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景观空间

2024-06-24

街道景观空间(精选12篇)

街道景观空间 篇1

1 城市街道空间概述

街道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 连接着城市中其它的公共空间, 是城市最贴近人们生活的空间类型之一, 也是现代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区域。城市街道景观空间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 它是一个城市内在灵魂的重要体现, 同时, 也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集中所在。

雅各布斯曾经说过“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 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 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 城市也就沉闷”。在大规模街道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 相对于人们对城市街道空间发展需求的不断加强, 城市街道空间的环境建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劣质的硬质铺地、单一的街道功能、混乱的空间尺度、雷同的街道意象等, 街道逐渐丧失了人性关怀 (如图1-1) 。通过对当前国内街道空间设计存在的弊端进行讨论, 找出街道参与性设计缺失的这一症结, 寻找街道景观空间之于街道中人群的物质及精神层面的契合点———互动性。

2 互动性及互动性街道空间

互动, 意思是交互的、关联的。康德将“互动”归咎于“空间中同时存在的物质”。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其《方法:天然之性》一书中将“互动”定义为“就是在场的或在影响范围内的成分、物体、对象或现象相互改变对方行为和性质的作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互动的产生有2个主要前提:第一, 互动不是单一个体的运动, 而是由2个或2个以上机体组成的活动形式。第二, 互动需要机体双方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关系, 也就是要有发生相互作用的条件和状态。人作为创造性活动的主体, 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街道空间互动性营造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互动性的提出, 旨在针对现代社会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淡漠的现状, 呼吁人们从身边的环境开始, 以平和的心态与他人以及环境交流, 并从中体会能够令身心获得愉悦感受的交互过程。因此, 对街道景观空间互动性的考虑, 也就是充分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图2-1) 。由此构成的街道即是社会关系融洽、生态关系调和的“互动性街道景观空间”。

3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互动性构建的方法

3.1 强化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一项重要使用指标就是可达性。可达性是指人们从城市空间任一点到达街道空间的难易程度。街道空间中可达性包括视觉层面的可达以及交通层面的可达。首先, 就视觉可达来讲, 在街道中活动时视觉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是通过视觉发现街道可供识别的意象, 从而能够发现空间是否是可达的。所以, 为了构建互动性的街道空间, 就需要将空间是否易于发现考虑在内, 也就是加强对互动性的识别。

其次, 交通可达是以视觉可达为前提。互动性的街道空间需要将街道中相邻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间集中联合起来, 便于各个场地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也有利于互动行为的产生。交通可达的街道空间不但可以保证人群的通过与输送, 更重要的是, 能够满足各种行为需求, 激发街道互动性行为的产生。比如, 交错叠合型的街道路径形态, 使得相隔的空间联系紧密, 进而关联紧密的街道空间变得活跃起来, “人看人”、交流等互动行为同样变得可达。

3.2 空间功能的多样化

当今的街道景观空间并不能满足人们多元的行为需求, 匆匆而过的人群与毫无“人情味”的街道环境产生了隔阂。为了构建具有互动性的街道空间, 满足多样的行为需求, 从功能层面来讲, 需要将街道中原本单一的空间功能变得模糊, 站在大众的视角挖掘出街道空间的附加性功能 (如表3-1) 。

交通型街道中的人行道能够满足人们的途径和流动的同时, 利用边缘空间来吸引人们停留, 打造“停留型”互动空间, 促使人与人交往互动的产生。而步行商业街里的休息区在满足大人们交流、冥思等“休息型”互动性行为的同时, 要考虑到孩子们好动的天性, 提供可供互动的娱乐设施 (如图3-1) 。多样化处理手法是对街道空间单一功能的良好补充, 使原本冷漠、单一的街道景观空间功能变得灵活, 同时, 为互动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构建充满互动活力的街道空间。

3.3 营造“主动式”街道体验

体验是以物质及精神环境作为承载的对象, 属于个体内部感知基础上的一种特殊行为。体验行为即人们在停留的过程中对于空间环境的体验, 这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体现, 也是互动性空间中最主要的行为方式之一。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中, 人们总是被一些特殊的物质环境所吸引, 由此激发出人们对环境的体验冲动。为了体现互动性对街道设施参与度的重视, 就需要变“被动”为“主动”, 营造具有“主动”特征的街道体验行为。

历史文化和高科技都是人们向往体验的对象, 也是最吸引大众的。不管是由历史文化符号修饰的街道设施, 还是具有科技含量的非物质界面都能营造“主动式”的街道体验。本文对于街道体验行为的研究将主要从以上2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3.3.1 文化体验。

为了营造吸引人群产生互动行为的街道文化体验, 需要以街道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为研究切入点, 赋予街道景观空间中的每个角落以文化气息。在街道的步行空间中, 人们主要以途径行为为主, “千城一面”的街道空间很难吸引人们驻足停留。因此, 以道路的铺装为载体, 赋予其文化符号的意象能吸引人们主动停下步伐, 进而慢慢感受着文化所带来的历史感、新鲜感以及归属感。在激发出体验行为的同时, 也勾起了对过去的记忆。在这里, 人与街道产生了物质及精神层面的双重互动。除了以符号化的图案装饰街道的界面空间外, 在街道的道路交叉口、店铺入口或者地下通道出入口等空间, 安置具有历史感的雕塑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具有历史感的“人物”仿佛将人们带回到过去, 人们与他们对话、嬉戏, 在产生互动的同时, 更回味了过去的故事。

3.3.2 交互式界面体验。

以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为背景发展而来的交互式界面体验, 同样能够激发人们“主动式”体验的热情。科技力量推动了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进步, 也为街道互动性设计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交互式界面设计的核心是以用户行为为中心的交互式设计,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有利于人们体验行为的人机界面交流互动模式。机器提供给人们对信息的掌握及管理的方法, 人们在按照指示操作的同时, 机器也做出对应的反应。人和机器在这里产生了“对话”。一般来说, 交互式体验提供了包括视觉、触觉、听觉等各个感官的全方位体验形式。富于交互体验性的数字多媒体互动设计由独白转向了对话, 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全新的感官世界, 唤起了街道环境与大众之间的情感互动。

3.4 静态空间的“动态化”

当今的街道景观空间形态较为单一, 现代主义所崇尚的“功能至上”弥漫着大街小巷, 街道空间缺少对于行为多元化需求的关注。哈颇林说过:在人行道面有高有低的城市中行走时, 会有新的体验和其它衍生的感觉。因此, 在街道中行进的人们需要一些空间的起伏, 丰富其原本单一的途径行为。对街道景观空间进行“动态化”的处理, 在空间层次上做到不断变化, 才能在视觉层面上给人以运动感和趣味感。空间的起伏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互动, 更重要的是行为上的互动。

这是城市街道中的一处路面设计, 将人行道与一侧的种植池相混合, 形成高低起伏的街道路面形态 (如图3-2) 。运动感极强的路面设计建立起了环境与人群的紧密联系, 形成了可供休息停留的边缘空间, 为互动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静态空间的“动态化”处理以行为为出发点, 打造具有参与度与趣味性的街道空间形态, 从而构成了街道“通过型”及“停留型”互动空间的形成。将途径行为变得有趣的同时, 激发出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更多的互动性行为。

4 结语

本文将“互动性”概念引入街道景观空间, 旨在改变以往街道景观与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隔阂这一状态。它与传统的街道空间相比, 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公共参与性。一方面它是开放的、互动的, 是供所有人都能有机会参与其中的开放性的互动性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它能够使人们在街道空间中寻找到归属、乐趣以及自身的价值, 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满足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美]雅各布斯著, 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

[2]李道增著.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日]芦原义信著, 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4]杨茂川, 鲍越.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街道空间互动性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 2014

街道景观空间 篇2

摘要:就如何才能建设出美丽而又具有特色的城市和城市街道景观展开论述。

关键词:城市街道;问题;设计分析;景观建设

一、城市街道景观建设概况

城市街道景观具有观赏性和服务性功能,有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深刻的印象。所谓城市街道景观就是道路两旁提供观赏和服务的设施,但并不是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相似,每个城市都要建设出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街道景观,它在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前提下,还得体现出城市的文化色彩,并且美观大方。

二、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存在的不足

2.1历史文化的应用与地域文化无关

目前,在很多街道景观建设中,人们都喜欢运用历史文化对其进行建设,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了解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其应用到街道景观建设中。但是,问题就产生于此。街道景观建设主要体现的是这个城市的形象,搬用别的城市历史文化则显得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格格不入。有的的确应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却只应用了形式,不求甚解,表达不出一个城市的内涵。

2.2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

在应用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当代的文化。作为现代的城市街道景观,首先它是应用于当代人的,理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这就要求街道景观建设在体现历史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应该体现时代文化精神。如今,一些设计会为了追求历史感,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这样的景观不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使用与欣赏。

2.3街道垃圾影响美观

如今,街道两侧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垃圾箱或垃圾点,就是为了保持街道地面的整洁,干净的街道才会让人赏心悦目。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自觉,随手就把垃圾扔在路边,有的人在街边摆小吃摊、烧烤等,吃剩下的.残羹和垃圾就随手堆在路边或树坑里,加重清洁人员的负担。所以,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街道景观建设出一份力。

2.4生态环境、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城市失去特色、环境恶劣

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地区由农村变为城市,为了加快发展的脚步,很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古建筑群就这样的被摧毁,更有甚者为了采矿,好好的山地被炸的支离破碎,泥石流、洪水成灾。新建的楼群景观相似,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汽车尾气使空气质量变低,蓝天也失去了色彩。这些都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在发展的同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分析

2.1发扬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然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如果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地域文化色彩,每个城市的布局都不一样,各有特色,就不会出现城市景观建设雷同的现象,同时每个地区的文化色彩都能够得到传承。但是,发扬地域文化不能只是形式的展现,其文化精髓也要体现出来,

2.2增加时代文化精神

时代文化就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时代文化特色,比如,路灯、垃圾箱、健身器材、观赏灯等设施,都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设立的,这些设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可以缓解社会压力,方便人们的夜间出行等,这些都是时代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3提高人文素质,加强城市绿化

(1)街道景观的建设与人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等,这些都能提高街道景观建设的质量。(2)加强街道的绿化建设。绿色是一个城市最健康的颜色,炎热的夏天,路边的大树可以乘凉,人们走在街上就能闻到花香,所以,街道景观建设中,绿化设施必不可少。

2.4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

城市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为了城市发展就忽视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所谓文化遗产就是历史的产物,它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对于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生态保护问题更应该刻不容缓,我们生活在其中,就得遵守它的规律,它才会给我们带来欢乐。所以,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

三、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小品设计探析 篇3

【关键词】街道景观小品 地域文化 城市特色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榆林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榆林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K15。

街道景观小品

“小品”是一种文学载体,指的是篇幅短小的随笔、杂感类文章,其内容涉及广泛,通常小中见大,蕴含寓意。街道景观小品与文学小品语义相通,是指城市街道各种小型建筑,以建筑体量“小”为特征,有公共设施小品,如交通类,道路护栏、交通岛、候车亭、路灯等;如服务类,路标、广告栏、座椅、垃圾箱等;公共环境艺术小品,如雕塑、花坛、花箱、花钵、景墙、置石等。景观小品在城市景观环境中具有点睛之笔的作用,是城市景观灵动美的体现,赋予了城市鲜活的生命力。

榆林城市街道景观小品现状

1.榆林市街道

榆林市区主要有三条平行街道,其分别是:一街(老街)为步行街称古城路,是榆林古城遗留下的传统四合院和古街,展现着榆林历史文化的人文气息;二街为商业街称新建路,是榆林市区内最繁华的街道,以购物、餐饮为主,展现榆林现代人们的生活状况;三街为交通通行道称长城路,是由临街的一边为城墙而得名,道路笔直宽敞。榆林市区三条主街道功能不同,在景观小品的设计和配置上应该与之相得益彰,避免景观小品的复制和盲目应用,失去街道特色的文化内涵。

2.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在榆林城市建设中崭露头角,美化、绿化、装点了城市空间环境,如植物雕塑、植物造景、植物配置成为街道景观的一个新亮点,其中植物雕塑尤为突出,应用在道路节点、交通岛等醒目的地方,主要以模拟自然形态为主。在情感和景观上正如岑参诗句的描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给榆林的街道景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绿的纯净、绿的淡雅、绿的沁人心脾。然而在长期缺乏景观小品的榆林,虽然美好的植物雕塑、植物造景、植物配置给市民带来了愉悦的感官享受,而对于一个城市品质风貌的体现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如缺乏休息座椅、凉亭等服务设施,花池、景窗等装饰性和观赏性景观,且已有景观小品设计造型缺失地域文化的内涵,不能完整地传达榆林城市文化和精神。因此,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景观小品从实用功能、文化功能、装饰功能、情感功能中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凝聚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来塑造榆林城市文化和精神。

榆林城市街道景观小品设计

1.体现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它是指某个地域内人们经长期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当地人民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是该区域人民最亲密的文化,是一种独有的符号传播媒介。那么我们该如何体现具有榆林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小品呢?可以以以下三个要素为基点。

⑴形态。形态是环境艺术中最能直观体现文化艺术的物质形式,对文化传达最强烈、最显著,是艺术性的本质因素。榆林有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和民间艺术,为景观小品的形态设计提供了颇多的素材和资料。如民间艺术剪纸、石雕、腰鼓等,建筑文化窑洞,服饰文化白羊肚手巾,千层底老布鞋等,还有红色文化和民间故事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榆林景观小品设计可用以下设计手法来表现地域特征。

首先,形的模仿。模仿设计是指对已经存在的物象形态通过提炼、简化和变形而得到的物象形态的一种造型方法。通过模仿可以再现一个城市某些过去生活的符号,唤起人们逐渐被遗忘的记忆,忆苦思甜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并给人以亲切感,还可以使城市街道景观小品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更能接近自然。也能彰显出小品的个性和特点,让小品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活泼生动和有趣,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绥德软质景观小品,有模仿石磨的植物景观小品和其他农具等,硬质景观有鲜活的石羊群雕塑,蜿蜒的古城墙等。既美化了街道环境、又体现了陕北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有景可观,景中有意的双关作用。因此,在榆林城市街道景观小品的设计中,可以模仿本地的自然物态和人工物态,创造新的景观小品形式。

其次,形的抽象。形的抽象是指经过点线面的重新表达,保留原有物象的特征或特质,对物象进行高度的概括或者夸张而得到的造型形式。其一,地域特色可以具象再现,也可以是抽象表达。如绥德学子大道组景《夫子授学》和《开合的书籍》,小品内涵与街道主题环境相呼应,并宣扬绥德文化精神。其二,凝练的形体表现是时代的需要,榆林街道应增设一些时尚的、特色的景观小品。

最后,意的提取。意的提取是指对非具象的物象,进行视觉形式的转换,以简练的视觉语言表达出复杂的物象。将平面化、静态的、抽象的民间传统故事、历史人物、民俗活动变为立体的、动态的、可感的艺术形象。如绥德植物组景《妹妹送哥哥参军》,以视觉表达的方式展现鲜为人知的故事。榆林街道可设计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民间故事等组景,以丰富街道景观文化。

⑵色彩。色彩是环境艺术中最生动、最活跃的视觉形式元素,它决定着空间基调,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调氛围,因为色彩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不同地域的人在自然环境、社会风俗、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相异的色彩审美取向,而景观小品正是一个城市风貌的展示,在色彩的选择上应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设计出与该城市匹配的色彩,突出色彩表达的视觉张力,不脱离地域和环境。如榆林可以增加具有高纯度的明亮色彩和鲜艳色彩,红色、黄色、蓝色等,以此改善榆林因季节因素造成的城市街道景观色彩单调的状况。

⑶材料。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它的审美价值是基于对材料性质的正确认识、特点的了解和巧妙的应用,才能彰显,并能超越材料自身所具有的特质,把材料质感发挥到极致,成就艺术作品。材料在环境艺术中表现为真实的质感和触感,如粗犷与细腻、坚硬与柔软、浑厚与单薄等基本感觉,不同材料亦会产生相应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更重要的是材料表达了环境艺术造型的内涵,因而我们在景观小品设计中要重视材料的选择。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环境景观的一个部分,则应以地域文化和城市风格相统一,榆林城市街道景观小品在材料的选取上应遵循低碳性原则,以经济、节约、无污染、抗风沙的材料为主,并能利用当地的石材、木材等原料。

2.具有时代性

城市景观设计除了承载历史文化,同时还要具备鲜明的时代文化,因为“与时俱进”是一个不变的客观发展规律,它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等种种迹象,也是与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统一。应用新的设计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等,丰富城市景观小品的内容和形式,如体现环保的“分类”垃圾箱、体现“节能”技术的路灯、体现“净化、美化”的绿化设计等,为城市街道景观小品增添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让城市街道小品变得更加人性化,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结语

城市景观环境关系着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为城市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富有特色、充满生机的活动空间。基于地域文化要以人为本,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新思维、新艺术,打造特色榆林街道景观小品,积极推动榆林的发展、城市文化内涵的表达和城市精神的发扬。

参考文献:

[1]韦爽真.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润.基于城市街道特色塑造的环境小品设计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3]王颖.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街道景观空间 篇4

1 概念

城市街道空间指的是由街道和两边的建筑围合而成的三维空间。城市街道主要以交通为基本职能, 同时融合人们日常生活和公共交往等活动[1]。城市的植物景观在城市街道空间中扮演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角色, 是人们认识城市、了解城市的直接途径。

现代的城市植物造景不再是简单的利用植物营造视觉效果, 它更注重生态的要求和城市文化景观的体现。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主要是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 因地制宜选择植物进行配置与造景, 并以保护城市环境, 改善地方景观, 体现城市特色为主要目的。

我国北方地区城市受到气候、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相对滞后, 在植物造景方面缺少地域特色。北方地区四季分明, 冬季的城市街道空间植物景观较其他三季, 效果大打折扣。

2 北方地区城市街道空间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突出北方地域特色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的窗口, 最能反映城市的现状与特色, 其中植物配置是城市街道空间的软质景观, 它能够在生硬的城市空间中带来活力[2]。因此, 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种植, 能够有效地表现城市的地域特色, 直接反映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在高寒地区植物树形多为尖塔形, 叶形较小, 枝干光滑, 如杨树、槐树等;而在平原地区树冠多开张, 叶形较大, 枝干粗糙, 如白蜡、梧桐等。我国北方地区四季分明, 特别是冬季气候寒冷, 许多植物的耐寒耐旱性差而不适宜大面积栽植, 设计者在植物造景时不仅要选择乡土树种, 还要考虑1~2年生的植物。例如包头市在城市街道空间植物造景设计中常选用1~2年生的低矮灌木丛, 既能迅速成景, 还能够很好地适应包头地区的风沙天气, 经济实用。在城市街道空间中, 适当选择反映季相景观的植物, 更能突出北方城市的地域特色。例如北方地区多以雄伟挺拔的针叶树创造地域特色。

2.2 维护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类型来配置景观, 就是要使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和生长环境基本适应, 要了解城市街道空间的自然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 , 优先选择适应性好、成活率高的本土树种。打造城市街道空间植物景观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例如在城市街道空间中土壤较少的地段 (如步行街、主干道等) , 应选择抗性强、耐贫瘠的植被, 同时应注意选择地被植物;在道路两侧管线比较密集的地段则尽量避免选择乔木类植物, 而应选取灌木或地被植物。北方地区四季景观分明, 设计者在植物选择上应注重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 例如北方地区常见的针叶类树种, 其适应性强、易生长, 且冬季景观较好。遵照“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管理粗放、无毒无刺、深根性、树形端正、观赏性高”的树种选择原则, 能更好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 维护城市自然环境。

2.3 保证观赏功能

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还要注重观赏功能。芦原义信在《续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指出, 植物景观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观赏方面。城市街道空间植物景观的主体和核心是植物, 每种植物在自然环境中表现出的形态、色彩、质地等各不相同。利用植物造景, 能够丰富城市街道空间的整体画面, 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气息。各种植物的枝、叶、花、果, 有其不同的观赏性状, 或以色彩取胜, 或是姿态独特, 或以香味诱人, 或是冠大荫浓, 一起构成观赏植物的美。在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中要注重观赏功能,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植物的叶形、花色及树干姿态等, 为生硬的城市空间带来柔和优美的画面。此外, 合理利用植物的不同配置方式, 还能够遮挡、缓和以及弱化建筑小品的线条, 从而将人造景观和自然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

3 北方地区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空间多在城市居民活动频繁的地方, 具有面积小、分散广、连续性差等特点。北方城市的建筑以粗犷厚重、色彩华丽为主, 这就要求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应该和城市风格特色相匹配, 同时要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活要求。北方地区城市街道空间的植物景观形式多样, 各具特色, 有利于丰富街景、美化市容、提高街道绿化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3.1 发掘植物质感, 表现北方地域特色

植物质感是指单株或群体植物直观的粗糙感和光滑感[3]。利用植物的质感, 同时结合植物的体量、姿态与色彩, 能更好地表现景观意象。如城市道路人行系统中的植物种植设计, 以国槐为主调, 以玉簪、麦冬为配调, 间植紫叶小檗, 不仅其质感、株型及叶色相互映衬, 还有季相的变化。枝叶丰满的国槐占据上层空间, 玉簪与麦冬形成良好的地被, 紫叶小檗被修剪成球形, 位于中层空间。春夏花开艳丽, 秋天紫红、墨绿相间, 不同的植物共同构成一个良好的植物景观。

针对北方地区的季节要求, 在设计中应用乡土树种更具地域特色。例如在包头市城市街道绿地中主调树种多采用针叶树种, 如油松、樟子松、白皮松等, 中间种植修剪成形的黄杨灌木篱, 下层有沙地柏、绣线菊等低矮丛。冬季成景错落有致, 色彩明亮。

受北方城市景观的影响, 植物的质感更能衬托街道空间。例如粗壮型植物观赏价值较高, 将其与中粗型及细小型植物配置, 会“跳跃”而出。粗壮型植物能使景物有趋向赏景者的动感, 从而造成观赏者与植物间的距离短于实际距离的幻觉。这也要求在运用粗壮型植物造景时注意空间开敞性, 更适宜于北方城市街道空间, 而在狭窄的南方城市中不宜使用。

3.2 合理利用植物色彩, 改善城市街道空间景观

城市的色彩单调灰暗, 让人们感到压抑, 因而城市街道空间应打造轻松、欢快的环境, 缓解城市带来的高度聚集的问题。植物的色彩正是从人们的视觉感受出发, 解决城市色彩的矛盾。

植物景观的色彩来自于植物的叶色、花色和果色。色彩本来只是一种物理现象, 但它刺激人的视觉神经, 会使人产生某种心理反应, 从而产生色彩的温度感、胀缩感、重量感和兴奋感等。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世界中, 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 一旦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呼应时,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某种情感。例如草绿色与黄色或粉红色搭配, 会不知不觉地与我们儿时的一些生活经验呼应起来。当这样的色彩组合一呈现时, 就会引起一种欢快的、朝气蓬勃的情感。

植物色彩有明显季节性, 北方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更应该利用植物的色彩来反映季相。例如通过合理配植的彩叶树丛, 会产生季节韵律, 如石楠、金叶女贞、鸡爪槭和罗汉松等配植而成的树丛随着季节变化可发生色彩的韵律变化, 春季石楠嫩叶紫红, 夏季金叶女贞叶丛金黄, 秋季鸡爪槭红叶如醉, 冬季罗汉松叶色苍翠。

参考文献

[1]丁灿彧.城市街道空间景观构成的研究[D].湖南:中南林学院, 2004.

[2]郭泉林.浅探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与手法[J].山西建筑, 2008, 34 (16) :352-353.

城市街道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论文 篇5

1钟祥市地理位置、特点及街道景观现状

1.1街道功能设施不完善街道环境不健全

市内一些街道仅考虑到道路交通的基本需求———对路面的要求,却忽略了街道两侧各项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例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供路人使用的设置等.另外,街道路边的遮挡围墙大多为缺少美观和装饰性的实墙,交通标志缺少系统的精心设计。

1.2街道景观设计缺乏地域性和文化内涵

经过精心设计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能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让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目前市区的街道景观设计,缺少地域性和典型文化特色,与钟祥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面貌不相符,此外,城市街道功能比较单一,城市街道缺乏个性.在空间上,街道两侧的建筑在外形、色彩、材料等方面比较相似,缺少体现城市特征的建筑

1.3缺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钟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然而现有的街道景观设计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没有保留原有街道形成的风格与特色,割断了新增元素与原有景观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城市街道历史风貌受到破坏、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的人文色彩受到淡化、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钟祥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工作,旨在创造更适合人类居住、对环境更友善的人地关系.规划设计当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是寻求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和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钟祥市街道实际情况,在对其街道景观进行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2.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的环境主体是居住的居民,城市环境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互相交流的地方,公共空间和景观是供人使用的,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注重视觉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的重点所在.景观与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休息座椅的`摆放要考虑到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并在休息区、座椅尺度、坡道、专用人行道、盲文标志、专用公厕等相关细节设计中体现出来,使街道景观成为大众娱乐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设计原则

在国内各个城市中,景观设计手法及风格的相似化让一些具有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日渐减少.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充分挖掘、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特征的元素,并从本地历史文化中寻找认同感,这对于展示景观的地方文化特色,增加本地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充分展示城市道路的人文美感

城市道路的人文美主要是指通过城市街道的文化特色及营造的人文氛围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化美感.作为城市街道景观,它的人文美是与周围环境的其他建筑构成整体的人文景观所体现出来的,让大众能直观感受到城市街道景观所体现出来的特有的城市道路人文美感.

3钟祥市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营造手法

3.1结合得天独厚的楚文化凸显特色化街道景观

城市的特色通过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最能体现出来,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充分融入到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最能彰显出城市特色.街道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应该体现出社会对文化的追求和大众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街道景观需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并凸显城市特色才能受到大众的一致认同.

3.1.1街道的表现形式及设计手法

对于交通性街道,适合采用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结合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相对比产生空间感受.在停车区域附近的墙壁上设计具有典型楚文化特征的壁画,让街道更具特色.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手法上要注意收放的合理使用.可以在不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适当增加街道的自然情趣.

3.1.2户外广告牌、雕塑小品及相关设施设计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步伐,街道广告逐渐在城市景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街道广告的主要作用在于宣传,通常尺寸都比较大,对城市的形象有着直观的影响,街道广告和景观雕塑小品的结合,不仅能节省空间,同时还可以增添不少的乐趣.街道雕塑小品以及功能设施应当体现自然、活泼的设计理念.街道两侧的户外广告牌最好由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具体街道的功能和特色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制作.

3.1.3街道设施近距离体现城市细部

街道设施在体现城市文明的同时诠释着城市的文化特征,是大众最近距离认识城市、了解城市的传载物.在钟祥市街道设施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钟祥历史文化悠久有着自己的特色风貌,因此在街道设施的设计中应体现出钟祥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这样不仅能够使钟祥市的街道设施具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对楚文化的传承,使城市文脉得到延续.

3.2借用独特的楚文化建筑打造特色化街道景观

3.2.1建筑形式

人行进在街道的过程中,作为街道边界的建筑不是作为量块,而是作为平面表现出来的.因此,建筑的立面(包括的构件的比例关系,材料,色彩等)则是影响街道景观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在街道两侧建筑风格上凸显楚文化特征,使传统文脉得以传承和发扬。

3.2.2路面铺装

城市街道、人行道路面铺装材料的质感、色彩、图案在街道景观中能起到引人注目的重要作用.不同质感的铺装材料能影响到大众的视觉感受和行为,如采用青砖为主要材料的路面铺装能够衬托街道古朴的气氛,而采用鹅卵石为主要材料的路面铺装可以让人产生小巧和轻松的感觉.铺装图案就好似在路面绘画一样,它是打破单一的铺地形式,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的有效手段.所以如何选择以及选择什么样的铺装材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根据不同风格的街道氛围采用不用质感、材料,做到与街道整体风格相呼应.对于铺装面积过大且长时间作为视觉停留的地方,铺装材料的选用就要与整体环境相统一,而且注意避免因变化过多给大众视觉造成疲劳.

3.2.3街道绿化

尽可能的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地来增加植物的层次,增加上层高大乔木的数量,尤其是树冠较大的树种,有利于形成城市线性街道绿化.乔木下方的空间尽量不要浪费,适当增加中下层灌木,这样既能增加植物的绿化量,还能起到很好的分割空间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的保护行人安全.具体操作中,注意充分利用好小尺度的绿化空间,打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营造高密度、高覆盖率的城市街道绿化效果.

3.2.4休憩小品与雕塑

作为城市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街道,如何设置休憩小品和雕塑显得非常必要.同时也是区分街道公共空间属性的重要手段.休憩小品和雕塑的造型应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性,以此展现城市的格调、品位,传达城市精神文化的风貌

3.2.5色彩表现

结合城市主色调,与城市整体色调相符,街道设施色彩应该与整体色彩相统一.钟祥市街道景观色彩主要是以赭石色系和红色与黄色相结合的色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同时也是对传统古建筑的尊重,更能体现出钟祥市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通过对色彩的表现,让大众产生不同的历史感受,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并能让本地居民产生一种地方自豪感.例如钟祥街道两侧建筑、门头和户外广告牌的色彩运用均以红、黄色系为主,再现了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古色古香的风貌.

3.2.6街道细节设计

尽可能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并在细节上体现人性化、人文化关怀,街道细节的设计能够直观的反映城市的内涵和品位.街道细节主要体现在道路缘石、散水沟、绿化防护拦、小品雕塑、照明路灯、休息坐椅等道路附属物的设置上.具体实施中,不仅要考虑到这些细节的基本功能,还需要结合其耐久性、美观性、功能多样性等特征.对出现损坏的路缘石和绿地护栏要及时的进行维护和更新,让城市街道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4特色街道设计方案

打造特色城市街道景观,需要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本市优势资源,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因此,设计者要在不影响和破坏原来街道景观的基础上,解决街道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钟祥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打造特色街道景观,给街道景观设计注入新的内容.同时要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营建街道景观环境的生态化与整合感,进而凸显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

4.1护城河步行街主题特色:建设历史老街

(1)尊重生态,沿护城河两侧建筑的阳台、窗台设置绿化植物进行点缀.

(2)对步行街各商铺门前进行统一绿化,分别设置花钵、花箱等组合式花卉,采用统一的花卉组合式绿化手法能够让整体街道显得更有情趣化,同时更加美观.

(3)充分利用商铺建筑上的照明设施进行空中绿化,可以悬挂一些比较小巧、精致的小花卉盆景.让街道的视觉层次显得更加丰富.

(4)一些面积较大的商铺建筑外立面可以适当的布置成一面绿意盎然的生态墙.

(5)对街道细节设施进行绿化布置,如沿街路灯、栏杆等设施上悬挂特色植物进行点缀.

(6)在步行街一些休息区域布置一些生动的景观小品或雕塑,对现有的街道花坛绿化可以适当增加地被植物的种类.

4.2莫愁湖路主题特色:打造花香之街

(1)将临近人行道一侧的绿地进行重点绿化,多种宿根花卉,结合色彩、形体打造花卉的世界.

(2)在交叉路口或景观节点处,设置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雕塑,雕塑主体由花卉装扮而成.

(3)将沿街建筑的立面墙布置为花卉墙,沿街摆放花箱等种植容器.

(4)在行道树之间放置具有特色的种植容器种植花卉,在休闲座椅中间设置花箱.

(5)由上而下围绕沿街灯柱设置花带.

5结语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文化的直观体现,在进行相关景观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地方实际现状,着眼于地方历史文脉的传承,同时注重挖掘新的文化特征.将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文化符号运用到街道的景观构成要素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的街道景观不仅具有自己的地域特征,还可以体现出城市的内涵和文明程度,更能彰显出城市的品位。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篇6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街道;应用

一、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

城市道路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二、街景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三、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两大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即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第三层面街道两大构成要素下各子要素之间的尺度、位置、功能、感受(色彩、肌理、形态、印象等)之间的协调。

功能定位合理直接决定街道景观设计的成败,憋足的仿古建筑无法让人追忆失去的城市记忆,保留的深宅大院成为路边微缩的景观模型。这些都说明合理的功能定位是优秀景观设计的先决条件各物质构成要素与时代文化环境与价值取向的协调体现在提高街道的整体文化品位,充分发掘街道现状的景观资源,保持街道地方文脉的延续,保持街道传统特色的活力和再生。而不是跨越时空去创造所谓的新潮和仿古。

各子要素与人的尺度更加接近,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直接决定着街道自身的形象,其形式、色彩、尺度、纹理及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等,都给人们提供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并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景观质量。因此,各要素之间应形成一个系统,拥有统一的母题,例如每个店面和门面装修风格的统一,沿街牌匾的尺度、作法、色彩、悬挂高度、距地尺寸、以及霓虹做法、金属卷帘栅栏造型、空调散热器位置等的具体要求,都关系到街道的总体环境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细部设施的配置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不是随意乱放的。

四、街道设施的配置与整合

设施的功能并不是独立的,往往是复合的,而且从景观要求出发,它们都应具有审美性的要求。通过对设施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可以使街道景观更加丰富宜人。它可以塑造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使空间引发活动,使活动强化空间。它可以明确地界定人、车的使用空间,使它们互不干扰而又能紧密地转换。它可以塑造活动空间品格,强调空间的运动感或滞留性,以促发不同性质的动态与静态活动。同时具有某些相同功能的设施应整合而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例如灯箱广告和路灯的整合、座椅和花坛的整合、空间界定的小品与绿化的整合等。

五、人的感受和需求

景观设计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艺术处理,合理的表达设计意图,满足人的精神上的愉悦,二是通过创作,创造一种意境和氛围,让感受者参入进去,满足人的自我表现、参与或使用需求,并使其成为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开敞空间的设置应结合功能考虑,赋予场所一定的功能有益于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休闲性的街头绿地应结合冷饮、小卖等设施;而休息的座椅的设置的位置应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而避免成为摆设。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建设,则根据不同区段的性质,对细部设施分别进行设计。在纯步行街,采用统一的地面标高,运用不同肌理、色彩的人行道板铺砌,分为“驻留区”和“流动区”。

“驻留区”采用较小的铺砌单元,并设置椅、凳、庭园灯,栽种乔木,设置花坛,放置各类街道家具和小型环境艺术品,供购物观光人流停留休息;“流动区”采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该区域是贯穿步行街的无阻碍通道,可供观光车缓行。必要时可行驶特种车辆。在准步行街,车行通道比两侧标高稍低,用较大的铺砌单元,表面肌理较粗糙,使汽车在行驶时能感觉颠簸,并配合平面曲线的变化,以减缓车速。

浅析街道景观照明设计 篇7

许多国家或城市都为街道照明装置及光源制定了基本标准, 对照明装置的高度、悬垂度和基座等有一定的规定, 以使整个城市的整体景观协调。一个成功道路夜间景观照明系统的设计必须涉及安全性、保安、维修、能源消耗、独特的特性、和美感, 因此我认为在步行道景观照明的设计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功能与景观的统一。步行道景观照明设计要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风格, 既要考虑适合人体生理及活动需要, 又要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其基本功能始终是保证安全和交通的便利, 要提供一定的空间照明, 提高光感度, 保证适度的垂直照度或半柱面照度, 以提供面部特征识别和动作的识别。其设计的一个概念实用数个不同层次的照明设施, 灯泡, 和安置高度/风格, 来满足不同类别需要的照明问题。在地面上保证有适度的水平照度, 便于行走。在树木、花草、灌木等景观的照明要有一定的显色性, 便于辨认, 适度的光源环境, 形成恰当的环境氛围。特别是重要施工和特殊路面要保证辨认和视看。如在普通街道中, 灯具应采用高压钠, 它能保证路面光线均匀, 产生温暖光环境氛围。如使用高色温金属卤化物灯作为光源时, 虽然有良好的显色性, 但在冬季, 无法产生温暖柔和的光环境氛围。如果架空线得到了紧固, 开放式的汞灯照明换成了密封好、外形漂亮的钠灯照明器, 更会产生别样的效果。所以街道照明景观光源设计要考虑地域、环境、人文及风俗的特点, 又要考虑景观环境的位置特点。而景观的考虑则是另一个层次的需要, 要使其功能性同景观性相统一。景观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建立更多的建筑物立面照明, 建筑物外立面夜间灯光照明常采用泛光照明的方式取得建筑物的完整轮廓, 并使建筑物的细部特征更具体鲜明, 体现其建筑风格, 和一定氛围。体现美学角度下的不同色温的光源和光源色温, 使建筑黑夜白天变化更显著, 成为整个城市景观的焦点, 成为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典范。

其次是经济性。应该在建筑规划的初级阶段改进照明的能效, 提高光源利用率, 考虑可利用的资源, 减少无谓的浪费, 体现积极效益。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资料搜集及研究可帮助达到上述的目标。采集大量的照明设计应用研究及建筑照明资料, 以求找到类似问题, 找到根源, 设计出成功的解决方案。并须要向照明设施的制造商探讨研究。街道景观照明设计应体现科学合理, 最大限度内体现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达到审美功能和经成的矛盾。在企业形象设计中, 我们应汲取民族元素中的营养成分, 大力提倡本土文化, 从内容和形式上挖掘自身“民族性”的宝贵财富, 在此基础上客观和科学的应用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 提升中国产品的品牌形象。

济功能的统一。比如在街道两侧安置多灯头步道灯, 从景观效果和人行空间的光环境气氛角度来看, 从单个灯具的造型、整体的分布排列、以及空间环境氛围, 形成了该不行空间的效果。然而, 也可以采取减少单杆灯头的数量, 同时缩短灯杆安装间距的办法, 而且光环境的颜色, 照明度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利用能源, 产生不同的景观照明效果。部分街道应该安装了造型漂亮的低杆庭院灯, 使沿途居民的出行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从环境氛围中, 体现了温馨和亲切。从更深层次解决了资源利用和光源利用率方面问题。有些华而不实的景观效果不能产生满意的效果, 同样也造成了浪费。有些照明系统虽然华丽, 就其某些成分也存在一定不安全成分和损害身体健康的光环境污染。总之, 安全、健康, 经济型的街道景观照明设计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最后是美观性。夜间景观照明系统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夜景中, 成为必不可少的环境氛围体现, 是成功建筑物的装饰品。街道景观照明设计体现美学性, 以其抽象的线条, 体积感创造建筑的美感, 展现出中国民族在审美上的某些基本特色。比如, 各种形状的灯, 如花形, 人形, 不规则形, 更有依据地方文化特色的灯行, 装饰地域文化特色。街道景观照明设计在材料的运用, 形状的把握及其他景观区域的照明及商业街的广告, 把握形成的样式色彩的“光环镜”。结合恰到好处的植物景观的照明, 水景照明及其他构筑物的照明能使城市的夜间的气氛呈现出与白天不同的气氛, 增加了城市夜间的别样的魅力成分。景观照明成为夜间美的源泉。它赋予了建筑物以空间的内涵和灵魂。在充分提供了装饰作用的基础上, 使一个个冰冷的建筑物的思维跳动, 体现思想, 艺术风格更鲜明。在现在建筑环境设计中, 不同的光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而且营造出了不同空间的情调和气氛。同样的建筑和路面空间, 如果采用不同景观照明设计, 不同的颜色光感, 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空间效应和形状变化。不同的建筑物更由于灯光的照明, 体现不同的结构和感觉。从景观照明角度来看, 景观照明设计所能创造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街道的基本照明要求。如颜色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原本高大的建筑物更加的雄伟威严, 夺目, 体现其建筑的立体感, 设计风格和建筑特色, 可以让本呆板的建筑赋予生命力和活力。对人们视觉提供美的享受和为生活环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趣。

现在的街道景观设计越来越倾向于艺术与科技相结合, 它传达着时代, 经济和文化的完美结合。从而使人居环境更美好、生态、健康。体现了现代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铁楠, 景观照明创意和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李泽厚, 美的历程, [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街道景观照明设计初探 篇8

1 街道与景观照明的涵义

街道,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求。景观照明(Landscape Lighting)是运用艺术照明的手法,以灯光为主的技术型媒质,并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灯光的抑扬,隐现,动静及投光角度的变化,建立起光的造型、韵律和节奏,创造令人赏心悦目、符合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和居民心理感受的高品位的夜晚空间氛围。

2 街道景观照明的影响要素

城市街道空间界面实际上是由道路、建筑群、绿化、小品等形体组成的面的组合,它是由连续、节奏、外轮廓线、光影及其整体组合而成。当我们穿过城市街道时就能观赏到这种由建筑群及其环境叠加的空间,它担负着城市的认知功能,形成城市生活,给人以印象,被人们所记忆。在夜晚,人们对城市街道空间产生的印象,主要是照明对各个街道空间界面表现的组合,以及各种灯具、光雕塑等产生的虚空的界面。

从空间构成上讲,街道空间界面可分为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前者包括车行道界面、人行道路面、草坪、台阶、铺地等,而后者则是一切沿街建筑立面、围墙、行道树等。

2.1 人行道和车行道边界构成的界面

人行道和车行道都是城市道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二者的功能性质却有很大区别,所要求的空间氛围和光环境性质也大不一样。车行道上的照明主要是给机动车驾驶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条件,要求有合适的路面亮度、均匀度、眩光控制、诱导性等功能性指标;步行空间中的照明则需要考虑人们在步行时的视觉要求,除地面上要有适当的照度之外,不能有过暗的死角存在,同时还应有适宜的空间景观性。此外,道路边缘的清晰、人行道上的标志、道路设施、障碍物的显示等都应予以适当的考虑。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将人行道和车行道在视觉上尽量的分开,避免两个空间的灯光互相干扰,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空间景观照明。

2.2 沿街建筑构成的界面

沿街建筑群是个体体块聚焦、生长在一块有限制的不可再生的土地上的,它们构成城市街道空间的界面,与道路和广场形成一种生动的街道肌理。沿街的街面,通常是人们在道路上最常见的街道立面,组成街道空间的垂直界面。虽然诸多的外部空间界面对夜晚街道空间都有影响,但最重要的起限定作用的还是建筑立面照明,建筑的夜景塑造和建筑本身以及街区状况都有很大的关系。

2.3 其他要素构成的界面

行道树、景观灯、雕塑小品等以及建筑立面,构成了街道垂直界面。垂直界面和在空间中活动的人们相对,是人们的观赏面。在一定的视距情况下,它们常成为空间的背景和轮廓,被作为景物来考虑,可以利用它的质感来渲染空间的气氛,利用它的高低、前后的错落来增加空间的深度感。北京长安大戏院前的脸谱,在景观照明的塑造下很好地丰富了建筑物前的空间,使空间形成层次感的同时呼应了大戏院的主题(见图1)。地面可以是水平界面的统称,是街道空间中人们接触最密切的一种界面,它有组织人们活动,划分街道空间和强化景观视觉效果等作用。

3 城市街道景观照明的设计原则

3.1 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人对街道的感受是在其中活动的人不同的时刻对于周围三维空间的感觉片断随着时间推移和活动路线的变化所组成的整体印象。所以街道的每一段既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街道的景观照明既要创造出一个景观统一的街道,同时又要有变化以免给人单调的感觉。由于载体情况的不确定性以及所要表现的空间效果不同,街道的局部能够在景观照明的塑造下形成不同的空间效果。 改变街道中一个片断的杂乱,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夜晚空间就是这些照明效果中的一种。空间的统一能够使空间得到延伸,对营造街道空间的整体性有很大帮助。

3.2 营造层次丰富的照明空间环境

街道的景观照明设计同样应紧紧抓住立体感和层次感的要点,借助街道本身的特色,如各类特色建、构筑物等为载体,充分挖掘街道本身的特色并加以突出和强化,多种照明设计的手法相结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照明空间环境(见图2)。

在这里,“点”通常指重要的街道节点、标志性建筑等,“线”指整条街道的照明,“面”指一定范围内性质相近、地貌完整的景观片区。街道的夜景照明应以城市标识性节点(如城市重要广场、繁华商业街、城市制高点的建、构筑物等)作为城市夜景亮点。使城市街道的结构特色鲜明地显现于夜幕之中,突现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远近互衬、高低错落的灿烂夜景。

3.3 延续街道历史文脉,突出街道特色

夜景观表现上,适当提高景观高潮区域的亮度,并细化景观,以达到引人注目的目的。合适的灯具形式与照明手法可以为有历史感的街道增添古韵、烘托气氛(见图3)。因此,要结合人工照明可以控制强度、方向、色彩以及整体街道空间的特点来表现街道文化。这种方法具有的优势反映在被照物上就是能够进行主与次的区分,并能表现出日光下不易被人发现的物体形态。就好像中国古建的照明一样:屋顶在照明中更突显,轻佻的姿态也更明显。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照明事业还处于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要有长足的进步除了照明技术的支持以外同样重要的就是规划师、建筑师和照明设计师对于城市照明的一些思维模式的转变。技术和理论可以取别人之长、向发达国家学习,但思维方式需要我们自己转变。理论研究能够给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照明添砖加瓦,对创造更人性化的街道夜景氛围有所帮助是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摘要:阐述了街道与景观照明的涵义,分析了街道景观照明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城市街道景观照明的设计原则,从而为城市景观照明工作提供依据,创造更人性化的街道夜景氛围。

关键词:街道,景观照明,影响因素,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黄军.浅谈城市夜景观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3):25-26.

[2]王建华.城市夜景照明规划与基本原则[J].城市问题,2003(6):17-18.

[3]孟月玲.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点浅析[J].山西建筑,2008,34(29):37-38.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讨 篇9

作为地理名词, 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 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 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 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 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 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 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 街道景观功能

(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 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 在城市交通运输, 购物, 交往, 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 其街道格局也不同。 (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 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 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 (4)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在其著《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问题, 他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公众印象, 它是多个印象的叠加。”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功能设施不健全;环境质量差;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街道设施水平低下;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4 针对存在问题, 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 (3) 整体性原则。 (4) 可持续性原则。

5 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它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 即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 街道形式的考虑。对于交通性街道, 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 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 为街道增添亮色。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 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 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 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 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其次,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 它需要强调刺激, 为此尺寸较大, 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 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 既增添了不少乐趣, 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 强调形式美观, 功能多样, 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 有趣, 活泼, 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最后,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 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 三丈而树, 厚筑其外隐以金锥, 树以青松”, 说明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 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 城市道路、增多, 功能各异, 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5大原则。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 要表现建筑就要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 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 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 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 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 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 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 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 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 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参考文献

[1]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 2012 (4)

[2]徐文辉等.杭州市城市街道绿化的研究[J].中国园林, 2012 (3)

街道景观空间 篇10

城市街道景观具有观赏性和服务性功能, 有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深刻的印象。所谓城市街道景观就是道路两旁提供观赏和服务的设施, 但并不是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相似, 每个城市都要建设出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街道景观, 它在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前提下, 还得体现出城市的文化色彩, 并且美观大方。

2 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存在的不足

2.1 历史文化的应用与地域文化无关

目前, 在很多街道景观建设中, 人们都喜欢运用历史文化对其进行建设, 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了解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 将其应用到街道景观建设中。但是, 问题就产生于此。街道景观建设主要体现的是这个城市的形象, 搬用别的城市历史文化则显得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格格不入。有的的确应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却只应用了形式, 不求甚解, 表达不出一个城市的内涵。

2.2 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

在应用历史文化的同时, 也应考虑到当代的文化。作为现代的城市街道景观, 首先它是应用于当代人的, 理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这就要求街道景观建设在体现历史文化精神的同时, 也应该体现时代文化精神。如今, 一些设计会为了追求历史感, 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 这样的景观不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使用与欣赏。

2.3街道垃圾影响美观

如今, 街道两侧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垃圾箱或垃圾点, 就是为了保持街道地面的整洁, 干净的街道才会让人赏心悦目。但是, 仍然有很多人不自觉, 随手就把垃圾扔在路边, 有的人在街边摆小吃摊、烧烤等, 吃剩下的残羹和垃圾就随手堆在路边或树坑里, 加重清洁人员的负担。所以, 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为街道景观建设出一份力。

2.4生态环境、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城市失去特色、环境恶劣

改革开放30年来, 很多地区由农村变为城市, 为了加快发展的脚步, 很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古建筑群就这样的被摧毁, 更有甚者为了采矿, 好好的山地被炸的支离破碎, 泥石流、洪水成灾。新建的楼群景观相似, 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汽车尾气使空气质量变低, 蓝天也失去了色彩。这些都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所造成的影响, 所以, 在发展的同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分析

2.1发扬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然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如果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地域文化色彩, 每个城市的布局都不一样, 各有特色, 就不会出现城市景观建设雷同的现象, 同时每个地区的文化色彩都能够得到传承。但是, 发扬地域文化不能只是形式的展现, 其文化精髓也要体现出来,

2.2 增加时代文化精神

时代文化就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 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 增加时代文化特色, 比如, 路灯、垃圾箱、健身器材、观赏灯等设施, 都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设立的, 这些设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还可以缓解社会压力, 方便人们的夜间出行等, 这些都是时代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3 提高人文素质, 加强城市绿化

(1) 街道景观的建设与人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随地吐痰, 不随手乱扔垃圾, 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等, 这些都能提高街道景观建设的质量。 (2) 加强街道的绿化建设。绿色是一个城市最健康的颜色, 炎热的夏天, 路边的大树可以乘凉, 人们走在街上就能闻到花香, 所以, 街道景观建设中, 绿化设施必不可少。

2.4 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

城市发展固然重要, 但是, 不能为了城市发展就忽视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所谓文化遗产就是历史的产物, 它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对于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生态保护问题更应该刻不容缓, 我们生活在其中, 就得遵守它的规律, 它才会给我们带来欢乐。所以, 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的同时, 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

3 结语

城市街道是一个城市的纽带, 而街道景观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 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如今我国的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共建我们美好的城市。

参考文献

[1]苏志国.对我国城市街道景观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1)

襄阳北街街道空间的生产 篇11

空间生产理论是跨学科的综合理论体系,逐渐成为解释中国城市空间开发现象的有效工具。关于城市街道空间的研究很多,但缺少对城市街道与整个社会过程之间关系的把握。本文通过分析襄阳北街形态演变与襄阳城市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得出北街是社会的产物。试图找出街道空间生产的一般规律,为今后城市街道空间的生产和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研究背景与意义

北街位于襄阳十字街之北,长约860米,宽约12米,北连古城墙,南接昭明台。它的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开始发展,在唐宋时期甚是繁华,后经修建为仿古商业街,是襄阳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文脉传承的空间实体反映。北街是一个经由时间长期演化而形成的物质存在,正如当代许多社会空间一样矛盾性地互相重叠、渗透。在这个同时性和并置性的时代,北街不仅仅是由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的“容器”或“平台”,而是一个互相缠绕的网络。被改造后的北街,是“异化”的自我。如何处理好城市开发过程中街道空间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襄阳城市建设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关于城市街道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还不完善,专门系统的研究和理论的深化,对完善城市设计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

空间生产理论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资本家/政客或其他人)的有意识活动产生的”。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未曾生产出一个合适的空间,想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关注由空间中的生产转到了空间本身的生产,空间中的生产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引到了其他方面,比如城市空间的规划。列斐伏尔理论的核心是生产与生产行为空间的概念;空间是一个社会的生产,而不是自然的概念或者精神实体。我们面对数不清的空间,在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空间并没有随着发展消失,而是互相交错、影响。

1.生产资料

北街是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要使用的场所,是一种生产资料,它决定构成空间的原料与能源,是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生产资料不能与生产力、技术和知识分离,因为它本身也是社会产物;离不开社会劳动的国际分工;也不能与国家及其他上层结构分离。

2.消费对象

城市社会从生产到消费的转型推动了街区改造和功能置换,北街作为传统商业街区,承担了居民消费的功能,也实现了由生产中心、防御中心过渡到了消费中心。空间转向理论突破了时间对空间的线性束缚,并将时间和空间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来审视历史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存在于空间之中,也投射到了人们全部的日常生活,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又被空间的生产操控着。

3.政治工具

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列斐伏尔认为“各种历史的或者(和)自然的元素塑造了空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个过程中有政治参与着,是一个特定意义的政治过程”。空间永远是政治性的和策略性的。

并不是某种与意识形态和政治保持着遥远距离的科学对象。

不同时期北街街道空间形态与意义

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生产方式相适应空间的生产及空间中事物的生产。或者说,每个社会为了能够顺利运作其逻辑,必定要生产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和新的社会关系,而这种新的社会关系又影响着空间的生产。本文按照北街形态社会关系的演变,大致分成以下几个不同的时期。

1.防御时期(战国—清代)

据史书记载,为抵御入侵,战国时期襄阳便建有城池,只是规模较小。西汉的时候城池规模扩大,宋代时改建,元末城垣颓废,明代时扩建。到了明代末期王朝腐败,兵事频繁,襄阳城逐渐衰落,清代对其进行了扩建,加建炮台和兵房,加固城墙清理岸界。

防御时期北街主要作为连接小北门和南门的一条街道,整座襄阳城池完全按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采用中心轴线对称布局(见图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北为上,以南为下。国家利用空间对地方进行控制、严格的层级、总体的一致性,以及区隔各个部分。此时街道空间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工具,北街街道形态也与当时的政治统治息息相关。由此,空间具有政治性,是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物质。

2.仿古商业步行街时期(1993-2020 )

1991年市政府决定修复北街,要求历史上原有的建筑格局不变、建筑体的体量和高度不变、沿用襄阳传统名居的建筑法式和建筑材料。经过2年的修复,北街成为全国最长的仿古商业街。街区主要以鄂西北地区仿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为主,马头墙、飞檐错落有致,门窗花格古朴典雅,是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街区被中间的牌坊分成商业区、生活区、文化区。

社会空间在消费主义的干预下趋同化,成为各个阶层活动的媒介中心。当我们来到北街时,我们消费了空间。当市民从工作的地方来到北街,正是由生产的空间(space of production)转移到空间的消费(consumption of space)。

3.鼓楼商圈时期(2020-以后)

襄阳现已全面启动鼓楼商圈规划建设工作,预计在2020年之前,将鼓楼商圈打造成具有都市文化旅游和仿古文化休闲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圈。规划围绕“一心一带”进行功能区总体布局。“一心”是指以十字街为中轴,从北到南由北街、昭明台、鼓楼、南街、襄阳王府等区域组成的古城中心商业区。“一带”西起西门桥,南抵南湖广场,东至仲宣楼,沿襄阳古城打造环城商业带,环抱整个“一心”。鼓楼商圈按规划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古城内部集中绿地及广场、停车场用地极度缺乏,商业总体落后、业种杂乱的现状,充分开发利用古城深厚的文化旅游价值。

北街鼓楼商圈是策略性地被生产出来的。通过空间生产的完成,达到政治与资本共赢的目的。街道空间和意义真实反映了地方政府、市场的博弈。街道规划改造过程不应被视为“自发生成”过程,而是政治与资本合谋的结果。

启示

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资本积累的要求,利润与需求之间经常会出现失衡,我们应该多关注于资本主义作用于城市空间的方式和结果。鼓楼商圈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人民的需求,借鉴西方街道的发展经验,认真审视襄阳城市建设现状,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营造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的现代化街道。

其次,科学规划北街,重视社会关系、社会要素以及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空间被社会关系所生产,同时也生产着社会关系。城市空间生产是不同社会群体对空间角逐的过程和结果,在对北街鼓楼商圈的改造中应考虑各个方面。建好后,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受到影响,虽然会面临一次重新洗牌,但是这种不激进式的改良维护了现存的空间肌理。

最后,空间是政治的,要合理的利用政府力量。政府力量是历史街区空间生产的主要推动力,其本质是国家权力与商业资本共同运作的结果。在如此激烈的城市竞争背景下,当代城市经营过程中权力和资本联合起来推进空间的生产——街道空间,把城市文化资本转化为城市经济资本。

不同的生产方式会生产出不同的空间,本文以北街为例,从特殊例子发现和分析其中包含的一般规律。相信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借鉴西方城市建设的经验,结合自身情况、不照搬,一定能建设出和谐、健康的街道,创造出有活力的城市。本文实属抛砖引玉,文章中难免有不太合理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相信和期待将来会有更多系统和完善的成果出现。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李映彤(1969-),男,汉族,上海人,副教授,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探析 篇12

1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缺少特色

许多城市传统的景观和文明古迹, 对学者在研究城市文化传统和地方风土人情时, 有巨大的参考价值。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车辆的不断增多, 许多城市宽阔的柏油马路替代了千年古树, 各式各样的中式、欧式建筑替代了蕴含古文化气息的民宅。城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色彩、形式千街一律, 同一街道的雷同建筑太多, 城市失去了传统的文化特色。部分城市照搬别的城市的街道景观, 各个城市之间没有明显对比, 模仿严重, 景观泛滥, 缺乏城市特点,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日趋平庸化。

1.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不人性化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时缺少街头广场或行人交际场所。行人找不到安全停留的驻足地, 缺少举办文化活动的地方。城市步行街道缺乏道路指示牌、交通展示图、公共电话亭和残疾人、老人步行专用道。外地游客在陌生的环境, 找不到可以休息的场所和指示方向的标语、方向牌等。

城市街道两旁的照明设施落后, 不能满足人们安全出行的要求。有些城市由于车辆较多, 机动车道满足不了城市交通, 车辆占用人行道现象严重。城市街道在设计时又缺乏过街天桥、人行横道线和人行天桥等, 行人不得不横穿街道或进入机动车道, 行人交通越来越危险[1]。

1.3 城市街道环境质量问题严重

我国每个城市的城市街道环境质量都存在较多问题。城市街道绿化不全面;缺损的绿化修补不及时;城市围墙设计时只考虑实用效果, 缺乏装饰作用;城市街道两旁建筑物外墙小广告乱贴;城市街道的交通标志大众化, 没有新意。

2 城市街道景观如何设计

2.1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街道景观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 还要尊重传统历史, 继承古老文化。人是城市街道的主体, 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主要体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应当从主体角度出发, 满足人们的各类生活需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从城市整体考虑, 使商业步行街道、交通街道和生活街道之间统一和谐, 共同突出城市的文化气息和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城市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发展。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应当以促进人与环境、大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 设计时应当合理调整、恢复和运用自然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设计时, 可以将街道景观看成由“点”、“线”、“面”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城市街道中的一棵树、一幢房子等都可以看作是街道景观中的“点”。河流、城市道路、人行天桥等都可以看作街道景观中的“线”。“面”的空间比“点”、“线”都大, 城市中的建筑物外墙、道路路面、房屋屋顶等都可以看作“面”。城市街道景观中的“点”、“线”、“面”在设计时只有运用美学法则, 才能相互结合组成各具特色的街道景观。景观设计形式美法则包括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变化、调和与统一等[2]。

2.3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具体分析

建筑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重点, 设计时应当考虑街道的不同线型。当行人处于曲线型路段时, 曲线路外侧的视线是封闭的, 进行建筑物布置时应确保建筑物平面和空间变换与曲线型路段协调。直线型街道两旁的建筑应当按一定的规律布置, 运用现代建筑技术美中的统一、规则、比例、风格、色彩等, 重视环境的内在意境, 使建筑物具有节奏感和连续性。建筑的设计风格应当与坐落的街道性质相符合。

城市街道路面设计时应当根据道路交通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路面结构和形式。城市街道应选择防滑效果好、耐磨的路面材料。城市街道色彩搭配要协调, 浓淡要适宜。交通街道应选择沥青路面, 步行街道应选择地砖铺地的形式, 以方便行人出行为主。城市街道广场铺地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地砖, 按照不同的规律形成有韵律的新图案。

城市街道绿化带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还起到过滤、连接、分割等作用。商业街道、步行街道和交通街道的绿化树木不能过于高大, 种植不能过密, 以免遮挡行人和驾驶员的视线, 造成严重后果。城市街道绿化带不应局限于住宅小区内、街道两旁, 立交桥、高架路和人行天桥也应当完善绿化工作。

城市街道与建筑之间的空地可以建成带状广场, 城市街头多余的空间可以建成街头广场, 供城市居民休息。广场上可以设计小型喷泉、城市雕塑、路标等, 既体现了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 又可以起到点缀作用[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街道照明不仅单纯的起到照明作用, 还可以美化城市街道环境, 丰富城市街道内容。交通街道照明应当根据不同的灯光要求进行设计。城市主干道的照明应当以高杆路灯为主, 有规律的设置, 可以选择方盒形、琵琶型和流线型等不同类型, 同一类型路灯的造型、高度等要整齐、统一, 充分发挥夜间交通照明功能。散步街道、街头广场等照明应当根据街道不同性质和周围建筑的不同特点来设计, 以低位柱灯和中型柱灯为主, 侧重照明的装饰性, 灯饰造型可以选择横向展开灯、球灯或简灯等形式。立交桥、大型停车场等地应当选择光源强的高柱灯, 高柱灯又称塔灯, 通常由数十盏灯组成方形或圆形。照明设计体现了不同街道的特色和风格。

3 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代表着城市面貌和形象, 代表着城市居民交际生存的环境, 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应当继承传统景观的优点, 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以便更好的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帅, 王利薇.浅谈城市街道景观设计[J].民营科技, 2012 (11) .

[2]张国鑫, 张世彤.景观美学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指导作用——以大连长兴岛海滨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 (01) .

上一篇:元数据体系论文下一篇:运动检测与跟踪