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精选9篇)
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 篇1
1. 基本概念
1.1街道和城市街道景观的概念
街道有三方面的涵义:首先它是一种通道,是供人们穿越、接触、交流的途径。
其次它是两侧建筑围合形成的开放空间,它和两侧建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两侧的建筑, 很难称之为街道。
另外,它还是一种场所,街道并不是单纯的交通场所,它是人们日常多种活动的场所。道路强调的是交通性,街道强调的是生活性1。
城市街道景观是指:首先,城市街道的格局,这主要是指路网布局空间形式,中国和西方传统有不同的格局和成因。其次,每一条不同街道的具体景观形态。城市街道的格局是一种空间形态,每一条不同街道的具体景观形态则是一种立面形态。总的来说,它是城市总体形态的外在表象,是城市实体给人的直接视觉感受,是人对城市最直观的认识途径。
1.2. 文化现象的概念和原型的概念
文化现象是指文化的表象和深层结构。而文化现象的研究主要是探析深层结构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意义。其中,对原型的探析是文化现象研究的主要部分。
原型是指事物最初的状态或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表象上并不一定表现出来,不过它却植根于事物之中。它可以是形态或者形态的抽象,也可以是某种共同体仪式、宗教仪式或者传统习俗等。
2. 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原型
在街道演变的历史中,中国和西方两条主线所展示的街道有着本质的不同。无论街道景观自身的空间形态结构,还是东西方不同的公共文化传统,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都体现了不同的存在原型。纵观街道发展史,它的发展经历了产生—繁盛—衰落—重生的循环过程。
最早的步行时代,街道是城市的主要活动空间之一。在西方,尽管街道的形貌、比例、感觉的品质及象征意义,在不同时期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城市公共生活始终未变。西方的道路空间,其布局结合地形,服从建筑,呈不规则状的开放空间,尺度适合人的步行和马车等慢速交通。在古代大多数欧洲城市中,道路结合地形布置,受建筑形式和地形条件所左右,或宽或窄,或自由弯曲或转折交叉。 道路呈隐性状态,隐含在人们潜意识所遵循的规范中。它遵循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原则,通过若干个体的意向多年积累叠合而成,其特点是一般没有人为的、统一的规范驾驭,而以功能合理、适合经济地域条件为准绳。它能自发调整并满足人的需求与特定的地域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使道路空间在比较长的时间跨度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渐变。另一种是受人为影响,依照某一阶段甚至个人的意愿和理想模式来设计和建造城市道路。政治和宗教常常是驾驭的主导因素,经济因素次之,法国巴黎爱丽舍田园大道等,这种道路空间形态规整、气势恢宏、尺度庞大。但对城市的生活变化发展往往反应迟缓、冷淡直至后来被重新认识。对道路空间的理解开始超越单纯的物质形态,逐步增加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
而东方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从中国城市街道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治秩序为“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家治秩序为“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然而,在内部建立了井然的秩序, 城市街道布局体现了中央皇权的至高无上,大多以中轴对称布置为主线,呈棋盘式布局,其根源来自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伦理秩序。另一方面就意味着对外部的不关心,充实城市的空间是淡薄的。唐代社会对“礼制”的运用达到了极致,直至宋代,“城市对外的水运、陆运和内部街道相结合,出现了交通枢纽点,商业也随之兴盛起来”2。随着商业街的出现,情况才有所改观。商业味很重的城市街道无疑是具有很强烈的生活性和场所感的。虽然里坊制度被打破,但城市格局由于礼制的存在而改变不大,即街道空间仍可见自相似性结构,虽然街道安宁、祥和、宜人,但内外沟通和外向性仍然没有形成。
到了现代机动车时代,街道交成了道路,它的设计适应的是机动车的需要和尺度,作为城市房间的街道开始衰落;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代,人们开始呼吁活动空间的回归,呼吁以人为本,于是, 有生活意义的街道空间的回归又开始了。
3. 城市街道景观结构原型
城市街道景观的结构原型是指构成城市街道景观的模式。城市街道景观由界面、街道设施和人的活动构成。如果单独就其中一个构成方面来说,只能作为城市街道景观的表象而出现。但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动,无论形式如何发展, 产生形式的基础都是永恒存在的,牢固不变的”3。三者互为整体, 构成城市街道景观,这个所有街道都遵循不变的模式,是其稳定的深层结构。
构成城市街道景观的基本模式有很多,由界面、街道设施和人的活动构成组合的基本结构是恒定不变的。尽管界面、街道设施和人的活动又有各自不同、万千变化的文化模式,但就这一基本空间模式来说,一方面,遵循传统定势模式,以此来建立和保持已有的社会关系和状态;另一方面,空间遵循创造的模式,通过自身的整合,促进人们的聚集,以此激发可能的新关联。
1|街道空间的基本结构(图片来源:(日)片山和俊著陶新中译《都市空间作法笔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文化属性和文化意义
文化属性被称为、看为、视为一种文化的因素与特性。而文化意义是指某一种文化表现(现象、 要素)在精神、哲学、文学等层面上的展示。二者有交叉、交织之处,也互为补充,文化意义的外延大一些,文化属性内涵丰富一些,在某些场合,二者也可混用。以上二者均为文化现象的基本内涵。
4.1公共性——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属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公共性体现在街道的生活性和伦理性、以及象征意义中。
4.1.1. 生活性和伦理性
街道的生活性,体现在城市街道是社会生活的 “容器”,社会生活又是它的内容,两者有一定的相互依赖性。一方面,街道为社会生活提供场所;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对人们的活动起到促发、限制的作用。
街道只有在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性时才能展现其景观场景。“衡量艺术价值唯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真实地表现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这是人类所能攀登的最高阶段”4。街道的生活性体现在人把街道看作自身的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城中一些街道中的老住户的一般比例较高, 正是这些老住户的存在,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往变的相对稳定,于是产生了一种亲切宜人的生活氛围。也就是说传统街道形成的并非仅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是人们无形的生活力量。
“每个人都会感到其时代的特征,并能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行动、言语、思想、感情等来表现其特征”6。街道的生活性,也体现在人与街道的交流之中,街道因而获得了文化意义。城市街道同样展示了交往的伦理。它包括了人与社会交往以及公共活动等多重关系。人在这里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一方面,人与外部空间本身和对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着交流作用;另一方面,不同个体之间又相互呼唤、回应、沟通,从而各自实现自我意识。在交往(爱情、友情、交流等)的需要上,也能反映街道是形成城市公共精神的重要场所之一。街道上, 人的本性喜欢观察别人,并且互相影响。特别在大街上,陌生人之间观察是毫无顾忌的,获取的信息量也是最大的。观察的同时,每个人在为自身定位、 并且把自己与环境联系在一起。
4.1.2. 象征意义
在更高的层面上,城市街道景观文化反映城市社会生活的公共精神。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在本性上 “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他的意思是说,人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融于城邦,为城邦的公共善服务,才能真正完善人的本性。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公共精神的原始阐述,但他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深入研究公共精神内涵和实质的道路,即公共生活—— 公民社会。
从起源和传统来看,公共精神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是个全新的概念,公众首先是现代契约社会中具有独立意识的公民。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市民都是由礼俗关系维系起来的。从这层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城市与西方概念中的城市很不相同,秦晖先生评论过:“就中国没有城市公民而言,实际我们都是农民( 只不过有的是城居的农民,有的是乡居的农民)。”
4.2场所精神——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意义
场所精神( 场所感) 是一个古罗马概念,原意为地方守护神。在罗马人看来,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人与环境之间在灵与肉( 心智与身体) 两方面都有良好的契合关系。为此,它必须依靠守护神,以体认和确证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具有的确定的特征。城市街道正是这样一个场所。当人们置身于有一定特色的历史城市或传统街区中,总会被某种强烈的场所感所打动,这种感情来自于环境的整体性,来自于城市与生俱来的公共生活,来自具有清晰结构高识别性的街道、广场节点、建筑, 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城市街道作为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需要产生场所精神,否则作为街道的意义是不完整的。对于生活在城市内的人来说,每天经过产生的熟悉的景象和留下的意象是他对城市的记忆,是其生活归属感的源泉。具备场所精神的街道显然是能够加强这种记忆的。对于过客,具备场所精神的街道是他对城市的意象。调查表明,场所感强的街道是游客对城市的主要意象点,代表了游客所认识的城市,在文化意义上,街道是城市意象的主要代表之一。
5.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古代城市街道形成于商业原因,而西方古代城市街道形成于政治原因。 所以东方传统街道富有生活情趣,而西方的街道更是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以致后来公共契约的形成。 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西方的传统城市公共空间和东方的传统商业街市均可以相互交融。所以城市街道景观规划和设计应注重这方面的挖掘。
(2) 城市街道是人的生活和培育城市公共精神的重要场所。这对于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但这种场所感不是凭空而来,它来源于对城市街道的精心设计。在保留历史的传统,强化有特色个性的景观基础上,研究符合人类的需求, 在界面的尺度、质感、色彩、韵律等方面精心考虑, 布局符合场景的街道设施,才能创造生活场景,通过活动衍生出空间变换,形成能不断延续下去的城市街道。而在公共活动上,所有的互动是以参与者之间的不同和差异为条件的,它是公共生活的初始条件之一, 没有差异的主体间就无所谓互动,通过公共空间的配合形成我们的“市民社会”。
摘要: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现象研究,主要是根据还原的方法,突破城市街道景观纷杂的表象,找到特定街道景观文化的深层稳定结构,并在探析这些深层结构(原型)的同时,阐明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属性,以便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能够充分考虑其文化认同。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现象,原型
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 篇2
地域文化是商业步行街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地域文化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可以充分地表现历史文脉,再现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现代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地以美化人类环境为目的,而是融合了艺术、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复杂统一体。景观的创作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与生活习惯等。设计师只有在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理解、消化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并结合一定的科技手段,才能将景观创作表现得更有生机和活力。对于商业步行街景观艺术设计而言,地域文化并不单单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其本质指向主要是物体背后的东西,即景物固有的内涵、传递的信息和所带来的意义。文化是人类远古经由历史岁月流淌过来的,对个人和社会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景物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形,便于我们去研究那段历史,这就是它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景观是文化的物体和载体,文化是景观进化和演变的内涵。
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 篇3
关键词:滨水区;商业景观;文化;文化环境构成
文化是城市的底蕴,是体现城市发展特色的关键所在,它存留在城市的空间和建筑中,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时间上的延续性给予了文化发展的动力,代表了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对城市各种文化要素的记忆是景观设计的主要线索。滨水区商业景观中的文化环境体现这种延续性,对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发展进行一体的思考,这对于城市滨水区商业的发展和特色的创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滨水区商业景观设计中对于文化环境构成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滨水区商业景观是指滨临某一特定水域的商业空间和相关构筑物所组成的景观空间的总称。城市滨水区按照滨临水域的类型来分还可以分为滨海区、滨河区、滨湖区等,而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城市滨水区,其商业环境建设都离不开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两大部分。所谓自然景观主要是指水域、山体、民俗习惯等自然形成的景观,而人工景观则是指人为形成的、带有人工痕迹的景观,如城市轮廓线、建筑物、绿地景观等。而滨水区商业的文化景观则需要从这两大部分中提取和重组,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环境。因此,从景观构成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把文化环境的构成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自然文化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滨水区商业环境中最不缺少的自然环境就是水域,水域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蕴含着太多表情,不同的水体形态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联想,水文化博大精深,它涵蓋了哲学的、美学的、国学的、历史的等多个学科领域。水体景观的塑造性极强,在滨水区商业环境的设计中可以利用不同的水体形式让人们感受不同的水体空间带来的文化感染力。
历史人文环境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例如历史建筑、海洋文化传说、名字由来、民俗服饰、渔民风俗等。历史人文环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将这类文化应用到设计中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域的标志和代言人,比如,提起南京人们就会想到秦淮河沿岸的商业街,这就是滨水商业利用人文文化成就自己特色的典型代表。
2、人工景观文化环境
包括城市建筑、天际线、绿地公园、滨水广场、景观小品、地面铺装、主体色调等,这些人工形成的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的最佳载体。城市建筑可以利用当地建筑材料,或石头砌筑或木材搭建或红砖灰瓦,从而建成具有海岛风情的石屋,或是水面上弥漫着木香的茶室,或是点缀在清水旁的江南小筑,都散发着各自独有的文化气息。还可以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图案、纹样、生物造型等应用到景观小品和铺装设计中,或是作为商业街的标志物等。而主体色调则是一种可以直观的向人们传达信息的方式,例如,看到蓝色和白色,人们就会自然的想到大海,从而想到滨海城市,这就是色彩给人留下的符号印象。
由此可见,人工景观文化环境是滨水区商业景观中文化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滨水区商业环境设计中可以通过人工景观将文化植入到环境中去,使商业空间充满文化个性。
3、商业文化环境
商业文化是在商业运营过程中呈现出的文化,包括商业街区的管理模式、商户活动、商业定位、商演活动等,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业态因功能的不同其展现的文化也会不同,例如,酒吧街会具有浓郁的酒吧文化,商演活动以能体现酒吧风情的轻音乐演奏等为主。
4、品牌文化环境
品牌文化是文化环境产生的结果,是文化作用在人们心中的对该商业区产生的心理定位,实现方式是通过商业理念、街区文化、饮食文化等将商业区的文化气质传递到人们心中。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而产生的心理影响。例如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如图1),它拥有着悠久的码头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海洋生物资源,这里浓郁的码头文化和美味的海鲜被人们津津乐道,码头上随处可见的海狮慵懒地晒着太阳,游人与它们友好相处,形成一道和谐美好的风景,每当人们想起这片码头,都会面带微笑,举手称赞。
总体而言,文化的设计是滨水区商业景观设计的灵魂,随着世界各地滨水区旅游开发热潮的兴起,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相似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单调。因此,在滨水区商业景观设计的前期,务必要将地域性和本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设计的所有程序和最终结局中去。
参考文献
[1]于东明、高翅、张恒基,城市滨海景观带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报,2003(12) :12-13.
[2]李丹.商业步行街景观环境设计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7
[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2
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 篇4
一、城市街道景观简介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主要有以人为本、意义以及绿化生态问题。文化精神的问题也就是意义的问题, 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首要设计目的;绿化生态问题, 不仅需要设计能提供给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还要考虑到动物栖息的地段;作为公共场所, 它是开放的, 是没有私人空间的, 是所有人都可以享用的, 这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 主要包括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两大结构。
静态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中又可以分为人为、自然两个点。自然景观是每座城市独有的条件, 或山或水都能成为这座城市的景观, 而在进行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人们需要根据这些条件, 去充分开发应用, 让植被、水体、地貌以及其后等自然景观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人为景观也就是构成街道空间的元素, 主要包括建筑、路面、街道以及道路交通等。建筑是整座城市街道景观中的主要构成元素, 是街道两边空间被建筑占领之后形成的空间状态, 一条街的建筑格局需要配合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设计, 要与周边的建筑或者景观形成韵律感和统一感。
动态要素主要是人们的活动以及车流。一座城市的街道景观建设, 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街道上人类活动形式, 人类街道上在的活动内容是街道景观设计的前提。比如街道景观设计的对象是繁华的步行商业街, 那么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就是众多的行人, 为了满足行人对街道景观的需求, 就应该街道两旁的建筑和树木等都处理好。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的时候, 必须遵循以人类活动为原则的景观设计, 负责在华丽的街道景观都会失去它出现的意义;车流在动态景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因为车流能为人类的生活、娱乐以及工作等提供很大的便利。城市中的汽车车流是时代的一种象征, 也是城市发展速度的体现。
城市街道景观不管是在理想中或者实际中对人和社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义。在任何一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 当地的居民定会向游客讲述这座城市的兴衰繁荣, 因为这座城市承载的不仅仅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 还有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历史文化或习俗。人们对街道景观的邂逅, 会获得视觉上的满足和喜悦, 然而城市街道景观不仅仅是审美价值的展现, 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观还能激发人们对这些景观的自豪感, 这就是民风习俗形成的过程。
二、我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城市环境也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改变。但是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仍然存在较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第一, 街道设备不足是当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很多地方城市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街道设备方面的措施。比如街道路灯, 很多路灯的质量也较差, 坏了之后也长时期得不到修葺;或者人行道上没有设计盲道、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没有落实红绿灯的安装等;
第二, 城市街道布局设计简单, 呈现千篇一律, 对地方城市文化特色没有进行保留和呈现的现象。使得我们生活的城市变成一口跳不出去的井, 单调没有创新性。街道建筑的材料或者颜色、形式等都大同小异, 丧失景观设计的创新性原则;
第三, 在城市街道设计中忽略了公共场所建设的重要性, 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是在不断交流中碰撞出来的, 处处车水马龙, 而没有可以提供给人们交流休憩的公共休闲场所, 是对人文情怀发展的制约;
第四, 在城市街道建设中, 重视经济发展, 而忽视了绿化建设环节, 是造成当下很多城市街道环境脏乱差的主要原因。当前, 虽然一直倡导建设绿色文明新城市, 但是很多城市仍然没有将绿化这一块作为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重点进行, 所以很多城市的绿化系统仍然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在城市街道设计中忽略垃圾桶的合理设置, 让街头小巷地面出现很多垃圾, 这虽然也关系到个人素质问题, 但是垃圾桶的合理摆放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方案
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状态中, 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建设更应该讲已有的科学合理理论落实在实践操作中, 只有实践才是研究课题的终极依托。当前我国的城市街道景观建设是有一定盲目性的, 没有健全的理论指导。下面笔者以成都城市景观设计为例, 通过在城市街道中较为常见的生活型景观设计、交通型景观设计以及商业型景观设计等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一) 城市生活型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生活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面比较全, 因为在这一类的街道上有很多的交叉路口, 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在这一类街道景观设计中应该根据当地的人流量情况, 设计底下人行道或者天桥等, 保证主路畅通和行人安全;生活型城市街道的观赏性和可读性已然从城市街道设计最初的适用性得到了升华, 城市街道景观不仅仅需要外在美, 还需要展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 能让人们产生对这个民族未来的联想。当然实实在在的方便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街道上的卫生间、垃圾箱、座椅、公交车站台、阅读区域等等的各种设备的配套。下面就以成都少城街道为例进行分析。
1. 街道形式。
成都少城街道辖区以长顺街为主干, 两旁街巷均匀对称, 状如蜈蚣。在规划上全盘模仿了秦朝国都咸阳的建制, 对秦都城文化也有所借鉴。但由于它是在早期成都少城的基础上建造的, 所以对早期成都少城的格局仍有部分保留, 将秦文化因素溶入其固有的巴蜀文化之中。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各街道与周围环境场所紧密结合, 丰富了城市街道的空间景观。成都城与咸阳内城大体一致的格局, 城内也有宫城、手工业作坊、市场和居住区。而这一片区的行人较多, 所以车速较慢, 行人对街道景观的观察时间也会较长,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要从细微之处去考虑。观察者可以从周边的景观观察到少城街道向沿街建筑的连续性和人文性, 在轮廓线和建筑风格上有较大的优势, 根据人的视觉特点, 设计者的设计不仅需要彰显原有建筑的文化气息, 还要体现现代文化的活跃气氛, 以此来丰富街道景观视觉效果。
2. 街道设施。
这类街道需要考虑到交通特点, 所以需要设计一些交通减速标志, 且也要设计一些保护柱和植物箱等设施, 为行人提供方便, 在保证功能性要求的时候, 也要让这些增设物与街道之间保持统一性和美感。能很好的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感。
(二) 城市交通型街道景观设计
交通型城市街道的设计难度是比较大的额, 因为在我国这类街道的需要满足汽车、自行车以及人的通行性, 且景观效果需要根据不同行进速度来进行设计。
1. 交通型街道设施, 主要是以服务自行车、行人以及汽车部分为主要设计方向。
为行人和自行车服务的设施, 不仅需要有相应的交通标志, 还需要包括导购图、导游图以及钟塔类高大建筑物;为汽车服务的部分需要有明亮的路灯、信号灯、指路牌、候车区、跨线桥、划线以及隔离装置等。我们以深圳深南大道的街道设计为例, 虽然该大道的主要功能是交通, 但是从整个街道空间上不难感受到人性化的设计。在整条街道上有很多设计巧妙的座椅, 且交通标志较为简洁, 在街道上还能看到街道书亭, 这不仅是街道上的一道景观, 最主要的是为人们创造了观赏景观的条件。街道路灯的设计也别具一格, 具有强力的现代化色彩设计, 但又能与周围的建筑遥相呼应, 整条街道的韵味行和统一性显而易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街道上的盲道设计, 更是体现了街道“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理念。
2. 绿化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老生常谈, 却也不可替代的构成元素。
对于深南大道这样一个生态景观性街道而言, 绿化是比较重视因地制宜的, 处了能对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作用外, 还能让整条街道呈现出更强的艺术性和人文性。由于深南大道地处田面村和岗厦村, 为了能将该地域的杂乱现象进行改造, 设计者别出心裁将临街建筑高度增高, 这样一来给人的视觉能就形成连续走廊。而另一面, 为了能保证良好的生态绿地不会被高大建筑遮挡, 所以田面村的绿化设计从西北向东南循序渐低, 观赏性很强的生态绿地也就能呈现在人们眼前。深圳市本身的雨量就较为充沛, 所以对绿化品种的选择也较为自由, 有这样的优良先决条件, 从而使得深南大道的绿化能在不同季节能都看到各种不同的景观效果。此外, 在人行流线的节点处, 结合步行系统设计从而设置了大面积的开放绿化地带, 由此形成街道观赏性型的良好生态绿化景观。
(三) 商业型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1. 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求, 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安全性。
因为在这类街道上的人流量较多, 对于管道井盖的设计应该减少高低变化, 在高低变化大的地方要设计明显标志, 避免行人在没发现地面高低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另外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材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择。比如成都春熙路步行商业街选择的材料就就具有表面粗糙的特性, 因为成都属于多雨地区, 粗糙铺装材料不仅有吸水作用, 还有防滑效果。安全隔离设施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步行商业街需要将机动车隔离在外, 避免侵入街道对行人造成伤害。
2. 成都春熙路是成都最热闹的步行商业街, 是中国四大商业街之一。
位于成都市中心交通较为复杂的地段, 以发掘人文历史、创建良好的公共环境特征来建设商业步行街, 这样的影响力能对都市活力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并在某种成都上提高商业街建设优势。成都春熙路步行商业街是一条多层次的综合性街道, 在设计上采用了地下、地面和空中三位合一的网络设计, 采用车辆交通实行空间分离的形式, 根据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 实施线型和铺设等的特殊设计车道来减低车速, 形成以步行广场为主要区域的城市线状空间。如图1:
3.春熙路历史悠远, 也称“百年春熙”,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不仅尊重前人以及历史文化遗产, 再后来的不断新建中也注重整体性和视觉性。新建的建筑强调沿街立面的分割性, 意在减小体重。建筑在高度上要求保持一比一的二左右街道空间高宽度, 并适当搭配当地文化特色建筑等, 形成视觉上的趣味性。在春熙路步行商业街上, 雕塑等公共艺术成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根据整体环境, 从造型、选材以及造型灯方面, 都要强化特色空间, 并接近市民生活, 能将地方文化涵养得以诠释, 并增强街道景观空间吸引力, 塑造地方城市街道景观个性。
四、总结
城市景观街道设计是对一个城市形象的体现, 也是人与文化、历史和艺术相互交融的展现。城市的新陈代谢就如生物存在死亡和新生一般, 有着进步、更新和沉淀的过程, 在整个变化过程中, 城市街道景观涉及到生态、规划等众多问题, 是为人类提供生态和生活服务的。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领域还需不断的开拓创新,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乐, 偶春, 杨冰清等.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以钟祥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24) :49-51.
[2]王景生.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5) .
[3]杨华华.城市街道景观小品设计探析--以榆林市为例[J].陕西教育 (高教) , 2013, (12) :71-71, 76.
[4]陈曼芳, 魏玉香, 李力威等.城市街道景观在城市特色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15, (19) :384-386
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 篇5
商业街是由众多商店、餐饮店、服务店共同组成, 按一定结构比例和规律排列的商业繁华街道, 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 是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现代商业街不仅是人们购物、休闲的必需场所, 也是反映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载体, 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 也是外地游客游览的景点之一。这就要求城市商业街能塑造当地的历史、文化景观特色, 也就是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性。
2 现代商业街景观现状
每个城市的商业街都诠释了当地的历史发展过程,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面貌。就今天而言, 受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很多城市商业街都纷纷更新、改建, 内容包括建筑形体、街道地面铺装、建筑小品、植物配置、亮化工程等。在纷纷追求时尚、现代的设计中, 设计师更着眼于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或是攀比建筑物的奢华程度, 逐渐将本应突出的本土化、地域化的特点埋没、忽视。
以沈阳中街为例, 在康熙中期正式形成沈阳中街商业街, 一时间中街这块风水宝地, 丝房百货店、茶店、点心铺、钱号、珠宝、照相、钟表、玩具等商号林立, 顾客川流不息。直到今天中街也是沈阳人购物的集散地, 更是外地游客都要逛一逛的名胜。然而现在的中街, 建筑风格杂乱, 只有萃华金店一座建筑还能找到体现沈阳历史的影子, 街道两侧被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风格所替代, 在建筑小品等细节的设计上也很难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在材料的应用上也很少考虑到本土材料的选择, 这样的商业街的设计缺少城市特色。
3 现代商业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街的发展已不再是大众单纯购物的场所, 而是要求能够满足大众购物、休闲、娱乐、餐饮、聚会等多功能性场所。并且由原来的综合性、大众化发展为差异化、个性化, 在设计上由简单地追求造型、时尚转化为尊重、继承和保护文化、历史、主题等方面的加强。
1) 体现当地文化特色
每个不同的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将这些特色与个性在设计中表达出来就是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及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文化的积累形成的, 它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类型。
在商业街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必须要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 这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原则。在商业街景观设计中, 将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好, 既能让大众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了解、认识、加强对当地地域文化的认识, 又能将商业街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区分于其他城市和区域的标志传达给全国乃至世界。
2) 继承当地历史文脉
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岁月, 一些城市甚至已有千年历史。在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 在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风格与造型的建筑、文物古迹等, 这些应该被传承与保护, 也是对这一城市的历史记忆。
在传承历史文化过程中, 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这些能见证城市历史发展的建筑保留下来, 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会让后人了解整个城市的发展、演变。在商业街景观设计中也是如此, 将这种城市的历史文脉延续下来, 既能有助于旧的商业街区的复兴, 又能满足人们追忆历史的要求。只有继承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 才能赋予这个城市鲜活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4 地域文化应用
1) 建筑风格体现地域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沉淀, 人们意识到今天的设计已不能再一味地照搬照抄, 拿来主义已经行不通。要做出有特点的建筑风格就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 商业街亦如此。商业街景观设计中的主体自然是街道两旁的建筑, 诸多店铺的建筑形式构成了商业街建筑风格。因此, 设计师在做店铺的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结合当地传统建筑风格与文化元素, 再根据店铺性质进行设计。
建筑虽然是由人类生产、生活需要所产生的, 但是却因不同地域的不同气候、土质、生态环境和民俗等而发展为不同的风格。人们虽然不会因所见建筑去判断所处的城市, 但是不同的建筑风格却能让人对于所处城市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南方与北方建筑的截然不同, 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所决定。南方多雨, 为了迅速排水, 自然将建筑设计成坡屋顶, 而北方冬季漫长、寒冷, 夏天不是特别炎热, 所以屋顶相对较平, 墙体却要厚实以便保温。不同的气候特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点, 这就是建筑对地域性的体现。
2) 自然元素的运用
自然元素的运用大多体现在商业街景观设计中的造景以及小品上。对于造景, 南方在园林、水体上的运用更为明显。在传统园林的角度分析, 水体大概分为四大类型, 即流水、跌水、喷水和涌水。
3) 历史文化元素的运用
历史文化与建筑元素和自然景观元素都不相同, 且最为重要。地域历史文化既体现了物质性又体现了精神性, 这不仅要从当地的历史古迹去探究, 也要与人们日益养成的生活习惯、风俗结合起来。不论人们的生活习俗延续了多少年, 不管人们生活水平与条件如何改变, 地域性历史文化总会在这些生活习俗与习惯中渗透出来。在商业街景观设计中, 此类历史文化在设计中虽然有所应用, 但是却也常被设计师忽视, 应用得还不够普遍。较好的例子如天津古文化街, 这条街道是由仿中国清代民间小式店铺组成的街道, 建筑上的元素将传统地域性历史文化渲染的淋漓尽致。
除了上述元素外, 地域性材料的选用、道路交通的规划等也是在商业街景观设计中应加以思考的内容。
5 结语
商业街是一个城市最繁华的街道, 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现代商业街设计需要以民俗文化风情为主要特色, 让人们不仅能够购物、休闲还能够体验当地的风俗习惯与传统, 感受不同文明、文化的传承, 共同享受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魅力。要以地域性来打造商业街, 要将实实在在的民俗特色文化运用其中, 是能落地运营的文化, 并且能渗透到街区的每一个细节中, 来吸引消费者或者外地游客。我们的商业街都千篇一律的时候, 就必须要将“源自历史, 强化特色”放在首位, 在此基础之上, 打造现代化地域性商业街。
摘要:作为城市商业的精华和缩影, 商业街在城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在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今天, 在设计界追求现代、时尚的同时, 如何打造具有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的商业街是设计师要思考的又一课题。主要分析了现代商业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3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将地域文化合理运用到商业街景观设计中。
关键词:地域文化,商业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杨永生, 王莉慧.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地域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田勇.城市广场及商业街景观设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 篇6
二战以来, 美国经济更加迅速地攀升, 稳居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基础建设, 许多美国城市面临城市发展新老交替的问题。城市更新运动也随之展开, 形成了一些经典的做法, 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的脚步领先全球, 他们在城市设计中的许多经验都被他国广泛借鉴。
美国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为了保护老城文化、建筑, 选择在老城边上新建新城的做法, 新城新老两个城区的城市规划, 这种方法也被中国广泛运用在城市建设中。而新建的新城区基础设施相对老城有明显的优势, 所以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都被转移到新城, 造成老城相对萧条的局面。而在带动经济方面商业步行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有意识地限制机动车通行的现代步行街就源于美国, 其目的是为了将顾客从钢铁包裹的汽车中吸引进入大型购物中心购物, 这种做法正解决了新老城交替的问题。将老城的传统社区景观改造成商业步行街, 带动老城的经济发展的同时, 可以宣传美国传统文化, 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形成城市的名片。
美国的圣地亚哥老城区与旧金山渔人码头便是在传统历史街区人居退化后, 被赋予艺术风格与商业气息的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的代表。
2 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的性质与功能
随着文明的进步, 人们需要更优秀的城市基础设施与更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而两者并不矛盾。圣地亚哥老城区与旧金山渔人码头就是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留, 对艺术风格的再现, 以商业元素的融入使人居退化问题得以解决的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
圣地亚哥 (San Diego, 又译圣迭戈) 是美国的一座新兴城市, 滨临太平洋, 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 近年来该城市发展迅速, 已跃居美国第七大城市。港湾良好, 一直是美国西海岸的海军基地, 由于气候温湿和干爽, 冬暖夏凉, 冬季最冷不低于10℃, 夏季最热一般不超过25℃。但无论冬夏, 中午气温总在22℃左右, 适宜人居, 吸引了大批工商业者来此谋生存发展, 不仅造就了新城与工业区, 也推动了现在的圣地亚哥老城区的改变。
圣地亚哥VISTA居住区等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齐备的新兴居住区的诞生, 使老城的人居退化严重, 但是老城还是保留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美国原住民与墨西哥人的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这激活了老城的经济体系, 圣地亚哥老城商业步行社区景观的建成, 意味着一个新的城市名片的出现。如今其通过特有的原住民文化、墨西哥文化及西部牛仔文化景观带动着整个老城的旅游与经济。
旧金山的美国朋友说, 要认识旧金山, 应该先到渔人码头转转。可见其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城市名片与城市缩影。渔人码头过去曾是意大利渔夫的停泊码头, 如今是旧金山最热闹的休闲地。渔人码头的成功不仅是对意大利船舶文化与渔业文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更重要的是融入商业步行街, 从而形成具有文化气息的传统商业社区景观。
3 空间、色彩与文化风格
3.1 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的空间分析
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在空间上也有其丰富、独特的文化特点。圣地亚哥老城区作为圣地亚哥原本的城镇中心, 保留了市政中心、传统居住区、广场与社区公园绿地。在空间上圣地亚哥老城的街道, 都是由底层集合住宅构成, 4条南北、东西向的主干道将社区划分成块状区域, 但是每个区块间并没有明确的几何边界线, 而是运用绿化作为区块与主干道间的边界。主干道没有明确的道路边界与铺装, 可以推测以前的道路就是泥土路延伸至建筑下或绿化下, 非常具有美国西部的感觉。区块中的建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排布和形状规则, 而是随意、松散地建立在区块之中。区块中除去建筑的区域便是绿地与小路联系着。连接建筑间的小路都铺设比较精致的铺装, 以红色的铺装规则式的铺制, 而建筑与建筑间的这些街道、社区并不是根据城市规划或者建筑法规的规定而出现的, 而是根据多年来不成文的规定自发产生的, 是规划的城市中所看不到的, 是人的智慧与自然条件共同产生的美丽结晶 (图1) 。
圣地亚哥气候条件虽好, 土质却很差, 整个城市原本都是一片荒漠。在老城区住户与住户之间用绿地围合成小小的庭院, 摆着椅子和花钵。这些观赏植物大多是经济的盆栽植物, 大抵是过去人们房前屋后、窗台上放置的破盆与小容器所栽植的观赏植物。社区景观绿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栽植方式, 大体都是居民在自家门前屋后栽植的花园。圣地亚哥气温温和, 亚热带和温带植物都能露天生长。热带的鹤望兰、四季海棠、何氏凤仙、大岩桐、苏铁、油棕, 也都开花茂盛, 南非的马蹄莲、君子兰, 东亚的朱槿、南天竹, 欧洲的风信子、三色堇等都已落户本地。
在社区内还拥有几处院落式的区域, 原本是居民演出与集会的场所, 现在成为一个以建筑围合式的广场空间。四周的两层式建筑以餐饮与商业为主, 两层高的建筑因D/H≈1, 给了广场内的人一种安全与亲切的感觉, 而站在二楼也可以观看院落内的表演。在分隔建筑内商铺、餐饮等商业气氛与广场内表演空间时, 运用了1~2m左右的各种多浆类植物组成的花境式的景观绿篱。
如果把由于内部原因自发产生的街道称之为“内部秩序”的街道, 把按照规划从外面建造的街道称之为“外部秩序”的街道, 那么, 就会深切感到, 在这种“内部秩序”的街道上, 可重新发现大城市居民所看不到的人情味与自然的爱抚。
这种小空间的价值也体现在了旧金山渔人码头。这里以其最著名的39号码头区域为例子, 渔人码头在空间布置上采用了立体双层的方法, 通过在木质建筑二层之间架设连通的木平台步道和联系对面建筑的天桥, 形成上下交流的空间, 来达到不同的空间体验, 使原本狭小的码头社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空间 (图2) 。木质的码头街道并非笔直地布置, 而是沿着建筑的排布蜿蜒曲折地前进, 形成了相对丰富多变的空间体验, 并与建筑组合成多种多样的建筑阴角, 形成独特的交往空间, 为人们提供休闲的空间, 这样构造更可以避免海风在社区形成“弄堂风”。在一层、二层街道两旁都有连接海边步道的小巷, 可以方便行人出入商业步行街, 形成良好的渗透作用。渔人码头在空间布置上同样更找不到一丝城市规划与建筑法规的规定的影子, 其建筑的排布更随意与松散, 但是这使其小空间的围合尺度有着更好的亲切感。
在码头靠海的一侧都建有防风的玻璃墙, 为在海边边喝咖啡边看风景的游人提供场地。码头的观景平台的风景相当迷人, 站在码头可以远眺旧金山的地标金门大桥与知名岛屿恶魔岛, 起到良好的借景效果。渔人码头另一个吸引着游客前来的景观, 就是为海狮歇息搭建的人工木平台, 上面躺着大大小小数十头野生海狮, 这也成为了渔人码头的标志之一。为海狮的生存提供了空间, 这样的景观并非人工所建, 而是大自然的独特景观, 在建设码头的同时保护生物栖息地是非常重要的案例 (图3) 。
3.2 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的色彩与文化风格分析
在色彩运用上, 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并未打破其所属地区在传递国家、地域和文化印象的配色。
当走在圣地亚哥老城的街道, 真有种说不出的感受。以湛蓝的天空为背景, 白色的墙面与红色的屋顶的建筑, 沿着灰色的主干道排布在绿色的植物, 金色与黑色的小品, 深深地让人感受到美国西部风情带来的震撼 (图4) 。自然的存在可在社区城镇里感觉到, 在强烈阳光下, 城镇里灿烂的红色、洋红色、橙黄色以及九重葛的粉红色, 可以与黄桔的盛开并置在一起。墨绿色高大的仙人掌上开满了绿、黄、红的花, 在建筑白墙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一天中的光线变化, 通过一分钟一分钟记录的话, 色彩的光谱排列从深蓝到蔚蓝到紫到火红到金黄, 对视觉来说真是过于华丽。
在观察圣地亚哥老城出售的商品与城市景观小品中也同样发现了浓厚的文化与色彩。充满着印第安文化色调的黑色铁质太阳、青蛙等饰品出现在白色的外墙上, 纳瓦特尔人的民间艺术与手工制品充分触入进社区景观中。街道旁与宅前屋后的陶瓷器、科约特佩克黑陶、编结与纺织、普埃布拉的瓦、阿卡特兰的大烛台与陶瓷雕塑、锡器、塔克斯科的银制品等艺术品及手工制品提升了圣地亚哥老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也凸显出陶斯印第安人的建筑风格。这里想表达什么?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 这里同样有着西部牛仔的文化元素, 壁挂的猎枪、马车与水桶组成的雕塑、鲜艳的牛仔的雕塑花境、马蹄铁与车轮、随处可见的灰色酒桶也成了小品之一。这些小品都是源自于当地人的生活劳动之中。渔人码头的色调相对轻快, 与圣地亚哥整体的暖色调相反运用了大量的天蓝色, 如标识牌、阶梯的扶手、树池、花坛、遮阳伞、雨篷和部分店面都运用了这一色调, 让人觉得很愉快、很清凉。蓝色具有净化人的心灵、使人镇静的功能。改变冷色系的明度与纯度后, 纯度越高, 清凉感、清爽感就越强;明度越高, 温和、安逸的印象越强烈。夏日晴空和映照着阳光的海水, 以及清爽、健康的印象则随之产生, 容易使人联想到海洋与天空, 感受到自然的清凉感与爽快感。除海洋提炼的蓝色元素外, 还运用了较多灰、褐色, 这是因为码头传统商业社区是以木质结构搭建的, 木头经海水浸泡后形成这种稳定、安逸的颜色。灰褐色可以使人心情平静, 并且接近自然, 有质感, 充分体现渔人码头传统历史悠久贴近自然的特点。
在观察中, 运用在码头的小品能体现出码头以前传统生活中的文化, 如主入口处都布置了醒目的雕塑, 类型包括螃蟹、舵、鲨鱼牙、鹈鹕等, 还在雨篷、墙面上绘制了各种螃蟹、海贝、海狮、鲨鱼的LOGO, 街旁公交车都设计成快艇的外形, 绿化也有修建成海马的盆景, 这些都是和当时生活在海边码头的渔民们密不可分的事物。
渔人码头在绿化上并未栽植高大的乔木与灌木, 而是运用盆栽、垂直绿化、花境和立体型花坛的形式, 城镇建筑与海边, 海水的pH值并不适合栽植植物景观, 而且都是木质结构, 比较难做花坛的水土保持, 而小的花钵悬挂在空中、垂直绿化, 还有格式盆景等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使码头绿意盎然, 更添情趣。
4 结语
传统商业社区景观是特定区域的土地上的自然与文化的特征, 包括由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有一定历史的景观, 也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
本文以美国圣地亚哥老城与旧金山渔人码头为例, 强调传统文化景观在商业社区景观营造中的作用, 总结出适合应用于传统商业社区的景观元素。
(1) 建筑:平面布局、色彩、细部雕刻等;
(2) 植物的生长特性, 地域性等;
(3) 小品:可以反映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及生活习惯等;
(4) 铺地:其材质能体现地域特征, 如渔人码头运用码头的木板, 圣地亚哥运用当地的红色石材铺路;
(5) 水体等景观元素;
(6) 在城市进程快速调整的时代, 城市建设中并非一定要拆除老城区, 建造新城市, 而应该合理地规划老城区, 保护文化特色浓厚的社区, 并加以改造形成以步行为主的传统商业社区景观, 从而解决老城区人居退化、基础设施落后等使老城区落寞的问题。合理地运用当地的文化与自然资源, 开发成商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传统商业社区能够使老城起死回生, 并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最终成为城市的名片。
摘要:指出了美国城市规划的脚步领先全球, 在传统商业社区景观上也值得中国借鉴。通过此次美国景观规划设计的体验之旅, 对美国的传统商业社区中的圣地亚哥老城区与旧金山渔人码头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 重在了解其历史街区的景观艺术风格、文化遗产、空间与色彩上的特点, 及如何应对老城区人居退化的问题。学习其文化、设计手法等方面经验, 作为今后此类设计的参考依据。
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 篇7
1地域文化与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商业步行街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地域文化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可以充分地表现历史文脉, 再现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现代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地以美化人类环境为目的, 而是融合了艺术、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复杂统一体。景观的创作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与生活习惯等。设计师只有在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理解、消化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 并结合一定的科技手段, 才能将景观创作表现得更有生机和活力。对于商业步行街景观艺术设计而言, 地域文化并不单单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 其本质指向主要是物体背后的东西, 即景物固有的内涵、传递的信息和所带来的意义。文化是人类远古经由历史岁月流淌过来的, 对个人和社会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景物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形, 便于我们去研究那段历史, 这就是它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景观是文化的物体和载体, 文化是景观进化和演变的内涵。
2融入地域文化的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分析
西安大唐不夜城于2006 年开建, 总投资达50 亿元人民币, 历时3 年, 2009 年9 月28 日对外开放。它北起大雁塔南广场, 南至唐城墙遗址公园, 东起慈恩东路, 西至慈恩西路, 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500m、东西宽480m, 目前亚洲最大、街景最长的商业步行街。在总体空间形态上, 利用城市道路、广场、内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等外部空间, 有机地将不同商业形态联系起来, 形成具有唐文化、休闲文化、园林文化的空间形态和城市景观。其精致的设计、浓郁的唐代建筑风貌、优美典雅的水系绿景、宏伟的雕塑景观, 华丽的夜景, 都足以堪称西安的一张世界名片。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要素主要包括道路设施、绿植设施、水景设施、景观小品设施、照明设施等, 大唐不夜城景观设计将这几方面同历史文化氛围有机地结合起来, 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融入大唐不夜城的景观之中。
2.1 入口空间
入口空间是商业步行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道路、街区等一起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 对塑造城市景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的北入口, 运用明显的时代特征, 来反映场所的特有性质, 即浓郁的唐韵氛围。高低起伏的月牙形地形和水波纹的地面铺装, 如同巨浪般向前涌动, 象征大唐文化传承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 让人进入起点就预示着一个好的开局。
2.2 绿植与水景
在植物的选材上, 根据西安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结合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等造景的需要, 合理选择各类植物, 强调生态性与观赏性, 并根据景区不同的功能, 将植物分为自然式疏林草地、行道树和观赏花灌木等多种类型, 在生态化的基础上, 通过景观元素的组合, 达到生态化、景观化和实用化的三位一体。行道树选择的是国槐;常绿乔木选择冬青、侧柏等;地被植物选择铺地柏、葱兰等;藤木和草本植物选择紫藤、迎春、麦冬等。
沿步行街景观大道一路南下, 沿途小喷泉哗哗淌着流水, 一首首唐诗刻在石头上, 石头溶于雕塑里, 雕塑坐落于喷泉流水中, 水流又依偎在灯火辉煌的夜色下, 其景煞是和谐迷人。开元广场的喷泉设计别具一格, 采用旱喷泉设计, 有28 个喷口, 面积约1000m2, 分4 排排列。这组喷泉装有喷射冷雾系统, 与喷泉一起形成水雾效果, 使美丽的大唐不夜城在夜晚更加炫丽诱人。
2.3 主题群雕塑
大唐不夜城的景观步行街上排列着9 组主题群雕塑, 展现了大唐帝国在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至尊地位并彰显大国气象。贞观纪念碑是大唐不夜城的地标性雕塑, 由李世民骑马像及周围的附属雕塑组成。其创作既采用了大唐时期的雕塑元素, 又融合了西方纪念碑的雕塑手法。碑体由暖黄色花岗岩雕琢而成, 李世民及其坐骑由青铜铸成, 色差对比明显, 历史厚重感强烈, 整组雕塑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恢弘的气势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盛况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开元盛世群雕再现了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之景。还有体现盛唐时代文化璀璨的、处于巅峰领域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医药家、天文学家等的雕塑, 以及体现大唐盛世崇尚宗教的玄奘广场等等。每一组群雕都凸显一个主题或一个典故, 雕塑群相对独立, 又有机结合, 雄伟壮观, 栩栩如生, 气势恢宏, 令人惊叹, 令人驻足。
2.4 照明设计
大唐不夜城的灯光设计构思源于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彩陶工艺, 以造型生动逼真、色彩艳丽而著称, 且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夜晚的大唐不夜城是一片灯光与色彩交织的海洋。街道两旁霓虹流转, 立体式的灯柱散发出迷人、柔和的光芒。灯光璀璨, 音乐、光电、流水、喷泉交相呼应。步行街上两排高高的街灯华丽复古, 灯杆顶部带有灯光和花纹的扇形标牌向三面分开, 呈现出饱满又不张扬的弧度, 造型匠心独具。开元广场上设立了8 根LED灯蟠龙柱, 东西两侧各有4 柱, 与8数相合, 意为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当LED灯柱在夜色中点亮, 8 根蟠龙柱上面的屏幕幻化出艳丽多彩的光芒, 它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与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相融合, 传承中华民族的惊魂, 它是西安特有的城市地标。
2.5 地面铺装
大唐不夜城地面铺装以简洁洗练为原则。步行街林荫大道的铺装以深灰色的仿古透水砖为主, 贞观广场以不同色彩的花岗石拼贴铺装来象征贞观盛世的繁荣, 开元广场以中国白麻和芝麻灰构成广场铺装的基调材质, 中间镶铺彩色光纤玻璃使原本庄重的广场气氛活跃起来。步行街外侧的观光浏览车道以硬质石材方砖铺地, 来减缓机动车行驶速度, 质感上、色彩上与步行街区域协调一致, 增强了整个步行区域的空间效果。
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形成设计元素———融入景观创作”的景观设计手法, 将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实现了文化、景观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成为西安亮丽的风景线。
3结语
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 挖掘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 把与文化、历史、习俗等相关的元素融汇到景观形象之中, 从而赋予景观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避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出现概念化、雷同化和表面化等问题, 在提升商业步行街文化价值的同时, 也为商贸空间带来巨大的品牌效益, 力求实现文化、景观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摘要:以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的实际景观项目为例, 对地域文化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只有抓住地域文化这个根本, 才能营造出充满个性、打动人心的商业步行街景观环境。
关键词:地域文化,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海继平, 郑君芝.论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的理性表达[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1 (10)
[2]李真.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 2015 (3)
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 篇8
一、仿古商业街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宏观因素
(一)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古代以来,在进行景区设计过程中,道法自然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同时讲求天人合一。从实质上讲,古代建筑物遵循风水学,本身蕴含相应道理,环境景观学长期发展过程中,将其作为有效雏形。对于我国古代先贤,普遍一致认为,为实现景观合理营造,需要充分克服冲突问题,从境界方面,力求结合宇宙万物,达到彼此之间统一和谐[1]。随着时间推移,思想逐渐也在发生着演变,审美诉求方面也在发生变化,无论美学还是艺术,人们普遍形成自身审美。建筑工匠角度来说,为实现良好设计,因地制宜原则进行考虑,充分结合地理环境因素,推敲如何实现良好建筑空间,如何充分进行建筑体量。通过古人上述表现,崇尚自然思想得到淋淋尽致发挥。比如对于我国古代南方,滨水小巷普遍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明显呈现出小桥曲折特点。对于我国北方地区,普遍追求宽阔规整,比如四合院等。一方面,地域文化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和谐统一思想展露无疑。目前来说,景区建筑为充分实现良好设计,应从自然景观方面着手,加强地域特色。然而,目前普遍地方色彩较为不足,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普遍缺乏维护,旅游景区难以实现自身良好发展,难以充分展现其魅力。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方面,更需要予以充分重视。
(二)地域文化特色
所谓地域文化,实际形成过程十分漫长,环境之间彼此相互融合与发展,明显存在相应地域印记。地域文化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始终处于不断继承,同时也在进行不断发展,随时随地产生相应变化。由此可见,对于地域文化,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失去传统,难以保障良好地域文化。景区实施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地域文化,才能实现良好传统继承,建筑物才能真正更具地方特色[2]。通过大力发扬地域文化,建筑物形态得到充分展现,同时有利于实现良好建筑空间组合。比如说,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中国,通过当地特殊地理环境,人类社会得以逐渐诞生,并能得到有效发展。意识形态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地域文化作用和影响。建筑设计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出当地文化背景。地域所孕育的特色文化,对人类产生十分深远影响。由此可见,建筑空间规划布局过程中,商业街区装饰方面,以及建筑物特有符号标志,地域特色浓厚,地域文化为实现良好应用,得到充分有效保护,新旧文化交替过程中,如何实现建设保护之间有机平衡,非常值得探讨。
(三)历史文化
每个城市经过较为漫长发展,时代烙印较为鲜明。城市本身蕴含较为丰富历史,历史记忆普遍存在。传统的文化街区,城市内部文物建筑,或者山水格局,无疑普遍承担记忆载体作用。然而,对于目前我国城市,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新的烙印逐渐形成。旅游景区为实现自身良好建设发展。一方面,城市记忆应力求实现保存。另一方面,时代精神也应充分得到彰显。然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面临新时代冲击,建筑文化危机较为严重,现代建筑为实现良好发展,普遍面临较大挑战。城市景区建设过程中,风格标准雷同问题普遍存在,普遍忽略城市自身特有历史。对于中国旅游景区,只有学会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并不断发扬历史,才能充分实现城市景区文化重现。
二、仿古商业街设计原则
(一)文化性原则
对于仿古商业街,为实现良好设计,需要充分尊重地域文化,充分发挥地域应有的传统特色。充分发挥文化依托性作用,在仿古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不应局限于外在文化形式,应力求实现充分挖掘,重点突出当地传统,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文化性原则。
(二)市场性原则
充分考虑当地市场容量,注重加强市场需求相关调研,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对于景区商业街,应充分考虑数量等因素,力求实现良好户型结构设计,市场调研工作需要充分贯彻落实。
(三)人性化原则
对于景区商业街,通过进行仿古设计,最终实现为人服务。一方面,需充分服务广大地方居民。另一方面,应充分满足外来旅客。只有树立为人服务宗旨,才能满足各类需求,实现良好人群消费。对于商业街设计,无论设计风格,还是在业态规划方面,一方面充分利于休闲旅游,另一方面需要与居民生活配套。
三、仿古商业街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表达
(一)商业街选址
对于普遍商业街,在进行选址过程中,市场调查工作是不容忽视的。市场调查完成之后,需要注重加强规划设计,认真听取相关专家意见。通过进行商业街设计,一方面景区得以实现良好服务,另一方面经济效益也能得到不断提升。商业街为实现良好选址,需要注重加强分析。景区位置应力求合理选择,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同时应加强交通环境方面分析。不仅实现附属景区良好服务,而且充分考虑客流量因素[3]。规模确定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关键问题,数据分析工作应落实到位,商品经营类型,商业街如何确定客流容量,都需要充分考虑。只有实现良好商业街选址,客流量才能符合要求,购买力才能大大提高,同时实现良好商业经营。
(二)功能布局
对于旅游景区,需要充分体现其应有功能,充分符合民众心理预期,体验良好文化景观,充分感受地域文化。游人在景区内,无论衣食住行,还是精神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功能布局实施阶段,应充分考虑发展预期,力求实现风格吻合。应力求实现广大游客舒适方便,游览游玩更加尽兴。整体风格方面,应力求实现合理确定。基地选址充分到位,合理确定商业街规模。客流游线方面,力求实现合理确定,避免出现分差,空间界面力求更加连续,围合感应较好。对于图底关系,应力求清晰可见。
(三)商业街入口
商业街设计还需充分考虑入口,这里所谓入口,还应包括引导空间。对于商业街入口,标志性特点较为鲜明。通过合理有效入口设计,文化气氛得到有效烘托,空间性格得到充分展现。对于景区商业街,还应注重加强过渡空间设置,这样游客才能在游览过程中,有效缓解疲劳。商业街设计实施阶段,通过绿化空间,或者建筑阴角,游客能够正常休息,或者进行短暂停留。除此之外,商业街空间方面,也能得到丰富,同时实现良好商业街点缀。
(四)空间形态
对于旅游景区,为实现良好商业街设计,空间形态布局较为关键。空间形态方面,只有实现良好布局,视觉效果才能更加良好。研究表明,27度角条件下,视觉体验最完美,建筑全貌才能展露无疑,人在此时也最舒服,不会产生一定压迫感。对于广告牌,需要力求实现合理安放,清晰明了,能够给游人很大指示。对于整个商业街来说,能够有效提升品味,充分展现良好文化内涵。
四、结语
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 篇9
关键词:商业街,外部空间,本土设计,场景化,文化
1. 曲水里选址背景
本次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选址在山东省济南市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街区。芙蓉街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古代官署、府邸、民居集中的区域,并由此产生了济南古城的中心商业区[1]。在丰厚的历史文化熏陶中,芙蓉街片区成为老济南文化最有力的代表街区之一,不仅是历来商业巨贾的聚集点、城市商业的核心商圈,更是形成了包括泉水文化、街巷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邻里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商业与老济南本土文化相互依存、互促繁荣。
2. 曲水里商业街区设计入手点
在深厚的老济南本土文化背景下,此次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如何入手呢?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业街是不能长久发展的,而只有文化却缺少商业气氛的街区更是不能满足现代人对于商业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的多种诉求,因此在商业街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本土文化的设计传承,也要将商业业态分布、人群消费体验等方面因素放在重要位置。凯文·林奇认为“就是一个地方的场所感,能使人区别地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2]。让文化在场景中体现,场景在空间中演绎。
2.1 曲水里商业街的整体定位
现代人群希望在商业街区中得到一种场景式消费体验的放松方式,在体验场景的过程中,本土文化也就非常自然地融入到商业街区内,成为街区内一种非物质的商业文化要素。作为设计者,我们应该为场景发生提供一个合理适宜的空间,从而使消费者极为自然地融入进去,体验文化。因此我们将此次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定位于老济南文化场景体验式功能复合商业街,使其成为老济南文化的真实写照,为泉城人打造一片融商业、泉水、体验的综合商业街区(见图1)。
2.2 将老济南多元文化融入商业街外部空间
由于历史的多元性,芙蓉街历史街区内,融合了泉水文化、街巷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邻里文化等多种特色文化,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老济南文化。
2.2.1 泉水文化
泉水是济南人生活演艺的灵魂,没有泉水,老济南文化便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自从有历史以来,人们的各种生活和商业活动都围绕泉水展开,泉水边商业贩卖、喝茶聊天、听曲说唱成为济南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商业街区引入泉水水流便自然而然了,商业街与泉水文化的结合使商业街外部空间不再单调,更加富有生机活力。
2.2.2 街巷文化
在泉水之外,老济南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元素是街巷文化。在曲水里的设计中,遵循设计地块内南北为街、东西为巷的街巷历史,梳理街巷的发展空间肌理,将肌理与商业街外部空间相结合,以期人们在尺度适宜的街巷空间中有良好的空间体验感,为下一步织补街区街巷肌理做铺垫。
2.2.3 民俗文化与美食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为商业街外部空间增添了一份不一样的活力,舞龙舞狮、商河鼓子秧歌、民间手工艺展示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与体会老济南文化的重要窗口。油璇儿、把子肉等特色美食文化与餐饮相结合满足了人们对于商业综合消费的需求。
3. 空间到场景,场景到文化
一个商业中心从发展、繁荣到衰亡的过程与其周围环境和外部空间设计有很大关系[3]。适宜的空间形态和尺度是场景构建的重要基础,而人们又是从场景中真切体会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文化反作用于场景,有内涵的文化对于场景塑造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而活跃的场景可以改变空间形态过于固定的面貌。
3.1 街区肌理生成
从济南市整体空间肌理格局入手,分析城市主干道、次干道与街区之间的关系。以城市空间肌理为大背景,梳理芙蓉街历史街区内街道肌理和泉水分布位置,为下一步织补街区肌理提供依据。根据已有街区肌理织补了新的肌理,与原有肌理相呼应,延续南北为街、东西为巷的街巷空间尺度,形成新的城市公共空间。选择有代表性的泉水水流形成主景观轴线和商业街主街,将富有老济南文化的商铺融入街区空间肌理,进一步补充其形态,丰富街巷的空间尺度和体验感。在肌理欠缺的位置加入新形式的通透玻璃体,填补完善肌理形态,形成街区内商业活力点,与青砖灰瓦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成为丰富城市空间生活的事件发生器。强化街、巷和广场的空间尺度关系,使冗长的街巷空间收缩有度,与泉水互动体验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在其中的空间体验感更加丰富多样(见图2)。
3.2 多元复合型功能空间及业态
在曲水里的设计中,我们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对功能空间做了以下布置:精品服饰、时尚体验店、概念书店、茶馆、特色旅社、特色餐饮区、泉水互动体验区、民俗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演艺广场、民间手工艺展示空间等有特色的空间性质(见图3)。不仅考虑了老济南文化,还考虑现代人对于快时尚等消费体验的需求,结合大众文化实现本土设计。
3.3 建筑体量及街巷立面的处理
为了适宜商业街所处历史街区的整体环境,在商铺的处理上,建筑高度均在1-3层,一方面满足了历史街区高度控制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一尺度与人较为亲近,有利于各种人群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在立面设计上,大面积玻璃与敦厚的石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玻璃的透明效果起到了招揽生意的作用,敦厚的石材恰好与老济南民居的风格相似,新型青色面砖、白色檐口、山墙的封火檐等元素的运用,塑造出了具有时尚感的历史商业休闲街区(见图4),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有利于商业氛围的塑造和场景化的实现。
3.4 塑造活力空间节点,将文化根植于商业街区外部空间
3.4.1 营造广场文化氛围,促进自发性活动
民俗是通过形象化场景的展演进行的,不同场景的链接和组合完成了民俗活动[5]。广场是人群聚集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民俗文化活动展开的重要空间,在商业街中这一空间节点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为动态的民俗文化表演提供合适的场地。在这一节点中,文化氛围的蔓延、空间尺度的适宜将会为人们的自发性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而大量自发性活动的出现会令整个街道显得生机勃勃。济南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商河鼓子秧歌、舞狮舞龙等皆可在不同的主题广场上同时演艺。
3.4.2 泉水互动体验区体验泉水文化
街区内非常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即为泉水互动体验区,结合人们对于泉水独特的喜爱和泉水可观、可品、可戏的特点,在贯穿商业主街的不同区域内设置了不同的泉水主题。北向主入口的泉水广场为孩子们提供了嬉戏玩耍和泉水亲密接触的场所,中部阶梯状的亲水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边近距离触摸泉水一边观赏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的机会,继续向南走则可以品尝到甘甜的泉水,最后在泉水博物馆中细细体味泉水的魅力。泉水场景的再现与商业街流线相结合,在购物中体验,在体验中购物。
3.4.3 赋予玻璃体重要功能空间
玻璃体空间作为历史街区内一种对比强烈的建筑形态,承载着重要的功能。首先,它的出现是为了织补街区内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街巷之间的肌理关系,完善街区内完整的图底关系;其次,它的位置生长在建筑中间,周围被特色商铺建筑围合,形成了一个封闭围合的外部空间,因此承担着人群交流与汇集的重要功能,是实现邻里文化和本土设计革新的重要功能空间(见图5)。围合式空间具有明晰的层次性,面向街道的界面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共性;内部界面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向心性,围合空间具有较强的场所感,是城市居民社会交往的平台[6]。
我们赋予玻璃体一个新的功能含义:商业街区中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同位置的玻璃体有不同功能,但都是人群活动的公共场所,人们可以在此喝茶聊天,也可以通过这里的公共服务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是人人共享、人人平等的社会共享空间。
4. 结语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场景化的实现,场景化的建构需要空间的衬托。在商业街的本土设计中融入空间、场景与文化,既达到使消费者有良好的购物互动体验感,又在无形中对老济南文化进行了传承。只有民俗气氛、没有商业气氛的商业街不能满足消费者新型消费需求,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业街不能永葆活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侯易.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芙蓉街—曲水亭街区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黄艳,译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杨静霄,黎强.承载日常生活休闲活动的商业空间——城市中心商业区内公共空间作用[J].四川建筑,2015,35(2):22-24.
[4].李蕾.现代商业休闲街区的设计解读——场景·文化·城市[J].建筑学报,2009,(1).
[5].马惠玲.试论民俗空间的基本特征[J].中州学刊,2011(5):200-203.
【商业街道文化景观设计】推荐阅读:
消费文化下的当代商业建筑设计论文10-28
街道文化实施方案08-10
街道景观空间06-24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06-30
街道文化活动总结(借鉴)05-22
街道宣传文化管理制度07-30
街道公共文化活动中心09-06
街道办事处内部文化09-22
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平面10-17
街道文化体育工作总结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