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2006118924228

2024-10-07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2006118924228(共12篇)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2006118924228 篇1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

1.关于物体的运动是否为自由落体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重力大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B.只有很小的物体在空中下落才可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C.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任何物体在下落时都为自由落体运动

D.忽略空气阻力且物体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B.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C.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D.在任何相等时间内位移变化相同

3.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4.自由落体运动在任何两个相邻的1s内,位移的增量为 [ ]

A.1m

B.5m C.10m D.不能确定

5.物体由某一高度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2m所用的时间是0.15s,则物体开始下落的2高度约为(g=10m/s)[ ]

A.10m B.12m C.14m D.15m

6.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s从同一地点再释放另一粒小石子,则在它们落地之前,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 [ ]

A.保持不变 B.不断增大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7.图1所示的各v-t图象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 [ ]

8.长为5m的竖直杆下端距离一竖直隧道口为5m,若这个隧道长也为5m,让这根杆自由下落,它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 ]

9.甲、乙两物体分别从10m和20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

A.落地时甲的速度是乙的1/2

B.落地的时间甲是乙的2倍

C.下落1s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相同

D.甲、乙两物体在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相等

10.为了得到塔身的高度(超过5层楼高)娄据,某人在塔顶使一颗石子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下面哪几组物理量的测定,求出塔身的高度()

A.最初1s内的位移 B.石子落地的速度

C.最后1s内的下落高度 D.下落经历的总时间

11.一个小球自高45m的塔顶自由落下,若取g=10m/s,则从它开始下落的那一瞬间起直到落地,小球在每一秒内通过的距离(单位为m)为()A.6、12、15 B.5、15、25

2C.10、15、20

D.9、15、21 12.对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1s内、2s内、3s内……的位移之比是1∶3∶5∶…

B.在1s末、2s末、3s末的速度之比是1∶3∶ 5

C.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是1∶3∶5 D.在相邻两个1s内的位移之差都是9.8m

13、甲、乙两位同学做测反应时间的小实验,甲同学的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上端,乙同学用一只手在下端做准备。当看到甲同学放手后,乙同学立即捏住直尺,发现直尺下降了0.2米,则乙同学的反应时间是(取g=10m/s2)()A、0.4s

B、0.3s

C、0.2s

D、0.1s

14、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沙龙头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在其正下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而听到声音时后一滴水龙头恰离开水龙头,测出n次听到水击盘声的总时间为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设人耳能区别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声速为340m/s,则()

A.水龙头距人耳的距离至少34m B.水龙头距盘子的距离至少34m

C.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2nh/t

D.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2(n-1)h/t

15、关于重力加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g=9.8m/s B.在地面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

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D.在地球上高纬度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于低纬度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变化的位移相等,则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C.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D.加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17.质点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正确的说法是 [ ]

A.若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虽然加速度减小,物体的速度还是增大的 B.若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虽然加速度增大,物体的速度还是减小的 C.不管加速度与速度方向关系怎样,物体的速度都是增大的 D.因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其加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18.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从v减小到v/2的时间内位移为S,则它的速度从v/2减小到V/4时间内的位移是()

A.S

B.S/2

C.S/4

D.S/8 19.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关系是:s=2t+4t,可知()

A.物体初速度是2m/s

B.物体的初速度是4m/s C.物体的加速度是4m/s

D.物体的加速度是8m/s。

20.做匀加速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经过站台某点O时的速度是1m/s,车尾经过O点时的速是7m/s,则这列更车中点经过O点时的速度为()。

A.5m/s

B.4m/s C.3.5m/s

D 8m/s。

21.一辆以12m/s的速度在水平路面行驶的汽车,刹车过程中以4m/s的加速度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汽车在5s内的位移是

A 10m

B18m

C50m

D70m

22、一汽车从车站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开出一段时间后,司机突然发现有一乘客未上车,急忙制动,车又做匀减速运动,结果汽车从开始启动到停下共用时间10s,前进了15m,则在此过程中,汽车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A.6m/s

B.1.5m/s C.3m/s

D 8m/s。

23.有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是24米和64米,每一时间间隔为4秒,求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22A.5m/s

B.4m/s C.2.5m/s

D 10m/s。

24.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1,经过时间t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若再经过时间t恰能回到出发点,则a1:a2应为()

A、1:1; B、1:2; C、1:3; D、4:1.25.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米/秒,1秒钟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米/秒.在这1秒钟内该物体的().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米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米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

2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

26.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的位移s(m)随时间t(s)变化的规律为:汽车

[ ]

A.汽车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作匀速运动

B.不能确定汽车和自行车各作什么运动

C.开始经过路标后较小时间内自行车在前,汽车在后

D.当自行车追上汽车时,它们距路标96m 27.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的斜面匀加速下滑距离为 L时,速度为v,当它的速度是v/2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 [ ]

C.L/4

D.3L/4

28.物体在直线上作加速运动,从开始计时起,第1s内的位移是1m,第2s内的位移是2m…第ns内的位移是 n m,由此可知 [ ]

A.物体肯定是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B.物体的初速度为0

C.物体的加速度是 1m/s D.物体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29.物体先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1,当速度达到v时,改为以a2作匀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分别为s1,t1和s2,t2。

2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

30.汽车甲沿着平直的公路以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某处时,该处恰有汽车乙正开始做初速为0的加速运动去追甲车,根据上述已知条件 [ ]

A.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

B.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所走的路程

C.可求出乙车从起动到追上甲车所用的时间

D.不能求出上述三者的任何一个

31.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 1s末的速度是 6m/s,第 2s末的速度是 8m/s,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初速度是 3m/s B.物体的加速度是 2m/s

C.任何 1s内的速度变化都是 2m/s D.第 1s内的平均速度是 6m/s 32.某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设它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1,运动到中间时刻的速度是v2,经过全程一半位置时的速度是v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v1>v2>v3 B.v1<v2=v3 C.v1=v2<v3 D.v1>v2=v3

33.某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通过A、B两点,经A点时速度是vA,经B点时速度是v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D.通过AB段的中点时的瞬时速度等于 AB段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34.几个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位移最大的是 [ ] A.加速度最大的物体 B.初速度最大的物体 C.末速度最大的物体 D.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35、已知一物体第1s内由静止向右做加速度为a的匀速直线运动,第2s内加速度的方向变为向左,大小不变。以后每隔1s加速度的方向都改变一次,但大小始终不变。那么,1min后物体的位置是下列三种情况中的()

A.原位置 B.原位置左侧 C.原位置右侧

36、由于扳道工的失误,有两列相同的列车都以72km/h的速度在同一条铁路线上相向而行。已知列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0.4m/s2,为了避免发生车祸,这两名驾驶员至少要在两列车相距多远处同时刹车?()

A.500m B.1000m C.800m D.400m

37、A、B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为10m/s,B车在后,其速度为30m/s.因大雾能见度低,B车在距A车500m时司机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车,但要经过1800m,B车才能停止。问:A车若仍按原速度前进,则()

A.两车会相撞,在B车运动了810米处相撞 B.不会相撞 C.两车会相撞,在AB两车经过31秒时相撞 D.无法确定

38、某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某时刻,汽车离站已有1000m.此时有一摩托车正从汽车站出发追赶该汽车。已知摩托车的最大速度可达30m/s,若要求在2min内赶上汽车,则摩托车的中速度至少应为()

A.0.47m/s B.2.25 m/s C.0.13 m/s D.0.25 m/s

38.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将以下步骤的代号按合理顺序填空写在横线上().(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

(D)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恰能在平板上作匀速运动;

(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G)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两三次.2

239.测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接通电源与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这两个操作的时间关系应当是:

A.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B.先释放纸带,后拉通电源;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2006118924228 篇2

探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高中阶段必修的物理实验, 传统的物理实验需要借助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等工具, 并通过手动测量以及手动计算来完成, 不仅费时费力, 并且也存在一定的人为误差。因此, 我们想利用Arduino和周边的电子模块,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探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 使用这款装置, 无需手动测量及计算便可通过计算机得到所需数据及小车运动的v-t图像。

● 实验方案设计

使用Arduino探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设计并不复杂, 我们只需实时获取小车在斜面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即可。对于小车速度的测量, 一般使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只要测量出小车在一定时间内的位移, 就可以得出其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利用Arduino的串口通讯, 读取数据并导出, 利用Excel生成小车运动的v-t图像就可直接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

为了增加实验的可操作性, 我们将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用支架固定在斜面的初始端, 具体的实验装置搭建如图1所示。小车使用积木搭建, 行驶稳定且可保持直线行驶, 用热熔胶在小车上固定挡板, 以便与超声波测距传感器配合测出小车运动的位移。斜面的搭建就是将一块木板的一侧垫到一个合适的高度即可, 以保证小车从斜面滑下时, 速度不至于太快或太慢。这样, 一套完整的探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就完成了。

综上所述, 本实验所需用到的器材和说明如下表所示。

● 程序编写

在实际操作时, 我们将小车放在斜坡顶端, 使其无初速度下滑, 每隔0.2秒, 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记录小车到斜坡顶端的距离, 再计算小车的速度。因此, 在程序编写时, 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记录小车每隔0.2秒运动的距离, 二是根据检测到的距离计算出中间时刻的速度并通过串口输出。测出相隔同样时间的速度后, 便可将数据通过Excel生成v-t图像, 更加直观地分析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我们选择用Mixly编写代码, 具体程序如下页图2所示。

● 效果测试

连接好实验装置, 把程序载到Arduino上后, 便可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并将其从静止开始释放来探究小车的运动情况。当小车完成运行后, 在串口监视器中会得到一连串的数据, 这些数据既是每个0.2秒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又是每个0.2秒时间的平均速度。

将这些数据复制到Excel中, 并用其生成小车运动的v-t图像, 图3和图4所示的就是两次测试得到的v-t图像。因为都是相隔同样的时间, 所以图像都是由计算机自动计算的速度数据生成的。

由图3和图4可知, 小车在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 速度是一个不断增大的趋势, 但在相等的时间里速度的变化量并不都相等, 也就是说小车的加速度并不稳定。这说明我们所做的实验没有使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验证。但考虑到实验方案没有错误, 实验结果的误差可能还是出在实验装置上, 如小车的稳定性, 斜面的平滑程度等都可能影响到小车运动时的速度。

我们认真观察图4中的几个时间点, 如1到2、3到4、7到8之间, 得知小车的加速度是恒定不变的, 即小车在这些时间里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而且从整体看, v-t图像基本呈直线状。所以, 如果允许实验装置所造成的误差,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 得到的实验结果还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即小车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其实, 在实际的操作中, 我们已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调试, 尤其是斜面的坡度, 若太小, 小车滑到一半可能就不动了;若太大, 可能还没收集到几条数据, 小车就已滑到坡底了, 只能一点点地调斜面的坡度。但是, 如果把斜坡加长, 由于超声波是以声音的速度传输的, 也需要时间, 所以同样会出现误差。有学生提议加大采样频率, 如把0.2秒提高到0.1秒, 但是我们发现串口通讯本身也会造成一定的延时, 最好的办法是先采集数据, 并且记录与这个数据对应的时间点, 然后再一次性输出, 这可能有必要用到Arduino的系统内存, 我们可以在进一步的探究中求证。

● 拓展

当我们掌握了利用Arduino采集数据, 并且使用Excel来分析数据的时候, 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数字科学家。2015年,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了全国“数码探科学”比赛, 关注的就是这方面的研究。带着学生, 利用创客空间中的开源工具, 搭建实验装置, 观察科学现象, 分析各种数据, 总结科学规律, 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值得正在实施创客教育或者STEM教育的教师去积极尝试。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2006118924228 篇3

但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发现,这样的顺序和分类形式,学生十分难以理解,导致很多同学出现了拿到问题不知道运用什么规律进行求解的困惑,还有就是教师引以为傲的简便算法到学生那里简直是一无是处,首先是不知道如何应用,哪一种题型能用.即使我们苦口婆心的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收效仍然很有限,基于此,我对这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小有收获,现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

首先我把各种题型进行重新分类如下:

例32009年3月29日,中国女子冰壶队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如图2所示,一冰壶以速度v垂直进入三个矩形区域做匀减速运动,且刚要离开第三个矩形区域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冰壶依次进入每个矩形区域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个矩形区域所用的时间之比分别是

分析这是位移相等的末速度为零的问题,可以利用逆向思维方法进行研究.

解析因为冰壶做匀减速运动,且末速度为零,故可以看做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来研究.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连续三段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为 1∶(2-1)∶(3-2),故所求时间之比为(3-2)∶(2-1)∶1,所以选项C错,D正确;由v=at可得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之比为1∶2∶3,则所求的速度之比为3∶2∶1,故选项A错,B正确,所以正确选项为B、D.

答案:B、D.

3汽车刹车类问题

做匀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时,即停止运动,其加速度a也突然消失.求解此类问题时应先确定物体实际运动的时间.注意题目中所给的时间与实际运动时间的关系.对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也可以按其逆过程即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处理,切忌乱套公式.

例4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第1 s内位移为6 m,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 s内位移为2 m,求:(1)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2)整个减速过程共用多少时间.

分析末速度为零,则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进行解决.

负号表示此时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1)8 s,(2)大小为10 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例6一个小球沿光滑斜面以一定初速度v0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后就会以原加速度匀加速下滑,整个过程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不变,所以该运动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求解时可对全过程列方程,但必须注意在不同阶段v、x、a等矢量的正负号.

例7某人站在高楼的平台边缘处,以v0=20 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石块.求抛出后,石块经过距抛出点15 m处所需的时间.(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

分析这是竖直上抛问题中比较典型的类型题,注意对称性的应用.

解析若把石块的整个运动过程当做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即把上升到最高点后的自由下落阶段也包含在其中),取向上为正方向,则石块在抛出点上方的A点时,xA=+15 m,在抛出点下方的B点时,xB=-15 m(注意:此时的位移为负值),a=-g=-10 m/s2,分别代入公式x=v0 t+12at2可得两个方程:

这样进行分类学生容易找到题目的特点,进而运用相应的规律进行求解,对于没有明显特征的题目,让学生构造特征,其余的就踏踏实实的利用基本公式进行分析解决.

其次分小组进行研究:

我把各班学生分为三大组,分别整理不同的题型,在章节末各组进行交流探讨,在第一次月考中同学们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2006118924228 篇4

【教学设计思路】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学习物理规律的目的之一是应用规律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结合实际以学生应用规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此课采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从概念直接引入,直接简洁。无论从基本公式理解,还是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及其应用都让学生在做中加深巩固理解。这样,在引导学生复习接受知识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建模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身边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积极主动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充分体现学习物理和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课堂设计理论联系实际,注入原汁原味的地方元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既可加深理解,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突出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突出了物理知识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突出了物理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了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体验实验对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4)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会考考点及说明】

(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速度公式。

(3)位移公式。

(4)自由落体运动。(5)重力加速度。

(6)只要求了解速度图像,不要求用速度图像讨论问题。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熟悉自由落体运动。了解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文科学生已经在高一学过一年的必修物理,学习本章之前也复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该障碍不是很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速度与加速度。

(2)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特点以及位移、速度的变化规律。(3)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重力加速度。

(4)能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公式和图像法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会用理想化方法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妙境,增强对运动探究的快乐与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

2.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用公式和图像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ppt课件。

2.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本(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业基础测评指导(物理)。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引入课题并板书: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二、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回顾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特点、规律,特别是两个基本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匀变速运动的特点:加速度不变。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v0:初速度;vt:末速度;a:加速度;t:我们所选择的研究过程的时间间隔。

例1.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v0 =10m/s的初速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汽车的加速度a=4m/s2运动时间t=3s。求(1)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末速度vt。(2)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s。

教师在黑板划定区域示范解答、总结解题思路方法。①审题、分析已知量和待求量。

②选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运动性质、画出草图并在草图中标出各个物理量。③选定规律列方程代进数据求解。练习

1、海南东环高速铁路上行使的“和谐号”列车,从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m/s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60s,求(1)t=60s时列车的瞬时速度vt。(2)在这段时间内,列车的位移s。

学生先在座位上思考作答,教师请几个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完整解答过程,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评,表扬好的方面并及时指出不足之处。然后,教师以练习1为背景引导学生领悟得出特殊情况(初速度为零)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二)初速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速度公式,即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其瞬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位移公式,即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2练习

2、椰子从树上自由下落,若不考虑空气阻力,椰子下落的加速度g=___m/s(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测得椰子下落得时间t=1s,求椰子下落的高度。

学生先在座位上思考作答,教师请一个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完整解答过程,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评,表扬好的方面并及时指出不足之处。

教师指出练习2中椰子运动已经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初速v0=0,a=g(同一地点g不变),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

(三)v-t图和s-t图 运动图像有位移图像,位移图像描述了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情况,教师黑板上把划出各种不同的s-t图像后让学生分辨物体所处位置随时间变化情况。接着继续熟悉v-t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提问:①开始计时时刻物体速度多大? 4②2秒末物体运动速度多大?8。

加速度为a=

2的匀加速直线。

③加速度多少?由加速度定义式算出a=2④图像表示的是什么运动?物体做初速度为4运动。

教师黑板画图示范,请学生逐个说明以下各速度图像表示物体运动情况,教师点评。

学生思考以下两个例题进一步熟悉运动的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

1、下哪个图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在下面s-t图像和v-t图象描述的运动中,哪个图像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分析得出答案:B、B。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请思考这节课你学到那些知识或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特别是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公式法和图像法)深入分析了历年海南物理会考真题。从一般到特殊,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四、布置作业

1、科技活动小组制作的快艇模型质量m=2kg,假设快艇模型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2运动,加速度a=3m/s,运动时间t=2s,求:(1)快艇模型在这2s内的位移s。(2)快艇模型在2s末的速度v。

2、一同学在游乐场中驾驶一辆电动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4s,速度由v0 =1 m/s增大到vt =5 m/s求:(1)电动车的加速度a。(2)在这段时间内,电动车的位移s。

23、龙舟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1m/s,运动时间t=4s,求龙舟的位移。

4、下面哪个v-t图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5、下列v-t图中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至此学生已经熟练应用基本公式解题和熟悉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

五、板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2006118924228 篇5

杨红敏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这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最具代表性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不仅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同时也是后续许多章节探究性实验的基础,比如:自由落体运动,探究a与F、m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等。

2.学习的主要任务:

本节的学习任务类型是综合型。在知识上要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在技能上要求能设计和操作实验,会测定相关物理量;体验性上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等量替换、图象法的应用。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速度、位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各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和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初中阶段对物理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即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⑴ 简要地知道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

⑵ 会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能根据纸带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⑴ 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

⑵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培养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逻辑性。⑵ 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⑶ 通过共同探讨和实验,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如何由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

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四.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

在教材处理上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分为两个学时。第一学时主要的任务是: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二学时主要的任务是:结合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减少误差来详细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结构、利用频闪照相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如何求瞬时速度等知识。本节课是第一学时,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让学生分组(实验时2人一组、讨论时4人一组)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小组、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教师的策略是宏观调控整体教学进度,微观放活学生局部学习进程,让学生的学习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2.现代教学手段与启发式

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轨道及其配套小车、重锤、铁架台、交流电源、钩码若干、刻度尺、细绳。

2、演示器材:多媒体设备、课件。六.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教师:在前面大家学习了直线运动,直线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匀速、变速、匀变速等。我们着重分析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你生活中见到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

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举的例子进行讨论:究竟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预测 学生讨论后举出例子和结论的可能是: 例子:

① 汽车(火车、自行车等)在启动加速(或紧急刹车)时

② 物体在下落时 ③ 小孩子在滑滑梯时 ④ 物体在上坡(下坡)时 结论:

上述物体是在作变速直线运动,但是还无法确定它们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说明:让学生展示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已有的经验认识,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

学生在回答时可能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答案,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看法和意见,让学生在否定之否定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提高思维能力。同时热烈的讨论和辩论过程能激起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分析

教师:我们要如何判断一个作变速直线运动(加速或减速)的物体是否在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预测 : 学生有代表性的回答:(教师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板书归纳。)要看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是否恒定不变(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速度的改变量是否相等)。

说明:这个过程着重于进行理论分析,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起点,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进一步研究下去,这要让学生自己体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快乐。以下着重讨论方法①引导学生学会用极限的方法进行研究。

3.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那么、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求出物体在较短时间内的位移和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由 可知,如果 很小在这段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就很接近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而且 越小,对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

时间 可以用秒表测量,但是由于人本身存在反应时间的问题,无法精确测出较短的时间 ;位移可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但是物体运动过程中在较短的时间 所处的位置难以精确标明。

教师:那么如何来提供一个足够小的,持续的时间间隔 呢?

教师启发学生模拟打点计时器。让两个学生表演:一个学生用手拖动一条纸带在水平桌面上向前移动,同时让另一个同学用一枝笔(打包笔、位置固定)每0.5秒(全班同学一起喊数时)在纸带上点一个点,在纸带上面留下了一些点。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纸带运动情况和手是一样的,每相邻的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0.5秒,间距代表手在0.5秒内运动的位移,通过分析点的情况,就可以了解拖动纸带的手的运动情况。

教师:为了获得更加均匀(更加短暂)的时间间隔,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仪器,如电火花打点计时器。说明:让学生在困惑中寻找出路,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利用课本41页迷你实验室,模拟打点计时器,可以让学生较为快捷、简要地理解地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有利于减少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进行实验探究。

(二).简要地演示并介绍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方法

1.教师利用课件和实物投影仪演示、介绍(同时让学生观察实物)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方法和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说明:这一节课只要求学生会使用打点计时器,而对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结构不作深入的介绍。2.学生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让学生用手拖动纸带,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并讨论如何利用纸带判断手的运动情况。说明:目的在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打点计时器,初步掌握分析纸带的方法。

(三).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些作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探究方案:包括使用哪些实验器材,如何进行操作等?(要求学生把设计的方案简要地写在纸上)。

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选择较有代表性方案的小组派代表上台简要叙述本组设计的方案(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写在纸上的方案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大家在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

预测

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是:

方案一: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轨道及其配套小车、交流电源、钩码、刻度尺、细绳等器材研究小车在钩码拉动的情况下,在倾斜轨道上的向下运动的情况。

方案二: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轨道及其配套小车、交流电源、钩码、刻度尺、细绳等器材研究小车在倾斜轨道上的向上运动的情况。

方案三: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铁架台、交流电源、刻度尺等器材研究重锤在下落时的运动情况。

说明: ①.在学生交流讨论实验设计的方案中,要有较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对各种方案阐述自己的观点,反思方案中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案。②.同时应注意有些学生可能有别的方案,要鼓励和认真对待,在课堂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在课外指导学生去探究。

2、进行实验探究

让各组的学生参考自己设计的方案在上述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并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后进行汇报。

用课件显示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要求每组进行两次实验)。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仪器使用是否得当,必要时给予指导。

说明:师生共同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并用课件给予显示,有助于学生较为规范地完成实验,并能有效地减小误差。

3、分析和处理数据

让学生选择实验效果较好(即打出的点迹较清晰)的纸带,利用纸带上的信息初步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形式,并讨论如何处理纸带上的信息,从而求出加速度的值来具体判定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师引导学生从减小误差的角度加以考虑。预测 学生的分析可能如下:

如果以纸带上相邻的两个点为计数点,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秒, 由 可知,越小时在这段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就很接近内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但同时这两点间的间距也就较小,用刻度尺测量位移时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因此我们经常选取计数点加以研究,师生共同确定相隔6个点取为1个计数点,即每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1秒。

学生进行测量并分析处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上讲台汇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处理学生汇报中存在的问题。

说明: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对纸带作出处理。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尽量作出点评。

可根据课堂教学进度的情况选择确定处理数据的方法(单一还是多种方法结合)。

4、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来说明学生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确。

(四)当堂巩固

(五).回顾总结 深化认识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以及探究过程中使用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教师答疑,深化知识。

(六)作业布置:课后第2题

(七)板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一、打点计时器。

二、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1、比较相等时间间隔的△V;

2、比较各段的加速度a;

三、画v-t图像的方法:

六.教学设计的说明: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新教材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形成过程方面的改革,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做了一些尝试:

匀变速直线运动分类阶梯训练题 篇6

(注意分析时一定画运动示意图)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基本公式训练(1-5)

1、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第1s内通过0.4m位移.①.汽车在第1s末的速度为多大? ②.汽车在第2s内通过的位移多大?

2、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2m/s,加速度a=0.1m/s2,则

(1)前4秒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位移为多大?(2)第4秒内的平均速度?位移是多大?

3、射击时,火药在枪筒里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我们把子弹在枪筒里的运动看做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子弹的加速度是a=5×105m/s,枪筒长x=0.64m,请计算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4、矿井里的升降机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经过3s,它的速度达到3m/s;然后做匀速运动,经过6s;再做匀减速运动,3s后停止。求(1)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2)升降机上升的高度。

5、一质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x=-5t2+40t,求:

①.何时质点速度为零?

②.第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刹车类和加速度恒定的双向可逆问题训练(6-11)

6、飞机着陆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可获得a=6m/s2的加速度,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为V0=60m/s,求它着陆后t=12s内滑行的距离?

7、以18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6m/s2,求:(1)汽车在2s内通过的距离和2s末的速度;(2)汽车在6s内通过的距离。

8、某市规定,卡车在市区内行驶速度不得超过11m/s,一次一卡车在市区路面紧急刹车后,经1.5s停止,测量得刹车痕长s=9m,假定卡车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可知其行驶速度达多少km/h?问这车是否违章?

9、以速度为10m/s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在第2s末关闭发动机,以后做匀减速运动,第3s内的平均速度是9m/s,则汽车的加速度是多大?汽车10s内的位移 是多少?

10、一物体以20m/s的速度冲上光滑斜面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恒为a=5m/s2

.如果斜面足够长,那么当速度大小变为10m/s时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可能是多少?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等差数列 篇7

一、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构造等差数列

二、几个推论

1.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第一秒内、第二秒内、第三秒内、第四秒内、……第n秒内的位移的比是1∶3∶5∶7∶…… (2n-1) 。证明:因为根据题意V0=0, 所以所以所以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第一秒内、第二秒内、第三秒内、第四秒内、……第n秒内的位移的比是1∶3∶5∶7:…… (2n-1) 。

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前一秒内、前二秒内、前三秒内、前四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的比为1∶4∶9∶16∶……n2证明:我们可以将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前一秒内、前二秒内、前三秒内、前四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所构成的数列记为{cn}, 则, 又知V0=0。所以所以c1∶c2∶c3∶c4∶…cn=1∶4∶9∶16∶…n2。所以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前一秒内、前二秒内、前三秒内、前四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的比为1∶4∶9∶16∶……n2。

综上所述, 我们从讨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出发, 从一般的情况入手, 对它们做恰当的数学处理就可以构造出一系列的等差数列, 它与初速度和加速度的具体值的大小无关, 事实上也与初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无关。但是当仅考虑具体问题的计算时, 所得的值是依赖于初速度和加速度的。正如以上的推论, 当初速度为0且仅计算比值时, 则所得结论与加速度的大小也无关, 这都充分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普遍性。

摘要: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出发, 从一般的情况入手, 对它们做恰当的数学处理就可以构造出一系列的等差数列, 它与初速度和加速度的具体值的大小无关, 事实上也与初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无关。但是当仅考虑具体问题的计算时, 所得的值是依赖于初速度和加速度的。

匀变速直线运动演示器 篇8

目前学校实验室多用交流电源(或学生电源)打点计时器、铁锤、纸带等器材来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但打点计时器打下来的一系列点模糊不清,难以测量,不便于计算,给学生实验带来较大困难,易造成较大的系统误差。此外,实验中产生的噪声大,纸带在实验室到处飞扬,污染环境,铁锤下落时又很容易损坏地板。

为提供一种节能减排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演示器,并能科学、定量地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让学生既有浓厚的兴趣又易接受,我发明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演示器。

二、制作过程及操作方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演示器由底座、组合支架、粗、细圆筒、上方方铝盒、中间方铝盒、圆筒等部分组成(如图1)。

1.将细圆筒套入粗圆筒,然后插入中间方铝盒中,并将中间方铝盒上、下的塑料旋转套筒连接、旋转、加固,再将粗圆筒底端旋转入底座上的中心螺丝孔并旋紧,接着把圆筒与细线相连后放入套环里,电动机轴杆与细软笔连接并加固,最后安装上方方铝盒。

2.在中间的方铝盒内安装电池盒,将线路板、调速器、电阻、开关与电动机连接。使用时先在细软笔上涂上红墨水,然后用细线将圆筒提起,再闭合电源开关K1和K2,使电动机达到匀速转动(细软笔也随之匀速转动)时再松开细线,使圆筒自由下落,细软笔就会在圆筒表面画出若干条螺旋记号,并设AB间的距离为S1,BC间的距离为S2,CD间的距离为S3……若要改变转速n的大小,可直接闭合K3,调节调速器即可。电路如图2。

3.用刻度尺测出各连续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S1、S2、S3……;根据电动机的转速n求出细软笔的转动周期T(不同的电动机转速不同,转动周期T不同)。

4.求出圆筒表面上任意两个记号之间的动能变化量ΔEk。

5.求出圆筒表面上相应位移上重力势能变化量ΔEp。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2006118924228 篇9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考试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理解并会利用这条公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推导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那种心态了,速度与时间关系式是运动学中最基本的关系式,所以这方面的知识必须让学生理解,领悟,并学会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现行的高中教材,知识点比较简单,同学们应该彻底理解关系式,并了解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实际来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会学生联系实际,尊重事实。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是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在以后会有更多的运用,是高中的教学基础内容也是重点内容,它是为以后学习位移公式、速度与位移关系以及其它运动学推导公式做好铺垫的,因此,这个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于叛逆心理的后期,抽象思维慢慢的形成并加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会觉得很有新鲜感,自然的对学习就会有更多的兴趣,处于高中的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高,他们会更加深切的明白,弄清楚各个知识关系对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内,因此也会努力的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我们需要更深的给他们讲关于这个知识的内在原因,启发他们的思维,纠正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一些潜在错误观点,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

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欲望.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五、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引入学生复习旧知识,让他们重温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以及它在v-t图像中的表示。

2)让同学们明白匀速直线运动的两种类型,即: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及他们v-t图像的不同之处。

3)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点名课题:既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那么,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速度时间的关系式。

2、激发学生思维,深入讲解知识。1)由a推导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tv0at

,由vvt-v0,推导可得vtv0at t2)由于关系式中加速度a与速度v都是矢量,所以具有矢量性,只能直接应用于直线运动。

3)因为具有矢量性,因此计算中都要先规定正方向,这样才能清楚物体在不同时刻的运动状态。一般以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

i.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计算中,a取正值

ii.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与初速度反向,计算中,a取负值

4)再学习这公式的两种特殊情形

i.ii.当a=0时,vtv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v0=0时,物体是做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2)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练习题。

一辆车以初速度v0=60m/s,做刹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等于-6m/s2,问12秒后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3)讲解解题过程,让学生注意联系实际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2006118924228 篇10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位移速度公式,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其它一些扩展公式。

3、牢牢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三【重点难点】

1、v2-v20=2ax的应用

证明:

三【新知呈现】

【典型例题1】某飞机起飞的速度是50m/s,在跑道上加速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是4m/s

2,求飞机从静止到起飞成功需要跑道最小长度为多少? 【答案】312.5m

【反馈练习1】某型号的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的跑道上加速时,发动机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m/s2,所需的起飞速度为50m/s,跑道长100m。通过计算判断,飞机能否靠自身的发动机从舰上起飞?为了使飞机在开始滑行时就有一定的初速度,航空母舰装有弹射装置。对于该型号的舰载飞机,弹射系统必须使它具有多大的初速度?【答案】不能、39m/s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始末速度的平均值。证明:

【典型例题2】一辆正在匀加速行驶的汽车在5s内先后经过路旁两个相距50m的电线杆。它经过第2根的速度为15m/s,求它经过第1根电线杆的速度及行驶的加速度。(至少用两种方法求解)

【答案】V1=5m/s,a=2m/s

23【反馈练习2】汽车从甲地由静止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丙地,乙地在甲丙两地的中点,汽车从甲地匀加速直线运动到乙地,经过乙的速度为60km/h,接着又从乙地匀加速到丙地,到丙地时的速度为120km/h,求汽车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答案】45km/h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t/2=V

证明:

【结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其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典型例题3】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

v0=2.0m/s,它在第3秒内通过的位移为4.5m,则它的加速

度为多少?【答案】1m/s2

【反馈练习3】一辆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历时5s。已知小车前3s内的位移是7.2m,后3s内的位移为16.8m,试求小车的加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位移中点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

v0

和末速度

vt

平方和一半的平方根,即

vs/2

v

20v2t/2。

证明:

【典型例题4】如图所示,物体以4m/s的速度自斜面底端A点滑上光滑斜面,途经斜面中点C,到达斜面最高点B。已【反馈练习5】

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相邻的两个1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1.2m和3.2m,求物体的加速度a和相邻的两个1s内的初、末速度v1、知VA:VC=4:3,从C到B点历时(2)s,试求:(1)到达斜面最高点的速度;(2)斜面的长度

【答案】()vB= m/s(2)7m

【反馈练习4】有一物体做初初速为零,加速度为10m/s

2运动,当运动到2m处和4m处的瞬时速度分别是V1 和 V2,则

v1:v2等于

A.1:1B.1:2C.1:2D.1:

3证明:

(4)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是个恒量,△S=at2

证明:

推广: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任意两个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S2

M-SN=(M-N)at

【典型例题5】一物体正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1s内和第3s内通过的路程分别为2m和4m,求:(1)第2秒末的速度v2(2)3s内的平均速度?【答案】(1)v2=3.5m/s(2)2m/s。

v2、v3。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时间t等分①1s内、2s内、3s内、……ns内物体的位移之比S

21:S2:S3:…:Sn=1:4:9:…:n

②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SI:SII:SIII:…:SN=1:3:5:…:(2n-1)

③第2s末、第2s末、第3s末、……、第ns末的即时速度之比v1:v2:v3:…:v

n=1:2:3:…:n

④第1m、第2m、第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21证明:

【典型例题6】观察者站在列车第一节车厢前端一侧的地面上,列车由静止开始匀加速直线运动,测得第一节车厢通过他用了5秒,列车全部通过他用了20秒,则列车一共有几节车厢?(车厢等长且不计车厢间距)【答案】解16节

【反馈练习6】完全相同的三个木块,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v水平射入,子弹穿透三块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设子弹在木块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子弹穿透三木块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如果木块厚度不同,子弹穿透三木块所用的时间相同,则三木块的厚度之比是

(子弹在三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一样的)

【同步测评】

1.火车从车站由静止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初一分钟行驶540米,则它在最初l0秒行驶的距离是()A.90米B.45米C.30米D.15米

2.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斜面匀加速下滑距离为L时,速度为V,当它的速度是v/2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A.L/2B. 2L/2C.L/4D.3L/43.用

v0vt的式子求平均速度,适用的范围是()

A.适用任何直线运动; B.适用任何变速运动

C.只适用于匀速直线运动 D.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4.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车头通过某路标时的速度为v1,车尾通过该路标时的速度为v2,则火车的中点通过该路标的速度为()A、B、C、D、5.一个物体沿着斜面从静止滑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

它头2s内的位移为3m,则它在第四个2s内的位移是()

A、14mB、21mC、24mD、48m

6.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被均分成四段,一物体由A点静止释放,则

()

⑴物体到达各点速度之比vB:vC:vD:vE=1:::2 ⑵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E=2tB=2tC=2tD/3 ⑶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等于vB ⑷通过每一段时,其速度增量均相等 A.只有(2)B.⑴⑵⑶C.⑵⑷D.⑶⑷

7.物体沿某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的s

路程为s,它在2处的速度为,在中间时刻的速度为.

则和的关系是()

A.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B.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C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D.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38.关于公式v2v2

02ax,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公式只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B.此公式也适用于匀减速直线运动C.此公式只适用于位移x为正值的情况D.此公式不可能出现a、x同时为负值的情况

9.某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若第1 s末的速度为0.1 m/s,则第3 s末的速度为__________,前三秒内的位移为__________,第三秒内的位移为_______。

10.初速度为零的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3:2:1的连续时间内所通过的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_,它在1:2:5的连续三段位移上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__。

11.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光滑斜面底端a点上滑,最高可滑至b点,c是ab的中点,如右图所示,已知物块从a至

c需要的时间为t0,问它从c经b再回到c,需要的时间是

多少?

12.某次实验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则小车通过D点时速度是__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___m/s2

。(打点

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2006118924228 篇11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Photoshop 动画制作

1.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长久以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有增无减,在教育中的投入越来越多,比如多媒体设施。其实,多媒体早已走进课堂,以高中物理授课为例,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为原本枯燥的课堂带来形象性与趣味性[1]。

2.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之一[2],授课中,学生需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概念。

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可视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直观上理解概念,授课效果非常理想。虽然了解多媒体的好处,但不少教师苦于不会动画制作。尽管网络资源丰富,但要找到符合要求的动画并不容易。

3.Photoshop动画制作

教师们十分熟悉Photoshop,但提及动画,却很陌生。下文将详细介绍Photoshop的动画制作步骤。

3.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3]。匀速直线运动是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础。因此,动画制作从匀速直线运动开始。

(1)运行Photoshop,新建文件,对其命名。新建后,“图层窗口”[4]中默认有一名为“背景”的图层。

(2)点击“图层窗口”下端右数第二个按键—“创建新图层”[4]—新建图层。默认情况下,该图层名为“图层1”。

(3)若界面上无标尺显示,选择“功能菜单→视图→标尺”[4]显示标尺。这是为了使后续操作位移方面有量化的依据。

(4)按ALT键的同时滚动滑轮,将图像编辑窗口中的画布[4]放大至合适的尺寸。

(5)在“图层1”上安置或画一个模型,如图1,小鱼刚好介于刻度0与1之间:

(6)选择“功能菜单→窗口→动画”,打开动画编辑窗口[4],默认情况下,会有一个帧。

(7)拖动“图层1”至“创建新图层”按键处复制一个新图层,该图层默认名为“图层1副本”。右击新建图层,选择“图层属性”修改名称,如“图层1.1”。

(8)点击“图层1.1”前的小眼睛图案,将图层设置为不可见。

(9)点击“动画编辑窗口”下端右数第三个按键—“复制所选帧”—新建一个帧。

(10)将“图层1”设置为不可见,“图层1.1”设置为可见。

(11)选择“工具盒”中的“移动工具”[4],按方向键,将画布上的小鱼移动至合适位置,如鱼头位于标尺1.1处。如图2:

(12)拖动一个不可见的图层(如图层1)至“创建新图层”按键处;修改新建图层名称,如“图层1.2”;再拖动“图层1.2”至“图层窗口”顶端。

(13)在动画编辑器上,点击“复制所选帧”按键;将“图层1.2”设置为可见,除“背景”图层可见外,其余图层均设置为不可见;最后移动小鱼至鱼头位于标尺1.2处。

(14)重复步骤12与13,直至小鱼移动的位移满足要求。

以上匀速直线运动的动画制作,基于假设:鱼长为1,速度为1/s,每秒位移为1。为让人眼感觉流畅,因此在每段位移1中加入9帧,实际上,帧数越多动画越流畅。

3.2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动画制作,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制作几乎一样,只需考虑每秒位移的区别。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公式3-1):

v■=v■+at(公式3-1)

若假定a=1、v■=1,则下一秒速度为v■=2,那么,在动画制作时,小鱼匀速从标尺1移动至标尺2时,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鱼移动至标尺3,即动画制作的步骤13处,对小鱼的移动位置进行修改即可。

参考文献:

[1]石娜娜.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3,4.

[2]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整理版[E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GHkmGDia9MqabYsKf3C4idU5BKe86vjGnfQs1

NuQNKjQUTGV_BPqxrxKOLs-whjYeuMrQo_tPxN71jNFG4gMR

UvyThvj-ywnU6kH1vvSbS

[3]高中物理必修——知识大集合[EL].http://mt.sohu.com/20150717/n416940106.shtml.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练习题2006118924228 篇12

一、公式解析法

【例1】一物体以l0m/s的初速度, 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当速度大小变为16m/s时所需时间是多少?位移是多少?物体经过的路程是多少?

点评:要熟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导出公式, 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 灵活选用合适的过程和相应的公式进行分析计算。

二、图像法

解读:物理图像能够直观、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反映各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应用广泛, 能够灵活运用图像分析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 十分必要。用运动的位移图像、速度图像解答定性分析问题、追击相遇问题非常有效。

A.a1>a2B.a1=a2C.a1

解析:依题意作出物体的v-t图像, 如图1所示, 图线下方所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由几何知识知图线 (2) 、 (3) 不满足AB=BC.只能是 (1) 这种情况, 因为斜率表示加速度, 所以a1

点评:本题是根据图像进行定性分析而直接作出解答的, 分析时要熟悉图线下的面积、斜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三、比例式法

解读: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可以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用比例法求解。

【例3】一物体由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 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x1, 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x2, 若x2-x1=6m, x2:x1=7:3, 求斜面的长度为多少?

点评:不能认为物体沿斜面运动了6s, 本题中前3s的后一段时间与后3s的前一段时间是重合的, 本题体现了应用比例法在解决此类问题中的优势。

四、逆向思维法

解读: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果把匀加速直线运动逆过来看, 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把匀减速直线运动逆过来看, 就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 可以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匀减速运动与匀加速运动规律的共性, 将匀减速运动视为反方向的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运动的匀加速运动加以处理, 或将匀加速运动视为反方向的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运动的匀减速运动加以处理, 往往可使问题得到简化。

如果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且末速度为零, 则应用逆向思维就可以看做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那么, 所有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就可以应用了。使用时要注意:要使逆过来后的运动与逆过来前的运动位移、速度、时间具有对称性, 必须保证逆过来前后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均相同。

【例4】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从A点冲上固定的光滑的斜面, 到达斜面最高点C时速度恰好为零, 如图2所示, 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处的B点时, 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

点评:逆向思维法使问题变得更简单, 提高了解题速度。

上一篇:家庭生活类作文结尾下一篇:(合同格式)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