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的特点及问题

2024-07-23

网络阅读的特点及问题(通用8篇)

网络阅读的特点及问题 篇1

0 引言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由于其自身的优点, 己开始向智能建筑应用渗透, 并逐渐成为这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智能建筑的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必须首先考虑的, 如果网络的安全系统被破坏, 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有时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如在发生火灾时, 如果传感器网络受到破坏, 这时检测到的火灾的数据可能无法传输到控制中心。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与其它传感器网络基本相似, 但是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自有的特点, 使得智能建筑中传感器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以及处理安全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 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应用相关很强的网络, 不同应用的传感器网络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在其它应用中相比, 智能建筑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的特点:

网络的使用寿命要长、节点的能量可以补充。建筑物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使用寿命需要达到几十年, 而其它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使用寿命通常很短, 如用于战场信息收集的传感器网络的寿命只需几天或更短的时间。

网络可以人工维护。在智能建筑中不仅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安装传感器节点, 而且也可以人工更换传感器节点的电池和对传感器节点进行维修。另外, 在智能建筑中部分传感器节点可以使用有线或其它的方式持续提供能量。

传感器节点的数目多。为了提供舒适、方便、节能和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智能建筑中需要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要求的增加, 智能建筑中需要部署的传感器节数目也不断增多, 智能建筑 (或智能建筑群) 中的传感器节点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个。

多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的异构网络。在智能建筑中, 传感器网络由分布的不同种类的传感器组成, 包括不同厂商、不同监测目标、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传感器.这些不同的传感器协同工作, 对目标环境进行一种综合的监测。

与有线网络并存。有线网络具有传输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因此在智能建筑中控制网络的主干网络可以使用有线网络。

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完全控制。虽然在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是通过人工部署的, 但是传感器节点部署的位置通常要根据建筑物的物理环境来决定, 所以在智能建筑的无线传感网络中节点部署位置不可能完全符合人们的意愿。

2 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的拓扑控制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良好的拓扑控制能够提高路由协议和MAC协议的效率, 为数据融合、时间同步和目标定位等很多方面提供基础, 有利于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存时间。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

在平面结构中, 所有的网络节点处于平等地位, 不存在任何的等级和层次差异, 所以该种结构也被称为对等式结构。平面结构比较简单, 无需进行任何结构维护工作;网络节点的地位平等, 不易产生瓶颈效应, 不会因为某个节点故障而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具有较好的健壮性。平面结构网络的最大缺点是网络中无管理节点, 自组织协同工作算法复杂, 对网络动态变化的反应速度较慢, 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与平面节点对应的是层次结构。分层网络一般以“簇”的形式存在, 所谓簇, 就是具有某种关联的网络节点组成的集合, 相当于一个子网。在每个簇内, 有一个按某种规则选举的簇首节点, 多个簇首也可以形成高一级的网络, 在高一级的网络中, 又可以分簇, 再次形成更高一级的网络。在层次结构中, 簇首节点不仅管理或控制一个簇内的所有节点, 还负责簇间数据的转发。层次结构的特点是可扩展性好、便于管理, 适合于大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的网络环境。层次结构的缺点是簇首节点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全网络的性能影响较大, 簇首选择算法复杂。

2.2 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需求分析

由于智能建筑中传感器节点多, 传感器网络的规模较大, 因此不宜采用平面拓扑结构。但是在智能建筑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直接使用层次的拓扑机构, 存在下列的问题:

为了使簇首节点之间能够之间通信, 簇首节点需要以大功率进行通信。虽然在智能建筑中可以较容易选择一些资源充足的节点作为簇首节点, 但是这会加剧节点之间的干扰, 降低通信效率, 并造成节点能量的浪费, 减少节点的生命周期。更重要的是, 室内无线信号传播的影响因素很多, 无线信号长距离传播不仅衰耗较大而且信号容易丢失。

现在智能建筑的面积较大, 而簇首节点的通信能力有限, 簇首节点与Sink节点之间无法直接通信, 需要经过其它簇首节点的中转。这样, 当传感器节点把采集到的信号通过簇首节点传向Sink节点时, 需要经过多个簇首节点中转, 这样不仅传输的数据包丢失的可能性增大, 而且也增加了数据包传输的时延。在智能建筑中传感器节点采集的许多数据的时效性很强, 在智能建筑无线传感器网络中, 从传感器节点到Sink节点之间的跳数不能太多。所有节点一般根据相对集中和就近原则被划分为若干簇, 每个簇拥有一个簇头和若干簇内成员, 簇头负责簇内信息的收集和融合处理, 再把聚集的数据传送给服务器节点, 簇头和若干簇内成员之间的通信属于微距离通信, 因此簇内通信功率可以很低, 从而降低了电磁辐射强度;也因为每个簇是簇头服务器节点通信, 减少了大功率节点数, 电磁辐射强度得到进一步减小。这种分簇技术, 增加了微距离通信节点的数量, 大部分节点工作在微功率状态, 达到了减小电磁辐射和能耗的目的。

2.3 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智能建筑的自身特点使其无法直接使用传感器网络的平面拓扑结构和层次拓扑结构。由于在建筑物传感器网络的自身特点, 某些传感器节点可以使用持续的电源提供能量, 一些传感器节点即使使用电池提供能量, 但是这些节点更换电池也可能比较方便。基于这些特点, 根据传感器节点的地理位置 (如楼层、房间等) 把传感器节点簇, 在每个簇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可以持续提供能量或更换电池比较方便的传感器节点作为簇首。给出如图1所示的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

3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建筑应用中的难点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 国内外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如火如茶, 应用化的步伐可谓一日千里, 并且应用范围不断拓广。但是,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尚不成熟, 一些关键技术尚未解决, 没有成熟的通用标准协议, 尤其是在国内, 大部分应用都处于探索尝试的初级阶段,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还比较少, 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下的大规模应用几乎没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具有如下难点:

无线信道具有不稳定性, 而且无线信号容易受到干扰, 需要多种保证通信可靠性的机制;

无线信号受到障碍物的阻挡时会产生严重而复杂的衰落效应, 而建筑内环境复杂, 使得无线传输具有复杂特性, 需要对应用环境进行电磁环境测试;

无线传感器节点发射功率小, 穿墙能力差, 传输距离短, 需要合理配置节点, 通过接力方式路由数据;

特殊的应用决定了网络的特殊结构, 而目前没有通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 需要针对应用开发相关的适用性协议。

4 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分析

在智能建筑的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必须首先考虑的, 如果网络的安全系统被破坏, 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有时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如在发生火灾时, 如果传感器网络受到破坏, 这时检测到的火灾的数据可能无法传输到控制中心。

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与其它传感器网络基本相似, 但是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自有的特点, 使得智能建筑中传感器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以及处理安全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由于智能建筑是一个开放的环境, 其中部署的传感器节点很容易被攻击者物理捕获, 因此在处理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时需要特别关注来自内部的攻击。

另外, 智能建筑中传感器网络生存时间很长, 在设计安全方案时, 必须保证能够称长时间的提供安全保障。传感器网络由于部署环境和传播介质的开放性, 很容易受到各种攻击。但受无线传感器网络资源限制, 直接应用安全通信、完整性认证、数据新鲜性、广播认证等现有算法存在实现的困难。鉴于此, 研究人员一方面探讨在不同组网形式、网络协议设计中可能遭到的各种攻击形式;另一方面设计安全强度可控的简化算法和精巧协议, 以满足传感器网络的现实需求。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受到的安全威胁和移动Ad Hoc网络不同, 所以现有的网络安全机制无法应用于本领域, 需要开发专门协议。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思路简介如下:

一种思想是从维护路由安全的角度出发, 寻找尽可能安全的路由以保证网络的安全。如果路由协议被破坏导致传送的消息被篡改, 那么对于应用层上的数据包来说没有任何的安全性可言。一种方法是“有安全意识的路由 (SAR) ”, 其思想是找出真实值和节点之间的关系, 然后利用这些真实值, 去生成安全的路由。该方法解决了两个问题, 即如何保证数据在安全路径中传送和路由协议中的信息安全性。这种模型中, 当节点的安全等级达不到要求时, 就会自动的从路由选择中退出以保证整个网络的路由安全。可以通过多径路由算法改善系统的稳健性 (robustness) , 数据包通过路由选择算法在多径路径中向前传送, 在接收端内通过前向纠错技术得到重建。

另一种思想是把着重点放在安全协议方面, 在此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假定传感器网络的任务是为高级政要人员提供安全保护的, 提供一个安全解决方案将为解决这类安全问题带来一个合适的模型。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上, 先假定基站总是正常工作的, 并且总是安全的, 满足必要的计算速度、存储器容量, 基站功率满足加密和路由的要求。通信模式是点到点, 通过端到端的加密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总之, 无线传感器作为特殊的Ad Hoc网络,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同时对安全也提出了新要求, 安全是一个好的传感网络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没有足够的保护机密性、私有性、完整性和其它攻击的措施, 传感器网络就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只能在有限的、受控的环境中得到实施, 这会严重影响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平, 林亚平, 曾玮妮.传感器网络安全研究.软件学报, 2006, 17 (12) :2577~2588

[2]赖昨江, 王漫, 尹京苑.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研究综述.电子测量技术.2010, 33 (12) :72~78

[3]S.T.Bushby.Expanding BACnet’s horizons.HPAC Heating, Piping,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2001, SPEC.ISS:28~30

[4]闫丽丽, 彭代渊, 高悦翔.传感器网络安全协议的分析和改进.通信学报.2011, 32 (5) :139~145

[5]Jianmin Zhang, Wenqi Yu, Xiande Liu.CRTBA: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Based Broadcast Authentic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Network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2009.CNMT 2009.Hubei:IEEE CS.2009.12.848-851.

[6]T.Kwon, J.Hong.Secure and efficient broadcast authentic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010, 59 (8) :1120~1133

网络阅读的特点及问题 篇2

关键词:电子阅读;功利化;娱乐化;深阅读

网络时代“热词”“搜索引擎”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在线浏览取代了牛角挂书、韦编三绝,复制、黏贴则成功替代了手自笔录。在高速运转的“E时代”,人们利用关键词搜索,通过相关链接,一分钟便可博览群书。潜心研读正渐渐远离,浅表浏览成了新趋势。在这个背景下,面向当代中学生的阅读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从电脑到智能手机,从博客到微博,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中学生也正兴致勃勃地接受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理念。以往泛着墨香、夹着书签的纸质书渐渐不被青睐,少年也用起了电子产品。课前的预习基本都是靠网络完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整理的妥妥帖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但这些得来太容易,结论先于思考。像“文章风格、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这些需要读者去细读慢看、自己品味琢磨的环节被省略了。不可否认,网络资源给人们的“阅读世界”带来了便利,但长时间浸淫其间势必会造成思维钝化,特别是青少年!当搜索成为习惯,浏览成了常态,我们的学生还有时间去系统思考、个性解读吗?

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成了少年追求的目标。催生出一系列光怪陆离的新式读书法,像“定制式阅读”“碎片化阅读”等。例如浏览网页时无意中看到这段话:“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霎时被张爱玲的盖世妙喻所折服,随手将“张爱玲”“小说”这样的关键词输入搜索栏,看一看她的其他作品介绍及他人的评价,读一读片段,花5分钟就算亲近了张爱玲。如此读书,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令人担忧!

二、目的明确日趋功利

阅读的便利造成另一个问题——速成!通过自己定制,精准定位,寻找完成阅读目标的捷径——“名著导读”“经典解读”。你阅读中可能出现的疑问早有人替你思考、回答了,你只要坐享其成,就算没看过原著也能说出个大概来了。班里有一个“博览群书”的学生:基督山伯爵的快意恩仇、安娜卡列尼娜真诚的爱与恨、于连的自卑与野心……他都能侃侃而谈——《100部世界名著速读》《经典名著一本通》就是他的全部。

我们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夸夸其谈,炫耀知识储备量,还是丰富个人情感体验?阅读的目的决定了阅读的方式,也决定了书籍的选择。“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初中第一篇课文就告诉了我们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而当代中学生的阅读却日趋功利化,没有“文化的积累”“感情的积累”,更谈不上“智慧的积累”,只有对一般常识的检索、对他人思想的收集。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机会,热衷于拾人牙慧,充当思想的拾荒者并乐此不疲。

三、内容直白浅显娱乐化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进入了疯狂的“快餐文化”时代——快读、快扔!既缺乏内涵,也不可能体现和代表主流文化,多啃也无益。电子屏幕阅读,也使得读者的注意力不可能在一页上保持太久,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性阅读,大家更倾向于寻找娱乐化的、轻松的阅读体验。于是乎各种“戏说”“新解”应运而生:《三国演义》被戏说得只剩儿女情长,《史记》也歪解得只剩心机毒肠!不用考虑作品深度,也不在乎错读、误读,但求娱乐度。只为哗众取宠引关注,写的人随意,看的人更随意。等车时看一会兒打发时间尚可,若把它当做每日必做的阅读功课那真是贻笑大方。

在这样的阅读环境里,青少年更易迷失。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简单的文字已经吸引不了他们,需要配图来刺激眼球,而且图像占据的篇幅越来越大,文字反而成了点缀,可有可无。例如中央台的获奖公益广告Family,图像浅显易懂,加上配乐、解说,理解零障碍。这样的形式更吸引中学生,他们只要被动地接收图像信息就可以了,那种面对文字主动思索、再造想象、联系生活、逐渐情感内化的过程被简单化、“速成”化了。中国文字的婉转优雅、意蕴丰厚,中国文士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还有多少学生愿意花时间、费脑力去琢磨体悟?

以上种种造成当代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下降、思维能力减弱、文学鉴赏能力低下等问题。在当前的阅读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新特点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尝试。

1.鼓励学生重拾纸质书,丢掉浮躁,学会深阅读

传统的纸质书比电子屏更适合长时间的思考性阅读,也更适合“动笔墨”。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页空白处或字里行间圈、点、勾、画,留下一行行娟秀小字,记录下点滴阅读感受,待日后回味细品,这才是真正的阅读。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系统地教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我认为不用等到九年级,初一就可以尝试着做起来。当然,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需要经历一个转变、适应的漫长过程。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应该读什么。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推荐适合的美文,比如学习了《背影》一文,为了使课堂得到延伸,启发学生在平常小事里发掘挚爱亲情,多关注那些因常见而被忽视的温情细节,我推荐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作者瘫痪,母亲生怕触碰儿子脆弱、敏感的神经,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小小细节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多介绍一些优秀的作家作品,让学生有文可读。

其次,教学生怎么读。这需要争取家长配合,当教师推荐美文给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要图省事,一“搜”了之,一定要打印出来,让学生直接在纸上“阅读”。哪些词语充满灵性,让人“惊艳”?哪些句子能触碰到你柔软的心房?把它们找出来,珍而重之,动情地读一读、仔细地划一划。不光用眼睛看,更要用脑子想,在旁边写一写读到这些文字的感受,哪怕就简单的一个字——“好”!不用担心,渐渐地学生自己也不会满足于“一字真言”。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不间断地指导、监督,还需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时间。利用好在校的零碎时间——早自习、午休课,带着他们读读文章、说说感受、写写体会。“写”是对“说”和“想”的整理,使我们的思考由浅入深、更有条理。经过系统、有序的训练,学生势必能掌握细读慢阅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合理利用网络拓展阅读范围,展示阅读成果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阅读量,另一方面高速度带来了“浅”阅读、浅思维,但多数学生还是沉迷其中。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降低网络对中学生阅读习惯的不良影响?这不仅是语文教育者的迫切要求,也是现实和时代的需求。

首先,堵不如疏,教者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阅读资料,拓展阅读视野。当学习到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时,学生接触到一个踌躇满志、自信乐观的政治家形象,与传统观念中敏感多疑的白脸奸相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一键链接到“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对曹操的解读,进一步延伸课堂,让不同的思想碰撞出新的灵感,增加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其次,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及时高效地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建设班级博客,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的驿站,也方便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设定适宜的互动话题。青少年正处在一个“自我发现”的特殊阶段,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要求,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期望自己在集体中占据重要位置,渴望被重视、被需要。利用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鼓励大家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积极参与阅读体会的交流,并为此提供安全、健康的平台以满足他们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最后,可定期组织各任课教师和学生评选较有价值的读书笔记,发现独特的阅读视角,打印成册各班交流。这样既点燃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表明了“大众”的审美倾向,更好地做出正面引导。

以上就是我对当前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通过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可以看出这个民族思想的深度和高度。信息时代更需要打造阅读的一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修养,构建读书人的国度。

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特点探析 篇3

一、阅读内容的广泛性

网络文学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新文化。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 网络文学的资源十分丰富。作品的形态也可谓五花八门, 别具一格。网络文学能够满足各种类型的阅读需求。有的作品, 让青少年成为故事中的主角, 充分展现;有的作品, 让青少年置于奇幻世界, 尽情畅翔;有的作品, 让青少年轻松休闲, 忘却烦恼。尽管, 青少年阅读网络文学内容十分庞杂, 通过调查, 他们主要喜欢以下三类作品:一是以想象见长的玄幻小说, 二是以通俗见长的历史小说, 三是以真实见长的私人写作。目前, 青少年拥有的手机也越来越多, 由于携带方便, 一旦有空闲, 打开手机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甚至不少学生上课时阅读网络小说。

二、阅读主体的自主性

网络文学的读者, 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阅读, 不再作为文学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青少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观点, 选择不同的网络文学样式进行自由、平等、广泛、互动的阅读。在阅读中建构自己, 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同时表达真切感受。他们大都通过自己的网站、网页、BBS对一篇文章或事件进行讨论交流, 发帖与跟帖, 尽情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自由展现自我风采, 在网络上, 摆脱了社会的束缚, 使个人主观意愿和兴趣爱好能够更大程度的展现。因此, 这时的青少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读者, 他们已经不是现实的普通读者, 而是不可重复的、独一无二的参与创作的个体。

三、阅读对象的普及性

阅读网络文学成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 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文化趋势。根据我们初步调查, 在上网人数中有近90%的人有网络阅读的经历, 有10%的人经常阅读网络小说。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的普遍行为, 网络社会成为青少年的第二生存空间。据有人进行过调查, 90%的网友知道网络文学, 80%的网友都读过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50%的网友经常光顾网络文学网站。[2]在街头书摊、校园书市, 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学生在阅读纸质媒体出版的网络文学书籍。

四、阅读质量的参差性

网络文学特别是网络小说质量良莠不齐, 一些内容脱离现实、只凭想象力成文, 并且大多只重情节, 缺乏文笔, 很少文学价值, 甚至不少小说含有色情或暴力这些负面的描写。网络文学创作者似乎排斥“作家”的称谓, 他们更乐于用一个更少价值涵义的名词“写手”来自称。他们的作品向着娱乐、轻松的笔调而转化。虽然, 近年来随着读者品位的提高, 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文笔不错的小说也在增加, 如《尘缘》、《仙路烟尘》、《神游》等。不过, 这些小说占的比重仍是太轻。因此, 网络文学作品的良莠不齐只会导致青少年的阅读质量的良莠不齐。

五、阅读效率的时效性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文学,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文学作品创作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和特点, 语言简化使表达和传播的时效性加强, 适应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特征;网络文学的传播速度, 超出了任何一种媒体。因此, 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催生的产物。表现出很强时效性, 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写作上, 也表现在阅读上, 还表现在反馈上。网络超越了时空,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省去了发表文章时的诸多“关卡”, 可即时、不加修饰地表现“作者的原意”。一篇好的作品可能一夜之间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3]

六、阅读旨趣的通俗性

在文学创作中相对而言, 网络文学的门槛是比较低的, 不需要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多么丰富的生活积累, 也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巧训练, 老套的爱恨情仇, 模式化的人物, 一用再用的桥段, 仍然可能吸引以消遣为目的的读者看得津津有味。网络成为文学想象的天空, 昔日鲜见的以怪险、玄幻、紧张、刺激、恐惧见长的想象性创作在网络上蔚然成风。“网络作家更有想象力”, 挖坟掘墓、异术超能、转世重生、异世大陆等内容屡见不鲜, “本物本下霸唱”的《鬼吹灯》, 萧鼎的《诛仙》, 以及无数种类似题材的《魔戮》、《魔机》、《黑暗者》等莫不是“装神弄鬼”, “胡掰瞎扯”的产物。这些荒诞无稽, 紧张刺激的小说使得青少年的猎奇心理、探险心理得到满足。在阅读玄幻小说中, 青少年更喜欢一种叫“穿越小说”。

七、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网络文学超越了现代社会的制度化和商业化, 自由的表达作者的思想, 更进一步体现了文学的无功利性, 突破了文学创作中作者和读者的障碍。从“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流行网络到今已经有十几年了, 网络文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和成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从受质疑到被承认的发展过程。相对其他网民阅读网络文学群体, 青少年读者, 更喜欢一边阅读, 一边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 很多时候, 读者不知不觉变成了写者。青少年阅读网络文学的互动性, 接龙小说的出现,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接龙小说使文学创作变成了一项集体参与的艺术活动, 使网络文学作品的焦点已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评论者中心”下移到“读者中心”, 模糊作者和读者的界限[4]。

注释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it.sohu.com/s2010/cnnic26/

2[2]艾洪庆, 论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26-27.

3[3]朱建宏.对网络文学的再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19) :32.

网络阅读的特点及问题 篇4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剧,发展特点

1 网络剧的特点

网络剧是新媒体这个时代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逐渐扩大范围,增强本身的影响力。在这个肆意变换的时代,网络剧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由于网络剧是依托网络或者移动媒体视频播出,所以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手机通过搜索点击观看网络剧,体会网络剧带来的娱乐效果。这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放松,压力得到释放。网络剧如此受大众的喜爱,离不开它独特的特性和优势。网络剧较之传统的电视剧,发展迅速并且传播日益广泛,拥有大批的受众和超高的点击率。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之外,还有网络剧自身所拥有的特质。

1.1 网络性

网络剧最主要也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网络性。网络剧是“专门为网络制作的,通过互联网播放的网络连续剧”[1]所以说,网络剧离不开网络,与互联网无法脱离。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剧是土豆网在2009年推出的《Mr.雷》,从此拉开了网络剧的序幕。随后越来越多的网络剧诞生,如《老男孩》《屌丝男士》《万万没想到》等一系列网络剧通过在视频网站的推广和宣传,网络点击率和收视率极高。一方面,这些网路剧的内容与网络文化紧密相连,紧扣近期流行话题和网络元素,如《极品女士》里面就有一些经典的段子就是围绕房价、相亲、雾霾等流行话题进行编剧。这样可以更好地反应现实,折射生活。另一方面,网络剧的审核没有传统电视剧严格,话题的开放程度也相对较高,不会受很大的播出限制,许多网络流行语也是网络剧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太子妃升职记》当中的“你是我的小苹果”“吓死宝宝了”等流行语在剧中频繁出现,这是一种流行文化的折射,体现了网络剧的与时俱进。这类流行性语言在传统的电视剧当中是看不到的,无形之中给传统的电视剧造成了压力。同时,满足了受众的对于流行文化的需求,提高了文化消费能力。如一些视频网站推出的新剧需要购买会员才可登录观看,这一点无疑给新媒体节目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可以说,网络性既是网络剧的根本特性,也是网络剧成功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特点。

1.2 草根性

网络剧之所以成功并受到大众喜爱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具有这种接地气的、与大众贴近的草根性。从近些年较为火热的网络剧来看,这些网络剧所选用的演员并非是一线的大牌演员,许多都是采用的新人。有的网络剧甚至在网络上海选演员。选角较为大众化,这也是不同于传统电视剧的一点,草根演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更能够接近大众,贴近生活,表现的更为真实,使观众在观看剧集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同身受。这种平民化还体现在内容和人物形象方面。如《万万没想到》中的王大锤,《屌丝男士》中的大鹏,他们所塑造而出的都是不折不扣的屌丝形象,草根浓厚,与传统电视一般常出现的“高富帅”形象形成反差。另外,在制作团队方面也体现出了草根化这一个特性,《万万没想到》并非是很有经验的专业团队,他们都是跟着剧的发展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团队。随着这部剧的火热,让一些有制作作品梦想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有了前进的动力。这类网络剧在内容方面加入了大量社会化的内容,更能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倡导和谐社会的作用。

1.3 互动性

互动性作为网络剧的最大优势,也是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网络剧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与观众的交流方面。例如,一部网络剧在开拍前通过网络进行对演员的选举,我们通常称之为“海选”。这给了大众一个参与和展示的平台,这种互动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另外,在剧播出时,观众可以一边看剧一边通过网络投票、留言等互动的方式,把自己的建议反馈给剧组,这些意见可以影响剧情。还有一些网络剧,如《太子妃升职记》便是根据网友的留言,拍摄剪辑出两个版本,满足了受众的愿望和需求。

2 网络剧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网络剧目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有不足。我国的网络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制作方面、宣传方面及社会影响方面都要加强,创作出更加高质量的剧集来扩大网络剧的影响力。

2.1 制作粗糙,体系不健全

网络剧目前发展还不成熟,由于制作成本低廉,难以制作出很精良的作品,所以网络剧一般会给人带来“雷人剧”的感觉。拍摄剪辑方面,画面低劣,剪辑不讲究,有的画面拍摄不稳定,画质不清晰,没有形成正规的制作系统。有时在字幕中甚至出现一些很低级的错误,而有些制作者为了应付观众,将一些用机器生硬翻译的英语加入其中,真正看懂英语的人看见后会哭笑不得。

2.2 内容低俗,影响社会风气

在内容方面,为了迎合受众的低俗趣味来获取高的点击量,网络剧一般选取一些低俗的内容进行拍摄制作,对白粗俗,剧情荒诞狗血,不利于传递正能量,与社会所倡导的不符。如《错了性别不错爱》等剧集,就忽视了社会的影响力,虽然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同时,但仍然批评不断。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主要受用人群,此剧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他们对社会观、人生观还有价值观的判断。

2.3 翻拍成风,模仿痕迹严重

在新媒体网络中同样出现了翻拍风,如在《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获得成功之后,便有不同的山寨版本袭来,而这些模仿而出的网络剧并没有优秀专业的团队为其做策划,做出来的剧只能模仿出一个形却没有其中的神。这种翻拍带来的后果,这种作品会充斥在网络中的每一个角落,浪费了网络资源,影响了检索时的准确性。另外,会让真正的好作品更加难以出彩。

3 结语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消费,无不透漏着网络的巨大作用。如何利用好这种资源便成为了一个大的问题。在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如果能获得更多优秀有价值的信息便会更加体现它的价值,提高效率。网络剧不仅是在现在,在未来也同样是新媒体节目的一大主力军,甚至会对传统的电视节目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网络剧的发展也在标志“平民文化”的发展,同样也是一种提高网民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网络剧的把关,其实是对于未来大众文化的一种纠正和引导,网络剧让普通百姓可以体验编剧、演员、摄像以及剪辑的工作。同时,这种现象也可以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家相互学习和竞争,最终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笔者相信,随着的时代的发展,网络剧会越来越好,最终甚至会摆脱掉“网络剧”这个随意而又概括的名字。

参考文献

[1]朱灿.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剧的兴起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

[2]孙瑞.中国网络自制剧发展的启示探讨[J].媒体观察,2016(3).

网络文化现状特点及其问题探析 篇5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文化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那么什么是网络文化?这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而网络文化则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网络文化不同于真实社会中的传统文化。

1 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独特的文化形态的形成与互联网自身的特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互联网所具有的特点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及网络文化形态的形成。

1.1 网络文化是集大成的文化

以往的文化形态的表达方式,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同时也都具有各自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新的文化的出现并不表明旧文化的消亡,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在传媒文化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例如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最好的例证。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文化形态更加丰富。

1.2 网络文化是一种无界的文化

网络文化的形成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和地域的限制,开创了一个新的交流文化时代。从尹韵公教授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化就是一种全球同步的文化。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当代科技成果的强力推动下,网络把各个不同文明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互联网的超时空、跨地域性特点使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无界的文化。截至目前,也只有网络文化这种文化形态能够打破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和时空观,从而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

1.3 网络文化的自主性和全民参与性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质,不论是什么人,什么样的地位和学识,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一点的展示,我们能推敲出文化话语霸权的转变:即由精英阶层保持话语霸权到平民拥有话语权。

1.4 网络文化强势发展

网络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地推广和普及,以及技术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开发。目前网络和手机的发展劲头强劲,这势必带动网络文化的强劲发展。网络文化依附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那么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将会造就更加灿烂的网络文化。

2 网络文化的优势

2.1 多样化文化形态,促进创新文化产生

网络的包容性和交互性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为网络文化形态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随着网络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加强,不但原有的传统文化形态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也日益丰富起来,增强了人们对与世界及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2 社会监督功能得以增强,成为民意反映渠道

网络文化多功能、包容性强的特点,为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另一条有效的途径。网络文化的民意汇集功能使平民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看法,这个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提供了一个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捷径,并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起到了监督作用。

2.3 彰显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网络文化的民族性、无

疆界参与性,为凝聚民族精神提供了广阔平台,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提供了新的渠道。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易于生产出容易被西方社会接受的内容,更能够便捷地传播到世界上网络开通的每一个角落,更有利于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有效消除西方媒体对中国社会敏感问题的失实报道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3 现阶段网络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1 信息安全成为最大隐患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接近95%的用户都是采用美国微软的窗口系统,中国使用的大部分芯片也从美国生产的。这一现象不但不能促进网络文化长足健康的发展,而且使得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3.2 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增多

近几年来,对于网站涉嫌违规发布电影、歌曲、文学著作等涉及知识产权信息的法律问题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地维护个人知识产权成为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一大难题。网络文化处于虚拟环境中,由于大量音乐、书籍、杂志多是免费发布,追讨责任人不易实现,知识产权的维护也越来越困难。

3.3 虚假信息泛滥,充斥低俗内容

由于网络文化的广泛参与性,使得网民的个人素质良莠不齐,文化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假消息充斥网络,网络游戏凶杀暴力非常突出,低俗恶搞流行,网络色情泛滥……这些已经成为阻碍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也成为影响青少年网民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不良因素。

4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对策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们在肯定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也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来防止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4.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网络的秩序要维持,除了靠网民的自觉外,法律法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法规的严酷性和强制性,对于扰乱的人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那些诚心扰乱的人,不至于无法可依。

4.2 加强技术创新,研发自己的网络系统

只有研发出自己的品牌,才能真正的将技术优势转换成国家的软实力,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才有足够的保障,我们的网络文化才能真正的灿烂起来。

4.3 提高网民的素质

网络文化是我们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也需要依靠我们一亿多的网民共同去维护。号召网民朋友自觉的起来维护一个安全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平时有意识的进行爱网护网的宣传活动。倡导全体网民共同来打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态。

4.4 强化网络监管的作用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需要“把关人”重新担当起把关的作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网民中的一员,而依赖计算机网络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快速的发展着。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而后对网络文化的优势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指出了当前我国网络文化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管理

参考文献

[1]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

网络阅读的特点及问题 篇6

如同造纸术、印刷术的诞生, 革命性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往往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当前, 计算机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向互联网的延伸, 孕育了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成为信息社会鲜明的时代特征

网络文化的兴起是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深化发展并与文化领域相融合的结果。新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水平和应用程度显著提高, 到2010年底, 全球移动电话用户突破50亿, 其中3G用户8.2亿;互联网网民突破20亿, 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4亿, 固定宽带用户数超过5亿。

目前, 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创作生产平台、文化产品传播平台和文化消费平台, 网络文化也成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逐步取得主流地位。一是网络已成为媒体发布的主要平台。全球主流的新闻机构、报纸、电视台等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O ECD 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在2008年, 已有9个O ECD国家中超过半数的人口选择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报纸或杂志。二是网络娱乐已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根据美国市场分析机构A BI R esearch的报告, 2010年全球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超过145亿美元;O ECD报告显示, 早在2006年, 美国已有69%的人在网络上观看过影视作品, 到2010年, 美国网络影视下载市场估计规模达19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国内电影总票房的约20%。三是网络文化受到的关注度在显著提升。以主要文化载体上广告投放的金额做比较, 根据法国实力传播 (Zenith O ptim edia) 的研究, 2007年全球互联网广告投入已超过广播和户外展板, 2010年进一步超过平面杂志, 占比估计达到14%。

个体创造活力推动网络文化成为最具创新性的文化领域

信息终端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价格持续下降, 信息网络接入成本和使用费用越来越便宜, 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入网络、使用网络;音视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一点接入、全网覆盖的特点, 博客、微博客等W eb2.0应用的普及, 使个人创作和发布文化作品成为可能, 大大降低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门槛, 个体在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微博客为例, 微博客已成为个人发布信息、展现创意的主要渠道, Twitter注册用户数已达1.75亿, 全球关注度最高的微博“粉丝”数接近1000万, 在日本地震、美国袭杀本·拉登等重大突发事件中, 微博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和互动平台。

个体创造所展现的活力, 更推动网络文化成为最具创新性的文化领域。以视频网站Y ou Tube为例, 60天之内上传的视频数量比美国三大广播公司60年中所创建的视频数量总和还要多;其中不乏许多个人制作的经典作品, 例如一段家庭录像 (Charlie Bit M y Finger) 曾创造1.7亿次观看的记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网络文化个体化创作的特点愈发突出, 如苹果公司创造的A pp Store商业模式, 吸引了众多的应用程序开发者, 仅两年时间里, 应用程序超过30万个, 下载量超过100亿次。而i Phone、i Pad等移动智能终端的逐渐普及, 因其随时、随处接入互联网的特点以及强大的处理能力, 更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文化的个体创造与共同分享, 目前每天通过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上网设备观看Y ou Tube视频的数量已经超过2亿个。主流媒体和政府部门对此也给予高度关注, 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已与纸质刊物同期发行i Pad版的电子刊物;美国政府面向i Phone、黑莓和A ndroid设备提供了免费的应用程序, 可帮助国民下载助学贷款, 旅游, 选举等18个免费便民应用。

多方多向互动传播的网络文化已形成全球影响力

W eb2.0应用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和群体性特征, 网络文化也因此呈现多方多向互动的传播特点, 局部问题能够通过网络迅速扩散并与现实矛盾相结合, 形成舆论热点, 再通过论坛、社区化网络等联系、互动、快速聚集, 转化为公共事件甚至引发社会危机, 这是网络文化独有的特点, 发生在中国的“我爸是李刚”、“药八刀”等事件, 都是典型的案例。

此外, 社交网络服务 (SN S) 的快速兴起, 将现实的社会关系映射到信息网络上, 实现了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世界的结合, 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 注册用户数已达到6亿, 这些用户在Facebook上交友、游戏、分享照片, 使用虚拟货币购买虚拟产品甚至真实商品。据调查统计, 平均每个Facebook用户有130个朋友, 最流行的农场游戏 (Farm V ille) 活跃用户达1600万, 每天上传850万张照片, 近期更推出可使用虚拟货币 (Facebook Credits) 的D eals团购服务。

同时, 互联网的无界性, 使文化的传播可以超越现实社会的管理边界, 瞬息传遍世界, 网络文化也因此而形成极强的跨国传播能力和全球影响力。

网络文化成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国家竞争的关键领域

网络传播无国界, 具有天然落地优势, 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推广价值观念的最便捷渠道。现在, 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 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 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 抢占国家竞争的制高点。

一方面, 一些文化大国将网络视作文化输出的新平台和重要途径, 依托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频等新兴网络文化形式, 持续输出其价值取向、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等, 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它国家。以韩国的网络游戏产业为例, 2007年韩国网游在全球的累计会员数即高达10亿人次, 相当于韩国总人口的20倍;2003年韩国游戏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曾高达90%。韩国更于2008年发布了《游戏产业振兴中长期计划 (2008-2012) 》, 提出“主导第二游戏革命”的推进方向。

另一方面, 部分国家将网络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对抗的新战场, 通过网络对其它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政权组成等施加影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题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讲演中, 宣称要采取“外交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对抗 (有些国家的) 互联网上的压制行为”。其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要借使互联网成为美国施加影响的工具和渠道, “不仅捍卫普世原则, 也捍卫我们 (美国) 人民和伙伴的利益”。从2010年底到现在, 在阿拉伯国家中发生的多起政治性事件中, 网络起到了显著的传播、放大、甚至是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剧了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

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繁荣我国网络文化的思考

网络文化是信息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和时代特征, 是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国家软实力、应对全球竞争的关键环节。应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 把握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变革的历史机遇, 切实把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网络广告的特点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7

一、网络广告的特点

(一) 互动性强

传统广告的信息传播是单向性的, 难以同受众进行即时的互动, 虽然有的传统广告能够满足受众即时互动的需要, 但是这种互动有着一定的延迟, 并且受众也要付出相对高昂的成本去参与互动。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差异性很大, 可以同受众进行即时互动是网络广告最大的优势。一般来说, 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 也是信息的传递者, 因此受众通过点击广告商提供的网络链接, 能够主动参与自己所感兴趣的相关产品服务信息中 (1) 。同时受众也能够在线填写产品服务调查、交易货单等。另外, 在互联网上广告商也能够直接获得受众的反馈信息, 拉近了广告商和受众之间的沟通距离, 并且广告客户还可以在网络中为受众提供全面而完善的产品在线咨询服务等。

(二) 可测性高

传统广告通常是根据一些间接数据来测量广告的效果, 比如广播收听率、电视收视率以及报纸发行量等, 这会让广告客户在测量广告信息传递效果时产生一定的误差。而网络广告则能为广告客户提供更加精确和方便即时地测量广告效果的量化数据, 比如点击率、浏览量以及注册率等。这样广告主就能够准确掌握对广告内容产生兴趣的人数, 甚至还能够了解受众更容易接受的广告信息种类。

(三) 表现形式多样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 让网络广告有了更宽广的空间, 广告的形式也会更加丰富多样展现在受众面前。同时互联网也能表现出传统媒体具有的形态, 比如能够将图像、文字、影像、动画、声音以及音乐等表现形式进行有机结合, 产生更加庞大的信息量。网络广告能够以其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 吸引受众眼球, 凝聚受众注意力, 从而把广告信息有效的传递给目标受众, 实现受众主动点击广告的传播效果, 这样受众就会潜移默化的接受广告信息。

(四) 传播范围较广

传统媒体在传播广告信息时会受制于地域和时间条件, 必须在特定区域和特定时间内进行广告传播。而互联网则为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 比如在时间上, 网络广告能够24小时不间断进行传播, 并对广告内容进行及时更新, 突破时间对传统媒体广告传播的限制。另外在空间上, 网络广告能够在世界各地进行广告信息传播, 人们只要能够上网, 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阅读广告信息, 这样广告所传播的空间范围就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二、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

(一) 广告主认知不够

很多广告主并不能熟悉了解网络广告, 因此会怀疑网络广告的安全性与真实性。网络广告相比于传统广告, 是一种新兴的表现形式, 人们还不能全面的了解它。在这样的环境下, 面对新颖的网络广告, 广告主难免会望而却步 (2) 。另外, 一些广告主过分看重点击率, 重视首页, 让网民的正常上网受到干扰。比如弹出式广告, 就是将广告强制性弹出, 占据网民的视野, 强行夺取网民的眼球关注, 因而深受广大网民厌烦。

(二) 监管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 我国网络中滋生了大量虚假广告, 很多用户都落入了不法分子设计的陷阱中。因此激增了对网上非法广告的投诉, 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消费者协会带来了巨大的难题。而在有些方面, 这样的问题十分严重, 因此必须要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 对网络上的虚假广告进行制裁。受到利益驱使, 不法分子不惜触碰法律的底线, 利用虚假广告, 肆意盗取他人的网络财产。这样的经营方式, 无疑构成了广告侵权, 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必须加以严惩。

三、网络广告发展对策

(一) 加强监管力度

近年来, 面对愈演愈烈的虚假广告, 法律还是最有效的应对手段。另外也要发挥出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让虚假广告曝光在公众面前 (3) 。在发布网络广告时, 策划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考虑, 尊重消费者, 将真实的广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同时也要做到浏览自由, 防止出现强制性广告。为更好的监管网络广告, 需要对网络广告实行在线监控, 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并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要重视网络广告的发展趋势, 为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打下基础。目前, 网络媒体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应该对这一优势加以利用, 加大宣传范围, 不仅要加强政府管理, 还要实现行业自律精神的提升。

(二) 注重广告真实性

首先, 真实性是网络广告赖以生产的根本, 因此在其传播过程中, 不能有一点欺骗性质, 无论何种形式的欺骗行为, 都将影响网络广告的发展。其次, 对于在网络中消费者不能深入认识网络广告的情况, 广告商就要积极进行自我宣传, 消除消费者对网络广告的误会。最后, 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监管力度, 严惩害群之马, 为网络广告行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让消费者能够在网络中感到舒适。

(三) 做好广告创新

一方面, 要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优势, 这样可以吸引大量广告受众, 让受众进入自己的网站, 从而更加深入了解网络广告的各个方面, 可以更清楚与广告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也要将广告巧妙融入到游戏中, 这样才能增加广告传播时的趣味性, 提高广告受众的参与、接受程度, 取得预期的广告效果, 在无声无息中影响受众的购买决策 (4) 。尤其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网络技术也日新月异, 这种广告具备了很好的网络特性, 也满足了消费者对双向互动的需求。另一方面, 要利用微博账号平台进行网络广告营销。由于微博有着传播速度快、快捷灵活的特点, 因此近年来备受消费者和广告商的双重信赖。同时广大粉丝可以通过与微博主的交流互动, 提升自己的知情权, 活跃的粉丝也是微博营销广告的本质所在。所以要狠抓粉丝需求的特点, 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结语

总之, 我国网络广告还处在发展的初期, 因此难免会有各种问题出现。但是随着我国相关网络规范制度的建立和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网络广告必将获得新的发展。网络广告不仅可以帮助商家宣传企业产品, 还能为人们传播新时代文化, 凸显文化底蕴的网络广告能够帮助人们提高生活品质和艺术鉴赏力。因此, 社会各界要重视网络广告发展的需要, 认真分析完善其中存在的不足, 以此让网络广告的经济与社会作用得到发挥。

注释

11 胡瀞心.网络广告研究综述[J].今传媒, 2014, 02:144-146.

22 周晓黎.网络广告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06:8.

33 刘肖君, 王琛.网络广告的优势与劣势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4, 08:170-171+207.

网络传播出版的特点及缺陷分析 篇8

关键词:网络传播出版,特点,缺陷

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科技时代发展起来以后, 人们对计算机的需求日益增长, 从而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使出版业由纸和墨的时代进入电子时代, 而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在出版领域的运用使得网络出版成为出版大家族的新贵, 网络出版在给传统出版巨大冲击的基础上如何走好自己的路是其发展之基。为此, 有必要对网络出版的特点加以分析。

关于网络传播出版的特点, 国内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共识, 概括地讲, 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数字化网络出版在产品形态上表现为网络出版

物, 这就体现了网络出版产品的数字化属性。这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有本质的区别, 但与CD-ROM、CD、VCD、DVD等电子和音像出版物基本一致, 区别主要体现在产品载体、传输与阅读方式等方面。

2、流通网络化在流通方面, 网络出版物主要表现为通过互联网并以数字形式进行传送, 可以很容易地直接面对终端用户。这一特点也是网络传播出版区别于传统纸质出版物和以CD-ROM、CD、VCD、DVD等为表现形式的电子和音像出版物的本质特征。

3、交易电子化网络出版, 从产品形态、流通方式到支付方式整个交易过程均为电子化, 尤其是支付手段, 用户只能通过网上银行进行付款, 并借此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网络传播出版的交易电子化特点, 使网络出版物的销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电子商务。

4、出版交互性网络出版物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 而多媒体的阅读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即读者可成为网络出版物内容的主角、可按自己的心愿看想看的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还可在网络上通过对话、视频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 体现了传统出版物所不具有的交互性特点。

网络出版的出现与运用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但却给出版业带来了空前的生机与活力。网络出版与传统大众传播形式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可以有效地拓展阅读空间从而扩大出版市场网络载体遍布全球, 读者不受时间、空间和天气等的影响, 出版内容一上网, 便可快速传递到网络遍及的每一个角落, 使“出版物”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公开, 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无论想看多久以前的书, 都可从网上下载或通过网络订购。可以说, 网络出版使出版真正成为了不绝版的出版。同样, 网络出版可使那些平日工作繁忙没有余暇到书店选购图书的人足不出户即可品味适合自己口味的图书和音像制品。从这一角度来看, 网络正是利用了自身的优势, 把传统图书、音像达不到的那些角落的潜在读者挖掘出来, 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出版市场。

2、可以缩短出版时间、节省资源、降低成本, 形成价格优势

网络出版, 无论是建立网页让别人浏览还是制作文件发送给别人, 实际上已完成了发行的环节, 并使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成为现实。在网络出版中, 作者主要通过计算机写作, 不再需要厚厚的稿纸, 而是使用更直接的电子文本。作者可将自己的作品通过网络传给出版商, 让编辑在网上审读。一些畅销图书甚至可采取在线边写作边审读的方式, 既大大缩短了从投稿到出版的时间, 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纸张、油墨、水等资源, 它使图书完全实现了在网上下载发行, 使出版成为信息在虚拟世界中流通的一种模式, 是纯电子化、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在编辑加工制作方面, 网络出版的数字内容的更正、修订、改版易如反掌, 不需重新出片、打样、输出、装订等烦琐的过程, 当然也节省了资源。同时, 由于网络出版直接面向读者, 缺少了一些中间环节的支出, 使得同样的内容在网上观看或通过网络购买所需的费用仅相当于购买同等纸质图书的30~70%, 出版过程的资源节省、出版后的零库存以及发行中的直销, 使得网络出版在价格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3、可提供多媒体演示和按需阅读的功能并方便检索通

过关键字词的查询, 以超文本方式与其他相关资料链接起来, 使它的“注解”、“引文”、“人名地名”、“专业词汇”、“参考文献”等都变“活”了, 读者只需用鼠标轻点便可迅速找到所需内容, 还能看到更多、更详尽的信息, 比直接进入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还要方便、快捷, 这是网上图书相对于纸质图书最显著的优势。

正是由于网络出版具有以上比较明显的诸多优势, 故而一经出现便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发展势头迅猛,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国际互联、迅速即时、时空切换、交互对话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有人按诞生先后把网络排在出版、广播、电视之后, 列为第四传播媒体。许多传统出版商把‘网络出版’视为纸质出版的最大威胁;一些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预测在30年内ebook (电子书) 销售额将明显超过pbook (纸质书) 。” (1)

网络出版给传统出版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同时也在出版界和网络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不仅与它的显著优势和巨大冲击有关, 也和网络出版自身所具有的缺陷密切相关, 这些缺陷也使其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

1、出版主体及投入产出问题在传统图书出版领域, 著作权人、出版社、经销商分工明确, 他们之间的权益关系十分清晰。受网络传播出版特点的影响, 除了传统图书出版需涉及的出版社和著作权人之外, 网络出版还涉及技术提供商、网络出版机构、网上销售平台等等, 他们都是网络出版至关重要的环节。谁是网络出版主体、网络出版物的版权应归谁, 就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另外, 网络出版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是由于价格便宜。由于网络出版不需纸张, 没有印刷、运输等中间环节, 使其制作成本和流通成本更加低廉。内容相同的一本书, e Book的价格通常只相当于纸质图书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网络出版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图书生产和流通的成本, 但网络出版及发行的全过程仍需消耗一定的人力和财力, 网络出版的软件价格不菲, 再加上稿费、版税等支出, 网络出版物的成本并没有降低多少。目前网络出版之所以可维持低价, 主要是靠印刷出版物“补贴”, 很多网络出版物的成本是摊在传统出版物身上的。

2、版权及网络安全性问题网络传播出版在版权维护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网络出版物极容易被复制, 复制件与原件一模一样, 而且复制几乎没有什么成本, 这就使得网络出版的版权控制更加困难。如何保护网络出版物的版权, 是困扰网络出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比较流行的数字版权技术 (DRM) 是采用下载计费、数字底纹加密和硬盘绑定等措施实现对网络出版物传播范围控制的。尽管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可以对网络出版物进行一些必要版权控制和管理, 但网络出版物形式多种多样, 制作技术手段不断进步, 硬件产品也是日新月异, 很难形成一种通用的有效的数字版权技术能够彻底地保护各种网络出版物, 并且加密技术永远不被破解。” (2) 盗版问题在网络传播出版中尤为明显, 特别是在工具书出版方面。与传统工具书每年出版数以千计相比, 工具书在网络传播方面的情况很不理想, 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最近几年几乎没有新的、重要的电子化工具书出版。而人们所熟知的《汉语大词典》、《儿童辞海》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电子化工具书都出版于上一世纪, 这一时期的IT业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那就是跑马圈地、占山为王, 因而往往不惜工本。而在网络泡沫破灭、IT业理性回归后, 人们几乎很难看到出版界普遍关注的电子化工具书的再次出现。《中华读书报》1999年7月7日曾发过一篇报道:“商务印书馆去年底即已制作完成的《辞源》电子版至今尚未敢面市,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电子版的计划也于今年初被无限期地搁置起来。究其原因, 是出版社担心被盗版而持保守态度。”虽然这是一则旧闻, 但该文所提示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而且问题严重的程度丝毫未减。

当然, 网络传播出版的不安全不仅仅体现在版权保护上, 同时, 网上付费的安全性也没有保障, 系统不稳定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很多读者不愿意在网上交易, 去银行汇款又太麻烦, 最后, 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拿着现金到书店买书。另一方面, 网络的不稳定性、肆虐的病毒也让读者担心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 如何在电子图书被用户放心使用的情况下既有效又有力地保护电子图书的版权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网络出版人需要探索的内容。美国著名的数字软件商Adobe公司在它们的PDF文档中加入了DRM技术, 该公司正在用Web Buy和PDF Merchant技术以及与其他DRM先行者 (如Xerox和Reciprocal) 的伙伴关系来保持他们的领先地位。 (3)

3、网络传播信息的准确性问题

作为出版行业的一个分支, 网络出版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 但在其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检索方便的基础上, 也不能否定其信息含金量高低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作者, 这便给肆机炒作的人提供了机会, 他们从各个不同的渠道搜索信息传到网上, 这样就导致了信息的随意性, 使得网络出版内容鱼目混珠。在传统的出版发行领域对信息的把关和监管还比较容易, 但面对网络, 有关部门却似乎束手无策。暴力和色情图书能借助e书传播泛滥, 同样, 不良的信息或内容也可能依靠网络传播。

4、阅读器的功能及网络的字体问题

网络出版的发展有赖于便携、舒适、价廉的阅读器的普及, 而制作轻便、能翻卷、不闪烁、可圈点批划的高性能阅读器仍存在技术难关,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计算机的显示屏和专用阅读器所能提供的阅读质量如解像力、对比度都远远不能与纸质印刷品相媲美。网络出版传播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读者要连续地长时间用计算机或阅读器看完它则会非常疲惫, 眼睛也会受到伤害。“在说到网络出版的时候, 人们常常对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网络小说《飞弹骑士》津津乐道。其实, 与其说人们愿意在网上读他的小说, 还不如说他宣布不出纸书, 只发电子书的策略起了作用, 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而趋之若鹜。” (4) 同时, 电子图书阅读起来并不能随心所欲, 一些多媒体的功能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 如检索功能、便于管理的功能、视音频功能, 即使有些功能被开发出来, 也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服务于用户。另外, 网络出版的字体太小, 这在我国尤其突出, 汉字有简体、繁体之分, 且有时所用汉字的内码不同, 使一些书在网上打开了却无法阅读, 从而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尽管网络出版具有明显的特点及强大的优势, 也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传统出版作为目前的出版主体仍占上风, 这也是由网络出版自身所具有的诸多缺陷所导致的。为此应扬长避短, 根据不同的出版内容确定具体的出版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明华等:《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现状与思考》, [A].李新立:《新视点——国际传媒考察报告》, [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 183[1]陈明华等:《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现状与思考》, [A].李新立:《新视点——国际传媒考察报告》, [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 183

[2]谢新洲:《网络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未来走向》, [J].《传媒》2005-7, 9~11[2]谢新洲:《网络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未来走向》, [J].《传媒》2005-7, 9~11

[3]张国强:《数字化工具书走出“沼泽”的关键》, [A].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 190[3]张国强:《数字化工具书走出“沼泽”的关键》, [A].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 190

上一篇:生活中的函数下一篇:管理战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