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教学设计(通用9篇)
快慢教学设计 篇1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什么是运动的速度。教材结合一组速度型运动的图片和刘翔110米栏比赛,利用“比快慢”这样对比性的问题,引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问题,即运动速度。为给学生以准确的科学概念,教材特地给出了运动速度的定义,以使学生获取明确的认识。
第二部分,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测量走路的速度。教材安排的给速度排序活动,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数字大小便可,让孩子感受到各种典型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教材介绍的测量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规定走5米的路程,走路的速度不一样,测量花的时间有什么变化。第二步规定走5秒的时间,走路的速度不一样,测量走的路程有没有变化,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再一次体会速度的组成要素。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教材以气象预报为例,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进行分析,知道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也只有知道了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才能做好台风到来的准备。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识别缓慢运动。教材用图片展现了四个生活中所见的例,引导学生发现缓慢运动、学习观察缓慢运动的方法,并且学习如何计算运动速度。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对于新的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从知识层面上讲,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对物体运动的快慢已有感性的认识,但并不知道要用速度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4.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 5
5.会使用秒表。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难点:会测量运动的速度。评价任务
1.认识速度的概念。
2.会用秒表测量自己走路的速度。教学准备
秒表、米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因此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3.提问: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学习
1.讲解“在行进相同距离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多少”。
(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比赛的录像。(播放刘翔比赛录像)
(2)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时间的多少)
(3)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4)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行进一定距离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板书:运动速度)
2.讲解“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较行进距离的长短”。
(1)引入: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
/ 5
的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2)你们能给下列运动速度排序吗?在教材第30页上完成。(3)提问: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3.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l)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吗?(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3)讨论测量要求:
①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米。②学生示范正常步伐与慢一些的步伐。
③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④知道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⑤除了这样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⑥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⑦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5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1的同学可以直接到那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想想应该怎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⑧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下,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分小组开始测量。(提醒: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室外每块地砖的长度是100厘米)
(5)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 5
4.知道如何判断缓慢运动的物体。
(1)引入:(出示图片)指甲在运动吗?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生长速度吗?(2)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指甲生长这样运动缓慢的物体。(出示图片)你有办法计算出小苗的生长速度吗?
5.总结:今天,我们讨论了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它离不开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
6.说明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1)(出示图片)这是一张气象卫星云图,是2005年台风“卡努”运动走向图。(出示资料)
(2)交流问题: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3)小结:物体的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三、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教学反思
在学生猜谁移动快慢时,容易把关注点集中在器具上,忽视运动的时间。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是否应该确定一定的距离及认定有同样的娴熟程度等因素。在学生的争论中,引入讨论110米栏比赛的问题。在讨论110米栏比赛时,要扣住“比赛的距离”、“同一时间起跑”、“看谁花的时间少”、“刘翔的速度是多少”这样一些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快慢需要用行进一定距离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衡量。
给运动速度排序的活动,可在教材列举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数据。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所知道的其他物体运动的速度。在测学生走路的速度时,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环境的实际情况,将距离适当加长,这样的效果更加明显。注意安排好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可以4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分担计时、测量长度、记录和被测人的任务。
强调运动方向的重要性。让学生发现在台风运行中还需要关注它的方向,才能准确知道对我们有没有影响。也可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一些运动
/ 5
的方向。
从个别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发现物体的缓慢运动。先引发学生回忆或思考在生活中能采用什么方发现它们的变化,然后再启发讨论:这些方法中用到的物体对观察有什么共同的作用?(参照物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本课和前课所学的知识。
指甲的生长和小苗的生长比较容易计量出运动速度,即一个星期或一个月长了多少毫米(或厘米);月亮的移动很难判断它的速度,但可以借助周围固定的物体,如树、楼房等来判断它在运动。对于水位上升的判断,可以借助水位表来发现它是缓慢上升还是下降。
/ 5
快慢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思路
质点的概念虽然抽象, 但由于学生有知觉思维为基础, 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加速度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 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 很难理解。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 所以理解加速度a的过程, 就是要逐渐地去理解速度v, 速度的变化△v和速度的变化率△v/△t之间的关系。为此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提供物理现象→归纳出共同点→研究速度改变的快慢→然后建立加速度的概念→再巩固练习→以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这样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易为学生所接受, 具有探究性的特点;学生亲身体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怎样理解和建立加速度的概念这一重点内容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先展示了一段赛车和飞机起动时的视频资料,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出运动物体有速度, 物体速度有变化, 速度变化有快慢。再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比较小车从倾角不同的斜面上滑下时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情况, 给学生设置障碍, 然后在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为了体现真实性和可靠性,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实验现场采集数据。由于一节课只有40分钟, 必须要设计一个精度高、速度快的实验。可以借助位移传感器利用计算机快速测出瞬时速度 (时间很短时物体的平均速度即为瞬时速度) , 同时测出两个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 供学生分组研究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
本节课的难点—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突破呢?加速度方向的认识取决于对速度变化量△v的认识, 而速度的变化量对初学矢量的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第3节研究位置变化的过程, 用计算位移时位移的方向可能与坐标的正方向相同, 也可能与坐标的正方向相反, 但是位移△x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相同。类比出速度的变化可能与速度方向相同, 也可能与两个速度方向相反, a的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
用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性, 当a为正时速度增加, 当a为负时速度减小。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教师的讲解下对加速度的方向性已经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再通过例题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教师的教法就是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启发、实验探究, 逐步建立起加速度概念, 再通过小组活动和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加速度的方向性及v、△v及△v/△t饾之l��间的联系。学生的学法是通过观察视频和直观实验, 小组间讨论、猜想、归纳。然后通过对�]��实]�爳巌�]i���验�爳巌�]爳�i数]��i�g���据��]�g�]�进�行``p0鄺�分�X搃搃惁i3�lg鄻]@鄻�g析�]�i��i]�梚���抜得鄻@鄻�`0�i!��]i出梚��抜�搃�]]]��鄻��加速度的表达式。再通过老师的点拨充分理解并掌握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最后通过习题作业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 理解加速度的定义及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的单位, 理解加速度的方向。会用公式a=△v/△t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和典型例题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v、△v及△v/△t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v/△t的比值使学生了解物理推理过程,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
2. 难点:加速度方向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录像中赛车和飞机运动的情况, 使学生从不同层面更加细致、准确地领会到物体运动及变化描述具有不同的层次性:运动物体有速度、速度在变化、速度变化有快慢, 为逐步建立加速度概念做好准备。
2. 新课教学。
(1) 研究小车的速度变化快慢。
演示:教师将小车从不同倾角的斜面滑下, 让学生观察并判断两次小车速度变化的快慢。教师说明物理研究仅靠观察是不够的, 还要通过精确的数据来佐证。
实验:教师利用位移传感器现场采集数据, 并通过计算机测出小车在不同倾角的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和相应的时刻, 投影供学生研究。
研究:相邻学生分成小组, 设计方案, 分工合作, 自主添加栏目, 完成以下表格, 探究出倾角较大斜面上小车速度变化较快。
交流:师生、生生共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的方法 (控制变量) , 强调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更有普遍意义, 可以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2) 建立加速度概念。
物理意义:在物理中用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定义:加速度运动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定义式:加速度用a来表示, 即
单位: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3) 研究加速度方向。引导学生回顾教材第3节得和位移△x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相同, 类比知道a的方向总与△v的方向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速度变化实际上可以变换成我们熟悉的矢量加法, 即换成让学生讨论并作出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中的方向。教师说明加速度的方向可能与速度方向相同, 也可能与两个速度方向相反。
例题:已知汽车甲在5s内速度由10m/s增加到30m/s, 汽车乙在10s内速度由10m/s增加到40m/s, 汽车丙在5s内由40m/s减小到10m/s, 求甲、乙、丙车的加速度各是多少?哪一辆汽车的加速度较大?
引导学生分析加速度有负值,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跟速度的方向相反, 即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引导学生分析速度变化大, 加速度不一定大, 速度变化与时间有关, 加速度反映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
(4) 加速度的应用: (1)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加速度有时大些好, 有时小些好。 (2) 播放刘翔跨栏、火车进站、汽车刹车、火箭升空等视频。 (3) 学生阅读课本:27页一些物体的加速度, 并说明某数据的含义。
3.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加速度的概念, 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
4. 布置作业:课本29页1、2题;预习课本最后部分:从v-t图象看加速度。
五、教学反思
1. 从运动快慢到速度变化快慢的认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个飞跃。本节课用赛车和飞机的视频来引入新课,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引导学生去思考, 使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情况的三个层次: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接着, 设计两辆小车在不同倾角斜面上运动的对比分析, 借助位移传感器并通过计算机现场采集数据供学生自主研究。虽然学生对其原理不太清楚, 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不够严谨, 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通过这两个认知的过程, 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地跨过了这个台阶, 说明了这种设计是正确的。由此可见, 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时, 分析学生认知水平, 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在建立加速度概念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自己用△v/△t的比值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把加速度看成是一个比值的符号, “加速度”只是一个符号的名称而已, 实现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生硬的概念形象化的目的。学生亲身经历了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全过程, 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同时也渗透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育。
3. 对于教学难点, 采用了先讨论、后探究、再交流、最后讲解的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加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 对于加速度的方向的教学, 是让学生根据位移和速度的矢量性来讨论加速度的矢量性;对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区别是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具体数据讨论分析来区分速度和加速度概念。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认同感。事实证明, 经过学生认同了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追寻“快慢相宜”的整体化教学 篇3
1.教学主张——整体统摄,快慢相宜
这一教学主张是笔者历经了20多年的教学打拼,在不断地调适中逐步积淀、萃取而成的。起初只是零散的认识,现在通过反复地检验与求证,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它的实施需要削枝强干,需要对教材深度解读并进行调适与整合,淡化概念,积极前进。实践证明,一招一式的“分而习之”“分而治之”疏散了知识的内在架构,剥离了其整体性,往往让学生见木不见林,致使眼界受限,不仅会导致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且学生对知识信息编码和提取困难,学习的迁移度较低,难以将其灵活有效地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新问题。而整体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化、结构化的知识,便于学生的存储与提取,着力于思维的发展和迁移能力的提高,有益于学生全息思维的形成。
2.基本蕴义
章建跃博士认为:日常教学中,概念是一个个地教,定理是一个个地学,容易迷失在局部,见木不见林。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坐井观天、思路狭窄、思维呆板,局限于一招一式的雕虫小技而不能自拔。把握好整体性,对内容的系统结构了如指掌,心中有一张“联络图”,才能把握教学的大方向,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结构化的、联系紧密的、迁移能力强的知识。孙维刚老师认为:“我教的数学一直都是一个整体,我从来没教过任何章节。”同时,他认为这种做法“使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对知识八方联系的结果,发现它们是那样盘根错节又浑然一体,而到后来,愈来愈加‘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知识好像在手心里,了如指掌,不再是一堆瓦砾,不再是那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滩”。 李庾南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实行单元教学。实行单元教学后,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扩展了学生独立学习时的活动范围,为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并在“组织单元教学内容”时,提出如下注意点:“关于知识,既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分解成孤立的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地去学、记、用,也不能只拘泥于、局限于本节、本章甚至本学科的知识。”
以上三位老师对整体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都从各自的角度给了整体教学极高的评价,另外,新课程《数学》教材编写者增加了“框图”内容,并在每章总结回顾本章的知识结构图,这本身就是整体观的一种召唤。凡此种种给笔者的教学主张以宏观的引领,“着眼整体,通览全局,整合教材,快慢相宜”是教学主张的关键词,它脱胎于实践,诉求于理论,躬行于课堂,教学成效斐然。笔者对整体化教学基本认识为:站在系统的高度,以高效课堂作为价值导引,以单元教学规划为突破口,用整体观念统领教学,依据课标对现行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与整体架构,形成逻辑关联的新单元结构,用整体方法优化教学脉络并付诸实践,便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建构起迁移能力强的知识和方法体系,督促学生有效把握解决问题的一般套路和策略,形成和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思维与学力,化知为智。
二、整体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1.把握知识全貌以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需要。整体并不是以主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整合。由于整体教学打破了原来一课一概念或一招一式的教学顺序,把每一部分置于结构体系中,有了对知识的全景式认识,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空去独立思考、去集体讨论、去观点碰撞,有助于教学民主的真正落实,进而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发展学生全息式思维、增强学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全息式思维,造就强大的大脑。“全息式思维”是指意识在被激活的状态下,能够由知识的有限认知无限,由部分推知整体,由少知多,由此及彼。因为信息互相包含且整体与部分全息,整体与整体全息。它还包括思维的全向性或立体性,即学生在展开思维时不局限于狭小的圈子,而是着眼于整体系统,抓核心,凸重点,明要害,长此坚持,学生善于类比、善于思考、善于迁移乃至触类旁通的本领就会形成,进而实现增强学力的目的。
三、整体化教学主张的理论支撑
1.全息教学论。全息教学论是运用全息理论阐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是一门用全息理论探讨教学系统本身固有的全息规律的新学科。该理论于1988年由秦荃田教授创立,他借鉴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结合教学实验,提出了全息教学律、全息教学原则、课程的全息设置原则、教材的全息构建原则、学生能力的全息培养、全息教学法以及教学全息变异原理等一系列崭新的理论。
全息方法是人们依据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因果制约原理,通过了解事物的部分信息去认识事物整体的方法。通俗地讲,全息观点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教学不是教知识,而是教知识的结构。”所谓“结构”,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规律性。布鲁纳指出: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一是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二是有利于对整个学科的记忆,三是有利于学习迁移,四是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的差距。
3.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是指某种信息材料在心理加工过程中所需要的认知资源的总量。斯威勒的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知识以图示的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图示建构后能通过实践进一步自动化,图示的构建能降低工作记忆的负荷。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有助于形成认知信息组块,能有效地降低内部认知负荷,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四、整体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本教学主张以“全息论“为理论基础,以教材整合为载体,节省课堂教学力量与时空,跨越式推进教学进程,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学力与思维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之目的。
1.特征1:一“快”——快步推进。这里的快并非刻意地追求速度,而是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强劲迁移力,是快进的外在表征,同时又是基于逻辑建构、整体推进内需而生发的快,是一种削枝强干后简约之下的快,是系统论与控制论结合下认知负荷降低的快,在积极前进中适度后退逐步解决问题,其中“类比、归纳和猜想”是教学快进的强力推手,下位构建需要逻辑推演,上位构建需要归纳猜想,平行构建需要类比联想。“快”是对反复演练、刻意缓推慢进等过度教学的调适。
如“全等三角形”一章的教学,教材安排一个判定方法跟进两个例题,对学生熟练技能有很大的正向强化作用,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张力,面对问题,学生可以不加选择地套用SSS、SAS、ASA、AAS等判定方法,思维被逼窄于一个狭小的圈子内,机械搬用公式即可。基于此,笔者立足整个方法体系,整合这部分教材,从一个元素到多个元素实施各方法的探寻,用1个课时构建起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框架结构,然后用2个课时按从易到难的梯度安排学生的解题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尝试各类方法的选择,摸索出由既定条件、结论导引的问题解决基本套路。
2.特征2:一“慢”——濡染内化。快中不乏慢的基调,是一种基于与快互补的慢,恰如陈重穆教授的“积极前进,循环上升”,不是单纯地为快而快。其实,慢才是教育的本色,这由国内外名家对“慢”教育的论述可以佐证。日本佐藤学指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捷克夸美纽斯指出:“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捷克米兰·昆德拉曾说:“慢与记忆成正比,快与遗忘成正比”;我国学者张文质认为:“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和规范。”……这些教育观点无不体现慢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实然所得,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的应然追求。
当然,这里的“慢”并非刻意的慢慢吞吞、绕弯兜圈,而是基于对核心知识的深度体验,进行潜移默化的濡染与渗透。慢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放慢脚步,让核心知识浸透学生的心田,是为了把发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平台展现自我,有足够的时空去慢慢消化累积,使学生在思维慢镜头中感知、体验,促进深层理解,裨益于学生知识的有效内化,说到底,这种慢是为了更好地快。
如在“求根公式”的教学中,若单从一个符号化公式的角度去认识,去记忆,几分钟就应该解决了,可学生往往是弄不清公式的来龙去脉,形成机械的浅表记忆而难以久远。 我们知道,求根公式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核心,它前承配方法、直接开平方法,后启因式分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等。并且求根公式富含观察、运算、化归、逻辑推理能力等思维训练的元素。基于此,笔者不惜时、不惜力,设定拉长公式的形成过程以及放慢思维镜头的基调,首先引导学生用配方法解较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以繁琐之态促使学生感知方法的繁杂、愚钝,在温故中形成心理冲突,在蕴势中促进知识的正迁移,而后设置四个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其字母系数由一个到两个再到三个,层层递进,逐步增大题目的内部认知负荷,通过有字母参与配方、直接开平方的多次演练、多次反复,向求根公式的原态步步逼近,自主探索出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即求根公式,然后从简洁美、结构美、统一美等角度欣赏,以情孕智,以美启真,在这种鉴赏下形成记忆,最后再回归课始的题目,用之解一元二次方程,同时为下一节教学埋下伏笔。 这种基于发展的慢,便于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3.特征3:二“整”——整合与整体。整合是基于整体的,它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透教材后的有机融合,统观初中《数学》教材,环视教材的不同版本,打破教材界域,重构教学内核,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组块——整体结构。可见,整合与整体彼此依托,整合是整体统摄下的重组与融合,整体是整合下的集成块,是哲学观照下的一脉体系。有了整合后的教材,整体教学才有把手,才会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这是落实整体化教学主张的物质基础。
如在“乘法公式”的教学中,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思路,整合在一起教学,形成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的鲜明对照,便于学生对公式本质的识辨与整体把握。(a+b)(c+d)=ac+ad+bc+bd,当a=c=x时,有特例:(x+b)(x+d)=x2+(b+d)x+bd,进一步,当b、d互为相反数时就出现了平方差公式(x+b)(x-b)=x2-b2;当b=d时就出现了完全平方公式(x+b)(x+b)=x2+2bx+b2。如此教学,既是对逻辑关系的理顺,又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引领,一般化下的特殊化,乘法公式就可自然得出。
4.特征4:三“想”——回想、联想、猜想。想是学会学习的保障,是思考的外在形式,想的前提是思考,思考是入口,教学其实就是教学生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数学也就丢掉了本色。
回想即为回顾,就是把自己的知能储备来个翻底,唤起旧知,开拓“疆域”,思路往往就会打开,若没有唤醒,大脑是凝滞的,思路是闭锁的,难以开启。
联想,简而言之就是由“此想”到“彼想”。正如天文学家开普勒所说:“联想是自然奥秘的参与者,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就为“迁移”教学思想的运用搭建了一个引桥,对自己的所想需要广开“想”路,并对联想获得的思路进行甄别,树立起优化的意识。
猜想更是不可或缺的。“大胆地猜想,小心地求证”应该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学生会想了,摸到想的门道了,思路自然就有了。也就是说,空有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想”,把这些知识统摄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智能块,凝聚成思考问题的策略,知识就变活了,就有了用武之地。
三“想”,是落实整体化教学主张的保障,三“想”让数学焕发生机。要整体化教学主张得以有效实施,需要“三想”保驾护航,它是观念与行动的联袂,“三想”解决了如何开展教与学的问题。
溶解快慢的教学反思 篇4
神木第十小学
王巧艳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节课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本节课突出的特点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我始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部分学生谈谈泡汤水的经历,引出课题)同时以游戏(吃糖比赛)结束课堂,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激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顾,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做好了情绪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并且都想来亲自尝一尝,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这样,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由“扶”到“放”突破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实验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主要采取了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搅拌的对比实验,并归纳出对比实验中只有一组可变的条件。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加热对溶解快慢的对比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实验。然后让学生探究碾碎实验怎样做对比实验。(例如:学生讨论怎样公平地进行吃糖比赛),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对对比实验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电流做功的快慢教学方案 篇5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能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性能,从而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2、引导学生推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式P=UI,从而认识其单位瓦的另一种由来及其含义。
3、理解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写出电功率的定义表达式P=W/t,认识其单位及其含义。
3、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电功率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
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简单的计算。
理解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区别。
演示法,探究式,启发式
实验法,探究法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秒表、开关、电源各一只、小灯泡2只(不同规格)。
教师自制教具:两个不同的直流电动机固定在示教板上,分别提升等重的物体做功,工作电压可由使用干电池的个数来改变。(可以完成单独、串联、改变电压等工作方式)
(一)复习巩固:
出示一只灯泡,师问:要想知道它在某一电路中消耗了多少电能、做了多少功,你有什么办法?
生1:接入电能表测
生2:根据W=UIt ,分别测灯的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即可算出。
(既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两种不同的测电功的方法,同时也为新课的展开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二)电功率概念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过渡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观察自备白炽灯泡,相互交流信息。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灯泡规格:220V15W、220V 25 W、220V 60W、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为了更省电,一般选用上述中的哪一个?
生:220V15W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为了获得较高的亮度,一般选用上述中的哪一个?
生:220V 100W
师问:在刚才的选择中,你根据的是哪一项数据?
生:后面的W
师:W就是电功率,它是描述用电器性能一项重要数据,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电功率物理意义:
演示:电动机通电提升重物作功,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同样的电压下、通电时间相同时,重物被提升的高度不同
(电动机作机械功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也便于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概念)
师问:如果你要选其中的一个参加比赛,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
生:选升得高的,因为它做功快。
师:对!它做功快在物理学里就说它的电功率大,做功慢的就说它的电功率小。所以为了描述用电器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电功率的概念。它的具体含义是用电器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电功率,与机械功率一样它可以写成:P=W/t
(让学生叙述各字母的含义)及对应的单位并板书
巩固练习一:
(1)甲电动机在 10s内作功为120J,乙电动机在 1min内作功为600J,谁做功快?谁的功率大?
(2)200W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
1000w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功率概念的含义:1s内电流完成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三)实验探究:电功率的决定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理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与它的电压、电流和三个因素决定,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即电功率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你的看法是什么?依据的现象是什么?
生1:我认为电功率与电压有关,因为电动机用两块电池比一块电池转得快,所以电压越高电功率就越大。
生2:我认为电功率不一定与电压有关,因为在同样的电压下不同的电动机转得快慢不同,我在玩儿四驱车时发现的,电池都是两块,换用不同的电动机车跑得快慢不一样,所以电功率可能与电动机的电阻有关。
生3:我觉得电功率也跟电流有关,因为电流大时电动机的转动也会加快。
生4:我还觉得电功率跟通电时间有关,因为做功用的时间越短就说明它做功越快,功率就大。
师:要验证生1观点:电功率与电压有关,应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控制变量?
生:同一个电动机分别用两块电池和一块电池供电,看它转得快慢。
师:其他同学有无补充?
师:大家同意吗?(一致掌声通过)
探究一:教师请这位同学上前选用教具演示,其他同学观察,得出结论。
(此实验操作较简单,应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师:刚才的实验已经说明电功率与电压有关。如何验证电功率是否与电流有关?大家有何方案?换用灯泡做实验试试看?
(因为电动机不是纯电阻用电器,用它在做实验时会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跳出用电动机实验的思维定势,便于试验的进步探究)
生:用两个不一样的灯泡并联,让它们的电压一样电流不一样,比较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就可以看出关系了。
请其到黑板画出电路图
师:其他同学有无补充?
生:我觉得控制通电时间很简单,两个灯同时通断电就行了,关键是灯泡做的功怎么比较?
生:利用电压表、电流表分别测灯的电压、电流,再和通电时间相乘就能算出灯泡做的功。
师:大家说得很对!下面我们就两人1组,利用桌面上老师给你提供的实验器材共同来验证这个猜想。注意要随时记录观察到实验数据。
探究二:学生探究、收集、整理实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与合作:
1、前后组间交流数据及结论
2、请一组再将数据填写在小黑板上,供全班分析。
师:大家的实验已经说明电功率与电流有关,那么在试验过程中和数据整理时大家有无新的发现或问题?
生:我发现用秒表测的时间没有用,因为算电功时用W=UIt,再用P=W/t算电功率时,时间t 就被除掉了,公式变为P=UI了。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这个式子就是我们最常用的电功率计算式,即电功率等于电压和电流乘积。
师:谁还有其他的发现或问题?
生:我发现灯泡越亮它的电功率越大。(一些同学纷纷表示赞同)
师:你的发现也很有价值,实际上灯泡亮度就看它消耗的功率,消耗的功率越大灯泡亮度就越亮。
(四)小结:
(五)巩固练习:(附卷)
1、关于电功率的物理意义说法正确的有( )
A、做同样的功,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用的时间短
B、在相同的时间内,电功率大的用电器做功一定多
C、电功率小的用电器做功一定少
D、电功率小的用电器做功一定慢
2、下列单位中不属于电功率单位的有( )
A、瓦特(W) B、焦/秒(J/s) C、千瓦时(KW.h) D、伏安(V.A)
3、灯泡的电压为220V,工作电流为0.3A,求它的电功率
4、电动机的电功率为6W,工作电压为12V,求它的工作电流
5、家庭电路中有一只灯泡正常发光,现给的器材有电能表、电流表、电压表、钟表,请用2种方法搞清这只灯泡此时的功率,说明理由并写出计算公式
6、设计探究实验探究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
板书:
15.2电流做功的快慢
一、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它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单位
3、定义式
4、导出式:
二、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
快慢教学设计 篇6
物理组李楠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这节课当中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够,“sts”栏目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部分,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速度与现代社会”讲的是,由于交通工具的速度的提高,城市规模扩大了,战争的观念改变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快了....sts的意义在于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实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要能与近几年的高考内容、高考大纲相接轨。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学主体为小班的同学,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好。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除了课本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外,还要对速度的相关知识进行引申接近高考的难度,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模式
快慢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过程
教师:在实际生活中,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如, 在百米赛跑中, 人们最关心的是谁是冠军;人们在外出旅行时, 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飞机能够飞得快些…….。通常情况下, 我们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小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发言。
生1:比时间;
生2:比路程;
生3:比路程和时间;
……
教师: (看到学生争得面红耳赤, 我在旁边适当地加以点拨)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我们身边的生活经验加以说明。
这时学生又开始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交流, 争论。看到他们认真的样子, 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在引入课题时,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下子拉近了物理课程与学生间的距离,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交流、争论结束后, 我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4:在观看百米赛跑时, 我们看到谁在前面, 谁就跑得快;而终点计时员则认为谁先到达终点, 谁跑的快。
教师:他说得很好, 请同学们为他鼓掌。其他同学有过这样的经验吗?
学生齐答:有过。
教师:很好, 大家想想, 为什么在百米赛跑时, 我们看到谁在前面, 谁就跑得快?
经过几分钟的时间, 生4又高高地举起了右手, 喊道:“老师, 我想到了。”
我示意生4接着回答。
生4:因为他们跑的时间相同, 在前面的同学跑的路程长, 所以跑的就快。
教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的请举手。
(这时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班内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师:很好,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为什么终点计时员则认为谁先到达终点, 谁跑的快?
(这时, 班内学生都举起了手)
生5:运动员到达终点时, 通过的路程相同, 先到的同学, 用的时间短, 所以他跑的就快。
教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的请举手。
(这时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班内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讲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 利用学生运动场上跑百米的生活经验, 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来,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 课堂效果良好。
教师:大家想一想:跑100米的运动员和跑3000米的运动员, 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 他们谁跑的快呢?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方法, 让大家都能明白?请同学们讨论。
(教师提示:要利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进行思考)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 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举起了手;一会儿第二个小组的同学又举起了手;……
这时我示意第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生6:我们小组认为, 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时间短的运动快, 时间长的运动慢。
教师:同学们, 你们认为可以吗?
全体学生:可以。
教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方法呢?
生7:我们小组认为, 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快, 通过路程短的运动慢。
教师:大家看这种方法可以吗?
全体学生:可以。
教师:好!这两个小组的同学想法都很好。你们真棒!那么, 哪一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呢?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生8: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因为时间相同, 通过的路程越长, 运动的就越快, 符合人们的认识常理。
教师:大家认为如何呢?
全体学生:我们也这样认为。
利用学生刚才学习的比较百米赛跑快慢的学习经验, 使学生感到刚刚学习的知识就是我们要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时间相同, 我们可以让时间是多少合适呢?为什么?请大家讨论回答。
生9:我认为可以是一小时、一分钟或一秒。因为这样很好算, 只需用经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就可以了。
教师:很好, 同学们同意吗?如果这样我们把这个数值定义为速度, 谁能用比值给速度下一个定义呢?
生10: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
二、教学反思
通过上面的课例, 我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是切实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是一种课程资源, 是我们教学的起点, 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认识才有价值。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 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就是一种课程资源。
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这一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环境、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中, 将书本中的概念、原理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例如, 在学习物态变化时与自然界中的雨、雪、霜、露等天气现象联系起来;在学习能源时与厨房、取暖、汽车以及环境污染联系起来。
2.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作生活化处理,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使用一些生活用品, 然后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跟踪和关注最新的物理科技成果, 如激光技术、航天技术、巨磁效应、超导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同时还要关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 如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
3. 在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来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学生积极主动地生活体验既能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又能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4. 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 联系社会实际。如组织学生参观、调查活动, 开展物理科普讲座, 组织学生开展小实验、小论文撰写、小制作等活动,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消除对科学的神秘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5. 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原有的学习经验或已有基础来学习新知。例如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时, 要引导学生反思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借此来学习新的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以上教学虽然有一定的难度, 但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 让学生从生活和学习经验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学生也很快掌握。我认为, 这总比老师空洞地去讲、学生被动接受学得的东西多。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 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关文信, 毕凤祥, 韩艳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心律失常分快慢 篇8
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三种,临床上常用心率变快的程度来区分三者。如果变快的心率始终保持在100~150次/分之间,就属于心动过速,它包括窦速和阵发性室上速。窦速的特点是心率变快和转慢都是逐渐进行,通常无明显不适,有时会有心慌、气短等症状,短时间就可以恢复。阵发性室上速则以心率突然加快和突然减慢为特征,发作时患者突然感到心慌和心率增快,可以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天。
如果心率加快到150~250次/分之间,心动过速就变成了扑动。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扑动也可以分为两种,心房发生病变的叫做房扑,心室发生病变的叫做室扑。扑动的病情比心动过速更为严重,可以导致头晕、昏厥等急性病变,一旦发现应迅速送往医院急救。
如果心率超过250次/分,就可以诊断为颤动。和扑动一样,颤动也可以分为房颤和室颤,它们的特点是心率极快,有时甚至数不清次数,而且毫无节律可言。房颤可以导致心衰和脑梗塞,室颤则可以引起心脏性猝死。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广平教授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年大约有95%的心脏性猝死患者都由心律失常引起,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所占的比例超过了3/4,而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发生的心脏性猝死超过45万例。这也就是说,我国每年有三十多万人死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因此,人们必须提高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特点就是心跳缓慢,也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如窦缓、传导阻滞和心脏停搏就都属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如果心率在40~60次/分,就属于心动过缓,最常见的就是窦缓,窦缓可见于正常人和有心脏病的人。正常人多为运动员和体力活动较多的人,有心脏病的人发生窦缓时会出现手脚冰凉、头晕等症状,需要及时治疗。
心率缓慢常伴有传导阻滞,也就是心跳冲动不能正常传导。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传导阻滞也可以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严重的传导阻滞会引发心脏停搏,让心脏在短时间内停止跳动,如果频繁发生,就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快慢教学设计 篇9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加速度的物理意义.2.掌握其定义公式和单位.3.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一致.4.区别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值定义法,进一步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2.通过对速度变化快慢描述的探索过程,体会一个量的变化与变化快慢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本节在物体运动快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2.通过探索用比值定义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毅力.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3.利用图象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1-5-1两幅vt图象,供同学们交流讨论,并设疑对比思考.指导学生对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认真观察,找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图1-5-1
学生归纳总结出: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秒变化5 m/s.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 s变化5 m/s.引导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有快有慢,我们今天学习的加速度这一概念就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问题导入
普通的小汽车和高档跑车的速度都能达到200 km/h,但它们从静止到具有这一速度所经历的时间不同,高档跑车经历的时间要远小于普通的小汽车.哪个速度的变化快呢?速度变化的快慢是衡量汽车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影片导入
利用课件视频资源,依次大屏幕播放下列影片片断:
万吨货轮起航,10 s内速度增加到0.2 m/s
火箭发射时,10 s 内速度能增到约102 m/s 在以上片断中,各物体的速度都发生了变化,你怎样才能比较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呢? 推进新课
一、加速度
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赛车、高速列车、自行车、运动员等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谁的速度“增加”得快?如何来表示增加的快慢?
课件展示:依次展示三个速度表格,分析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表一:
交流讨论:若物体在所用时间一样的情况下,速度改变大的物体速度改变得快.点评: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例子入手,先比较相同时间内的速度改变量,为不同时间不同改变量作知识铺垫.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正是物理学探究规律的顺序.表二:
学生认知观察表中数据并交流讨论,若在速度改变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比较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速度改变得越快.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提高学生根据数据表来概括总结规律的分析能力.教师设疑:若如下表所示,既无法用第一种方法,又无法用第三种方法比较,怎样比较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认真观察表三,通过计算说明这四个物体哪个速度改变得快.[来源:Zxxk.Com]
表三:
很明显,这几个运动物体速度的改变量不同,速度改变的快慢也不同,且速度增加大的不一定就增加得快.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怎样描述物体运动位置的变化.例如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可以用A、B两点坐标的变化除以所用时间即速度的大小来描述位置变化的情况.点评:利用速度的表达式类比,力求使学生猜想到可以用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时间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教师设疑:在表三中,A物体在4 s内速度从2 m/s增加到11 m/s,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增加的快慢呢?
交流讨论并总结:用物体速度的增加量除以所用的时间来描述这段过程中物体速度增加的快慢.如果用符号a表示物体速度增加的快慢,Δv表示物体的速度的变化量,Δt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应如何用公式表达A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呢?
结论:a=
=
m/s2=2.25 m/s2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完成表三中B、C、D的计算:
上述方法就是变速直线运动中,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其中的a=加速度的单位是
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明确: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的时间的比值.2.表达式:a= 3.单位及符号
米/秒2 m/s2(国际单位制)
厘米/秒2 cm/s2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材料一:高级跑车
克莱斯勒
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来源:Z.xx.k.Com]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峰值扭力:117.3 kgm/2,500——4,500rpm车重:1,310 kg
急速:400 km/h以上
汽车性能知识参考网址:
http://
式是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基本定义式.在国际单位中,http:auto.sohu.com/ 材料二:死亡加速度
西方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制定了死亡加速度500g(取g=10 m/s2)这一数值,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因为,一般车辆碰撞的时间短,大多为毫秒级.例如,两辆摩托车时速20 km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为毫秒级,能产生多大加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加速度与位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归纳出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说明:当物体加速时,则Δv=v2-v1>0,时间Δt是标量,加速度a的计算值为正值,如果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即初速度v0取正值),a为正值则可表示a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或反过来说,若加速度a与初速度同向时,则这个直线运动为加速运动.当物体是减速时,则Δv=v2-v1<0,时间t是标量,加速度a的计算值为负值,如果仍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即初速度v0取正值),a为负值则可表示a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或反过来说,若加速度a与初速度反向时,则这个直线运动为减速运动.在未学到“牛顿第二定律”之前,也可以用两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变化率做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虽然速度变化快慢相同,但速度的变化情况不同,前者速度越来越大,后者则反之.启发学生思考,只凭速度变化快慢(速度变化率的大小)不能完全反映速度变化的规律,从而引出加速度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虽然不必让学生从速度变化的方向去判断加速度的方向,但是应该让学生知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跟速度的方向相同;做匀减速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跟速度的方向相反.这是直线运动中(无往复运动)的普遍性结论.至于加速度的正、负问题,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v0取正值)判断物体做匀加速还是匀减速运动的一种方法,这不是实质性的结论,所以教学中不必强化.也可类比v=
中速度v的方向与位移Δx的方向相同,理解a=中速度a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的方向相同.实验与探究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1 m/s2加速度有多大.实验器材:高度约为斜面长度的十分之一的斜面(越光滑越好).体验方法:把斜面的高度调节为斜面长度的十分之一(向学生说明),让小球在斜面上滚下(注意观察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便大约是1 m/s2.它的含义是说物体每秒钟速度的改变量是1 m/s.问题探究
问题1:“上海磁悬浮列车的最高速度可达430 km/h,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大”.这一说法对吗?为什么?
问题2:运载火箭在点火后的短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很小,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小吗?
归纳总结:1.不对,当匀速运动时,尽管速度很大,加速度可以为零.2.不对,由公式a=
可知,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因而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所谓某一个量对时间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该量变化的数值.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问题互动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总是相同.错.只有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错.速度变化大,但不知所用时间的多少.3.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师生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对下列问题分组探究.探究1:某同学骑着自行车和学校百米冠军赛跑.观察并思考,起跑时谁的加速度比较大些?将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得出较一致的结论.参考:创造条件,亲自观察,培养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加强交流,善于交流,增强协作精神.比较方法:相同时间内,谁的速度变化得快,谁的加速度就大.探究2:小球沿斜面的运动可近似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猜想一下,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比较加速度的大小时,可通过观察小球滚动时速度改变的快慢来进行)
要求:(1)将猜想的结果互相讨论,最后得出共同的猜想.若有条件,可以用实验检验一下你的猜想.(2)实验探究时要注意加强交流与合作,检验猜想时要注意控制变量.参考:(1)几种可能猜想:小球的质量、斜面的粗糙程度、斜面的倾角、斜面的长短等(还有什么可能,你自己去猜想,这里给出的只是参考,并不一定是标准答案,要善于通过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2)探究时,一定要先设计好实验方案,注意体会控制变量法.可保持其他量不变,研究小球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或研究粗糙程度与加速度的关系;研究倾角与加速度的关系;研究长度与加速度的关系等.探究3:宇航员要从地球进入空间站,可以由航天飞机来完成这一任务.航天飞机在发射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当大的加速度,最大加速度可以达到8g(取g=9.8 m/s2),高重力加速度对人的身体会产生不良作用,甚至可能会产生危险.譬如,引起身体某些部位充血或缺血,如果大脑缺血,便会失去视觉和知觉.类似实验表明,人体的姿势与所能承受的加速度有关:当人的身体与加速度的方向垂直时,人可以经受15g的加速度达几分钟之久,而当人的身体顺着加速度方向时,最多只能经受6g的加速度.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乘“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和返回地面的过程,采取什么姿势
(站、坐、躺)较好?身体与加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答案:躺倒
垂直
二、从v-t图象看加速度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中的v-t图象,并思考: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在没有学习斜率概念前,可以用陡度的“平缓”或“陡”来表述.学生总结归纳:a直线的倾斜程度更厉害,也就是更陡些,而b相对较平缓.所以,a的速度变化快,即a的加速度大,b的速度变化慢,加速度小.知识小结:速度—时间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它以时间轴为横轴,以纵轴为速度轴,在坐标系中将不同时刻的速度以坐标的形式描点,然后连线,就画出了速度—时间图象.我们可以从直线上任意选择间隔较大的两点来找到这两个点间的速度变化量Δv,时间间隔Δt.这样就可以定量求加速度了,用加速度的定义式a=
就行了.课堂小结
【快慢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教学设计08-09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反思09-30
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10-07
速度的变化快慢加速度11-24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教案09-27
2015高中数学选修2-2导学案:《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07-14
识字教学教学设计07-27
生字教学教学设计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