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导则(共10篇)
城市设计导则 篇1
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城市设计导则”被引入我国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其作用已逐渐得到认可,并作为实施城市设计的有效工具被广泛推广。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各界对它的认识偏差是造成问题的主因之一。很多人对城市设计导则尚未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编制的导则对城市设计实践难以产生积极作用。因此,了解导则的本质与作用,并在编制与表达上适应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导则的释义
“设计导则”一词由design guideline和design guidanc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Design guideline一词常见于美国,而design guidance在英国较常用,由于产生背景的差异,二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根据美国规划协会2006年颁布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标准》,urban design guideline是“提供一般性的规划政策(planning policies)和实施规章(implementing regulations)之间的联系(1)”。在英国,design guidance通常指“为开发项目的实施提供指导,使之与地方政府或其他组织的为维护地方特色所制定的设计政策保持一致的文件(2)”。
美国和英国对设计导则的解释虽然略有不同,但是都指出导则是对上一层次规划和设计政策的进一步解释,以有效推进下一阶段具体行动的实施。一般而言,政策更倾向于设计目的和原则的表述,而导则则是对如何实现目标或原则的深入说明。John Punter和Matthew Carmona针对设计政策与设计导则的关系图解(图1)指出:理想的设计目标陈述应针对地区范围;设计政策应主要是设计目标的基本陈述(即为了得到什么),偶尔是设计原则的陈述(即目标和所期望的空间形态之间的联系);设计导则对于绩效性内容的强调甚于规定性内容(在英国,政府十分反对设计政策中的规定性内容)。他们进一步指出,当涉及细节问题时,特别是这些问题在政府的建议之外时,最好以导则而非政策的形式加以说明。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将导则的关键原则在政策中加以强调,并注意各导则之间的联系。
在我国,单从词义来看,导则是标准文件的一种。“标准文件”是一个通用术语,包括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法规、导则等,有强制性、推荐性、指导性之分。强制性的标准文件就是法规;针对工作原则、方法或概念等提出的推荐性、指导性的标准文件则一般称为导则,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对于“城市设计导则”而言,虽然在我国应用广泛,却仍未有统一的解释,各方对它的理解与阐释可谓五花八门,在实践运用中难免令人困惑。
西方国家将城市设计管理的依据划分为“政策”和“导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易于理解与执行,并在其基础上还可以对导则的具体类型作进一步细化。
根据我国实践开展的情况,从广义上讲,可将所有由设计文件转译过来的城市设计导控规则统称为“城市设计导则”。与城市设计的实践类型对应,导则可以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专题城市设计导则和局部城市设计导则三种类型。从狭义上讲,导控规则可分为城市设计政策和城市设计导则,二者的划分以导则合法化后所获得的法律规范作用大小为依据。“政策”广义上是一个覆盖面广泛的概念,包括管理部门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划或项目,所以公共政策包括了法律法规;狭义的公共政策以政府的规章为主要形式,比法律法规更有可变性,不如其规范、严格和精确。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主要是指狭义上的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成果审批有四种批复方式—市人大立法批复、市政府批复、市规划局批复、市规划局纪要及其他形式批复,前两种方式批复后的城市设计成果将分别体现为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即经过这两种方式批复的总体城市设计导则、专题设计导则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局部城市设计导则均可称作“城市设计政策”,具备较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方式批复的城市设计导则则可作为对上一层次规划设计政策作出进一步解释的指导性文件,起到补充、完善规划设计政策的作用。
导则的本质与作用
导则具有引导和控制的双重作用,其内涵是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的内在统一。
城市设计导则包括规定性和绩效性两种类型。规定性导则试图为下一层次的具体工程项目提出明确限定,这一限定通过易于衡量的内容(如建筑高度、后退红线距离等)得以体现,要求严格遵守;绩效性导则则提供获得良好城市空间可能的处理方式,主要体现为品质、活力等较难评价的内容。相较而言,绩效性导则并不构成严格的限制和约束,给予具体工程项目设计更大的灵活性;规定性导则是一种有约束力的控制,易于遵循与评价,同时也是一种消极的控制,容易引发对城市设计导控作用的质疑。这些质疑主要体现为对建筑外观、细节等控制内容的争议,反映出导则编制易陷入细节和外观的控制而忽略导则与设计目标本身的联系。但是,“极力反对城市设计导控显然是可疑的,那些鼓吹城市空间建设应该完全依靠公民责任、市场或专业运作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将信仰置于理性之上,而这种所谓的信仰如若没有约束,则必然成为个体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工具(3)”。问题在于,导则的“度”该如何把握?
把握“度”的关键在于确定应该控制哪些要素,以及要素应该采用规定性还是绩效性的导则来表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导控有度的框架,为下一层次的设计提供合理的依据。David W.Chapman和P.J.Larkham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层级理论,将城市设计的内容与要素概念化为一个金字塔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公平性—一种更为基本的需要—比细部设计更接近于底部,从而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如果努力解决公平的问题,那么纯粹的美学标准作为问题则显得缺乏意义,甚至在开发过程中就可能被解决(4)”,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导则控制内容与要素的优先原则,从金字塔的底层开始,强调对公共利益的保护,而非从金字塔顶端由细节向下进行工作(图2)。对于金字塔下部的要素应偏重于控制,导则以规定性表述为主;对于金字塔上部的要素应偏重于引导,导则以绩效性表述为主。以此为基础,针对不同地段,导则控制的“度”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在历史保护区,美学上的控制十分重要,这方面的导则可能更多采用规定性而非绩效性的表达,而在新区建设中就应适当鼓励多样化的创新。
此外,导则还应该与市场机制联系起来,以建构一个激励系统,主要包括两种促进开发的基本方式。第一种关注具体开发项目的触媒影响,通过建筑、建筑综合体的设置或公共领域的改善来有效改变地区特色以吸引预期的开发;第二种则与法规联系在一起,通过奖励建造某些功能或设施的开发机构获得政府所希望的城市空间。这需要认识城市开发的市场本质、明确公众的真正需求,并将其中的利益关系通过导则表述加以平衡和协调。激励系统的设置同样需要把握好“度”,其目标是为了获得非市场所能提供的公共空间,从而将公共空间的获得与资金投入的可行性结合起来。综上所述,导则并非必然带来更多的限制与约束,其本质是为了通过规定性和绩效性内容的有度协调来平衡利益关系、保护公共利益的实现。
在这一前提下,导则体现出结果和过程两方面的作用。就结果而言,导则对城市空间建设的作用在于:(1)确定和设计公共领域;(2)指定或限制土地使用和建筑形式;(3)鼓励特定的开发模式;(4)保护既存的城市环境;(5)指定公共艺术的类型和位置。就过程而言,导则的作用则体现在:(1)承上启下,导则为上一层次的规划与设计的目标和原则作出进一步解释与说明,并为下一步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2)明确标准,导则为实现成功开发和获得高品质城市空间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与方法,同时也成为评价建设项目的依据,在设计评审中发挥作用;(3)促进合作,通过适当的公众参与,导则为参与城市设计的各方提供了一个对话和协商的平台,有利于其达成共识;(4)教育大众,好的导则能够成为政府部门、专业人员、开发机构和公众认识城市设计价值的“教材”,有助于大众素质的提高。
导则的编制与表达
导则由设计文件转译而来,意味着导则的编制必须在深入分析地段特色且形成设计目标、概念、方案的基础上,建立起城市空间结构与其自身所承载的活动之间合理的对应关系,并明确该地段空间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据此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导则。也就是说,,导则应该是个案式的,而非泛泛无差别的规则。
因此,在设计目标与具体的导则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十分关键,“任何政策、导则或设计,如果不能被明确地看作是对一个或更多的城市设计目标的回应,都不会为好的城市设计带来任何贡献。同样,任何政策、导则或设计如果不能就开发形态的一个或更多方面作出清晰表述,便会流于晦涩而不能产生任何效果(5)”。对此,英国环境部出版的《经由设计—规划系统中的城市设计》一书中尝试将目标与具体的空间形态要素联系起来(图3)。书中指出,设计政策和设计导则有效性的关键是在具体的文脉背景下使开发形态达到城市设计的目标。目标是概括性的,因此在目标和具体形态要素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鼓励导则编制者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可避免导则的叙述过于空泛,从而将目标与具体地段的开发有机联系起来。
目标与导则的联系应该进一步体现在导则的编制中,对此胥瓦尼指出,城市设计导则应该包含下列部分:(1)导则的目的与目标;(2)所涵盖的主要与次要课题;(3)应用;(4)应用的范例。虽然有些城市将其中有些内容合并,但这四个部分实际上都非常重要。西方国家的导则编制大多包含了这四个部分,如旧金山总体城市设计的导则基于一系列目标,这些目标被转化为政策与原则并对特殊之处加以注释。
编制导则最后的问题在于通过何种表达方式使其能够吸引相应的使用者并且便于人们理解和应用,导则表达的明确程度对导则的执行有着很大影响。作为一种规则,导则的表达应该体现三个特点—透明、一致和简单。“透明”意味着导则对所有使用者都是同样的事情,且每个人都对导则所表述的内容有相同的理解;“一致”则表示导则的描述与所要达到的目标相一致,并恰如其分地加以表达;“简单”就是指导则的表述应该尽可能简洁、直接,避免过于复杂的描述可能带来的模糊和歧义。
一般而言,导则通过文字和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表达。图示是导则的突出特点,利用三维化、视觉化的手段,导则应该能够形象地说明未来开发中建议和不建议采用的做法,从而引导实现好的设计并避免失误。如多伦多市的高层建筑导则中就将高层建筑的体量关系与风环境结合起来,用图示的手段说明,为高层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十分形象的指导(附录1)。
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的表达应该有所区别。对于总体城市设计和专题城市设计而言,由于编制完成的导则单独成册,其表达应该能够体现一定的独立性。在这方面,英国设计指导手册的编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附录2)。对于局部城市设计,其导则最终应该与法定规划相结合以获得良好的操作性,因此其表达要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相一致,对于后者无法纳入又十分重要的部分,应该作为其附件,以分图图则的方式发挥作用。
这里要强调的是,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并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范式。各城市有着不同的体制及背景,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应该与城市背景相一致。地方政府可根据自身规划体系的运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导则编制标准以便于规划管理,标准不宜过于古板而使导则沦为体现标准化而非表现地方特色的产物。
结语
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建设的导控很大程度上以城市设计导则为依据的。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其作用效果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因此,深入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与作用,通过导则的编制及表达有效地将设计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其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本文从释义、本质与作用、编制与表达等方面对城市设计导则进行深入研究与论述,以期为促进我国城市设计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实施
参考文献
[1]John Punter,Matthew Carmona.The Design Dimension of Planning:Theory,Content and Best Practice for Design Policies.E&FN SPON,1997
[2]孙施文,王富海.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城市规划汇刊,2000(6)
[3]扈万泰,姜彤.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城市规划.2008(2)
[4]Jon Lang.Urban Design:The American Experience.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4
[5]哈米德.胥瓦尼著.都市设计程序.谢庆达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88
城市设计导则 篇2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规划委(局)、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指导各地做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我部研究制定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地按照《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规定》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城乡规划司和城市建设司。
联系人:
城乡规划司 王武科 和朝东
电话:010-58934243,58933414(传真)
城市建设司 徐慧纬 牛璋彬
电话:010-58934352(兼传真)
附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3月11日
附件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做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条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根据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第五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
第六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
第七条 承担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及以上的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章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组织
第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建设、市政、园林、水务等部门负责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具体工作。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后,应当由城市人民政府予以公布;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九条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收集相关规划资料,以及气象、水文、地质、土壤等基础资料和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
第十条 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中,应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有关意见的采纳情况,应作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报批材料的附件。
第十一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编制或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提出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开发管制要素之一。
编制或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参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确定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落实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
编制或修改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统、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内容
第十二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进行分解;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
第十三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主要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明确近、远期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和比例,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三)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针对现状问题,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四)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识别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条件,提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针对现状问题,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出建设指引。
(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根据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分解到排水分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要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并提出管控要求。
(六)提出规划措施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建议。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积水点治理、截污纳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并提出与城市道路、排水防涝、绿地、水系统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建议。
(七)明确近期建设重点。明确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提出分期建设要求。
(八)提出规划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
第十四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应包括文本、图纸和相关说明。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准确、规范,成果文件应当以书面和电子文件两种方式表达。
第十五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图纸一般包括:
(一)现状图(包括高程、坡度、下垫面、地质、土壤、地下水、绿地、水系、排水系统等要素)。
(二)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图。
(三)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
(四)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图(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管控指标的分解)。
(五)海绵城市相关涉水基础设施布局图(城市排水防涝、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雨水调蓄等设施)。
(六)海绵城市分期建设规划图。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六条 设市城市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适用本规定。其他地区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依据本规定制订技术细则,指导本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十八条 各城市应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重点区域的建设方案、滚动规划和建设计划。建设方案应在评估各类场地建设和改造可行性基础上,对居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以及内涝积水和水体黑臭治理、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基础设施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第十九条
城市设计导则 篇3
《导则》要求,新改扩建印染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本地区生态环境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保护区和主要河流两岸边界外规定范围内不得新建印染项目;已在上述区域内投产运营的印染生产企业要根据区域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依法通过关闭、搬迁、转产等方式限期退出。缺水或水质较差地区原则上不得新建印染项目。
此外,《导则》还提出,新改扩建印染项目要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采用污染强度小、节能环保的设备,主要设备参数要实现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禁止选用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淘汰类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限制采用使用年限超过5年以及达不到节能环保要求的二手前处理、染色设备。
同时,《导则》鼓励纺织印染企业开发生产低消耗、低污染、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纺织印染产品。纺织印染企业应实行三级用能、用水计量管理,设置专门机构或人员对能源、取水、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并建立管理考核制度和数据统计系统。
(郝杰)
城市设计导则可控体系的理性建构 篇4
18世纪下半叶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在促进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如环境污染和空间品质下降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从开始就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其中,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综合的空间环境设计方法,尤其关注于提高城市环境的生存质量、优化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协调城市功能布局和全面安排各项建设。从其发展特点来看,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强调总体协调和相关性的设计取向。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引导城市土地、空间资源和功能布局的可持续发展。在宏观的总体规划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时,起到很好的衔接、联系和实时管理的作用。
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导则体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对于具体形态的控制和作为建筑高度、层数、容积率、面积等指标的依据,而拥有了更为复杂和综合的内容。如成为协调决策者、设计师、开发商和建设方等对设计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力,为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城市风格演变等因素引起的空间形态变化不相适应提供灵活的引导框架。逐步形成法定性、分系统的设计导则,如针对建筑风格、街道界面、绿化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指引,成为城市建设中有力的操作工具和管理依据。
1 研究对象
1.1 基本概念
城市设计导则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被引入我国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中,是作为把城市设计成果落实为可操作的城市规划控制的有效工具,并贯穿于城市规划各阶段。
“设计导则”一词最早由“design guidance”或者“design guidelin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解释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在我国,“城市设计导则”虽然应用广泛,但仍未有统一的解释。总体来说,城市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对城市空间建设进行导控的具体操作工具。它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化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规划管理性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其作用效果直接影响城市空间形成的场所品质。
1.2 类型
城市设计导则包括规定性和绩效性两种类型。
规定性导则倾向于为下一层次的设计工作设定明确的限定条件,如容积率、退缩红线距离、建筑高度限制、蓝线、绿线控制、特定界面色彩及材质等,要求严格遵守,是一种有约束力的控制,易于遵循与评价。
绩效性导则并不通过设定严格的限制和约束条件去获取希望的设计手段,而倾向于采用过程描述的形式,提供能鼓励形成具有希望特征的城市空间环境的多种可能方式,使下一层次的设计工作具有更大灵活度和弹性的操作空间,是一种更宽松、启发性的约束框架,但不易于评价与衡量其有效性。
在城市设计成果中,一般都会同时运用两种导则,共同发挥作用,既保证整体效果的必要的可控制性,又下一层次的设计提供创造发挥的弹性空间,体现为有限理性的弹性控制。
1.3 编制内容与表达
英国环境部出版的《经由设计——规划系统中的城市设计》一书中指出,设计导则有效性的关键是在具体的文脉背景下使开发形态达到城市设计的目标。因此,导则的编制应该在深入分析地段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前提下,建立起设计目标、概念、方案等与具体形态要素和活动要素之间的对应联系,从而形成对解决具体问题有针对性意义的指引。避免过于空泛,将目标与具体地段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基于这一观点,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内容并没有固有的范式,各城市可根据自身发展背景及规划体系的运作特点,制定相应的编制标准和内容,以便于规划管理操作和体现地方特色。
目前,可以从一些论著及案例中得出导则编制内容的基本概貌:
哈米德·雪瓦尼在《都市设计程序》一书中提出,城市设计导则包括:(1)导则的目的与目标;(2)涉及的主要与次要课题;(3)应用;(4)应用的范例。
波特兰中心区城市设计的导则由设计目标、导则的分类、内容和管理表格四部分构成。圣地亚哥城市设计导则分5个主题:(1)城市整体意象;(2)自然环境基础;(3)社区环境;(4)建筑高度、体块和密度;(5)交通。每个主题都设定设计目标、导则和标准,再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或指引。
深圳中心区22、23-1街区城市设计将前瞻性的城市设计分析转化为对街道形式和建筑形体的城市设计导则控制,并对后续的单体建筑设计工作实施了良好的规划管理。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则注重对景观空间及建筑设计的指引,保证了详细设计能贯彻总体规划及地块控制规划意图,与整体发展的环境品质相协调,以积极引导对拥有通畅车行与步行交通、鼓励多样化公共活动的公共场所的营造。
1.4 导则与控规的关系
控规是针对物质形态在二维层面的控制体系,例如对用地性质、道路、管线、容积率和高度等规定,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法定文件,多表现为硬性指标或图表。而城市设计导则更多地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需求层面,考虑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为人的活动提供更好的物质场所载体。导则在环境质量的控制方面应被视为控规的深化,表现为定性、定量与图标方式结合的弹性控制。
1.5 发展状况
目前,城市设计导则在我国的运作尚处于探索性起步阶段,但逐步得到重视和关注。政府与中国规划学会正在组织研究有关导则的编制规范问题,部分城市已经编制了一些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性导则,如深圳市的城市设计指引、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导则、重庆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等,而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进行这种实施性导则的编制过程之中。
2 导则的可控因素研究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因素构成是多种多样的,城市设计所关注的因素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特征,难以形成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在对不同因素进行选定之后,如何在设计过程中进行限定,并以设计导则的形式将设计语言有效地转化为管理语言,延续对城市建设过程实施导控,并且保留足够多的灵活性策略以激发城市开发中的创造性行为,是城市设计导则面向实施时必须清晰地做出回应的基本问题。
根据David W.Chapman和P.J.Larkhan的研究,将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的层级理论引入到对城市设计内容与要素的分析之中,通过将其抽象成金字塔型的概念化模型,从中研究如何确定城市设计导则可控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以及如何对其实施控制的方法。如图1所示,公平性相比细部设计更处在金字塔结构的底层,因此更应作为一种基本的需求要素,成为城市设计中应强化控制的重要规定性导则,而越往上的要素则更强调指引性的指标特征,而成为上文所述的绩效性导则。以上理论可以作为导则可控因素的一个基本参照,即选择什么样的要素实施规定性控制,相应的选择什么要素进行绩效性控制,控制的“度”如何把握。
这种对要素的控制方法是相对的,可以针对具体的地段或项目进行灵活的变化。如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中就应区别对待能引起人的情感因素的不同要素的重要性判定,如对可识别性结构的认知因素,在旧城更新项目中就应更多地作为规定性控制要素进行设计,以突显城市文脉在城市发展和延续中的价值,而在新区建设中就更应考虑公平性和可达性这一类可控制因素,作为导则的规定性内容,并适当鼓励多样化、创新的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体现公众真正需求的物质空间载体。在实际操作中,导则还应与市场紧密结合,以控制和引导的机制形成一种良性的激励系统,平衡与协调公共利益和投资开发之间的关系。导则可以通过设定某些绩效性指标,设置某种城市综合功能或者改善某些公共领域以吸引预期的开发投入;或者通过提供规定性指标,鼓励或奖励某些公共功能的开发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以获得代表公共利益的城市公共空间。
综上分析,城市设计导则中的可控因素是多样化的,面对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关注点和操作方式。笔者尝试列举出其中最为基本的几种因素:
(1)确定和设计公共领域,包括开放空间和城市的公共节点。
(2)必须严格保护的城市生态环境敏感地区。
(3)与上层次规划对应的基本土地使用功能。
(4)与周边地区协调与联系的建筑形式和环境特征。
(5)适宜开发和控制的土地开发模式。
3 建构导则的可控体系
3.1 建构的几个基础
控制论——理性
城市设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而导则正是其中体现控制机制和作用的关键因素。控制论在1984年由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首次提出,是一门研究动态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变化条件中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信息反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控制系统将信息发送出去,又将其作用结果回收,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循环往复,不断修正。控制论符合导则的阶段性和循环反馈特性,与导则作用全过程的内在机制是统一的。具体外在表现,如运用公众参与机制可以对导则实施产生一定的纠错性和减少偏差,运用反馈和修正机制可以不断调整阶段性成果对于实现城市设计预期目标的有效性。
系统论——综合
城市是各种相互关联要素构成的巨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动态平衡、时序性等基本特征。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所创立。导则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关注城市的宏观完整性,以整体优化控制个体的质量和相互关系。(2)城市设计多学科交叉的背景特性和公众参与的机制,使其成为体现共享的价值观和关联的环境观的代表。(3)导则由多系统共同参与形成,符合广大社会团体的利益平衡,体现了城市开放性和自组织的特点。
管制论——协调
西方进入强调平等和多元等价值观的后现代社会之后,传统以控制和命令为核心的管理手段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逐渐向以“管制”理念为主导的方式。管制提倡“弹性控制”,在城市设计方面更直接导致了导则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强调公众的多样化选择和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主张自下而上的多方利益集团共同决定和推动城市的发展。作为一种公共政策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前提,具有调节各利益集团关系的职能。并成为共同的依据和基础持续作用于社会各组成团体之间。
3.2 可控体系的概念和实施框架
在理性、综合、协调基础上建立的城市设计导则的可控体系,是指通过对重要性因素的选择、排序、类型化管理、合理设置控制的“度”,建立在城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可变性的导引框架,以体现规范性、针对性和明晰性原则,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空间环境的关联性。如在199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优秀的10项城市设计项目之一的纽约巴特利公园城建设(Battery Park City),就是于1979年由库帕及埃克斯塔事务所完成整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城市设计导则,并由公园城开发机构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对各地块建筑师的设计成果采取严格的逐一签名确认的程序,最终保证了设计导则能被不同建筑师的设计所遵守,使城市设计意图能被贯彻落实。同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各项目的执行也保留了一定的调整的要求,并对改变进行审核判断,从而在保证充分可能性的前提下使城市设计效果不受到损害。
导则的可控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城市设计目标和设计成果,对城市设计中的各要素进行权重分析,选择其中可能对实施效果影响因子最重的要素,根据其重要性依次提出从规定性导则到绩效性导则的不同控制要求,并保证各要素与地块、公共空间、相邻建筑等的关联性,以及在实施中可以进行实时调整的范围程度。著名案例如深圳市中心区22、23-1街区城市设计及其实施项目。城市设计依据项目整体商务区定位在详细控规的基础上制定提出相应的系统的、分层次的导则,将不同地块在设计和开发中的具体操作方式和变化的适应范围进行限定。项目多为高层办公楼,以设计方案评标的方式判定是否符合设计导则的相应要求,从中选择中标实施方案。并在各项目方案调整及深化过程中由专门机构进行跟踪和监控,以确保城市设计构思能够得到落实。从目前项目总体建设已经接近完成的结果来看,大部分街区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界面形态基本上实现了城市设计导则的导控目标。
导则可控体系在建构过程中,应抓住最能体现导控成效的控制因素,并针对其制定导则的基本控制框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基本控制方式是: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形式之间的协调。如在海滨城、文德索社区及肯特兰社区城市设计中,总规划师DPZ在总体规划中抓住几个最基本原则,如强调土地复合使用、营造公共空间、重视步行环境等,从使用者的角度创造社区的邻里生活氛围。从这些原则出发,针对每个项目制定了详细的设计导则,主要从地块及其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各建筑形式的协调两方面实施导控,并在设计落实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方案调整,最终确保了各项目设计与导则的吻合性。
由于城市设计领域天生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对其性质、目的、方法也存在非常多样化的理解,导致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和落实实施的种种必要性也难以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因此,导则应该控制哪些因素?如何控制?自由度有多大?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判定标准,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导则的控制性是相对的,“控”与“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最有趣的案例出现在幕张湾城规划设计中,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斯蒂芬.霍尔(Steven Holl)设计的11番街就与项目总体的城市设计导则存在诸多冲突,经多方协调无果后霍尔坚持不做修改而按原方案实施。而其后该作品却入选了日本建筑学会表彰优秀设计作品的年度作品选集(同期遵守城市设计导则的其他地块的设计均未能入选),评语竟是“设计作品未全面落实城市设计导则的要求,因而大放异彩”。可见,对导则的必要性应有清晰的认识:即控制整体性产生的原则不一定能导致优秀设计作品的产生,变异和冲突也具有产生活力和创造性空间或建筑的可能性。
对导则控制框架的“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在上述两种基本控制原则中,笔者认为对建筑与公共空间的控制是较为可行的,这时控制将主要集中在对公共空间的大小、功能布局、界面(重点)控制等方面。而对协调建筑形式的控制则相对容易陷入刻板和教条化的误区,这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往往比生硬的限制显得更有意义。如在深圳中心区22、23-1街区的建筑设计导则中,由于较多地规定了对三段式立面、传统砖石结构、外墙装饰材料等的详细规定,导致被诟病是在复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纽约曼哈顿的美式城市风格。而对巴特利公园城和海滨城的设计导则也存在类似的批评。
综上,对设计导则编制的详细程度和控制力度是导则先进性和成效能否体现的关键。如果从城市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导则规定越深入越能看到营造环境的最终效果,理论上也是更容易实现的。但另一方面导则制定越深入则越容易对各地块的具体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束缚,而且这种束缚是不利于产生优秀建筑设计作品的。此外,项目的深化实施过程存在诸多变化的因素和可能性,导则不可能将各种具体的变化情况考虑得完全充分。而过多地设定条件有时还会直接导致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在许多项目设计实践中,由于地块内建筑在功能细化设计的时候需要进行布局调整和空间优化,之前导则规定的场地出入口(尤其是车行出入口)条件就变得不切实际。而在实际操作的案例中也存在由于对导则必要性认识发生变化,而执行不得不采取先紧后松的方式。因此,在最大限度的可能性中实施设计导则实施框架,正是对变化情况进行控制修正和调整的最基本前提。
3.3 案例研究
(1)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则
1)建立多层级、系统性的城市设计导则可控框架
设计导则概要提出从地块控制入手,分别建立对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暴雨管理等方面的控制导则,最后提出导则实施的基本程序设定(图2)。在景观设计导则中又提出从公共开敞空间、地块开敞空间、城市家具等三个层面制定导则内容;而建筑设计导则是从建筑与街道、与开敞空间、以及室内公共空间几种类型考虑导控原则(图3)。
2)各系统的总体控制原则与一般性原则紧密衔接
导则对于土地使用、交通组织、开敞空间和建筑布置等系统的控制原则概括来讲体现了一个主要原则:就是创造具有良好交通条件和环境质量的公共领域,从而激发出积极、有活力的公共活动。而在景观设计导则中一般性控制原则也是遵循从主要公共开敞空间,到地块开敞空间,再到城市家具的层面,其中建筑退线的规定针对如商业界面、住宅界面、建筑间的步行联系线、面向开敞空间的步行联系线等不同类型提出来的,试选取其一为例(图4)。
3)基本可控因素的灵活性策略——“控”与“放”
导则也对实施和管理的技术细节和程序作了规定,对于提出的每一个申请、审批、更改和调整的步骤均提供一定的灵活度,试举其中一部分为例(图5)。
(2)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规划与城市设计导则
1)新城中心区导则可控因素的理性选择和体系建构
佛山中心组团新城区城市设计导则整体称为景观设计导则,对景观因素的考虑是导则制定的中心内容,其中对与景观关联的要素进行了选择、排序和整合,提出从分地块、到分类型、再到具体形式的导则控制框架(图6)。
2)以步行桥控制导则为例,阐述导则可控体系的实施策略
佛山中心区城市设计的基地处在新城区沿主要河流的南北两侧,即所谓的“一河两岸”地区。在突出的地理特征之下,规划非常强调创造两岸的步行活动联系以重新连接公共生活网络。因此设计提出建设联系河流两岸的步行景观桥的理念,并制定了从总平面布局、到工程控制范围、再到剖面功能、舒适性指标、材料、细部和照明设计等一整套专项设计导则。见图7所示的剖面和范围控制导则。
4 结论与展望
城市设计导则作为面向城市空间环境建设实施层面进行管理和引导的衔接工具,对于实现真正的城市设计意图而言,其复杂程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现代城市设计保障体系(制度化和社会性)的逐步建立,以及最广大的社会层面的观念更新,导则的制定、执行、修正和评价的全过程将会越来越具有可操作的规范性和条理性。
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具有承接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体系向实施和管理层面转化的职能。导则体系应是一个多层次、有着明确目标导向和设计原则的管理框架,针对项目情况选取影响力较大的城市发展因素进行分析、排序、整合,并建构控制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实施框架,同时提供框架适应新变化的灵活性策略和可调整措施。尽量将“控”的理性结构建立起来,减少城市增长中的无序现象;并将“导”的优势充分发挥以激发城市设计和开发中的创造力。
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开发建设将更需要理性可控框架的引导,将城市发展的各系统因素整合在一起,有序地指导地块、交通、公共空间、建筑、景观等要素的设计及实施,并提供弹性变化的余地以激发城市空间环境创造中的标志物产生,它将是抒发城市艺术表现力和满足公众审美需求的最大亮点。
摘要: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体系中针对如何实现空间环境设计的具体指引和控制框架,是一种由设计性语言转译而来的管理性语言。随着现代城市发展内容的不断深入和复杂化,在城市设计体系不够完善,其地位、作用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导则设计更应超越可变性内容的限定,转而提供一种“理性”的控制框架,限定出城市建设及其管理的可变性范围,为后续的设计与建设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则、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城市设计导则为例研究,尝试建构一种理性的可控框架,提出将城市设计导则体系中的可控因素进行针对项目的重要性排序、明确导控类型、并形成引导城市建设的有效管理工具和综合作用力的方法。
城市设计导则 篇5
第十六条 设计单位应当根据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意见书,按照《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导则》(AQ/T3033),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进行设计,并编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应当符合《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的要求。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试行)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和设施,以及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的化学品生产装置和设施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的编制。术语和定义 2.1 化学品
指各种化学元素、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包括天然的或者人造的。2.2 危险化学品
指具有爆炸、燃烧、助燃、毒害、腐蚀等性质且对接触的人员、设施、环境可能造成伤害或者损害的化学品。
2.3 新建项目
指拟依法设立的企业建设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的化学品或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和现有企业(单位)拟建与现有生产、储存活动不同的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的化学品或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的建设项目。
2.4 改建项目
指企业对在役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的化学品或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在原址或者易地更新技术、工艺和改变原设计的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种类及主要装置(设施、设备)、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的建设项目。
2.5 扩建项目
指企业(单位)拟建与现有伴有危险化学品产生的化学品或者危险化学品品种相同且生产、储存装置(设施)相对独立的建设项目。
2.6 安全设施
指企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危险因素、有害因素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及预防、减少、消除危害所配备的装置(设备、装备)和采取的措施。2.7 作业场所
指可能使从业人员接触危险化学品的任何作业活动场所,包括从事危险化学品的生产、操作、处置、储存、搬运、运输、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或者处理等场所。主要内容 3.1 建设项目概况
3.1.1 建设项目内部基本情况
3.1.1.1 建设项目的主要技术、工艺(方式)和国内、外同类建设项目水平对比情况。
3.1.1.2 建设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用地面积和生产(储存)规模。
3.1.1.3 建设项目涉及的主要原辅材料和品种(包括产品、中间产品,下同)名称、数量。
3.1.1.4 建设项目的工艺流程和主要装置(设备)和设施的布局及其上下游生产装置的关系。
3.1.1.5 建设项目配套和辅助工程名称、能力(或者负荷)、介质(或者物料)来源。
3.1.1.6 建设项目的主要装置(设备)和设施名称、型号(或者规格)、材质、数量和主要特种设备。
3.1.2 建设项目外部基本情况
3.1.2.1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自然情况。3.1.2.2 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可能出现的最严重事故波及的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的24小时生产、经营活动和居民生活的情况。
3.1.2.3 建设项目中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
⒈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⒉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⒊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⒋车站、码头(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
⒌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⒍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⒎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
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
3.2 建设项目涉及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有害程度
3.2.1 危险、有害因素
3.2.1.1 建设项目涉及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化学品危险类别及数据来源。
3.2.1.2 建设项目可能出现爆炸、火灾、中毒、灼烫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
3.2.1.3 建设项目可能出现作业人员伤亡的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3.2.2 危险、有害程度 3.2.2.1 固有危险程度
⒈定量分析建设项目工艺流程中涉及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化学品数量、浓度(含量)、状态和所在的作业场所(部位)及其状况(温度、压力)。
⒉定性分析建设项目涉及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化学品的固有危险程度。
⒊宜通过下列计算,定量分析建设项目涉及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化学品的各个作业场所的固有危险程度:
⑴具有爆炸性的化学品的质量及相当于梯恩梯(TNT)的摩尔量;⑵具有可燃性的化学品的质量及燃烧后放出的热量;⑶具有毒性的化学品的浓度及质量;⑷具有腐蚀性的化学品的浓度及质量。3.2.2.2 风险程度
⒈通过国内外同类生产或者储存装置、设施发生的事故情况,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的以下几方面内容:
⑴作业场所出现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化学品泄漏的可能性;
⑵涉及具有爆炸性、可燃性的化学品的作业场所出现泄漏后,具备造成爆炸、火灾事故的条件和需要的时间;
⑶涉及具有毒性的化学品的作业场所出现具有毒性的化学品泄漏后扩散速率及达到人的接触最高限值的时间;
⑷涉及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化学品的作业场所出现爆炸、火灾、中毒、灼烫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范围。
⒉预测建设项目涉及具有爆炸性、可燃性的化学品的作业场所出现最大爆炸、火灾事故产生的污水数量和最严重爆炸、火灾事故产生的污水数量。
3.3 建设项目设立安全评价报告中的安全对策和建议采纳情况说明
3.3.1 列出落实建设项目设立安全评价报告中每项安全对策与建议,所采取的全部安全设施及所在作业场所(部位)。
3.3.2 说明未落实或者部分落实的建设项目设立安全评价报告中每项安全对策与建议的论证情况或者理由。
3.4 采用的安全设施和措施
详细列出建设项目设计中所采用(取)的全部安全设施,并对每个安全设施说明符合或者高于国家现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标准的具体条款,或者借鉴国内外同类建设项目所采取(用)的安全设施。
3.5 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3.5.1 应急救援组织或应急救援人员的设置或配备情况。
3.5.2 消防队伍的依托或者建设情况。3.5.3 应急救援器材的配备情况。3.5.4 消防器材的配备情况。3.5.5 应急救援措施。
3.6 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及人员配备
3.6.1 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的建议。
3.6.2 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的条件和数量的建议。
3.7 安全设施投资概算 3.7.1 建设项目总投资概算。
3.7.2 建设项目中安全设施投资概算和分类投资概算。
3.7.3 建设项目中安全设施投资概算占总投资概算的比例,建设项目中安全设施分类投资概算占安全设施投资概算的比例。
3.8 结论和建议 3.8.1 结论
根据国、内外同类装置(设施)设计发展情况和国家现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标准的规定和要求,从下列几方面作出结论:
⒈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安全条件和与周边的安全防护距离;
⒉建设项目选用的技术、工艺安全性; ⒊建设项目选用的主要装置、设施安全性; ⒋建设项目采用(取)的安全设施水平; ⒌建设项目所达到的安全水平。3.8.2 建议
根据国、内外建设项目特别是同类装置(设施)建设项目的管理情况和趋势,从下列几方面提出建议:
⒈主要装置、设施和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的订购; ⒉施工单位的选择; ⒊主要原辅材料的选择;
⒋投入试生产(使用)后的安全管理; ⒌其它方面。4 附件
4.1 建设项目区域位置图、工艺流程简图、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图。
4.2 建设项目平面布置图,生产和储存装置(设施)、防雷防静电接地、消防设施及消防器材、气体检测平面布置图。
4.3 建设项目涉及的特种设备及主要安全附件一览表。
4.4 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条件的分析情况。4.5 建设项目风险程度的定性、定量分析情况。4.6 建设项目选用的技术、工艺安全性的分析过程。4.7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依据的国家现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标准的目录。格式 5.1 格式
5.1.1 封面(参见附件1)5.1.2 封二(参见附件2)5.1.3 安全设施设计工作人员组成 5.1.4 目录
5.1.5 非常用的术语、符号和代号说明 5.1.6 主要内容 5.1.7 附件 5.2 字号和字体
主要内容的章、节标题分别采用3号黑体、楷体字,项目标题采用4号黑体字;内容的文字表述部分采用4号宋体字,表格表述部分可选择采用5号或者6号宋体字;附件的图表可选用复印件,附件的标题和项目标题分别采用3号和4号黑体字,内容的文字和表格表述采用的字体同“主要内容”。
5.3 纸张、排版
采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纵向排版,左边距28mm、右边距20mm、上边距25mm、下边距20mm;章、节标题居中,项目标题空两格。
5.4 制作
除附图、复印件等外,双面打印文本。5.5 封装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正式文本装订后,用设计单位的公章对进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封页。
附件1
(建设项目名称)安全设施设计专篇
建设单位: 2 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 建设项目单位:
建设项目单位主要负责人: 建设项目单位联系人: 建设项目单位联系电话:(建设项目单位公章)
****年**月**日
(建设项目名称)安全设施设计专篇
附件
设计单位:
设计单位法定代表人: 设计单位联系人: 设计单位联系电话:
(设计单位公章)年
月
谈旧城保护区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 篇6
1.1 概念分析
城市设计导则 (简称导则) 的定义有很多种, 存在以下几种说法:“城市设计导则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 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1]。城市设计导则就是“对城市某特定地段、某特定的设计要素 (如建筑、天际线、街道、广场等) 甚至全城的城市建设提出基于整体的综合设计要求”[2]。城市设计导则 (简称导则) 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表达形式, 也是其运作管理的主要法令工具之一。具体即以导则容作为建筑设计的创作依据, 通过相关设计核查程序, 将城市设计决策内在于设计个案, 并最终呈现为城市建成环境的物质形式”[3]。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城市设计导则是对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的控制指导原则, 是城市规划方案得以实施的有效手段和管理工具, 在包含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弹性的。
1.2 旧城保护区城市设计导则的作用分析
城市设计导则是保证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旧城文保区需要保护旧城风貌, 原有建筑不能拆除, 无法按照新区的方式进行功能布局, 整体保护不允许采取一级开发的模式进行旧城改造, 以北京为例, 目前普遍采用微循环的方式逐院落改造。但是微循环模式由于缺乏整体规划, 风貌保护效果不明显, 道路交通、市政管线仍然需要系统规划, 整体统筹, 同时为了保证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达到整体优化, 必须利用统一的导则进行控制。尤为突出的问题是随着文保区人口疏解和功能调整, 现状市政基础设施和交通系统不能满足功能的要求。文保区二十五片规划和控规属于控制和限制性的规划;不足以指导具体的修缮改造工作, 文保区缺乏指导性的具体规划。因此, 在旧城保护区内, 由于产权复杂、风貌保护、用地空间限制等因素, 需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导则不仅指明不能采取的作法,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指明合理的方向。
2 编制方法及实施方式
2.1 突出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依赖于对空间特性和场所特征的透彻分析, 除了采取一般城市规划方式和方法进行调研和分析以外, 尤其要采取公众参与的方式。“基层群众自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导则的编制应充分征求旧城保护区内原住居民, 租户的意见, 尤其听取在这个区域出生、成长、生活的居民的可行性建议, 在保证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 又能留住他们记忆中的胡同和四合院, 留住童年的印象。而且, 鉴于社会制度的进步, 物权法的实施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因素, 尊重居民的意愿较强行的施加效果好的多。
北京已经有社区自治认证机构参与, 采取社区参与 (社区营造) 的形式开展一些旧城四合院和公共空间的改造, 改造之后的公共空间明显增加了社区活力, 获得公众和专家的认可。
2.2 实施方式
城市规划导则具体实施方式有很多种, 具体到旧城保护区, 较为可行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作为控规动态调整的一部分内容。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以控规为基础, 对于控规需要调整以及控规无法具体控制的内容通过专业论证后纳入控规文件。这部分内容要适当把握控制深度和细度, 既要起到控制和管理作用, 又不能过度细微。2) 作为审批部门行政审批重要依据。城市规划导则的实施要依靠各部门的共同执行, 包括街区环境、市政管线、建筑立面等。因此建筑设计方案、环境整治方案、市政改造方案等都需要充分参照城市设计导则。各部门的审批和施工建设应以城市设计导则为重要参考依据。3) 作为单体建筑设计重要参考。旧城保护区内由于房屋产权多样化的原因, 房主对于房屋的自行修缮和改造形成了多种风格, 导则中关于这一部分需深入研究, 形成可供居民参考的示范样板。但为避免千篇一律, 过于呆板, 应研究每一个保护区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内涵, 将房屋分类, 形成多个样板, 但不是每个院落形成方案, 而是要给后续设计者留下充足的发挥空间。
3 主要内容及控制要素
3.1 旧城区城市规划导则主要内容
旧城保护区不仅需要保护整体传统风貌, 也需要使其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每个保护区具备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为了控制传统风貌, 使规划顺利实施并指导区域发展, 需要着力研究并尊重城市道路肌理, 恢复传统建筑风貌, 整治街巷空间节点, 力求恢复旧城保护区传统空间感, 功能进行优化调整, 植入复合的城市功能, 使之达到多变的街巷空间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化魅力。控制主要内容如下:1) 历史建筑保护、胡同风貌保护、普通四合院院落有机更新、沿街商铺。具体包括示范性指导方案设计导则和典型单元设计方案导则。其中示范性指导方案设计包括:研究框架解析、控制要素研究、空间系统研究、实施方式研究。典型单元设计方案 (分为修缮、翻建、改建三类) :历史建筑部分、非历史建筑部分、典型单元设计方案、公共空间示范、商业街空间、商业街节点空间、胡同空间、胡同节点空间、院落空间示范、标准三进四合院、邻街四合院、北入口四合院、三层居民楼、历史商铺 (老字号) 。2) 提升环境品质改善社区民生。交通:尊重原有肌理, 避让保护建筑, 改善内部交通, 限制过境流量;市政:保证基础设施, 提升地区品质;社区:优化空间功能, 建立社区中心;景观:修复地区肌理, 强化地区特征;配套: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旅游配套。
3.2 控制要素
控制要素一览表见表1。
4 结语
旧城保护区一方面需要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另一方面需简要植入现代功能;一方面需要保持自身历史特色, 另外一方面需要考虑与周边城区功能相匹配, 与周边风貌相协调。这都需要通过城市设计导则进行控制得以实现。
城市设计导则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法令条例, 而是一个动态控制的过程,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调整。具体实施还需要政府各部门, 含规划、建设、市政、环境、文保等部门、居民、开发商、经营者、专家、媒体等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具体实施是由许多、彼此并不一定连续的个体项目、管理政策甚至社区活动等构成。
摘要:从城市设计导则的概念入手, 通过对旧城区城市规划导则的作用和实施方式进行分析, 同时对旧城保护区包含的主要内容和控制要素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旧城保护区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和实施有所启示。
关键词:旧城保护区,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
参考文献
[1]金广君.美国城市设计导则简述[J].国外城市规划, 2001 (2) :629.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77.
铡草粉碎复合机设计导则 篇7
关键词:铡草粉碎复合机,设计导则,评价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不断扩大, 由农机专业户给养殖专业户提供饲料加工的模式已发生很大变化, 为降低成本, 方便加工, 大部分养殖户自行购机加工饲料, 这使得饲料加工机械不仅要高效、低耗, 还要一机多用, 既能粉碎谷物类饲料, 也能铡切秸杆类饲料, 还可对秸杆进行简单的揉丝加工 (使用机械对秸杆进行精细加工, 使秸杆成为柔软的丝壮物。经过揉搓加工的秸杆, 质地松软, 能提高适口性, 有助于牲畜的消化) ;这样, 要设计生产集粉碎、铡切, 甚至揉丝为一体的饲料加工复合机械这个课题摆在了面前。除对机器主要零部件进行受力分析和强度校核外, 同时必须考虑怎样实现这样的功能, 什么样的机型能满足上述要求。
1 总体设想
进料方式为轴向, 转子选为锤片式, 在转子进料一侧加装动刀, 进料斗末端加装定刀, 粉碎和铡切用同一进料斗, 它容易实现铡切, 可变形为轮刀式铡草机, 通过更换筛片和加减对称方向上的锤片组还可实现揉搓。
2 设计时应考虑的具体问题
1) 由于该机型属于多功能的复合机型, 首要的问题是通用性要大, 既能粉碎粗、精饲料, 又能铡切秸杆类青饲料, 还能揉搓秸杆类饲料。
2) 饲料含水率 (谷物类饲料标准含水率12—14%, 草料标准含水率17%) 超标时, 仍能正常工作, 并使生产率、能耗等重要技术指标与标准值相比不能偏离太多。
3) 谷物类饲料粒度的大小和秸杆类饲料的长短应根据要求可进行调整, 而且还要方便。
4) 克服切向喂入式粉碎机在粉碎含水率较高的秸杆类饲料时容易缠绕主轴的问题。
5) 应有吸料装置, 增加工作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6) 粉碎粒度较小的的饲料时, 应当配用合适的集料器。
7) 注意锤片等零件的通用性, 减少零件的数目。
8) 兼顾多用的同时, 作为单机使用时, 在“多用机”有关标准没有出台之前, 其有关技术指标尽量不低于或接近国家和行业有关单机标准, 尤其要特别注重安全性要求。
3 具体设计思路
1) 喂入方式:如前所述, 把轴向喂入式作为首选是因为切向机的喂入方式不容易实现动、定刀的相互配置;而轴向机在配置动、定刀时不会有这种情况, 可在圆盘侧面安装动刀, 进料斗末端下部安装定刀, 容易实现铡切。谷物类饲料和秸杆类饲料用同一进口。为了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并在进料斗后端设计一适用于谷物类饲料的可拆式颗粒料斗, 在铡切秸杆类饲料时可方便拆除。由于是轴向喂入, 在铡切含水率较高的茎杆类青饲料时, 由于喂入方向与主轴平行, 容易克服缠绕主轴的缺点。
2) 给、排料方式:谷物类饲料的给料方式是靠自身的重力和机器本身正常的微小震动可滑入机内。而秸杆类饲料的给料, 不可能采用铡草机的对辊式喂料机构, 它传动复杂、制造费用高, 对于该机还要做成可拆卸式 (粉碎谷物类饲料时还要拆除) 。为此, 可采用负压吸料, 正压排料的方法。在圆盘的半径方向上, 以机壳的尺寸为设计参数, 设计一对后倾式扇叶, 随转子一起转动, 在进口处形成负压, 在出口处形成正压, 把饲料吸进吹出。但该机构会发出较大的噪声, 必要时应采取降噪措施, 如在机壳薄弱处焊接加强筋或机壳尽量采用铸造方式。
秸杆类饲料可直接排除机外, 但对谷物类饲料, 由于粒度较小, 不能采取直接排除机外的方法, 可在下机壳下部进料斗对侧设计一离心风机, 用皮带传动 (铡切草料时拆除皮带, 风机停止工作) , 工作时拆掉出草管, 用盲板堵住草料出口, 风机直接提料, 根据经验动力在7.5kw左右的机器, 风机压力至少在80mm H2O以上, 混合比 (单位时间内输送物料的重量与同一时间内所需空气的重量之比) 在3左右。集料器应根据用户的要求可配置旋风式分离器或集料长布袋。在此推荐使用旋风式分离器, 这样可减轻集料时的劳动强度。
当然也有直接将布袋接在机器出料口集谷物类饲料的, 这时需在机体的出料口上端筛片下部加装一平行与底面的引风板, 使粉碎室 (铡室) 的形状向离心风机的形状靠近, 引导气流涌向排料口, 提高排料效率。
3) 离心式风机的进风:风机之所以运送物料, 是因为在密闭的风道内产生高速运动的气流。从该机的结构来看, 如果不留进风口, 仅靠从进料斗随物料一块进入的气流, 是无法满足混合比3左右的要求。为此, 在该机应开设可调式进气口, 并使进气口的位置能满足粉碎物朝向离心式风机运动的方向。为满足上述条件笔者认为位置应在下机体筛片下部风机对侧为佳, 这样能及时补充风机工作时的所需的气量。
4) 离心式风机叶轮是否加装前盘:离心式风机为提高风压, 其叶轮往往加装前盘 (称之为双盘叶轮) , 这对谷物类饲料的提送及为有利, 能提高集料效率。但在粉碎和揉搓秸杆类饲料时, 为提高集料效率, 增加工作的舒适性, 有人也用此离心式风机集料, 如果饲料含水率较高, 常以U形形态搭接在叶片上, 随着搭接厚度的增加, 会减少叶道的截面积, 甚至会堵塞整个叶道, 影响集料效率。笔者曾对9RF40-20型粉碎机的离心式风机做过测试, 结果表明, 单盘叶轮风压只下降8~10%, 对集料影响不大。为实现多用功能, 建议采用单盘叶轮 (没有前盘) ,
5) 铡切长度的调整:粉碎谷物类饲料时, 通过更换不同的筛片来达到粒度要求。而铡切或铡切粉碎草料时, 由于没有机械喂入装置, 不可能通过调整变速箱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 瞬时完成长短草的调整。草长的调整与粉碎一样, 也需要更换不同孔径的筛片来完成, 必要时还可拆除对称方向上的锤片组, 减少打击, 增加长度。草料被铡切后, 再经锤片打击, 想当于又进行了揉搓, 使草料更加绵软, 适合牲畜的消化吸收。
6) 采用360°环筛还是采用齿板:采用360°环筛可增加筛理面积, 提高筛分效率, 但不能提高打击次数;采用齿板可增加谷物类饲料的打击次数, 提高粉碎效率, 但使筛分面积减少, 降低筛分效率。而在这种复合机型上, 建议采用齿板, 应为环筛虽能提高筛分效率, 但在转子上加装扇叶后, 在风力和离心力的双重作用下, 可提高物料单位时间内的通过量, 可以补偿失去的筛分面积。
7) 环筛的搭接问题:若追求提高筛分效率, 该机可用360°环筛, 分为上下两片, 搭接位置在上下壳的接缝相处。应把筛片的两端设计成具有搭接功能且能限位的结构, 并注意顺着锤片旋转方向搭接, 增加密封性。
8) 为节约能耗, 增加机器运转的平稳性, 应加装惯性轮, 尤其用柴油机作为动力时, 这一点显得极为重要。
4 综合评价
按照上面的思路, 设计功率为7.5kw的该种机型, 通过实验得知, 用Φ2筛片粉碎玉米, 小时产量可达500kg;用Φ8筛片铡切麦秸, 小时产量可达400kg。由于是负压吸料, 无叶玉米杆 (好多地方, 尤其是冬季, 先用叶, 而后用杆) 给料效果较差。
用柴油机直接做动力时, 启动困难, 转速不稳定, 尤其负载运行时, 转速变化较大, 因此一定要有中间传动装置, 最简单的装置是两端为大小不等的皮带轮, 中间有两个轴承座支撑的过桥轴。
由于采用风机吸排料, 噪音较大, 在机体选料时, 应该用5mm以上的中板, 并在相关部位焊装加强筋。当然, 最好的办法是利用铸铁的吸震性, 采用铸造的方法成形壳体。
5 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 篇8
本文将就城市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进行分析研究, 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为例, 研究在景观环境与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的项目中, 如何通过制定景观设计导则来规范、引导景观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实施。
1 景观设计导则的界定及作用
参考王建国对于城市设计的研究[2], 可以认为景观设计导则是一套规范城市景观设计的指引性文件, 旨在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设计引导, 同时为政府部门或经营管理部门提供一套管理操作的技术依据。导则以条文、表格和必要的说明性图件构成, 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景观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原则, 确定主要的设计原则与控制指引, 对重要开放空间提出必要的设计指导与控制引导的原则、措施。
在各省市已发布的设计导则中, 均有针对于城市景观及开放空间的专门章节和内容, 作为针对建筑体块以外的开放空间及相关界面的控制性规定。而对于旅游度假区这一类以景观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依赖于景观特色和意向、对景观风貌与环境品质要求高的地区, 景观设计也需要更为专项的城市设计策略, 来进行引导和控制。
2 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
关于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 目前还没有通用的标准。实践中, 可以参考各省市的城市设计导则中关于公共开放空间控制要素的内容。
例如, 《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 (试行) 》中将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分为片区、地段、地块3个层面, 控制要素涵盖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景观设计、开敞空间及环境设计6个主要方面[3]。
而《北京城市设计导则》则将城市设计中需考量的要素分为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与建筑设计要素两大类, 其中的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包括基本类、交通类、环境类和设施类4个类别的24个要素[4]。
此外,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发布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就对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硬质景观、水景景观、庇护性景观、模拟化景观、高视点景观、照明景观9个方面, 进行了细化的景观设计指引与控制。
综合以上规范的要求及各类专项研究, 我们可以将景观设计导则划分为片区层面的总体控制与场地层面的要素控制两个层面。其中, 片区层面强调整体空间构架与形象特色的控制与塑造, 需要明确区块内开放空间的结构体系、分类, 提出主要的景观轴线、节点与空间属性;而场地层面则需要对包括街道景观、绿地、广场、水体等要素进行类型化的标准控制 (即“通则”) 与细化的设计要求与引导 (即“细则”) , 如表1所示。
通过对以上要素的规范和标准, 可以实现对景观及开放空间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品质的基本控制。
3 案例———固城湖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7]
3.1 项目概况
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位于南京市高淳区, 毗邻固城湖, 总占地面积约为600hm2。现状为连片的蟹塘, 生态基底良好。规划依托“堤、水、林、田”资源, 以现代滨水田园文化为开发理念, 打造运动康体、休闲度假为主题, 以滨湖湿地休闲、水上体育赛事体验、人居和谐的田园风光为载体的水上体验度假旅游综合体。
由于整个度假区的建设实施与市场密切相关, 其中的项目可能按地块由不同投资与实施主体分期建设, 因此制定一套依托于控规层面的设计导则, 对于保证度假区统一的环境品质和实施的灵活性很有必要。最终的设计导则分为建筑设计导则和景观设计导则两个部分, 其中景观设计导则对于固城湖旅游度假区的开放空间制定了多层次的引导与控制内容。
3.2 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框架
首先, 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 对景观空间的结构体系进行界定与分类。
其次, 将地块层面的景观设计导则分8个方面进行编制: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植栽、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导则 (由奥雅纳灯光照明团队负责编制) 。其中, 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4个章节, 对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进行控制。而栽植、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则涵盖了所有的公共地界空间与非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内容。 (如图1所示)
对于8个方面的景观导则内容, 分为总则、细则与图则3个层次。针对特定的景观系统, 总则部分在旅游度假区总体层面进行结构控制, 并提出通用性的要求。之后, 对于每类景观进行分类, 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内容与要素。最后, 将控制内容叠加于空间, 从而得出具体的景观设计图则。
3.3 具体控制内容
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 整个度假区的景观开放空间以永圣湖与滨湖公园为核心, 生态湿地与水系河道形成生态骨架, 街道景观构建绿色廊道网络。 (如图2所示)
对于8个控制类别, 具体内容如下:
3.3.1 街道景观。
首先, 确定旅游度假区街道景观设计的通则。主要内容包括:创造连续的景观意象, 提供舒适、安全、多样体验的步行环境。结合建筑退后范围作整体景观设计, 保证公共与半公共及私人空间的连贯。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管理维护的植物和材料, 有利于保育自然环境。街道铺面应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材料, 增加雨水渗透, 减少雨水径流,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使铺面略高于植栽区。设置生态边沟、雨水花园与雨水滞留池, 促进雨水自然下渗, 净化水质。
其次, 将街道按照功能与道路等级分为主干道街道、门户街道、环湖慢道、堤旁路、支路景观5类, 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 创造街道景观个性。具体要素包括:a.控制性要素:包括道路红线宽度、人行道宽度、道路两侧生态边沟宽度、道路公共绿地宽度及建筑后退红线宽度;b.引导性要素:植栽布局、树种建议、铺地建议等。 (如图3所示)
3.3.2 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中的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空间架构体系和周边用地功能开展设计, 创造具有层次、多样化、可以反映地区特征的公共绿地空间。满足各开放空间的不同功能, 提供完备的户外设施。鼓励连续步道与自行车道贯穿公共绿地系统, 提供安全、舒适、多样的游赏体验。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维护的植物和材料, 维护和保育生态环境。
公共绿地空间按功能可分为:滨湖公园、堤花园、生态净化湿地、滨河绿带四类。
对公共绿地景观的控制规范一般包括:功能、特征、重要景观元素、游径设置、植栽、铺地等方面内容。此外, 针对各类公共绿地空间的特征, 对于座椅和休憩场所的设置间距, 湿地和生态敏感区域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措施均有特别的规范与指引。
3.3.3 广场。
广场空间按功能分为:旅游游憩广场、停车场与交通集散广场、入口转盘广场。
广场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交通组织、人流集散功能设置广场, 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设计风格宜现代、简洁, 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铺装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性材料, 如透水混凝土、石料板材、彩色混凝土、预制砌块等。
栽植方面, 选择集中成片绿地占广场总面积的比例与绿化覆盖率2个指标来控制广场中的绿化。街道家具方面, 设置喷泉、水池、座椅、花坛、雕塑等可供娱乐、观赏、休憩的设施, 提倡可体验的雕塑, 让游人参与互动。
3.3.4 水体景观。
水体景观分为湖体及河道两部分。总体来看, 面状的湖体和线性公共游船河道均为塑造景区特色的重要元素。河道水体设计需满足基本的水利要求。结合开放空间和河岸两侧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控制, 创造符合不同活动分区特征的多样化亲水感受。建议采用湿地植物净化和设置河岸植物过滤带等措施, 保证进入湖体及河道的水质。
驳岸处理是水体景观的另一个关键要素。结合永圣湖以及河道所经地区的环境特征与功能要求, 将规划区的驳岸划分为5种类型:滨水广场和码头驳岸、游船河道驳岸、生活运动休闲驳岸、沙滩驳岸和湿地驳岸。分别对驳岸的空间结构、材料、入水坡度、水滨绿带宽度进行引导性控制。
3.3.5 栽植。
旅游度假区的植栽总体原则包括:营造与度假区景观配合的自然环境, 选择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种类, 适当配置芳香植物。植林率原则上控制在70%以上, 而其中60%用于种植乔木, 常绿与落叶乔木比1:1~1:2, 乔、灌、草和湿地植物多层次的丰富搭配, 建立合理的生态群落, 增强生态性。乡土物种比例达85%以上, 提高生态稳定性, 减少维护成本。增加物种多样性, 布置多种类型栽植群落, 吸引昆虫和鸟类, 维护生物链体系。避免种植产生过敏源较高的物种。
3.3.6 铺装。
旅游度假区铺地总体原则包括:铺地的材质与质量应满足所有人群安全使用的要求;铺装材料宜选用可渗透性材料, 注重节能与环境可循环利用;地面铺装的材料、质地、色彩和拼装图等应有助于体现地块的完整性和个性, 与空间中其他服务设施要素综合考虑。
铺地按照材料分为6类。石材建议用于入口广场或环湖景区次要道路铺地等区域。砖石宜采用可透水的彩砖、砌块材料, 可用于主要广场节点、转盘广场、景点内次要道路等景观节点。木质栈道、木桩等木制材料可营造亲切自然的氛围, 用于湿地相关的道路和场地铺装。嵌草主要用于生态停车场地面, 与生态透水砖石配合使用。砂石可用于主要场地局部需要精雕细琢的部分。推荐景区内道路以及场地使用可透水的面状材料。
3.3.7 城市家具。
旅游度假区城市家具设置的总体原则包括:设施种类齐全, 满足游客旅游活动需要。尝试采用当地可回收性材料。家具风格统一, 并体现度假区特色与高淳当地文化。
城市家具可分为4类。公共休闲家具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健身娱乐设施、电话亭、公共饮水器、邮筒、售报亭、照明灯具等。交通通行家具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人行天桥、候车亭、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加油站、无障碍设施等。公共卫生家具主要包括垃圾桶 (烟灰皿) 和公共厕所。信息系统家具主要包括户外广告、信息张贴栏、布告栏、导向牌等。艺术美化家具包括花坛、雕塑、喷泉、叠水瀑布、地面艺术铺装、装饰照明、景观小品等。
对于城市家具的控制性要求为:公厕间距不大于500m, 垃圾箱间距不大于150m。
3.3.8 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
景观照明导则包含了5方面原则:创造一个印象深刻的舒适环境与参观者体验, 促进对设施的使用。协助路线寻找并帮助游客在度假区中辨识方向。创造不同区域间的连续性与协调性。控制来自活跃度较高的区域对邻近区域以及夜晚天空的光污染及光逸散。节约能源。
根据人的活动强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程度, 将规划区划分为4个照明分区, 包括:活跃的公共区域、服务与居住区、开敞空间和环境保护区。对于分区内的道路、地标、建筑与景观照明分别进行了亮度、色温与灯具选择方面的指导。通过恰当的照明, 保证道路与人行道照度, 保障公共空间夜间使用安全, 同时突出滨湖景致。生态湿地采用低照度照明, 避免对自然系统的干扰。在邻近自然保护区域的界面设置过渡区域, 避免光溢散到保护区域。
4 结语
景观设计导则作为针对公共开放空间的专类城市设计, 控制内容涉及景观结构、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地面铺装等多类要素。对于核心开放空间以及对于空间品质要求特别高的地区, 如:城市公园、广场、旅游度假区等, 需要建立有效的设计规则和管理策略, 以实现对景观品质的引导。
不同属性的公共空间有其特殊的关键控制要素, 设计导则也需要有所侧重。如高密度的城市建成环境中需要特别注重对于道路交通组织、人行及过街通道、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控制与引导。此外, 随着生态与可持续设计趋于普遍化, 多个与景观空间相关的生态控制要素, 包括可渗透铺装、雨水收集等方面的控制原则、设计策略和指标, 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仅以旅游度假区为例, 对景观设计导则的分类控制进行了探索。对不同类别的公共空间开展更为精细化的导控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摘要: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为例, 探索在景观环境与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的项目中, 如何通过制定景观设计导则来规范、引导景观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实施。以期在保证实施主体与分期灵活性的基础上, 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统一、高质量的景观环境效果。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
参考文献
[1] 王曙光等.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研究及应用[J].城市规划学刊2008, z (1)
[2] 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 陈振羽等.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J].城市规, 2000 (4)
新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导则编制 篇9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设计导则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来临的形势下, “科教兴国”“科教兴市”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教育已不仅仅是一项公共消费事业, 更是“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之一[1]。在中央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政策的支持下, 各地纷纷兴起校园的改建扩建工程, 许多学校尤其以大学为主另外选择新地建设新校园。中国建筑界也迎来了高校规划建设的热潮。短时间内建起相当规模和一定质量的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也存在这不少的问题比如文化的缺失、形象的弱化、空间的冷漠等。另一个方面, 在城市规划控制力不足的情况下, 如此之多的新建校园的涌现, 如何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最大限度协调多个单位同时作业、保证新校园景观设计成果的质量方面给景观建设者提出了挑战。基于上述原因, 建立一套校园景观设计导则势在必行, 通过它将校园规划阶段与建筑设计合理有效衔接起来, 使各部分的设计与建设都在一个整体的控制下进行, 这样才能确保新建校园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能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本文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景观设计导则为例, 全面剖析新建大学环境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
1 校园简介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有色职院”)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于2008年6月由省教育厅批准筹建, 2009年9月由省发改委核准立项。
有色职院选址于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内, 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建设工程总投资3.5亿元左右, 占地303.75亩,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两期建成后将占地600余亩。学院建成后, 将成为湖南有色金属行业各类专业齐全、实习条件良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从根本上改变湖南省有色金属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现状。
2 总体控制
主要从景观设计目标、原则、项目定位、设计理念、景观风格、景观结构、空间序列、功能分区、视线控制九个方面来对校园的景观设计进行把控。
2.1 景观设计目标的确定
景观设计目标确定应充分考虑有色职院校园环境与职教大学城整体环境的统一协调性, 从有利于人际间交流、有利于生态环境和谐、有利人文精神的积淀等角度, 形成体现学校教学理念、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
2.2 景观设计总体原则
(1) 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及情感需求。以协调园林景观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为基础, 营造建筑、环境、人群的良性循环, 创造稳定持续的园林景观。 (2) 生态性原则。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指导, 合理地规划校园绿地, 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高效节能措施。保留利用好原有的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观。 (3) 个性化原则。结合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 创造具有环境特色的个性景观, 避免不同校园环境景观的雷同。总体布局提倡自然、简洁、整体性强, 使园林景观达到简洁而不单调, 丰富而不零乱。 (4) 功能化原则。结合景观游线, 强调景观节点的功能性, 将景观的观赏性与实用性高度融合。 (5) 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 注重节能、节材, 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 反对浮华铺张, 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2.3 项目定位
舒适、现代、具有学术和文化气息的园林式校园。
2.4 设计理念
突出学院精神与学科特点 (1) 物质方面:可采用有色金属铜、铁、锌、铝等形成景观的物质主线。 (2) 文化方面:重点体现“重特色, 重技能, 创一流”的办学理念。体现学院的金属矿开采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等特色专业的特点。
2.5 景观风格
必须考虑结合规划布局, 建筑的外形色彩和景观设计理念。
2.6 景观结构
有色职院的校园景观结构 (图1) : (1) 从规划与建筑布局, 结合功能确定景观结构; (2) 加强两山体的生态渗入, 形成绿化轴; (3) 沿主入口———行政区———食堂———次入口布置表达文化符号的景点形成文化轴。
2.7 空间序列
有色职院的校园景观空间序列 (图2) 为:在形式上:起———承——转———合, 在空间上:放———收———收——放。
2.8 功能分区
在规划阶段的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的需要来划分功能分区 (图3) :形式:一心两园四区。其中一心是行政区, 两园分别是学习园地和休憩园地, 四区分别是入口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
2.9 视线分析
必须满足在学校外围能看到学校标志性景观, 同时该景观需要具有可识别性。 (1) 校园总体外观形象:总体天际轮廓线形成行政楼统领两山的景观面貌。在两山顶设计具有学院性标志的钟塔和景观亭形成对景。 (2) 外部视线控制:满足在外围的AB的视线范围内能观赏到山体的构筑物;保持C, D点的视线通畅, 能够看到山体的景观;满足在EF视域范围内能看到校名的景石。
3 分区控制
主要从交通、各功能分区、植物景观、校园边界、附属设施五个方面进行控制。
3.1 交通分析
3.1.1 设计导则
(1) 环形道路网原则; (2) 捷径原则; (3) 凹形道路原则; (4) 步行者优先原则。
3.1.2 控制要素
(1) 出入口。结合校园的用地, 周边景观;满足便捷联系共享服务区的要求;主出入口与毗邻的湖南商业学院主出入口隔路相对形成对景。 (2) 道路。满足消防的需求, 保证功能分区中的户外空间的联系性, 保证师生可以欣赏到校园中不同的景色。 (3) 园路分级。校园内主要道路根据功能需要确定路面材料, 主要道路6米宽, 人行道2-4米宽 (人流量大的路段相应增大路宽) , 步行甬道1.2-1.5米宽。 (4) 道路景观控制。1) 道路两侧的环境景观应符合导向要求, 并达到步移景移的视觉效果。道路边的绿化种植及路面质地色彩的选择应具有韵律感和观赏性。2) 要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 以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3) 休闲性人行道、园道两侧的绿化种植, 要尽可能形成绿荫带, 并串连花台、亭廊、水景、游乐场等, 形成休闲空间的有序展开, 增强环境景观的层次。4) 校园内的消防车道占人行道、院落车行道合并使用时, 可设计成隐蔽式车道。
3.2 各功能分区控制
(表1)
3.3 植物分区控制
(1) 设计导则。在景观设计原则不变的前提下, 还应遵循艺术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历史文化原则。 (2) 景观元素属性 (表2) 。
3.4 边界
(1) 设计导则。1) 必须充分结合道路周边的道路绿化的特点, 体现校园的可识别性。2) 注重防护功能和安全功能。 (2) 景观元素属性1) 软质边界注重乔、灌、草的搭配, 起到防尘防噪的作用。2) 采用围墙的形式则注重立体绿化, 可种植攀缘植物。
3.5 附属设施
(1) 设计导则。1) 整体协调性与系统性:风格、色彩、造型样式、材质等方面做到与环境的协调。2) 新颖与实用性:造型上追求新颖大气, 在功能上考虑使用人群的活泼好动的特点。 (2) 景观设计要素。1) 坐具:在活动、休息、娱乐处设置, 以满足使用需求, 布置间距60-80米。2) 垃圾桶:沿道路布置, 布置间距50-60米, 在人流量大的区域可增设。3) 指示牌:在岔路口和重要指示位置布置, 布置间距500米左右。4) 灯具:布置间距10-25米, 在人流密集区域可增设。
4 结语
作为紧赶工期的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的子项目, 有色职院能够在较短的周期内最大限度协调多个单位同时作业, 按质按量完成了景观设计与建设, 得益于景观设计导则为有色职院景观设计与建设提供了规范准则, 起到了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建成后的有色职院是一座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氛围浓厚、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大学校园。实践证明, 景观设计导则在景观设计与建设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信在未来的景观设计当中, 景观设计导则一定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参考文献
[1]苏勇.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5.
[2]李颖.大学新校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7.
城市设计导则 篇10
1.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
现代城市设计作为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引入以来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 城市设计也从初期的概念引入、理解争论, 中期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 走向了设计实践和指导建设的应用。目前, 关于总体规划 (以下简称总规) 阶段的整体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下简称控规) 阶段的局部城市设计实践探索已相当广泛, 城市设计在三维空间形态研究上的优势也得以充分体现, 大大弥补了总规与控规的不足。
2. 从重视方案到重视导则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 是中国城市设计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然而大量的问题仍然摆在面前。凝聚了规划工作者大量心血与努力的优秀城市设计方案为数不少, 应该成为指导城市建设的一种工具, 而城市设计导则就是连接方案设计与指导实施的一座桥。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瓦可·乔治 (R.Varkki George) 教授提出:当下的城市设计方法应该是“二次订单设计” (Second-order Design) 方法, 即城市设计师并非像建筑师那样直接设计出具体产品, 而是设计影响城市形态的一系列“决策环境”, 使得下一层次的设计者们在这一决策规则指导下进行专业化的具体设计。[1]
城市设计导则正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最重要的管理依据, 是城市设计方案的最终体现, 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已成为推动城市设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甚至超过了方案研究本身。
3. 从设计师主导到“集群化”设计团队
随着城市问题越来越复杂, 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关注, 涉及的学科领域越来越多, 多专业合作的设计团队越来越普遍。另外, “二次订单设计”要求城市设计与管理实施结合, 这也促使规划管理部门与项目实施主体的共同参与。
在“集群化”设计团队背景之下, 城市设计及设计师的角色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城市设计更加强调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参与, 而设计师本身也需要更加关注设计平台搭建、信息资源梳理、建立沟通渠道等方面, 推进设计的实施操作。
本次研究针对城市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以“顺义老城区城市设计”为基础, 将理论研究与实施操作相结合, 探索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方法。
二、更新中的顺义老城:从相对滞后到新城核心
1. 发展背景与现状问题
国家目前的一系列政策指向表明, 北京的功能定位将进一步调整, 非首都核心功能将被疏解, 新城成为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集聚新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地区。
顺义老城区作为顺义新城的心脏, 聚集着大量的优势资源, 但由于长期发展所遗留的诸多问题难以解决而逐渐成为多重矛盾的交织点。
2. 针对现状问题的改造度分析
顺义老城区城市设计方案基于现状问题, 从改造的可行性评价和必要性评价两方面入手, 化繁就简, 选择改造空间。
面对老城区复杂的现状问题, 我们从建筑质量、容积率、用地权属三个子项入手, 以地块为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和打分, 原则上以建筑质量越差、容积率越低、用地权属越单一 (或沟通协调难度越小) 判断改造的可行性越高, 以此划分改造可行性的强弱分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 从现状入手的分析方法。
在此基础上, 我们同时对老城区改造必要性进行分析。原则上, 对于老城未来目标实现和品质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 以及有明确改造意向或强烈发展需求的地区, 虽然改造难度较大, 但仍必须作为改造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这是一种自上而下, 从目标入手的分析方法。
将改造可行性分析与必要性分析的结论进行叠加, 改造度较强的区域与近期必须改造的区域即为近期改造区域, 与之相反, 改造度较弱的区域与改造必要性较小的区域即为近期保留区。前者是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
3. 针对核心理念的研究框架
面对老城区现有的复杂问题及高端发展定位, 本次城市设计提出三大核心理念。
其一, 立体环网建构安全城区。交通专项研究的目标是要为顺义老城区建构人性化无障碍的“环状”步行系统、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节点”及便捷高效的交通换乘系统, 实现城市交通的三维立体发展。
本次城市设计从交通的平面转换和竖向转换两个方面入手, 分别对平面交通转换中的地面车行系统、地面步行系统、地下交通系统、地上二层交通系统和竖向交通转换中的步行交通转换、车行交通转换进行研究, 并提出相应策略及解决方案, 实现安全、高效的立体环网交通格局。
其二, 复合功能打造活力中心。功能专项研究的核心理念是以多种功能打造老城复合功能极核, 以功能集聚提升老城核心区竞争力, 以三维功能组织塑造人性化城市空间。
结合新城控规, 本次城市设计对用地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在老城核心区中占据较大比重, 现有的体育场馆及公园得到保留。
其三, 整体思维引领现代风貌。风貌研究的核心是构建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为下一层次规划及建筑设计提供基本的控制原则。本次城市设计以建筑控制线、建筑界面、建筑高度等控制要素对城市风貌进行统一控制, 作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 形成以绿色生态环、人文公共环为基础, 以光明街景观轴、新顺街商业轴、府前街办公轴为骨架, 集办公、商业、医疗、体育、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核心区 (图1) 。
三、探索中的导则编制:四大核心切入点
城市设计导则是连接城市设计目标与城市建设管理之间的纽带, 是城市设计实施的关键点, 其核心内容在于将城市设计谋划的美好蓝图转化为有效的管理工具, 通过“二次订单设计”, 实现城市设计控制目标, 从设计引导和建设管理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为城市设计的实施提供一个操作平台。
通过对顺义老城区城市设计的研究, 此次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紧扣核心问题, 从以下四个切入点进行研究。
1. 切入点之一:以北京控规为研究基础
本次研究明确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必须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前提, 即控规必须先于城市设计编制, 然后将城市设计导则成果作为控规成果的有效补充, 共同作为规划控制依据。
根据北京新城控规划分的街区层面和地块层面两个层次, 城市设计导则控制也将分为两个层面。考虑到城市设计研究深度, 本次导则控制的重点集中在街区层面。
注:“●”为规定性控制内容, 以细则控制要求为准;“△”为引导性控制内容, 以设计通则为准
尽管本次城市设计导则研究和现行的北京新城控规都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和局部要素的设计, 但两者并不等同。
首先, 从性质和管理效果来看, 两者既有相同点, 又有不同点 (表1) 。
其次, 从控制要素来看,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公共空间方面的控制内容较为欠缺, 一些控制内容还不够具体, 未能全面反映公共空间的控制目标;城市设计导则针对城市中某类或某一公共空间制定, 其控制以公共空间为核心, 围绕涉及公共空间的各方面展开 (表2) 。
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与城市设计导则管理各具优势与不足, 建议规划管理采用两者结合的使用模式, 以兼顾环境建设的质量和开发管理的效率与公平 (图2) 。
2. 切入点之二:以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
本次城市设计导则研究以公共空间管理为载体, 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研究人对公共空间的视觉感受、认识、体验、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城市公共空间属于公共价值领域的城市空间, 是城市规划干预的公共价值领域的主要对象, 其主要内容是城市人工开放空间, 或言之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开放空间。
本次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导则控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公共开放空间, 包括广场、公园、商业步行街、滨水步道等;公共交通, 包括步行道、车行道、轨道交通、停车设施等;公共建筑形态, 包括建筑界面、建筑高度轮廓线、建筑色彩、建筑元素等;公共环境设施, 包括地面铺装、绿化种植、广告指示牌、坐憩设施等。
3. 切入点之三:以通则和细则为成果体系
街区层面的城市设计导则成果体系包括通则和细则两个部分 (表3, 图3) 。
通则是在总目标指导下, 用以指导城市设计编制, 对其重点控制内容提出的普适性要求, 是指导细则编制的重要依据。通则的制定不针对某个特定区域, 但特定区域的城市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通则控制内容。
依据北京新城城市设计总目标提出的要求, 本次城市设计导则通则确定了公共开放空间、公共交通、公共建筑形态、公共环境设施四个方面的重点控制内容, 并分别提出建设目标、策略及实施途径。针对上述四个方面共提出的49条策略是通则控制的具体内容。
与通则的普适性不同, 细则是针对具体设计地段和项目作出的具体控制要求, 因此细则的研究必须以具体城市设计方案为基础。本次城市设计导则细则研究以北京顺义老城区城市设计为基础, 针对顺义老城区改造提出具体的控制细则。
4. 切入点之四:因地制宜选择控制要素
城市设计导则细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的控制手段, 因此, 其控制要素的选择也必须基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之上。细则要素的选择, 实质上就是在细则控制要素库中选择直接影响城市设计目标实现的核心要素, 作为规划管理与控制的核心内容 (表4) 。
四、试点中的实施平台:城市设计导则管理
1. 法定保障程序
城市设计导则的管理必须以法定的程序作为保障, 北京目前已将城市设计导则成果纳入规划管理程序。在此基础上, 还必须保证城市设计导则顺利有效地实施, 这就要求在下一层次的方案编制、方案审批及方案实施的每一个过程中, 都要严格遵守城市设计导则中规定的内容。
2. 管理手段
城市设计导则的管理采用“一表一图”的形式, 即在一张表上完成对城市设计导则通则内容的管理, 在一张图上完成对具体项目城市设计导则细则的管理。
城市设计导则管理表一共分为五大栏, 其中, “类别”列出城市设计导则通则控制的四个方面, “控制内容”是城市设计导则提出策略内容的概述, “适用性”是对城市设计导则控制内容是否适用做出的判断, 而“项目审核”则是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设计导则政策是否执行作出的选择判断 (表5) 。
街区城市设计导则细则控制图纸是城市开发的设计条件之一, 是开发建设单位进行所有开发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定依据。在对地块进行开发时, 开发单位和设计单位可在其控制要求范围内制定地块城市设计导则细则控制的各项指标 (图4) 。
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是对“蓝图式”城市设计成果形式的延伸, 重点在于影响城市设计形态“决策环境”的设计。正如本期卷首语所期待的, 希望“二次订单设计”成果, 对中国新型城镇空间建设和品质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以瓦可·乔治教授提出的“二次订单设计”为理论基础, 论述城市设计导则控制的研究方法、成果体系、成果表达及管理方式, 探索“二次订单设计”的城市设计成果编制体系, 并以北京顺义老城区城市设计项目实践探索。
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控制,城市设计管理,二次订单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