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集群(通用12篇)
城市设计集群 篇1
由于当今城市建设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 涉及因素的复杂性, 城市设计呈现出“全过程”的特征, 从强调终极“蓝图”的设计发展到对变化“过程”的控制, 通过抽象的政策引导、灵活的实施方式来保证城市设计意图的实施。“城市设计师已经不只是将包装精美的产品交出去就没事了。城市设计师必须在组织体系中, 制定一个可以随着需求、时间的改变而弹性修订的规则。在组织体系中, 也必须将设计师纳入决策过程中的一部分, 才能发挥真正的功能。”[1]在这一过程中, 仅仅依靠城市设计师本身已远远无法完成城市设计工作所设定的目标, 如何让更多的群体参与到城市设计集群中进行协作, 有效整合决策资源、建立规范秩序、提高沟通效率, 对于城市设计的运作至关重要。
一、当代城市设计运作面临的挑战
1. 面向精细化管理——如何协调复杂的局面?
在当今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 中国城市建设过去重效率而轻品质、重“增量”而轻“存量”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如何精明利用“增量”空间, 有效盘活“存量”空间, 改变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 营造可持续、高品质城市空间, 是当前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善局面需要精细化的管理:从城市的物质环境来看, 城市设计面对的是公共空间、建筑组群、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环境, 需要对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协调;从社会经济环境来看, 城市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理想的城市空间, 既要有清晰易辨的城市空间结构、便捷的交通系统、完整而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设施, 也要有反映经济价值的城市活力、蕴涵地方历史的文化意义和体现公共利益的社会意识。
而中国当前规划设计的运作模式由旧的计划体制发展而来, 一方面, 制作编制规划的设计团队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另一方面, 各相关专业的管理职能部门均为纵向的行政体系, 分庭而治。这就导致在面对城市复杂局面时, 规划设计难以适应对城市建设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这是当今城市设计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2. 涉及多参与主体——如何平衡多元的利益?
由于思想与制度上的“惯性”, 中国当前的规划设计运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将规划设计的过程视为一个技术性的过程, 导致了规划设计过程表现出“封闭性”的特征。这种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某种程度上虽然适应了城市快速发展的对“效率”的需要, 却往往只考虑了政府的发展意愿, 无法及时获取开发机构的开发意愿, 更难以反映公众的真实需求。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 规划设计由原来仅仅对政府负责变为要对政府、开发机构和公众负责。这就意味着当前的规划设计运作过程需要由“封闭”走向“开放”, 各相关利益群体均需要了解设计过程中的有效信息, 从自身需求出发对设计的决策提出要求, 参与到规划设计的决策过程中来。如何使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透明化、公开化, 使相关决策能够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是当今城市设计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3. 应对动态的过程——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投资只占城市开发的一小部分, 多数投资来自于市场, 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 集体、个体、外资和合资等多渠道资金投入的状况, 同时, 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城市建设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中, 面对政府、开发商、公众等多元的参与主体与不确定的投资环境及项目完成期限, 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政治和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城市建设机制表现为一种供给导向型的模式不同, 仅仅依靠美好的蓝图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如何有效贯彻、落实目标, 保证城市设计实施的合理性与灵活性是城市设计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
在“不确定”的建设环境下, 城市设计需要利用灵活的作用手段, 制定弹性的城市设计实施框架, 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然而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仍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过程之中, 计划经济的思想与做法仍存在并影响着城市建设, 城市设计在中国虽然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获得发展, 却同样不能独善其身, 体现在规划管理部门在推进城市设计实施的过程中, 未能及时反映市场与社会的需求, 缺乏主动有效的运作手段。这是当今城市设计面临的又一挑战。
二、城市设计运作的“集群化”倾向
在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流动与组合机制的改变, 营造了激烈竞争与充满不确定的环境, 单一作战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 “集群化”的协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当代城市设计根植于市场经济的特性使其先天具备了“集群化”的倾向, 并具体体现在“倡导多学科协作”“兼顾多主体利益”和“注重全过程协调”三个方面。
1. 倡导多学科协作
城市设计师面对的是城市物质空间环境这个极为复杂的研究对象, 这也就意味着城市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应对问题和挑战。首先, 与城市空间设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城市设计师的专业基础和看家本领;其次, 良好城市空间的形成仅仅依靠设计本身显然不够, 城市设计师还需要了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交通规划、市政规划等相关知识并与城市设计建立起联系;第三, 城市设计的实施要求城市设计师必须了解城市的政策背景和管理机制, 善于利用或创造方针、政策来保证城市设计实施的实效性;第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市建设离不开开发机构的支持, 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师要了解城市开发的市场需求和机制, 并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来引导城市建设;最后, 城市设计往往是围绕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的, 涉及到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 还须借助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领域的方法理论来加强对城市设计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事实上, 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能完全掌握上述所有这些知识与技能, 可见, 单凭城市设计师的个体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城市设计工作的, 必须依靠城市设计集群化的团队。尤其在复杂的城市设计工程中, 城市设计师必须与来自不同知识背景的专家组合作, [2]以形成综合的解决方案, 更有效地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这决定了城市设计团队是多专业的集群, 除了城市设计师, 还应该包括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市政工程师、交通工程师等, 他们有不同的专业背景, 通过密切的协作共同为设计目标的实现做着自己的努力。
2. 兼顾多主体利益
城市设计运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城市开发活动的公共干预来获得高品质的城市空间, 而城市开发的目的总是为了一定的利益, 这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其中, 政府部门是整个运作过程的管理者。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 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进行设计导控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保障城市环境品质, 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另一方面则为了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促进城市发展。开发机构是城市设计的导控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开发机构以保障或增进自身利益作为最高目标, 追求利润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专业人员是城市设计的编制者。集中了专业智慧的专业人员, 通过问题分析、提出设计概念与方案并转化为导控规则, 为运作过程提供基本的依据。公众是城市空间的最终使用者。作为城市设计最终的服务对象, 公众是运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方, 关注的是设计方案、项目开发对其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
各参与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在城市设计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相互交织, 发挥着不同的影响, 在全局的观念下, 城市设计运作就必须从整体、个体多角度来思考公共、团体及私人等多种利益的平衡, 通过协调来保证公共和私人的利益, 使各利益主体认识到城市设计所带来的益处, 积极参与并通过公开公正的沟通与协调争取自身的利益, 将各种意见融合到一起, 形成各方认可的共识, 才能使城市空间的建设获得更好的品质。
3. 注重全过程协调
当今的城市设计已经不再是仅仅提供美好的蓝图, 而是提出实现蓝图的一系列的行动计划, 这些行动是在城市设计目标的指引下的一种手段选择, 是在城市设计目标和行动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的过程。因此, 这一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设计的过程, 而是一个“设计”加“管理”的过程, 包括计划制定、设计与表达、成果转化、成果审批、成果实施、监督检查、管理维护、评估反馈八个阶段, 各个阶段在不同层次上是循环往复的, 并由此构成了城市设计的“全过程”。
在城市设计全过程中, 涉及专业设计、管理操作、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 需要政府部门、开发机构、专业人员、公众等各方的积极参与, 各方的参与不应该是片面性、阶段性的, 而是整体的、全过程的。一方面, 城市设计面对的是公共空间、建筑组群、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环境, 其运作需要在多专业协作中通过协调来获得理想的城市空间;另一方面, 在空间形态的背后是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政府、开发集团和其他利益群体, 为了自身的政治或经济目的, 围绕着利益分配这一主题展开博弈。在这样的背景下, 城市设计目的的实现, 不仅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提供足够的激励, 使各参与方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政府部门所希望实现的社会效益, 也需要加以一定的限制, 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在这一意义上, 当代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不是政府部门之间的片断、封闭的过程, 而是注重全过程的、开放的协作过程。
三、城市设计运作的集群化协作策略
从城市设计的集群化倾向可以看出, 城市设计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城市设计集群的有效协作息息相关。面对当代城市设计的挑战, 封闭、单一的城市设计运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 发挥城市设计的各参与主体的作用需要在平台建设、组织机构、技术手段、参与环境等各个方面采用相应的协作策略。
1. 建立切实有效的协作平台
机制的建立首先应保证协作的有效性, 成功的协作取决于: (1) 根植于地方背景; (2) 各参与者在一开始就明确自身的角色、权力与职责; (3) 如有需要, 整个过程应该对所有相关利益者开放; (4) 加强信息的管理与流动使其有效为各参与者服务; (5) 参与者能够获得相应的技能和专业的意见。[3]在中国的实践中, 面对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有效的协作应该在开发过程的早期就将各参与者组织起来, 各方的协作应和整个开发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样做有利于及早发现可能导致冲突、造成延迟的障碍并做出应对的措施, 而非在变化发生之后再做出反应。
作为城市设计的组织者, 政府部门在整个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积极为各方创造参与的条件。政府部门需要对过程中涉及到的利害关系进行分析, 收集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和意见并对其中的共同利益进行识别, 通过规划组织、提供信息与交流、积极调动广大的民众, 监察与反馈等具体环节来达成共识, 将一些必须遵守或有益的建议体现到城市设计的导控规则中, 或强制执行, 或进行引导, 从而保证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能得到各方的支持与理解。
另一促进协作有效性的方式是政府部门建立或委托一个专职的规划设计顾问机构, 由于规划管理部门未必有精力、有相应的技能来管理整个运作过程, 因此, 一个专职的顾问机构能够为参与各方提供相应的信息, 有效地协调各方的意见从而促进城市设计的运作。
2. 改善职能部门的协作效能
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集群化协作对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并不仅仅是规划管理部门的事, 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城市设计运作具有直接影响的部门主要指计划部门、土地部门、财政部门, 有间接影响的部门则包括环保、消防、卫生、市政、园林、建委、房产等。各职能部门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都代表着城市政府的立场,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建立有效协调机制的关键在于: (1) 将需要共同执行的重要的城市设计成果上升为公共政策, 给予一定的法律地位, 一旦城市设计导控规则获得法律地位, 也就意味着城市设计成果将成为各部门共同遵守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文件, 运用到未来的城市管理中去, 从而促进了城市政府不同部门、机构之间以及政府和开发机构、市民之间行动的相互协同; (2)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 部门间的冲突常常表现在一些责、权、利模糊的“边界”上, 在城市设计的执行过程与工程项目建设中, 由于相关的法规政策对各部门的具体管理形式缺乏明文规定, 不但开发机构需要在各职能部门之间疲于奔命, 规划部门也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管理成本来进行综合协调, 大大降低了城市建设的效率; (3) 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 信息是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 一个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促进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传递, 减小规划管理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并为城市设计的运作建立一个协商的基础。
3. 提供整合集群的技术支持
在当前的规划设计实践中, 多学科的协作在技术上往往表现为规划设计、市政、交通等不同专业繁复多样的设计类型和设计成果, 成果之间存在重叠甚至矛盾的现象, 这显然不利于城市设计多专业协作有效发挥作用。为了避免“规划打架”, 应对城市空间的综合发展和多元的专业学科作用, 城市设计的集群化协作在技术层面上需要以具有“综合性”的成果作为载体, 为各专业的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参与城市设计的技术平台。
首先, 除了功能组织、公共空间、建筑形态和交通组织等常规的城市设计内容, 还应加强与规划、建筑、市政、交通等各专业之间的协作, 对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公共空间的整体性构建、立体慢行系统的连续性组织、市政交通设施的一体化衔接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 城市设计目标的达到需要可付诸实践的具体行动, 而行动应该能够使片断式开发所产生的效益与城市设计的整体目标相一致, 并由小到大产生连锁效应, 这些实施城市设计的行动与策略应该在设计阶段就有所考虑并体现在技术成果中, 其中既包括对城市设计运作过程中开发时序、重点项目、近期建设等的统筹安排, 还包括对城市设计运作在公共投资、经济导控手段方面的市场策略和对工作组织、公众参与的意见和建议。
4. 营造多方参与的良好环境
城市设计作用的发挥与一个支持城市设计的良好社会氛围相关, 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城市设计各参与群体的理解与支持。“在任何领域, 我们都必须为更高质量的城市设计赢得言论上的胜利”。[4]城市设计参与各方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影响着其对城市设计的支持程度。各参与方对城市设计的关注程度与其切身利益有关, 关键在于让其认识到城市设计与自身的利益关系密切, 好的城市设计能够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 为开发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 为政府带来城市管理上的成功, 进而改变各方对城市设计的看法, 鼓励其关心、支持甚至积极投入到城市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城市设计运作过程中推动好的设计的程度取决于技能、知识和参与者的态度。[5]也就是说, 在专业知识技能之外, 城市设计各参与者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城市设计的实践意义重大。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来自于政府的引导, 通过关于好的城市设计的大众教育、对好的城市设计进行鼓励、积极提倡公众参与等方式来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设计运作的氛围。
同时, 良好参与环境的营造也离不开开放的信息平台建设。城市设计的相关成果作为一种公共信息, 应及时为各参与方所了解,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各方对城市设计的认知和参与, 也能够增加规划过程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防止决策过程中腐败行为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 信息的表达对信息能否被有效地共享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安妮·贝尔 (Anne R.Beer) 认为, 设计决策制定过程中主要参与者之间的交流通常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不同的参与者经常使用不同的语言, 各个专业拥有自己的“行话”, 而这些“行话”对于大部分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的普通民众而言都是难以理解的。[6]鉴于此, 信息要为各方所共享就应该尽可能地消除这种人为导致的“隔阂”。因此, 城市设计过程中相关信息应针对不同的受众调整表达方式, 使更多的人能够真正参与、融入到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中来。
结语
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中涉及到多元的设计对象与复杂的利益关系, 让各相关主体都能参与到城市设计运作的全过程中是建设高品质城市空间的关键之一。而这一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协作, 更是其中的重点, 有效的协作一方面有利于在项目实施之前就将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化解掉, 避免项目建成之中或之后, 由于城市开发的不可逆性导致矛盾激化造成的损失难以挽回;另一方面通过公平的协调过程, 有利于让参与城市建设的各方明确了解自身所能获取的利益和应负担的责任, 使项目开发与公共利益并进, 保证城市设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中国的城市设计实践中,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城市设计运作的集群化无疑是我们迈向更美好远景的落脚点之一。面向未来, 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巴奈特.都市设计概论[M].谢庆达, 庄建德, 译.台北:中国台湾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2.
[2]GEORGE R V.当代城市设计诠释[J].金广君, 译.规划师, 2000 (6) :98-103.
[3]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 in UK.By design, Urban Design in the Planning System:Towards Better Practice[M].London:Thomas Telford Publishing, 2000.
[4]CARMONA M, HEATH T, OC T, 等.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M].冯江, 袁粤, 万谦, 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5]彭特.美国城市设计指南——西海岸五城市的设计政策与指导[M].庞,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6]BEER A R.Development Control and Design Quality, Part 2:Attitudes to Design[J].Town Planning Review, 1983 (4) :383.
城市设计集群 篇2
【摘要】产业集群依靠其内部网络,有力的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沿海城市已形成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皖江城市带是新兴的区域,发展产业集群将有助于提升整体的竞争和经济实力,对促进安徽及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 ;产业集群 ;发展对策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构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在我国,京、津、冀、胶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地理位置和早期政策优惠,更得益于在发展中所形成的产业集群。随着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制定,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措施,促使沿海发达城市的相关产业逐步向中部地区转移。2010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安徽省长江流域的九市全境和59 个县(市、区)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一、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截止到2008年年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人口 3058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5818 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 45%和 66%,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7.1%。现主要有奇瑞汽车带动下的芜湖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合肥、芜湖市的汽车、叉车和家电产业集群;铜陵的铜加工企业集群和铜陵电子基础材料和元器件生产基地合肥长虹美菱高新产业园等。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全省经济增长,促进产业高集中度,减少了成本,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集群内品牌在国内外都得到提升,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与发达的沿海城市产业集群相比,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明显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二、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中现存的问题
1、产业集群品牌缺失。集群品牌是集群的“金字招牌“。除了部分大型企业带动的集群,中小企业创业之初,多数都无力打自有品牌,而集群品牌可以使一个集群很快被外界所知,相应地,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就有可能很快获得客户。目前皖江城市带集群内为人熟知的自主品牌较少,集群品牌意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品牌管理和保护落后,各产业集群地区集群品牌缺失。
2、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皖江城市带和很多其他产业集群都是政策引导型,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优惠条件和新环境下,通过从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输送,这是一种外生非出自于本地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承接产业集群。同时现有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加之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的,企业创新能力弱,集群整体上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网
络;企业之间行业关联度不高,群内企业之间的创新与合作意识淡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3、服务环境有待提高。首先是全社会对产业集群认识有较大的差距,落后地区对产业集群和产业区别不清;其次是产业集群内部环境建设滞后,许多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难以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再次,不少工业园区为吸引投资在建设中缺乏长远规划,产业集群没有特色,结构混乱;最后,政府在为产业集群提供的整体配套设置不足,信息软件设施不全面,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行业协会互动性较少。
三、发展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的对策
1、强化集群品牌意识,加强集群品牌管理和保护。首先要合理规划集群结构,在招商引资环节做到合理安排相关联的企业进入,不盲目引资;其次要通过宣传、培养一批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提升产业集群中企业家的品牌意识,为打造集群品牌奠定基础;最后,对企业已形成品牌要加以管理和保护,尤其是具有集群特色的品牌。在新兴的皖江城市带,集群品牌应该从最开始就同政府的布局和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承接产业以及发展布局时必须考虑其是否真正能有助于建设和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品牌。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目前皖江城市带及周边产业集群很多都是低成本性产业集群,以低价格、廉价材料、大量劳动力柔性和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为基础,虽然在长期发展中建立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随着国民整体收入的提高、购买力的加强、对品牌和品质要求的提升,这种竞争优势将不断被削弱。只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产品研发或自有品牌的建设,才能保持其长久的竞争力。在集群企业面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时可能遇到的各方面困难,各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技术教育的支持和一定的政策优惠措施鼓励,同时做好高校成果向企业嫁接的桥梁作用,逐步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转变。
3、强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和服务体系。首先各地区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特色和产业发展目标,对集群进行合理规划,培育区域优势和集群特色;其次创造适合集群形成和发展的经济环境,出台支持集群发展的政策优惠措施;再次政府加大本区的教育投入,提升集群内的“软”实力,同时要积极引导资金、技术、劳力、管理等要素向产业集群发展集聚;最后,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物流和金融配套环境、行业协会或商会等,同时实施信息化战略,建立公共的信息平台和行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企业间联合与协同。在政府合理的规划和引导下,配以完善的服务体系,随着投资的增加和大型企业落户,带动资金和人力的流入,将进一步完善皖江城市带产业链的布局。
【参考文献】
[1]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数字集群共网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篇3
围绕“数字集群共网及大型活动保障”和“数字集群共网建设与应用”两个主题,与会专家们一起分享了深圳350兆应急指挥数字集群系统及深圳大运会保障应用,北京数字集群无线政务网以及奥运会、国庆60周年大庆通信保障经验,香港政府网的建设和发展经验等。
广州800兆数字集群共网是继北京无线政务网后全球第二大城市级数字集群共网, 在亚运会赛事指挥和通信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创造了数字集群建设史上的“广州速度”——仅4个月建成网絡,同时,也是亚运史上首个同时支撑赛事指挥和安保通信的数字集群系统,整个网絡用户来自广州市各政府部门、亚组委以及涉亚其他单位达4.5万多名,其网絡规模、用户数量、用户话务量、网絡负荷是历届亚运会集群通信之最。据悉, 在“后亚运”时期,广州800兆数字集群共网平时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通信平台,在城市日常政务通信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还可以作为市政府应急指挥联动通信平台,为突发事件以及大型活动提供通信保障。
2011年,广州800兆数字集群共网已成功完成“广州花市”、“横渡珠江”、“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 “ 第八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 “2011年白云山重阳群众登高”以及 “广州市高层建筑消防综合应急演练”等一系列活动的通信保障工作。
走向集群化的城市设计团队 篇4
编者基于以下两个基本概念:
其一, 城市设计师是从“有名分”到“无名分”的多元构成的设计群体, “有名分”的人是指城市设计的直接实践者, “无名分”的人则是在城市设计过程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决策者、参与者。
其二, 城市设计并非仅仅是结果, 而是一个过程, 是城市开发、管理、更新、规划和保护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设计的愿景、原则和内容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 总是在发生变化, 因此没有“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能适合城市设计的全过程。
该书以“城市设计是开发过程或对开发实践的检讨”为主线, 把这些经典的论文分为三个版块:“城市设计的理解”选择6篇论文;“城市设计的维度”选择25篇论文;“城市设计的实施”选择6篇论文。
第二部分涉及城市设计内涵的内容所占比例较大, 第三部分则略显单薄, 笔者认为这是作者本身的局限所致, 应该说是该书的一个遗憾吧。
在“城市设计的理解”版块中一篇论文《当代城市设计诠释》 (A Procedural Explanation for Contemporary Urban Design, 1997) , 作者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瓦可·乔治教授 (R.Varkki George) , 文章综述了前人对当代城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 以设计师和设计产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 对当代城市设计作了全面阐释, 认为由于城市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的产生, 城市设计需要脱离“一次订单设计” (first order design) 的范畴, 更多地转向设计目标、设计策略、设计导则与实施计划。
他提出当下的城市设计方法应该是“二次订单设计” (second order design) 方法, 即城市设计师并非像建筑师那样直接设计出具体产品, 而是设计影响城市形态的一系列“决策环境”, 使得下一层次的设计者们在这一决策规则的指导下, 做专业化的具体设计, 强调全过程的参与和多学科的整合是当代城市设计的主旋律。
他使用了“当代城市设计”一词, 以强调这一概念与过往的不同, 进而对城市设计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在复杂的城市设计工程中, 城市设计师必须与一个不同知识背景的专家组合作”, 城市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将决定他与专家组成员的合作和领导能力, 共同向理想的设计目标努力”。
的确, 随着社会发展, 城市问题越来越复杂, 当今的城市设计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关注。一个城市设计项目从市场研究、项目策划、创作构想到方案评价选择、控制技术制定、操作实施管理, 经历了“无中生有”和“有中生形”的连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城市设计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从以三维空间为核心的学科向二维的学科扩散和渗透, 已经形成了“多学科融贯研究” (multi-disciplines) 的态势。城市设计学科延展的这一趋向, 在国内的学术界也早已达成共识。
从城市设计实践角度来理解, 由于一个城市设计项目实施操作的时间比较长, 在全过程中参与城市设计项目的人群众多, 城市设计师只是其中的一员, 其他参与的人群分别代表不同的行政部门、技术领域、投资集团、利益群体等, 他们在城市设计全过程的不同阶段里, 对城市设计方案有不同程度的决策权和参与权, 甚至能对城市设计项目产生方向性影响。显然, 一个城市设计项目从策划到完成, 不是一个人或一组人, 而是一个“庞杂”的团队资源。因此搭建一个适应广泛参与的“城市设计团队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整合决策、建立规范秩序、促进有效沟通, 对于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至关重要。
“集群” (cluster) 的概念为这一平台建设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集群是19世纪提出来的一个产业概念, 作为一种整合资源的思考方法, 通过网络联系和规范行为, 使集群内部的个体建立明确的关联关系和角色定位, 提高集群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工作效率。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 如计算机集群、通讯集群、产业集群等。
集群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信以科学的集群结构、通过“以人为本”思路建构起来的“集群化城市设计团队”, 将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框架、利益平衡机制整合起来, 一定能对中国新型城镇空间建设和品质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城市设计集群 篇5
(讨论稿)
按照全市“经济一盘棋,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思路,围绕加快产业链招商步伐,推动主攻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各县(市、区)、开发区产业实际,现就开展主攻产业园区化集群化招商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充分利用综改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和关天经济区四大“国字号”政策优势,紧紧扭住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和文化旅游产业五大战略重点,突出主攻产业,瞄准重点区域,大力开展集群化、定向化、专业化招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行业为战线,中介为桥梁,园区为载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招商引资大格局,大力引进和加快发展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在全国有份量、有地位、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美丽河东,大美运城”。
二、主攻产业和重点招商区域
(一)盐湖区
主攻产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 重点招商区域: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等
(二)永济市
主攻产业:铝材加工、机电制造
重点招商区域:江苏省无锡市、广东省佛山市、福建省 福州市等
(三)芮城县
主攻产业:现代医药、新型材料
重点招商区域:浙江省镇江市、江苏省南通市、广东省 深圳市、北京市海淀区等
(四)临猗县
主攻产业:机械制造、精细化工
重点招商区域:广东省深圳市、浙江省杭州市等
(五)万荣县
主攻产业: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 重点招商区域: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等
(六)新绛县
主攻产业:新型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
重点招商区域:浙江省海宁市、江苏省徐州市等
(七)稷山县
主攻产业:新型煤化工、纸箱包装
重点招商区域:上海市浦东新区、江苏省苏州市等
(八)河津市 主攻产业:铝材加工
重点招商区域:上海市、广东省佛山市、陕西省西安市
等
(九)闻喜县
主攻产业:镁铝深加工、食品加工 重点招商区域:上海市嘉定区、北京市等
(十)夏县
主攻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文化生态旅游 重点招商区域:江苏省南京市、陕西省西安市等
(十一)绛县
主攻产业:冶金铸造、新型煤化工
重点招商区域:上海市浦东区、山东省青岛市、辽宁省
大连市等
(十二)平陆县 主攻产业:煤电铝一体化
重点招商区域:广东省佛山市、山东省东营市、浙江省
杭州市等
(十三)垣曲县
主攻产业:矿产资源深加工、文化旅游
重点招商区域:福建省福州市、江苏省南京市、河南省
郑州市等
(十四)运城经济开发区 主攻产业:新型材料
重点招商区域:浙江省宁波市、广东省东莞市等
(十五)风陵渡经济开发区 主攻产业:医药化工
重点招商区域:山东省胶州市等(十六)绛县经济开发区
主攻产业:以铸造为主的汽车零部件 重点招商区域:浙江省台州市、瑞安市等(十七)空港经济开发区 主攻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
重点招商区域:湖北省十堰市、襄阳市等(十八)盐湖工业园区 主攻产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
重点招商区域:江苏省泰州市、苏州市等
三、目标任务
各县(市、区)、开发区围绕主攻产业,每年要跟踪洽谈10个以上有意向的主攻产业招商项目,签订5个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主攻产业招商项目,盐湖区、永济市、河津市、临猗县、运城经济开发区要确保落地4个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主攻产业项目,万荣县、稷山县、新绛县、闻喜县、绛县、空港经济开发区、盐湖工业园区要确保落地3个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主攻产业项目,芮城县、平陆县、夏县、垣曲县、绛县经济开发区、风陵渡经济开发区要确保落地2个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主攻产业项目,各县(市、区)、开发区要确保主攻产业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占当年引资到位资金总额的30%以上,主攻产业产值每年增长20%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市县联动,以县为主。市县两级要成立主攻产业园区化集群化招商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主攻产业招商工作方案。市领导组负责对全市主攻产业园区化集群化招商的统筹规划、协调和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制定详细具体,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工作推进方案,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一个产业、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全力抓好主攻产业招商。各县(市、区)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每年要到重点招商区域开展4次以上招商活动,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及各种中介组织联系,深入了解发达地区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及投资转移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推介洽谈。
(二)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围绕主攻产业,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责任,对市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任务、项目签约任务要分解到部门,分解到人头,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
(三)大力开展园区招商。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 载体,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围绕各自确定的主攻产业,规划建设好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要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园区的水、电、路、气等各项基础设施,尽快形成园区招商的硬件优势;要按照产业集中、横向配套、纵向延伸、循环发展的要求,加大主攻产业项目入园入区的力度,举全市之力向园区招项目、引资金,不断提升园区集聚效应和产业集群规模。
(四)创新改进招商方式。要精心策划项目。每个县(市、区)、开发区每年要围绕主攻产业,高端创意,深度策划,精心包装10个3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坚持小分队走出去扩大影响,大团队请进来深入对接。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围绕“大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组织精干队伍到产业最聚集、民资最富集的地区,寻找主攻产业全国的龙头企业、先进技术、高端人才、产品市场,大力开展集群化招商、定向化招商、专业化招商,吸引外地企业家来运城投资发展。每个县(市、区)、开发区每年要邀请50名以上和主攻产业相关的外地客商来运考察投资;要引进5个以上的主攻产业项目。
(五)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建立健全招商队伍,加强力量,配备人员,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每个县(市、区)、开发区都要围绕主攻产业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每支小分队要抽调5名以上业务精、责任心 强、有钻劲、有韧劲的专职招商人员,常年驻点招商,全面了解掌握当地产业的行业地位、发展战略、转移动向,研究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发展动态和投资意向等,积极联系各大商会、中介机构,主动对接有转移意向的企业。
(六)建立招商项目直通车制度。各县(市、区)、开发区对投资3亿元以上的重点招商项目实行24小时“直通车”制度,对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在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直接报送分管领导和一把手;分管副职和有关单位要在24小时内对所报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在24小时内对所报事项予以答复。今后凡签订招商引资协议或合同,都要同时签订项目服务保证责任书,明确服务领导,确保服务到位,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七)落实领导现场办公制度。市县两级四大班子领导要深入招商第一线,靠前指挥、亲自协调、现场办公,及时研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对当场能解决的要立即解决,对需要协调解决的要限时解决,并要跟踪督办,落实到位。
(八)出台优惠政策。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即: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项目、5亿元以上的生产经营性项目、5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1亿元以上的文化旅游项目,3亿元以上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项目等)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扶助。土地方面,优先 安排项目建设用地,按实际上缴土地费用中市、县两级政府纯收益部分给予等额支持;税收方面,在项目投产运营后,企业上缴的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中地方留成部分,分年度给予支持(第一年返还100%,第二年返还80%,第三年返还60%);配套费方面,进入工业园区内的项目,除水资源费、排污费外,市、县两级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再征收。
(九)强化督促检查。成立由市政府牵头,市考核办、市督查室、市监察局、市招商办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招商引资督查组,加大对招商项目督查督办力度,不断强化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对招商目标任务和招商项目不落实及落实不力的,督促其立即整改到位。
(十)严格考核奖惩。把主攻产业园区化集群化招商的成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全市考核体系。实行“月通报、季分析、半年督查、年终考核”的考评制度,对主攻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签约项目投资总额、合同履约率等指标进行量化,明确考核标准,实行硬考核、硬交账,对完成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推进不力,完不成任务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谈话,严格问责。
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运城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发展服务业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 篇6
[关键词] 服务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主要通过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来实现。而城市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我国部分较发达城市开始出现服务业集群的现象。而目前国内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制造业集群,对服务业集群研究甚少。服务业集群是服务业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产业在空间的集聚现象。城市发展服务业集群有其必然性,并且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城市发展服务业集群的必然性
1.从城市的产业支持看。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也就是说,当工业化发展到较高阶段后,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发展将起更大的作用。
2.从城市的功能看。服务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质的影响,即促进城市软硬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城市不仅表现为人和物从分散到聚集的状态的改变,而更在于由于聚集所引起环境质量、环境要素的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是实现这种提升的基本动力。
3.从服务的特征看。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分的,服务业对当地的市场容量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服务业的聚集地必然在城市,城市的容量越大,市场容量越大,服务业规模越大,越能实现规模效益。
4.从资源的支持看。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和知识技术含量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更突出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而大学、科研机构主要分布在城市当中,这为城市发展服务业提供了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二、服务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企业集群。相对于单体服务企业而言,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具有如下优势:
1.市场竞争优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劳务品种齐全、地理位置集中,具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集群增强了竞争,竞争同时也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竞争能力,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正和博弈,竞争者为了不断地从对手那里得到信息和激励,不断地改进管理,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组织生产,不断地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2.成本优势。专业化分工使集群区内的企业能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同行业的企业还可利用地理接近性,在区内大量采购和销售来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地域上的接近还能促进彼此交流,企业间相互信任,节约搜寻信息的时间和成本。集群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带来人才的集群,企业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大为降低。
3.创新的激励、学习效应。 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彼此间的竞争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并转而成为多数企业的强烈创新动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由于区位的接近、经济联系频繁、信息交流便捷,企业集群免不了了发生企业之间的知识和技术扩散,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众多的企业互相竞争互相学习使协作创新的、加强地区竞争力成为企业集群的共同愿望。
4.资源获取优势。集群一经形成,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尤其是吸引特定性产业资源(或要素)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的相关甚至不同产业,随着集群竞争力的增强,这种资源吸引效应还会逐步加速。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个服务企业势单力薄,无所依托的局面,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对外部信息与知识的获取。
三、 城市发展服务业集群的对策
1.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通信环保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商务中心及配套设施等硬件建设,改善区位条件。加快建设高水平社区营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把服务业集聚区的科技、教育、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
2.做好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由政府部门牵头,企业密切配合做好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度规划建设。
3.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城市在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的过程中,要抓住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吸收国外和发达地区服务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4.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 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
5.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加快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服务业专业人才。
集群文化建筑的设计与运作 篇7
关键词:紧凑,复合,开放,运营
引言
“集群文化建築”概念的提出,意在從時間特徵和空間特徵兩個側面分析和研究當下城市文化建築的設計和運作問題。“集群建築”這一提法最早見于崔愷2004年的一篇概述“長城脚下公社”等新型項目的文章(1)。在以“集群建築”爲主題的2006年第1期《時代建築》中,主編支文軍先生在開篇將“集群建築”明確定義爲“在同一個場地上、由某一機構或策劃人邀請一群建築師或藝術家來完成由多個項目組成的一組或多組建築群”。可見,當時這一概念是建立在對幾個類似項目總結和概括的基礎之上的。本文引申“集群”的含義,用“集群文化建築”來概括中國業已存在并仍在大量實施的,在時間上具有集中性、在空間具有關聯性的衆多官方及半官方公共文化類建築組群,如深圳市民中心主軸綫文化建築群、上海世博會最佳實踐區,以及新型模式的城市文化建築群等。
一、集群文化建築的特徵
1. 静態特徵
規模龐大—作爲城市區域發展的啓動或加强要素,集群形態的文化建築往往首先在規模上超出其當下輻射能力的範圍,個别的甚至十分巨大。這一方面體現了决策者對人口膨脹的預估以及發展城市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則仍是政績績效制度和土地經濟陰影的延續。
功能多樣—除求“大”以外,求“全”也是我國傳統思維意識體現于集群文化建築立項中的特點,即在功能設置上往往集文化展覽、活動培訓、觀演影視三種功能于一地,具體可細分爲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文化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青少年宫、大劇院、電影院、專業劇場、媒體中心、展覽中心等設施。
2. 動態特徵
建設時段集中—因爲集群文化建築往往作爲某一城市區域發展的啓動項目,或城市影响力階段性提升的亮點,其行政象徵意義和土地價值提升目標明確,因而在策劃、設計融資和建造等各環節合力效應突出,政策推動效力、投資力度和建設速度一般高于普通建設項目。其中不乏一些建造精良、完成度較高的作品。
規劃系統整合—在總體城市規劃中,集群文化建築往往作爲城市形象核心的組成部分,或處于城市軸綫的關鍵環節,因而對其組合形態、空間構成、風格特色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鑒于目前總體規劃階段工作模式中對具體城市公共空間和建築節點預設的草率和同質化,超過一定規模的集群建築已逐漸采取“上位規劃—區域城市設計(提出任務書)—修訂上位規劃(修訂任務書)—形成修詳(具體任務書)—建築設計”的設計流程,這是基于對自上而下規劃邏1的固有弊端的一種修正模式。同時,項目前期策劃機構和後期運營機構的普遍缺位,也使得設計機構在承擔設計工作的同時,也分别承擔着上下游機構的部分角色。
3. 設計難度
功能復置—以往集群文化建築中不同功能的建築由其所屬管理部門單獨擬定設計任務書,由于這些部門一般不配備具有建築專業背景的項目管理人員,提出新項目的功能設置和空間要求往往采用與舊有項目相類比羅列的方式。一方面對建築造型和空間模式的創新有所阻礙,另一方面不同管理部門的建築之間經常出現重復設置的功能空間。這對城市整體空間資源、項目建造成本和機構管理成本都是很大的浪費。
空間割裂—由于部門間各自獨立的固有行政制度,傳統的集群文化建築之間其實是各踞地盤、“同而不和”。這直接導致設計中共享空間、共用地下車庫和機房、建築間便利的連廊或通道等所屬權和管理上難以明確劃分的設施一般無法應用于實際,往往表現爲集群建築中常見的公共空間界面封閉冷漠、空間利用率低以及日常使用聯系迂回不宜人等現象。
開放性差—由于過去以撥款和官方資助爲主的僵化資金模式,爲了降低管理成本,文化建築往往采用封閉和簡化的日常開放模式。在功能上,如車庫等可與社會錯時共享的資源被限制;在時間上,與現代人的生活時序日益錯位,工作日門可羅雀休息日人滿爲患。
特色駁雜—雖然傳統的集群文化建築在規劃上一般體現爲對稱、均衡的形式化空間構圖,但在具體設計實施階段,由于缺乏統一的項目管理機構和一致的建造周期,每個建築的設計、選材和施工各自爲政,導致形成大量的建築各出花樣、駁雜混亂的城市文化核心區,缺乏必要的整體感和基本的文化特色底藴。
二、集群文化建築的組織模式
1. 空間組織方式
園區型—2010年上海世博會作爲世界級文化建築的設計盛會,爲業界提供了這一類型建築規劃設計和使用運營方面的國際視野。其中位于浦西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因其形體的多樣和功能的復合,在本文討論的建築類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規劃結構方面,由于“城市最佳實踐區”是改造與新建相結合,設計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分散型”空間布局,建築并不嚴格局限于嚴整的規劃脉絡。帶狀的核心開放空間貫穿整個場地,收放自然而含蓄;根據其具體功能,建築界面靈活地與開放空間發生互動—這樣的空間格局産生了豐富而輕鬆的體驗氛圍,置身其中充滿空間驚喜和細節發現,與該區域的總體定位十分吻合(圖1)。
典型的例子還有巴黎La Villette公園及其周邊地塊等,通過以音樂爲主題的建築集群的設計,形成以包贊巴克設計的音樂學校、音樂城以及努維爾設計的交响樂中心等爲核心的文化建築園區,帶動了城市衰敗區域的復興(圖2,圖3)。
街區型—在歐美一些人口規模較大、街區尺度適中的城市,集群中的每個建築在一定的格局下各占一個或幾個街區,共同形成一個大範圍的文化建築集群街區。如洛杉磯城市中心以蓋裏設計的迪斯尼音樂廳以及莫内歐設計的教堂等形成連貫的街區建築集群。這一模式具有將城市空間結合的有力條件,對于高品質的建築人文環境塑造與城市街區提升大有裨益,曾廣泛出現在我國早期集群文化建築的規劃設計中,但這一模式下需要有效地控制建築規模,需要對于城市肌理的創造性介入(圖4~圖6)。
核心型—以城市主軸綫與緑化空間爲核心,組織各種類型的城市主要文化建築,形成開闊大氣、環境品質較高的文化建築集群。這一模式多出現在新城建設的核心區,也是目前中國城市文化建築集群的最主要模式。典型的如深圳以市民中心主軸綫兩側的圖書館與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城市展示館與當代藝術中心等建築集群。作爲中國新城建設的標準模式,這一類型的文化建築集群存在片面追求形態象徵、空間尺度大而無用等弊端。
緊凑型—在城市的核心地帶,通過在一組建築集群中組織不同類型的文化建築,形成“緊凑型”的建築布局,有效達到文化建築之間的互動,并最大限度地進行土地的有效利用。如錢江新城的杭州市民中心,融合了城市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城市規劃展示館等城市文化建築,與其他市政建築形成具有城市空間控制力的建築巨構。
2. 集群組織模式
事件觸發型—近來中國各大城市因越來越多地主辦主國際、國内大型展覽和活動,大型集群文化建築日益增加。這種因爲某些特殊城市事件而在一段時間内集中建設的文化建築集群,如上海世博會後保留的若幹場館,其運營分“會中”、“會後”兩大階段,截然不同的使用要求和運營條件决定這類建築的設計將面臨前後功能和適用人群差异巨大的挑戰。
銜接更新型—在城市更新意識逐漸提高的輿論背景下,中國一些城市中心開始采用歐洲先見的新建築與舊建築有機銜接、逐步演變拓展的運作模式。如上海紅坊藝術中心所采取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有城市肌理、提供具有歷史延續性的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圖景(圖7)。
開發引領型—這種開發模式下的建築一般處于新城核心地塊,主要依據爲上位城市規劃,没有城市肌理和周邊建築的參考和呼應。其功能設置、空間模式和造型格調,往往成爲後續周邊地塊開發定位以及形式設計的重要參考。因而,這種模式下的集群文化建築設計更加需要設計者具有對于開發、運營以及宏觀城市形象等方面的把握能力。
三、集群文化建築的設計策略
1. 與運營結合
在近期幾個集群文化建築設計實踐中,受限于緊縮的土地和財政政策,項目開發和集資模式市場化的趨勢越發明顯。在决策過程中,建築的建造成本控制和運營的獲益回報效率都不同以往項目的要求。建築静態的設計必須與動態運營方式緊密結合。全國性、地方性、民族性節慶主題的策劃、國際級文化項目的設立、作爲當地旅游開發計劃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商業的適當介入等手段,都成爲“以運營引領設計”的嘗試性思路。筆者提倡爲項目操作成立具有决策力的統一協調機構,整合前期策劃、設計建造和後期運營等全方位因素,提供多方籌措、理性定位、自養盈利的立體動態設計方案。
2. 功能復合
集群文化建築設計的核心之一是綜合單體建築的功能需求、以全時間的動態思路整合原本自給自足的功能配備方式。如在近期雲南德宏某集群文化項目的設計中,在管理單位提出各自建築單體的任務要求的之後,設計者經過協調平衡,對一些復置的功能(如會議、演藝大廳、臨時展廳、停車場地等)進行動態集成,提出“錯峰交叉利用”的功能組織理念。如大劇院與媒體中心停車場地的錯峰使用,規劃展示空間與圖書館共享空間的結合,影院、劇院對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建築中演出場地的整合等策略,大幅度削减了建築集群的總建築面積,對控制建設成本和减小運營壓力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圖8,圖9)。
3. 空間緊凑
集群建築外部公共空間的設計,同樣要兼顧使用者切身的感受與土地利用效率的關系。摒弃追求“高、大、全”的僵化意識,合理控制空間尺度,創造既具有獨特標志性又符合街區尺度特徵的緊凑型開放空間。同樣是在雲南德宏的項目當中,設計者提出的“村寨式”的整體空間格局在當地以傣族爲代表的地域文化語境下獲得極大的認同。在這一理念基礎上,設計首先縮小原規劃用地範圍,將周邊地塊預留給與文化主題相近的商業開發,提高未來本地區整體運營回報率。在合理的用地範圍内,利用基地高差,以自然的傣家村寨模式巧妙地組織核心帶狀開放景觀空間,以立體的空中棧道串聯各建築單體,通過模型推敲和實地體驗確定開放空間的尺度和高度比例—空間利用效率在當代城市功能需求和地域文化特徵之間取得了微妙平衡。
4. 凸顯公共性
雖然集群文化建築的開發和運營因外部因素的改變而在每個時代都有其具體模式和特徵,但是作爲城市公共空間的核心,面嚮市民的公共性永遠是其核心價值標準。應對不同開發模式下的設計要求,設計者必須具備制衡多方利益、保持以及加强項目公共性和開放度的職業素養。在雲南德宏某項目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自項目所在城市的整體形象策劃階段即介入,整個文化集群項目設計的過程中,堅持引導决策者重視這類項目中公共空間的價值,在充分考慮不同建築管理和運營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景觀設計和建築設定,打破圍墻觀念,建築群與城市空間融洽銜接、市民參與和主題活動有機融合。國外類似項目中對公共性需求的注重值得中國項目進一步學習(圖10)。
5. 低成本的緑色技術與風格打造
緑色建築理念發展到今天,投入和效益比例日益失衡的“主動式節能技術”越來越受到業内外質疑,更加符合節能本質需求的“被動式節能技術”獲得廣泛支持和接受。“被動式節能技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因素的理念和對資金投入的理性控制,符合集群文化建築在文化和政治意義上的示範意義以及控制建造成本的客觀要求。同時,對當地自然條件的適應性利用,更是塑造建築獨特地域風格的扎實依據。
四、集群文化建築的運作策略
1. 開發與城市角色
在一個完整的大型集群建築項目的運作中,政府、協調運作機構、投資方、設計單位、承建單位和運營使用部門等環節不可或缺。其中協調運作機構體現着最核心的作用。在2010上海世博會的籌辦過程中,“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作爲運作核心機構,承上啓下地協調和管理着項目整個鏈條上各環節的工作。在一般城市集群文化建築開發中,類似的統一協調機構同樣有必要建立。行政意圖、經濟考量、設計效果都將在這裏統合成爲協調一致的解决方案。傳統的由各級規劃建設部門代替管理的方式在專業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待提高。公共管理、建設管理和金融管理是一個良性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範圍,是否擁有足够的决策權、專業配備情况和跨專業的協作能力將是整個協調管理團隊能否勝任的關鍵。
2. 運作策略
根據項目參與者的關系和出資結構確立項目組織模式—根據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工程與建設管理國際研究計劃”(IMEC)的調研成果,目前集群項目操作模式主要有傳統模式、設計實施伙伴模式、聯合開發模式、關系開放模式等幾種。雖然在諸如上海世博會這樣的超大型集群文化建築中已經突破單一的傳統開發模式,結合了諸如設計實施伙伴模式、聯合開發模式等新模式,但在國内更多的二、三綫城市較小規模的集群建築開發中,傳統開發模式之外尚未融入更具適應性的其他開發組織模式。政府作爲單一的開發主體,其决策缺少各層面的客觀論證和制衡,易因主觀因素的改變而影响項目計劃;在項目操作遇到問題(如資金瓶頸)的情况下,往往因推動力量的單一而致使項目長期停滯甚至取消。
建立動態的、量化的項目評價和反饋系統—中國關于項目運作的研究尚處于“解决特定工程問題”層面的孤立研究,而國際上已建立“如何成功的通用原理(2)”的分析體系。提升研究水準的當務之急是爲基礎材料的整理和分析建立一套動態信息的量化評價和反饋系統。1995年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組織的研究計劃IMEC(3)通過調研和分析450年間全球60個大型綜合建築項目的資料和使用情况而發表的的工程管理專著《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Large Engineering Projects:Shaping Institutions,Risks,and Governance》中,爲類似集群文化建築項目的工程運作提供了多種組織模式示意與量化分析反饋方法。衹有在這些有益研究的基礎上爲集群文化建築項目的操作和决策提供客觀的投入、産出分析,才能够更加理性和精確地制定項目開發計劃。
結語
集群文化建築作爲典型的城市建築元素,伴隨着外部社會條件的變化將面臨不同的問題和挑戰。設計者應基于較高的城市空間和項目運作層面發現和整合制約設計的多重因素,發掘和把握提升建築設計品質的契機要素。在一個開放的動態操作機制之中,提高設計的專業水準、對城市公共價值的關注以及對緑色建築的推廣,應作爲設計者的職業價值核心而值得長期思考和實踐。
注释
1参见:崔.关于“集群设计”.世界建筑,2004(6)
2参见:尤建新,等.合作与协调-上海世博会管理问题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机场数字无线集群通信系统设计 篇8
智慧机场是目前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无论智慧机场如何定义, 均离不开机场范围内各种信息的采集及传递。而目前在航站楼及附属建筑物内, 信息的采集及传递主要是通过有线的方式进行, 如机场内部网络系统、有线通信系统、内部通信调度系统等, 但在机坪及更大范围内还没有一种很好的信息采集及发布渠道。如何搭建一个覆盖全区域、高速、无线的通信系统是目前机场实现信息化、数字化, 并建造智慧机场所面临的主要且非常迫切的问题。
在传统模式下, 机坪的通信主要是采用数字800M集群通信系统, 通过手持对讲机与机场管理部门进行通话联系, 而语音信号所占的带宽比较窄, 大约在300Hz~3400k Hz, 而机场数据信号的传递则需要比较宽的带宽, 数字800M系统已无法承载数据信号的传递。目前我国在无线通信技术上从2G过渡到3G, 局部地区已经采用了4G进行通信, 但在企业级专网上建设, 目前还是3G技术为主流。根据原国家信息产业部《信部无[2003]408号文》, 1785~1805MHz共20M带宽内可以为本地无线专用使用。因此选择工作在1785~1805MHz频段内的无线通信系统是解决机场无线接入最合理也最有效的方法。
2 设计思路
机场范围内采用1800M制式的无线通信系统, 其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用以替代传统的数字800M实现基本的集群通信调度功能, 同时搭建一个机场无线宽带的网络平台, 实现各种业务数据的采集和传递。数字机场的各项业务系统, 特别是面向机坪运行服务的系统, 可以通过该平台, 使其安全、可靠的运行。
考虑到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系统必须是企业专网性质的, 与公共隔离, 防止内部信息的泄露, 同时也可以提高本系统的安全性。系统还需要与机场内部通信调度系统之间建立标准的通信接口, 以实现与内部通信系统的对讲通信及内外部语音通信的统一融合。
3 系统组成
3.1 网络拓扑结构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包括核心层、无线接入层及终端应用层。
3.2 核心层
核心层为1800M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的核心, 包括运行维护平台、集群调度通信系统、应用系统、接口以及基础网络系统。
3.2.1 系统运维平台
运行维护平台包括EMS服务器、Radius服务器、DHCP服务器等, 系统运行平台通过IP网络与系统内各个网络单元设备进行互通。其中EMS服务器完成对系统网络单元的管理与维护功能, Radius服务器提供加密、鉴权、认证等功能, DHCP服务器提供动态IP地址分配的功能。
3.2.2 集群通信调度系统
集群通信调度系统包括集群调度服务器、调度台、录音服务器等主要设备。
1) 集群调度服务器
实现对各种调度终端进行语音、指令以及可视化调度, 完成终端的集群调度功能, 实现群呼、组呼、强插、强拆等服务。
2) 多媒体调度台
多媒体调度台可以实现音、视频一体化调度, 极大提高了调度操作的易用性和便利性;可视化图形调度界面, 使调度用户的状态一目了然;一键式语音呼叫和视频调度, 为用户提供高效率的调度操作;多渠道配置资源, 提高了使用灵活性并丰富了调度手段。
3) 录音服务器
录音服务器不仅可以为多台设备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录音服务, 还可将记录的录音文件进行集中管理;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管理平台, 如提供多种图形化报表信息, 可随时查询、下载、播放录音文件, 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对录音管理的需求。
3.2.3 应用系统
包括其他业务应用服务器、数据库等, 该部分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以及业务的需要, 灵活增加或暂时缓建;暂时缓建也不影响系统最基本的支持语音调度的功能实现。
3.2.4 接口
通过语音网关与内部通信系统最多可同时实现支持8路连接, 这样航站楼内安装有内部通信系统终端的岗位也可以通过内通话机拨叫移动的对讲终端。
3.2.5 IP网络
IP网络包括企业业务网络、传输网络及相关路由交换设备, 可完成IP数据包的路由交换, 将不同类型数据业务路由至对应的应用服务器, 提供相应的服务。
3.3 接入层
无线接入层设备主要为基站设备, 提供无线终端的接入、空中资源分配、IP业务的透明承载、数据安全、Qo S保证等服务。将终端的业务通过无线空中接口接入到有线网络中, 承载集群调度语音、视频、上网等业务。
3.3.1 室外基站
机场区域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地形或地貌:一是面积较大的机坪区域;二是体量达几十万平方米、高度在四五十米的航站楼;三是机场周边配套的货运区及其他业务办公楼。其中航站楼由于体量巨大, 因此采用室内分布系统进行信号的覆盖, 其他区域可以根据空间三维测算, 安装室外基站进行覆盖。
室外基站包括基站单元及室外天线。室外天线高度结合建筑物的情况或单独立杆安装或建在建筑物屋面, 通过调节天线的倾角及发射功率调整其覆盖范围。天线的安装高度一般要求在25~30m之间, 如果覆盖区域较大, 则天线的安装高度也将增高。
3.3.2 室内分布系统
由于航站楼体积大, 其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幕墙、钢结构支撑网架对无线信号会造成极大的衰减, 因此, 室外基站的信号基本不能覆盖到航站楼内, 所以必须单独在航站楼内建设无线信号室内分布系统, 以达到楼内信号的全覆盖。目前, 国内机场航站楼内均由无线运行商进行楼内无线公网的室内覆盖, 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在楼内设有室内无线覆盖系统, 航站楼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商务租赁或其他商务谈判的方式, 采用与运营商合路的技术, 实现航站楼内的无线信号覆盖, 这样从建设成本、建设周期、建设难度上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无线室内覆盖原理如图2所示。
3.4 应用层
应用层包括各种应用终端, 例如CPE、手持调度终端、摄像头、传感器等。终端应用层将数据、语音、视频等媒体流经由无线基站接入用户业务网络。
4 系统建设
4.1 频率申请
机场建设无线专网, 需先到本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进行申请, 申请批复后方可在本区域使用该无线频率。1800M国家批复的频率在1785~1805MHz, 系统的带宽是5M, 因此, 需要批复至少5M的带宽。对于大型机场, 其覆盖面积大、用户数量多, 应尽量申请3个频段15M的带宽, 同时考虑到中国移动DCS通信制式的下行频率是1805~1820MHz, 如果双方的射频器件存在带外泄露, 则易造成频率重叠, 相互影响通信, 因此, 1800M专网申请的频率范围最好是1785~1800MHz。
4.2 站址选择
站址的初步选择应结合机场需要覆盖的范围、覆盖区内建筑的高度以及基本的空间链路衰减进行规划, 规划好后需进行现场复核。现场复核是采用测试仪进行测量, 测量点包括所有覆盖区域, 对于使用终端比较密集的区域、无线覆盖阴影区、跨基站的切换区等地点则需要增多采样数据。结合测试结果以及安装基站的实际条件, 确定基站安装的位置、天线的安装高度及安装形式。机场范围内天线基本上可以考虑安装在机坪高杆灯、高大建筑物的屋顶、航站楼的屋面等处。由于机场的特殊环境, 基站的选择及天线安装必须以不影响空管通信、空防安全为前提。
4.3 IP规划
在对用户IP的分配管理中, 需要配置DHCP Server, 在DHCP Server为每个BS分配一个IP Pool, 用户接入时, 从中分配对应的IP地址。用户在接入期间将一直使用此IP地址, 即使用户切换到其他BS上去。
为便于管理, 每个BS对应一个子网, 用户从哪个BS初始接入, 就从此子网中为用户分配IP地址。
系统还具备DHCP Relay的功能, 以实现用户能通过标准的DHCP协议获取IP地址。
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整个系统可配置多个DHCP Server, 满足备份功能。
5 系统功能
1800M数字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可以提供基本语音、集群调度、多媒体集群、上网数传、定位业务、即时通信等多种业务功能, 满足机场地面营运管理对语音、数据、图像和定位等方面的综合需求, 提供可靠的语音对讲通话、航班信息及调度指令发布、车辆定位、无线图像及视频传输等多种功能, 从而提升机场在多业务运作模式下的保障能力和监管水平。
5.1 集群调度业务功能
系统具备完善的集群调度业务功能, 满足机场各部门对集群调度业务功能的需求。系统具有通信接续功能、调度管理功能、视频管理功能、语音管理功能、出局呼叫连接功能。其中的调度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组呼、广播、多优先级呼叫、强插强拆、动态重组、呼叫限制、录音等功能。
5.2 视频业务功能
1800M数字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提供与监控摄像头、视频编码器对接的通信终端设备, 以实现无线、移动视频监控的业务功能, 视频带宽可达到1Mbps以上, 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支持视频会议、视频对话、视频监控以及多媒体调度等相关业务。
5.3 数据接入业务功能
5.3.1 固定上网
为未解决数据接入的区域提供上网服务, 最大下行数据速率应达到18.7Mbps。
5.3.2 移动上网
满足移动人员 (包括工作人员、巡检人员) 的移动上网需求。
5.3.3 数据采集控制
对行业相关的各种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设备提供双向的数据传输服务。
5.4 人员/车辆定位业务功能
在系统终端上配置GPS模块, 通过与GIS平台相结合, 可以实现对工作人员、现场车辆等实时定位管理的功能。系统通过无线宽带网络, 将位置信息传送到网络中去, 并且及时在调度台界面上进行显示;也可以将历史位置信息保存起来, 通过轨迹回放, 获得形象准确的位置信息。根据位置信息保存的时间, 即可清楚地知道在某个具体位置点的具体时间。
5.5 移动信息发布业务功能
系统利用业务应用平台, 同机场航班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互联, 实时发布航班信息给机场工作人员、机场周边物流及其他服务行业人员。
5.6 终端与调度系统集成
系统支持机场关键业务信息系统应用、终端和多种传感器相连, 能够进行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控, 解决一线工作人员的数据采集问题。
5.7 管理功能
系统具备完善的设备管理功能, 能检测整个系统的工作状况, 能对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定位和告警, 方便系统维护人员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摘要:智慧机场的一个主要基础平台就是通信的统一平台, 如何在机场范围内搭建一个无线宽带的通信网络是此文所论述的重点。此文通过对1800M数字无线集群通信的规划、设计, 为机场无线宽带通信提供一种解决思路和方法。
基于集群的深空测控系统设计策略 篇9
深空测控干涉测量技术作为一种理想的高精度测角手段, 与传统的近地空间探测相比, 具有距离远、延时长、信号衰减大和测量精度高的特点。VL- BI是目前角分辨率最高的天文观测技术[1], VLBI观测所需站数较少、观测方案多样化, 已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深空测量技术[2,3], 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集群技术在大数据量、并行计算处理方面具有高性能、灵活性和扩展性强的特点。基于集群计算平台的深空测控干涉测量系统是VL- BI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4,5,6,7]。本文主要描述自主研发的基于高性能集群硬件平台的深空测控干涉测量系统, 着重从硬件平台和软件设计模型选取等方面对数据中心的设计策略进行比较详细的描述。
1 系统架构
深空干涉测量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深空干涉测量系统包含深空站、数据中心和管理中心。深空站在指定时间执行深空干涉测量任务, 数据中心收集各深空站获取的数据信息, 实时或事后进行运算处理并完成定轨。深空站和数据中心统一受管理中心的规划和控制。
数据中心的基本功能包括实时收集各深空站的外测数据、气象数据和监控信息, 对数据流进行预处理、相关计算以及综合处理, 得出基线的延迟和延迟率。同时提供事后处理功能, 处理数据量大, 计算强度高, 是整个系统的处理核心[8]。
2 数据中心设计
数据中心系统由数据接收及预处理分系统、相关处理分系统和监控分系统组成, 主要完成数据接收、预处理和数据分发以及相关解算。
整个深空测控干涉测量系统设计过程中, 数据中心的设计是关键和重点。
2. 1 软件系统设计
2. 1. 1 相关并行处理模型
数据中心的数据处理是一个具有高度并行性的运算过程, 具体体现在: ①过程监控、测量管理和相关处理; ②相关处理的FFT; ③不同观测站的接收和处理; ④接收数据预处理与相关处理和综合处理。相关处理是系统的最大计算负载, 软件设计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节点负载均衡的前提下, 将数据相关的任务放到同一个集群节点上, 利用多线程并行处理算法提高整个中心处理效率。
本系统相关处理采用FX型相关处理机。相关处理先对接收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再计算互谱。相关处理分系统具有DOR ( Differential One-Way Ran- ging) / DOD ( Differential One-Way Doppler) 快速处理能力、ΔDOR/ΔDOD事后分析处理能力和SBI ( Same Beam Interferometry) 数据处理能力并输出测量结果。现有相关并行处理结构包括: 基线并行结构、观测站并行结构、通道并行结构和时间并行结构[9,10,11]。
基线并行结构中一个相关节点进行一个基线计算, 计算模型简单, 各计算节点处理数据量相同, 节点间通信量少, 便于扩展, 但存在不同基线中对相同观测站数据的多次重复计算。观测站并行结构中对同一站点的相关处理放在同一节点进行, 最后所有相关处理结构汇总到指定的相关节点进行互谱, 通过增加一级相关节点, 每个站的相关处理仅需要在某个节点计算1次, 整体负载得到了减轻。但显著缺点是通信压力增大。以每个站最大64M采样率来计算, 在通信瓶颈处的相关节点的通信量为16. 384 Gbps。
通道并行结构中每个相关节点仅负责处理所有观测站某一子通道的所有基线的数据相关, 不同子通道的数据由不同的相关节点处理。这种结构计算和通信量均较小, 且每个相关节点处理逻辑相对简单, 但这种结构的缺点是当不采用等带宽采样方式时, 易造成各处理节点处理量不均衡; 增加处理节点时需要的调度算法较繁琐; 预处理节点需要将同一时刻的数据分别发送到多个相关节点, 预处理节点处理逻辑相对复杂。
时间并行结构中, 使用Roundbin方式处理数据, 每一个相关节点处理所有基线的某一时间段的数据, 各时间片的数据由不同的相关节点处理。明显优点是计算量小, 每一观测站的数据仅需进行一次时域到频域的变换; 通信量小, 每个数据仅需在网络上传输一次; 相关节点扩展方便, 增加计算节点时, 对调度程序而言只增加一个计算资源, Roundbin处理方法没有改变。这种结构的唯一缺点是每个相关节点需要关注不同通道的处理, 相关节点内部的处理过程稍显复杂, 但相较于其优点来说, 缺点是微不足道的。
分析可知, 基线并行结构和观测站并行结构的缺点突出, 而时间并行结构相较于通道并行结构的优点突出, 本系统设计采用时间并行结构。时间并行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2. 1. 2 数据预处理功能分配
从站内设备到达数据中心处理设备的基带数据在相关之前需要经过整数比特补偿、条纹旋转、FFT和小数比特补偿4个阶段。一般情况下条纹旋转、FFT和小数比特补偿都在相关节点进行处理。而整数比特补偿有3种方法: 预处理补偿方法、相关处理补偿方法和集中式补偿方法。
在预处理补偿方法中, 预处理节点在获取基带数据后, 根据预处理节点管理的天线位置和目标位置, 采用通用的整数比特补偿惯例, 即将本站信号补偿到地心, 并将补偿后的基带数据以及延迟变化率、未补偿的小数部分发送到相关节点进行进一步处理, 但这种方法具有以下缺点: 同一目标的轨道计算需要在各预处理节点中同时进行, 浪费计算量; 同一轨道数据分布在不同的预处理节点上, 易造成数据不一致; 补偿使用理论模型进行, 在模型重构完成后, 如需要采用闭环补偿, 因模型重构的结果存储在相关管理节点上, 需要相关管理节点再把模型参数传递到预处理节点上, 预处理节点需要在不同的补偿模式间进行切换, 实现逻辑复杂。
相关处理补偿方法中, 预处理节点直接按照观测站的时间将数据分片发送到相关处理节点, 相关处理节点完成整个预处理过程, 预处理所有计算工作转移到相关处理节点上进行, 带来的明显缺点是采样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如数据预处理节点需要充分利用采样数据, 还需保留上一个数据片的数据, 增加了内存负荷和处理复杂度。
集中式补偿方法的基本工作原理是, 相关管理节点根据需要处理的时间段, 为某一预处理节点生成基带数据补偿参数, 并将补偿参数和需要的时间段发送给预处理节点。预处理节点根据整数补偿参数, 在基带采样流内截取合适的基带数据, 并附带整数补偿、小数比特补偿和延迟率发送给相关处理节点, 相关节点接收到基带数据后, 直接对数据进行进一步计算。集中式补偿结构如图3所示。
这种结构中, 所有数据补偿参数均由相关管理节点根据具体工作情况统一生成, 克服了前2种方法的缺点, 预处理和相关处理节点的逻辑复杂性得到减轻。
通过分析, 集中式补偿方法优于其他2种方法, 本项目采用集中式补偿方法进行预处理。
2. 2 系统平台
数据中心是高计算和高数据强度的系统, 使用传统的服务器或工作站单机环境无法满足运算要求。高性能计算 ( HPC) 从软件上通过并行算法, 硬件上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完成高性能计算问题。集群技术由于灵活性较高, 扩展性强的特点, 是构建硬件并行计算平台的一种高性价比HPC解决方案。
通过简化模式的保守计算量估算, 数据中心的数据处理约为1 200亿次/s浮点数运算, 最大内部通信量16. 384 Gbps。在硬件平台选取方面, 采用商用工作站或服务器和商用高速网络组件集群系统硬件平台构建计算环境, 能够很好地适应系统的未来扩展要求。
本系统采用得到广泛使用的Linux高性能计算集群。节点通信采用InfiniBand ( IB) 进行连接。IB是由InfiniBand协会开发的体系结构技术, 是一种用于实现基于通道的交换式技术的通用I/O规范, 理论带宽可达30 Gbit/s, 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的特性, 同时, 硬件承担了原来由CPU完成的许多I/O通信工作, 在处理并发的多路通信任务时没有现有通信协议所固有的额外开销。在无需系统核心层介入的情况下, 能够提供数据拷贝传输, 并使用硬件提供高可靠性和容错性通信, 极大改善了系统的带宽、延迟和可靠性问题。
数据中心硬件平台结构图如图4所示。
3 系统功能
系统能够独立完成月面目标的同波束干涉测量任务, 与VLBI测轨分系统联网实现对月球和深空航天器干涉测量任务, 同时为射电天文观测等无线电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具有航天器、射电星信号数字基带转换能力; S/X双频段DOR、DOD干涉测量能力; S/X双频段ΔDOR、ΔDOD干涉测量能力; S/X双频段SBI能力。能够进行双频段DOR、DOD干涉测量计算; 双频段ΔDOR、ΔDOD干涉测量计算; 双频段SBI计算。
数据处理中心软件系统工作于准实时处理模式以及事后处理模式2种模式。直接用户包括: 任务中心、管理中心、站内设备、外部数据相关处理中心和射电天文用户。能同时进行4个测控站、6条基线基带数据的相关处理。
4 测试结果分析
利用仿真数据对系统数据中心的处理能力进行测试, 设置仿真数据生成计算机按照指定信号带宽、信噪比、通道和数据格式生成数据, 再由数据中心处理设备得出结果, 通过将结果与仿真结果比对, 验证数据中心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DOR / DOD精度测试采用的仿真数据生成参数如下:
S频段中心频率: 2 210. 808 MHz / 2 219 MHz / 2 229. 808 MHz / 2 250 MHz;
通道数: 4; 信号形式: USB或单音;
载噪比: 25 dBHz/ 35 dBHz/ 45 dBHz;
延时差: 0, 99. 5 ns; 延时差预报误差: ≤3μs;
延时差变化率: 100 ns/s、1 000 ns/s;
延时差变化率预报误差: ≤10 mHz;
采用同一组参数分别在25 dBHz/ 35 dBHz/ 45 dBHz的载噪比情况下对DOR / DOD精度进行验证。在测试指标与理论值符合的情况下, 后续采用45 dBHz的数据对其他参数下的精度进行测试。
SBI精度测试采用的仿真数据生成参数如下:
中心频率: 8 470 MHz/ 8 479. 768 MHz/ 8 496 MHz / 8 462. 08 MHz;
通道数: 4; 信号形式: USB;
载噪比: 25 dBHz; 信号带宽: 1 MHz;
编帧时的量化位数: 4 bit/ 2 bit/ 1 bit;
延时差: 100 ns; 延时差预报误差: ≤3μs;
延时差变化率预报误差: ≤10 mHz;
不同载噪比的情况下DOR/DOD/SBI精度测试结果数据如表1所示。
载噪比为45 dBHz, 延时差为99. 5 ns的情况下DOR精度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
载噪比为45 dBHz, 延时率为100 ns的情况下DOD精度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
经过分析与测试, 系统各项测量精度及处理时间指标如下:
DOR测量精度及DOD测量精度分别52. 7 cm和0. 4 mm/s, 满足初步设定的优于90 cm和优于1 mm / s的要求。
ΔDOR和ΔDOD的实际测量精度分别达到12. 15 cm和0. 042 mm / s, 满足设定的优于15 cm和优于0. 5 mm/s的指标要求。
系统的SBI的测量精度实测为2. 1 cm, 满足优于3 cm的要求。
5 结束语
详细阐述了基于集群的深空测控干涉测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策略。通过对系统数据中心DOR / DOD / SBI的精度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系统具有深空测控任务能力, 在测量精度方面达到了预设标准。结论说明, 采用本文所描述的设计策略开发深空测控干涉测量系统有效可行。
目前系统仍处于内部联试运行状态, 将通过今后的任务实践对系统的处理能力进行更细化的验证。同时, 对数据中心在预处理、相干并行计算等方面的算法作进一步改善。
摘要:针对目前航天领域对深空探测系统的任务需求, 利用集群技术适用于大数据量和并行计算处理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基于集群的深空测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策略, 介绍了系统的架构和主要工作流程, 并着重从系统平台选取、相关并行处理模型和预处理方法等方面对系统数据中心的设计策略进行了详细描述。对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计算能力进行了说明, 并结合系统的精度测试数据, 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法 (VLBI) ,集群,深空测控系统
参考文献
[1]甘世明, 郭秀珍, 于世伟, 等.互相关时延估计与基于LMS自适应时延估计对比[J].科技信息, 2010 (11) :494-495.
[2]朱新颖, 李春来, 张洪波.深空探测VLBI技术综述及我国的现状和发展[J].宇航学报, 2010, 31 (8) :1 893-1 898
[3]刘强, 姬红兵, 张桂华, 等.深空通信中的线性Log MAP算法[J].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8, 34 (5) :1-4.
[4]侯孝民, 赵成斌, 梁盛.一种DOR侧音信号相关处理算法研究[J].无线电工程, 2012, 42 (2) :28-31.
[5]李元飞, 郑为民.VLBI数据软件相关处理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11 (25) :150-158.
[6]武建伟, 陈文全.深空VLBI数据采集技术[J].电子科技, 2011, 24 (1) :24-27.
[7]李金岭, 张津维, 刘鹂, 等.应用于深空探测的VLBI技术[J].航天器工程, 2012, 21 (2) :62-67.
[8]郑为民, 舒逢春, 张冬.应用于深空跟踪测量的VLBI软件相关处理技术[J].宇航学报, 2008, 29 (1) :18-23.
[9]刘友永, 王彬, 谷春平.基于DOR侧音信号的条纹搜索算法[J].无线电工程, 2011, 41 (11) :10-12, 30.
[10]THURMAN S W.Deep-space Navigation with Differenced Data Types, Part II:Differenced Doppler Information Content, TDA PR 42-103[R].Pasadena, CA, JPL, 1990:61-69.
产业集群战略与城市竞争力 篇10
(一) 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 在历史的发展中我们随处可见产业集群的影子。例如中国农业时代的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在西方国家, 这种现象也到处可见, 例如, 西方工业文明初期的英国曼彻斯特的纺织业集群。
关于产业集群, 迈克尔·波特给出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其他实体。”
(二) 产业集群的特征
(1) 专业特征──专业分工和社会协作。产业集群专注于某一产业的经营, 彼此相互协作配合, 为核心产业服务, 占据着区域乃至世界此产业的较大的市场份额比例。比如, 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群、河北清河羊绒产业群和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业群。 (2) 地域特征──地域集聚和规模经济。产业集群作为企业和机构的集聚现象, 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和规模性。一方面, 经济要素、组织、行为要求空间接近;另一方面, 集聚的经济活动要素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或者说是集群企业和机构在空间上高度密集, 在总体区域内达到规模经济的容量。 (3) 制度特征──网络组织和社会根植。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经济体之间由于专业化分工而产生密切的交互作用, 它包括正式的合作网络和非正式的合作网络。产业集群依据企业和机构之间频繁的互动、联系产生巨额的社会资本, 并形成彼此之间的高度信任, 降低交易成本, 取得规模经济。 (4) 生产特征──柔性生产和学习创新。集群内部企业为了适应、利用不确定环境,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进行多维改变和创造, 实施模块化生产的柔性制造。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企业相互学习、相互适应创造了条件。通过不断的学习实现企业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进而促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
二、产业集群理论依据
(一) 产业集群理论发展
(1) 外部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是第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在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下, 企业在区域内集聚能够获得稳定的劳动供给, 同时可以获得外溢技术和信息以优化企业生产, 从而使企业获得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 (2) 集聚理论。韦伯把区位因素归结为集聚因素和区域因素。集聚规模会产生不同的节约指数, 规模越大, 节约指数也越大。因此, 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说明了规模经济和要素集聚之间的关系。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5年在他的论文中首先提出增长极概念, 1966年保德维尔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城区内, 正在不断扩大, 并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诱导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产业”。
(二) 产业集群理论新观点
(1) 空间经济理论。新地理经济学家Lucas断言城市存在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理由就是, 集聚的资源所产生的收益递增使得这些地方更有效率。 (2) 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的概念最早是由科斯提出来的, 交易成本包含企业组织活动的各种成本。新制度经济学从减少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集聚, 认为产业集群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交易费用和成本。 (3) 社会网络理论。威廉姆森认为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组织为网络组织, 网络组织成员相互连接、相互渗透。他认为在一定的合作和信任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社会资本, 促进企业合作, 模糊了企业边界, 扩大了网络组织的规模。 (4) 技术创新理论。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 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可以促使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各部门的众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一个企业创新成功之后, 大多数企业会争相对其模仿与学习。 (5) 竞争力理论。波特从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集群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他认为产业集群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而且可以改进激励方式, 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誉等集体财富。
三、产业集群战略的城市竞争力优势
(一) 基本竞争战略
城市要获得较强的竞争力得从战略的角度去思考。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可出归纳总结出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 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把成本降至最低限度, 成为产业中的成本领先者的战略。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产业范围内独具特色, 这种特色可以给产品带来超过因其独特性所的成本额外的加价, 拥有这种差异化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集中战略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实施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战略, 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
城市发展要取得持续的竞争力则必须从以上的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出发, 制定和实施良好的策略以实现这两种战略, 最终获得竞争优势。而产业集群战略可从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两个角度出发,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节约成本, 同时产业创新则可以实现差异化。
(二) 产业集群战略的优势
(1) 集聚优势。产业集群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同时促使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 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 及时获取本行业竞争所需的信息。同时因为企业集聚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 这可以大量节约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和费用。 (2) 社会网络优势。产业集群使得企业与上游和下游企业、水平与横向企业联系和交流, 各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和信任, 企业之间形成了区域的非正式的网络形式。各企业之间相互竞争, 与此同时又相互交流和合作, 相互学习技术, 在一定的合作和信任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社会资本, 模糊企业边界, 扩大了网络组织的规模。 (3) 学习创新优势。产业集群既不会损失单个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 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 从而达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 实现集群式创新优势。
(三) 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
(1) 提高城市知名度。产业集聚的地方, 这个地方的知名度会提高。通过产业集群打造品牌城市, 提升城市竞争力。比如义乌市以前是一不起眼的地方, 自实施小商品产业集聚以来, 义乌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2) 吸引人才和投资。产业集群规模越大就越能吸引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人员, 从而促进城市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越是发展, 反过来它又有利于吸收更多的相关企业来投资。这样又更进一步来发展壮大我们的产业集群。 (3) 提升经济效益。产业集群能够取得较大的外部规模经济, 同时促进产业分工, 加速产业的运作效率。产业集群造成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以及集群企业与机构之间的联系, 形成了彼此的信任与依赖, 这又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费用, 创造了社会资本。产业集群通过创新对产业的效益提升巨大。 (4)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为更有效地利用区域有限的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形式和机制。产业集群内部是一个创新体系, 通过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联系和互动, 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 形成连锁反应机制, 加快创新扩散, 促进城市集群动态升级。
四、结论
综合以上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 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对提升城市的发展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作用。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 而且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分工, 大大提高了产业的运作效率。因为产业集聚, 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和费用, 同时, 企业与机构之间通过互动和联系促进了产业的学习和创新, 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资本。因此, 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 打造品牌城市, 吸引广大的人才和外部投资, 而且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优化城市的产业升级过程。最后,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城市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产业集群将推动城市的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对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城市要发展, 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本文从产业集群出发, 阐述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的措施, 为城市提高发展竞争力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产业集群,战略,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邹昭唏.企业战略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城市设计集群 篇11
关 键 词:中小企业 传统产业集群 企业升级转型 工业设计服务模式
1.多方挑战要求企业加速升级转型 企业需选择合适路径
1.1多方挑战要求企业加速升级转型
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生产使我国制造业在过去30年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同时形成了我国长期依赖出口带动制造业和经济的增长模式。我国制造业生产规模虽然大,但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属于OEM模式,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受出口订单制约,位于产业链下端,利润微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根据联合国发布《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在2012年大幅下滑,预期未来两年仍将继续疲软,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疲弱是全球经济趋缓的根源。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经济难题通过减少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需求和资本流动及商品价格的大幅起伏而蔓延到发展中国家【1】。在国际上,还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加速追赶,竞争剧烈。国内,资源、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持续上涨,人民币增值,从而使低成本、低价格优势不再存在,中小企业的生存再次面临考验。2013年6月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上书国务院反映中小企业生存困境,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现在的危机程度远远超过了2011年,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加速升级转型,方能突破困境。
1.2工业设计是中小企业升级转型关键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涉及多个方面:机制、管理、人才、资金等等,需要从上至下、全面配合,但从OEM转向其他模式,根本目标就是要拥有独立自主的创新产品。有了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方可掌握产品定价权,配合产业链延伸,市场营销跟进,才能获得更多利润,成功转型。
产品创新方法可包括技术开发与工业设计。技术开发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知识积累及技术团队的组织及培养,很有可能需要经历大量失败,而取得突破性成果时间不可预计,更难以估计创新技术商业化的时间,容易错过市场机遇,因此一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采用技术开发方法去研发创新产品。相比之下,工业设计优势在于整合资源,通过运用成熟技术,从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双方利益出发,优选产品或产品系列的形式、功能及适用价值。由于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大大缩短了商业化周期,时效性强,整体研发投入较低,产品转化率高,更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升级转型的需求。“十二五”规划亦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通过设计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1.3企业需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路径
企业拒绝转型进行自主创新,主要原因有两点,有部分企业未重视转型的紧迫性,仍依赖“三来一补”的加工模式,满足于加工环节的利润,往往经不住市场的突然转变;还有部分企业存在对产品创新存在误解,认为产品创新必须是技术创新,由于无力承担技术创新需要的资金、转变等投入,因此却步不前。另一方面,也由于国内大部分工业设计公司还停留在提供产品外观设计的服务层次,带来的产品创新程度有限,企业也因而认为工业设计只能做“包壳”设计,改改外观而已。而每个企业状况不一,拥有各方面的资源不等,转型自然不能只用同一套方法。因此我们提出运用工业设计辅助企业转型的五种模式,首先对企业进行类型诊断,继而选择合适的工业设计方法,进而确定具体操作模式,其基础流程如下(见图1)。
2.适用于制造业传统产业集群的产品系统型工业设计模式
在三十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已经成长了一批具备完整现代的生产及管理能力的企业,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形成了专业镇的集群经济形式,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相对集中,专业化配套协作程度较高。但由于某些传统行业技术门槛不高,核心技术成熟,竞争者众多,过去缺乏自主创新及品牌意识,以拼低价格为主要竞争力,造成行业内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利润微乎其微。资料表明,珠三角专业镇目前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比例不到40%,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2】而且此类行业内,除了个别依靠控制销售渠道或较早形成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其他大部分中小企业个体都难以得到政策支持或资本投入来进行技术开发,其更无能力进入新兴产业,只能在主营业务内升级行业地位。具有此种状况的行业有家电、家具、电脑周边、视听产品、电动工具、旅游产品、厨房用品、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学习用品、家居用品等。
基于多年的设计、生产及产品运营经验,我们提出适用于此类企业升级的产品系统型设计模式。针对此类企业的转型策略为:由有资本运作背景、已具有产业集群领袖雏形或奠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或者是具有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并将致力于高效商业价值链营运的销售型企业牵头运营,组织有互补优势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协同效应,塑造集群品牌。由集群品牌运营组织设定品牌运营策略,继而制订产品策略,进行品牌系统产品设计,然后将不同产品的生产、加工发放到各有所长的企业里,再由品牌总运营对全部产品进行统一品牌的整体营销。这样即可以降低避免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价格竞争,又可以使中小企业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整合资金、人力资源来投入产品研发,达到业务扩张、升级,拥有自主品牌,改变行业地位。产品系列的范围经济将得到充分实现,联盟的研发、生产、销售的成本随着联盟规模的扩大不断降低,经济效益随着协同效应的出现而大大提高。
nlc202309041037
确定转型策略后,继而在其基础上制订设计策略:通过行业分析研究,找出系统消费需求。由自主品牌制造商牵头,联合优势互补的中小企业组成产业协作集群,构建集群品牌运营组织,形成协同效应,以系统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依据研究成果确定品牌定位,根据营销策略制订产品策略。 以系统整合技术特征为基础,完成产品系统框架。统一简洁系统风格,制定单品的统一形式基因特征与品相要求。再依据市场细分,定位销售价格,从高档到低档,根据不同材料、工艺、成本,分层次进行子系统产品设计。制定统一生产标准,将不同品类产品的生产、加工发放到集群内优势对口企业,最后成品由品牌运营 组织进行统一品牌的整体营销。
产品系统型模式的产品开发流程见图2。
3.运用系统型工业设计模式辅助小家电中小企业转型案例
从目前发展来看,中国家电行业工业设计已具有一定规模,大多数家电企业都具备从事工业设计的部门和专业人员,而企业规模的大小和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及成正比,同时亦与其产出成正比,因此除了大规模、知名家电企业,如海尔、长虹以外,大部分中小家电企业投入小,工业设计不具备体系优势,无法做大,也无法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持。【3】另外,以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为代表的行业设计机构模式,重点发展平台作用,在设计研发、技术成果转化、系统化、标准化思维与操作上有共同之处,但其未结合品牌整体运营的概念,以下以小家电行业为例,演示使用产品系统型工业设计模式辅助此类企业转型的具体操作流程及方法。首先由牵头企业形成行业集群,完成集群品牌运营组织及设计组织的构建后,方可进入具体设计研发阶段。
3.1分析市场现状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厨房电器产品(下称厨电产品)虽然品牌繁多,但产品同质化状况非常严重,消费者选择困难,行业内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力,制造商获取的利润微薄,加上成本上涨、人民币增值的压力,不少中小企业将面临困境。(图3)而且同一品牌产品设计风格与品相参差不齐,缺乏风格统一的整体厨电系列。另外,由于市场不断细化,越来越多功能不同的厨电产品被推出市场,而每个产品都需要通过电源线获得电力,如何在厨房空间里安排放置各种厨电、电源线及增加设置电源插座都为消费者带来烦恼。(图4)
3.2发掘新消费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等研究手段,发掘用户需求。在厨房空间里对厨房电器的使用需求研究中,反应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几点是:1)厨房电器容易保持卫生、易于清洗;2)希望厨房电器、厨具能与厨房装修风格进行统一搭配;3)产品可以带来更简单、更智能、人性化的烹饪操作,让用户充分享受烹饪的乐趣;4)容易收纳,节省空间。
3.3制定新市场策略
由于形成行业联盟后,整合了多个中小企业的资源,从而使每个个体不需要独力承担整体系列产品的开发投入,也无须在短期内增加设备、改换设备技术等,同时可以同联盟品牌多产品、多层次的品牌策略得到中小企业个体无法覆盖的市场配额。
首先确定联盟品牌定位,制定系列产品统一联盟品牌的形象与产品品相,根据不同层面的市场定位,制定对应的市场策略。系列产品市场策略可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层面的市场:
1)高端市场:通过联盟直接进行开发与市场运营;
2)中端市场:依靠联盟开发,组织周边资源配套生产,由联盟运营;
3)低端市场:联盟确定与品牌价值相匹配的供应商,通过联盟采购配套方式进行运营。
3.4系列产品人机关系研究
由前端用户研究得到用户使用厨房电器一大困扰是,电器种类增多,厨房空间不足,电源线多,电源插座少,容易混乱,难以收纳。针对此问题,我们提出了“无线厨电”的概念,以通用耦合器底座为整个厨房的电器提供电源。(图5)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如何让用户在使用任一款电器时,如比电热水壶体量近三倍的电汤锅,同样可以轻松地对准耦合器,并完成放置步骤?因此提出了电器底部的上耦合器应配合弧线导入口设计,并通过反复测试,进行人机关系研究,得出最为合适的耦合器底座导入口的尺寸为50毫米,从而确定系列创新产品的设计核心,并申请了专利。(图6)
3.5产品品牌形式基因设计
确定“无线厨电”的设计核心后,进一步制定产品的品牌形式基因的设计。出于满足可以与不同家居风格进行搭配,选择统一简洁的系统风格。制定包括产品外形弧线角度、控制面板尺寸、长宽比例、导角弧度等形式基因特征及品相要求。
3.6产品系列设计
从“无线厨电”的耦合器电源基础设计出发,基于品牌形式基因,进行产品系统品种规划发展,逐步扩大升级产品系统及其周边衍生产品。(图8、图9、图10)
3.7制定生产标准
通过制定厨电系统配合耦合器配件标准尺寸,控制核心部件的生产;通过制定联盟内品牌统一生产标准,控制系统标准,进行模数化、标准化、通用件的设计,通过产品品相标准统一产品形象,但针对不同层次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质量与生产标准,相应的,配备联盟自主生产、配套厂生产、采购的不同生产方式,充分发挥系统产品优势,利用标准化、通用件即可节约成本,方便管理,又可衍生出不同的产品系列。
4.结语
企业运营涉及许多方面,成功转型需要从上之下长期的调整与转变,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达成,工业设计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但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21世纪的国际企业已将工业设计纳入企业战略之一,从头至尾贯彻到企业经营之中。中小企业若要独力转型升级,拉近此差距,难度太大,而产品系统型工业设计模式可以充分整合传统产业集群优势,使参与集群的每个中小企业投入其可承担的成本,既不需大举增加新设备、新工艺,又能从联盟获得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设计,承担其擅长产品的加工,再由联盟品牌整合运营,以产品系统形成强势的集成品牌,方便消费者一站式购买,中小企业再从联盟合约中分得远超过旧有模式的加工利润,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升级行业地位,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纽约:联合国,2012.
[2] 周轶昆.广东专业镇发展现状与转型对策[J].南方农村,2012年第3期,53.
[3] 兰翠芹.发展工业设计,助力家电企业升级.[J]电器2013第3期,30.
[4]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 浙江中小企业_转型的困惑与出路[J].浙江经济,2011年,21期:30.
[5] 王晓红.广东发展工业设计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与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第29期,59.
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集群策略 篇12
一、城市更新改造与城市滨水区再开发
就物质空间的利用而言,城市发展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开拓新的空间;二是对既有空间进行更新改造。纵观历史,城市诞生之后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更新改造,这是城市发展中的应有之义,也是城市建设面临的永恒课题。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人的需要以及人们利用空间的技术手段不同,城市更新改造在其目标、范围、内容、规模、程度及速度等方面也呈现很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经历了“由以大规模拆除重建为主、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城市更新和贫民窟清理,转向以谨慎渐进式改建为主、目标广泛、内容丰富的社区邻里更新的发展过程”(1);在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则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仍然方兴未艾。
城市再开发属于城市更新范畴(2),是指在已被使用的地块上进行的任何新建设(如把工业用地开发成混合用地,或把某片联排住宅开发成大型公寓),有时也将早先经过开发但已遭废弃地块上的插建视为再开发(3)。日本学者谷口邦认为,城市再开发是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综合性地重新修建建筑物和重新调整建筑用地及公共设施(4)。
城市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更新改造目标及内容的多样性,更新改造不只是物质环境的改善或品质提升,还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笔者认为,城市再开发更着眼于城市空间资产的运作,强调被改造地区既有土地、房产和设施等的经济价值的再释放,令其增值,并进一步带动和刺激城市经济的增长。
理想的城市再开发是微观投资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共赢,或者说是具体开发项目与整个城市发展的相互协调。换言之,在项目层次上,再开发要使投资者、经营者、未来的债权人具有财务生存的可能(通常是获利)(5);在国家和城市层面,再开发必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所贡献,对社会或城市整体利益有利。
滨水区再开发在城市再开发中占有特殊地位。历史上,滨水区孕育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城市未来的发展中,滨水区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通讯和工业加工技术的不断革新,激发经济转型、产业重组和产业结构升级,由此带来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空间分布发生巨大变化,进而导致滨水区职能的转变。曾经以航运、工业加工、渔猎、通商等吸引人们前往的滨水地区,如今以旅游观光、水上娱乐以及迷人的风景和适宜的气候等再次使人们趋之若鹜(6)。在此种背景之下,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滨水区再开发不断兴起和蔓延。
二、滨水区再开发的集群策略
城市再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世界上成功的城市滨水区再开发无不凸显其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性特征;再开发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一个经济繁荣、环境友好、充满生机的城市地区,一个形象优美、富于特色的城市空间(7)。
从繁荣经济、重塑地区竞争优势的要求来看,滨水区再开发地块的功能定位和项目选择至关重要;而功能定位和项目选择,本质上可归结为产业选择和空间配置。
20世纪后期,“产业集聚”这一经济地理现象或产业组织形式以其强大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引起世人的瞩目,为发展经济、增强地区乃至国家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8)。产业集聚现象很早就受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关注,如100年前马歇尔、韦伯等人的研究,甚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研究。以波特为代表的当代学者把这种“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的地理现象称作“集群”,并视之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及思维方式(9)。近十年来,国内经济、地理、管理等学界对产业集聚(集群)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在此方面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且主要集中在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宏观经济和政策层面。
笔者曾借鉴产业集群理论,在微观层面上对城市内部围绕某一产业进行的功能片区开发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城市发展中的集群开发策略(10)。集群开发基于如下理念或理论假设,即产业开发是城市开发的本质和基础,经济上获益是其前提和重要目标,场地、建筑和设施等旨在为产业活动提供物质空间载体,离开了产业活动,设想再好的物质环境也只是“无本之木”或空洞的躯壳。集群开发策略强调开发项目在城市宏观层面和项目内部微观层面上的产业关联,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功能定位即产业选择应当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相一致,成为城市经济的增长点,刺激或带动城市乃至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上,再开发项目要能够生存且盈利;第二,项目配置必须满足产业关联的需要,项目之间做到相互支持或产生功能耦合,从而形成一种微观层次上的相对完整的价值链。
三、案例分析——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开发
城市滨水区有滨海、滨湖、滨河等地区或地带,滨水地区开发的历史长短不一。下面分析介绍的“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开发”是一个千年水乡古镇以其老街为核心的滨河区再开发。
“孔城老街”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孔城镇东南部,全长2 200m,拥有1 800多年的历史,是明清时期桐城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其中街内商铺、官绅商贾巨宅、当铺、钱庄等古建筑众多。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水运功能的衰落,老街“繁华不再、建筑失修、老宅废弃、雕梁侵蚀、高墙坍塌、人迹稀少、生机难觅。”
在桐城市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孔城镇旅游业强镇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孔城老街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以休闲、度假、文化等产业为主题的新型休闲度假经济,孔城镇计划对孔城老街进行修复和再开发,以老街为依托,开发建设休闲度假基地。已编制的《安徽省桐城市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提出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4A级景区,近期目标是将孔城老街培育成为孔城镇乃至全市的战略成长型旅游经济项目和旅游业的龙头项目,成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形象产业。
依照上述规划,“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开发将以孔城镇十甲老街为核心、周边河道为辅助,进行整旧如旧的保护性利用和再开发,带动村民及企业构建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乡村度假产业,形成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休闲度假产业集群。
整个度假区将由古镇休闲度假区、滨水休闲度假区、商务会议活动区、观光游览体验区和综合服务区五大版块构成。有关方面目前正着手进行一期项目“古镇休闲度假区”的开发。
四、结语
集群策略从产业发展和提升地区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以系统的眼光审视城市再开发的功能定位和项目配置。当然,再开发的成功与否还依赖于对发展时机和机遇的把握以及政府的支持。由于竞争的动态性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如果时机不成熟或错过机遇,再开发的结果往往流于产业或项目的简单“堆积”,而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群”,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城市滨水区再开发与城市其他地段再开发的显著区别在于水资源的修复、保护和利用。一是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综合治理,如上海苏州河、南京秦淮河的除黑除臭,逐步恢复生态多样性等;二是对现况良好的水体严加保护,防止再开发活动对水体造成污染和破坏;三是尽可能让宝贵的滨水空间资源为大多数市民所享用,并塑造独特而优美的城市物质和人文景观,这原本就是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桐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