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6-29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9篇)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来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

2、观察图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3、教材15页上“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二、速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表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一样。我们用公式快慢?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因为反应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提问:怎样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呢?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同时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速度计的表盘并练习读数。

2、指导学生观察18页表格,了解表格中常见物体的速度;

3、就课本19页“说一说”中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回答图1.3-3中的问题。学生活动:思考P20“问题与练习”第1、2题,讨论后回答。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四、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 提示: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由于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时,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于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特例:只有当物,只能

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与平均速率相等. [典例分析] 【例1】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四)反思总结

1.本章节主要学习了速度的概念极其物理意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知道了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

3.速度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方向。平均速度中,速度方向也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是运动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速度的矢量性、理解其物理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一、设计思路

质点的概念虽然抽象, 但由于学生有知觉思维为基础, 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加速度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 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 很难理解。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 所以理解加速度a的过程, 就是要逐渐地去理解速度v, 速度的变化△v和速度的变化率△v/△t之间的关系。为此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提供物理现象→归纳出共同点→研究速度改变的快慢→然后建立加速度的概念→再巩固练习→以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这样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易为学生所接受, 具有探究性的特点;学生亲身体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怎样理解和建立加速度的概念这一重点内容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先展示了一段赛车和飞机起动时的视频资料,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出运动物体有速度, 物体速度有变化, 速度变化有快慢。再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比较小车从倾角不同的斜面上滑下时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情况, 给学生设置障碍, 然后在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为了体现真实性和可靠性,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实验现场采集数据。由于一节课只有40分钟, 必须要设计一个精度高、速度快的实验。可以借助位移传感器利用计算机快速测出瞬时速度 (时间很短时物体的平均速度即为瞬时速度) , 同时测出两个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 供学生分组研究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

本节课的难点—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如何突破呢?加速度方向的认识取决于对速度变化量△v的认识, 而速度的变化量对初学矢量的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第3节研究位置变化的过程, 用计算位移时位移的方向可能与坐标的正方向相同, 也可能与坐标的正方向相反, 但是位移△x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相同。类比出速度的变化可能与速度方向相同, 也可能与两个速度方向相反, a的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

用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性, 当a为正时速度增加, 当a为负时速度减小。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教师的讲解下对加速度的方向性已经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再通过例题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教师的教法就是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启发、实验探究, 逐步建立起加速度概念, 再通过小组活动和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加速度的方向性及v、△v及△v/△t饾之l��间的联系。学生的学法是通过观察视频和直观实验, 小组间讨论、猜想、归纳。然后通过对�]��实]�爳巌�]i���验�爳巌�]爳�i数]��i�g���据��]�g�]�进�行``p0鄺�分�X搃搃惁i3�lg鄻]@鄻�g析�]�i��i]�梚���抜得鄻@鄻�`0�i!��]i出梚��抜�搃�]]]��鄻��加速度的表达式。再通过老师的点拨充分理解并掌握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最后通过习题作业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 理解加速度的定义及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的单位, 理解加速度的方向。会用公式a=△v/△t来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和典型例题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v、△v及△v/△t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v/△t的比值使学生了解物理推理过程,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

2. 难点:加速度方向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录像中赛车和飞机运动的情况, 使学生从不同层面更加细致、准确地领会到物体运动及变化描述具有不同的层次性:运动物体有速度、速度在变化、速度变化有快慢, 为逐步建立加速度概念做好准备。

2. 新课教学。

(1) 研究小车的速度变化快慢。

演示:教师将小车从不同倾角的斜面滑下, 让学生观察并判断两次小车速度变化的快慢。教师说明物理研究仅靠观察是不够的, 还要通过精确的数据来佐证。

实验:教师利用位移传感器现场采集数据, 并通过计算机测出小车在不同倾角的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和相应的时刻, 投影供学生研究。

研究:相邻学生分成小组, 设计方案, 分工合作, 自主添加栏目, 完成以下表格, 探究出倾角较大斜面上小车速度变化较快。

交流:师生、生生共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的方法 (控制变量) , 强调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更有普遍意义, 可以反映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2) 建立加速度概念。

物理意义:在物理中用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定义:加速度运动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定义式:加速度用a来表示, 即

单位: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3) 研究加速度方向。引导学生回顾教材第3节得和位移△x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相同, 类比知道a的方向总与△v的方向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速度变化实际上可以变换成我们熟悉的矢量加法, 即换成让学生讨论并作出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中的方向。教师说明加速度的方向可能与速度方向相同, 也可能与两个速度方向相反。

例题:已知汽车甲在5s内速度由10m/s增加到30m/s, 汽车乙在10s内速度由10m/s增加到40m/s, 汽车丙在5s内由40m/s减小到10m/s, 求甲、乙、丙车的加速度各是多少?哪一辆汽车的加速度较大?

引导学生分析加速度有负值,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跟速度的方向相反, 即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引导学生分析速度变化大, 加速度不一定大, 速度变化与时间有关, 加速度反映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

(4) 加速度的应用: (1)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加速度有时大些好, 有时小些好。 (2) 播放刘翔跨栏、火车进站、汽车刹车、火箭升空等视频。 (3) 学生阅读课本:27页一些物体的加速度, 并说明某数据的含义。

3.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加速度的概念, 速度、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

4. 布置作业:课本29页1、2题;预习课本最后部分:从v-t图象看加速度。

五、教学反思

1. 从运动快慢到速度变化快慢的认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个飞跃。本节课用赛车和飞机的视频来引入新课,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引导学生去思考, 使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情况的三个层次: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接着, 设计两辆小车在不同倾角斜面上运动的对比分析, 借助位移传感器并通过计算机现场采集数据供学生自主研究。虽然学生对其原理不太清楚, 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不够严谨, 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通过这两个认知的过程, 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地跨过了这个台阶, 说明了这种设计是正确的。由此可见, 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时, 分析学生认知水平, 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在建立加速度概念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自己用△v/△t的比值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把加速度看成是一个比值的符号, “加速度”只是一个符号的名称而已, 实现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生硬的概念形象化的目的。学生亲身经历了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全过程, 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同时也渗透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育。

3. 对于教学难点, 采用了先讨论、后探究、再交流、最后讲解的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加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 对于加速度的方向的教学, 是让学生根据位移和速度的矢量性来讨论加速度的矢量性;对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区别是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具体数据讨论分析来区分速度和加速度概念。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认同感。事实证明, 经过学生认同了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并且能够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 能够理清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联系及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为今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打好基础。

情意、态度、价值观目标

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感.教学方法

实例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教学难点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快速浏览上面的信息,并且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学生:B运动的快,运行相同的距离,B用时短。问题2:比较C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学生:C运动的快,在相同时间内,C运行的距离长

通过以上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 的物体运动慢;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 的物体运动得慢;问题3: 那我们如何比较B和C的运动快慢

学生: 计算它们的速度大小。

老师提问:那具体如何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呢?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同时板书)新课教授:

一、速度

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阅读教材,同桌之间可以交流,同学们自主完成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包含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等内容,一会儿请同学来回答。

1定义:位移s与 发生这段位移所经历的时间t的比值。V=S/t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3.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注:对于一个物理概念的讲解,一般是讲定义、表达式、物理意义、以及其单位、(方向)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问题:F1方程式赛车,在100s内运行了13公里路。那么每秒运行全少公里? 回答:每秒0.13公里

那汽车是否在每秒内都跑0.13公里呢? 答:否,因为汽车有个加速阶段,开始阶段跑的慢,后期跑的快。

老师总结:对于F1赛车,我们不会关注其某一秒的速度,更全的是需要粗略了解其在某一赛段的运动快慢,这时候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0.13公里每秒的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学生根据速度的概念,归纳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1平均速度

1)在变速直线运动里,运动物体的位移和运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V表示

2)老师对平均速度概念进行以下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F1方程式赛车,在100s内的平均速度是0.13km/s,是否说明他在前50秒或后50s内或其它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0.13km/s。

学生回答:不是,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需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老师总结:这位同学说的非常正确,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需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物体在某一个时间段或某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那我们如果想要精确知道某一个时刻的速度,就需要学习另一个和速度相关的概念瞬时速度。同学通过看书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来自主学习完成瞬时速度的学习,主要包含定义、意义、方向。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老师总结:

(3)对于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t趋于0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V=S/t,t趋于0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致)问题:同学们思考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学生:平均速度是指某一段时间或者某一段位移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指某一时刻的速度。

教师总结:平均速度是过程量,瞬时速度是状态量

三、速率:

老师提问:速率和速度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速率指的是速度的大小,是标量,速度是矢量

老师总结:速度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那么速率也就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同学们 思考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的定义。

学生答: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平均速率:平均速度的大小叫平均速率,教师总结:这位同学回答对了一部分,对于平均速率的定义,同学们需要注意: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巩固提高:

【例题】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小结:通过提问同学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篇4

郭俊华 物理学2班 20042301037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2.掌握加速度的矢量性,领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正负的意义。

3.知道加速度单位的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某些物体作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熟悉公式a=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加速度定义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过程中推理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究规律,培养师生间相互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加速度的定义

三、教学难点:

1、对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四、教学方法:

本课拟用“类比法”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媒体:

自制课件,斜面及电池试验装备

六、教学内容:

(一)、新课引入

探索性实验:

1、研究物体沿斜面滚落的运动规律的探究;

不同变速运动,速度变化快慢不同,为了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二)、新课教学

(1)讨论交流物体在所用时间一样的情况下,速度改变大的物体速度改变得快。

(2)讨论交流物体速度改变相同得情况下,物体所用时间越短,速度改变得越快。(3)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表达式 a =(vt-v0)/t

2、加速度单位 : “米每二次方秒”,符号m/s2(或m · s-2)。还有 cm/s2 等

3、加速度是矢量。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选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加速度a 的方向 vtvot。可用正负号来表示.

如果加速度为正值,速度增大. 如果加速度为负值,速度减小。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 篇5

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 毛建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1: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2)有的同学这样计算球的加速度:a =(v2-v1)/ t=(4-6)/0.2m/s2=-10m/s2。他的方法对吗?为什么?正确的是多少?.如图所示,是一电梯由底楼上升到顶楼过程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电梯的运动速度如何变化的?各段时间内电梯的加速度各是多大?

13.(10分)火车进站时的初速度为54km/h,2s后匀减速到36km/h.试求:(1)火车进站时的加速度

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篇7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距离和时间来描述。

2、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物体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会使用秒表测量走路的速度。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秒表、卷尺、计算器、活动记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教师讲述:同学们各抒己见,意见不统一。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学生说方法。

教师:也就是指定一段距离是吧?(板书:距离)

教师:那么,你们还有其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学生思考,小声议论)

教师讲述:同学们说出了不少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试试吧!

二、探究新授:

1、讲解“相同距离,比较时间的多少”。(5分钟)

(1) 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比赛的录像。(播放刘翔比赛录像)

(2) 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时间的多少)

(3) 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4) 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板书:运动速度)

2、讲解“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长短”(6分钟)

(1)引入:(接上文)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选择你感兴趣的介绍几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2)你们能给他们的运动速度排序吗?在书上30页完成。

学生自己做;汇报结果。

(3)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时间相同,距离的长短不同)

3、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15分钟)

(1) 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 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吗?(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

(3) 讨论:

A、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00厘米。

B、学生示范正常步伐与慢一些的步伐。

C、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

D、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E、除了这样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E、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刻度不够长,可以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F、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内,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5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1的同学可以直接到那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想想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G、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下,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 分小组开始测量。

(5) 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4、知道如何判断缓慢运动的物体。(3分钟)

(1) 引入:(出示图片)指甲在运动吗?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生长速度吗?

(2)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指甲生长这样运动缓慢的物体。(出示图片)你有办法计算出小苗的生长速度吗?

5、总结:今天,我们讨论了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它离不开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

6、知道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3分钟)

(1)(出示图片)这是一张气象卫星云图,是台风“卡努”运动走向图。(出示资料)

(2)交流问题: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 篇8

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物理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m/s=3.6 km/h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3.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学习,经历思考与讨论,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计算(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像]:动会上的百米赛跑 [设疑]:如何判断运动员的快慢 ?

[学生猜想教师点评]:猜想是否合理、科学?应该用什么来探究验证?

二、新课教学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多媒体展示]:游泳池中,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怎么判断谁游的快?裁判员是怎样判断输赢的?

[学生讨论]:观众看谁在前面,裁判员看用的时间 [讲解]:(1)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例如:在1min内,骑自行车可通过200m,汽车可通过1000m,在相等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长,它的运动比自行车快.

(2)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例如:百米赛跑时,11.25s的成绩比11.45s的成绩快.

[学生看图分析]:图7-13(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图(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的最快;而图(b)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内,中问运动员所用的时问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

[总结归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如果两个物体各自通过的路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 只要将路程和时间相除,算出各自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了。

(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讲解]: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学生练习]:写出速度的数学表达式。若用字母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s表示路程,写出速度的字母表达式

[讲解](1)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S是在时间t内所通过的路程,t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2)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过程.

(3)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例如汽车1s通过10m记作“10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km/h.

[学生练习] 15m/s= ___km/h;1 = m/s [例题讲解]:一辆汽车经高速公路从合肥开往南京,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始终指在100km/h位置。合肥到南京为160 km,需要多少时间?

已知:汽车的速度v=100km/h,两地之间的距离s=160km

求:汽车从合肥到南京需要的时间

解:由v=s/t可得

t=s/v=160km/100km/h=1.6h=96min

答:汽车从A地到B地需要96min [学生练习]:P43例题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看图]]:看图7-

15、7-16,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讲解]:物体在一条直线是上运动,如果速度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例如,火车在出站时速度逐渐增大,进站时速度逐渐减小。

[学生活动]:比较汽车速度的变化

[讨论]:图7-17(a)、(b)中,两车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讲解]:物理学中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如自动扶梯的上下;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其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如图7-19小球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

[讨论]:你见过的直线运动中有匀速直线运动吗?有变速直线运动吗?

三、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的意义、表达式、单位及应用。

3、匀速直线运动吗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上一篇:整改承诺书下一篇:横店影视城之旅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