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满分攻略学案(共1篇)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满分攻略学案 篇1
201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满分攻略之散文阅读
(一)命题特点
1.词语理解
(1)
(2)
(3)
(4)
(5)
(6)
2.句子理解
① ② ③ ④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3.筛选整合
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是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或者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4.技巧分析
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 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 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 修辞手法方面的技巧
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是: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4)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5.物象分析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
(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意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形象分析
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是归纳概括散文中的意象或形象,二是考查形象的作用。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更重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此类文体的命题重点。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人外貌的具体特征。
(3.)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形象的内在特点。
(4.)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7.语言修辞
常见的设题方式是:
(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8.布局谋篇
常见的设题方式是:
(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首段(末段)的作用。(或:文章主要写„„,却又从„„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或:文章末尾引用某某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或: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9.内容要点
常见的设题方式有:
(1):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2)“„„”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0.有关探究
常见的设题方式有:
(1)对文本内容中的疑点、难点提出,提出问题,深入研讨。(评析)
(2)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学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辨析)
(3)质疑某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质疑)
(4)根据文本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回答问题。(往社会拓展)
(5)根据文本涉及的语言文学知识、写作艺术,分析文本以外的作品。(往文学拓展)
(6)对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假设而作答。(往假设拓展)
201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满分攻略之散文阅读
全国大纲卷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地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严峻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的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臵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强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骜,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 3 雨我也会步行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有删改)
14.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⑵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15.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6分)16.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6分)17.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五、(22分)
14.⑴①现场鼓手的演奏结束了,我因不能再次听到鼓声和听众一起疯狂而失落;②受到鼓声的鼓舞,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新鲜有力的生活。(2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⑵①鼓声让我相信,这个鼓手近于自然的,因而也是幸福的;②作为听众,我被鼓手的鼓声吸引,却不能分享他击鼓时的愉悦,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2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5.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的感染力;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鼓声对“我”的影响。(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6.①鼓声打破了“我”所习惯的管弦乐和声乐的表现方法,让“我”重新感受到打击乐的原始魅力;②鼓声唤醒了“我”精神中一直沉睡着、淤积着和荒芜着的因素,让“我”认识到它们的陌生和新鲜;③鼓声打破了欲望和观念的束缚,让“我”体会到重回自然的自由和幸福,表达了“我”寻求精神动力的愿望。(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①初来曼哈顿,“我”对能够免费享受林肯中心丰富多样的音乐而感到舒心惬意;②不久,“我”对从林肯中心传出的、不合意愿却又不得不听的音乐感到痛苦和厌恶;③最后,“我”被林肯中心的鼓声所吸引,震撼,甚至为之疯狂。(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北京卷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时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是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E.文章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18.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分)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那些了解?(4分)
19.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4分)
20.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 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12分)
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5题。(20分)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 6 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11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 ○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1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1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 7 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7.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1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满分攻略学案】推荐阅读:
高考散文阅读导学案08-12
202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07-03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苏)题库:散文阅读06-05
高考满分作文散文11-09
高考散文阅读教法07-30
高考抒情散文阅读05-23
高考散文整体阅读12-01
江苏语文高考散文阅读06-29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08-09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指导论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