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运动员

2024-09-06

速度运动员(精选12篇)

速度运动员 篇1

1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 田径运动发展迅速, 一次又一次的向自我极限进行挑战, 这样对运动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跳远运动的迅猛发展, 现代跳远的特点也向着助跑速度快, 准确性高的方面发展。在过去的训练中, 难免受到一部分传统观念的影响, 教练员总是从速度, 力量及技术的角度考虑各环节的熟练内容, 因而使各项目区别不大。然而, 随着田径训练理论不断更新和充实, 要求我们每一位教练员根据跳远特点, 在训练中主要围绕高速助跑起跳和准确性进行训练。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中外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有关参数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

3 讨论与分析

3.1 助跑速度

3.1.1 助跑距离

助跑距离的长短, 与运动员跑的能力有关。运动员跑的能力愈强, 其助跑距离愈长, 因为他们的最高速度出现较晚。据资料研究统计, 100m成绩为12s的女运动员最高速度平均约在35.5m处出现, 而优秀男运动员100m跑最高速度则约在50m左右出现。跳远运动员的助跑最高速度, 由于受到踏板等条件影响, 很难达到本人100m最高速度, 一般为本人最高速度的95%左右。因此, 100m跑12秒女运动员, 助跑距离约为35m左右, 优秀男运动员的助跑距离约为40-50m, 例如鲍威尔的助跑距离为50.64m (22步) , 刘易斯的助跑距离为51.3m (23步) 。根据前人的科学研究, 在跳远起跳前一瞬间助跑速度每提高0.1m/s, 跳远成绩将提高8-10cm。可见助跑速度的重要性。然而, 在比赛中助跑距离受到比赛的气氛、场地情绪、运动员助跑起动方式、身体状态、跑道、风向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 在情绪高、身体状态好, 顺风等情况下, 助跑距离增加20-40cm, 在身体状态不佳, 逆风情况下助跑距离应缩短30-50m。

3.2 助跑的技术

助跑的技术包括启动方式、加速方式和助跑节奏。助跑节奏是助跑技术的关键环节, 形成良好的助跑节奏是准确起跳的先决条件。

3.2.1 选择适应的启动方式

助跑最初几步是影响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而启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前几步的稳定性。助跑的启动方式有两种:一是, 静止状态开始;另一种, 是行进间开始。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 适宜采用以静止状态开始助跑, 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对于训练水平较高的, 适宜行进间开始助跑的运动员, 应在训练中把其开始走步或碎步跑的那几步的步长和节奏逐步固定下来, 从而也能提高整个助跑的准确性。

3.2.2 选择适应的加速方式

助跑的加速方式因人而异, 运动员应根据个人特点和习惯等实际情况采取个自的加速方式。身材较矮, 速度较快的运动员, 一般从助跑开始就要全力跑, 步频始终很高, 用增加步长来提高速度;身材高的运动员, 应多采用逐渐加速方式, 开始步频较低, 在逐渐加大步长的同时提高步频。无论采用哪种加速方式, 都要使起跳前最后几步的步长和步频达到个人比较高的水平, 而最后两步要达到能控制的最快速度。

3.2.3 培养稳定的助跑节奏

通过标记跑、听鼓点跑和区间等距离跑等大量助跑节奏训练, 逐步掌握助跑时稳定的节奏。包括每次在助跑力量的分配, 在助跑时, 每个阶段身体前倾角度、动作的幅度 (包括摆腿、摆臂等) 以及每次助跑的步长都要稳定。助跑训练可以在跳远助跑跑道上练习, 也可以在普通跑道上练习。还要注意的是运动员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逆风或顺风、温度高或低) 进行助跑练习, 以及在运动员自己助跑节奏不同的音乐背景下进行助跑练习, 以锻炼运动员的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提高运动员助跑节奏的稳定性。

3.3 助跑加速方式的选择

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加速方式有两种: (1) 平稳加速方式:平衡加速跑法与加速跑基本相同, 特点是开始阶段步频较慢, 然后逐步加大步长或在保持步长的基础上提高步频, 助跑最后几步保持步长, 提高步频。这种方式加速时间长、加速均匀而过程平衡、动作轻松自然, 因此为多数运动员所采用。 (2) 积极加速方式:其特点是步频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能较早地摆脱静止状态并获得较高的助跑速度。此外, 开始几步较短, 步频较快, 上体前倾, 适合于绝对速度较大的运动员。

3.4 最后几步的助跑技术

3.4.1 最后几步的技术特点

跳远最后几步助跑是整个助跑技术的关键。在最后几步助跑时, 既要保持和发挥最高速度, 又要为起跳作好充分准备。因此, 最后几步助跑中, 优秀运动员都具有各自技术特点。最后几步的助跑技术, 优秀运动员主要表现为两种技术特征:一种, 是最后几步的步长相对缩短, 步频明显加快, 形成一种快速进入起跳助跑节奏的技术特征;另一种, 是在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加快步频, 形成快速上板的技术特征。目前, 世界优秀运动员大都采用后一种跑法。这种助跑技术有利于运动员保持和发挥最高助跑速度, 最后几步是加速状态, 使助跑和起跳的衔接更加紧密。鲍威尔和刘易斯在1991年东京第3届世界锦标赛上创造世界记录和最高成绩时, 均表现出最后几步的加速上板的特点 (如表1) 。

3.4.2 最后几步的步长

传统理论认为, 助跑最后几步的步长为中, 最后第二步为大, 最后一步为小。例如, 鲍威尔跳8.95m时, 最后第四步至最后一步的步长分别为2.36m、2.42m、2.52m和2.25m;刘易斯跳8.91m时, 最后第四步步长分别为2.63m、2.50m、2.67m和2.39m。实践证明, 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几步的步长, 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征和助跑技术特点有密切关系, 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例如, 比蒙在创造8.90m世界记录时, 其最后两步的步长分别为2.40m和2.57m, 最后一步步长最大, 而此运动员的最后几步几乎没有变化。因此, 最后几步的步长要体现运动员的特点, 不能强求用统一的模式去完成最后几步助跑。

3.4.3 起跳的准备

助跑的最后几步为起跳的准备阶段, 是进行快速起跳非常重要的阶段。为了完成理想的起跳技术, 此时, 身体重心应适当的下降, 为起跳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把助跑最后第三步离地时身体重心高度作100%比的话, 最后第二步下降的为7%, 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时则下降为10%。

4 助跑速度的练习

运动员的成绩与助跑速度相关性很大。

从表2中我们发现, 我国男子运动员陈尊束跳8.26m, 黄庚跳8.36m, 助跑速度10.53m/s和10.90m/s。而刘易斯和鲍威尔的跳远成绩都都8.90m队以上。其助跑速度为11m/s。从表2中还可以发现, 助跑速度高的运动员其成绩不一定好, 其原因就是所说可控制速度的利用, 研究资料表明, 世界上跳出8.90m以上成绩的男运动员的助跑都在本人最高速度的93%~96%, 超过这个范围, 跳远成绩反而下降。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在三人的成绩中鲍威尔的最好, 但其平跑最大速度却最小。虽然, 他们的助跑速度都是可控制速度, 但只有鲍威尔在最佳范围, 这也是刘易斯输给鲍威尔的主要原因。因此, 用最佳的可控速度快速上板并获取最大腾起速度, 是当今世界优秀选手的一大技术特点, 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和保障。

绝对速度和瞬间跳跃能力是跳远运动员必需具备的专项能力, 训练中尤其要注意提高和发展这两种能力, 具体方法有: (1) 提高绝对速度的练习, 包括30m起跳计时, 50m、100m反复计时, 快速高抬腿, 后蹬跑和下坡跑等。 (2) 提高跳远能力的练习, 包括负杠铃交叉跳、后蹬跑、立定多级跳、单足跳、跨跳、30m一步助跑起跳、不等重量的杠铃半蹲快速跳等。

5 结论

5.1 在跳远中助跑速度是成绩的基础, 而助跑的准确性是关键

在跳远训练中, 应重视助跑速度和准确性的练习。

5.2 在跳远训练中应强调助跑速度、助跑能力、准确性、起跳技术和专项跳跃能力与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 使之达到一个动态平衡

5.3 助跑速度利用率是国内近年来才应用到跳远的训练中来的, 还处于萌芽阶段、希望教练员在今后训练中进一步的进行探讨

摘要:随着21世纪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体育运动也随之兴起, 为了加速熟练改革的步伐, 当代跳远技术对助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仅距离长, 而且对助跑技术的结构及准确性的要求也很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综合分析, 从现代跳远特点的发展出发, 来研究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的提高方法。

关键词: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凯.浅析如何提高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和准确性[J].内江科技, 2010 (08) .

[2]霍舟.提高跳远助跑速度和准确性有效训练途径的探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S1) .

[3]陈荣.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特性分析[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2) .

[4]王美春.助跑速度诸因素与跳远成绩关系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

[5]黄黎敏.标志法提高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和准确性的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

[6]李荣.初探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助跑准确性训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

速度运动员 篇2

毛丽芳2012年9月11日

今天早上第二节课,我上了一堂《运动的快慢》,这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上课之前,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一下整合,我没有按照书上的程序讲速度的概念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再引入速度,而是先从实例出发,引入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再从当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自然而然引入速度的概念,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的运用上。在设计学生练习时,我结合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例子计算出速度并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既有兴趣同时又受到了思想教育。这样设计受到了其他老师的高度好评。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训练 篇3

关键词 青少年 足球运动员 速度力量训练

一、关于速度力量的核心

速度力量也称为快速力量,是指运动员在特定符合的条件下在最短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动作速度。这种动作速度一般是指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力量是人体运动技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速度力量是速度与力量的综合表现,它的提高受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牵制(库兹涅佐夫,1973;多勃雷夫,1983)。生理学研究证明,肌肉收缩时短时的程度与速度和负荷有关。负荷较大则肌肉缩短较小,而且速度较慢;当负荷为零时速度最大;当负荷达到肌肉刚刚不能承担时,速度变为零,从而产生最大等长收缩的张力。因此,只有使速度和最大力量两方面都得到提高,才能在各种外部负荷的情况下使动作速度得到提高。但是,训练实践证明要提高速度是比较困难的,而提高力量却比较容易。因此,发展力量的练习是提高速度力量的主要途径。

速度力量的决定因素是肌肉收缩的速度,大多数技术动作都是在快节奏或爆发用力的情况下完成的。如掷界外球的出手速度,踢球时的摆腿速度,各种情况下的启动速度,都是速度力量的突出表现。速度力量的典型表现形式主要有:爆发力、启动力、反应力等。

二、关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13-17岁,13-17岁时最大力量进入快速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年龄多力量的增长与体重的增长同步,而且最大力量增长快,相对力量却增长不大。这时肌肉向长度增长比向横度增长快,因为此时也正是身高的快速增长期。16-17岁是最大力量快速增长的第二高峰期,这时肌肉向横度增長的速度暴长了,最大力量和相对力量增长均很快,这是发展力量素质的最重要时期。18-25岁,力量增长变得缓慢。此后如果不坚持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力量将逐渐减小,然而如果坚持良好的训练男子力量增长可达到35岁左右。至于速度量的“敏感期”还要早一些,男子在7-15岁,女子在7-13岁发展比较快。概括起来看青少年力量的增长有如下特点:快速力量先于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先于相对力量;长度肌肉力增长先于横度肌肉力;躯干肌肉力先于四肢肌肉力。

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现状是:注重技战术的教学与训练,忽视各敏感期的体能训练,尤其在足球比赛中具有决定作用的速度力量训练。由此看来,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早期技术练习的同时,应科学的、系统的、有效地进行快速力量练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

爆发力是指以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加速度,克服一定阻力的能力。爆发力的大小是由参与活动的所有肌肉群的协同用力来决定的,爆发力的提高有赖于最大力量水平的发展,如果最大力量的发展不够,爆发力则不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也同样适合与发展爆发力。

施罗德认为,爆发力训练的只要特点是用于训练中的主要刺激与完成动作的类型及发力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爆发力训练的主要刺激是加速度。发展爆发力的主要方法有快速用力法和超等长练习法。

(一)快速用力法

快速用力法的练习特征是以最快的收缩速度克服一定的器械重量,以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爆发力。它包括以下两种形式:A中等强的快速用力法。其特点是用70﹪-85﹪的强度,用最快的速度练习4-6组,每组重复3-6次。这种方法对提高肌肉爆发力极为有效,特别是采用抓举、挺举时高抓高翻等形式发展爆发力时更是如此。另外,也可安排负荷较小但快速完成练习,如:掷实心球练习等。B小强度快速用力法,其特点是采用30﹪-60﹪的强度,练习3-6组,每组5-10次,进行专门发展练习,并使练习结构和肌肉工作方式尽量接近比赛动作。快速用力法的原理在于速度增长也就是力量增长的标志。快速用力法有利于青少年足球与动员的速度意识及快速运动反射的传播。

(二)超等长练习法

超等长练习法也叫超长训练法,实际上是把退让练习和限制练习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法。超等长练习时,肌肉先做退让工作,并且肌肉被极度拉长然后在尽快转入克制工作,练习的目的在于使纯力量转变成爆发力。其生理机制是牵张反射,即肌肉在退让工作时,肌肉被拉长的超过自然长度引起牵张反射,从而产生一种更强有力的克制性收缩,以有效的发展爆发力。

超等长练习发展爆发力的方法和练习内容主要有:跳深练习和各种跳跃练习。如用最大速度进行蛙跳、跳台阶、跳栏架、多级跳、跳箱等练习。超等长练习的内容、组数和次数可以根据训练要求和每个人得具体情况选定。

四、关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起动力的训练

在最短时间内最快发挥下肢的肌肉量称之为起动力。运动实践证明:最大力量是起动力的基础,许多力量型运动员尽管其体重较大也未进行过专门短跑训练,但是他们的起动速度都非常出色。发展起动力的方法有很多,以下练习对发展起动力有积极地作用。利用地形、地物的各种短跑练习,如沙地跑、上下坡跑、跑阶梯等;利用器械、仪器的各种跑的练习,如穿加重背心的起跑加速、负杠铃跑等。

参考文献:

速度滑冰运动员腿部力量的训练 篇4

速滑运动对速滑运动员的腿部力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腿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专项成绩。我国速滑运动员成绩提高较慢,技术较为落后,尤其是在一些长距离的项目训练和比赛中后程降速较大。究其原因,很多速滑运动没有对腿部力量训练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速滑运动员对腿部训练有足够的认识,深刻地认识到腿部力量训练是为了提高竞技水平的必修课,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去,从而创造更好的成绩。

二、速度滑冰运动员腿部力量的训练方法

1. 利用专项练习法进行提踵练习

发展速滑运动员的腿部力量要进行专项肌肉群力量的练习,由于现在一些大赛使用的都是新冰刀,对踝关节的力量要求极高,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应进行专项训练来提高速滑运动员踝关节的力量。具体方法为:使速滑运动员在保持人体直立、平衡的前提下,双脚并拢,双臂收起,脚跟慢速抬起后到最高处静止,然后再慢慢放下,反复进行此项动作可以很好地强化运动员的踝关节力量和身体的平衡力。

2. 利用橡皮筋做弯道牵引练习

速滑运动员的体重不同,对皮筋的韧性要求也不同,因此在训练上要有一定的选择性。该项训练主要是利用皮筋的牵引动作,解决速滑运动员左肩和左臂过低的问题。通过训练使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时,根据速度变化身体倾倒角度也发生变化。

3. 利用多变训练动作做同步位肌肉群练习

多变训练是采用不同的训练动作,有针对性地对同一部位肌肉加大刺激,从而达到最大训练强度,同时运动员又不会产生厌倦心理。

三、训练注意事项

第一,训练中应当注意避免强度过大的训练,防止在训练的过程中受伤。

第二,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达到刺激肌肉的训练量,这样既可以刺激肌肉提高成绩,同时也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第三,在保证训练量的同时也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确保每组训练之间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四、结语

虽然影响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运动员的腿部力量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应当引起广大运动员的重视。国外速滑运动对腿部力量的训练较为重视,我国部分运动员也曾去国外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接受这类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后,多取得了成绩和技术方面的突破。

摘要:速度滑冰是我国重要的运动项目,在一些大型的运动赛场上,我国速滑运动员为国家争得了很多荣誉。速度滑冰项目对运动员的腿部力量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我国滑冰体能训练专家一直致力于对运动员腿部力量的训练研究,从而使运动员的运动力量有所增加,促进了我国速滑运动的发展。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案 篇5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内容基本特点:

本节内容概念性强,受到初中知识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和辨析。内容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系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建立了速度概念,从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本节教学内容在章或单元中地位和作用:

速度从知识点上来说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一,其中瞬时速度是本章的难点。从本章各部分的联系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位移和时间以及加速度和时间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速度与生活联系紧密,对它的理解从小范围讲,将会对位移和加速度的理解大有好处;从大的范围讲,将影响到对运动学乃至动力学的学习。本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式、类比推理法、启发式教学 对关键环节处理方法:

1.初中对于比值法的定义形式大量运用,可以让同学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用具体事例找出速度与速率的区别,进一步确理解高中速度概念。

2.利用光电门和速度传感器对几种物体的速度进行测试,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以及极限法的渗透也就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提问: 在研究直线运动时,如何用坐标系来表示:在坐标图中完成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

1、物体的位置:

2、位置的变化位移;学生:思考并回答

1、坐标系上的一点

2、末位置的坐标(x2)减去初位置的坐标(x1)即ΔX=x2-x1

二、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根据常识判断下列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

思考: 如何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1)若取相同时间,比较什么?(2)若取相同位移,比较什么?(3)若取不等的时间和不等的位移,如何比较其快慢? 学生:讨论并回答得出结论:比较单位时间(1s)所通过的位移就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新课教学 教师:物体学为了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速度 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公式:

单位:m/s km/h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矢量: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 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教师:平均速度:物体在某一时间间隔 Δt内(或某一段位移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粗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大小: 教师:

教师:介绍极限思想,引出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常简称为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有时简称速率 意义:某时刻或某位置运动快慢 物理量特点:矢量、状态量 结论: →

→t时刻的瞬时速度

方向:位移的方向

用极限的思想定义瞬时速度,这样做并非出于对严密性的偏爱.把一个变化的事物分解成很多小部分,每个小部分都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去处理,这是常用的物理方法.强调:

极限的思想已经不只是个知识,它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对于以后的学习甚至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 教师:展示动画。瞬时速度的测量

用光电计时器测滑块的瞬时速度.遮光片的宽度 1.由v=分别为10cm,5cm,3cm,1cm,测出对应的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计算的结果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

2.哪一组数据计算的结果更接近滑块通过光电门位置的瞬时速度? 使学生加深认识,位移越小平均速度越接近瞬时速度。加深学生对极限思想的认识。

五、练习及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式

(二)、速度

1、速度大小:

=(x2-x1)/(t2-t1)

3、物理量特点:矢量性

2、意义:表示物体运动(位置变化)快慢

4、速度方向:位移方向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浅谈运动学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篇6

关键词:运动学;速度;加速度;变化率

速度和加速度是中职物理运动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对于物理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准确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这方面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真正掌握二者的关系对于运动学其他知识的学习意义重大。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浅谈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首先要想准确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必须从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入手。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表达式为v=s/t;而加速度是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即速度的变化率,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a表示 ,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在学习过程中,要仔细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从加速度的概念可知:加速度的大小只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不能反映运动速度的快慢。加速度和速度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又是完全不同的。初学者往往错误认为: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小速度越小,这是毫无根据的。我们只要从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入手就可以知道:物体运动过程中只要存在加速度就说明速度在发生变化,加速度大只是说明速度变化的快,不能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快;相反加速度小也只是说明速度的变化慢,而不能说明运动的速度慢。在课后练习中会遇到很多有关速度和加速度关系的判断题或选择题,同学们在多次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比如判断题中经常出现的有:1、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就越大,加速度越小速度就越小。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加速度的大小反映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反映速度的大小。教师可以举出较为突出的例子来证明:比如火车出站的时候和飞机起飞的时候速度很小,但加速度很大,也就是速度的变化很快(从刚开始的零变化到正常速度)。火车进站时、飞机降落时和汽车紧急刹车时也一样,速度变小了,但此时加速度很大,否则就不会停下来。但火车或飞机在达到正常行驶速度后匀速直线行驶时,速度很大,但加速度为零,因为在匀速直线行驶时,速度很大但速度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速度的变化量为零,加速度就为零。这样通过实例结合概念讲解学生就容易弄清楚了。2、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的变化就越大。这种说法咋一看好像是正确的,但结合加速度的概念来理解,可以断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决定加速度大小的除了速度的变化量以外,还要考虑时间的因素。它是表示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的变化率。如果速度的变化量较大,但发生这个变化所用的时间很长,那加速度就不一定大,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了。3、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的变化就越快。从加速度的概念出发可以判断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一个“快”字就考虑了时间的因素,体现了速度的变化率的概念。可以看到2和3这两个判断题仅有一字之差,但判断结果完全不同。4、物体的加速度越大表示速度的变化率越大。从以上分析可知这种说法显然是正确的。5、速度增大时加速度一定增大,速度减小时加速度一定减小。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虽然加速度减小,但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速度就不断增大;如果物体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虽然加速度增大,但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速度不断减小。由此可见,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加速度反映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通过这些例子的讲解不仅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而且能教会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要从概念入手,才会以不变应万变,确保解题的正确率。

此外,准确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还应考虑方向问题。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理解加速度概念时初学者往往错误地认为有加速度就说明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在增加。还是要着手于加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就是加速度,即速度变化率。所以,加速度只要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变化了速度就会产生,不论是速度增加还是减小,而且速度的变化率与加速度成正比,變化率越大加速度就越大,即是在单位时间内变化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越大。在直线运动中的物体如果在不断增加速度,则表示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在不断减小速度,则说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是相反的。从加速度的表达式 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速度不断增加,说明 >0,则加速度a>0为正;如果速度不断减小,说明 <0,则加速度a<0为负。这里的正负只代表方向,加速度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加,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由于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速度的变化既包括大小的变化,也包括方向的变化。比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虽然速度的大小不变,但速度的方向在不断变化,这时也称之为速度在发生变化,所以也存在加速度。还有今后要学习的一些其它曲线运动,只要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就一定存在加速度。

在学习运动学知识的过程中,搞清楚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是基础,而对于初学者来讲又经常容易出错,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基本概念入手结合实例多次讲解和强调,这样学生才会彻底弄清楚二者的关系,这对于运动学其它知识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赵海棠,女,200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教育专业,本科。

如何提高短跑运动员的途中跑速度 篇7

一、速度力量

即短跑所需的专项力量, 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速度力量是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能力的最重要基础, 是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影响其他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由于运动中力量的发挥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发放神经冲动的强度与频率, 中枢神经系统的技能状态可以直接影响肌肉的力量。因此, 我们在训练中一定要保持学生的高涨情绪, 使之具备顽强的意志和充分的信心。

(1) 上肢力量训练方法。双手持哑铃摆臂练习, 注意节奏要有慢到快;脚在高处的俯卧撑;卧推、抓举、挺举等。

(2) 腰腹力量训练方法。1分钟仰卧起坐、仰卧举腿、负重转体等。

(3) 下肢力量训练方法。肩负杠铃最大负荷重量的30%~50%做半蹲跳、弓箭步步走8~10次;负重做快速的小步跑, 落地时小腿和脚做积极的后扒动作, 并保持高重心;负重 (杠铃或沙袋) 的原地双脚跳起, 脚跟不落地、落地后立即反弹跳起;200米后蹬跑;150米~200米换腿弹性跳等。

注意:力量训练时, 由于要经常进行抗阻力和有杠铃帮助的负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 所以在进行力量训练之前应将准备活动充分做开, 以免肌肉拉伤或被杠铃砸伤。

二、速度耐

是指有机体长时间地工作抗疲劳的能力, 是将最快速度保持到终点的能力, 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速度耐力同时也是对力量、速度、柔软性等各方面素质的最高要求, 与取得短跑优异成绩关系密不可分。发展速度耐力的方法主要有: (1) 80米~120米的重复跑。 (2) 300米~500米, 强度80%以上的反复跑。 (3) 100米快跑+100米慢跑的变速跑。

要求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以心律降到120次/分为准。

三、短跑途中跑的技术练习

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短跑的成绩, 所以要求动作必须自然、放松、大步、快速、向前。

(1) 两脚前后开立, 做前后摆臂练习。要求:以肩关节为轴, 前后自然摆臂, 前摆时肘关节角度逐渐减小, 后摆时肘关节角度逐渐加大, 摆动协调有力。

(2) 30米~60米小步跑, 提高动作频率。

(3) 中等速度的反复跑60米~80米。要求:跑速中等, 动作放松、协调, 在步幅逐渐加大过程中体会摆动腿前摆着地动作要领。

(4) 后蹬跑60米~80米。要求:在体会正确的摆臂和摆动腿的动作要领时, 做出摆动腿带髋前送的动作。

(5) 高抬腿跑变加速跑。大腿折叠高抬, 向前摆动, 加长每一步的水平移动距离, 与跑的衔接过渡自然、动作连贯。

(6) 弯道跑。有意识地加大右腿和右臂的蹬地和摆动力量, 身体向内倾斜。

对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分析 篇8

1 速滑运动员肌肉力量特点与肌肉用力方式

速度滑冰运动员完成滑冰动作和保持特定滑行姿势都是有肌肉做工完成的。我们把肌肉做工时的力量称为肌肉力量。速度滑冰运动员的力量是克服外界阻力的能力或是肌肉用力反作用于外界阻力的能力。肌肉产生歪理和内力的特点是不同的肌肉用力方式分以下几种:克服力、退让力、支撑力和混合力。克服力合退让力属于肌肉的动力性力量, 支撑力属于肌肉的静力性力量, 混合力则是动力性和静力性的混合力量。

一般说, 运动员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需要多块肌肉参加工作, 这样就很难衡量单独用某一块肌肉的力量, 速度运动员在冰上滑跑时, 几乎所有肌肉都参加活动。一些肌肉在做动力收缩, 另一些在做静力收缩, 如背部肌肉支撑躯干保持前倾的动作, 而腿部的大部分肌肉则在做混合收缩, 既有静力收缩也有动力收缩。

膝关节部位的伸肌, 在运动员冰刀着冰的瞬间起着缓冲作用, 做退让用力, 然后, 在做蹬冰动作之前, 使腿保持一定姿势, 也就是在做静力收缩, 当大腿进行蹬冰时这些肌肉群重新做克服阻力的动力收缩。因此速度滑冰是种要求运动员用肌肉完成四种机械力的运动:克服阻力、退让力、支撑力、混合力。所以各个肌肉群分别是在等张等长或混合收缩条件下发挥其能力的。速度滑冰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特点要求腿部各肌群的力能够在髋、膝和踝关节等部位的动作上表现出来, 即伸-屈, 后引-前送;内转-外转。

2 速滑运动员力量的训练原则

2.1 专门化训练原则

专门化训练原则是指运动员训练要根据专项特点安排训练,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因为任何的力量训练都有它的目的性, 运动员和教练员必须在训练前决定发展什么特点的力量, 以及在训练过程中如何控制, 然后组织实施训练计划。专门化训练的原则应用于:正确的技术特点、肌肉和动作、供能系统、运动速度。

2.1.1 正确的技术

选择正确的技术, 要与本项目做工特点有关, 要考虑多关节运动, 速度滑冰是单腿支撑交替运动, 选择正确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2.1.2 肌肉和动作

力量训练是发展肌肉的, 动作要与专项相衔接, 因此, 我们知道训练计划要考虑项目特点如单腿力量或双腿力量。力量训练中, 主要肌要么处于静止状态, 要么积极参与运动, 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滑跑速度是通过双腿积极蹬冰来实现力量传递的经常通过模仿技术进行专项力量训练, 是非常难的事情, 但制定训练计划时要考虑与专项相结合的原则。

2.1.3 供能系统

力量训练要考虑项目的供能特点, 以提高机体的能量供应水平为原则, 从而提高专项成绩。例如, 速度滑冰500米和1000米比赛中, 运动员以磷酸原和乳酸供能为主, 训练计划的目标是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 应该采用大重量、少数量的警醒练习, 并保证2组间完全恢复;如果目标是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 那么应采用中等重量、中等数量 (10~20次重复训练) 进行训练, 未完全恢复时进行下一组练习 (间歇时间为30~90s) ;如果目标是发展有氧供能系统, 应采用轻重量、多数量进行练习, 未完全恢复时进行下一组练习。

2.1.4 动作速度

训练中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获得不同的速度素质, 长期在冰上慢滑不可能使一名运动员成为优秀选手。运动员的速度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原则在力量训练中同样重要。要增加动作速度的训练, 爆发性力量训练等, 用来训练运动员的速度。

2.2 超负荷训练原则

人体对力量训练具有适应性:肌肉变大、骨变粗、神经系统变得更灵敏等等。但问题是一旦身体适应特定的练习, 这种练习对机体的刺激性将减少, 为了能够再次取得训练效果必须进行超负荷训练, 但要注意训练负荷是否符合专项的特点。

2.2.1 增加阻力

增加阻力将使练习重力再次增加, 为了确保安全, 只能缓慢的增加阻力, 缺点是:增加阻力的同时很难缩短完成练习的时间。

2.2.2 增加数量

增加练习次数, 这将增加练习难度, 缺点是在一个极点后, 太多的重复练习也行发展了其他的供能系统, 从而带来副作用。

2.2.3 改变间歇时间

通过改变练习的间歇时间, 使练习的难度也发生改变。假如不允许运动员在2组之间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那么练习的难度将增大;如允许运动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那么运动员很容易完成更大的重量。

2.2.4 改变练习顺序

练习的顺序影响训练负荷, 如在训练的开始阶段让运动员进行深蹲练习, 运动员能够承受较大负荷;但要是让运动员先做完腿部练习后, 再进行深蹲练习, 就增加了深蹲练习的训练负荷。

2.2.5 变换自己用过的练习方法

经常变换力量练习方法, 这对于高水平的运动员来讲是增加负荷的最佳策略。按照一定的规律变换以前用过的训练方法, 一般3~4周变换一次, 这将使他们在力量训练中继续获益。

2.3 循序渐进训练原则

循序渐进训练原则与超负荷训练原则相关度很高, 循序渐进就是让运动员逐渐的增加训练负荷, 而却增加负荷时要考虑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有助于运动员在学习高级动作之前对于基本动作的掌握;也有助于运动员的长期发展, 而且对预防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也有积极的作用。

2.4 可逆性训练原则

速滑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可以衰退, 肌肉可能缩小, 骨和肌纤维的链接也会变弱, 说明力量是可逆的。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这意味着为了维持获得的力量, 运动员就必须坚持训练。在竞赛期和调整期适当的停止力量训练是必要的, 但不能完全放弃力量训练。

2.5 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

对于不同的运动员要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有的运动员也许需要休息, 有的运动员需要发展某一部位力量, 有的运动员有受伤史, 有的运动员能承受较大的负荷等。在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计划时, 要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在实施训练计划的组数和重复次数时, 一些速度滑冰运动员能够比给定的计划做更多的重复次数;对成年运动员和青少年运动员更要区别对待。

2.6 周期性训练原则

周期性训练原则就是通过系统的安排使训练更客观, 设定机能状态达到最佳的时间。周期性训练原则为安排训练量、强度、训练频率以及休息和恢复提供了框架, 也使运动员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 集中训练, 为下一轮训练打下基础, 为一年内取得更好的成绩作准备, 从而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 巩固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结束语

速度运动员 篇9

一、对各分段距离的速度计算

首先确定自己的最好水平或者目标水平,然后将1500米的水平成绩除以15就得出每100米的平均速度。再将每100米的平均速度乘以15以内的任何数据,就得出了各分段距离的平均速度。

例如:某一男生的1500米成绩是4分30秒,那么他400米和300米各分段距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1.400米的平均速度是270秒÷15×4=1分12秒

2.300米的平均速度是270秒÷15×3=54秒

大家知道,在中长跑比赛过程中,是不会完全按照平均速度去跑的,一般在开始和冲刺时较快,在途中跑时较慢,但各部分的速度也是围绕平均速度上下徘徊,基本数据如下。

注:T400是平均400米的速度,T300是平均300米的速度

如果将该男生各分段距离的平均速度带入上表,就得出了实际跑的合理速度。

如果该运动员按照表2的速度合理分配体力就能够发挥出最好水平,如果不能,就很难发挥最好水平,但必须通过测验或比赛,检查控制体力是否合理,并找出某一段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

二、关于对各分段时间的评定

对于初级水平的运动员,控制速度的能力是很差的,往往表现为前快,后慢,有时前程快得太多,后程就无法继续比下去,因此通过对不同水平运动员进行测试,跟踪,进行数据统计,得出以下结论:

(一)第一个400米与最后一个400米相差若在1~2秒,为分配体力优秀。

(二)各段落400米比总平均400米速度慢3~5秒为分配体力优秀。

(三)各段落400米比总平均400米速度慢5~7秒为分配体力良好。

(四)各段落400米比总平均400米速度慢7~10秒为分配体力及格。

(五)各段落400米比总平均400米速度慢10秒以上为分配体力不及格。

三、主项与短翼项的关系

实践证明,主项是1 500米的运动员,与短翼项800米成绩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800米成绩的提高,可以预测主项1500米的成绩,如果达不到预测成绩,可以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主项成绩。如:

800米与1 500米的比值计算公式:T800÷T1500=R,R=0.48±0.01。

例如:一名运动员800米成绩是2分10秒,推测1500米应该达到多少水平?

将2分10秒(130秒)带入公式:

130÷T=0.48±0.01

可以得出T1=4分25秒,T2=4分36秒

因此可以推测,800米成绩是2分10秒的运动员,1500米应该在4分25秒~4分36秒之间,如果达不到,应该加强800米以后段落的练习。

浅谈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 篇10

1.20~30米的行进间计时跑:这类练习可在平地上进行,也可在坡度为2°~3°的下坡道上进行, 跑20米转入平地后,进行20米计时跑。或在平地上进行下列练习:30米慢跑+20米计时行进跑+30米慢跑+20米计时行进跑。

2.5~10秒钟的计数跑:如定时的原地高抬腿跑,比完成的次数。

3.听信号后突然加快频率跑:如先进行频率较慢的原地高抬腿跑,听到信号后,立即尽可能地加快频率(原地),持续3~4秒钟;或采用中速跑80米,途中根据信号突然加速进行5~10秒钟全速跑。

4.小腿负重( 0.5~1千克)做原地高抬腿跑,休息2~3分钟后,做不负重的原地高抬腿跑5~10秒钟。上述练习交替做若干组,组间休息4~5分钟。

5.拖2~4千克重物加速跑,跑出20~30米后,突然撤去重物全力跑10~20米。

6.踩标记跑:此练习可用以增大运动员的步长。其方法是将运动员快速加速跑的步长(最好是比赛时的步长)加上5厘米后,作为每步的标记,要求运动员踩标记跑。

7.用较高的助跑速度进行超步长5厘米的标记跑:在第一个标记前有12~14步的助跑,然后进入10~15步步长跑。体会在快速跑中,步频与步长的统一。

8.用较高的助跑速度进行低于最大步长5厘米的标记跑(此练习主要用于体会加快步频的感觉):16~18步正常助跑后进入10步左右的低于最大步长5厘米的标记跑。

9.在坡度为3°~4°下坡道上跑14~16步,然后进入增大或减小步长的标记跑。进行标记跑时一定要注意放松,否则将产生动作更为紧张的副作用。

10.穿5~7千克的沙背心进行60~80米加速跑,休息2~3分钟后,不负重进行60米加速跑(计时),休息3~4分钟后再重复一组。

11.在坡度为2°~3°的跑道上进行下坡道30米计时加速跑,跑时髋部前移要充分、迅速,摆动腿下压扒地要积极。

在下坡跑时,要强调放松和保持步长的前提下,加快步频,最后几步的技术要求做到“高重心、高频率、高速度”。

12.在坡度为2°~3°的跑道上做上坡30米计时加速跑,体会从踝、膝两关节缓冲过渡到后蹬的感觉。此练习最好与上一练习结合,但不宜在同一次课中结合进行,应在制定某一训练期的计划时安排。

13.速度感的训练:可通过各种变速跑帮助运动员建立速度感。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助跑速度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增加助跑的信心。

14.重复进行30米计时行进间跑:每次间歇3~4分钟,一直持续到成绩明显下降为止,以逐渐提高专项速度耐力,适应比赛或大运动量完整跳练习的需要。

15.高速节奏跑,例如20米快一20米慢一20米快一20米慢的变速节奏跑。快跑时要放松自然,加快步频,着重体会由快到慢的衔接,体会惯性跑一加快频率一放松跑时肌肉有力的感觉。

16.控制间歇时间的全程助跑练习:

(1)体会快速助跑的速度感和速度节奏,要求在上板前达到最高速度。

(2)每组以6~8次为宜,要求跑得快和跑得准。

1 7.全程助跑增加2~4步的计时跑,可在跑道上进行,也可在助跑道上进行。注意最后4~6步跑的技术和本体感觉。

速度运动员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 速度素质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52-01

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根据中学生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特点和影响速度素质的因素,现我对如何提高速度素质的训练提出几点看法。

1 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因素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发挥最大速度的能力和瞬间完成动作的能力。速度素质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分为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和移动速度,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速度素质的训练,不仅能提高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还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兴奋性与抑制的转换能力;还能提高人体的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的存储量,促进机体各项功能能力的提高和改善代谢的过程;还为速度素质和心肺耐力,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因素很多,如快速力量、步幅、步频、协调性、柔韧、灵活性和改进跑的技术等。

1.1 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动作速度的因素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动作速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肌肉系统最大限度的快速活动形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动作。肌肉快速收缩是速度素质的基础,动作速度主要由肌肉快肌纤维百分数及其肥大程度,肌肉力量,肌纤维的兴奋性以及完成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等因素决定,还与运动员的注意力,肌肉中的能量储备、分解以及再合成的速度也有很大关系。

1.2 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反应速度的因素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反应速度是指运动员接受刺激与做出肌肉运动这中间的所需要的时间,决定反应速度快慢的基础是反应时。运动员反应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程度、重視神经系统的机能和肌纤维的兴奋性。有研究表明,感受器越敏感,就会缩短对各种信号的反应时间,肌肉紧张时比放松时反应时间要缩短7%左右。反应速度还受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以及感受器的疲劳程度制约,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越高使反应时间就越短。

1.3 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移动速度的因素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移动速度是由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共同来决定的,所以提高了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同时,移动速度必然会得到提高。移动速度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身体的形态与四肢的长度,在相同的条件下,是与移动速度成正比关系的。

2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篮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可根据运动身体的情况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在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上,从篮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来看,速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球出手速度慢、球到位人没及时到位、不能有效的进行快攻、防守脚步跟不上等等,训练时应多采用对抗性和竞赛性的练习,如:视觉信号,训练运动员的观察,判断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练习。

2.1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篮球运动技术动作速度(动作速度和转换动作的速度),主要由单个技术动作速度和组合技术动作速度组成。单个技术动作速度对组合技术动作速度有决定性影响, 关键技术环节的速度,又是以快速完成动作为基础的,因此,提高关键技术环节的速度是发展篮球动作速度的重点。提高动作速度的方法有,反复加强单个动作的关键环节和组合动作的衔接动作速度,如运球中变向后的加速、投篮快速出手、传球的抖腕和挤过中的跨步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动作的次数或者在规定完成的动作次数中缩短完成的时间,如30秒计时单手、双手对墙传球或转身接球,完成传球40次以上,30秒计时原地运球,练习做法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运球到左右脚的外侧等方法,两者之间相距4~5米,20秒计时双手胸前传球次数。

2.2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反应速度主要有,信号反应(如同伴获得球后,快速起动跑);预测反应(如同伴长传球后,迅速起动,根据传球的速度、高度、远度从而判断接球落点,调整动作速度,有控制、有准备地衔接接球后的动作);选择反应(如根据防守对手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快速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就像投篮时遇到对手的封盖,突然变化传球);分化反应,这些反应都是要运动员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对动作的时空特征进行准确判断,并做出相应动作,如进攻运动员向左做假动作通常会向右方切入,防守队员不受欺骗,直接堵截右面,迫使队员进攻受阻,达到防守目的。提高反应速度的方法有,根据信号做徒步或运球的快速起动、冲刺、急停、转身、变向的练习,两或三人并排站立,听或看到信号后,挣抢3米远处地上的球等。

2.3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移动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移动是非周期性运动,移动的速度与运动的频率和各项技术动作的幅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每个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和身体素质情况的不同,运动频率的快慢和各项技术动作的幅度大小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发展移动速度的训练,应采用重复的训练,每次练习的强度通常为85%~100%,持续时间不超过10秒,重复的次数和组数以不影响强度的保持为限,并注重发展腿部、腰部、腹部的力量训练,促进运动员移动速度的强度提高。

提高移动频率的方法,在保证一定动作幅度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尽量多地完成各种动作次数(同动作速度训练一样),如5米、10米、20米、30米折回跑,往返跑练习,绕过障碍的快速折线跑、变方向跑、弧线跑、曲线跑、各种距离的侧身跑、后退跑,直线运球往返上篮28米,10秒以内完成等;提高运动幅度的方法,主要采用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肌肉的力量素质,最大限度地利用篮球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如中线快速三步跨跳上篮,三步跨跳要有一定的远度或有一定的高度,两腿交替跨步,后撤推拉拍按球,练习方法两脚左右开立,屈膝,两脚交替跨步向后撤,左手按节奏进行左拉右推的运球。在篮球专项训练方法中,采用追逐球、起动跑、抢篮板球后第一传起动跑、运球起动、各种防守步法和变向起动等方法进行练习。

3 结语

速度素质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篮球运动中技战术发挥的基础,又是快攻和快速回防的前提。对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来说,只有具备良好的速度素质,才能适应现代高速度的篮球比赛。

参考文献

[1]秦磊.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篮球的身体素质训练[J].读写算,2010(4).

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训练研究 篇12

我国羽毛球运动的技术风格是“快、狠、准、活”, 作为这四个字风格的综合表现, 快是灵魂, 只有在快的基础上发挥“狠、准、活”才是风格的真正内涵。速度素质是羽毛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羽毛球竞赛就是以不同形式的速度竞赛决定胜负, 技、战术风格中的第一条规定“快”字, 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速度来体现的。因此, 专项速度素质训练主要围绕提高羽毛球运动所需要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速度耐力、变向移动速度和前后场配合的连贯速度等方面进行。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文期刊全文数据收集、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这些资料的查阅为撰写此文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

1.2 访谈法

对山东省羽毛球专家及教练员进行访谈, 提出专项速度训练的有关问题与建议, 并明确本研究的价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速度在羽毛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羽毛球运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 比赛双方如果处在相持阶段时, 必然保持着某种平衡, 这种平衡的实质是时间的平衡。如果有一方不断地加快速度, 而另一方保持原来的速度, 那么保持原来速度的一方只能被迫跟上对方, 如果速度仍然被对方压住, 那么回球的动作就不可能完成得很好, 击球的速度和力量势必减弱, 整个击球节奏也会受到破坏, 因而陷入被动。所以专项速度的提高可以加快自身的进攻节奏, 能加强在比赛当中由被动防守变为主动进攻。随着羽毛球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提高速度的要求也更加突出, 由于进攻技术已广泛运用和不断提高, 以及技术风格朝着快速全面的方面发展, 因此, 研究提高羽毛球的专项速度是羽毛球训练中应重视的问题。

2.2 羽毛球运动专项速度的分类

羽毛球专项速度可分为: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动作速度、速度耐力等。

2.2.1 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的特点:羽毛球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属“复杂反应速度”, 而且是对竞赛中瞬间多变的信号迅速作出相应的回答反应。

2.2.2 位移速度

竞赛场上所有的位移都是为了击球。因为羽毛球运动员的位移速度与动作速度是相似的, 有时快有时相对慢, 根据羽毛球运动的特点, 它要求运动员有反复快速的移动能力才能适应比赛, 这种速度除了各种滑步、蹬、跨、弹跳的速度外, 更主要的是起动与回动的速度。

2.2.3 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是指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它是针对上肢整体运动而言的。羽毛球的技术动作的发力有时需较快, 而有时需快得合适, 可以说是相对的“慢动作”。

2.2.4速度耐力

在比赛中运动员要保持高速跑动和高速度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 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项速度耐力。

2.3专项速度训练方法

2.3.1反应速度的训练

羽毛球运动员对反应的灵敏度要求是很高的, 在竞争激烈的运动场, 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打法, 就必须拥有较快的反应速度。在反应速度训练中, 应主要采用一些迅速起动、急停和快速变换方向, 以及判断对方动作、位置、暗示等促进提高大脑反应灵活性的训练方法及提高方式。

利用信号刺激法提高运动员对简单信号的反应能力, 或者变换各种信号让其作出反应, 以及做出高频率的动作练习, 例如:看各种信号进行3米、6米、9米的冲刺跑, 看手势信号做向前、后、左、右方向的快速急停后的转身跑练习。

听口令、看信号的各种起跑练习。运动员先动作, 然后看信号或听口令全力冲刺10m或15m, 也可在快速移动中看信号或听口令, 突然变向冲刺10m或15m;听口令、看信号后, 做快速前后移动、左右移动, 以及做与信号相反的动作。听口令、看信号的反应起动游戏, 训练中要根据反应速度的规律, 结合技战术特点, 提出相关要求。根据调查分析, 羽毛球运动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多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

听口令或看信号做各种起动跑, 变速跑。如:

1) 站立式、半蹲式、背向式等跑动练习。

2) 10—20米变速、变向跑, 要求运动员变速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跑动。

3) 10—30米加速跑, 要求运动员由慢到快突然加速跑至终点。

4) 10—20米往返跑, 要求运动员在这段距离内重复跑动、练习内容交换练习。

5) 10—30米内交换各种跑动内容并重复练习。如前跑后退、侧身并步跑、后退突然转向前跑, 交换进行。

可以安排针对综合反应能力练习, 个别与集中组合信号判断反应练习。例如:

1) 教练在网前向对面左右两边不定向快速抛球, 队员在网前快速接球, 要求动作快, 反应敏捷。

2) 在训练中教练也可以突然反方向抛球, 这样更能锻炼队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2.3.2移动速度的训练

1) 采用杀上网抢高点、全场跑、被动打对角、两边跳等, 要求多组数、少次数, 一组跑动时间20—25分钟, 休息1—3分钟, 再进行下一组。在6—8组后换另一项目训练。

2) 教练在对面半场向队员任意发球及抛球, 队员要在被动的情况下去全场接教练的来球, 在做好专项步伐的情况下提高移动速度。要求在快速的情况下也要保持步伐清晰。

3) 重做专项步法练习, 在场地慢跑, 听到信号开始在场地做专项步法 (在网前两角和后场两角各挂一个球, 在场地中央跑向四角往返击球) 。

4) 追球冲刺跑, 球员A面对球网坐在底线上, 球员B背靠底线挡网站立。听到教练员“开始”口令后, 在A触到球网前B要设法追上A。

5) 快速坐起冲刺跑, 球员坐在底线上, 双手背后。当听到口令后, 快速起来并向网前冲刺跑。

2.3.3动作速度的训练

羽毛球运动无论是上手空中击球或是下手被动击球, 都是通过运动员的挥拍来完成动作的, 因此必须重视提高挥臂的训练方法。

1) 在手腕上和小臂加小量的负重, 来击打高远球,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来击球, 或者是哑铃挥拍, 或网球拍挥拍练习、快速挥轻量哑铃练习[50次×4]。

2) 快速拉橡皮条练习[如将橡皮条绑在一支撑物上, 手拉橡皮条另一端, 进行挥拍动作50次×4]。

3) 上肢负重练习, 这种训练主要发展上肢力量与爆发力: (1) 双手快速颈后屈伸2—2.5kg, 20次×5组; (2) 哑铃挥臂1.5—2kg, 60—80次×4组; (3) 拉皮条颈后屈伸50次×5组; (4) 哑铃手腕屈伸1.5—2kg, 60—80次×5组。用网球拍做挥拍练习20次×3组上肢力量。

2.3.4速度耐力的训练

羽毛球比赛特点是有氧与无氧交替进行, 在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与短暂间歇之间转换, 消耗与恢复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多数恢复都不完全, 特别是比赛中某个段落的激烈对攻、对拉, 要求运动员具备一定的耐力速度能力, 以保证在体力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快速启动。基于这一点, 就要在提高速度的同时进行速度耐力训练。

每周速度训练两次, 强度较大, 密度较小, 每次课快跑量1500—2000米。主要采用下列练习:

1) 60米蹲踞式起跑。

2) 60—80米行进跑。

3) 100—200米反复跑。

在这样简单的跑动中可以很有效地提高耐力速度。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是身体素质训练的重点, 是保持速度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 大强度间歇训练和重复间歇训练最适合提高速度耐力。大强度训练可产生高质量的有氧能力, 而重复训练则可提高加速率和速度。大强度间歇训练的最佳跑程为133米, 练习方法:由高速到中速跑133米, 然后慢跑133米, 此训练程序重复4次之后, 便可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间歇, 使脉博恢复到每分钟120次。再进行下一次训练。

2.4 合理安排速度训练顺序和时间

由于速度素质要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 兴奋与抑制速度转换, 肌肉收缩转换协调, 两者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一面。因此速度训练应放在力量训练之前进行, 为发展快速能力所进行力量练习, 训练应主要采取动力性练习, 练习时次数不可太多, 但速度一定要快, 一旦速度下降就要进行停止和转换练习。力量练习中, 还要适当地穿插一些较快的跑跳练习, 或做一些协调性与柔韧性练习, 以防止相互制约, 这对发展速度十分必要。

3.结论与建议

羽毛球运动具有反应快、移动速度快、动作速度快的特点。根据研究结论出, 安排速度训练应以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的能量消耗大为原则, 有计划、科学、系统地进行训练, 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要提高速度, 首先要有力量作基础, 只有达到一定的力量, 才能提高专项速度, 所以在专项速度训练中, 多加强力量与负重方面的训练,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加强移动速度和动作速度及各种专项速度。速度在羽毛球比赛中至关重要, 而速度快又离不开全面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娴熟的基本技术等条件, 在加强运动员速度训练的同时, 教练员应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技战术能力, 使之具有全面的技术的优秀运动选手。

参考文献

[1]仲丽.试论体能训练对提高羽毛球竞技水平的作用[J].绥化学院学报, 2006, (02) .

[2]刘宏涛.论放松在羽毛球基本技术和体能训练中的意义[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S1) .

[3]程勇民, 王跃平, 梁承谋.羽毛球运动员的反应时与竞技能力[J].浙江体育科学, 2006, 02.

[4]都军.如何进行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 05.

[5]田俊宁.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3.

[6]程勇民, 阎济宁, 杨新芳.中国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1997, (05) .

[7]程丽华.谈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06) .

[8]王斌, 艾巍.谈羽毛球运动员体能的重要性[J].辽宁体育科技, 2004, (02) .

上一篇:研究前言下一篇:城市设计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