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的教案设计

2024-08-30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精选11篇)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 篇1

赠汪伦教案设计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 篇2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杰出的代表———唐诗, 其翻译与对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唐诗翻译的主体 , 也就是译者,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译者主体性, 查明建与田雨认为 :“作为翻译 主体的译 者在尊重 翻译对象 的前提下为 实现翻译 目的而在 翻译活动 中表现出 的主观能 动性 , 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笔者从国内外发展简要历程、影响译者翻译的主客观因素等方面展开探究。

(一)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国内外简要历史回顾

在中国 , 改革开放 之前 , 译者遭到 了长期的 遮蔽 , 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 但最终认同了译者主体性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翻译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译者主体性被学者们提上了议程, 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 , 自此 , 译者的主 体性得到 了确立 , 且对此的 研究逐步 深入。

在西方, 译者主体性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被忽视到译者选择确认, 再到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操纵的过程[2]。其主体地位的确立伴随着两次重大转折。20世纪50年代之前, 西方学者一方面强调翻译需忠实于原文, 另一方面承认翻译的创造性与艺术性, 因此在这种悖论存在的背景下, 西方翻译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50年代之后,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译文的重心转向了译者。自此, 实现了一次由静态到动态、客体到主体、一元到多元的跨越式转变, 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相关专题研究成了翻译研究的热点。

(二) 影响译者翻译的主观因素

作为译者, 其在翻译时拥有丰富的能动性, 也无疑是原作最直接主动、最富有创造性的读者。一方面, 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另一方面, 会因其个人阅历、修养和性格等造成翻译效果的不同。由此可见, 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个人风格的痕迹与烙印。简明总结为如下几点:1.译者个人兴趣偏好;2.译者的人生经历;3.个人教育背景;4.主观审美能力;5.译者本身对语言的驾驭能力;6.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三) 影响译者翻译的客观因素

不同的译者均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 因此, 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会相应产生差异。相同的是他们对唐诗翻译有着极大的热忱。虽然不同的身份使得他们在翻译同一首唐诗时, 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有所不同, 却充分体现了唐诗翻译中影响译者翻译的客观因素, 这些客观因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译者所在的社会及其意识文化形态 ;2.所翻译的文本对于译者发挥的要求与限制;3.针对人群的特点。例如文化程度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本文选取《赠汪伦》一诗, 在纵观译者主体性发展历程之后, 以译者主体性为全新视角, 从译者主体性差异的主客观因素这一点切入, 深入探究唐诗《赠汪伦》的不同英译本。

二、译者主体性下的唐诗翻译技巧

诗歌翻译是最体现译者主体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 恰如其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外很多翻译家都对唐诗英译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无与伦比的贡献。例如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3], 从事文学翻译实践60余年, 与此同时, 不断对翻译理论实践进行反思并建立较为系统的翻译理论。其著名三美论[4]是指在文学翻译中, 译文必须意美、音美、形美。他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 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 这是音美;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 这是形美。“三美之中, 意美最重要, 音美次之”。译者为实现“三美”, 就要尽力追求译诗与原诗在意、音, 形三方面的美学功能对等, 尽力让译读者读译诗时能感受到原诗读者读原诗所获得的美学效果。与此同时, 一般的翻译方法可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需要译作忠实于原文, 可采用忠实对等原则[5];意译是指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其内涵, 再结合译语的文化传统表达出来。

总结前人的经验, 在进行英译时可结合以下方法:

第一, 语音层面技巧。其中包括押头韵和诗行内韵。此种方法是为了达到音美的效果。英语诗歌注重韵律, 常常伴随押头韵、押尾韵等手法, 译者在把唐诗翻译成英文时, 需要包含这些手法, 这样才能达到本土化的效果。

第二, 词汇层面技巧。其中包括词语反复和新创词语。词语反复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同的英文单词, 出现在同一个或相邻的诗行里。这种方法使用在诗歌中是为了强调或突出某种情感或物的表达。新创词语是指当诗歌中的情感不能用日常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 可以对词语进行创新, 使得诗歌的翻译更加生动形象。

第三, 句子结构层面技巧。其中包括平行结构的使用和语序倒置。不仅在翻译诗歌时会用到平行结构的方法, 在中文的表达中也会经常使用, 使用平行结构翻译汉语中的对偶, 可以加强语气, 增加唐诗翻译的美感, 语序倒置的使用常常是为了某种表达效果或修辞手法。

总而言之, 唐诗翻译, 不仅要关注韵和形, 还要追求其传达的意境, 这就需要译者发挥主体性, 造就多种版本的唐诗英译, 从而为读者带来不同的精神享受。

三、李白诗作英译的个案分析

唐朝诗人李白素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歌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 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并达到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 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他的名作《赠汪伦》写于天宝十四年, 当时诗人李白旅居宣城, 往泾县 (今安徽皖南地区) 游桃花潭, 当地村民汪伦热情以美酒款待他, 因此诗人作此诗感谢汪伦的一片情谊。全诗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 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 想象丰富奇特, 令人回味无穷。笔者找到此诗的两种不同英译本, 一首出自许渊冲先生的《李白诗选》[6]:

1.To Wang Lun Who Comes to Bid Me Farewell

I, Li Bai, sit aboard a ship about to go, When suddenly on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verflow.

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 It’s notso deep, O, Wang Lun, as your love for me.

另一首出自唐一鹤先生的《英译唐诗三百首》[7]:

2.To Wang Lun

A crane is flying above clouds, In the clear sky.

Bringing the poetical mood, To the Green Void high.

现在我们对两种译文进行比较探究。第一首为许渊冲先生的诗, 第二首为唐一鹤先生的诗。首先, 从文化底蕴上来看, 两者都有极高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乃是做好翻译工作重要的基础。许渊冲先生誉有“诗译英法唯一人”之名, 北京大学教 授 , 翻译家 , 曾在继承 前人学说 的基础上 , 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 提出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 可用“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十个字加以概括, 并归纳出翻译之三论。许渊冲先生此译文语言优美, 忠实原文, 充分显示出其深厚的翻译功底。唐一鹤先生从事了50多年的英语教学, 1996年, 已经84岁高龄的唐一鹤先生开始了英译唐诗的浩大工程。他从《唐诗鉴赏辞典》1190篇唐诗中精选出300首 , 英译时尽 量保持唐 诗的对仗 与韵律风 格 , 体现其形式美。 每首诗都有中英文评注, 介绍诗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思想;附有语言研究, 用英文对每首诗的生僻字、特殊词、关键句子等作翔实的语言文化考究, 译作《英译唐诗三百首》。可以看出 , 唐一鹤先 生的此篇 译文较之 简洁 , 注重神似 , 意境高远。

再从个性偏好上来看, 尽管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古典诗词方面造诣很深, 但经常会像严复那样, 为一词一句而绞尽脑汁、反复琢磨。有时半夜突发灵感, 他便在半夜起来开灯, 记下睡梦里想到的诗句,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许渊冲先生对翻译事业的极大热忱, 甚至已为此几乎达到痴迷状态。许渊冲先生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进步, 自卑使人落后”, 为此他一直保持奋斗不息的精神, 在翻译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不断前进。唐一鹤教授在天津财经大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退休后, 唐一鹤先生并不想彻底离开英语, 一次购书经历让他把英语和唐诗联系在了一起。酷爱唐诗的唐老走遍了整个天津城, 仅发现两个版本的唐诗译著, 且都仅限于简单的诗文对照翻译, 对一些关键的词汇、典故、语句等, 没作必要的英文注解。唐老说:“语言和文化背景与国人迥异的外国人, 仅凭简单的诗文对照翻译, 是难以理解和猜度诗人所表达的情绪和营造的意境的。”正因为许渊冲先生与唐一鹤先生对唐诗英译工作的热爱, 才会让他们在翻译事业上熠熠生辉。

最后从语言风格上来看, 两者截然不同。许诗诗题不仅译出了原文, 而且在此基础上交代了汪伦的身份———来送行的人。诗文第一句翻译得也比较翔实, 在原文的基础上点出了作者、出行方式及将要出发的状态, 做到了忠实于原文。第二句的suddenly, 从其使用效果来看, “忽闻”歌声给诗人内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歌声也译成了告别之歌, 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说明。Overflow为洋溢的意思, 巧妙地表达出整个岸上都传着汪伦的歌声及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第三四句是全诗高潮, 流传千古。译者并没有直接译出深千尺, 而是说无论桃花潭水有多深, 它与汪伦对诗人的情谊来比是不深的。译者没有采用直译法, 而是巧妙地运用对比, 将不可表达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 虽然译者没有译出“汪伦送我”的这层意思, 但并无大碍, 不影响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另外, 根据词典释义。Love有爱、爱好及爱人等诸多层含义, 一般是指男女之爱, 此处用法是不是略有不妥呢? 其实它还有一层含义, 不过并不多见。就是英文中所指的friendship, 也就是友情。这一译法对读者而言, 多少有点负面影响。再看唐老所译, 采用意译法, 把诗人比作一只正飞向云空的鹤。根据唐老对此诗的批注, 该译文没有说出秋天的悲凉, 但是道出了秋高气爽, 鼓舞诗人奔向前程。译文没有提及主人公汪伦, 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份情谊激励诗人不断前行。许渊冲先生在直译基础上加上了独特的见解, 巧妙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美, 而唐一鹤先生的完全意译法则体现了一种意象美, 两者都有着一种音韵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结语

本文在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下, 对诗人李白的诗作———《赠汪伦》, 从文化底蕴、个性偏好、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探究。通过对诗作英译本的类比, 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技巧, 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宝贵建议。我们可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唐诗鉴赏能力, 进一步提高其文学素养, 促进大学生翻译思维的转换与整体翻译水平的提升, 为更好地翻译唐诗、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查建明, 田雨.论译者主体——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说起[J].中国翻译, 2003 (1) :19-24.

[2]吴安红.翻译中译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研究的历史回顾[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2) :81.

[3]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67.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李正栓.汉诗英译中的忠实对等原则[J].广东外院外贸大学学报, 2004 (2) :29-31.

[6]许渊冲.李白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186.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 篇3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并巧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要认和要写的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

1、会认“赠”等6个生字,会写“舟、乘、汪”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珍惜友情。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导入新诗。

板书课题,教师范写“汪”字,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汪”字作为本课要写的生字,它又在题目中出现,在板书课题时就让学生掌握写法。(课件显示《赠刘景文》)齐读,找出两首古诗题目的共同点。理解“赠”是“送”的意思,理解课题《赠汪伦》即李白写一首诗送给汪伦。

『设计意图』:从复习古诗入手,不仅加深对古诗的记忆,还理解“赠”就是“送”的意思,在不知不觉的读中,学生就明白了题目的意思

2、激趣。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那李白为什么要写一首诗送给汪伦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大家要是把这首诗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我就讲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充分感知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切忌走过场,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 主阅读,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学习要认的字。(课件显示生字)

1、指名读。(评读)

2、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5、去拼音读。『设计意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认的字,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 能力垫定了基础。

四、品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真情实感。

1、讲故事。古诗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一个简短的古诗背景故事,能让学生更易地理解诗意。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讲完故事师顺势范读。齐读古诗。

2、品读第一行。

(1)指导看书本上的插图,问:船上的是谁?岸上的是谁?你是从哪行诗看出来的?指名答。(课件显示:李白乘舟将欲行)

『设计意图』: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一篇文章,指导学生看图,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诗意。(2)指名读。齐读。

(3)指导写字。(乘、舟、汪)

A、了解词语“乘舟”,并给“乘、舟”另外口头组词。

B、师让学生观察了解“乘”是“禾”与“北”的巧妙组合,再范写“乘”字;学生说“舟”字的笔顺。C、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写字。D、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每节课都让学生写一写,但不要写得太多,根据本节课设计 的内容,故写三个生字。让学生观察生字??“乘”,感受汉字的妙处,激发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的愿望。由于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故在指导书写中,师范写最难的“乘”字,生说“舟”字的笔顺,“汪”字放手让学生观察去写,这体现了一个从难到易的教学过程。

(4)学习“欲”字,说一说记住“欲”字的方法。说说李白乘舟将要干什么?

(5)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相见恨晚,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用上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行。(指名读,小组读。)

(6)这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李白将要离开的那种不舍之情。通过不同方式反复朗读,在听和读中让学生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个人情感。

3、品读第二行。

(1)汪伦是用什么方式为李白送别?指名答。(2)(课件出示:忽闻岸上踏歌声)指名读,齐读。

(3)学习“踏”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踏”字,什么是踏歌?

(踏歌是古代的一种舞蹈,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边歌边舞的一种歌舞形式。)(4)练习。理解“闻”的意思。从这行诗看,应该选哪个?(课件显示)闻:()A用鼻子闻 B有名望的 C听见

(5)汪伦用这种隆重的方式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汪伦对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4、品读三、四行。

(1)重友情的汪伦让李白有什么感慨??指名读三、四行。(课件出示)

(2)学习“潭”字,说一说记“潭”字的方法。桃花潭有多深?试着把桃花潭的深度读出来。(指名读,齐读。)(3)练习。

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板书:水深??情更深(4)指名读;齐读。

(5)分别是伤感的。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同桌练习说一说。(6)再读、引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如果你是李白)当你登上小船准备离开,回想起汪伦每天热情款待,一起饮酒作诗,望着眼前深深的潭水,一定会感叹??齐读三、四行。

即将分别,李白正想到以后天各一方,不知何时再见。此时,忽然听见汪伦在岸上踏歌为自己隆重地送行,低头看着清澈的潭水,诵道??齐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让学生通过美读、熟读,升华朗读情感,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达到真正意义的积累。

五、背诵。

1、自由背3分钟。

2、指名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3、配乐齐背。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背诵的学习任务。

六、完成课后练习。

七、拓展小结。

1、《赠汪伦》这首诗让我们感受了好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你有好朋友吗?你是怎么对待朋友的?

2、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读一首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别董大》。『设计意图』: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结合,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每次的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的相聚,在离别和相聚中,友谊一次次的变得更深厚??齐诵《赠汪伦》 作业:

找一些离别诗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外多积累知识,进一步感受诗情、诗美,感悟诗人们深沉的情感。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水深??情更深

赠汪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赠、汪、伦、舟、欲、踏、潭”7个生字,会写“汪、乘、舟”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诗氛围的营造,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友情的可贵,并乐于与

人交朋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出示李白像)请你仔细观察他的衣着神情,猜猜看他是谁?

2、你知道李白的哪些事情呢?

(指名说,并补充李白简介: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流传下来的诗作有一千多篇。)

3、我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呢?(《静夜思》)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

二、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1、过渡:李白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有个叫汪伦的人很想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开始李白一生只喜欢游山玩水、喝酒作诗,怎么邀请他才回来呢?

2、老师要把这个《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送给最认真地同学。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看老师板书课题。这个“汪”字是今天我们要写的生字,请大家拿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写。三点水的第二点要压横中线,右边的“王”字稍稍向左靠。请大家在自己的书本上描一个写两个。

2、谁能给“汪”字找找朋友?(相机出示词卡“泪汪汪、汪洋大海”,生齐读)

3、想读一读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吗?请翻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借助古诗下面的拼音把诗读通、读顺。

4、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读得怎么样。(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一人一句读)

5、(出示课文插图)猜一猜哪个是李白,哪个是汪伦?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A、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B、请注意这几个字的意思:行:离开;舟:小船;闻:听到 C、指导书写“乘舟”两字。

D、这句诗写的是李白将要离开,汪伦唱踏歌送他的事情。

6、李白有没有想到汪伦会来送他?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A、引导发现“忽”,突出惊喜,想象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离开的。

B、汪伦在人来人往的路边这样唱着、舞着,表达着他对李白的深厚友谊。

7、别具一格的邀请,与众不同的送别,这一切深深打动了李白,所以他忍不住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A、请在这句诗中找出一个表示数量的词语。这里的千尺并不是真正的指一千尺,而是一种虚指,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B、即使桃花潭的潭水有千尺深,可是它比得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吗?哪个词语告诉你是比不上的?

C、你能选择一个关联词语把这两句诗联一起吗?

D、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四、诵读感悟,体会感情

1、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头,回想着这几天好友的盛情款待,你忍不住吟道——

2、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头,看着好友以如此特别的方式为你送行,你忍不住吟道——

3、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头,不知这种与好友一起喝酒作诗的快乐日子何时才有,你忍不住吟道——

4、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头,闭着眼默默体会好友的深情,你忍不住吟道——

五、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古时候这种写离别之情的送别诗有很多,我们来看一首唐朝诗人高适的《别董大》。

《赠汪伦》教案 篇5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赠汪伦教学设计 篇6

一、谈话导入,激发诗情。

1、导入:小朋友们,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愿意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吗?

老师还想知道,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呢?

好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使你们之间的友情更加真挚和深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友情有关的古诗,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我们再把课题齐读两遍!(读板书)-----《赠汪伦》。

2、小朋友们预习课文了吗?那这首诗是谁写的?(李白)

没错,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这首诗是他写给谁的呢?(汪伦)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课题就告诉了我们。“赠”是什么意思?(送给)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李白为什么要送给汪伦这首诗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想不想听?想听的小朋友一定会坐得很端正。【引出典故】

李白才华横溢,率性豁达,他既喜欢游山玩水,也喜欢饮酒作诗。有一段时间,李白在外游玩,到了安徽。汪伦正是安徽人,他非常欣赏李白,很想与他见一面,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信里写道:“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这信,心里乐开了花,于是就高高兴兴地去了。可是李白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汪伦这不是骗人吗?正当李白心里疑惑不解时,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指我们这里有个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这里并没有大片桃花;“万家酒店”是指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而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一听,不但没有因为受到欺骗而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两人情趣相投,一见如故。在汪伦盛情招待李白的这些日子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这一天,李白坐着小船就要离开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汪伦居然带领着村民唱着歌为他送行,李白被这样的送别场景和汪伦的厚意深情所感动,于是作诗一首送给汪伦。

二、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1、生自由读古诗

李白究竟为汪伦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6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在读之前,注意老师提出的两点小建议:①不认识的字就用铅笔做上记号,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②一定要做到识记字形,读准字音,尽量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你们和藏在古诗中的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吗?打个招呼吧!(zeng赠赠赠„„)想把这些红彤彤的大苹果搬回家吗?小火车开起来。

4、有了生字宝宝的帮助,我们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流利,一起来试一试。(齐读)

5、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朗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节奏,注意停顿,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课件)先听听老师怎么读。

6、谁想试一试?(指名读、生带读)

7、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优美的旋律中,轻声地朗读这首古诗。一边读,一边体会诗句的含义。不知道大家读懂了没有?老师要检查一下。

三、细读古诗、理解感悟

(一)解读第一句。

1、谁来读第一句?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1)舟:就是指小船。

(2)乘:就是坐的意思。例如乘车、乘飞机就是坐车、坐飞机的意思。乘舟就是坐船。

2、我们试着来读一读!

就要离开自己的好朋友了,李白的心里一定很舍不得。你们这句应该读得快一些还是慢一些呢? 是啊,要读得慢一些,读出作者那依依不舍的心情。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二)解读第二句。

1、李白坐着小船就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什么?谁来接着读?你读懂了吗?(1)“忽”是什么意思?忽然、突然的意思。(2)“闻”你又是怎么理解的?“闻”在今天我们一般理解为用鼻子闻一闻,嗅一嗅,在这里的“闻”,是听到的意思,你看闻,门字框里是一个耳朵的耳。(3)踏歌又是什么呢?它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你们见过吗?我们来欣赏一下。你们觉得这样的送别方式有趣吗?是啊!汪伦踏歌相送,给了朋友最别致的一场送别。【板书“踏歌相送”】

2、小朋友们,如果你是李白,当你坐在即将出发的小船上,你以为你的好朋友不会来送你了。可就在这时,你的好朋友忽然出现在你的面前,带着村民踏着歌为你送行,你的心情会怎样?(惊喜、感动„„)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惊喜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句?

3、现在我们把前两句合在一起读,用心去体会一下李白当时先是不舍,后是惊喜的心情。

4、解释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

老师是这样理解的,出示:李白坐着小船就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一起来读一读。

(三)解读三四两句

1、船马上就要开了,就要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了,你觉得他们会对朋友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两人一组,互相讨论一下。最好是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演汪伦,两个人来演一演。„„

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播放录音)如果时光能够停留在这一刻该有多好,真的好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好朋友啊!

此时此刻,小船渐行渐远,两位朋友只有默默相视、依依惜别,唯有桃花潭的水在轻轻流淌,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他们之间的厚意深情。来,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2、欣赏桃花潭图片,理解“千”尺

看,这就是李白诗中的桃花潭水(课件图片桃花潭水),你觉得这水怎么样?(深)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水吗?(深千尺)“深千尺”这里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在这里“千尺”表示水很深很深。

3、既然桃花潭的水并不是有千尺深,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他要用这桃花潭水来比喻他和朋友之间的情意。诗人站在船头,看着朋友踏歌而来,脑海中不禁浮现起他们一起饮美酒、品佳肴,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的一幕幕,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他哪里是想说水深呢,明明是想说他和朋友之间的情意深。(导读第3、4句)

4、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吗?老师提示一下:“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

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他们之间的情意深吗?有多深呢?【板书“情比水深”】

4、谁来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这两句?(师评价)

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要用这种饱含深情的语气来读。再来读一读!

5、现在李白与他的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今日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小船开走之后,在他们内心深处,一定是对朋友满满的思念。学了这首送别诗,相信大家的内心也被这两位朋友之间那深厚的友情所打动。小朋友们,我们看到课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四、整体回顾,升华主题

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会背吗?合起书本,我们一起试试!

你们真棒!不仅会读诗,还会背诗。可是你们知道吗?有的小朋友还会唱诗呢?想不想听一听?(播放儿歌)

小朋友们,岁月如海,友情如歌,真挚的友情是我们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倍加珍惜。板书: 踏歌相送

赠汪伦

赠汪伦 教学设计 篇7

诗的前两句, 想一想,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二.学习后两句)1.当李白坐船要离开的时候,汪伦一边用脚打节怕一边唱歌,为李白送行,这能说明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 诗中怎样说的? 2.(幻12 桃花潭水图片)这就是李白诗中的桃花潭水,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桃花潭水吗?(幻灯13)后两句(“深千尺”)这里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千尺表示水很深很深。大家齐读这两句3.读了这两句诗,你感受到什么?(板:深厚的友情)4.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船渐渐地离岸了,此时,我们就是李白,此刻,我们就站在船头,(全体起立)让我们对着岸上的汪伦深情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船越行越远,看不清汪伦的脸了,听不清汪伦的歌声了,让我们大声地对汪伦说--(桃花„)小船啊,请你慢点开,再慢点,已经看不见汪伦的身影了,但他的深情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因为--(桃花„)5.假如此时你就是汪伦,你的好友即将离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而此刻,你又化身成李白,面对为你送行的朋友,你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6.(幻14)让我们再次用朗读来表达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意。谁愿意来读?指名3-4人读。评:一个重情的李白。一个被友谊深深感动的李白。老师已经感到了你的依依不舍。(幻15)同学们,让我们放下书和李白一起把这首诗送给汪伦。女生先来(评:柔情的相送)来,男生也一起来。(评:真是一种豪壮的送别)全体站起来一起送。背诵全诗(真是一种深情厚谊的相送啊!)(幻16)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此时我们已经来到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朝,来到桃花潭边,我们看到了什么?(播放)视频看完了,你能把刚才看到的故事写出来吗 小练笔(两题中选一题):

(一)、把《赠汪伦》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赠汪伦》教学设计 篇8

孩子们,这两首诗,你还记得吗?《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两首好听、熟悉的诗歌,都出自同一个人之口,那就是李白。

二、简单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被人誉为“诗仙”,写下了许许多多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又一著名诗篇。

三、点题

1、齐读课题。

2、出示“赠”,谁能读准这个生字?

3、赠是什么意思,给它组个词。李白把这一首诗赠送给汪伦。

4、读词语“汪伦”。

5、汪伦非常崇拜李白,为了认识他,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先生,你喜欢游玩吗,我这里有十里桃花,你喜欢喝酒吗,我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信后马上就赶到汪伦家里。当他询问起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时候,汪伦笑着说:我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离我家十里外有个桃花潭;‘万家酒店’是因为有位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罢哈哈大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汪伦盛情款待,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四、初读

1、自由读读,读准每个字音。

2、学习词语:踏歌潭水小舟欲

(1)踏歌:用脚打着拍子唱着歌就叫踏歌,踏歌要用脚,所以它是——足字旁。

(2)潭水:潭为什么是“三点水”呢?

(3)小舟:古人说的小舟就是现在说的船。

(4)欲:将欲行就是快要出发的意思,那李白乘舟将欲行的意思呢?

3、指导书写:乘

4、再读诗句,读出节奏。

五、品读诗句:

(一)品读一句

1、看到汪伦来送行,李白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指导朗读。

3、拓展诗句: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指导朗读。

5、伴随着这一路的歌声,大诗人李白似乎又回到了那几天与汪伦朝夕相处的欢快时刻,还记得当时,我们在一起游山玩水,在一起——(学生想象)

(三)品读第二句

1、是呀,短短几天的时间,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开心,那么高兴!李白在离别之时,情不自禁地吟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领会写法

桃花潭的水真有千尺,83层楼那么深吗?这就是李白,当平常的语言无法表达他当时激情时,就会运用大胆地、夸张地想象,因为如此,才会有我们前面吟诵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名读)正因为那丰富、夸张的想象,才会有今天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因为丰富、夸张的想象,才会有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正因为丰富夸张的想象,才会有今天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不及,比不上。即使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即便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就算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

4、是呀!简简单单的一个“不及”,却道出朋友间那比潭水更深的情谊。

5、指导朗读。

(四)设境朗读全诗

(1)此时,你就是那一代文豪李白,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

(2)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

(3)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这流传千古的诗句吧!

(五)拓展朗读

1、望着踏歌相送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那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地吟唱着我们已经熟悉的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

2、我们还仿佛看到了那以酒相送的一幕……《送元二使之安西》

(六)背诵

赠汪伦教学设计投稿 篇9

邓梦花

一、猜疑引课,解读诗题

1、猜诗人: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猜猜他是谁?(出示资料,学生猜后板书“李白”)我们一起来背背李白的《静夜思》!

2、揭诗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另一首古诗:《赠汪伦》,师生一起写课题。学习课题里的生字:课题里有两个生字宝宝,请你读准字音。齐读课题。

3、解诗题:介绍汪伦。“赠”是什么意思?(送给)“赠汪伦”就是——?这首诗就是李白专门写给汪伦的。

二、初读古诗,字正腔圆。

1、一读古诗正字音。请大家轻轻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圈出古诗里的生字。

2、认读生字,老师也找到了生字放在了大屏幕上,谁能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拼音朋友藏起来了,你还能读好吗?生字读好了,我们再来读古诗,相信这次一定能读得更好,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遍吧!

3、二读古诗有节奏。一首诗我们把字音读准了还不够,我们最好能读出诗的节奏。老师范读:你听出了老师是怎么读的吗?你能这样读吗?指名读。

老师评价:老师真想和你们合作读,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不读题目。读后点拨:读古诗就要这样,后面三个字读慢点,最后一个字声音拖长一些。我们交换一下!

三、细读古诗,入情入境

1、介绍背景: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一起来听听!

2、感悟诗句1、2句。

(1)不知不觉,十几天就过去了,李白因为有事要离开,他登上船只将要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了踏着节拍的歌声。同学们古诗里有两行诗句就是讲这件事,找找是哪两行?指名学生读。

(2)填一填,做练习题:请你根据诗句填一填。板书:将欲行,汪伦踏歌声

(3)感情朗读。汪伦来干什么?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呢?(高兴)全班一起来,加上动作更能读出古诗的味道!

3、启发想象,练习说话。李白要走了,汪伦会说什么?此时李白又会说什么呢?指名学生说。

4、感悟诗句3、4句。

(1)汪伦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乡玩,又热情招待李白,现在还热情送行,他们的情谊多深啊!真是———

(2)桃花潭的水有多深?却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是潭水深还是情谊深?(板书“水深情更深”)

(3)这么深的感情,你们能读出来吗?女生读!你们能读得更深一点点吗?男生读!全班加上动作读得再深一点点吧!

四、诵读古诗,声情并茂

李白的诗歌真美啊,你们的朗读更美,就让这美美的诗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吧!全体起立,赠汪伦,背........[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是一节只有30分钟的阅读教学。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送别是我国古代文人骚客钟情的题材。《赠汪伦》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关于送别的经典名诗。唐代诗人李白和好友汪伦分别时内心依依不舍,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全诗明白如话,质朴无华,虽只有四句,却突出了两个人的情谊绵长,又没有离别的感伤。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学段的阅读教学做到能诵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赠汪伦》一课的教学主线以读为主,读占“鳌”头。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认识生字,感悟诗意,体会诗情。第一步自读诗歌,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第二步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诗情,第三步熟读成诵,在《送别》配乐中别情缭绕。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将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内心体验带入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灵性和悟性。

赠汪伦教学设计与赏析 篇10

评析:四川省沐川县第二实验小学(614500)张志昭

内容:人教科标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是唐诗中的“极品”,流传广,影响深。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诗中,“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这是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是非常动人而真挚的送别!

【赏析:对读文本正确而合理的解读,是充分利用文本的前提,只有入得深,才能出得自如。刘老师对文本把握很到位:“《赠汪伦》是千古传诵的送别诗中的“极品”,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诗中,“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这是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是非常动人而真挚的送别!”】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珍惜友情。

【赏析:目标简约明晰,可见,可测。】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

1、小朋友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古时候啊,会吟诗的人被叫做“秀才”,“秀才”很了不起哦,人们都会尊重他们。你们中间有秀才吗?今天,我要先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是今天的秀才。

怎么考呢?做游戏!

2、(课件一)看谁最聪明,能说出这行诗的上一句或下一句:

牧童骑黄牛,()。

(),早有蜻蜓立上头。

谁知盘中餐,()。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举头望明月,()。

【赏析:以“秀才”与诗的关系入手,调动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连接起旧知与新知的关系,把孩子带到了祖国文化的强大气场中,这样的学习无疑会是高效的。特别是足后一句的安排,体现了教者的匠心独运,很自然的引入今天的主题】

二、知诗人

1、读完最后这句诗,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哪一位诗人来?和老师一起来写写这位伟大的诗人的名字,把他的名字刻在我们的心中。(板书:李白)

2、认识李白吗?他是谁呀?你能介绍一下李白吗?

【赏析:板书名字这个细节往往被忽略,结果造成很多孩子知道是李白写的,却不会写这个名字——如写成季白!刘老师的设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细节,处处体现了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理念。】

三、晓背景。

1、除了李白,今天我们还有认识另一个人——齐读他的名字(板书:汪伦),怎么才能记住这个“汪”字?你能用这个字说出哪些词来?

认识汪伦吗?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2、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俩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谁能讲讲这两人之间的故事?(利用好拓展阅读)

3、汪伦敬佩李白,想请他来自己的家里住一段时间,可两人又不熟悉,那时侯,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怎么办呢?

对呀,写封信呀!

4、猜一猜:汪伦在信中都写了些什么?

出示:“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1)你知道汪伦的这封信是什么意思吗?汪伦向李白介绍了家乡哪两个吸引人的地方?如果你是汪伦,你会带李白去做些什么?

(十里桃花——赏花;万家酒店——喝酒。饮酒赏花,人生乐事。)

(2)后来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5、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啊。李白要走了,汪伦赶来送行,李白好感动啊,一首诗就脱口而出了。

【赏析:古诗不易被理解,原因主要在于他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背景的切入,能很好的拉近我们与古诗描绘的情境的距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解诗题。

1、齐读诗题:你能用“赠”字组哪些词?“赠”什么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注意:想好你最想问的问题,再举手提问,一个同学只有一次机会。

3、通过预习,你明白了谁送谁?谁别谁?谁把什么送给了谁?怎么送?怎么别?

4、李白赠送汪伦的诗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赏析:学习如果缺少学生的参与,那样的学习是不会有效的地。学生质疑,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对学习就更有兴趣。一个高明的老师,就是要善于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

五、懂诗意。

1、自由读诗三遍,读准生字的字音。

2、处理生字:舟(zhou)龙舟、小舟——小船乘舟——坐小船

欲(yu)欲望——想、要

踏(ta)踏步(动作)——轻轻地,有节奏地

潭(tan)深潭、水潭——桃花潭

3、把生字放入课文中再读,你能读出停顿来吗?动笔标出节奏来。

4、“李白乘舟将欲行”

(1)闭眼想像: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在安徽泾县的桃花潭边,桃红柳绿,村边的渡口前,诗人李白已经站上船头即将离去,眼前又浮现起了和好朋友汪伦在一起的情景来。

(2)猜一猜:李白会回忆起哪些情景来?(两人一起饮酒,一起游玩,一起下棋,一起登山,一起赏花,一起吟诗,一起垂钓,一起赏月,一起在乡间小道上谈天说地……)

5、“忽闻岸上踏歌声” 惊喜

(1)船儿就要远行了,与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李白舍不得离去呀,他站在船头望着、望着……

(2)猜一猜:李白在望什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是啊,好朋友都站上船头了,汪伦才迟迟赶来。李白本是你汪伦请来作客的呀,可为什么李白走时汪伦你没有按时来送别呢?什么原因使他这么迟才来送行啊?诗中没有写,老师查阅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查到。

猜一猜: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可能汪伦今天有急事不能来;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可能为李白准备礼物去了;可能为李白买酒去了……)

李白望到了吗?(惊喜地、吃惊地)

(3)讲句意:忽闻——忽然听到。闻——

踏歌声——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出节拍。

试一试:踏着节拍唱《找呀找》

(4)现在,你就是汪伦,你来送别老朋友李白,你会一边走一边唱些什么呢?你能编几句歌词,踏着节拍唱一唱吗?

他们都舍不得离去!李白跳下船来,飞快地向汪伦奔过去,紧紧握住汪伦的手,他把自己激动的心情,把自己的千言万语融成了一句话——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说句意。

(2)“千尺”有多深?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在这里是何意?

桃花潭水深——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3)你能加上这些词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出示:即使……也……哪怕……也……

虽然……也……就算……也……)

(4)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这是一首赞美朋友之间友谊的歌——让我们唱好这首“歌”吧!——齐读全诗。

【赏析:读要体现层次性: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细读,读出诗意;赏读,读出韵味。多层次读下来,孩子、诗歌就融汇在了一起,分不清是在诗里还是诗外。】

六、背诗文。

1、后来,人们就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赞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除了李白,还有许多诗人留下了很感人的送别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2、(课件)李白的船越走越远了,汪伦还站在岸边久久不原离去。

猜一猜:汪伦抱着拳,会对李白说什么?(朋友,一路顺风!朋友,明年再相会;朋友,别忘了我哟……)

李白挥着手,也久久不愿放下,他会对汪伦说什么?(朋友,谢谢你的热情招待!朋友,快回吧,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的!……)

3、是的,这段友情,李白不会忘,汪伦也不会忘。很多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品味他们的友情呢!齐读全诗!

【赏析:从诗里来,再从诗里去,孩子徜徉在诗的国度,学的不仅是一首诗,学的更是一种送别诗的文化;享受的不仅是一首诗,享受的更是一种送别情谊的感染。】

七、写生字

对象:舟、音、何

方法:先自学生字,认真地看看生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请学生上台写,一人一个。——教师逐个点评书写时注意什么更美观。——学生书写。

今天下午,刘老师和许多听课的老师们就要离开马边了,能把《赠汪伦》这首诗送给我们吗?——齐背诗歌——下课!

【赏析:写字的指导,要注重高效,刘老师的设计能很好的解决低效的问题:看清位置,展示成果,点评促写,更进一步。】

板书:赠 汪 伦

李白

友谊之歌

《赠汪伦》的教案设计 篇11

一、教材简说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极品。它们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难以估量。

也许,孩子们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觉得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却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

《回乡偶书》里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孩子们在读这两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一定会与贺知章、李白一路同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第一步: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步: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提倡学生自主认读,教师注意纠正。

2.调动生活体验识字。

第一步:调动生活体验,获得字音形象。如,家里来了客人的客,体育课上原地踏步的踏。

第二步:由口语上升到书面语。即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词汇转换成课文中的文字,降低识字难度,加强意义识记。如,无可奈何、如何、何奶奶;泪汪汪、汪老师、一叶小舟、风雨同舟;踏青。

第三步:创设生活情境,利用课文语境,综合运用生字词。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课文出现的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或书面交流。如,根据赠的意义说几句话;描述你见过的或想象到的潭的情景。

3.指导写字

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如,各-客;河-何。本课要求写的字较少,可以逐个指导。舟字的笔顺是:乘、客二字的撇捺要伸展开。客字的宝盖儿不要写得太宽。音字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突出主笔。书写何字右边的可字时,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二)朗读感悟

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炼,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

1.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

《回乡偶书》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赠汪伦》这首诗前一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乎意料之外,朗读时出要读出意外的语气来。

后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教学时可以突出下面几点。

1.突出范读。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2.创设情境。

情境一: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想象中的一样吗?

情境二: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话呢?

3.品味语言。

示例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示例二: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字能否换成才可又?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三)实践活动

举行诵读表演:将这两首诗改编成简单的情景剧,排练演出。改编、排练、布景、表演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指导朗读、实践活动

(一)指导朗读

1.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

2.熟读全诗,感情朗读。

(1)自由读:把两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范读: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感受一下老师的感情朗读,以范读带朗读。

(4)学习感情朗读:要重点体会老大、衰的语调,要读出笑的形象来,读出忽的速度感、意外感。

3.积累巩固

(1)自由背。

(2)限时背:限两分钟,看谁背得快。

(3)比赛背:小组赛、个人赛,看谁背得好。

(二)实践活动

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表演《回乡偶书》。

五、资料袋

1.注释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多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衰疏落。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2.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特别想请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时间,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请到李白。李白这个人不怕皇帝、不怕官、不爱钱,一生喜欢的就是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里,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不妨择日光临寒舍共赏桃花,共谋一醉。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之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渴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了。李白被搞得摸不着头脑。

上一篇:电子口岸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满分攻略学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