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步》的教案优秀(精选12篇)
散文《散步》的教案优秀 篇1
【课内探究课】
一、故事导入。
有一个人,一心想寻找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他询问他见到的每一个人:“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黄金,钻石,权力,地位……众说纷纭。因为他弄不清真正的宝贝是什么,这个人便决定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许多年过去了,他穷了,老了,病了,却一无所获,也无一丝快乐,只好失望地回家了。回到家中,看着温暖的灯光,家人关切的面孔,这个人终于明白,原来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的家呀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课文
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时,请同学们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你勾画了一些生字新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3、想一想
本文向我们讲述一个什么故事?(阅读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进行概括。)
(二)、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注意文中四个人物的情态表现,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阅读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象。)
2、在散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浏览第六、七段)
(1)合作探究:在解决分歧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
(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三)、品读
1、读一读
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段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品一品
这篇短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句式整齐,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一家人的和谐、温馨。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反复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再完成以下练习。
A、整个小区内,王老师家的灯,总是清晨亮得最早,______________。
B、珍惜时间的人,把时间当做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一悟。
这样平常的小事儿,作者却能反映出一个重大的主题,这样的写法就是“以小见大”。找出文中有预示性的句子。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中第六段,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请你和同学一起,找出文中另外几处这样写的地方,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A、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B、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把你的看法,或和同学交流的意见大胆写在下面)
C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这么郑重其事?
4、预习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赶快提出来吧!
三、总结梳理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散文《散步》的教案优秀 篇2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 八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枣核》《背影》等叙事散文, 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 但是对意蕴深远的文章缺乏深入理解、反复品读的意识和能力。这篇短文背后的厚重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才可能被觉察和理解。因此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到家庭的亲情之美和生活之美;教学难点是领悟文中关于生命责任的深刻寓意。我主要采用诵读法,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品味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
一、使用诵读法, 品味散文丰富的意蕴
我的创意是在第一个环节———以季羡林关于散文的名言导入后, 从“问世间情为何物”为激趣开始的, 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内, 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为后面的探秘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下来, 如何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文本里的微妙情思呢?我在第二个环节情感揭秘中, 精心设计了四个情感密码:
“一段对话”。再现第二段中隐藏的对话场景, 以母子扮演的动人情境, 使人物的“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板书甲骨文“子、老、孝”的演变。揭秘:孝是中华民族的本色。
“一处分歧”。朗读两难选择和平衡老幼的对称句式, 引发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诗一般韵律的特点, 领悟正是美好的情感才赋予了如此和谐语言的道理。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揣度老人的性格特点。揭秘:付出是亲情的成全。
“几处春色”。拉近景物的特写镜头, 呈现一家人散步在南方初春田野的画面, 抓住字眼反复诵读, 体会自然之景和情感表达的交融之妙;以写作背景悟创作意蕴。揭秘:珍爱是生命的春色。
“一个背字”。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细致分析,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各抒己见, 最终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揭秘:责任是生命的传承。
在四个情感密码逐一揭示后, 总结出尊重、孝敬、付出、成全、呵护、珍爱、责任这几个关键词。
第三个“让思想在飞”的环节, 让学生由散步这件小事将思维发散开去, 联想到身边的小事, 如至亲至爱的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 重温亲人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感和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学法上, 整节课围绕“生命”这个主题、“亲情”这个主线, 采用角色扮演、竞猜字谜、赏析句式、研读词语、揣摩心理等多种方式,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挖掘文字背后深刻的主题。
教法上, 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男女生互读、分角色读、生生朗读PK、师生合作配乐读, 在读中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 感悟重点语句背后隐藏的情感, 力图呈现一节“语文味”较浓的散文阅读欣赏课。
二、反思教学, 散文应该“教什么”
课后, 结合听课教师的评价反馈, 我进行了教后反思:这是一节成功的教学案例, 因为我的一点创意, 学生投入度很高, 尤其在激趣导入之后、情感探秘伊始。可是静下心来, 一个问题出来了———这看似热闹的、所有学生都参与的课堂, 我给学生的可能只是“问世间情为何物”这句话, 或者只是一道证明题, 又或者是我个人的主观理解……作为一篇自读课文, 我给学生在课堂上留有足够的自由思考的空间吗?除了这点创意, 我还给学生留下关于课文的什么东西?
我开始围绕课文再次进行反思。《散步》篇幅不长, 却风靡海峡两岸, 反响强烈, 究竟它的魅力在哪?这其中蕴含的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 学生究竟能感受多深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 为了达到目的, 有没有自觉或不自觉的“不择手段”, 逐渐陷入到“模式化”“分析化”的过程中?会不会对文本整体把控不足, 给人一种学生的思维被牵着走的感觉, 仿佛我指到哪, 学生就必须想到哪?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不得不回归原点, 思考散文的课堂究竟“该教什么”和“该怎么教”的原始难题。
散文到底“该教什么”?该关注学生阅读中产生的困惑点、着力于文本的特质。因此反思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正是有了过度“设计”之嫌, 才偏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我所缺的正是最重要的东西———对文本准确的解读和利用。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某种程度上被我限定了, 学生的想法在我的指引下沿着预设的路线顺着走, 不许有偏离。如果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形成模块化、模式化, 这就违背了“设计”的初衷。因此, 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是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把握的。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反复研究文本, 恰当地确定教学重点, 真真切切地明白“教什么”, 才能有方向地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体悟作者抒写的独特情感。反之, 如果教师的定位不准确, 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出现偏差。对这节课的解读我认为自己还应该把握得更简洁些, 若能回归文本, 借关键词句导入, 围绕“最能打动我的一组亲情”和“最能打动我的一句话”这两个问题, 再对关键的词句进行品读, 循文入义, 披文入情, 凭借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去感受, 最终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的认同, 这样会更容易找准这节课教学的切入点。
散文到底“该如何教”?俗话说文无定法、教无定式, 散文作品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含蓄的, 作者的感悟却是独到而真实的。具体到这篇课文, 无论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 还是同桌互动、小组交流都是一种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的有效形式。但是如何发掘作者的真情实感, 品出散文的“真味”, 我认为重点在于走进文字的深处, 抓住语言这个关键点。正所谓“字字珠玑, 笔笔含情”, 在《散步》一课中, 我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抓住关键的“字眼”, 如“熬”“摸”“铺”“总算”, 用“删一删”“换一换”“想一想”的方式点拨学生, 在语言的替换、去留等多样化的品读中, 让学生逐渐入情、会意, 在文字上、在细节中引导学生将文章读活。这样的教法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还是对训练应试的答题能力都大有裨益, 这是充满语文味的散文教学, 而这一点也是我这次教学设计上值得肯定的亮点。
我想, 教师在酝酿教学创意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实”, 其次才是“新”。所谓“实”, 就是要实实在在从文本出发来设计学生的课堂活动;所谓“新”,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利于学习收获增加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创意, 做到新而不做作, 新而不浅薄。这样的课堂, 少一点花哨, 多一点读书的时间, 多一些各抒己见的自由, 多一点质疑和答疑的争辩, 学生在思辨中获得知识和体验, 而教师的角色理应是一个倾听者、点拨者和引导者。
散文《散步》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文;美育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热爱文学。从小到大,语文伴随我成长。语文的美,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美的传承者,让我的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可更多的语文教学却是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的文学教育:教参、资料中的所谓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写作特色等,都要塞给学生、灌给学生,学生自己的理解空间极小,哪里还有什么感悟和美感可言?试想:我们要把本来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一篇篇文章禁锢在一个固定模式里,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需要打破现有的传统语文教育模式,从文学的特点出发,树立审美观念,在这种观念下进行语文教育,使美回归语文教学的课堂。
然而,说起容易做起难。因为语文教学毕竟要面对考试,如果只从美的角度入手,能行吗?怎样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下面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散步》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美文进行美的教育。
一、分析课文,设计审美亮点
《散步》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情词真切的优美散文。文章选取的只是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意丰富的一个镜头——家人散步,表现的是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谊。虽然只写了几个细节,但一家人敬老爱幼、相互关怀体贴的深沉的爱已得到了充分表现。本文教学应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品味作品的语言,欣赏优美的画面,分析动人的细节,感受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这篇短小的文章至少有如下之美:语言美、画面美、细节美、意境美、情感美(主题美)等。
二、营造氛围,激发审美欲望
审美需要有审美的心境,需要有审美欲望。教师在课前要帮助学生营造审美心境,以强化其审美欲望,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现代多媒体教学的音、文、图、像为我们提供了帮助,教师应灵活运用,营造美的氛围。
设计一:播放歌曲《母亲》,学生边听歌曲,边欣赏画面。听毕,教师激情导入。
设计二:投影《散步》插图,学生根据图片自由表达感受,教师顺势导入。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设计除了激发学生兴趣之外,还与课文主题、意境相扣。教学中导入的内容和方式应与课文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相结合,如果只是为了开个好头,就需要运用与课文关联不大的资料导入,恐怕会适得其反。
三、朗读课文,感受审美意境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获得较多的审美感受。因此,朗读课文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不但不能省却,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气、语调、重音,进而理解品味课文,感受审美意境。
《散步》可要求学生先自己朗读;再挑选其中的某些段落让学生试读,教师做适当指导;最后由教师配乐(秋日的私语)范读,学生可低声跟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四、自主合作,找寻鉴赏美点
一般来说,教师最好不要提前告诉学生课文的“美”在哪里,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自己去品。大体来说,文章的欣赏不外乎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辞格丰富、描写细腻、情感丰厚、意蕴深刻、角度独特、手法特别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只要是美的,都可以拿出来欣赏。学生自己发现的果实,往往比教师摘给的更香甜,更让学生珍惜。如果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课堂教学,学生逐渐就会形成一种自己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并不断提高鉴赏美文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励创造美文
教师利用美文来进行美育,除了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拓展延伸,能够学以致用。所以,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除引导学生感受美 、鉴赏美之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创造美,而创造美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来说,每篇课文学习结束后都应根据本课的美点亮点进行拓展延伸。如链接阅读、热点问题讨论、课文续写改写等。如《散步》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说说自己的亲情故事来加以拓展。另外,许多课文都是典范作品,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模仿创新,模仿美文创造美,写出更为优秀的文章。如《散步》的语言、构思、立意等都是值得学习的,所以课后还可以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模仿写作,鼓励创造美文。
这样看来,只要教师肯动脑筋、肯下功夫,就可以让美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完全可以把美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使语文课真正成为一门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学科,引领学生去热爱美、热爱生活。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语文的“美”处处皆是,等待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因此,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鉴赏,步入“美”的文学殿堂,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散步》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从文本到生活,感受生活,懂得生活中的美好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的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字词积累
熬
嫩芽
霎时
分歧
水波粼粼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二)、作者与创作背景。
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
味文章的亲情。
(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
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关于“我”:
1、文中“我”是怎样一个人?(孝顺,善良的人)
2、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关于我的母亲:
1、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2、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关于儿子和妻子:
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引导提问: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
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1、“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2、“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3、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尊老爱幼。
(四)、研读赏析
我想老师不用问,也知道同学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1、2、3谈亲情。
4、5责任)
1、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明确: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那你从中能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吗?
你能做一次奶奶把奶奶说的这句话读一下吗?注意: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心甘情愿。(对比孙儿和奶奶)
2、引导: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明确: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何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呢?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4、从这一家的散步中,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明确: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5、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六).教师总结
《散步》教学反思优秀教案设计 篇5
散文是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过程。郑桂华老师把确定散文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步骤:“辨体”“识人”“断文”“定点”,即确定散文的大体属性、弄清作家在散文谱系中的位置、发现一篇散文的具体特点、选择教学点。(郑桂华著《语文有效教学 观念·策略·设计》第120—12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第1版)在选择教学点时,“必须抓住文本中最突出、最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这是“这篇文章作为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听郑桂华老师讲课》第3—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月第1版)有鉴于此,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致力于发现文本最独特的表达特点:从“分歧”切入、抓住矛盾抒写亲情的构思角度;借乐景写哀情的抒情特点;简洁平实、耐人寻味的开头等。
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尊老爱幼的深刻情感以及这一情感在整个散步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突出两个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作者笔下的初春景象的独有特点和景中所蕴的作者情感——担忧“母亲”身体健康、庆幸“母亲”度过冬天;二是学习作者在整体构思上抓住矛盾、在文章开头变换角度抒写亲情的独到方法。
主要的教学流程有:由日常生活中的散步景象导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品语言,悟“矛盾”,包括母子矛盾——“母亲”不愿散步而“我”力劝,祖孙矛盾——“母亲”要走大路而“儿子”想走小路,“我”的内心矛盾——思前想后,难作“决定”;品味一家人的和谐亲情;品味文章开头的独到之处。
《散步》一文就体现了散文构思角度的独特性。一般文章抒写亲情习惯于“正面突破”,写亲人的深切关爱、细致呵护等,虽感人至深,但角度不新。《散步》却从反面突破,着力写散步过程中的“分歧”,包括祖孙俩的意见分歧、“我”的内心矛盾等。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敬老爱幼的主题悄然凸显。可见,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小矛盾,尺水兴波,终成妙文。这是《散步》一文从“分歧”切入、抓住矛盾抒写亲情的角度与众不同之处。
《散步》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两点独到之处。一是借景抒情的独特性。一般人看到早春之景,自然会想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朱自清《春》中将春天喻为“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是如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亦是如此。于是,师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赏初春之景,必谈生机勃勃,而不顾特定语境。可莫怀戚不同,他看到“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想到的不是生机勃勃,“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春天乍暖还寒,虽春犹冬;“母亲”“熬过”冬天,虽喜仍忧。早春的特点与“母亲”的状况是多么贴合呀!可见,作者不是喜春天到来,而是忧母亲身体呢!同借早春之景,作者所抒之情具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是文章开头的独特性。一般文章的开头或华而不实,或淡而无味。《散步》的开头却简洁平实,耐人寻味。主要特点是变换角度,强调亲情。“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是在田野而不是山上、湖边等常见地方,这是换地点强调亲情;句中用了冒号,这是增标点强调亲情;把“我”放在句末而不是句首,这是变次序强调亲情;句中多用“我们”“我”“我的”,这是用反复强调亲情。总体来看,这一开头于平实中蕴真情,朴实中含技巧。它不仅强调散步中“一家四口”密不可分的温暖,也多次变换角度突出“我”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我”的责任感,值得细细品味。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散文《散步》的教案优秀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仔细揣摩语句所展示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的感人之处。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重难点
1.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迹里体会爱的真谛,整体感悟课文。2.学会在细节中体会博大的爱。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多媒体情景导入
(播放《自然的爱》,把学生情感吸引住,渲染情感,为后文打下感情基础。)温馨的画面像阳光一样照进我们的心里,爱是与生俱来的,但一次又一次感动我们的却是那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跟随莫怀戚的脚步一同踏上南方的初春,那里有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现在我们就走进这和睦的家庭,感受一家散步的温馨。
2.走进作者
①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莫怀戚提供)
②.识字,累积
嫩芽(nèn)霎时(shà)
拆散(chāi)
委屈(wěi)
水波粼粼(lín lín)
3.初读课文,聆听爱的呼吸(可选择使用多媒体音频、视频)①.能够准确的朗读课文,并能初步概括要点。②.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散步的地点?散步的季节?散步的人员?散步中的插曲?散步的结局?
田野
初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产生了分歧
一家人在田野上温馨地散步
③.学生自读课文,注重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读进文本,读出味道。4.合作学习,探找爱的支点
支点一:劝母散步,回馈母爱
<1>母亲是真的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去散步吗?母亲说了身体不好,我为什么还要邀请她?
思考方向:不是,身体原因,不想妨碍年轻人;
把老人留在家里,老人会有落寞感;
老人晚景的追求不在物质,而在精神的慰藉;
严冬过去,初春来到,欣赏春的气息,有助于身心健康;
带着老人,可以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即可以关爱母亲,也可以在无形中给儿子以感化,做一个有孝道的人。
总结: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问答,折射出母子的融洽关系,体现出家的温馨。支点二:十字路口,分歧中的温馨
<1>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此时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思考方向: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责任大的原因“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是维系这个家庭的纽带,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家庭中维系了家庭中所固有的重要关系——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种亲情联系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2>尽管如此,“我”最终决定委屈儿子,遵从母亲走大路,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思考方向: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经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日子还很多,在“尊老爱幼”思想的引导下,我决定委屈儿子,照顾母亲,做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是明智的。
<3>但母亲后来还是决定改变主意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思考方向:母亲疼爱孙子
母亲对茁壮成长的支持,“望”着“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正是对成长的期盼,母亲的做法意味深长。
总结:我的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老“思想,母亲的决定是让人敬佩的,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子的心愿,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美德。
支点三:背起“世界”,爱河绵延
<1>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思考方向:“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 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本质上看很有象征意义,“我”背的是母亲,母亲给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爱;妻子背的是儿子,儿子是这种生命与爱的延续,是爱河的绵延,这需要代代传承。所以背负的是一种爱,一种绵延。
<2>怎样理解背起“整个世界”?
思考方向:对中年人来讲,沉重的责任必须背负。亲情、责任感在文中表现得很好,两个成熟的生命,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总结:中年人具有成熟的生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但责任感并不是中年人才应该有,才去培养,这种责任意识,我们要从小培养,要在生活的点滴中去体会,才能有能力在中年的时候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5.探寻美的足迹,感悟景物描写的意境美(老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思考方向:<1>.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新绿”
“嫩芽”
“水泡”
感悟:春天的气息,不可遏制的生命,对生命的赞歌。<2>.母亲所望到的小路景物
“金色的菜花”
“整齐的桑树”
“水波粼粼的鱼塘” 感悟:春天的召唤,生命的召唤。
整体归纳:①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②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6、探寻美的足迹,感悟平易朴实的语言美(教师引导学生发言)
思考方向:<1>.语言的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语言的意味深长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 “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语言的句式美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7.拓展延伸,观看《给妈妈洗脚》视频
引导方向:小事中体现大爱,成熟的中年人是责任与榜样,画面中不停的出现两个字“慈”与“孝”,理解、信任、榜样、,这种良性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8.课文小结
描写夜晚散步的散文 篇7
我坐在窗前,窗微开,夜风乘隙而入,迎面吹来,凉中带寒的风敲打着我的每根神经。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愠愠起身,想关上窗。在我的手指触碰到窗的时候,一缕月光调皮地滑到了我的手上。月亮升起来了吗?我开大了窗,洁白的月光就犹如流水一般泻下来,柔柔的,却也冰凉的。
夜深了,我走出了家门,任由夜风吹乱我的头发。在院心的桂花树下,我停住了脚步,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味。是啊,深秋了,桂花树也开花了。我用鼻子使劲地嗅,桂花的清香使我清醒了许多。我回过头,看着我在月光下的影子,好小。我伸出手,月光在我的手心静静地躺着。
又一阵风吹来,院内的树叶都发出了沙沙的响声。其中却又夹带着月光,使周围的环境更加静谧了。我抬起头,看着天空中有点残缺的月亮,觉得它是那么高傲,却又让人那么安心。
散文的教案设计优秀 篇8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重点)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难点)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1.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生,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2.字词积累
臼齿(jiù) 牛犊(dú)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3.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语音语调,并勾画出不太理解的语句。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本文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步骤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一、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文章第一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开篇从时光一去不复返,个人生命有限写起。欲扬先抑,为下文赞美生命的不朽张本。
(2)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
(3)作者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4)如何理解生命的“分开来”“合起来”?
“分开来”是指生命的个体,每个生命个体是暂时的,终会消逝。“合起来”是大自然的生命的总称,它是永久的,永不凋谢。
(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二、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通俗易懂,感情充沛,请选择喜欢的句子细细品味。
1.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我们可以忘却不愉快的事,但它曾经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影响过我们的生活,留下了印迹。
2.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生命只是暂时存在于生命个体中,生命的个体是短暂的,会消逝。
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生命是个奇迹,生命个体是暂时的,会凋谢;但生命不会消逝,一代代繁衍下去,成为不朽。
三、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全文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步骤四 知识拓展,构建提升
1.写一篇小短文,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2.课外阅读严文井的其他作品。
步骤五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
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
散步,校园散文 篇9
我喜欢校园,说不上为什么。我喜欢我曾就读过的母校校园,也喜欢我新近接触到的每一所校园。也许在那一块块由砖石垒出的墙内的小小天地里,总让我感到与墙外的喧嚣嘈杂截然不同的一份宁静,还总让我嗅到些淡淡袅袅的书香气,哪怕是在日益浮躁和应试教育引得八方争议的今日。我尤爱沐浴在夕阳里的校园,那对于我来说,真是一种让人窒息的美。夕阳泻下的光辉像歌,像诗,总把这份浪漫笼罩在我爱的每一所校园。金黄的色彩,或者说是任意一种已有的色彩都不足以形容出来的美丽色调,被夕阳的余晖毫不吝啬地涂抹。我觉得此时的校园是一幅油画,真正的艺术。
我连续着去校园操场上散步锻炼已经四天了。我真喜欢这种生活安排。每天上午在家看书学习,下午便用一整个下午去散步锻炼。我尤爱这散步的地方啊——我的高中母校。风丝丝缕缕的,还有点春寒料峭的感觉,可我却觉得这风吹的那么清凉,那么舒服。于是,我走着竟也不觉得累了。那眼前的每一处,不都是曾出现在我的梦里过的吗?母校,操场,夕阳……我又快如在梦里般窒息了。这于外人,真是歇斯底里的境况。
一开始,我也是有顾虑的。我不再是母校的学生了,已然成了一个“外人”,总去散步好吗?会不会扰乱学校的某些秩序呢?可我太爱这校园了,离开校园生活的我,似乎更爱了。于是我的思想鬼使神差地带着我,每日在校园里窃窃地走。后来,遇到了我曾经的老师们,他们说本是无妨的,叫我每日坚持去。这一来,我的胆子大了,每日在校园里昂首地走。偶然记起了还在初中时候就读到的一句话“要坚信眼前的每一条路,都是为自己开辟的”。不是傲气,只因热爱。眼前的,我的校园,我的甬路,我的未来的路。时光溜走得真快呵!转瞬间,我从这所高中里都毕业了三年了,于是,这便生生的又是一个轮回。于是,又在不经意间,又在不自觉间,感叹光阴荏苒。可我发觉自己不再像之前那般一律的感伤,时光是连贯的,它不是还在滴滴答答地走呢吗?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要来的不是还有未来?
和我曾经的老师们在操场上闲谈,看新的孩子们向我的`老师们扑来,脸上满是俏皮和喜悦。我仿若透过时光机看见了曾经的自己,脸上满是俏皮和喜悦,肆意的青春。我和我的老师说,真好啊,现在的学生们还和老师关系那么好。我在心里默默地和自己说,真好啊,这样纯真烂漫的学生时代。我发觉自己变了,我不再感伤我美好的学生时代永远地逝去了,我在庆幸我经历过那样一段美丽的时光,我庆幸我拥有那段时光所遗留下来的取之不尽的养分。我知道,此时的夕阳一定把我和我的老师的笑脸都映得金灿灿的。
走在校园里,我仿佛不再害怕了。不再怕迎面来的每一个人,不再怕迎面来的我知道的那是必然的问题。我不厌烦每一次这样的的疑问,我甚至有些感激每一个这样问我的人。倘若不是这样的疑问,我自己怕也不会觉出自己的变化。“你现在在做什么呢?”我仿佛不再害怕这样的疑问了。因觉得自己不再是浪费青春虚度光阴的那一类人。自己这么问着自己的时候,我的目光也不再飘忽不定……生活于谁,不都是一个大赌场吗?每一刻每一时的努力和选择,在这生活的长河里不都是未知的探险?谁又说得清楚呢……只管做事,将这生活的空虚填满,我想,生活终也不会亏待这人的吧。哪怕结果真是不如人意,一生的时光都在不倦地追逐,又何尝不是我心底的无憾?
我走在校园里,遇见的每一个熟人,遇见的每一个我曾经的老师,谈天,说地,尽欢愉。这似乎是光阴的流逝赐予我的别样的礼物。我想起了一坛陈年的酒,散发着时光沉淀后的特有醇香。我知道,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夕阳的余晖里,又是一张傻傻的笑脸。
在春天里散步散文 篇10
散步,是一种情趣。
散步, 是一种享受。
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里散步,更是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大多居住城市里的人都酷爱散步,就好像圈在笼子里的鸟跑出来一样。现在城市里太喧嚣,到处是停车场,街头巷尾塞满了人,满眼是广告,嘈杂声绵绵不绝,震耳欲聋,一天到晚,扰得人心烦意乱,很难有一份清静。冬天,外面天气冷,散步是如赶路一样,那是锻炼身体,只有在春暖花开春天,来到郊外,或在附近的公园里散散步是最开心的。
我的家离松花江边不远,周围有一、两个小公园,在工作之余,每天晚上便走出斗室,踏着落日的余辉,披着渐黑夜色,来到这里散步,或者在树下长椅上徜徉。
暮色里,白天原本熟悉的景物顷刻间都变得影影绰绰,依稀朦胧,如一幅清静淡雅的水墨画,有一种特别的韵味,给人一种白天所享受不到的美感。这景色同诗人写诗一样,不是写得太真太实,而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地,虚实并举,含蓄朦胧,一种特殊美的享受。
暮色下江面上,水更静,天更蓝,空气更淸新。偶尔,有几声汽笛声,像一曲短暂而优美的曲子,更愉悦心情。一个人默默地边走听风儿的轻唱、看天上的星儿的闪烁、闻路边花儿的香馥,怡然自乐,不再有腰酸腿痛疲倦的感觉,头脑也清醒多了,风儿喚回了理智,憋了好久 的事情也捋出个头绪来。这个时候,没有更多的人在看你,你更不要拘泥于身份,年龄,可以自由地伸展四肢,可以学各种动物的形态,可弯腰,可前行,可倒走,可伫立,一切都随心所欲,这不但是躯体的放松,也是灵魂上的放松。
散步的累的时候,找一个椅子坐坐,“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这种感觉最舒服。
在散步时候,常常是容易引起自己的美好回忆。偶尔遇到一对相依相偎的情侣,你会在黙默地为他们高兴、为他们祝福的同时,会自然地忆起自已年轻时代的浪漫时光,想起来那个一见钟情她,虽然邂逅没有相逢,有了那一次美好就足够了;有时,在花坛旁,绿地边,遇到三、五个孩童在相互追逐、嬉戏,你更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天真烂熳的童年,摔泥炮,玩住家看狗,跳橡皮筋,那个时候是多么无忧无虑啊; 有的时候看到老年人散步,想到自己默默地有一天也会这样行动迟缓,脚步老迈的,剩下的光阴都已很有限了,该好好珍惜每一天了,什么金钱富贵,什么高官明星,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最现实的是心情。想想自己,散步是慢慢地生命运动,这是最好地延长着时间,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散步里也能够品出来人生最简单这样的内涵。
除了在城市散步之外,我更喜欢在乡间散步。在乡村散步,那是一幅画,一首诗,你就是那画中人,诗中的韵。
乡村,无论白天或是黑夜,总是宁静而安详。早晨,大地上庄稼绿油油,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每一处都散发出阵阵幽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醒觉后的鸟儿唱着新曲,开始了新的一天觅食。劳动的人们扛着工具,哼着小曲,走在乡间的路上,太阳温柔地筛洒在树林上,庄稼叶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是那么地玲珑剔透,那么地透明美丽。
远方的.山地里罩着滚滚的热浪,老百姓叫它是地气,晨雾里,红色的拖拉机后面的犁铧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群群牛儿悠闲地在草原上啃着青草,放牧的老爷子身靠着沟帮子,卷上旱烟,按下打火机的开关,吐着烟雾,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这是多么自然,多么和谐,多么美丽的一幅风景画啊 !
傍晚,在散步中,可以看见,绿树掩映的小村庄炊烟缕绿,鸟儿归巢,羊儿归栏。村民们悠闲赶着牛群向家的方向走去。 路边的草棵里的小昆虫们的歌声唤来了黑夜,月亮爬上梢头,清冷而明亮,缀着点点繁星的夜空悠远而深邃。
散步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散步,是钟爱的生活一种状态。脚尖轻轻地拂过大地,缓缓地迈着步子,沐浴夕阳的余辉,静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的春夏秋冬,喜怒哀乐。一个人的散步,一个人的旅程,一个人的世界。
朋友,当你心灵受到伤害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受了委曲时,你就去散步;当你遇到挫折时,当你惆怅失意时,当你悲观失望时,你就去散步;当你被热捧冲昏了头脑时,当你沾沾自喜时,当你傲气冲天时,你就更要去散步。散步是缓解情绪的良药,是一份冲刷心灵的洗涤剂,是一剂健康长寿的秘方。
散步在雨里散文 篇11
细雨沙沙地下着,不慢也不急;整个夏日都是属于雨的,有的是功夫。假日的林荫道上很静,不见人影,除了几声清脆的鸟叫,便是雨打树叶的沙沙声了。
眼前是成片成团的绿,静着;人在笔直而平坦的小道上,走着。动静之间蕴含着生命的伟大意义――动物和植物都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本质上并无区别。
内心喜欢下雨,爱雨情结源自童年。雨天里不用上学,不用干活;与小伙伴在一起打纸牌玩乐,不用担心被什么事情扫兴地打断;但愿雨能整天地下个不停,这样便能痛痛快快地玩了。
童年播种的种子慢慢发芽、长大,现在已成为心里的一片馨地,每逢雨季就遍地开花。
水样的天空,湿湿的地面,远处一片空朦。静静地走着,心境渐渐地脱离了俗尘,在圣洁的境界里像青青嫩草般舒展、翼动,感受空气的清新和小雨的滋润。
小雨是具有灵性的,她滋润着万物,像母亲哺喂她的孩子――慢些饮,别呛着!苗儿欢快地吸吮着,以茁壮的生长来报答上苍的恩赐。
各种植物沐浴在细雨里,把浑身的尘污冲洗得干干净净,露出鲜活发亮的肌肤,滴翠含珠,展示着迷人的生命力。迎春花虽然已驻足在春天的记忆里,但迎春草依然继续生长,体味夏日的.风雨。花的浪漫只属于春季,而绿是夏季的主旋律,它代表成熟与活力。
湖面上泛着一层银钱,消了起,起了又消,好像舞蹈有了悠扬的旋律。岸边的垂柳静静的立着,仿佛在欣赏一场宏大的表演,看得痴迷。
漫步在雨中,在空朦的氛围里,我的思绪在静静的校园里展开,无拘无束地漫延。我喜欢这样的环境,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很舒服,很温馨。
小学语文散文春天教案优秀 篇12
内容 《春风》
准备 PPT.
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学说诗歌中的语言。
活 动 过 程 一.歌曲《春天》导入。
1.师:我们前两天学过春天那首歌你们还记得吗?歌词里的春天有什么变化?你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副关于春天的图片,大家请看!(出示PPT)
二. 观图,理解诗歌内容。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春天的美景,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师:边看图片边说“春风一吹,芽儿萌发。”师:让我们一起快看看,谁来了?幼:“燕子”。燕子是被春风吹来的。师:。是怎么来的?幼:“吹来了燕子”师:我们一起看看还有谁来了?幼:“青蛙”。师:青蛙是被春风,吹来的还是吹醒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快找找图片中的柳树有什么变化?幼:变绿了。一起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遍“吹绿了柳树”。师:我们来看看,有小朋友认识这些漂亮的花吗?师:认识山茶花。师:山茶花红了,“吹红了山茶”。师:春天发生了这么多变化?小雨也要来和大家一起玩,“吹得小雨沙沙下,我们一起去种瓜。”
三.学习朗诵诗歌。
其实这幅好看的图片是一首好听的诗歌,你们听!教师朗诵诗歌,让幼儿感受诗歌得优美。
1.教师领读;幼儿跟读;2.师幼完整朗诵诗歌;3.诗歌游戏。教师说前半部分幼儿说后半部分;分组比赛,看谁说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