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2024-08-09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共7篇)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篇1

高考散文阅读要求及解题技巧

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同时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通过“形”抓住“神”。

一、散文的分类以及文体特征 散文可以分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是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有的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何种感情,与文章的思想内涵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散文的线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是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散文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散文的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之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想象,结合已有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具体形象”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托物言志是借物喻人、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情感。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所写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

散文的思想内容、深刻的意蕴必须依附于带有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进而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阅读,要弄清楚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作品中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散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及其考点。

一是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比如,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若是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题答题的关键,是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散文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考题形式是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的关键是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三是品味语言。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此又包含很多小项。

字词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这类题答题思路,要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要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词语妙用。考题形式是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分析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为: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高级工程师挂靠价格

四是掌握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其他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经常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结合起来考。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中国地图

高鹏程

1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被烟熏火燎了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那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2“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3地图上 ,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4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而云南昭通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 以谋生的———浙 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条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5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 来。比照 “人口地 图”、“经济地图”……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 于我们的 “亲人分 布图”吧!

6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7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8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

9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这条简短而漫长的曲线,在他有限的关于南方繁华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儿生活的城市,看见女儿忙碌、疲惫的身影……抑或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来,他又会怀着什么心情,拿起铅笔,在这个他十分陌生却已经变得熟悉的点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

(10)“阿舅,还是让小妹回来好了……”

(11)“啊……”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挥了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

(12)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选自《散文》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3段中“漫长的跋涉”对老人和儿女们各意味着什么。 (4分)

12. 请指出第6段的写作 手法 ,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3. 你认为第9段中的“ 三舅”会有“怎样的神情”,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再从文中为这“神情”找出两点依据。 (5分)

14.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 (4分)

15.你认为作者写本文用意何在?(3分)

下面就这5个题目分析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要领。

第11题考查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首先要审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各”。然后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分析含义时要抓其中的关键词,如“跋涉”“遥远”,在解答时必须有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跋涉”是爬山趟水,形容旅途艰辛的意思。“漫长的跋涉”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一个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文意去理解。命题已经降低了难度,它告诉了我们从“老人”和“儿女”两个角度回答。它的提问变式是:“怎样理解‘遥远的跋涉’在文中的含意?”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意味着与亲人的离别、远离以及对亲人的牵挂、思念、担心。

(2) 对老人意味着自己的儿女离家远了,自己的思念与牵挂也随之远了,对儿女意味着打工离家的的地方十分漫长。

(3) 对老人意味着与儿女离别的孤独,牵肠挂肚;对儿女意味着远离家乡亲人去外地打工,意味着漂泊。

(4) 对老人:对亲人的如瓜蔓般的牵挂。对儿女:外出谋生的打工路途。

第一个答案没有注意题干中的“各”;第二个答案理解有误,语句不通顺;第三个答案理解不全面,没有回答“漫长”;第四个答案没有回答“漫长”,且回答语言是描述性的语言。参考答案如下:

对儿女们来说,外出打工是一条路途遥远充满艰辛的谋生之路。对在家的老人们来说,儿女外出就意味着那就是一条追随儿女身影的绵长的牵挂思念之路。

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读题审题,然后要结合全文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关键词,最后是回答的语言要直接 (陈述性语言),语句要通顺。

第12题考查点是“对精彩语言表现力的品味”,和第11题一样,也降低了回答的难度,它的提问变式是: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第6段作简要赏析;细读第6段,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赏析性文字;请分析第6段的妙处。

做这道题首先要审题,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常常并列在一起,内涵和外延基本差不多;表达效果实际上就是说其作用。然后要回顾有哪些写作手法。常见的有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表现手法:象征、铺垫、抑扬、托物言志、白描、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开门见山、衬托或渲染、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悬念、伏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对比。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再对照所学知识,阅读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判定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用最普通平淡的语言,描写了亲戚们串门的情景,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而艰难让他们感受到儿女不在身边,老人们的凄苦与他们对子女的思念之情。

(2) 作者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表达出了亲戚靠地图维系着与亲人之间的关爱,表达出这“亲人分布图”对留在家乡的人们的重要性与意义。

(3)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作者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亲人们在地图前忆儿女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出了老人们对远在他乡儿女的思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他们只能通过地图来排遣心中的感伤,揭示了社会上独居老人的辛酸处境。

(4) 作者运用了假想的手法,把亲戚串门时围绕着地图谈论的情景假设了出来,十分真切明白地表现出了家乡亲人们的思念之情,表达出了故里人们对外出子女亲人的不舍与极度思念。

(5) 作者在这里加入一段作者的臆想,并用反问句式。展现了在这一片穷乡僻壤之处,人们只能通过望着一纸地图上儿女所在地来缓解思念之情,来安慰自己的悲哀。体现了亲人间两地分隔的痛苦与浓浓思念之情,深化主题。

从学生的考场答案中,可以发现几个问题,一是不审题,没有回答写作手法,如答案 (1);二是写作手法回答错误,如 (2) (3);三是内容理解了,但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表述不准确,如答案 (4) (5) 中的“假想”“臆想”。参考答案如下:

运用想象 (或联想) 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中国地图”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述“我的亲戚们”对外地务工儿女的牵挂。

做这类题时,首先要熟悉并准确地判断常见的写作手法;然后掌握常见写作手法的基本作用,结合语段回答;最后语言表达要准确。

第13题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首先要审题,“神情”指脸上所显露的内心活动,所回答的词语必须是表达“神情”的词语;且只能用一个词语表达;要找出两个依据。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鼓励1小妹三年未归 ,讨不到工钱,三舅要给她精神上的鼓励;2而且三舅希望她不要回来,继续打工。

(2) 呆立1在外婆家,三舅是呆立在地图边;2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说明三舅看地图看得走神。

(3) 坚决1三舅在“思绪 ”的“探望”中,有女儿快乐的满足的笑容。2三舅用力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说明了三舅只希望女儿能过得好,只要她幸福,即使不来看自己也没关系,所以三舅的神情是坚决的。

(4) 专注1三舅的思绪随着地图去探望女儿;2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

(5) 恍惚1第9段写了三舅的思绪已经飞到了女儿生活的地方;2第 (11) 段中写“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

学生考场答案的错误之处,一是用词错误,原因是有的没有审题。要么写的词语不是表示“神情”的,要么写的不是一个词语;有的是意思理解了,但由于词语匮乏,不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如第 (5) 个答案;有的是没有从全文的角度、文章的主旨等方面考虑。二是写出的“依据”不能说明“神情”。三是列举了依据,但没有分析。参考答案如下:

忧伤 (或“担心”或“愁苦”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 因为第2段中“呆立”可以看出他对女儿的担心;第7段中把女儿所在的地名“涂得最黑最重”也是这种心情的体现。第7段中提到他的小女儿讨不到工钱,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这样的现实也必然使他很忧伤。

憧憬 (或“充满希望”或“期待”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 打工虽然艰辛,但他所理解的南方毕竟是“繁华世界”,在他看来在那里总会找到另一种有希望有前途的新生活,所以在他的想象“看望”中,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的期许;他虽然也不免担忧,但会态度坚决地对“我”提出的让他女儿回来的建议说“不”。

迷惘 (“怅然若失”或“苦闷”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 第3段的“呆立”,第10段的“梦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他认为“南方繁华世界”是有希望的,但他又对她女儿在南方的艰难处境感到担忧,他对女儿去南方谋生其实很矛盾。

做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结合全文整体理解。

第14题考查“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在做这道题之前,看到这个题目,首先应该抓住“新民谣”“结尾”“作用”三个关键词 (句子所在的位置;引用诗文的作用)。其次要回顾所学知识。引用诗文的作用:形象表现……的特点;凸现诗情画意;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尾句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点明中心,升华中心;令人深思,给人惊醒 (启示) 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以新民谣作结,体现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在当地早已司空见惯,也以这种通俗自然的方式,表现出当地人的思念之情。

(2) 以民谣结尾耐人寻味,民谣中所包含的意思让读者产生思考和联想;升化文章主题。

(3) 形象民谣,结尾全文。既照应上文描写的情况,也照应题目,升华主题,表明贫困打工现象之严重,应给予重视,民谣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和想象,意犹未尽。

(4) 1证明了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家里贴地图是普遍情况,家家户户都这样做。2描绘了当地十户九空的状况,加深了主题,深刻了内涵;3引起人们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思考;4照应前文。

(5) 新民谣为读者描绘了当地的现状,因为贫穷,儿女们都外出谋生,家里的人只剩下年迈的父母,更深刻地表现了该县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这现象的担忧和希望改变。

第 (1) 个答案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思维缺乏深刻性,流于表层 (深深的思念和常回家看看是表象,其深层的原因是“贫困”);第(2) 个答案分析架空;第 (3) 个答案能从多种角度思考,但没有分点回答,显得层次不清;概括架空 ;第(4) 个答案能够从不同角度分点回答,但分析浅显,空洞;第 (5) 个答案回答不全面,没有从分值上去判断答题的要点,语言不简洁。参考答案如下:

1 (从内容看) 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2 (从结构上看) 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3 (从表达看) 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

做这类题目时,要根据分值去揣摩答题要点,要分点回答;要熟悉句子、段落在不同的位置所起的作用;要结合文意深入分析,分析不能架空;语言要简洁。

第15题主要考查“写作意图”。做这类题首先要审题:“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或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一般而言,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中的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探讨写作意图的方法有:(1) 思路规则———先具体事例后写作意图。 (2) 探讨写作意图的思维特点———由点及面,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推及“人”乃至社会的特点。(3) 探究写作 意图的方 法———寻找“蛛丝马迹”。

下面是学生的考场答案:

(1) 告诉了我们,亲情不会随着距离而消淡,不管多远,亲情总会用它特有的方式与你相联系。

(2) 作者想表达对贫穷人家分离谋生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告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牵挂常在,“父母在,不远游”。

(3) 作者通过去拜年发现每家都挂着地图,体现了他对深厚亲情的赞美和对现状的无奈之情。

(4) 通过三舅的事例表达出对贫困县外出打工热的忧思,呼吁社会多加关注并采取行动。

上面这些答案,有的是答非所问,如答案 (3);有的是理解有误,如答案 (1);有的是分析浅显,如答案(2);有的是角度单一,如答案(4)。

做这类题目时,要直接回答,不要答非所问;要整体性阅读,联系现实、结合文意理解;要从多个角度思考;表达要清楚,语句要通顺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篇3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高考散文阅读试题,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其次,我们要明辨试题类型,遵循答题程序

类型一:考查“是什么”。主要包括“说说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某某词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答题对策为:

1.掌握语句的特点。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或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和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2.理解本义,内引外联。词语或句子的本义,即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可先将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把握准确,然后联系语境对其本义进行引申。

类型二:考查“怎么写”。主要包括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等。答题对策为:

1.明确谋篇布局的方法。散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象、联想、象征、白描、细节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

2.掌握基本的答题程序。考查文章谋篇布局、思路层次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得出谋篇布局或思路层次的特点。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散文的结构层次主要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出结构层次,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其方法通常是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入手,有主句的文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其次,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

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①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②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即表达效果)。

类型三:考查“为什么”。比如开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为何要这样处理等。答题对策为:

1.掌握写作技巧的作用。散文的结构手法有伏笔、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其作用为: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上启下,首尾呼应,深化主旨,卒章显志,等等。

2.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首先指出题目中的内容使用了什么写法(用术语),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所在,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对其作用进行总结。

散文小说阅读的解题技巧 篇4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梭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小说答题技巧

(一)析人物

【常见题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答题规范】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省略号处为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二)理情节

【常见题型】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答题规范】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突出了……,表现了……

(三)看环境

【常见题型】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解题思路】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渲染怎样气氛,烘托人物的怎样情感和思想;③奠定怎样情感基调;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答题规范】怎么问怎么答。(从内容和结构上思考)

(四)明主题

【常见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旨、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②评析小说的社会意义。

【解题思路】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答题规范】从以上三个方面思考,怎么问怎么答。

(五)讲技巧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 ① 表达方式。Ⅰ、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 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Ⅱ、叙述顺序的作用(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Ⅲ、描写的作用(白描 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引出下方、埋下伏笔; 中间承上启下、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结尾 前后照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叙后议论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

【答题规范】总体来说: 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六)品语言

【常见题型】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解题思路】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 篇5

一、抓住文章的首段与末段及段落的首句和末句

文章的首段与末段、段落的首句和末句,一般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段落的中心思想,其它段落及句子只起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申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搜索目标,找出文章及段落中的主题句。了解了它们的含义,就可以顺着提供的主要线索去捕捉文章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进行合理推断

对文章有了详细而全面的理解之后,就要按照文章内容,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作出推理判断。阅读理解涉及词汇、语法、句型、段落结构、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知识。答题时,要领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相邻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理解全文。表示逻辑关系的标志词是连接词、副词、代词、介词短语、关系词、插入语等,通读时应特别注意。如:if , because, though, as, which, it, and,but,however,therefore,so,for example, so that,so...that,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hand)...等词语。它们在上下文中具有条件、原因、让步、指代、递进、对比、列举、结果、目的、承上启下等作用,正确理解并掌握这些词汇的作用,对做阅读理解题是大有好处的。

三、猜测推敲生词

阅读短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这时,考生要沉着、冷静,细心思考。首先要把整段、整篇文章看完。通过对全篇短文的理解,就很有可能猜测出生词的大意。另外,还可以从含有生词句子的上下文,以及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理解生词以求获得其真正含义。 猜测生词的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构词法推测。遇到生词后,可从构词法角度分析判断生词。例如: unforeseeable一词,其中词根为see, fore的含义是“早先、预先”的意思,un前缀是“不”的意思,因此可以猜知,此词词义为“未能预见的”。

四、利用常识解题

多了解一些常识性知识有利于阅读理解。如果对文章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读起文章一定既省时又省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各方面的背景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考生应了解下列知识:

1.著名作家、艺术家及其主要作品;

2.科普常识:尽量了解有关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计算机应用、诺贝尔奖等方面的知识;

3.了解西方社会风土人情、社交活动、新年、圣诞节活动、宗教信仰、罢工斗争、失业现象、风俗习惯等;

4. 多看新闻联播、世界各地和各类英语讲座等节目;

5. 使用各种工具书,查阅各类名词、术语、重大事件;

6. 熟记常用的缩略词语。

五、正确理解题干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阅读理解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一是直接回答who,whom,which,what,where,when,why,how等疑问词引起的细节问题;二是猜测词义题;三是推理判断题;四是综合概括题。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一定要仔细看完、看清楚试题要求再作答,特别要注意NOT, TRUE, EXCEPT等词。有时,要先看题后阅读文章,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缩短阅读时间,效果也许会更好。

总之,阅读理解试题是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考生按上述答题方法去做,再做些适当的练习,一定会在阅读理解试题上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河北 李明 张雪峰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篇6

在英语高考中, 阅读理解题通常占40分或50分, 是整份试卷中比重最大的, 可以说阅读理解的答题情况决定了考生英语成绩的高低, 教师和考生都应充分认识阅读理解的重要性。《考试说明》指出, 阅读理解部分主要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能力是考生应能“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在九级语言技能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按课标要求允许有3%左右的生词量, 而这些生词往往是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取得高分的绊脚石。词义猜测题已成为近年来阅读理解中常见的题型, 而且试题增加了对短语意思及句意猜测的考查, 需在较为复杂的句式中通过上下文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突出考查对语境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它不仅考查考生的语言水平, 还考查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为例, 有12份高考卷中出现了阅读猜测题, 有的试卷甚至出现了两题 (见下表) 。学生必须具有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及判断句意的能力, 才能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

二、猜测题题目设计分析

1. 猜测题题干设计

单词或短语猜测题的设问方式常为:

The underlined word/phrase probably means____.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art probably mean?

The word/phrase can best be replaced by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can best take the place of the underlined word?

The underlined word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____.

如果是要求考生猜测画线部分指代的是什么, 它的设问方式则为:

The underlined part refers to.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refer to?

而句意猜测题的设问方式常为:

By the underlined part, the writer means that____.

2. 猜测题考题设计思路

猜测题的理解障碍主要有三种:

(1) 熟词新义。考查考生能否对某一熟词的多个意义项进行选择和理解。如辽宁卷第67题:The word“address”in the first line probably means.对于address这词, 很多考生知道它名词的用法, 意思为“地址”;作为动词, 它可以解释为“称呼, 发表演说, 写地址, 解决”等多层含义。在此处, 根据上下文, 它解释为“解决”, 而不是考生较为熟悉的发表演说、写地址等意思。

(2) 新词 (短语或句义) 猜测。考查考生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词在文本中的意思的猜测和理解。如湖南卷第67题考查divergence和重庆卷第56题考查dilapidated, 这两个单词许多考生完全不认识, 只能依靠上下文语境和有关线索来猜测。除了考查新单词外, 还设计了对短语意思的猜测题, 如全国大纲卷第56题考查on cloud nine, 江西卷第67题考查drawing on, 浙江卷第42题考查near miss和天津卷第49题考查shared a word。此外, 浙江卷第57题还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By“we were all beside ourselves”, the writer means thatthey all____.

(3) 指代猜测。文章为了行文连贯, 有时会用一些指代词, 此类考题考查考生能否根据上下文来判断画线部分具体指代的是什么, 如四川卷第49题:The underlined part“its idea”in paragraph 3refers to the idea of____;辽宁卷第65题:“That sale”in paragraph 4refers to____;全国新课标卷第64题:What does the word“residents”in paragraph 1probably refer to?这三题分别考查考生对“its”, “that”和“residents”的理解。

三、猜测题的解题技巧

做猜测题时, 在利用上下文语境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语篇中标示的各种逻辑关系 (比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例证关系、并列关系等) 及对语篇连贯起标示作用的话语标记语 (Discourse marker) 所提供的线索来解题。下面以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为例来谈谈猜测题的解题技巧 (画线的为所考查的部分) 。

1. 定义解释法

在写文章时, 作者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常常对一些关键词进行定义, 或在关键词后面进行解释或说明。这些解释或说明从形式上来看, 可能是短语, 也可能是句子;从句子功能来看, 可能是定语从句, 也可能是同位语从句。因此, 在做相关猜测题时, 要善于利用这些表示定义或解释的话语标记语来猜测相关词义。这些话语标记语有:be, be called, mean, stand for, be known as, refer to, that is, namely, in other words等等。以辽宁卷第67题为例:

【相关句子】The Coalition for the Homeless is an organization that seeks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the homeless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It is a network of offices, some of which provide food and houses for the homeless population, and some of which fight for the passing of laws that would give every American the right to a place to call home.

【解析】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无家可归者联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在第一句话后面, 进一步介绍了它的工作内容:它是一个多部门相互配合的系统, 有的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食宿, 有的为争取通过让每一个美国人有住房权的法律而努力。从后面作者的解释, 我们可以轻易地排除干扰项talk about和write to;而选项fight for意思不全面, 只是工作的一部分, 也可以排除;选项 (B) deal with符合要求, 说明这个联盟是一个旨在解决无家可归者需求的组织。

2. 举例证明法

为了让某一词语或句子意思更明确, 作者常常会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和证实问题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常用的词有:in other words, that is, that is to say等。另外,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会在某些冷僻的词后举一个例子, 使该词具体易懂, 用such as, like,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including等例证性词语来作引导, 举例说明前面较难理解的名词。以江西卷第73题为例:

【相关句子】Knowledge or techniques have been acquired through exploration.The techniques may have medical applications which can improve the length or quality of our lives.We have already benefited from other spin-offs including improvements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satellites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and in communication system.Even non-stick pans and mirrored sunglasses are by-products (副产品)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space industry!

【解析】“通过探索我们获得技术和知识。这些技术可能会被应用于医疗领域从而延长生命的长度, 提高生活的质量。”接着, 作者用including来举例说明我们已经获益于航天工业的spin-offs, 包括地震预警、卫星天气预报和通信系统等领域的进步, 甚至不粘锅和镜像太阳镜都是航天工业的副产品。从此处可以看出, spin-offs应该是类似副产品的意思, 即科技发展中意外带来的东西, 所以选项 (C) unexpected benefits应为正确答案。

3. 同义替换法

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词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某一个词, 作者常常在语篇中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含义, 特别是在一些冷僻的词后面, 作者会用一些读者比较熟悉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换。同义替换法可以为我们猜测词义提供明显的线索, 一些常见的表示同义的信号词有or, similarly等。以湖南卷第67题为例:

【相关句子】The divergence of the two species took place around the time of the divergence of Asian elephants and woolly mammoths.

There has long been debate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at the two might be separate species, but this is the most convincing scientific evidence so far that they are indeed different species.

【解析】从下文可以看出, 虽然科学界长期就有两种大象是不同种类的争论, 但这是迄今为止它们是不同种类的最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这里作者用了separate和different两个形容词来说明两种大象是不同种类的, 也就是说画线部分divergence的意思是“不同”, 与separate和different是同一意思。此处画线部分是名词, 所以separate或different的名词形式应该是正确答案, 即选项 (C) separation。

4. 转折对比法

在写作中, 作者有时通过语篇中语义转折和对比关系的话语标记语来提示读者后面出现的词与前面出现的词意义上是不一致的, 有时可能是一对意思完全相反的反义词, 这时只要把握了其中的一个词, 就不难猜测出另外一个词的意思。文章中表示转折和对比关系的话语标记语有:and, or, but, however, while, on the contrary, unlike, rather than, instead of, otherwise, although, whereas等。以陕西卷第58题为例:

【相关句子】GM companies tell farmers that they will make good profits by saving money on pesticides.“The promise was that you could use less chemicals and boost production.But neither is true, ”said Bill Christison.

【解析】“转基因公司告诉农民他们可以节省买杀虫剂的费用, 以此来获得更多利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杀虫剂用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成反比的, 也就是说and前后的意思应该是相对的, 杀虫剂少用了, 但产量反而会增加, 这是他们的承诺, 因此boost的意思是增加。

5. 因果关系法

在语篇中, 作者为了语句连贯, 常用一些连词来表示句与句之间的不同逻辑关系, 标志性词语如because, so, therefore, so that, so/such...that...等体现的就是前后句子的逻辑因果关系。because和since是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so, therefore, consequently, as a result后是表示结果的;so/such...that...的句型里, that是引导结果状语从句的。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表示因果关系的信号词来猜测词义。以重庆卷第56题为例:

【相关句子】To water his flowers, he used twobuckets.One was a shiny and new bucket.The other was a very old and dilapidated one, which had seen manyyears of service, but was now past its best.

The old bucket felt very ashamed because of its holes.

【解析】文中提到“他”用两个桶浇水, 一个是新的, 另一个是旧的。后文又提到这个旧桶因为有洞而感到羞愧。从而可以推断出这个桶不仅是旧的, 而且是破的, 因此, 画线部分dilapidated的意思应为 (C) worn-out。

6. 上下语境法

要很好地理解一个单词或短语, 离不开它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所提供的语言环境;要理解一个句子, 更离不开上下文语境所提供的线索。以浙江卷第57题为例:

【相关句子】Even our fathers dropped their tools and joined us.Our mothers took their turn, laughing like schoolgirls.I think we were all beside ourselves.Parents forgot their duty and their dignity;children forgot their everyday fights and little jealousies.

【解析】此处画线部分前面说甚至我们的父亲们扔掉他们的工具, 加入到我们放风筝的行列里来, 母亲们也变了, 笑得像学校女生;画线部分后面又说父母们放下了他们的责任和面子, 孩子们忘了他们每日的争吵与嫉妒。可以看出, 画线部分的前后语境都表现了父母们和孩子们非常开心快乐。因此, 画线部分的意思应为: (B) went wild with joy, 即欣喜若狂。

7. 特定指代法

通常情况下, 英语忌讳实词重复, 而避免重复的方法之一就是用限定词或代词, 常见的有:this, that, these, those, its, their, his, her, your, my等。其中, 指示代词this可指较近的人或物, 而that可指较远的人或物;同时, this和that都可指已提到过的人或物。遇到此类题, 一定要弄清楚是近指还是远指。如果指示代词被用来指已提到过的人或物, 这个代词前面的内容通常为答案。如果在从句中出现物主代词, 它所限定的内容通常可在主句中找到。以辽宁卷第65题为例:

【相关句子】In 1903, a doctor in Detroit bought the first car from the company.That sale was the beginning of Herry Ford’s dream.

【解析】因句子较简单, 可以清楚地看出画线部分That sale (那次购买) 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1903年, 一位底特律的医生从福特公司买了第一辆车。因此, 很容易就可以选定答案为 (C) the selling of a car to a Detroit doctor。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严明贵.如何利用话语标记语推测英语词义[J].英语知识, 2011 (8) .

高考阅读表达题的解题技巧 篇7

一根据文章大意或主旨

针对此类设问,要善于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行根据或归纳总结,善于寻找段落的主题句和剔除出文中的细节事实或作者的论据,关注每一段的首句和尾句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根据出来的中心意思一定要能够覆盖全文或整个段落,不能以偏概全。文章标题格式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简洁的短语,同时注意字数的要求。

二补全文章中空缺的句子

回答该类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楚上下文意思,弄清楚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递进、并列、对比、转折、因果等,根据问题的字数要求慎重作答。答完后要检查一下,看上下文是否通顺,能否恢复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思想、内容或意图,所写句子有无语病,等等。

三指代关系的确认

此类题型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分析句子成分,尤其是结构较为复杂或者包括一些特殊的表达的句子。同时,我们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逻辑思路,确认该词到底在文章中是什么含义。

总之,阅读表达题将读与写的考查相结合,既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学业生归纳、整合与转换信息的能力,融阅读理解与书面表达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信息度。那么,如何在日常的学习中进行此类题型的积累和实践呢?

1.要在平时的课文理解、课外阅读中多思考、多理解,解题时不仅要寻读具体信息,而且要理解主旨大意,同时理解语段的逻辑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

2.平时要多积累、多听、多读,常阅读、常练笔。

3.尝试去解析一些句式复杂的句子,并试图抽调一两个句子,关注文章中的一些指示代词、重要名词等,加大训练的力度,多进行实践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情况报告下一篇:全面加强辅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三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