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散步

2024-05-29

课文散步(通用6篇)

课文散步 篇1

课文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课文解释】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

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散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喻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练习说明】

一 朗读全文。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本题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第一问,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二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本题要求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参见“问题研究”之三。

三 下面这篇短文也是讲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与《散步》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则差别较大。本题作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

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衡量作品,也要从社会价值上去考虑。

【教学建议】

一、抓住两处关键,引导研讨

寓意深刻而文辞冲淡的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下表现在理解的深度。只见表层,不见深层,是肤浅;由表及里,方为深刻。本文关键有两处。一处在面对“分歧”时作出的决定,一处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尤其是第一处,要引导研讨。“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推而广之,“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悟出一个“孝”字,才算理解了课文,于人文素养也大有益处。

二、要引导揣摩语言,学习语言

特别要品味对称的句子,要研究遣词造句,这样的句子是怎样写出来的。例如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接着写背的重量,从母亲的体重到儿子的体重,连起来说,就可以造出对称的句子。一个是不算重,一个是轻。扩展一下,说为什么不算重,为什么轻,一个瘦,一个是幼小,再扩展一下,说到身材,一个是高大,一个是很胖。这样就能说出两相对称的句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

1.朗读。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2.跳读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象。

3.谈谈整体感受。

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4.内容研讨。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关键因素;学习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5.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对称的美。

6.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点点头。

(2)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7.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

【有关资料】

一、《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戚)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选自《语文学习》1995年第3期)

二、《散步》的人性美

1.《散步》探美三题(节录)(夏雨舟)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何以又答应了呢?作者这样写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我”了,此时,作者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但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诚善良却得到了充分的光照,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这不正是以血缘构成的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

“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

2.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贺晓溪)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这个三代人的家庭里,“我”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每当家庭出现分歧的时刻,“我”总是主动地站出来,消除分歧,维护团结,增进亲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亲不想去。原因是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好不容易才熬过了一个严冬,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我”的话渗透着辩证思想,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有利于母亲身体素质的增强,有利于家庭温馨氛围的营造。母亲听了“我”的话,不是固执己见,而是从善如流。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家庭出现了融洽、祥和的气氛。

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的时刻,母亲忽然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9期)

三、景物描写的诗意美(夏雨舟)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摘自《〈散步〉探美三题》,载《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

四、《散步》的语言美

《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二)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

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出处同“二”第二则)

《散步》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阅读这种语言的感受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即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散文》看似是一篇叙事散文,而其哲思却若隐若显于字里行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这里的“春天”,不仅仅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天,而是说中国政治气候的松动,酷冬已过去,坚冰已打破,中国迎来了政治上的春天。“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是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主题啊!生命如此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其走向如何,更是与广大人民休戚相关,所以“我”(这里的“我”当然具有象征意味)在选择“路”的时候才会感到“责任的重大”。“民族领袖”如何在“严重关头”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民族发展的灵活变通而又实际的道路,确乎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怎能不感“责任”“重大”呢?祖孙两代在选“路”问题上的对立,其实是隔代人思想上守旧与进步的对立,而“母亲”“变了主意”似乎不单纯是顺从“孙儿”的结果,也许更多的是理解、宽容,这种自我扬弃和否定,正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而子背母,母背子,到共同走路,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就自己发展问题取得一致后,同

心同德,群策群力,走自己民族发展道路的象征吗?一方面我们背着过去,不能割舍历史,历史是我们的母亲;另一方面我们得驮着未来,未来是我们的新生,所以我们这代人注定任重而道远,“我”和“妻”的这种任劳任怨、坚毅执著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之永久的美德。

综上所述,《散步》一文是一篇具有双重主题的哲理散文,它的显主题是歌颂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它的隐主题却是表现并歌颂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一幅中华民族的脊梁图。

课后词语解释

【词语】:信服

【释义】:相信佩服。

【词语】:嫩芽

【释义】:指树枝所长出的新芽。

【词语】:霎时

【释义】:片刻,一会儿。

【词语】:拆散

【释义】:使家庭、集体的成员分散

【词语】:委屈

【释义】:①屈意迁就。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指责而心里难过。③使受委曲:。④不好的待遇。

【词语】:水波粼粼

【释义】:水流清澈貌;水石闪映貌。

【词语】:各得其所

【释义】: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课文散步 篇2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散步》的课文,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 讲述了一个有关亲情的故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初春一天, “我”带着母亲、妻子、儿子去田野散步。“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后来走到岔路口, 母亲说走大路, 因为大路好走;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我”当即拍板“走大路。”不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 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最终是依了儿子的主张。小路不好走, 于是, “我”背起母亲, 妻子背起儿子, 一家三代四口在小路上散步。

课文的结尾非常精彩, 请看原文: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 稳稳地 , 走得很仔细 ,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余韵悠长, 读完觉得文有余香, 确实是一篇好文章。古人说, 好文章应该是“凤头” (开篇美丽精彩) 、“猪肚” (中间内容充实) 、“豹尾” (结尾意境深远) , 《散步》可谓三者兼备。

细读课文, “我”背母亲在读者意料之中, 因为母亲知道小路不好走, 有话在先:“我走不过去的地方, 你就背着我。”但是妻子背儿子, 却在读者意料之外。为什么孩子需要背着? 究竟是儿子主动要妈妈背, 还是年轻的妈妈主动要背儿子, 课文中没有详细说明。

本文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课文中的孩子有多大呢? 从那句富有童趣的话可以推断, 他已经具备了将人和事物分类归纳的能力, 应该在五岁左右吧。

文中奶奶不顾自己走小路的困难, 完全顺从了小孙子要走小路的心愿。这种“隔代亲”的祖孙之情跃然纸上。课文中这位孩子由妈妈背着, 可见妈妈对他也疼爱有加。

关键是, 课文中的“我”对孩子是什么态度呢? 在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时候, 原文有如下一段话:

“我决定委屈儿子 , 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 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表面上是委屈了儿子, 实际上是把儿子捧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段话是古已有之, 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回荡了一千多年。

在这里, 作者巧用了一个典故,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公元三世纪末的那段历史。李密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士, 蜀汉灭亡后, 他隐居不仕。晋武帝司马炎欣赏李密的才情, 多次征召他到洛阳为官, 李密以祖母刘氏年迈多病, 无人伺奉为由, 坚辞不受, 写下传诵千古的《陈情表》,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刘氏之日短也”。

把这段文字与上述引文对照, 明显看得出《散步》的作者巧妙地化用了《陈情表》的语言, 用了典故还能让读者不易觉察, 这才是写文章的高手, 足见作者文字功底之深, 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两段文字分别涉及三个人, 这两组各三人形成了一种巧妙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文中的“我”对应李密, “我”的母亲对应李密的祖母刘氏, 最后, 毫无疑问, 《散步》中的儿子, 对应《陈情表》中的陛下。现在大多数家庭中, 人们都把独生子女比作家里的小皇帝, 《散步》的作者也未能免俗, 不管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都已经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了。

接下来, “我”对孩子的教育也大有商榷之处。通读全篇课文, 读者会感到“我”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我”用男人坚强的臂膀撑起了这个家。试看, 走小路是儿子提出来的, 但是他没有走下去, 而是让妈妈背着走, 他没有为自己的主张承担责任, 却把自己造成的困难推给了妈妈。“我”既没有对孩子提出任何建议, 更没有对妻子背孩子一事发表任何意见。这似乎不符合“我”的性格。

读者可以设想几种可能, 一是孩子主动提出要妈妈背, 二是妈妈主动提出背孩子, 甚至还有第三种可能:“我”建议妻子背孩子。其实, 不管哪种可能, “我”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孩子, 而且是极为生动的现场教育。以下是本文设想“我”对孩子可能说的几套话语:

1.你看 , 奶奶要走大路 , 你不同意 , 偏要走小路。小路不好走, 你事先想到过没有?现在遇到困难了吧?你打算怎么办?以后可要记住, 不管做什么事情, 都要动脑筋多想想哦, 千万不能凭一时高兴,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育他遇事要三思而后行。

2.你说要走小路 , 奶奶、爸爸、妈妈都听你的。 现在遇到了困难, 你是一个小男子汉, 要鼓起勇气走下去。来, 让妈妈牵着你的手, 你自己走。———鼓励孩子克服困难, 培养毅力和责任感。

3. (在孩子实在走不动的时候 ) 现在你知道小路不好走吧? 这回就让妈妈背你, 下次可不能这样。不过, 你要回答爸爸一个问题。刚才你说,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现在你看, 两个妈妈和儿子有什么不同吗? ———启发儿子动脑筋观察问题, 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两个妈妈和儿子, 一个是儿子背妈妈, 一个是妈妈背儿子, 而且与前文的童趣呼应, 使文章更生动。

4. (儿子已经在妈妈背上 ) 现在你年纪小 , 妈妈背你。将来你长大了, 妈妈老了, 如果有一天你带妈妈去散步, 妈妈走不动, 你怎么办? 是不是也要像现在爸爸背奶奶一样, 背妈妈呀?———培养孩子的孝心 , 而且“我”现在就背着奶奶 , 已经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课文《散步》的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比较阅读。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

比较阅读。

教学突破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

2.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一些尊老爱幼的故事。

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从尊老爱幼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1.结合自己身边的故事,进入新课。

2.自主合作探究。2.积极思考,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加深理解。3.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理解。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约 分钟)

二、自主合作探究(约 分钟)

三、比较阅读,小结全文(约 分钟)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蕴涵丰富的优美散文,文中体现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成散步 分歧——

母亲 走大路(承上)

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启下)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是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体现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教学,指导学生做比较阅读,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从而理解文章主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引导研讨,加深对课文理解。课后摘抄精美句子,积累语言。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语句中的意思。

(1)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2)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第三自然段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换成“度过”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与提示:

1.(1)各得其所:几个人的想法都得到适当的满足。(2)水波粼粼:水波在阳光下明亮闪烁。

2.不行。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

个性练习设计

1.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在这两难的情况下,“我”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2.当“我”决定走大路时自然委屈了儿子,但文中没有写儿子的反应。你认为当时儿子会有什么反应?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答案与提示:

1.顺从母亲“走大路”。因为儿子还小,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而母亲风烛残年,孝敬时间不可多得。应该将有限的孝敬时

间留给母亲,这样也是对儿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2.合理即可。

教学探讨与反思

对于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朗读,不仅可以增加语感,同时也便于领悟文章感情;因此在教学环节中要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下,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

补充资料

《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成)

这篇文章的写作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的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而对孝却大加赞扬,说中国人的尊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的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我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的召集,全国像一家人来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课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篇4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

2、通过指导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相互体谅、相互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

品味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 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强调课前自主探究课文,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准备上课用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老师先来个简单的调查:近段时间,有和父母、家人一起去散步的同学请举手,很长时间没有和父母、家人一起去散步的同学请举手。然后,分别请两类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发言)

老师:是啊,和家人一起去散步能给我们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莫怀戚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此环节主要是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铺垫)。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抽两、三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语速等。

老师: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松还是沉重?

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愉快而深沉,因此本文的语调平稳,不应过高或过低,语速为中速为主,语气温和、亲切中含有庄重。第4自然段应快些,第6、8自然段应慢些。

学生按本文的感情基调,再次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请同学们依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介绍课文内容

老师:(投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准备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2、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再在班上发表,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如1题可能有如下表述:①一家三代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儿子;②祖孙三代;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④老年人、中年人、少年;⑤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儿媳、天真可爱的孙子。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并形成板书。

四、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请你换个角度为本文拟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学生先进行四人小组讨论,再班上交流。

明确:文章选取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内涵丰富的一个镜头──散步加以渲染,展示人间真情,表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小见大,很有艺术性。

当然,也可以说不好,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创意。如有 的学生以责任三代人路在延伸背(bei)为标题,教师应加以肯定。

五、学生自由品读课文

学生自由选择以下问题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再班上发言。

问题:(投影)

1、文章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请举例谈谈。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为什么?

3、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六、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母亲和儿子走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这一段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的主旨。对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成熟的生命),上有老,下有小,而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起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时候的责任感、使命感。上有老,下有小,要兼顾两头。两头都能顾及当然很好,有时无法兼顾,应该先顾哪一头呢?我决定委屈儿子,顾母亲那头,这一问题的解决说明我们要尊老爱幼,但当尊老与爱幼不能兼顾时,应选择尊老,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因为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孝敬老人就不易做到了,所以尊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美德。

(教师因势利导)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对他们提出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一家三代人的互敬互爱,领悟到先尊老的家庭伦理道德,培养了学生的责任、使命及珍爱生命的意识,同时也让学生品尝到了合作学习所到来的快乐。)

七、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投影)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与课文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

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范文呢?

(过渡)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较二文,体会散步的精彩之处。

提示:可以从内容,人物形象,语言,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允许答案多种多样,举例说明)

内容:

《散步》比《三代》内容丰富:《散步》有景物描写,《三代》没有。

《散步》比《三代》内容有深度:《散步》不仅抒发了作者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感,而且表达了对生活乃至整个世界的责任感、使命感,而《三代》则没达到如此深度。

人物形象:《散步》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语言:《散步》中用了很多两两对称的整句,互相映衬,读来有味有情趣,有节奏感,而《三代》则没有。

《散步》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新、活泼、精美、深沉。而《三代》语言风格单一。

写法:《散步》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散步,反映尊老爱幼的社会重大主题,《三代》写法一般。

教师小结:通过对比阅读,同学们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为自己的文章添光加彩。

八、拓展延伸,内化理解

仔细回忆,你 的家庭中一定也有像《散步》、《三代》那样体现浓浓亲情的感人细节,如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请你挑出最让你感动的细节,说给大家听。(学生先在草稿纸上写一写,做好准备,再发言。)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加以点评。

九、布置作业

1、把上述的发言稿整理成一篇短文。

心灵的散步 篇5

一、锻炼情感

有人会问:“情感是天生就有的, 还需要锻炼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只有经常被触动的心灵才会有鲜活丰富的情感, 也才能更敏锐的感受情感。语文课本中那一篇篇或优美, 或睿智, 或风趣, 或庄严的课文就是叩响学生情感之门的敲门砖。在教《丑小鸭》一课时, 我以丑小鸭的遭遇为切入点, 拨响学生心灵之弦:“如果这时你碰到丑小鸭, 你会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满怀同情, 有的说:“我会对丑小鸭说, ‘你别伤心了, 我不嫌你丑, 我和你做朋友。’”有的说:“丑小鸭一定很饿, 我给它拿很多好吃的, 把我的玩具给它玩, 以后我们一起快乐的生活。”有的:“我要收养它, 再也不让别人欺负它, 还要带很多朋友来跟它玩。我的爸爸妈妈一定也会疼它的。”还有的说:“丑小鸭一定想它妈妈了, 我先给它吃饱, 然后送它回家, 劝说丑小鸭的哥哥姐姐还有公鸡不要再欺负它, 他们以后会友爱的过日子, 我也会常常去看丑小鸭的。”这一句句充满童真的话语多令人感动啊!又如在教《丰碑》一课时我抓住军需处长的神态描写发问:为什么军需处长在临终时, 脸上还那么镇定、安详, 他在想什么呢?经过思考、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他想战士们都穿上了棉衣, 他也觉得心里很温暖, 所以神态镇定, 安详。”有的说:“他想, 战士们都能穿上棉衣, 自己挨冻也值得。”学生们发言积极性很高。在充分发言, 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一个学生作出了这样的回答:“他在想如何给战士们吃饱穿暖, 好战胜恶劣环境, 想得入了神, 不知不觉被冻死了, 所以脸上一直保持着镇定, 安详的神态。”一言说罢, 许多学生连连点头, 崇敬、感动之色形之于外。学生的真挚、强烈的情感在课堂里激荡, 形成师生的感情互动。“感人心者, 莫乎于情。”今天教师抓住时机给学生一个情感的锻炼机会, 明天也许会多几个心灵丰富, 热情洋溢的青年。

二、生活体验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要想把语文学好, 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有大量的真实的生活实践。为什么要强调“真实”呢?因为以往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更加习惯于向学生“灌输”生活, 以为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学生就可以代替学生的“经历”生活, 孰不知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触动心灵。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 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 只有进入生活, 学生才能逐步学会关注身边的人、事、物, 学会倾听和交流。由于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 很少有亲自动手去做些事情的机会, 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 比如: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 自己去市场买菜, 做一盘菜给家人品尝等等。我经常安排一些体验日记作业给学生。所谓体验日记, 就是要求学生先体验生活, 再把过程和感受写下来。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在父亲节前后为爸爸做一件事。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晚上爸爸下班回到家, 很累的样子, 我连忙倒了一杯水端过去。爸爸对我说:“谢谢!”我很意外, 这是爸爸第一次对我说这两个字, 我也很惭愧, 爸爸为我做的事太多了, 我怎么从来没说一声“谢谢”呢?

学生在真实的经历中品尝着生活五味, 渐渐地学会思索、友爱、奉献……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三、自由独立

有自由才有独立。现在许多小学生被家长、教师好心的“包办代替”塑造得毫无主见, 缺乏独立意识, 依赖性极强。面对这样的结果, 大人们又徒叹无可奈何。怎样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关键在于“放权”。首先就是选择权。反思以往教学中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都是教师计划好了的,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无可选择, 要使学生学会分辨事物, 学会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就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我在教《黄山奇石》一文时, 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部分自学交流, 又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方式, 或者朗诵或者画画或者做手工等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 望着各种各样的带着学生个性色彩的作业或者说是作品, 我极受鼓舞。有一次我上想象作文课时, 让学生自己拟题,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结果出现了几十个新奇的作文题:《兔子吃老虎》、《动物公司》、《将来的疾病》、《小狗没毛了》、《雪人活了》等等, 这些富于幻想的作文题真让人惊叹!我也尝到了还学生自由的甜头。

四、个性创造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氛围。情绪心理学认为, 宽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心情愉快, 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 萌发创造力。我们有亲身体会, 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 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 则思路闭塞, 操作迟缓。学生若生活在“强制”氛围中, 处处谨小慎微, 事事看脸色行事, 不敢越雷池半步, 则根本无创造可言。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 所谓安全就是对儿童的独特想法不轻易批评和挑剔, 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 克服惧怕、厌倦、紧张等情绪, 获得创造的安全感。因为每个人的想象和创造过程是不同的, 学生的内心情感也是有差异的, 教师绝不能简单、粗暴的要求学生统一思想, 统一标准。创作都是个性化的, 是独一无二的, 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考, 不要轻易扼杀学生的个性思维。我在教《狼与小羊》时, 有个学生突然提问:“狼不找借口也能吃掉小羊, 它为什么要找借口呢?”一愣之下,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经过思考, 富有创新精神的问题, 于是我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说:“狼要做坏事, 又不想让别人说他, 就找借口。”有的说:“狼是想把小羊吓呆, 好去吃他。”这时有一名学生说:“狼不是想吓住小羊, 是故意说话拖住小羊, 好慢慢接近小羊, 然后把它吃了。小羊太傻了, 它应该一见到狼就逃走。”在语文教学中, 有很多问题因思维角度、深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而这种思维的差异性正是学生个体发展的良好表现,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契机。

《散步》教案(自用) 篇6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2、难点:体会浓浓亲情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要点:

1、弄清楚字词的正确读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初步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五、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更见人间真情。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位同学可以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吃饭、看电视、聊天)一家人如果和睦美满,哪怕只是一起散步这样的平常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体会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的爱与亲情。

二、检查预习

1、莫怀戚人物介绍

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车手和小提琴演奏员。经历复杂、意志坚强、随和、豁达、原则性强。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散文《家园落日》也曾选在中学语文课文之中。短篇小说《孪生中提琴》入选“2010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短篇小说。

2、字音

分歧(qí)霎时(shà)嫩芽(nân)熬过(áo)水波粼粼(lín)

三、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播放音频,要求学生轻声跟读课文]

1、快速抢答: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地点——田野上

季节——春天

发生了什么——分歧 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春天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时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的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分歧是如何解决的?(由我决定走大路)我为什么会决定走大路? [孝]

3、同学们通过预习都读懂了一个“孝”字,让我们带着这种领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思考这个他们为什么要去散步,产生分歧后我给了出决定可谁又反悔了?为什么? A.天气很好——找出描写天气和风景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好。

作者题目是散步,但却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风景是不是累赘?可不可以把这些景物描写删掉呢?

(不能,烘托气氛)

这里有一些句子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对称句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 齐读对称句子。

仅仅是天气好而已吗?

(母亲身体不好)——“熬”

B.本来产生的分歧已经由我解决了,可是谁又反悔了?(母亲)

为什么母亲反悔了?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不想让儿子为难,不想让孙儿失望)

四、课堂小结

在你们家中有没有这样关心爱护你家长呢?能不能说出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描写一个关于你的长辈关心爱护你的细节,不少于三百字,写在作文本上,自能预习《秋天的怀念》和《世说新语》两则。周末准备好读书笔记本。

二课时

一、导入

我利用一点时间尽快翻阅了一下我们班的作文本,很多细节不仅感动了你们这些孩子,而且连我这个成年人都被打动了,脑海里也浮现出儿时的一幕幕。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一个家庭的和睦美满,仅仅是长辈对晚辈关爱就够了吗?

二、自能探究解疑

1、有同学在预习时提问,好奇怪啊,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这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啊,为什么文章中要提到“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呢?

对于母亲——母子关系;对于儿子——父子关系;对于妻子——夫妻关系。

大家注意:文章虽然属于叙事散文,但是刚刚我们也挑出了好几处景物描写,小路确实美丽又有趣,而且儿子是家长的掌中宝,为什么不索性同意儿子的方案直接走小路去呢?(„„)

哦,有同学提到之前我们已经说到过作者很孝顺。那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作者在儿子提出要走小路的时候就同意了走了小路,那结果会如何?(„„)

在我们眼中,莫怀戚是一个作家,可是在他母亲眼中,他是(儿子),在他儿子眼中,他是(父亲),在他妻子眼中,他是(丈夫)。那么作为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直接选择儿子要求的小路,对于家里的其他三个成员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母亲:心里总会不太畅快 儿子:久而久之,会变得骄纵 妻子:也不会孝顺母亲

2、现在这有一束花朵,你们想把他送给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请以“我想把花献给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的句式来说一说(作者:孝顺 妻子:贤惠 儿子:懂事 奶奶:慈祥)

为什么这四者会如此和谐呢?为什么儿子不哭闹,母亲不抱怨,妻子也很顺从丈夫的意愿呢?

(因为“爱”)

3、现在你们再来看作者的这个角色,责任是否重大? 那这个重大的责任对作者的意义有多大呢?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让课代表收集大家不会的问题时,很多同学提出不懂,为什么是“整个世界”,我想先请读懂了一些的同学讲一讲。

(字面上看,是形容走得小心,唯恐哪一步有所闪失。

深层次含义,家庭是我的整个世界、前进的动力,更突显亲人的重要)

还有的同学提出“老师,这文章我读来总觉得不太顺口,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写成‘分歧’,我的责任又要写‘重大’,自己的话要说成是‘决定’,背上背的也是‘整个世界’。是不是有些太夸张?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作者身为一个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他是家庭联系的纽带,要照顾各个方面,可是有的时候事情往往就像这个散步一样,无法全部顾及到,如果只能顾及一头,就“决定先委屈儿子”,因为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而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而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子,总是谦让的。

孙儿,见爸爸孝敬奶奶,自己也听话,不哭不闹。一家和睦,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作者的形象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何尝不是这样?)

三、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同学们能不能谈一谈在你们的身边、家庭中,你们的父母、亲人、朋友,甚至是你们自己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小故事呢?能不能说出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请你再次诵读全文,让我们一起用声音徜徉在这初春荡漾着生命之美的田野上。

五、课堂小结

上一篇:老板性格好下一篇:做精彩的自己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