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论文

2024-09-25

散文阅读教学论文(精选12篇)

散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1

作为文学作品四大体裁之一, 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语文新课标要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 散文教学是重要一环。散文教学需立足于散文的特点, 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散文的特点

在当代散文理论中, “形散神聚”一直被认为是散文特点的最精辟的概括, “形散”概括起来主要指散文取材自由、结构不拘一格、表达方式灵活、语言浓淡相宜等;而对于“神聚”的理解不一, 依据最早提出“形散神聚”理论的萧云儒的观点, “神聚”即“中心明确, 紧凑集中”;“形散”与“神聚”内在统一, 构成散文的基本特点。

这一命题曾给人以深广的启发, 相当长时期内, 散文教学以此散文观为教学的准绳, 要求在散文的欣赏与解读中探究和总结出散文高度明确和集中的主题思想, 这种教学指向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文本解读的模式化, 不符合散文创作和解读的实际, 也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悖。随着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 我们对于散文的认识也应更全面和深刻。概括起来, 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写真纪实, 表现自我

散文中的人和事都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所系, 是散文的‘生机’所在, ”散文“崇尚的、讲究的就是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它是一种真实性的文体。一‘假’, 就失去了它的‘天性’, 失去了它的‘魅力’, 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特的‘价值’” (刘锡庆《论散文创作》) 。所以, 佘树森说:“散文可谓是作者的‘独白’和‘自传’。”

2.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散文的题材广泛, 内容多样, “天上人间、古今中外、宇宙人生、花鸟虫鱼, 什么都可抒写” (刘锡庆《论散文创作》) ;取材自由, 不受时间限制, 不受空间制约,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 再从东京到仙台, 又从仙台回到北京, 接着又写走到厦门, 空间跨度大且转换多, 但层次分明, 详略得当。总之, 散文在题材的范围和选择上, 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宽泛和自由。

3.形式自由, 手法灵活

散文的形式非常自由, 既可以叙述事情的发展变化, 写成叙事性散文, 也可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写成抒情散文, 也可据事论理, 写成议论性散文, 还可以写成随感录、回忆录、书信、日记等形式;其章法结构也是不拘一格, 既不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事件的因果关系, 也没有明显的完整的矛盾冲突, 各部分之间或相互平行, 或层层递进, 或多头并进, 或中间穿插, 自然随意;笔法更是自由灵活, 或叙述、或抒发、或白描、或说理, 多种表达, 自由调度。

4.语言诗化, 洗练精美

散文语言优美洗练, 富有韵味。它讲究句式长短结合, 散整交错, 呈现出一种错综美;语音声调平仄相配, 无韵有韵交融, 词义停顿与音节停顿融合, 形成抑扬顿挫、自然和谐的节奏美;同时为增加散文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大量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笔等, 呈现出语言的修辞美;正是由于散文语言的精美, 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形成别具一格的诗化语言风格。

二、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散文教学因散文的主要特征有别于其他文体教学, 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对话,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朗读, 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培养语感;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 把握散文作家的不同的风格;通过捋清线索, 理清散文的结构, 启发学生揣摩作家精妙构思, 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由此, 我们可以将散文教学的策略概括如下:

1.披文入情, 与文本对话

“披文入情”其实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心灵的交汇、思想的融合, 实现超越空间的精神上的对话。

因此, 在散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中, 要复原文本作家的原意和思想情感, 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甚至是不可能, 即使是作家自己也未必说得清自己当时的心境, 所以对话中产生多元性的释义又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如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学生在与文本 (作者) 的对话过程中, 有的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有的感悟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激, 有的则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尊重, 还有的则认为作者是在对人性进行批评与反思。可见, 在对文本的阅读品悟中, 学生的情感化体验是多样化的。

2.重视朗读, 培养语感

叶圣陶就曾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得多, 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也会随之增强。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天气愈冷了, 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柔石的牵挂、惦念之情。当得知烈士们被害的消息时, 文中却只用了“原来如此!……”四个字和两个标点符号。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 就能体悟到其中深刻的内涵:它饱含鲁迅对文学青年惨遭虐杀的巨大震惊和无比悲痛, 也有对反动当局血腥暴行的极度愤慨和辛辣鞭挞, 还有对斗争教训的冷静回顾和深刻反思。

3.品味语言, 把握风格

散文语言洗练精美, 让学生徜徉在语言的美妙中, 感受语言的形象美、色彩美、声音美, 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它直接涉及到作家的不同的创作个性、创作风格。课本选用的散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篇章, 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品析中感受和把握作者的个性和创作的风格。

4.捋清线索, 理顺结构

线索不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 而是指作为文章层次安排和内部关联设置的依据, 它起着连缀全篇的作用。如余秋雨的《信客》, 文章的线索是围绕“做信客”来串连全文的, 即按照“为什么做信客”、“怎样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为什么做校长、教师”的层次安排, 而文章主题的理解却是多元化的, 有的认为是赞美“为人行‘信’”, 有的认为文章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步的足迹”, 有的认为揭示了善恶交织的人性的复杂, 还有的认为文章叙写了现代文明对农业文明下传统道德的冲击等等。

散文结构灵活多变, 不易把握, 通过抓线索, 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说, 散文的线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以时间、空间顺序为线索和以作者的思绪、意念为线索。前者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以“太阳落山”、“霞光消失”、“夜色加浓”、“月亮上来”、“夜已深了”等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为线索, 展示海滨仲夏夜色的变化;后者如巴金的《灯》, 以作者的思想发展变化为线索, 写了很多种灯光, 虚实结合, 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的真实感情, 以及光明必定战胜黑暗, 抗战必定胜利的信心。

散文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 语文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开拓创新, 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 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

散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1】

阅读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须,当然也是中学生的必须,他不仅关乎学生的成绩,升学,也对人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阅读人人都会,但怎么读,读什么,最终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结果,却也大有学问,需仔细斟酌。

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的目标: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中学生的阅读中,要达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章的题材分很多,不同文章的阅读目标也就会相应不同,就三维目标而言,也可以细化。

1.知识与技能

对于阅读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在这一层面要求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小说《祝福》要求了解小说写作的背景,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以及语言特点。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要求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戏剧《雷雨》要求了解戏剧基本常识,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话剧。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要求掌握新闻的特点。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要求掌握重点字音、字形、词义,了解动物游戏的有关知识,并能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更多自然之谜。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要求整体把握全文,能说出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要求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要求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要求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古文《荆轲刺秦王》要求准确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能准确翻译有关文句和片段,疏通文章脉络,了解学习重点。

2.过程与方法

是指应十分的重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总结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要求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小说《祝福》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要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戏剧《雷雨》要求学生自排自演,在表演中激发兴趣,体会戏剧艺术的魅力,并能通过冲突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形象。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引导理清文章结构,培养筛选信息,概括叙述的能力;

学习文中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鉴赏文章语言。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通过字句的分析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引导学生在人物言行中分析主人公的矛盾性格,提升学生对人性的认知;学习文中的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古文《荆轲刺秦王》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汉语汉字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有机的渗透人文教育和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小说《祝福》让学生明白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把握词的感情脉络,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戏剧《雷雨》体会戏剧冲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假丑恶和真善美,认识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人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要培养热爱动物的感情,培养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领悟丰富的人文内涵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了解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和永远摧不垮的精神。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古文《荆轲刺秦王》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明确了目标,也就明确了方向,它会指引学生更便捷更深入的阅读。

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2】

人做事一般都有目的,心中应该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其实并不尽然,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露珠》(苏教版第五册)时,精心准备了青蛙、蝴蝶、蟋蟀、蜜蜂等许多动物的头饰,还编制了许多可以戴在头上的花环。课堂上,她让学生戴上这些头饰,与扮演小露珠的学生一起表演。学生们手拉手,蹦蹦跳跳,嘻嘻哈哈,只图着开心,连相互之间的问好都忘得一干二净,老师急得在一旁一个劲地提醒。热热闹闹的教学活动,究竟想干什么?究竟能达到什么?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连执教老师自己都说不清楚。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做到“明确”。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楚教学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小露珠》一课中要求学生阅读两个例句,“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并用“越来越……”造句。对于这一项“用词造句”的教学目标,到底要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到什么水平?并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心中有数的。比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完两个例句后,就问学生:“越来越……”这个词语表示什么?当学生知道“越来越……”表示“事物的变化”之后,就让学生口头造句:“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教师很满意。这样的教学达到既定的目标了吗?显然,学生的口头造句是原有水平的重复再现,并没有提高到新的水平。因为教师并不明确用“越来越……”造句的实际教学目标。仔细研究一下教学内容,就会发现两个例句中所含的“越来越”是有区别的:“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这里的“越来越”是指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发生了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这里的“越来越”是指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了,另一个事物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所以,简单地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一句话,仅仅满足于“外面的雨越来越大了”这样简单的句子,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有效训练。如: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学生听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同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响亮、更自信……这时候,再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话,学生就能将这些变化用“越来越”这个句式串联起来:“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有自信了。”……内容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进而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变化,学生会说自己练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长,字就写得越来越漂亮;自己学习越来越用功,成绩也就越来越好……“越来越”就不再是书上的词汇与句式了,而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生活工具。这才是真正的训练,才是真正的发展。而流于肤浅,或者流于“走过”的教学,永远是在低水平上的简单重复,又怎么称得上是“有效”呢?而决定是否有效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明确而恰当。

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的研究与把握上。课程目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将课程目标体系化、具体化。这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长远的方向性目标,也我们制订具体课文教学目标的凭借与依据。当然,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中的关键概念的内涵、外延,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和具体化,使之成为可以把握与测评的教学目标。

教材价值从实质上规限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研透教材”意味着我们要发现教材课文的阅读价值,即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价值引导等,体现教材的人文性;意味着我们更要发现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即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与艺术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言语规律、发展语文能力、获得言语智慧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此,我们必须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从思想内容、言语形式、学习方法等多个视角去开掘教材课文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必须切合并体现一篇课文实质上的教学价值,没有教学价值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就会偏失方向。建立在教材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就是一种“价值宣言”!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项目也很多,对教材教学价值的发掘与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逐步明确与定位的过程。

学生实际对定位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则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所以,我们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上来。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缺的工作。“了解学生”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发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发展的空间。把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需要,课就能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还意味着我们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揣测学生的心理,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抑或调整教学的目标。但事实是,我们对学生知之不多,了解甚少。许多教学目标都是教师一相情愿、闭门造车的结果,学生不清楚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不知道教师到底要他们达到什么,自然学无目标、学无动力。

要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还应该做到“集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因而教学目标的相对集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样样都没有达成。如一位教师教学《忆江南》、《渔歌子》两首词,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意目标: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3.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且不论这7个教学目标在表述上是否科学和恰当,仅在短短的两节课80分钟内,是否就能够达成?就“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这一个教学目标而言,要达到“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不是几十分钟所能奏效的。何况,7个教学目标,平均1个目标只有10多分钟的教学时间。事实上,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参照,而不能直接作为我们制定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教材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加以整合、提炼而明确的。简单套用“三维目标”,必然使教学目标模糊,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也难以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集中一些,教学过程就可以充分一些,学生学得就可以相对透彻一些。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个两个就可以了。教学集中在一两个核心目标,花时间,花力气,通过组织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它。核心的教学目标完成了,那么其它的附属目标会在实现这个核心目标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实现。毛泽东主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打仗要打歼灭仗,要集中力量把敌人彻底消灭,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

散文阅读整体感知教学初探 篇3

一、走进文本,辨识文体

进行散文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对话的首要任务是正确识别文体,因为文体是一种文本经过长期积淀与铸造而形成的规格和模式,它全面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体现与内容相适应的基本形式。如果我们能把握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了解散文一般都是借助具体的“寓情物”,通过表现它们的特点和作者特有的理解,含蓄地传达主观、个性的想法和观点,我们就可以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阅读,“由具体到抽象”,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要进行散文阅读,首先要在文章中找出“寓情物”,即在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依次抓住他们的不同特征,用统一的圈画方法重点标注,这样可以从基本内容方面把握全篇。然后,逐一找出这些寓情物的特征——外在显性特征和内在隐性特征,可以用不同的圈画方式区别标注。

例如,在阅读《倾听原野》时,根据语感或基本内容确定文体是散文后,首先要找到寓情物“树”。要理出直接描写树的文本区域,然后依次从文章中找出树有“丑陋”、“憔悴”、“枯瘦”、“矮小”、“衰老”等外在特点,还有“散漫”、“普通”、“自由”、“悄无声息”、“不怨恨、不愤怒、不呼号、不抗争”等内在特点。“物”的这些“特点”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熟悉内容,为后面把握树的象征意义(象征生活在原野上的广大农民)打下基础,并为我们提供分析辨识的根据。

二、熟读文本,把握“要言”

陆机在《文赋》中曾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以点带面感知文本的突破口,把初读文本掌握的“物”的“特征”的“点”逐步扩展成“面”。

1标题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打开这扇窗“窗口”,就能探寻到很多奥秘。有的散文标题提示了写作对象,如《野菊》、《紫藤》等,有的标题暗示了感情基调,如《乡村的阳光》、《与植物一同生长》等。打开了这些“窗口”,很多文本的提示性信息就会由“隐性”转化为“显性”,很多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2线索

秦牧在《散文创作谈》中曾说:“用一根思想的红线穿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能为整齐的珠串”。由此可见,在散文阅读时,如果能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就可以将一个个富有诗意、哲理和情意的“珍珠”串联起来,最终形成整条光彩熠熠的珍珠项链。

例如,《母爱的硬度》中的“母爱的硬度”在篇首、篇中和篇尾多次出现,它提示了读者全文主要是围绕“母爱”选择了众多能体现“硬度”的典型事例,并通过这些事例表现母亲对自己和兄弟姐妹们从小到大严厉严格的爱的赞美和敬重之情,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分析文本时,如果能始终抓住这条线索,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住行文的思路,循序渐进地理解掌握文章的深层次意蕴。

3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或者是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有时候,还可以是在结构上起到总领、总结、承上启下的语句。对于这些关键句,教师应引领学生用笔做上记号加以突出强调。

例如,在阅读《原下的日子》时,很容易就能发现第二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对上文起到了很明显的总结作用。此外,“二月二”、“秋来”、“大雪漫地”暗示了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原下的乡村景色的,表现了原下景色的生机勃勃,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就可以凸显出散文的行文思路和内涵主旨。

4文章的注释

注释往往会交代文章的创作时间、出处以及作者的相关情况,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在阅读时“知人论世”。因此,我们应该紧抓注释,从中获得作者及时代背景,以便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

例如,在《原下的日子》中,文章最后有这样的一个注释:作者祖居的老屋就在鹿原北坡的村庄里。关注到这点,我们就可以首先确定文本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

三、研读文本,架设“结构”

一般来讲,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本内容间的先后顺序和行文章法,很多作家都会利用这些章法和顺序来表达中心。因此,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时候,我们应该着重分析文章的结构,通过分析结构来体会文章的核心思想。具体来说,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综观全局,把握作者的思路,找出课文中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

例如,在阅读分析《倾听原野》时,通过研读文本可发现“我对面”、“林子后面”、“远方冬日下”等标注文章结构的关键词。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这些关键词分析出文章的写作结构,那么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显而易见了。

四、赏读文本,揣摩“主旨”

散文的主旨就是“为什么写”,即文章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情、理、观点。有了前面“写什么”的基础以及“怎么写”的关键思路,把握散文主题就顺理成章了。在分析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寻找文中现成的中心句和提示主题的关键词句,也可以通过具体所写的内容揣摩作者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态度和感情,从中归纳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例如,在阅读《紫藤》一文时,我们一开始会觉得内容很杂、很抽象,一时有点不知所措。但是通过把握“寓情物”紫藤的特点和行文的基本思路后,我们发现其实作者写了两种生命状态的紫藤,即冬天的紫藤和春天的紫藤。对照它们的不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联想到它其实象征了人的两种人生状态,即逆境和顺境。理解了这一点,文章的中心就呼之欲出了:人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努力昂扬的精神和宽厚豁达的人生观。

散文阅读教学原则摭论 篇4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的自主性原则指的是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在阅读的主体地位的原则, 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阅读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主要出自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精神世界, 他们以自己独立的方式感知文本世界, 同作者交流对话, 这才使得文本更有意义与价值;二是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但他们在发展中有时是需要指导和帮助的;三是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种独自学习的愿望, 表现在我不仅要学而且能学, 教师的使命就是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转换, 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基石。

散文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从散文篇章中提取意义的过程, 它实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散文阅读教学时, 教师的点拨虽然很有必要, 但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用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的话说就是“表现为学生能做出恰当的选择, 主导并约束自己, 持之以恒地任意自觉学习, 没有被逼迫的现象”。散文阅读中自主学习包括四个方面, 即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自己控制学习过程, 自己反省学习结果。在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情况要能进行一定的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 有效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地解决, 要能弄清楚显性和隐性的阅读要求, 搞清文本的主要信息, 关注文本的重要内容, 思考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如果与文本内容有所出入当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等。比如散文《长江三峡》一文, 苏教版语文教材安排在高中第三册“祖国土·江山多娇”里。这一专题共有两个板块, 其中包括《长江三峡》在内的第一板块着重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 洋溢着人们对祖国的热情颂扬, 因此本文阅读的一个显性要求是通过研习文本, 进一步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意识到自己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 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隐性要求是感受本文写景状物的特点和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了解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 揣摩文本创作的意图所在。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了解本文既写三峡水急、滩险、山陡的共性, 又写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雄、秀、险的各自不同的个性, 那么文本写作的脉络究竟是怎样的呢?体现文本结构的地方在哪里呢?学生自己阅读探讨后得知, 可以抓住第一节与下面章节的关系来展开, 文本的总分关系是不难把握的。假如要更深入地琢磨写景状物的特点, 就会得出本文与前一篇课文《祖国山川颂》写法的不同, 同前篇课文全景式描写的铺陈手法不同, 作者用连环画似的工笔细描手法描写乘“江津号”轮时沿途所见, 情随笔转, 激越奔放地赞美祖国的美丽风光。描写时用了哪些手法, 可先揣摩, 再结合教师的点拨来逐一体会, 至于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出入处, 学生可以再行探讨, 教师的任何观点都可能被怀疑甚至被否定, 当然学生的错误认识自然也可以被纠正。

二、高中散文教学中教的主导性原则

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自主性应该不容怀疑, 这样说并非是讲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消极地无所作为, 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在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是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高中散文教学教的主导性原则就是指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起“总导演”的作用, 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 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 掌控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创建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氛围, 为学生的阅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这是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生经验明显优于学生, 理所当然地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最终得靠教师来实施, 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生命个体, 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 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怎样使学生成为我们教育目标中期待的人, 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就显得十分迫切。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认为:“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不等于教师无所事事;相反, 任务更重, 要求更高。”如果我们光强调学生学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教的主导性, 让散文阅读教学变成散沙式教学, 就势必会走极端, 或者事与愿违, 或者事倍功半。

三、目标性原则

散文的阅读教学服务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 散文的目标性原则是指散文教学要实现语言教育目标和真善美教育目标的双重统一。一方面, 散文大多是美文, 散文的语言学习目标是散文教学的首要意图所在, 散文的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大量感知语言, 领略语言意趣的基础上, 这是由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 由于散文是一种本色文体, 追求实话实说, 作者“真实所感和真实所想的质量, 便直接决定了散文本身的质量”, 这使散文成了一种最无法作伪的真性情文体, 散文往往就是靠这种本色自然打动人, 不知不觉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善学生的人格, 从而实现立人的愿景。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 教给学生解读散文所需的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感受体验散文蕴含的情感是散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比如《祖国山川颂》作为现代散文名篇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篇,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全文天马行空, 思绪自由驰骋, 联想丰富, 笔锋摇曳生姿, 修辞运用巧妙, 语言优美, 给学生提供了华美的视觉盛宴, 所以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应该是放在对本文整体把握之后语言的欣赏和品味上。如“春天, 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 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 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 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春的艳丽、夏的婀娜、秋的端庄和冬的安详, 四个季节的四种装束抓住了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 季节的交替变化昭示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比喻、拟人和衬托在丰富文章语言方面产生各自独特的魅力, 通过形象的语言更容易让读者领悟, 比喻用在议论性散文里往往能使散文观点通俗易懂,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张家界》, 为表明对张家界的看法和印象, 文章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假如有人把它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此处把张家界比作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即产生类似效果。而比喻在描写抒情性的散文中往往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比如我们学的《祖国山川颂》。拟人这种修辞化物为人显得亲切自然, 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长城》用第二人称, 将成城拟人化就便于直接向对方倾诉感情。至于衬托, 是指为突出主要事物, 先用别的事物陪衬烘托, 比如《祖国山川颂》第二节的开头“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 英吉利的海峡, 芬兰的湖泊, 印度尼西亚的岛群了。中国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画。我们有……, 有……”作者用外国的自然风景来衬托祖国河山的优美壮观, 历数祖国优美的自然风光, 倾诉对祖国母亲热忱赞美之情, 文章为什么写得如此优美动人, 这些景物为什么写得让人百读不厌?这不只是语言表现力的问题, 它还源于一个饱经沧桑的知识分子对祖国无比深厚的赤子情怀。由此自然过渡到本文教学的第二个重点, 即在提高散文鉴赏力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崇高的爱戴之情。

散文语言形象生动, 蕴含真切的思想情感, 与其他体类的文学作品相比, 不论是语言文字的动人魅力还是知情意行的教育价值都容易被学生接受, 坚守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性原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四、体现散文文本个性的原则

散文的不同体式、散文作家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和才情的差异带给读者的往往是各自不一样的艺术世界。这些作品在语言上, 有的绚烂多彩, 有的质朴无华, 有的雍容典雅;在结构上, 有的起承转合文脉分明, 有的随感情起伏行于当行, 止于不能不止, 有的纵横千里大起大落;在意境的营造上, 有的疏朗淡丽, 有的浓艳繁富, 有的气象浑成……也许在同一篇散文作品中, 语言、结构、意境等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对于具体的作品来说, 值得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地方较多, 但教学的时间又十分有限, 如何在一定的时空限度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取决于任教者的眼光及由此做出的取舍。在阅读教学中, 阅读如果离开了文体, 必定是不得要领的。王荣生先生认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 文体是合理选择、创新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散文的体式特征、语体特征、两栖性特点等, 对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散文的语体有着形象生动的特征, 它与文章语体 (包括科学语体和公文语体) 有别, 散文是艺术, 学生读散文, 以审美悟意作为目的, 文章是写实, 学生读文章, 以得意致用为目的, 这就使得散文的阅读教学重在语言的感悟鉴赏, 而文章的教学重在相关信息的筛选归纳, 散文两栖性说的是散文兼具文学的审美和文章学的实用功能。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包括高考升学的压力, 使得散文的阅读教学一直在文学和文章之间徘徊, 在审美和实用功能之间左右摇摆,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时 (比如高一、高二阶段) 侧重审美功能, 有时 (比如高三总复习阶段) 侧重实用功能。王荣生先生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理据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考虑同教学内容的契合程度, 二是考虑有效性问题。他说:“过去的语文教学研究……把教学方法抽象化, 依据什么‘原则’、什么‘理念’, 或者抽掉眼下这一篇课文的这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 谈论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学习氛围什么的, 而压根忘记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有方向的、学习的氛围是要讲场合的。离开了教学内容的有效实现这一基准, 七方法八方法、这方法那方法, 在我看来, 都是乱方法。”

综上所述, 体现散文的文本个性的原则就是从散文所写的具体内容出发, 因时、因境、因学生情况, 在语言、结构、意境营造等诸多方面权衡比较, 选取对学生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的原则。比如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教学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 在潜心钻研文本时发现有很多东西不好理解, 于是他经过反复阅读, 逐一揣摩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 由此拓展查阅托尔斯泰与茨威格的有关资料, 终于解开了有些词语背后的谜团。黄先生说:“对文本有深入理解后, 决定采用串讲式。一面读一面讲。一面讲文本, 一面结合内心的感受, 联系我的经历, 把自己放进去, 把我们的时代放进去。”在串讲式教学不被看重的今天, 黄老师的做法似乎有些离经叛道, 但仔细想来, 像《世间最美的坟墓》之类的散文, 值得品味的地方很多, 由于生活和学识的缘故, 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总是显得不够到位, 作为教师, 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的重任, 串讲法自然最合适不过, 这是由文本自身内容所决定的。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美国〕梅里尔·哈明著, 罗法荣译《教学的革命》, 宇航出版社。

[2].蔡明《请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4期。

[3].王安忆《感情的生命——我看散文》, 见《漂泊的语言》, 作家出版社。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路径探究 篇5

沧县天狮民族中学

陈希华

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指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包括文学作品和科学论文、应用文等。狭义散文指纯粹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它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即通常所称的文学性散文或艺术散文。而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散文的一般教学步骤,以便取得较理想的阅读效果。

坚持散文四步曲即“开、入、融、出”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品悟能力。这四步怎么走呢,按笔者几年来的经验大致如下:

一、放怀心胸,敞开心扉。

对文章的理解是无法一步到位,理解透彻的。它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能力的提高由浅入深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逐步提高。身为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他们打开心结,使其能够欢悦地面对文本。

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散文有的偏重于叙事,有的偏重于绘景,有的则偏重于抒情,根据不同的散文篇目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可以重图景描绘,巧妙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渴望。比如,进行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学时,笔者就这样导入:“古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笔下的春是那样的生机盎然,令人心驰神往,而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示的更是一幅幅如诗如画如歌般的春景图,让我们一起同他去感受春天的迷人景象吧。”教师缓缓地叙述,轻柔的语调,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他们自然而然地以一副愉悦的心态进文本阅读。

或者注重渲染氛围,用情感打开学生心扉。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浓列各有不同,或清谈婉约,如《秋魂》;或以哲理取胜如《生命》;或朴素沉郁,如朱自清的《背影》等,诸如此类的文章,可以激情的铺陈,亦可借用他人的文章作为切入点。

二、入得情境,学有所法。

学生能进入阅读情境,了解文本,那么他们的心灵,思悟也必然进入一片美的天地。根据散文作品的规律,授予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则是进入情境的必经途径。怎样做呢?笔者以为:

1、学会解题

经验所知,文章标题很容易为学生所忽略,但实际上它包含的信息量挺大,有的取自于物,有的拟之以情;有的标之以情思。细读文章的标题,较容易提纲挈领般地直奔文章的中心。比如《故都的秋》一文,标题中既流露了文章所涉及的地点,同时也标明了文章的内容,如能迅速浏览一下文章便可发现,作者是通过“故都的秋”和“北平的秋”进行比较来抒怀的。“故”蕴含眷念思旧之情,而“都”字则在文化上有底蕴。题目中有对自然景观的引述,也显示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样看来,题目和内容的结合是如此的紧密,怎能弃之于不顾呢。

2、学会把握线索

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来构筑全文,于是抓住线索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比如《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文以情感的流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文中紧紧围绕紫藤萝这个物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把静态的景物完全写活了。行文中,作者描写这一树紫藤萝‘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些文字,一反常态,入笔出新,给读者一种流动的动态享受,透露出作者欢快、欣喜的情感。”

3、学会理解文眼

《古文观止》在评注《曹刿论战》时说:“‘远谋’二字则一篇文眼”“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评,着着奇妙,此用乃谓远谋也。”抓住“远谋”讲解此文,就像掌握了一把阅读钥匙,文章的中心、结构和方法等就不难理解了。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有时出现在篇末,有时出现在篇中,它使文章的内容前后互有照应,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深刻的文章内涵,无论在哪,理解文眼对理解文章的主旨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此一来,抓住文眼就能举纲张目,有效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许多文眼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文章的主旨。比如《背影》中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断的出现。背影描写两次虚写,两次实写,笔墨互殊,虚实相济。理解了“背影”也就理解了一个父亲对儿子那份至真至诚的爱。

当然,理解一篇散文不是单凭以上几点便可以达到目的的,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根据不同的散文特点进行相应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尽快地走入文本,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以上所阐述的这几点做法,只是针对文章,让学生对内容有个大概了解,而要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还应做到:

三、心物同型,文我相融。

曹老说“解读是一种‘参与’,它力图亲身再次地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思考过的观念”“解读者通过散文来探索和表达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感受与认识”。他又说到“心物同型的感应应该是文本解读活动的最佳境界”。散文是一种至美的文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进它描绘的情境,感受真情带给心灵的震撼,让作者的喜怒哀乐进入读者的心胸,引起共鸣,感同身受。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领略到散文的意境之美。

意境教学是散文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难关,其实在于解读过程中的细节处理。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高招,在这,我只就几点深有感受的地方进行重点阐述。

1、重视朗读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撼。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指导的方法也就不同。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通过朗读消除了文本和读者两者之间的对立,从而使彼此界限消融,也许这就是我们教学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

2、重视音乐的渲染。

乐曲是有声的力量,当它与文本散发的情调相一致时,对文本的理解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适合的音乐背景伴于深情的朗读,对学生是一种有力的直观的冲击,在这样强烈的情感氛围中,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比如《春》可以配之以的《星光》,而像《荷塘月色》则可选择恬静的《月光奏鸣曲》了。

音乐的渲染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不必篇篇都用,有选择的采用,才能做到使学生耳目一新。

3、咬文嚼字,欣赏语言。

浅浅地流于对课文走马观花般的理解是很难消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必须直接地深入到文中,学会咬文嚼字,读出自己的味,感受语言的生动和情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对于表现力丰富的字、词深入品析。比如《春》这一课,其中的一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踢几脚球„„”这段描写春天的小草,一个“钻”字就把尖尖的草破土而出的情状写活了,春草那绿绿的情态,多种多样的姿态仿佛触手可及。其次对于文中修辞语句,学会展开想象进行美化。

4、抓住细节,品出其味。

生动的细节是散文富有感受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能很快地走进那一片情感世界。还是以《背影》来谈吧。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在文中,我们却一再发现,作者一次又一次的泪流满面,那一种强烈的情感,一次次撞击着读者的心,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父亲深沉的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赤子心。”“四次流泪着墨不多,情意深长,儿子的一种无可排解、无从宽恕的自责、愧悔之负疚感受,一种不能去怀、无可慰藉的惆怅、失落与感激思念之情,更衬托了父爱的恳挚无私一弥足珍贵和无可报偿!"抓住了这一细节,品评这一细节,谁能不为这一片深情所打动呢。

领着学生走进了散文这情与景的美妙意境中去,对农村学生来讲,这样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了,但是,仅停留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因而,我们还希望学生能:

四、跨出文本,实现超越。

散文教学不仅要求读懂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还能在原文本的基础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依据。伽达默尔曾这样说过:“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其实,也就是指阅读时能做到“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受。”这样的解读“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但是,这样的阅读要求对初中生来讲难度很大,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是一大挑战。因而笔者只是偶尔进行简单地尝试,希望能让学生在收获一种创造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为今后地阅读安上一对想象的翅膀。

寻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补写,实在不失为一种最真接,最有效的尝试方法。正如伊塞尔所说:“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于他参与 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鲁迅在《风筝》这篇文章中提到:看着弟弟偷偷的扎风筝“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踏扁了”“„„于是傲然走出”“„„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此处的叙写留下的空白值得探讨,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即时进行练笔。提示:请你根据当时的情境,想一想,弟弟的内心是怎样想,他又会怎样做呢?然后写下一段话。这种于空白处的再创造解读,必然跨出文本,揭开新发现,新感受,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重新获取一次检视自己,感悟生活的机会。散文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叙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

散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散文;教学; 策略

所谓“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借景抒情,还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一篇精美的散文,或是一幅动人的人物画,如《背影》;或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如《春》《济南的冬天》。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为“情”所困,对此笔者的感想如下。

一、关注生活,丰富情感

其实生活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有低谷也有高潮,跌宕起伏才吸引人。生活是一幅画,有灰暗的色调也有亮丽的色彩;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浑厚的音符也有高亢激昂的旋律,抑扬顿挫才能动听。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情感比较单一,没有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同一张白纸尚未描绘。这给我们散文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许多学生没有离开过家,平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并已习以为常,感觉不到父爱。所以,当父亲送朱自清到浦口车站艰难爬月台买橘子时,有些学生认为是理所当然、不足挂齿的,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文中“我”多次流泪有些矫揉造作。这是因为学生未深入文本,缺乏生活经历。试想任何一个人在家境每况愈下祸不单行时,父亲在绝境中还亲自送我到车站,并艰难爬月台买橘予我,安排好座位,并托人“照顾”我,父亲在这样的情景下,完全把心思放在我身上,连朱自清当时也未体会到父亲的舐犊之情。这也的确难为我们的学生了。为了让学生关注生活,丰富情感。我让学生每天写一篇一百五十字左右的日记,必须取材于当天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喜、怒、悲、忧、恐”人生百味瓶。当然有些情感需要我们教师提供一个合适的语境。例如“烦躁、矛盾、窃喜、遗憾、委屈、惆怅、敷衍”等词,给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语境,让学生自由倾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许多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起来了,让我十分欣慰。

二、抓住形散,领会神聚

叙事散文通常会撷取生活中的相关片段来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如巴金的《繁星》一文中,就选取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体现了“形散”,而它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由此产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愫。”又如《往事依依》一文,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体现“形散”,但它们表达同一个主题,即“抒写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那么形散怎么才能达到神聚呢?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①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②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③以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④人的游踪顺序为线索;⑤以人的某特征为线索;⑥以时间空间的变化为线索;⑦以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等等。这些线索会在文中反复出现,多点开花,前后呼应,起到贯穿全文的脉络作用,把人物和事件有机结合,使文章条理清楚,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三、品味语言,提升能力

写景散文犹如一幅绚丽的风景画,如《三峡》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一切景语皆情语”,能感知景物特点,体会抒发的情感;理清写景顺序及观察角度,明确写景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幻觉、触觉);能赏析生动传神的动词和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主要还是从景物特征,表达情感方面考虑)。同时,能赏析精美的写景佳句,学习多种写景技法,如运用比喻状景,生动形象;运用拟人,化静为动,富有情趣;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等等。叙事散文犹如一幅动人的人物画,文中会有一些好词、好句要求学生欣赏,主要从人物心理、情感、性格、品质方面考虑;能从结构、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即总领下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蓄势、承上启下、过渡……,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抓住句中关键词体会特征、感悟情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等等。

综上所述,散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情感、抓住形散、领会神聚、品味语言、提升能力。如此坚持下去,我坚信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7

二、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尽管散文的风格众多, 在语言上也各有特色, 但是都具有精致的美感。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加以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选用进行深入地分析, 体会到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从而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散文, 也有很多精美的语言值得学习借鉴。例如,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 作者宗璞写紫藤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活泼热闹!”用了“挨”“接”“推”“挤”四个动词, 把紫藤萝花开时茂盛、繁华的景象以拟人的手法进行了生动描绘, 带给人生动、活泼、欣喜的感觉, 让紫藤萝瀑布的美景犹在眼前。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春》, 作者了大量的叠字:“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等, 不仅从形象上表现出了春天里小草嫩绿柔软的特点, 音韵上也具有很强的美感。在散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反复地朗读, 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 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 欣赏到其中的美感,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体验散文的情感美

情感真挚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也是散文的内在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 体验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散文的学习, 综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也能够通过散文展现的不同情感对学生加以感染, 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 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善良宽厚等美好情感。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 文中所描绘的父亲的背影感动过许许多多的读者。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父亲在母亲去世, 自己又赋闲在家, 但仍坚持为“我”送行的事件, 通过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描写, 和“我”四次流泪所蕴含的

初中语文学科, 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读与写的结合, 其作为一个独具优势的学科, 是一个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内容、能力培养、情感熏染以及深度理解的一系列知识体系。初中语文知识的方位更加广泛, 内容更有深度, 原有单一定向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需要。因此, 亟需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 以不断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能力。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概述

多元化教学, 也可被理解为教学性质的多元化和思维的多元化。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 可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化的教学拓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 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地突破和创新, 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正是一剂良方。其有利于知识的有效传递, 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以及学生人格与情感的塑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开拓, 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等, 促使学生拥有更为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深度, 以逐渐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1) 合理制定多元化教学方法。初中语文知识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学生思维、情感与想象能力的培养等。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促进

思想感情, 深切体会到父亲在家国两茫茫的时候送子远行的复杂感情和“我”对父亲的深情, 并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 体会到父子间浓浓的亲情。

除了叙事之外, 写景和抒情也是散文的主要形式。很多优美的散文都是情景相生, 由景生情, 由情而悟。例如《白杨礼赞》《月迹》等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名句和中心句、情感变化线索等的把握, 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很多写景散文也会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例如《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还是下点小雪呀!”通过对雪景的描写, 可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课文理解与分析的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与分析, 对于同一观点也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在写作过程中, 则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分析, 对于同一题目, 不同的人也会写作出不同的文章。而这就是思维的多元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身多角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综合。

(2) 以多元化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教学理念, 更注重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 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 并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有效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的课堂教学, 激发其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有效应用多媒体播放项羽、刘邦、范增等人针锋相对的短片视频, 呈现其精彩对话, 让学生置身于那个刀光剑影的空间, 将枯燥的文言文呈现得更加直观、形象, 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此外, 如果条件允许、适合, 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出游进行切身体

以看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四、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哲思美

很多优美的散文在带给人美感的同时, 也能够带给人很多思考, 给予人向上的力量。教师在散文教学中, 除了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形式、语言、情感之美外, 还要通过对人、物的特征及生活、场景的深入分析中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 感悟散文的哲思美。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堪称咏物散文中的精品, 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 展现其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 还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哲思:美好的事物是遏制不验。这样会远比在课堂上冥思苦想出来的好得多。

(3) 适当组织小组辩论。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多元化理念与思维的培养。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某一篇文章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 以互相促进、互相启发, 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教师则应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及时进行点拨与评价, 更加直观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并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与评价之下, 促进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成为全新的多元化人才。

总之, 多元化教学方法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而言, 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近些年来, 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阶段, 其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发展, 也缺乏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因此, 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有效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值得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住、杀戮不灭的, 它必将冲破各种障碍勇往直前地流动, 人们也应该勇敢地追寻人世间的美好。在《白杨礼赞》中, 作者茅盾通过对白杨树“笔直”“力争上游”和周围恶劣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 对于当时社会和当今生活中的人们都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探析散文阅读的参与式教学 篇8

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既然如此,散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又怎样合理地引进、运用“参与式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参与散文朗读训练。散文不同于说明文、议论文,它用笔空灵、富含情感、语言优美、情真意切,可以说每一篇散文都是很好的朗读教材。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带着情感去朗读散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握文章的大意和思想脉络,还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享受。久而久之,学生可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可练就声情并茂的朗读技能。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课文 , 如《春》《背影》 《谈生命》《那树》等;学生们在做课外的散文阅读所接触的《鸽子哀歌》《听雨》《月光如泪》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上好材料。还引进激励机制和学生自我评价机制,让学生愿意读、争着读,在读中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形成一种朗读的良性循环。

二、让学生参与探究散文的思想内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何谓“神”?就是文章的主旨。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散文经常表现的主题。从近年考查的散文来看,以下主题或为考查热点: (1) 和谐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2) 科学发展类: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教育个案与时尚理念、太空探索及畅想、奥运设计与展望。 (3) 平等意识类:关注、尊重、个性、人文关怀及价值。(4) 历史渊源类:探索某一地方文化、历史、风俗习惯;重要历史人物,特别是文学类人物。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寻找、归纳散文的主旨。譬如,不少散文往往采用“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可让学生抓住文章结尾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散文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段落,往往是作者的情感流露或立场显现,我们可让学生抓住这些语句段落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参与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千万不能因为学生观点和你相左或与意愿大相径庭,就批评责备,甚至冷嘲热讽。这不但不能达到你的教育预期,还会深深挫伤学生的参与探究的热情。

三、让学生参与领会散文的表达技巧。散文可以叙事和描写,也可以抒情和议论,教师在散文阅读中要引领学生辨别表达技巧。散文最常见的表达技巧有: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烘托、伏笔、铺垫、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渲染、修辞等等。学生对这些鉴赏术语可能不尽理解,我们可结合具体的文本,让学生联系自己在作文中的心得体会进行领会、归纳,并最终使学生明白:原来采用这些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使文章摇曳多姿、曲折生动,而不致过于直露。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归纳这些表达技巧,学生在读散文时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境界,而不至于一头雾水。

四、让学生参与揣摩散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散文语言,是进一步体察作者情感的有效手段。因为散文具有含蓄性,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散文的优美、生动、含蓄的语言。散文语言的赏析并不是雾里看花,而是有章可循的。但语文教师千万不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我们应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参与、合作,自己探究出鉴赏语言的一些方法来。只有这样,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通过不断积累与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们归纳出了以下方法:修辞手法鉴赏法,即分析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表达方式鉴赏法,如散文中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运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人物描写则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主要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再如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运用的;析词鉴赏法,即先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回答该词对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有何作用;除此以外还有主旨鉴赏法等。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鉴赏散文语言一定会功力大增。

散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9

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加强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想象力层面都比较丰富, 在科学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特征及现状

1.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有鲜明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自主及个性化的解读特征, 形象性、动态性、角色换位等特征方面。其中在形象性特征方面主要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在散文阅读中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最简洁的审美刺激是源于直接的形象, 所以形象的输出是学生对文本的自觉审美体验。在动态性特征方面主要是散文阅读审美的层次性所致, 在反复的阅读下也能够有不同的理解[1]。另外, 在角色换位特征方面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 在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过程中要和作者有意识地进行角色换位, 这样在理解上就更深刻。

1.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分析

从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看, 还有诸多层面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散文审美阅读的时间上不是很充分, 审美阅读教育和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只是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 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对于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时间的控制就不能充分体现, 影响审美体验效果。

审美输出的概念化使得学生在审美内容上相对立, 审美的过程变量缺失造成审美的标准产生对立, 以及审美的驱动内在封闭造成审美秩序出现对立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训练比较重视, 忽视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只注重讲解, 从而在文本的审美特征上没有充分重视, 这些方面造成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效率高。

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优化策略

第一,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 首先要对散文阅读审美教学体验的情境进行创设, 从而对学生的审美热情加以激发。审美热情是双方面的, 不仅是学生的审美热情, 而且涵盖老师的审美热情。审美热情需要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实现, 通过美的语言及情感的美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感受, 从而使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阅读有最佳的感受。

第二, 要有效提高欣赏能力, 在审美鉴赏能力层面得到有效增强, 散文阅读审美欣赏是通过文字构建作品的内在灵魂[2]。散文中含有作者浓郁的情感及独特的见解等, 学生要学会欣赏, 从中找寻暗藏的思想情感, 这样在反复的阅读下就能够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 要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切入, 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及内容的不同, 进行设定引导学生尽快投入课堂中的兴趣的切入点。并要将诵读作为中心感官调动, 散文这一真实展现自我的问题是有感而发的, 其并非是应用文,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采取美读的方式并带有赏析的目光把作者的情感通过读的方式进行体悟。在美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对感官的调动, 这就包含视味嗅触听, 散文的个性化能够将作者的真实情况得以体现, 也是作者情绪比较多的文本体裁表达方式, 通过对多种感官的调动就能有效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四,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审美效果的强化上充分重视, 有效构建和提升审美人格。教育目的并不是创造某一物质产品, 而是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及教育人才,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也是如此, 通过对优秀的散文进行阅读欣赏就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素质上得到提高, 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得以体会, 同时也是对建构和提升审美人格的重要实现途径[3]。这就需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中,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加以实现, 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 审美阅读体验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老师要对其充分重视, 在课堂上详细认真地讲述, 课下要认真地引导学生主动对优秀散文作品加以阅读, 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学习, 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有效提高。此次主要通过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特征及问题的简要分析, 提出重要的解决思路,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处在当前的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 加强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审美体验教学, 对学生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及现状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际探究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策略,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郁琼雅.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3 (07) .

[2]王金玉, 杨军, 陈岳纯, 曾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2) .

浅论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 篇10

一、品味语言里的“魅力”

古代传记体文章往往是以记述“传人”的生平经历为主要内容, 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 虽然有一些文章在行文中或结尾的地方会加上明显的议论性的所谓评价 (《史记》中结尾处的“太史公曰”, 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 , 但在表达情感态度的时候多是“草灰蛇线”式的“春秋笔法”, 所以我们在从事古代传记体散文的教学时首要的还是要领着学生去玩味作者在叙述故事时语言里的“精华”, 从这些隐藏的词汇中来窥见语言的以及故事的精妙之处, 从而做到传记体散文教学和欣赏中的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比如, 同样写某人死了, “薨”“崩”“死”“卒”“殇”“夭”“圆寂”“涅槃”这些词语都是表达死, 但不同的字在不同的场合用上去又会表达出诸如爱憎、信仰、卑贱等等意思。所以在从事古代传记体散文教学的时候要多多留心和玩味语言的多重魅力。

二、把握结构, 揣摩情感

古代纪传类散文在结构安排上看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 我们接触到的纪传体文本在直观上往往给我们一种“故事集”的感觉, 这里有“传人”身上发生的许许多多的, 各种各样的故事, 从小到大, 从生到死, 但是我们也知道著作者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他的每一个故事以及故事与故事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样一种所谓联系以及这样一种“次序” (先讲哪个, 后讲哪个, 讲这个而不讲那个, 讲了这个又讲那个, 不讲这个也不讲那个) 都包含着著作者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投入, 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表面的故事丛林, 进入到对深层次的整体的结构性把握, 我们就不仅能读出“传人”的命运, 也能读出更深广的包括著作者等在内的丰富内涵的秘密。

三、关注细节, 发挥想象, 营造情境

古代纪传体散文的每一个文本中故事本来就不多, 著作者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这样的“选材”决定, 既然故事有限, 要想让近似“雷同”的“迁谪”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就需要我们不但要宏观把握, 更要关注故事细节, 结合当时历史语境, 大胆地假设, 仔细地推敲, 凭借历史经验和生活积累, 发挥想象、联想, 努力还原和营构充满浓郁情境的教学氛围, 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感染, 产生兴趣。

四、赏析手法, 注重评价

古代传记类散文常常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形象, 表达情感。在教学时, 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 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的分析, 即先要辨明其修辞格, 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 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 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的分析;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分析, 这些都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五、感悟历史车轮下传奇的人生

有一些古代纪传体散文文本在结构逻辑上所具有的单一性 (传主在身份上多是学而优则仕的“文人官员”, 著作者也往往从“正统道德”的角度上侧重对这个人的“政治”履历做功过评价) , 加之著作者在写作时由于所遭遇的“历史语境”的限制以及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文本语言成为了一座“语言的迷宫”, 又因为时间的长期间隔, 使得从事纪传体教学的教育者变得有点不知所措, 教学变得干瘪, 很多教师也失掉了对文本储藏的巨大的深层次价值做进一步开掘的可能性。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通过网络学习我觉得从事传记体散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更多一份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应该努力撩开历史的烟云, 敲开语言的谜咒, 以深切的情感、深邃的眼光, 去真切地感悟历史车轮下那一个个不朽的传奇人生, 只有这样, 教师们、学生们、先人们才能在“发了黄”的古代传记文本中完成生命的对话和文化的传承。古代典籍中无以计数的人物, 他们或者一心为公, 不计个人私利;他们或者清廉自守, 政绩卓著, 受百姓拥戴;他们或者安贫乐道, 固守节操;他们或者有经邦济国之才, 作战时指挥若定;他们或者能言善辩, 口若悬河, 智谋过人;他们或者为人臣者竭忠尽智, 或迂回讽谏, 或直面诤言。每当读到这些选段, 文言文特有的简洁而又魅力十足的语言总能激起我们思想情感的共鸣。这对于情感和灵魂正处于可塑性很强阶段的初中生来说, 这些材料非常具有感染力。

对于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在传统理念下, 我们语文教师的一般教学模式是:告知教学目标, 引入作者介绍、文章出处, 处理生字词, 疏通文章句段, 归纳古文相关知识 (通假字、多音字、古今异义、此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 分析人物形象、写作手法, 指导诵读、默写等等, 往往一篇文章讲下来, 教师觉得讲的东西不少, 学生的脑子里也塞得满满的, 但是学生的表现却像学英语单词那般枯燥、乏味, 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就是要在传统文言文模式基础上, 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融入一定的历史知识, 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又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摘要:古代纪传类散文的阅读一定要以品味语言为基础, 通过关注细节, 于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 揣摩情感, 最后达到对于人物命运的把握。

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有效教学探索 篇11

【关键词】高中;散文阅读;内容;思想情感

散文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最多的一种文体,散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但是散文由于文体的自由多样、取材广泛等特点,使得相当长时间以来,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模糊,缺乏有效地策略指导,加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的信息迅速快捷,更使得散文阅读教学处于低效之中。要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改变现实教学中的种种诟病,提高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很多一线教师将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事实上,教材知识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为教学提供素材,教师的教学则需要在教学理念下,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对内容进行重构。一方面,要根据散文的特点确定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散文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更自由自主,重在表现自我叙写真情,展现作者的精神世界。因此,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要以作者为核心,强调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在散文作品中,作者一般有两种方式进行描述,一是直抒胸臆,直接向读者呈现他的思想感情,此时的教学重点理应放在细读文本上,细细品味和赏析文章的表现方式、写作手法。二是隐藏呈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此时则应将教学重点用来剖析对作者的复杂情感的认识和体验上。另一方面,要根据散文的审美特征来确定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散文是一种文学创作,具有审美特质,或讲求意境、或抒发真情、或自由灵活、或构思巧妙,现代散文都能为读者提供审美的触发点。因此,现代散文阅读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去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其一,要认识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在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教学中,作者将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细细欣赏,这与高中生的情感经验有较大距离,此时就需要借助对作品中关于秋的种种悲凉景象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另一种美的体验,将此作为该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其二,对于大多数抒情性散文而言,要把对散文描述意境的分析鉴赏作为教学内容。其三,品读体味散文语言之美,领略作者独到的思想和作品优美的意境。其四,把握作者的情感流程,体味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

当然,根据散文教学内容的侧重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抽丝剥茧,逐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一步,要区分文章是对作者哪一类型情感历程的记录,如《荷塘月色》主要是记录朱自清自己夜游荷塘时的情感变化历程。第二步,要找到文章的线索,对文章进行梳理,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行动踪迹,进而分析他在各个阶段所见景物的特点,追寻其情绪情感变化的轨迹。第三步,探讨文章描述手法之间的内在关联。第四步,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述所写进行解读,强化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领悟,此阶段要注意多元化解读,鼓励大家畅谈自己的观点。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剖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的给予学生以引导和鼓励。一是,在教学中引入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处时代背景、甚至是文中有关人物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要善于揭示矛盾,激发学生探究体味的兴趣。如《荷塘月色》中后面喧闹的蝉声和蛙声,而前面的描述确实那么宁静幽僻。让学生去揭示这种矛盾,逐步走入作者所描述的独处的自由自在。三是,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体验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逆向推进,赏析散文的语言表现方式

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其次,讨论为达到目的,一般会怎么写,效果如何,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将大众平庸的表现手法与作者不一样的表述相对比,找到作者的与众不同。然后,重点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的?他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巧妙构思。最后,进一步讨论“作者的写作手法究竟好在哪里?”在整个逆向推进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诵读。既可以大声朗读,也可小声轻读;既可教师范读,也可学生齐读;既可自由朗读也可比赛阅读。目的就是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美,进而对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2)比较阅读。这种方法符合高中生的探究心理,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思考。比较又可分为类比和对比,此教学方法可以用于相近题材不同内容的文章的教学上,比如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巴尔扎克葬词》的教学上,既可以类比同是悼词的特点和修辞方法,也可以对比其不同。(3)仿写对比。阅读是一个信息获取过程,通过散文阅读的教学,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因此,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写作训练,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某些手法进行写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其对作者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评价,引导学生评点自己的作文,共同分享写作经验。

结语

为了使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应该遵循一般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并结合散文文体的基本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将诵读、资料引入、感悟体验、探究讨论、类比对比等教学方法有机组合。

【参考文献】

[1]吴忌.散文的阅读深度——略谈高中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M].语文学习,2012, (4).

[2]闫峪铭,董正夫.散文鉴赏方法之我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10, 26,(12).

散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自我校要求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后,笔者也在多篇散文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收获颇多,现举隅如下:

一、合作任务紧扣散文的目标要求

小组合作饱受诟病的地方不外乎为合作而合作,脱离了文章内容,延误了教学时间等方面。笔者窃以为这不是合作学习的错,而是授课教师未能设计出紧扣文本,激发学生合作热情的合作任务。

《石榴》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咏物抒怀的散文,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从枝叶到花朵再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的特征,对于刚接触托物言志的初二学生而言,凭个人之力找齐石榴的特征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在这部分教学时设计了三个任务,小组随机抽取任务,每个任务下面都给予了详细的活动建议,便于小组合作。(如下图)

散文的内涵极其丰富,要完全读懂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反应出来的心境是很难的,更何况是知识经验、人生经验尚且浅薄的初中生,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品读散文的方法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三个任务不仅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充分欣赏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而且还把听说读写的阅读要求做了具体展现。

二、合作释疑突破散文教学的难点

散文教学要因文而异,教出新意。而要教出新意,就要选准选巧散文的突破口。选准选巧即就是教师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最利于表现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切入口。这样,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扣一点而领全篇。

在批阅《老山界》的学案时,发现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于是,笔者断然放弃了现成的教案,重新调整教学流程,设计活动要求。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自主展现读到的感受;活动二:板书质疑问难,再读课文,自主解决问题;活动三:小组合作讨论,着重解决学习难点。

前两个活动是学生个人的自主展示,最终黑板上剩下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写两次‘之’路和火把呢”,对于这种学生凭个人之力无法解决的难点自然需要采用小组合作,通过争议讨论,学生读出了“连到天上的火把”有光明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工农红军的乐观和自信,两处段落虽然有相同的景致,但观察的角度不同,13节在山脚,19节已到了半山腰。

这样的生成是教参上没有的,也是老师无法预设的,正如某同学在调查问卷中所写的那样“合作学习让一个人的思想变成大家的思想,让一个不完整的答案变成完整的答案,让一个人一个答案变成一个人多个答案”。

三、合作体验加深散文朗读的情感

朗读是散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散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散文教学要以生动的情境与形象和精准的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进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熟悉《背影》的老师都知道第6小节中的那段“望父买橘”时的背影是教学重点,但如何让现在的00后能够明白这段朴实描写背后的父子深情却是教学难点。对此,笔者设计了“身临其境体真情”这一活动,要求小组中选派一位同学扮演父亲,模仿文中的那几个动作,其他成员通过观摩来体会动词背后的深意。很快相继有学生站出来说“月台很高,父亲因肥胖、年老、动作不灵便,攀爬月台很困难”。

如果课只上到此处,那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还只停留在浅层面。所以笔者又把一位微胖矮小的学生请上讲台,让他想象父亲“微倾”之后的动作并做出来,原来是:“整个身子趴在了地上,等左脚也到了月台上,然后跪在地上,再慢慢地艰难地直起身子”。随着这个学生的动作,教室里原先的笑声霎时褪去,代之的是沉默,当那个学生起身打了个踉跄时,有些学生都用手捂住了嘴,眼眶一下就红了。明确了朱自清不把后续动作写下来的原因后,配以《殇》为背景音乐,要求学生再读这段文字时,很多学生如朱自清一样,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散文是初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更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但合作学习利于合理设置阅读阶梯,将阅读分解为几步,并且可以明确每步阅读的目标,更便于了解或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构成阅读的层层推进。这样,学生的散文阅读便会呈现一个阶梯式的循序渐进的科学的过程。

摘要:散文的外延极其广泛,对知识经验、人生经验浅薄的初中学生来讲是阅读难点。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通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突破散文教学的难点。

上一篇:认知治疗下一篇:三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