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城市设计(共12篇)
城市街道、城市设计 篇1
摘要:主要借助凯文林奇对城市道路环境的认知, 从城市的空间印象着手, 通过社会形态学、文化学的分析城市街道与城市印象的直接关联, 发掘它与城市发展面貌的潜在联系。通过审视城市街道的形态设计要素及环境, 产生的难以磨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烙印。进而探讨一下城市街道如何能成为城市意向的着力点以及城市街道的打造对于城市印象的指导性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城市记忆,建筑形式,林荫道,标志物,历史文脉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空间的塑造取决于城市要素的配合协调, 各构成要素建筑、道路、绿化、河流等。追溯历史, 城市之始源于街道, 作为一条穿梭轴, 以“线”串“点”衔接着各区域的市, 形与成。
城市街道彰显着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物质生活和空间艺术形态的演变历程。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人文景观, 结合特定条件, 塑造特色文化意蕴。然而,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街道设计缺少了文脉意识, 地段特色不明显, 城市特色没有跟随道路延展, 道路没有巧妙的结合原有道路风格特色, 致使新道路与原有建筑难以有效地协调一致, 进而失去了对环境的认同感, 消减了对城市的记忆, 这种现象在历史文化古都尤为常见。
一、城市街道内涵
《辞海》对于街道解释道:“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 是一个集生活、社交、商业、休憩于一体的城市生活空间的交流场所。
城市街道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载体, 也是反应城市精神面貌的窗口。根据道路性质, 将城市街道分为五类景观:代表城市形象、高格调的景观大道;人流集中、购物休闲类的繁华街;一般车行大街;人流较少的后街;私用小巷、胡同或小路;
二、挖掘城市街道意向的着力点
我们对一座城市最深的印象也是其整体环境视觉品质的索入和感触,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一书中, 他最关注的就是城市整体的视觉品质。整个研究可以看做是先对其传统地域形式、文化、名称、意义有充分的把握, 将其视觉信号根深脑海, 这种图像能让人在无数变化不定的形式环境中, 清晰可见, 赫然而立。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更多的追求文化的传承甚于对形式的创新, 对于文化的表达表现在道路方面就是指借助道路的特征、建筑的变化、地面植物特色、沿路鲜明的功能特征等增加了道路的识别性, 判定所处位置, 获得方向和距离, 城市道路对于城市印象的沉淀发挥着导向作用, 承载着历史和未来。
三、城市街道设计因素记忆城市
街道对城市印象的表达不仅仅是街道的景观品质, 而是街道在城市印象中的地位和组成。从经典的城市设计理论出发, 提出现代城市街道印象设计的一些基本因素:建筑形式设计、林荫道设计、标志物设计、历史文脉传承设计、时尚文化活动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历史信息。
1. 建筑形式设计
建筑最初由群落聚居演变而来, 随时间推移, 沉淀着自己的记忆。建筑形式的价值在历史的延续中表现的更为明确, 一座历史性的建筑往往标志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含量, 是追寻城市记忆的重要元素。建筑体作为展现街道形象的庞大艺术品, 它有着自己的历史和独有的形式, 它留存的精神价值感染着我们。
建筑与城市的最初成分一起出现, 城市的视觉形象与城市建筑有着密切的关联, “建筑是形象的艺术, 而城市是记忆的艺术”, 作为“人造家园”的实体, 这件艺术品根据其美学规律, 影响指导着城市的演变, 沉淀着记忆, 拓展着永恒。
2. 林荫道的设计
城市地面的植物形态传达着不同的城市形态概念、建造历史, 彰显着不同的城市记忆。表现最直接的即城市林荫道设计。
林荫道的由来:在巴黎, 香榭丽舍大道两边在17世纪70年代种植了梅花型排列的树林, 成为广受欢迎的休闲胜地。随着城市的发展, 林荫大道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1775年正式确立为林荫大道。之后全国一些城市小公园内普遍出现了“一条路两行树”造景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 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成为的城市一大特色, 于无形中沉淀着岁月的痕迹, 越是参天古道对城市印记越深。
3. 标志物设计
凯文·林奇曾指出:“有时候, 环境的组织并不靠普通的方向系统, 而是靠一个或数个兴趣点, 其余事物都向着这些兴趣点。”[1]日积月累, 这些空间构成要素的突显或凹陷亦或者个性点都可能成为城市的标志。
苏东坡有诗句:“赖有高楼能聚远”。某些区域内的地标性建筑, 通过远距离视察有效的目标, 根据相对位置, 确定方向和目的地。在城市纷杂的路网中, 作为一种视觉可见的突出实体形象, 与城市建立着识别性联系, 依靠其独特的目标性功能, 成为追寻城市印象的一种方式。
4. 历史文脉传承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场所, 是地域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沉淀着城市丰富的文化活动、社会意识形态, 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街道文脉牵动着深层次的文化理念, 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印记的集合, 街道文脉的传承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提及“一个好的地方, 就是通过运用一些对人及其文脉都非常恰当的方式, 使得人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过去、社会网络, 以及其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世界”[2]。
所谓文脉, 英文即Context一词, 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 该词被称作“语境”。在广泛的意义上, 该词的引申意义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在设计中, 该词更多地被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 文化的承启关系[3]。
“深山藏古刹, 城中览古韵”, 城市街道的空间布局的改造、建筑空间与形式的改建、文化小品的点缀等都涉及到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 尤其文化在步行街中渗入更可增添可识别性, 提升城市文化的层次。例如香榭丽舍大街号称世界最美丽的散步大道, 集商业、旅游与街道景观于一体, 它形成于历史的积累, 除协和广场和凯旋门之外, 拥有很多历史回忆, 更加深城市的记忆。
5. 时尚商业文化活动设计
城市包含两层概念, 城即城墙、城郭、区域的概念;市即集市、商业的概念。昔日, 沿街建商店、沿街叫卖等商业活动是城市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北宋的首都东京在五代后周改建汴州为都城时就已临街设店……形成按行业成街的情况, 一些邸店、酒楼和娱乐性建筑业大量沿街兴建起来”[4]。在宋画《清明上河图》中证实整个东京城都呈现出这种特色, 酒楼、米店、茶馆、作坊、布行、药店、小贩、货郎担等满街望去, 应接不暇, 构成街道的种种商业活动仿佛是市民天然生活的一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商业的繁重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面貌。另外, 一些标志性时尚商业街道的出现, 记忆着城市的视觉景观特色, 对于协调城市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纽约的华尔街, 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 北京王府井商业街, 英国的牛津街等, 它们沉淀着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记忆。
四、城市街道流逝的记忆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的视线走廊, 它的记忆有明显共性和个性,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印象设计元素之外, 水景、灯光、小品、周边环境特色绿化等细节设计千篇一律, 设计雷同, 缺乏个性特色, 尤其是江南街道水景逐渐没落。正所谓“无园不水”, 水是景之魂, 在杏花烟雨的江南, 有水更具有灵动性。水是对江南的记忆, 无水则会使人思, 城市特色不足尚觉有憾[5]。
五、结语
通过对现代城市街道印象设计元素的分析, 跟随城市记忆的路径, 唤醒人们的认识。对于有历史的街道,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挖掘历史文化蕴涵, 保留具有传统价值的东西;对于没有历史的街区, 在依附各种形式, 在新形式中, 展露时代光华, 寄托城市精神内涵, 生长城市标志性记忆, 慢慢的再现历史精神理念, 维系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当突变的街道视觉形象具有可存在的价值时, 就会被保留下来, 相反, 则被淘汰。伴随着潜移默化的更替, 变更着城市街道的视觉形象, 保留着街道传统的文化特色, 组织城市的时代性环境特色, 影响着城市的视觉品质, 给人以可见的、连贯的、清晰的城市印象。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41-85.
[2]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 陈朝晖,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24-27.
[3]姚喆, 周正明.城市街道的文脉探索与个性确立[J].规划师, 2006, (6) .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164.
[5]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城市街道、城市设计 篇2
1.概述
1.1城市与街道
街道伴随城市而生,是城市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线性空间。这一点,它是有区别于道路的。虽然两者都是行人习惯或潜在的移动通道,均为到达目的地而生,但街道一般指“两侧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区段”,也就是说,街道与人、建筑和环境空间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走廊。在现代生活中,街道的商业功能和社会功能日益突出,逐渐成为人们的活动场所,在展现城市文化的同时,也记忆着城市的发展。
1.2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
所谓可意象性,就是更高意义上的可见性与可读性。城市街道能够产生意象性的主要有:
1)道路的交通特性,主要是由于城市的交通线的不同影响力。例如兰州市的南北滨河路、张掖路等,均集中着不同的交通流量,使其具有明显的意象特征(见图1)。
2)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集聚地,它们能给观察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兰州市天水南路的终点火车站站前广场,由于此处汇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对此记忆深刻(见图2)。
3)街道rt身的空间特性产生的意象性,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可以凭借直觉,或宽或窄来判断具体的街道。如兰州市东岗西路盘旋路口处,相对宽阔的街道能使得其成为识别它的一个重要标志(见图3)。
4)沿街的立面特征,既有建筑的立面,也有植物的界面,都能使街道产生区别f其他的明显差异。如庆阳路和雁园路,两侧建筑类型就有所区别,鲋者是商业办公建筑,后者主要是居民楼,类?的差异带来的适立风格的迥异,这对识别街道非常歌要(如图4所示)
5)靠近城山?中特色的部分增加r街道的意象特征。中山路由于终点是兰州的形象一中山桥,这种清晰的标志特征物是其他街道所没有的,视觉h的引人注H使中山路更有意象性(见图5)。
2.城市街道意象美学
2.1空间美学
城市的街道空间是由道路、建筑群、绿化,设施、小品等组成的面的围合,这种围合能够使街道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即人??止在街道中,能够体验和感受到街道两侧的封闭界面所带来的整体龙感。街道空间的封闭界面能起到边界和界限的作用,对外,界面空间能形成牛.动活泼、富含活力、丰富多彩的街道空间;对内,界面空间和其他元素能够组成人们生活的场所,
2.1.1水平界面
街道空间的水平界而是指由道路、广场等为主的底界面和以迮筑R顶所构成的天际线即顶界面组成。底界面是人们活动最为频繁,接触记为密切的?个界面,也是街道空间序列的开始,其作为空间的过渡,不仅能够缓解街道空间与迷筑空间之间的巨大反茇,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助于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过渡¥顶素有速筑的.“第五立面"之称,连绵起伏的屋顶构成了街逍空间的顶界,成为城屮天际轮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足展斐鞘刑厣的积极因素。
2.1.2垂直界面
垂直界面主要是由临街建筑的边界以及树木、设施等组成,其中建筑的边界是街道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在街道空间中无论是活动行走还是停留.一般情况F都是与垂A界面相对的,因而垂直界面是人们在街道空间中的主要观赏而;由于其临街的特殊位置,建筑边界在围合建筑空间的同时又形成城市街道的垂直界而,既是建筑空间的外壁,V是城市街道空M的内壁;既域于某个经济实体私有,又是城市居民的“集体所有”;既表明r逮筑的功能性质,又体现着城市的文化意象由此可知,临街建筑的边界所形成的垂直界面具有诸多的双身份和特性,它的建筑与街道空间的中介,在建筑加人到街道环境之中的同时,街道空间也渗透到建筑之中。
2.2装饰元素
一般来说,具有装饰性的街道比视觉单调的街道更具拥∠筇卣鳌=ㄖ物沿街道两侧排列,彼此在形体之间也存在着映照与回应,而装饰就是其连接的中介,它的存在使得街道.有协调统一性,更富有趣味性。街道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沿街建筑的外立而上,它以不同的材质、色彩、造型体现建筑的形象与风格,M时V是城市精神和文脉的集中表现。
从视距与空间感知的角度来讲,人们对街道最初的感受足建筑的造型即观察者与建筑之间距离过远(视点距离住300m-600m之间),无法观察到建筑的个体色彩和质感特征,对象整体形象和面貌较弱,这时候建筑的造型能够ft接对观察者形成冲击,而建筑的造型一般体现在其比例和尺度上。
2.3色彩美学
色彩也是城市街道装饰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够带给人姐直接的视觉印象。城市街道色彩是指城市的街道空间中各种视觉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包括建筑、绿地、道路铺装、指示牌、广告牌、河流等城市的内在人文景观和外在的自然贵观无论是水f-界面还是垂直界面,其都能延伸到人们的活动空间,影响人的视觉感受进而达到情感共鸣。
2.3.1建筑色彩
建筑是城市街道的》:要组成元素,也是寸意象的部分让筑色彩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建筑的个性和衣现I]笮体建筑色彩设计主要包括墙体、地面、人口、门窗、屋顷、细部等几部分,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这几个部分之间的色彩关系。
2.3.2植物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棺物绿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相ft协调和相i映衬。通常来说,建筑与周围的植物绿化能够形成丨妇底关系,以绿化作为前景色即“底”,而建筑作为对象,即“图”,这种图底关系的形成更有利于人们对美的感受;同时,由于?梢物绿化,能使街道中两个无关联的元素在视觉上联系起来,从而增强街道的连续性;除此之外,植物本身造型柔和,它4建筑等这类倘fiii!的元素相结合,能够起到柔化的作用。
2.3.3植物本身的配置美学
城市街道植物在配置中,注重主从关系,首先要选择主调树种,形成街道的风景主体;其次在小空间皆造中,要*视统一-l-j对比的关系,即选择造型独特、形体l大的杭物怍为主景,而低矮灌木作为背景,使得整体构图关系不显重复。值得注意的是,植物的配置必须要考虑季相关系,植物的颜色随季芦变化而变化,故而在造景中要恰当配置+同的棺物和花卉,以达到叫令有景的效果,进而带给人们变化的、多样的视觉感受。
3.结语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形和气候、不同的居民生活观念、不同的日常生活习惯,在街道的整体形象建设时应该充分体现城市的这种个性,突出城市自身的形象特征,使建设风格与城市个性和谐交融,进而提升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以求营造出具有高度可识别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历史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街道;应用
一、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
城市道路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二、街景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三、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两大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即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第三层面街道两大构成要素下各子要素之间的尺度、位置、功能、感受(色彩、肌理、形态、印象等)之间的协调。
功能定位合理直接决定街道景观设计的成败,憋足的仿古建筑无法让人追忆失去的城市记忆,保留的深宅大院成为路边微缩的景观模型。这些都说明合理的功能定位是优秀景观设计的先决条件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体现在提高街道的整体文化品位,充分发掘街道现状的景观资源,保持街道地方文脉的延续,保持街道传统特色的活力和再生。而不是跨越时空去创造所谓的新潮和仿古。
各子要素与人的尺度更加接近,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直接决定着街道自身的形象,其形式、色彩、尺度、纹理及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等,都给人们提供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并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景观质量。因此,各要素之间应形成一个系统,拥有统一的母题,例如每个店面和门面装修风格的统一,沿街牌匾的尺度、作法、色彩、悬挂高度、距地尺寸、以及霓虹做法、金属卷帘栅栏造型、空调散热器位置等的具体要求,都关系到街道的总体环境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细部设施的配置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不是随意乱放的。
四、街道设施的配置与整合
设施的功能并不是独立的,往往是复合的,而且从景观要求出发,它们都应具有审美性的要求。通过对设施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可以使街道景观更加丰富宜人。它可以塑造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使空间引发活动,使活动强化空间。它可以明确地界定人、车的使用空间,使它们互不干扰而又能紧密地转换。它可以塑造活动空间品格,强调空间的运动感或滞留性,以促发不同性质的动态与静态活动。同时具有某些相同功能的设施应整合而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例如灯箱广告和路灯的整合、座椅和花坛的整合、空间界定的小品与绿化的整合等。
五、人的感受和需求
景观设计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艺术处理,合理的表达设计意图,满足人的精神上的愉悦,二是通过创作,创造一种意境和氛围,让感受者参入进去,满足人的自我表现、参与或使用需求,并使其成为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开敞空间的设置应结合功能考虑,赋予场所一定的功能有益于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休闲性的街头绿地应结合冷饮、小卖等设施;而休息的座椅的设置的位置应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而避免成为摆设。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建设,则根据不同区段的性质,对细部设施分别进行设计。在纯步行街,采用统一的地面标高,运用不同肌理、色彩的人行道板铺砌,分为“驻留区”和“流动区”。
“驻留区”采用较小的铺砌单元,并设置椅、凳、庭园灯,栽种乔木,设置花坛,放置各类街道家具和小型环境艺术品,供购物观光人流停留休息;“流动区”采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该区域是贯穿步行街的无阻碍通道,可供观光车缓行。必要时可行驶特种车辆。在准步行街,车行通道比两侧标高稍低,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表面肌理较粗糙,使汽车在行驶时能感觉颠簸,并配合平面曲线的变化,以减缓车速。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究 篇4
街道景观能够展示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它往往是某座城市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相信独特、富有生机的街道景观, 必然会为城市风采增色不少。对于生活于城市之中的人们来讲, 美丽大方、独具匠心的街道景观, 必然会提升城市居民的向心力与自豪感, 这对于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 有着深远意义。所以, 对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进行深入探究, 有助于美化城市, 推动城市空间景观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城市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亟待我们解决。
一、我国城市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 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
首先, 部分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于重视形式, 忽视了其功能的发挥。街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 而街道景观设计的功能则是展示城市的精神风貌, 使城市居民体验到这座城市的价值观念。目前, 许多城市在进行街道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过于强调街道的表面形式, 将街道设计的非常宽敞, 而忽视了街道景观功能的发挥, 这显然会使街道丧失其作为一个空间场所存在的意义。其次, 街道景观设计无法突出城市的个性。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这就决定了街道景观必然会承载着展现城市风采的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城市建筑深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致使大多数的城市街道都非常相似。但一味的模仿只会丧失本我, 而且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街道设施也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这样不考虑地域特色, 不考虑地区历史背景, 不考虑居民内心感受的设计理念, 最终导致了千篇一律的街道风格, 进而使人们无法感受到城市的内涵与魅力。再次,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比如在街道绿化系统构建方面, 构建的思路仅仅是以绿化为目的, 缺乏创新意识。有时设计思路过于前卫, 与实际情况脱节, 这对改善城市环境的意义十分微弱。最后, 忽略了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街道景观设计除了要考虑到道路本身的一种线形景观设计之外,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线形空间中点的存在, 这里所说的空间中点是指街道中间的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其实“人”也是一种景观, 是一种动态要素, 如果街道景观之中缺少了这种动态要素, 必将会使街道景观显得平淡无奇、缺乏生机。
2. 原因分析
一是历史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开始推行计划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而是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猛增以及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加重了城市街道的负担。二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 那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 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我国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原则是“实用、经济”, 在满足这两个原则的前提下, 才是“讲究美观”, 这种设计思想一直延续至今。现阶段, 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在这一背景下, 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街道景观如何展现出城市应有的特色。三是关于城市设计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现阶段, 我国关于城市规划方面法律条文相对较少, 而且内容也不够完善, 在城市街道建设方面, 仅仅局限于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城市出入口等等, 很少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出具体的要求。
二、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分析
1. 路面设计方面
路面是街道景观的主体。在路面设计方面, 我们需要重点把握的是铺设材料的选择以及铺设方式, 做好这两点是体现道路美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对路面进行铺装设计时, 需要道路自身所处的环境来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要根据道路周边的环境来选择铺设材料与铺设方式, 必须要保证路面设计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对于一些特殊地段,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特殊铺装材料, 从而使特殊地段的定位更加突出, 甚至使之成为具有一定标识性的景观。比如大多数城市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是利用绿色隔离带将两者进行分离的, 我们就可以对绿色隔离带进行精心设计, 种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树木、花卉, 使之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2. 道路形式设计方面
道路按照其功能划分, 可以分为:交通运输型道路、生活休闲型道路以及商业步行道路等等。每种道路都拥有着自己的特色, 我们在对这些道路进行设计时, 既要考虑到它自己的功能, 还要考虑到其景观所传达的美感。对于交通运输型道路, 我们在设计时, 要尽量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 然后利用道路两旁的植被、建筑的高度与道路的宽度形成一个层次感, 这样就会对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提供一些感官上的享受。对于一些停车场, 我们可以对其墙壁进行设计, 从而使停车场也焕发生机。生活休闲型道路的设计要更体现出人文关怀, 道路形式不要太拘泥于一种样式, 而是要更加丰富一些, 所种植的植物色彩要更加鲜艳一些。商业步行道路可以称得上是交通性街道的一种延续, 我们在设计时, 可以采用收放的手法。同时在某些特定点上, 可以设置一些园林小品, 使商业步行道路增添一些小情趣。
3. 植被设计方面
植被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元素, 它极具生态价值与美学价值, 从而使街道景观充满生机。植被在街道景观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软化硬质景观、为街道空间营造氛围、进行景观导向等等。我们在对某一地段的街道景观进行设计时, 必须要充分结合该地段的自然群落层次、分段植被的色彩搭配以及植被结构搭配等因素。比如我们利用植被对硬质景观进行软化时, 可以选择一些攀爬类的植物或者是垂挂类的植物,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遮蔽硬质景观, 达到软化的目的。通常会选择爬山虎、南迎春等植物。除此这外, 还需要考虑到季节因素, 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既丰富, 又多样的植物景观, 使街道景观在一年四季都能够观赏。
4. 建筑小品设计方面
建筑小品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相当于“点睛之笔”, 它是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设计必须要注意区域差异性。在建筑小品之中, 最为突出的要属雕塑建筑了。雕塑建筑通常情况下是以独具匠心、小巧玲珑的造型对所处空间加以点缀。我们在选择雕塑建筑时, 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特征, 确保雕塑要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如此一来, 既可以达到点缀环境的目的, 又可以提升街道景观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街道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疆土辽阔, 地域差异明显, 在街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要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 要融入当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元素, 从而使城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摘要:街道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 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城市规划,街道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车建军, 姜丽莉, 马涛.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29) .
[2]韩悦, 王爱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J].工程与建设, 2010 (03) .
城市街道家具设计探索论文 篇5
〔关键词〕沈阳;街道家具;设计;原则策略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开展,城市与景观设计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街道家具在人与城市环境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理念。著名建筑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沈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诞生了浑南新区等堪称国际化标准的建设项目,然而街道家具的品质却不高,存在数量缺少、散乱不整、欠缺专业设计等问题,影响了城市街道景观形象。
2.城市街道家具的定义
“城市街道家具”的概念词汇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英语为“StreetFurniture”,直接翻译是“街道家具”。在欧洲称为“UrbanElement”可译为“城市配件”。而在日本通常被解释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也叫“街具”。在中国通常被称为“公共环境设施”。[2]街道家具是指放置于街道上的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道具:公共座椅、电话亭、公共候车亭等都包含其中,范围广泛。街道家具是面向公众、服务于公众的,无论哪种内容和形式,反映的都是公众精神和公众的审美需求,其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体现一个社会的公共精神及公共利益。[3]
3.沈阳街道家具的现状
户外活动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家具是户外生活质量的保证设施。行走在漫长的街道,腰酸背疼,却找不到一张让你停下脚步的公共休息座椅;坐轮椅的亲人在欣赏城市美景时,想去方便一下,找到公厕却发现没有为残障人士设置的专用卫生间,类似尴尬的事情在沈阳会经常遇到,不但使民众的户外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而且影响到整体景观环境的营造。沈阳街道家具主要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统一与整体规划不足。街道家具的规划设计非设计师个人意志所为,必然受制于市政、电讯、环卫等职能机构,因各自利益驱使而彼此缺少合作,导致沈阳街道家具整体散乱的后果,也造成街道形象的不明确,进而影响了沈阳整体景观形象的塑造。例如,中街步行街中心地段设置了4个服务商亭,在造型风格、色彩搭配等方面都不一样,缺乏整体统一的设计元素,并且与周边其它设施极不协调,有损中华名街的美誉。
(2)对所处环境欠缺考虑。沈阳拥有2300多年的浓厚历史背景,人文环境特色鲜明,然而满城的街道家具却难觅其“根源”。沈阳的街道家具没能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与鲜明的城市性格,没能够充分考虑到沈阳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难免“千城相似”、“百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因此,应仔细研究沈阳所处的环境因素,充分挖掘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符号,才能够产生造型、色彩都与城市环境和谐相融的具有沈阳特色的街道家具。
(3)欠缺人性化需求的满足。街道家具存在的意义是满足人们室外活动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其核心是人性化。当前沈阳街道家具在人性化设计方面明显欠缺,因而无法满足公众对街道家具提出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人流量很大的中街以及长江街缺少足够的公共休息设施;又如,沈阳公交候车亭中大多没有标配的休息座椅,老人、病残、孕妇等有特殊需求的市民无处落座,显然欠缺真正的人性化考虑。
(4)欠缺足够的重视和规划。根据对沈阳街道设施的调研发现,普遍存在配置不均、种类不全、数量短缺等问题。原因在于规划的过程中对街道家具不够重视,导致城市环境与街道家具发展不同步。例如,中街每日客流量达数十万,但可供休息的公共座椅却只能容纳百人左右,而长江街则几乎没有。
4.沈阳街道家具设计原则与策略
街道家具与城市建筑景观等共同构建了城市的总体形象,共同体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独特的品格。为了提升沈阳形象品质、完善街道景观环境、提高民众户外生活质量,设计高品质的街道家具势在必行,沈阳街道家具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与策略:
(1)功能性原则。街道家具的功能性是设计的根本原则。如果座椅不能提供休息,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优良的街具,不但能让人们在与其互动接触中得到物质享受,同时还能够得到精神愉悦。例如,人们在使用触摸屏的道路导视系统时,既能得到大数据提供的精准信息,又能体验到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幸福感。在街道家具的使用功能上,不但要充分满足人机工学的基本要求,还要体现出其功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例如在公共座椅设计中,长、宽、高的尺度要符合人体的尺度标准,使人们坐着舒适。
(2)耐用性原则。街道家具由于长期放置于室外公共空间中,使用率较高,加之沈阳地处严寒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极易造成损坏,因此要求沈阳的街道家具较南方地区应具有更高的耐用性。街道家具的耐用,一方面从其形态造型、结构合理等几方面考虑。另一方面从使用者的合理使用、减少人为蓄意破坏以及后期维护角度思考。经久耐用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加固,而是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和谐原则。怀揣美丽中国的梦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责,沈阳作为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共筑梦想,创建和谐的宜居环境与街道景观是与时俱进的举措之一。沈阳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为街道家具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设计元素。灿烂的红山文化,融合汉、满、蒙传统文化精华的清代一宫两陵,中西合璧的民国文化等。只要将这些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只要把握造型、色彩与材料元素,使其融入城市整体环境之中并统一规划,必然能够设计出和谐又具沈阳特色的街道家具。
(4)整体系统原则。街道家具是整体设计,不仅需要它们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它们自身也应该具有统一性。设施无论大小,但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相互依赖的,将自己的个性纳入整体的共性框架之中,体现出整体统一的特质。[4]进行设计时,要分析周围环境因素对街道家具的影响,必须考虑它在某个特殊环境中的效果,确立整体观念和整体化设计的原则。沈阳街道家具和整体环境不协调的现象常见,不但无法成为整体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反而造成了整体环境的凌乱不堪。
(5)形式美的原则。形式美的法则是创造城市环境美感的根本法则,街道家具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内容也应当遵循这一法则。马钦忠说:“我们称这一类功能用具为公共艺术作品,在于它体现了特定城市人们的审美情趣、个性倾向、地域特征,体现城市文化理念和精神,起到引导良性行为、愉悦行为,体验场所的审美感”。[5]街道家具设计时,通过一定的造型、色彩等设计元素创作出形态优美、色彩和谐、材料适宜的艺术作品而感染人们的心灵,给予视觉和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6)人性化设计的原则。人既是街道家具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人。街道家具的人性化设计要求立足于人,要满足广大公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我国南方一些城市公交候车亭安装了自动喷雾降温装置,缓解酷热高温对人体的不适;巴黎的现代候车亭为人们提供手机自动充电+互联网等功能。沈阳候车亭应考虑乘客在寒冬等车时防寒等人性化设计。此外,要特别关注老人、病残、妇幼等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和活动方式。沈阳个别地段设置了“女神”专用停车位,日本地铁设置了盲人站点和专用电梯就是考虑到特殊群体需要而进行的人性化设计,这些都给沈阳街道家具设计以启发。城市是一本展开的、书写其胸怀抱负的公众读物,它体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质,不仅能创造出一座城市鲜明的地域感、认知感,还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沈阳街道家具虽然不足,但只要遵循设计原则,洞察科技化等发展趋势,必然能设计出与整体环境和谐统一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品质街道家具,从而全面提高民生活质量、提高沈阳城市形象与品位,实现沈阳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伊利尔﹒沙利宁.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冯信群.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6.[3].宋树德.上海市街道家具浅析[A].鲍诗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散论[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P130-138
宽窄巷子 古街道遗留城市味道 篇6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既是城市往昔的缩影,也是记忆深处的符号。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整个项目显得空间层次舒适而人性化,建筑高度、街巷宽度、庭院宽度的尺度显得和谐,由街到巷再到门厅、院落的空间层次也非常清晰。
尺度和谐 空间层次舒适
从建筑产品来看,整个宽窄巷子院落以一层为主,均带有天井。整体上看,为突出项目“时尚生活街区”和“体验街区”的定位,宽巷子被定位为“闲生活”、窄巷子被定位為“慢生活”、井巷子被定位为“新生活”,使得整个项目层次分明,既保留了老成都的文化内涵,又融入了西方文化,在实现中西合璧的同时给老巷子赋予了新内涵。
原住民、龙堂客栈、精美的门头、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等构成了宽巷子独一无二的元素和成都语汇。老成都原真生活体验馆成为宽窄巷子的封面和游览中心,主要呈现了现代人对城市的记忆,集中展现宽窄巷子所代表的成都生活精神。
改造后的窄巷子展示的是成都院落文化,街面以古朴壁灯为装饰照明,临街院落通过橱窗展示其业态精髓。窄巷子是以各个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
城市街道、城市设计 篇7
1 新华路概况
1.1 基本情况
新华路 (建华路—环城西路) 位于市区中部, 全长740m, 规划道路红线40m, 为三块板道路。新华路连接火车站、汽车站和裕华路商业街, 除作为城市生活干道外, 还对缓结交通, 疏散火车站、汽车站人流起重要作用, 是一条集生活、交通于一体的道路。西下关街、金台驿街、公园路与之相交, 规划路段两侧有保定大酒店、保定宾馆、保定饭店、银河宾馆等服务性商业, 有日报社、省武警总队四支队等行政事业性单位, 有工商行、河北影剧院、奥林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还有中学和大专院校。
1.2 现存问题
(1) 沿街头部分建筑建设年代已久, 建筑破旧, 空间封闭, 缺少开阔的视野环境并存在占压道路控制线的问题。
(2) 缺少成片绿地。
(3) 道路交叉口管理混乱。
2 街道景观整治规划设计原则
(1) 确定街道的性质, 确立街道的形象设计概念, 增强识别性和标志性景观。
(2) 以人为本, 创造舒适、方便、清洁、自然、美观的内外部环境,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 以现代化城市为标准, 完善街道配套设施。
(4) 点、线、面结合, 建成高质量的绿化环境。
3 沿街建筑物的整治
沿街建筑物是构成街道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沿街建筑物因建设年代不同, 所有建筑材料及建筑风格也不相同。在街道景观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 通过对沿街建筑物的材料、色彩等进行统一规划整修, 对沿街店面招牌及灯箱广告的尺度、色彩、悬挂高度等均统一规划, 统一控制, 以达到街道景观的协调和连续。
拆除严重占压道路控制线建筑, 红线内建筑全部拆除。如保定市日报社前二层楼房, 育德中学前站前旅馆等。拆除河北影剧院、银河宾馆, 并把该片规划为绿地广场。
对沿街可视建筑, 立面效果好的建筑予以原样保留, 如保定大酒店、育德中学教学楼、保定宾馆、师专教学楼等。其他建筑从建筑部位 (檐口、墙体、屋顶) 装修材料、色彩上进行统一规划控制。新华路作为连接两大动区间的静区, 路段内多为宾馆、学校, 整个街区建筑物装修材料多选用面砖及石材, 装修色彩以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为主 (如淡黄色、乳白色) , 形成美观、淡雅的色彩序列。
规划街景立面力求高低错落、形式多样、凹凸有致、虚实结合, 从而给人们丰富变化的感觉, 创造宽松舒适的建筑风貌。将来建成的银辰大厦、现有的建基大厦与该路段内的多层建筑一起形成该街区高低错落的天际线。
建筑的亮化照明遵循重点建筑重点突出的原则。着重亮化保定大酒店、建基大厦、保定宾馆等建筑立面, 亮化手法可采用加设地灯、探照灯、瀑布灯等手法。
4 绿化的形象设计
要把街区建成绿树成荫, 三季有花, 四季常青, 层次丰富的街区, 主要利用绿化广场、街区两侧进行绿化。绿化形式采用点、线、面结合, 平面与立面、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形式。
绿化设计因地制宜, 不同地段设置不同内容, 采用不同形式, 形成不同的景观。
(1) 在路段两端, 建华路口与环城西路路口处设置完全开敞地绿地空间, 环城西路路口处的公共绿地空间结合护城河, 形成具有特色的绿化广场和亲水环境, 与现有的滨河公园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滨河公园更加完整。
(2) 对沿街全线结合透空、半透空围墙进行充分绿化, 保留现有行道树。
绿化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以线为主的道路两侧3.5m宽的绿化隔离带、行道树形成系统的道路绿化, 系统的道路绿化与街区两端的绿化广场形成线、面结合的、层次丰富的街区绿化景观。绿化配置以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 (如龙柏、悬铃木、合欢等) , 同时配以小乔木、小灌木、花卉等植物 (如樱花、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等) 。
5 街道设施的配置及形象设计
构成城市街道景观的功能和要素除沿街建筑物、绿化广场外, 同时能体现出城市品位的就是城市街道的设施, 如地面铺装、候车亭、电话亭、公厕等市政设施;花坛、雕塑、喷泉等景观设施。这些街道设施对于街道个性的塑造, 街道空间的丰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并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街道的视觉感受和街道空间的景观质量。在规划设计中, 街道设施的设计必须以满足功能为前提, 并具有景观性, 使之成为街道景观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街道设施是为人服务的, 因此街道设施的设计与配置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本次街道设施规划中着重考虑了人的使用方便程度和舒适感。在沿街全线规划布置了功能型的街道设施, 如候车亭、电话亭、公厕、广告牌、书报亭、邮筒、果皮箱、休息凳、路灯等;还布置了景观型的街道设施, 如花坛、喷泉、雕塑等户外观赏艺术品。
强调街道设施的地方性、整体协调性、景观性。
(1) 因新华路紧临古城, 故在步行路面铺装上选用石材铺装, 色调上以浅灰色为主, 辅以褐红色装饰线或图案, 充分体现保定古城这一特色。
(2) 新华路两端绿化广场内的硬地铺装统一考虑, 在材料、色彩、图案上满足协调性, 材料选用彩色地砖, 色调以冷色调为主。
(3) 街道设施的色调应和谐统一, 忌讳杂乱无章。
工业城市街道褐色地带再设计 篇8
目前, 由于城市的创新发展和功能的转化, 老工业区的改造与复兴, 导致了大量工业建筑物、工业设施、工业用地等财产的闲置, 被称为“褐色地带”。本文界定的“城市褐色地带” (urban brown region) 概念系指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用于工业、仓储、交通运输业的, 具有公认为历史文化和改造再利用意义的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地区, 即狭义的产业景观, 并非泛指所有历史上留下来的产业建筑以及近年来新建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或地区多以城市中的河道、铁路、道路作为纽带, 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 并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城市褐色地带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工业闲置财产是城市历史和文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 对于褐色地带的再利用也在当今社会广泛地开展起来。目前, 工业建筑和旧产区通过功能的转化形成了创意产业区和主题公园, 相对而言, 工业建筑外部空间的街道环境至今未能实现一个较好的效果或是形成一定的秩序, 在城市中依然呈现着一种杂乱、无序、孤立的状态。
而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 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 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街道是母体, 是城市的房间, 是丰沃的土壤, 也是培育的温床。完整的街道是协调的空间。街道褐色地带的再设计一旦实施, 其效果是惊人的。它可以缓解内外空间的视觉反差, 真正形成城市褐色地带景观线, 丰富城市公共空间形式、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并且通过对闲置工业元素的再利用来减少经济压力、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以及文化、资源的可持续。由此可见其意义的重大。
二、工业城市街道褐色地带再设计的方法研究
介于文章上述街道褐色地带再设计的重要性, 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业城市街道褐色地带再设计的方法和模式, 用以应对日益多元化的城市工业景观需求,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
很多闲置的工业空间通过功能的转化形成了创意产业区, 比如798艺术中心和俞孔坚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街道也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内外空间密切衔接的重要部分, 将其经过再设计发展成为“袖珍公园”这类城市公共休闲、娱乐空间的组成部分提供给人们, 是又一类闲置工业空间再利用的模式。以下几点是作者总结出来, 在街道褐色地带再设计过程的方法。
工业元素的处理。
(一) 削减和保留
原真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第一手的、非复制、非仿造等意思。原真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设计遗产评定的一个标准, 并且在1994年11月日本奈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形成了与《世界遗产公约》相关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对于街道褐色地带中工业元素可以以原真性为指导原则进行再设计。大致可以通过三个形式对街道中工业遗产进行再设计。一是保留原貌。从整体的角度来说, 对街道褐色地带中所有的工业元素全部遗留下来, 在改造后的街道褐色地带景观使不同年代的人感受跨越时空的情节。从个体的角度来说, 对在工业历史上代表着当时新的结构、新的技术的个别工业元素遵循原真性原则整体保留, 维持其原貌。二是局部保留。保留街道褐色地带中的典型、保存较好的工业元素局部, 通过局部触动人们脑海潜在对传统工业的记忆和情感。三是闲置产区内工业元素的移入。将闲置产区内的部分工业元素以片段的形式移入室外街区景观中, 提供给人们以前不可能接触和尝试的体验, 丰富年轻人的经历, 唤醒老年人的记忆和情感。
(二) 艺术化处理
a.色彩的控制
对于街道褐色地带颜色的设计, 设计师可以选择纯度较高的色彩, 比如红、黄、蓝等, 将街区景观内保留的闲置工业元素突出出来, 改变原本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冰冷、模式化的工业印象, 营造出放松、活跃的氛围。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是主题的连续性, 它可能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 比如纹理、空间、形式等等。由于是街道褐色地带的设计, 在颜色的运用上要考虑视觉上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可以选取同一色系不同亮度的颜色进行搭配, 丰富街区景观颜色氛围。
b.废弃材质的运用
在街道褐色地带材质的选择上, 可以对废弃材质进行循环利用, 选择没有危害的、经过一定的处理可以用作新景观中的铺装或是公共设施, 有效地避免闲置工业财产的浪费, 实现再设计时经济资源的节约, 但并不完全要展示工业元素上锈迹斑斑的历史破旧感觉, 可以结合现代设计材质, 形成对比。另外还可以对废弃材质进行加工后运用, 在加工时可以采用艺术化的手法, 将废弃材质艺术化地处理为雕塑或是装置艺术呈现在人们面前, 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创造出新的材质供景观设计中利用。
c.大地艺术形式的再现
史密斯认为, 生态学家和工业学家之间的关系是可以通过大地艺术调和的。对于闲置工业元素进行资源的再利用, 它显示出来的文明逝去的孤寂荒凉的气氛能够给人强烈深沉的感受, 与大地艺术的主题十分相似。而且如果以这种方式对废弃地进行利用的话, 对环境的干预小, 不会影响这块土地的生态恢复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对人类工业废弃品的再利用除了保留“文明的痕迹”外, 更让人们去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三) 高科技的利用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选用的改造方式能否给街道带来新的活力, 是否能成为吸引人流的因素。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街道的设计方式要注意的是“增加活动者与观看者的可能性”, 因此, 如果只是将锈迹斑斑的工业构筑物原样地保留在路边, 那么它最终会成为一种静态的风景, 逐渐被人们习以为常, 之后则被人们所遗忘。我们需要赋予它们新的功能从而引发人的活动。当人们在环境中有了活动, 这种动态的事物才会吸引它们驻足观看。
(四) 生态环境的塑造
对由于工业化生产而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生态恢复, 通过改善土壤、水、植被、空气等使环境得到恢复。发展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和技术的进步, 而是把它理解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和促进, 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心理层面与价值系统的重建。旧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就是在传承以往辉煌的工业文化的同时, 对社会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社会精神财富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关注人的发展水平, 保证足够的开放空间, 满足人们的不同使用要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 要避免单纯地追求宏大的气势和英雄气概的现象。景观生态学强调生态斑块的合理分布, 要因地制宜, 将原有景观要素加以利用, 强调城市生态机制;而自然分布状态的城市绿地本来就有一种无序之美, 只要我们在设计中能尊重它, 加以适当的改造, 就完全能创造出充满生态之美的城市景观。
对造成危害的自然资源的处理可以通过二种手段来恢复, 对于危害相对较小、可以自己再生的植物, 我们在再设计时给予其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而对于破坏较大、自己无法恢复, 要借以人工元素加以促进。
(五) 场所文化和精神的营造
街道是城市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 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的城市也就有生气, 街道沉闷的城市也就沉闷。”它的存在的意义不亚于建筑、广场、公园等等。
街道褐色地带所传达的工业历史文化, 让人们自然地与场所产生空间对话, 人们在休闲体验的同时感受着场所营造出的精神食粮, 这正是场所精神提倡的。我们应提倡这种文化氛围, 尊重历史, 保护工业遗产。
三、结语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探析 篇9
1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缺少特色
许多城市传统的景观和文明古迹, 对学者在研究城市文化传统和地方风土人情时, 有巨大的参考价值。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车辆的不断增多, 许多城市宽阔的柏油马路替代了千年古树, 各式各样的中式、欧式建筑替代了蕴含古文化气息的民宅。城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色彩、形式千街一律, 同一街道的雷同建筑太多, 城市失去了传统的文化特色。部分城市照搬别的城市的街道景观, 各个城市之间没有明显对比, 模仿严重, 景观泛滥, 缺乏城市特点,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日趋平庸化。
1.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不人性化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时缺少街头广场或行人交际场所。行人找不到安全停留的驻足地, 缺少举办文化活动的地方。城市步行街道缺乏道路指示牌、交通展示图、公共电话亭和残疾人、老人步行专用道。外地游客在陌生的环境, 找不到可以休息的场所和指示方向的标语、方向牌等。
城市街道两旁的照明设施落后, 不能满足人们安全出行的要求。有些城市由于车辆较多, 机动车道满足不了城市交通, 车辆占用人行道现象严重。城市街道在设计时又缺乏过街天桥、人行横道线和人行天桥等, 行人不得不横穿街道或进入机动车道, 行人交通越来越危险[1]。
1.3 城市街道环境质量问题严重
我国每个城市的城市街道环境质量都存在较多问题。城市街道绿化不全面;缺损的绿化修补不及时;城市围墙设计时只考虑实用效果, 缺乏装饰作用;城市街道两旁建筑物外墙小广告乱贴;城市街道的交通标志大众化, 没有新意。
2 城市街道景观如何设计
2.1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街道景观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 还要尊重传统历史, 继承古老文化。人是城市街道的主体, 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主要体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应当从主体角度出发, 满足人们的各类生活需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从城市整体考虑, 使商业步行街道、交通街道和生活街道之间统一和谐, 共同突出城市的文化气息和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城市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发展。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应当以促进人与环境、大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 设计时应当合理调整、恢复和运用自然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设计时, 可以将街道景观看成由“点”、“线”、“面”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城市街道中的一棵树、一幢房子等都可以看作是街道景观中的“点”。河流、城市道路、人行天桥等都可以看作街道景观中的“线”。“面”的空间比“点”、“线”都大, 城市中的建筑物外墙、道路路面、房屋屋顶等都可以看作“面”。城市街道景观中的“点”、“线”、“面”在设计时只有运用美学法则, 才能相互结合组成各具特色的街道景观。景观设计形式美法则包括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变化、调和与统一等[2]。
2.3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具体分析
建筑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重点, 设计时应当考虑街道的不同线型。当行人处于曲线型路段时, 曲线路外侧的视线是封闭的, 进行建筑物布置时应确保建筑物平面和空间变换与曲线型路段协调。直线型街道两旁的建筑应当按一定的规律布置, 运用现代建筑技术美中的统一、规则、比例、风格、色彩等, 重视环境的内在意境, 使建筑物具有节奏感和连续性。建筑的设计风格应当与坐落的街道性质相符合。
城市街道路面设计时应当根据道路交通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路面结构和形式。城市街道应选择防滑效果好、耐磨的路面材料。城市街道色彩搭配要协调, 浓淡要适宜。交通街道应选择沥青路面, 步行街道应选择地砖铺地的形式, 以方便行人出行为主。城市街道广场铺地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地砖, 按照不同的规律形成有韵律的新图案。
城市街道绿化带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还起到过滤、连接、分割等作用。商业街道、步行街道和交通街道的绿化树木不能过于高大, 种植不能过密, 以免遮挡行人和驾驶员的视线, 造成严重后果。城市街道绿化带不应局限于住宅小区内、街道两旁, 立交桥、高架路和人行天桥也应当完善绿化工作。
城市街道与建筑之间的空地可以建成带状广场, 城市街头多余的空间可以建成街头广场, 供城市居民休息。广场上可以设计小型喷泉、城市雕塑、路标等, 既体现了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 又可以起到点缀作用[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街道照明不仅单纯的起到照明作用, 还可以美化城市街道环境, 丰富城市街道内容。交通街道照明应当根据不同的灯光要求进行设计。城市主干道的照明应当以高杆路灯为主, 有规律的设置, 可以选择方盒形、琵琶型和流线型等不同类型, 同一类型路灯的造型、高度等要整齐、统一, 充分发挥夜间交通照明功能。散步街道、街头广场等照明应当根据街道不同性质和周围建筑的不同特点来设计, 以低位柱灯和中型柱灯为主, 侧重照明的装饰性, 灯饰造型可以选择横向展开灯、球灯或简灯等形式。立交桥、大型停车场等地应当选择光源强的高柱灯, 高柱灯又称塔灯, 通常由数十盏灯组成方形或圆形。照明设计体现了不同街道的特色和风格。
3 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代表着城市面貌和形象, 代表着城市居民交际生存的环境, 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应当继承传统景观的优点, 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以便更好的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帅, 王利薇.浅谈城市街道景观设计[J].民营科技, 2012 (11) .
[2]张国鑫, 张世彤.景观美学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指导作用——以大连长兴岛海滨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 (01) .
小议城市生活性街道设计 篇10
由于城市结构组成与交通运输的错综复杂,不同的城市街道在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很难以单一的标准来分类。通常情况下根据城市街道交通及景观特征,城市街道可划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和其它步行空间。而其中生活性街道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街道类型,和人们生活最为密切,也是最能代表不同城市文化与特色的一种街道类型。
1 城市规划性街道的表现形式
城市生活性街道在城市中的独特表现形式主要有五种。
1.1 城市传统街区
传统的城市街区蕴含了一个城市最深的感情和文化积淀。像老北京的胡同、旧上海的里弄、广州传统的骑楼等等都是地方文化在街道形式上非常具体而生动的表现。这些老城市中心区保留下来的传统街区,正是城市传统文化和历史生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国内刮起的旧城改造之风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极具活力的城市面貌,如今大都已经被喧闹的车流和冷漠的都市面孔所代替。许多传统街区被无情的吞噬,取而代之的是丧失了人性尺度的混凝土建筑。
城市面貌变得不可分辨,十分雷同。所有的城市都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归属感,街道的“场所精神”被遗忘。
1.2 城市小区及居住区级道路
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房地产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一片又一片的城市新型居住区拔地而起。规范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小区设施方便了社区住户,也为居民之间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提供了方便。在大多数的居住小区里,宅间道路成为了人们闲暇之余交流的重要场所。
新建小区居民之前的生活环境、受教育背景和担任的社会角色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不同阶层之间也就存在着不同的交流手段和交流目的。这就需要创造出一种适合不同阶层共同使用的环境,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
1.3 城市商业步行街(区)
步行街最早出现在西德埃森市,1927年当地政府就对林贝克大街采取了封闭交通的办法。现今步行街的意义有了广泛的扩大。美国一位建筑师称之为“步行者革命”。现代步行街保持了传统步行街道的艺术感染力,又融合了购物中心所具有的安全、方便、舒适、多功能的特点。
现在的很多城市都有步行街,例如北京改建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步行商业街、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区、天津的和平路步行街、杭州的湖滨路步行商业街区。这些步行街为我国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购物、交流的场所,也是复兴城市中心区的重要手段。
1.4 城市滨江(湖、海)步行道
城市水系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环境资源,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水系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重视。许多城市都沿着水系建立了休闲步行道,例如长沙的湘江步行道、广州的珠江步行道、上海的外滩、杭州环西湖步行道、厦门鼓浪屿的沿海步行街区等,都设计建造了十分良好的滨水空间,表现了各自特色。
这些沿水系建设的步行道和传统意义上的街道不太一样。传统街道的两侧是以建筑实体围合作为界面,而滨水步行道则有一侧以水体作为界面。这样的一种界面构成,使得在街道中行进的人的视域由线状转换成面状,由于人亲水的本性,人的活动范围由街道两侧转向了面向水域的方向。
1.5 城市水巷
城市水巷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街道形式,多存在于由河道交织成网状的城市空间当中,例如江浙一带的水乡、意大利的威尼斯等。水巷的空间形态是根据水体的变化而确定的,建构形态和接口空间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街道空间更为复杂。但居民间的交流也相对稳定。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人们活动的空间集中在邻水的两侧建筑及水面上。建筑与水面结合的十分紧密,复杂的街道空间与传统街区比较接近。
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有的行为场所,都不确定在某一种具体的功能,常常是商业、居住、工作、娱乐各种职能融为一体却并不混乱。因为在水乡行为场所中仍有一个职能中心——生活。这个生活空间的重心是家庭的生活起居,经营、工作反而依附于日常家居生活。这一方面说明了水乡人们独特的家居生活观,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水乡传统城镇一种按生活分区、模糊思维的城镇形态特征。
2 城市生活性街道的设计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居民在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场所。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的主要脉络,城市与街道互相依存。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先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柱的交通要道上便出现了由点到线逐步形成的一条街,和由街衍生出的店铺和作坊。待人口聚集、市场繁荣以后,一字街发展成为十字街,居民住宅就在十字街周围兴建起来,而十字路口成为最繁华的地点。这就是村镇的雏型。如果气候与水源适宜,随后便出现了棋盘式的道路网,形成城市格局。在我国许多古城中,至今还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发展迹象。
生活性街道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线性空间,包括购物商场、娱乐及休闲、活动等各种设施;另一方面街道空间自身也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城市与街道存在着主要功能上的匹配关系。不同的城市分区要求不同的街道有不同的主要功能。而街道空间又是城市空间重要的表现形式,它表达和表现了城市空间的内涵和文化积淀。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城市生活性街道的空间中,交通与交往互相融合、相互包容。例如街道往往被设计成了尽端路,以免外部车辆的进入;将车行路线设计为折线型或蛇形,以限制车速;设置车挡或驼峰,以限制车行范围及提醒减速。与此同时,在步行带精心布置花台、座椅、灯具等,车挡色彩强烈、人行道铺装材料质感细腻。街道的步行空间随着车型道的折线亦曲折变化,因而形成了舒适、美观,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空间。使人在街道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增加了人在街道中体验和感知的机会。
而伴随着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和全社会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促使街道的场所感回归。室内生活向街道空间延伸,私密与公共互相融合,街道变成了各式各样活动交织的场所,街道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3 结语
生活离不开街道。街道空间支持了城市居民的大部分日常活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城市空间更离不开街道,街道及街道周边的建筑之间的相互关联、组合,构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街道空间的延续意味着城市空间的再发展,只有各种城市功能与街道之间的衔接紧凑完整,才能体现城市生活的有机组织与合理配置,使城市和街道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要:简要阐述了城市生活性街道的概念,从传统街区、居住小区、商业步行街区、滨水街道和水巷空间五个方面分析了生活性街道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阐明了生活性街道和城市空间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生活性街道,功能,设计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建.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城市街道、城市设计 篇11
关键词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状态,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居民对于城市街道景观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变换而不断提升,城市市民对于街道景观的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不尽人意,因此,加强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非常必要。
1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及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城市街道缺乏必要基础设施
一些城市街道交通建设中,往往只考虑了道路本身,忽视了如街道等各种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标志牌、街道照明灯及其他城市居民本应该享用的各种硬件设施。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区域,出行的方便度是人们选择在城市居住的重要因素。如果道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不仅不能满足市民景观享受需求,还会影响到市民人身安全。如路灯的缺乏会导致晚上出行的危险。缺乏交通标识,导致路面行车混乱。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这些功能设施不够完善的街道交通,会严重妨碍人们的生活。此外,绿色景观设施的缺失和破损也是城市街道常见问题,如街道人行道旁没有绿色植物、道路中央缺乏花坛等。绿色植被的缺乏导致道路的舒适度下降,已经缺损的绿化设施未能进行及时的修葺,会显得街道杂乱无章。基础设施的缺乏会降低街道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度,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2 城市街道景观缺乏明显的个性展示
每个城市都有其历史,城市的历史会影响到城市的气质,使城市具有区别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街道景观中的体现就是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址、历史人文景观等。如果一个城市缺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址,城市将显得毫无文化底蕴和人文吸引力。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没能兼顾城市本身的历史人文背景,又没有顾及到城市规划中的整体性风貌,仿欧式建筑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城市街道本身失去其应有的个性[1]。另外,在城市街道的空间建设之上,在色彩、材料和形式等方面都过于单一甚至是雷同,导致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缺乏新意,缺乏个性。
1.3 城市街道景观缺乏大型公共绿色空间
城市人口密集,自然植被稀少。因此,市民对大型绿色公共空间非常渴望。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市政建设管理者往往过于偏重土地开发的经济功能,忽视了如何在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优化间取得平衡,这导致城市居民找不到公共绿色活动场所。绿色自由活动的空间的缺乏,会导致城市的逼仄,拥挤和生态环境的可更新性,市民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健身和休闲场所。
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对策
科学的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街道的美观度,丰富人们的生活。在景观设计之初,应挖掘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具体区域的道路空间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城市景观,在保证出行通畅的基础上,赋予道路景观以人文性,并通过景观人文性来彰显城市的魅力,展示城市的特质。
2.1 优化城市街道路线和路面等设计
道路规划会严重影响规划区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在老城区,新的道路规划往往意味着一批历史文化遗址的消失。因此,应慎重考虑拟实施的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设计人员应公布设计方案,多方征求专家意见,以获得最佳的设计方案,包括路线规划、路宽和遗址的处理等。在大体框架设计完成后,则应再次根据设计方案仔细勘探,尽可能多地掌握现场情况,根据现场的原有景观和植被群落的状况,将设计方案的细节进一步完善[2]。尤其是对历史遗留的人文景观和被市园林单位设为保护对象的古老和珍贵树木,方案设计中一定要有合适的考虑,以最大限度地保有街道原有的历史以及人文风貌。
城市街道路面景观是城市主要背景景观,街道路面及辅助设施的质感、图案、色彩均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对象。单一色调容易令人厌倦,但过于花哨的颜色图案又会影响到人们的视觉误差,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因此,街道基础材料的视觉感受需要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之间平衡。通常为保证城市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可以将整个城市的主色调设定为一两种。如武汉市的道路的主色调主要包括银灰色和黑色。但在主色调之外,可以在重要景观标志区域将颜色丰富化,如武汉市路面颜色以黑色为主,但江汉三桥则以红色为主。该桥为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横跨汉江两岸,红色的钢管外观设计使该桥形如彩虹,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美化了城市。
2.2 加强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没有绿色植物的景观将失去灵魂,也很难达到好的人文效果。城市街道的绿化设计主要包括街道绿色带的设计和街道大型公共绿色空间的设计等。街道绿色带主要是人行道两旁的绿色走廊和街道中央或两边的花团。绿化带是人为造就的绿廊,可以起到隔开车道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等功能型效果,在景观上也给行人以审美享受。世界主要城市均重视绿化带的设计,且花较多资金用于绿化的建设,以增加城市绿化率。很多著名城市的绿化率都在10%以上,东京的中心城区的绿化率甚至达到40%以上[3]。大型绿色公共空间是街道景观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在公路交叉的转盘处、街道的镜头和街道跨水区域等,通常可以设计大型的绿色公共空间,这些空间一般不适合建造高大建筑,绿色植物成为这些区域的常见景观。
无论是绿化带还是大型绿色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均要考虑绿色植物的搭配、植物与喷泉、雕塑的搭配及亲水平台的设计等。绿色植物的搭配应该以丰富易种植、层次多样和吸尘效果好为原则,选择中高型乔木与灌木搭配,喜阳植物和喜阴植物搭配,赏叶植物与赏花植物搭配。为保证吸尘效果和视觉效果,一般选择多年生的常绿植物作为主要树种,如小叶黄杨、红花继木、龙柏和万年青等。贴近地面的空间上应种植喜阴的低矮植物或者种植草皮,在草种上可以选择矮生百慕大、果岭草等。绿色空间的营造不应有裸露的空土地,即使是小道,也应铺设地砖和鹅卵石,以控制空土地的扬尘。
在绿色植物的空间布局上,以不妨碍驾驶员视线为主要原则,将绿色植物合理低分布在街道雕塑、喷泉、桥墩和路灯间,利用绿色植被来凸显雕塑和遮挡桥墩等。街道的跨水桥梁处的闲置空地可以设计成城市亲水平台。在这些地方安置台阶和亲水植物群落,可以美化空间,并为市民铸就与水亲密接触的空间。大型公共绿色空间应增设市民休闲、歇息和锻炼的设施和空间,绿色植物与休闲设施的相得益彰,可以赋予城市街道以生机和个性,使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生活便利又舒适[4]。
2.3 凸显城市街道景观的人文内涵
每个城市都有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空间。如何在街道景观设计中展示历史遗址和凸显城市的文化空间,是道路景观设计者应重点考虑的。如果能将城市重要历史遗址直接置于街道尽头的绿色公共空间中,将极好地展示城市遗址,并凸显城市的人文性。然而城市街道的规划往往难以直接凸显历史遗迹,因此,应通过街道空间布局,将历史遗迹尽量显现在街道整体天际线之上,使人们能够从较远处即可看见城市的名片式建筑。城市的独特文化空间一般是城市的发源地,人口高度密集区和历史文化名流聚居地等。在这些区域,应修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并将景观与街道景观融合在一起。如巧妙地利用绿色空间来凸显地标建筑的高大和醒目,用街道的绿色空间来衬托地标建筑。在街道绿色空间的植被选择上,可以多种植本地特色的植物,或将城市名片式的景观植物移植到地标建筑附近[5]。这种街道景观设计不仅可以让街道的行人舒适感倍生,而且为城市打造出凸显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景观。
3 结语
良好的街道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美感,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将绿色植物与街道景观和历史人文遗址良好的协调,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难点。设计人员应透彻理解城市的文化内涵,在保证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利用景观设计彰显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人文遗迹,以打造城市名片式的街道景观。
参考文献
[1]董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汪原.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之批判[J].新建筑,2003(3):70-73.
[3]唐毅.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2006.
[4]侯引吭.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5]周慧.四维空间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点浅析 篇12
当然,并不能认为简·雅各布斯的观点是详尽和完美的。但至少有一点,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无法单一用行政官员负责制和图纸式的所谓理性规划方式来很好地解决目前的城市问题时,我们需要简·雅各布斯这种充满感性、热情,甚至有点唠叨的方式来看看我们的城市出现哪些问题,心怀一种人文心态来观察我们生活的城市,给城市注入更多的感性色彩。
1 现代城市街道的尴尬
现代城市街道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的必然产物。现代街道在以车行交通为先思路下成为城市道路规划的附属物,原来以步行、自行车为主的交通方式转变为以汽车为主的交通方式。因而,现代城市街道大多数建筑整齐划一且平行街道,两侧界面空间缺少进深变化,缺乏空间场所应具备的要素和特征。
1.1 城市街道的趋同性
现代的城市街道,是“城市化”热潮的产物。城市之间,存在很多抄袭现象,城市的个性、传统文化在城市街道的体现和展示也越来越弱,城市的差异性越来越小。
1.2 城市街道的非“人性”
人们在街头匆匆而过,忙着赶路,无法久留甚至歇息,更不可能长时间交流,而且还要时不时警惕身边的汽车。外地的来客在忙于寻找目的地,一天的游览疲惫不堪也很难找到一个歇脚处。在广场、城市火车站,你随时可以发现栅栏上、消防栓上,凡是任何能坐的物体上,都坐满人。“以人为本”更多的体现在拥有大面积草坪的绿地却无法进入以及城市街道的整齐美观上。城市街道缺乏有效的识别系统,对于外地或者外国游客来说,是真正的“异地”“异国”,难以快捷地辨认方向。
1.3 城市街道的设计“空白”
很多街头空间只是街道、建筑物的附加品,其中大部分街头空间没有经过专门的设计,缺乏场所功能。即使经过设计的街道也缺乏深度和特色,有的仅停留在视觉美的绿化层次上,有的则因为建筑功能要求成为停车场。街道缺乏统一设计,缺乏“与时俱进”,导致街道功能越来越单一,甚至仅停留在通道功能上。
1.4 城市规划管理的“机械性”
除了上述几点原因外,城市管理观念的滞后和管理方法的“机械性”也是现代街道趋同和缺乏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街道的空间面貌,本应是城市控制详细规划和街区城市设计的产物;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至关重要。引导性强而具有弹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会鼓励开发商开发沿街地块时,预留一定的公共开敞空间,为市民提供公共休闲的场所,保证城市街道的变化和特色。但由于规划管理的实施,细节往往流于形式,而城市街道规划的道路红线“一刀切”机械式的管理,在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面前,现代街道两侧建筑整齐划一,空间没有变化;这也是导致城市道路景观单一性的原因。
2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点
现代城市街道应有效解决3个基本问题:1)市民能方便舒适地使用街道,满足人性需求;2)外地或外国游客能快捷地辨明方向;3)街道环境个性化。
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对这一重要的城市功能的解决起积极作用。
2.1 街道设计手法多样化
传统街道界面空间,由于临街界面形态多样化,结构多样,空间层次丰富,加上临时建筑、构筑物的设置,使得街道空间层次丰富,再加上交通对汽车的依赖程度低,因此传统街道为市民生活的多样化和丰富度提供了可能性。现代城市发展,应该多鼓励个性化、多样化的建筑界面,采用合适的建筑材料构筑临街的多层次、亲和性建筑,创造能令人产生兴趣、容纳多种活动的空间。同时注重对原有临街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各街道的功能划分和安排不能过于限定,应保障各功能区域存在开展其他功能活动的可能,确保街道活动的多样化。
2.2 街道设计细节化、人性化
街道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各要素的细节处理,只有通过细节化、人性化的处理,才能真正实现街道空间的丰富与活力。
2.2.1 高密度植物覆盖率
减少草坪面积,尽可能利用有限绿地增加植物层次,增加上层乔木的数量,特别是树冠大的树种,宏观上有利于大的城市线形绿道的形成;在小环境中,则形成室外空间的顶界面,增加街道空间的内聚力。乔木下不留空,增加中下层灌木,灌木既增加植物的绿量,也能起到很好的空间分隔作用,保护行人的安全。
具体种植设计上要“见缝插绿”,充分利用小尺度的绿化空间,营造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实现很好的人车分流,实现高密度、高覆盖率的街道绿化,克服片面追求指标的问题,是保证城市生态质量的重要手段。
2.2.2 有序高效的标识系统
城市街道有疏散人流、引导行人清晰快捷地辨认方向的责任。城市街道是标识系统主要的体现场所,为了满足行人的需求,标识设计应朝人性化、智能化、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为行人提供有序高效的城市标识系统。
城市道路标识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有交通标识、地名标识、引导标识、地图、规章制度的说明等。标识设置的形式、具体位置、高度、文字大小、颜色都需要经过仔细考虑,便于行人根据自己的意图高效准确地找到目的地。
此外,政府应加强对户外广告招牌的设计和统一管理。根据具体街道的功能和特色,结合标识,统一风格;根据道路级别设置不同级别的标识。
街道标识设计是复杂的系统,需要交通、文化、道路、景观等各部门、各专业的协调与合作。除了能方便辨认方向外,更是展示城市面貌、城市特色的有效载体,是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
2.2.3 富含人情味的细部设计
道路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利益和需要,认真考虑每一个环节,表现人性化、人文化的关怀。街道细部设计直接反映城市个性和城市品质。
道路铺装除了保证道路通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考虑材料的环保性、排水透气性,而且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调和、地域个性的表现。具体设计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石材,实现地面铺装丰富,铺装样式的变化可实现视线的有效引导,起地面标识的作用。街道上的井盖,各种市政变电箱也应该结合铺装、花坛及周边绿地广场的风格进行一定的装饰。
街道细部还包含道路缘石、排水沟、绿地防护栏、街灯、雕塑、坐凳等道路附属物。在设计中,除了注重这些细部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该考虑耐久性、美观性、功能的多重性。经常发现不坚固的绿地护栏、足够宽度的路缘石和一些挡车石成了落足点。我们不能单纯责怪我们市民的“不文明”,而是我们的设计缺乏基本的人性关注,设计思想美观性占主导,实用性、功能性反处在次要地位。我们也应“换位思考”,回想我们在街道的行走感受和行走需要,设计出“大众需要什么”的作品,而不是“应该是什么”的作品。
作为城市,我们的经济能力也许和国际标准差别不大,但是在细部上和人性化实现上,我们还差得很远。我们的设计显得过于“政府”“形象”“刻板”,一切都是统一和规整,缺少人情,缺少情趣。这需要政府和设计师打破思路、摆脱“一本正经”的心态,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同时,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甚至“孩子气”来设计我们的城市,毕竟城市是我们的城市,使用者的城市,应该让城市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情趣化。
3 结语
在城市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城市道路是重要部分;在主要关注城市面貌、城市形象、城市交通的大工程时,绝不应忽略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需要从前提控制规划、建筑规划考虑并预留足够场地,到后期道路、建筑、景观细部设计,都应遵循生态、人性、个性、细节的原则,更多从行人的角度和心理需求出发,本着关注、人性的心态,来观察、设计我们的城市。街道设计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规划部门、设计者协调和合作,亦需要我们多思考,多关注,把我们的视野逐渐“缩小”,从基础做起,方能营造出富有城市特色、有序健康、人性化的城市街道景观。本文从对城市街道设计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对中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从细节和感性的角度出发,对城市街道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点进行了总结研究,提出了创造自然、绿色、人性的城市街道的景观途径,旨在更好地进行街道景观设计。
关键词:街道景观,人性,感性,细节
参考文献
[1]方明,土井幸平.景观引导制度与城市景观环境形成——中日两国在城市道路景观中景观引导手法的比较[J].城市规划,2002(2):48-55.
【城市街道、城市设计】推荐阅读:
城市街道12-21
街道城市主义06-01
城市街道规划10-1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06-30
城市街道行道树09-08
街道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发言稿08-26
(乡镇)街道卫生城市调度会汇报10-21
街道创建第六届文明城市表态发言08-03
关于街道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的思考09-02
豫章街道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迎检工作方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