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教学设计

2024-06-05

城市设计教学设计(共8篇)

城市设计教学设计 篇1

设计住区,就是设计城市

Residential Area Design equals to Urban Design

——浅谈城市设计对于住区设计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t influences of urban design to residential area design

雷亮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研究了城市设计对于住区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对城市设计概念的梳理、对SOM公司的城市设计原则的分析,试图找出街区式住区设计的最关键点,为设计更好的城市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design to residential area design.It tries to analys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urban design from the book of SOM,to find the key points of nowadays residential areas design.To make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s of the future city, these principles are valuable to not only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but also every citizen living in the city.关键词:住区设计 城市设计 SOM

Keyword: Residential area design, urban design, SOM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区也在不断地变化:逐渐从过去的郊区大盘、城乡大盘模式转变为街区模式,从过去的“围城”封闭模式转变为开放复合模式。住区正在不断地积极融入城市当中。所以,对于建筑师来说,我们不仅仅是在设计住区,我们更是在设计城市。城市设计的知识对于住区设计至关重要。

那么,城市设计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城市设计的存在意义真的只是作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衔接者就够了吗?住区怎么积极地融合在城市当中?街区模式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

二.住区是城市的一部分 | 住区需要积极地融入城市

笔者生活在深圳,这座一线城市的发展见证了住区设计从大盘模式、城乡模式一步步地转向街区模式的历程。

过去的住区,出现了大量用围墙围堵的“孤岛”。无论是高层住宅、多层洋房,还是低层别墅,都遵循着一个“金边银角炒肚子“的规划价值观:住宅沿城市干道一字排开,不牺牲规划用地任何一个角部,肚子里面一定要想方设法留出一个或若干个大花园。这种模式非常符合市场的需求,也非常容易复制,所以层出不穷、屡试不鲜。

在城中心的大盘往往会在城市道路一侧设置沿街商业,但长度非常大,同质化的商业界面经常跨越两个或三个大街区。郊区大盘、城乡大盘大部分则往往只配套少量的生活性商业,城市界面基本上都用围墙代替。这种界面是呆板消极、冰冷自我、没有活力的。无论在这种住区旁边设计商业中心也好、还是办公中心也好,其活力都会被无情的隔断掉,住区会大大损害城市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过去的街区单边尺度往往超过了200米甚至是300米,按照人的平均步速60~80米/秒计算,走完一个街区需要至少要4分钟到5分钟以上。人们无法穿越街区,更无法便捷地到达其他目的地。

01超尺度的住区,用围墙保护的孤岛(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02 过长的城市界面,过长的步行体验(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理想的城市街区的确非常复杂,但我们至少有着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街区应该以人为本,给不同需求的人提供多样化的路径选择;街区的界面不应太长太单调,应该有不同的表情和空间变化节点。

我们都喜欢在热闹的商业中心购物消费,我们都喜欢在多样的CBD里工作学习,我们都希望城市街区是可达性高、多样丰富、个性鲜明的。住区也一样,它不应成为城市街区的异类,它需要积极地融入城市格局中。

住区用地尺度不能过大,应该遵循“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设计原则,即边长150米或以下。即便是若干个住区统一开发,也应该把城市道路留给行人,把便利的可达性留给社会,提倡多样化的住区界面。

但是,仅仅实现“小街区密路网”的用地尺度控制就可以了吗?把便利性做够就能实现住区积极融入城市了吗?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吗?在“小街区密路网“这个载体上,如何充分地实现土地价值?如何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诉求?这些都是城市设计需要关注和回答的问题。

三.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 SOM的城市设计原则

东南大学的王建国教授主持编写了《城市设计》,非常鲜明地指出:“从广义看,城市设计系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即对城市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活动加以优化和调节。”过去,我们片面地把城市设计理解为一个设计阶段,在城市规划之后、建筑设计之前。仿佛城市设计仅仅是衔接规划和建筑的过渡体。这是一种狭义、缺乏整体观的理解。

回溯城市发展史,“从古代直到工业革命,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回事,并附属于建筑学。” “城市规划综合了经济、技术、社会、环境四者的规划,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城市设计所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具有较多的文化和审美的含义,以及使用舒适和心律满足的要求。”

实际上,“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中都包含城市设计的内容。”了解城市设计是对设计师的基本要求,具有城市设计意识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城市设计理论产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人莫过于凯文•林奇。他在《城市意象》这本名作中提到:“在城市中每一个感官都会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就成为印象。城市意象的特性常常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被感知的有形体。最惊人的是,描述大都倾向于借助街道的名称和使用功能,而非视觉意象。”他提出设计师都耳熟能详的城市意象五元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很多设计师把这五元素等同于好的城市设计,仿佛只要设计中关注到这五点,就完成了一个满意的城市设计作品。这是本末倒置的理解。城市意象不等于好的城市设计。每一个城市都具有这五元素,无论是大尺度的区域中心,还是小尺度的街区。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头有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高颜值的明星。

城市意象的五元素是“认识论”,不是“方法论”。那么,方法论在哪里?谁在回答?

SOM回答得最清晰。

SOM之所以成为设计行业的领军者,主要是依靠“两条腿”走路:一个是城市设计业务,一个是超高层建筑设计业务。它出版了一本书《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非常完整地描述了他们在城市设计方面的价值观。对于凯文•林奇,他们是这样理解的:“凯文•林奇提出了他认为成功城市所共有的一些品质,并相信这些品质可作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城市的设计规范,他称这种方法为“城市设计的规范化理论”……基于林奇的部分理论,本书提出了一套原则,这套原则已经被证明在引导与传达城市营造理念过程中是有价值的。”

03 SOM的城市设计九原则(图片来源:《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

这九项原则代表了SOM的城市设计价值观。

第一个原则“可持续性”是一个宏观策略,是对于维持整个生态环境的基本态度,是“对环境的承诺”。首先要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次才是保证城市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自然必须放在城市的前面。当设计范围内城市发展和自然保护或调整有冲突的时候,必须以自然影响最小化为先提原则。

第二至第五原则是具体设计方法:对于城市街区设计来说,可达性对应的就是“小街区密路网”,而多样性对应的是混合街区形式;开放空间概念涵盖大尺度的自然和小尺度的街角绿地,兼容性则是指城市街区中的建筑如何协调共生。

第六至第八原则偏重于政策层面:激励政策对应的是城市更新;适应性强调城市设计是一个持续改进优化的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开发强度与TOD紧凑型开发模式相关。

第九原则也是具体设计方法,识别性很好的对应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元素的“标志物”。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的识别性对象不一定都是建筑,它可以是一个雕塑、一个广告牌、一颗树,也可以是一个小广场、一幅画,这充分说明城市设计的范畴远远超越了建筑设计。

SOM在发表这九项原则之后并没有停滞不前,随着他们在全球各个城市的设计经验不断积累,以及城市发展不断发生的多元变化冲击,SOM在2018年前后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十项原则,公开发布在SOM的官方网站上。

04 SOM的城市设计十原则(图片来源:SOM官方网站)

05 SOM的城市设计从九原则发展为十原则(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这新的十原则关注视野更加宏观、策略性更加明确。与之前的九原则相比,SOM的城市设计范畴大大增加了,经济、食品、废旧、水源、能源、气候这六个要素都是新增加的。如果说之前的九原则偏重于方法论,那么新的十原则更倾向于认识论。

四.设计住区,就是设计城市

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城市设计的原则;对于建筑师来说,必须以城市设计为指引,将住区的规划、产品、氛围设计有机的整合,进行一体化设计。

1.SOM的城市设计原则对于住区设计的启示

对于以前的九原则来说,可持续、可达、多样性、开放空间、兼容性、识别性这六点最有用。

可持续性是一个宏观背景和要求,这一点前文已经简述。

可达性是在用地规划阶段影响最大的,我国当前已经采纳了“小街区密路网”理念,在法规层面对可达性给与支持。可达性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通行便利”,关键是“便于步行”和“以人为本”。众所周知,美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严重的“城市空心化”问题:白天巨量的人流涌进城市内工作,汽车成了马路的主人,交通不堪重负。到了晚上,白领们都离开城市,涌回城郊的别墅区,城市变成了低收入人群的聚居地,黑暗、危险。必须把道路还给行人,必须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那就是鼓励步行,减少车行。直接的策略就是建立适宜步行尺度的“小街区、密路网”。

06 可达性(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多样性强调的是不同功能的混合。这里有个明确的观点:不要担心过于严格的设计要点会扼杀建筑师的想象力,只要不同的建筑师来设计,再“不近人情”的“法规”下都会诞生多样的城市面貌。住区设计不能再重复以前的大盘模式:一种户型打天下、一种建筑图章化,这种过于功利的开发思路不能适应街区式住区的设计。为了融入城市,住区应该多样化,住区界面必须混合多元化,保持多样性与选择性。

07 多样性(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开放空间不等同于公共空间,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概念。无论是宏大尺度的自然栖息地开放空间,还是细小规模的绿地广场,都离不开“自然”这个主题。这一点对于住区至关重要,因为人都是喜欢自然的,好的城市必然是拥有自然的城市,住区不能独占资源,用围墙把所有的自然都包住,城市的开放空间和住区的开放空间需要贯通、交融。

08 开放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兼容性主要是指:对于整个住区的建筑群来说,每一栋建筑应该有着怎样的定位?这就好比一群上班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和外表特征,个性和共性如何兼容?主次如何分配?

09 兼容性(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识别性是与林奇的城市五要素中“标志性”相呼应的。我们对于标志的识别和印象,构成了我们对城市的重要心理图示。我们会更容易记住那些标志,更容易喜欢上那些“美”的标志。住区的标识性塑造也就是城市的标识性塑造。

标识性(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住区设计需要一体化

如果我们把住区设计概括为三个重要部分:规划设计、产品设计、氛围设计,那么这三个部分必须是互为影响、密不可分的,必须一体化。过去的大盘住区往往把规划设计等同于产品排列,忽视了产品与规划的互动,把氛围设计简单理解为建筑立面设计,忽视了建筑与景观、室内的互动。

住区的规划需要在产品排列的基础上基础,融入可达性、多样性和开放空间的理念,根据不同用地的城市属性、市场属性、政治经济文化诉求,综合进行空间规划。

住区的氛围设计至关重要。规划和产品决定了氛围的基调,建筑、景观、室内三者共同构成了氛围的营造。

首先,建筑的氛围直接影响了城市的氛围,因此兼容性是设计的关键,设计师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城市界面由什么构成?建筑的主次、高低、前后等等关系如何把握?居住功能、商业功能、配套功能等等如何协调统一?

其次,识别性需要准确界定:并非所有的识别性都应该由英雄主义式的建筑物承担。令人难忘的住区印象,不一定是它的规模有多大、它的房子有多高、它的大门有多炫……也许,一个开放的街角公园,就能让人记住这里;也许,一个通往隔壁社区的跨街天桥,就能让人称赞不已;也许,一条热闹的商业内街,就能让周边所有的年轻人都汇集在此……

城市设计融入住区设计策略(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五.结语

过去的住区设计往往将围墙等同于城市界面,往往将自然空间封闭在一群居住建筑组成的大圈圈或小圈圈立面,这是一种“围城”:好像保护了居者的生活、保证了私密,但也将城市活力拒之门外;好像维护了居者的优越感、营造了尊贵,但也恰恰表现出了冷漠和自负。

住区的安全肯定不是只有围墙或街铺才能实现,街区式住区也不是意味着所有空间都要无底限地完全开放。城市设计需要正确地融入住区设计的各个阶段,设计师必须有城市设计的知识背景和主动意识。

以人为本、步行优先,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小街区密路网,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住区必然要遵守这个策略。尊重自然、文化、市场的要求,把可持续性、可达性、多样性、兼容性融入住区设计当中,创造宜人的开放空间、城市标识性,是SOM在城市设计方面总结的宝贵经验,我们应该学习并融会贯通。

未来的住区和城市其他街区一样,将变得更低碳、更自然、更高密、更宜居、更高效、更人性。作为建筑师或规划师的我们,应该让自己成为合格且与时俱进的城市设计师,为城市美好的未来添色增彩。

未来城市与未来住区共命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1

[2]约翰•伦德•寇耿,《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07

[3]彼得•卡尔索普,《TOD在中国:面向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设计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01

城市设计教学设计 篇2

1.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的无设计意识与无设计教学。

许多教师尽管从事语文教学许多年, 可是在每一轮六年的教学过程中, 多数时候是拿着教参备课, 照抄教案, 根本没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师经常是走一步看一步, 今天发现哪里有不足, 今天就去补救, 明天发现哪里还该改进, 明天就去落实。学生六年以后, 应该有什么收获, 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状态, 心里没有底;而对这六年中, 每一个阶段该达到什么目标, 每个阶段该做什么, 为下一个目标该做什么铺垫工作, 心里是模糊的。

2.课程设计的“他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设计”, 这只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出针对“我”和“我班学生”的设计, 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没有连续性的工作措施, 这种带有随意性、自然性的工作, 不是“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对学生发展的远景规划实施自己的构想, 最多只是按部就班地实施课程标准, 这也还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

3.教学设计的“小设计”。

许多教师虽然也进行教学设计, 但只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 是一种“小设计”, 在教学实施中临时遇到问题, 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补救。比如, 低年级写话练习, 该进行多少次练习, 每次练习什么内容, 每次练习要达到什么目的, 每次练习之间有没有能力递增等, 教师没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没有完整的“大设计”, 这样教学就只会事倍功半。

教学实施“我设计”的缺失必将导致以下问题:

1.没有真实并自我化的目标预设, 没有目标达成度的控制评价, 使实施随意而低效。

2.语文教学、教育的自然性, 使学生语文素养乃至生命发展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程度。

3.没有个性化的设计与没有思考的教学, 不能提速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我设计”的内涵

1.“我设计”以“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指导思想, 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关注, 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 是对其发展现实状况和发展可能的关注。

2.“我设计”遵循小学生发展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学的全部运作, 都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展示学生生命的活力, 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 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要求, 是“我设计”的目标定位, 其各领域、各年段的要求是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遵循并不囿于,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适当“弹离”, 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与个性。

3.“我设计”的个性化。教学是艺术, 艺术就要有个性。育人目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 但“条条大路通罗马”, 每个人的具体操作应该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因而, 隐藏在操作背后的理念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自己的教育理念”从整个育人的意义上讲是十分宽泛而丰富的, 各自的信奉点与表述方式也允许丰富多样, 只是根本点与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是一致的;而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 自己的理念必须要把学科教学基本理念作为自己的思想内核。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要有强烈的“确立自己的理念”意识, 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归纳、提炼, 形成科学的观念, 甚至观念系统;同时, “自己的理念”不要只是一些书语, 一些概念, 而应是一种思想体系, 要有具体的理论要义, 用方式、方法甚至模式来支撑。

4.“我设计”是“大设计”, 是系统设计。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教学设计是一种策划, 它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做教学计划”和“备课”的思维和视野。

5.“我设计”的教学实施是有指导有预设的实施。在这个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断地反思, 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做“行动的研究”, 注重教学过程性经验材料的搜集、整理, 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 注重写作和发表 (行动研究说的“公开”) , 要求累积成果, 用成果积淀自身生命的“厚度”。

三、怎样进行“我设计”教学

按照小学语文“我设计”教学的观点, 一个经过了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 他的教学设计, 不应该只是随意的一个学期计划, 他也不只会盯着某一篇课文、某一个知识点去预设教学步骤。这样的教师的“我设计”教学, 落实到课程实施的预设上是三级预设。

(一) 战略性构想:六年预设

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 应该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以“我设计”教学为载体, 提高自己的成长速度。这样的教师, 要将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纳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将教学预设融入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设计之中。

教学预设的第一级是较为宏大的战略性构想。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级, 特别是接手一年级教学工作, 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把学生未来几年 (或整个小学六年) 的学习与发展都预设在自己的规划里, 来一个大的教学设计。这样, 他心中时刻有一个学生发展目标的预测、设想, 每一个阶段班集体建设该达到什么目标, 学生发展该达到怎样的状态, 教师心中昭然而行动的目的性强、自觉化程度高。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工匠类的教师与智慧类的教师的差别即在于此。

[案例一]

四川的吴晓兰老师在新一轮六年教学前, 首先进行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设计。这个系统包含:

总的特色主题 (教学品牌) :“学生自主成长”。

(一) 教育教学的理念:1.基本理念;2.学科教育理念。

(二) 班级自主化管理:实现人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三) 学科学习自主化:1.教学方法的选择;2.学习方法的选择;3.评价方式的变革。

(四) 六年级与一年级学生发展状态勾勒。

下面, 我们来“点击”其中的一点“学科教育理念”看看:

1.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 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2.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取多种游戏活动, 培养竞争意识,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多种读的方式, 促进理解和感悟, 避免枯燥乏味的分析说教。

4.以情感育人, 以情换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 树立大语文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7.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样的“蓝图”勾勒, 导引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施行为, 使语文课程实施达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二]

刘诗珍老师的“六年教育理想远景”是这样描述的:

六年后的这批孩子, 身体健康, 他们面色红润, 目光清澈, 挺直着脊梁;他们情感丰富, 心地善良, 乐观向上;他们写得一手好字, 行款整齐, 字体漂亮;他们会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 与人交往言语得体, 不失文明与大方;他们热爱语文, 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美文佳句能自觉地积累与欣赏, 并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知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去听, 去想, 去问, 去讨论, 去上网;他们为人随和却不压抑个性的张扬, 表达出自己鲜明的主张;他们思维灵活, 常有奇思妙想, 每人至少有一项自己的特长。

这样诗化般的远景描述, 展现着教师的教育憧憬, 贯注着对学生的殷殷期盼, 它将导引着教师有理想、有激情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 战役性构想:学期预设

有了大的教学构想, 还应该对每一年每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和班级工作做一个预设, 这是阶段性的预设。新一学期的规划, 是在前一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的, 是对六年预设中相关阶段设计的修正、补充、完善。因为事物总在变化, 大的教学构想也不是一成不变,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量全面、仔细地反思, 从而做出下一学年、下一学期的预设。接下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按照“预设”有序实施, 同时又不被“预设”捆住手脚, 这样, 学生每一个阶段的生命发展才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

语文课程实施的学期预设, 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但也有些基本的内容应该写清楚。我们将学期预设设计成了一种表格模式, 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做好学期课程实施计划。

(三) 战斗性构想:单元与课的预设

有了六年预设和学期预设, 当我们面对一本语文书, 心中是居高临下和豁然开朗的。现行教材, 内容都是分组、分单元呈现, 是不是就只管照此备课教学呢?怎样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得到最大收获?这些问题的答案便会因宏观、中观的教学设计已成竹在胸而心中昭然。

单元预设实际上是对教材单元学习的补充、拓展, 同时又是对六年预设、学期预设鸟瞰的回馈、照应和实施。

至于课的预设, 那是对学期教学预设和单元预设的兑现、生成。有了以上各个层次的预设, 进入到课的预设的层面, 在上述教学预设理论、方法的指导下, 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 “‘我设计’教学”, 承载着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 是教师在充分学习基础上的规划和再学习, 探索创新和反思研究, 是将学习、实践与研究融会于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教师“有规划地教学”, 教师在发觉自己已有一定的学识积淀和经验累积后, 就不能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教学, 而是精心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品牌、理念、教学 (教育) 远景、操作模式与方法, 甚至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灵活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各种图形变换设计组合图案。

难点:将基本图形创造性地应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设计出和谐、丰富、美观的组合图案。

教学过程

1.赏一赏(情境展示,知识再现)

教师用电脑演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形,回忆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片捕捉学生的眼睛,帮助学生回顾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

2.找一找(追根溯源,掌握本质)

教师用电脑演绎基本图形经过不同的变换后得到组合图案的过程,归纳共性:(1)形状不变,大小不变;(2)变换前后,两个图形全等,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学生观察图形,将基本图形从组合图案中分离出来,并说出此基本图形的变换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图形,学生认识到图形变换的本质是“简单图形的复杂变换”。用几何画板直观地演示出图形变换的奇妙与美丽,学生感受数学的生动、灵活和美妙,创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3.炫一炫(小试牛刀,情感分享)

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设计的组合图案。

教师提出问题:①请你介绍你这幅图案是由什么基本图形经过怎样变化得到的;②还有其他变换方法吗?③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更为漂亮的图案吗?④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和做法。

学生展示其搜集到的组合图案并辨析图案。

教师归纳图案设计步骤:(1)选取基本图形(不要过于复杂);(2)依据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设计图案。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画一画(动手实践,学以致用)

教师:小芳想为自己的房间换上新的墙纸,你可以帮她设计一下墙纸吗?

学生分组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为学生创造了与人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与人交流,集思广益。

5.比一比(民主评价,理性建构)

教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各自所确定的基本图形及变换出的组合图案,简要说明在你的图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图形变换?

教师找5~8组学生代表展示设计成果,说出作品的设计技巧和优胜之处,最后全班学生用表决器选出三幅最优的作品。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展示其创作成果,在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意识。

6.结一结(自我小结,体验成功)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图案设计的关键,即选取简单的基本几何图形,通过不同的变换组合出丰富的图案。学生通过填写作品评价量表掌握图案设计中蕴含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

城市设计教学设计 篇4

秀教学设计(共1)

篇一:《船长》教学设计

船 长

一、导入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他就是——(齐读)船长。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让我们再次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

二、初读课文

初读要求:

1、先让我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词语:

侧舷 舰桥 肇祸 斗殴 巍然屹立 调遣 呼号 薄雾 哈尔威船长 洛克机械师 奥克勒大副 见习水手克莱芒

南安普敦 格恩西岛 “玛丽”号 “诺曼底”号

3、我们可以利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时,哈尔威船长镇定自如地指挥60名乘客脱险,自己却以身殉职的事。

4.根据概括内容板书:

一、遇险

二、指挥

三、脱险 殉职

5.根据内容快速划分课文段落。在黑板上补上自然段。

一、遇险 1——2

二、指挥 3——28

三、脱险 殉职29——30

6.看着板书大家觉得,最值得研究 的是哪部分?

确定学习重点内容——指挥部分

7.这部分内容,大家想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问题,归类板书:为什么?怎样?结果?

8.请大家细读3——28自然段,找找答案,做做批注。

三、细读课文指挥部分。

解决为什么要指挥?

1.交流句子,出示句子。

你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当时的情形吗?

谁来试试读出这种危急?你来读。

你来读

2.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老师想为大家读读这个片段,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和想象当时的场面。读完,师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片段。

师:更乱的是,继续读:

为什么整个人群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了呢? 谁不想???

出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

怎样指挥?

就是在这样慌乱、急迫的情势下,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沉着镇定地指挥呢?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快救克莱芒!”船长喊道。

“动作再快点!”船长又叫道。

.师:我们来好好读一读哈尔威船长的这四句语言,读完,问:你体会到什么?

请你读出船长的镇定果断!的确是一个沉着冷静的船长!(板书:临危不乱)请你读!一个临危不乱的船长!

师:平时,女士优先是一种风度!但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让女人、孩子先走行的就是做人之道。来,男孩子来一起学习这种做人之道。

拓展想象:

大家试想,船长除了特别爱护女人和孩子这些弱势群体,还会考虑那些人?

师小结:是啊,船长把每一个需要照顾的人都考虑到了,唯独忘了自己。

2.大家先自由读读这组对话。

我们一起来配合读读,老师读船长的话,同学读回答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洛克机械师或奥克勒大副。准备好了吗?

师生合作读。

感受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用这样简短有力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对话呢?

大家还能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同桌合作读读。

船长的话中关注到了火、机器等,当时的船像火车一样靠火靠蒸汽带动航行。“火灭了”意味着?“机器停了”意味着只有20分钟的救援时间,在这样急迫的形势下,船长最需要的是什么?

来,让我们一起读船长的话,把你的体会都融入到朗读中去。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篇5

1、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或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事迹.。

2、根据内容自拟题目。

3、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写法指点:

小朋友,爸爸、妈妈是自己最亲的人。自从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就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跟爸爸、妈妈一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吧。 回味一下你的家庭生活,便会在亲人一件件日常的小事中,深深地感受到它——父母的爱。那就快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记下来。写时怎样才能写出父母对自己深深的关爱并打动读者的心呢?

这次习作要求小朋友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必须通过具体、感人的故事来表现,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尤其要详细描写那些能够体现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并尽力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这次习作可以选择哪些事例呢?

其一,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怀是无限多的,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你可以选择爸爸、妈妈关怀你的小故事来写一写。比如,你生病了,爸爸、妈妈给了你无微不至的关怀;你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给予你最大的帮助等等。

其二、写与父母之间有趣的事。在生活中,我们接受父母的教育、关爱,这之间还可能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比如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游戏、活动,或者你们之间闹的小笑话。这些故事虽然不是催人泪下,但是写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其乐融融的故事,也会打动和感染别人的。

其三、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在我们的身上,父母往往寄托了厚望,一定倾注了爸爸、妈妈很多的心血。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开导,也可以作为写入我们习作的素材。

其四、写跟父母之间的小误会。在生活中,不仅有父母的关爱,还有父母欢乐的时光,我们与父母之间难免也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误会发生,可能有些小摩擦。还可以让我们与父母更好进行交流,更好地解除误会,加深感情,和谐相处。

我用生动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父母对他们爱的涟渏,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纯纯欲动,想把父母对自己爱的故事一吐为快。但此时我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父母对自己疼爱的事例,其意图是让学生在组内互相启发,让学生获得多的习作材料。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汇报这一小组的集体成果,让全班学生获得更多的素材。但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不可能在这很短的时间内涵盖各个方面。于是我通过课件展示更多的事例,让每个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

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接下来面临的是如何来选择典型的事例如何来记述的问题。我采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来探讨如何来写的问题。学生在交流,同时如何来写的方法也逐渐明晰。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小组的成果。学生代表说出了许多表现父母关爱自己方法:有的说抓住父母关爱自己的语言;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疼爱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心理活动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神态来表现;还有的说要抓住一些细微的但又典型的事例来写。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不经意的交流中获得了如何来写好本次习作的表达方法。其实,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说到这么多的内容和方法,却不易。但要把这些内容很好地写下来,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此刻我利用课件展示一篇下水文表现的是:一位生病的妈妈在雨天为自己的孩子送雨伞的故事,故事中抓住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了妈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也要疼爱自己孩子的典型事例,突出了母爱的博大与无私。学生在欣赏图文并茂的情境朗读时,很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时他们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要将自己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赶紧跃然纸上。

本次习作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采取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了许多感性的和理性的材料。为这次习作教学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作文教学合理地使用课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教师亲自拟写下水文,能够体会到学生习作时的艰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和自己一样,都享受着那博大而无私的母爱。从而拉近了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从而间接地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同时让学生领悟习作其实并不是太难,只要平时善于积累素材,写作时就可以轻松应对。

虽然有所收获,但也不尽人意,好多地方值得我反思:

从作文看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令我堪忧,这不能不说是我语文教学上的一大失误,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还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自身到学生都真正树立起大语文观的思想。本次的教学没有留给孩子们足够的写作时间,所以没来得及让学生互评和个别点评。

《城市设计》教学大纲 篇6

课程中文名称:城市规划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URBAN PLANNING & DESIGN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0900041251 课程归属单位:土木工程学院 制定时间:2015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性质:《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课,课程涉及面广,涵盖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史、城市规划理论与编制、城市用地与结构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居住区详细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行政与法制等多方面内容。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广泛认识、了解和掌握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专业知识的重要课程。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设计实践,使学生能运用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城市设计的操作程序与步骤、培养各层次城市设计的基本设计技能,包括城市总体设计、城市分区设计。历史地段保护城市设计,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等,培养学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的实际分析能力与综合表现能力。

3.适用专业: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土木工程(小城镇方向)本科专业。

4.学时数:54学时(3学分),其中课堂教学部分教学48学时,实践部分6学时。5.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城市设计适宜在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史》、《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基础上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广度与深度上的进一步拓展,缘于城市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教学内容也须不断更新并作出相应调整,以便与当前学科发展保持较好的适应性。

在本课程的教学同时,相应地、有条件的开设或选修《环境艺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相关课程。

6.学习方法:房屋建筑学是一门政策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国家在建筑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要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除认真参加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并完成课堂作业和课程设计外,要多想、多看、多画,以便开阔眼界,打开思路,积累资料,及时了解国内外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建筑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设计水平、制图技巧和读图能力。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建议选用教材:《城市设计》,王建国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城市设计概论一理念.思考.方法.实践》,邹德慈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城市设计(修订版)》,(美)埃德蒙.N.培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城市设计新理论》,【美】C.亚历山大、H.奈斯、A.安尼诺、I.金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系统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小区等参观与现场讲解、环境调查及植被调查、建筑书店规范查找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城市设计概论(2学时)

1.1 城市设计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 1.2 城市设计的目标 1.3 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1.4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他要素的相关性 1.5 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1.6 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

城市设计概念与地位;城市设计性质与任务。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章 历史: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4学时)

2.1 城市设计的缘起 2.2 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设计 2.3 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设计 2.4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设计 2.5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 2.6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 2.7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

时间:古代和中古时期的城市设计;从文艺复兴到产业革命后的城市设计;现代城市设计;

空间:伦敦与约翰·纳什、威尼斯与圣马可广场、罗马历史名城特色及城市沿革、勒·柯布西耶与他的新憧憬、中国北京、平遥等。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历史及渊源

第三章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4学时)

3.1 空间形式理论 3.2 现代城市功能理论 3.3 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 3.4 场所文脉理论 3.5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 3.6 自然生态设计理论 3.7 设计过程理论 3.8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的设计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城市设计的编制(2学时)

4.1 城市设计编制和研究的类型 4.2 城市设计的工作内容 4.3 城市设计的编制

4.4 不同规模层次的城市设计编制要点 4.5 城市设计编制的程序要求

城市设计机构组织;城市设计的编制与成果表达。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实际操作中所会遇到的编制与表达情况

第五章 城市空间要素和景观构成(8教学学时+4学时课程设计+2学时外出参观)

5.1 土地利用 5.2 空间格局 5.3 道路交通 5.4 开放空间 5.5 建筑形态 5.6 城市色彩

城市空间要素和构成设计;城市典型空间要素和景观设计;行为、功能、认知、感受一一人与空间的能动关系;目的、目标、方法——价值观与方法论;法则与手段——视觉规律与人的能动性。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要素与方法,为下一步设计准备(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建筑单体的总平面图小设计,让学生了解尺度、朝向、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六章 城市典型空间类型的设计(8教学学时+4学时课程设计+4学时外出参观)

6.1 城市道路空间 6.2 城市广场空间 6.3 城市绿地 6.4 城市中心区 6.5 大学校园 6.6 城市居住区 6.7 城市建筑综合体 6.8 城市滨水区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城市公共空间、城市中心、城市广场、城市街道、城市滨水区五个部分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及相关实例。

教学重点: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城市广场设计,以及一个简单的城市住宅小区规划)第七章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2学时)

7.1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7.2 城市设计的社会调查方法 7.3 城市设计数字化辅助技术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各种分析方法及辅助技术。

第八章 城市设计的实施组织(2学时)

8.1 城市设计的过程属性 8.2 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 8.3 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

8.4 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体系的衔接 8.5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管理的接轨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城市设计的实际操作中所会遇到各个环节的联系。

第九章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案例精选(8学时)

9.1 当前我国城市设计本科教学概况 9.2 城市设计课程作业教学纲要 9.3 城市设计作业选例后记索引

城市总体设计案例:堪培拉与格里芬、温州整体城市设计;

分区级城市设计案例:华盛顿中心区;巴黎与德方斯;巴西利亚:伟大的创举、彰州市中心区城市设计、江阴市新中心区城市设计;

历史地段保护城市设计:西安钟鼓楼广场城市设计、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步行街、商业街及主要城市道路、城市广场、城市居住环境设计、其他。

城市设计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产生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和精神[1], 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解决问题的设计行为, 同时我们也要把目光转向那些我们认为已经完成的设计, 对它再次地进行设计。

图1左是我们常见的红绿灯, 作为全球通用的交通信号, 红绿信号的识别成了绝大部分人意识最深处的本能。但是, 还有一类人是例外的:色盲人群。他们无法正确辨别颜色, 于是几位设计师基于色盲人群无法辨别颜色却可以识别形状这一特性, 设计出了可以照顾到色盲人群的新版信号灯如图1右, 红灯被设计成具有警示意义的三角形, 而绿灯则是平和的四方形。虽然对交通信号灯的再设计只是一个小众的案例, 但这个设计行为却提高了社会对人性的极大关怀。

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曾对再设计进行了解释:“‘RE-DESIGN’这个词的意义, 简单地说就是‘再次设计’, 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 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代设计的真谛, 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课题。……‘RE-DESIGN’这个词, 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意义。……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2]

笔者认为, 再设计更多的是传达一种信息, 通过人类对已有的设计做出某种可视的改变, 以期传播友善的、生态的、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从而唤起人们对所设计对象和设计行为的再次思考。

未来社会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必须不断地减少那些在生产中和使用中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产品;不断减少那些容易被抛弃和取代的产品;不断减少流行性的产品和那些易损、易衰老的产品。设计师都该为今天和未来承担社会和文化上的责任, 设计必须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 改善产品的使用方法和自我说明的能力, 保证环境对此的承受性, 引导消费的正确行为[3]。而再设计为我们的设计行为提供了满足这些要求的有效途径。

从商业经济哲学角度来看, 再设计就是设计逻辑中最基础的不变之变。结合商业现实进行再设计, 强调将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现代时的优化, 或者以成熟技术重新进行商业运作, 成为当前企业家们应对商业危机的有效策略。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2008年摩托罗拉Aura手机, 陷入经营困境并没有让摩托罗拉砍掉全球几大设计中心, 他们把5年前的经典设计V70手机又拿了出来, 延续V70旋转屏幕的设计结构, 重新打造出了奢侈手机Aura (图2) 。按照摩托罗拉全球总设计师吉姆·维克斯估算, 比起创新设计出新款式的手机, 延续V70的Aura至少能节约设计创意和测试调研的大量投入, 能省15%的研发经费。同时因为V70在5年前的市场成功效应, 又降低了Aura的设计被消费者接受的风险。

我们可以从中理解到再设计, 它既可以是一种管理工具, 又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4]。作为工具, 它本身就是一种产业, 是一种增进价值、减少投入、快速见效的工具;作为一种现象, 它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可作为改变社会消费观念、促进环境与人和谐共生的媒介。

二、再设计的形成

从发展角度来看, 无论是设计理念, 还是设计方法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进步的, 基于社会责任感的“再设计”也正是通过材料、技术的发展, 功能、造型的改进对设计进行的再一次革命。

三、再设计的设计原则

设计是一种关于目标导向的问题解决的创造活动, 我们讨论的“再设计”基本的原则依然是一种创新, 更重要的是它遵循自身的“RE”——“再”原则, 通过对原有设计的再次思考, 从而形成自身的原则。它的原则归根结底还是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当今和未来的一种责任感。

Remind——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世界, 审视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 把它变成陌生, 它就会给我们展现出事物的另一面, 这也是再设计的创作之源。日本设计师坂茂重新再设计的卫生纸 (图3) , 把卫生纸中间的芯设计成四角形的, 纸也是以四角形的方式被卷上去。在抽取卫生纸的时候, 就会感受到因为阻力造成使用的不方便, 而正是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使人注意到节约的意义。同时, 四角形的卷筒卫生纸在搬运堆放还可以节约空间。再设计并不是全盘否定以前的设计, 而是通过再设计让我们感受到设计的批判性, 可以重新审视设计行为。

Resource——提高对能源的再利用能力, 倡导设计的可持续性, 在设计中使用可更新的自然材料。“再设计”就是“可持续性设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 一个产品在使用周期内的环境成本大约有80%取决于设计。“可持续性设计”就是倡导在设计阶段就确立环保的观念, 设计出效率更高、浪费更少的产品和服务, 避免出现以往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

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再设计”可以有针对性地站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更合理地利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来取得一个成功的设计。苹果新一代的Macbook不再使用塑料外壳, 改为苹果开创的Brick工艺, 以原始铝块为基础材料, 用三维激光快速切割成型。一次激光成型的铝外壳不再需要弯曲, 保留了原有的强度, 让新一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省掉了原本复杂的螺丝组装流程, 从而大量节约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因Brick工艺的物料消耗比传统的塑料设计要多13%的成本, 却降低了近10%的劳动强度, 所以产品的可持续和商业利润均获得双赢。

Reuse——我们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废物利用。据统计, 目前在英国每年有85%, 总计达2200万吨的生活垃圾被埋在垃圾埋填场。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使用这些废料, 在2016年前埋填垃圾的比例就会下降到35%。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活动在尝试着利用废弃的物品, 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视野。利用废弃物品中的零件进行创新应用也是再设计的一条重要途径 (图4) 。

Reduce——再设计提倡“更少, 更精”的设计, 未来“少而精”的产品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还会为使用者带来更多的使用价值。在国际工业设计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迪特·拉姆斯教授在他担任布劳恩 (Braun) 公司设计主管时, 为布劳恩产品设计定的纲领中就明确的提出了优秀的设计时尽可能少的设计, 它将精力集中在关键的东西上面而不是附加上华而不实的多余的东西。布劳恩的产品在他的规划下得到了不断地前进, 也显示他的前瞻性。

Recreate——设计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有的产品设计, 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 因此设计也必须经历再造的过程。再造可分为两个层面, 即自身的提炼和自身的衍变。通过再设计可使产品在造型、结构、细节、功能、材料方面不断地更新, 越来越趋于完美。自身的衍变则是由一个产品的母体为源泉, 引发出另一件或另一系列的作品, 它们之间有质的联系, 拥有共同的核心特征。芬兰著名家具设计师阿尔托花时三年设计了著名的Paimio椅, 从材料革新入手, 不断改进, 最终在椅子的设计上树立了人性化设计的典范。

家具设计师汉斯·维格纳从中国明式座椅和英国温莎椅中汲取灵感, 并转化其已有的形式, 进而发展自己的构思, 设计出了经典的“中国椅”和“孔雀椅” (图5) 。

寻找过去的设计经典, 利用新的技术元素加以整合, 这种优化与再造的理念, 也是适合目前的商业需求和社会需求。

这些再设计的方法无论是造型上, 还是材料工艺上对原设计的再创造, 它的原则都是以传播友善的、生态的、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为核心的。这也正是我们所一再强调的设计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雷切尔·库柏, 迈克·普瑞斯.设计进程——成功设计管理的指引[M].游万来, 宋同正译.台北:台北六合出版社, 1998.12-40页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39-47页

[3]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篇8

摘要:建筑设计是一个单独的成品,城市设计为建筑设计打下基础,建筑设计是在城市的整体空间上实施。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关系

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及其内在联系决定了城市建筑功能单元之间的多样性及其必然联系。建筑与城市又存在多与少、简与繁、美与丑的矛盾之中,如何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关系着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城市的品位。

一、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尤其是近期美国金融危机后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国内房地产业迅速升温,拆建、扩建、改建、新建在各大中小城市历历在目,尤其是新建建筑物层出不穷。在建筑行业繁荣的背后,我们同时也看到建筑行业暗藏着的巨大的浪费。建筑多而平庸,就造成很多建筑师在现代城市建设时,成为克隆高手,很多建筑让人们分辨不出南北方的差异,几千年的文化被建筑整合成相同的模板。

城市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了。一个新兴的经济型城市,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就好比是一架机器,动力发展不足似的。国际上的大都市,巴黎、伦敦、纽约等,之所以能百多年经久不衰,就在于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不断地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引领时代新潮流。因此,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处理好建筑与城市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找回我们遗失在快速城市化浪潮里的文明。实现城市个性化,区域不同化。达到以上目的就要做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搞好它们的区别和关系。

二、城市规划引导建筑设计

城市空间的规模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通常城市的规模较大,人们居住的比较舒适,城市人口不会那么密集城市的规模较小,城市人口密集度高,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较小,不太方便。此外,城市设计会根据城市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来塑造和布置空间,所以内外表现出的特点不一样。城市规划从整体上为建筑设计定下了一个框架,它能通过动态控制来调节建筑设计在空间和视觉上的平衡。建筑设计的工作中心是建筑物,周边场地与空间的设计都是围绕建筑物开始的,如果设计师对城市空间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控制,考虑的不周全,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才华。城市的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建筑设计要在城市设计的引导下开展,建筑设计几乎和城市设计一样重要。城市中的建筑风格会直接反映出当地的文化涵养,所以建筑设计风格要根据周边城市环境来设计,达到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地步。

三、建筑要与城市景观协调发展

城市的建筑不能单独存在,它是在特定的城市背景之下来表现自己的特色。城市中的建筑,都体现出城市的传统文化色彩以及历史发展的影响,这些文化沉淀就是城市发展的个性。建筑师在进行操作之前,要考察周边的自然环境、区域分布以及地段特征等方面,还要对城市的建筑风格做深入研究,比如说城市的主要象征物、色彩和地理环境等,从而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建筑本身要融入它所处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和谐感。城市的中心建筑就像城市的风向标一样,它奠定了造访者对城市的第一印象。所以,在评价建筑设计方案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要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要看上去很和谐,对美化城市起到了正面效果。另一方面是针对建筑方案本身进行慎重审核,要求符合建筑设计规范。优秀的作品要满足这两点,我们不仅要关注建筑设计本身,还要求它与周围环境能相互协调。这一点不但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规划设计管理者以及开发商要考虑的问题。

四、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各种关系

1、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艺术层面来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很注重艺术设计的美感,在合理安排空间的同时还要讲究设计线条的艺术法则。从城市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它原来只是建筑学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而已,建筑学的范围很广,历史更悠久。一般在城市规划好之后才开始进行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地位是“后来居上”了,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没有干涉,只是要根据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对整体布局进行控制,由此才对各种建筑的位置、功能、风格等进行管理和引导。建筑设计就是在城市设计的蓝图下,在规定的空间规模上完成自己的设计理念,逐渐描绘出城市的整体面貌。城市设计的功能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的形象,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包括了城市的功能建筑区域、交通主干线、各种建筑的空间规模、大小尺寸、色彩、风格等方面。在城市设计的统筹管理之下,建筑设计师再进行具体的工作。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蓝图的主要部分,城市设计将建筑物进行整体管理,使其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起到了宏观调控和领导的作用。建筑设计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之下进行建筑物和场地的设计。当所有的建筑物完工后所形成的建筑群,它们的整体轮廓以及建筑风格要体现出传统文化发展和浓厚的地域色彩,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出色的建筑设计会让城市更加辉煌,失败的建筑设计会损害城市的整体形象。最近几年环保理念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建筑设计师也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但节能环保,还带给人自然舒适的享受。

2、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除了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设计者的工作时间是错开的,并没有进行沟通和协商。虽然都是为城市建设而工作,但两个行业间的工作内容很不同,也时常发生冲突。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先头军,建筑设计师要完成它的设计蓝图,城市设计在整体上的控制要在微观空间的具体布局上去实施。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一定要与周围环境达到完美融合,最大限度提高空间的使用率。我国的土地面积很大,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的脚步也不一致。这些因素对我国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计划产生巨大影响,经常会遇到城市设计考虑的不周全影响了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或者是建筑设计不按照城市设计的规划来落实导致城市整体效果不佳等问题。建筑设计要跟随城市设计的脚步来开展工作,城市设计也要合理调配建筑用地,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等,这些基础工作会对具体格局的微观设计产生直接影响。

3、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的问题

大多数城市的设计以城市的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

主要对象,而一个单纯的建筑单体设计,不单纯是整体环境的和谐、优美,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建筑设计、户外空间和园林绿化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整体。所以,在城市设计中并不能提出过分的要求,但是能引导其满足一定的需求,实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协调。为了建筑实体不影响城市环境,就要看建筑群体和构筑物的群体效应如何,关键不在于楼房本身的优劣。在建筑群体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环境中的历史文脉,也要考虑环境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我们很多建筑设计,缺乏的就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我们单独看的时候还比较不错,但是整到一起就是乱七八糟。建筑理论中的日照间距渐渐被开发商的利益给缩减了。只有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建筑与城市的协调问題。

结语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许多理论和观点上都是一致的,他们在设计领域有着共同的交集和设计集合。但是,二者在城市建设的领域中,因为处的层面不同,担当着角色也就不同,利益不同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矛盾。所以为了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更好的相互合作,实现建筑、环境和城市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设计标准,就要认真研究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世福。对我国城市设计现状的认识[J].规划师,2009

上一篇:立交桥总体施工规划下一篇:华康清校长采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