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典型句子赏析

2024-08-11

散文阅读典型句子赏析(共7篇)

散文阅读典型句子赏析 篇1

第一:从修辞的角度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第二: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 常见答题形式:

”一词(等词),写出了

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

”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

(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朱自清《春》)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

第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社会环境

常见答题形式:

1、运用

描写,描绘出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运用

描写,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的心情。

第四:从描写角度的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多种感官角度等

常见答题形式:从

的角度,写出了

的特点,抒发了

的感情。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此段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抓住了百草园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百草园充满了生机,且趣味盎然。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

从触觉和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的风描写得形象至极,写出了春风柔和、清新的特点,更具感染力,抒发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第五.从表现手法品味句子的角度

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借景抒情、夸张、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3、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这几句话运用侧面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口技表演时听众的反应,表现了口技艺术的魅力,烘托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口技艺术的赞美。

答题格式:表现手法+作用+内容+情感

第六.从表达方式品味句子的角度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本文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前者有责任关心后者。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

答题格式:表达方式(议论或抒情)+作用(点明了主旨,画龙点睛)+含义(即主旨)+情感

散文阅读典型句子赏析 篇2

“典型题”指教师讲课时用以阐明概念、命题、初步应用, 揭示其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开启学生思维、达成思维迁移的题目或材料。在教学环节中, 它能高效实现各环节的教学目的, 包括课堂导入环节中的“准备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课堂教学结束阶段的“总结性评价”。“基于典型题的‘初三散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就是根据毕业班学生的典型学情和杭州市中考散文阅读命题方向, 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典型题, 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实施课堂教学的预设和实践, 解决学生散文阅读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散文阅读技能的一种设计活动。其教学设计包括课前预设、课堂实践、课后反思, 具体流程如下:

一、分析典型学情

笔者执教两个毕业班, 初三刚接手时, 对班级学生进行了观察、访谈、检测、分析:80%的学生来自本地农民家庭, 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疏于管理;75%的学生为男生, 缺乏学习主动性, 学习基础薄弱;87%的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就散文阅读能力分析, 学生文本解读和解题能力普遍薄弱:50%左右的学生能大致读懂文章, 但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85%以上的学生未掌握散文阅读解题技巧。面对即将来临的选拔性测试任务, 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和考试技能, 就需要借助典型题, 精讲精练, 引导学生归纳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技法。

二、寻找典型题的依据

典型题的依据可以从《课程标准》《命题实施细则》和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寻找。通过分析上述纲要和考题, 笔者明确了“初三散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概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典型学情, 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依托典型题展开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从词语特点、句式结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重点语句的作用, 培养学生抓住文本筛选重要信息、体验作者情感、分析形象的阅读习惯, 训练、提高学生准确表述答案的能力。

三、筛选典型材料, 设计典型题目

典型题的筛选、确定是教学内容选择的核心。从近三年的中考题中归纳, 散文阅读典型题型包括筛选信息题、赏析作品形象题、语言题、理解并概括写法作用题等。

从初中教材和历年中考散文阅读中, 笔者归纳出散文阅读典型材料的标准。其一, 文章文质兼美, 主题积极,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品质具有引导意义。其二, 文学作品有两类题材: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 (如《父亲是一条鱼》) , 多刻画人物的优秀品质, 塑造人物形象;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借景物抒写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如《向一棵树鞠躬》) 。根据散文阅读典型材料标准, 借助教材、教辅、杂志、网络等渠道选择典型文本, 设计典型题目。

笔者设计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复习课, 采取以下三个步骤筛选典型材料、设计典型题目:

第一步, 选择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篇目《父亲是一条鱼》, 作为“准备性评价”的典型材料, 依托中考题, 展开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的复习教学活动。

第二步, 搜索、筛选适用于“形成性评价”的典型题目, 作为“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材料。叶莉的小说《小巷深处》, 写盲母含辛茹苦将养女抚养成人, 成长中养女一度嫌弃盲母, 最后在母爱的感召下悔悟的故事, 赞美了至深的亲情。故事情节曲折, 情感富有变化, 人物形象具有中国传统母亲的特性, 适合作为典型阅读材料, 与《父亲是一条鱼》进行对比阅读。于是, 围绕《课程标准》《命题实施细则》和《父亲是一条鱼》设计迁移性题目, 如下:

1.文章贯穿了“我”对家和盲母的情感变化。请根据文意, 用几个恰当的词语加以概括。 (4分)

2.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 富有表现力。试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4分)

(1) 夏天, 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 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 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 日复一日, 竟成古铜似的颜色。

(2) 朦胧的泪眼中, 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 路旁那长长的小巷, 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 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3.文章第七、九段中写同乡的老婆婆,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4.请结合文意, 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4分)

第1题为筛选信息题, 要求学生从文中准确筛选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相关语句, 再整合成答案;第2题是语言赏析题, 要求学生抓住赏析角度, 从内容和情感、主题上评析其表达效果;第3题是分析写法作用题, 从主题、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表达作用;第4题是人物形象赏析题, 从文中找到事例加以概括, 归纳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第三步, 笔者从《2011精通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中筛选、确定《盖房》一文作为备用典型题目, 视课堂教学实践情况而定, 或作为课堂教学“总结性评价”, 或作为课后巩固性训练题。

四、运用典型教学策略, 组织课堂教学

典型教学策略是教师为顺利、高效、巧妙地达到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典型学情而拟定的, 并足以产生实效的一系列语文教学措施或办法。它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

1.激发策略。

激发策略以“变”为主, 实施时遵循“三精”原则:时机精当, 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呈现精彩, 多种形式展现最吸引学生的场景;内容精要, 采取最能启发学生的材料。本课运用激发策略, 既可以让静止的、死板的阅读内容活起来,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自信心。如引入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题《父亲是一条鱼》环节。师生共同完成散文内容解读和主题归纳, 然后由学生自行完成四道练习题。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巡视、展开个别指导, 同时搜集学生中的优质答案。在师生共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学生优质答案, 肯定优点, 指出需修改之处。此举既激发学生的自信, 又能帮助学生规范解题思路。

2.迁移策略。

迁移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小结, 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将刚习得的原理运用在与原先学习情景相似的新情景中, 解决新问题。运用迁移策略, 通过比较了解文本的异同, 掌握文本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提高思维的精确性和解题能力。基于典型题的教学设计, 其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能力。如比较阅读环节。先引入中考题《父亲是一条鱼》, 师生共同完成文本解读, 分析解题思路, 形成解题技法;然后引入相似的阅读题《小巷深处》, 引导学生从题干表述、分值、答题思路上进行比较, 找到类同点。鼓励学生用《父亲是一条鱼》中归纳出的解题方法, 来解答《小巷深处》的阅读题。抓住学生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发挥范例的作用, 促使他们积极反思, 引领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

3.养成策略。

通过“举一”达到“反三”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反思性阅读习惯。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以《反思笔记》为突破点, 有意识地加强记录, 从中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反思笔记》主要包括平时课堂笔记的整理、课堂作业的纠错两部分内容。课堂阅读中, 我们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及时摘记重点信息。如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考点和解题对策, 教师板书, 学生形成笔记卡。

五、反思典型错误, 提升阅读技能

散文阅读赏析 篇3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略有删改)

赏析:

这篇散文撷取了生活中让人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温暖”的几件事来叙写,无论是雪天里抱起滑倒在马路中孩子的中年女人,还是雪地里帮助拖车的乡亲们,事情虽小,但以小见大,在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热情赞美了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在结构上,作品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文中的“雪花”是明线,因为作者雪天所见到的、雪夜所经历的、雪景所感悟的都与雪花有关;“温暖”是暗线,因为中年女人的善良、乡亲们的热心,雪花积累蕴含着的希望等都让作者感到温暖。作者恰到好处地将看似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景物描写生动传神,文中有近十处描写雪景的句子,作者灵活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抓住雪花的特征来写,被感动的心灵深处自然而然地抒发了感怀,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譬如“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一句,用洁白的雪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进行对比,有力地烘托了中年女人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热情似火的品质。文末“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一句,深情地赞美了雪花,进一步抒发对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阳湖名城51幢乙单元1201室

梁实秋散文《山》赏析阅读答案 篇4

12.④内容上:点明文章内容和写作对象,作者是从两位诗人写“山”的诗中得出新诗发展方向的观点的,从而明确了本文的写作意图。(2分)②结构上:总领全文,“山”是行文的线索,全文均是围绕“山”来阐发的。(2分)

13.① 朴实无华应是新诗坚持的核心:新诗应该使用“能令人看得懂的文字”,不故弄玄虚,将物与情融合,言之有物。(3分)②文章表面上是在叙述两个朋友的新诗,对两本新诗中的“山”进行评价,但实际上文章最终的落脚点却不是“山”,而是新诗,强调的重心是借朋友两首新诗透出的新气象来指出新诗继续发展下去应该坚持什么样的路数。(3分)

14.【示例一】从简单的角度:①主旨明确。结尾旗帜鲜明地点出新诗的发展方向这一文章主旨。②题材紧紧围绕两位诗人有关写“山”的诗作为例。③行文雅洁,用词洗练。

【示例二】从节制的角度:①内容上,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将感情有“节制”“适当”地表现出来。②形式上,对幽默、洒脱风格的追求,如在阿里山闹鬼的宾馆“杀鸡煮酒”的经历,趣味盎然。③情感上,把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欣赏的态度看待生活,淡泊名利,从追求外在事业的成功,转向追求内心生活的丰富。④行文上,以温柔敦厚的笔锋,平和稳健,不露锋芒。

张磊老中医典型病例赏析 篇5

----学生跟师实录

张磊老师主校

主编:武月萍

副主编:

编委:武月萍、李彦杰、白清 单位: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伟、冯晓东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

张磊老师医学传略:

内容:跟师侍诊过程中,收集典型案例,包括怪病特效的、顽病缓效的、急病速效的、慢性速效的以及效差甚至无效的典型病例。总结跟师过程中,老师的点拨、经验及老师对学生的释疑解惑。

特点:一是“真”:真实是全书的最大特点,切实记录病情及诊疗过程;二是“杂”: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从头到脚各个部位、各种病症,其范围之广,教科书远不能及;三是“精”:指辨证精到、细微、巧妙,思路清晰、易懂易学,便于学生掌握其法而不泥于其药;四是“活”:指治疗方法灵活多样,内服、外治、药物、非药物疗法,用药特别讲究药物炮制,多种炮制方法灵活应用。

内容及特点 本书所有病例均为第一手资料,将跟师坐诊的精华部分整理成书,一方面提升自己跟师学习所得,另一方面将老师的“真经”以病例的形式原原本本地体现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通过学习张磊老师典型案例,可以学会如何看病、如何做一个好的中医。本书是广大中医学生及临床医生难得的临床教材。

一、精神情志1、2、头面部煤气中毒后神志失常二、三、肺

四、心

五、脾胃

六、肝胆

七、肾与膀胱

八、生殖(妇科、男科)

九、胸背腹四肢

作者序

张磊老师序

前言

目录

十、外感与发热

十一、小儿病

十二、外科、皮肤病

十三、其它全身性疾病

一、精神情志

1、煤气中毒后神志失常

080511 张耀中,男,57岁,漯河人。电话:*** 初诊:08年5月20日 主诉:意识不清3个月

现病史:3月前,患者发生煤气中毒,当时神志不清,经抢救(吸氧、输液)后神志转清,如常人,约20天后,渐出现意识模糊,嗜睡,不会穿衣、不能自主行动,不言语,舌后坠,经高压氧、输液等中西医治疗,效差。现嗜睡,全身肌强直,二便不能自控,大便3天1次,干结,小便黄。舌象不配合检查,脉弦滑数。

有高血压病史3年,间断服药,控制在140/90mmHg 中医诊断:神昏 西医诊断: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辨证:热毒入血扰神

处方:生地20g 紫草10g 赤芍15g 丹皮10g 二花10g 连翘12g 郁金10g 菖蒲15g 薄荷(后下)10g 大黄(后下)10g 桃仁10g 白茅根30g 滑石(包)20g 生甘草6g 2诊:08年6月3日

服上方12付,症状明显好转,神志转清,不嗜睡,可自行站立、行走,仍肌强直,反应迟钝,表情淡漠,不言语,纳可,睡眠质量差,有时二便失禁,不配合看舌象,脉沉滞。

处方:前方加木瓜30g 柴胡10g 生麦芽15g 川芎6g 二花改为忍冬藤30g 3诊:08年6月17日

服前药10付后病情进一步好转,有时可正常对答,有不自主动作,有时情绪易激动,眠差,纳可,流口水,大便2天1次,不干结,仍二便失禁,表情呆滞,口唇暗,四肢发凉,肢体活动僵硬,舌象检查不配合,双脉沉细弱。处方:当归10g 生地15g 桃仁12g 红花10g 赤芍15g 柴胡6g 川芎6g 桔梗6g 炒枳壳6g 怀牛膝10g 石菖蒲10g 薄荷(后下)6g 郁金10g 生甘草6g 12付 日1付 水煎服 4诊:08年7月1日

散文阅读典型句子赏析 篇6

21.翻译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5分)

星隧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译文:

21.文言文参考译文:

流星坠落地上,树木作响,国都里的人都很恐慌。说:这是什么?说:没什么。这是天地、自然界发生的变化,是自然界出现的特殊现象。国都的人认为它奇怪,以为灾难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害怕就不对了。太阳、月亮出现亏缺,刮风下雨不合时节,偶然出现流星坠落,这种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经出现过。(答案参考划线句)

21.将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2)“吾将之太行②,驾骥与牛,子交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注] ① [耕柱子]墨子的学生。② [太行]太行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译文:91)墨子生耕柱子的气,耕柱子说:“难道我没超过别人吗?”(2)“我将要到太行山去,要驾着马或牛车,如果是你,你将赶什么去呢?”(满分5分。答案要点:①怒:生气,译为批评、责备亦可。②逾:超过。③之:到,去。④“子将谁驱”是倒装句。每个翻译要点1分。句子不通顺减1分。)

21.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

(《论衡·儒增》)

译句:①仲舒虽精亦时解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②存道以亡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5分)①仲舒虽精,亦时解休:仲舒即使精神专注,有时也要松弛和休息。(3分)②存道以亡身:思考义理而达到忘我的程度。(2分)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5分)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日: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选自《大唐新语》)注:①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以()御史出 ②还次()蒲州驿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①时人莫之知也。②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24.(5分)(1)①凭借……身份 ②临时驻扎或住宿(1分)(2)①当时的人没有了解他的。(2分)②用那些积累下来的难办的事(向他)咨询。(2分)21.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5分)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翻译:

21.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段文言文。(5分)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如果没有了好马,那么就是说没有马,也不算是假话了。”(本题共5分。译文首先求“信”,每出现一处明显错误扣1分,扣完为止;其次求“达”,不通顺者酌情扣1-2分)21.请用直译形式翻译下列短文中的画线句子。(5分)

齐伐燕,用田子之谋,通往来,禁侵掠,释其俘而吊其民,燕人皆争归之矣。燕王患之,苏厉曰:“齐王非能行仁义者,必有人教之也。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其将士又皆贪,不能长受禁。请以计中之。”乃阴使人道齐师,要降者于途,掠其妇人而夺其财,于是降者皆畏,弗敢进。乃使间招亡民,亡民首鼠,齐将士久欲而惮禁,则因民之首鼠,而言于王曰:“燕人叛。”齐王见降者之弗来也,果大信之,下令尽收拘降民之家。田子谏,不听。将士因而纵掠,燕人遂不复思降齐。

①释其俘而吊其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知齐王急近功而多猜,不能安受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阴使人道齐师,要降者于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齐将士久欲而惮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果大信之,下令尽收拘降民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①释放燕园的被俘者并慰问那些在战乱中失去家园和遭遇不幸的人。②我知道齐王急于贪图短期功利而又多疑,不会安心接受别人指教。③于是就暗地里派人诱导齐国的军队在途中拦截投降的燕园人。④齐国将土早就想抢掠财物但又害怕触犯禁令。⑤果真非常相信他们的话,就下令全部没收、拘留归降者的财产和家属。〈5分,每句1分〉 20.阅读下面一段古文,翻译其中的画线文句。(5分)

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日:“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已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桓谭《新论》)

(1)郭氏曷为墟(2分)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3分)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分)(l)郭家为什么变为丘墟?(“曷”和“为”各1分)问哪些好人知道他(郭氏)看重自己却不被任用,于是就仇视他(“贵”、“不用”和“怨”各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0.阅读下面一段古文,翻译其中的画线文句。(5分)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持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古代的赌博游戏)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庄子·骈拇》)

(1)问臧奚事?则持策读书?(2分)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3分)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5分)(1)(主人)问臧干了些什么?原来是拿着鞭子在读书(2)两个人干的事情不同,但他们在丢失了羊这件事情上,却是相同的(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0.阅读下面一段古文,翻译其中的画线文句。(5分)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1)欲因公弟献以求知(2分)

译为:

(2)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3分)

译为:

20.(5分)(1)(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因”可译为“通过”,“以”可译为“来”,“知”可译为“赏识”、“重用”等,“献”后省略的“之”必须补出并翻译。以上四点各为一个得分点,错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很少嗜好(或: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好”读hào根据语境可译为“爱好”、“嗜好”等;“为”一定要译为“被”,体现被动句式的特点;“累”读lèi,可译为“带累”、“牵累”等;“难”根据语境可译为“难以做到”等;“……者,……也”一定要译为“……,是……”。以上五点各为一个得分点,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隋唐嘉话》)

①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

译文:

②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

译文:

20.①宇文士及就跟着赞不绝口。或“宇文士及就跟着对这棵树夸个不停”(2分,意思对 即可,“从而”未翻译对,扣1分)

②魏公常劝我疏远那些爱奉承的小人,我不明白这小人是谁,心里常怀疑你而不能确定。现在看来果真如此!(3分,“远”、“悟”、“果然”这三个词,错一个扣1分;其它意思对即可,有错误的酌扣)

21、翻译下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程福赟(yūn)者,为人沉厚寡言而有勇。晋出帝时,为奉国右厢都指挥使。契丹入寇,出帝北征,奉国军士乘间夜纵火焚营,欲因以为乱,福赟身救火被伤,火灭而乱者不发。福赟以为契丹且大至,而天子在军,京师虚空,不宜以小故动摇人听,因匿其事不以闻。

李殷位次福赟下,利其去而代之,因诬福赟与乱者同谋,不然何以不奏。出帝下福赟狱,人皆以为冤。

答:

21.福赟以为契丹将大规模到来,而皇帝又在军队中,京城力量空虚,不应因为小的变故而使人的听闻动摇不安,因此隐藏了奉国军士叛乱的事情没有把它上报。(每句一分)25.阅读下边一段文言,翻译画线的句子。(5分)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翻译

25.翻译:正因为我很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鱼,一定会有迎合人的脸色,有了迎合人的脸色,就会歪曲违背法律,歪曲违背了法律,就会罢免宰相的职位。(到那时)即使我很想吃鱼,他们肯定不会长期送给我鱼吃,可我又没有能力供给自己鱼吃。(5分)

24.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华歆从会稽还都,宾客义故赠遗累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临去,语众人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无以怀璧为罪,愿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

(1)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众乃各留所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华歆全不拒收这些钱财,秘密地在各份钱财上写了标记。(2分)(2)我本来没有拒绝各位的心思,因而接受的钱财就多了。(2分)(3)众人于是各自留下了赠送的钱财。(1分)

24.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1)以示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若人有其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富而后使复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①我把它拿给雕琢玉的人看 ②不如我们各自保留自己的宝物。

③使他富裕后让他回到原来的地方(5分,两句每句2分)

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龚耀昌 整理

诚……则……,如果……那么(就)……。

得以:能够。

俄而:不久,一会儿。

而况:何况,况且。

而已:罢了。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唯……是……:只。

为……所……:被。

未尝:从来没有。

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无虑:大约,大致。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是:因此。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之于:对待,对……的态度(做法);同,对于;同……相比。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孰与……?与……相比,哪个……?

安……乎?怎么……呢?

独……耶?难道……吗?

何为……?为什么……?

何……哉?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独……哉?难道……吗?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直……耳!只不过……罢了!

……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该不是……吧?

……庶几……欤?或许……吧?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其……其……也……?是……还是……呢?

文言常见固定句式资料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剥丝,层层深入。

常见的固定句式的语法功能主要有一些固定的词组搭配来体现。这样的词组搭配非常多,我们这里选择一些重要的或易错的来讲解:

1.推测语气

……得无……

这个词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也常写作“得勿”、“得亡”。翻译为“莫不是”或“该不会”。例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后汉书•庞萌传》)

翻译为:每日的饮食莫不是减少了吧?(意思就是可能减少了。)

2.疑问语气

如……何 奈……何 若……何

这是三个表示相同的疑问语气,可以翻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待……”。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翻译为: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何(胡)以……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表示疑问。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翻译为: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灾民)呢?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庄暴见孟子》)

我们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够奏乐呢?

3.反问语气

不亦……乎 亦是副词,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翻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何(奚)……为?

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翻译为“哪儿用得着……呢”或“要……干什么呢”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翻译:还要报答干什么呢?

文言句式的掌握直接影响着文言句子的翻译和文章的理解。希望能在这察漏补缺中有所裨益。下面有一些针对练习: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3.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4.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庄暴见孟子》)

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 察今》)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二.辨析下列句子的类型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劝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促织》

5.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6.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7.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8.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9.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治平篇》

10.“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12.善哉,祁黄之论也!

答案:

巫婆、三老不回来,怎么办呢?

该不是楚国的水土叫人善于偷盗吧?

你们该不会为贫穷而苦恼吧?(意思是你们有可能正为贫穷苦恼)

翻译为:不肯做和不能做的具体表现用什么方法区别它们的不同呢?

像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太迷糊了吗?

现在人家如同刀和菜板,我们如同鱼肉,还辞谢干什么呢?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修辞句子的赏析 篇7

比喻句

比喻这种修辞,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就是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解赏析文章中的比喻句,同学们往往犯笼统宽泛的毛病,用“形象、生动、具体”这样的词语来敷衍,考试时自然容易失分了。对比喻句的理解,我以为应该做到“四问”。

一问:句子所要说明的本来事物(即我们常说的本体)是什么?如上面两个例句,本体就是“春天”和“理想”。但有些比喻句的本体不太明显,这就要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或者当时的具体语境来判断了。如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上张着灰色的幔。”这句话里,“灰色的幔”要比的事物是什么呢?如果就凭这句话认为是“天”,那就错了。联系上下文,我们才知道,本体是“黑云”。

二问:句中的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是什么?我们知道,世上是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的,事物之间只有某一方面或某一点相似。我们在理解与赏析比喻句时,就要在这里下工夫,看二者之间到底在哪一方面相似:是形、声、色、味,还是性质、作用,或者其他?像上述例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与“小姑娘”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当然不是具体的样子,细细琢磨,就会发现相似点是给人的印象,给人在心灵上的感觉,即美丽可爱。

三问:句中的两个不同事物到底像不像?像上述例句当中的“春天”与“小姑娘”到底像不像呢?这就要我们从他们的相似点出发,展开想象,想象春天和小姑娘给我们的印象:春天,百花绽放,万紫千红;小姑娘,穿着俏丽,活泼喜人。二者之间确实都让人感觉美丽可爱,这样相比是十分贴切的。

四问:作者这样比喻是要寄寓什么?我们知道,任何语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褒或贬,或喜或悲,或认识思索„„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事物可比的事物很多,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选择的可比事物也不同。这往往不仅是像不像的问题,而是所要寄托的思想感情千差万别。这是我们理解赏析比喻句最重要也是最有意趣的地方。一般的,选择美好可爱的事物来比,寄托着喜爱褒扬之情;反之,则是憎恶针砭之情。但我们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不能这样照搬照套,而要紧密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赏析。像上述例句中,选“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来比喻春天,明显寄托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颂扬之情。

理解赏析文章中的比喻句,做到这“四问”,就比较全面深刻了。因此,对“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一比喻句的理解赏析,就可以这样表述: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春天美丽可爱的特点,寄托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颂扬之情。

拟人句

“拟人”的“拟”,意思是“模仿”。拟人就是把不具备人的特点的事物“模仿”成“人”来写,包括模仿人的外表、动作、语言、心理、思想感情等。很明显,拟人是作者想象的结果。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的课文《你一定会听到的》中的语句: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那一天,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顷刻间,它们全逃散了!”

这几句话,不仅让蚂蚁模仿人的动作:“小跑步”、“做体操”;而且模仿人的语言:“不好,炸弹来啦”。这就是拟人句了,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读过的课文中比比皆是。那么,如何来理解赏析文章中的拟人句呢?同样的,我们也不能仅用“形象、生动”这样的词语来笼统的解读,而要从其合理性和情趣性两方面来理解赏析。

像上述例句,把蚂蚁的爬行和摆动触须想象为人的“小跑步”、“做体操”就很合理,因为蚂蚁的这些动作既符合蚂蚁的习性特点,又是与人相似的,只不过人用的是手和脚而已。同样的,把蚂蚁被小酸果砸中后的逃散模拟成人受到袭击后的惊叫,也是既合乎蚂蚁弱小的特点,又与人受惊的反应相似的,因为一粒小酸果对于蚂蚁而言,无异于一枚炸弹对于我们人的惊吓。如果换过是一头大象,那就十分不合情理了。所以我们说,这个拟人句是很形象恰当的。

但理解到这一层还不够,还要品味出它的情趣来,才算真正做到了与作者息息相通,感受到作者情思的脉动。还是这个例句,作者没有把蚂蚁的举动想象成大人的正步行走和翩然舞蹈,也没有把蚂蚁的受惊想象成败兵的溃逃,而是把它的这些动物习性想象成孩童的言行举止,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这蕴含着作者的意味。一则,孩童们的举动总是讨人怜爱的,这就寄托着作者对这些小动物们的喜爱之情;二则,孩童们一惊一乍似的玩乐戏耍,总是让人觉着是很有趣味的,这就让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觉得充满童心、童趣。而这,也正是作者写这篇《你一定会听到的》的用意所在,从而也就凸现了主题。因此,对上述拟人例句的理解赏析,综合而言,就是:这组拟人句,充满童趣,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蚂蚁的习性特点,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生物的怜爱之情,突出了主题。这样理解,才算真正体会到了拟人句的语言魅力与美感。

排比句

习惯上,我们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称为排比。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句内排比、句与句排比、段与段排比。例如:

(一)句内排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的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二)句与句排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的课文《苏州园林》: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三)段与段排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排比,我们对它的理解赏析都不能仅仅笼统的用“增强语气”一语概之,而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文,从其内容与表达目的两方面加以分析,体会其表达效果。内容上,排比句一般是就同一话题从不同方面用相同或相似的几个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说明。那我们在理解赏析时,先要仔细揣摩是从哪些方面排比,如上述例

(二)就是从建筑、山水、草木、景深四个方面来写苏州园林的设计;还要想想这几方面是什么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递的。如上述例

(一)中“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就是并列的;而例

(三)就是层递的。然后,认真分析排比句的表达目的,是用以叙述事情、说明事物、描写景物、抒发情感还是阐述道理或者兼而有之。像上述三个例子,例

(一)、例

(二)是用来说明事物的,例

(三)则主要用来抒情的。综上所述,对例

(三)的理解赏析就应该是:这组排比句从新、美、力三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特点,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语势连贯,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这样的理解赏析就更全面,更贴近作者的匠心了。

阅读训练 树木的美感 李汉荣

在风中,远处近处的树,都向我们打着友好的手势。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树的手语真是太丰富了。我们内心的许多情感,我们自己也未必能找到妥帖的语言表达,而树,会用微妙的手语帮助我们表达出来。

那用力的挥动,是表示拒绝吗?那轻轻一颤,又向怀里收去,是表示接纳吗?那很快地举起,又垂下来,停留在一个迟疑的角度,是在痛苦地沉思吗?

树的语言是如此丰富。这丰富来自于它多汁的内心。你不信吗?你见过树的年轮吗?一圈一圈的,树一生都坚持写着内心的日记,写着成长的经历。风雨、雷电、阳光的教诲,星光的暗示,月光的耳语,它都仔细聆听,然后收藏起来。甚至,那曾经使它痉挛和疼痛的伤痕,它也保存下来。你瞧,那棵树,在我们望向它的时候,它也在注视着我们。那伤痕成了它的眼睛,它用伤痕深沉地注视着我们。

树的姿态是这样丰富。树,没有一种姿态是丑的,是不好看的。树,随便一个姿态,都是美的。摇曳是美,静立是美,在雨骤风狂的时候,它的愤怒和悲伤也有一种感人的美的力量。

你注意过月光下的树吗?你知道月光下的树布置了一种怎样美丽而神秘的意境?让我们走出房门,去看看月夜的树。

是午夜了。东张西望的星子们已有了睡意,月亮悄悄走过来。月亮有些累了,它停靠在大槐树上那个喜鹊窝旁边。这是多么简单温暖的窝啊,豪华的天堂也未必有它温暖,有它美。月亮也想躺在窝里孵出一只喜鹊。月亮真的躺进喜鹊窝里了,可惜只有一会儿。就这么一小会儿,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帮助着月亮,成全着月亮,让它做圆这一小会儿的梦。你看,树,一动不动,它静穆庄重得像一幅古典版画,贴在深蓝的天上,贴在月亮行走的路旁„„ 思考练习:

1.请找出短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理解赏析这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下列句子最具拟人色彩的词语,谈谈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东张西望的星子们已有了睡意,月亮悄悄走过来。月亮有些累了,它停靠在大槐树上那个喜鹊窝旁边。

上一篇:幼儿园规章制度总则下一篇:老师,我的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