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管理(精选12篇)
城市设计管理 篇1
1 设计项目管理
1.1 设计项目
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 这些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 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 依据相关规范完成。而设计项目就是指设计师或设计团队完整的设计活动。设计项目是对多方面工作、资源的整合,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一旦设计项目完成, 整个过程便是不可能完全重复的, 因此, 它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此外, 设计项目始终是以客户为中心的, 这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是相通的。
1.2 设计项目管理
设计项目管理是设计团队对设计项目各阶段的工作进行的管理活动, 它包括质量控制, 进度控制, 投资控制, 全面、详尽地规划其在人力资源、技术和预算等方面的进度, 并最终产出设计图纸、模型和说明书等。
设计项目管理是在具体设计问题的范围内, 以设计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 通过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等管理手段科学、合理地配置和整合设计资源。与一般管理活动的不同之处是, 它将管理的对象具体到实际可操作的设计项目, 但是, 它仍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 所以, 管理学的理论对它也是适用的。
2 设计战略管理
2.1 设计战略
战略是对组织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谋划, 而设计战略则是对整个设计活动的整体谋划。对于一个企业或设计团队来说, 设计战略是为了确保设计和设计项目成功而对设计活动提出的战略性规划和策略定制, 同时, 它也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的针对设计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实施策略, 是对设计部门发展的规划和设计准则、方向的要求。它是企业战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
2.2 设计战略管理
设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依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设计战略目标, 为保证目标的正确实践和落实而进行的谋划, 并依靠企业的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 并在实施过程中实现控制的一种动态管理过程。实施良好的战略管理能为企业带来诸多的优势。这样做, 有利于为设计行为和组织提供更好的指导, 让设计人员明晰要做什么和需要做到什么, 同时, 还有利于管理者对市场保持足够的灵敏度, 以便能够及时为企业发掘新的发展机会。
3 两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项目管理与设计战略管理之间有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在此, 笔者试图从以下3个角度简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1 管理者
在设计项目管理中, 管理者大多是一些具有诸如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项目总监和部门设计总监等头衔的中低层管理者。他们最主要的管理职责就是负责整个设计项目的流程, 并在项目组交付产出物后全程监控后期的生产、质量检测等过程。因此, 设计项目的管理者是以单个或一组项目来定义的。
在设计战略管理中, 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设计领域管理者、设计部门计划人员和相关支持部门的管理者。他们是以一个或一系列企业战略规划者和执行者来定义的。
与设计项目相比, 设计战略的管理者可能在整个团队、企业中拥有更高的行政权和决策权。设计战略管理者往往需要从更高的层次入手规划整个企业的设计战略体系。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设计项目管理者可以是设计战略管理者或者其成员之一, 同时, 前者也可以是被后者“管理”的对象。
3.2 被管理的对象
在设计项目管理中, 被管理的对象是“项目”, 而这个“项目”并不只是设计活动, 还包括为保证项目按预期顺利完成并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所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设计项目管理中的被管理对象包含的范围很广, 并且这些对象都是定义在项目范围内的所有相关资源。
在设计战略管理中, 被管理的对象则更加宽泛。它可以是企业内外部所有与设计策略规划相关的资源, 也包括了某个设计项目和项目包含的所有资源。因为良好的设计管理关系到整个企业的产品设计质量、企业战略形象和设计印象、企业设计资源的合理分配等重要内容, 所以, 设计战略管理的对象可能包括企业所有的设计、生产、营销和日常管理活动。
3.3 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设计项目管理一般有4个基本任务, 即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计划”是在设计项目建立之后和展开之前, 对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的规划;“组织”包括团队成员的确定和组织结构的选择;“监督”是指在项目周期内进行的评价和总结, 并对照进度督促团队成员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控制”是指在实施阶段依据设计规划, 实时控制目标和进程等相关内容, 保证其在正常的范围内运作。
设计战略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为企业确定设计范畴和目标, 合理分配设计资源, 充分发挥设计部门内部和与外界的协同作用, 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它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制订战略展望和业务使命; (2) 建立设计目标体系; (3) 制订设计战略; (4) 实施、执行战略; (5) 评估业绩、反馈信息。
与设计项目管理相比, 设计战略管理的任务和目标更加抽象, 范畴也更广。设计战略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制订大的计划和行动方针, 而设计项目管理则涉及到对具体设计任务的实时把控。
4 结束语
对企业来说, 理清设计项目管理与设计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并依据各自的特点开展相应的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有利于企业整体设计战略的发展, 从而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一般来说, 设计项目管理是从属于设计战略管理的, 前者的目标和基本任务是企业整体设计战略的一部分, 而设计战略的分析、定位、选择和实施策略都为设计项目的管理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总之, 设计项目管理与设计战略管理之间有着多方面的、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关键词:设计项目管理,设计战略管理,设计团队,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胡俊红.设计策划与管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1.
[2]栾春晔.设计管理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3 (04) .
[3]徐三强, 李理.设计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 2008 (20) .
[4]蒋雯.设计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城市设计管理 篇2
城市管理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单位认真落实城市管理工作,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以及“全国十佳魅力城市”等多项殊荣。特别是近几年,我市以创省级文明城市、创一流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改造旧城、开发新区、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成果斐然,永安市“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品牌内涵不断提升,为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奠定了基础。但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环境卫生不洁、违法建筑等“顽症”仍有不同程度的反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通过深入城市管理一线调研,我们感到,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只有进一步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关系到千家万户,大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小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具体到个人利益。城市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矛盾和问题无时不在,主要表现在:
(一)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屡禁不止。一些违法者根据城管执法工作的规律,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迂回游击战术,与执法人员打“时差战”。也有一些违法者针对城管执法中的薄弱环节,钻执法空子,采取“打擦边球”的战术,在商店门前摆放的三轮车上卖物品等,城管来了就暂停经营,“老鼠躲猫”的“拉锯战”屡见不鲜。
(二)对违法事实拒不承认。在具体的工作中,城管执法人员往往不是违法者实施违法行为的第一见证人,这给调查取证工作增加了难度。现场的群众由于是熟人或是害怕报复或是同情违法当事人(大都为弱势群体)或是仇视城管等感情色彩原因,往往不愿意作证甚至还为违法者帮腔。执法人员虽然知道违章者在狡辩,但就是拿他没办法。
(三)“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在日常劝导教育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一些小商贩或商店经营业主在违法事实真相面前,摆出一副可怜相,道出要养家糊口等各种充分理由,并虚心接受执法人员的教育,给人唯一的感觉就是认识错误的态度非常好,但换个地点又“重操旧业”。
(四)暴力抗法时有发生。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与被管理人员发生摩擦是在所难免的。有些管理相对人的素质相当低,任你“动之与情,晓之与理”,就是我行我素,唆使家人或社会上不明真相的好事者,对城管执法人员撒泼耍赖,故意将违章物品捣坏或躺倒在地上(有的甚至躺在执法车辆下),或者说,一边喊着“城管打人”,一边主动袭击执法管理人员,致使执法工作无法开展,事后还到效能、人大等监督部门“莫须有”投诉城管。据调查,暴力抗法事件发生地多在市区繁华区域的五一桥、五四路、铁路供应站附近等路段,发生时间多在夜间执勤,发生的对象多发生在工作认真的执法人员身上。
(五)交通秩序混乱。我市为缓解停车难问题,将市区道路施划大量占道停车泊位,但部分驾驶人员随意停车现象还大量存在,随意上人行道;非机动车辆和摩托车停放无序,横七竖八停在商店门前或是占用盲人通道;载客摩的蜂拥在斑马线两端;摩托车修理行业占道修理等影响市民出行现象普遍存在。
(六)环境卫生状况差。上世纪九十年代,永安市曾荣获“全国卫生城”,响亮省内外,创建过程中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形象有了大幅提升。而如今的环境卫生状况大幅下滑,环卫设施破坏严重,市民随地乱扔垃圾、商店随意将增圾堆放到人行道上、违章饲养家禽家畜的现象严重,成了社会评论焦点。
(七)违法建设现象难绝。《城乡规划法》修订实施后,法律赋予了城建监察部门更大执法权,目前沿街的违章搭盖基本得到控制。但一些小区或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私自占地或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未拆的违法建筑“步步为营”扩大建设规模,在屋顶上违法建设搭盖现象依然严重,影响了建筑物整体景观和空中美景。
(八)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大城管意识,公安、工商、城管、卫生等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不够,对职能交叉的问题无人“抱养”,相互推诿,削弱了城市管理力度。
二、城市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既得利益驱动。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是市场规律的产物,流动商贩占道摆摊设点逃避各种税费,以低成本赢得经营成果。商店经营业主店外经营,以获得经营场地和烘托浓厚的商业气氛,赢得不正当竞争力。部分市民的私利心态重,“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在房前屋后擅自违章搭盖饲养家禽家畜或出租收取租金,污染环境卫生和破坏市容环境,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二)市民素质良莠不齐。随着我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民进城定居,外来农民工、下岗工人及残疾人等城市底层的弱势人群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使这类人群通过违法乱搭乱建,改善居住条件,占道经营摆摊设点,靠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维持生计。部分市民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乱扔垃圾、乱倒垃圾和随意乱停放车辆的行为习惯成自然,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行为犯不了大法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三)部门配合不力。由于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多,又因我国法律体系复杂,职责分工存在交叉和划分不明确,从而制约、弱化了城市管理的职能,由此而使相关部门你推我、我推你,其结果是大家都不管,或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争着管,没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不管。
(四)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城建监察部门是城市管理专业队伍之一,在城市管理方面充当重要角色。目前,我市城管大队人员编制少,执法人员力量不足,仅有52名执法人员,且年龄老化,由于受到编制、经费等因素限制,人员很难流动及培训、教育,因此造成个别队员素质较低、执法水平不高,工作方法单一,不讲究执法技巧,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影响执法效果。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管理面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行政执法所用的车辆、通讯装备较为落后,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现有的城管队伍已经滞后于目前快速发展的城市管理的需要,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运行。
(六)城管法律缺位影响执行力。现有城管法规存在行政许可缺失、法规强制力不足、可操作性不强等,进一步增加了城管执法的难度。对一些违法行为如“违规饲养家禽家畜”等处罚力度低,入室没收或强制宰杀没有法律依据,只能劝导教育,因而违法者不怕查处,往往顶风违法,束缚了执法者的手脚。又如,一些成群成帮的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人员在市区无证设摊,处理不好容易引起群体暴力冲突,甚至涉及民族矛盾,城管执法很无奈,城管执法机构成了执法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工作人员时常产生畏难情绪。
(七)执法环境不佳。许多群众甚至部门单位的个别领导同情违法者,对城管执法人员的行为不理解、不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偏向管理相对人等弱势群众;市民群众在自身利益未与城管执法冲突时又对执法工作要求高,评头论足。
三、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市城市管理需要科学、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需要。
(一)树立大城管理念。因城市管理工作的广泛性、经常性、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城市管理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所以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出发,坚持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联合执法机制,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齐心协力、多管齐下。城市管理委员会及城管办,在发挥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职责基础上,要着眼调动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协作能力,推行违法违章行为“抄告”、“责成整改”制,当好“转换器”,将掌握的问题及时下达给有关职责部门处理,建立良好的城管运作网络,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局面。
(二)严把行政许可关。严格控制门店审批,从源头上杜绝店外堆放、经营、作业现象,转变过去占道收费管理为占道处罚管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关于加强市区城市长效管理的实施办法》的要求,严把行业准入标准和我市市区路段行业设置控制要求,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在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规划建设的同时,应同步考虑公厕、垃圾中转站、公交车站、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其数量足够且分布合理。有关职能部门要主动参与开工前的规划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对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根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张贴现象,严管,规范次干道,加强城区主次干道、社区、居住小区小市场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又要照顾残疾人和下岗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协调民政、残联、社区居委会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开办福利厂吸收弱势群体就业,切实解决其生活出路,使其不再从事违法违章经营等。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目前我市城市管理仍停滞在粗放型管理模式,紧盯几个蔬菜水果摊,偏重于大的建设项目批后跟踪管理等。应从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化,一要根据路段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划分为示范街(步行街、燕江东路、燕江中路、新西路、新府路)、严管街(燕江南路、五四路、江滨路、中山路、南坑路、国民路、大同路)、监管街(大小街、解放路、东坡路、新安路、巴溪大道),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化管理规定;二要统筹兼顾,全方面、全时间段监管;三要有数字观念,用数字来衡量管理是否达到标准;四要精细管理手段,采取“盯、守、防”的方式,执法人员做到“四勤”,即眼勤、手勤、脚勤、嘴勤,将违法、违章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五要杜绝城市管理工作时紧时松的现象。
(五)强化集中整治。营造严管重罚声势,形成高压管理态势,震慑违法当事人,遏制违法行为蔓延势头。随着我市建成区的扩大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部分人为在拆迁改造中获取政府的巨额补偿,乱搭乱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郊村,执法人员在强制拆除时易遇到围攻和暴力抗法。为打击违法者的嚣张气焰,应组织国土、房管、建设、公安等部门集中拆除违法建筑和违法搭盖,展示出行政执法队伍的声威。市城管办立足标本兼治的原则,集中执法部门力量,拎成一股绳,重点治理反弹严重的“顽症”,将整治与日常化管理纳入双轨管理机制,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六)改革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按照“统一管理、权责一致,条包块管、以块为主,强化城区、立足社区”的原则,建立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把城市管理任务落实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以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管理为基础,各有关部门的职能管理为支柱,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协调作战,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可以探索环卫、市政、园林养护的企业化管理模式,通过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让政府部门从具体管理转为日常监督。
(七)打造特色城市管理品牌。作为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广大市民的城市管理,应抓住有利时机,深度挖掘,高度提炼,形成符合城市精神的特色城市管理品牌。我市的商业步行街就是一条典型的特色管理品牌街,用品牌服务吸引市民,用品牌服务吸引商家,用品牌效益促进发展,用品牌形象赢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真正实现“城市管理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境界。
(八)强化城管队伍建设。一是强化队伍素质教育,提高执法技巧,规范执法程序,不断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二是实施量化考核,明确路段、明确人员、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明确目标;三是推行未位淘汰待岗制,增强队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改进执法队伍的工作作风;四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管好、用好城管干部,要逐步建立起城管人员优胜劣汰、能进能出、交流轮岗等制度,弘扬队伍正气,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职业精神;五是政策倾斜,充实执法力量,城管人员参照公安民警提高福利待遇和完善执法设备,提高执法科技含量。
城市设计管理 篇3
一、妥善处理好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前提,城市建设是基础,城市管理是保障,三者一脉相承,是典型的一体化关系,城市发展只有三者紧密衔接,良性互动,才能实现“龙腾虎跃”。
要加强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城市规划要创新规划理念,切实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确保“功能齐全不漏项”;城市建设要以规划为蓝图,从严实施,红线管理,保证“设施建设不甩项”;城市管理部门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用户管理部门”,要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部门要及时将城市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情况提供给城市管理部门,征求调整完善的意见建议,确保各类设施按标准设置、各种功能齐全配套。建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实施情况的评估反馈机制,城市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发现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可以采取“建议函”的方式向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部门提出意见建议,为完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用户意见”。
二、妥善处理好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关系
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不是简单的总和分的关系,而是相融相通、比例协调、共同促进的关系。一些城市将系统的整体的城市管理分为多个专业部门多头管理,这种细分专业管理在一定历史时期提高了处理单一专业城市管理问题的效率。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城市管理的日趋复杂,强化专业管理的模式在当今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日渐低效和不适。以“城市牛皮癣”小广告的治理为例,它涉及到环卫、教育、税务、卫生、商务、住建、公安、交通、通讯、城管执法等十几个专业管理部门,只靠一家专业部门管理,手段单一,力度甚微,往往治标不治本。再比如,广受社会诟病的“马路拉锁”问题也是因为各类管线分属不同的专业部门管理造成的。不强化综合管理,此类“痼疾顽症”无法根除。
所以,城市管理必须强调综合,强调综合决不是要取消专业,而是要在综合中体现专业。可采取按专业适度综合的城市管理模式,一是将城市环境与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直接相关的专业部门整合成“大部门制”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二是将与此间接相关的其他专业部门通过构建协调机制强化综合管理。两者形成“大部门制”城市管理体制与专业部门综合协调机制相结合的模式,统筹协调、系统管理,以期实现城市管理专业化与综合性的统一,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优势。
三、妥善处理好“高层统筹”与“下沉执行”的关系
“高层统筹”主要是指把高层级的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适当综合,集中履行规划指导、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职能;“下沉执行”主要是指管理与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集中发挥属地管理、精细执法、服务民生、促进和谐效能。“高层统筹”与“下沉执行”都是城市管理中的两种资源整合手段,必须相辅相成,不能偏颇。
在“统筹”上下工夫,就是要综合设置机构。大力推进市、县两级政府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实现管理执法机构综合设置,统筹协调解决制约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有条件的市和县应当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
在“下沉”上下工夫,就是要使人员、资金、政策向基层倾斜,下移执法重心,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推行区县一级执法,推动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实现发现、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微循环”路径,切实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
四、妥善处理好“条”与“块”的关系
城市运行管理与作业体系是指城市管理系统内的机关组织及其职能分工的关系网络,既包含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的“条”型体系,也包括在各层次上的所有城市管理部门的“块”型架构。“条”和“块”的关系要体现政府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匹配度。
处理好“条”的关键就是要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组织指导,完善管理标准,建设高效的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作业力量,不断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水平;处理好“块”的关键就是要赋予其在街道(乡镇)层面全面落实本区域城市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权。因为“块”对辖区环境最关心、最清楚、最有发言权,考核、评价“条”提供的服务最准确、最客观、最有效。
五、妥善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硬件”指的是设施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基础,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软件”指的是人才队伍和制度手段等,解决的是“优劣”的问题。城市管理既要强调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要重视队伍和制度等软件建设。
抓硬件设施建设,除了抓好市政、交通、园林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当前重点要抓好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各市、县要加快整合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拓展平台功能,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形成全国统一的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并实现与110报警电话的对接。强化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促进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设计管理中的设计师与管理者 篇4
一、关于设计师
设计师是企业最重要的设计资源, 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富有活力, 喜欢冒险, 凡事爱刨根间底, 还喜爱新奇、反常的东西或新花样。设计师们既让企业欢喜又担忧, 一方面他们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 另一方面设计师的某些做事方法及个性让管理者们头痛不已。但是设计师们都富有创造力, 这种创造力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 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 这些人注定要成为一笔越来越重要的财富。
但是, 设计师往往会因为自己“创意”工作的特性而执着于个人的创造性, 忽视整个工作的连贯性, 并因此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他们的个性与创造性往往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企业形象的延续性受到影响。
总之他们是很不好管理的一个群体。
二、关于设计管理者
管理者是在一个组织中、按照组织的目的去指挥别人行为的人。他往往会广泛运用如何培养设计师的许多方法, 他会激发每个员工更大的、富有创造性的努力。因此, 管理者对企业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今的设计管理者, 大都来自于多样化的专业领域和不同的教育背景。其主要技巧为设计理解力、设计领导力和人员管理。设计管理者们通过他们的个性以及语言和行为上的沟通技巧, 运用极为重要的知识与理解力融入相关组织, 不但在公司内部并且从外部系统中得以拓展。他们了解组织结构人员, 并且具有开放与创新思想。更重要的, 他们需要具备对企业事务的非凡理解力。还有一点必要的辅助条件:对设计本质的直觉或对设计的感情植入。
通过对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的分析可以看出, 管理需要设计, 设计必须加以管理。简单地说, 艺术设计管理是一门资源转化的艺术。平衡两种不同力量的过程。“两种不同的力量”是说设计管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协调设计管理者和设计师之间的关系, 让设计管理者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协调设计师各方面的能力, 使其发挥最大的能量, 甘心尽最大努力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效益。
三、如何做一名聪明、优秀的设计师
(一) 设计师的个性与团队精神
设计师的个性喜欢卖弄, 性格乖僻。性格是他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缺点。设计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设计负责, 才能把自己的地位建立起来。设计师并不是只是自己埋头做研究, 做设计, 他还要与工程部、客户等交流沟通, 所以作为优秀的设计师, 最重要的就是与人的沟通能力。如果他做的设计只有自己明白, 不与别人沟通, 那很可能设计到最后就会变样。
在现代设计中, 越来越注重团队精神, 虽然需要设计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色, 但个人对最终的设计结果的影响也随之降低了。消费者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物质需求向情感需求转化, 产品更强调满足人的需要, 这使得设计活动越来越复杂, 已不是单个或单一类型的设计师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多种类型的设计师甚至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团队当中, 还应该具备更多领域的知识。
(二) 优秀设计师具备的个人能力
企业设计师的个人能力强, 企业才具备采取积极设计战略的能力。所以, 优秀的设计师还要具备良好的学历、知识结构、工作的经历、年龄、性格、个人爱好、各项能力等等。在设计这个行业里, 设计师的天赋是很重要的, 但在今天的环境中我们不能忽视远比天赋更重要的东西———对设计恒久不变的兴趣与投入的热情, 特别是正确的工作态度才是成为成功设计师的保证。
(三) 设计师的大众性
目前, 市场现状是挑战也是机遇, 如果在机遇面前能幸存而生存, 那么这也是优秀设计师需要具备的能力。设计师除了与企业的专业人士合作, 把自己的才华贡献于整个群体和企业发展之中, 才能算得上是一名优秀聪明的设计师。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把企业产品推向消费大众, 使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接受。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 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取向, 因此要经常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上来看设计, 创意再好, 表现手法再不同一般, 不被人们的理解也就失去了作为设计的本质意义设计师要懂得企业产品开发与品牌市场的定位。
当然设计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作为优秀聪明的设计师理解客户要求, 迅速高质提出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所以在设计管理中核心的“人”就是设计师, 这一点就说明了设计师的重要地位。
四、如何做一名聪明、优秀的设计管理者
没有任何人能像有创造力的设计师那样在瞬间产生大的价值, 不过也没有像他们那样难以管理。许多设计管理者的不理解和厌恶感助长了这种对有创造力的人的偏见。其实, 只要管理得当, 设计师们就能像自动售货机那样让你的努力最终得到补偿。
(一) 设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设计管理工作涉及内外, 贯通上下, 作为一名优秀设计管理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文化素质, 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 得心应手地开展自己的工作。设计管理者不仅要具备该系统的专业知识;如掌握包括现代管理学、领导科学、人事管理学等, 同时还要把这些知识和自己所领导的设计师们的个性实际结合起来, 探索最适合的管理方法;要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要有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 这些对于开阔思路、增强应变能力和促进管理者自身的成长不无裨益。
(二) 设计管理者要知己知彼
了解设计师在工作中的心理需求特征, 对设计管理者有效地调动和激发设计师的工作积极性, 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大都喜欢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当这些工作获得成功后, 成功的喜悦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远比其他报酬重要。因此, 设计管理者如果能在对设计师的管理过程中, 理解和灵活利用设计师的心理需求, 充分尊重设计师的创造个性, 尊重设计师采取的创造方法和获得的创造成效, 那么对设计工作的进行和设计师个人的发展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作为聪明的设计管理者还要深深的记住一点:你只是一个普通人, 有些事你能做到, 有些事却做不到。你的行为是有些限制的, 别人可能把你看成全能的人, 但事实上有些事你能做, 有些事不能。要么你学会得到并培养他们, 要么你被人吞并。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
(三) 设计管理者注意事项
1、若太多的官僚作风强加在设计师的身上并限制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那么企业中的创造力新概念就会消亡。所以要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避免设计师们接触繁文缛节。让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 自主地完成任务, 允许他们制定自己认为最好的工作方法。
2、要肯定及鼓励设计师。设计师有时候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想法, 所以管理者应帮助把他们的工作投入竞争以得到别人的承认。另外一个方法是把他们的主意或设计很好地付诸实施。
3、给予指导并做出反馈。给设计师太多明确的指示会削弱他们非常注重的自主意识。设计师的管理者, 要学的最困难的事就是如何把握这种平衡、这种组织结构的缺乏。让他们接触客户, 从客户或别的部门中了解自己设计的不切实际性, 这样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调整。
设计师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设计管理者不仅要关心设计师的生活和工作, 为设计师提供轻松、自由和充满人情味的工作环境和制度环境, 为他们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更要根据每个设计师的特点, 塑造设计师的行为, 建立设计师主动创新、合作和学习的组织环境。而只有让不同性格、能力的设计师在他们合适的岗位中工作, 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 才能真正充分提高他们的自主工作、创新的意愿和能力。所以设计师与设计管理者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设计管理是对设计过程的控制, 好的设计是产生好的过程的前提, 而当过程控制达到“美妙”的境界, 设计管理就成了一个艺术行为。作为核心的“人”是设计师, 作为中心的“事”是设计, 而设计管理中最美妙的艺术还属于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之间的“斗智斗勇”。这就是设计管理中的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
参考文献
[1]、李雪如.搞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2006.
工业设计与设计管理 篇5
叶 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310018
工业设计作为一间既具有综合性,又带有边缘性的学科是产业革命,特别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人类对自我、对环境的不断认识,对工业产品提出不断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广义地讲,工业设计是以工业生产为前提的造物计划。以区别于以手工业和生产为前提的设计。工业设计的学科包含工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兴的系统工程,是现代科技和人类文化综合发展的产物。国际工业设计评论会(LCSLD)给“工业设计”作了如下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通过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构造、机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直到装饰以新的品质,这就叫工业设计。”而国际工业设计学会理事会的定义是“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旨在确定工业产品的外形质量。虽然外形质量也包括外形特征,但主要是指同时考虑生产者和使用者利益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这种关系把一个系统转变为均衡的整体。”这两个定义除语义上的差异外,均说明工业设计的主要工作是确保工业产品的外形质量的造型计划。这个外形不是一般的艺术形态,是与内在质量相吻合,使生产者与使用者同时得到满足的形。这应该是工业设计的狭义解释。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工业设计,是指在产品开发计划中“产品造型设计”这一部分工作。它和产品技术设计的区别是:产品技术主要处理“物与物”的关系。以机构产品为例,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去解决产品内部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产品的实用机能。而产品造型设计处理“人与产品、社会、环境”关系。造型设计突出了“人”这个中心。出发点是人的需求,归宿则是人的需求满足。
工业造型设计的具体工作:1,改进设计:将设计上深入研究的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一个产品往往只经历一次创造性开发,但必然会经历多次甚至无数次的改进性开发。所以,改进性设计是工业设计师的主要的工作。2,样式设计: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风俗习惯、审美要求等因素,在不改变产品内部基本技术的前提下进行外形设计。产品的附加值也都体现在样式设计中。3,开发设计: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及人类潜在的消费需求设计新产品,此项工作具有开拓性,一般要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消费心理的研究,进行开发性设计。
“工业设计”的专业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国外引进的?通过这二十多年来的发展,现在在中国大陆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有二千多个工业设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另一方面,国内的企业界尤其是消费电子类行业对工业设计的认知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年吸纳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在逐年提高。
由于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最初是由高校学者留学国外,把国外工业设计成熟理论引入国内教育界的,而当时的国内消费品制造业还处于“起步”、“模仿”阶段,工业设计还远远未在制造业中得到实践。因此,在我国工业设计不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需求发展的,是在“超经济”的状态中发展起来的,而工业设计恰恰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践的检验,在课堂上单纯理论的阐述难免会出现偏颇。问题之一:把工业设计的范畴作无所不能的泛化。没有把工业设计作为一个子系统纳入企业整个产品开发系统中,主观地泛化概念只能带来理解和实践上的混乱。
问题之二:一谈到工业设计就说是“创造性”的工作。其实,各行各业都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工程创新。“创造性”的要求应该全方位的,而不是唯独设计是创造性的工作。事实上,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设计都具有“创造性”的属性,“模仿”的属性还是占大多数。产品设计是限制下的创新,现实中绝对没有不受任何约束的“开发设计”,不着边际的设计幻想只是感性的泡沫,企业所需要的是能够在技术条件、工艺水准、资金成本和适当价格规范下最大程度发挥设计师创造力的真实产品。
理论上的误导和概念的泛化,在实践中就会造成混乱: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分到企业中,以“精英”的姿态光临企业,并没有独当一面的“创造性”的开发工作,因而在思想上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落,在具体设计工作中,也不知道与工程技术、销售人员进行沟通,而沉浸在主观的艺术设计的幻想
之中。最后的结果是:管理人员觉得设计人员不太好管理,设计人员觉得企业对设计太不重视,这时除了离开企业就没有其他选择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我们现有的设计教育是有关的,工业设计人员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虽然在产品创新中工业设计师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却不是唯一的。离开了高水平的工程设计配合、到位的资金投入、精致的生产摸具制造、严格的质量管理、创造性的销售推广和周到的售后服务,自己将一事无成。
实际上,工业设计师在整个产品开发系统中主要工作是负责与用户有关方面的设计:产品的功能界面——产品怎样使用;外观——产品看上去、听起来、摸起来、闻起来的感受。
1,产品的功能界面——人机交互的设计
◇方便使用——使用方便对于那些诸如复印机之类的频繁使用的产品和灭火器等不经常使
用的产品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产品具有多种特性,并且有多种操作模式,那么使用方便就更
重要了。为此,工业设计人员必须保证产品的特征能够有效地反映它们的功能。
方便维修——假如产品需要经常维护和修理,那么便于维护就显得很关键。例如,打印机
或复印机的用户揭示维修的步骤也是很重要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可取的方案是减少
维修的需要。
产品的用户界面——通常,产品的用户界面越多,产品的开发设计越依赖于工业设计。例
如,门的把手显然只需要一个用户界面,而手提电脑就需要较多的用户界面,工业设计人员对
此必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每个界面可能要求不同的设计方法和额外的研制。
用户界面的新颖性——已有的设计中用户界面肯定需要不断的改进,比如,新一代台式计
算机鼠标的按钮,这种改进比较简单。但更加新颖的用户界面可能就需要进一步的研制和可行
性研究,就象第一代苹果笔记本电脑的内置式鼠标跟踪球。
安全性——所有的产品多要考虑其安全性。对于某些产品来说,安全因素可能是开发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例如,在儿童玩具的设计中,对安全因素的考虑肯定要大大超出一只新型鼠标在这方面的考虑。◇ ◇ ◇ ◇
2,产品的外观设计
◇ 产品的差别化——具有稳定市场的和成熟技术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业设计来创造美观的外形和产品的差异。相反,象计算机硬盘驱动器这样的有其自身的技术决定其差别性的产品
很少依赖工业设计。
产品的形象——用户对产品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外观。对于用户有吸引力的产品往
往有着美观的造型和式样,并给拥有者带来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同样,看起来粗糙、保守的产
品是不会吸引用户的。当造型、式样和用户的感受对于产品很重要的时候,工业设计就对产品
最终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
好设计的激励作用——一个具有美观外形的产品常常会在设计和制造人员心目中产生一种“集
体荣誉感”。而集体荣誉感间有助于激励和凝聚每一个开发人员。初步的工业设计往往能给项
目组提供一个最终产品的具体的可视形象。◇ ◇
3,投资工业设计的效益和成本
制造商最想知道,在开发新产品的商业运作中,应该在工业设计上化多少成本。也许很难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从费用——效益的分析中得出一些结论。
工业设计的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制作费用和时间成本:
◇直接费用是指工业设计服务的开销。其中包括在该产品设计开发项目中设计人员参与的人数、所需时间、制作模型的数量、材料费用和相关开支。以2000年美国的设计市场为例:工业设计咨询服务费是每小时75-150美元。如果是一个消费类电子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服务费在75,000美元至250,000美元之间。企业内部的工业设计服务的成本大致相当。
◇制作费用是设计过程中所需的耗材及加工制作费。其中包括概念模型、工作样机、色彩计划等方面的成本。当然,各个阶段模型制作的数量和修改次数均会增加制作成本,然而,在这个阶段的反复推敲往往为今后的批量生产中的最终降低制造成本打下基础。
◇时间成本是指延迟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所造成的商业后果。设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一个产品,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所以,应设计时间过长而耽误了市场的最佳进入时间,这是工业设计的风险之一。
工业设计是通过具有独特的产品造型及良好的人机界面,来达到增加用户满意度、强化品牌形象和产品的差异性的效应。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工业设计的产品来说,经过设计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价值,甚至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作过题为市场竞争中设计对产品成功影响的研究,该研究报告指出:虽然很难作精确的定量分析,但研究人员还是发现产品的美学价值与销售价格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与制造成本之间并无相关性。研究表明,工业产品在外观设计上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150美元的收益。这表明即使工业设计只能给用户带来1美元的感性价值,制造商的回报还是相当可观的。(资料来源:Karl T.Ulrich,Steven
D.Eppinger: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D)
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表明,工业设计的投资的确能产生积极的回报。这项研究跟踪了英国中小制造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中投资工程设计、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的商业效果。这项研究显示:调查对象中65%的设计项目已经投资,其中平面设计成功率最高为80%,其次是工业设计为63%,工程设计的成功率为56%。数据表明对于工业设计及工程设计而言需要较长的一个周期,而对平面设计而言周期将大大缩短。在180个设计项目中,完成率60%,120个完成的计划中经济成功率为89%。主要试点项目成功率为94%。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投资与设计是非常有价值的。投资之初尽管要担当一定的风险,但一旦整个计划完成获得成功,那么盈利是非常可观的,投资的风险就会显得微不足道。图表1-4-1,按设计的不同类别列出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平面设计是见效最快的。图表1-4-2的数据表面一旦产品投入生产,产品开发的成功率也很高。产品加工的复杂意味着盈利越多。调查对象中10%的设计是生产降低了成本3%的设计是企业停止了被援助。(资料来源:The Open University/UMIST——Design Lnnovation Group Award Report)
企业在进行产品规划时,作一个慨算和分析有助于明确工业设计的商业回报。例如,假设一个新产品由于在工业设计上的投入而导致产品的零售单价提高10元,可增加多少销售量?总体收益多少?把这种粗略估计出收益与工业设计的预计成本相比较,由此可以估算出这个产品开发项目的市场预期。
4,设计管理势在必行
现在设计已经进入了团队创新的时代。团队作业是一个观念因素,涉及到企业经营和产业的竞争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产生持续创新流的组织原因。企业各职能部门间实现一体化连接,将企业资源实现在企业中的最优化配置。创新内部的沟通障碍,行动障碍,它的资源组织特征和其他内部特征,限制了企业生产,开发和实施那些起因于环境的创新能力。这就涉及到了如何解决设计与管理的关系问题?设计与管理,都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都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将他们组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又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可以是对设计进行管理,也可以是对管理进行设计,可以是对产品的具体设计工作进行管理,也可以是对从企业经营角度的设计进行管理。然而不管怎样,设计管理已经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作为企业提高效率,开发产品的利器。设计管理的出发点是提高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的效率,设计管理既是设计的需要,也是管理的需要。管理原本就是一种文化,它既源于文化又创造文化。管理
研究如何对各个层次进行整合,协调设计所需的资源和活动,并对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进行管理,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已达成企业的目标和创造出有效的产品(或沟通)。这种机制包括生产的管理,产品创新的管理,销售的管理,财物的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管理机制。
设计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获得好的工业设计不仅是一项设计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管理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专业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在企业内部进行设计管理的技能同样重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企业设计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并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设计管理的关键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间设计的协调一致。许多企业每年都在设计的各个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产品开发设计、广告宣传、展览、包装、建筑、企业识别系统以及企业经营的其它项目等。但是,由于对这些不同的设计方面缺乏协调的控制,往往使它们各自传达出的信息相互矛盾。这样便失去了用设计手段建立企业完整的视觉形象,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并扩大企业影响的机会,一项要要的企业资源被浪费掉了。企业所产生的任何一样东西都是企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该企业的各个方面,它们之间应该是协调一致的。许多企业并不了解这一点,从而造成了设计上的混乱局面。在这些企业中,设计实际上完全没有受到管理,甚至没有被看作一种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潜在力量。设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为产品、包装、展示或宣传品所进行的零散性工作,相互之间以它们与企业的其它任何事情毫无关系。企业内部不同领域的设计人员也缺乏沟通,产品设计是由工程师们进行的,而视觉传达由公共关系和市场开发方面的人员负责,环境则由基建部门负责。如果没管理跨越传统部门界线的设计管理机制,混乱在所难免.企业设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相互交织的内在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它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胞,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新的、有力的系统来管理设计。由于企业的特点千差万别,设计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设计管理的组织结构应该是至上而下的,如果决策部门有人全权负责设计管理,统一协调企业各方面的设计活动,混乱的局面就不会发生。这就意味着在决策部门中至少有一位对设计有浓厚兴趣,并有一定水平的人士负责企业的设计工作,他在企业的高层代表设计,决定设计如何将企业战略转换为视觉形象。为了在实践中管理设计,企业还需要在各部门建立起一系列的设计管理工作小组,构成日常的设计管理网络,将设计管理的概念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这种网络必须有一种保证设计各方面最大限度的交流和直截了当联系的机制,避免互不通气带来的麻须。工业设计人员协调了各种不同角色的关系,使企业内部达到和谐统一,各类人员各司其职,如技术人员按职能组织会产生有效的技术行为,管理人员按项目组织更可能同时满足成本计划上的要求,销售人员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产品使用反馈。这一实现的结果,将使工业设计人员从多方面实现信息的汇总,概括多种角色在其中提供的构思,设计出既满足消费者,又满足企业双重心理需求的产品。工业设计人员是企业各部门的粘合剂,是联系他们的桥梁。他使企业各部门的效用,大于他们的简单叠加.技术,管理人员是企业的硬人才,工业设计人员是企业软人才,谁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但工业设计人员,由于其历史的特殊性,更应使我们对其特别关注。
导致工业设计团队职能障碍的表现特征:
◇ 团队缺少授权:总经理或职能经理对设计项目在细节上的持续干预,而对团队的项目决策和设计
理念缺乏了解。
◇ 超越设计目标的职能控制:市场营销、设计或制造的代表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或作用,可能
会在不考虑产品整体成功的情况下对决策施加影响。
◇ 不充分的资源:专业人员配备不当,或缺乏资金、设备、工具等,都可能是团队无法完成设计项
目。
◇ 在设计团队中缺乏职能代表:设计决策在没有营销、工艺、制造或其他主要职能代表介入的情况
下做出。
(《设计管理基础》课程讲义节录,2003年)
附:英国国家标准[BSI,1989]中关于产品设计管理指导原则:
(一)企业层面上的产品设计管理,由高级管理层(Design Director)负责,其活动与工作有:
1,公司目标:预测、鉴定及在确认公司目标;
2,使所有参与设计活动者知道了解公司目标;
3,产品计划:确认所选定的产品计划能配合公司目标;
4,资源规划:提供充分资源衣服和产品计划;
5,组织架构:确认组织具有合适的政策与程序;
6,管理项目经理:确认所有设计负责人清楚其项目目标与个人的浓厚兴趣,并能激励其部属; 7,时间成本:在时间条件下适当的监督设计成果与费用;
8,重视产品设计:对产品设计推行一套严格和高标准的正式授权程序;
9,评估与评价:评估成果并将评价结果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
(二)项目层面上的产品设计管理,由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其活动与工作有:
1,计划:确认产品慨念的鉴定符合公司计划;
2,设计规范:组织与安排设计规划的准备工作,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
3,控制成本:分配预算,控制费用和安排现金流量;
4,控制进度与品质:安排程序以整合各部门的功能,监督进度并在必要时作出调整; 5,项目资源:确认各部门的资源是合理的并能切实配合开发程序;
6,项目组织:确定项目组织是合理的,并了解与其他正常功能组织的差异;
7,沟通:控制外部,经常保持与高层管理者的沟通,使其明了项目进展、时间、和费用; 8,评价:组织产品评价和项目管理评价。
(三)设计活动层面的管理,由设计经理(Design Manager)负责其工作与活动:
1,参与设计规范的制定,并确保在设计过程中得到执行;
2,提出与资源相匹配的设计程序;
3,审查及更新设计技术;
4,经过适当的训练,使设计组长具有一般管理的能力;
5,提供有效的组织程序和及时的信息服务;
6,分配设计师的工作,并确保设计师规范化工作;
7,激励设计人员;
8,在设计审查过程中,审核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并在有关会议上对设计规范提出必要的修改; 9,跟踪检查设计工时、成果及成本;
10,确认支援设计的行动被执行;
11,对产品评估作专业判断;
12,评估设计程序、设计品质,及必要的改善措施。
城市设计管理 篇6
关键词:伦理 设计伦理 管理 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20-02
一 问题提出:设计伦理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一)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丰裕社会工业化生产促生设计及无处不在,但设计中的异化现象也屡见不鲜。如产品包装过度、使用寿命过短、更新换代过快,产品过剩生产、传媒过度渲染等等,当人们为当代设计的进步与发展而自豪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这些怪现象及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与人类历史进程中,作为设计师,非常有必要对与设计有关的伦理问题进行一番思考。
1 现实异化。设计的造物活动对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有一定的影响,一次性产品的开发设计过度消耗造成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的破坏,如今,节约能源、保护资源是对设计活动符合生态发展的基本伦理要求。
2 管理缺位。设计伦理是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问题,时下被外在的炫技忽略了设计的本质,教育泛化、管理缺位、设计个性化造物活动中缺少控制和管理,随意随性的行为随处可见,急需重拾设计道德与社会责任。
3 伦常乖舛。设计的一切活动都以有益于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为目的。设计伦理和社会职责是人们创造性活动首先要思考的,而非单纯的技术开发与产品设计,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能违背、偏离伦常,违反生态自然规律。
(二)设计伦理的提出
1 伦理是人类基于理性上的认识,就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形成的常理。伦理学是以道德和道德关系为主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设计伦理学是通过人和社会的伦理意识,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段,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迄今一直被学术界和设计界所关切的课题。设计伦理(Design Ethics)的观点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出来的,巴巴纳克明确地提出了设计的三个主要问题:(1)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2)设计不但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3)设计应该认真地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是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基于设计伦理的设计管理是探讨人性及人、自然与社会理想的现实关系问题的解决之道。
2 设计伦理强调设计要综合考虑人、社会、环境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探讨和管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之初性本善,人心向善是伦理和一切设计活动的初始,有道云:大学乃“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道出了教育的至善本质,也可以说是基本的伦理价值,而设计的伦理价值正是设计超越功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属于更高道德层面上的价值,既所谓的“至善”。设计伦理就是设计师自我的道德良心和职业操守,是伦理道德尺度的内化及设计师至善意愿的初衷。
二 生态伦理: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伦理的指向与回应的进路
现代及后现代的伦理立场是对人的思考越来越自我和物化。从集体走向个体、从抽象走向具体,后现代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注重对人性深层次的关照、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以人性道德伦理为前提、以传统哲学思想为导向、以系统科学管理为辅引,重新建构和谐的、秩序化的设计伦理关系,这也是设计发展一个新的价值指向和进路。
(二)绿色设计是设计伦理的基本要求
绿色设计是指产品从设计、制造、销售、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绿色设计包括了尊重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三个方面。是人类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享受健康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设计伦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环境设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以环境设计来正向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设计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护和加强了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也是调节人类生活方式的新型伦理规范。设计改变生存,为生存而设计。以设计维护着生态伦理的常序和可持续发展。
三 人性关照: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
(一)设计伦理的原则
设计伦理的理论体系涉及设计活动的不同角度和层面,设计伦理的基本原则对人和设计活动起着规范和掌控作用。在设计领域中,设计伦理与形式主义的冲突和矛盾是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例如,现代主义从开始提出“形式服从功能”,到后来提出“少则多”的减少主义,再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以形式追求为中心,伦理性和目的性被淡漠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设计伦理重新被强调,坚持设计“实用、经济、美观”和符合“伦理”的基本原则,让设计重回设计本身和体现人本主义的伦理思想。
(二)人性化的设计观
设计师在造物的同时,也构建了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设计中把“人”作为一个首要条件来考虑,体现设计的功能性与社会性。从本质上说,“人性化设计”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注重产品的内涵设计在完善的产品功能中渗透平等、正直、关爱等人类伦理道德的优秀思想,让人感受到人道主义的本善与真情。
nlc202309010715
四 管理突围:普世价值的设计伦理
(一)人性化的管理观
1 设计伦理是以人为本的,人类总是希望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希望有理想的信念而不是虚度一生。人性化管理从“生理、心理、心灵”三方面来满足人的自然属性要求;同时又有“对行为后果的考虑、对长远目标的考虑、对人生价值的考虑”三个社会属性的考量。只有了解了人性中这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设计的行为和动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才能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更高的、更能发挥人性潜能的设计管理和目标。人的社会属性受心灵支配,而心灵则是一种思想意识,是人类社会属性产生的源泉,可以通过人类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得到丰富,完成伦理的进程。逐步以理性简约的生活方式、良性持续的制造方式、适度节约的消费方式,构建人性化设计管理的伦理体系。从这个意义讲“管理”即“伦理”,反过来也可以说“伦理”既“管理”。人性化管理之道就是要以人为本,体现以人为出、人性是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根本在于对人性的认识,它是一切管理方法赖以建立的基础。制定什么样的管理制度,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建立什么样的组织机构,都体现出管理者的人性观。设计师的人性首先是个性的,对个性的尊重是进行设计管理的基础,进而形成和而不同的设计管理文化。
2 人性是管理的道。人性决定人心、人心是人性的反映,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大都是由于管理者对员工的错误认识造成的。管理技能缺乏道的承载,则技巧都是苍白的,只有从人性本质上思考和行为,才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正途和捷径。
3 人性是管理的归属点。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则必须关注员工的发展。企业的抱负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赚钱,还在于以企业为载体,改变员工的人格和心灵,让人心得以归属,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实现设计师的个人志趣和自我价值。
(二)伦理化的管理观
伦理是根基、管理是基石。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管理过程都是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人性,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行全方位的伦理管理。其宗旨就是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方式,形成一系列管理与伦理结合的“管理伦理化”或“伦理管理化”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伦理化管理观”。
(三)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设计管理
设计需要标准、管理需要制度;个体需要自由、组织需要纪律。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就是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定性、量化、目标、科学的绩效考核,形成了规范化管理的体系结构与成事定理的对应关系。设计管理过程中除了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之外,创造性是设计活动的源泉。如果设计管理过于强调工作的程序化和标准化,会抑制设计师的个性、打击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适度掌控制度的弹性来协调管理对人约束的消极影响。好的设计,好的设计管理,更要有好的标准。好的标准是尺子,可以衡量设计的好坏和适合度,可以解决在具体实践中出现的个性与标准相冲突的问题。
(四)设计管理通过设计伦理来建立普世价值和伦理道德
设计伦理道德是设计行为规范的至上标准。从他律到自律,设计师肩负着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并通过设计伦理来建立普世价值和伦理道德,形成新的设计评价标准和伦理规范。设计伦理规范就是设计行为在道德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及如何通过对设计行为的规范使之成为符合设计伦理要求的行为。“为人类的利益设计”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是设计师崇高的社会职责,也只有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设计师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才更有意义。
结论
设计伦理的根本宗旨是什么?设计师应如何遵循设计伦理?如何进行自身设计运动的管理?设计道德是设计的生命底线,设计伦理是设计的生态底线。设计要以自身特有的语意改善社会道德环境,营造健康可持续的设计生态和公平友好的社会生活。以大众的利益需求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以“无上智慧的伦理、无边愿行的职责、无限慈悲的道德、无尽孝道的反哺”的境界为“无为而治”的设计伦理要求。设计伦理,是生态友好的设计;设计管理,是和谐发展的伦理。设计不仅造物更入世生心,对人的生理、心理和心灵赋予更多的善意,切实构建人与理想世界的现实关系,为真实的世界设计,让设计伦理普度众生、恩泽社会。
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管理运行机制 篇7
当代城市设计主要在美国兴起, 其理念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花园城市理想、现代建筑运动、城市美化运动。二战后欧洲城市重建中提出城市保护命题, 推动了城市设计研究。以美国建筑师E.沙里宁为代表的一些建筑师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倡导以及战后英国、欧洲许多城市和巴西的巴西利亚新城的建设实践, 从理论到实践上为城市设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推动作用。由此可见, 城市设计是二战后, 西方各国为综合解决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对策。
2 城市设计的作用与目标
规划管理中的构成要素之一为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这与城市设计作用目标是一致的, 因此有必要来认识现代城市设计在我国国情下的作用与目标。
2.1 功能美学取向
城市设计是一种空间管理的工具这种工具, 可以用来扩大使用价值, 为所有市民服务。因此, 城市环境中的视觉质量和城市空间的组织都是城市设计要关注的重点。两方面都代表了建设者和使用者对环境的需求。如吴良镛所说“城市设计是科学工作也是艺术创作”。
2.2 社会环境物质空间取向
控制新区的环境特色仍是传统城市设计所关注的物质空间范畴, 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则早已超越了物质空间, 是要通过物质环境的改善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要求。
2.3 过程结果取向
从过程和活动的角度看, 城市设计要控制环境塑造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可以根据需要做出调整, 适应变化;从结果的角度看, 城市设计实践涉及大到整个城市或区域, 这些空间所承载和容纳的城市生活健康而具有活力就是城市设计实践过程的目标所在。因此城市设计实践是一种关注其结果的过程。城市设计实践是一个塑造和管理城市环境的过程, 它关注创造的过程同时也关心它所创造的空间。
3 城市设计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历史新定位
新时期的城市设计必须给予准确定位, 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为城市完美空间的创造、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1 城市设计在房地产开发中的重要引导控制作用
近年来, 房地产开发过热, 开发商认为容积率越高, 经济效益越好, “过密一无所获”, 过密造成街廊消失, 空间紧缺, 有的甚至损害历史建筑保护。城市设计在房产开发中处于引导和控制的角色, 利用其对三维空间的塑造, 各要素的控制来消除这种过密的误导, 使之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改善城市形态环境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现代城市设计的宗旨与目标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振兴。包含对城市形体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两方面, 前者要求城市形态脉理清晰, 各城市要素之间协调、和谐、形象优美, 而使城市整体或局部具有特色, 有识别性;后者创造优美环境的同时又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的环境不断的上升人气, 使得原来衰败的地区经过城市设计的整合, 又充满了生气, 重新变为城市有特色、有生气和有活力的地方。
3.3 城市设计在历史文化保护中的保存与维护作用
城市设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作用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宏观上城市设计强调城市整体形态的保护, 如福州市四面环山, 城内三山, 一江, 一湖, 山水相依的城市格局;在中观上城市设计将名城保护区分为绝对保护区、协调区、建筑控制区;在微观上主要体现在对古城的修缮和维护上, 对古建筑的外立面修缮, 周围新建高度、色彩、体量尺度上做到新老协调。
4 城市设计实施运行机制与原则
城市设计的实施运作, 是在现实状况下, 实现城市设计构想的具体操作手段和方法, 是城市设计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机制和遵循一定的原则, 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城市设计的运行机制和城市规划运行机制是相关的, 密不可分。
4.1 城市设计实施的运行行政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领域的管理体制采用的是接近西方国家的“分权”模式, 但由于各部门缺乏协调, 使得“多头管理, 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城市设计的管理, 常常涉及规划、建筑、市政、交通等各部门, 而它们之间又互不协调, 缺乏一种整合机制, 造成城市设计管理被割裂开来, 无法很好地实施。当前, 我国除了应尽快加强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外, 较宜采取的方式是专家小组与管理机构相结合的形式。可针对城市中的重点地段成立专家小组, 管理者在许多问题上的决策应考虑专家小组的意见。专家小组还可对行政管理、机构方面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 专家小组可以是固定性或临时性的, 但必须有市政府的授权。对于专业设计力量较强的城市, 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最好就重点地段设立固定性专家小组。华盛顿在几个多世纪前就成立了美术委员会来监督某几条道路的景观, 取得了积极效果。如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街优美景观的形成就有赖于这个专家团体的有力监督。然而由于近来的城市开发和改建并没有相应扩大这个委员会的管辖范围, 结果国会南街国会大厦穹窿的街景被难看的前景严重地破坏。
4.2 城市设计实施的运行调控机制
对城市设计实施调控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微观控制:既对一个建设工程的调控, 主要控制建筑性质、空间尺寸、空间关系、建筑色彩、造型、环境等要求。二是中观控制:主要控制用地性质、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指标、环境设计等。三是宏观控制:对城市总体设计的实施情况的一种控制。
4.3 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原则
4.3.1 依法管理原则
城市设计实施管理实行依法管理的原则, 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我国城市设计审批是采用判例制度, 将会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我们要不断不推行依法管理原则, 不断完善法制建设, 使更多的自由裁量行为的合理性变为合法性。
4.3.2 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
土地的使用问题是城市设计管理的关键, 土地使用决定了城市空间形成的二度基面, 影响开发强度、交通流线组织, 关系到城市的效率和环境质量。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合理与否, 可以说是城市设计成败的关键。
4.3.3 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的原则
城市设计是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要求城市设计要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批准和实施。所以必须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 避免各自为政的事件发生, 保证城市建设按照城市设计引导健康的发展。
4.3.4 从实际出发与国情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基础还是很薄弱的, 因此城市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 结合我国国情的原则下进行设计实施。各城市为美化城市和宣传城市, 不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地域而建造的大而无为的广场, 大量的硬质铺地, 既浪费了大量的资金, 又耗费了大量的土地, 结果对改善城市的面貌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而成为城市设计的一大败笔。
5 结语
城市设计从设计、管理到实施全过程有赖于法令机制、行政机制的全面配合, 对于城市建设经验不足的我国来讲, 城市设计的实施管理还需要一段艰难曲折的探索和实践之路。我们应将城市设计融入于不同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去, 建立适合我国的城市设计实施体系, 创造富有特色的、为市民喜闻乐见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形态, 这是摆在所有设计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施探索上还处在薄弱的环节, 本文通过论述城市设计的作用及目标, 给予城市设计新的定位, 并提出我国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原则和运行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设计,实施运行,控制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E.D.培根著.黄富厢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完善城市管理提升城市魅力 篇8
总书记年初在北京调研时, 对城市管理提出如下建议: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尤其要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 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布署, 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建议, 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情况, 对城市管理做出如下思考:
一、强化四个目标:规划适度超前、运行科学民主、管理人才专业、管理主体多元
第一, 规划适度超前。未来城市, 现在建设, 未来城市要求基础设施现代化、空间布局人性化、城市形态人文化、充分考虑老龄化。
第二, 运行科学民主。无论是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应急设施还是城市环境, 运行管理的高效和这些设施本身的高品质同样重要, 甚至运行管理较之后者更加重要。如何保证这一点, 需要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有机结合, 即按城市管理的规律办事, 借鉴域外先进管理经验, 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同时要大力发扬民主, 听取各阶层声音, 包括外来人口的声音, 按市民的要求办事, 根据市民自身习惯和向往选择城市管理路径。
第三, 管理人才专业。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 要培养大量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总书记在今年三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着力提高干部素质, 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 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即有专业性又有综合性, 现代城市对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城市管理者更多的智慧。
第四, 管理主体多元。党、政、企、社、民、媒, 六位一体, 齐抓共管。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这六者共同作为管理主体来管理这个城市。同时, 这六者要分工合作、平衡互动。
二、关注三个问题:治堵、治霾、防内涝
(一) 治堵。
拥堵是麻烦的城市病, 世界各大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多遭遇交通拥堵, 采取的措施通常是加宽道路、大力发展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机动车限行, 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通过香港、东京、巴黎等城市近几年的经验我们能够得出一些办法:
第一,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即在地铁口、公交站点提供方便的租车服务配合以上传统方法, 治堵的效果比较明显。
第二, 最繁华的商业区禁停, 商铺之间用过街天桥连接。香港目前采取这样的做法, 使地面上的行人减少, 机动车即停即走, 保证交通顺畅。
第三, 中心城区限行, 同时在中心城区周边的地铁、公交站设立规模适度的接驳停车场。鼓励距中心城区较远的私家车出行的人们进入中心城区时使用公共交通。
(二) 治霾。
雾霾是最受关注的城市病, 经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城市大多经受雾霾的困扰。引起雾霾的原因有很多, 中科院的研究表明, 燃煤、土壤尘, 生物质燃烧、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都是致霾的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 雾霾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而这些主要来自于机动车排放, 同时, 机动车排放是离人们最近的污染源。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已远离第二产业, 然而也同样受雾霾困扰, 可见机动车排放是致霾的主要原因。因此, 治霾的最有效措施是减少机动车排放。年初, 巴黎遭遇雾霾, 她采取的最主要措施就是鼓励人们减少机动车使用, 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及环保交通工具, 如电动汽车、自行车。
(三) 防内涝。
内涝是世界各国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2011年东京内涝, 2012年纽约内涝, 我国大多城市也都经历内涝, 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控防内涝是每个大面积降水城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 提升城市危机管理能力。内涝产生的原因很明显, 主要是城市排水系统能力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力是不足的,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纽约、东京在遭遇飓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时, 相当发达的排水系统也会能力不足, 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见, 内涝短时间难以避免, 但伤亡必须消除,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提升城市危机管理能力。东京、纽约内涝, 面对的天气情况比我们中国城市要严重得多, 但内涝导至的伤亡却很小, 原因在于这些城市的管理者危机管理能力更强, 拥有并积极实施应急机制。市长亲自发出预警、开设应急避难所、公共交通封闭、低洼地区居民强制撤离, 危险地段警力巡逻, 公共资源全力应对。
第二, 增加排水渠道。遭遇极端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应急管理手段, 但应急管理手段虽可有效避免伤亡, 同时也付出巨大经济代价, 并非是常态的解决内涝的办法。应当注意到, 相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常态情况无内涝而言, 我们在常态情况下, 也会遭遇或轻或重的内涝, 可见我们的排水系统还亟待改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城市绿化带上做文章, 将绿化带贴近道路的一侧做低, 低于道路, 形成沿道路的狭长渗渠, 造就只要有道路, 两侧就有渗渠的局面, 即不影响景观效果, 又可有效减少地下排水管道压力。
第三, 建立雨水收集系统。目前大多城市屋顶雨水直接排到地表, 再排入地下雨水排水管道, 或是地下雨污混合排水管道, 这同样给地下排水系统增加压力。在地表或地下建家庭蓄水池、公寓住宅蓄水池、商务政务建筑物蓄水池收集、储存、利用建筑物屋顶雨水是欧州城市的普遍做法, 即可缓解地下排水系统压力, 又可节约利用水资源。
城市设计管理 篇9
设计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接受, 而让设计为企业赚得最大的利益则要靠设计管理人员来改变两者的心智模式, 从而协调设计师和企业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和差异, 所以设计管理在未来企业总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一、前言
“好的设计意味着好的企业”是IBM公司的总经理小托马斯·华生的名言, 现在全世界都已经接受了这种思想, 即好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目前设计是每一公司、每一管理者不可避免的战略思想。不光企业领导者对“设计”这个词比几年前有了认识, 大众在生活中对设计的水准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例如:新型家电既要在功能上有所突破又要切合人性化的理念, 同样性能的东西我们宁愿花多点钱去买外观好看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各个企业必须在设计上多花心思, 并且逐渐提升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准, 这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就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设计面临的问题
设计已成为一个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现在大多数企业也已意识到这一点, 但做的还远远不够。设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好的设计不仅可以使企业的产品能够迅速占领市场, 也能为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然而,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建立一支很好的设计团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内企业对设计的重视依然停留在认识阶段缺乏提升的实际行动力;2.企业严重缺乏设计人才;3.政府和舆论的关注度比起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设计管理的定义和意义
要解决这些问题, 那我们就需要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人员。优秀的设计不只是一种直接从设计师那里所购进的商品, 同时也是通过良好的管理从企业内部产生出来的创造性资源。那么, 企业如何才能产生好的设计?怎样从设计师手中选购或定制设计?怎样在实际上使设计获得成功?答案就是在企业中进行有效的设计管理, 并把设计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专业上对设计管理的定义就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管理活动。有效地积极调动设计师的开发创造性思维, 把市场与消费者的认识转换在新产品中, 以新的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并为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的管理。”通俗地说设计管理是衔接企业、设计师、市场之间的桥梁, 并且用最高的效率解决最大的问题, 使企业利益最大化。设计管理的优点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有利于促进技术突破和不同领域的合作, 使企业社团各方面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从而实现设计制造的敏捷化, 推动技术迅速转化为商品;2.有利于及时获得市场信息, 设计针对性产品, 由设计改变生活方式, 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市场;3.有利于正确引导资源的利用, 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设计制造的虚拟化, 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 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4.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各方面关系, 创造出健康的工作氛围;5.有利于建立一支精干的稳定的设计队伍, 消除人员流动过频的弊端;6.有利于创造清晰、新颖和具备凝聚力的企业形象。
四、设计管理的现状
(一) 企业领导和设计师的矛盾
设计管理既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那么我们应当大力开展才对, 可是在中国这个工业设计走向前台仅仅二十多年的国家, 就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多少年来, 设计与管理无缘, 设计师往往是在决策链的最后一环才参与革新和开发的基本工作。在很多情况下, 设计师可能是企业外聘的, 公司更不可能让他们接触到公司的核心状况, 因此这就使得设计师更加远离决策和权力中心。由于设计活动无法对主要的决策产生影响, 设计师一直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他们更多地与商品和包装有关, 而不是参与基础的研究和开发。设计师普遍认为上级往往无视他们的心血, 往往“亵渎”他们的作品, 使得他们的创造性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样的情绪在设计界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设计师与企业领导层各自都有着对对方的不满。在企业的领导层看来设计师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不服从上级的安排, 而且他们总是认为设计只是产品生产的一个普通环节而已, 因此对设计师没有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现象, 那么企业和设计师的这种矛盾也许就有另外的解释。设计师对企业的抱怨是在责怪企业领导呢, 还是设计师群体在表达一种对自己无作为的自责之情?中国企业没有非常优秀的产品出现, 是企业之过, 还是设计师之过?尤其是当管理者对设计师所做的设计要作出好坏、或是适当不适当的判断时, 会感到较大的困难, 因为他们的技术知识似乎无法支持他们对设计适用与否的正确判断。通常, 企业的决策者们在没有真正理解设计师的意图时便处理设计个案, 仅凭着个人经验, 主观评估, 结果是往往作出错误的评估。这样设计师与管理者的矛盾愈来愈加剧了。
(二) 造成矛盾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先让我们思考并明确以下的问题:设计师应当服从于企业, 还是企业应当服从于设计师?
认真思考过上述问题之后我们大概可以认识到:不同的职业观念将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并且会影响设计师对企业与工业设计关系的理解, 也就会形成不同的设计方向, 产生截然不同的设计作品。设计师和管理者各持己见, 对企业是非常不利的。这以上种种障碍, 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 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等, 唯有通过专业学习, 以及团队合作的训练, 才能改变心智模式, 有所创新。其实对设计师来说个性是重要的, 但我们要看个性在哪里发挥。在一个企业里面是没有英雄的, 管理方面也不应该树立英雄, 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一部分, 企业强大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是团队的力量。当企业确定了共同远景, 同时给每个人机会, 发挥了大家的才智, 这个集体才会真正有凝聚力。作为设计师在为企业做设计时不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太多地加注到为企业设计的产品中来——我们设计的产品是满足大众的, 不是满足设计师一个人的, 我们还是要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市场调研结果为主要设计方向。而管理者也要认真学习一些设计的普遍知识, 建立起适合的评价体系, 这样既不会打击设计师的积极性又可以让设计更加适合于企业, 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而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人, 做协调工作的人就是设计管理者。设计师抱怨企业, 企业不满意设计师, 很显然, 这里面需要一个中间环节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管理这一角色也就应运而生了。在国外这一角色被炒得热火朝天, 而在国内还是默默无名, 这方面的教育也刚刚开始。在国内众多企业中, 没有谁的设计管理可以拿来学习一番, 用的还多是一些传统的管理理念, 很多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原因很简单, 工业设计具有它独特的工作方式, 是不同于其它行业的, 需要一种特有的方式来管理它, 因此国外兴起的设计管理便是非常有道理的。
五、设计管理的协调作用及其展望
企业的设计最终是通过设计师来完成的, 设计师的组织管理便是设计管理的重要的工作之一。由于设计师常常习惯于接受到一次性工作, 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联系和对企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因此设计师们的设计有可能体现不出或和代表不了企业的真正理念和内涵。另外, 设计师们也有可能追求那些新奇而不切实际的想法, 为坚持设计的“创造性”而过分地固执已见, 这样, 企业的设计就难于保持一致的识别特性, 会给消费者识别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带来麻烦, 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采取措施对设计师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另一方面, 设计管理者也同样要对企业领导进行教育, 要使企业的领导者深刻明白设计是一项可增加产品及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 如果使用得当, 设计上的投资可以产生良好的利润并且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设计管理者可以让企业领导者们懂得怎样的设计才是能让企业持续获得利润的法宝。还有一点, 设计师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社会的关心, 例如改善环境的渴望, 使大众对艺术和设计的品味得到提高等等, 然而管理者可能会较少把重点放在这些项目上, 他们主要的对设计的兴趣是“设计为利益服务”。就商业上而言好的设计是“销售得好”, 但有时设计师会批评受大众喜欢的设计, 以世俗的眼光来说似乎是设计师们多事而不切实际……这种种分歧和差异就要通过设计管理者来协调。
提出设计管理者的协调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因为这些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根本基础, 一定要让企业领导者将设计视为一种商业资源和增加利润的要素, 而且是在商业利益竞争中的重要决定性要素。综上所述, 让设计为企业赚得最大的利益要靠设计管理人员来协调设计师和企业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和差异, 改变两者的心智模式, 所以设计管理在未来企业总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杨君顺.设计管理模式的探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何人可.工业设计与设计管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和山.设计管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4]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冯俊华.现代企业管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城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 篇10
早在两年前,易兰的专家就雨洪管理与城市设计就做过系统的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可归结为:将科学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技术引入城市规划与建设。
对于雨洪管理包括雨水再利用,人们普遍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很多人提到雨水再利用就想到收集水来灌溉植物、洗车等,这只是狭义的利用。事实上,雨洪管理是一个更广泛的生态循环规划设计概念,是通过雨水测算和对地表材料、地形的改造、排水井等构筑物等合理安排以达到引导、收集、净化、利用、排放雨水目的的设计活动。二是暴雨一来,人们往往把城市内涝归结到地下的市政排水设施跟不上。实际上从规划要求开始就有很多事没有到位,规范应该要求新的建设任务完成后,地表径流在短时间暴雨时对市政的排水保持与建设前一致。例如,城市明渠实际上在城市雨洪管理方面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极为重要的排水工程(见图1)。
事实上国外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项目报建时对可渗透地面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进行强制性规定,计算百年一遇暴雨的地表径流量、在建设用地范围内消化的时间以及进入市政管道的水量,以减缓排水高峰期对市政管道的压力;项目建设前后地表径流要尽量达到一致,即雨水“零排放”要求,不能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通常,自然地表上的降雨总量中约30%的雨水会渗入到地下,以涵养地下水,约50%会自然蒸发,只有不到20%的雨水是地表径流。建设带来过多的硬质屋顶和铺装导致雨水无法下渗,于是地表径流量激增,常致使90%以上的雨水瞬间冲击市政排水系统(见图2)。
在实施城市建设之前,科学规划不仅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今天的城市管理者必须转变旧观念,在城市规划中将自然地形、气候环境、地被特点、雨水管理分析等因素全方位引入,有些因素甚至需要优先考虑,不能千篇一律按照老套路实施,毕竟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危机是过去从未面临的。自然优先、景观优先在规划中越来越重要。
在具体设计中,设计师还可以将笔直的河道变成曲流,将统一的河渠宽度调整为宽窄不一,设置屋顶绿化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延长雨水在地上的停留时间,减少地表径流,缓解高峰期地下管道压力。由于没有硬性规范的要求,雨洪管理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常陷入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计、园林设计的遗漏区。在国外的场地设计内容中,雨洪设计常常是景观设计师的职业范畴之一,而我们的景观设计师往往缺乏这样的意识。
易兰在许多项目上已经自觉地应用了雨洪排水的理念,如易兰设计的山东淄博文昌湖项目采用可渗透材料作为沿湖路径铺装材料(见图3);海南呀诺达大区小镇项目什进村抬高的步行路,能保持地表开发前后雨洪的相同径流(见图4)。
城市设计管理 篇11
一、必须切实尊重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二,城市发展必须服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即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方式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公有经济在城市建设、发展、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如何得以实现,民营经济如何有序地参与城市建设发展工作,以形成公有经济、民营经济既竞争激烈,又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三,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规律。以人为本,就是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如果城市发展忽略了人的因素,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四,城市发展必须遵循各具特色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相统一的规律。要在坚持集约,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的共同约束下,建好基础设施,让城市易居,再现绿水青山。但是如何实现易居环境、绿水青山,是要在每个具体城市的特定历史文脉、风土人情中展现出各具特色的。
第五,城市发展必须尊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规律。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的结果。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关系。如果不注意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必将导致城市发展出现畸形和短缺,严重影响和制约城市的发展。
第六,城市发展必须尊重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规律。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都是历代文化的结晶,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尊重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第七,城市发展必须尊重民主治市、依法治市、科学治市的发展规律。城市,历来被视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集中了几乎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乃至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用民主、法治、科学的方式解决城市社会中矛盾和问题,几乎成为现代社会通行的做法。民主治市、依法治市、科学治市的发展规律,就是要在城市发展中,以民主的方式、用法律的手段和科学的理论,来有效地控制和疏导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全方位地把城市的经济、行政、市政建设和其他事业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调整和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以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城市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社会安定团结的宏伟目标。
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
到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时,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这意味着已有6—7亿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化展望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城镇化从现在到2030年还会保持一个较快速度,届时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70%左右,按照现在的人口规模计算,那时将有9亿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如何有效率地组织城市生活,为城市居民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将是对我党执政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方可在实践中化解这一挑战。
第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正确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城市管理工作。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近期在城市管理具体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把握规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指导思想上要以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抓手,进一步以大管理体制和责任机制的创新来加大难点顽症的突破力度。二是工作中心上要重点围绕清洁城市工程、环境整治工程、景观提升工程,推进城市管理难点问题的突破,构建城市管理责任体系,深化城市管理监督问责机制。三是工作方向上要处理好环境需求与生存需求相统一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相协调的关系,动态保洁与静态保洁相一致的关系和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相辩证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走出一條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就意味着城市发展要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服务,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比如对安全的需求,对城市环境的需求,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我们不能在天津8·12爆炸事故的调查处理还未结束,深圳山体滑坡事件又出的环境下,要人民群众对安全还满意;也不能在既未形成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也未形成宜居适度人文环境的状态下,要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还满意;更不能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城乡、地区和行业、阶层之间差距悬殊的前提下,要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满意。我们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群众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人民城市人民管理,实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
第三,坚持服务至上,服务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作为政府执法窗口,如何用自己良好的执法方式展现政府的服务职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执法部门来说,不仅要对内培养服务就是管理的理念,内练素质,构建团队,实施业务重构,规范业务流程;而且要对外部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实施多方参与的协同管理。让管理就是服务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着力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变管理型城市政府为服务性城市政府。
第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国数千年沧桑历史客观地印证了经济发展,则民富国强,反之,经济衰落,则国弱民贫。在一个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安全、环境、就业、公共服务都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一决定因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第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人类城市发展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渐科学的过程,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城市病”,第四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根据我国的城市发展实践,确立了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传递着低碳、环保、和谐的共同追求,升华了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也永无止境。只要坚持制度常新、机制常新、管理常新、风貌常新,我们就能永葆城市青春活力。
第六,不断加强对城市管理队伍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城市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城市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引入现代化的培训机制,对城市管理队伍,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管理干部实行常态化培训,不断提高城市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如此,才能因地制宜,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出我们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也才能让我国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城市设计管理 篇12
1 城市是关注的核心
城市在人类事务中所承担的整体角色要深刻得多,在现代社会中城市无处不在,其对文明社会的支持和影响似乎都是必然的[1]。城市文明将日益成为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2]。本文将“城市”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借助创意城市的打造,试图解开城市管理中摊贩治理的症结。创意城市的打造不是为了成为创意城市而刻意为之,城市作为现代文明中心,不同城市在不同的发展前景、文化背景下应自觉走向创意。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我们塑造城市,城市也在塑造我们”[3]。城市要蜕变得富有创意,大幅扭转心态且能创造相应条件,使公众成为改革的传播者,而非消极的接受者或变革的受害者,这一切活动将转变视为生活经验,而非偶然的昙花一现,也就是说需要活力十足的城市管理者在实践中引入创意、传播创意。城市孕育着公众所看到的一切,它对于不同身份、职业的人们生存其中不做选择。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进入城市中的国内外人口和移民,都是建设城市的关键,他们不同的技能、才干、文化水平都有可能促成崭新的创意和机会[4]。我们将城市管理分为“城市”和“冲突”两大主体,在对待发生冲突的双方要秉持中立态度。在特定区域内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的可行性分析须围绕创意城市的构建,走出城市管理的困境所开展。在解决城市管理相关问题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城市观,保持城市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城市就是一个隐含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和不同经历的人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才使城市更具优势[5]。如果说默认商贩在城市中存在的合理性等于承认了城市的多样性,那么随着城市规模、人口问题的出现,所带来的拥挤、噪声、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与其加以防御,不如对其存在需要的各种软硬条件进行开敞式的结构设计,从而使城市在多样化中昌盛,做到这一切对建设城市的主体及参与者都提出了创意上的挑战。
2 中立立场的由来
在看待城市管理活动中城管和商贩发生冲突时应保持中立立场。从“城市”这一核心概念可以顺利理解这样立场的由来,正如查尔斯·兰德利所说:“城市,多元文化与需求的共生地。”在整个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外来人口始终是建设城市的关键。这里可以将流动摊贩看成是“圈外人”,城市管理者看成“圈内人”。圈外人和圈内人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且必要的融合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2.1 流动摊贩(圈外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寻求利益的队伍中,流动摊贩向来是最有活力的生力军。我国流动摊贩由来已久,诸如“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卖炭翁”“卖油翁”以及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无处不在的摊贩经济,直到今天的流动摊贩都说明流动式的获利方式在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沿革。很多百年老字号、大企业都始于小商小贩。因此,在探讨流动摊贩的冶理过程中不能任意取缔,而应将其纳入公共管理和服务中。学术界往往将世界各国出现的摊贩现象与城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6]。我国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可将摊贩现象分为5个阶段:绝迹期(1949—1978年)、复苏期(1978—1988年)、繁荣期(1988—1998年)、矛盾期(1998—2008年)、变革治理期(2008年至今)。虽然我国的摊贩现象与城镇化发展紧密相关,但其在以往历史中的沿革不容忽视,只有将其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和认识,才能寻求更好的治理之道[7]。
有学者将城管与摊贩的冲突看成是城市管理秩序与生存权2种不同价值追求间的冲突,二者都是正当的价值追求[8]。这是恰当的,承认上述价值追求,等于承认摊贩经营活动实质上是对其自身生存权的追求。问题的关键是“生存权”。城市作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原则上对任何人、事,甚至经济形态都持包容态度。以何种方式对待流动摊贩,是否影响到其生存权成为需着重考虑的问题。首先应从流动摊贩的来源着手,借助“人口迁移法则”中的“推拉理论”更能说明问题。城市正拉力表现为更多的就业机会、商业机会、消费群体,负推力是户籍制度限制、文化认同感缺失、政策法规制约;农村正拉力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和社保体系不完善,负推力是土地、家庭、社会关系等组成。正是这4种力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他们低下的生存状态[9]。笔者在马家堡街道城管分队调研期间,有机会近距离贴近城管执法的全过程,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流动摊贩生活的艰辛。1997年北京宣武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城管工作的地区。迄今,近20年的工作实践仍未从源头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可见,转换思路考虑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十分必要。笔者在流动摊贩问题上,感性上趋于同情,理性上更强调“创意”地寻求合适的位置让其更好的生存。
2.2 城管队伍(圈内人)
城管开展综合执法工作和行使相对集中的处罚权始于1996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的相关规定[10]。到2013年全国656个城市已有621个实行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占城市总数的95%[11]。与此同时,城管的职能不断扩张,所管理的空间也不断延伸,从所谓的公共空间逐渐到居民区甚至居民家中,城管职能的扩张,使其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12],如在马家堡城管分队调研期间曾到丰台区枫竹苑社区查处过违建行为,到角门东里77号楼住户家中查看过私占通风天井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首当其冲的是关于城管执法的主体资格讨论,在我国只有行政机关才能行使行政处罚权,有些地方将城管纳入行政编制,有些地方却将其纳入事业编,因此较多的质疑纷至沓来。在丰台城管大队大红门分队调研期间,城管人员谈到其“腰杆”不硬,声称他们是在“借法执法”,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高阶位法律的缺失也是城管队伍所面临的问题。
在马家堡调研期间,城管队员的主要工作如表1所示。尽管上文中强调了城管职权的扩张,现实中处理流动摊贩问题依旧占据城管工作的多数时间。城管部门在做相关处罚决定时必须有2名城管队员同时在场。城管队伍中的安保队员主要保护城管队员安全和在必要时协助城管队员罚没相关物品。其实,城市管理者肩负的使命远远高出简单的“催、管、罚”,其最有机会整体把握城市发展的脉络,发掘城市的潜在空间。加拿大学者贝淡宁在《城市的精神》一书中提到:“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应该关心如何找到城市的独特精神,当然,这也取决于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现有资源”[13]。
3 创意在实际中的应用
创意取决于环境,在某种状况下适用的想法,在另一种情境下未必如此。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统筹思考,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3.1 流动摊贩的分布特征
借助百度地图,并在其中标注摊贩的相关位置,图1所示为首都师范大学北校区相关街道上流动摊贩、快递配送、乱停乱占现象分布图,相关街道主要有:北一区门前北洼东街、北二区门前西三环北路辅路、北二区北侧天桥、物美超市门前斜路。
经过长时间观察、记录,发现流动摊贩的特征如下。
1)在这一路段经常性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共10个。其中,北一区门外的流动摊贩3,4,北二区门外的流动摊贩1,2以及北二区外天桥上的流动摊贩9,10的流动性高于流动摊贩5,6,7,8,他们主要出现在11:30-13:30及20:00-22:30这2个时间段,基本与其所依赖的学校学生休息时间一致。其余4者(5,6,7,8)更像是拥有固定摊位的摊贩,摊贩5,6,7位于物美超市门外,摊贩8位于某便利店门外,这4者经营时间较长,一般从10:00-22:30。连通北一区、北二区,横跨三环的过街天桥上流动摊贩9,10,出现时间不固定。
2)该区域内11:30-14:00和17:30-19:00有配送快递的三轮车分别停于北二区和北一区门口。北二区门口是海淀区西三环辅路,车流量较大,快递配送车辆1,2,3将三轮车停于路边,货物堆积至人行路上,严重妨碍了行人和车辆的正常通过。北一区门前为狭窄的北洼东街,该时段聚集的快递配送车辆4,5,6,影响了学校车辆的正常外出及北洼东街车辆的通行。
3)北洼东街两侧车辆随意停靠。北洼东街是连接三环辅路和北洼路路段,尽管道路狭窄,但在高峰期起到应有的分流作用。现实中,该路段拥挤不堪。由于该路段南侧有3~4家饭馆,道路两侧有私家车随意停靠,时间主要集中在11:30-14:00与15:30-21:30,周末2天更为严重。
流动摊贩的活动及其他附带激发的活动把城市环境形态和周遭人群紧密联系在一起。上述几种行为特征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了热闹的城市景观。发挥创意,合理对空间进行设计和引导,可以增强城市的活力和生活气氛[14]。
3.2 创意设计和引导举例
上文中提到的常出没于该区域内的10个流动摊贩均售卖食品,北一、二区的流动摊贩在其营业时间段有较多学生前来购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相关消费群体的意愿。快递也是针对本区域目标群体的聚集。如果该区域的潜在购买者不去摊贩购买,不网上购物,拥堵情况迎刃而解,这无疑与城市生活所应具有的便捷背道而驰。摊贩所在区域最直接的见证者即经营活动直接波及的部门应自觉参与到城市管理中,享受实惠的消费者也应积极投身到城市管理中,成为最有利的监督者。如图1所示区域,流动摊贩1,2,3,4,9,10,流动快递配送1~6,他们所依附的首都师范大学北校区有责任消化门前产生的拥堵现象;相关学生消费群体同样有责任对城市管理秩序负责。
可将流动商贩妥善安置的场所区域如图2所示,无论是流动摊贩还是流动快递配送其所涉及的主体多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校区的消费者。而在双方活动期间产生的负外部效应(道路拥挤、倾倒垃圾等)不能单纯地把责任归究于城管的监管不当。首都师范大学北校区作为流动经济行为所依附的主体应为负外部效应的消除做出相应行动。如根据流动摊贩所售物品和出现时间适时开放校园,让其进入校园,规划合理的营业空间并对其进行相应监管,方便其售卖,既保证了消费者的需求,又解决了外部道路拥挤问题,缓解城市管理压力。
如图3所示,处于物美超市外的类似固定摊位的流动摊贩和位于便利店门外的摊贩,由于其依附出入超市的消费者,因此超市在保证进出口畅通的情况下可将门前空闲区域划给流动摊贩使用,对其所售物品的质量、安全、卫生进行监督,一经发现不合格可将相关情况反馈给有关部门。对于北洼东街私家车乱停放现象,应采取联合治理,北洼东街西侧的3个饭店、首都师范大学东区北一区、环洋金融中心3个主要主体对各自门前道路段负责。
4 创意城市构建带来的启示
4.1 多元主体参与,分担管理压力
将与城市问题密切相关的主体都纳入城市管理中,即多元参与。要把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城市管理模式转变为企业、社区、公民多元参与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的建设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休戚相关,一座城市管理的好坏掌握在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手中。只有积极吸收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管理活动中,形成多方位联动管理机制才能实现相关问题“公平”“合理”的解决。城市管理者只有把各街道、社区、居民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由点到面的管理模式,才能找到城市管理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4.2 因地制宜,不失创意
针对相关区域内出现的城市问题,该区域内的有关主体有责任面对且思考对策。城市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人类的智慧、欲望、动机、创意和想象力正在取代地点、天然资源、市场通路,成为都市的资源。生活于城市中的人,面对所在社区、街道出现的问题有责任、有义务去寻求解决之道,因地制宜地结合所在地实际情况,所做建议、决策不勉强、不矛盾,不失创意,即要注重城市人文关怀,承认每个城市活动的参与者同样重要。
4.3 中立不等于放任
【城市设计管理】推荐阅读:
城市建筑设计管理10-31
城市规划管理设计影响11-16
高层建筑城市设计管理06-23
城市设计局限性管理11-09
城市及城市设计07-07
城市设计教学设计06-05
城市公共设计07-13
城市总体设计08-11
城市引导设计09-17
城市公园设计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