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选择(共11篇)
散文阅读选择 篇1
散文被誉为“美文”,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的关键点。笔者以《望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谈谈如何在散文教学中抓住“三美”。
一、品味语言,抓住“语言美”这个重点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明净无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来比喻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又用“甘洌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它。散文教学,品味语言美是重点。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望月》这篇散文篇幅不长,很多语言很有韵味,比如写小外甥说月亮像什么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像眼睛,天的眼睛。”接着又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作者这里将小外甥的话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来,刻画出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外甥形象。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读出作者对这个小外甥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这一重点设计导读问题,引导小学生对语言进行品读与感悟,从而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二、关注表达,凸显“结构美”这个特点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分析散文的结构美要抓住“文眼”,在教学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望月》一文的“文眼”是“幻想”,这幻想不是凭空的,是从作者对月亮的描写中得来的。作者按顺序具体描写了江中之月、诗中之月和心中之月,这“月”是本文抒情的意象,是文章内容的主体。文章的开头———“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和结尾———“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前后呼应、相得益彰,一个省略号,又使得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这样的文本结构进行仿写,让学生对这一表达方式进行迁移运用。
三、感悟意境,突破“意境美”这个难点
散文中的“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与喜怒哀乐的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望月》一文“意境”中的“意”,应该是对聪明、可爱、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喜爱,对能给人以无限幻想的月亮 (大一点说就是大自然) 的赞美之情;“境”则是指文中的人 (小外甥)、景(“江中之月”“诗中之月”“心中之月”)。将文中的人与景融合起来,则是作者独特的感受。在如诗如画的景中,能与爱幻想的小外甥一起背诗、赏月,是多么有诗意的事情。意境的美,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就得博学并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散文写作中的素材选择 篇2
其实,散文的好写与难写,并无一个固定的标准。与其他文体的写作一样,散文写作除了需要作者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外,更需要的,同样是生活的积累。只是散文对生活的依附性更强。因为散文的“散”,倘若没有了相对丰富的生活积淀为依托,也就必然失去了放飞思维的翅膀。
写作散文,最重要的是“造境”。也就是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中,筛选出最适宜于表达自己思想的生活素材,使其成为自身思想的最佳载体。这种“造境”,不但需要遴选出最有价值的生活物象,更需要将这些物象进行思维的深加工与再创造,使客观的事物,因为作者主观情感的灌注而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特色。
文字的隐显与意义的张弛
当代作家贾平凹在他的《怎样写好散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贾平凹认为,散文写作中如果处理好了“空白”,就既可以使散文“散”起来,显现出散文的神妙;又可以使散文含蓄起来,意在笔先,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
贾平凹的这段文字,为我们揭示了散文选材中的一个重要道理。这个道理,简而言之,就是“留白”。精当的留白,调控着文字的隐与显、意义的张与弛,使散文因之而具备参差披拂之美。
优秀的散文,都是留白的典范。史铁生《想念地坛》中,随处可见留白:
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
这段文字,倘若将所写景物一一展开描述,则至少可以拓展成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散文。然而,史铁生只将每种景物浓缩为一个简单的句子,使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四幅图画组合成一组概括力极强的排比句。这就使文字之外的无穷意义被隐藏到了有限的意象背后,给读者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联想相像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不同的读者,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情感。隐与显、张与弛,尽在读者心中。
散文中留白的方法,并不难掌握。最基本的一条,是杜绝啰嗦。其次,是相信读者能看懂自己的文章,千万不要把方方面面都交代个遍。第三,是追求诗意,注意在作品中通过精当的选材、精彩的细节实现“造境”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散文写作中的留白,只适宜于略去读者熟知的那些内容。对于读者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的内容,则需要详写。如果把这些内容也省略了,读者就无法很好感受文章的情感与意义。比如《想念地坛》中关于“写作的零度”的相关阐述,史铁生就写得十分细腻。因为这一部分,不详细交代,读者就无法理解。
素材的取舍与线索的收放
散文的写作素材来自生活本身,但并非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纳入散文的写作范畴。理论上说,散文是心灵的产物,什么内容可以写,什么内容应该写,应该完全取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然而,实际写作中,散文的选材总要受到读者群体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学生的散文,更是不但要受到时代与社会对中学生道德品质要求的制约,而且要受到来自自己的老师以及考试时评判自己文章的老师的共性价值取向的制约。在这多重制约下,中学生散文写作势必要在选材上注意避开一些“雷区”,要尽量让自己的文章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情感意志价值观来。
哪些素材应该在写作中毫不吝惜地舍弃呢?首先是那种宣泄仇恨表示不满类的;其次是极端个人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类的;第三是心理灰暗,格调低下类的。
另外,个人情感纠葛类的材料,也是需要尽量避开的“雷区”。男女生之间朦胧的情感固然很美好,但它的美,就美在朦胧。一旦把这朦胧的东西放到文章中展览,那么,也就打破了它的价值。
当然,有所弃则有所取,写作素材中,也有一些内容,是特别容易博得读者喜爱的。最能给读者以好感的素材,莫过于感恩之心。当我们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写作时,我们笔下的人、事、物就都会附加上我们的情感,而这源自心灵深处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
确立了理想的写作素材后,自然需要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了。这一环节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线索的收与放。可以充当散文线索的内容很多,常规情况下,至少有以下六种:① 感情线索,② 事物线索,③ 人物线索,④ 思绪线索,⑤ 景物线索,⑥ 行动线索。无论我们用哪一种线索来贯穿材料,都必须既保证这条线始终操控在我们的手中,又能够通过适当的“放”来获取尽可能丰富的文本意义。
线索的“放”可以通过引申、对比、引用、联想、想象等手法展开。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围绕着“不平静”这条情感线索和月色下的行踪这条叙事线,时而抒写心情,时而描绘景色;时而将思绪放飞到古代,时而将目光锁定在现实。如此纵横跌宕,文章的内涵自然就远非单纯的景色描绘可以比拟。
线索的“放”,生成出“形”的“散”;线索的“收”,决定了“神”的“聚”。正是这线索的收与放,才诞生了散文作品的摇曳多姿。我们要想写出挥洒自如的优秀散文作品,又怎么能不在这方面下功夫呢。
细节的铺陈与框架的简约
优秀的散文作品,必然是一个“活”的整体。这个整体,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分解的。散文整体框架的“活”,一方面体现为内容的鲜活、意义的灵活,另一方面表现为有限的文字之外活跃着的无限意义。
受写作时间和写作字数的限制,中学生散文,尤其是考场中的散文,其“境”的营造、线索的“放”和意义的拓展,都只能在有限的800字空间内完成。这种螺蛳壳里的道场,要想做得像模像样,就必须在保证整体框架十分简约的基础上,用尽可能清晰的线索,将足以打动人心的细节串联起来。只有如此,文章才能具有可读性。
散文是需要细节的。散文的情,要通过细节来呈现;散文的理,要借助细节来阐释。散文的细节,不但是对生活的再现与思考,更是对生活的提纯与深加工。
散文的细节应该如何铺陈呢?要明了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具体的案例中找寻答案。
2007年江苏省高考高分作文中,成功的细节铺陈案例很多,下面两段文字,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一
爷爷已将半导体打开,“咿咿呀呀”地哼着淮剧,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浓茶。
奶奶一边往灶膛里塞木柴,一边用家乡话轻怨:“浸草(潮),扫(烧)呸嚓!”
我轻轻推开蒙着纱网的木门,新鲜的豆浆味就越过湿滑苔藓跌跌撞撞地涌了进来。
老屋顶上的天空就是这样展开卷轴。
其二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
这两段文字中,前者通过三幅精选的画面,展现了一种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图景。三个画面,全部属于细节描绘,但又绝不拖泥带水,舍弃了所有的前因后果,只用最精彩的片段,来彰显鲜明的主题意义。后者则将“我”的一系列动作用最经济的文字叙述出来,腾出空间用来描绘父亲的汗珠、衣服和朴实的话语。如此,也就将父亲的形象很好展现到读者面前。
选择离开散文 篇3
我知道你的心里埋藏着太多的沉重和忧伤。想着你的时候,你知道我多想把那些沉重与忧伤全部搬进我的心中,但我也知道,自己永远都是不可能的。
也许你不知道,为了爱你,我准备了一百年的时间,而你只不过花掉了一点点,那剩下的你仍储存在心里,等你再一次的支取。我知道自己渐行渐远的脚步,不仅会把我的思念越拉越长,同时也会拉长我的夜晚。
在这不冷不热的北方,花朵们仍在梦中没有醒来。只有你的名字像一株见水就长的植物,在我的心里心外鲜绿的生长。
此刻,我不知道你在想些什么?更不知道你在季节变幻的道路上如何把自己的一生走完?
我知道这样的结局并非你的错,全怪我自己,怪我自己没那么宽容,怪我自己任性。但这种任性是你宠坏的,是你使我这样放纵我自己的。
也许以后的岁月中,当你认认真真地想起过去的一切,你会感觉到被我爱过。
也许那个时候,你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个人曾爱过你,用我的右手为你写着诗歌,用我的左手执着地爱过你。
我走了,会走的你永远都找不到。我会在梦中有你的地方与你相见。
选择长久散文 篇4
选择长久散文
世间情感千万种,那种更长久?我不解。但,我们选择了兄妹!这也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从古至今,无数痴男怨女,苦苦追寻、苦苦为之山盟海誓的绝恋,在我们看来竟如此的脆弱与无奈。残酷的道理我懂,但让我不懂的却是为什么为什么这种绝恋还在世世代代的上演!也许我们承受不起彼此的`失去,我们没勇气下如此赌。你怕,我也怕。就象你说的那样吧:残缺是种大美!是种柔肠寸断的凄美。因为,当一切归于完整时,也许我们都不会再珍惜。那,就让我们在轮回里相恋吧,在无数个轮回里你我定会相遇。那时,你不再叫我小妹,我不再叫你哥;那时,我们尽情地享受绝恋的幸福。而此生,不属于我们、、、、、、
今生我们放弃,来世、在轮回中,等我,好吗?
路口的选择散文 篇5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一向想读但都因各种原因耽误了,那时很好奇为什么书名会叫《解忧杂货店》,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东野圭吾写的就应都是推理小说,这个书名不像。最近最后有空能够读读这本书了。
原先在某个偏僻的小镇有家叫“浪矢”的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复。之后之所以叫解忧杂货店,是因为“浪矢”在日语里与“烦恼”的音相近,被淘气的孩子误念成“烦恼杂货店”,于是人们调侃店主,烦恼杂货店能不能带给烦恼咨询服务呢?72岁的店主浪矢答应了并用心解答烦恼咨询,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这本书由几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围绕着丸光园孤儿院和浪矢杂货店展开。印象最深刻,让我最揪心的是出走的少年那章。少年浩介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他想要的父母都会毫不吝啬的给。但从某个时期起他感觉到家里微妙的变化,家中的奢侈品、豪车渐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无休止的吵架。原先他父亲生意失败了欠债累累,他父母决定带着浩介出逃等以后有机会在东山再起。原本是想着出逃后一家人始终在一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度过。可浩介享受惯了不愿意过逃亡的`日子,就在父母带着他出逃的当晚,他逃离了父母的小货车自己走了。他一向以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甚至在出逃前期他还将自己的烦恼写信咨询过解忧杂货店的浪矢先生,浪矢先生的推荐是:“家人就应尽可能的在一齐,尤其是危难的时候。虽然趁夜潜逃不是好事,但你父母也许是想先躲起来再慢慢想办法。而你父亲这样做没有别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守护家人。无论此刻多么不开心,你要相信,明天会比这天更好”。可浩介最后还是没听浪矢先生的推荐,选取了抛弃自己的父母,隐姓埋名的过自己日子。最后在多年以后他才明白,他之后的安稳日子是他父母对他的爱换来的。出逃后他父母自杀死了,死前他父亲为他留下遗书制造了假
象,换取了浩介往后的平静生活。得知真相后他后悔了,后悔当初没听浪矢先生的推荐,后悔当初没留下和父母一齐应对困难。这成了他心底深处的遗憾。
如何选择英语阅读材料 篇6
1、内容生动有趣。
由于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比较强烈的年龄段, 他们常常对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关注, 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时既要考虑教学的饿需要, 又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 如可选择笑话、幽默故事等。这样即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可让学生得到片刻的放松和休息、还能扩大阅读量。
2、语言朴实实用。
这类文章能帮助学生学到实用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 已便他们通过阅读有效地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尽可能提供真实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环境, 如有关购物、问路、请假、乘车、旅游等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能够提供学生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有使用价值的阅读训练。同时要与考纲中经常出现的阅读题型和趋向结合起来, 以便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
3、篇幅长短适宜。
阅读材料的长短大概以本单元阅读文章的长短为宜。太短, 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觉得“不过瘾”;太长, 阅读能力稍差的学生容易感到“脑袋大”。
4、难度生词适中。
阅读材料的难度与以本单元阅读文章的难度相当, 难度较大, 不适宜中学生, 会影响阅读速度。生词以5%左右为宜, 过难则理解困难, 影响兴趣;过易又实现不了学习的目的。
5、题材来源广泛。
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生活琐事、新闻报道、政治经济、实地常识、科普文章等, 力求灵活多样, 生动有趣。
6、体裁形式多样。
选材时应结合考纲要求, 各种类型的文章都应有所涉及, 适当增加叙事类文章的比例。叙述、描写、应用、说明、议论等各种文体皆备, 使学生逐步适应考试的需要。
7、内容配合教材。
所选文章内容应跟教材配套, 但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 而硬是教材内容的拓展、补充、升华。例如, 在教SEFC第一册Unit 4“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这一单元时, 由于教材篇幅较小, 对地震的描述过于简单, 笔者从网上下载了各种关于地震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课内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包括地震的由来、分布、预防、救助等。在阅读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把他们感兴趣的词汇以及那些重要或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最后让他们以“地震”为题, 用英文写150字左右的概要, 以检测其阅读掌握情况。从学生写的概要来看, 他们都能看懂文章, 有些甚至还添加了许多有关地震的知识。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对地震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和印象, 头脑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震知识体系。
8、文章时效性强。
所谓时效性, 不仅指选取的材料要讲究时效, 还应注意材料选用的时机。教师选取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材料和数据, 让学生有一种贴近现实的感觉, 如学“Saving the earth”时, 提供的各种数据应是最新科学资料公布的数据。同时, 教师对于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应多加关注, 如国内外时政要闻、基因、克隆、环保、航天等方面的内容。例如, 200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遭遇“猪蓝耳朵病”, 形势非常严峻, 农村处处开展“猪蓝耳朵病”的预防和“猪蓝耳朵病”知识的普及, 我不失时机的找到了一些关于“猪蓝耳朵病”的阅读材料, 印发给学生阅读。虽然这些文章中专业术语较多, 但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猪蓝耳朵病”知识, 依靠上下文, 仍能基本读懂。为此, 他们的阅读兴趣大增, 要求我再印发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材料给他们阅读, 如克隆人、试管婴儿、神舟飞船、嫦娥奔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这样,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包括依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
9、富含教育哲理。
在学完SEFC Unit 8“Sports”这一单元后, 选择一些关于2008北京奥运火炬在世界和全国各地传递的盛况报道给学生阅读, 使学生们领会到奥运火炬传递隐含的和平象征意义,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祖国而献身的决心。
1 0、标题引人入胜。
学会选择 学会阅读 篇7
悠扬的上课音乐如春风般飘到耳际,我满怀信心迎接这节精心准备的阅读课。学生们的脚步声像春笋拔节,又似小马奔蹄,只一会儿工夫,都整齐地坐在了阅读室里。我先对他们讲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初中生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看的经典名作以及怎样阅读经典名作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还剩十分钟时,我让学生去书架区挑选书籍,要求他们选书最好能结合课程内容。
学生像觅食的蜜蜂一下子嗡地飞到了书架区,可我发现他们没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专注执著,一部分同学这本翻翻,那本看看,似乎没有合他们胃口的“花粉”。接着,我发现部分学生围住了两位同学在那里热切地讲着什么,慢慢地一大群人奔向了那里。我不动声色地走过去,想看看学生找到了什么好书。但当我看到他们聚精会神地在看通俗读物时,高兴劲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我在想,为什么今天的课对一部分学生不起作用?为什么他们仍是凭自己的偏好把通俗读物紧抱于怀呢?
于是,我把这一周的作业布置成了一份调查表。最后一个问题是“你喜欢什么书籍,为什么”。从作业反馈的情况我了解了一部分学生的真实想法,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大众文化、媒体文化、消费文化和动漫文化吸引了学生眼球,已在校园全面渗透与占领,学生对其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已变成了一种只为应付老师、应付考试的功利性阅读。教师与家长平时对学生的阅读方面缺少关注和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感到陌生,因此兴趣停留在那些通俗易懂的读物上。
二、问题的解决
经过思考和探索,我充分认识到光是口头强调让学生“选择好书,阅读好书”无济于事,必须诱发学生阅读名著经典的兴趣。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挖掘学生阅读的潜能,使其不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这样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在有价值的读物上。
由此,我设计了一些可行性方案,力图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使他们能“与名家对话,以经典为师”。
1.强化语文老师的责任心和示范作用,走出语文老师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只教书,不指导读书,不研究读什么书的怪圈,与学生一道读书。研究读什么,怎么讀,怎么指导学生,督促学生读书。牢记语文前辈“给学生一杯水先要有一桶水”的训诫,率先垂范。
2.将阅读纳入语文读写的正常轨道,使其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课本只是一个例子。”课堂上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有步骤地训练学生通过浏览、速读、默读、朗读、精读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并有计划地将阅读范围扩展到课外,将阅读技能应用于课外。通过课文经典例文逐步学会选择、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评价读物。如中国四大名著已有影视作品,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集中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原著与改编的影视剧相对照,比较异同,发表见解。这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评价鉴赏能力。
以写带读,以读促写,读写互动。每学期初列出一组必须通过阅读方能完成的作文题目,使学生的经典阅读既有明确的方向又有自由的选择。期末放假之前完成作文。从初一年级开始指导其写好读书笔记,逐步学会摘录,写作品简介、人物点评、读后感、作品鉴赏等笔记形式,并定期交流。对写得出色的文章予以推荐发表,让学生在倾吐中体验成功,并进一步激发其阅读欲望。
3.班级里设立阅读角
鼓励学生把好书拿到班级里,少则一本,多不封顶,组成班级小图书馆。教师充当“文化警察”,对这些书验收、过滤、筛选,让全班学生借阅这些经典名作。每隔一段时间换一批书。这样,学生阅读面广,阅读量大,质量又有了保证,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4.每位学生出一份阅读小报,内容都以与课标配套的名著为主
学生阅读后,必然有一种要发表意见,要相互交流的欲望,这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一个阶段后,可安排每位学生出一份阅读小报,谈自己如何选择好书,阅读好书的感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小报形式呈现出来,在班级里张贴,让学生自己点评。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家校合作,共创经典氛围,积极发挥人文教育作用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沟通,使家长与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益处达成共识,取得家长对学生阅读的支持、督促与指导。阅读不仅包括“知性教育”,还包括道德,即人文生活的“德行教育”。从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题目中可以看出,这些作文题目已经不仅仅是纯语文作文的命题,已经转变到伦理道德及价值判断的命题。只要处理好学科学与阅读的关系,会收到双赢的效果。经常阅读也许对时下人人焦灼的应试教育短时间内毫无用处,但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做人的道理,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真理、完善自我的人。阅读经典能让人心灵纯净。多参加与经典名作有关的讲座,比天天训诫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这些方案实施后,学生对经典名作的阅读热情比较高涨。不经意间会听到学生相互间对某一本好书的讨论、点评。让学生自选书籍时,也很少看到他们挑选品位不高的通俗读物。
三、反思与讨论
阅读氛围有所改变,真令我高兴,这样也促进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对阅读经典名作,大部分学生已由不重视到重视,由不愿阅读到自觉选择。但总会有几个不和谐的音符跳跃其间。这有可能是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问题,还有待教师循循善诱地帮助其端正态度。我想,肯定在教学对策中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完善。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作为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多关注、多观察学生阅读的情况,激发他们阅读好书的兴趣,及时地给予鼓励,营造师生共同阅读经典名著的和谐气氛。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
散文感恩心灵的选择 篇8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我不是在曼舞,更不是为诗人笔下的凄美而独立飘零。这是我心灵的选择,选择感恩大地,回报生命。树高万丈,落叶归根! ——题记
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穿越长长的走道,伴随我的是满天焜黄华叶,凄美而有思想。它们虽然没有机会享受严冬,却也懂得回报大地。它们有金子般的心,因为它们懂得感恩。
我想,人类更应懂得这道理:感恩不是简单的物质回报,那是心灵的选择!
感恩是一种心灵的选择,在狭隘与宽容中,选择宽容。宽容别人的失误,宽容别人的陷害,宽容朋友的背叛……宽容需要如海般宽厚的心胸,如明月般圣洁的心灵。
宽容是林肯的一句:“我把敌人当朋友,不也就消灭了敌人吗?”宽容是太史公以《史记》这一著作回报命运恶意的玩笑……只有学会宽容的人,才能懂得感恩。这种感恩是智者的选择,勇者的坚强!
感恩是心灵的选择,选择心地善良。
我不怨你的偏激,不怨你的猜疑,不怨你的伤害。心地善良是一剂良药,能治除心灵的毒疮。在我的世界里,每天会有不一样的人走过,有不一样的感受留给自己。只有用善良去与人交往,有善良去慰藉人生,才能守住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才能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去考虑人生,感恩世界。不要为偏激、猜疑背上不应有的包袱,那会加深原有的伤痛。以德报怨,用真诚善良去感激他人,感恩他人。
感恩还是感悟生活的`重要选择。
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但我们都应笑着面对生活,以各种各样的微笑回报生命,回报生活,这是一种高境界的感恩。
不经意发现双亲额头上的几丝银发,心触动,泪润眼,但我们还是应笑着用手去扶撩那颤动的银丝,感谢亲情的伟大。
曾几何时,和朋友相拥而泣,冰释误解的感觉是激动的,朝夕相处,患难与共,朋友二字越写越有分量。
生活是一个大聚会,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感受。用心感悟生活,用爱感恩世界。让我们携手同行,创造美丽人生!
假如当初选择她散文 篇9
1、三年就痒的婚姻
那天周末,陈诚和龙照又因为一些事争吵起来。在陈诚看来,无非是鸡毛蒜皮无伤大雅的小事,可龙照竟然在他面前晃来晃去,喋喋不休,足足说了半个小时还富足有余,那架势就仿佛决堤的洪水,如果不及时遏制,就会一泻千里,汹涌不绝。
陈诚斜躺在沙发上,面前的电视播放的是新闻,而他的脑海里全是周星驰电影里老鸨专业户苑琼丹口沫四溅骂人的场景。陈诚连自己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以前如花似玉的龙照嫁作人妇后就变了夜叉的模样,与之前可爱青春的形象判若两人呢?
其实,陈诚的形容也有些夸大其词了,现实中的龙照并没有那么糟。虽然不似二八年华,风华正茂青春逼人,但也风韵十足。只是角色变了,以前是女友,现在是老婆而已。
有人说,没有结婚证上的那个戳,女人就是天真烂漫的,鲜花巧克力,无论如何,漂亮是首要目标。可进了礼堂,入了洞房,女人一夜间就变了思想,材米油盐酱醋茶,不管怎样,过日子才最实在。在这点上,龙照尤其如此。
就如方才,下班回家的陈诚进门随便把鞋踢掉,袜子不脱就四仰八叉地躺在了沙发上,随手拿起遥控器就看新闻。龙照把他的鞋排正放在门口的地毯上,就要他脱袜子洗手洗脚换衣服,可陈诚一点也不想动,正襟危坐了一天,他想放松。龙照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拽起身推到卫生间去,可洗手弄脏了台面,洗脚搞乱了地面。陈诚脚也没差就跑了出来,随即,一串湿漉漉的脚印印在了木地板上,等龙照擦完卫生间把擦脚毛巾递过来时,陈诚的脚已经在沙发上蹭干净了。龙照原本晴朗的脸慢慢地爬上了几片乌云。
开饭了,龙照把饭端上桌,陈诚还在吞云吐雾,闷热夏天的密不透气的空调房不一会儿就成了吸烟室。冒热气的饭菜和陈诚口中吞吐的烟雾不相伯仲地在头顶盘旋,吃过饭,饭后烟更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乎,龙照爆发了,一场战争也在所难免。在控诉了陈诚无数恶习后,龙照就早早上了床,等陈诚上床的时候已接近12点,两个人背对着背,并不宽大的床中间横亘着巨大的空隙,足可以流过一江春水,不,更确切的说,空调的风肆无忌惮地穿过,凉气逼人。
陈诚想不通,才三年的婚姻,怎么就奇痒难耐起来了呢?
2、两个女人的战争
星期六,陈诚起床的时候,床半边已经空了,龙照不在。若在平时,龙照出门的时候会留一张便利贴,写上去了哪里,交代一些老生常谈的事情,可今天,陈诚下意识扫描了整个房间,竟然没有。但陈诚一点也不难过,反而轻松了许多。爬上床躺下,他还在想昨晚的那个梦。
对陈诚来说,算是个美梦。梦境并不条理清晰,但他清楚地记得梦中出现的那张面孔,是林君的脸。准确地说,和林君彻底断了消息的时间刚好是他决定和龙照结婚的那天。林君并不是陈诚的前女友,严格意思上说她只是陈诚与龙照爱情路上的一个浪漫的让人心碎的插曲。
四年前,陈诚因为生意失败公司破产,他从一个开宝马的老板瞬间变成一无所有的家伙。虽然龙照对陈诚依旧不离不弃,但龙照的父母开始对陈诚颇有微词,并力图说服女儿重新考虑两人的关系。对陈诚来说,这样的压力让他倍加疲惫。不管龙照有多坚决,但不受父母全心祝福的感情他宁愿舍弃。于是,他选择放弃龙照而逃往外地工作。
在这期间,进入公司做一名打工仔的陈诚认识了林君。林君没有龙照的家世背景,也没有龙照各式各样的讲究,但林君开朗,不拘一格。他们在同一家公司,分布在规范齐整的格子间,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们成了不错的朋友。有时加班,林君就带他在并不熟悉的城市吃吃大排档,豪爽地喝酒。无聊的时候,两个人一起去K歌,一个小包,两个人轮流唱歌,直吼得嗓子沙哑。他们可以做在地板上吃饭,没有多余的菜,就去超市买些花生米下酒,他们一起逛夜市的地摊,与小商贩讨价还价,甚至坐着一块钱的公交车从头做到尾。在林君面前,陈诚几乎忘记了以前自己西装笔挺,处处讲究的自己。当然,感情也自然水到渠成。
陈诚一度以为,他可能就此和林君在这座城市终老一生,做一对砸到人群里再也找寻不到的平凡夫妻。可没想到的是,龙照竟然找到了他,并且站在了他和林君之间。
尽管林君从不过问陈诚的来历,但龙照的突然出现,还是让她吃了一惊。两个女人面对面坐着,陈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坐到谁的身旁。关键的时候,龙照一把拉过他,说,你过几天生日,去年我们计划是旅游的,你说去哪好呢?只这一句话,龙照占尽了上风,而林君笔挺的身躯一下子萎缩起来。
陈诚那时才深刻体会到女人之间的可怕较量。没有战火,但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都笑脸相迎,但都剑拔弩张,伺机而发;彼此看似友好,但心底都妒火燃烧。
那一场暗战,很明显,龙照处处优势,陈诚仿佛成了局外人,林君败退了。
3、旧号码亮着的头像
陈诚不知道为什么会梦见林君。因为那次事件后,林君就突然消失了,而陈诚因为诸多的理由又回到了原来的城市。
陈诚还记得龙照单独和他说的那句话:我怀孕了,你离开的那个月,后来又失去了我们的孩子,医生说,我输卵管发育不全,以后再也不会有孩子了。这就是陈诚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他回到原来世界的最重要的理由。
一切重新开始,仿佛中间的过往都不曾发生,龙照做的很好,也不从提。龙照的父母也许是因为龙照无法生育的原因,态度也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陈诚与林君的那些日子凭空被抹去,而陈诚自己也选择了遗忘。他做出的选择就是和龙照结婚。结婚三年,没有孩子,日子的总体走向就是平淡,陈诚本以为这就是目的地,可没想到一场争吵梦见了林君。
林君现在在哪里?过的怎么样?陈诚突然很想知道。
他翻箱倒柜地想找出过往的蛛丝马迹,可都无果,龙照怎么可能把这些危险的东西还存放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中呢?突然,陈诚想起了以前和林君工作聊天的MSN,他绞尽脑汁地想号码,密码登陆,竟然一次成功,更让他吃惊的是,林君的号码仍在,还明晃晃地亮着,那一刻,往事纷沓而至,他的心如凭空投了一把火,烧得他心里旺旺的。
他试探地发过去一个笑脸,那边竟然马上回了一句:“你还好吗?”仅仅一句问候,陈诚胸中的那团火瞬间爆发了。
就这样,林君又一次出现在陈诚的视野里,并且在同一座城市。
中午,龙照还没回,陈诚此时也顾不得龙照的存在了。他约林君见面,林君爽快的同意了。一家临江的咖啡厅,两人对面而坐,林君依然青春可人,只是多了份干练。相视一笑,仿佛三年多的时光悄然隐匿。
林君依然没有过问陈诚的生活细节,更没提龙照。而陈诚却急切地想知道林君的一切,包括爱情婚姻状况。令陈诚不知高兴还是悲伤的是,林君依然单身,只是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如今开了店,事业做的风生水起。
半天的时间在两人的聊天里显得尤其短暂,分开时,陈诚细细地品味着林君的每一句话,他想,林君也许是他还是有情的,如果当初选择了她,生活该会是不一样的一番景象吧。
家里依然无人,龙照肯定赌气回了娘家,这是有前科的。陈诚也不在意,躺在床上,思绪翻滚,难以入眠。
4、亲热戏码未上演
星期天,陈诚很早就爬起来,因为与林君的约定。
是林君笑着提议的,说是带他去个地方K歌,唱个嗓子沙哑。陈诚不知道上午能K歌的.地方在哪里,但他很想去,哪怕什么也不做,就只和林君一起,也能重温当初的美好时光。在约定的路口,林君开车来接他,精致的MiniCooper完全不符合林君的个性,但漂亮。到了目的地,陈诚才知道所谓的K歌场所竟然是林君的房间。
高品质的音响效果很好,两个人就如以前一样盘腿坐在地板上抢着话筒唱,伤感的旋律一度让两人泪眼朦胧。唱累了,两人就开始玩游戏,最简单的,石头剪刀布,谁输谁做鬼脸,并且拍下来。
下午三点,陈诚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是龙照打来的。陈诚走到外面去接,龙照说,爸妈今天要你到家里吃饭,你5点就过来吧!陈诚答应了,他想,龙照都把父母搬出来了,索性说开了也好。电话挂断,一切回到了现实,陈诚看着依门而立的林君,不知要说什么话。还好,林君也没有说话,只是拿起酒杯,倒上酒,递了过来。
陈诚做了最坏的打算,日子过的没劲极了,大不了离婚,他再过回从前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他和林君又相遇了。可到了岳父家,让他纳闷的是一片祥和的画面。岳父给他递了烟,岳母为了夹了菜,龙照坐在他身边没事人一样。
最后还是岳父发了话,说,我知道没孩子对你们两个来说都是一件不好的事,这次龙照回来住好像也是因为这个发愁,要不,你们找时间去医院再检查一下,说不定会有希望的。陈诚答应着,斜眼看到龙照在对他挤眉弄眼。他想,龙照应该没有把吵架的事情说出来,只不过是找个借口让自己接她回家去。
龙照的计谋得逞了,两个人一起回了家。按常理来说,晚上的亲热戏码一上演,一场吵架**也就风轻云淡了,可当当龙照穿着性感的睡衣撩动他时,陈诚竟然想到了林君,于是,他找个理由避开了。
5、照片和意向书
新的一周开始,工作如常,可陈诚的心思都扑到了林君身上,工作一度受到影响。
林君没有再主动联系他,只是偶尔在MSN上说话,一副很忙的样子。陈诚打过几次电话,林君只接了一次,说忙,不忙我联系你,然后就挂了。陈诚有些猜不透林君的心思,他想,人在社会中混,会变得让人琢磨不透吗?
又是周末,陈诚回到家,龙照不在,家里也没有东西吃,他有些烦躁,他隐忍着直到龙照走进家门。龙照显然也不开心,但她还是下厨煮饭了。陈诚很想阻止龙照,然后说出萦绕在心里的那两个字,可看着端上饭菜的龙照,他又就着饭强咽了下去。
夜里,陈诚惊醒过来,随即,他听到了压抑的啜泣声,走进客厅,她发现龙照在对着一堆东西哭,他走过去,龙照慌乱地收起,可陈诚还是看到了散落在地上的一张照片,那是他和林君几天前的合影,照片里的他做着鬼脸,林君在旁边开心地笑着。
陈诚点燃一根烟,没有说话。龙照说,我不是想故意吵醒你,我只是不相信,但我没想到……我知道林君一定很怨恨我,因为我当时私下告诉她我怀了你的孩子,但我没告诉她孩子没有了。陈诚狠狠地咬着烟蒂,他不明白照片怎么到了龙照手里,林君想要干什么。
第二天,陈诚打了林君的电话,没人接。他跑到林君的房子那里,没人。要离开的时候,有邻居告诉他,这房子不是林君的,而是另外一个男人的,其实,林君是有男朋友的,并且很有钱。
回到单位,陈诚疯狂地在MSN上发信息给林君,可没人回。几天后,林君回了一句话,然后号码就彻底消失了。那句话很简单:“我只是想让龙照尝尝居高临下被人夺去爱人的滋味。”
龙照又回娘家了,这次不是两天,而是一个星期没有消息。一个星期后,龙照让陈诚把他的东西打包,她来取。
陈诚想企求,但又无法拒绝,只好照做。在一个抽屉的最下面,他发现了一张意向书。意向书是龙照签的,内容是自愿放弃生孩子当妈妈的权利,选择结扎。
散文阅读选择 篇10
因中西方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句子的结构也存在一些差异。语言学家汤普生(Sandra Thompson)和李纳(Charles Li)认为,英语是主语显著型语言,突出主语;而汉语则是话题显著型语言,突出话题而非主语。英语中的主语是整个句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只能由名词、名词性短语和主格代词来充当。汉语中的主语不像英语主语那样不可或缺,它有很大的词类兼容性,结构形式也多种多样。汉语突出的是话题,通常以话题为中心,辅以评论或解说性的句子来阐述话题。我们来看柯灵的散文《巷》中的一段文字,体会一下汉语中话题与主语的特点。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小贩憧憧来往,黝暗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
大家不难看出,这段文字的主语由“巷”到“你”,到“巷”,到“小贩”,再到“女子”,主语不断变换,虽读起来有错综变化之感,但大家不难抓到其论述的中心话题即为“巷”。这段话很鲜明地体现了汉语的特点:以话题为中心,而主语的形式较为随意,正是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对翻译者来说,在将这样的汉语译成英语时,若完全按照汉语的句式将每句话的主语译成英文的主语,则英文的一段话内可能会出现众多主语,不仅读起来不连贯、不地道,也很容易失去原文的神韵,让人读来不知其意。由此看来,在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时,因两者在句法结构方面的差异,主语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翻译家张培基翻译的散文集享有较高的声誉,本文即以他的英译散文为例,来共同学习汉译英中主语选择的技巧。
前后一致择定主语
英语以主语为中心,较为注重主语一致,前后句之间经常承接共同的主语,相互照应,层层推进,一脉相承。而汉语常常在说明一个主要话题时,用诸多短句来说明话题的具体细节,短句彼此相关,却多次更换主语。汉译英时若频繁转换主语,势必会影响信息的流畅传达。因此,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选择主语时,应尽量减少主语的转换,保证英语上下文的连贯。具体来说,我们可利用非谓语动词形式、增添或拆分主语以及转换语态等策略来选择主语。
1. 采用非谓语动词形式
汉语中经常以多个不同的分句来描述一个共同话题,且分句的主语不一致。这时译者可尝试将话题作为英文的主语,采用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将其中的一些分句译为伴随状态,让其不单独成句,改变其主语。下面来看一个例句。
例1:我喜欢夏日的永昼,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小山谷里稻浪推涌,美好的稻香翻腾着。(选自《我喜欢》,张晓风著)
译文 I love the long days of summer. I love to sit by myself on a hillside balcony on a windy summer afternoon, watching rice rippling in the valley and sending forth its aroma.
分析:原文第一句话中的两个分句都以“我”为主语,且句式相同,不难翻译。但第二句话却话锋一转,将视角又聚焦在“小山谷”和“稻香”上,这种转化也充分体现了中文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原文两句话中包含三个不同的主语,加大了翻译的难度。但大家仔细体会后不难发现,第二句话承接第一句话 “独坐阳台”的话题,描述的是作者在阳台上触目可及的美好景象。译者张培基翻译原文时,将“我”所看到的景象作为一种伴随状态,在译文中以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展现。这样译文以“我”为共同主语,论述的视角围绕我的所感和所看展开,译文显得地道、生动。
例2:我也喜欢和他并排骑着自行车,于星期天在黎明的道上一起赴教堂。朝阳的金波向两旁溅开,我遂觉得那不是一辆脚踏车,而是一艘乘风破浪的飞艇在滑行。(选自《我喜欢》,张晓风著)
译文 I also love to go cycling to church side by side with my husband on an early Sunday morning. Riding against the sun’s golden rays, I feel as if I were gliding along not on a bike, but in a motorboat, braving the wind and waves.
分析:原文中的主语不断变换,从“我”到“朝阳的金波”再到“我”,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其中“朝阳的金波”承接作者和她丈夫一起骑车的话题,展现了他们骑车途中所见的美好景象。译者张培基在翻译原文时,将“朝阳的金波向两旁溅开”在译文中以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展现,避免让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由此保证了译文主语的连贯、语气的连贯和结构的平衡。
2. 增添或拆分主语
在汉译英时为避免主语变化过多,译者可以在译文中酌情增加或拆分主语,以实现英文表达的连贯。
例3:我喜欢朋友,喜欢在出其不意的时候去拜访他们。尤其喜欢在雨中去叩湿湿的大门。当她连跑带跳地来迎接我,雨云后的阳光就似乎忽然炽燃起来。(选自《我喜欢》,张晓风著)
译文 I love to have friends. I love to pay them a surprise visit. I love to knock at a friend’s wet door on a rainy day. When he or she comes out hurriedly to me, I feel as if the rain had suddenly stopped and the sun were shining bright.
分析:原文中的主语从“我”转到“雨后的阳光”,思维上比较跳跃,但其描述的其实都是作者的观感。因此,译者在处理译文时,将原文的三句话全部译为作者的观感。作者在译原文第二句话时,增加了主语I;在译原文第三句话时,添加了主语I和系动词feel,从而将原文中的主语“雨后的阳光”以表语从句的形式展现。
例4: 回忆起那几年的教学生涯,最使我眷恋的是:学生们和我成了知心朋友。(选自《当教师的快乐》,冰心著)
译文 In recalling my past career as a teacher, I always think fondly of the intimat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me.
分析:原文中的主语为“最使我眷恋的”,该词组可用名词性从句“what I love most”来翻译,但考虑到信息的自然承接,我们不妨对原主语进行拆分,取其中的“我”作为主语,同时为原文中的分句“回忆起那几年的教学生涯”加上一个主语“我”,从而在译文中实现主语的一致。
3.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转换
在汉译英时,译者有时可尝试将汉语主动句中的宾语转变为英语的主语,或将汉语被动句中的宾语转变为英语的主语,以实现英语句子形式的严谨和句意的连贯。
例5:(有朋友在情场上轰轰烈烈地驰骋了一阵,终于累了,最后,收拾心情,悄悄退回书斋之中,终日与书本为伍。)再不听到他唉声叹气,只觉得他心情平和,仿佛一切都豁然开朗,天地广阔了许多。(选自《书与人》,金圣华著)
译文 (A friend of mine, having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arena of love for some time, finally became weary of it and, containing himself, quietly retired to his study to spend time with books all day long.) He was no longer heard sighing deeply. On the contrary, he now had a peaceful mind and felt everything was bright and clear and the world wide and open.
分析:原文中第一句话的主语比较明显,为“我的朋友”;第二句话虽为无主句,但我们通过语义可判断其主语为“我”。两句话的主语不一致,但其描述的话题是一致的,都是“我的朋友”。为了使译文主语一致,读起来地道、顺畅,我们可尝试以原文中两句话共同的主题“我的朋友”作为译文的主语。译者张培基在翻译第一句话时,保留了原文的主语“我的朋友”,译为a friend of mine。在翻译第二句话时,为了使用同样的主语“我的朋友”,他将原文的主动语态译成了被动语态,由此一来,原文中的宾语“他”就变成译文中的主语“he”,从而实现了主语的一致。
例6:前几天,窗外一阵阵的喧哗笑声,惊动了我。往外看时,原来是好几十个男女同学,正在整理这片空地呢!(选自《春的消息》,冰心著)
译文 Several days ago, I was suddenly disturbed by a joyous din from outside the window. Looking out of it, I saw scores of boy and girl students in the middle of tidying up the open ground.
分析:原文描述了一派如丰收般众人同乐的景象,两句话的主语分别为“喧哗笑声”和“男女同学”,主语不一致。但张培基在翻译这两句话时找到了两句话的共同话题,即其所述景象为作者亲身所感和所见,由此为两句话赋予了一个共同的主语“我”。译者将原文第一句话的主动语态译成了被动语态,原文中的宾语“我”变成了译文中的主语;在译第二句话时,译者提炼出原文隐藏的信息“我”来作为主语,将原文的主语“男女同学”译为宾语,原文的动作以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展现,保持了英文主语的连贯性,读起来非常顺畅。
首尾相接择定主语
汉语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后一句的主语承接前一句末端的信息进行进一步阐述。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译者可在汉译英时尝试将前一句末端的信息作为后一句的主语,从而保证译文的紧密衔接和连贯性。
例7:我这个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求知欲强,趣味广泛。上至天下大事,小至草木鱼虫,我都有兴趣爱好。(选自《无题》,夏衍著)
译文 Another strong point of mine is that I’m always thirsting for knowledge and have many-sided interests. My interests range over a wide field, from major ev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o plants and trees, and fish and worms.
分析:原文第一句话的结尾阐述了作者兴趣广泛,而第二句话的开头正是承接第一句末端“兴趣广泛”的内容而展开。译者张培基在翻译这段文字时,为第二句话选定了主语my interest,与第一句话句尾的信息保持一致,上下文衔接紧密,读来顺畅、自然。
例8:往外看时,原来是好几十个男女同学,正在整理这片空地呢!女学生穿的羽绒衣、毛衣,红红绿绿的;男学生有的穿绿军装,有的穿深色的衣服。(选自《春的消息》,冰心著)
译文 Looking out of it, I saw scores of boy and girl students in the middle of tidying up the open ground. The girls were in colourful down jackets or woolen sweaters, and the boys were in green army uniforms or dark-coloured jackets.
选择推荐读物 提高阅读效果 篇11
一、要注意读物广泛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 给小学生选择和推荐的课外读物, 就要有一定的广度, 这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 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例如, 读文学作品, 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丰富学生的想象;读科技类作品,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严谨, 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读历史读物, 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的规律, 以古鉴今……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那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选择读物呢:一是要注意体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和故事都需要;二是书籍内容要丰富多彩。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等都应齐全;三是书籍内容要趣味性, 读物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 能够使儿童入神入迷的。
二、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
据有关方面调查, 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其实兴趣也随之不同。一些内容太深的书, 往往会造成学生对书的厌倦感, 进而追求影视画面的刺激, 少了对书籍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接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如低年级, 一般以儿歌、寓言、童话为主;中年级以名人故事、民间故事为主;高年级以战斗故事、历史故事、探险故事为主。
三、结合课堂教学选择推荐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依据课文教学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读物会使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必须与课堂阅读教育相结合, 因此, 在推荐读物时, 必须注意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课前推荐读物, 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主。如教《飞夺泸定桥》, 就推荐《星火燎原第三集》、《地球的红飘带》;教《我是什么》, 就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教《狱中联欢》, 就推荐《红岩》等。指导学生在课前读有关文章、书籍, 使他们对相关人物有个初步的了解, 并提供机会, 在课内进行交流、介绍, 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二是在课后推荐读物, 引导学生及时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 以求“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如《赤壁之战》节选自《三国演义》。课文着重写周瑜如何利用火攻之计以少胜多, 大败曹军。在学完文章之后老师可以诱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告诉他们《三国演义》中对周瑜使用火攻之计还进行一系列精彩的描写:例如:“庞统进献连环计”、“黄盖巧施苦肉计”、周瑜妙使“反间计”、“孔明借东风”等等。这样对于好奇心重的孩子, 无疑会激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动机。虽然《三国演义》对于孩子来说, 是比较深奥难以理解的, 但是较高的阅读材料对学生是一种挑战, 从语言认知能力发展角度来看, 是提高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措施。
四、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选择推荐
配合学校开展的某些活动, 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籍,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活动情趣, 丰富活动内容。如在学校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活动中, 向学生推荐《山水狂飙》、《地球的红飘带》、《我随周副主席长征》、《回顾长征》等;在庆祝“国庆节”的活动中, 向学生推荐一些介绍祖国悠久历史, 优秀文化科学遗产, 壮丽河山,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方面的书籍, 让学生通过阅读, 进一步了解祖国, 更加热爱祖国。
五、结合电视播放, 推荐阅读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名著均已拍成电视上演过。看完了画面美丽的电视, 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 更易懂, 更有趣。《三国演义》、《水浒传》有连环画, 有儿童版本, 还有白话文, 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 一学期能读三至五部名著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再适当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讲讲这类故事, 一定能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