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赠汪伦》教学实录(通用9篇)
语文诗歌《赠汪伦》教学实录 篇1
小学语文《赠汪伦》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激发诗情。
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最要好的朋友吗?感情怎样?谁来说说?生:(略)
师:是啊,朋友之间的真情值得珍惜!在古代也有两个人,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很好。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32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的一首 ——《赠汪伦》。板书课题:《赠汪伦》。
2、释题:师:“赠”会读吗?“伦”呢?读一读。“赠”什么意思?赠给谁的?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李白的简介)
4、《赠汪伦》诗的由来:师: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吗?请看大屏幕,教师解说。
二、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1、配乐朗诵。(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认真听。)(播放课件)
2、解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生:(略)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生:(略)
师:“舟”是什么意思?“欲”呢?“行”呢?生:(略)
师:齐读一遍。这句要怎样读?生:(略)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徐缓些,要体现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我们一起读,来吧,开始!
3、解读第二句。
师: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来接着读?生:(略)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生:(略)
师:“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踏歌”呢?生:(略)
师:这句诗该怎样读?生:(略)师: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这里李白有两个没想到,你认为是哪两个没想到?从哪里看得出?
生:李白带着惆怅的心情离开汪伦,没想到汪伦来送他,从“忽闻”可以看出;另一个没想到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洋溢着热情。从“踏歌”可以看出。
师:是啊,多感人!多意外!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句?
4、总结一二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略)
师重复同学的回答,板书:-------行-------闻-------,并指出这两句是“叙事”。板书:叙事
5、激发想象。
师: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回到李白那个年代,回到汪伦送别李白的那个场景,去亲身体验一些他们离别时的情景。教师指出:可以从动作、神态、语言、离别的画面去想象。
师:谁来说说?你想说那个方面?生:(略)(动作,可表演)
6、解读三四两句。
师: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没有把动作、神态、语言、画面写到诗句里?(生可能疑惑不解)
师: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一方面,诗句讲究凝练,不枝枝节节,另一方面,对于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而言,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再多的言辞也是无力的,再多的表达也是多余的,他们只有默默相视对方,唯有任桃花潭的水静静的流淌,以此来叙说着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齐读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它的意思:虽然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但是却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师:“不及”什么意思?生:(略)
师:这句诗还可以怎样理解?
生2、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3、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怎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呢?
师:这两句诗你还读懂了什么?生:他们的感情深厚。
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板书:-----深-----送----。谁来读这两句?生:(略)
师:这两句在语调上应该怎样读?生(略)
师总结:第三句要读成升调(示范),齐读!还不够深,再读!对了!第四句要读成降调,(示范),齐读!还没降下来,再读!对了!这样一来形成了对应回环,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
师: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还要用什么语气来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生:饱含深情!
师:是啊,饱含深情!这就是“抒情”。板书:抒情。想不想再读这两句诗?站起来读,好吗?读呀!
三、整体回顾,升华主题
师:感觉累吗?甩甩膀子!好,现在我们再来看整首诗,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叙述了-----,后两句抒情,抒发的.感情是---------。(师生共同完成)
师:从整首诗看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生:(深厚、深情厚谊)师:对!这首诗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板书:深情厚谊。
师:会读吗?一起来读!开始!
师:会背吗?合起书本,试试!
四、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
师:古诗美吗?生:美
师:是啊,古诗很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音韵谐和,很过瘾!但这首诗更美的是李白和汪伦之间真挚的情感!想不想再读一些送别友人的诗句?请听!(播放课件)
师:是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那一杯杯浓浓的茶,让人喝了回味无穷,精神百倍;朋友就是那一坛坛的陈年老酒,让人饮了唇齿留香;朋友就是那春天里绵绵的细雨“润物细如无声”沁入了我们的心脾,-------我们再来欣赏李白的《赠汪伦》播放配乐朗诵。
五、作业设计,延伸课堂
师:以前的作业都是谁给布置?生:(老师)
师:想不想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生:(想)
师:敢不敢?生:(敢)
师:那么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想想怎么设计?
师引导:可以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续写一篇文章,老师帮你开个头:岁月轮回,时光穿梭,转眼间已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一天,李白乘坐着一辆轿车到桃花潭去游玩。正看得起劲时,忽然后面有人喊了声:“李白!”李白回过头来一看,原来---------。你能接着写下去吗?发挥你的想象试一试。
小学生语文上赠汪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揣摸意境,探寻即兴创作的灵感来源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情感探寻李白创作此诗的灵感之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情,导入新课。
1.播《送别》同学们,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这样一副动人的画面:两个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告别的情景。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一首千古流传的离别诗。它就是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2.读课题,释题、质疑
让学生读准“伦”(iún)的字音,明白“赠”即送,一般在分别离别时用。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汪伦是谁?为何写诗送汪伦?)
3.简介当时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欢写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信中写到“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儿,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指十里外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指一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被汪伦的幽默风趣逗哦得哈哈大笑。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日子里,汪论盛情款待李白,并帮他游历了当地的名山胜陪他一起饮酒作诗,他们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接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临别的时候,李白写了一首诗赠送给汪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他们的深情。
4.按要求自学(打出自学要求)
5.检查交流
齐读(提要求: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读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诗的哪几句读懂的?(李白乘船要走时,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的节拍唱歌的声音。)齐读这两句。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板书:“踏歌送行”。
2.“踏歌声”书上是怎么说的。打出送行灯片音乐《送别》
我们现在无法看到这是一种怎样的舞蹈,也无法听见这是一种怎样的歌声,但是老师查阅资料,知道这是当时当地最隆重的舞蹈,是很多人在欢天喜地的时候,在良辰佳节的时候,在迎送宾客的`时候跳的舞,唱的歌。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像有很多老百姓穿着节日的盛装,踏着欢乐的鼓点,为李白送行的场景。
3.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怎样?(万分激动)板书激动
4.抓住“忽”字体会。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这种激动的心情,请大家再读,看看是哪个字?这个忽字仅仅表示突然吗?为什么会是突然呢?(李白意想不到,出乎意料,)就在李白将欲行的一刹那,岸上响起了踏歌声,这是李白根本就没有想到的,看到当地的民众用如此隆重的仪式为李白送行,李白此时是万分激动啊。因为他明白这是汪伦特意为他安排的。此时,李白会想到些什么(想起这些天来,汪伦对他的盛情款待,想起汪伦对他的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诗人不禁发出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教学三四句
1.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桃花潭的水比不上汪伦的情谊?水真的深千尺吗?体会深千尺是夸张的写法。可以联系旧知;1古诗中的树量多虚指。2回忆学过的《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体会李白的夸张的浪漫风格,从而感受夸张的好处。进而触摸用形象的桃花潭深千尺的水来比喻难以言状的感情。这样非常准确而形象。说明什么?板书深情厚意
2.放音乐《二泉映月》
(领读:李白乘船将要离开的时候,忽闻岸上踏歌声,生接着读下两句“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是啊,纵然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及汪伦送我情
3.简介激情:
古时候,交通极为不便,人们出门,全靠步行和乘船。如果上京赶考,往往提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动身。所以,汪伦想到,此次离别,恐怕不会有再见面的时候了,不像现在,有电话电子邮件qq、聊天可以互通信息,此次别离,也许今生彼此杳无音信,从此天各一方,人海茫茫,难以相见所以此时的汪伦会怎么向李白道别呢?
4.小结板书:相见时难别也难,踏歌声声君相送,往昔镜头浮心海。这份情谊,怎叫人忘怀?所以诗人万般激动灵感突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赠汪伦》老师情不自禁的范读此诗孩子们,拿起书来,尽情吟颂吧。(放音乐)孩子们,你能把自己刚才的感受传送给大家吗
四、作业
《赠汪伦》教学反思 篇3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小学生们都生活在科技社会中,接触到的都是动漫、电脑等等,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在课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知道李白吗?学生都知道他是唐朝人,写了《静夜思》这首古诗。然后我又问孩子们知道汪伦和他是什么关系吗?他们都不知道。接下来,我马上告诉他们,老师从网上查阅了李白和汪伦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都认真地听老师讲故事。(师讲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的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播放古乐,创设情境,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诗句,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而“惊喜”,从而体验到了这份“比桃花潭水还深”的友情。
三、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赠汪伦教学设计 篇4
一、谈话导入,激发诗情。
1、导入:小朋友们,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好朋友,你愿意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是谁吗?
老师还想知道,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呢?
好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使你们之间的友情更加真挚和深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友情有关的古诗,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我们再把课题齐读两遍!(读板书)-----《赠汪伦》。
2、小朋友们预习课文了吗?那这首诗是谁写的?(李白)
没错,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这首诗是他写给谁的呢?(汪伦)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课题就告诉了我们。“赠”是什么意思?(送给)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李白为什么要送给汪伦这首诗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想不想听?想听的小朋友一定会坐得很端正。【引出典故】
李白才华横溢,率性豁达,他既喜欢游山玩水,也喜欢饮酒作诗。有一段时间,李白在外游玩,到了安徽。汪伦正是安徽人,他非常欣赏李白,很想与他见一面,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信里写道:“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看这信,心里乐开了花,于是就高高兴兴地去了。可是李白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汪伦这不是骗人吗?正当李白心里疑惑不解时,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指我们这里有个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这里并没有大片桃花;“万家酒店”是指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而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一听,不但没有因为受到欺骗而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两人情趣相投,一见如故。在汪伦盛情招待李白的这些日子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这一天,李白坐着小船就要离开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汪伦居然带领着村民唱着歌为他送行,李白被这样的送别场景和汪伦的厚意深情所感动,于是作诗一首送给汪伦。
二、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1、生自由读古诗
李白究竟为汪伦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6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在读之前,注意老师提出的两点小建议:①不认识的字就用铅笔做上记号,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②一定要做到识记字形,读准字音,尽量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你们和藏在古诗中的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吗?打个招呼吧!(zeng赠赠赠„„)想把这些红彤彤的大苹果搬回家吗?小火车开起来。
4、有了生字宝宝的帮助,我们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流利,一起来试一试。(齐读)
5、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朗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节奏,注意停顿,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课件)先听听老师怎么读。
6、谁想试一试?(指名读、生带读)
7、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优美的旋律中,轻声地朗读这首古诗。一边读,一边体会诗句的含义。不知道大家读懂了没有?老师要检查一下。
三、细读古诗、理解感悟
(一)解读第一句。
1、谁来读第一句?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1)舟:就是指小船。
(2)乘:就是坐的意思。例如乘车、乘飞机就是坐车、坐飞机的意思。乘舟就是坐船。
2、我们试着来读一读!
就要离开自己的好朋友了,李白的心里一定很舍不得。你们这句应该读得快一些还是慢一些呢? 是啊,要读得慢一些,读出作者那依依不舍的心情。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二)解读第二句。
1、李白坐着小船就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什么?谁来接着读?你读懂了吗?(1)“忽”是什么意思?忽然、突然的意思。(2)“闻”你又是怎么理解的?“闻”在今天我们一般理解为用鼻子闻一闻,嗅一嗅,在这里的“闻”,是听到的意思,你看闻,门字框里是一个耳朵的耳。(3)踏歌又是什么呢?它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你们见过吗?我们来欣赏一下。你们觉得这样的送别方式有趣吗?是啊!汪伦踏歌相送,给了朋友最别致的一场送别。【板书“踏歌相送”】
2、小朋友们,如果你是李白,当你坐在即将出发的小船上,你以为你的好朋友不会来送你了。可就在这时,你的好朋友忽然出现在你的面前,带着村民踏着歌为你送行,你的心情会怎样?(惊喜、感动„„)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惊喜和感激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句?
3、现在我们把前两句合在一起读,用心去体会一下李白当时先是不舍,后是惊喜的心情。
4、解释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
老师是这样理解的,出示:李白坐着小船就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一起来读一读。
(三)解读三四两句
1、船马上就要开了,就要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了,你觉得他们会对朋友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两人一组,互相讨论一下。最好是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演汪伦,两个人来演一演。„„
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播放录音)如果时光能够停留在这一刻该有多好,真的好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好朋友啊!
此时此刻,小船渐行渐远,两位朋友只有默默相视、依依惜别,唯有桃花潭的水在轻轻流淌,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他们之间的厚意深情。来,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2、欣赏桃花潭图片,理解“千”尺
看,这就是李白诗中的桃花潭水(课件图片桃花潭水),你觉得这水怎么样?(深)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水吗?(深千尺)“深千尺”这里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在这里“千尺”表示水很深很深。
3、既然桃花潭的水并不是有千尺深,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他要用这桃花潭水来比喻他和朋友之间的情意。诗人站在船头,看着朋友踏歌而来,脑海中不禁浮现起他们一起饮美酒、品佳肴,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的一幕幕,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他哪里是想说水深呢,明明是想说他和朋友之间的情意深。(导读第3、4句)
4、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吗?老师提示一下:“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
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他们之间的情意深吗?有多深呢?【板书“情比水深”】
4、谁来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这两句?(师评价)
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要用这种饱含深情的语气来读。再来读一读!
5、现在李白与他的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今日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小船开走之后,在他们内心深处,一定是对朋友满满的思念。学了这首送别诗,相信大家的内心也被这两位朋友之间那深厚的友情所打动。小朋友们,我们看到课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四、整体回顾,升华主题
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会背吗?合起书本,我们一起试试!
你们真棒!不仅会读诗,还会背诗。可是你们知道吗?有的小朋友还会唱诗呢?想不想听一听?(播放儿歌)
小朋友们,岁月如海,友情如歌,真挚的友情是我们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倍加珍惜。板书: 踏歌相送
赠汪伦
《赠汪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句大意。
3、懂得珍惜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文。难点:
1、启发想象,用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不及汪伦送我情”。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课件1出示典故《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这节课老师要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要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想,故事是讲谁和谁的事?
李白一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可是,怎样才能请到李白呢?汪伦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2、揭示课题《赠汪伦》,3、相机认读“赠、汪、伦”。
(2)、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3)、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4、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诗句,初步感悟诗意。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课件2:自学提示:
1、圈画出生字词,借助书中树叶上的拼音帮忙,把生字多读几遍。
2、读准诗里每一个字音,要把这首七言诗读得通顺、流利、字正腔圆。)
2、自主读诗句,注意把字音读准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做上记号在小组内共同解决。(生自由地读诗)
3、检查自学成果。(课件3: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4、(课件4:去拼音的生字词)开火车读
5、交流识记方法。
6、同桌互读诗句。
7、齐读、指名读全诗。
8、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按节奏读诗句。先自己读,后同桌读,也可以在小组内展示读。
三、结合视频,自主理解诗句,想象诗意,体会诗境。
看一段视频,边看边想,这段视频描写的是那句诗的意思。
1、视频。结合理解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是的,你说得真好,刚才你们看到的就是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所描述的画面。出示课件,齐读。
(2)什么是“踏歌声”呢?“忽闻”是什么意思?你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3)同学们,李白是和汪伦一起走的吗?
(4)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什么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猜猜原因。(5)也许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想给汪伦一个——(惊喜)
(6)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能读出李白的惊喜吗?来试一试。请二、三个孩子读一读。
2、孩子们,生活中你的朋友到家玩,朋友要告别时你会怎样做呢?(招手示意、拥抱、互赠礼物)
3、这些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可是汪伦对李白却不一样,他们是什么方式?(板书“踏歌相送”)
4、李白就要离开,要和好朋友汪伦分别了,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非常激动,脱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理解深千尺:虚指,夸张的写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6、引读:
(1)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其实李白的心中还有很多话,千言万语就化作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生接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创设情境,配乐三读。(再次出示课件全诗)
(1)一读: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请一男生读全诗)
(2)二读: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请一女生读全诗)
(3)三读: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厚意表达出来吧!(齐读全诗)
8、听歌曲《赠汪伦》。
孩子们,古诗能吟也能唱,一首古诗也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有人将《赠汪伦》编成一首曲子,让我们一起听听吧!
四、指导写字。
1、观察“舟、乘、汪”三个字的结构特点。
2、重点指导“舟”的笔顺,3、示范。
4、写字、展评。
五、送别诗拓展。
《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学过了很多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是送别诗呢?
六、板书设计:
赠汪伦
踏歌相送
李白←———朋友———→汪伦
《赠汪伦》教学设计 篇6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根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 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 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 ②白发三千丈 ③(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 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
我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中国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古诗 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 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 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 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并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 检查自学情况:
① 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③ 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问: 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诗文的声调和节奏,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4. 配乐背诵 出示[课件四]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设计意图] 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请你选择其中几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如:《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赠汪伦》教学设计 篇7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本次课外习作设计适用于小学5、6年级的学生。
导写过程:
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
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
2、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为他爱饮酒爱游玩而被人“骗”了一次才写出来的,知道是哪首诗吗?
3、欣赏《赠汪伦》的配乐动画,教师激情旁白关于这首诗的传说。
4、欣赏了这感人的场面,聆听了这美丽的传说,你想说点什么吗?能带着这种感受诵读这首诗吗?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情。
二、设身处地,想象体验
1、“李白乘舟将欲行”
(1)播放《赠汪伦》配乐动画,并让画面定格。教师引导: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桃红柳绿,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可能会说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鱼儿、青山等。教师通过比较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把话说得具体些、生动些。教师相机点拨提升:看到这些,诗人触景生情,那拂堤杨柳仿佛在喃喃自语、依依不舍。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眼里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啊!能说说吗?
(3)播放“饮酒赏月”的动画,教师深情诉说:看到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
饮酒——引导学生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相机介绍下面情况,以供学生展开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伦是个机智风趣、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两人可称忘年交;在汪伦的眼中,李白虽然诗名满天下,却从无狂妄自大之态,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赏月——李白对月亮极偏爱,写了许多有关月的美妙诗句,如《静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这一情境中,汪伦吟诵这些诗句并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
游玩、下棋、垂钓、吟诗、登山……
2、“忽闻岸上踏歌声”
(1)这时,船夫催诗人李白上船,李白会怎么说、怎么做?
(2)汪伦不见了李白,心情怎样?会怎么做?此时此刻,你就是汪伦,会唱些什么呢?能写几句歌词吗?请你用脚踏着节拍,唱一唱,唱出汪伦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3)听着这动人的歌声,李白激动万分,不能自已。他跳下船头,快步迎上前去,紧紧地握住汪伦的手……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4)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送别诗句。(出示送别诗句)在这分别的时刻,李白和汪伦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吧?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汪伦,会怎么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上了船,船渐渐地远去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师生齐声吟诵《赠汪伦》。
三、激发表达,改写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桃花潭边,一起经历那情深意切的送别场景,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感人的一幕写下来吧!
2、今天,我们就来改写《赠汪伦》这首诗。你打算怎么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以哪个角度来写,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
3、你打算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什么样题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4、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把我们刚才所说的、所体验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让这深厚的友情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倾泄。有信心吗?
5、学生改写古诗,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析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2、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或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或建议。
改写《赠汪伦》教学设计 篇8
习作题目:改写古诗《赠汪伦》
设计思考: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中国人都是沐浴着唐诗、宋词、元曲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本课希望通过对古诗的改写训练,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例文,领悟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基本方法。改写不但要忠实于原诗的内容,还要展开丰富想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具体描写和适当补充,以生动地再现原诗的“景”,表达原诗的“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因为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根据《赠汪伦》这首古诗的内容,想像诗人所看到的初春美景,并透过诗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要抓住“桃花盛开”、“歌声”和“河堤杨柳”来描绘春天的迷人风光;要抓住送别的动作、语言等来表现他们的生活情趣。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像,不能夸大其辞去描写那些与诗的内容毫无关系的东西。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原诗一样,自然地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表达得要真切恰当。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古诗《赠汪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说出对这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感受。
2、根据古诗《赠汪伦》的内容展开丰富想像,按要求改写一篇记叙文。
3、激发读古诗、学古诗的兴趣,提高赏析古诗的能力,养成爱观察、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一、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㈠、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
2、师: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为他爱饮酒爱游玩而被人“骗”了一次才写出来的,知道是哪首诗吗?
3、欣赏《赠汪伦》的配乐动画,教师激情旁白关于这首诗的传说。
4、师:欣赏了这感人的场面,聆听了这美丽的传说,你想说点什么吗?能带着这种感受诵读这首诗吗?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情。
5、师:古人喜欢写诗,我们喜欢写文章。如果把古人写的诗歌改写成一篇现在的文章,一定是会很开心的事儿。而要想写的好,首先必须设身处地,想象体验一下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
①、“李白乘舟将欲行”
(1)播放《赠汪伦》配乐动画,并让画面定格。教师引导: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桃红柳绿,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可能会说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鱼儿、青山等。教师通过比较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把话说得具体些、生动些。教师相机点拨提升:看到这些,诗人触景生情,那拂堤杨柳仿佛在喃喃自语、依依不舍。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眼里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啊!能说说吗?
(3)播放“饮酒赏月”的动画,教师深情诉说:看到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
饮酒——引导学生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相机介绍下面情况,以供学生展开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伦是个机智风趣、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两人可称忘年交;在汪伦的眼中,李白虽然诗名满天下,却从无狂妄自大之态,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赏月——李白对月亮极偏爱,写了许多有关月的美妙诗句,如《静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这一情境中,汪伦吟诵这些诗句并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
游玩、下棋、垂钓、吟诗、登山…… ②、“忽闻岸上踏歌声”
(1)这时,船夫催诗人李白上船,李白会怎么说、怎么做?
(2)汪伦不见了李白,心情怎样?会怎么做?此时此刻,你就是汪伦,会唱些什么呢?能写几句歌词吗?请你用脚踏着节拍,唱一唱,唱出汪伦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3)听着这动人的歌声,李白激动万分,不能自已。他跳下船头,快步迎上前去,紧紧地握住汪伦的手……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6、师: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送别诗句。(出示送别诗句)在这分别的时刻,李白和汪伦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吧?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汪伦,会怎么说?
③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上了船,船渐渐地远去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师生齐声吟诵《赠汪伦》。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披文以入情”,通过欣赏、品味与诵读,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从而明诗意、悟诗情。接着教师引领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孔子语),设身处地地与诗人对话、交流,通过想象体验,让学生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达到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
㈡、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
友好往来 鸿雁传书 书信频繁 纸短话长 情投意合 情趣相投 性格类似 脾气相吻 情同手足 情意融融 情思绵绵 亲密无间 消除隔阂 恢复友谊 与人为善 同心协力 同甘共苦 同舟共济 患难与共 雪中送炭 互帮互学 关怀备至 满腔热忱 问寒问暖 朝夕相伴 一见如故 相见恨晚 三生有幸 重归于好 和好如初 亲密无间 亲如手足 情同手足 如胶似漆 如兄如弟 如影随形 深情厚谊 形影不离 形影相随 班荆道故 促膝谈心 患难之交 两小无猜 莫逆之交 青梅竹马 倾盖如故 忘年之交 忘年交 刎颈之交
2、师: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读一读下面的送别的诗句,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表达友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成语和诗句,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从而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
㈢、激发情趣,游戏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1、导语:有人说,联想与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这节课让我们扇动这对翅膀,展开联想,放飞想象,尝试体验创造的快乐。先来玩一个游戏。
2、游戏激趣
⑴、游戏规则:教师任意说两个(也可是三个)互不关联的词,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将两
(三)个词联系起来。
⑵、教师示例:天空和茶。
可以简单地说,蓝天下,那片绿色,正是山民们的茶园。
也可说得稍复杂点,最好能有情节,有画面。如:接到中学录取通知的那个下午,我手捧一杯香茶,站在阳台上,望着从天空中悠然飞过的鸽子,心里满是对中学生活的向往。
⑶、学生活动,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激活课堂的情趣,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激励学生敢想欲说。在此情境下,较容易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二、中作文:奇思妙想我能行
㈠、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师:今天,我们就来改写《赠汪伦》这首诗。你打算怎么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以哪个角度来写,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
2、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归纳:
①变换人称:将原诗改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②变换写法:故事新编、情景片断、精彩对话;
③变换体裁:可改编为散文、小说、剧本、书信、MTV分镜头、童话等
3、你打算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什么样题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4、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把我们刚才所说的、所体验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让这深厚的友情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倾泄。有信心吗?那好,在动笔写作之前,我们先在小组内练习说一说你要写的内容。
5、课堂练说:用上述方法,从《赠汪伦》中任选两句进行扩展说话,同座交流,取长补短。
屏幕提示: ⑴、时间:清晨
⑵、景物:江边小船,垂柳依依、桃花盛开 ⑶、地点:江边,桃花树林
4、人物(王维,元二等)
⑸、事件:(汪伦为李白送行)⑸、主旨:依依惜别 展开联想与想象,设置场景:怎样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外貌、语言、表情、动作等是怎样的,人物如何话别?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练习,让学生体验创新历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创造之去。
㈡、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为了帮助大家习作,老师特意带来了两篇佳作。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佳作,说一说你的收获和启示。
2、展示佳作,引导阅读。
改写古诗《赠汪伦》
春天的早晨,万里无云,蔚蓝如洗,我辞别了好友汪伦,登上将要远去的小船。我站在船头上,极目向远处望去,只见一碧万顷,悦目爽心,微风吹来,还能闻到一股醉人的桃花的芳香。这时候,水面上空一群水鸟‚呱呱‛地叫着,翱翔徘徊。啊,水鸟也知别离情呀!
我正陶醉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我送别的歌声呀!听,汪伦脚踏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几天来,是汪伦,与我在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我游览胜景;是汪伦,和我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是汪伦,夜里在灯下与我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快点来,让我们再握一次手,让我们再说几句知心话……
船,扬帆起程了。啊!朋友,亲爱的朋友,你在岸边正对我招手,我也向您招手。啊,这潭水虽有千尺之深,可哪能比得上您为我送别的深情厚谊呢!
3、诵读《赠汪伦》,思考讨论:
该文写的是什么时间的事?(从早至晚)什么地点?(江边)什么人?(李白、汪伦等)干什么事?(送别)人物的心情如何?(依依不舍)表达了什么主题?(友谊天长地久)
4、读一读下面的佳作,想一想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展示佳作,引导阅读:
依依满别情
唐天宝十四年的一天早晨,温暖的阳光洒满汪家小楼。大诗人李白被窗前小鸟的叫声惊醒,他戴好纱帽,穿好红衫,来到楼下,向桃花潭走去。风光旖旎的桃花潭镶嵌在群峰之中,水质清澈,波平如镜。从桃花潭到上游的玉屏山,沿途长满了桃树。现在正是三月仲春,桃花盛开,姹紫嫣红,将潭水映得一片火红。在旭日的照耀下,水花相映,似红霞缭绕,又如彩练舞空……李白看到这里,不禁心旷神怡,深深陶醉于这独特秀美的山野风光中……
吃早餐了,主人汪伦特地为李白端来了百年陈酿桃花潭酒。
李白小抿一口,红晕顿时涌在脸上,他轻捋胡须,连连赞道:‚好酒,好酒啊!‛ ‚观潭景,沐潭水,饮潭酒,此桃花潭三乐也!‛汪伦笑道。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楼。’老弟呀,亏你想得出,给我写这封信,骗我过来。‛
‚不如此,安能请你大诗人驾到?‛
‚十里桃花,是村十里之外的桃花渡口也;万家酒楼竟是姓万的人家开的酒楼。老弟你……‛
‚你后悔了?‛汪伦扬起脸庞,狡黠地眨了眨眼。李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水好,酒好,人更好,不虚此行,不虚此行也,哈哈……‛ 饭后,李白开始上网了。在网上发现了一份电子邮件: 老兄:
明儿黄山,不见不散!豆腐 ‚豆腐……豆……腐……杜甫!‛李白默读了几遍。不禁哑然失笑,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子美兄今天也开起了玩笑。你别说,也只有杜甫才想得出这押韵的顺口溜呢!
李白急急收拾行李,匆匆来到楼下。他不忍当面向汪伦告别,想不辞而别。
来到桃花潭渡口,天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潭水泛起点点碎碎的微波,岸边的树木随风摇摆,好像伸出长长的臂膀也在挽留李白似的。站在船头,李白环视四周,一股淡淡的怅意涌上心头,汪伦会不会……
突然,从来的路上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李白侧耳细听,好像是几个人合唱,很有声势。歌声高昂时,彻遏云天,低沉时,缠绵悱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李白叹道。他踮起脚,向岸上望去。来人近了,打头的那个不是汪伦吗?戴幞头,穿麻布衣,后面跟着一大群村民。他们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合着节拍,急匆匆地向渡船走来……
李白眼睛一热,失声叫道:‚汪伦老弟……‛再也说不出话来。
人群来到岸边,停了下来,但他们的脚还在踏地,手还在不停地打着拍子……
‚李兄,我率众乡亲特来相送。‛好大会儿,歌声戛然而止,汪伦对着李白,双手抱拳,举过头顶。
李白用手拭了一下眼泪,好半天才说:‚汪伦老弟,你可愿与我同游黄山?‛
汪伦没有回答,突然他开口朗声唱道:‚长亭外,古道边……‛一时间,众乡亲以脚踏地,一齐和着汪伦的调子唱起……
李白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潸然泪下,他整了整斗篷,头扭向一边,向船家挥了挥手。船缓缓地开了……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歌声继续着。望着岸上的众乡亲和深深的桃花潭水,李白似乎在想着什么……
汪伦回到家里,打开电脑发现一份李白发来的邮件‚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看了,自言自语道:‚李兄真不愧是文坛奇才,诗中豪杰啊!我哪能同他相提并论呢?‛
5、师:此文的改写,富有现代生活气息,连李白杜甫也都用上了电子邮件了。写依依惜别的场面,更是富有生活情趣,真切感人。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文中哪些是原诗没有的,给你什么启发,试归纳改写方法。
6、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7、总结归纳:在明确记叙文六要素的基础上紧扣主旨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细化要素,力求描绘出一幅幅清晰的画面。
时间细化,早,中,晚
事件细化:突出细节
景物细化:形态,色泽,气味,动态画面,景物细化可以与时间变化相结合。人物细化:面容、饰物,动作,表情等。
强调:所有细化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大胆合理联想想象的结果。
8、老师导写:改写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改变文章的体裁,如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②改变人称,如把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或把第一人称改写为第三人称。③改变文章的写法。如把诗歌改写为记叙,把倒叙改为顺叙等。利用改写进行想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领会原文的中心思想。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改写。都不能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②改写不能照抄原文,尤其是改写诗歌,不能只添几个字,或把诗句解释一下就算文章,而是要按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叙述和描写,重新组织文章。③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故事情节。④改写时要带着自己的独到的体会来写。⑤要紧扣中心去联想。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佳作,探讨写作方法,感悟文章主旨,体验别人的文章情景,从而做到读中学写。例文可以作为学生欣赏、比照的对象,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语言表达上与例文不相同,与同学不一致的地方。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改写的基本上,欣赏归纳古诗、改写古诗的一般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改写的能力。
㈢、快速行文,一气呵成:轻舟已过万重山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桃花潭边,一起经历那情深意切的送别场景,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 这感人的一幕写下来吧!
2、练写:全班分为三组:一组用第一人称改写,二组用第三人称改写,第三组写成剧本。
3、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在前边环节的基础上,将全诗串起来,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人称、体裁来设计情节,对古诗的内容和体例进行大胆创新,改写出构思奇特,意蕴深刻的文章来。
三、后作文:快乐体验更新颖
㈠、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盘
1、请写好的同学读自己的文章,给自己的文章写出评语。
2、请几位同学读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3、在小组内重点针对一片进行评议和修改,总结本次作文修改的方法。
4、同学互评(合作伙伴)。
5、小组交流作文。推荐一篇准备参加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㈡、集体会诊,创新行文:二月春风似剪刀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2、欣赏了这几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或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或建议。
3、对照别人的习作和大家的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二次创新行文。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评议,使学生了解别人的写作长处,可以借鉴别人的精彩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二次创新行文,快速地提高自己的习作质量。
㈢、佳作展览,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
1、小组评选最佳。最佳项目越多越好。
2、班级评选最佳。最佳人数越多越好。
3、获得最佳的习作,重新抄写,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供大家学习欣赏。
4、鼓励学生向报刊社投稿。
设计意图:通过评选最佳,激励学生的成功信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
㈣、变格创新,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
1、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与诗人畅谈,获得的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爱。能用一句话来谈谈你这节课的感受吗?
2、课堂小结:学生说收获,教师总结:
改写古诗并不难,理解诗意第一环,联想想象现画面,扩充创新最关键。
《赠汪伦》名师教学设计方案 篇9
《赠汪伦》名师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介】
《赠汪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学习本课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感受友情的珍贵,懂得珍惜友情之外,还想通过其他几首送别诗的展示让学生再次领略这种诗体的风格,希望做到精读一首《赠汪伦》,拓展延伸一组送别诗,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诗词的教学要求“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我的教学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为主导思想,所以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主,初读古诗,感知友情;再读课文,感受告别之情;三读诗文,体验深情厚意。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外界影响比较大。
2、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阅读资料进行简单分析,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3、学生对送别诗的认识还不多,对深刻的朋友体验不深,希望通过层层引导激发对友情的深入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赠、汪、舟、欲、踏、潭”等六个生字,会写“舟、乘、汪”三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初步感知送别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对诗的感悟也层层递进,真正读懂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友情的珍贵,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三个字。
2、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友情的珍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友情的珍贵。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资源准备: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理解诗题
1、(孩子们,请看屏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快读读吧!)出示课件《静夜思》
学生齐读。(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2、简单介绍李白(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过许多好诗,很多人都非常崇拜他,人称“诗仙”,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的又一首好诗——),引出本首古诗的题目。(板书:赠汪伦)
3、解题:(读读课题目吧!注意汪是后鼻音,这也是本课要求写的一个字,和老师一起来写写吧,三点水写得窄,王字可以写大一些。好了,再读读。看看这个字“赠”,谁能读好它?你来,你把平舌音读准了,你也来,别忘了它是后鼻音。你再试试,真好,跟着这个小老师读。谁知道赠是什么意思?[送]你看看,赠的左边是宝贝的贝,意思是把自己最宝贝的东西送给别人了,我们之前有学过《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写诗送刘景文,那今天这首是谁写诗送给谁?)学生回答[板书:李白、汪伦]那我明白了,李白赠送给汪伦的宝贝就是一首诗呀!
4、介绍汪伦。(说到这个汪伦呀,他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人,他和李白一样,性格豪爽,喜欢吟诗对对子,挺有才气,他十分崇拜李白,就邀请他到自己家乡玩,用美酒佳肴盛情款待,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因此两人成了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几天以后,李白要走了,古诗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设计意图:运用孩子很熟悉的一首古诗导入新课,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诗文,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知友情
1、提读书要求,学生自由读诗。(请同学们打开书116页,自己小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认清字开,读准字音,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不懂的字,请教同学或文中的小叶子,开始吧。)
2、个别读。(你们认真读书的样子真漂亮,谁能来展示展示?你能把古诗读通顺,不错,你的语音很标准,真行。)
3、齐读。(想读的同学一起读吧。)
4、认识生字
(1)投影出示带拼音生字,学生认读、组词读。
课件出示:乘 舟欲 踏 潭(带拼音的)
(看,你们的动听的读书声叫生字宝宝吸引来了,你认识它们吗?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咱给他们找个朋友吧!)
(2)说说记字方法。(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字,这个方法好,你用部首表意法来记……)[边说方法,边解释字意,舟字穿插指导写字]
(3)脱掉拼音认字词。
课件出示:乘 舟欲 踏 潭(不带拼音的)
4、写字
课件出示:乘 舟(写在田字格中)
(这些字中还有一个生字要求会写,乘字,举起手跟着老师写,我先写一个千字,横要尽量往上靠,再写一个扁扁的北,分布在竖的两边,撇和捺的书写位置要看好,让它乘风而上,展翅高飞。下面轮到你们展示写字本领了,乘、舟、汪别写一个,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提醒写字姿势])
(5)评价。(这是++同学的作品,谁来夸夸他哪儿写得好?你真会观察,是个细心的孩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多种识字的方法来学习。在写字过程中,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来指导,争取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再读课文,感受告别之情
1、齐读古诗。
课件出示: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孩子们,瞧瞧,这些生字太调皮,又跑到课文中去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读得很流利,我略略听出了一些感情。)
2、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放音乐](老师也想大声地,带上感情读一读,你们想听吗?轻轻闭上眼睛,听听,你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3、学生说说想象的画面。(你真会想象,我仿佛看到了那送别的地面。)
4、学习第一行诗
(1)观察插图,
课件出示:插图
(你们看,图上哪个是李白,哪个是汪伦?是从哪儿知道的?真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读读这行诗吧。)
(2)出示第一行诗。
课件出示: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也来读一读吧)
(3)理解诗句意思反复读。(李白乘上小船干什么?那这个将欲行就是快要走了的意思对吧,他要和好朋友分别了,心情如何?带着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吧!读得怎么样?你也试试吧)
5、学习第二行诗
课件出示: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1)正当李白依依不舍乘舟欲行之时,发生了什么事?(学生说)
(2)出示第二行诗,个别读。
(诗中只用了七个字写你这句话,快读读吧!你的意外)
(3)理解“忽闻”、“踏歌声”。(这事李白之前想到了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忽就是忽然,闻字呀,在字典里有这么几个解释
课件出示:闻:①用鼻子闻 ②有名望的 ③听见
忽闻的闻是( )的意思。
这里的闻是什么意思呢?李白忽然听见什么?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我设计穿插了对“闻”的理解,训练了学生品味诗句语言的能力。】
6、感读诗句。
课件出示:返回上一张幻灯片
(忽然看到这样的场面,李白心情如何?)
8、再次感读(李白就是这么厉害,一个字,就可以把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了,两行诗就可以记下一件事来,快来再读读吧)
9、学习后两行诗(李白看着汪伦带着家人和朋友前来相送,不禁感叹——)
课件出示:桃花潭图片和文字——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理解“一千尺”(用楼层来比较理解,潭水真的有一千尺吗?作者只是想写潭水很深,板书:水深??。)
(2)理解“不及”(不及是什么意思?)
(3)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填一填——桃花潭的水_______,
但是_____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用你们对诗句的理解,填一填这题。学生填完,教师出示答案。是呀,难怪李白会说[学生读诗句]再请一位读,李白是这样想的,在诗里也是这样写的[学生读诗句]再请一位读,所以李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生读诗句]板书:情更深)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后,诗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领会了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后,再设计一个白话的“填一填”巩固了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名句的理解。】
四、三读诗文,体验深情厚意
1、听“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
课件出示:动画片《赠汪伦》
(汪伦和李白之间怎么会结下这比千尺深的潭水还要深厚的友谊呢?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配诗文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接故事结尾全班齐读全诗。
3、想象他们会讲什么?你就是李白,你是汪伦。(学生讲,教师评价:真是**的汪伦)
4、读诗:(李白赠送给汪伦的仅仅是一首诗吗?学生说。把你的心声读出来吧)
5、又读:(汪伦踏歌送李白,李白写诗赠汪伦,此时,这首诗已经不是单纯的一首诗了,他代表的是两人的厚意与深情,师引读——)
课件出示:点击音频《高山流水》
6、再读:(此时你就是李白,当你登上小船准备离开,回想起汪伦每天热情款待,一起饮酒作诗,望着眼前深深的潭水,一定会感叹——齐读三、四行。即将分别,李白正想到以后天各一方,不知何时再见。此时,忽然听见汪伦在岸上踏歌为自己隆重地送行,低头看着清澈的潭水,诵道——齐读三、四行。)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故事充实诗歌内容,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五、课外拓展,培养诗意
过渡:船渐渐远去,李白告别了汪伦,他们的友谊谱成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
1、课件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是一位特别重视友情的人,他把与朋友离别的伤感都融入到诗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2、课件出示《送元二使之安西》(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是谁送谁?读读吧)
3、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回去收集一些,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我在课堂最后的一点时间里,展示出了其他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再次领略这种诗体的风格,希望做到精读一首《赠汪伦》,拓展延伸一组送别诗,丰富学生文化底蕴。】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汪伦
水深?? 情更深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采用的是串讲法。这是传统的讲解古诗的方法,即先解诗题,然后释词,最后讲解诗句的意思。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讲完,课就上完的过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要说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自己也觉枯燥腻烦,更别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了。更何况,我面对的是一群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离李白实在是太远了。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对古诗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只要能大概知道意思就行。所以,为了让我快乐地上课,学生快乐地听课,我尝试着:
一、谈话导入
以交朋友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二、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趣味故事: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三、学习古诗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较浅显,诗意较明朗。当我要求他们说出诗句意思时,学生就觉得有些难了,师生一起梳理诗意,并告诉学生这是“连词成句解释”的方法,为后续的故事学习奠定基础。
四、重点感悟,体会感情
重点体会“踏歌声”和“深千尺”,运用表演、动作、想象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最后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体会,领会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还设计了句式训练,体会诗人的表达,体会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五、背诵
六、拓展作业
【语文诗歌《赠汪伦》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08-19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11-13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12-03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01-21
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06-21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08-02
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10-31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09-27
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01-19
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