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散文阅读题型复习

2024-05-16

教案散文阅读题型复习(通用7篇)

教案散文阅读题型复习 篇1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或阐明事情蕴含的道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背影》 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白杨礼赞》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 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第三步:研读题目,回答文后问题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四述----整合答案: 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例:《与植物相处》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

题目示例:(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2)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词语的语境义

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1)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 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闷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2.分析词语含义.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 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2.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传神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示 例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3、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

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2)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一

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示例二

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结合上文,谈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示例三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 的气氛、B刻画(烘托)人物 性格;C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 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 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4、提取要点并整合要点技巧

(1)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A第一句 B最后一句 C详写句 D自己概括)(2)整合要点的技巧: 叙事文概括方法: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示例:一句话新闻 抒情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示例:《与植物相处》

5、开放性试题类型 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 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

复习时应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

复习抒情散文,应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作者的深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显示出波澜的层进与跌宕,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节奏。

第三,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比如我们学过的《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方法。又比如《月迹》,写了屋内品月,庭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小睡等情节,借以抒发作者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这一思想感情。全文立意清新深刻、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全文也是采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2.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比如《荔枝蜜》中的蜂,《春》中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表象中都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又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井冈翠竹》中的翠竹的形象,《种子的力量》中种子的形象,《牛蒡花》中牛蒡花的形象,《月迹》中月亮的形象,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3.把握散文的基调

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比如《白杨礼赞》抒情的基调是凝重、严肃、深邃、向上。《月迹》抒情的基调是清新、隽美、奋力追求。

4.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则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运用象征手法,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比如白杨树是象征体,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象征本体。只有把握住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北方军民团结抗战,质朴、坚强的精神的共同点,才能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

在作文训练中,常用的象征体很多,比如:高山、青松、老黄牛、竹、蜡烛、向日葵、莲花等等,用来表现高洁、挺拔、忠厚、有气节、奉献、一心向党、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精神。

掌握象征体与象征本体的相通点,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善于由观察引发出新的思考,而这时的思考往往是想像和联想。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象征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

象征的表现方法,常把象征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气质、性格、品德等,这就要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所写之物描绘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在《白杨礼赞》中赞美白杨树时写道:“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个性、气质、品德。其中除“女子”“温和”“伟丈夫”等词语都是直接形容人以外,其他词语也是描写人常常用的字眼。象征是“托义于物”,因此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但象征比一般的比喻、拟人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对象征体的描写更完整、更充分。

教案散文阅读题型复习 篇2

“典型题”指教师讲课时用以阐明概念、命题、初步应用, 揭示其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开启学生思维、达成思维迁移的题目或材料。在教学环节中, 它能高效实现各环节的教学目的, 包括课堂导入环节中的“准备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课堂教学结束阶段的“总结性评价”。“基于典型题的‘初三散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就是根据毕业班学生的典型学情和杭州市中考散文阅读命题方向, 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典型题, 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实施课堂教学的预设和实践, 解决学生散文阅读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散文阅读技能的一种设计活动。其教学设计包括课前预设、课堂实践、课后反思, 具体流程如下:

一、分析典型学情

笔者执教两个毕业班, 初三刚接手时, 对班级学生进行了观察、访谈、检测、分析:80%的学生来自本地农民家庭, 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疏于管理;75%的学生为男生, 缺乏学习主动性, 学习基础薄弱;87%的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就散文阅读能力分析, 学生文本解读和解题能力普遍薄弱:50%左右的学生能大致读懂文章, 但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85%以上的学生未掌握散文阅读解题技巧。面对即将来临的选拔性测试任务, 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和考试技能, 就需要借助典型题, 精讲精练, 引导学生归纳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技法。

二、寻找典型题的依据

典型题的依据可以从《课程标准》《命题实施细则》和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寻找。通过分析上述纲要和考题, 笔者明确了“初三散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概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典型学情, 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依托典型题展开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从词语特点、句式结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重点语句的作用, 培养学生抓住文本筛选重要信息、体验作者情感、分析形象的阅读习惯, 训练、提高学生准确表述答案的能力。

三、筛选典型材料, 设计典型题目

典型题的筛选、确定是教学内容选择的核心。从近三年的中考题中归纳, 散文阅读典型题型包括筛选信息题、赏析作品形象题、语言题、理解并概括写法作用题等。

从初中教材和历年中考散文阅读中, 笔者归纳出散文阅读典型材料的标准。其一, 文章文质兼美, 主题积极,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品质具有引导意义。其二, 文学作品有两类题材: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 (如《父亲是一条鱼》) , 多刻画人物的优秀品质, 塑造人物形象;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借景物抒写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如《向一棵树鞠躬》) 。根据散文阅读典型材料标准, 借助教材、教辅、杂志、网络等渠道选择典型文本, 设计典型题目。

笔者设计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复习课, 采取以下三个步骤筛选典型材料、设计典型题目:

第一步, 选择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篇目《父亲是一条鱼》, 作为“准备性评价”的典型材料, 依托中考题, 展开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的复习教学活动。

第二步, 搜索、筛选适用于“形成性评价”的典型题目, 作为“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材料。叶莉的小说《小巷深处》, 写盲母含辛茹苦将养女抚养成人, 成长中养女一度嫌弃盲母, 最后在母爱的感召下悔悟的故事, 赞美了至深的亲情。故事情节曲折, 情感富有变化, 人物形象具有中国传统母亲的特性, 适合作为典型阅读材料, 与《父亲是一条鱼》进行对比阅读。于是, 围绕《课程标准》《命题实施细则》和《父亲是一条鱼》设计迁移性题目, 如下:

1.文章贯穿了“我”对家和盲母的情感变化。请根据文意, 用几个恰当的词语加以概括。 (4分)

2.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 富有表现力。试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4分)

(1) 夏天, 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 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 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 日复一日, 竟成古铜似的颜色。

(2) 朦胧的泪眼中, 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 路旁那长长的小巷, 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 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3.文章第七、九段中写同乡的老婆婆,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4.请结合文意, 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4分)

第1题为筛选信息题, 要求学生从文中准确筛选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相关语句, 再整合成答案;第2题是语言赏析题, 要求学生抓住赏析角度, 从内容和情感、主题上评析其表达效果;第3题是分析写法作用题, 从主题、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表达作用;第4题是人物形象赏析题, 从文中找到事例加以概括, 归纳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第三步, 笔者从《2011精通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中筛选、确定《盖房》一文作为备用典型题目, 视课堂教学实践情况而定, 或作为课堂教学“总结性评价”, 或作为课后巩固性训练题。

四、运用典型教学策略, 组织课堂教学

典型教学策略是教师为顺利、高效、巧妙地达到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典型学情而拟定的, 并足以产生实效的一系列语文教学措施或办法。它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

1.激发策略。

激发策略以“变”为主, 实施时遵循“三精”原则:时机精当, 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呈现精彩, 多种形式展现最吸引学生的场景;内容精要, 采取最能启发学生的材料。本课运用激发策略, 既可以让静止的、死板的阅读内容活起来,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自信心。如引入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题《父亲是一条鱼》环节。师生共同完成散文内容解读和主题归纳, 然后由学生自行完成四道练习题。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巡视、展开个别指导, 同时搜集学生中的优质答案。在师生共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学生优质答案, 肯定优点, 指出需修改之处。此举既激发学生的自信, 又能帮助学生规范解题思路。

2.迁移策略。

迁移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小结, 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将刚习得的原理运用在与原先学习情景相似的新情景中, 解决新问题。运用迁移策略, 通过比较了解文本的异同, 掌握文本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提高思维的精确性和解题能力。基于典型题的教学设计, 其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如比较阅读环节。先引入中考题《父亲是一条鱼》, 师生共同完成文本解读, 分析解题思路, 形成解题技法;然后引入相似的阅读题《小巷深处》, 引导学生从题干表述、分值、答题思路上进行比较, 找到类同点。鼓励学生用《父亲是一条鱼》中归纳出的解题方法, 来解答《小巷深处》的阅读题。抓住学生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发挥范例的作用, 促使他们积极反思, 引领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

3.养成策略。

通过“举一”达到“反三”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反思性阅读习惯。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以《反思笔记》为突破点, 有意识地加强记录, 从中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反思笔记》主要包括平时课堂笔记的整理、课堂作业的纠错两部分内容。课堂阅读中, 我们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及时摘记重点信息。如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考点和解题对策, 教师板书, 学生形成笔记卡。

五、反思典型错误, 提升阅读技能

教案散文阅读题型复习 篇3

平常教师对学生阅读策略方面的点拨和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各种阅读策略之后,他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个体。所以,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做一些阅读和鉴赏常见的方法指导,句子在文中含义的题型大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的答法。试以近年有关中考题例说如下。

(一)联系上下文,推敲句子含义。有些句子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这种句子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有联系上下文,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文的内在联系入手,才可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明确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例:(广东2004中考18题《糖罐的秘密》(李晓琴)):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划线句“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这个数儿”的含义。

解读:本题所选的这个句子,可以说是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要求考生体味和推敲其在文中的意思,可以看出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要准确推敲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就必须联系文章的整体情节。“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这个数”,这句话本身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一种价值的比较。那么,究竟是什么事物之间的价值比较呢?读过文章就应该明白肯定不是倒进去的糖和糖罐之间的比较。联系上文倒糖的相关情节可以看出,“我”没有宣扬秦霜偷糖的行为,为了不让别人察觉反而用自己的把秦霜偷吃了的糖补起来,“我”的这一举动感动了秦霜,也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秦霜看来那倒进糖罐里的糖是“我”真诚、善良、宽容的心,这哪是区区五万元能相比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敲出这句话的含义是:“我”的行为对秦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行为表现出的真诚、善良、宽容的品质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

(二)联系中心思想,理解深层含义。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达到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都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少数)或结尾处的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即便是描写句子,也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悠长的铃声》,理解句子: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无论哪种文体的阅读,中心思想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篇文章中心是赞美打铃老人的铃声的善良,如果不了解中心思想的同学很容易理解为“铃声像鞭子”是在批评打铃老人不讲情面,而了解了中心思想就会发现这里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是在描写“打铃的师傅用铃声善意的催促我快跑,不要迟到”。所以了解文章中心是寻找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201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解析:此句出现在结尾,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需要联系全文,可品读全文关键词句,如第②段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这个“爱”主要指哪两种爱。如此纵观全文,联系语境,我们会品味出这个中心句的含意:感同身受的痛苦滋味和深深的关爱之情交织在一起,使“我”内心产生压力,促使“我”去更深切地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更努力地去为他们多做一些实事。

(四)探究修辞方法,思考其效果或目的。作者为了造成特殊的效果,常常在文章中有意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于这样的句子,如果仅从语法与句式的角度来理解,就不能真正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理解以上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修辞的规律来理解,才能正确地掌握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2012年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0题(《风筝仙女》铁凝):你觉得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写出一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画线句子:越过脚下的粪堆,越过无数条垄沟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不屑的眼神。

本选文出自当代女作家铁凝之手,文章既是作家对童年童趣的回望,也是作家对自然的渴望。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从修辞、特殊的句式来分析写法上的特点,然后根据写法来分析效果,表达效果要扣住“我对风筝的美好映像”。而这个题目就可以做如下答案:画线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我”不顾一切拼命追赶风筝的情景,四个“越过”领起的这一组句子,描述了“我”在路上所遇障碍的特征与人物的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我”追赶风筝时的不易和执着不舍的心态,突出了“我”对风筝无比珍爱的情感。

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现代文阅读中句子在文中含义的一些复习策略。任何一篇阅读作品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作品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所以现代文阅读中,句子含意理解无疑是基础中的基础。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力求让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加强课外阅读,开拓学生视野,丰富文化积淀。只有课堂与课外相互结合、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并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教案散文阅读题型复习 篇4

文学作品的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要涉及散文和小说,通常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的考查。二.导学:巩固拓展延伸

散文阅读理解题型的特点是:体现课程目标,重整体感知,重语言表达,重情感体验,重知识迁移。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备考散文应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内容、思路,初步获得有益的启示;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有迁移应用的能力。三.导练:点拨诱导深入

(2009·泰州)神越关山哭柳侯(毛眉)①在去柳侯祠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那柳侯柳宗元,官已做到了礼部员外郎,何曾想到会拐个弯最终贬到柳州,死在柳州?如果他“烟花三月下扬州“呢,如果他被贬杭州呢,岂不在“苏堤”、“白堤”之外,又多一道“柳堤”? ②柳宗元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是超越那个时代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对那个时代持有异议的人,这就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使得他的命运雪上加霜。

③但,他的命运与上苍所赋予他写下的那些清冷游记的笔力和独钓的定力,是多么相得益彰!④我找到柳侯祠,进入园内。晨练的人们还未退去,满园里抡剑舞棍的老人个个精神饱满,这就是当年受惠柳侯风化的柳州子民。原来是来看柳侯相,来看柳侯的衣冠冢,来看柳侯碑文的,却不想,一进园子,便看到了活得更长远的百姓。还有,柳树。这里每棵树都活着,还有每片叶子。

⑤树,一棵棵地伫立。树木像那些能把世界史照亮的伟人,伟大而独立,尽管树叶沙沙,竞夕不绝,树根却从不迷失,那么自信、自尊,怡然自得。一切树木都有着香喷喷的叶片,像符号般喧哗。我驻足不前,隐隐感到柳宗元与这柳树有某种生命的联系。他是作为一片树叶融入了大自然,还是像树干一样,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呢? ⑥小树,小路,散落的树荫中,沿着晨练老人们的指点,我来到衣冠冢前。据说,柳宗元的灵柩在其死后的第二年便运回了长安,这里仅余衣冠冢。柳侯留给柳州的绝不是一个空空的衣冠冢。在柳州,每一棵活着的柳树,都在遥祭着他。那柑香亭,不用近前便柑香扑面;那思柳轩,不用思柳便柳意盎然。

⑦元和十四年冬,年仅四十七岁的柳宗元在柳州赍志以亡①。临终前,柳宗元通过挚友刘禹锡把撰写《墓志铭》一事委托给了韩愈。韩愈在文中对柳宗元政治上的失败充满惋惜,他认为柳宗元的遭贬使朝廷失去了一个杰出的人才,使得像自己这样的庸才掌管了朝廷大事,使得一些小人得以飞黄腾达。

⑧柳侯祠是新近重修的。大殿上,柳侯塑像端坐着,“芒寒色正”;旁边站着三个魁伟的武士塑像,胄甲整饬②。我不解:柳宗元,人乃文人,官亦文官,被这武士一显衬,俨然一个红脸关公,是何道理?原来,当年柳宗元不惧触动既定阶层的既定利益,在这三位部将的辅佐之下,动了一些“真格的”,故而柳侯这位文弱书生能够“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了。

⑨连着两天,我盘桓在柳侯公园,熟悉了它的角角落落,流连在石碑石刻之间。古文古句古香古意,令人贪恋古文化中那些温热的熨帖人心之处。在这些后人的吊唁中,不该放过刘禹锡。

⑩《旧唐书》里,有一段简短的叙述,说是元和十年,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自己水深火热,还要解救自己一同由朝而野的同类,冒着再度获罪的危险,这才叫古道热肠。因此,刘禹锡的《祭柳员外文》动人至深:“忽承讣书。惊号大叫,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魂魄震越。得君遗书,绝弦之音,凄怆彻骨。”

⑾读至此,我不觉神越关山,为古人落泪:或许因为他是失败者?或许他是因失败而不败?他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记录,也给后代留下了思想。

⑿回过神来再找罗池。只因柳侯托梦“馆我于罗池“,柳州1人在罗池边立庙纪念,罗池因此地以人传。

⒀呵,柳侯,柳大人!旅居柳州的第三个夜晚,在月色里醒来,我有两滴泪滴落,一滴滴在你垂钓的冰河,一滴滴在你居住的罗池„„

[注]①赍(Ji)志以亡:志未遂而死去。②胄(zhou)甲整饬(chi):盔甲整齐。1.文中为什么多次写到柳树?

2.联系下文,解释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独钓的定力”的含义。独钓的定力:

3.说说第⑥段开头“读至此,我不觉神越关山,为古人落泪”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阅读文中第⑥段和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1)柳侯留给柳州的绝不是一个空空的衣冠冢。(2)或许因为他是失败者?或许他是因失败而不败?

5.“他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记录,也给后代留下了思想。”自古以来,像柳宗元这样名垂后世的先贤不胜枚举。请再列举两位这样的人物,结合其诗文作简要表述,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示例】柳宗元:他曾在小石潭边流露悲凉的心绪,他曾在《捕蛇者说》中表达同情百姓的情怀。【解析】 这是一篇意境深远、文质兼美的散文。题名凄美,动人心弦。文中用语独到,含义深刻。五道题目设计也很好,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第l题,主要考查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第2、3题,考查了词语的语境义和关键句子在文字结构上的作用。第4题是考查对精美句子的探究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时要结合相关背景和内容来理解。第5题考查文化知识的积累。人名、地名、篇名、语句四个答题要点都不能搞错。

参考答案:1.柳树是柳宗元精神(品质)的写照(树木像那些能把世界史照亮的伟人,伟大而独立),柳树是柳宗元生命的延续(柳宗元与柳树有某种生命的联系),柳树寄托了柳州人对柳宗元的怀念(每一棵活着的柳树,都在遥祭着他)。2.伟大而独立的性情(答到“伟大而独立”也可);孤傲、清高的品行(答到“从不迷失,自信、自尊,怡然自得”也可;或“坚定不移的理想(操守)、不畏挫折(打击)的坚定意志”也可)(意思对即可)。3.结构上:点题,承上启下;内容上:为柳宗元与刘禹锡真挚的情感而感动,表达对柳宗元伟大人格的崇敬,对柳宗元不幸遭遇的同情、叹息。4.(1)柳宗元的思想、人品(古道热肠)、教化以及与他有联系的柳树使柳州的百姓永远怀念,使柳州名扬后世。(2)说他“失败”是因为他政治上被一贬再贬,使得命运雪上加霜;说他“不败”是说因为他的精神为后人敬仰,文章为后人传诵;说他“因失败而不败”是说因被贬而成就了他。5.示例:范仲淹:他曾经在西北边塞慨叹思乡的苦闷,他曾经在《岳阳楼记》中阐述心忧天下的思想。杜甫:他曾经在泰山顶上表露勇攀高峰的雄心,他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兼济天下的理想。

四.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一)行吟阁遐想(黄秋耘)①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②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③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④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⑤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贲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⑥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2.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结合原文内容,说说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3.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

4.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5.面对敌寇入侵、国都将陷,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切感慨。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请列举两位这样的人物,结合他们的诗句或有关事迹作简要分析。

(二)窗外人生(王呈伟)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

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只有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

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④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⑤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蘸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

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⑥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底色:

(3)把玩:

(2)定格:(4)率性:

2.请你说说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3.文中出现了不少名句及名家,请你根据要求填空。

蒲松龄的代表作 ;曹雪芹的代表作。“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作者是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作者是 ;“西北望,射天狼”的作者是。

4.读完这篇文章,请你谈谈唐人、宋人、清人“窗外的人生”各有什么特点。

5.当今之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情怀对待窗外的一切,使人生更加辉煌?请你说出自己的心声。

(三)老水车旁的风景(梁晓声)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l 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1.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故乡》)

2.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

3.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4.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5.下面对标题中“风景”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A.显示乡村旅游业的独有的韵味。B.预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C.展现江南农村古朴的风土人情。D.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

6.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教案散文阅读题型复习 篇5

(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亲的旧怀表 [美]萨里娜·迈勒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对我说:“这是你父亲当年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你买这车干吗呀?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

“傻丫头,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嘿,爸爸可捡了个便宜啦!”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捡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地照顾,才免于饥饿?”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陋室一间,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霍布告诉我们说:“知道吧?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父亲。”

我那敬爱的父亲。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父亲生活中的小片断,表现父亲俭朴的生活作风、崇高的人格情怀。

B.“一只旧怀表”不仅是父亲的爱物,也很受母亲的重视,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我父亲一样的人。

C.“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流露出作者对父亲辛劳、俭朴一生的遗憾之情。

D.作者在追忆父亲的同时,对家中狭窄的小屋、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仍刻骨铭心,说明心灵的伤痕永远也难以抚平。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重点是将原文相关内容与题干选项相对照。B项,“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我父亲一样的人”分析主观性太强;C项,“流露出作者对父亲辛劳、俭朴一生的遗憾之情”分析不当,实际是对父亲的理解与赞扬;D项,“说明心灵的伤痕永远也难以抚平”分析偏执,作者写“狭窄的小屋、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说明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太好,从而突出父亲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

2.试简要分析画线部分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叙事类的散文中材料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是材料本身的意义、作用;二是材料对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如表现父亲的节俭;三是从表达技巧或修辞效果的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这段对父亲生活环境、日常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家庭并不富裕的经济状况,说明父亲日常生活的节俭。②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这些内容对父亲慷慨地帮助比他更为穷困的家庭起到了反衬作用,突出了父亲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

3.试从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标题“父亲的旧怀表”的作用。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思想意蕴的能力。探究题的解答,要从题干的要求出发,这里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父亲的旧怀表”展开探究;二是探究必须涉及“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结构安排”三个方面。联系原文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便可写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主题表现:作者不仅通过“父亲的旧怀表”赞美父亲的高尚人格精神,而且还寄托着对父亲的思念。②人物塑造:“父亲的旧怀表”是父亲的爱物,也是外表朴实、心灵高尚的父亲的象征。③结构安排:“父亲的旧怀表”是文章结构的明线,由怀表引出对父亲生活的回忆,使文章选材自由,而又有清晰的思路、线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①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怅的氛围。B.灵渠从漓江水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C.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D.灵渠的坚固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心保护有关。

解析:选D A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B项,应是“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C项,从“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来看,应是排泄到湘江和漓江。

5.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 参考答案: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约”“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②处:运用一个比喻兼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用“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6.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

答: 参考答案: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从建筑角度看,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沟通。

教案散文阅读题型复习 篇6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复习方法及解题技巧

知识梳理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重要体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面对一篇作品,要读懂它,必须从题目入手,从词语入手,进而扩大到句子,再到篇章,将其思想实际与感情核心拽住。高考在此设考点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重要词语包括指代词、比喻词、含义深刻的词语等,有时就是全文所陈述的对象词(如转基因作物、沙尘暴等);重要句子包括比喻句(如暴发户造谱牒等)、议论句、抒情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等,有时就是全文主旨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按一定标准找到相关语句,并按要求将其整理合并以符合答题材要求的句子;[常见题型]分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客观题设四小题12分,一般是从词语、句子、信息和对根据文本所列信息所作的推断评判四个方面命题。主观题侧重对文意的理解,对信息的筛选归纳整合,对表达手法的分析评价,对作品形象的鉴赏,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等。客观题注重于对文意的理解,主观题偏重于对文意把握之后的表达。

复习方法主要是读,带问题去读,有意识去读,可以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可以在认真研读了一两篇文章的解题思路之后有意识地去尝试读。

解题方法

步骤与方法,第一步是初读全文,整体把握,这一步要细读,要清楚到每一段讲什么,命题中所指在哪一段要立马能找到的程度;第二步是边读边试命题,考生要有意识地按照高考试题格式对文章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信息筛选与梳理、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试着命题,这样看完文章后,再按题索答就轻松多了;第三步要将“一块块”读成“一条线”,就是先抓住全文所述对象,然后将此对象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归纳成一句话;第四步是认真读懂所设问题的本质,它到底要问什么,我该答什么,问题的关键词是什么,等等。有人说,作现代文阅读要找准三点,我认为是颇有道理的。第一点是找准命题点,就是要明确命题所指大致范围,是指词、句、信息筛选还是鉴赏评价,是在文题、文首、文尾还是文中哪几段;第二是找准相关点,在上述基础上,明确与命题相关的哪些部位;第三是找准选择点,就是进一步落实命题要求答案的相关语句。这三点范围上有一个从大到小,思路上有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答案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的过程。组织答题语言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原文词句,二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下面是一位老师总结的关于现代文阅读高考复习时的方法,我试了以后也有较大收获。现附于此,供大家参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教与学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我也尝试过一些方法,先公布如下,旨在抛砖引玉:学生读千字文,谈整体感受,只读,不做题——一周时间;学生读文章,看题,对答案,想明白答案的理由——一周时间;学生看题,读文章,作题,教师讲答案——一周时间;学生看题,读文章,作题,学生讲答案——一周时间。

自己觉得挺有成效的,虽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但收效显著。

二、怎样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并完整、准确、简洁、规范地“写”出答案,我是这样做的:

1、先看题目要求,从题目的指令中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

2、按答题要求切分文段为若干个表意单位,区分主要信息和非主要信息;

3、筛选主要信息,概括主要信息(即缩写),用自己的俗语来说;

4、设计适合题目要求的表达句式,修改3中的句子。

组织语言的整体原则:

1、文中有原句决不自己造;

2、文中无原句先搞文中词语的组合;

3、实在什么相关的信息找不到,就只有自己按上面四步走。

三、题中没有特别要求的,尽量用原文语句回答。

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可以用原文的词或短语组织语句回答。原文没有可用词或短语时也应有原

文语句作依据来组织语句回答。

教案散文阅读题型复习 篇7

1.陕西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特点:命题特征鲜明,属于半开放性写作,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给材料、文字、表格、图片等,用文字提纲形式来提供情景给考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内容易于表达,要求学生在三十分钟内写出不少于100字的短文。

2.命题范围特点: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应用,这几年的书面表达以人为本,重视语言应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命题形式涉及到书信交往,邮件,环保,家庭生活,学习交流等。例如:

二、阅卷原则、细则及高分评定观察点

1.书面表达基本原则。

(1)内容必须原创

(2)要点必须全面

(3)词汇、句式要体现多样性

(4)表达要连贯、准确

(5)书写要清楚美观

2.书面表达评分细则。

(1)词数明显不足,根据作文质量好坏从中间分值中降分;

(2)与主题无关,不给分或最低分,空白卷零分。

(3)书写不影响交际不扣分,反之扣分,重视印象分。

(4)根据基本组句能力,分以下五档:

1)一档0-6分一堆词的胡乱堆砌,不知所云,几乎无对句,胡乱抄袭;

2)二档7-12分偶尔有对的句子,能猜出部分意思,文章有低于三分之一是对的,三分之二是错的;

3)三档13-18分要点有,但多为汉式英语,偶尔有错句,马马虎虎能写出意思;

4)四档19-24分句子简单无大错,叙述表达基本到位;

5)五档25-30分用词高端,句式多样,立意深远,允许出现可以原谅的小错误。

总体来讲,书面表达的五个档可以这么形容:一档一塌糊涂,二档稀里糊涂,三档马马虎虎,四档清清爽爽,五档漂漂亮亮。教师可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总体档次来运用备考策略。

3.学生争取高分的要素。

(1)字数(字体、字数、字迹、字距)

(2)段落(最好把文章分三段)

(3)版面(整洁无划痕,无明显涂改)

(4)避免低级错误(虽然高考书面表达不完全以语法对错定胜败,但低级错误频出会影响分值,如大小写、单词拼写、时态错误等)

(5)亮点多(使用“高大上”词汇,使用从句、强调句、分词、倒装句等使句式多样,使用连词或过渡句自然得当)

三、备考策略:书面表达五步训练法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英语发展态势,书面表达无论是什么题材,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图画类等等都旨在训练学生对所用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但从得分情况来看(近几年来陕西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平均分最高值仅有15分),书面表达属于高考英语中重要且难度系数较高的题型。学生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为:文不对题(格式不规范);离题较远(抓不到要点,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太多);词不达意(所用词汇表达不了题目或者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病句太多(标点,大小写,时态,人称等低级错误频出);卷面不工整(字迹潦草,乱涂改,甚至有学生无话可说,出现大量空白卷)。如何指导学生克服以上缺点,提高该题的得分率呢?笔者结合对这几年高考书面表达的分析及自己的日常教学实际,提出“书面表达五步法”复习策略:

1.仔细审题 明确体裁。

陕西省历年试题写作以记叙文、议论文及应用文为主,说明文较少。备考时,教师应按照体裁归纳,详细介绍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及格式。

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

议论文——论点、论据(一般写三个)

应用文——书信、电子邮件、日记周记等,弄清所要表达或解决的工作、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具体事物或问题

图画类——看懂每幅图的意思,弄清几幅图之间的关系,理解图画所透露的深层意义

说明文——了解说明的主旨以及说明的顺序。

2.抓住要点列出提纲。

高考的高分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点是否齐全,要点越全得高分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欠缺要点或者所描述内容与要点无关的,得分当然低。找出题目所要求的要点,可先用汉语或者关键词列出。如陕西省2011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写作内容要点如下:

(1)表明自己的看法

(2)陈述自己的理由(可举例说明)

(3)提出至少两条建议

注:学生若养成拿到作文先列要点的习惯,就不会在考试中漏写或者写偏。

3.选词造句连句成文。这一步是书面表达最关键的一步,也是难度最大问题最多的一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15分钟左右)内独立完成。找一名中等水平的同学将自己的习作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以下训练:一定分三段完成,每一段围绕一个要点展开,尤其是首句要写明本段的中心意思。如陕西卷2011年书面表达可分为以下三段:

第一段:My idea is that it is not quite right for you to do so.

第二段:There are many examples around us.The reason is often that the pressure from their parents allows them no time for other activities.

第三段:So I suggest that you take your friends’advice.

4.自评与同伴合作互评。

(1)教师向学生展示高考书面表达的评分细则;

(2)教师按评分标准修改黑板上的习作并得分(关注字数、要点、词句、衔接词、亮点等);

(3)每位同学参照教师的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4)同桌合作,讨论完成两篇习作的修改并得分。

四、词句的专门训练可分两步进行

1.清爽表达 用对词句 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

(1)训练学生选词用句时避生就熟,尽量用自己有把握的词与句型来表达所规定的内容要点,切记不可用中文式英语,拼音,或者人为编造一些不地道的表达。

(2)教师根据学生水平对简单句五种基本句型进行强化训练,然后对并列句和复合句进行适当训练。

例如:2002年高考卷书面表达有这样一句:公园是公众休闲的好地方。先教学生用简单句:People need a place to have a rest and enjoy themselves.或者:Park is a good place for people to relax and enjoy themselves.然后改成:People need a place where they can have a rest and enjoy themselves.

2.锦上添花 写出亮点 抓住阅卷老师的心。

阅卷老师给不给高分最注重的是文章有没有亮点,甚至以亮点的多少来定档次。所以语言上的亮点是得高分的关键。一般来讲,阅卷老师看重以下几点:高级词汇、多样句式、有效连接词及过渡句等。

(1)高级词汇。所谓高级词汇,当然不是无中生有、过分炫耀或者毫无根据地任意发挥,而是用词时“别有用心”使词用的异、新。异是指表达上与众不同,不要“人云亦云”。如2011年高考卷里“评价学生”写作judge students不如evaluate students好。再如: “我每天要完成大量的作业上很多课程”写作I have to do a lot of homework and have many classes就不如写成I have to do endless homework and attend many classes.新是指用课本上新学的或者课外所学的词汇。如“父母注重教育了”写成Par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education可换成Parents attach great significance to education.

(2)多样句式。倒装句、强调句、主从复合句,独立主格,分词结构及虚拟语气等都可以使句式丰富起来。一般来讲,倒装句、被动句、分词结构、从句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英文写作素养,于是也最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此类句式训练:

1)陈述不如倒装妙。用好倒装句是呈现亮点的简单方法之一。倒装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练习:

否定词开头如:2008年陕西卷“我们几乎都不知道国内外发生了什么事”,Seldom do we know what is happening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地点状语开头如2006年全国卷中“图书馆位于学校中央”用地点状语开头:In the center of our school lies our library.

Only+状语位于句首,如2007年全国卷“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提高英语”可写成Only in this way can I improve my English.

形容词、名词+as+主语+be动词:如2000年书面表达中“尽管他伤得很重,他还是想方设法记下了车牌号。”可写成:Badly injured as he was,he managed to take down the car’s number.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体裁和书面表达的内容尽量使用一两个倒装。

2)主动不如被动妙。受中文思维的影响,考生惯用主动语态,这样写出的句子难免主语单一,句式单调,不妨把主动变被动,主语多样化了,句式自然丰富了。例如在2006年高考书面表达中,很多学生表达“我们每次可以借五本书,最多借十天”时,都是用:We can borrow five books at most,and we can keep them for ten days.若写成At most five books can be borrowed at a time and they can be kept for ten days.分数会更高。

3)分词结构要用好。现在分词在或过去分词在英语中大量使用,比如分词作定语,polluted air,the symptoms related to the heavy smog weather等。分词作状语,如在2009年陕西卷中表达“你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以证明你已经是个‘grown-up’”了,可写成:You should learn to do your own things well,proving to your mother that you are really a“grown-up”。再如2005年高考书面表达中的一句话Because I am a student,I’d like to know the price for students.可改成Being a student,I’d like to know the price for students.

4)复合句子不能少。例如:陕西卷中I won the first prize!This again reminds me of all your kind help.可以合成复合句I won the first prize,which again reminds me of all your kind help.

( 3 ) 有效过渡词。如常用的列举,表递进关系的词 :firstly,secondly,thirdly,furthermore,moreover,what’smore等。

段落间对比或对照关系:however,in contrast,on the contrary,on the other hand等。

总结关系:in conclusion,to sum up,therefore,put it simply等。

温馨提示:

上一篇:解方程说课稿小学下一篇:科技部专家咨询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