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

2024-05-15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通用8篇)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 篇1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摘 要】文学与美学从来是不分家的,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运用美学的观点来分析,尤其是对于诗歌、散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赏析更是必不可少。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语文基础已经较好,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学习语文已经不再满足于字面的分析,而是要从美学的角度去品鉴一篇散文。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分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新突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阅读 审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38

很多学生在阅读一篇散文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感觉整个人已经融入进了散文当中。但很多学生无法形容这种阅读中出现的令人陶醉的状态,只能用“优美”来形容这篇散文。事实上,这样的形容并不算错,很多作家独具匠心,写出了很多十分优秀的散文,对于这样的散文,也只能用“美文”来形容。其实这就是散文阅读的审美,即是在教学过程中从美学的角度对这类散文进行分析,将散文分析得更加透彻,学生也能更好的把握相关散文。阅读散文和阅读杂文、小说有很大的区别,支撑一篇散文的全靠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而小说却有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大量的故事。因此阅读散文也就成了学生的学习难点,甚至很多老师自身水平不够,对于一篇散文也难以完全把握,讲解水平也就值得质疑。一篇好的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几乎可以用“乌托邦”来形容,即其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把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所以同样一篇散文,每个学生的理解都不同。

一、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审美困境

(一)散文阅读的审美过程中老师的限制过多

在散文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相关问题,很多老师会提供标准答案,从而根据标准的答案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但实际上,文科类的大多数题目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只能作为参考。散文阅读的审美过程更是如此,审美即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那么对于一篇散文而言,每个学生的理解不同,他们进行审美的角度也就不同,那么得出的审美结果自然不同。但当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忽略学生的观点,而是将老师自己的审美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总是告诉学生,对一篇散文的审美分析就应该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并且得出的观点只能是无限接近老师提出的观点。更有部分老师并不会自己去进行散文的分析,而是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来设立审美标准,这样的教学就更加乏味。

(二)阅读中对审美要素的把握不足

何为审美,简单讲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的巧妙之处。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注重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意图的分析。然而事实上,作者在创作时很可能只是一时有感而发,并没有很复杂的写作意图,那么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就显得多余。因此在对一篇散文进行审美时,最主要的不是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而是通过散文当中的一些细节来进行分析。名篇之所以成为名篇,就是因为文中对细节的把握恰到好处,很多散文当中,对细节的处理很可能是经过作者的仔细斟酌的。比如“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佳话,虽然只是修改了一个字,作者却经历了许多次的修改,最终成为经典。散文亦是如此,文中的很多细节之处是经过作者反复修改得来的,如果能够对这些细节进行推敲、分析,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帮助才是最大。

(三)审美过程中缺乏个性

散文阅读没有固定的模式,对于散文的审美分析也不应该存在套路和标准。对一篇散文、诗歌的解读,会与读者的阅历、文化背景、内涵有很大的关联。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学生在解读文章时的感受和体??是不同的,老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想法。但实际上,当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忽略了尊重学生的不同的观点,对于学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甚至会批评。这就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上学生也不敢再有更多的思考。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突破

(一)老师以引导为主,不给散文审美设定标准

同样一处风景,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同样一个微笑的表情,很多人认为是微笑,有的人却认为是嘲讽。这就是人的心性决定了对事物的态度。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对于任何一篇散文的解读,每个学生和每个老师的看法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老师的阅历、知识都较深,老师在进行散文审美分析时想到的内容就相应的较多,也更加深入。而学生缺乏生活阅历,无法真正体会散文当中的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这些事对于学生而言,仅仅只能通过想象来进行审美。但无论如何,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每一种观点都值得老师认真对待。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以引导为主,不给散文阅读的审美设定标准。

(二)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细节进行审美

对于一篇散文的把握,最重要的不是散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更多的应该是对散文中的细节的把握。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中的散文,史铁生的文章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可能不容易掌握。但如果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把握,同样也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比如文章中有一句话为“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句话在文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具体是出了什么样的“难题”呢,文章并没有进行介绍,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分析,直到后文的一个细节,这个“难题”才跃然纸上,其细节是作者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这园子这么大”,于是想到自己的母亲在园子里小心翼翼找自己的艰难。到了这里,文章的母爱、对母亲的怀念都得到了体现。

(三)尊重每位学生的审美观,强调个性化审美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的观点可能在老师眼中是比较幼稚的,很多老师因此不屑一顾甚至批评。老师要尊重每位同学的观点,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审美观点,老师也要予以肯定与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想法,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在对散文的个性化的揣摩之中得以提升。

三、总结

散文存在的价值最为重要的就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享受之余,读者还能够从散文的美中看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态度、观点。可以说文学的各体裁中,散文是较为难掌握,最为灵活的一类。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已经较高,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他们的语文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可能超过了老师的水平,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的对散文字面意思的分析上,而是要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散文审美观,发现散文中的美,在散文的美中学习知识,释放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 篇2

一、心随文动, 感受散文的抒情美

散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它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写作散文往往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将自身的情感蕴藏于景物之中, 使情感与意象能够巧妙地结合。另外, 散文的抒情特点使文章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文章与“我”融为一体, 赋予文章以“灵性”。散文抒情美的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用心感受每一个文字的灵动, 透过字词来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做到心随文动。因此, 教师要怀着一颗寻美之心, 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观察来引导学生解读散文。

1.吟咏品味

散文用语生动活泼, 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行文如涓涓流水, 娓娓而谈, 颇有细泉叮咚而出之势。吟咏散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经常阅读散文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感受散文的抒情美离不开对文本的吟咏品味。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 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 随后评出最贴近文本意境的朗读, 并给予奖励, 然后可让学生谈谈朗读之后的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以清新的意境呈现出了清丽隽永的风格,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会发现作者在朴实的语言背后对济南山水的迷恋和喜爱, 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懂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一句, 质朴的文字掩盖不住作者对济南的喜爱, 学生要用亲切的语气来朗读, 以表现作者的深情。

2.梳理文章脉络

作者的情感常常隐于文章的脉络之中。通过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不仅可以掌握文章的行文特点, 还可从字词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因此, 教师在散文阅读过程中要重视梳理文章的脉络, 从而帮助学生捕捉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的抒情美。

如《济南的冬天》一文, 作者的言语中包含着对济南的赞美。从首段直指济南是个宝地到第二段勾勒的江南冬景图, 都不难看出作者对济南的深情。在第三段中, 作者更是以轻松的语言描绘了小雪过后济南小山的秀气模样, 紧接着又以白描手法“绘制”了一张“小水墨画”。第五段则展示了济南冬天的风情万种。文章仅一千多字, 却处处可见作者对济南的喜爱。教师可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概括段落大意, 并谈谈每段都是如何赞美的, 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楚文章的脉络。

心随文动要求学生跟随着文字展开情感的深入, 全心全意地感受文字跃动下的情感, 在吟咏中将语调转化为情感因子, 在梳理文章中将文字转化为情感, 从而充分地感受散文的抒情美, 提高审美能力。

二、剖析感悟, 把握散文的内在美

散文思想精辟且富有诗意, 当深刻的思想与情意盎然的文字擦出火花时, 散文不仅具有了华丽的外表, 而且散发着内在美。另外, 散文在用词方面极其讲究, 读者常常能透过表层的文字挖掘出深层的含义, 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深度剖析文本, 一方面要营造氛围,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享受散文的美妙,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进而深刻领悟散文的哲理美, 把握言外之意。

1.调动感官, 身临其境

散文将意象与情感融为一体, 意象常常简约而不淡薄, 就像中国山水画般大致地勾勒形象, 恰到好处的留白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 在阅读中,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 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以更好地感悟散文的内在魅力。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 跟随作者“看花”、“忆花”、“思花”的脚步发挥想象力, 感受紫藤花从生机勃勃到历经苦难再到重焕生机的过程。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感官参与来表现紫藤萝花的生命力, 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的视觉描写,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的触觉、听觉描写, 以及“这里除了光彩, 还有淡淡的芳香,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的嗅觉描写。教师须鼓励学生调动感官, 跟随作者感受紫藤花的美, 从而展开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2.剖析表现手法, 感悟运用

散文的独具匠心不仅表现在谋篇布局上, 而且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因此,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 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与点拨, 提高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以《背影》一课为例, 全文用白描的手法记叙抒情, 明丽典雅、古朴质实的语言巧妙地传达出了“父与子”之间的无限深情, 特别是“父亲”买橘过铁道的场景,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勾画了“父亲”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着重分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我赶紧去搀扶他”这一小段, 要求学生揣摩白描手法的作用。当然, 教师也可要求学生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个片段, 以深化对白描的理解。

散文具有凝练性的特点, 相较于议论文而言, 往往将情思深藏于景物之中, 将生命体验寓于事物之中, 将深层的哲理启示蕴含于浅显的文字之中, 具有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等特点。在鉴赏语言、剖析字词、体悟表现手法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深化对美的感悟,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循文入情, 解读散文的自由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也是散文自由美的集中体现。从取材上来看, 散文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从结构布局上来看, 灵活自由的幅散结构突破了僵化刻板的规范和格式的限制;从表现手法来看, 散文可运用多种修辞表达情感, 形式灵活。因此, 学生对散文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在教学中, 一方面应注重探寻散文的结构、题材, 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创造和对文本解读的差异, 鼓励多元化、创造性的文本解读。

1.循文入情, 体味情趣多样性

散文往往蕴含着多种情趣,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以及发现童真的情趣, 《旅鼠之谜》一课体现了发现自然奥秘以及体会自然的情趣, 《端午的鸭蛋》一课则可挖掘风俗民情、体会乡俗的情趣。实践证明, 丰富多样的情感渗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探究质疑, 发散思维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 因此,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和独到的文本理解。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享阅读成果, 鼓励持有不同意见或想法的学生互相质疑, 在质疑与讨论中取得进步。

四、结束语

浅议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 篇3

如何提高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质量呢?本文主要将散文的审美规律与学生的主体实践规律结合起来提出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策略。

一、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定义

所谓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指:在中学语文散文体裁的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把握审美实践的特点,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顺利进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与积淀,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和伦理心理结构的相应发展。力求在一种和谐自由的气氛下进行文本、老师、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审美偷悦的情感体验中丰富完善人格心理结构,并形成自觉建构的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目前,眼下的考试内容,关注的更多的是理想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既有教师对价值的引导又有学生的自主建构。

散文阅读教学不仅要着眼于阅读方法训练,阅读知识讲解,还应当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注重人格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会自觉进行审美判断,吸收文化,创造性阅读,这才是散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实现阅读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建构,只有健全的心理积淀,才可能在阅读中顺利进行同化、顺应的作用。只有有了丰富的阅读心理积淀,学生才能对文章迅速作出反应,也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能够以个体的生命与文本进行交流,获得精神情感上的丰富,得到审美娱悦的情感体验,他的阅读能力才可能真正地提高,并且能够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而审美心理是人的伦理心理与智力心理的桥梁,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能力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人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也即在审美实践中进行教学活动。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提出也正是针对目前教学误区,力求探索一条能够纠正误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途径。

二、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1.体现大纲的要求,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

2000年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强调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强调了人格健全发展:“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教材修订指导思想都明确指出了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正是通过指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审美性阅读实践,从而将人导向自由,推动学生人格心理结构健全发展。其开放性、和谐性,情感性与大纲要求和教材编写目的相适应。

另外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大,课文所选的古今中外的散文,整个中学阶段占有极大的比例,因此其阅读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普遍性。

2.充分发挥延伸性,促进学生学习。

与诗歌戏剧,小说一样,散文是生活的艺术真实再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从取材到人生体验,以及生活画面,艺术上与诗歌,小说等文体都有相互补充,交叉的特点,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对于其它文体的阅读教学有借鉴意义。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建构的审美情感,审美知觉,审美意志,这些审美心理结构层次对其它文体教学同样有理解建构的作用,同样能够促进整个阅读教学的效果。

另外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相对长篇小说和诗歌,散文的可读性强,易懂易读,费时少。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对中学生课外广泛的阅读有延伸作用。

3.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学习。

中学阶段,学生(12-18岁)正是处于心理剧变的时期,其心理特征表现在: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到新阶段,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着的发展,在学习和讨论中,有探求真理的需要,但有时看问题片面性和主观性;其情感更加丰富、深刻,开始能够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有较深刻的审美判断的能力,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大大增强,追求美,爱美成为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能够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还能通过自我(内省)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注重文本的主体特征,发掘作家主体的自我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这些细腻的人生体验,深刻的哲理思考,气势开阔的论辩之风,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半成熟期的需要相吻合。他们有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去面对这些美,同时也正渴求、需要这些美去补充丰富他们的心灵,散文的美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抵抗外界的不良影响,对其人生有指导作用;另外散文的主体化叙述特征如同谈心,如同面对面地交谈,这种文体的自由宽松使学生减少了阅读障碍,更易进入其中,散文无疑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最易唤起学生兴趣。

中学生对散文有较高的兴趣,但是其兴趣往往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阶段,尚缺乏一种深层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和爱好。事实上,他们有深层理解的身心基础。

因此,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其兴趣,发展其兴趣,通过散文的阅读学法指导,培养其自觉阅读的习惯和自觉审美的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三、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策略依据

散文的审美特征和阅读主体的接受心理的独特规律决定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必然性,决定了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必须将散文的审美规律与学生的主体实践规律结合起来.因此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必须以此二者为依据进行教学策略选择。

文本的亲身体验,独特感受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只有实现了解读的自由,才是教学中真正地抓住了散文自由之美的审美特征。

在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从语言和格调风格上把握这一种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体味行文中的语言的诙谐,幽默,哲思议论的风趣,以及诗意的氛围和情韵.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情趣的多样性,丰富性。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的百草园一段充满童真情趣。首先,观察是从儿童的心理进行观察的,石栏光滑,因儿童好奇心摸过,黄蜂“肥胖”,油岭“低唱”,蟋蟀“弹琴”是儿童拟人心理,至于搜盆子的酸甜是小孩爱尝野果的亲身体验。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甚,色味俱全,充满乐趣的百草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另外写何首乌则想到成仙,写赤练蛇,则想到长妈妈的故事,写捕鸟则提到捕鸟能手、闰土的父亲,这些联想使文章开合自如,增添了情趣。尽管趣味无争辩,但培养学生的良好趣味对其阅读鉴赏是有好处的。课文中的选文品味是不错的,都是些优秀散文,像《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很少,话不多,只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令人潜然,自有一番动人心扉的情致。

“借得西湖一池水,画出南国三重春”,总之,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以审美性心理建构为基本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的情趣美,在自由轻松中获得美的享受以及丰富的知识。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 篇4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需要作新的思考和探索。依据美学原则、运用美育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努力,值得关注。

(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引导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全部教学行为必须按规律办事。“善”体现在教学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美”体现在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以审美立美为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离开真、善就不会有美。但真、善又不等于美。只有真、善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真、达成善,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让思想政治课具有审美性,也是时代的要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社会愈进步,文明愈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越强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与日俱增,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应地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满足和享受。这已成为我国人民普遍的社会心理,因此美早已从狭窄的艺术领域迅速地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渗透。在此背景下,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为敏感、强烈和执著,他们不仅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欣赏美的艺术和体育比赛,而且以审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价值,自觉地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青少年学生十分强烈地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他们渴望欣赏到教育美,在审美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种趋势。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美的追求和利用很不自觉,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简单灌输,教学手段陈旧单调,学生的情绪体验很不愉快,致使他们逐渐滋生厌学、弃学的念头。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一种有效办法,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

恩格斯曾经对无产阶级戏剧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要求:“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43页)无疑,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也应该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第一,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它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示,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的感性形象。第二,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美的事物总能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这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如此,从具体事物来看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第四,愉悦性。美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2.精心筛选美的材料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人类勤劳勇敢、顽强不屈地发展生产,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先进阶级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浴血奋战,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和自由解放而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既艰难曲折,又多姿多彩,具有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这种推动社会进步,追求社会美好理想的崇高美,是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3.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导入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不仅引起兴趣,而且留下悬念;课堂结束语不仅概括性强,而且有知识情感上的升华,能掀起教学活动的高潮,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和激励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开合有度,使学生领悟到教学的节奏美和结构美。富有独创性的板书、精美的教具(图片、录音、录像)、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式提问和质疑、少而精的论述和剖析、动静相宜的体态、轻重起伏速度相宜的语调等等,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给他们带来美的愉悦。概念的讲解,原理的论证,理论的运用,都刻意求新,不仅选用新材料、新观点、新信息,而且在方法上有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和新的设计,也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体验到美的存在。所有这些,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质和审美潜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教学能否具有审美性,关键在教师。一方面,教师要把以美育德提高到教学原则的高度来认识,自觉地依照美的规律去指导教学活动,创造教学艺术,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教学规律完成的有特定目的的活动,而且是立美、审美的过程。没有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孜孜求美的精神,教学的审美性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眼中,既是教育者,又是被审美和评价的客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野和评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按部就班完成教学操作任务的教书匠,而应以为人师表、具有人格魅力的审美形象深印在学生心中。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分析判断、组织协调、自我调节等能力;具有行为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非权力因素教育和影响学生。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 篇5

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梁允莲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街道明珠路小学)

摘 要: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求内容,现已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但能否有效开展却仍亟须解决。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为了迎合审美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竭尽全力地寻找积极有效的教学战略,为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通过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加以分析,浅析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有效性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脍炙人口的典故“孟母三迁”则鲜明地论证了此观点,因此,现代社会的学校、家长、老师必须明确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力求为孩子的发展做好第一手的准备。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关键性基础课程,以其独具文化色彩的语言讲解形式,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性格和文化底蕴的形成,另一方面对提高学生思考问题、感悟世界均有着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判断。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较大问题,学生不但无法感受到语文之趣,而且开展审美教育的路途更是问题重重。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

1.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各种美

综观目前广泛应用于教学的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所选定的300多篇阅读篇目,主要是根据小学生心理成长历程、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的综合所编,符合教育的规律,也紧跟时代脚步,为学生充分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美。《桂林山水》《黄山奇石》和《富饶的西沙群岛》凸显了自然之美;《一次成功的实验》《捞铁牛》和《长城》展现了智慧之美;《桂花雨》《地震中的父与子》和《少年闰土》彰显了情感之美;《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一面五星红旗》张扬了节操之美。

2.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不连续、断层的,大多数教师仍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立于督导者的地位、面朝应试教育方向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机、兴趣以及个性的发展,同时根本不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而且令人十分头疼的一点,即为某些教师片面认为审美教育完全偏离教育目的,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毫无作用,因而在此思想的诱导之下,更加忽略了审美教育的施行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审美教育的方法

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是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同步而行的,将良好的审美体验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之中,便于学生与阅读素材能够有效交流,从而在阅读的历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激起审美欲望,乐中求美

优美的阅读素材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美感,给人以心灵上的触动与情感上的陶冶,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素材自身的优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这种天然的美感发挥到极致,从而激起学生心中最原始的阅读欲望。首先,教师需要提前阅读教学篇目,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风格;()其次,教师在把握文章整体风格的基础上,需要将文章所体现的美进行总结规整,巧妙用语言指出其中渗透的虚幻美;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快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文本素材的别样美,于乐中求美。

2.感受阅读情境,思中求美

一般来说,每一篇文章均会营造出不同的情境,或虚或实,却已足够表达作者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模糊不清、虚无缥缈,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合理想象去寻求文章之美。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而且思想天马行空、想象力极为丰富,教师正好可以抓住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开发学生每一处天马行空的思想热点,鼓动他们利用现有的情感经历和知识水平去探求文章作者的感情,在文本载体中与作者形成异时空交流,于思中求美。

3.体会真情实感,阅中求美

“情”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缺失“情”的文章便如人没了执念一般,浑噩而不知所终,可见“情”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上文已提及到小学语文的阅读篇目选材特点,不同类型篇目自然展现出不同类型之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凸显“情”,用“情”教学。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采用阅读、朗读、通读以及诵读等多种阅读形式,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器官去体会文章中的真情实感,继而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与作者相通的感觉,于阅中求美。

4.鼓励开口表达,说中求美

为什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呢?无非就是一个目的,即创造美。既然学生已经通过阅读、感悟以及欣赏的过程领略到了文章的美,肯定对于文章之美有了一定的自我感受,而这种自我感受必然埋藏在心底,这时就需要教师热切地鼓励学生善于表达美的感受,将个人快乐传递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于说中求美。比如,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谈谈自己心中的西沙群岛模样,在开口表达的过程中展现美、求得美。

总之,在如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不但对于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而且代表了一代社会人才的审美水平。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课本阅读素材为文本载体,选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多管齐下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语文课程的文化美,进而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郎文静。小学语文教材与审美人格涵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09)。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目标 篇6

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的目标: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中学生的阅读中,要达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章的题材分很多,不同文章的阅读目标也就会相应不同,就三维目标而言,也可以细化。

1. 知识与技能

对于阅读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在这一层面要求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小说《祝福》要求了解小说写作的背景,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以及语言特点。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要求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戏剧《雷雨》要求了解戏剧基本常识,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话剧。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要求掌握新闻的特点。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要求掌握重点字音、字形、词义,了解动物游戏的有关知识,并能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更多自然之谜。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要求整体把握全文,能说出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要求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要求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要求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古文《荆轲刺秦王》要求准确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能准确翻译有关文句和片段,疏通文章脉络,了解学习重点。

2.过程与方法

是指应十分的重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总结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要求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小说《祝福》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要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戏剧《雷雨》要求学生自排自演,在表演中激发兴趣,体会戏剧艺术的魅力,并能通过冲突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形象。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引导理清文章结构,培养筛选信息,概括叙述的能力;

学习文中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鉴赏文章语言。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通过字句的分析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引导学生在人物言行中分析主人公的矛盾性格,提升学生对人性的认知;学习文中的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古文《荆轲刺秦王》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汉语汉字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有机的渗透人文教育和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小说《祝福》让学生明白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把握词的感情脉络,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戏剧《雷雨》体会戏剧冲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假丑恶和真善美,认识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人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

新闻报道《飞向太空的航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要培养热爱动物的感情,培养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领悟丰富的人文内涵

演讲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外国文学《老人与海》了解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和永远摧不垮的精神。

古代诗歌《李商隐诗两首》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先秦文学《寡人之于国也》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古文《荆轲刺秦王》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浅谈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7

下面我就散文课堂审美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以期抛砖引玉。

一、读文绘画, 再现文中的绘画美

2010年在广西师大国培, 罗瑞雪专家在给我们讲授课堂的有效性时, 极力赞赏她曾听过的一节课:授课老师导入新课后, 剩下的时间让同学们将文字描述转为一幅生动的画。她说:“学生要将文转画, 必须仔细阅读文章, 根据文章描写构筑画面形象。从教育原理来说, 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感官越多, 教学效果就越好, 让学生读文作画, 调动学生的眼、脑、手, 比单纯读文效果好。”

无独有偶, 在教学中我也喜欢让学生读文作画。所以备课时, 我都会试图作画, 可行的话, 预习前或授课后让学生读文作画, 把密集的文字化为生动的画面, 体会文章的绘画美。让学生读文作画, 不仅会促使他们熟悉课文内容, 也更能使他们懂得什么叫细致描写、生动描写。因为正是这样的描写才会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闻其声, 如见其物, 如见其人。

如教学《春》一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画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回家, 把“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 用简笔画画出来。

学生课前作的画, 我会请各组推出最好的几幅在课堂上展示, 让学生解说为什么这样画, 也请其他同学评画, 全班同学在评画赏画中不知不觉地把握了课文内容。

有时, 在课堂中, 我也常在黑板上画简笔画, 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

如教学《背影》一课时, 赏析“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一段, 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 并让学生判断老师画的正确与否, 学生根据文章描写, 提出改进意见, 在共同修改画的过程中, 学生深刻理解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 体会到了父爱之深, 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传神, 可谓一箭几雕。

二、多形式朗读, 体会文章音韵美和情感美

散文如画, 散文也如歌。它虽没有歌的旋律, 却有歌的高低起伏———音调的起伏。许多散文, 特别是文言散文, 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朱元诗书》《三峡》等散文语言骈散相间、句式整饬、节奏感强, 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于朗读训练, 也特别需要通过朗读中的语音、语调、语速、停顿等语言表现手段的实现来感受作品如诗般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散文如歌, 一篇篇散文是一首首深情款款的情歌, 或抒亲情, 或抒友情, 或抒爱情, 或抒物情。那字里行间浓浓的情谊该如何让学生去体会, 该如何让学生去明白, 最好的办法就是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来品味意境, 理解作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来体悟情感, 涵养性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来积累佳句, 丰富语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 散文教学, 不仅要重视读, 而且要变换方式朗读, 以读助思, 以读促悟, 使学生在读中享受散文的韵律美与浓情美。

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朗读形式有以下几种:

1.示读与单读结合。示读就是教师示范朗读, 也可播放音频朗读,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 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 给难读的语句标出节奏, 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再指明个别学生朗读, 读后请学生点评, 教师点评。如此反复几次, 可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2.赛读。在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朗读指导后,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达到一定的程度, 朗读的技巧有了一定的把握, 朗读的热情高涨起来, 跃跃欲试。此时, 可开展多形式的赛读。个人与个人的赛读, 组与组的赛读, 男同学与女同学的赛读, 赛后点评, 效果也不错。

3.自行配乐朗读。朗读文章时配之与文章情感内涵相近的乐曲, 便能创设出一种与之和谐的情感意境, 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愉悦学生的心情,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配乐朗读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朗读形式。而让学生自行选乐曲进行朗读, 还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因为, 不同的散文其情感基调是不一样的, 或悲伤, 或欢快, 或热烈, 或高昂, 或低沉。而配读的乐曲需与之相协调, 该选什么曲来配读, 学生会不断地读课文, 把握文章情感, 其选配读曲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学习与感受的过程, 是让学生自觉对散文分析理解的有效过程。所以, 我又常让学生自行配乐朗读。

4.诵读。诵读即背诵, 散文语言优美, 很多语段是要求背诵的。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 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 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增强语感, 积累名言佳句, 体验艺术魅力, 培养高雅气质。

5. 齐读。齐读相对于其他的朗读方式, 有效性稍差些, 它会让一些学生滥竽充数。因此, 适合安排在以上几种方式之后, 读时应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见”, 一篇课文, 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其情其理学生基本明矣。

三、激发联想与想象, 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由于联想与想象在审美感受中起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的作用, 使人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更加丰富, 因此, 引导联想与想象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1.抓住文中描绘景物生动的词句, 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 感受意境美。

如教学语文版《海燕》一文中描写小燕子海上活动背景的一段话。首先教师深情朗读或让学生听音频朗读。请同学们听时闭上眼睛想象, 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同时进行语言渲染激发。“一望无际的蓝色海面, 金光闪耀, 微波粼粼;青色的船, 轻驶其上;黑色的燕子, 斜掠于海面, 感觉怎样?”如画如诗吧。低头是画, 那抬头呢?抬头是绝美的蓝天。作者把“皎洁无比的蔚蓝色点缀几片薄纱似的轻云”比作“一个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的女郎”。女郎到底有多漂亮, 大家尽情想。她如西施, 如贵妃;也如黛玉, 如影星;还如我们班上那最美的同学。反正你想象女郎有多美, 蓝天就有多美。从水面到天空, 犹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在这块水晶里, 有金色的阳光、绿色船栏的船、黑色的海燕、薄纱似的轻云。同学们, 这样的意境你们想象一下, 画面美吗?同学们回答, 美极了。

2.通过对文章的扩想培养想象能力, 感受文章意境美。

如语文版初一上写景散文《树林和草原》时, 引导学生:这篇课文在描写景物时多处用了省略号, 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任选一处省略号, 发挥想象, 把能想象到的、作者省略了的内容补充出来。同学们为了完成作业, 会细读文章, 想象作者描写的场景, 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 并在此基础上合乎逻辑地续写出相关景物。

四、依曲填词, 唱出景物特点, 体会文章景物美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 愉悦人的身心。很多人疲劳时都选择听歌来缓解疲劳, 放松身心。将歌曲引入课堂, 学习散文, 学生也会饶有兴致。

我将歌曲引入教学, 并非像好些老师用录音机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来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氛围, 而是用歌曲的旋律唱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唱出景物的主要特点。

如教授《春》这篇文章,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后, 告诉同学们:《春》不仅是优美的散文, 还可以是一首活泼的歌, 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春天在哪里》, 会唱的同学跟着老师唱起来。唱完后,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对春景的描绘, 改编《春天在哪里》的歌词, 把作者着力刻画的景物特点编成歌词, 按老师下面的提示填词。

春天实在美呀;春天实在美;春天降临大地, 处处欣欣然。小草生长旺盛, 花儿艳丽香, 春风芳香悦耳, 春雨细密亮, 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哩哩……嘀哩哩哩哩……春天里家家户户都忙碌, 春天里老老少少都精神。

同学们在相互探讨填词的过程, 就是把握景物特点, 感受景物美的过程, 最后将参考示例内容板书出来并带领同学们唱起来。这样语文课堂不只是有朗朗的读书声, 还可以有快乐的歌声。

五、品味玩赏, 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美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品味玩赏文中语言、写作技巧等是领略散文美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探讨研究来实现。

1.品赏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 如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尘的水晶;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 如清晨晶莹的露珠、恬静安谧的山林。散文教学, 品赏语言美是重点。需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 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鉴赏此文与彼文的异同。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比较是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维活动, 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审美鉴赏能力离不开对艺术形象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鉴赏实践。它可让学生细腻地感受散文的艺术美, 培养学生的求同与求异思维能力。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 引导学生同散文《春》作比较, 探讨两文有何相同和不同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后归纳要点。

两文相同点:1.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 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2.抓住特征写景, 情景交融;3.脉络清晰, 层次井然。

不同点:1.《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 《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2.《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 《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 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3.《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 《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4.《春》从多种感觉写景, 《济南的冬天》主要从视觉角度写景。

从两文比较中, 不仅让学生明晰两文写作方法的同与异, 加深对两篇课文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可使学生从中获得写作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鉴赏散文的结构美。

很多散文结构很有特点, 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之作。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欣赏文章的结构美。

如《与朱元思书》在结构上有突出的特点,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统领全篇, 二、三两段分写“异水”和“奇山”两方面, 围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 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按作者这样的行文思路, 口头说说自己亲身游历的地方, 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作品的结构美, 以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

总之, 散文很美。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构建自主课堂,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领学生走进散文中去感受美, 发现美, 认识美, 创造美。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体会语文的魅力, 从中学到知识, 发展能力。

摘要: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把握文中的审美意蕴。语文教师们在散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 可从五方面做起:读文绘画, 再现文中的绘画美;多形式朗读, 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和情感美;激发联想想象, 感受作品的意境美;依曲填词, 体会文中的景物美;品味玩赏, 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美。

关键词:散文审美教育,读文绘画意境美

参考文献

[1]陈玉秋、李福灼编著.初中语文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

[2]语文版九年级下.教师用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 篇8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散文学习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完全没有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此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思想禁锢起来,使其思维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审美教学则认为鉴赏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其本身受到作品的实际制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并且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个体所拥有审美体验,不可将教师自身的理解硬加到学生身上。所以只有真正的从审美角度出发,打破传统散文阅读教学的束缚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一、把握文章结构主旨,提升审美能力

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都会使用一段或者是几段文字来对主题进行阐述,但是就全篇文章的整体来看,散文还是要有大体轮廓,然后让学生对轮廓进行有效的把握。还需要注意的是散文划分层次不等同于以往的段落划分,而是在对其理解之后,对文章的把握,只有这种学习方式才能够让学生的散文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學习《春》这篇文章时,其主体思想十分明确,朱自清身处旧中国,但是其自身心灵却是非常透明的,充分体现了他对世间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文章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即盼春、绘春以及颂春。盼春是作者热切的盼望春天的来临;绘春是对自然景物的变化进行描写;颂春则体现了对春天的希望。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春天景色的画面,进而让学生可以在明确文章结构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所以在学习散文期间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结构,才能抓住文章核心,从而对文章进行有效理解,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二、在脑海中构建图文,情景再现意象是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因此想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对这一概念进行理解,就一定要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通过表象去挖掘更深层次上的道理以及感受。而学生意象的形成则能够提升对散文的理解水平,进而提升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因为文章篇幅不长,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也没有很多的阻碍。文章以蓬勃的春天为主线,从对春天的盼望到对春天的描绘再到对春天的歌颂,作者借助于对春天的赞美来抒发自身的情怀和感受,不仅有作者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还有其自身无限的感慨。通过阅读文章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作者那华丽的文字,还能对人生感悟以及道理进行深入体会。

三、通过对文章通读,感受文章语言风格

阅读散文时,文章自身的语言特征和风格是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而对绝大多数的散文作家来说,经过长时间的写作会逐渐形成自身的语言风格。例如,张晓风的文字细腻、柔美、华丽又带有一点积极性、并充满对人生的敬畏之情;沈从文的文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趋向浪漫主义;朱自清的文字则绵密、醇厚,这些作家都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语言风格。所以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细细地品味文章中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还能加深作者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这一文章时不难发现,文章语言清新朴实。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语言简单易懂,清新明丽,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简单来说,朱自清的文字将所有的情感存放在了文字后面,进而体现出一种超越人生境界的状态。

四、深入了解文章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为散文鉴赏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需要加强重视的阶段,其原因是因为小学阶段未接触到过多的散文,因此,学生不能清楚地了解文本的确切含义。小学生学习的文章较为片面,不具备解读文章整体的意识,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更需要建立解决文章整体以及前后段关系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与引领,进而探究文章中所蕴含的美,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所以,初中生在通过散文阅读理解以后,一定要充分了解作者所写文章的年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情感。初中学生即将面临中考,而散文也是中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散文内涵,从而抓住散文的“神”。

总而言之,通过对散文的通读,把握文章的结构,构建图文以及深入了解主旨等几个方面,可以逐渐培养初中生的散文审美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与初中课堂教学相符合的审美机制,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进而使散文审美教学效果得到真正的提高。

上一篇:论读书的心境1000字作文下一篇:小学生家庭作业完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