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教学设计

2024-09-17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教学设计(共10篇)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教学设计 篇1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考试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理解并会利用这条公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推导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那种心态了,速度与时间关系式是运动学中最基本的关系式,所以这方面的知识必须让学生理解,领悟,并学会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现行的高中教材,知识点比较简单,同学们应该彻底理解关系式,并了解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实际来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会学生联系实际,尊重事实。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是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在以后会有更多的运用,是高中的教学基础内容也是重点内容,它是为以后学习位移公式、速度与位移关系以及其它运动学推导公式做好铺垫的,因此,这个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于叛逆心理的后期,抽象思维慢慢的形成并加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会觉得很有新鲜感,自然的对学习就会有更多的兴趣,处于高中的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高,他们会更加深切的明白,弄清楚各个知识关系对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内,因此也会努力的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我们需要更深的给他们讲关于这个知识的内在原因,启发他们的思维,纠正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一些潜在错误观点,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

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欲望.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五、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引入学生复习旧知识,让他们重温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以及它在v-t图像中的表示。

2)让同学们明白匀速直线运动的两种类型,即: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及他们v-t图像的不同之处。

3)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点名课题:既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那么,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速度时间的关系式。

2、激发学生思维,深入讲解知识。1)由a推导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tv0at

,由vvt-v0,推导可得vtv0at t2)由于关系式中加速度a与速度v都是矢量,所以具有矢量性,只能直接应用于直线运动。

3)因为具有矢量性,因此计算中都要先规定正方向,这样才能清楚物体在不同时刻的运动状态。一般以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

i.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计算中,a取正值

ii.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与初速度反向,计算中,a取负值

4)再学习这公式的两种特殊情形

i.ii.当a=0时,vtv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v0=0时,物体是做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2)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练习题。

一辆车以初速度v0=60m/s,做刹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等于-6m/s2,问12秒后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3)讲解解题过程,让学生注意联系实际

4、布置作业。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教学设计 篇2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进行教学时, 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稍微复杂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很多学生常常感到很困难, 对物理规律的选择, 不是试试这个公式, 就是套套那个公式;对物理过程的选择, 不是试试这个过程, 就是看看那个过程。结果费了不少周折, 列了不少方程, 用了不少时间, 还是没有得到最后结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对物理规律认真分析, 利用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谈谈几点看法。

二、分析问题

【情景一】单个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 有五个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可以运用。其中含两个基本公式:vt=v0+at, 此公式不含物理量位移s;undefined, 此公式不含物理量末速度vt。三个推导公式:v2-vundefined=2as, 此公式不含物理量时间undefined, 此公式不含物理量加速度undefined, 此公式不含物理量初速度V0。

上述公式中只有两个独立方程, 选取任两个方程可推导出其它方程。对于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利用两个独立方程, 只能求出两个物理量, 而描述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 需要五个物理量。所以必须已知三个物理量才能求出另两个未知物理量, 即“知三求二”。而上述方程都只含四个物理量, 不涉及一个物理量, 可以有目的的选择物理方程求解。

例1:一辆小车以2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行驶了5s, 位移为50m, 求小车的初速度。

分析:该题明显可以看出, 五个物理量中, 已知量是a、t、s, 要求的量是v0, 不涉及vt, 选用公式undefined求解。

因此在列方程求解未知量之前, 先应分析题意, 找到已知量。如果对一个运动过程只找出两个已知量, 一定是某个隐含的已知量或是间接的已知量未找出, 此时应进一步分析题意, 找出物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叫找量量关系。

【情景二】单个物体的多个物理过程的运动问题

例2: (2005全国Ⅰ23题) 原地起跳时, 先屈腿下蹲, 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 (视为匀加速) 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 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m, “竖直高度”h1=1.0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 “竖直高度”h2=0.10m。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 而“加速距离”仍为d1=0.50m, 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

解析:对跳蚤 (研究对象) 完成了两个过程, 一个可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如图A→B) , 另一个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如图B→C) , 对这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抓好速度关系, 第一个过程的末速度是第二个过程的初速度, 位移已知, 加速度已知或待求, 两个运动过程都不涉及时间, 选用公式vundefined-vundefined=2as求解如下。

运动设跳蚤刚离开地时的速度为vB, 有

vundefined=2ad2 ①

vundefined=2gh2 ②

同理可以分析人的运动, 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 令v表示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度, H表示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 则蹲地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vundefined=2ad1 ③

vundefined=2gH ④

由以上各式可得undefined

【情景三】两个物体的运动学问题

例3: (2007全国Ⅰ23题) 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 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 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 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 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 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求:⑴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⑵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解析:甲的运动过程为匀速直线运动, 乙的运动过程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对这两个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分析如下:

由表可知, 两个运动过程中抓好位移关系 (位移之差为13.5m) 、时间关系 (运动时间相等) 和速度关系 (有相同的末速度) 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因此乙的运动过程中, 不涉及加速度, 选用undefined求解如下:

⑴设乙的加速度分别为, 运动时间为t, 有

由以上各式解得

undefined

⑵对乙, 有

undefined

三、总结方法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让学生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先是通过一个例题的求解,利用公式x=v0 t+ at2和v=v0+at 推导出了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v02=2ax。到本节为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位移-速度关系都已学习完毕,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分析物理情景并画出运动示意图,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求解,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解答后注意解题规律。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题目的选取应由浅入深,不宜太急。对于涉及几段直线运动的问题,比较复杂,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转变成两段简单问题来解。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及公式拓展,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2)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互相合作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日常生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公式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A 、B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均有差距。有些学生仅仅达到对公式的表面理解,会做套公式的题,对物理公式的内涵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

六、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已学过的两个公式:(1)速度公式;(2)位移与时间公式。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实例讨论、设疑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寻找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实例]射击时,火药在枪筒中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做加速运动。若把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枪筒长0.64m,子弹的加速度5×105m/s2,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能否求出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问题:能否根据题意,用前面的运动规律解决?

[学生活动]用公式得出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有什么关系呢?导入新课。(板书)解读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

(三)合作探究、给出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公式推导。

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结果都不涉及时间t,它只是一个中间量。能否根据前面学习的运动规律,得到位移x与速度v的关系呢?

[学生活动]用公式进行推导。(请一位学生板演。)

[教师活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如果说问题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利用公式求解,往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方便。

[学生活动]用公式求解上面的问题,并与前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研究成果,用多媒体对公式进行总结说明。(板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应用数学运算推导物理公式,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

(四)拓展规律、加深理解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推广。

问题: 已知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v0,一段位移后的速度为v,求这段位移中间位置时的瞬时速度.

[教师活动]通过速度与位移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规律。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拓展规律,说出过程。(请一位学生板演。)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探究问题,对学生结论点评,教师给出结论和说明。然后留一个思考题让小组课下合作探究,比较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位置时刻速度和中间时刻速度的大小。

设计意图:加深规律理解和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例题答疑、突破难点

例1:汽车以36k m/h的速度行驶,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3 m/ s2,求它向前滑行12.5 m后的瞬时速度。

例2:一滑雪运动员从85m长的山坡上匀加速滑下,初速度是1.8m/s, 末速度是5.0m/s,滑雪运动员通过这段斜坡需要多长时间?

[教师活动]分析题意,已知条件,求什么物理量。引导学生分析例题整个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如何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用公式求解问题,同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活动]总结对例1刹车问题强调a方向。例2一题多解,提高做题准确率。最后渗透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例1刹车问题突破学生对加速度方向的理解,同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一题多解的能力,增加学生运用数学公式解题的能力。

(六)强化评价、重在应用

练习1. 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斜面匀加速下滑距离为 l 时,速度为 v,当它的速度是 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 ( )。

练习2. 一辆汽车以20m/s 的速度行驶,驾驶员发现前方道路施工,紧急刹车并最终停止,已知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是5m/ s2。假设汽车刹车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则(1)汽车刹车开始到停止所走过的位移是多少?(2)思考:汽车从开始刹车经过5s所通过的位移大小。

[教师活动]看多媒体让学生探讨做练习题1、2,说出解题过程。教师对学生点评。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发散思维,说出解题方法。(注意已知条件,求什么物理量,正确选取运动规律。)

[教师活动]我们已经学习了运动学的一些公式,了解了运动学的过程,练习一是熟练运用公式,练习二刹车问题末速度等于零,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但逆向思维的方法简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七)总结新知、概括技巧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本节难理解的点,应该注意什么,教师点评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达到什么目标。

[学生活动] 回忆思考所学知识,自己总结出本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本节公式,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九、板书设计

§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公式推导:

公式说明:(1)适用范围,(2)矢量式。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扩展。

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段位移中间位置瞬时速度等于初末速度平方和的一半开根号。

公式:(略)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教学设计 篇4

活动与探究

课题:用一把直尺可以测定你的反应时间.

方法:请另一个人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你用一只手在直尺的下端作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能碰到直尺,记下这时手指在直尺上的位置;当你看到另一个人放开直尺时,你立即去捏直尺,记下你捏住直尺的位置,就可以求出你的反应时间.(用该尺测反应时间时,让手指先对准零刻度处)试说明其原理.

提示:直尺做v0=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x= .

习题详解

1.解答:初速度v0=36 km/h=10 m/s,加速度a=0.2 m/s2,时间t=30 s,根据s=v0t+ at2得s=390 m.

根据v=v0+at得v=16 m/s.

2.解答:初速度v0=18 m/s,时间t=3 s,位移s=36 m.根据s=v0t+ at2得a= =-4 m/s2.

3.解答:x= at2x∝a

即位移之比等于加速度之比.

设计点评

1—2 匀变速直线运动 篇5

A.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B. 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C. 向左做匀减速运动 D. 向左做匀加速运动

2. 图1为一物体沿南北方向(规定向北为正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可知( )

A. 3s末物体回到[t=0]时的位置

B. 3s末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C.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直向南

D.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直向北

图1 图2

3. 图2是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v-t]图象,在[t1]和[t2]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时间由[t1]到[t2]的过程中( )

A. 加速度增大

B. 加速度不断减小

C. 平均速度[v=v1+v22]

D. 平均速度[v>v1+v22]

4. 平直马路上有同方向前后行驶的电车和汽车,[t=0]时,两车相距为零,它们的[v-t]图象如图3,[t=]5s时,电车忽然停下来,汽车也立即减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 )

A. 汽车会碰上电车

B. 汽车不会碰上电车,汽车停止后两车还相距2.5m

C. 汽车不会碰上电车,汽车停止后两车还相距15m

D. 两车是否相碰,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图3

5. 一石块从楼房阳台边缘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把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为相等的三段,如果它在这第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是1.2m,那么它在第三段时间内位移是( )

A. 1.2m B. 3.6m C. 6.0m D. 10.8m

6. 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s内的位移大小为5m,则该物体( )

A. 3s内位移大小为45m

B. 第3s内位移大小为25m

C. 1s末速度的大小为5m/s

D. 3s末速度的大小为30m/s

7. 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一光滑斜面顶端开始下滑,滑至斜面底端时速度的大小为[v],则物体在斜面中点时的速度为( )

A. [2v4] B.[2v2] C. [v2] D.[v4]

8. 汽车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随着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也相应增加,重视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命安全与家庭幸福. 为了安全,在行驶途中,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从驾驶员看见某一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时间里,汽车仍然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思考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动作到车完全静止的时间里,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下表给出了驾驶员驾驶的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思考距离和制动距离等部分数据,某同学分析这些数据,算出了表格中未给出的数据X、Y,该同学计算正确的是( )

[速度/(m·s-1)\&思考距离/m\&制动距离/m\&10\&12\&20\&15\&18\&X\&20\&Y\&80\&25\&30\&125\&]

A. X=40,Y=24 B. X=45,Y=24

C. X=60,Y=22 D. X=50,Y=22

9. 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它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为[x],它在中间位置[x2]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t2]时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关系为( )

A. 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

B.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

C.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1=v2]

D.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

10. 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一时刻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象如图4,由此可以判断( )

图4

A. 前10s内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后10s内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小

B. 前10s内甲在乙前,后10s乙在甲前

C. 20s末两车相遇

D. 相遇前,在10s末两车相距最远

11. 从地面同时竖直上抛甲、乙两小球,甲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比乙球上升的最大高度多5.5m,甲球落地时间比乙球迟1s,不计空气阻力,求甲、乙两球抛出时的速度大小各为多少. ([g]取10m/s2)

12. 一列长100m的列车以[v1=]20m/s的正常速度行驶,当通过1000m长的大桥时,必须以[v2=]10m/s的速度行驶. 在列车上桥前需提前减速,当列车头刚上桥时速度恰好为10m/s;列车全部离开大桥时又需通过加速恢复原来的速度. 减速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0.25m/s2.加速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1m/s2,则该列车从减速开始算起,到过桥后速度达到20m/s,共用了多长时间.

13. 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驾驶员发现正前方60m处有一辆以4m/s的速度与汽车同方向匀速行驶的自行车,驾驶员以-0.25m/s2的加速度开始刹车,经40s停下,问停下前是否发生车祸.

14. 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地面125m时打开降落伞,开伞后运动员以大小为14.50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为5m/s,求:

(1)运动员离开飞机瞬间距地面的高度;

(2)离开飞机后,经多长时间到达地面. ([g]取10m/s2)

[图5]15. 如图5,物体[A]重[GA=]40N,物体[B]重[GB=]20N,[A]与[B、B]与地的动摩擦因数相同. 用水平绳将物体[A]系在竖直墙壁上,水平力[F]向右拉物体[B],当[F=]30N时,才能将[B]匀速拉出. 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教学设计 篇6

(1)推导: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2st和位移与时间的关系atv02at联立起vtv0来,消去时间t,可以得到位移与速度的关系:速度,s为位移,a为加速度。

vt-v02as。其中v0为初速度,vt为末

22友情提示:①深刻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包含的物理意义,对s、v、v要注意它们的矢量

0t性,公式中反映的不仅是各物理量的大小关系,同时表示了各物理量的方向关系。②当初速度v=0时,公式又可以写成0v2t2as。

(2)有用的推论:某段位移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vs2与这段位移的初、末速度

v和v的0t关系为vs212vv 22t0推证:有速度位移公式知vt-v02as,①

22v2s2-v02as

②2由①得as(12122122222-)(-)(代入②得 svtv0v2v02vtv02v0vt)2即vs212vv 22t02.汽车行驶安全的几个概念(1)反应时间

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反应灵敏,对战士、司机、飞行员、运动员等尤其由此,当发现某种情况时,能及时采取行动,战胜对手或避免危险。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的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在通常情况下,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与其注意力集中程度、驾驶经验和体力状态有关,平均为0.5~1.5s,驾驶员酒后的反应时间至少会增加2~3倍。(特别提示)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2)反应距离、刹车距离、停车距离 ①反应距离

在行驶的汽车中,驾驶员发现前方有危险时,必须先经过一段反应时间后,才做出制动动作,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以原来的速度行驶,所行驶的距离称为反应距离。

决定因素:反应距离的长短取决于反应时间的长短和汽车运动速度的大小。②刹车距离

从制动刹车开始,到汽车完全停下来,汽车作减速运动,所通过的距离叫刹车距离。

决定因素:刹车距离的长短取决于路面情况和汽车的运动速度。③停车距离 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之和就是停车距离。2.方法·技巧平台

3.运动学公式的选择(p66)(3)两点注意 ①分析物体的运动问题,要养成画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并在图中标注有关物理量,这样将加深对物体运动过程的理解,有助于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②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弄清物体在每段上的运动情况及遵循的规律,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各段交接点处的速度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首先考虑。4.汽车行驶安全问题的分析方法(1)建立物理模型: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刹车时间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画出示意图。

(3)灵活选用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多、推论多,解题时要灵活选择,同时要注意公式中v、v、a、s都是矢量,通常以v0t0方向为正方向,其余矢量用正、负号表示。

(4)借助v-t、s-t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友情提示:①反应时间内,车辆做匀速直线运动,svt100,刹车时间内,车辆做匀减速12ta直线运动,s2v02t,t0是反应时间,t是刹车时间,a取负值。

②一般来说,反应时间由题目给出,若题目中未注明,解题时可不考虑。③行车的安全距离必须大于或等于停车距离,这是行车是否安全的判断依据。分析时应注意区别停车距离与刹车距离。

5.刹车类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1)特点:对于汽车刹车,飞机降落后在跑道上滑行等这类交通工具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当速度减到零后,加速度也为零,物体不可能倒过来做反向的运动,所以其运动的最长时间tva0。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复习教案 篇7

新课标要求

1、通过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体会公式表述和图象表述的优越性,为进一步应用规律奠定基础,体会数学在处理问题中的重要性。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所用的实验和推论方法,体会科学推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2、在掌握相关规律的同时,通过对某些推论的导出过程的经历,体验物理规律“条件”的意义和重要性,明确很多规律都是有条件的,科学的推理也有条件性。复习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教学难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际应用。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匀变 主要关系式: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vv0at

vv0v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212xvtat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02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2v2v02ax

直线 运动

图象

速度-时间图象 位移-时间图象

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

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③比较运动快慢④确定位移或时间等 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

③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⑤比较加速度大小等

(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 Ⅰ 物理思维方法

l、科学抽象——物理模型思想

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想模型,把实际复杂的问题简化处理。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都是抽象了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数形结合思想

本章的一大特点是同时用两种数学工具:公式法和图象法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把数学公式表达的函数关系与图象的物理意义及运动轨迹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特征及其规律。

3、极限思想

在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时,我们采用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即在物体经过的某点后面取很小的一段位移,这段位移取得越小,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在该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

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取9.8m/s2,粗略计算g取10m/s2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v0取作零,用g来代替加速度a就行了 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越精确地描述物体在该点的运动快慢情况。当位移足够小时(或时间足够短时),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经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这充分体现了物理中常用的极限思想。

Ⅱ考试趋向分析

本章内容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近年来高考对本章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图象。对本章知识的单独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命题,没有仅以本章知识单独命题的计算题,较多的是将本章知识与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Ⅲ 解题方法技巧及应用

1、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象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

3、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公式间有相互联系,因此,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捷的解题方案。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解析法外,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也是本章解题中常用的方法。

(三)知识要点追踪 Ⅰ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实质上是研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初速度v0、末速度v、加速度a、位移x和时间t这五个量的关系。具体应用时,可以由两个基本公式演绎推理得出几种特殊运动的公式以及各种有用的推论,一般分为如下情况:

(1)从两个基本公式出发,可以解决各种类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2)在分析不知道时间或不需知道时间的问题时,一般用速度位移关系的推论。(3)处理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末速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通常用比例关系的方法来解比较方便。

2、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思想(1)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各阶段运动性质;(2)根据题意画运动草图

(3)根据已知条件及待求量,选定有关规律列出方程,注意抓住加速度a这一关键量;(4)统一单位制,求解方程。

3、解题方法:

(1)列方程法(2)列不等式法(3)推理分析法(4)图象法 Ⅱ 巧用运动图象解题

运动图象(v-t图象、x-t图象)能直观描述运动规律与特征,我们可以用来定性比较、分析或定量计算、讨论一些物理量。

解题时,要特别重视图象的物理意义,如图象中的截距、斜率、面积、峰值等所代表的物理内涵,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四)本章专题剖析

[例1]一物体以初速度v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速度变为v2求:(1)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2)物体在中间时刻和中间位置的速度.(3)比较vt/2和vx/2的大小.【解析】(1)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v则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 x=vtv1v2,2v1v2t 2(2)物体在中间时刻的速度 vt/2=v1+a·t,v2=v1+at,故 2vt/2=v1v2.2物体在中间位置的速度为vx/2,则

x22vv2ax/212 v2v22ax12①

22vv2由①②两式可得vx/2=1(3)如图所示,物体由A运动到B,C为AB的中点,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经tt时间物体运动到C点左侧,vt/2<vx/2;若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则经时间物体运动到C点右22侧,vt/2<vx/2,故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t/2<vx/2

【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较多,每一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求解,解题时要注意分析题目条件和运动过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公式和简便的方法求解.[例2]特快列车甲以速率v1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正前方距甲车s处有列车乙正以速率v2(v2<v1)向同一方向运动.为使甲、乙两车不相撞,司机立即使甲车以加速度a做匀减速运动,而乙车仍做原来的匀速运动.求a的大小应满足的条件.【解析】 开始刹车时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两车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当甲车速度减小到小于乙车速度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将不断增大;因此,当甲车速度减小到与乙车速度相等时,若两车不发生碰撞,则以后也不会相碰.所以不相互碰撞的速度临界条件是:

v1-at = v2

不相互碰撞的位移临界条件是 s1≤s2+s 即v1t-

③ 12at≤v2t+s 2(v1v2)2由①③可解得 a≥

2s【说明】(1)分析两车运动的物理过程,寻找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2)利用不等式解决物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解决临界问题时经常用到.[例3]一船夫驾船沿河道逆水航行,起航时不慎将心爱的酒葫芦落于水中,被水冲走,发现时已航行半小时.船夫马上调转船头去追,问船夫追上酒葫芦尚需多少时间? 【解析】 此题涉及到船逆水航行、顺水航行两种情况,并且有三个不同速度:u——水速、(v-u)——船逆水航速、(v+u)——船顺水航速.虽然都是匀速直线运动但求解并不很容易.该题如果变换参考系,把参考系在顺水漂流的葫芦上,则极易看到,船先是以船速离去,半小时后又原速率返回.取葫芦为参考系,设船远离速度为v,则s = vt1,式中s为船相对葫芦的距离,t1为远离所用时间.设船返回并追上葫芦所需时间为t2,由于船相对葫芦的速度仍然是v,故 s=vt2易得t1=t2.【说明】由于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所以当问题在某参考系中不易求知,变换另一个参考系进行研究常可使问题得以简化,其作用在此题中可见一斑.[例4]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在离地面224 m高处,由静止开始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一段时间后,立即打开降落伞,以12.5 m/s2的平均加速度匀减速下降,为了运动员的安全,要求运动员落地速度最大不得超过5 m/s(g取10 m/s2).(1)求运动员展开伞时,离地面高度至少为多少?着地时相当于从多高处自由落下?(2)求运动员在空中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解析】(1)设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高度为h时速度为v,此时打开伞开始匀减速运动,落地时速度刚好为5 m/s,这种情况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间最短,则有 v2=2gh

① ② vt2-v2=2a(H-h)

由①②两式解得h=125 m,v=50 m/s 为使运动员安全着地,他展开伞时的高度至少为H-h=224 m-125 m=99 m.他以5 m/s的速度着地时,相当于从h′高处自由落下,由vt2=2gh′

v25得h′=t m=1.25 m

2g210(2)他在空中自由下落的时间为 2t1=2h2125 s=5 s g10他减速运动的时间为 t2=HhHh224125 m/s=3.6 s vv505vt22他在空中的最短时间为 t=t1+t2=8.6 s

(五)课堂练习

1.几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 s内位移最大的是 A.加速度最大的物体

C.末速度最大的物体

B.初速度最大的物体 D.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2.若某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 A.第4 s内的平均速度大于4 s内的平均速度 B.4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 s末的瞬时速度 C.第4 s内的速度变化量大于第3 s内的速度变化量 D.第4 s内与前4 s内的位移之比是7∶16 3.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斜面匀加速下滑距离为l时,速度为v,当它的速度是v/2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

A.l/2

B.12l

C.l

42D.3l 44.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某物体自A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B点的速度为v.到C点的速度为2v,则AB与BC两段距离大小之比是

A.1∶4

C.1∶2

B.1∶3 D.1∶1 5.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5 s内通过相距50 m的A、B两根电线杆,若汽车经过B杆后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下一根电线杆时速度达到15 m/s,若B、C两杆相距也是 50 m,则此汽车的加速度是______ m/s2.6.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初速度是1 m/s,在第1 s内的平均速度是15 m/s,它在第6 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7.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3 s内的位移是15 m,第8 s内的位移是5 m,则物体的初速度为______,加速度为______.8.一滑块由静止从斜面顶端匀加速下滑,第5 s末的速度是6 m/s,求:(1)第4 s末的速度;(2)前7 s内的位移;(3)第3 s内的位移.参考答案

1.D 2.ABD 3.C

4.B 5.1.25(提示:vB=vs

vC2-vB2=2as)t6.6.5(提示:vtv0at(t=1 s),故a=1 m/s2,v6v1 =aΔt,Δt=5 s)227.20 m/s;-2 m/s2(提示:利用平均速度求解)8.解:(1)由v=at得a=v/t=6 m/s

=1.2 m/s25 s

所以v4=at4=1.2×4 m/s=4.8 m/s(2)前7 s内的位移 s1=12at2=12×1.2×72 m=29.4 m(3)第3秒内的位移: s2=12at32-12at22=112a(t32-t22)= 2×1.2×(9-4)★课余作业

复习本章内容,准备章节过关测试。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卷B 篇8

1.物体从A点由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B点时恰好停止.在先后两个运动过程中

A.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B.两次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一定相同

C.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D.所用的时间一定相同

2.火车初速度为10m/s.关闭油门后前进150 m,速度减为5m/s,再经过30s,火车前进的距离为

()

A.50 m

B.37.5 m

C.150 m

D.43.5 m

3.自由落体第5个0.5 s经过的位移是第1个0.5 s经过的位移的倍数为 ()

A.5

B.9

C.10

D.25

4.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B.上升过程中速度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下;下降过程中速度方向向下,加速度方向向上

C.在最高点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

D.上升到某一高度时和下降到同一高度时速度大小相等

5.列车长为L,铁路桥长也是L,列车匀加速过桥,车头过桥头时速度是v1,车头过桥尾时速度是v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6.质点由A点从静止出发沿直线AB运动,先做加速度为a1的匀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为a2的匀减速运动,到B点时恰好停止,若AB长为s,则质点走完AB的最短时间是

()

7.已知长为L的光滑斜面,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下滑,当物体的速度是到达斜面底端速度的一半时,它沿斜面下滑的位移是

()

二、多项选择题

8.下列所描述的直线运动中,可能正确的有

()

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

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9.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在时间f内的位移为s,由此可求出

()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B.时间t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C.时间t的末速度

D.物体运动到t/2时的瞬时速度

10.下面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描述了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B.加速度描述物体速率变化的快慢程度

C.加速度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

D.加速度逐渐减小时,物体一定在做减速运动

11.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Ss末的速度为v,第9s末的速度为-v,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7s末的速度为零

B.第11 s末速度为-2v

C.第Ss内与第9s内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不为零

12.一辆摩托车行驶时达到的最大速度是30 m/s,现从静止出发,并要求3 min内先经过匀加速达到最大值后和匀速两个阶段追上前面100 m处以20 m/s速度匀速前进的汽车,对于摩托车的加速度值的大小要求,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

A.a≥0. =26m/s2 B. a≥0.1m/s2

C..<0. 26m/s22 D.a<0. =5625m/s2

三、实验题

1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1所示,并且每隔四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已知每两个计数电源频率为50 Hz.计算此纸带的加速度大小a=____m/s2,打第4号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v=____m/s.

14.如图2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0s,其中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___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____,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 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四、计算题

15.A、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当它们相距s0=7 m时,A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正以vA=4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运动,而物体B此时速度vB=10M/S向右,它在摩擦力作用下以a= -2m/s2匀减速运动,则经过多长时间4追上B?若vA=8m/s,则又经多长时间A追上B?

16.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125 m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14.3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m/s,问:(g=10m/s2

(1)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2)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地面?

17.摩托车以速度v1沿平直公路行驶,突然驾驶员发现正前方离摩托车s处,有一辆汽车正以v2的速度开始减速,且

,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2.为了避免发生碰撞,摩托车也同时减速,问其加速度a1至少需要多大?

18.如图3所示,甲、乙、丙三辆车行驶在平直公路上,车速分别为6m/s、8m/s、9m/s.当甲、乙、丙三车依次相距5 m时,乙车驾驶员发现甲车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做减速运动,于是乙也立即做减速运动,丙车驾驶员也同样处理,直到三车都停下来时均未发生撞车事故.问丙车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至少应为多大?

19.甲、乙两质点同时开始在彼此平行且靠近的两水平轨道上同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相距s,甲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n,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以速度v0做匀速运动,关于两质点在相遇前的运动.

某同学作如下分析:

设两质点相遇前,它们之间的距离为

间距离

有最小值,也就是两质点速度相等时,两质点之间距离最近.

你觉得他的分析是否正确?如果认为是正确的,请求出它们的最小距离;如果认为是不正确的,请说明理由并作出正确分析.

参考答案

1.C2.A3.B4.D5.D6.D

7.C8.AD 9.BD 10.AC

11.ABD 12.AD

13.1.92m/s2,0.768m/s

14.0 86,

15.8 s.3.8 s

16.(1)305 m(2)7.92 s

17.

18.1.45m/s2

19.不正确,在两质点相遇之前,它们之间的距离

也可能不断减小,直至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篇9

一、基本关系式

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vt/2=v=(v0+v)/2

2、△x=at2 { xm-xn=(m-n)at2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1)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 :Vn=1:2:3: :n

(2)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时间内全位移X之比:

X1: X2: X3: :Xn=1:2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全时间t之比

t1:t2:t3::tn=1:√2:√3::√n

(5)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1、改变观念

和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并且内容也不算是很多,也更容易掌握一些。但是能学好初中物理,不见得就能学好高中物理了。如果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物理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就需要改变观念,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从头开始。

2、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就要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兴趣。那么,怎么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理科生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多注意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地方。甚至是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万有引力知识点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教学设计 篇10

从容说课

力学实验中有多个实验都要用到打点计时器(如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验证牛顿

和位移关系的装置.4.提出问题:通过使用打点计时器怎么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讨论:通过使用打点计时器怎么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5.介绍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时间和位移的实验装置.6.介绍对纸带记录信息的多种处理方法(选取、分析、计算),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7.提出问题: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怎样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8.让学生分组实验.9.播放规范操作的实验录像,教师再现场演示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10.让学生在具体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后再一次分组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再一次分组实验.11.学生对纸带计算、讨论与交流,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生活动]学生对纸带计算、讨论与交流.二、频闪照相法及其应用

1.提出问题:除了打点计时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学生活动]学生讨论:除了打点计时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2.提出问题:投影课本图3-24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讨论交流,初步判断它们属于什么运动.[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判断课本图3-24,它们属于什么运动.3.通过课本图3-

22、课本图3-23介绍频闪照相法的工作原理.4.提出问题:怎样通过频闪照片记录的信息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怎样通过频闪照片记录的信息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5.分组讨论处理方案,让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其观点.通过课本图3-23具体说明.[学生活动]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其观点.6.频闪照相法的应用.三、科学探究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仿照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1.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频闪照相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活动]

1.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2.提升: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法.3.探究: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活动]归纳本节课学到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布置作业

上一篇:模具设计助理简历下一篇:安全警示教育展馆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