐无穷。
2.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关系成为:
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 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 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不到发挥, 学习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 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介绍者和组织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课堂真正地成为了学生的课堂。
3. 当今世界, 电脑和英语是现代人必备的两项工具。
一般而言, 学生对电脑普遍具有浓厚的兴趣, 对英语, 则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如何将这二者协调统一起来, 让电脑更好地为英语服务呢?网络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媒介。在英语泛读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和英特网的优势, 浏览英文网站, 直接阅读原版材料。教师确定阅读主题, 提供相应的网站或文章, 学生上网自主浏览, 然后整理出阅读笔记, 以供课堂交流或网上发布。网络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 教师根据每单元的具体话题, 为学生精心挑选各类阅读材料, 下载到自己的网站, 学生可随时按教师提供的网址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阅读有关文章。教师通过布置研究课题的方式鼓励学生到网上阅读、查找资料,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使他们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一旦学生养成了网上阅读的习惯, 英语还有何难?此时已不是纯粹为学英语而学英语, 而是学以致用, 边学边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所浏览的文章感兴趣, 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他们肯定会想办法解决。长期以往, 英语词汇量自然会激增, 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而且, 通过上网, 学生还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拓宽思路。学习英语的同时, 电脑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了学生网上阅读, 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里也可以继续学习。这样, 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从教师指导变成了自主学习, 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三、网络对英语教师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 以致英语教师的工作受到严重的冲击, 稍不注意就落在学生的后面, 何谈为人师表?为此, 英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 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抓住机遇, 进行二次教育乃至终身教育, 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 实现全面发展。要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培训, 率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 具备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改革问题, 以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利用网络阅读中外名著”教案设计
益阳市安化县江南中学 龙世雄
【教案背景】
文学名著凝注了作家睿智的思想,反映了社会纷繁的现实,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这些著作语言生动而典范,内容厚重富于启迪,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升学的压力,老师和学生不约而同地把语文课本的学习和大量的阅读训练作为语文应考的重点,学生平常极少课外阅读。即便有,学生们感兴趣的也只是青春言情小说、动漫卡通之类的。为了应对语文考试中的“名著考查”,老师们对“名著”高度浓缩,压成枯燥干瘪的复习资料,发给学生背诵应考,与快乐阅读、潜移默化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学思路】
此课安排为“综合性学习”。阅读是个性化的创造活动,要让学生主动阅读,积累语言,汲取知识,发展智力,丰富感情。《课程标准》强调,不应以老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思考,努力探求未知领域。现在,人们足不出户,在电脑上可以浏览海量文字信息和视频资源,网络阅读与视听成为家常便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情景,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调动学习者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网络阅读资源,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安全高效地获得文学滋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主流文学网站名称、地址;了解傲游浏览器2有关阅读的应用;了解《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的中外名著书名及作者;学会在线阅读、下载保存、发贴跟贴和微博分享等。
2、过程与方法:
激趣法、演示法、实际操作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热情;懂得自觉选择健康的文学网站阅读,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教重点】
介绍文学网站,学习电子阅读技巧,学会发贴、跟贴和微博分享。【教学难点】
傲游浏览器2使用技巧。【课前准备】
1、借用电脑室,安装调试好互动电子白板和服务器上的傲游浏览器2安装文件。
2、搜索并记录健康文学网站名称及网址,做成链接网址的幻灯片共享。【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借助影视片段激发名著阅读兴趣
播放由张涵予、胡东、周名扬等人执演的《黑旋风怒砍杏黄旗》,然后老师趁机引导提问:“剧中人物是谁?” “ 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你能说出小说中五个人物的名字和外号吗?”“欲知全书精彩,且听下回分解。”这样设置悬念,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再深入后面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接着,教师出示幻灯片,交待本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中外名著堪称文学精华,但内容往往有隔世的“代沟”,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二、学习利用网络阅读的常识与技巧
1、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安装傲游浏览器2,并打开。
2、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此浏览器界面与菜单,如下图:
3、建立帐户,收藏网页随时随地打开。步骤:点击左上角人像—注册—激活。
4、学习与文档阅读有关的运用技巧。
(1)点标题栏“工具”,选中“内容控制”—“禁止运行script”刷新后可复制 “限制复制”的文档。
学生打开http://t.icesmall.cn/操作一次。
(2)学会转换简体字与繁体字、中文与外国文字。点击标题栏“查看”—“languages”—选择相关项。
学生打开任一网页操作一次。
(3)在线阅读 根据推荐的文学网站打开直接阅读,或者安装在线阅读器(下载地址:http://◆假定阅读《罪与罚》第六部,点击此目录; ◆如下图,点击“QQ”空间或“新浪微博”;
◆在方框里输入你的读后感,点击“分享”即完成。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精神劳动,是丰富的意识流动。网络阅读与传统的纸质媒体阅读最大的优势在于即时灵活的互动,提高阅读的兴趣,学会不同角度鉴赏文学作品,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在线阅读《鲁浜孙飘流记》,发一条评价“星期五”的帖子并用新浪微博共享;
搭建网络平台拓宽阅读教学 篇3
要完善网络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如下环节循序渐进,形成序列和程式,真正让网络阅读脚踏实地,收到成效。
一、确立合适的触发点
在这一环节中,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内容,但需注意的是,所提内容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有什么现实意义。对学生而言,确立的内容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便于占有材料的内容,即要有方向,但不指定阅读材料,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比如在学习《赤壁赋》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事,要求学生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做到了立足了课本教学,又做到了阅读是课本的延伸,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二、学生自主查询材料
由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相关资料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开放性的阅读,必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再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环节中需要注意,不可放任自流,要做好监督与实时指导,及时回答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发布个性化资料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在网上的“Blog”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占有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发布出来,同时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觉与心得写在所发布的资料后面。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注意,教师应该给以充分的指导,最好能熟知每一个学生的博客地址,可以灌水,可以给以当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的博客能丰富、充实、健康的建立。以《赤壁赋》为例,学生发布的资料各式各样,但往往不能做到全面,有序。比如:有的学生从爱情方面来谈,说他是有情有义的真男人;有的从佛与禅来谈,说他是看透人间的超然者;更多的同学从他的文学成就来谈,说他是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有的从他的人生际遇上谈,说他是坎坷一生不失志……面对学生发布的资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通过这种自主的方式,学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这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如何精心准备也难以做到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资料也发布于自己的博客中,与学生共享,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让他们有所借鉴,学会更规范的阅读。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教师是一个监督者,也是一个领跑者。同时教师要把学生的不同观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以便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四、学生分组合作探讨
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让学生互相评点其他同学的博客,针对确定内容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化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还是说《赤壁赋》,当学生在相互点阅他人的博客之后,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可以让大家谈谈自己对苏轼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畅所欲言,又相互借鉴,极大的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也让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对于苏轼的理解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感性认识。我们认为,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必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品质,并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及自我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根据上一环节中准备的总结,适时的给以补充,对于学生在网络阅读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网络阅读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保持盎然的兴趣,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網络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收获。但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能以自己的理解取代学生自己的见解,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尽量不要自己长篇大论。
五、学生撰写体会
经过分组讨论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心得体会。把口头、脑中的东西用文字整理、记录下来,附于博客的后面。这样既可以巩固阅读效果,又反馈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整理和写作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心得体会,教师一定要给以适当的评点,教师可以用灌水的形式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发挥网络图文并茂的优势,采用鼓掌、送花等方式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时一个简单的笑脸胜过数行评语的表扬。对于较为突出的,不妨指导学生投稿,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在写作中收获,在收获中进一步阅读,形成终生阅读、终生写作的良好习惯。六、建立师生共用的网上资源库
学生在查询资料、撰写体会后,要将所查询的内容以文档形式保存起来。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形式上,可以按图文、词汇、语段等,也可按作家年代分类;内容上可以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体等分类。最好能统一标准,建立由大到小的一系列的子目录,便于以后进行查找,逐步形成学生个人及集体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七、创设资料便捷流通的平台
建立的网上资源库要真正为学生所用,学生在需要之时可以随时查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与校之间,甚至地区之间形成交流,建立起语文阅读教学的大环境。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教师要积极主动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教师之间一定要及时沟通,做好应对工作,要让学生的交流积极、健康、稳定、有序的进行。
在素质教育的春风里,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网络阅读有着显明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对外界事物有着较快的反应,能够养成学生触景生情、见物生情、闻声生情的好习惯,不断触发、延伸、丰富他们的感情。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对文学经典的鉴赏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引发对现实的思考,扩大语文的外延,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篇4
阅读是全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大众化行为。阅读活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胡塞尔现象学的“双主体性”理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主要就是强调读者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关系。在阅读活动中, 文本沟通了阅读主体和创作主体, 进而在两个“主体”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与灵魂的交汇。在网络文化冲击下, 作为传统教育三大基石之一的阅读正在发生着一场强大的裂变。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 (以下简称“网络阅读”) 不仅对传统的文本阅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且使长期困扰于“费时低效”的中学阅读教学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网络阅读的特征
对“网络阅读”, 不同的研究者看法不尽相同, 但一般都认为:是指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与知识, 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阅读行为。与传统的文本阅读 (纸质化阅读) 相比, 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 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阅读的革命。由于网络阅读是一种超文本阅读, 超文本阅读的对象是由一个个节点连接起来的信息集合, 每一节点就是一个浓缩的信息。网络的交互功能和这种发散的、非线性的超文本呈现方式, 使阅读者视野开阔, 思路开放, 参与的愿望和信心大增, 而网上的BBS、博客、微博、推特更让你有了一吐为快、大显身手的自由空间。网络精英蒂姆·贝纳斯·李将他创造的技术命名为“蜘蛛网” (Web) , 其意为:互联网就是我们像蜘蛛吐丝一样编织起来的。正如一位电脑专家所言:互动是网络化空间的关键词。例如“9·11事件”发生后, 网上立刻涌现海量的帖子, 有同情的, 有担忧的, 有幸灾乐祸的, 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或字字珠玑, 叹为观止;或只言片语, 一针见血。随即又有许多同意的、附和的、反对的, 甚至是辱骂的帖子出现在BBS上。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化、交流的开放性与个性化、参与的即时性与方便性, 大大地激发并解放了人们的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因此, 从这一意义上讲, 互动更是网络阅读的生命。
(二) 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本向着全世界打开的书。它没有国界, 连通了地球上任意一个可以连通的角落。鼠标一点, 世界在你面前打开。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 使人们可以不再受时空限制, 自由交往, 随意阅读。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广域性的网络阅读时空, 使学生阅读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课本、课堂, 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和资格的限制进行自主阅读, 而且网络中的信息和知识本身又具有一种非排他性和共享的特征, 传播面越广, 使用的人越多, 其价值也就越大。可见, 在开放的网络上, 阅读的内容和行为多么富有意义和生命力。这里所说的阅读环境, 已不仅仅指物理时空, 更包括精神和心理。网络阅读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学生避免了在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中阅读可能带来的紧张和尴尬。手指在键盘上轻轻地点击, 心绪随着鼠标的移动自由地飞扬, 这是网络阅读给莘莘学子带来的无比美妙的感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网络阅读心理, 能让学生在阅读时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协同参与, 在不知不觉中“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充分体现出阅读者鲜明的个性和无限的创造。
(三) 阅读内容的丰富性
“网络无界, 信息无限”, 内容的丰富主要源于网络本身和网络的交互。据国外权威机构研究, 如今知识的半衰期已由过去的7~14年缩短为目前的2~3年, 每3年左右, 全世界知识积累增长1倍。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与知识, 互联网像一名敬业负责、技术熟练的图书管理员, 把各种信息和知识有条不紊地收集、归类、整理, 读者通过链接, 可以方便迅速找到想要的信息和知识, 例如中国读者经常使用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等。在网络技术环境中, 信息以网状辐射的结构突破了传统信息的线性链式传播方式, 这样就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 将自然信息与文本信息表达方式的优点融合起来, 呈现出传输跨时空、速度快、密度大、选择自由灵活等鲜明特征。阅读因丰富而便捷, 因便捷而丰富, 因丰富而更加吸引读者。
网络阅读强大的即时双向交互功能形成了网络阅读消费与生产的共时性特征。当你在网上阅读后, 发表在BBS、博客、微博上的内容又可能成为别人阅读的对象。正如著名网络文化学者姜奇平在《通过知识获得自由———兼谈共享权的生产意义》中所言:“一个人在共享知识时, 由于始终伴随着意见的发表, 从而成为知识的生产;而在发表的意见中, 由于旨在赢得人们的回应, 又成为一个知识消费过程。”这样使得网络的内容精彩纷呈, 层出不穷, 因丰富而交互, 因交互而更加丰富。如此循环往复, 使得互联网更像是一条波涛汹涌、永不停息的江河, 支撑推动着网络阅读活动。
二、网络阅读对当前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启示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处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现代阅读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时代人们了解世界、关注生活和认识自我的重要认知方式———网络阅读的影响与启示。
(一) 师生观:呼唤教学中师生角色的重塑与转换
在网络阅读中, 信息的传播与接收一律是平等的, 你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对话。网络决不会因为你是CEO, 你是专家学者, 就拥有你专享的文化盛宴。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 只要家里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 就能够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分享一模一样的学术和教育资源, 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这一意义上讲, 阅读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常常以“知识拥有者”、“信息垄断者”、“全知全能者”自居, 把学生视为“无知无能者”, 剥夺了学生与文本交流的“自主权”和“对话权”, 使得阅读课上“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 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 (苏霍姆林斯基语) 。网络阅读提醒我们, 教师已不再是课堂阅读教学中惟一的信息源, 而且其“信息霸权”和“知识权威”也将被打破。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我们还必须意识到, 网络的发展绝不会也不可能最终取代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网络信息既丰富又散乱, 对特定的学习任务来说, 无用信息乃至垃圾信息占到了绝对大的比例, 有用信息往往淹没在大海般无用信息之中, 中小学生从其中获得完整的教益而不需要任何指导的可能性非常之小” (卢子洲语) 。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二) 能力观:亟需对相关性阅读能力加以关注与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 但阅读过程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复合结构, 阅读能力也是一种可以分解的综合能力。网络时代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能力, 这一问题随着网络阅读在学生中的普及,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面对着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 任何一个遨游其中的学生都可能会产生“信息迷航”。正如T·洛扎克在《信息崇拜》中所言:“信息, 到处都是信息, 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的确, 信息太多, 容易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一堆事实面前眼花缭乱、六神无主、无所适从, 不仅“头脑成了别人的跑马场” (叔本华语) , 读者更成了毫无意义的“信息搜索机”。
所谓“相关性阅读能力”, 是指那些并不直接与个体的阅读理解水平相关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注意力的控制与分配;一是能利用工具和媒体, 检索、选择、处理信息。在网络时代, 知识陈旧率日益增长,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使得人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有限性与知识扩展更新的无限性这一矛盾日趋突出。因而, 效率观念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为使阅读速度与思维速度尽量趋于平衡一致, 提高阅读效率, 就必须在阅读中学会高度控制和合理分配注意力, 快捷正确地选择处理信息。速读则是矛盾解决的利器。由此可见“相关性阅读能力”更是速读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然而,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往往只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和吸收信息, 忽视学生已有的心理图式对课文的同化与顺应。而且, 指向结果的阅读教学目标, 更扼杀了学生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今, 人们已意识到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应是培养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 信息社会的教育便可称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因此, “相关性阅读能力”理应进入阅读教学研究的视野。
(三) 活动观: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唤起与心智互动
如果说情感是阅读的灵魂, 那么, 对话与交流应是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凝聚作者生命情趣的作品, 当然需要读者主体情感体验的积极投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作者心灵对话。传统印刷文本阅读的退化虽然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 但阅读毕竟是一种与文字文化相始终的人类认知和学习的基本方式。阅读之于文化, 犹如行走之于生活。虽然人类已经进入汽车时代, 但步行决不可少。网络阅读虽然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拓宽了人类的交往渠道, 但其内容呈现的虚拟性与稍纵即逝性, 以及“人———机”系统交往的机械性, 使读者往往来不及咀嚼、揣摩、品味文本, 因而也无法积极调动情绪体验, 造成了认知与情感的缺失。正如列宁所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唤起学生对传统文本的情感。“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海德格尔语) , 要清醒地意识到文本阅读的不可替代性, 尽管传播媒体日趋多样化、数字化, 但印刷文字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要让学生能够从有声音、有色彩、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里去体察丰富世界, 感悟美好人生。
其次, 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通过对一篇篇课文静态的肢解、条分缕析, 甚至“碎尸万段”, 想为学生找到一把能开启所有文本大门的万能钥匙。这种程式化 (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教学———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的阅读教学模式, 不仅完全忽视了课文解读的主体 (学生) 的存在, 使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趋于封闭僵化, 而且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单一化、极端化, 更造成文本艺术魅力和生命力的枯萎。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修养、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 让情感唤起情感, 让互动促进交流, 帮助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激发思考、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升华人格。
(四) 策略观:尝试网络阅读中情感态度的迁移与利用
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篇5
【摘要】在世纪之交的信息时代的今天,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为了顺应这一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倡导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本篇论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网络环境下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资源
一、引言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担负着为学生今后 发展打基础的重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 和决定着一个人今后对语文课程的态度和情感,而且将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其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并最终影 响和决定着这个人的发展方向及其人生轨迹。所以,我们的小 学语文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只关心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 养的现实发展水平,更不能只关心学生考试的成绩,而应把学 生眼前的发展和今后的成长统一起来,更多地思考我们今天 的教育为学生明天的学习积淀了多少能量,为今后的发展找 到了怎样一个支点,从而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终极关怀。那 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应如何实践,才能体现对学生发展的 终极关怀呢?笔者以为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网络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以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的共享,友好的界面,交互的便利而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网络教学已逐步走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网络课程将呈现的学习内容通过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作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的东风东路小学,我们已经建立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室,开通了校园网,创建了属于学生自己的BBS论坛,这为我们探讨网络环境下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硬件环境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有以下的不同:
——不同于以往“传授——灌输”教师主导的教学。
——不是单学科、脱离情境的班级封闭环境下的授课式教学。
——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而强调生成性、创造性学习资源的教学。
——学习不是个体行为的教学,而是进行协作交流的教学。
——不同于以往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型的教学。
二、网络与跨越式发展实验研究
网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提供学习的各种工具,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这也是双基培养中的永恒主题。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还有信息素养的融合。新课标把多读多写提到了重要位置,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充分挖掘新教材“内容宽”、“形式宽”的特点,通过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超越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重组教材,从而为学生搭建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网络环境下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的实验研究。
三、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的,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手段。通过一年多网络阅读教学的实践,我在把握了《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的基础上,在达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非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初步探索出一套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为“五环”——“两点一线”式阅读教学模式,:“五环”指的是教学的五个环节,可用“创—感—品—扩—打”五个字来概括;“两点”指的“协作交流”和“评价反馈”,是该模式的两个基点;“一线”指的是以读带讲为主线。该模式过程见下表:
下面,以小学语文新教材第一册阅读课《我多想去看看》为案例,做进一步的阐述。
四、实践案例
《我多想去看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形象注重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了解到身处南方的孩子,很少有人去过北京亲眼目睹过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所以我就事先找了一段庆祝我国五十周年“国庆”升旗仪式的录像片,在引出这段录像之前,我用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谈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激发了学生急于看录像,抒发观感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二)整体感知,自主发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切实重视并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老师充满激情的诵读配乐诗歌之后,让学生想想:“小作者多想去哪儿?他想看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己也想读一读诗歌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带着自己的喜好去读、去思考、去领悟。“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一个语句,为什么?”这种属于阅读个性表达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为后来上机创作自己的作品打下了基础,很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自主地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发现和创造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获得知识、智能、心理、个性的发展。
(三)品词析句,点拨启导
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它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在大家都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分享了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之后,让学生提出诗歌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深入、参与程度更加广泛。这一环节是学生自己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性,建立起一个学生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课堂立体结构。其次,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学习语言重在积累,重在运用。我充分发掘这首诗歌的语言训练因素,努力实现具有综合性的课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内容:
1、引出诗歌中的隐性人物“妈妈”,设计“妈妈”和“孩子”对话的情境,将口语交际引入课堂。
2、自编歌曲,利用课间热身活动“唱课文”,注重跨学科的联系,既再次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印象又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再者,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自我评价语言的设计和对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如:“这位同学很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去理解、感悟语句,真会学习。”“这位小朋友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个聪明的孩子。““小朋友,请你仔细欣赏他们的表演,给他们打打分。”“你觉得他这句话说得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最后,在此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的地位和当然的责任。教师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适时、适度的点拨、启发、引导和激励,指导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
(四)扩展资源,阅读积累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怎样开发好课程资源,巧妙地加工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素养和智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有背于“大语文”的观点了。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两手抓”的方法,先找准课本拓展的切入口,然后再将课本拓展开来,既重视课本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载体,不忽视课本的作用,又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根据每一篇课文的风格和特点,寻找选择与课本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如儿歌、故事、寓言、童话等等,让教材“活”起来。并将这些补充的资源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注重每堂网络课的阅读质量。
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选择与课本相关的阅读材料实现了对教材的拓展。如果按照惯例,仅仅从课文的题目选择拓展材料,无疑内容和层面都显得狭窄而无太大意义。因此,我选择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的“爱国篇”,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的“诵读北京名胜篇”这两个方面来组合阅读材料,制作成学生感兴趣的、带有拼音注释,方便学生阅读的电子文本,这样就大大拓宽了阅读的层面,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超越,有效而成功地完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阅读的积累。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还在阅读中扩大识字量,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积累了文化、积累了精神,为习作打好基础。
(五)打字表达,读思结合 其实,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合作讨论,都应该有一种读完说完之后想主动表达的习惯。如果说阅读是一种积蓄,那么说和写就是在倾吐积蓄。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一种将阅读与训练思维、激发表达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阅读就是要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情绪的感染;思想的熏陶,思维的跳跃;情感的升华,智慧的启迪------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学习始终不能取代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电脑也始终不能取代老师,我们应该利用网络的信息化环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出更多更有效的语言实践环境。
1、在这五个环节中,以读代讲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带讲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在读中领悟、传情、培养语感。“情”是阅读教学的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在读中使“情感、想象、角色、思维”参与其中。于永正老师就特别强调:“学生读不熟课文就不开讲,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在读中理解、积累和感悟。”可见,学生的朗读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那么,我在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有以下的优点:
(1)通过学生朗读传递出来的信息有利于调控教学;
(2)通过课堂上各种朗读形式的运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变换课堂节奏。
(3)通过课堂上朗读的训练有利于展现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当然,课堂上的以读带讲,关键还要读出味道,读出巧妙来。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也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呆板地读,应该是多形式的、有层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进读。通常我在阅读教学中会根据教学的进度和深入,体现以下几个层面。比如我所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它也是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五环”——“两点一线”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一堂比较成功的低年级阅读课。在这个课例的设计上,读的第一个层面是:“认读”。第一课时,让学生在10分钟之内初读课文,做到能够读正确、连贯。能达到五“不”,不填字、不错字、不掉字、不重字、不破句。这五个“不”字看起来简单,但让全班同学都达到这种水平并不容易。因此,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特别是读书有困难的学生。
读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边读边想”,进入情境,给学生再造想象的空间。例如:生读:小狮子说:“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
师:哎呀!小狮子多骄傲呀!小朋友们,如果你就是这个懒狮子,你的爸爸妈妈这么了不起,你会觉得怎么样呢?好,咱们来比赛,看谁能把懒狮子骄傲的感觉读出来。
这个片段中我用我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以及我的表情,都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暗示,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再造想象,还原成真实的生活画面,做到入情入境地读。
读的第三个层面是移情读。这是学生将课本语言内化成自身语言,就好像演员对剧本的二度创造。因此,我通常会在学完课文之后,为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设计课本剧表演的环节。学生对这个环节最感兴趣,表演起来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情趣盎然。例如:我们在学习完《两只小狮子》课文后,先让小朋友在自己的学习小组里分好角色,谁是旁白,谁是狮子妈妈,谁是------,然后开始分工合作表演。旁白在出来汇报演出的时候,还要做好主持的工作,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演出任务,他们不但要熟悉课文内容,还必须背好自己的“台词”,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这样演起来才逼真。可以说每一个表情、动作、话语都是源自他们内心情感的迸发。这中移情读,表演读的方法是一种将自己的情感、理解、个性融入到朗读中去,达到书入我心,我心入书的境界。的确,对于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我总会想出各种方法让学生练读。特别是在拓展阅读环节,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进行自主阅读,浏览网上阅读材料的时候具有的随意性和不持久性,及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像比赛读,邀请小伙伴读,表演读,带着问题读,选择精彩片段读,抒发感想读,明白道理有收获地读------都是常用的阅读方法。
2、始终没有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电脑不能代替老师,老师的角色在网络环境的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我觉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得越充分,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3、语文学习综合性、生活化的体现。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仍不能忽视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百科全书”,应将我们的语文学习生活化,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运用、巩固语文知识。
五、结束语
《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已列入课程。传统教学将识字、阅读、写作分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忽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而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识字、阅读、写作三者合一,在拼音教学中就同步运用拼音输入法教学生在电脑上打字,为学生的创作表达奠定了基础。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可创造因素,提供孩子创造思维的舞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谈网络资源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 网络环境 英语 阅读教学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全国高考英语卷(NMET)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主要特点是:(1)侧重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的考查,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2)注重语篇分析水平、合理判断能力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3)阅速要求大大提高,阅读词汇量逐年增加。
高中英语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的阅读材料,但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和优势,必须准备充足的阅读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 Internet的形成促进了信息的建立、储存、传播和应用,它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材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网络资源,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阅读材料的优越性
信息社会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这些资料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得天独厚,它至少存在以下三个优越性:
1.广泛性:类型多样,内容全面。网上资源包罗万象,从内容上来看有文化、体育、保健、娱乐、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在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图片图表、分析推理等等。可以肯定,它涵盖了高中教材所涉及或是学生所关心的话题,而且可以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共享性: 检索快捷,方便整合。大中型网站一般都有搜索引擎,如http://search.sina.com.cn等。速度快捷的搜索引擎大大方便了教师选材。教师只要确立主题或是材料类别,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资料,且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可构建材料组,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
3.即时性:材料鲜活,更新方便。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而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如学习到The Olympic Games (Unit 8, Book I) 时,可以在http://www.olympic.org上找到奥运会的新闻及背景知识,这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三、网络资源的利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条件。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又长又难理解,使得学生感到厌烦,久而久之会失去阅读的兴趣。然而,网上资源包罗万象,从内容上看有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知识,有广阔的选择余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来选择他们感兴趣且适合他们能力的阅读材料,如:娱乐、科技、人物传记等方面。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阅读训练。
四、阅读教学中网络资源的运用
1.在慎选网络资源的前提下,更应重视网络资源的切入时机和使用方法。使用时机与方式,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课型、阅读教材的文体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2.要把网络资源的科学使用和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即不论在定格演播,或在动态显示时,教师都应积极引导,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精挑细选,善于归类。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十分杂乱,必须针对教学加以分选、取舍、归类。首先这些材料必须适应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不至于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畏难情绪。有些网站提供信息的对象是青少年,材料适当,可以直接利用,有些则提供较为专业性的信息,那就有必要对材料进行一定的提炼。对材料要控制词汇量,尽量使用教过的单词或近义词,要简化句子结构的难度,由简到难、深入浅出。对文章的篇幅也要控制,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教材的学习。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师应该科学地使用网络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大学英语网络阅读教学浅析 篇7
2015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软件教学,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专家们也曾指出“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革命将在英语教学两大基石之一的阅读教学中引发一场强大的裂变”。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大学英语网络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 数字化阅读方式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 的接触率为58.1%, 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普遍采用的一种的重要方式。
网络阅读是网络学习环境下突破传统纸质阅读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 主要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 开展信息资料的检索、查阅等学习活动的过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入时性和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因此, 将这种基于网络的新型阅读方式有效的引入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三、大学英语网络阅读教学的实践意义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面系统的阅读技巧, 开阔学生的思维与眼界,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1.大学英语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目前,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 造成了教学模式固定单一的困境, 阻碍了英语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
(1) 教学模式机械化。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安排, 将英语阅读局限在课堂这个小天地, 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实践。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思维受到了限制, 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 预期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 教材内容滞后化。传统的阅读材料源于书籍, 由于教材编写主观性和时效性等原因, 其语言内容易与时代脱节, 这种滞后单一的知识使得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缺乏兴趣, 其阅读能力很难以得到提高。
(3) 教学策略缺失化。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 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基础差异, 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 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生词和语法, 使得阅读变成了翻译课, 学生不能进行真正的有效阅读。这种重知识、轻方法的教学使得教学策略难以实施。
2.大学英语网络阅读教学的优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网络阅读教学依托于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技术, 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化、个性化的教学。
(1) 教学环境开放性。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发来贺信, 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网络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只要条件允许,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无拘无束地进行阅读, 从而突破了传统的课堂和课本范围, 体现了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2) 教学模式交互性。基于网络的英语阅读教学,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理念。教师在网络课堂中成为了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求学, 其个性和潜能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3) 教学资源丰富性。网络环境中的庞大信息资源,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料。这种网络资源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及时性和便捷性的特征, 具备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通过搜索引擎, 方便快捷即时地选取合适的材料。网络阅读的这种切实体验增强了学生阅读学习的乐趣, 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4) 教学策略多样性。大学英语网络阅读教学, 使学生拥有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灵活的阅读环境, 纯正的英语语境和多样的学习策略。在网络阅读教学中, 教师采取精选主题策略, 全面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导入相关的教学情境, 实现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直观冲击, 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探索欲望。在教学活动开展中, 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师采取任务驱动策略, 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 使学生进行情景式、角色扮演式、协作式和辩论式等活动, 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化作用。在教学作业中, 教师依据主题信息整理策略, 引导学生在课后正确地整理和归类阅读材料信息,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教学结束后, 教师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形式与学生进行认真的交流, 形成有效的监控策略和评教策略,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结语
相较于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基于网络的英语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大学英语网络阅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大力推进英语教学改革的今天, 将网络教学运用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5.
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篇8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版)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第1点 (4) 条提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外语的学习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条件, 大大丰富了外语教学的内容, 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在这一领域, 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机遇, 我国的外语专业教学就一定能够处于世界的前列。作为英语国家文化、政治、经济背景和现状的综合体现, 网络英语新闻以其独特性和灵活性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新宠”。本文拟就网络英语新闻的特点及其应用于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构建进行初步探讨。《大纲》对英语专业教学提出了详细的分级教学要求, 其中“阅读”部分关于新闻阅读要求的具体描述如下。四级:能读懂难度相当于Newsweek的国际新闻报道;六级:能读懂难度相当于Times或New York Times的社论和政论文章;八级: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对于教材的要求是:应选用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 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网络英语新闻优势及特点
根据张健的研究, 新闻可以分为报纸新闻 (newspaper coverage) 、杂志新闻 (magazine coverage) 、广播新闻 (radio coverage) 、电视新闻 (TV coverage) 、有线电视新闻 (cable news) 和通讯社新闻 (news agency dispatch) 。随着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 (朱莉) , 网络新闻“异军突起”, 其信息量远远超过了报纸、广播和电视, 而其本身所具有的快捷方便性更为其他媒体所不及。网络英语新闻有以下优势。 (1) 多样性:因特网的开放和共享功能, 赋予网络新闻无限丰富的内容和题材, 涵盖时事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时尚等不同方面, 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方位的材料。 (2) 时效性:网络新闻丰富且动态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国内外的最新时讯。不断接收全新的信息刺激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唤起学习兴趣, 进而充分调动英语阅读的积极性。 (3) 真实性:网络新闻提供了大量真实鲜活的语言材料。根据外语教学有关语言输入的理论, 真实信息具有可理解性、重复性和凸显性, 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热情。 (4) 生动性:网络新闻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展示新闻的内容, 突破了学生通过单一媒体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局限, 拓展了认知的方式与方法, 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网络新闻的阅读, 不但可以激发其求知欲, 更能够扩大知识面, 拓宽文化意识,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朱莉) 。从本质上说, 网络英语新闻属于书面语言, 但是却有着朝谈话体方向发展的趋势, 语言简洁、通俗, 常用短小词汇、缩写;新闻内容大多采用“倒金字塔”写法, 即由导语到细节, 重要性依次递减;段落和句子较传统新闻更短;常以主语+谓语的简单陈述句型进行报道, 使新闻简洁明快, 结构紧凑;标题为了给读者一种时效感多用一般现在时, 而正文多用主动语态和第三人称 (茅丽莎) 。由于网站的最终意图是以最快速度发布新闻, 吸引更多读者登陆网站, 所以其中不乏一些主观色彩浓的新闻, 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对权威网站的选择。
三、问卷调查及教学模式初探
笔者曾对执教的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二的3个班学生 (80人) 布置过连续5周的网络新闻作业, 要求学生每周至少浏览5篇新闻报道 (篇幅200~500字, 分布各大新闻网站, 内容为一周大事件) , 并选择其中一篇作内容摘要及生词查阅抄录, 前3周自由选题, 后2周定题阅读。之后笔者就网络新闻阅读对英语专业阅读学习的必要性及所需时间作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收上来有效问卷75份, 其中18人 (24%) 认为网络新闻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46人 (61.3%) 认为是“必要”的, 6人 (8%) “不清楚”, 5人 (6.7%) 认为“浪费时间”;就完成作业所需时间而言, 6人 (8%) “半小时以内”, 51人 (68%) “0.5~1小时”, 18人 (24%) “1小时以上”。80%的学生认为网络新闻阅读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几乎所有学生都对“怎么做网络新闻阅读”有自己的想法, 给笔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建议。总体而言, 学生的态度是非常正面积极的, 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老师的指导, 对于网络新闻阅读也有了全新的认识。笔者依据收到的有关网络英语新闻教学的建议, 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侧重点在阅读技巧的训练) 。
1. 略读 (浏览) (skimming) 技巧训练法:
(1) 教师布置学生浏览新闻网页, 选择感兴趣的5条新闻标题抄录; (2) 课上分组对新闻标题特点进行讨论并选出“每周冠军新闻” (学生选择最多的一条或数条新闻) ; (3) 对该新闻内容、语言特点进行讨论。
2. 寻读 (scanning) 技巧训练法:
(1) 教师就每周时事定题; (2) 学生就该主题至少浏览3个不同的权威网站, 找到对于该事件的报道; (3) 对比不同网站的新闻报道特点, 即不同媒体观点的差异性和选词、句式表达上的不同。
3. 预测 (prediction) 技巧训练法:
(1) 教师从网站上选择一条新闻标题 (可带图片) 以ppt形式展现给学生; (2) 学生就所给标题及图片分组讨论, 预测新闻内容, 以问题形式呈现; (3) 教师以ppt展现新闻原文, 对比学生预测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4. 摘要 (summarizing) 技巧训练法 (此条训练法将全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超出了单纯的阅读技巧训练) :
(1) 教师将新闻原文以ppt形式展现给学生; (2) 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概括该新闻的主要内容或回答WH问题 (即who, what, when, where, how) 并简单评论; (3) 分组讨论新闻内容、语言特点。笔者推荐给学生的新闻网站有新闻周刊 (http://www.newsweek.com) ;BBC新闻 (http://www.bbc.com) ;VOA新闻 (http://www.voanews.com) ;泰晤士报 (http://www.thetimes.co.uk/tto/news) ;纽约时报 (https://www.nytsyn.com) ;路透社新闻 (http://uk.reuters.com) ;中国日报 (http://www.chinadaily.com.cn) 等。学生选择最多的是中国日报, 除了其报道更为简明易懂之外, 学生可以学到很多我国本土特色国情的表达和新事物词汇, 结合其他英语国家网站新闻阅读, 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鉴别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网络英语新闻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计算机的先进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 不仅成为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 更为英语专业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摘要:本文从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出发, 对网络英语新闻的特点及其应用于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总结出以技巧训练为侧重点的4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英语新闻,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健.英语报刊佳作精选[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7.
[3]朱莉.网络新闻辅助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探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网络创新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9
一、无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思维的抽象性
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还是小学语文教科书。教科书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虽然文字具有表音、表形和表意功能, 但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感知方式获取知识的小学生来说, 毕竟显得还是抽象了些。
2、外延的广阔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 日月星球、山川河流、人文地理、草木鱼虫、古今中外历史、名人名家……当这样一些知识呈现在我们和学生面前的时候, 我们深知我们不是万能的, 毕竟作为个体的我们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面对外延无限广阔的语文阅读, 我们有时真的束手无策。
3、课堂的局限性
小学语文承载着太多的知识, 在课堂四十分钟内仅仅凭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阅读、理解、感悟, 小学生最终的感觉还是模糊的。一味凭借想象虽然锻炼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但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可能被歪曲甚至外化。而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又不允许我们无限补充、拓展。诚然, 无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当今依托网络为信息获取主要方式的背景下显示了其许多缺陷。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1、引导学生学会对教学资料进行检索,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内容的广阔和跨越时空使得教学时需要师生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来充实内容, 促进师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学会根据需要检索并整理资料是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收集处理信息用于指导语文的学习。
(1) 、教学前 (预习) 学生对资料的独立检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经常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综观当前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往往是流于形式, 因为缺少可控可操作的抓手, 教师无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而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检索并在课堂上适时展示所搜集的资料利于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按要求处理资料的能力。
(2) 、教学中资料的及时呈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利用网络及时呈现教学资料, 依托形象直观的资源解决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把文本中用抽象的语言文字表现的事物客观准确地显现出来。例如一教师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 从互联网上、学校资源库中搜集了各种关于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并以多媒体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当中。这些, 都是学生平时不曾注意到或根本没机会见到的。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咆哮而下”、“一泻千里”、“逐渐枯竭”、“奄奄一息”等知识点时, 查找了大量资料, 根据资料自己设计了动画片段, 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气势非凡, 雄伟壮观, 如今的生命垂危, 逐渐消亡等画面通过对比的形式活生生地重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所接受, 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同时, 为学生增加了大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象, 学生学得愉快, 老师教得轻松。不知不觉中, 培养了学生阅读创新能力, 所需的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想象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3) 、教学后的资料检索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使得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E-mail、QQ、BBS等多维度的师生交互改变了以往单向的面对面交往方式。阅读教学后的作业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学习了《特殊的葬礼》, 学生感受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与今天的奄奄一息和逐渐枯竭, 教师可在教学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我们江宁的母亲河———秦淮河的相关资料,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写一篇《秦淮河———我们的母亲河》的习作并利用E-mail上交作业。网络化的作业便于修改和评讲的展示。
2、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 维持注意力的时间短暂, 因此,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因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网络进行教学, 利用网络能呈现声音的高与低、色彩的明与暗、物体的动与静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将学生的想象和具象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体现所学的内容。学生在读中想象文字所代表的事物, 体验文本透露的情感。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教学中, 教师在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但是文本中有时所反映的事物又是很具象的, 需要学生能客观、正确的掌握。因此一味凭借学生想象有时会违背事实的客观存在性。感悟语言描述的同时, 应巧妙结合教学进程, 利用网络优势把天安门广场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爱国的情感。利用网络的具体形象对学生原先的想象作了更为准确、客观的补充。
4、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交互性更为多向、方便、快捷
网络支持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自行选择相关材料进行自我学习, 他我合作。师生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交流者。网络环境下的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使学生在方便获取第一手学习资料的同时, 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传递学习情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互性多向而高效。
5、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拼音、字、词、句、标点、段落、篇章等等可训练之处实在太多, 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原因之一。作为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准确把握编者意图, 扎实落实训练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紧把握训练重点, 引领学生对重难点在阅读中揣摩体会。而教学中仅凭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有时是很难实现训练的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帮助学生突破所学的重难点方面建构一个平台。网络用于教学正是一个很好的保障, 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有效地弥补、突破了我们教学的瓶颈。
6、利用网络的音像效果, 激发学习动机, 体验阅读情境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 动机表现在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学习志向的兴趣, 动机的实质是需要的动态表现, 因此动机能对学习起着启动、导向和强化的作用。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学生言语的表达, 尤其是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把抽象难懂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 可以通过网络再现的情景在音像视听的氛围营造下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7、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利于突破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终身学习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知识每天高速革新、变更的信息时代, 谁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谁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 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者必备的技能。当下打造“书香校园”, 构建“书香班级”的活动在我们南京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而作为学校一切的归宿终究应该落实在学生的真正发展上, 因此培养“书香儿童”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如何引导学生去充满兴致而且持久的开展阅读呢?人手一本书?推荐好书?名人说书?……综观学校目前的引领措施, 可谓形式各异, 但我们忽视了我们眼下的这代学生日后将走向的是活生生的网络世界, 亲临的是每天必将面临的网络生活。电子图书的诞生, 甚至很多国家的图书馆也将打造成电子图书馆, 我们不是不要学生手捧图书, 感受书香, 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 把我们的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和学生网上共读一本书。每每想起那样的时刻, 感觉总是很温馨的。我与我的学生在每周五上午的第二节语文课上放下教室里的大屏幕, 走进我们共同的阅读世界, 从《三字经》、《格林童话》到四大名着, 在读读演演、议议写写中学生感悟了书本, 感受了生活, 丰富了内涵, 提升了境界。
利用网络引领学生参与并进入语文的阅读世界满足了学生生活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为日后更好适应社会储备了一种生存、工作、自我提升的技能。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具有搜索便捷、大容量、浏览方便、便于取舍等许多优点, 而且成本低, 适于资源共享。
网络英语新闻阅读的有效教学初探 篇10
《英语课程标准 》指出[1]:“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 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 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 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特别是报纸杂志等。 ”笔者尝试将集大众性、时效性、 趣味性和节俭性于一体的网络英语新闻引入高中英语选修课教学, 在实践过程中, 结合建构主义理论, 探究网络英语新闻阅读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 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意义的获得, 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 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 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二)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 因此,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 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2]。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 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 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三、探究和实践
(一) 教学内容的选择
1.与人教版各单元主题的整合
网络新闻题材新颖, 内容鲜活, 语言生动, 而且图文并茂, 是富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资源,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法将网络新闻的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教材的辅助和拓展部分。
2.与社会热点的整合
网络英语新闻为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通过网络英语阅读, 学生们能了解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国际动态、各国的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 有效地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如China Daily (2014-12-23 08:48) 于2014年底刊了一组标题为 “Yearender: What happened around the globe in 2014”的新闻图片, 向学生们展示了2014年全球的几大特点话题和简要评论, 学生们再次回顾了Ebola, MH370, 2014FIFA World Cup , Ice Bucket Challenge等热门话题。
3.与学生所熟悉人物、活动的整合
心理学家Carl Rogers认为学习者必须感受到他们所学的内容和他们个人相关, 在情感上积极参与学习, 体验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仅仅被教) 。如在2015年3月19日的课堂上, 笔者选取了China Daily上标题为 “Star’s marriage is’bittersweet’ news for fans” 的报道, 这篇文章报道了 “Singer Jay Chou and model Hannah Quinlivan held wedding ceremony at the Selby Abbey in Yorkshire, Britain, Jan 18, 2015.”这件事及主人公的一个粉丝对这件事的态度和感受。 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 他们结合自己的偶像情况,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些同学还对前几年几位明显的隐婚事件及一些粉丝的过激行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二) 教学模式的选择
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由学习的场所。 因此要创设一种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宽容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以此观点为指导,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 笔者借鉴了昌乐二中模式, 简称“271课堂法则”, 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 划分为“10+30+5”。 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多于20%, 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 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3]。
1.课前预习精心准备
在开课之初, 老师对学生按性别、成绩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 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组为8—10人) , 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学生任组长。
根据阅读材料的难易, 老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等方法。 与此同时, 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 小组长负责收集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 将问题反馈给老师, 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2.课堂互动精彩纷呈
在上课的前十分钟, 教师引导小组之间交流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 课堂中段30分钟, 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组织整理, 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 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引导、分析, 此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 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3.课后测评归纳提升
课后测评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 测评的形式可以是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测评, 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问卷, 也可以是学生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向老师提出, 由老师就各组共性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目的来归纳提升。
以“Star’s marriage is ‘bittersweet’ news for fans”为例, 由教师提出问题:Any star like Chou comes to your mind?Intouduce her/him. Share with us the influnce she / he on you.各小组成员思考、 讨论后, 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 交老师批阅。
(三) 教学评价的选择
在教学评价方面, 笔者采用了学生与教师的互评机制, 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1.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 规范开课
制定该课程的教学大纲, 精心准备开课材料, 如教学计划、参考内容等, 对自己所开课程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说明本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限选人数、学生资格要求、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等各种动态信息, 使学生对该课程一目了然, 以便决定选课取舍。
(2) 客观考核
成绩考核方式可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1) 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占总课程成绩的50%,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出勤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及课后自学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查, 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
(2) 终结性考试。 按考试大纲要求进行, 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 终结性考试可结合实际情况, 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等形式进行。 这样以考促教, 以考促学,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1) 转变观念
由于选修课实行学分制, 有些选课学生单纯以拿学分为主要目的, 尽管选了课, 却很少参加课程学习, 以为只要选了课就能拿到这门课的学分;有的只是喜欢上课教师, 也不管所选课程是否适合自己。
(2) 评教机制
学生可充分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建立学生评教机制, 让学生对所学课程做出评价, 老师需认真反馈他们反映的情况。
四、结语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 笔者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
1.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进程, 只能顺水推舟, 不能拔苗助长。
2.有效的教学必定是注重学生体验的,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 提问时多采用“为什么要这样认为 (解决) ”、“你是怎么知道 (解决) 的”, 而不只是问“你知道吗”、“你知道了什么”。
3.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课堂, 让学生主动地学,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4.教师不能照搬照抄任何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蕾, 刘琳.浅析英语新闻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10) :265-266.
[2]舒江.自主学习——从阅读网络英语新闻入手[J].镇江高专学报, 2011, 24 (3) :93-95.
网络环境下的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篇11
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
教师成为资源的整理者,建立与主题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 教师成为协作学习的组织者,设计有价值的学习主题,根据互补原则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教师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支持者,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当学生遇到障碍时,教师同他们一起扫除障碍:当学生失去信心时,教师及时激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 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参与主题阅读学习,一同成为信息海洋中的探求者。
学生成了信息的拥有者、信息的选择者和信息的加工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协同发展。不仅如此,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网络为依托,带着具体的目标,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学习步骤、自行选择学习资源,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同时,将自己的特长和风格融入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运用搜索引擎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网络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内容包罗万象。要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阅读内容,只有运用搜索的方法。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网上现有的搜索引擎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①设计学生的课外阅读专题,为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源,便于学生快速浏览、阅读。
②预先在电脑上安装适当的网络阅读软件,使学生借助网络阅读软件,对阅读的文章进行管理、加注等。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探究式阅读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对围绕某篇课文展开的网络阅读教学的拓展,它不再局限于教材中某篇课文的学习,不受教材的束缚,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为基轴确定专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得到了发展,获得了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网络环境下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子模块,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项阅读技能,更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网络环境以其独有的方式为探究式阅读教学提供支持,如:一些网络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之更有目的地确定探究专题;在线系统能够同时呈现探究的大主题和小专题,并能统计每个小专题的探究人数和姓名,为其他学生确立专题提供参考;交互平台能够记录学生确立专题的过程,使教师便于筛选小专题,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指导。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阅读成果交流
谈网络资源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12
近年来, 全国高考英语卷 (NMET) 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其主要特点是: (1) 侧重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的考查, 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 (2) 注重语篇分析水平、合理判断能力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3) 阅速要求大大提高, 阅读词汇量逐年增加。
高中英语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的阅读材料, 但在阅读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和优势, 必须准备充足的阅读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 Internet的形成促进了信息的建立、储存、传播和应用, 它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材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网络资源, 提高阅读速度,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阅读材料的优越性
信息社会最明显的标志是信息采集的全面与快捷。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 这些资料是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因此,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得天独厚, 它至少存在以下三个优越性:
1.广泛性:类型多样, 内容全面。网上资源包罗万象, 从内容上来看有文化、体育、保健、娱乐、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知识, 在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图片图表、分析推理等等。可以肯定, 它涵盖了高中教材所涉及或是学生所关心的话题, 而且可以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共享性:检索快捷, 方便整合。大中型网站一般都有搜索引擎, 如http://search.sina.com.cn等。速度快捷的搜索引擎大大方便了教师选材。教师只要确立主题或是材料类别, 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资料, 且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可构建材料组, 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
3.即时性:材料鲜活, 更新方便。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 而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如学习到The Olympic Games (Unit 8, Book I) 时, 可以在http://www.olympic.org上找到奥运会的新闻及背景知识, 这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三、网络资源的利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条件。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又长又难理解, 使得学生感到厌烦, 久而久之会失去阅读的兴趣。然而, 网上资源包罗万象, 从内容上看有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知识, 有广阔的选择余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来选择他们感兴趣且适合他们能力的阅读材料, 如:娱乐、科技、人物传记等方面。这样, 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阅读训练。
四、阅读教学中网络资源的运用
1.在慎选网络资源的前提下, 更应重视网络资源的切入时机和使用方法。使用时机与方式, 没有固定模式, 要根据课型、阅读教材的文体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2.要把网络资源的科学使用和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即不论在定格演播, 或在动态显示时, 教师都应积极引导, 启发点拨, 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教学过程, 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精挑细选, 善于归类。网络资源十分丰富, 但也十分杂乱, 必须针对教学加以分选、取舍、归类。首先这些材料必须适应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又不至于令学生望而生畏, 产生畏难情绪。有些网站提供信息的对象是青少年, 材料适当, 可以直接利用, 有些则提供较为专业性的信息, 那就有必要对材料进行一定的提炼。对材料要控制词汇量, 尽量使用教过的单词或近义词, 要简化句子结构的难度, 由简到难、深入浅出。对文章的篇幅也要控制, 不宜过长, 否则, 会影响教材的学习。
【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网络英语阅读教学07-16
网络阅读教学实践08-06
网络文献与网络阅读探析08-26
网络数字阅读08-12
网络电子阅读10-25
课外阅读中的网络阅读09-04
课外网络材料阅读08-11
网络阅读的特点及问题07-23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导学探究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模式09-25
“舌尖体”,网络表达新滋味阅读答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