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教学分析

2024-09-04

运动的描述教学分析(共7篇)

运动的描述教学分析 篇1

一、教学反思

1、运动和静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感性认识较丰富,往往认为很简单而不被重视,因此本节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再运用物理概念“再认”常见现象,以便提高学生的物理观察和概括能力。

2、因本节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生活现象较多,现在大多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播放幻灯片,忽视教材的作用。本节教学设计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复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从丰富纷繁的现象中抽象出物理图景,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听课效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动画、视频、学生探究活动等,加强直观形象教学,通过设疑、提问、讨论的方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3、本节课内容较少,但学生对不少基础知识理解起来仍有些困难,如对于运动现象,他们容易理解,可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和静止又是相对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把看似矛盾的二者结合起来,是这节课的难点,需要老师多举例,问题多在关键的时候提出,多提出些引人深思的问题等都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他们思维的好办法。

4、这节课的内容描述物体运动的核心是参照物,难点是参照物的选择,而参照物这个概念教学不能仅通过教师讲解,要充分运用一定的视频,同时要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去发现概念的确切含义。本节利用“列车动与不动”,“乘客动与不动”视频,让学生观察、讨论,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丰富的视频资源和学生的探究活动穿插,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节学习,整节课设计一个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时间比较紧凑,生活链接知识可放在下节课前作为复习或堂上检测放在下节课前作为课前5分钟小测。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探究活动2、3可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好。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互动,不要把课堂变成播放幻灯片。本节资源设计是ppt模式,便于使用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调整课堂结构。

运动的描述教学分析 篇2

点的复合运动是理论力学课程中运动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其中动点、动系的正确选择是后续利用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动点是相对于动系和定系都运动的点,可以任意选取.为了更加便于应用点的复合运动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动点、动系时应尽可能使相对运动轨迹简单、直观.但是,选取某些动点、动系时会使相对运动轨迹复杂,无法判断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的方向.这是学生在理论力学的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对于如何描述选取不同动点和动系时的相对运动轨迹是近来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可以引入刚体的角速度矩阵,用矩阵方法推导出刚体上任意一点的运动和点的复合运动的主要公式,然后转换成向量形式[1];或者尝试利用MATLAB语言编制动画文件演示动点的相对运动轨迹[2].但是,上述方法要么涉及到较复杂的数学推导,要么涉及到较多的计算机编程问题.

本文利用点的复合运动中动点的绝对运动矢径与相对运动矢径的关系,推导了绝对运动方程与相对运动方程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确定平面运动机构中选取不同动点和动系时的相对运动轨迹.学习理论力学的大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高等数学工具,矢量、矩阵的基本运算已经没问题[3].该方法的推导过程对他们来说简单易懂,易于实现.根据本文的助记法,不论是已知绝对运动求相对运动,还是已知相对运动求绝对运动,对应的变换矩阵都不会混淆.

1相对运动方程与绝对运动方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定系为Oxyz,沿其坐标轴的单位矢量分别为i,j,k;动系为O'x'y'z,沿其坐标轴的单位矢量分别为i',j',k'.动点M相对于定系的绝对运动矢径为r、相对于动系的相对运动矢径为r'.

记r=xi+yj+zk,r'=x' i'+y 'j'+z 'k'.其中,x,y,z分别为动点M相对于定系的坐标,x',y',z'分别为动点M相对于动系的坐标.根据矢量关系r=r'O+有

其中,x'O, y'O, z'O分别为动系坐标原点相对于定系的坐标. 将式(1) 整理可得

将式(2) 两边依次点乘i, j, k可得

将式(3) 用矩阵表示为

特别是当动系和定系的坐标原点重合时,有

其中

称为两个坐标系之间的变换矩阵,其元素分别为沿定系、动系坐标轴方向的单位矢量点乘得到.若相对运动方程已知,那么根据关系式{x y z}T=C {x' y' z' }T可得绝对运动方程. 根据式(5) 可以发现,变换矩阵每个元素中的点乘第1 项皆为等式左边坐标系(即Oxyz) 对应的单位矢量i, j, k,第2项皆为等式右边坐标系(即O 'x' y' z' ) 对应的单位矢量i' , j' , k' . 因此,很容易据此写出当绝对运动方程已知时的相对运动方程表达式

坐标变换是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现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学、计算机、地理学、光学等各个领域. 动点的绝对运动方程和相对运动方程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点相对不同坐标系坐标间的关系. 根据上述推导以及建立变换矩阵的方法,不论是已知绝对运动求相对运动、还是已知相对运动求绝对运动,对应的变换矩阵都不会混淆.

2 平面运动机构中选不同动点时的相对运动轨迹

理论力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机构基本上都是做平面运动,因此下面考虑二维情况下的坐标变换问题.由式(7) 很容易得到当动系与定系的坐标原点重合时,相对运动方程与绝对运动方程的关系为

其中,θ 为动系的x'轴与定系的x轴间的夹角.

2.1 曲柄摇杆机构中的相对运动轨迹

图2(a) 所示的曲柄摇杆机构中,曲柄OA和摇杆分别绕过O和O1点的轴做定轴转动,套筒与曲柄OA铰接,且OA = R, OO1= L. 初始时刻曲柄OA位于水平位置,OO1垂直于OA,此时曲柄上的A点与摇杆上的B点重合.

若选取摇杆上的B点为动点,动系Ox' y'固结在曲柄OA上,定系为Oxy,如图2(b) 所示. 下面分析这种情况下的相对运动轨迹. 假设经过任意时刻后曲柄OA转过的角度为 θ,此时动点位于B处.图2(b) 中,虚线表示初始时刻该曲柄摇杆机构所处的位置. 记此时摇杆与竖直线OO1的夹角为 β,且O1A' = a, O1B' = b,那么该时刻动点B'相对于定系Oxy的绝对运动坐标为

在图2(b) 所示三角形OO1A'中,根据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得

其中,. 根据式(8) 中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方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式(9) 中的绝对运动方程可得相对运动方程为

若取R = 1 m,b = 2 m,那么根据式(11) 并利用Mathematica软件可以画出相对运动轨迹,如图3 所示. 可见,此时的相对运动轨迹是一条非常复杂的曲线. 但在轨迹的一些特殊点,比如当 θ = 0 时,还是可以判断出切线的方向(即相对速度的方向,如图3 中曲线上A点的切线方向沿AO1杆),最终可以应用速度合成定理求解问题. 但是,由于各处相对运动轨迹的曲率半径未知,导致法向的相对加速度也是未知量,从而无法应用加速度合成定理求解该问题.

相应的Mathematica程序为

可见,Mathematica程序语言非常接近于数学表达式,不涉及复杂的编程,还可以进行符号运算,易于理解和操作.

另一种情况,如果选取曲柄OA上的A点为动点,动系O1x' y'固结在摇杆上,如图2(c) 所示. 经过任意时刻曲柄OA转过角度 θ 后, 动点位于A处,那么动点相对于定系Oxy的绝对运动方程为

根据式(8),绝对运动方程与相对运动方程之间的关系为

根据式(12) 和式(13) 以及式(10) 中关于 β 的表达式,利用Mathematica软件进行运算并化简后可得相对运动方程为

可见相对运动轨迹为一条直线,这种情况下相对运动简单,更加便于应用复合运动方法求解问题. 相应的Mathematica程序为

当然,由于动点A相对于动系来说只沿x'方向有位置变化,我们也可以理性地分析判断知道相对运动轨迹是一条沿x'的直线. 如果相对运动轨迹是图3 所示的复杂情况,还是很难直接判断出相对运动的.

2.2 凸轮顶杆机构中的相对运动轨迹

图4(a) 所示的凸轮顶杆机构中,凸轮绕过O点的轴定轴转动,顶杆沿导轨平动. 凸轮的半径为R,偏心距OC = e,初始时刻OC沿水平方向. 若选取凸轮上的A点为动点、动系B' x 'y'固结在顶杆上、定系为Oxy,那么绝对运动是以O为圆心的圆周运动,如图4(b) 所示. 经过任意时刻凸轮转过角度 θ后,动点位于A处(OA = OA '). 同样,图4(b) 中虚线表示初始时刻该机构所处的位置. 记OA' = a,那么该时刻动点A相对于定系的Oxy绝对坐标为

其中,. 三角形OB 'C'中,根据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得

其中,β 为B'C'与竖直线的夹角,b为OB'的长度.

因为动系做平动,根据式(8) 可直接得到绝对运动方程与相对运动方程之间的关系为

根据式(15) 可得相对运动方程为

若取R = 1 m, e = 0.5 m, 利用Mathematica软件可以画出相对运动轨迹如图5 所示,此时的相对运动轨迹也是一条非常复杂的曲线. 同样地,虽然在轨迹的一些特殊点,比如当 θ = 0 时,可以判断出切线的方向(即相对速度的方向,如图5 中曲线上A点的切线方向),最终可以应用速度合成定理求解问题. 但是,由于各处相对运动轨迹的曲率半径未知,相应地法向相对加速度大小、方向未知,还是无法应用加速度合成定理求解该问题.

相应的Mathematica程序为

考虑另一种情况,如果选取顶杆上的A点为动点,动系Ox'y'固结在凸轮上,如图4(c) 所示. 凸轮转过角度 θ 后,动点A'相对于定系Oxy的绝对运动方程为

其中,a为OA'的长度. 三角形OA 'C'中,根据余弦定理有

根据式(8) 中绝对运动方程与相对运动方程之间的关系可得

同样取R = 1 m, e = 0.5 m, 利用Mathematica程序可以画出相对运动轨迹如图6 所示,这是以R为半径的圆. 这种情况下相对运动简单,可以直接判断各处切线方向和曲率半径,便于应用复合运动方法求解问题.

相应的Mathematica程序为

当然,选取顶杆上的A点为动点、动系Ox' y'固结在凸轮上时,由于A点到凸轮圆心C的距离保持不变,此时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出相对运动轨迹是以C为圆心的圆. 此外,也可以选取凸轮的圆心C为动点,动系固结在顶杆上. 由于动点C距离动系上A点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相对运动轨迹是以A点为圆心的圆. 具体讨论请参见参考文献[4] 的相关内容.

总之,选取动点、动系时,如果相对运动简单,我们可以直接理性地分析判断相对运动形式;当相对运动非常复杂时,我们可以借助上述分析过程给出该复杂的相对运动轨迹曲线.

3 结论

本文利用动点的绝对运动矢径与相对运动矢径的关系,推导了绝对运动方程与相对运动方程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结合利用Mathematica软件分析得出了选取不同的动点和动系时曲柄摇杆机构、凸轮顶杆机构的相对运动轨迹. 分析过程简单易懂,便于学生在学习点的复合运动部分的内容时对相对运动轨迹有直观、明确的了解. 特别是当相对运动非常复杂时,我们可以借助上述分析过程给出该复杂的相对运动轨迹曲线.

参考文献

[1]杜茂林,谈志高.运动学中的矩阵方法.力学与实践,2005,27(1):69-70

[2] 李琳.平底顶杆凸轮机构的MATLAB动画编程.力学与实践,2005,27(5):74-76

[3] 李俊峰.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8,4:10-13

运动的描述教学分析 篇3

摘 要:从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教学设计出发,谈了高中物理的学习困难,阐述了如何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关键词:运动的描述;高中物理;逻辑性教学

高一新生在物理的学习方面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甚至是高原反应;高一的物理教师,如果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难度的把握,重难点的处理,教材的分析又不是很到位;而如果是刚从高考战线上下来的教师,在新课的教学上又容易犯讲得快,讲得不够精细的错误,这样也使高一新生适应高中物理的难度加大了许多。下面就以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备学生

刚进入高中生涯的学生的特点:从紧张的初三备考中解脱,又刚刚经历了一个暑假的放松,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快地找回状态,需要一个缓冲期,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身边的同学也都换了一批,容易使學生产生心理落差;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初中养成使用计算器的习惯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成一大问题。

二、备教材

1.考虑到新高一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编排者在第一章主要是介绍一些概念,为运动的描述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也给学生一段时间去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2.从第一章的标题《运动的描述》出发,本章的目的就是解决描述机械运动所需要的知识,犹如要准确地描述一个人,身高、体型、头发、眼睛等需要描述到位,那么就应该先知道身高是多少,体型是胖是瘦怎么判断,头发代表什么,什么是双眼皮等。而本章就是解决需要什么概念来描述机械运动,那么就先得明确什么是“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案例一:质点的教学

对物体的处理:生活中的物理各式各样,因此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研究的重点是规律,那么有些问题就简化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来判定哪些问题中物体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哪些问题中不可以,并且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情景中情况也不一定相同;利用生活中手机导航来讲解这个问题更加易于学生理解。从对质点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物理处理问题的思想,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抽出物理模型。

(2)案例二:位移的概念

位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与初中学过的路程搞混淆,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描述的是什么?描述的是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空间位置的变化与怎么变化有没有关系?区分与初中学习过的路程;变化同样的距离,但是向左变化与向右变化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引出位移有方向,为后面的矢量的教学留下伏笔。

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高中物理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每一步的衔接都是很紧密的,这也为速度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既然物体的空间位置会随时间发生变化,那么同样的变化有的快有的慢,又用什么来描述。这样不仅引出速度的教学还把速度的物理意义阐述得很清楚。

(3)案例三:实验的教学

初中的实验有趣生动,互动性强,但是内容比较简单,而且更多的是按照给定的步骤操作,然后观察记录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容易达成实验目标;这与高中的实验完全不同,高中的物理实验更加注重严谨性,因此趣味性全无,而且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逻辑关系还有严格的数据处理,因此在《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足够地重视。

先让学生预习弄懂原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学生实验期间,教师应当及时纠正一些错误之处并且用手机拍视频、照片,以便于课后分析学生实验的优缺点,提醒其他学生注意;指导学生做好数据的记录及处理,并且让学生明白怎么利用实验求解瞬时速度。

总之,解决学生对高中物理的畏惧心理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能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知识的结构网络,养成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只有在备好学生,备好了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制订适合本班教学的策略,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第一章的教学了解高中物理的特点,并且快速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节奏。

参考文献:

傅国奚.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困难与对策[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7).

《2.2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部分内容,在认识物体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体的运动情况,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对经典力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机械运动非常熟悉,教师通过视频,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活动”动与静让学生体验场景,同时学习了参照物的概念,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运动的实例:如”百米赛跑”进行分析,进而理解速度的概念。

课程标准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3、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2.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视频、教科书图片及讨论交流来选定参照物,进一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2.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初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应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研究物体的运动应从机械运动开始学习。通过物理课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参照物概念的建立;2.速度概念的建立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2.速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

《闪闪的红星》电影插曲的图片、百米赛跑的图片。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什么是机械运动?并举例。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目的是让前后知识衔接起来,强调“位置的变化”。

(二)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家时,在电视机前观看关于体育方面的节目,如:足球赛、篮球赛等。

讨论: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学习。

(三)进行新课

观看图片:火车开动了,究竟是谁在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为什么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自由发言,带着困惑进行活动。

活动:动与静

把书放在桌子上,书上放一支笔,用手缓慢地推动书,使它带着笔沿桌面向前缓慢移动。思考:

1、相对桌面,笔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2、相对书,笔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关于笔是运动还是静止,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引入参照物的概念。问题:什么是参照物?学生阅读课本并举手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

一、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解决前面的疑惑。

举例:指出下面物体相对运动的参照物

两名同学并肩前进,一般地我们说他们在运动,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其中一人作参照物,另一人就是_______的,这说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_____,可见运动和静止是______。教师引导学生共答。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参照物选择的原则又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阅读课本并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

观看图片《闪闪的红星》,回答问题

问题: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江山两岸走”,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___,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观察课本”图2-2-5航空航天中的相对静止”,并举手回答问题:

1、谁与谁是相对静止的?

2、谁与谁是相对运动的?

教师点评后,引导学生学生观察课本图2-2-4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强调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当堂练习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_____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_______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_______为参照物的。

过渡语:我们引入参照物来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当两个物体在地面上运动,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观看图片:百米赛跑

讨论:百米赛跑是采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还有哪些方法?

学生讨论,并发言,学生代表总结,教师点评并进一步总结: 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

(2)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课本25页图2-2-7中60米短跑和100米短跑。思考:60米短跑和100米短跑运动员,谁跑的更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困惑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教师板书

板书:

三、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生阅读课本26页回答问题。问题:1、什么是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速度的单位有哪些?

4、10m/s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点评、讲解、强调并板书

板书:

1、概念: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物体运动的速度。

2、公式:v=s/t 其中 v:表示速度 s:表示路程 t:表示时间

3、单位:m/s和km/h 其中1 m/s=3.6km/h 问题:60米短跑和100米短跑运动员,谁跑的更快?学生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在黑板上板演得出结论,从而解决了疑问,同时也感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图片“ 课本图2-2-8公路边的限速标识牌”让学生认识它的意义,并进一步让学生与10m/s进行比较,是否超速了? 当堂练习

1、“龟兔赛跑”在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____________ 的方法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____________ 的方法判定最先到达的乌龟运动的快。

2、一辆卡车的行驶速度为48km/h,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m/s=______km/h 36km/h=______m/s

4、速度是用来表示()A、运动路径的长短 B运动时间的长短 C运动的快慢程度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四)本节小节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

1、自我评价2题

2、练习册14页2、3、4、6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速度

1、概念: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叫做物体运动的速度。

2、公式:v=s/t 其中 v:表示速度 s:表示路程 t:表示时间

3、单位:m/s和km/h 其中1 m/s=3.6km/h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易懂,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争论、思考、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和静学生止是相对性的。

运动的描述教学分析 篇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 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1.基本知识(1)位移的坐标表达

物体沿直线运动,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则位移可以用坐标的变化量表示,即Δx=x2-x1,Δx的绝对值表示位移的大小,Δ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如图

(2)时间的坐标表达

在时间轴上坐标的变化量表示时间即Δt=t2-t1如图

2.思考判断

(1)A、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经某段时间其位移分别为xA=3 m xB=-4 m,)则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2)建立直线坐标系时,一定要规定运动方向为正方向.(×)(3)时间的变化量一定为正值.(√)探究交流

对于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例如冰场上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要描述他们的位置,你认为应该怎样建立坐标系?

花样滑冰运动员

【提示】可以以冰场中心为坐标原点,自北向南方向为x轴正方向,自西向东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二维坐标系.二、速度 1.基本知识

(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2)公式:v=Δt(Δx).(3)单位:国际单位制:m/s,其他还有km/h,cm/s.(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5)矢量性: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 2.思考判断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2)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大小.(×)(3)A物体的位移大于B物体的位移,则A物体的速度一定大于B物体的速度.(×)探究交流

蜗牛要横向爬过一本教科书,至少得用2min的时间.乌龟爬行1m需要50s,猎豹平均每秒可跑32m.如何比较哪种动物运动得快呢?有几种比较方法?

【提示】有两种比较的方法.一种是同样的位移,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用相同的时间,比较发生的位移大小,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如要发生1 m的位移,蜗牛所用时间最长,猎豹所用时间最短;如在1 s的时间内,蜗牛的位移最小,猎豹的位移最大,所以猎豹运动得最快.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基本知识(1)平均速度

①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Δx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②公式:=Δt(Δx).③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④矢量性: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Δt内发生的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

①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②物理意义: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速度和速率

①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②速度与速率的区别: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速率只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而速度却同时反映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

2.思考判断

(1)物体的瞬时速度总为零,则平均速度一定为零.(√)(2)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3)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时v是平均速度.(×)探究交流

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学生绕操场一周平均速度则为零,但平时我们仍说到跑步速度,平时说的速度有何意义? 提示:平时我们所说的速度一般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在有些书中把它叫做平均速率.四、对速度的准确理解 【问题导思】

1.速度的数值相等,速度相同吗?

2.根据v=Δt(Δx),能说v与Δx成正比吗? 3.位移为零时,速度为零吗? 1.矢量性

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比较两个速度是否相同时,既要比较其大小是否相等,又要比较其方向是否相同.

2.定义式的理解

(1)公式v=Δt(Δx)中的Δx是物体运动的位移,不是路程.

(2)v=Δt(Δx)是速度的定义式,不是决定式,不能认为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3.路程与速度的关系

(1)物体在某一阶段的路程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一定为零.

(2)物体在某一阶段的路程不为零时,位移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所以物体的速度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

误区警示

1.分析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既要计算速度的大小,又要确定速度的方向,不可只关注速度的大小.

2.初中的速度概念实际是物体路程与相应时间的比值,即平均速率,与高中的速度概念是不同的.

例: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m/s,乙质点的速度为-4m/s,则可知()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

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 【审题指导】(1)规定速度的正方向;

(2)分析速度时,要注意正、负,这个正、负表示方向. 【答案】 ACD

五、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比较 【问题导思】

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含义是什么?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现实中怎么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通常所说的“速度”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注意根据上下文判断“速度”的准确含义是指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比较如下:

误区警示

1.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瞬时速度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瞬时速度大的物体,其平均速度不一定大.

2.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是不同的,速度的平均值并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 例:气象台对某次台风预报是:风暴中心以18 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33 m/s……,报道中的两个速度数值分别是指()A.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B.瞬时速度,平均速度 C.平均速度,平均速度 D.瞬时速度,瞬时速度

【审题指导】(1)平均速度与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对应.(2)瞬时速度与某时刻或某位置对应.

【解析】 由题意知:18 km/h指的是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而33 m/s指的是台风登陆时刻的瞬时速度,故A项正确其他几项错误.

【答案】 A

六、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求:

(1)全程的平均速度.

(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答案】(1)2(1)(v1+v2)(2)v1+v2(2v1v2)误区警示

1.本节中易出错的地方在于认为平均速度就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认为=2(v1+v2)(v1、v2分别是物体的初、末速度).这个式子对特定的运动是适用的,但对于一般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不适用的.

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去求解,而不是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去求解,并且必须强调针对的是哪段位移(或哪段时间).

课堂小结

板书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二、速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位移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3.公式:v=Δx/Δt

三、平均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公式:v=Δx/Δt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4.矢量性:方向与位移△x方向相同,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四、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v=Δx/Δt(Δt→0)

3.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4.矢量性:与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速度

五、速度和速率 1.速率:速度的大小。

机械运动的描述 篇6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研究“神舟”八号绕地球飞行时,飞船可看做质点

B.研究“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天宫”一号可看做质点

C.研究火车通过路旁的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火车可看做质点

D.研究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情况时,电子可看做质点

2.如图1-1-2所示,质点由西向东运动,从A点出发到达C点再返回B点静止.若AC

=100 m,BC=30 m,以B点为原点,向东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则:出发点的位置为

______m,B点位置为______m,C点的位置为______m,A到B位置变化为______m,方向______,C到B的位置变化为______m,方向______.

3.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11年8月23日在中国深圳胜利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取了75枚金牌、145枚奖牌的优异成绩,名列金牌榜首,在下列比赛项目中,运动员可视为质点的为()

A.健美操B.花样游泳C.跳水D.田径长跑

4.我们描述某个物体的运动时,总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说“日落西山”,是以山为参考系的B.我们说“地球围绕太阳转”,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C.坐在火车上的乘客看到铁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迎面向他飞奔而来,乘客是以他自己为参考系的D.参考系必须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其他物体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在2000 m高空飞行时,发现座舱边有一个与他几乎相对静止的小“昆虫”,他顺手抓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颗子弹.这个情景是因为()

A.子弹静止在空中 B.子弹飞行得很慢C.飞机飞行得很快 D.子弹与飞机同方向飞行,且飞行速度很接近

1.2时间和位移

1.第三十届奥运会开幕式将于2012年7月27日晚20时12分(伦敦时间)在伦敦举行,所有比赛历时17天.以上记录的数据分别指的是()A.时刻和时间间隔B.时间间隔和时刻C.都是时刻D.都是时间间隔

2.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B.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C.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可能等于其路程D.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一定小于路程

3.下列物理量中是矢量的是()A.质量B.路程C.位移D.时间

4.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间 B.1 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

C.手表上指针指示的是时间D.“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指的是时间

5.一个人晨练,按如图1-2-14所示走半径为R的中国古代的八卦图,中央的S部分是两个直

径为R的半圆,BD、CA分别为西东、南北指向.他从A点出发沿曲线ABCOADC行进,则当他走

到D点时,求他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为多少?位移的方向如何?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有关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B.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C.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D.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速度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在下面的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有()

3.2012年1月9日,长春选手梁文豪在全国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

男子500米决赛中以42秒59的成绩获得金牌,梁文豪之所以能够取得

这个项目的冠军,取决于他在500米中()

A.平均速率大B.到终点的瞬时速度大C.起跑时的瞬时速度大D.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大

4.下面列举的几种速度中,指瞬时速度的是()

A.某同学百米赛跑的速度是9 m/sB.汽车以40 km/h的速度通过飞云江大桥

C.汽车经过路标时的速度是90 km/hD.子弹在枪管里的速度是400 m/s

5.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 m/s,那么这个物体()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 s内位移一定是1 mB.从这一时刻之后1 s内位移一定是10 m

C.从这一时刻起10 s内位移可能是50 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 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 s

6.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则可知

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

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末甲、乙两质点相距

m

7.在北京奥运会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以9秒69的成绩轻松夺金;在男子200米决赛中,以19秒30夺金,成为双冠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博尔特在100 m比赛终点时的瞬时速度为10.32 m/sB.博尔特在200 m比赛中的速度始终为10.36 m/s

C.博尔特在100 m比赛中的平均速度为10.32 m/sD.博尔特在200 m比赛终点时的速度可能为10.10 m/s

8.如图,为甲、乙两物体的x-t图象,则()

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若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则一定会相遇

C.在t1时刻甲、乙两物体不会相遇D.t2时刻甲、乙相遇

9.A、B、C三质点同时同地沿一直线运动,其x-t图象如图1-3-11所示,则在0~t0这段时

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A的位移最大B.质点A的路程最小C.三质点的平均速度相等D.三质点平均速率相等

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关于加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就是增加出来的速度B.加速度的大小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大小

C.加速度的大小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D.物体有加速度,速度不一定增大

2.关于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速度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C.当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B.加速度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D.当物体做减速运动时,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3.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1-5-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0

2C.4~6 s内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减小D.0

4.关于速度、速度的改变量、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不等于零,但加速度可能等于零B.物体的速度改变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物体的速度改变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大D.物体的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5.物体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在运动过程中的任意1 s内,物体的A.末速度是初速度的2倍B.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 m/s

C.初速度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D.末速度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6.在下面所说的物体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零B.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

C.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速度为零,而其加速度不为零

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当物体加速度减小时,它的速度也减小

7.图1-5-5中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甲的加速度等于乙的加速度

C.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

8.某物体沿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1-5-6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前3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

B.第5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

C.第6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

D.第6 s内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

9.如图1-5-7所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1、t3两时刻对应的纵

坐标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t1、t3两时刻速度相同 B.t2时刻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 C.t1、t3两时刻加速度等值反向

D.若t2=2t1则可以求出物体的初速度为8 m/s

10一物体做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1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m/s

A.速度变化的大小可能小于4m/sB.速度变化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 2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

211.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那么该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速度不断增大,到加速度减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而后做匀速运动

B速度不断减小到零,然后反向做加速运动,最后做匀速运动

C速度不断减小,到加速度减为零时,速度减小到最小,而后做匀速运动

D速度先逐渐增大,然后逐渐减小,直到静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章末综合测试

1.在下列比赛项目中,运动员可以视为质点的是()A.花样游泳 B.马拉松比赛C.艺术体操 D.蹦床

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做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与位移的大小一定相等

B.2012年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肯尼亚黑马卡麦斯·皮特以2小时07分37秒获得冠军,这里2小时07分37秒表示时刻C.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称为速率D.速度不变的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二人均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行走,若以甲为参考系,乙可能是运动的B.甲、乙二人均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行走,若以乙为参考系,则甲是静止不动的C.两辆汽车在公路上沿同一直线行驶,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若观察结果是两辆车都静止,则选用的参考系必定是其中的一辆车 D.两人在公路上行走,速度大小不同,方向相同,则选择其中的一人为参考系,两人都静止

4.下列所描述的运动中,可能的是()

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15.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单向运动小球的路径每隔 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1-3所示,则小球在1~6 cm过10

程中的平均速度以及在3.5 cm处的瞬时速度分别是()A.0.25 m/s,0.17 m/sB.0.17 m/s,0.25 m/s

C.0.17 m/s,0.17 m/sD.0.17 m/s,无法确定

6.如图1-4所示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为零

C.在t1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相等D.相遇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7.一足球以8 m/s的速度水平飞来,运动员把它以12 m/s的速度反向踢出,已知踢球时间为

0.2 s,则在这段时间内,足球的平均加速度大小为()

A.20 m/s2B.40 m/s2C.60 m/s2D.100 m/s2

8.如图1-5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则在图中给出的该质点在前3 s内的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9.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1-7所示,下列

描述中正确的是()

A.第1 s内和第2 s内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反

B.第1 s内和第2 s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C.第2 s末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D.第3 s内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相同

10.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初速度v0>0,加速度a>0,当加速度a的值由零逐渐

增大到某一值后再逐渐减小到零,则该质点()

A.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B.速度一直在增大,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

C.位移先增大,后减小,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D.位移一直在增大,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

11升降机提升重物时重物运动的v-t图象如图1-10所示,利用该图象分析并求解以下问题:

(1)物体在0~8 s的时间内是怎样运动的?

(2)0~2 s与5~8 s内的加速度大小之比是多少?

12.如图1-11所示为一物体沿直线运动的x-t图象,根据图象,求:

(1)第2 s内的位移,第4 s内的位移,前5 s的总路程和位移.

(2)各段的速度.

运动的描述教学分析 篇7

关键词:法律史;描述性;分析性;案例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94-02

法律史属于理论法学学科,不具有部门法的实践性,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而司法考试制度又进一步凸显了法律史学课程的所面临的尴尬境遇。作为一名从事法律史课程教学的西部高校教师,常常会设问:如果让法学专业学生自己选择课程,会有多少比例的学生选择法律史的课程?如果司法考试进一步缩减甚至或取消法律史的考点内容,还会有多少比例的学生会选择法律史的课程?我们的法律史教学到底能让学生得到怎样的收益?教学相长,老师必须发挥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故略陈管见如下:

一、以描述性为特征的法律史教学面临危机

描述事实,本是史学的基本任务。法律史是法学和史学的交叉学科,具有描述性,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教材的描述不深刻、细致,泛泛而谈,不能会同中西、贯通古今,而教师亦是照本宣科,那教材或课堂就只能是平淡索然,味如嚼蜡,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法理学的概念、原则,虽然也是描述性,但却是分析问题的工具,可以据以分析社会现象、法律问题。部门法的概念、规则,更是实用的分析法律问题的精致技术性工具。法律史学,与法理学、部门法比较,缺乏的是分析性,更多的时候是描述性的。法史学似乎不具有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分析性。

部分从事法律史教学的教师,常常抱怨法律史研究的成果产出慢,法律史教学也比较困难。法律史课程教学,面临深刻的危机。其表现有三方面:

一是课时量十分有限,而教材内容又十分庞大。法律史课程的学时,可能各高校法学院会有不同安排。重点法科院校一般会给予较多的课时,但一般的院校安排的课时量十分有限。比如,笔者所在机构的法律史课程共有四门,中国法制史48学时,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均为32学时,而每本教材约近450页。除去随堂考试所花费的2学时,则只剩余15次课,平均每次课要教授30页的课程内容。这样的讲授只能“浅尝辄止”或“蜻蜓点水”。

二是教材内容都是知识性描述,而非法律规范、法律案例的分析。在一个网络时代,学生无需老师对其专门的知识灌输,而需要法律思维方式、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学生厌恶知识性描述和说教,而是需要切实了解古人是如何进行法律思维和法律分析的,需要分析性的法律史课程体系。如果教师依据律例条文,分析古代的案例,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单纯的描述、转述知识,则学生就会玩手机,走神。

三是法律史课程体系内部存在着制度史与思想史的两张皮的现象,不具有融通性。法律制度史中的许多法律制度的因益损革,其背后的思想根据却在法律思想史中找不到的。由于不同的教师担负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无法有效衔接制度史和思想史。

总之,法律史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均需要进行改革,从描述性走向分析性。因此,我们提出了“以分析性而非描述性为导向的法律史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进行初步尝试,使我们的法律史教学走出危机。

二、以分析性为导向尝试着法律史教学改革

描述性而非分析性的法律史课程和教学,是全国高校法学专业十分普遍的现象。进行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材体例、教材内容、教材的指导思想,作出深刻的调整和改革。这也不是我所在机构这样一个地方院校所能决定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讲义和教案中、教学过程中,进行渐进、局部的尝试,突出贵州地域特色,贯彻“分析性而非描述性”的理念。而其中,最基础的工作收集合适的教学案例,编写案例分析。

(一)法律史的分析性主要表现在因果关系上。

法律史的分析性,不同于法理学、部门法的分析性。法理学、部门法的分析性,主要表现在价值优劣评价上,即现今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何在,而法律史的分析性主要表现在因果关系分析上,即追问一种制度何以被因益损革的因果关系。

当今中国的部门法法学体系,基本上是近代法律移植的结果。当今的法学专业学生,也基本不会去质疑这套知识体系的合法性,就把它当做评价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的准则和尺度。但是这里存在着古今之变,存在传统的断裂。比如,传统中国商事组织多采用个人合伙制,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按股分担。但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显然,这里存在着合伙制度的因益损革。为何从按股分担的独立责任,转变成连带责任呢?这就是法律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结合民国初年的大理院判例以及中西商贸交易来解释其中的因果关系。①这决不是一句收回领事裁判权的需要,就能清楚解释其中的缘由。收回领事裁判权可能是主张法律近代化的理由或藉口之一,其实清末至民国期间的中西经济融合、中西市场一体化才是促进中国传统法律近代化的根本原因。

传统中国商事组织多采取合伙制,而今天中国的商事组织多采取公司制,这种历史转变的脉络和原因是什么?这种大历史的宏观视角,决不是公司法这门本科课程所能给予的。

自唐律以来,直至大清律例,均“一准乎礼”,即贯彻着亲亲、尊尊的礼的原则,“平等”一直未能出现在《大清民律草案》中,何以民法的平等精神直到1930年代的《中华民国民法典》得以确立?这些问题,是十分有价值的,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不能偏执现行的制度,价值准则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变的永恒价值。

(二)法律史的分析性也体现在古今、中外比较上。

法律史教学要树立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观念。前文所提及的普通合伙人的对合伙债务的责任形式,就是中外对比的范例。试举一个古今对比的案例:清嘉庆八年十二月十九日,贵州省兴义府苗人贺阿高,因占同母胞弟贺登禄的地基建房屋,贺登禄上前拦阻,贺阿高执担向殴,被贺登禄接住不放。贺阿高用力拉脱,失足跌脱,磕伤头上偏左,延至次日早身死。嘉庆九年,贵州巡抚复审具题认为,贺阿高是贺登录胞兄,贺登禄应依“弟欧兄致死律”,应拟斩立决,先行刺字。但贺登禄因兄贺阿高霸占受分的地基,前向理论,被用担打伤,因恐被复殴,将木担夺住,贺阿高用力拉脱,自行失跌磕伤毙命,并非逞凶干犯,核其情节与请旨之例相符,相应照例声明,听候部议。嘉庆帝朱批:贺登禄改为应斩,著监候,秋后处决。显然,这里涉及到《大清律例》的“弟欧兄致死律”的适用问题,贵州巡抚认为该条所规定的是故意犯罪,案情属于过失,不应适用该条,于是依例请求皇帝裁夺。尽管皇帝降低了刑罚,依然处以斩监候。如果比较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第二百三十四条的故意伤害罪的条文,就会发现古今刑法的差异:一是古人不注重罪名的彼此,而注重于刑罚的合理;二是古代刑法比今天刑法严酷。该案情如果适用今天刑法,则可能不负刑事责任了。通过中外、古今对比,可以让学生的法学知识能有机联系,成系统,能融合、贯通,臻于打通任督二脉。

(三)法律史的分析性还体现在案例分析上。

有法司裁判案例的实践,就会裁判技术的经验积累。研究古代判例,既可以了解古人的裁判方法,又可以了古代的社会,还可了解古代法律的价值,最重要的是了解古代中国法律的运作。以案例导向的法律史教学,已经有赵晓耕的《中国法制史案例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吴丽娟、杨士泰的《中国法制史案例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邹亚莎、刘盈娇、汪珍的《中国法制史案例与史料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但是稍嫌地方特色不够。笔者拟就贵州高校的法律史案例教学提出初步建议如下:

1、对中国法律史(法制史和思想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收集典型案例,融通制度和思想,模拟古代的案例裁判和法律分析。其中,贵州是明代才建立行省,故而明清民国时期的发生在贵州的案例,是我们的重点。拟在《明实录》、《清实录》、《清水江文书》、省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等中,收集贵州案例,进行统一体例安排,出版一本《明清至民国贵州省法律史案例集》,作为辅导教学用书。

2、由于收集外国司法判例,涉及多语种,甚至是拉丁文等古代西方语种,进行翻译的难度较大,我们的力量有限,暂时放弃对外国法律史(法制史和思想史)的改革计划。但是,可以就近代法制史部分,进行尝试,因为近代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在华有领事法院或其他独立法院,会处理一些华洋或洋人间的诉讼案件,这些案件既涉及中国传统法律,又涉及到英、美、德、法、俄、日等外国法律。这些案例散见于各种报刊和其他历史文献之中。拟编写一本《近代中西法律冲突案例集》,有助于理解中西法律传统,实现“会同中西”。

总之,从描述性到分析性的法律史教学改革,着力于培养法学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其分析法律现象的视野,提高其的法律思维能力。

注释:

①参见程泽时、张生:《民国前期金融组织法的转型——以固有合伙责任习惯的改造和重构为视角》,《中华法系》,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301-328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度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以分析性而非描述性为导向的法律史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上一篇:七年级感恩老师作文600字下一篇:花钟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