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2024-09-20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共12篇)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篇1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一、基本关系式

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vt/2=v=(v0+v)/2

2、△x=at2 { xm-xn=(m-n)at2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1)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 :Vn=1:2:3: :n

(2)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时间内全位移X之比:

X1: X2: X3: :Xn=1:2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全时间t之比

t1:t2:t3::tn=1:√2:√3::√n

(5)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1、改变观念

和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并且内容也不算是很多,也更容易掌握一些。但是能学好初中物理,不见得就能学好高中物理了。如果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物理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就需要改变观念,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从头开始。

2、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就要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兴趣。那么,怎么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理科生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多注意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地方。甚至是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万有引力知识点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篇2

直线运动知识基本且重要, 理清和理解此单元的知识与问题, 可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概念、规律、结论的应用

(1) 理解二个变化率:

①位移、位移变化、位移变化率——s、Δs、ΔsΔt, 其中位移变化率即为速度的物理定义, 同时理解位置、位移、路程的关系与区别, 明确时刻、时间与其对应关系;

②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率——v、Δv、ΔvΔt, 其中速度变化率即为加速度的物理定义, 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物理思想方法, 比较、区别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的物理意义 (速度的大小叫速率, 但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速率) .

(2) 理解基本运动规律及重要推论、结论:

①2个基本规律vt=v0+at, s=v0t+12at2的推证及理解;

②2个重要推论vt2-v02=2as, Δs=aΔt2的推证、理解及扩展应用 (如Δs′=2aΔt2, Δs″=3aΔt2等) ;

③2个瞬时速度v=v¯=v0+vt2, v=v02+vt22的推证、理解及扩展应用;

④2种运动过程的等份分割——等时间分割和等位移分割的理解、实际应用 (如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按两种分割的比例关系的推证) ;

⑤理解符号法则——匀加速运动, a与v0同号;匀减速运动, a与v0异号.

(3) 理解运动图象 (位移图象、速度图象) 的建立、意义及灵活应用:

①绘制图象的基本程序——定轴、标度、描点、连线;

②图象的数学含义对应的物理意义——a.坐标点的物理意义;b.两轴截距的物理意义;c.斜率的物理意义 (熟炼求解速度和加速度) ;d.图象在t轴上、下方的物理意义;e.速度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例1 一个小球从长为L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滚下, 到达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 则:

(A) 运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Lt

(B) 运动到斜面中点时的瞬时速度为

2Lt (C) t2L2t

(D) 从顶端运动到斜面中点所需时间为2t2

解析:由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及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可得 (A) 、 (B) 、 (D) 选项正确.

例2 一物体从一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匀加速滑到底端, 头3秒的位移为4.5 m, 后3秒的位移为10.5 m.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

(A) 斜面长为15 m

(B) 物体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等于2.5 m/s

(C) 物体后3秒开始时的速度2 m/s

(D)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1 m/s2

解析:因4.510.513, 由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可知运动时间不是6 s, 两个3 s有重叠.对头3 s:s1=12at12, 解得加速度1 m/s2.设后3 s开始时的速度为v, 由s2=vt2+12at22, 解得v=2 m/s, 可知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为5 s, 斜面长为12.5 m, 故正确选项为 (B) 、 (C) 、 (D) .

例3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 经过AB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A、vB, 经过AB中点时的速度vC=vA+vB2, 且AC段为匀加速运动, 加速度为a1, CB段为匀加速运动, 加速度为a2, 试比较a1、a2的大小关系.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的v-t图象, 如图1所示, AC段图象为①, CB段图象有三种可能走向②、③、④, 但要保证sCB=sAC和vC=vA+vB2, 只能是②, 再由图象的物理意义, 可知a1<a2.

二、实验

直线运动中通过打点纸带测定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重要的学生实验, 是后继实验和知识学习的基础 (如牛顿运动定律及机械能守恒的探索与验证实验都要应用打点纸带) , 需要切实理解实验原理和熟炼实验技能.

(1) 计时器及对电源的要求:现行教材介绍了两种配合纸带的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 前者用低压 (4-6 V) 交流电, 后者直接用照明交流电 (220 V) , 变化频率都为50 Hz

(2) 纸带处理:

①计时 (打印) 点与计数点:计时点为客观的打印点, 两个相邻的计时点间的时间间隔叫计时周期, 我国为0.02 s;计数点为根据实验实际情况主观确定的点 (两个相邻计数点间可有若干个计时点) , 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叫计数周期, 为T=n×0.02 (s) .

②纸带位移的种类与确定:i.以计数起点为标准的位移, 如图2 (A) ;ii.连续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 如图2 (B) ;iii关系:s′1=s1, s′2=s2-s1, s′3=s3-s2, …;iv.测量:为减小误差, 应以O计数点为起点测量, 如图2 (A) , 不能以图2 (B) 方式测量.

(3) 求解加速度和速度:

①加速度:原理——ΔS=aT2, 考虑减小误差, 用逐差法求平均值, 即Sx-Sy=naT2, 其中n=x-y (如取6段距离时, 可有

s′4-s′1=s′5-s′2=s′6-s′3=3aT2,

a=s4´+s5´+s6´-s1´-s2´-s3´9Τ2;

②瞬时速度:原理——v=v¯=st, 如图2中C点的瞬时速度vC=sBD2Τ=sAE4Τ=sΟF6Τ=s66Τ.

(4) 可等效为打点纸带的问题:实际问题中, 许多运动情景都可等效为打点纸带进行处理, 如滴水图、频闪照片、等时连续释放物体等.

例4 有若干相同的小球, 从斜面上的确定位置每隔0.1 s无初速地释放一颗, 在连续释放若干小球后, 对准斜面上正在滚动的若干小球拍摄到如图3所示的照片, 测得AB=15 cm, BC=20 cm, 求: (1) 照片上B球对应的速度;

(2) CD间的距离;

(3) A球上面还有几颗滚动的小球?

解析:频闪照片为等时间分割问题, B球位置对应A、C的中间时刻, 故有vB=sAC2Δt=35×10-20.2=1.75m/s.

由sCD-sBC=sBC-sAB=aΔt2知sCD=25 cm, 加速度a=5.0 m/s2, 再由vB=a (nΔt) 得:n=3.5, 知A球上面还有2个小球.

例5 屋檐定时滴水, 当第5滴水滴正欲滴下时, 第1滴刚好到达地面, 且第3滴和第2滴恰好分别位于高1 m窗户的上、下沿, g取10 m/s2.求: (1) 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2) 屋檐离地面多高?

解析:将水滴等效为纸带的计数点, 对应题目所述情景, 4、5滴水间距离即为第一段水滴自由下落的位移, 即s45=12gΔt2, 又因s45s23=15, 得Δt=0.2 s, 由此知屋檐高Η=12g (4Δt) 2=3.2m.

三、减速运动问题

减速运动是直线运动中最易跳入陷阱的问题.减速运动有两种类型:

(1) 返回式减速运动——初速度方向上先减速运动, 速度为零后在初速度反方向上做加速运动.对此类减速运动应明确两个转折点和时间的双值特点:

①v=0的时刻, 以确定此时刻前后的速度方向;

②s=0的时刻, 确定此时刻前后的位移方向;

③运动过程中经过某一位置所用时间有双值.

(2) 刹车式减速运动——无返回特点, 可等效可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利用比例特点快捷求解问题.

例6 一物体从光滑斜面底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向上冲, 加速度大小为5 m/s2, 经过距斜面底端50 m处的位置A时的速度是20 m/s.从经过A点开始计时, 求:

(1) 物体运动到距A点25 m处所需的时间为多少?

(2) 5 s末的速度和5 s内的平均速度;

(3) 8 s末的速度和8 s内的平均速率;

(4) 10 s末的速度和10 s内的平均速度

解析:由于物体在光滑斜面上运动, 上滑时做匀减速运动, 速度减为0后即刻向下做匀加速运动, 且上滑和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以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

(1) 由位移公式, 经过A点上方25 m处时有s=vAt-12at2, 代入数值解得t1=1.55 s, t2=6.45 s;经过A点下方25 m位置处时有-s=vAt-12at2, 代入数值解得t3=9.1 s, t4=-1.1 s (舍弃) .

(2) 由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可知, 物体经A点到最高点速度为零, 由vA=at知所需时间为4s, 发生位移为s=12at2=40m, 由此可知5 s、8 s、10 s都为下滑时刻, 则v5=-5m/s, s5=37.5m, v¯5=s5t5=7.5m/s.

(3) 8s末物体刚好返回A点, 故v8=-20 m/s, 8s内的位移s8=0, 8 s内的路程s′8=80 m, 故8 s内的平均速率v¯8´=s8´t8=10m/s.

(4) 10 s末物体返回斜面底端, 故v10=-30 m/s, 10 s内的位移s10=-50 m, 10 s内平均速度为v¯10=s10t10=-5m/s.

四、二体运动问题

二个物体运动问题是直线运动的重、难点, 解决二体运动问题, 主要是通过建立位移关系、速度关系, 以求解时间为突破口破解题目.主要问题特点有相遇、最值和避碰.

例7 一辆汽车以v=6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与公路平行的铁路上有一列刹车后滑行方向与汽车前进方向相同的火车, 火车与汽车并排时, 火车速度为v0=15 m/s, 加速度为0.15 m/s2.求:

(1) 从此时开始, 火车超过汽车后, 当两车速度相等时, 两车相距最远还是最近, 距离是多少?还需多长时间汽车与火车重新并排?

(2) 若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10.5 m/s, 两车何时并排?

解析: (1) 根据两车的运动特点:两车速度相等时, 两车相距最远, 设从并排到两车速度相等所需时间为t, 由速度关系v=v0-at, 解得t=60 s, 则最远距离Δs=v0t-12at2-vt, 解得Δs=270 m.

追及 (并排) 的特征是两物体位置坐标相同, 设相遇时间为t′, 由位移关系vt=v0t-12at´2, 解得时间t′=120 s.由于火车做减速运动, 减速至零所需时间t0=100 s, 说明火车停止时, 汽车仍在火车后面, t′=120 s的时间是错误的.

火车减速至零的100 s时间内, 火车与汽车的位移差为Δs=12at02-vt0=150m, 此段距离对应的汽车运动时间为Δt′=25 s, 因此重新并排所需时间应为125 s.

(2) 当汽车匀速行驶速度为10.5 m/s时, 经验证可知, 在火车运动中汽车可与火车再次并排, 由位移关系vt=v0t-12at´2, 解得并排所需时间t′=60 s.

点评:追及、相遇的特点是两物体位置坐标相同, 以此建立位移关系突破.但若被追者做匀减速运动, 解题中需验证被追者速度减为零时, 追赶者在何处, 以确定两物都在运动中能否追上.追赶中两物体之间存在最大间距或最小间距的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 以此建立速度关系突破.

例8 在水平轨道上有两辆火车AB相距s, A车在后面做初速度v0、加速度大小为2a的匀减速运动, 而B车沿同方向同时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 要使两车不相碰, A车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法1: (物理分析法) 设经过时间t, A车刚好追上B车时, 两车速度恰好相等, 由位移和速度公式, 有 (v0t-122at2) -12at2=s, v0-2at=at, 联立解得v0=6as.

解法2: (相对运动法) 选B车为参考系, A车的初速度为v0, 加速度为 (-3a) , A车刚好追上B车不相撞的相对末速度应为零, 此过程A车相对B车的位移为s, 由公式0-v02=2 (-3a) s, 解得不相撞的初速度条件为v06as.

解法3: (函数方程判别法) 由解法1的位移关系 (v0t-122at2) -12at2=s, 整理得一关于时间t的一元二次方程3at2-2v0t+2s=0, 对此方程, 若根的判别式Δ= (2v0) 2-24as<0, t无实数解, 说明两车不相撞, 故v06as.

解法4: (速度图象法) 做出两车的v-t图象, 如图4所示, 并设经过时间t两车刚好不相撞, 由速度特征有v=at=v0-2at, 得t=v03a, 经时间t两车发生的位移之差即为图中的阴影面积, 也就是原来两车间的距离, 由图象可知s=12v0t=v026a, 即两车不相撞的条件是v06as.

点评:追赶中避碰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位置坐标相同时, 相对速度为零 (速度相等) , 以此建立运动方程组, 即可解决问题.此外, 还可灵活的应用图象法、相对运动法、数学方程法方便快捷的求解问题.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篇3

【内容摘要】直线运动是中专物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这是物理动力学知识的基础构成。不少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将很多重点知识进行良好落实,学生对于一些核心内容的掌握也不够牢固,这样的背景下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学生在学习后面的更为复杂的知识时基础不牢,理解上的障碍很大。教师一定要将直线运动这部分内容视为重要的基礎构成,并且要将相应的知识给学生讲透、讲通,让学生对于直线运动中的规律、知识要点等都有牢固的掌握,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形成扎实的根基。

【关键词】中专物理 直线运动 教学

很多教师会觉得,直线运动这部分知识相对较为基础,于是在教学时没有投入太多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并没有充分吸收与掌握其中涉及的内容。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于这种运动的基本规律有较好的掌握,并且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识图能力。这会在很多具体的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中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能够促进学生更快速的吸收与掌握知识。

一、对于教学内容形成正确认识

在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更正自身的一些认知偏差,这是提升知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不少教师会简单的认为,直线运动是非常基础的知识构成,相应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因此,在教学中经常会比较马虎,很仓促的就结束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这种认识很有必要得到改善。直线运动和很多其他的知识要点比起来确实不算特别复杂,但是,这个板块的教学中涵盖的细碎的内容却很多,尤其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一些基本的公式、概念、图表等,都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理解与吸收。教师要更正自己的观念,提升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学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基础更为夯实。

不少教师存在轻看“直线运动”教学难度的认识偏差,而教师的“轻看”易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研究不够,导致其教学过程的简单化(即教材的章节顺序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事实上,直线运动部分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例如,新概念多;新公式多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x-t和v-t图像抽象等。如果不能把握相关概念、公式、图像之间的联系给学生理清,不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剖析,学生很容易在知识理解上存在混淆或者遗漏,会产生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的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提升对于这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严谨的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保障课堂的质量与效率。

二、构建知识间的有效联系

直线运动这部分内容和很多其他的知识点间存在很明显的关联,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构建知识间的联系,透过知识的交叉渗透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吸收这部分内容,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知识框架的更为完善。学生在前面的物理课程学习中已经对于最初级的直线运动,既匀速直线运动有了了解。随着知识的深化,学生会接触到其他更为复杂的直线运动形式,然而,这些新知的学习需要已有的知识作为依托。教师如果善于构建桥梁,会让学生吸收新的内容时思维更加灵活敏锐,会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质有更好的把握。

如果教师把“直线运动”知识作为一个相对自然、知识间彼此联系的完整系统,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重新研究似曾相识的运动形式,必要时帮助学生引入新的概念(如加速度、平均速度),和学生一起探究其中的规律,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本质特性,这就能让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更加轻松有效,并且可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积极思维活动带来的成果,享受探究学习的乐趣。构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对于直线运动的教学非常重要,这也是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与架构的一种方法。

三、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模式

直线运动这部分知识有其自有的一些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方法,这样有助于重难点知识的化解,并且可以保障学生在知识理解与吸收上的效率。对于那些定义或者概念类的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理解,死记硬背的方法并不提倡。对于那些比较灵活的内容,比如x-t或者v-t图像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思维上对于学生展开引发,让学生真正看懂这些图像,能够提取图像中反映出的关键信息,辅助问题的有效解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的处理各种不同的教学问题,并且能够让知识教学的综合成效更加理想。

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样,比如,教学“匀速直线运动”时,无需重复“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可直接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式描述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逼着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然后请学生在黑板上呈现他们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描述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经过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从文字定义到数学表达式及其数学变换,最终讨论x-t图像的斜率及v-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物理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并且可以辅助学生充分获取这个知识点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慕洪伟.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有效性的实践研究[D]. 延边大学,2015.

[2] 杨利.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5.

[3] 王塔娜.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01).

高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篇4

①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②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长度的测量

①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工具。

②正确使用刻度尺

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记录的测量结果:数字:准确值+估计值。

4.时间的测量

①基本工具:停表。

②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s)

其他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5.误差

①定义: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

②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

a.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b.仪器本身不准确。

c.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二、重难点

重点: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和计时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1.长度单位

①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②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③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10后面均为立方)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2.正确使用刻度尺

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会放: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记录的测量结果:数字:准确值+估计值。

3.时间的`测量

①基本工具:停表。

②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s)

其他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1h=60min=3600s

1s=103ms=106μs=109ns

(10后面均为立方)

4.误差

A.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

①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②减小误差的办法: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C.改进测量方法。

③误差不是错误: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篇5

一、带点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本质是力学问题

1、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等共存的复合场中的运动,其受力情况和运动图景都比较复杂,但其本质是力学问题,应按力学的基本思路,运用力学的基本规律研究和解决此类问题。

2、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受力时,要注意各力的特点。如带电粒子无论运动与否,在重力场中所受重力及在匀强电场中所受的电场力均为恒力,它们的 做功只与始末位置在重力场中的高度差或在电场中的电势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只有运动 (且速度不与磁场平行)时才会受到洛仑兹 力,力的大小随速度大小而变,方向始终与速度垂直,故洛仑兹力对运动电荷不做功.

二、带电微粒在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电场、磁场均为匀强场)

1、带电微粒在三个场共同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必然是电场力和重力平衡,而洛伦兹力充当向心力.

2、带电微粒在三个场共同作用下做直线运动:重力和电场力是恒力,它们的合力也是恒力。

当带电微粒的速度平行于磁场时,不受洛伦兹力,因此可能做匀速运动也可能做匀变速运动;

当带电微粒的速度垂直于磁场时,一定做匀速运动。

3、与力学紧密结合的综合题,要认真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和加速度)。必要时加以讨论。

三、带电粒子在重力场、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的复合场中的运动的基本模型有:

1、匀速直线运动。自由的带点粒子在复合场中作的直线运动通常都是匀速直线运动,除非粒子沿磁场方向飞入不受洛仑兹力作用。因为重力、电场力均为恒力,若两者的合力不能与洛仑兹力平衡,则带点粒子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将会改变,不能维持直线运动了。

2、匀速圆周运动。自由的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必定满足电场力和重力平衡,则当粒子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使带电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

3、较复杂的曲线运动。在复合场中,若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不断变化且与粒子速度不在一直线上时,带电粒子作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此类问题,通常用能量 观点分析解决,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若有轨道约束,或匀强电场或匀速磁场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等原因,使粒子的运动更复杂,则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篇6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分析了以往两种处理方法(既“先分割,再极限求和”以及“根据平均速度求位移”)的不足,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其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新课程倡导探究,并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并列为课程的学习内容。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但不是没有依据的胡猜乱想。本节课从复习旧知识引出新问题之后,由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中“面积”的物理意义,迁移到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中的“面积”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物理意义,提出猜想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符合高一新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这个实验设计对于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堵塞”点,教师要求各小组提出各自的困难与障碍,由其他同学帮助该组解决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实现了对症下药,对于困难,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落实了“情感”目标,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这既是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也促进了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整理,使学生在思维上再经历了一次过程,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了猜想,推导出位移公式,水到渠成,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目标也得到实现。

高一物理曲线运动知识点 篇7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面对这些特点,初上高中的同学要想学好它,我总结出了4字箴言,从“勤、恒、钻、活”上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勤”,高中物理中有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模型,了解这些现象,掌握这些物理模型需要勤思多练不断积累。

“恒”,高中物理知识一环紧扣一环,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钻”,高中物理有些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入钻研细心领会是不可缺少的,对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想办法弄个水落石出,不留有尾巴。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篇8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Ⅱ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篇9

1.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物体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

(已知当物体受到合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产生加速度a)

(1)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相同,则物体做直线运动;

(2)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不同,则物体做曲线运动。

3.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合外力的方向总是指向轨迹的凹的一边。

4.平抛运动: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两分运动说明:

(1)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零,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5.以抛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

6.①水平分速度:②竖直分速度:③t秒末的合速度

④任意时刻的运动方向可用该点速度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的夹角表示

7.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

8.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v:质点通过的弧长和通过该弧长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s/t,单位m/s;属于瞬时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方向为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9.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曲线运动,因而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ω=φ/t(φ指转过的角度,转一圈φ为),单位rad/s或1/s;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3)周期T,频率f=1/T

(4)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10.向心力:向心力就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向心力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11.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变化快慢,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

12.注意的结论:

(1)由于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瞬时加速度的方向不断改变的变加速运动。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方向总指向圆心,是一个变力。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13.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1.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 N?m2/kg2

2.适用条件:可作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若是两个均匀的球体,r应是两球心间距.(物体的尺寸比两物体的距离r小得多时,可以看成质点)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中心天体质量M,天体半径R,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 )

(1)万有引力=向心力(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作圆周运动时)

(2)重力=万有引力

地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 = G g = G ≈9.8m/s2

高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 = G g = G<9.8m/s2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轨道半径可视为地球半径)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卫星的线速度,在所有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线速度是最大的。

由mg=mv2/R或由= =7.9km/s

5.开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7.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计算环绕速度

8.大于环绕速度的两个特殊发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含义)

功、功率、机械能和能源

1.做功两要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

2.功: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负功之分,单位为焦耳(J)

3.物体做正功负功问题(将α理解为F与V所成的角,更为简单)

(1)当α=90度时,W=0.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如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桌面对球的支持力不做功。

(2)当α<90度时,>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如人用力推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正功。

(3)当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如人用力阻碍车前进时,人的推力F对车做负功。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经常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取绝对值)。

例如,竖直向上抛出的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对球做了-6J的功,可以说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说了“克服”,就不能再说做了负功

4.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表达式

5.重力势能是标量,表达式

(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是相对于选取的参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计算重力势能时,应该明确选取零势面。

(2)重力势能可正可负,在零势面上方重力势能为正值,在零势面下方重力势能为负值。

6.动能定理:

W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m为物体质量,v为末速度,为初速度

解答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做功情况,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③明确物体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和。

④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

7.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没有任何外力做功。)

解题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物体系或物体

②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③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态时的机械能。

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进行求解。

8.功率的表达式:,或者P=FV功率: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是标量,有正负

9.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0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6.电场力:F=qE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

9.电势能:EA=qφA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r*S/4πkd=εS/d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高中物理知识点详解 篇11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 =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曲线运动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轨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

平抛运动

1.特点: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运动规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12

第1章力

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第N个力与(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在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为零;

第2章直线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3、时刻、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一点、时间间隔是一线段;

如:5点正、9点、7点30是时刻,45分钟、3小时是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线段表示;路程: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位移一定为零;

(2)只有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时间图象: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3)位移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较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改变等于末速减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大小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三、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静止下落的物体所作的运动;

1、位移公式:h=1/2gt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论:2gh=vt2

第3章牛顿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4、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m;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四、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第4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一、曲线运动:质点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1、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质点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轨迹向其受力方向偏折。

3、曲线运动的特点:

4、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5、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合外力)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6、力的作用:

(1)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力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时,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3)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既不垂直,又不平行时,力既搞变速度的大小又改变速度的方向;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判断和运动的方法:物体实际所作的运动是合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合运动与各分运动所用时间始终相等;

3、合位移和分位移,合速度和分速度,和加速度与分加速度均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平抛运动:被水平抛出的物体在在重力作用下所作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实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具有等时性;

3、求解方法:分别研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二分运动,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和运动;

四、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的大小等于弧长除以时间:v=s/t,线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2、角速度的大小等于质点转过的角度除以所用时间:ω=Φ/t3、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间的关系:

(1)v=2πr/T;(2)ω=2π/T;(3)V=ωr;(4)、f=1/T;

4、向心力:

(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力,这个力叫向心力。

(2)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

(3)特点:①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②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

(4)计算公式:F向=mv2/r=mω2r5、向心加速度:a向= v/r=ωr

五、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说明:在中学间段,若无特殊说明,一般都把行星的运动轨迹认为是圆;

2、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公式:R3/T2=K;

说明:(1)R表示轨道的半长轴,T表示公转周期,K是常数,其大小之与太阳有关;

(2)当把行星的轨迹视为圆时,R表示愿的半径;

(3)该公式亦适用与其它天体,如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六、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1、计算公式:F=GMm/r2

2、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1)应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应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周期公式;

(2)应用在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3)如果要求密度,则用m=ρV,V=4πR3/第5章机械能

一、功: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1、计算公式:w=Fs;

2、推论:w=Fscosθ, θ为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力和位移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作正功,力与位移间的夹角是钝角时,力作负功;

二、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求平均功率:P=W/t;

2、求瞬时功率:p=Fv,当v是平均速度时,可求平均功率;

3、功、功率是标量;

三、功和能间的关系:功是能的转换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

四、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数学表达式:w合=mvt2/2-mv02/2

2、适用范围:既可求恒力的功亦可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只考虑物体的初、末态,不管其中间的运动过程;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及其做的功;

(2)确定物体的初态和末态,表示出初、末态的动能;

(3)应用动能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五、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 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判断是否遵受机械能守恒定律;

(3)恰当选择参考平面,表示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立方程、求解;

第六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

1、平衡位置:机械振动的中心位置;

2、机械振动的位移:以平衡位置为起点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3、回复力: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1)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2)回复力不是一重特殊性质的力,而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4、机械振动的特点:

(1)往复性;(2)周期性;

二、简谐运动: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的运动;

(1)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

(2)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3)计算公式:F=-Kx;

如:音叉、摆钟、单摆、弹簧振子;

三、全振动:振动物体如:从0出发,经A,再到O,再到A/,最后又回到0的周期性的过程叫全振动。

例1:从A至o,从o至A/,是一次全振动吗?

例2:振动物体从A/,出发,试说出它的一次全振动过程;

四、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1、振幅用A表示;

2、最大回复力F大=KA;

3、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路程为4A;

4、振幅是表示物体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越大,振动越强,能量越大;

五、周期: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1、T=t/n(t表示所用的总时间,n表示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2、振动物体从平衡位置到最远点,从最远点到平衡为置所用的时间相等,等于T/4;

六、频率:振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1、f=n/t;

2、f=1/T;

3、固有频率:由物体自身性质决定的频率;

七、简谐运动的图像:表示作简谐运动的物体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1、若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其图像为正弦曲线;

2、若从最远点开始计时,其图像为余弦曲线;

3、简谐运动图像的作用:

(1)确定简谐运动的周期、频率、振幅;

上一篇:大学学生班主任工作管理细则下一篇:“语句衔接”专题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