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10篇)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速度的探究体会速度的大小体会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应用公式来解题的计算能力。对速度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能结合生活实际应用。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2 教学难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秒表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校刚刚举办完了秋季运动会,不少同学在运动会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啊,小明跑步很厉害,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说小明跑得很快,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怎样来确定运动物体的快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来探究的问题。
【师】我们都知道,运动会评判跑步成绩有秒表,汽车开动看速度有时速仪表,它们是如何来衡量运动快慢的?
【生】通过速度。
【师】对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运动会的百米赛跑时,在比赛过程中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些,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在终点时我们又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用秒表测速,根据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来判断快慢。
(2)小华步行,而爸爸骑自行车,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可以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程的多少来判断快慢。
【总结】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也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短的运动慢。
6.2 新知介绍
一、速度的计算 【师】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类比密度的定义引入速度的定义。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师】通过上面我们的讨论结果,确定速度有两个办法:
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所经过的路程。综合条件,可以得出速度的计算方法: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速度常用单位有两个: 米/秒——m/s 千米/每小时——km/h 【师】两个单位经常会在一个题目里面同时出现,所以我们要对单位进行换算,下面我们来练习下:
(1)1m/s=_____ km/h(2)5m/s=______km/h(3)72km/h=_____m/s 【师】方法很简单,只要把长度单位对应上,时间单位对应上,然后进行计算就可以。1km=1000m,1h=3600s 所以1km/h=1000m/3600s=1/36 1m/s=3.6km/h 所以上题的答案是:(1)3.6(2)18(3)20 【速度快慢的比较】
【例题】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分析】 速度有两个单位,其换算关系为1m/s=3.6km/h. 汽车速度为36km/h,运动员速度为10m/s=36km/h,骑自行车速度为v=36km/h,比较可知三者速度一样大.故选D.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大家来说下图片能表达的意思。
【生】表示的是限速40km/h。
【师】对,那么这里的速度40km/h,是怎样的速度呢?
二、匀速直线运动
【师】我们知道,速度是一个可以随时改变的物理量,就拿汽车来说,踩一脚油门,速度就变快了。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瞬时速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一个是平均速度,就是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
知道了这两个物理量之后,现在告诉我,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生】速度保持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的,一种直线运动。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平均速度有一个特点,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
【分析】 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师】题目中需要我们求平均速度,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平均速度就是将你所要求的这段总路程s,除以这段总路程所用的时间t,所得的结果也就是这段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
所以他的前一半路程:v平均=50m/5.5s=9.09m/s 后半段路程:v平均=50m/4.5s=11.11m/s 全程v平均=100m/10s=10m/s 下面你们来解答下他的后面的问题。【生】
前一半时间v平均=45m/5s=9m/s 后一半时间v平均=55m/5s=11m/s平均速度v平均=100m/10s=10m/s 【师】通过刚刚实际例题的分析讲解,大家清楚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了吗? 【例子】
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
m/s,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
通过平均速度,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
【师】刚刚说了平均速度,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下瞬时速度,关于瞬时速度,大家只需要清楚他是一瞬间的速度变化就可以,计算方面不做要求。但是在题目里面,要能明白频闪的定义。
频闪就是拍摄的某一个瞬间物体的运动。
【例题】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
知识点: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关键就在于分析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
题目中给出物体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我们可以看出相等的时间内路程相等,很多同学直接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认为速度也是相等的;这种判断方法是不对的,计算出的速度是1min内的平均速度,可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1min内通过相等的路程,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
故选C.
三、速度相关的图像
【师】关于速度的图像总共有两种:
一个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我们称之为v-t图; 另一种就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明确这两种表示关系的特点及区别。【例题】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分析】
A是s-t图象,图线平行于时间轴,物体静止.不符合题意;
B是s-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做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C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D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的速度增加,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分析】
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此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选项错误;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选项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此选项错误.
故选C.
【例题】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A.A与B B.B与C C.C与D D.A与C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
故选B.
课堂练习
1、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5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
A.3m/s B.7m/s C.3.5m/s D.2.5m/s
2、羚羊跑的速度是20m/s,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完了5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B)
A.汽车、运动员、羚羊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3、在刚刚结束的校运会男子100m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
①观众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小明和小红都骑车从家到学校,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小红骑车的平均速度是4m/s,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小明从家到学校所走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小红的大 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近C.小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红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 D.任何时间小明骑车都比小红快
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C)
A.经过4秒,两车相距10米 B.经过6秒,两车相距10米
C.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D.通过6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6、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情况如图,物体在OA段的速度为v1,物体在BC段的速度为v2.
(1)请你根据图象分析,v1____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此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m/s. 答案:大于;2.5
7、一列长180m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0m的隧道,测得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求:
(1)列车运行的速度.(2)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答案:
(1)列车的运行速度为15m/s;
(2)列车全部在遂道内运行的时间为48s.
8、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获取两物体运动情况的信息有:
(1)甲物体速度比乙物体速度____;甲物体做____运动,乙物体做____运动.(2)若甲、乙同时运动5min,则甲物体比乙多走多少m?
答案:大;匀速;匀速 150;45 课堂小结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 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 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第3节_安全用电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2.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安全用电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安全用电的原则,并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2.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防雷的重要性;两种类型的触电和触电的急救.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出示图片:高压危险的标志.
提出问题: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该如何避免这种危险?
二、新课教学 1.电压越高越危险
提出问题: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 学生回答:变压器上;电塔上;路边的电线杆上;配电房外有……
提出问题:为何电压越高越危险?多高的电压才算是“高压”?多低的电压才算是“安全电压”?
组织学生根据欧姆定律分析:“为何电压越高越危险”?
学生交流讨论: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一般而言,导体的电阻是不变的,所以电压越大时,流过该导体的电流就会越大.所以电压越高越危险.
教师讲述:平时我们习惯把1 kV以上的电压叫高压,1kV以下的叫低压,但这样的区分并不表明它对人体没有危险!要想知道多大才是安全的电压,这就要了解人体对电流的反应特征了. 投影下表: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特征
教师指出:上表不是直接从实验得来的,而是从触电事故的统计资料分析得来的.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人体的安全电压是多少吗? 学生回答:不高于36 V.出示题目;人的双手之间干燥时的电阻是1 000 Ω~5 000 Ω,潮湿时是200 Ω~800 Ω,如果在双手间加36 V的电压,计算一下此时的电流分别是多大? 学生开始计算,教师巡视,并投影个别学生的计算结果.
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计算结果,对照上表的数据以及作用特征,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比较数据,讨论后回答:当双手干燥时,所接的电压36 V已经是最大的电压了,因为此时的电流已经是7.2 mA了,已经快不能摆脱电极了,若电压再升高,则电流就会更大,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36V已经是最大电压了.倘若此时双手是潮湿的,那人体流过的电流将更大,此时的36 V电压并非是绝对安全的电压了.
教师讲述:根据欧姆定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阻值不变的电阻而言,电压越高,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对于电压不变的电阻而言,阻值越小,电流也就越大;电流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危险. 板书:电压越危险 2.常见的触电事故
提出问题:在用电过程中,最害怕的是什么?有没有见过或听过有人触电?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 学生看书,讨论(1)什么叫触电?
(2)家庭电路中触电的类型和触电的原因?(3)有哪些情况可能引起触电?(4)有人触电时,如何急救? 教师讲述:几种类型的触电.
a.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人体触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 b.常见触电方式: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它们共同特点是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了火线;另外还有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c.触电急救:触电后应马上使人脱离电源,然后进行现场急救. 3.安全用电原则 总结安全用电的原则. 4.注意防雷
播放课件中关于雷电的视频资料. 介绍雷电的危害及保护.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
板书
一、电压越高越危险 经验表明,只有不高于36 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二、常见的触电事故
触电的两种方式: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
三、安全用电原则
四、注意防雷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
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组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总结的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通过趣味实验的演示与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欲。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体会科学知识的价值。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磁感线的理解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
掌握磁场的分布及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小小的信鸽,有能够飞鸽传书的功力,很是神奇,比现在好多路痴路盲的学生们是要好多了。那么老师这边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小小信鸽有如此大大功力呢?同学们好奇吗?好奇的话,跟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然后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6.2新知介绍
【师】上述所说的信鸽,还有我们常见的指南针,这些神奇的现象又是如何得以产生的呢?同学们先讨论。
【师】生活中我们常用磁铁吸引小铁钉玩,也会经常用铁钉来判断一个东西有没有磁性。那么现在来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们梳头的时候,发现掉下来的头发被梳子吸引了,或者发现冬天毛衣也能吸引小东西,那么刚刚说的毛衣呀,梳子呀这类物质,是不是也有磁性呢?
【生】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定义磁性
磁性: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这种性质叫磁性
【师】同学们观察下老师手中的条形磁铁,有两个颜色,这两个颜色代表了磁铁的两极,红色代表的是北极,字母N表示,另一端就是南极(S)了。那么现在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这根磁铁悬挂起来,北极会指向什么方位呢?
【生】指向北极
【师】对了,所以我们常用的指南针就是利用磁铁的这个性质而制成的。好,我们把刚刚的学习内容归纳整理成下列表格。
(1)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下来时,指南的一端叫磁体的南极,用符号S表示,指北的那一端叫磁体的北极,用符号N 表示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提问,如果现在有两根磁铁,将一根磁铁去靠近另一根大家觉得,这里会出现几种情况?利用手头的磁铁,做下这个小实验,得出这个结论。
【生】两种,有可能是相互吸引,也可能是排斥。
【师】对了,但是如果是条形磁铁的两极去接触另一根磁铁的中间的呢?有没有试过这个?
【生】也会吸引。
【师】对的,那跟两极间的吸引这里有没有区别呢?两极吸引,说明这两极是异极,但是如果是两极吸引中间,说明磁铁中间的磁性非常弱。
结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根铁棒去摩擦一根铁钉,然后同学们用这根铁钉去接触其他的小铁钉,发现了什么? 【生】被摩擦的铁钉会吸引其他的小铁钉 【师】对,这个现象就是磁化。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师】通过上述知识点,现在有有一只细钢针,想知道它是否具有磁性,有几种方法?怎样判断?
同学们思考老师给的这些方法思路:
方法一:将钢针靠近铁屑,若能吸引铁屑,则钢针有磁性,否则钢针无磁性; 方法二:用细线系住钢针中间,悬挂起来,使其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当它静止时总是指向南北方向,则钢针有磁性;当它静止时指向任意方向,则磁针无磁性;
方法三:将小钢针分别靠近小磁针的南北极,如果两次都吸引,说明钢针无磁性;如果一次吸引,一次排斥,说明小钢针有磁性。
下面通过图示,将上述过程再巩固一遍:
如两次都不吸引,则A、B 都没有磁性
【师】同学们,现在来思考一个难题,为什么磁铁会吸引小铁钉呢?是给了铁钉什么力吗?还是他有特异功能?
【生】各样回答
【师】我们都知道一个名词,叫做气场,其实啊,磁铁也有他的场,这个场叫做磁场,就是通过这个场,磁铁才能吸引铁钉这类物质的。
磁场:磁体的周围存在着一种叫做磁场的物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它们各自的磁场而发生的.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认识.(1)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2)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师】刚刚的介绍中我们知道,磁场很抽象,如何将抽象的磁场具体化呢?我们采用了下列的方法:
磁感线:磁感线是为形象描述磁场而画出的一些有方向的假想的曲线。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一致,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 S 极;磁体内部的磁感线由磁体的S 极指向 N 极——南进北出
磁感线是一些闭合的曲线,任何两条磁感线不能相交。磁感线实际并不存在,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假想的物理模型,它是依据铁屑在磁场里的分布和排列的情况,模仿画出的曲线。
磁感线可以反映磁场中磁性强弱的分布情况,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性越强.用磁感线表示磁场(如图):
利用这种方法的还有光线的引入。
【师】下面是几种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实例,通过刚刚磁感线的实验,分析下例用的探究方法:
①研究电流时,把电流必做水流; ②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
③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 ④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生】同学们讨论。【师】答案:①采用了类比法
②采用了理想模型法③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④采用了理想模型法
7、地磁场及磁偏角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的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球的磁场叫地磁场.磁针受地磁场的作用,一端指南另一端指北.地磁两极与地理两极并不重合.水平放置的磁针的指向跟地球子午线间的交角叫做磁偏角.世界上第一个清楚而又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是我国宋代的科学家沈括.课后习题
1、以下描述两个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图中,正确的是(C)
2、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扬子江》一诗中著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句, 这里磁针石是因为受到地磁场 的作用,它的南极指向地理位置的 南 方.3、有三个形状完全相同的磁铁或铁棒悬挂在细线下,已知标有N、S的是磁铁,它们的相互作用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C)A.AB 是磁铁,CD 是铁棒
B.AB 一定是铁棒,CD 是磁铁 C.AB 可能是磁铁,也可能是铁棒 D.CD 可能是磁铁,也可能是铁棒
4、如图所示,两枚大头针被吸附在条形磁铁下,且两枚大头针的针帽互相排斥,这是因为大头针被磁化后(A)A.两针的针帽端都是 S 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B.两针的针帽端都是 N 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C.两针的针帽端都被磁铁的 N 极排斥 D.两针的针帽端都被磁铁的 S 极吸引
[1]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第二十章电与磁 磁现象 磁场
磁性:能够吸引钢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磁体有两个磁极,分别为南极(S)和北极(N)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极。
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篇4
高考网xn1n11xCnx2n21x2.....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n2x21xn2Cnn1x1xn1Cnx1n2Cnx2n4......Cnn21xn4Cnn11xn2
11n21112n1n4n2C(x)C(x)....C(x)nnnn2n4n22xxx122(C1nCn...Cn2n1)CnCn...Cn12n122
n
例15.(2001年全国理)己知i,m,n是正整数,且(1)证明:niAmmiAn(2)证明:1m1n n1imn
iim证明:(1)对于1im,有Amm.(m1)......(mi1),同理AnniiiAmmiimmm1mm2m......mi1m
nn1n2ni1......由于mn,对整数k1,2,......,i1,有 nnnnm,AnniinknmkAmmiiiii即mAnnAm
nni(2)由二项式定理有(1m)(1imn),而CnmiimCi0iinm,(1n)iiminCi0iiimii,由(1)知mAnnAm
iiAni!ii,CmoiAmi!imcnnCm(1imn)
o11i因此mCni2nimi2iiooinCm,又mCnnCm1,mCnnCmmn,mCn0
mi(min)mCnnCm即(1m)(1n)。
i0i0iinm
七、强化训练
1.已知非负实数x,y满足2x3y80且3x2y70,则xy的最大值是()
A.7B.
C.
2D. 3
382.已知命题p:函数ylog0.5(x2xa)的值域为R,命题q:函数y(52a)
2x
是减函数。若p或q为真命题,p且q为假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a≤1 B.a<2 C.1
axx2x32>0 4.求a,b的值,使得关于x的不等式ax2+bx+a2-1≤0的解集分别是:
(1)[-1,2];(2)(-∞,-1]∪[2,+∞);(3){2};(4)[-1,+∞). 5. 解关于x的不等式1a2xaax(a0且a1)6.(2002北京文)数列x由下列条件确定:xn1a0,xn11a,nN xn2xn16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1)证明:对于n2,总有xna,(2)证明:对于n2,总有xnxn1.
7.设P=(log2x)2+(t-2)log2x-t+1,若t在区间[-2,2]上变动时,P恒为正值,试求x的变化范围.
8.已知数列an的通项为an,前n项和为sn,且an是sn与2的等差中项,数列b1=1,点P(bn,bn+1)在直线x-y+2=0上。Ⅰ)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an,bn Ⅱ)设bn的前n项和为Bn, 试比较
1B11B2...1Bn与2的大小。
bn中,Ⅲ)设Tn=b1a1b2a2...bnan,若对一切正整数n,Tnc(cZ)恒成立,求c的最小值
八、参考答案
1.解:画出图象,由线性规划知识可得,选D 2.解:命题p为真时,即真数部分能够取到大于零的所有实数,故二次函数x22xa的判别式44a0,从而a1;命题q为真时,52a1a2。
若p或q为真命题,p且q为假命题,故p和q中只有一个是真命题,一个是假命题。
若p为真,q为假时,无解;若p为假,q为真时,结果为1
(1)当a1时,由图1知不等式的解集为xxa或1x3
(2)当1a3时,由图2知不等式的解集为(3)当a3时,由图3知不等式的解集为xx1或ax3
xx1或3xa
4.分析:方程的根、函数的性质和图象都与不等式的解密切相关,要善于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转化和相互交通.
解(1)
由题意可知,a>0且-1,2是方程ax2+bx+a2-1≤0的根,所以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3)由题意知,2是方程ax2+bx+a2-1=0的根,所以
4a+2b+a2-1=0.
① 又{2}是不等式ax2+bx+a2-1≤0的解集,所以
(4)由题意知,a=0.b<0,且-1是方程bx+a2-1=0的根,即-b+a2-1=0,所以
a=0,b=-1.
说明: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5.分析:在不等式的求解中,换元法和图解法是常用的技巧,通过换元,可将较复杂的不等式化归为较简单的或基本不等式,通过构造函数,数形结合,则可将不等式的解化归为直观,形象的图象关系,对含参数的不等式,运用图解法,还可以使得分类标准更加明晰。解:设tax,原不等式化为1t2at(t0)设y1一坐标系中作出两函数图象
y1y2,故(1)当0a1时,0t1,即0a当1a2时,如右图,解方程2x1t(t0),y2at,在同
21x0,)
21tat得t1,222a2a22(2)a2a2ta2a2x(log22aa
a2aa22,log2)(3)当a2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φ
综上所述,当a(0,1)时,解集为0,);当a(1,2)时,解集为
2a(log2a22,log2a2a22);当a2,)时,解集为φ。
6.证明:(1)x1a0及xn112(xnaxn)知xn0,从而xn112(xnaxn)xnaxna(nN)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当n2时xna成立
12axn1a(2)当n2时,xn2a0,xn1(xn),xn1xn2xn(xn)
=12axnxn0.n2时,xnxn1成立
7.分析:要求x的变化范围,显然要依题设条件寻找含x的不等式(组),这就需要认真思考条件中“t在区间[-2,2]上变动时,P恒为正值.”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如果继续思考有困难、请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在所给数学结构中,右式含两个字母x、t,t是在给定区间内变化的,而求的是x的取值范围,能想到什么?
解:设P=f(t)=(log2x-1)t+log22x-2log2x+1.因为 P=f(t)在top直角坐标系内是一直线,所以t在区间[-2,2]上变动时,P恒为正值的充要条件
解得log2x>3或log2x<-1.
说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构造关于t的一次函数,灵活运用函数的思想,使难解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8.分析:本题主要复习数列通项、求和及不等式的有关知识。
n略解:Ⅰ)an2,bn2n1
Ⅱ)Bn=1+3+5+„+(2n-1)=n2
1B11B21121n...1231B11Bn1121212132...1n122 12..1B2(n1).n...1Bn1(12)(1213)...(1n11n)
2 Ⅲ)Tn=
121212123222325232...521242n1n2①
2n1222n1Tn...123②
22n①-②得Tn1223...2n12n1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3_比例_教学设计_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3.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
(二)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2.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3.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那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几组不同的比例。2.介绍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介绍比例的“项”以及“前项”“后项”的含义。提问:你能说出其他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3.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体会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6和2(或3和4)可以同时做内项,也可以同时做外项;体会到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积相等。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些比例有什么规律?
问: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再写出一些比例,验证一下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在这些比例中也同样存在。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这一规律。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板书:),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4.教学“试一试”.先让学生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并说出所组成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分别是几,再分别计算外项的积和内项的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可以用这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以把这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2.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再选择一两题指名说说理由。做练习十第2题。
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按要求分别写出两个比,再用求比值或化简比的方法判断它们能否组成比例。第(2)题让学生口答。做练习十第3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试着先写出一个比例,再通过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在写比例时,要把握好相关边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尽量多地写出些比例。做练习十第4题。
先引导学生讨论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求,再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为接下来学生解比例打下基础。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通过明确事物的“标准”进行具体比较,使学生感知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1.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合情推理和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明确比较的标准,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2 教学难点:从图形到数,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量之间的多与少关系。
2.3 考点分析:根据图形或给出的其它已知条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量之间的多与少关系。
3.教学用具
课件、红、黄、蓝、绿玻璃珠若干。
4.标签
教学过程
用“多少”描述数之间的关系 学前准备
1.填出答案
7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17)56后面的第4个数(60)7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71)个位是3,十位是9(93)百位是1,个位和十位都是0(100)2.猜一猜。
小刚说:“我们一(1)班的人数比35多,比40少。” 一(1)班可能有()人。为什么?
(可能有36、37、38、39人。因为这4个数符合比35多,比40少这个条件。)
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可爱的小球儿,别看它们小小的,里面可藏着好多数学知识呢。你们今天可要认真听,仔细观察,去发现他们的奥秘哦!
教师出示杯子,并让学生猜一猜杯子里大约有多少个小球。1.变换标准,比较中理解核心概念。
(1)以黄球的数量为标准,用“多得多”“多一些”描述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黄球瓶子)黄球有10个,我们以它为标准。(出示蓝球瓶子)蓝球和黄球比,哪个多?哪个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蓝球比黄球多。
教师:(出示红球瓶子)还是以黄球为标准,红球的数量和黄球比,哪个多?哪个少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红球比黄球多。
教师:蓝球比黄球多,红球也比黄球多。两种球的数量都比黄球多,给你们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1:感觉不一样。
学生2:红球的数量比黄球多好多,蓝球的数量比黄球多得少。学生3:应该是多一点。
教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蓝球比黄球多一点儿,可以说成“蓝球的数量比黄球多一些”。红球比黄球多好多,多好些,多得太多,多得多得多……我们就说“红球的数量比黄球多得多”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2)以红球为标准,用“少得多”“少一些”描述数量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以黄球为标准,红球、蓝球都和黄球进行比较,由于红球、蓝球多的程度不一样,我们将不太多的用“多一些”表示,用“多得多”表示很多。在比较中除了用数量最少的球作为标准外,谁还可以作为标准?
学生1:红球的数量可以作为标准。因为红球的数量最多。学生2:虽然蓝的数量不是最多的,但蓝球的数量也可以作为标准。
教师:我们先以红球的数量为标准,用“少得多”或者“少一些”描述黄球、蓝球的数量。学生先进行小组活动,然后再进行汇报。
学生:我把红球的数量作为标准,蓝球、黄球都比红球少。教师:你观察得很准。
学生:黄的球少,红的球多。蓝的球少,红的球多。
教师:谁多谁少大家听明白了,但是感觉不出少的程度,怎样描述能让大家有感觉呢? 学生1:蓝球比红球少得不多;黄球比红球少好多。学生2:蓝球比红球少一些;黄球比红球少得多。
教师:听了几位学生的描述,大家对少的程度有点感觉吗? 学生:这回就能知道蓝球、黄球比红球少得不一样了。
教师:是啊!都是少,我们可以用“少一些”表示两个数量相差不多;用“少得多”表示两个数量相差比较多。
(3)以蓝球为标准,巩固用语言描述数量关系。
教师:我们分别以黄球和红球为标准进行了比较,还可以以谁为标准呢? 学生提出以蓝球为标准。
教师: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谁和蓝球比,比得结果怎么样。学生1:红球比蓝球多一些,黄球比蓝球少一些。学生2:我认为红球比蓝球多得多,大家看杯子里的球就知道了。
小结:在比较中,我们先确定哪种颜色球的数量为标准,另外两种颜色的球和标准去比,获得的结论不同。虽然都是多与少,但是多与少的程度不一样,需要用比较合适的语言表述出来。由于多与少的程度不同,可以用“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来描述。
【设计意图】明确确定标准的重要,让学生加强对“比”的运用,从而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描述数量多少的关系。
2.量化标准,操作中深化核心概念。(1)根据语言描述,判断绿球的位置。
教师:这里还有一瓶绿球。请听老师的描述,帮它找到正确的位置。教师:绿球的数量比黄球多得多,比红球少一些。谁能来摆一摆? 学生将绿球放在红球与蓝球之间。如下图所示。教师:为什么要摆在这儿呢?
学生:绿球比黄球多得多,那就是比蓝球多,因为蓝球黄球多一些。教师:为什么不放在红球的前面呢?
学生:因为绿球比红球少一些,没有红球多,只能放在红球的后面。教师:你们分析得有理有据,同意大家的观点,找对绿球的位置了。(出图)(2)数与图进行对接。教师出示卡片36。
教师:我们知道黄球的数量是10个。你能根据之前对它们数量关系的描述,推理一下36是哪个小球的数量吗?
很多学生表示只有一个数不好推测是哪个球的数量,要求再提供一个数。
教师:看来只由10和36两个数,还不能判断36代表哪个数,我再提供一个数58。这回能推理出来吗?
学生1:绿球是36,红球是58。学生2:因为绿球比黄球多得多,比红球少一些。所以36是绿球的数量,58是红球的数量。
教师:蓝球的数量是多少呢?大家能不能试着推理一下? 学生举出大于10,又接近10的数,比如15。(3)用描述的方式表示具体数量多与少的关系。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每种颜色球的数量是多少了,还能不能用“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来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呢?
学生:10比15少一些,10比58少得多;58比36多一些,58比15多得多;36比10多得多,36比15多一些……
教师:当我们不知道各种球的具体数量时,我们可以用语言描述;当我们知道具体数量时,也可以用语言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这些语言就是“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推理小球的数量,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然后从直观图抽象到数的正确语言描述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推理能力。
练习提高
1.说一说:呈现P43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来说一句话。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代表说一说。
2.判一判:P45页的第4题。让学生直接在书上画“√”。做好后,教师请学生汇报,同桌互相检查正误。3.猜猜他们跳了多少下? 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到这些知识,比如体育课上的跳绳。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1:蒋琪聪跳绳的数量是标准。学生2:我判断乐宣跳了60下。学生3:佳琦跳了70下。教师:其余的数为什么不选呢?
学生4:95、80都比70多,只有70离64最近;30离64太远了,60离64近,只能选60了。
4.小鸡有多少只? 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农场里的小鸭和小鸡想让大家帮帮忙,快看看它们都说了什么? 学生1:小鸭比小鸡少一些,小鸭有32只,小鸡有30只。学生2:不对!小鸡有40只。教师:观点不统一了,怎么办?
在学生交流中,确定“标准”找到合适的数应该是40。
【设计意图】逆向推理出“标准”,变式训练,考查学生能否根据“给出的数据”和“用语言描述的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来确定相应的数据。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用“多少”描述数之间的关系,我们之前描述两个数或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大小、长短、高矮、胖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可以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快一些,胖一些,慢得多……这样的词汇来表达。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数学知识。
板书
用“多少”描述数之间的关系
1.以黄球的数量为标准,用“多得多”“多一些”描述数量关系。蓝球比黄球多,红球比黄球多。
蓝球的数量比黄球多一些,红球的数量比黄球多得多。2.以红球为标准,用“少得多”“少一些”描述数量关系。
蓝球比红球少一些;黄球比红球少得多。
小结:在比较中,我们先确定哪种颜色球的数量为标准,另外两种颜色的球和标准去比,获得的结论不同。虽然都是多与少,但是多与少的程度不一样,需要用比较合适的语言表述出来。由于多与少的程度不同,可以用“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来描述。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科技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孩子们,还记得一年级时我们学过的〈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吗?地球爷爷有一双很大很大的手,这双大手能把地球上的所有东西像磁铁一样牢牢吸住。那么,当我们远离了这双大手,乘宇宙飞船到达茫茫太空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是的,你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物体在太空中失去了重量,变得轻飘飘的。物体在太空中失去重量,也叫失重。——齐读句子。
过度语:由于失重,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发生了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板题(趣:注意走字旁的一捺要写得舒展。事:和老师一起书空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努力把课文多读几遍。建议大家可以圈一圈生字朋友,标一标小节序号。
2、用手势交流:你已经读了几遍书了?读了课文后,想说点什么?
3、我们刚才读书的任务是努力把课文读通读顺,现在老师还想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这次要求稍微高一点,请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想想:由于失重,太空中出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呢?找到有关句子划下来。
三、朗读理解,随文识字
1、交流:太空中的哪些现象很有趣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现句子。
语段一:
在宇宙飞船里,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不过,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不然,翻一个身,就会飘到别处去了。
这段话中有好几个新词,你能读正确吗?自由练习——指名读
重点指导“舒服”一词的轻声和“绑”的第三声。
去掉拼音,谁来把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2、理解“安稳觉”:什么是安稳觉?(没有人来打扰)可是在太空上想舒舒服服地睡个安稳觉,必须——你看见过这样的睡觉吗?
3、在太空中睡觉多有趣啊!你能把句子读好吗?指名感情朗读,教师随机评价。
语段二:
喝水的时候,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1、读准词语:普通杯子
2、词语读好了,句子能读对吗?指名
想象:要喝水了,可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杯中的水也不会往下流,会出现怎样有趣的现象呢?
过度: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真奇妙。我们一起来读读。
语段三:
在宇宙飞船里走路更有趣。人稍一使劲就会飘到半空中,咳嗽一声就有可能后退好几步。
一生读。指导读准“稍一使劲”、“咳嗽”指名——男女生读、同位读。
理解“稍一使劲”:咳嗽一声有可能后退好几步,那打个喷嚏会„„脚蹬一下地板呢„„手拍一下墙壁呢„„是啊,只要人稍一用力,稍一使劲就会飘到半空中。
把你感受到的有趣用朗读表达出来。
语段四:
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可不是件容易事,从喷头喷出来的水总是飘浮在空中。
1、“可不是件容易事”就是说是件(困难的事),你能把前半句话读好吗?
2、自由练习——指名——齐读
引读
小朋友,通过刚才的朗读、交流,我们知道了,在太空中由于失重会出现„„,由于失重也会出现„„,由于失重又会出现„„,由于失重还会出现„„。
四、随机识字,练习说话
过渡语:是啊,由于失重,给宇航员的睡觉、(喝水)、(走路)、(洗澡)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为了宇航员生活得稍微舒服些,科学家们特意为他们设计了几种特殊的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特殊的生活用品呢?请小朋友从课文中找找吧,用“”把它划出来。
1、交流:设计了哪些特殊的生活用品呢?出示词组:
有绑带的睡袋 带吸管的塑料杯 带钩的鞋子 特殊的淋浴器
生字带拼音认读(一生做小老师)——去掉拼音认读(同桌互读)
这四种生活用品跟我们平时普通的生活用品可不一样,普通的反义词是(特殊)。
2、宇航员是怎样利用这特殊的生活用品来克服失重的,我们来读读吧。
出示:为了能平稳地走路,宇航员都穿鞋底带钩的鞋子,好牢牢地钩住带网格的地板。
A:齐读这句话
B:不穿鞋底带钩的鞋子,结果怎样?请你加上“不然”把话说清楚、完整
C:师述:所以为了能平稳地走路,宇航员必须都穿鞋底带钩的鞋子。
3、你能不能学着这样的句式“为了„„,宇航员必须„„,不然„„”,选择其中的一种生活用品来说一说呢?(自由练习——指名说)
五、观看录象,运用字词
1、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段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叔叔在宇宙飞船上的生活片段。
2、能把你刚才见到的说给大家听吗?老师建议你可以用上刚才的句式,这样可以帮助你把话说得清楚、明白些。(自由准备——指名发言)
为了„„必须„„不然„„
六、齐读全文,质疑问难
课后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uō huǎng cán kuì
()()
piào liang mào shâng
()
()
二、组词。
邮()
篮()
油()
蓝()
三、写出同一类的词语。
学习用品:()()(体育运动:()()(表示颜色的词:()(四、填上适当的词。
例:(美丽)的小鸟
1.()的小葫芦
2.()的祖国
3.()的马路
chãng rân()râ liâ
()
泼()拨())())())()(mó hu
()
yáo bǎi()
此()
比())
4.()的手
5.()的眼睛
6.()的教室
五、把下面的词语整理成句子,并加上标点。
1.辛辛苦苦 我们 农民伯伯 种出来的 粮食 吃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香又甜的 淘气的 大口大口地 大苹果 小弟弟 咬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照样子写句子。
例:天上有一个月亮。
天上有一个弯弯的月亮。
1.地里长着各种蔬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买来两个西瓜。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5个3加3个3等于8个3的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就让小胖、小亚和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和乘法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1、师:小胖和小亚买来一些苹果准备招待客人,请你算一算,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练习)
5×3=15(个)
3×3=9(个)
5个3是15
3个3是9 15+9=24
答:一共有24个苹果 小结:同学们通过先分别算出青苹果和红苹果各有多少个,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真是个好方法
2、师:能不能把青苹果和红苹果一起算呢?(学生看图思考)
小结:青苹果是:5个3
红苹果是:3个3 一共:8个3 即:5个3 加上3个3是8个3
3、探究一练习(课内练习一)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练习)
6×4=24(个)
6×3=18(个)4个6加上3个6就是7个6
24+18=42
7个6就是42
4、探究一练习(课内练习二)一共有几个△?
()个4加上()个4等于()个4()×4+()×4=()×4=()探究二
1、书本P76—2
一个数的3倍加上这个数的4倍就是这个数的()倍。3 ×()+ 4×()=7 ×()
2、探究二练习(课内练习三)6×3+2×3=(8)×3=(24)
4×7+6×7=(10)×(7)=(70)
2×4+(8)×4=10×4=(40)
3×5+5=(4)×5=(20)
6×8+8=(7)×(8)=(56)
三、拓展练习
1、绿苹果和红苹果一共有几个?
红苹果:2×3=6(个)
绿苹果:4×6=24(个)一共:6+24=30(个)思考:把这些苹果重新放一放就可以巧算了。
2、绿苹果和红苹果一共有几个?
红苹果:2×3=6(个)即:看成1个6 1×6=6
绿苹果:4×6=24(个)
4个6 1个6加上4个6是5个6
一共:1×6+4×6=5×6=30
课堂小结
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是因为每一份都是3。只要每份相同,可以合在一起算就方便多了。这样的简便算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3.2分析法_教学设计_教案 篇9
1.教学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难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接证明的方法:综合法、分析法。
(二)、引入新课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在很多数学命题的证明中,往往需要综合地运用这两种思维方法。
(三)、例题讲解: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分小组确立研究主题,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尽其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各组分配角色,陈述、讲解本纪的研究成果,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果的学习,认识到秦汉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从中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知识属于一般了解的内容,重点应该放在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特别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如何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古代科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被称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那么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秦汉)前几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民族交往,哪位同学能总结秦汉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大一统)秦汉时期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昌盛,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这个时期的科技文化在一些领域中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那么,在科技领域中究竟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我们学完这一课,你一定会被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所震撼,你也一定会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讲授新课
课前准备说明:
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坐好,每组推荐两名同学组成评委,老师公布评价标准与规则。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第一组)小组主持人:只要提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四大发明。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纸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随时与我们相伴。那么,你知道我国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有纸张出现的,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带来了什么?下面请我组A同学为大家介绍纸出现之前我国使用的书写材料。学生A:多媒体演示——甲骨文、金文、竹简、丝帛的图片、文字,并配有解说。
提问:根据刚才的演示,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
演示:东方朔进谏汉武帝所用的竹简需两个大力士抬着进宫(图片),说明其笨重。
主持人:随着两汉经济的恢复,文化的发展,学校的兴建,读书的人多了起来,竹木的和丝帛越来越不能适应书写的需要。因此,时代需要一种既简便又能普及使用的书写材料,造纸术便应运而生。学生B:我国最早的纸的发明过程。
我国人民自古种桑养蚕,西汉养蚕业尤为发达。劳动人民在长期制作处理茧丝的过程中发明了絮纸。工匠们在漂絮时发现有一些残絮遗留在席子上形成一层薄膜,晾干后就成为一张薄薄的丝棉片,可以用于书写。后来人们改用植物纤维为原料,通过同样的操作过程,制造出最早的纸。演示:西汉早期麻纸(放马滩出土的纸)。它反映出西汉的造纸技术己有相当水平,但西汉的纸使用起来还不太理想,质脆,书与不流畅。当时人们还谈不上重视它,只把它作为一种废物利用的副产品看待。到东汉,造纸技术有了突破和创新,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学生C:造纸术的改进和普遍使用。
演示:“蔡伦像”、造纸原料(树皮、麻头、胶布、旧鱼网)。
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料,扩大了原料来源,使纸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提高。105年,蔡伦正式将这种纸献给朝廷,从此在全国推广,人称“蔡侯纸”。蔡伦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演示(文字):一位美国作家写了一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l00人》 其中蔡伦被排在第一位。
学生D:汉代造纸的工艺流程。演示:图片,配合讲解。
主持人:当中国发明和广泛使用纸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用什么作为书写材料呢?请我组E同学为大家介绍。学生E:造纸技术的传播。
演示:一些文明古国使用的书写材料。地区 材料 缺点
古埃及 植物纸草 易发脆断裂、难保存 古希腊 羊皮 太贵 古巴比伦 泥板 笨重 古印度 白树皮、树叶 难保存
演示: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动态、按时间顺序)。
主持人:关于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已给大家讲解完毕,请大家思考,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老师适当点拨、评价,给予鼓励)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医学(第二组)主持人: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另一个奇葩,秦汉时期名医辈出,其中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是东汉两大名医。下面请我组A同学为大家介绍“医圣”张仲景。
学生A: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学生演示:张仲景像、《伤寒杂病论》书影。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当时连年战乱,疾病流行,为使人民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医圣”。
学生B:讲述一个有关张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掌声鼓励)主持人:有人说“医学之有张仲景,犹如儒学之有孔仲尼”,可见其在医学界的重要地位。
学生C:“神医”华佗。
学生演示:“华佗像”和《五禽戏》。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他勤奋好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欧洲则是在华佗死后1700年才学会使用麻醉药的。他还创制了一套模仿虎、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姿态来锻炼人身体各部位的医疗体操,即“五禽戏”,至今还有许多人学习它,受益良多。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有关华佗行医的故事?(学生介绍完毕,老师评价、鼓励)数学(第三组)主持人:请问你们从小到大都学过哪些数学运算方法?(学生回答略)我们的祖先在征服自然的长期劳动与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发明和发现了许多领先于世界的运算方法和技巧,秦汉时期成就最大的是《九章算术》。
学生演示:《九章算术》图片及简介。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其中有关负数的运算方法、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在当时是世界最先进的算术。《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的形成。隋唐时传入朝鲜、日本,现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造纸术、医学、数学三方面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同学们,你学完这节课,面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这些神奇的发明、创造,你有何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引导。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拨:人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人是人的上帝”。
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反过来,先进的科技文化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要“科技兴国”。
课后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2.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下面哪个人的发明过程具有这 样的特征()
A.李冰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3.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张衡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4.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
①针灸
②外科手术
③创制“麻沸散” ④ 研究中医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发明,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B.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
C.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D.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明的贡献
6.《九章算术》成书于()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7.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孙思邈
8.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突破点是
A.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
B.简化制作过程
C.扩大造纸原料,使之易得到而又便宜 D.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二)简答题:
你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讲给大家听一听。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三)、材料题: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恒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描述。请你结合课本上的译文,联系我们前面和本节内容,仔细思考,看看能得出哪些信息。(至少三条)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阅读: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反思09-30
运动会_难忘的比赛作文300字09-24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教案09-27
高中物理第2章第3节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10-19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08-09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二框_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导学案教师版08-14
快慢教学设计06-28
速度的变化快慢加速度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